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教学文化建设

2024-09-12

院校教学文化建设(精选12篇)

院校教学文化建设 篇1

教育部在组织各省教育厅推荐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规定, 教学团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开发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 一般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建设为重点, 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 主要目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建设改革。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

1.必须是“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 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 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必须建立“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 分工协作, 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必须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 以“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 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 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 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在人才培养方面, 要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教学团队要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 将学校教学管理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 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 技能水平高, 用人单位欢迎, 社会认可度高。在社会服务方面, 要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 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 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教学团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不尽合理。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暂, 大多数高职院校是通过转型或升格而来。再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 高职院校呈膨胀式发展, 导致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不能很快适应形势发展, 在结构上表现不尽合理。在职称方面, 新上专业一般主要由讲师构成, 副教授、助教占少数, 呈橄榄形结构;旧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一般由副教授以上、讲师或助教构成, 呈正三角形结构;在学历方面, 旧有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本科生构成, 有少量专科生, 这些教学团队教学经验丰富, 专业科研能力较强;新专业的教学团队一般以硕士生为主, 配有少量本科生, 呈高学历构态;在年龄方面, 原有教学团队一般为40岁以上, 新上专业教学团队一般为20~40岁区间, 呈年轻化结构, 富有活力, 但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科研能力。

2.专业教学团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企业服务, 与企业市场接轨极为密切, 因此要求专业教师要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三部分构成:从学校进学校的教师, 即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他们不了解企业和市场, 只有理论知识;一部分来自企业的教师, 他们不了解教学, 只有实践经验, 有些还缺乏基本的教师素质, 传授知识经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一少部分教师是既有过教师经历, 也从事过企业工作, 这部分教师相对来说比较受欢迎。因此大多数高职教师存在“独臂挥舞”现象, 或是理论教学水平高却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或是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却不知如何驾驭讲台。

3.专业教学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意识欠缺。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工作性质是从事个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缺乏团队意识, 把教学看成自己个人的工作, 因而虽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 却没有专业教学的具体分工, 在整个专业教学中教师之间彼此脱节, 各成一体。另外, 高校教师要求平常不坐班, 教师之间缺乏见面沟通, 更别说团队协调沟通,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或者课程的前后脱节或观点论点的矛盾与冲突, 因而教学团队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和采取一致的行动, 表现出来的只能是个体发散而非团体凝聚力。

4.专业教学团队知识更新较慢。由于高职院校对培训的认同不够, 再加上经费的不足, 这些主客观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的更新, 也使大多数教师的知识与市场企业接轨不够, 无法及时更新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 教师就缺乏动力去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这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效率, 而进一步导致竞争力的大大削弱。再由于一些教师教学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愿探索、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无创新, 不能很好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去设计教学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1.教学团队的结构要科学合理。

(1)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由于近几年各高职院校的强制性要求, 教学团队中的“双师”型教师基本达标, 但双师达标的要求是取得与专业教学基本一致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而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试或其他途径比较容易取得, 因此“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虽然达标了, 但实际技能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因此在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必须做出一整套的制度措施, 保证教师能够走入企业, 深入一线, 与市场零距离接触, 切实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培养真正的“双师”素质。可以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 根据教师发展方向, 选配教师全程参与实习过程, 促进教师深入生产一线, 也就是在学生实习同时, 教师亦进行了实践锻炼, 将教学团队中具备一定“双师”素质发展趋势的这一部分教师, 快速地培养成真正符合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双师”型素质教师。

(2) 高职教学团队成员的组建要考虑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及个性特征的互补性。一个教学团队的组建, 首先必须发挥出每个成员的专业特长, 专业要相同或相关, 学缘结构要合理, 才能做到既体现专业思维的一致性, 也能体现各自思维的创新性, 保证团队建设的活力。

(3) 教学团队成员的特长要互有所长。特长要呈互补态势, 既要有思维型成员, 也要有实践型成员;既要有擅长教学的成员, 也要有擅长科研的成员, 更要有来自实践一线的成员,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团队的能力互补, 保证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的发挥。

(4) 教学团队的组建同时要注重成员的个性特征的互补。年龄结构要互补, 既要有年经教师的创新活力, 也要有中年及老教师的经验阅历的积淀;性格要互补, 既要有性格沉稳型教师, 也要有大胆创新型成员;气质要互补, 既要有敏捷思维型成员, 也要有深思熟虑型成员。个性特征的相互补充, 才能保证团队建设的创新性。

2.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针对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 若要解决其空有理论知识,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问题, 就要建立完善教师深入企业的机制与制度, 让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 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 让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 一方面提高其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上都可与企业密切接轨, 更好地提高其素质能力。

(2) 针对来自一线的实践型、师傅型教师, 可采取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岗前培训。由于高职教学团队的组建要求必须要有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 因此从企业聘请的师傅型教师有经验, 有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对如何驾驭讲台缺乏必备的素质, 因此对这些团队成员要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 培训其教师基本功, 学会一定的教学方法、技巧与手段等, 以增强其教学能力。

(3) 在教学水平的培训上, 不仅要做好教师基本功的培训, 还要做好教师适应学生水平的能力提高。针对年轻教师, 要在教学的基本功上下功夫;对于中老年教师, 要在创新思维上下功夫, 以适应目前学生的实际特点, 适应高职教学要求。同时要提高教学技能, 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技巧方面做到有针对性地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还可采取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大赛, 以此为载体, 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

同时要制订青年教师中长期个人发展规划。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对一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听课等多种形式, 对其业务进行传、帮、带。

3.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的途径。

(1) 在激励机制方面, 抓住成员的需求特点,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高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动机, 从根本上解决其提高素质的能动性。

(2) 在运行机制上, 建立由教师自愿构成的教学团队, 以正式组织的形式建立以非正式组织成员构成的团队, 以更好地提高其积极性。在运行过程, 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机制, 让其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进行自身机制的有效运行。

(3) 在管理机制上, 高职教学团队成员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 对专职教师的管理学校已经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但对来自一线的兼职成员的管理, 学校要出台有效的管理制度, 既能做到对其的严格制度管理, 更要做到对其具有吸引力, 能自觉主动到学校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 同时要吸纳其进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改革等活动中, 让其承担一部分任务, 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使其产生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 以此调动其积极性。

4.不断更新专业教学团队知识结构。教学团队要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就必须让教师走出去与社会广泛接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培训学习。学校要积极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 以及行业专业的学术会议。同时支持教师以自己的专业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内容, 积极走出去与行业企业合作, 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

(2) 在团队成员的素质能力的培训上, 不仅要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培训, 更要注重适应学生实践能力需要的培训。要让团队成员有目的地走出去, 深入企业、与相关院校进行交流, 引进创新思想, 提高自身能力。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 熟悉生产过程,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同时要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等实践内容过程中, 搭配青年教师参与, 强化职业能力。

(3) 在教师的社会服务方面, 不仅要为企事业单位服务, 更要站在社会的角度引领企事业单位进行创新性改革。

(4) 在教材建设上, 不仅要建设适应课程教学目标的教材, 更要建设适应学生能力的教材。

(5) 在科研领域方面, 不仅要有高屋建瓴的科研成果, 更有要实践指导意义较强的实践成果。

总之,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长期战略。各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 除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外, 更要有一定的创新方法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指南 (教高司函[2010]19号)

[2]魏联华, 陈兆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及实践[J].htt p://www.360doc.com/content/10/0110/20/144735_13199847.shtml, 2010-1-10

[3]叶红.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

[4]马秉骞.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1, (08)

院校教学文化建设 篇2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

随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任务日趋繁重,具备强大而高效的教学效果评价工具就成为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在分析了现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 者:范晓娟 FAN Xiao-juan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1111;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9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1(4)分类号:G717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89-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遇到了困境:根据教育权威部门的预测,“十一五”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将逐渐呈现递减的趋势,而且这个趋势将会一直持续到“十三五”后期。如果这个预测正确,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教高[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对建设教学团队和高水平 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但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师生比高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成员之间交流共享技巧和经验,在有限师资资源下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教学团队建设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分系部和教研室两级管理模式,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能够充分实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教师与企业多重关系共存的团队内横向互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专业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水平,实现优势互补。

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可见,教师水平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发展仅凭专业课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教学团队学习来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加快提升教师水平,实现优势互补。教学团队使得新老教师、专兼职教师互相交流:青年教师需要有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学校专任教师需要掌握实践技能,增加指导实训实验的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也需要了解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新老教师、专兼职教师在取长补短、互相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

高职院校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在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下,实施“教学做研”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集知识、技能、精神、信念于一体的教师团队有利于教师接收新教育理念,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合乎学校期望的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能力、人格魅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团队的内涵

(一)教学团队的含义。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1993年提出的团队定义,所谓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l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这对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随后,很多学者展开对教学团队的研究,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陈建材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任务,以教学、科研、实验(实训)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专业或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由知识技术互补、结构合理的人员组成的共担责任、分工协作的组织团队。此定义指出了教学团队的目标,结合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将沿用这一定义。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原则。

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的团队成员组成,但不能随便选几个人拼凑,一支优秀教学团队的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团队带头人负责原则。团队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好团队成员的关系,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2)目标一致原则。没有目标,团队就像失去导航系统的船只,没有存在的价值。(3)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原则。教学团队的组建并非人越多越好,高效的教学团队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学历职称等特征上优化组合。

三、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机制,保障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了保障教学团队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一方面,团队内部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评价考核体系、奖励分配办法等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互信互助,更好地协作;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宣传,营造团队氛围,制定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激励政策,在津贴发放、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外出考察培训等方面给予物资倾斜。对于那些经过考核不合格的教学团队,则取消其团队称号,停止对其项目的支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二)统一目标,导航教学团队建设。

目标一致性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石。没有目标,团队成员易迷失方向。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应该按照“师资优化、教学优秀”的要求,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面向学生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

(三)科学组建,优化教学团队队伍。

组建教学团队是为了使团队的实力大于团队成员个人的实力,团队成员简单的堆砌几乎不能达到这种效果,一支优秀教学团队的组建需要选择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和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在教学和科研上成果突出,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高瞻远瞩,还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协调教学团队完成团队任务。在选择团队成员时,既要考虑团队成员的数量,一支高效的教学团队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成员过少,不利于知识共享,成员过多容易造成沟通障碍,降低团队凝聚力。与此同时,选择团队成员还要学会“组合拳”,处理好年龄、职称、学科、学历、专兼职等方面的比例,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实现知识技能互补,资源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团队的功效。

(四)选择载体,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选择载体,为团队成员的交流搭建好平台。按照高职院校深化课改的指导思想,可以在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有序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开展教材建设、突出师范专业建设、强化校内外实践课程建设等活动,将这些活动作为载体,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3-46.

[2]薛淑萍,范冬梅等,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组建原则【J】,高职教育研究,2010(3):19-20.

[3]吴旭东,苑新丽,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7):86-88.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 篇4

1 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比赛,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学比赛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比赛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1 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1.2 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

1.3 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1.4 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1.5 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2 高职院校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2.1 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和新的观念做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让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

2.2 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信息化教学中的核心,其质量对学生能力与教学方法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不是对课本的简单修补,而是需要深度融合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信息化。院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内容时,不需对其完整性与系统性过多追求,应对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加以强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问题为中心,强化“问题”意识,从实际需要出发,对需要重点分析与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筛选,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应对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加以重视,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出与讨论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在思想的交流过程中培养自身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2.3 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

要想保证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机整合课程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化应用。当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对院校的整体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建设加以强化,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并且学生应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针对性学习,促进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此外,应对各专业特色资源信息库的建设加以强化,使其成为最具特色、系统化和前沿性的资源库,如各级资源中心、教育区域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师等硬件建设,电子文献、电子教案、优秀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与素材等应用软件平台的建设。

2.4 强化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研究的整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随着教师驾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的是受教育者。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体组合手段开展教学

信息化教育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

摘要: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院校教学文化建设 篇5

当今中国,开放纳客,涉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发现: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仅靠掌握准确的语法知识,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数量的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的差异,同一词或词组对不同国家的人来说可能指的是不同事物,容易产生误解,毫无恶意的言语也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有时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

例如,中国人提到狗,会想到痛打“落水狗”,“看门狗”等贬义词。如果用这来理解Heisadoglikeman.那么就贻笑大方了。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为dog在英美文化中代表“忠诚。并有“Luckydog。Everydoghashisday.”等谚语(凡人皆有得意时)。再比如,外国朋友到中国人家里做客,见到主人的妻子时,说一句“Yourwifeisreallybeautifu1.”之类的恭维话,在西方文化类似的语境里显得很自然,但汉民族文化却难以接受这种率直的恭维方式。同理,中国人在街上碰到熟人,问对方“你到哪儿去”是寒暄的套话,无可厚非,但西方人却认为这种探询隐私未免有些多管闲事。

因此,日益增加的跨文化交流,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英语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其相关文化的教学,这已成了英语教育界的共识。2中等职业院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由于英语课仅是一门基础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院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想着把内容灌输给学生,缺乏文化意识的输入,结果使得学生越学越难,越学越没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然而,令我们欣慰的是,当教师不一味的强调知识点,而是根据教材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常识时,学生往往会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文化知识比语言结构知识生动、有趣,是活的语言,从而表现得非常积极、热情,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变得很理想。所以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输入切实可行。3中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再思考

以上论述表明,在中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3.1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标准应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目标

院校教学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因此,高职教育者要切实推进高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在办学经费、设备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观念等方面跟不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存在不少问题。学校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时,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常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只是停留于表面,管理者没有或很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测评数据作深层次的对比分析并加以利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外部质量评价 轻内部质量监控

对高职院校实施质量外部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与监督,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外部鉴定与评价的监督功能。学校往往会重视外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评估。然而,真正发现问题是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活动,但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上,很难严格要求、照章办事,往往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监控的质量,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2. 教学质量保障缺乏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机制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更多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监督与评价,而学校内部的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的操作和管理并不规范,主观性强,人为因素多,内部进行的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也是为了外塑形象,提升学校的美誉度而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应具备的改进和激励等重要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员工,由于他们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对计算机相关技术感到畏惧,加上学校领导不重视,即便建设了相关信息系统,大家也不愿意使用,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家觉得在纸质上填写资料比操作信息系统更快更顺手,因此很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广上不尽人意,造成很多数据弧立,如各类评教信息、反馈信息、学生考勤信息、学生成绩信息等,只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类评估检查使用。大量的信息没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分类汇总、对比分析,更不能形成领导和管理部门决策用数据,因此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很难深入进行。

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大都建成了为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相关的信息系统,信息量巨大,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是不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依托于学校建成的各类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实时动态的处理能力,把各类数据动态地展现给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因此,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服务的核心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制度创新,是有效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手段,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保障教学质量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从而保障和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激励系统构成。各系统各自又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议时,要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的信息系统规划进去。

2. 构建信息畅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因此,学校领导要强化质量意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内外信息沟通顺畅,学校提供给外部质量评价的信息要与内部质量监控信息一致,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校存在的弱点,通过监控系统获取各方反馈信息,学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要构建信息畅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现代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理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学校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确实落实教学质量的建设工作。

3.以信息技术融贯“三级四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级”指由学校、二级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共同构成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在层次关系中,教研室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单位,中间为二级院系,最高层为校级,通过层层监控来把控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中,不同层次组织对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也不同,各有侧重,适度重叠,分工协作来同共完成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四方”指由学生、督导、二级院系、教研室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对各方权重进行合理设置,减少人为主客因素,评估目的以预防和控制为主,尽可能地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把优质教学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为建立起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创造了契机,评估制度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普及了高职院校办学的质量目标要求,调动了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提高了社会各方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对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不仅仅只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外部质量评价和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价,更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对学校进行全面客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以务实的态度,确实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志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及制度创新.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2): 79-81

[2] 周慎,张玲.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7-32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内涵,特征,目标定位,主体内容,环境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继出台都指出了专业教学团队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重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的重要措施,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1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

1.1 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

专业教学团队是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教师团队群体。这个群体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专业、课程、教学基地等建设为工作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首要任务,进行教学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教师群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一直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键是专业教学团队。这个专业教学团队的组成不仅仅是教师,而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共同目标的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校内外兼职教师等组成的群体。

1.2 专业教学团队的特征

专业教学团队首先具有一般团队的特征,例如核心是团队精神,目标是实现团队利益,团队各个成员间要有共同责任心,要能实现成员互补。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和教师群体组织方式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要形成共同愿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要对团队建设的任务和整体目标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整合力量,实现价值最大化。

第二,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应该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的学术精神;教学团队成员要实现技能互补,要有合理科学的职称、年龄和知识结构。

第三,要有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要分工明确,对团队教学和团队科研工作有极强的责任心,能够紧密配合,协作一致、共同努力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

2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定位和主体内容建设

2.1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共同目标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动力和关键要素所在。在定位教学团队目标时,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团队中每一个个体,使个体成员能够发挥自身特长,便于其在团队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以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其次,在专业教学团队的目标定位中,需要注意引导团队教师成员对于团队目标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以团队协调配合的方式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以高职教育为导向,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搞好团队教学资源的整合,完善课程和学科建设的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2.2 主体内容建设

主体内容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建设、教育教改立项项目,教学实践。课程建设是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体系的设置、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建设等相关内容;教材建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理论指导,它凝结了学科建设的成果,是教学的基础;教育教改立项项目,主要包括对教师的培养、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建设指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技术手段推进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学实践在高职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内容既包含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又包含各种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建设。

3 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外部环境建设

3.1 基本结构组成

该文主要从规模、年龄、学历和职称上来探讨。

首先在规模上,专业教学团队组成通常不超过20人,一般应该有学术带头人1人;专业细化教学骨干人员若干,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设置;管理服务人员1人。其次,在年龄结构上,合理的年龄分布与组合,有助于对固有知识的传授,也有助于新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学历和职称结构平衡合理,梯队组合。

3.2 外部环境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该文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硬环境主要指教学和科研的硬件设备建设,软环境则指的是团队的管理制度和引导团队发展文化内涵等。

3.2.1 硬环境建设

硬环境建设应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教学过程中适应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硬件设施对教学实践过程的交流沟通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若硬件设施落后,会严重制约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硬件设施的建设,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硬件设施的投入经费应列入年度预算,学校要适当把财权下放,让团队带头人有经费支配权,有效地加速经费的投入速度。与此同时,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保证整个教研设施的合理使用和维护。

3.2.2 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十分重要。

首先,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制度环境建设主要应该从落实完善校系二级管理制度和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制度两方面来考虑。落实和完善校系二级管理制度,应该首先将两级管理的不同职权做明确规定,管理由学校管理转移到系部管理,将专业教学团队纳入以系为主的管理,这样既可以使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又可以提升整个院校的办学活力。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职业院校应完成从行政管理到行政服务角色的转变,确保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和学术等权限方面的重要性,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保障。在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以往资源无法自由支配的模式,确立团队人自主调配权,实现团队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团队负责人可根据团队发展情况自主地选拔团队成员,并对其进行团队内部的人事安排、利益的分配。

其次,严谨、科学的团队平台机制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完善团队机制的基础上,将建设内容扩展到专业选择、课程设置、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等方方面面,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凝聚。

同时,还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和开放的考核机制。激励体制的建立可以有效调动教师组建团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励体制的建立必须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真正能够有效地打动和激励团队成员,加强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使其能更加努力地为团队做出贡献。

开放的考核机制的创建,是专业教学团队在竞争中保持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关键,科学、开放的绩效评估和淘汰制度,调整人员结构,补充有生力量,是保持团队生机与活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2]祁巧艳.浅议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

[3]柴勤芳.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构架探究[J].职教通讯,2010(12):125-126.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探析 篇8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

1 团队与高校教学团队的涵义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团队管理理论也被企业广泛采用并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罗宾斯的定义为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明确、成员的共同努力能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同时团队的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的一种群体。卡曾巴赫与史密斯的定义为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海依斯的定义为一群人以任务为中心,互相合作,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智慧能力贡献给自己从事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教高司函[2007]136号文件精神,我们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目标,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群为建设平台,由为数不多的、相互之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奋斗、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

2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随着创建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步伐的逐步加快,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对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和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及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中观点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明确的团队目标、清晰的团队角色、有力的团队领导、高度的团队信任、充分的团队授权,强大的团队引力、顺畅的沟通渠道、积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组织环境及有效的激励机制。

2.1 明确的团队目标

团队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应既体现团队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又能够体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高校教学团队最根本、最重要的共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学团队应将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作为长远目标,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教学名师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程等标志性成果中充分发挥作用。

2.2 清晰的团队角色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认为,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具有双重角色。一是职能角色,是工作赋予个人的“任务型”角色;二是团队角色;是由个人气质、性格所决定。贝尔宾博士认为“实干家、协调员、推进者、智多星、外交家、监督员、凝聚者、完美主义者”这八种角色对于构成一个有效团队不可或缺。

根据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在构建一个优秀教学团队时必须认真考虑团队的人员配备及角色分配,团队配备的任意性往往会造成团队效率的低下,团队成员之间虽然工作目标相同,但成员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角色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需要团队带头人担当设计师、教练员、服务员的角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来感染团队成员,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要求每一个成员认清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角色,加强沟通协调、相互尊重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团队。尤其要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作为团队角色的每一位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3 有力的团队领导

要遴选有创新意识,能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高学历、职称和丰富的专业工作实践,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中,教学团队的核心是教学名师。以教学名师为核心建设教学团队不仅可以传承名师教学经验,还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有效起到团队内部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的作用,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能手。选择那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条件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骨干教师,选择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实践证明,以教学名师为核心建设教学团队,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迅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4 高度的团队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开始,也是团队管理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以信任为前提,要构建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满足团队成员渴望公平的心理需求,起到公平的激励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在教学团队内部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共享的,在教学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既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又担任着一种团队角色,享有一份权利和义务。

2.5 充分的团队授权信任是授权的基础,授权是信任的具体体现。

团队授权包含如下方面,一是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教学改革目标与模式确定之后,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受外界干预,学校只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从而为教学改革营造相对自主的氛围。二是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主权。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力。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四是建立内部授权机制,充分授权为教师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使团队成员各施其职,精诚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6 强大的团队引力

优秀教学团队的吸引力来源于团队的总体目标。对教师个人而言,团队的吸引力来源于自身的职业目标、待遇目标和自我发展目标三个层次,前两个目标是基本目标,后者则是深层次目标,三者缺一不可。在团队建设中,要用事业凝聚人心,仅靠职业目标的吸引显然不够,还要用待遇吸引和个性发展的吸引,来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平台,从而使目标激励真正成为教学团队及其成员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2.7 顺畅的沟通渠道

沟通是团队精神的聚合剂。有效的沟通能够消除各种人际冲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使成员在感情上相互依靠,在价值观上达到高度的统一,进而为团队打下良好的人际基础,促进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因此畅通的沟通渠道和频繁的信息交流,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2.8 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高职教育中要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学习型团队,要在团队中营造一种共同学习现代高职教学理念、教育技术,更新专业知识,共享精品课程成果、教学经验、教育信息和学习能力的文化机制和环境氛围,构造团体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使其成为以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有浓厚学习风气的集体。

2.9 良好的组织环境

一是完善学校宏观政策制度,研究和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宏观政策制度体系,积极扶持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制度环境。二是增强教学团队自身内部制度环境建设,为团队成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谐向上的成长环境。

2.1 0 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由以教师个人业绩为主的考核向以教学团队为整体考核的转变,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并根据团队自身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群)特点,以标志性成果为核心,实现对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

3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应遵循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应当紧密结合学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群)建设来开展,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来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往往是以专业(群)、课程、实验室及教学(实训)基地等为平台建立起来的,这种划分基本上是以适应教学的知识系统为依据,专业或部门之间难以逾越,阻碍了专业或部门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此同时,教学团队内部没有建立灵活的成员流动或动态更新机制,团队组成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优秀团队带头人匮乏,导致一些团队陷入“人员流动僵化,创新活力不足,教育质量下降,人才竞争力弱化,资源投入减少,团队实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上述问题的存在所导致的结果是:

(1)教学团队的创新性、特色化不够;

(2)教学团队建设缺少企业有效参与;

(3)缺失有利于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团队文化;

(4)团队缺少领军人物、创新能力不足:

(5)团队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偏少;

(6)“双师”特征不明显,难以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7)成员间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协调沟通;

(8)科研能力偏弱,服务企业能力不足。

正是这些缺失,构建结构合理、运作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4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对策

4.1 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要改革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要通过科学、公正、严明的绩效评估和淘汰制度,围绕团队的战略目标,适时调整人员结构,补充有生力量,始终保持团队的生机与活力,主动适应教学改革,使教学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4.2 加强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

教学团队是否能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文化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体,它把高校倡导的自由精神、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以及企业所追求的严谨、效率、敬业、奉献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团队文化氛围,使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创造性、主动性自觉向团队共同愿景方向整合,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和一种不断探索、务实创新、和谐发展的意识和精神。

对于一个优秀教学团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鼓励学术争鸣。要有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和谐型团队。这种和谐关系既包括团队内部团队领导与成员之间、不同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与学院各部门、其他团队之间的和谐。

4.3 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

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其组成可由跨专业、跨院系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要根据各专业(群)的具体情况,以专业(群)或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根据工作过程为向导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组建优秀教学团队。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联合办学单位的人才优势,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兼职教师备选人才库,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优势,推进教学团队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工作,进一步加快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从而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教学团队是目前高校教学建设中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新生力量,其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核心,我们将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原则,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团队结构、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团队建设成师德高尚、教书育人、学术精湛、团队合作、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打造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优秀教学团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探讨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特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特质,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河北期刊,2007(5).

[4]姜振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5]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14.

[6]朱卫斌.跨学科团队式教学的实践与意义.历史教学(高教版),2007(8).

院校教学文化建设 篇9

一、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

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打造教育强省、文化强省, 是当前至今后长期的历史任务。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从当前形势而言, 湖南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形式与内容表现丰富, 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吉首大学的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等。在立足我省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彰显个性特点, 体现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但是, 近十年来, 我省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物质文化建设, 还是精神文化建设及制度文化建设, 都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单一、粗放

近十年来, 湖南的某些高校进行扩建或者重新购买土地建造了大量新校区。这种做法, 有些是因为之前老校区的确存在使用困境, 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些学校, 对于校区的扩充建设, 只是趋于求大求新的做法, 既忽略本校实情, 又脱离省情发展。因此某些学校的老校区被荒废, 停止使用功能,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某些学校建立的新校区, 建筑风格冰冷、千篇一律, 让人产生空间上的隔阂与分离, 妨碍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与交流。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空洞、浮夸

湖南的娱乐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娱乐化的过度膨胀, 间接影响湖南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近几年, 从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现状看, 随着“超女”、“快男”等各种娱乐选秀节目的热播, 娱乐比赛中的各种形式的噱头及其包裹的物质与利益的追求, 被学子们追逐、效仿, 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偏离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另外, 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品种单一、千篇一律, 除去一些形式上的比赛与文艺活动, 主题与动机并不鲜明, 无法体现湖南本土文化特色和湖湘文化的神韵。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机械、呆板

目前, 湖南高校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不够完善, 缺乏明确、成熟的, 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精神导向。在实际建设中, 其侧重保障物质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只是侧重校园设施建设, 缺乏展现本土文化符号特色的建设。因此, 校园制度文化的倾斜点和平衡点都有待完善。另外, 学校社团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主导思想模糊、不清晰。对于本土文化的特征和优势领会不深透, 无法完成和实现社团管理工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环境优化研究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如同一个国家建设需要安定团结、充满朝气的社会环境, 优化校园环境, 让学生在美好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是实践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教学环境有机结合, 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优化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环保校园, 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 (2) 优化教学环境, 彰显大学校园的风范, 强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品格; (3) 优化教学环境, 搞好文化建设规划、整合文化建设资源、创新文化建设模式、明确文化建设特色、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强化文化建设保障等, 具有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教学环境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教学环境的基本特征有: (1) 合理分配的特征: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教学环境中, 合理安排、科学规划, 在一个完整的统筹系统中进行细致考虑, 做到两者的协调发展。 (2) 主次分明的特征:所谓主次分明, 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环境优化的过程中, 分层次、抓重点, 以步骤推进的方式, 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方针的基础上, 推进教学环境的创新与发展。 (3) 内外结合的特征:在建设校园文化与优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 切实改变学校建设的单一模式, 让社会与学校有机结合, 完善与加强校园文化与教学环境的建设活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教学环境的实现机制

1.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角度优化教学环境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规范学生的行为, 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教学校园环境, 首先, 形成一套健全、完整、相配套的服务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 符合学校具体情况的规章制度;其次, 在相关制度的规划下, 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环境的优化实施具体的操作方案, 比如, 在校园内多设立一些体现湖湘文化精神和思想精髓的标语, 如“勤勉朴实”、“踏实苦干”、“敢为天下先”等特色内容,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认真学习、健康生活;再次,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求外表的华丽, 以绿色环保为基点, 致力打造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的风范, 体现务实、素朴的思想风貌;最后, 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可结合省情、校情的特征, 加入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元素, 彰显学校的特色, 展现湖湘文化的特点。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建筑, 其风格沿袭和遵循了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校情特点, 以朴实、大方而独具特点的设计方式, 既体现了个性特征, 又很好地传承了历史。

2.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角度优化教学环境

新时期, 湖南众多高校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中, 加大了力度, 包括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专业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比赛等, 积极提倡“以人为本, 崇尚学术, 服务社会, 走向世界”的现代大学精神。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打造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生活, 展现湖南本土文化特点, 需要以湖湘文化为依托。要重温湖湘文化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精神特征, 培养大学生不怕苦、不怕难、勇往直前、勇于任事、乐于奋斗的精神和锐意创新的实干精神。这些都应为湖湘学子所包容吸收。破旧立新, 勇于开拓创新, 这是湖湘文化蕴藏的优秀品质。高校学子们应跟随先贤的足迹继续踏步而行, 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开阔视野, 增强创新意识。要以敢于问疑、善于质疑、勤于释疑的态度, 对待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让自己的校园精神文明活动生动、有趣、有意义。

3.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角度优化教学环境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和规范功能, 其涉及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品德导向、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等领域, 对于学子的思想道德、精神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规章、制度、条约、法规等行为规则约束和强制师生的行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以此为精神支柱, 以学校为核心, 严格把关, 精心筹划, 以此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公平性和严肃性。通过出台针对本校办学特点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遵循法制建校的原则。同时, 加大湖湘文化的宣扬力度, 从精神品质、文化形态、历史渊源等多视角、多层面发现、探寻、了解和透析湖湘文化的精神实体, 让湖湘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总之,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教学环境相结合, 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湖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思考[J].高教论坛, 2009.

[2]贺建平.发挥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2.

[3]杨健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 2005.5.

[4]叶国通.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院学报, 2008.9.

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 篇10

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的扩招, 学校规模、教学环境方面出现新变化进一步加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解放思想, 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1 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 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 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 首先应该“以人为本”, 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 要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把必备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再次, 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式, 相应地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 建立与时俱进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新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

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制度。院 (校) 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 (校) 长协助院 (校) 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由院 (校) 长会议或院 (校) 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 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 在院 (校) 长领导下, 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 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 形成良好的学风。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特点, 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 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 注意学生的创业精神。要特别重视考风考纪的教育, 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 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 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上下功夫。

加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教学管理和横向联系与交流, 合作开展教学管理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 共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 重视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

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 努力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适应高校多学科、多专业、多培养规格的管理现状。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同时为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服务性工作。从修订、执行教学计划到教室分配、课表编排, 从新生入学到学籍管理、教材供应、学生实习、考试安排等等均是围绕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服务性工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核心是要把学生置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管理就是服务, 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同时, 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 采用更加有效的奖惩机制, 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总之, 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适应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 必须加强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 从而提高整个教务工作的管理水平, 为高校的发展壮大提供管理动力和源泉。

3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长期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实践中, 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 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创新尝试, 下面重点阐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整合教育与管理机构, 推动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的深层合作。因为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行为自律性欠缺, 所以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员参与、多部门合作。传统的部门合作形式常常是由某一主管部门牵头, 其他部门协助成立专项事务管理委员会, 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 适合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要解决充满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 就需要各部门的合作更加紧密, 以充分实现各工作部门的优势互补。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处、社科部、团委整合为学工部, 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方便了合作, 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筹划及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形成各学期主题鲜明、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根据各学期的教育重点确定主题, 如行为规范、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理想价值、职业道德、实践发展等;教学内容上, 与各学期主题相一致;教学方式方法上, 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 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式、辩论式、座谈式、访谈式、案例式、情景式、报告式、表演式、体验式、调研式、演讲式等, 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方面, 拓展教育途径, 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相互支撑的三维框架;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面, 形成“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践考核”三结合的模式。通过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利用高职办学特色, 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资源。由于社会实践教学影响因素较多、组织过程较为复杂, 许多学校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实践教学覆盖面狭窄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充分利用高职办学特色,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比如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也建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即所谓的“双基地”建设。“双基地”建设有利于体验教育, 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综合培养目标, 具有可操作性。

丰富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高职学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作者。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 他们更应该成为人文主义技术工作者, 在自己的技术劳动中体现为社会负责的精神。因此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讲座是各高校的通常做法。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 篇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高职实践教学的定位

(一)对高职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

实践教学和一般教学都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两者具有共性,但实践教学又具有独特的性质。第一,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活动,也不是所谓的教学形式,简而言之,它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属性,而是一种教学手段向一个更深层次理念的过渡,它同时具备了所有教学模式应该具有的要素。第二,实践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实践二字,高职院校注重的是教学实践性,它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从简单的课堂理论走向社会实践,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一般的教学管理中突破到企业管理等,最终达到各个方面的综合。

(二)实践教学在高职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在高职教育中,教学的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教学计划必须安排得当,一方面要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达到够量,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作为技能培养的服务手段,“够用、实用”是其遵循的重要原则;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途径,它不是辅助理论教学而存在的。再者,要正确认识和运用实践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握和运用特征的好坏决定着创业教育的实施好坏。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理论中了解的社会和企业,而是切身体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区别,对于社会的现实、企业的就业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于就业岗位的技能培养,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二、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课程设置上,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授课,而是增加了相应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还是没能真正体现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性。这些院校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教授,没有设置足够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导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尚不成熟,实践教学的具体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随意安排,学校重视度不够。

实践教学不被重视,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在教师方面,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其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历,忽略了师资队伍本身要求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重要因素。学校对于教师的选择,无形中让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味注重板书和卷面分数。有的甚至以社会条件的改变为借口,随意决定学生的实践课,或者只是在学期结束时,才简单地上一些实践课,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时间安排。其次,在学生方面,教师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使学生产生同样的心理,实践课不重要,偶尔上实践课,也是可去可不去,工具也是可带可不带,实践过程中应付了事,根本没有把心思集中在实践操作上。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的矛盾突出。

在高职院校里,对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本来应该是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践,但是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简单地从理论就直接回归到实践。如此不完善的教学模式,使得本该相互联系、互为推进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失去平衡,更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授,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偏失。理论教学,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为教学目标,结合“一切教学都是为学生适应社会专业领域和工作岗位服务”的目标原则,但是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就会使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简单的理论回归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想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愿舍弃教学大纲基本的实践教学要求,最终导致两方面都缺失。

(三)实践教学依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规范、目标不明确等“硬伤”。

除了过于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不完善教学方式外,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偏失的原因。普遍来说,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所花费的费用并不少,经费投入不足就使得实践基地不能正常投入使用。此外,经费不足,无法更新学校的教学设备,导致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归到实践整条学习链断开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内外设施不能达到配套规模,即便有好的想法、完整的理念,也会因为缺少实训基地而不得不放弃。这种“硬伤”是造成高职院校教学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四)缺少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的师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教育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解决相应问题,但是教师队伍的问题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年轻化、缺少经验、高学历是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大问题,大部分教师只是储备大量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操作,自然无法在管理上作出多大成就,一些教师索性放弃实践努力,一心在论文的撰写和学术研究上下工夫,这样,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负责任的教学。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本身就是应该具备较丰厚的理论知识,再结合扎实的实践操作水平,二者应当是并举的。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思想,对实践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当然,首先,要把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有了坚固的根基才能成就更多的建树,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其次,要把实践教学的地位摆正,体现它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的课时,实践课就应该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技能水平。再次,抛弃以往以简单的论文或者考试获取学位证、毕业证的方式,适当加上实践操作的动手考核,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操作机会,增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达到二者的有效结合。

(二)加快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有了实训基地,才能有实践操作的可能,而实训基地的合理利用,又是实训基地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共享实训教学资源。首先,要加强实验仪器统一配置的完整性,全套购进,避免仪器的分散、重复、浪费等问题;其次,实验仪器购进的价格可高可低,要达到标准化的规模,可以选择相近的专业共同购买配置,功能相近,效果相当的设备,是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共享的;最后,在师资队伍的利用上,对于拥有同样教学水平,掌握同样教学技能的教师,可以鼓励相近专业之间的互通互用。这样既发挥了教师应有的技术水平,又充分利用了教学实训资源,达到了共享利用,从而解决了资金与设备的矛盾。

(三)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的实践教学教师。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重要因素之一。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是一个关键但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教师缺乏、学历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引进教师队伍时,要充分考虑教师本身具有的能力和可以提升的空间水平。再者,可以采取长远的规划方式,引进有足够提升空间的老师,之后进行教师自身的进修、学习培养等,提供教师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从而给本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更加高能量的血液。对于教师的合理安排,同样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改进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校要致力于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的课内实训、定岗实行和综合实训课程这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价。改变传统的只由实训的专业教师评分的考核方法,增设其他成员的评估意见。比如,企业相关的实训技术人员对学生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和反馈,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等,共同构成客观而科学的最终考核成绩。此外,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考核成绩的重要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度重视和对待各种实训锻炼,让高职生在学校里就能够接触到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积极进行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加强校企间的深度融合,让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缝对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进行人才的对接,实现双方互利。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让企业进行吸收;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也要依赖于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只有那种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这离不开学校的依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科技钻研的重大突破。学校作为教育基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研究资源,而企业则可以提供相关科研实训场所和实训教师,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企业为教学提供专业的实训教师,主动为学校教学提供企业制度和文化的相关知识,实现校企间的有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

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是培养我国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关键前提,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的前进道路仍艰苦而漫长。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在趣味中传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此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应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学校对校内培训基地的经费支持,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积极进行“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和建设,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08,(05).

[2]刘步中,李建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2).

[3]聂磊.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途径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左振华,刘运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理论导报,2009,(09).

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网,信息化

随着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许多职业院校经过建设、升级、改造,“数字化”校园已经初具规模。在职业院校由扩张发展逐步转入内涵发展的道路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发挥校园网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显得更加迫切。

1 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教学信息化建设有力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仅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理论和技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他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知识的纵向及横向的学习研究,也必须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同时,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与其他教师协作来完成某门课程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这样教师自身的进取和教师间的共同协作都得到了有效的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将进一步提高。

1.2 教学信息化建设有助于缩短教师、学生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

通过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学生可以把网络作为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缩短学习时间,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为师生间、学生间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交流集中讨论的网上空间,通过网上交流,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问题解答,教师能随时了解到学生的情况,这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教育教学效率自然明显地得到了提高。

1.3 教学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外界的信息交流

通过教学信息化建设,学院的优秀教师、优秀课件和教学经验可与其它院校交流,使学校走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为教师校际间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提供了极为方便的信息通道,教师可以通过校际网迅速了解同行的教学情况,相互间交流既及时又广泛。学校第一时间掌握外部的重要信息,学习其它院校的经验,建立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公平公开平等的良性竞争机制,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1.4 教学信息化建设将为学校带来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在线授课或网上教学等教学模式,教与学信息均在网上进行交流,学生学员有着充足的时间和地点上的自由,使教学不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职业院校推进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保证学生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也有利于开展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等。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不需要集中性的教育场地且不受时间的限制,这就为扩大办学范围而不需投入教学场地资源提供了方便。同时,由于教学素材库、信息库的启用,一位教师可以多用,师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也达到了节省资源和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2 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2.1 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相关责任,形成管理、监督机制

学校要成立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学院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教学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平台和技术保障则由网络中心负责。教务处负责协调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网页建设,做到内容齐全、充实,及时更新,提高服务质量。

2.2 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

通过办公网络化实现与教师、学生的“点对点”联系和服务,使管理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各单位的文件、通知、工作安排等应通过校园网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加快教学管理现代化,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组织、教学服务等方面依托校园网,推行网络服务,加强信息化应用,提高服务效率,使教职员工和学生适应信息化氛围。

2.3 建设共享型资源库

网络教学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网络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教学辅导、学生自学服务中充分利用国家、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开发质量高、有特色的网络课程,并实现辅导、答疑、提交和批阅作业、交流的网络化。同时,要重视和加强电子档案管理,构建学校教学资料电子信息库,逐步实现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

3 教学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 深入调研,充分论证,作好系统性整体规划

由于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要求高,面对现代信息高科技新产品繁多、产品不断更新的变化,若盲目建设,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又达不到效果。为此应成立专家小组,深入调研,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制定出具有高职特色的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发展规划,使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具有前瞻性。

3.2 在整体发展规划下,有步骤地搞好校园网的基础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整体系统工程的开发和运行。因此,要遵循高带宽、兼容性、开放性、实用性、教学性的原则,按照整体发展规划的定向,结合本校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搞好本校的校园网的建设。

3.3 加强信息化师资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发展,建立一支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师资技术骨干和信息化方面的管理人才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尽快抓好这方面人才的培训,保证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及维护,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教学资源库等软件开发和建设,开发一批技能网络课程,开拓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新局面。

在开拓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深入研究,共同努力开发,必定迎来学院现代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艳阳天。

参考文献

[1]胡雪君.浅谈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J].宁夏教育,2006,(9).

[2]张先伟,曹雁锋.面向学员的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2007,(11).

上一篇:歌曲欣赏下一篇:学生数学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