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2024-07-17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共12篇)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1

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却不容乐观,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严重问题。高等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教育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高等院校应加快会计教学改革, 突出会计实践教学, 加大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为此, 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应尽快改变目前会计专业教育现状,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一个成才的环境。

1 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1.1 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标定位不一致从现有不同院校会计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 很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么是照抄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会计师”或“高级专门人才”等;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地研究。因此, 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否则, 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 势必导致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

1.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 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 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 就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翻版, 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会计教育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 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 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1.3 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重理论轻实践受传统的会计教学的影响, 教师讲个不休, 学生写个不停, 学生思维闭塞, 把记忆当做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被动, 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教师虽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 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学生虽学会了书本知识, 如怎样编制会计分录、怎样编制报表, 但遇到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时却不知如何下手, 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由于许多会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 缺乏实践经验, 因而其实践性教学也不可避免带有强烈的理论色彩。

1.4 教学方式单一

会计实训教学硬件滞后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从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来看, 教学设备简陋,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仍具有普遍性。从教学方法看, 各高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代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深究。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教学手段看, 许多高院校由于经费紧张, 环境限制太多, 教师仍在运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 致使多媒体课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教学硬件滞后, 又得不到有效地更新,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得不到真正锻炼与提高, 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教学的工作质量与教学效果。

2 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2.1 改革教学目标

高等院校会计专业首先要解决好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的衔接问题, 改变长期以来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脱节的局面。建立起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 如牵头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 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界共同参加, 通过座谈、授课, 主动与实务界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促进彼此的了解, 帮助教育界确立合适的会计教学目标。

2.2 改革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体系对现阶段会计专业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整合。如《税法》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其内容涉及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内容, 应该放在会计专业基础课及《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完毕之后的理论教学学期进行。根据专业特点, 针对培养目标要求进行的选择与整合, 舍弃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内容。进行改革之后, 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 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成果得以随时补充进来, 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 效率将有较大提高。

2.3 调整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特色改革, 如建立活动课程模式, 设置阶段实训课程, 通过内部调整, 设置综合实习课程, 包括综合模拟实习和社会实践, 每学年安排一到二周的社会调查或社会见习,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安排大约150个课时的综合模拟实习,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安排毕业前的社会实践。通过教学计划的改革, 落实了实践课程的时间, 专业课程中课程实训和综合实习的实践课时应占总课时50%以上。

2.4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实际出发, 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完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发现并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 针对具体案例要求一题多解、倡导求异思想的发挥、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问题都不是有唯一

的答案。

(2) 开辟“自助式”教学模式, 增加学生自行分析、思考、动手的机会;也可以小组或教学班集体讨论、请学生上讲台讲课等等, 教师有针对性的择要答疑解惑。

2.5 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高等院校会计专业考核评估方法的改革, 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能力考核为中心, 考核方法力求全面、真实。对于专业课和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应当以完成课业为主要考核评价形式, 同时可以辅之以其他考核形式。这样,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事科研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1)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 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 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

(2) 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应积极聘请具有社会上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各行业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师。

目前, 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 学生人数较多, 会计教育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因此, 探索高校会计教学改革, 有利于为今后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岩.从会计环境变化看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6) .

[2]强培东.会计教育目标的重建[J].会计之友, 2005 (8) .

[3]杨桦.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 .

[4]李旭.关于构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S1) .

[5]武国华.高职与本科会计教育比较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3) .

[6]周凤.从会计专升本培养目标论课程体系建设[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8 (7) .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2

在分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环境科学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经验,提出了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即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和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便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环境保护人才,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该学科综合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作为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新学科,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设置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在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教学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综合型大学或工科大学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使得某些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缺乏行业特色,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据统计,全国共有林业类普通高等院校19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专科院校11所。“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3所,其中有13所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有5所高校有硕士点,2所高校有博士点,3所高校具有环境类学院。其中只有北京林业大学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其余两所都是资源与环境学院,侧重于环境生态、森林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未成立环境类学院的林业类高校主要将环境科学专业放置在林学院、森林资源学院等。因此,如何适应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林业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摆在我们林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性的课题。

一、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学生的成功就业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是培养人才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很多学者都深入探讨了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和模式。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法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学校也不尽相同。在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有所偏重。经抽样统计,绝大多数高校在基础科目上设置基本一致。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上,各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环境学包括环境毒理学、环境学概论、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质量及评价、污染气象学、环境生物学、数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学、化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海洋学、环境仪器分析等课程;二是社会环境学包括环境哲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统计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社会学、自然环境保护学、清洁生产概论、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保护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美学、景观环境学、环境政治学等系列课程;三是工程环境学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工程学、环境保护工程学、环境系统工程学、环境地球化学工程学、水污染防治工程学、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学、固体污染防治工程学、噪声控制工程学、环境材料等系列课程。

一般情况下,综合类大学因学科门类齐全,往往环境学科方向齐全,在课程开设上采取分方向开设,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分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三个方向,各方向在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采取模块式教学,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理工型高校开设的课程通常侧重于工程技术的运用,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与其相对应的专业方向,其专业课设置也与其相匹配。如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则侧重于开设废水处理类、污染控制类课程。管理类学校则着重于开设环境管理与规划类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等。农业类院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往往是由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土壤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如中国农业大学等。

二、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好。由于环境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因此,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多元化的。据李顺兴等人调研显示,环境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渠道有高校和各类大中专院校,环保类企业特别是污染处理企业,环境教育培训类机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等。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不断上涨,环境专业选择考研和出国的学生人数也逐年上升,据调查,普通高校环境专业考研率超过了50%。

三、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专业技能改革要予以重视,对专业基础要进行强化,对专业方向要进行拓宽是课程体系的三大基本原则。

在比较分析发达国家林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从以下几点分析论证新课程体系的改革。

第一,将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看作一个系统。我们可以遵循课程体系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要积极地去确立各课程的作用与地位。合理安排、组织和选择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二,对于课程体系来说,我们可以按照知识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将其分为四个基本模块,即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工程基础和理论基础。这样的课程结构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还能将不同层次的课程提供的知识内容展现出来。

第三,避免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提出行之有效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化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系统中,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达成以及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与手段的是教育方法。讲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以单向的`思想交流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运用讲授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讨论法。将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以教材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由于该讨论法是团体合作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团体协同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独自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2.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直观教具或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进行观察并轻松感知知识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生动,同时其形象的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3.自主学习法。这种方法是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而采取的教学方式。

(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计划的修改与完善

环境科学的广博性与复杂性使教师在进行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时感到棘手。专业课门类多,所需基础课内容广,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理清主线,精选主干课程,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以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更强的人才。我国目前办环境类专业的院校很多,其中多数是从原先与环境联系较密切的专业演变来。这些院校特长和基础各不相同。各类院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首先应在保证基础课和环境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开设相应专业课与选修课,不应强求统一模式。此外,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十分讯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充实。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要对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标准认证等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进行了解;从专业课程体系来看,要对知识层面进行视野拓展,对环境经济、环境法规、环境系统分析等课程应予以加强、补充。

四、结论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两课;生态式教学;教学改革

一、对高校“两课”教学现状的认识

“两课”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我国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鲜明体现,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两课”教学缺乏创新,质量不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与诸多任课教师,不断对“两课”教学改革进行探索。生态教育理念和生态式教学法逐渐被引入到“两课”教学中,对“两课”教学改革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传统应试教育的危害。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既是不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学会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学会做人的过程。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学校和家长那里依然根深蒂固,重知识学习,轻人格教育。一条腿走路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整个社会的人才建设危害匪浅。不健全人格极易引发过激行为,悲剧在高校时有发生,其根源在中小学教育的偏差。

2.社会大环境巨变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祖国面貌发生巨变,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外文化的输入是精华与糟粕俱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在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已无法解释和规范人的种种思想、行为时,人们出现迷惘、失落,甚至是怀疑、动摇也是难免的。电影、歌曲、网络等媒体的描述,常常成为大学生选择人生态度的“根据”,成为他们怀疑科学理论观点和道德观念的“理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影视作品和通俗歌曲中错误观点的批判,与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学者和名人等以温文尔雅、潜移默化的方式宣传、感染形成很大反差,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大打折扣。[1]

3.“两课”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对高校而言,“两课”与专业课相比较,后者对学校的就业率和声誉影响更大,学校自然在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配比、培养上更倾向于后者,“两课”教学被忽视。结果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文化理论课,给许多老师和学生造成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两课”的教学效果。其次,“两课”的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不适应新的形势,与学生思想抵触。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两课”教学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不断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两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仅要从“两课”本身改革,更要从“两课”所在的大环境、大系统全面改革。只有理顺“两课”内部结构之间,“两课”与专业课、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才能使“两课”教改之路越走越宽,使“两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生态式教学

1.生态式教学的起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国家日益敏感,并由此产生了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态伦理道德问题,“生态教育”概念应运而生。生态教育理论尊重自然、尊重人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主张把人和环境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

2.生态式教学法。生态教学法就是指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这特定的情景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满足人对精神、情感、交往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突出自主学习,使师生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2]

三、生态式教学改革

1.生态式教学改革的内涵。“生态教学”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由不同的學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3]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因此,两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两课”生态教学系统,理顺“两课”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两课”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两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如果撇开环境不谈,单纯从“两课”本身寻找出路,无疑是盲人摸象,不得要领。“两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两课”教学现状的原因,既包括客观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也有人们主观上的错误认识,更有“两课”教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两课”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对“两课”教学本身进行改革,而是要对与“两课”教学相关的整个环境进行一次修复,理顺各种关系,从而保证“两课”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理顺“两课”与社会、与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附图)。只有理顺关系,各司其责,才能使“两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生态式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政府发挥监管作用,净化社会舆论环境。随着“竞争、效率、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被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钱才能证明和实现人的价值,造成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社会上大众传播内容的真伪、善恶、美丑必定会影响在校大学生。“读书无用论”就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某些人“一切向钱看”所鼓吹的错误言论;“两课”成了某些学生眼里的“无用课”,认为“两课”宣传的思想已经落伍,也是受这种惯性思维影响产生的错误想法。在多元化世界里,出现多种声音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政府,有必要而且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使全民价值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各高校“两课”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两课”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

(2)学校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两课”的平等地位。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首先不能功利,不能一味抓专业课建设而忽视“两课”的作用。学校应该从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高度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方向来审视“两课”教学,从制度上加强“两课”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把“两课”教学建设条件及效果作为对高职院校和党政一把手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在资金投入、职称评定、课时酬金、各种奖励、进修深造机会等方面适当向“两课”倾斜,至少给“两课”以平等的机会,保护“两课”教师的工作热情。[4]

(3)“两课”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教师是生态教学系统链上离学生最近的一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两课”教学的成败。①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两课”遭遇的普遍偏见,平衡心理,避免职业倦怠,保持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②积极参加“两课”的教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③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关注学生的成长;正确看待学生的偏见,巧妙疏导,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以师德和师范赢得学生的尊重;④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根本,把学生置于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中,根据学生个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改革现有考核方式,现有通过强记强背也能获得高分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证明其品德有多高尚,更会挫伤好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洪艳.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生态教育”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杨江民.高校两课教学中引入生态教学法之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冶金教育,2009,(6):52-54.

[3]万轩.包装设计课程的生态式教学初探[J].大家,2010,(14):149-150.

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篇4

1 新时期对高校无机化学教学的要求

(1) 科学技术发展对高校无机化学教学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育的发展应该与科学的迅速崛起相对应, 这样才能将知识传给下一代, 同时教育的发展又能促使科学的发展更快速。化学是教育的基础学科, 经典基础学科化学应该与现代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化学的这些特点应该在高校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有所反映。

(2) 高校模式的转变对高校无机化学教学的要求

不同形式的综合性课程已成为课程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从传统的、单纯的以化学为中心的模式向材料化学、医学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等交叉模式转变。这些转变在高校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都应当有所体现。

2 当前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无机化学教学内容落后于迅速发展的科技水平

无机化学是发展相对较早的一门自然科学, 同时又是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科学。在高等学校教育中, 如何才能使无机化学教学既要保持经典理论体系, 又能反映无机化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融合, 以适应高校学科迅速发展的要求, 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2 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一本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必须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观念转变为重点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级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 一直注重教育, 即加强基础教育,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近年来, 通识教育在我国也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肯定, 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就必须加强基础教育, 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培养不仅具有专业知识, 而且具备完美人格、心理健康并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工科人才。这一教育理念也应当反映到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中来。

2.3 化学知识体系的庞大与无机化学教学时数的限制

化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科, 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药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化学的理论与知识, 因此, 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有不断增加的空间和趋势。然而, 由于学校教学时数有限, 教学改革总的趋势却是不断压缩、减少教学时数, 使得高等院校面临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解决化学教学知识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

2.4 课程内容的古板, 灵活性差

研究表明, 国外无机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呈现多样化趋势, 各学校可自编教材, 从而课程内容可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内容与习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习题多半为内容的深化而不是像国内许多教材中仅仅作为例题的翻版。这种灵活、多元的处理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有帮助。

2.5 落后的教学方法

大学的学习、上课方式完全不同于高中, 高中上一节课往往围绕某个知识点会反复评讲, 而大学一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 知识博而广, 不像高中的课讲得精而深。许多学生因第一学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 而连续几门课不及格。因此, 给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授课如果只顾自己上课, 不掌握实际情况, 不管学生能否听懂、能否消化, 那么学生通常跟不上教师的思路,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

3.1 高校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与当代科技水平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 在每章讲授完后从本章所学的知识展开, 讲解当前高等化学的讨论重点。可以介绍某一知识在无机化学上的应用, 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问的联系、交叉;也可以介绍某一重大科学发现的研究历程或者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动向, 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了解当代科学。

3.2 改革教学模式, 注重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当前任何一项重大的工程技术活动都是众多的工程师合作的活动, 技术人员之间密切的合作, 多学科的研究, 有系统、有计划、相互配合式的技术探索已成为今天技术领域的主要工作方式。因此一个成功的工程师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素质, 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意见。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这种表达力和理解力。使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历史,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 使他们充分意识到社会责任感和在决策中更好地考虑相关因素。实际上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正在成为工程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3 精选教材内容, 突出重点及分散难点

教材内容在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的前提下, 应该做到内容精练, 注重基础, 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便于讲授, 利于自学。根据目前学校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压缩的情况, 应该精选教材内容, 减少与中学化学、基础化学、分析化学重复的内容。分析化学的重点内容, “缓冲溶液的计算”部分就应该简单介绍, 不用深入以防止与分析化学重复。

四大化学反应、原子分子结构是工科无机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工科学生结构化学基础薄弱的情况, 为避免教材中单纯罗列抽象概念的情况发生,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叙述方法, 给出清晰明确的概念、简明易懂的实例, 重在应用, 使学生在反复应用中加深理解。

3.4 教学过程不可照搬教材上的编写程序

教材编写的安排许多地方不适合教学次序, 只要紧扣教学大纲, 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有些次序完全可以颠倒, 甚至有些章节可以省略不讲。

配位化合物的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合物之一, 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内容, 而其中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配合物即是四大基础化学反应, 又涉及化学键的知识, 在课堂讲授时, 可以灵活掌握教学的先后顺序。

3.5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讲解四大化学反应这一部分的时候, 重点在计算。弱酸弱碱、沉淀、氧化还原反应和配合物这四大类计算, 难点在于公式多, 学生计算时分不清楚公式之间的区别。采用对比法进行计算和公式的推导, 即寻找共同规律, 又分辨出各自的特点, 找出不同。还有如水解与电离、稳定常数与不稳定常数、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原子与分子等概念, 可以列在一起, 比较定义之间的区别。对比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 容易掌握, 而且记忆时间长, 不易混淆。

又例如, 在讲解“配位化合物”一章,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 引入新课配合物。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酸, 产生沉淀, 再加过量的氨水, 沉淀溶解。教师提出问题:沉淀溶解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什么是配合物, 配合物的组成, 如何命名, 如何解释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其立体构型怎么确定等。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 注意力更易集中, 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问题, 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小组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例如, 教材中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系统性不强, 理论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差,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及化合物。教材只是简单罗列材料, 讲起来平淡乏味, 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 可采用小组式教学法, 把元素部分分成若干专题, 布置分配各小组, 让学生查资料、写讨论稿、并发表各人意见, 教师再加以补充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一教学法, 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进一步加强, 积极学习的气氛容易传递给每个学生,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4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根据一般高等院校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 结合个人的特色对无机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实践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改造,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还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 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地探析和改革。

参考文献

[1]袁亚莉, 周德凤.无机化学[M], 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曹锡章, 宋天佑, 王杏乔.无机化学[M], 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5

切实推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日趋凸显出来,作为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的高等教学,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保证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分析了当今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基本理念,给出了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作 者:胡芳 作者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20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6

摘 要 《经济学说史》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本文强调了这门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之后,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设想,为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经济学说史》 教学改革

《经济学说史》是一门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具有历史属性的经济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并作为经济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尽管该门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但是在当前学术界重应用经济学、轻理论经济学和重数理逻辑、轻理论逻辑的环境下,作为纯理论经济学的该门课程出现了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作为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笔者对此提出一些浅显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高度重视《经济学说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关于这门课在中国高校的开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大量学习与吸收,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我国高等院校都普遍开设或恢复了《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有关教材大量涌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学专业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设有经济学专业,也就都开设有《经济学说史》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2.《经济学说史》是学好《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政治经济学》也是中国大学初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经济类学生而言,学好《政治经济学》是学好其它经济学科的基础,而学好《经济学说史》又是学好《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因为大学开设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即起源于威廉·配第、奠定于亚当·斯密、完成于大卫·李嘉图的英国古典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其中许多概念如劳动、价值、资本、地租、利润、利息、工资、货币等等,都是从英法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有关论述中加以批判地吸收而来的,并从他们的错误观点中发现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因此,学好《经济学说史》能使我们更加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3.《经济学说史》是学好《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西方经济学》同样是大学初级阶段财经类的专业基础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大量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几乎所有高校经济或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入门的学科。现在高等院校经济学类研究生入学考试,除了外语、政治理论、数学由全国统一命题之外,由各校自主命题的专业科目一般考的就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萨缪尔森及其新古典综合派建立的。1948年,出于提供一部通俗性和综合性经济学教科书的目的,萨缪尔森出版了《经济学》一书,将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进行综合,完成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大综合,该书至今已经出版了第十八版,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教材。《经济学说史》对马歇尔和凯恩斯的经济学说都作了详细的评述,这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学好《西方经济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经济学说史》是学好其它经济学科的基础。《经济学说史》是关于经济学理论产生和演进历史的一门学科,它展示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介绍历史上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构建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现代经济学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在经济学说史里找到其源头活水。如,重商主义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探讨,它是商业经济学理论基础;早期的货币数量理论和瑞典学派创始人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是货币银行学的分析起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被称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最早的人口经济学;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庇古开创了福利经济学体系;凡此种种,可以这么说,当前各种以“经济学”命名的学科都可以从《经济学说史》中找到其理论渊源。因此,这就为我们学好其它经济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经济学说史》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经济学也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任何时代的经济学说都是以解释和解决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产生的,通过经济学说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经济学家是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因为阶级立场、观点的不同又是如何展开争论的;还可以了解后来的经济学家又是如何去总结、继承和接受前辈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吸收前辈们的科学成果和经验教训,又如何根据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创立适应那个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学习历史上著名经济学家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对当代各种经济学说做出正确的判断,用历史的眼光、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积极推进《经济学说史》的教学方法改革

1.《经济学说史》课程内容上的改革。严格来讲,《经济学说史》的内容应该从重商主义开讲,到凯恩斯革命为止。因为古希腊、罗马时期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内容不能称之为学说,只能说是一种经济思想,且那些思想还只是在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附带提及,比较零散,不系统,够不成一种理论体系。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及形成时期的反映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说大都受他的影响,形成了各种流派,应该属于另外开设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这门课的内容。如果作为研究生使用教材那另当别论,作为本科生经济学入门教材,建议在内容上做較大的改动。另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虽然也属于《经济学说史》的学习范畴,但一般都应把它归属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之中。

2.老师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第一,要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做到少而精,把握重点和难点,理清主线,梳理分支。比如讲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时,要把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三人联系起来,重点阐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以示区别与联系,这种内容上的安排便于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西方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和历史演变,吸引他们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第二,讲解经济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镜、为鉴,经济学说的产生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经济规律,就会用来指导现实经济生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要让学生理解,经济学说史上的许多经济理论对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至于认为经济理论的学习枯燥乏味。比如亚当·斯密关于政府职能的论述,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对当前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评述历史上的经济学说。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待被马克思批评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那些经济学家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扬弃”他们的观点。同时,还应该时常关注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尽量介绍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和课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经济学说史》传统的教学法主要是讲述法和讨论法。讲述法具有短时间内传授知识多和系统性强的特点,但往往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有遭受“满堂灌”折磨之嫌,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讨论法能使老师和学生教学互动,但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层次和分析能力的欠缺,讨论往往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其他同学则宁愿当听众,这样的教学效果一般。尽管如此,这两种方法还不可或缺,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还应该结合其他手段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比如换位教学法,师生在课堂来个角色互换,由学生讲解,最后老师点评。这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来讲。另一种是分成两组,如同辩论赛的正方和反方,比如经济学说史上关于“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或者“20世纪20—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等内容就可以用来进行辩论。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或制作课件,它的长处是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老师的点评对学生是一种鼓励或鞭策,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业浓厚的兴趣;它能使课堂活跃、生动而充满乐趣,让学生感受上课的愉快而不至于经常逃课等等,它的短处就是太占用上课的时间,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计划,同时也是对老师主持能力的一种考验。

再比如比较教学法,经济学说史上有很多理论具有相似性和对比性,因此,老师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详略安排,把相似的或相对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异同,抓住重点、评说影响。这样就能让学生加深印象,记住要点,减轻他们复习考试的压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威廉·配第认为生产白银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重农学派认为农业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亚当·斯密认为一般劳动创造商品价值,而马克思则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体系;法国的重商主义与重农学派的观点以及萨伊定律与凯恩斯定律都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进行类推,发现规律,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此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等。

第五,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现代化手段的主要体现,多媒体设备能够迅速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传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专注于课堂讲授,便于教师发挥演讲艺术同时关注课堂纪律。利用课件,播放人物图像及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济学家产生的时代背景,比如播放“三十年代大危机”和“罗斯富新政”的视频之后,再来阐述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的经济主张,就能加深学生对凯恩斯革命的理解,再联系到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可以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手段是非常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在那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教与学完美的结合,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开建.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邓春玲.经济学说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赵峰.新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冯琦.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刍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5).

谈高等院校美术史教学改革之思路 篇7

关键词:美术史,教学,思路,改革

美术史课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 在美术专业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并且对学生的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不过据笔者的观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这类课程所达到的效果与教学预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表现在有一些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不高, 也无法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的精神养料。而有一些学习比较认真的学生也存在这种问题, 即这些学生虽然在考试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 但是却无法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真正体现出艺术素养的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实际上是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改革美术史论的培养模式, 加强审美文化素质教育

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 (E.W.Eisner) 等人认为, 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 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 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 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 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他们的这种教育理念, 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不无启迪意义。

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及美术批评 (统称美术史论) 是构成审美文化的主要内容, 而传统的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被强化的却是大一统式的技能化教育, 美术史论课程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可持续发展空间不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必要性被凸显出来, 加强以美术史论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美术史论的教学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识别、鉴赏和表现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使学生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相互协调并得到提高, 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其三是通过艺术鉴赏活动, 陶冶学生的性情,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与完善的人格, 并使学生“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 从而使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美术技能技术的训练。而仅有技能的美术教育, 只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 即某种技能方式的传承, 难以培养出具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 具有完整人格和个性独特、思想情感丰富的美术人才。因此, 必须突破传统的大一统式的技能化教育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要增强美术史论和相关人文知识教学, 同时将技能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建构系统的和循序渐进的艺术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 为学生打下深厚的人文基础。

二、突破旧思路, 将通史教学作为整体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美术史教学应该突破按照线形历史观撰写教材的思路, 不要将通史教学作为美术史教学的全部, 而是将通史教学作为整体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通史教学也不要过多陷入到艺术家传记以及艺术作品的讲述中, 因为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述和单纯凭记忆进行学习的方式, 未必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文化史分期的角度把握住特定文化阶段艺术的总体特征, 然后针对一些关键性的作品展开个案分析, 使学生掌握个案分析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自学, 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拓展学习相结合,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毕竟高等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只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引导得当, 学生是可以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这就如同给学生一个线头, 一下可以提起很多相关知识。另外, 在撰写艺术史的时候, 我们不但要关注主流文化, 而且要关注亚文化、边缘文化, 使学生学会尊重和认识多种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的艺术实践关系密切, 拓展性强的专题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艺术自身的一些问题, 比如形式语言 (空间、形体、色彩等) 、艺术的主题、艺术世界各构成要素 (艺术家、艺术作品、批评家、美术史家等) 之间的关系等, 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各部分 (政治、历史、地域、民族等问题) 的关系, 艺术与自然, 艺术与环境、艺术与当代生活等等, 并且在每一主题后面设有拓展学习的指导、供学生拓展思考以及拓展练习的内容, 引导他们在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这样的话, 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就可以帮助学生开启一个个认识问题的窗口, 使他们透过这些窗口多方位地认识视觉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这使得教师可以由过去的“教”教材, 转向“用”教材——教师在不违背基本教学思路的前提下, 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补充或者灵活掌握要传授的知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每一知识点都必须一一讲述。

三、中外美术史比较教学

中国美术史洋洋大观, 无论纵向或横向比较, 无论是美术通史还是美术断代史都博大精深, 辉煌灿烂。中国美术史教学中要有侧重点。次要的如史前、新旧石器时代略讲, 而两汉、盛唐、北魏、两宋是重点, 从中选出各代主要画家, 代表作品, 个人风格, 当时的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等, 具体分析某件作品, 可与画家的轶事、生活史作映衬渲染, 以求得到诙谐或者催人奋进的心灵震颤, 历代大师们为艺术而奋斗的精神, 钻研艺术的佳话, 可以为教学平添色彩。中国美术史教学要准确生动, 不生搬硬套, 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理论和幻灯相互映衬。并类及其他艺术如金石、篆刻、书法等。书画同源, 书法上的技法同时也会在中国画上表现出来, 金石、篆刻也会和国画的“米”点, “披麻皴”有殊途同归之处, 类及这些艺术, 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美术史。元、明、清国势渐衰, 中国画同时打上历史烙印走入低潮, 但是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连起一条中国美术史的大道, 直至近现代的四位大家, 吴、黄、齐、潘应作重点介绍。总之, 中国美术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粹。外国美术史是浩瀚的海洋, 是由无数条艺术河流汇集起来的。教学上要从中理清龙脉。一般说来中世纪前期美术略讲。中世纪美术史和历史一样, 是在充满暴力、神权垄断的野蛮时代缓慢发展的, 以前的美术史家都没有对这个时期持太高的评价。但是近期中世纪美术得到新的关注, 尤其是拜占廷绘画, 被西方评论界称之为超前的现代意识较浓的绘画模式。中世纪以后, 西方美术进入黄金阶段。意大利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精神为主旨, 把绘画、雕塑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继之德、法、比、西等国也开始了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思潮席卷欧洲, 教学时, 这段美术史要重点讲述, 并举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大师, 佛罗伦萨画派, 威尼斯画派, 尼德兰画派等重要画派, 介绍诸如伦勃朗、提香、布鲁盖尔等大师的生平及奋斗史, 举出其代表作品加以分析, 在无垠的艺术瀚海史寻找浪花, 让学生领略大师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和无以伦比的绘画技巧。一部外国美术史, 同样也是一部建筑史、工艺美术史, 因为在历史大师当中, 有许多人既是画家又是建筑师, 工艺美术家, 如米提朗其罗、贝尼尼等。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注重介绍装饰性绘画和雕刻装饰浮雕。结合幻灯视专业不同而施教重点有侧重, 理论和幻灯直观相结合, 互为补充。

总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要不断丰富美术史课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使之更具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 让学生学习文化传统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为艺术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8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 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当今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过去的管理活动专注于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逐渐专注于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管理。ERP沙盘实训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 生动有趣。ERP沙盘实训课程把比较枯燥且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中, 通过沙盘模拟操作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除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外还自主学习, 同时增强了对财会以及相关知识的应用掌控能力。

(2) 团队式合作。ERP沙盘模拟实训是需要分组完成的。小组获胜需要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 在团队经营中, 参与者之间需要相互对话, 这样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财务语言还增强了参与者的沟通交流能力, 使参与者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其团队意识。

(3) 实战性强。ERP沙盘模拟实训通过让参与者扮演实际经营中的财务总监等职位角色, 结合所提供的模拟真实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商业信息, 使参与者利用所学知识, 模拟企业实际经营活动, 从而以实战的方式激发参与者的全局观和商业思想, 熟悉企业的商业运作方式, 激发起创造性。

(4) 发散性。参加的团队若想在ERP沙盘模拟实训中取得好的经营成果, 所采用的经营决策方案至关重要, 该实训可以使参加者在2~3天的课程实训中自由决定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 并且在不断的经营中能够直接看到经营结果, 参加的团队顺利经营离不开参加者的集思广益和发散性、开阔性的思维。

2 ERP沙盘模拟课程实践教学

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门课程的操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ERP沙盘模拟指导教师把参加的学生分为七个组, 每组八个学生围坐一桌, 桌上摆放着企业E RP模拟沙盘, 沙盘有CEO、生产部、财务部、营销部、供应部5个部门, 每组组员分别担任相应部门的正副职位, 履行该职位的职责。

第二, 指导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讲解模拟经营沙盘的规则, 按照事先发给每组的运营手册的流程严格执行。CEO按照任务清单中指示的顺序发布执行指令。每项任务完成后, CEO须在任务项目对应的方格中打勾;CFO在任务项目对应的方格内填写现金收支情况;生产总监在任务项目对应的方格内填写在制品的上线、下线情况;采购总监在任务项目对应的方格内填写原材料的入库、出库情况;销售总监在任务项目对应的方格内填写产成品的入库、出库情况。同时针对每项指令, 相应的部门责任人利用对应的模拟工具在沙盘上进行操作。

第三, 利用沙盘对企业进行为期3年的经营运作。在企业经营的起始年, 各组首先确定经营的公司名称、战略口号;其次指导教师分配给各组相同的固定资产、长期贷款、现金、原材料、本地市场准入证、ISO9000许可证、4条手工生产线、2条半自动生产线;然后各组营销部制定当年投放的广告费用;最后指导教师依据各组上缴的广告费用排名确定每组的选单顺序, 各组根据所选订单数量供应部从财务处领取现金后到指导教师处购买原材料, 生产部门在生产车间开始生产, 经过4个季度产品完工下线, 供应部把产品销售给指导教师, 换取应收账款。年末, 根据沙盘所列示资产、负债、权益类项目出具财务报表。

第四, 起始年的经营各组进展较顺利进入第一年、第二年的经营后, 各组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在未事先取得区域市场准入证的情况下, 在区域市场投放广告费, 从而浪费了大量现金, 以致严重亏损;个别组盲目扩张生产线, 资不抵债的情况下继续经营等;指导教师对各组的经营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 分析原因指出解决办法。

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实践是两到三天帮助学生对ERP沙盘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入, ERP沙盘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模拟企业真实经营运作的系统, 通过扮演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利用沙盘模拟经营亲身感受企业成立初的必备条件、制定销售计划、获取订单、原料供应、加工生产、销售、出具财务报表一系列流程, 认清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的来龙去脉, 为学生将来从事财会工作并做好财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势必会提升高校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要想做到ERP沙盘模拟经营年末不亏损, 并不容易做到, 在经营过程中, 会遇到真实企业经营所遇到的诸如:产品研发、贴现、借贷、折旧等情况, 要用到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知识开展事前预测、决策、控制, 从而锻炼了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只有各部门相互配合, 企业的经营才会顺利进行, 这也培养了学生的长远观、全局观、团队观。学生通过为期2~3天的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学习, 积极参与ERP沙盘模拟经营的实际操作, 受益匪浅;参与学习学生的热情高涨, 积极配合, 开阔了思维,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得理解。

3 ERP沙盘模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各高等院校虽大部分已开设有ERP沙盘模拟课程, 建有ERP沙盘模拟实训实验室, 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需不断地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 当前高等院校的ERP沙盘模拟课程在几方面亟需改革。

第一, 硬件方面。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面临的第一个硬件问题就是各高校虽建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 但普遍存在实验室缺乏多媒体设备, 模拟沙盘实训需要指导教师借助多媒体采用最直观的教学场景来帮助学生体验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 利用多媒体记录学生每一阶段的经营成果, 多媒体的缺失大大降低了实训的效果;面临的第二个硬件问题就是实训教具的不完整例如面对应收账款等产生的经济业务实训指导教师通常让学生在纸片上记录然后放进空桶来代替, 这样容易导致参加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出现混乱, 导致财务报表计算错误等问题。面临的第三个硬件问题就是缺少与ERP沙盘模拟实训配套的教材书籍。多数高等院校在沙盘实训过程中学生以及指导教师都没有专业的教材书籍, 而是采用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一些简化的操作说明书, 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训中虽了解企业经营过程, 对其精髓却缺乏深入的了解。各高等院校在这三方面有待加强完善。

第二, 软件方面。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软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需完善改革:一是配备高素质的沙盘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对沙盘经营的掌握能力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训效果;二是高校要重视沙盘模拟实训的综合性,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 由于学生的专业差异, 各高校在沙盘实训时, 也仅是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训模块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活动, 沙盘各模块间的数据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等功能长期受到忽视, 使得沙盘实训的效能未充分发挥作用,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部分高校存在参加实训的学生班级人数较多, 分组较多, 而实训指导教师并没有相应增加, 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不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

摘要:伴随着校企合作的浪潮,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财会专业是一个技能型专业, 市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尤其看重, 在此种情况下用友公司针对高校授课环境, 提供的ERP沙盘模拟课程备受青睐。

关键词:ERP沙盘,高等院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温雅丽.ERP实践教学与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5 (3) :75-76.

[2]陈拥军.开展虚拟现实的情景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7) :76-77.

[3]胡逢彬.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5 (11) :44-45.

[4]李爱红.ERP教学模式探讨和推广[J].职业时空, 2008 (1) :82-83.

[5]张庆丰.会计电算化ERP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职业时空, 2008 (2) :89-90.

[6]王东生, 李云.经管类专业ERP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9) :111-113.

[7]王文铭.ERP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 (11) :93-96.

[8]钟晓鸣.财经类院校ERP实验 (实训) 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8) :156-158.

[9]王舰, 王秀云, 孙凤娥.业务流程导向的ERP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5) :111-112.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9

从狭义的角度而言, 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根据相关统计, 目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 000万, 有100多个国家的2 5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而视之国内, 中国的年轻人长期使用和学习汉语, 理应具有较强的汉语运用能力;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却面临着普遍下降的趋势, 生造词语、逻辑混乱、行文晦涩等现象随处可见。这种现状显然难以很好地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 在21世纪的今天, 提高中国国民尤其是高等学校学生的语言理论素质和汉语语用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基于此, 本文尝试从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为目标这一角度, 把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在对它们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设想, 以期进一步拓展汉语实践类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并实施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具有较高语用水平、人文素质的创新人才。

一、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问题

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包括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字学、普通话训练、交际与口才等课程。其中, 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被国内高校的中文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开设的, 理论性较强;而其他课程在综合性大学中, 多被安排为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 实践操作性较强。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前者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论素质, 后者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汉语语用能力。两类汉语课程互为基础、互相服务, 倘若割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也就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外在联系和内在区别。因此,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必须把上述两大汉语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在上述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 大致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一) 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地位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 课时问题。目前, 高校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程的安排已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 其他时间则交给了大学英语。所以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被压缩到很小的一块空间。比如现代汉语课程被作为选修课时, 教学时间仅有16周32课时。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 课时显得非常紧张。如果教师要安排课堂讨论, 也只能一到两次;如果教师想通过社会语言现象调查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紧张的课时也不容许。第二, 师资问题。在一般高校中, 诸如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很少有专任教师, 往往是由其他语言类课程的教师兼任。而交际与口才、普通话训练等课程更是如此, 许多教师本身不做语言学理论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不熟悉相关的研究成果。甚至, 有的行政人员为了职称评定也兼任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

(二) 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效果问题

虽然很多高校都安排了汉语类通识教育课程, 但效果却不十分理想。“教无动力, 学无压力”是目前存在于高校汉语类通识课堂的普遍现象。从教师方面来看, 许多教师满足于为讲而讲, 常常沿袭教材的编排体系来授课, 即先传授基本概念, 再举例说明, 最后讲评练习。加之课时有限, 而面对的学生可能缺乏相关的语言学背景, 从未接触过课外专业书籍, 因此, 倘若开展语言现象讨论课, 教学效果欠佳。故而很多教师采取保守做法, 即只保证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这种“讲授——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手段单一、内容枯燥, 势必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学生方面来看, 学生们常有一种误解, 以为从小就说现代汉语, 学不学现代汉语类课程都无关紧要, 以现有的水平只要稍加努力就足以应付今后的工作。因此,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标单一, 只为考试。考试时也习惯于采用中学时代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通过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方法来应付考试, 并未真正理解语言现象和切实提高自身语言修养。

二、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 提升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 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着种种困境。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问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高校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语轻口语

目前, 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多样, 再加之受英语热、网络语言的冲击, 人们对所要发表的语言文字作品的打磨, 似乎不那么重视。社会思潮的偏向及其造成的无形的评价标准, 对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无疑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汉语实践类课程, 高校缺乏通过积极引导来提高汉语类课程的威信力和实效性。与此同时, 这也为学生正确对待汉语类课程教育造成了障碍, 对学生学习精力的投放产生消极影响。此外, 教师本人的教学态度也是问题。师资直接决定了汉语实践类课程教育质量的高低。有些教师学术兴趣不在语言文字方面, 自己不做语言学理论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自然把教授课程作为临时客串, 这就导致了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力量的薄弱。

(二) 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不协调

理想的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呈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状态。但目前的情况却是, 各门课程的教学由于各自为政, 都各自追求自身内容的完整性, 结果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的地方很多。以现代汉语为例, 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与其他课程必然会有知识点的重复。比如讲授普通话训练这门课时, 必然涉及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讲授现代文字学这门课时, 必然涉及现代汉语的文字部分。虽然一定的重复能起到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 但重复过多或授课体系设置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 从而造成学生产生消极和抵触情绪。另外, 课程教学设置上也不合理。比如学习语言学概论这门课之前,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但是, 有的学生没有预修过现代汉语就来选修语言学概论这门课, 这就从根本上增加了学生对语言学相关理论理解的难度。

(三) 课程教学模式不当

教学内容上, 很多教师常常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 全部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课, 这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教材的内容在中学可能已经讲过, 而教师却翻来覆地讲这同一内容, 节奏缓慢, 气氛沉闷, 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 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 即认为可以依靠中学阶段的积累来应付考试。又如有些教材由于编纂时间较早, 所举的语言现象显得较为陈旧。如果教师此时不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补充和调整的话, 那么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难以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教学方式上, 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教师也普遍使用课件教学。有些课件过于动态、花哨, 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课件则内容非常细致, 课堂上学生忙着跟老师翻阅PPT, 参与课堂讨论和教学互动的机会减少。这不符合教学目标多维化发展趋势, 难以培养较高汉语水平的人才。考核方式上, 有些课程以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成绩。但是, 对于实践类的课程来说, 期末考试卷面知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反而可能助长学生形成平时懒散、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等不良倾向。有些课程完全以口语实践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但这种评价体系主观性较强, 容易产生不公平现象。现在对该类考核方式还未形成较为科学的成熟评价体系。教师这种长期不良的教学模式, 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解决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建议

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母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能解决有关母语的基本问题。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前文所述的教学问题, 探索出适应学生需要和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体系。

(一) 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语轻口语”的教育理念

开展现代汉语实践类教学, 首先要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历史上多次证明, 教育的成功与学校领导的支持密不可分。面对当代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下降,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迫切性, 定期调查研究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 尽可能地增加汉语实践类教学资源。学校要积极引导, 利用讲座、第二课堂等机会扩大宣传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 让师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

此外, 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参与。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的氛围, 切实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汉语实践类课程的教师队伍, 完善和健全相关激励机制, 提高专任教师的积极性。并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 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领域, 关注最新研究成果, 积极参与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素养, 从而为现代汉语实践类教育顺利实施搭建牢固的平台。

(二) 整合并完善现有的汉语实践类课程

通常每门课程自成体系, 但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科学设置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之间的衔接, 对各门课程进行宏观的定位定性, 然后再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减少各门课程之间的重复,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很好的协调配合, 使课程、教材和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与灵活运用、实践与理论关系的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自如的掌握与应用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收获。例如在学习普通话训练、交际与口才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前, 应鼓励学生要先选修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程。这几门课程一般不要同时开, 也不要先开普通话训练后开现代汉语。最好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掌握了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以后, 有针对有重点地提高自身语音面貌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对同一语言问题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体现出各自的侧重点。以语音部分为例, 现代汉语课程应系统讲授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知识, 还可适当介绍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然而, 普通话训练课则应重点针对学生学习普通话中的语音难点和重点, 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范的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 提高普通话水平。

除了整合课程之外, 还应积极开发新的现代汉语实践类系列课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 需要依靠多门实践课程的相互配合和支撑才能完成。因此, 在现有汉语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 应大胆开发新的相关系列课程, 努力使教学内容互相补充, 而每门课程又各具特色,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将语言理论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比如开设社会语言学课程, 主要讲授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应用, 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以及掌握语言的定量研究方法, 让学生明白言语代沟、言语性别差异等现象。开设朗诵训练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 懂得通过控制声音来传递情感,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开设语用学课程, 着重讲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现象, 增强学生准确表达意识。另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语言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但学生利用网络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无序性, 迫切要求教师的指导和规范。因此, 可开设网络语言规范课程, 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归纳网络语言的特点, 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

(三) 改革当前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上, 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语言现象, 精心选择课堂用例。针对学生特点, 以书为纲, 保留教材中优秀的内容, 适当补充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此外, 讲解新的语言现象有益于提高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因此, 教师还要经常修改和丰富教案, 添加新的语言现象。比如讲解“语言的分化”时, 可适当引入校园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及方言分歧等现象。

教学方法上, 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课堂陈述、学生点评、社会语言实践法来突显课程的实践特性。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若精心策划相关的实践教学形式, 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比如普通话训练这门课, 可安排学生对普通话与方言的使用情况作一比较。比如现代汉字学这门课, 可安排学生走出学校, 调查社会用字的规范化问题。比如语用学这门课, 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词汇、社交等方面的语用失误。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目前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能完全考核出学生的真实、完整的水平。就考核方式来说, 要形成一个多元、有效、合理的评价体系。比如像语言学概论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可以采取笔试方式, 但试题结构要丰富多样。而普通话训练这样操作实践性强的课程, 可以采取口试为主的方式, 最终考核的标准可参考正规的普通话测试, 并且鼓励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普通话等级考试, 若拿到证书, 可以酌情加分。网络语言规范课程的考核, 则可以由笔试、课堂讨论和课外作业三部分的成绩组成, 鼓励学生亲自参与, 并拓展和延伸课堂学习。

摘要: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的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针对目前高校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为目标这一角度, 把现代汉语实践类课程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在对它们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设想。第一, 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语轻口语”的教育理念;第二, 整合并完善现有的汉语实践类课程;第三, 改革当前汉语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现代汉语,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邵敬敏.现代汉语课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语文建设, 1993, (9) :20-21.

[3]俞允海.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24-26.

[4]罗洁清.开发汉语实践课程, 提高学生语用能力[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65-67.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10

1.1 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

从历史性角度来看, 政治思想与其他的社会意识一样, 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政治思想总是深藏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现实之中。这要求我们要把政治思想放到产生这一思想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国家中去考察, 注意到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培育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思想, 而这种思想又是如何反映到当时的历史现实和对历史进程有何影响。但同时还应该注意政治思想发展的自身逻辑。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除了受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外, 还必定以前人的思想成果作为材料, 与前人有一定的学术渊源。这要求我们既要审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与前人有什么继承性, 又要分析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这些政治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1.2 交叉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政治思想史作为政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哲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提供了学术支撑, 推动了政治思想研究的发展。

政治学为西方政治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源泉, 为其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地;哲学为政治思想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大部分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大哲学家,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 康德、黑格尔等,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是苏格拉底的贤人政治观的理论基础;历史学为政治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宽厚的时代背景和问题领域, 它要求政治思想的研究必须在历史的范畴内实事求是;政治思想史还与法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些共同的内容展开了研究, 相互印证, 如古罗马的法权政治观、自然法理论、近代的国际法理论。

1.3 内容多与系统性强相结合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代表着西方政治思想家对政治价值的不懈追求, 对政治现象的终极认识以及对政治理想的精心设计。[1]研究内容是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学家主要政治思想和观点为学习内容。载体是一个个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政治思想家, 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国度, 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他们所思考的政治问题和提供的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方案各不相同: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国家与政府的性质、民族主义的宗教改革、政治制度框架设计、理想的政府形式等等, 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虽然,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内容复杂, 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些核心的概念, 如自由、正义、平等、法治、理性等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至关重要。各知识环节扣得比较紧密, 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政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如在学习政治理性主义理论部分时, 必须从古希腊的传统思维出发阐述, 分析在不同阶段不同代表人物的理性思想理论, 最终有体系性地掌握政治理性主义。

2《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教学内容应突出特点

第一, 梳理教材, 要抓住“一个中心”。当前国内众多教材版本中有代表性的是徐大同和马啸原的著作。徐大同编著的教材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纵向梳理;马啸原的著作是按专题进行解读。从时间的跨度来看经历了几千年;从涉及的人物和理论来看, 是对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进行概括。在一个短短的学期内如何把握教材众多繁杂的内容?这需要授课老师把握住整个政治思想史的主题, 提炼出整个课程的中心思想。纵观国内外学术界, 关于西方政治学说史的主题, 基本上有两种分析框架。一是强调国家问题, 二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2]。

第二, 教学内容的讲授必须树立科学看待问题的思路。对各种政治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对各种政治思想做出切合实际的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评价。

第三, 注重历史与现代的统一,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枯燥无味。任何一种有影响的政治学说, 总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 对人类的政治文明和进步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上每一种政治思想、历史贡献与历史地位。但是, 作为现代人来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 自然不能抛开现代的观点, 从历史中去寻找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历史上哪些政治思想对于启发我们的政治思维是有益的, 我们就应当合理汲取, 古为今用。

2.2 采用多元化的、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2.2.1 启发式教学

“思维的全过程有赖于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努力。”[3]启发式的讲授是要学生独立去思考。《西方政治思想史》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阐述与评论两大方面。理论的阐述要做到简明扼要、准确生动、学理透彻, 然后留出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这一理论对当时政治发展的影响及整个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影响或作用, 再列举大量的应用实例,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观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头脑去认识、鉴别、评论。

2.2.2 分组学习, 跨时空虚拟对话

探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法。《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同一种理论如自然法理论、国家起源理论、权利观理论, 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那里表述不同, 有些理论在当时是进步、革命, 但时过境迁却被摒弃。对于这些理论的学习可以在每一个教学时段里, 从已授内容中选拔一个可供讨论的、开放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 跨越时光的隧道由学生和思想家们进行隔空对话, 围绕待定的主题, 由学生代表不同思想家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解答、探讨和争论。

2.2.3 比较式教学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很多知识点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详略安排, 具有发展性或延续性的知识进行比较, 抓住重点, 分析异同。如:比较分析古希腊的平等理论学说与斯多葛学派的平等理论的差异;相似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后进行类推, 如启蒙时代的自然法理论, 只需要重点讲解自然法的方法论上革命性意义, 有关自然法内容的知识, 通过和古代自然法内容比较进行类推, 发现规律, 触类旁通, 减少记忆内容, 增加理解内容。

2.3 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不受时间, 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中, 可借助多媒体的图片、音像的形象功能, 让单调平面的理论课程生动活泼。如涉及到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生平时,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背景信息, 这有利于吸引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内容。另外,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利用一些形象的表格、模型以及图形向学生生动地展示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逻辑结构等。

2.4 注重实践性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目前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考核的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 以考核记忆为主。但是大部分政治学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师,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理论是他们未来教学的政治课程的理论渊源, 所以我们不仅是考核他对理论的理解与记忆, 还要考核他运用理论的能力。考核的方式除了笔试之外, 应该增加实践性考核的内容。可具体可选出与中学政治课新课改相关的内容, 如国家理论、主权理论等内容交给学生做成教案, 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当“老师”, 同学讲完后由学生组成的评委小组进行点评, 并给出成绩, 最后由教师对整个的活动进行评述。要想上好这点内容, 学生必定要做许多的准备工作, 了解如何做教案、教学的技巧、大量查阅的相关资料、理清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等, 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锤炼了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桂琳.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

[2]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10.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艺术理论教学重要地位制约问题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37-02自人类有艺术以来,艺术理论[1]一直与艺术作品相伴相生,是艺术重要的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艺术学科的不断快速发展,艺术理论在艺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在艺术教育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有鉴于此,笔者针对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多个环节探讨解决的方法,以期改变现状,使艺术理论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彰显和实现。

一、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容乐观。

第一,部分院校的艺术教师因对艺术理论课程中艺术概论课的认识不够,抱有偏见,以音乐概论、美术概论等课程替代艺术概论。这种观念纯粹从艺术技术出发,以技术为评判一切的杠杆,忽视了艺术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而且破坏了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同时也间接地对学生造成了误导,使学生也陷入艺术概论无足轻重的观念误区。

第二,艺术理论教师的师资队伍极为匮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者,是审美体验的引领者。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成败与师资队伍建设休戚相关。但是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师资队伍中很少有专门的理论教师,多为音乐、舞蹈等门类的技巧教师,他们的兴趣点和理论储备都与理论教学不相吻合。这种现状就使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缺少相应的和足够的专职教师,导致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三,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教材一旦出版后就固定化、停滞化,这样就不利于将艺术学科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及时、快速地转化到教材中。另外,在教材上还存在教材内容以部门艺术等为界限的割裂局面。徐子方先生曾就此问题指出,“艺术论和艺术史的教材建设大多仍沿用西方传统,分处在哲学和视觉艺术的范畴而不自知”,不对这些问题进行革新,“艺术学在中国的学科错位命运就不得到根本性改变” 。[2]时至今日,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弊端,对艺术理论教育已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急需引起重视,进行改变。

第四,艺术理论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某些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基本以书面性知识内容为主,照本宣科地讲述理论知识,造成讲授方法过于理论化。学生对纯理论性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中大量的理论知识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其次,有的艺术理论教学的课堂上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一堂课的时间教师从头讲到尾,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内容为规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五,艺术理论教学手段传统刻板,未能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教学一般多采用板书式教学,通过板书来辅助讲解。学生长时间地听教师讲授理论内容,容易产生枯燥感。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有的艺术理论教学课堂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多媒体教学的精髓,只是把以前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多媒体课件上。这种教学刻板僵化,并没有实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依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鉴于目前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与其重要地位相脱节的种种现象,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探讨,深入研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对部门艺术院校重门类艺术理论轻艺术概论的现象,学界已经做出评判并提出意见。周星教授曾谈到,当前在艺术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单个艺术形式中强大的技巧意识造成的学科建设之间的壁垒。[3]对此问题,艺术学界的专家在2010年的艺术学学科设置论证会上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应该加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惯纵性规律的研究,克服艺术学以门类为界,拘于一隅、不相往来的倾向。同时学界也提出在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理论教育和技巧教育相结合,既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又强化技巧的学习,确保两大类课程之间的平衡关系。

第二,艺术理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极为紧迫的事情。只有加强理论教师的培养,组建有规模的理论教师队伍,才能为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最基础的师资保障。具体来说,首先要使艺术理论教师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能够满足各门理论课程教学所需;其次,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建立艺术理论教研室或理论系等个体单位,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切磋探、讨如何改进教学,也可以针对理论问题举办讲座、召开研讨会等,提高师生的理论兴趣。

第三,艺术理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材料、新观点、新成果、新动态,并加以总结归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综合性讲授,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固定的教材内容之外了解、关注艺术理论的前沿知识和现象,把握艺术发展动向,激发其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联系、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身艺术实践活动的方向。

第四,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师讲授为主转换为讲授、提问、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且将纯理论讲授转换为理论和实例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适当引入精美经典的艺术实例,通过实例分析、讲解理论知识,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方便学生的接受和掌握。此外,援引艺术实例还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捷径。余秋雨先生曾讲道:“正因为任何艺术原理的讲授只有与学生的审美经验连接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所以艺术理论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审美过程,激发审美经验。”[4]生动的艺术实例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审美体悟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理论归纳、概括,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变为感性审美与抽象理论水乳交融的教学。

第五,艺术理论课程在教学手段上施行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在教学手段上,除传统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辅以播放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艺术展览、观看艺术演出等活动。这些教学手段一方面图、文、声并茂,另一方面生动有趣,更加吸引学生求知的欲望,带给学生更强的艺术震撼。通过这些现代、多样的教学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藝术理论课程既是技能课程的基础,又对技能课程进行了理论总结与提升,是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万物必有其内在规律和表现态势,科学技术研究就是通过现象的深窥察照寓涵的本质,观念无法脱离载体,技法也无从凭空产生” 。[5]我们有必要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明确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推动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威廉姆斯.艺术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子方.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错位及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出路 [J] .艺术百家,2010(3).

[3]郭晓.面向未来 献计献策-2010年艺术学学科设置论证会侧记[J].艺术教育,2010(7).

[4]余秋雨.《艺术概论》课教学一得[J].文艺理论研究,1981(3).

[5]张维青.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契合延伸 [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2).

[6]王学军,马晴.关于课堂“教学互动”的再思考 [J] .大学教育,2013(1):98.

[责任编辑:钟岚]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1《运动生理学》课程的特点与现存问题

1.1《运动生理学》课程特点

《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学中分支出来的体育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主要研究在急性运动和训练中人体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1], 具有多学科交叉和实验性强的特点。对于这一学科来说, 实验不仅是主要研究方法, 也是其一大特点。21世纪以来, 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发展很快, 这为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革新奠定了基础[2]。

1.2《运动生理学》课程现存问题

1.2.1 教学内容抽象、课时不足

作为人体生理学的一个从属学科, 运动生理学的宗旨是揭示在运动刺激作用下, 人体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应答反应和适应性变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内容往往安排的非常多, 学生要学的理论性知识也很多, 而学校安排的课时却往往不够。面对抽象、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 学生必然会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 目前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缺陷, 不少学生在学习运动生理学之前, 并没有掌握好运动解剖学知识, 这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运动生理学的难度。不少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遇到理论课就无精打采, 课堂效率低下是在所难免的。更有甚者, 有的学生平时并不花时间学习, 直到考前才死记硬背以期通过考试。

1.2.2 理论与运动实践脱节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运动生理学不仅与多个学科存在交叉, 而且极重实践性。无论是对竞技训练, 还是对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 它都具备很强的指导作用。但遗憾的是, 传统的生理教学课中往往不重视体育实践, 错误地把运动生理学看作人体生理学对待。这无疑会导致运动和实践的严重脱离。

1.2.3 忽视实验教学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 运动生理学中强调的许多生理规律都必须在实验的基础上才能有深刻认识。而不少学校偏偏不愿意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运动生理学这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中, 它们不开设或者很少开设运动生理学的实验课,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 可以说《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有以下不足:实验教学内容繁多、课时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评价不合理还有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等等。

2《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

2.1 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优化构建实验教学队伍主要包括, 首先从年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多个层面对实验教师进行合理配置;其次明确职责, 实验教师应该能胜任实验教学和科研双重工作, 因此他们既要掌握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仪器设备组织, 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再次参观学习、短期培训, 《运动生理学》知识在不断更新, 因此, 教师要不断补充新的研究资料,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要经常查阅相关的期刊杂志, 将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学习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实验人员整体业务水平,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为教师提供机会, 到仪器设备完善的重点体育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进行学习;最后, 要适当提高实验教师的待遇。

2.2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具体来讲, 即需要增加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理论授课课时数, 合理分配授课课时。这是符合当今体育教学改革大趋势的。那么如果做到合理呢?因为目前不少学科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 比如《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等课程之前都多多少少有重复的地方,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找出每个学科的重点和难点, 将那些重复的内容在一门学科中进行讲授即可。这样就能有效减少理论课的课时, 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实验课。这种办法, 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反而会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在运动生理学实验中, 由于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 所以应该适当增开两种实验方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前者是指教师仅提出实验课题, 后面推导理论、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程序和注意事项、撰写式样报告等工作, 都由学生自行完成, 这种实验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和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后者, 如可以利用心肺功能测试仪获得呼吸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呼吸频率、心率、吸入O2和呼出的CO2含量等等, 学生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比较出运动员与普通人的心肺机能差异。

2.3 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十分落后: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方法, 再由学生根据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既定的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学生往往在完成本次实验后, 并不明白实验的意义和作用。现在我们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 注入新的教学模式, 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及相应的分析软件, 几人根据爱好组成一个小组, 随着理论课进度, 自主挑选实验来做。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 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4 完善实验教学评定

以往的学生实验成绩评分方法是实验报告占主要部分, 因此很多学生为了得高分, 只重视报告的书写, 对实验本身并不重视, 实验教学评定考核改革势在必行。过去的实验教学评定模式是单一的结果测评, 应该向以过程测评为主、结果测评为辅的模式转变。评定对象要包括平时考查、笔试、现场操作、实际实验设计和操作等各个环节。应该综合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 提升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3 结语

2008北京奥运圆满落幕后, 对于体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来说, 不应该再将“奥运争光”计划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 而应该更加重视“全民健身”计划[2]。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 我们对高等院校中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主要是在师资队伍、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创新的建议, 希望这些能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同时也对相关《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步标, 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诗歌创作与教学下一篇:交流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