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精选10篇)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篇1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摘要: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广泛使用,且受到众多教师的好评。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PPT课件的利弊,提出有效的使用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PPT;初中地理;教学利弊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内容涉及面宽广,初中地理因其特殊的学科特性,需经常展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以及交通图等多方面的地理图片或影视资料。PPT以它特有的声音、图像、音乐、视频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地创造出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
PPT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尽显它的应用价值,但也表现出一些弊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正确把握和使用PPT已成为大家长期关注和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一、初中地理课堂中PPT课件的使用现状
地理是兼具自然与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它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传统的教具满足不了今天地理课堂的要求。PPT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它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便于学生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然而教无定法,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PPT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教学的有力工具,只能处于教学辅助地位。但目前教师在运用PPT还存在一些误区:
1.过度依赖PPT教学,忽视教师的自我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富有情感的语言讲解和肢体形象的表达,以及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师生之间热烈的交流,是PPT所不能替代的。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如果过分依赖PPT,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沦为机器的操纵者,那么结果将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注重形式,不重实质
目前部分教师只注重上课是否使用PPT,而不关心实际效果。尤其在讲授世界地理内容时,容易把一堂地理课上成旅游课。教师用PPT展示各国景观照片,学生走马观花地观看一个个画面,根本没有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图一时新鲜,不积极思考,真正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强调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渊博的知识。然而教师纵有博古通今的学识也要通过媒介在课堂上传播出来。此时PPT给传统地理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优势,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让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眼界,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者就占据94%。而PPT不仅能看到,又能听见,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它能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3.利用PPT,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课堂遇到重、难点往往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听课思想走神,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PPT借助声音、图像、动画把原来课堂中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接受、理解快、掌握牢,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模式固定,不利于因材施教
PPT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师早早将文字、图像、视频内容安排在课件里,在教学时不能及时更改。然而课堂是一种实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地做出对策。但目前PPT课件教学模式呆板,课件制作水平低下。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对症下药”。因此要求教师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学情不断调整优化PPT,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2.频繁使用PPT,阻碍师生情感交流
PPT凭借丰富的信息能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但PPT载体是电脑,它毕竟是机器,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PPT展示给学生大多是断片式的答案,没有对过程的细致分析,缺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提升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实效性对策
1.深入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PPT
地理教师不能蛮目制作PPT,更不应该直接从网上下载。要积极研究课程标准,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地把教学知识按照教学规律分布在PPT中。对于任教不同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特征,要迅速反思PPT得失,及时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做出补充、修改,努力使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与课件统一起来,充分发挥PPT的积极作用。
2.适时、适度、适当使用PPT
教师莫让PPT成为课堂的主角,时刻记住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对于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上难以演示的重点内容果断采用课件展示,突破难点。而对于一目了然的知识则不宜用PPT展示。地理课堂中在恰当的时候合理地使用PPT课件,更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编辑韩晓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篇2
关键词:PPT,初中地理,教学利弊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内容涉及面宽广,初中地理因其特殊的学科特性,需经常展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以及交通图等多方面的地理图片或影视资料。 PPT以它特有的声音、图像、音乐、视频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地创造出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
PPT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尽显它的应用价值, 但也表现出一些弊端。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正确把握和使用PPT已成为大家长期关注和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一、初中地理课堂中PPT课件的使用现状
地理是兼具自然与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它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传统的教具满足不了今天地理课堂的要求。 PPT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它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便于学生理解,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然而教无定法,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 PPT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教学的有力工具,只能处于教学辅助地位。 但目前教师在运用PPT还存在一些误区:
1.过度依赖PPT教学,忽视教师的自我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 富有情感的语言讲解和肢体形象的表达,以及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师生之间热烈的交流,是PPT所不能替代的。 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 如果过分依赖PPT,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沦为机器的操纵者,那么结果将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注重形式,不重实质
目前部分教师只注重上课是否使用PPT,而不关心实际效果。 尤其在讲授世界地理内容时,容易把一堂地理课上成旅游课。 教师用PPT展示各国景观照片, 学生走马观花地观看一个个画面,根本没有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图一时新鲜,不积极思考,真正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
“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强调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渊博的知识。 然而教师纵有博古通今的学识也要通过媒介在课堂上传播出来。 此时PPT给传统地理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优势,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让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眼界,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实验证实: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者就占据94%。 而PPT不仅能看到,又能听见,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它能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 唤醒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3.利用PPT,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课堂遇到重、难点往往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听课思想走神,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而PPT借助声音、图像、动画把原来课堂中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接受、理解快、掌握牢,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模式固定,不利于因材施教
PPT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师早早将文字、图像、 视频内容安排在课件里,在教学时不能及时更改。 然而课堂是一种实时变化的动态过程, 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地做出对策。 但目前PPT课件教学模式呆板,课件制作水平低下。 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 对症下药”。 因此要求教师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学情不断调整优化PPT,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2.频繁使用PPT,阻碍师生情感交流
PPT凭借丰富的信息能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但PPT载体是电脑, 它毕竟是机器, 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PPT展示给学生大多是断片式的答案, 没有对过程的细致分析, 缺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提升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实效性对策
1.深入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PPT
地理教师不能蛮目制作PPT,更不应该直接从网上下载。 要积极研究课程标准,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地把教学知识按照教学规律分布在PPT中。 对于任教不同班级, 根据学生学习特征,要迅速反思PPT得失,及时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做出补充、修改,努力使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与课件统一起来, 充分发挥PPT的积极作用。
2.适时、适度、适当使用PPT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篇3
关键词:PPT;初中地理;教学利弊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内容涉及面宽广,初中地理因其特殊的学科特性,需经常展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以及交通图等多方面的地理图片或影视资料。PPT以它特有的声音、图像、音乐、视频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地创造出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
PPT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尽显它的应用价值,但也表现出一些弊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正确把握和使用PPT已成为大家长期关注和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一、初中地理课堂中PPT课件的使用现状
地理是兼具自然与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它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传统的教具满足不了今天地理课堂的要求。PPT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它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便于学生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然而教无定法,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PPT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教学的有力工具,只能处于教学辅助地位。但目前教师在运用PPT还存在一些误区:
1.过度依赖PPT教学,忽视教师的自我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富有情感的语言讲解和肢体形象的表达,以及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师生之间热烈的交流,是PPT所不能替代的。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如果过分依赖PPT,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沦为机器的操纵者,那么结果将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注重形式,不重实质
目前部分教师只注重上课是否使用PPT,而不关心实际效果。尤其在讲授世界地理内容时,容易把一堂地理课上成旅游课。教师用PPT展示各国景观照片,学生走马观花地观看一个个画面,根本没有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图一时新鲜,不积极思考,真正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强调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渊博的知识。然而教师纵有博古通今的学识也要通过媒介在课堂上传播出来。此时PPT给传统地理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优势,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让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眼界,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者就占据94%。而PPT不仅能看到,又能听见,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它能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3.利用PPT,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课堂遇到重、难点往往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听课思想走神,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PPT借助声音、图像、动画把原来课堂中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接受、理解快、掌握牢,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模式固定,不利于因材施教
PPT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师早早将文字、图像、视频内容安排在课件里,在教学时不能及时更改。然而课堂是一种实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地做出对策。但目前PPT课件教学模式呆板,课件制作水平低下。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对症下药”。因此要求教师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学情不断调整优化PPT,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2.频繁使用PPT,阻碍师生情感交流
PPT凭借丰富的信息能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但PPT载体是电脑,它毕竟是机器,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PPT展示给学生大多是断片式的答案,没有对过程的细致分析,缺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提升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实效性对策
1.深入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PPT
地理教师不能蛮目制作PPT,更不应该直接从网上下载。要积极研究课程标准,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地把教学知识按照教学规律分布在PPT中。对于任教不同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特征,要迅速反思PPT得失,及时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做出补充、修改,努力使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与课件统一起来,充分发挥PPT的积极作用。
2.适时、适度、适当使用PPT
教师莫让PPT成为课堂的主角,时刻记住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对于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上难以演示的重点内容果断采用课件展示,突破难点。而对于一目了然的知识则不宜用PPT展示。地理课堂中在恰当的时候合理地使用PPT课件,更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篇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步伐的迅猛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多媒体课件正普遍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一定程度上为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一、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在各地中小学普遍运用,尤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许多老师都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技能技巧。可是人们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面临诸多困难,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广泛运用效果,无法使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课件使用不普遍 1.多媒体教学普及程度不高
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初中历史教育发展史上是不平衡的。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和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却难如人意,令人担忧。虽然2007 年,国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化条件得到改善,虽然现在农村的中学大多有计算机等电教设备,但数量很少,且机型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组设计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并采取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于2007 年12 月到2008 年3 月,在安徽、贵州、湖北、四川、江西、新疆、宁夏、内蒙古8 个省、自治区进行样本选取,共抽取80 所样本学数据表明,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在数量上总体不足,而且十分不均衡。被调查学校中,拥有好用计算机数量最多的是150 台,3.2%的学校目前还没有计算机; 多媒体教室最多是9 间,15.1%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 微机室最多是9 间,5.7%的学校没有微机室; 电子阅览室最多是4 间,50.3%的学校没有电子阅览室。2.对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程度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历史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技术要求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广大的教师还缺乏准备。调查数据表明,在具备计算机的学校中,59.7%的学科教师会在课前使用计算机备课,64.7%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38.0%的学科教师课后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或对成绩进行管理,还有15.3%的教师从未使用过计算机。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而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当然,有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的,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课件制作技术掌握不好,甚至有些教师即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观念也是传统型的,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正因为如此,导致多媒体教学公开课化。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看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更少,使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走入了一种形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普遍不足。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不精细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的,当前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学科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历史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历史课件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归纳起来,教学效果不佳的历史课件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粗糙型课件
历史教师因不熟悉软件技术,课件制作简单粗糙,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文字不经过归纳、综合,地图不作任何动画设置再明于屏幕上,纯粹是将文本材料变成电子版,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这种课件纯粹是为了赶时髦,对学生而言,只是摆设,价值不大。2.庞杂型课件
课件中链接大量文字、音像资料,不加选择,不经编辑整理。课堂上学生读材料、看历史图片、赏历史题材音乐、观历史影视片。学生接触了许多历史材料却没有诸如讨论、思考、阐述等以学生为发展为本的活动,老师的教学任务当然也就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达成教学目标了。因为这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材料过多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3.失控型课件
历史教师在制作历史课件时,一味追求最新“高科技”,用Flash或Authorware等制作,认为使用的软件越高级越好,把历史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在课件中间设置了许多的超级链接,使教学课件机关重重,由于紧张或不熟练,常常忘了其中的机关,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会弄得所讲的内容与所要展示的图片脱节,洋相百出,学生听课时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多媒体课件运用不恰当 1.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完全代替教师,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 “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图片和视频的轮换演示。隆隆的炮声弥漫课堂,虽然生动、直观形象,再现了历史场景。但是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对于文章内容剖析不够,讲解不深。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只是由原来的“人灌”转变为现在的“机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喧哗声中丧失了。2.忽视师生交流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诱发引导实现的。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潭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成为了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3.忽视传统手段
新课程要求我们“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一味盲目使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其实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还不如老师在黑板上边讲解分析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
二、如何解决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工具,作为工具的使用者教师,必须掌握正确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步骤、技巧等,而现在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所以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能力势在必行。
(一)更新观念,提高多媒体课件运用的自觉性 先进的思想比先进的技术更重要,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技术也是枉然。我们有古代的四大发明,但是,“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同理,多媒体课件技术作为先进的教育技术,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目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学整体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正是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最强有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措施之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现象,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的活跃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可以补充资料加大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增强历史课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增强历史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多媒体课件运用的自觉性,勇于创新,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媒体观,注重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认识的工具和重要资源,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切实转变学生历史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学习,增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效性 1.注重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能技巧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应注意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避免出现粗糙型课件、肥胖型课件、混乱型课件。因此在制定课件应遵循和把握以下技巧:(1)注重课件的效益性
历史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学媒体还要在发挥最大教学效益的基础上,讲究经济效益,从实际出发,以较少的时间代价和较小的经济代价取得最佳的效果。历史课件设计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具体分析历史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做到历史教学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选择合理,深度适宜,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历史现象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是有序的,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的。我们制作课件时应当注重对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把握。而且适当扩充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视野。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化,由小系统并入更大的系统,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构建立体网络类型的知识结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粗糙型课件的出现。(2)注重课件的简约性 针对肥胖型课件,要提倡简约性原则。从合理选题和突出重点两方面来落实选择性原则,合理选题是制作课件的关键一步,因为不是历史学科的所有内客都适宜制作课件。应该是用于其他教学媒体不可实现之处,以避免资源浪费。CAI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可在有限的一课时内增加受多的信息激,可插入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录象、图片、动画及文字材料,这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课件的内容并不是越丰富越好,因为学生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课件内容要简洁、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是制作课件的关键的环节。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是准确突出重点,巧妙突破难点。教师要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注重对课件的资料素材的选择。
(3)注意课件的操作性
为避免操作时失控,在制作课件时要坚持易操作性原则,即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如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和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对于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的课件。要对输入的练习做即时应答,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对于演示课件,最好要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改变演示进程。
2.加强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课件的实效性(1)组织课件评审
劣质多媒体课件不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造成设备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使学生受害, 影响整个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课件进入课堂, 与没有经过终端检验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一样。应设立对多媒体课件的评审机制, 组织专家进行“上岗”认证, 以“宁缺勿滥”的原则, 确保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2)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
多媒体课件大都是教师个体进行的个性化开发, 其课堂教学更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技术和思维上的局限性。在教学中, 应定期组织教员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多媒体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 鼓励教员进行课件制作与开发的技术合作, 促成多媒体智慧资源的共享, 提升多媒体应用水平。(3)实施鼓励政策
付出劳动而不求报偿是教师对教学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表现。然而, 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竞争机制, 对课件制作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在考核、评优、晋级、调资等方面应优先考虑。只有建立并实施建立在“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基础之上的激励机制, 才能激发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带动多媒体教学整体化的高质量、高水平。
(三)注重实践,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辅助性
有的教师看到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越性之后, 盲目使用。不论什么课,什么内容,都向多媒体课件教学靠拢,过度的依赖课件,从而忽视了师生交流,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也不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教师应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辅助地位,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来突破重难点,还可以用来加强思想教育等。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辅助性。1.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的限制,使多媒体教学在引发学生兴趣方面走入了误区。很多教师认为只要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一定会喜欢,而没有对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花费很大的精力研究课件的制作,内容繁多,制作复杂,的确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长期下去学生的短时好奇心理消失也就对多媒体教学不感兴趣了。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想引发学生的兴趣还要从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思考着手。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首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插入十月革命的视频片断,在屏幕的上方打出问题,思考彼得格勒起义的结果并说明看后的感想。学生通过视频片断的感性刺激,营造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在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达到对历史知识的思考的升华。由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地突破难点、理解重点
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空间概念和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再现历史事件的画面,有利于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在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四渡赤水问题,运用地图动画辅助以影视插播和必要的描述,学生就能掌握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挥下,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终于冲出敌人的包围圈的史实,从而加深对遵义会议伟大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深深领会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实现的伟大转折。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讲清了教学重点。3.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情意,进行思想教育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如《谭嗣同》、《孙中山》、《甲午风云》、《风雨下钟山》、《西安事变》等许多影片都可以通过剪辑,联系教材内容,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一名现代中学历史教师应正确、辩证地来对待,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完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这样才能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5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教育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投影、录音、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中学地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从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
教材中融入许多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内容,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供了知识基础,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些课程内容。当我们拿出湘教版初中教材,封面的彩图就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的人造卫星照片,这可播放一段宇宙中绕太阳旋转的地球课件来演示。首页诗词风景画,可放一段黄山风景DVD光碟,再配上本章前言部分的优美词句,一段抒情音乐,引入新课。这样的教材内容,通过简单的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愉快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欲望,达到常言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教材中还有许多地方的内容,如学会“看地图中”的卫星影像、“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火山和地震、海啸,气候中的卫星云图、天气预报以及地球公转、电子地图等,均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另外,在学习教材地理知识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地理信息、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研究,将计算机的使用作为主要处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活动,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应用技术;通过网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元化交流。最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地理学中许多概念、事物、现象、规律、本质以及它们由静态到动态、无声到有声、抽象到具体、复杂到简单、理念到实际、遥远到咫尺等方面,得以显现。从而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是我们目前地理教育现代化的重心和难点,而且必须围绕学校教与学的原则,以多媒体为核心,提供一些有特色、反映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又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的资源,如卫星航空照片、计算机三维电子地图等。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着重在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检索系统上,而且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完成制作课件、教案、试题以及研究型课题、教学实践、学习评价等全套内容。地理信息资源库作为巨大信息库应尽可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各种各样地理资源,以保证资源覆盖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深度性、代表性。它包括地理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片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验场所等教学校内资源;还包括社会环境所拥有的各种媒体、图书馆、专家学者、互联网等校外资源。
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主要教学模式
1.多媒体教室讲授演示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充分的课件演示,而且讲授演示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有利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2.多媒体网络教室主导研究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任务。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微机上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总结教学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城市区位特点、文化景观的类型、旅游景观的欣赏、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有利教学中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3.多媒体网络讨论研究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如电子布告牌(BBS)、在线聊天系统(CHAT)等,利用节假日或者特定时间,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适合于观念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引人注意的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沙尘暴的利弊、建水坝的利弊、环境人口等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讨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这种模式有利学生的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4.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师生共同确立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学习方向和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通过对地理信息资源库、上网、各种媒体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建立课题的模型、实现课题的目标、形成研究成果。并在网络上发表研究成果,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形成互动探讨,不断接近地理事物的本质。
这种形式过程要包括:确立课题、制定计划方案、设计实习调研过程、处理信息、撰写课题报告、进行课题的应用。
教师在确立起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设计出研究的方案后,还有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实习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为研究法、分析法、比较法、统计法、考察法、访问法、收集相关数据和照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制作出相关分析图表,建立地理模型,提出综合建设性意见,最终形成研究结题报告,评出科研成果。这种形式即可从教材中选择课题题目,也可是结合乡土材料自行命题,主要适应各种专题性的地理教学。如重庆市的酸雨污染问题的调查,三峡库区的漂浮的危害调查,重庆轻轨建设的意义调查,城市热岛效应等。这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大量实践活动,采用各种方式,克服各种正在身心障碍现实困难,从而获得求实研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信息技术赋予地理教学新的学习内容和强有力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开拓学生学科视野,使其了解和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重大问题的理解程度,并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从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活跃现有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往满堂灌的僵化传授方式,可以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2005年元月10日,在初一年级学生组织一场《印度洋海啸》专题报告会,会前,进行教材知识提示:包括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材料收集准备:通过互联网,收集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媒体报道,有文字、有图片;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利用校园局域网在数据库里、或因特网上,了解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地点、成因、范围、地震等级、灾难的破坏场景;教师总结时,在投影屏幕上复原显示地震产生的过程,带来的一系列灾害的场景,讲解一些抵御海啸的措施,强调建立海啸预警系统重要性。教学内容及时丰富,情景展示逼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宣传国际重大事件,提高学科地位。最后,号召踊跃学生支援灾区。这一讲座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邵东县仙槎桥镇第三中学
贺前明
通过我校开发和使用多个地理课件的实践,体会到多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在教育中得以应用是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同时,由于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新课标下地理教育开辟了新天地。实践证明,多媒体整合初中地理教学,具有以 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一、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通常有许多抽象的文字、死板的图和符号组成。这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使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而CAI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视频。形象性语言形象生动有趣,也能够使抽象的地理事象变得具体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因此,它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讲述初中地理第二册“埃及”的“古埃及的文明发展”和“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传统的是用录音机播放录音或者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这使学生听起枯燥无味,对学习无兴趣。而使用CAI多媒体课件就不同了,使用计算机播放有关“古埃及
第1页,共4页 文明发展”和“埃及的象征金塔”的视频。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观赏尼罗河的风光和雄伟状观的金安塔,也可以真真实实地了解古埃及的文明与发展。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使他们有一种向往、探讨的心情。例如在初中《海洋资源》和《我国的水资源》两课件中,还可利用卡通故事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如“小鱼的哀求”、“就地取材”、“熟视无睹”等,让学生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启而后发,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
第2页,共4页 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三、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利用多媒体把绘有赤道、回归线和极圈的地球示意图作背景,把绘有太阳光束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文本框作动画处理,演示时,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
第3页,共4页 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较难讲懂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一目了然,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它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认识,虽然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新课标下的地理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篇7
一、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及运用的误区
1. 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无选择性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首先要确定课件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都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法也有其可取之处, 切勿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教学。那些教师用传统教学手法没法讲清讲透, 而多媒体课件却能更形象、直观地体现,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更好更快理解的内容更适合用以媒体课件的形式开展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中, 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就更适合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形式, 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与晨昏线周年运动及昼夜长短的关系,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形成, 全球板块分布和运动, 东亚及南亚季风的形成,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等等。
2. 课件内容组织的平淡性
在笔者所见过的课件中, 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组织课件的不在少数, 这样的课件往往给人以平铺直叙的感觉, 缺乏新意, 肯定算不得是优秀的课件。课件应该是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再理解, 以更符合学生认知顺序、认知层次的形式呈现知识点, 甚至是给知识点穿上“新衣”, 即以彼及此进行教学。如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 课本的主干知识点是河流的侵蚀地貌与河流的堆积地貌, 就知识点而讲知识点就显得枯燥, 也不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如果能结合某条河流 (如长江) , 就这条河流从上游到中下游及河口的地貌形成及特点展开讲解, 这样肯定要比原先的讲解方式要有针对性的多。
3. 多媒体教学的过分“独立性”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多媒体教学是不是一定要追求课件的完整性,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如黑板板书) ?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延续至今, 肯定有其可取之处。如黑板板书, 可以较好地体现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 为学生呈现“知识树”。而课件内容虽直观、生动, 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却有欠缺, 也不利于学生记笔记。所以, 应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两者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及有效运用的注意点
地理多媒体课件怎么制作才能更显条理清晰, 重难点分明?怎么运用才能不落于俗套, 更显示出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下面以高中地理选修二的“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一课为例谈些自己的看法。
1. 首张幻灯片要能体现课件的整体结构框架
课件不应该是流水账式的做到哪算哪, 好的课件应是使观看者从第一张幻灯片开始就能一目了然地清楚这个课件制作思路。如地理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的流程可以这样设置:主干知识、教学导入、教学演示、课堂评价及复习反思 (如图1) 。这样编排一是可以明晰课件制作思路, 二是方便直接链接到你所要的板块内容。
2. 注重单个幻灯片知识点的一目了然
一般的幻灯片制作, 往往是一张或是几张幻灯片讲述一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到下一个知识点间隔长且难以体现一课知识的完整性, 等幻灯片放完, 即使在最后也呈现了知识框架, 但毕竟也是一闪而过, 学生的印象也不会深刻。所以, 要想办法在每张幻灯片上体现讲授内容的主干知识点, 如:高中地理选修二的“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一课, 在海水的温度部分主干知识包括热量收支、影响因素、时空变化规律三个部分, 在设计课件时可以做如下处理 (如图2) 。
3. 多种媒体手段相结合
Power Point简单易操作, 因此, 是教师最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但它在表现稍稍复杂的立体动画时却又显不足, 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天体运动及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与晨昏线周年运动及昼夜长短的关系等内容, 表达起来就没有Flash表达的效果好。所以,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以一种工具作为载体, 如:PPT、Authorware, 同时, 在载体上加用其他多媒体工具处理过后的内容, 如用Flash处理的动画, Photoshop处理的图片, 剪辑过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甚至是链接所需的网页内容或是Google地球上的卫星地图。总之, 一切为你所需的。但有一点需注意, 千万不要为了花哨而用, 用与不用的标准在于教学效果而不是工具的堆砌。
4. 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板画相结合
作为“小三门”的地理, 不能指望学生课后在这门课程上花多少工夫, 地理教师只能踏踏实实地立足于课堂, 向45分钟要效益。课堂上不仅要把知识点讲清讲透, 还要将知识点及笔记落实于书本, 使学生有复习的依据。多媒体课件教学很大的问题就是会出现课堂热热闹闹, 课后书本空无一字的现象。很多教师非公开课不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就是觉得多媒体课的教学效果不好, 其实只是使用不得法而已。
要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就要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多媒体课件显示其直观形象性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传统板书板画的优势。所谓“无图不地理”, 地理的“图”不仅有地图, 还有如锋面、气旋、褶皱等需要讲解其形成及结构的立体图, 这些需要分体式讲解的图就需借助板画来达成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除上述多媒体制作及运用的误区外, 目前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地理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使用过程基本都是人随机转,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互, 学生主体地位无法突出等, 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 也无法切实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重视课件的设计与运用, 通过建立平等交互的课堂教学活动, 多以设问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引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使多媒体课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紧迫性和必然性。本文结合近10年的教学实践, 对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谈些自己浅显的认识和思考。本文通过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一课说明教师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时, 要对课件内容、表现方式、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 也应避免几大误区。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马占敖.对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
[2]熊丙奇.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依赖症”[J].上海教育, 2009, (21) .
[3]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篇8
一、导入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影响着地理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就会消极应对。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科学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巧妙导人新课,拉近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这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伊始就拥有一个良好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在开始讲课前让学生讨论当天的天气情况,并观察室外的天气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不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二、开展经济性教学活动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级中学,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农村中学,正面临着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这一形势下,教师应发挥主动性,遵循经济性原则,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实用、成本较低的地理教具。
另外,教师还要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野外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控制活动成本,尽量用最少的经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不宜占据太多的教学时间,也不能舍近求远。
例如,在讲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根据世界宗教的相关内容,有选择地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寺庙。活动之前,教师要跟寺庙的管理人员沟通和协调,制订参观计划,邀请寺庙的相关人员为学生讲解寺庙的历史。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文明参观,遵守注意事项。活动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顾参观寺庙时了解到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引入教学,加深学生对世界宗教的理解。
三、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
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特征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西部与东部之间、北方与南方之间、城乡之间、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聚居区之间等。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有所侧重,重视学生生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正确对待初中地理知识的差异性。
例如,在讲解“农业的地区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地形、降水、气候等方面信息,分析家乡农业的地区分布,并总结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由于学生都很了解自己家乡的气候、地形等信息,因而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解“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调查自己家乡的土地利用情况,并以“保护家乡土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提出保护家乡土地资源的建议。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归纳整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四、提高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地图的能力、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计算的能力、社会调查的能力。要想培养这些能力,教师就要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乡土地理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并整理成资料,提出合理化建议,发出“节约用水”倡议。这样就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篇9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地理内容多、知识点琐碎、时间紧的情况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建构性学习和知识的整合,能够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 教学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工具,又称“大脑使用说明书”。和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心智思维模式,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激活了右脑。整个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用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记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它既可以呈现知识网络,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思维导图在教学领域引起人们关注源于它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对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解决学生难于建构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等瓶颈问题非常有帮助。
以下谈谈本人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教学的体会:
一、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空间定位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某些重要的经纬度数值填写在预先设计好的空格里,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照地图完成填图、绘图练习,使学生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达到复习地图的效果,假以时日,学生可以做到“胸有地图”。
如欧洲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35°N~60°N和0°~60°E的温带地区。要求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如赤道、南北纬30°线、南北回归线、北纬60°线以及0°经线、90°E、120°E、等经线经过的大洲、大洋和重要国家。要求学生熟悉世界地理教材中介绍的5个区域和考试大纲规定的7个国家的海陆位置、地形分布、大江大河等轮廊特征,特别是掌握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地理事物,它们是判断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
二、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特征,进行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学习时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引入思维导图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
如学习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则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干旱是西北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较远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地势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以青藏高原为例,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思维导图,学生对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必然印象深刻
2.引导学生理清地理知识头绪,抓住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形成知识脉络。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脉络。
如七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亚洲和欧洲》中的亚洲,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教会了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节内容共分两课时,思维导图归纳教学知识点如下:
通过这些教材案例的复习和分析,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步骤: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而研究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民族、文化、经济(农业和工业)、交通等。只是不同的区域在区域要素分析的侧重有所不同,如俄罗斯侧重自然要素中的矿产资源和人文要素中的交通,巴西则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其所产生的人地矛盾问题。在中国区域地理中则更加突出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等。
3.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区域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
比较法地理教学是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比较法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比较日本和英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差异;比较美国和澳大利亚队农业生产的差异;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差异;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差异;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及其特征差异;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工业区特征和形成原因的差异;比较中国四大区域特征的差异;比较中国四大工业区的特征、发展条件等。
4.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借助思维导图发现区域问题、提出区域发展策略
①.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区域问题。如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等。②.要引导学生学会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予以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例如:结合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综合治理等问题。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区域地理教学中小组探究教学的效率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讨论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集体讨论效果不好,甚至还容易“跑题”,造成讨论式教学中效率不高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情形,通过预设的思维导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要求学生紧密围绕话题展开,由一名学生负责记录下其他同学的观点,通过讨论确定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然后将精要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复制给其他同学,这样就得到了一份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案例分析。教师再让各组学生演示各自的讨论结果,并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深化,集思广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 篇10
FLV流媒体格式是一种新的视频格式,全称为 Flash Video。由于它形成的文件小、加载速度快,已经成为当前网络视频文件的主流格式,目前大部分在线视频网站,如
56、优酷、土豆等均采用此视频格式。下载 FLV一般可以借助 FLV视频下载软件,随着网络 FLV文件的丰富,很多教师也想把它融入自己的 PPT课件中,而在 PowerPoint中无法直接插入 FLV文件,需要用到控件或转换格式等方法,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一、使用控件,步步为营
使用控件的方法其实和在 PowerPoint中插入.swf文件非常类似,下面以PowerPoint2003为例讲解操作方法。首先要准备一个网页 flv播放器,网络中有很多免费的网页 flv播放器,这里笔者使用的是兼容性比较好的flvplayer.swf。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插入一个“ActiveX控件”。打开需要插入视频的PPT 页面,在菜单中选择“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如图1),图 1
打开控件工具箱悬浮窗口,点击工具右下角的“其他控件”按钮,在控件清单选择“Shockwave Flash Object”(如图2),并用鼠标画出一个播放控制窗口。
图 2
第二步,添加需要播放的flv 文件路径。右击之前加入的方框,选择“属性”(如图3),图 3 在属性窗口中找到“Movie”一栏,在后面的空白栏内填入:flvplayer.swf芽file=“你的文件”.flv(如图4),关闭属性窗口,预览幻灯片便可播放FLV 视频了。
图 4 注意:
1.这里flvplayer.swf 是我们下载的网页flv 播放器,你的文件.flv 是指FLV 视频文件,实际使用时将“你的文件.flv”替换成需要播放的FLV 文件的文件名。
2.使用的.flv 和flvplayer.swf 以及PPT 课件要在同一目录中,否则会导致不能正常播放,同时.flv 文件名尽量使用英文名。
3.播放时请确保Playing 属性设为True,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Loop(循环)、Quality(品质)等其它属性。
二、转换格式,一样精彩
以PowerPoint2003 为例,它提供了如.wmv、.avi、.mpg等众多常见视频格式文件的支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flv 转换为这些格式呢?答案是肯定的。转换工具很多,这里介绍一下FLV to AVI。使用时只需要选择FLV 的来源和要转换成的格式后单击转换就可以了(如图5)。
图 5 接着要做的就是在PPT 中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影片,再选择相应的文件即可(如图6)。
图 6
三、外部链接,指向影片
打开需要插入视频的PPT 页面,制作一个按钮,然后使用“超链接”或“动作设置”链接需要播放的.flv 文件即可。这样在幻灯片放映时单击该按钮可以调用计算机中可以播放flv 的程序来播放。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操作方法。
超链接:右击该按钮选择“超链接”,在“插入超链接”对话框中找到需要播放的.flv 文件(如图7)。
图 7 动作设置:右击该按钮选择“动作设置”,在“动作设置”对话框中选择“运行程序”(如图8),图 8
文件类型选择“所有文件(觹.觹)”,找到需要播放的.flv 文件(如图9)。
图 9 三种在PPT 中插入FLV 文件的方式各有特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三种方式的利弊。第一种使用控件相对而言操作难度大一些,同时需要有网页flv 播放器(flvplayer.swf)的支持。但通过用控件插入后只要保证所有用到的文件在同一目录中,就不用考虑路径问题了,同时使用控件也更有利于我们提高技术能力。第二种使用格式转换的方法,其实不能完全归纳为在PPT 中插入FLV,但这种方法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思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地图课件06-13
初中地理课件气候10-02
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09-10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课件07-20
探究PPT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功能07-27
初中实心球教学课件11-07
初中物理教学说课课件09-30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08-25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