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特殊院校

2024-10-10

高等特殊院校(精选10篇)

高等特殊院校 篇1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概述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指对完成基础教育的残疾学生所实施的高级专业性教育, 它将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问题和理论作为自己的一个研究对象。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残疾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也是实施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 因此, 它也可以说是社会文明和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

二、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我国第一个残疾人高等教育学府是1987年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是一所集盲、聋、肢残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 在成立的当年, 该学院就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批45名盲、聋、肢体残疾的大学生。现如今, 此类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 其中包括山东滨州医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以及长春大学特教学院4所本科院校;另外还有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中州大学特教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特教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特教学院、长沙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等多所专科院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化, 国家各方面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对于我国特殊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也给与了大力的支持。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在纲要第十章中, 明确提出了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发展。

由此可见,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 它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地推进和完善, 残疾人教育体系也会逐渐完善。但是, 特殊高等院校的发展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 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共性, 即都是高等教育院校;但它们也有着明显的特性, 即高等特殊院校与残疾人高等教育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普通高等院校校园建设需要考虑校园环境的无障碍建设,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校园建设更应注重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规划。

三、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无障碍建设, 重视残疾人士的权利。但是目前的的现状却并不如人意, 比如现在比常见的问题就有盲道设置非常不合理, 弯道多, 铺装路线不人性化, 人为占用习以为常等等, 还有如公共厕所、商场、饭店酒楼等公共场所的楼梯楼道, 公共过道等设施的无障碍建设情况较为缺失, 根本无法满足残疾人正常出行和活动的需要。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 对于校园环境的无障碍建设却没有完善的规划。和其他公共空间相比,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校园无障碍建设虽然相对完整, 但问题却依然较为明显。

首先,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有其特殊性, 作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摇篮, 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这其中, 各种无障碍设施应该统一规划, 与校园整体建设同步发展, 不能作为校园整体建设的附属和累赘, 而应该是校园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要做到事前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现在大多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无障碍环境的建设都具有鲜明的滞后性, 往往都是后期的加建和改建, 因此就会出现与原有建筑设施的不协调性、不合理性等问题, 这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其次,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个方面有着不同对待, 在一般情况下, 高校硬件的投入大大超过了软件上的投入, “无障碍”环境建设虽然是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 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 使用的效果却远没有规划图纸上的那么理想。残疾人通道往往只注重形式和美观, 却在实际的使用功效和后期的维护和保养上较为缺乏, 有些甚至损坏严重、部分设施在尺度和规格上脱离实际, 此类种种都与我们的理念和出发点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是目前我们最常见的一些情况。

第三,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无障碍建设的设计与规划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在这些校园无障碍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往往只从普通校园环境的角度出发, 而非无障碍设计的角度, “无障碍环境”“无障碍校园”只是成为校园建设的口号和宣传材料, 而非真正地合理使用和专业。如各类导向标志, 各类盲文的导向系统等等。

四、无障碍环境建设缺失原因

在校园内,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局限,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同样有着诸多的问题, 下面就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的原因作简要的总结与分析。

首先, 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目的在于确保残疾人等弱势人群行动的自由, 扩大其行动范围, 使其能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成为同样可以贡献社会的公民。然而, 也正是由于无障碍环境主要是针对残疾人而设计的, 因此, 不少人认为“为少数人花大量钱不值得”, 这种心理成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大阻力。

其次, 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无障碍建设规划中, 建设者缺乏对无障碍环境的整体理解, 缺少专业性和全体性的先进意识, 这就导致了校园无障碍环境在规划和建设中过多注重形式, 而缺少设施的实用性和整体性。在这其中, 各类导向标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校园环境中, 导向标识是一类重要的无障碍设施。其设置的数量、位置和形式都需要统一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在现今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校园环境中, 我们的看到许许多多的导向标识, 有些位置较偏, 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有些设计的文字过小, 缺少盲文, 色彩、图形搭配不合理;有些则指示方向和位置存在严重的错误, 容易产生误导, 正常人都会被误导, 更何况一些“有障碍人士”。

第三, 现在我们在高等图书教育院校的无障碍建设和规划过程中, 我们过多关注, 或者说只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至于其日常的维护和实际使用效果则不会关注。这就导致了一些无障碍设施名存实亡, 没有起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也就脱离了“无障碍”的真正意义。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社会意识的增强, 大家认识到每个人在其生命中的某个阶段都会成为“有障碍者”, 残疾人只是“有障碍者”的主体之一, 人们都会需要无障碍设计。因此, 无障碍设计也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涵义。它不仅仅是道路和建筑中的盲道、字幕和手语, 它更是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资源的机会。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作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场所, 其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根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平等地满足健全人和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的一切需求。从而可以使特殊学生群体平等的参与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 学到有用的科学知识, 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与社会生活, 成为一个“正常人”, 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理想。

参考文献

[1]潘海啸;熊锦云;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理念发展趋势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2期

[2]李伟;;无障碍设计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年06期

[3]董华;浅谈公共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D];天津大学;2007年.

高等特殊院校 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 SWOT 就业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from the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SWOT

(Laboratory Center,Nanjing Special Education Normal College,Nanjing 210038,China)

Abstract: As difficult employment for graduates from normal colleges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and has been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For the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employment faces more challenge. In this study, th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including strength,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SWOT) of students from the current colleges of speci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n the four strategies including growth strategy(SO), reverse strategy(WO),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ST) and defense strategy(WT) are provided. Moreover, the strategies of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from the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from the government, employers, college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Meanwhile,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recommended.

Keywords: Special Education; SWOT; Employment

0 引言

SWOT 分析法又稱为态势分析法,它是从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来全面把握自身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制定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策略。据教育部最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 万人[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业成了所有高校毕业生的一个沉重话题,特殊教育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也显得尤为艰辛和漫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殊教育毕业生如何适应更为开放和动荡的就业环境,如何克服学历层次低的不足,有效发挥特殊专业技能优势,已成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育者和特殊教育毕业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将运用SWOT 理论分析法,从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 机会与威胁) 和内在资源( 优势与劣势) 出发,设法从多层面挖掘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现象背后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力图为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找到多渠道解决方案提供参考价值。

1.基于SWOT理论的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就业优势

1.1.1人才紧缺

近年来,残疾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越来越多,急需大批有特殊教育专业能力且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怀有极大热情的特殊教育教师。而当前全国范围内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机构并不是很多,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了稀缺人才,不能满足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

1.1.2 专业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具有一般教育理论基础,掌握特殊儿童(有身心发展障碍的儿童及超常儿童)教育和康复训练理论和技术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理论型人才,或从事各级各类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师、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和康复机构的专门人才、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较之社会总体需求,岗位数量较少,但纵观整个特殊类领域,就业岗位并不缺少,且呈现着增长的势头。

1.1.3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面广[2]

(1)普通幼儿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随着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入园学习,原有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难以保证教育实效,故普通幼儿园亟需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补充,以便提高师资队伍的全纳教育素养,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提供合理有效的教育。

(2)康复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随着招收特殊儿童的机构不断增多,各机构在生源方面的竞争也在不断增大,特殊儿童的训练效果往往直接影响到生源。康复机构训练人员的素质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这使得康复机构为增强竞争力而越来越重视师资的选拔,更加强调师资的专业性。因此,康复机构为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3)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现使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就业优势,特殊学校需要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通学校也需要特殊教育师资。

1.2就业劣势

1.2.1少数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缺失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3]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殊教育专业的前提下,就报考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期间,他们虽然学到了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兴趣,本身就没有树立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志向。同时部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没有正确职业观指导的前提下,他们通常会对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艰苦有一种恐惧与逃避的心理,这样也会影响到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方向。

1.2.2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3]

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与现实条件的巨大反差,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有很多特殊教育私人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很缺乏有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老师,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经济回报却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特殊教育毕业生也很少去这些特教机构工作。

1.2.3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学历水平偏低[4]

特殊教育院校办学层次的现状导致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层次总体较“低”。目前,举办各类特殊教育的院校大多是大专层次,少数为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少之又少。本科院校招生规模较专科院校小,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整体来看是以专科水平为主,相对于一些用人单位来说,学历水平偏低,被挡在了就业门槛之外,与普通教育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

1.2.4 就业意向单一[4]

受社会、家庭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是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求职无果的情况下,才退而求其次考虑学前、康复类等机构。

1.3就业机会

1.3.1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特殊教育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

《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将专门的特殊幼兒康复机构作为实施学前特殊教育的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也指出各级残联要积极举办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这将为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3.2 党和政府在政策环境的营造上,给予了特殊教育毕业生更多的倾斜[4]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就业环境也在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心,在政策环境的营造上,给予了毕业生更多的倾斜。如国家在中西部县级以上城市新建1500 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政策正逐渐发挥作用。以2010 年、2011 年两年为例,中西部新建公办院校吸纳了学院大量的毕业生,将进入公办院校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提高了5 个百分点; 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也逐步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力度,公办学校、残联纷纷加大了对教师、残联下属康复机构人员的引进力度。总的来说近年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事业越来越关注,这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4就业威胁

1.4.1 特教学校体制的缺陷[3]

一些基层特教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这些特殊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错误的理念下,学校也不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对于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并且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胜任特教学校的工作。另外,特教学校教师的聘任又缺乏统一的标准,特殊学校教师准入要求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因此,在特殊学校的聘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目前特教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调去的,一部分是毕业于非特殊教育专业经过专业培训进入特教学校的,一部分是认为特教学校“工作清闲”而占据了工作岗位的,这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非常紧张,导致大部分特殊教育毕业生由于编制问题难以进入正规的特教学校。因此,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竞聘时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出现明显的劣势。

1.4.2 社会的理解与容纳度低[3-4]

特殊教育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相比,综合实力相对薄弱,被社会关注程度较低。由于特殊教育的独特性,被社会较少认知,如社会普遍认为特教教师的工作较为简单,无教育技能可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了解程度也对特教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对特殊教育这一行业的不理解往往使得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逃避的心理。

2.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SWOT模型和应对策略

2.1 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SWOT模型分析

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SWOT模型分析见表1

2.2 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5-6]

2.2.1 增长型策略(SO):增长型策略是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最优策略,其自身优势恰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也给予其发展机会,特殊教育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领域。

2.2.2 扭转型策略(WO): 特殊教育毕业生自身存在某些弱势,面对社会发展提供的良好机会,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此时,特殊教育毕业生应及时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足以顺应社会发展契机,或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式避开自身弱点以提高就业率。

2.2.3 多样化策略(ST): 此种策略则是自身具备某些优势,而面对某些恶劣的外在环境却无从发挥,女大学生此时应充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优势,多方式就业,寻找最符合自己特质要求的职业和岗位,尽量寻求个人—工作的满意契合度。

2.2.4 防御性策略(WT): 防御性策略是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较差状态。自身存在弱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恶劣的外部环境,使其就业困难重重。此时可选择逐步改进自己适应环境,进行自主创业,接受继续教育或出国深造,避开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3.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对策的相关建议

3.1政府层面[3][7]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资助者和管理者,在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为此,为了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急需政府从宏观上做好以下几点:

(1)国家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帮助特殊教育院校及时更新实践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特殊教育事业有法可依。

(2)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予以奖励,对特教教师实行奖金制,并为特教教师进修、晋升给予优惠条件。

(3)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制度。有关部门应组织专门班子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及个人发布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并对人才需求的走势及就业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报,以帮助特殊教育院校适时设置专业和课程。

(4)政府可将人才招聘会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对各类招聘会实行统一调度、科学布展,建议每年多开设几场专为特殊教育毕业生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以提高特殊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5)出台一套完善的帮扶特殊教育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依法为他们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予以税费减免、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小额贷款,提供人事档案托管等,有效拓宽特殊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 2 用人单位层面[7-8]

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接纳者,是确定毕业生是就业还是失业的仲裁者,如果撇开用人单位来谈就业,就业无疑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为此,用人单位如能做好以下几点可大大促进特殊教育毕业生顺利就业。

(1)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和择人标准,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摒弃聘任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和错误的观念,减弱特殊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威胁。特殊教育毕业生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他们具有扎实的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是普通专业的毕业生所不具备的,可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2)用人单位进行预见性的人才储备,增强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采取“应急性招聘人才”,到其他特殊学校临时去“挖墙脚”,但如一味追求招聘的功利性,只能导致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3 学校层面[9-10]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可从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三方面入手

3.3.1 思想教育

(1)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融人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课程体系中,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情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教育來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和专业素质。

(2)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并把本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每个学年都要开设,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开设的内容,开设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职业适应教育。在课程安排上增加职业生涯实践环节和实践学时,在低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认知的内容,在中年级开设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内容,在高年级开设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及职业适应教育。

3.3.2 专业教育

(1)要让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类型,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2)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让成功的特教教师给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作报告,让学生了解教育训练特殊儿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让特教教师的感人事迹感化他们,以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信心和斗志。

3.3.3 职业规划教育

(1)定期编印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和宣传教育材料,帮助学生获得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利用各类职业测评软件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知识、能力、特长、优缺点等进行客观测评,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2)设立专业化、固定化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专业咨询、职业辅导、就业服务及指导生涯设计等一对一的辅导。

(3)聘请特殊教育专家为学生讲授特殊教育的前沿知识,分析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教教师的需求及当前特教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4)邀请一线的优秀教师作报告,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教师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优越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工作岗位是需要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不是只凭运气就可以达到。

(5)召开招聘会,让所有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零距离接触,让他们了解特殊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和康复机构的面向需求,缩小自身与特殊教育学校需求目标的差距,合理制定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3. 4 毕业生层面[5-6]

特殊教育毕业生自身要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迎接挑战。

(1)发挥优势。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善于发掘并发挥自身优势, 尤其是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也是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关键标准。

(2)抓住机遇。伴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投入,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甚至家庭状况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多样化的就业新理念,确立全方位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有机结合的新观念,由此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规避劣势。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自己应改变传统的思想意识,克服自卑、逃避心理,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多方式就業等观念,尽量减少由于自身的弱势造成的就业阻力。

(4)迎接挑战。特殊教育毕业生要敢于面对外部环境对其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树立信心,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用事实向社会证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另外,还需要树立创业意识观,继续教育意识观,为其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http: / /www. tech. net. cn /web /articleview. aspx? id = 20121121174009421&cata_ id = N002.

[2] 王晶,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2(10)93-98

[3] 张秀,兰继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解决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13(7)127-130

[4] 吴兴,关于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1(11)109-111

[5] 李丽,梁茵.基于SWOT模型的女大学生就业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120-123

[6] 李正军.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略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200-201

[7] 王春艳.运用SWOT理论探究高职毕业生就业出路[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183-184

[8] 赵萌,谌邵斌.基于SWOT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7-90

[9] 王淑荣.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111-113

[10] 覃宪儒,蔡立丰.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2(5)70-71

高等特殊院校 篇3

1 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要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作为国家的公民, 毫无疑问和其他公民一样, 也应当享有法律规定的受教育权, 其中最重要的权利就是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年) 》在总目标中提出“到2016年, 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这既是对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视, 也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度实践。

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特殊需要的人, 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 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同享有社会成果的权利。这个权利不仅要靠国家法律与政策来保护, 还要通过教育, 提高残疾人的自身素质, 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的生存与生活状况。所以大力发展特殊教育, 不仅有利于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 还有利于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而发展特殊教育, 肯定需要一支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 这就必须要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 才能保证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推进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现代化。

2 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是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有力保障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通过三年努力, 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 采用多种形式, 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 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无论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还是实行早期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 都需要造就一大批掌握特殊教育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的师资, 特别是实施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更需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以及高层次的师资。在我国, 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进行, 目前特殊教育师范专业较少, 开办高等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 导致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严重供应不足。所以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就必须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 从而不断培养出合格的特殊教育工作者。

3 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开展特殊教育的形式, 主要是通过创办特殊教育学校和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对残疾儿童实施教育。而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态势来看, 目前有一部分聋校、盲校、培智学校正从单一型向综合型的特殊教育学校转化, 这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对于实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 也需要有一批一专多能的教师。因此, 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优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立足于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 从而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另外, 在已有的特殊教育教师中, 只有部分是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 很多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和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他们很多人没有经过高等特殊教育师范教育的训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学历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特殊教育的教师也需要进行职中及职后的培训, 从而适应特殊教育工作的需要。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理应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 所以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 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 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 就会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畅通渠道。

4 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是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

学校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主阵地, 而课程教学又是实施教育最主要的途径。要积极完善课程教材, 修订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 新编改编各学科教材。努力改革教育教学, 尊重残疾孩子的差异, 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 提高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加强普特融通, 在推进随班就读的同时, 组织特教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 促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只有这样, 才能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全面、系统、科学、可持续的教育。

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对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 研究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史, 分析我国特殊教育现状, 探讨特殊教育教学的规律, 探究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用以指导特殊教育教学的实践。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途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研究, 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以及课程体系, 为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服务。加强对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的研究, 成立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中心, 既能直接为残疾儿童服务, 也可以作为特殊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所以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 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 必将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受平等的教育是宪法赋予残疾孩子的基本权利, 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实现“参与、平等、共享”目标的有效途径, 也是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关键。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建设, 必将有力地提高残疾孩子整体接受教育的程度, 必将使更多的残疾人通过教育走上自强不息、成长成才的道路, 同步实现小康生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卫生计生委, 中国残联.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 [Z].

高等特殊院校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思想教育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进行了解,一般我们所说的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指的是在学校不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并且在思想上以及在行为上过于偏激的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在学校具体表现为消极怠学、性格自闭、人际关系不和谐、人际交往能力差,这些学生经常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

一、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现状

通过教育部相关课题研究小组,在2013年对北京市两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当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3000份,包括文科、理科和工科等各个科系的各个年级的学生,共收回调查问卷2580份,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率为90%。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获得了这几所学校的高职和本科学生特殊群体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在这次统计中,其中在人际交往和对待学校的态度方面,高职学校与本科学校的反差较大。40%左右的高职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大,有厌学情绪;而在本科院校,具有这种厌学情绪的人低于15%。在人际关系相处中,高职院校有超过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较差,而在本科院校则只有5%左右。

通过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只能为我们提供参考,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特殊群体需要与学生更加直接的交流。而班主任老师则是在大学里对学生能够直接了解的人员。通过对相关高校的班主任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特殊群体主要的问题表现如下:1自制力不强,在某些方面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控制;2不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一般这些学生对学校的规定视而不见,不听老师的劝告,不接受学校的管理,常常我行我素,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3厌学情绪严重,这也是高职院校特殊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普遍的情绪,具有这类情绪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就存在贪玩、厌学的情绪,因此,学习基础也不好,尤其是大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让他们学习压力增加,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节奏,慢慢的产生厌学情绪。这类学生表现最明显的是,经常迟到、早退或者逃课。4人际交往能力差。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因为从小语言沟通能力较差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产生自卑情绪,而不愿与别人发生过多的交流,他们往往在班级里很少说话,与其它同学距离感明显,缺乏集体归属感,在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其它同学求助,这样久而久之就会积累一些负面的情绪。

二、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特殊群体也是高校中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存在不仅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且还会对身边的其他学生产生影响,甚至对学校的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同时,也必然存在一些负面的形象。学生从入学开始,都是一直接受着来自家庭或者学校的正面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和学生的成长,对世界认识的变化,越来越难以保持他原有的吸引力,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从而出现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反而更容易接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因为他们的无限新奇感而把这种负面的东西无限放大。对于高职院校的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是非的判断标准还未完全达到稳定的形态。

2.家庭环境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在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中,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存在的问题都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教育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3.主体意识错位。虽然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负面因素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反而变得更加优秀,身心健康发展。这主要在于,这些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准确的定位,正确的面对困难,能够在逆境中激发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更加激发出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且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而这些特殊群体中的大学生,往往是在逆境中意识主体发生错位,加之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缺乏人生理想和目标,不去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

4.对于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根据以上大学生特殊群体形成的各种原因,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来给与这些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顺利毕业,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1)坚持感化为主的思想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每一位代课老师的共同职责。需要他们认真对待,一起进行。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要充分利用感化的力量来引导这些特殊群体。对于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性格孤僻,具有自卑心理和偏激的心里,自我封闭。

(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家庭方面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这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经常电话联系,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时给与他们适当的鼓励,只有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对这些特殊学生更加全面的给与关心和引导。

结束语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应该更加重视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不同的方法来给与他们正确的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川.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书育人,2013(4).

[2]张君霞,刘金龙.高职院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

[3]高婷.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2).

作者简介:李兰(1981-),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课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研究(项目编号:J14SW82)成果。

高等特殊院校 篇5

随着高等体育院校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专业认同这个词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它主要说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通过了解、认可、接受,并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而且愿意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的一系列情感、认知或行为。体育学院开设特教专业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和残疾人运动康复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只有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人数较少,已有研究表明,特教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真正从事特教直接相关工作的人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专业认同水平较低。因此,了解特教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可以为高等体育学院特教专业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故研究中以本科学校——山东体育学院特教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山东体育学院本科2008级、2009级、2010级和2011级特教专业学生,采用网络和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回收率91.7%。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6份,回收问卷中有效率96.4%。被试的具体情况如下:男生女生各53人;一年级38人,占35.8%,二年级24人占22.6%,三年级23人占21.7%,四年级21人占19.8%;户籍在村、乡、镇的学生为63人占59.4%,户籍为县城的为22人占20.8%,户籍为县城以上级别(包括县级市、地级市、省、直辖市)为21人占19.8%;录取形式上第一志愿为55人占51.9%;第二志愿为9人占 8.5%,调剂录取的为42人占39.6%。

2.2 研究工具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前期调查,修订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调查》。问卷共46题,1-10题为基本信息,11-36题为专业认同问题。专业认同问题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5-6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分评分。本问卷共有26个有序变量条目,专业认同最高分为130分。按照沈之菲评分标准:每个条目的得分在1-2分认为不认同、大于2分小于4分为一般认同、4-5分时为高度认同。那么,总分在26-52分的则为不认同,大于52小于104分的为一般认同,在104-130的为高度认同。

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特教大学生专业总体的认同情况

根据对特教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分析得出,专业意志维度得分最高,专业情感维度得分最低,专业认同得分的平均值为95.663(见表1)。依据沈之菲的评分标准,特教专业认同情况为一般认同。

3.2 特教大学生在人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以性别与年级为主

3.2.1 特教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差异分析

性别在专业认同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男生显著低于女生。具体到各子维度,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上,女生均高于男生;在专业期望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见表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3.2.2 特教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具体来说,在专业认知维度上,大一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二专业认知得分最高;在专业意志维度上,大一低于大二大三,大四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在专业技能和专业期望维度上各年级差异不显著(见表3)。

4 讨论

4.1 特教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调查的120份问卷中,男女学生比例相当,没有出现体育学院其他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非体育学院特教专业女多男少的情况。

在106份有效问卷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到了一半以上(59.4%),有66%的学生家庭收入低于1500元,这可能与选择专业学校有一定关系,因为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多数能吃苦耐劳,故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不会选择成本较高的专业,也不会太多考虑特殊教育专业的辛苦和枯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的只有51.9%,第二志愿和调剂的占到48.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特教专业没有被大家所了解;(2)特教教师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3)当前师范类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4)特教教师的工作繁琐以及低成就感使学生没有信心学习特教专业;(5)各地市对特教事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给特教教师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4.2 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分析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属于一般认同具体到各维度上来说,专业情感维度和专业技能维度得分较低,专业认知维度得分相对较高,这与政府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教薄弱的现状,各地的政府大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其次,在“雷声大”的环境下,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开展地方性的特殊教育,即使开展,也不够重视,造成现在特教学校大部分师资都来源于普校老师的现状,从而导致大学生们对特教专业的热情与感情也会逐渐地降低。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分析—以性别与户籍为主

4.3.1 性别的影响

调查显示,性别在专业认同上表现显著差异,女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各维度上都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特教工作的认同度更高,更愿意从事特教相关工作,这可能与男女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对性别的传统定位有关系[1]。在性格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细心、更有爱心、更有耐心,因此更适合从事特教相关工作。其次,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重视家庭,相夫教子,适合较轻松稳定、没有太大压力的工作;而男性应以事业为重,适合更有挑战性、待遇更高、更有成就感的工作。因此,女生更多地认为自己适合从事特教,而男生则会主观地认为从事特教相关工作没有成就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故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特教工作。

4.3.2 户籍的影响

研究表明,户籍在专业认同上差异表现不显著,每个维度的差异也都不显著,但在性别与户籍的交互作用检验中可以看出,农村户籍的女生专业认同得分较低,各维度上的得分也都低于其他同学。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女生从小在农村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经历与初来城市进入大学读书的经历反差很大,会使他们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故自身心理不稳定,影响其学习专业的态度和精力。其次,农村女生和城市女生在生活条件上,衣食住行上,以及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的使用上有些差距,致使有些女生产生自卑攀比的心理,影响其情绪,同时影响其学习。第三,农村女生初来城市生活,可能会被城市的繁华和各种娱乐场所吸引,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解新鲜事物并不断尝试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网吧、夜店等,都会影响其专业的学习。

5 建议

1. 加强特教专业思想教育和特教教师的职业指导

专业思想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但不同年级的方法和侧重点应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想法,分层次、有规律的地进行,构建全程专业指导体系。( 1) 大一学生从外部了解到的接触到的特教可能会和所学的特教专业有很大差别,所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同时由于大一学生接触的特教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师较少,应多采用学长、教师座谈或专家讲座等形式,引导他们逐步认识本专业。( 2) 大二专业课程较多,学生专业认同增强,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将特教教师职业指导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形成和巩固学生对特教及相关职业科学合理的认识,为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奠定基础。( 3) 大三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专业特点及专业内容,同时多与学生沟通专业方面的知识,定期举行专业知识竞赛和沙龙。从而深化对特教专业及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意志。( 4) 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同时面临继续深造或者直接就业的双重压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也会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此时应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自己和当前形势,从而选择好自己人生的道路。

2.专注形成专业,专业成就事业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四个年级的同学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得分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很平稳,这表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且从开学到毕业没有质的提高,特教专业性很强的,需要学生有很强的专业基本功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对特教专业的重视与支持,加大对特教专业的投入并完善特教实验室及残疾人体育相关的器材与场地,鼓励学生积极选择与特教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并努力获得实习机会,为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这对学生了解特教专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让学生对特教的热情回升,专注度加大,从而在特教专业上开辟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全社会都要关注残疾儿童教育—一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教,2006(9):3-5.

[2]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98-1501.

[3]Thomas,L.Student re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habitus[J].Journal of Education,Policy,2002,17(4):423-442.

[4]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教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4):55-60.

[5]徐美贞.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教,2004(2):64-67.

高等特殊院校 篇6

(一) 生源的特殊性

目前, 高职院校也面临生源越来越少的问题, 所以录取的学生素质较普通高等学有差距。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渠道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一, 是录取国家普通高考最后一批高中生;

第二, 是招收对口生;

第三, 是单独招生的但是的分数更低的学生。

这三个招生渠道导致了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层次不高, 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 相互影响。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普通高等院校有一定的不同。

高职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国家培养的社会需要综合职业能力技术人才。也就是说, 高职学生毕业之时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的某种技能外, 还能直接上岗, 而不是继续深造或者搞科学研究。

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针对不同类型、特点、层次的学生,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三) 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 由于生源的特殊性,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这些学生培养出来不是去搞科研, 主要是从事国有企业或者私营单位的一线技术工作, 所以他们呢需要的是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

这种能力是以“人”为主要核心的职业素质, 例如如何与人相处、团队协作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的寻求与探索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进步和健康向上的。

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上产生了严重错位和倾斜, 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十分严峻的困难。

1) 健全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应对策略, 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健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机制。要在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 明确学管人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主要关键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要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思想有的放矢的地渗入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 改革“两课”教学, 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多种原因, “两课”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除了社会偏见导致“两课”教学不受重视外,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陈旧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 首先, 重申“两课”教学的重要性。上至学院党委, 下至全院教职员工, 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两课”教学的校园环境。其次,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课”课本知识多为枯燥的条条框框, 教师在备课时, 可以结合时事新闻、社会事件、身边小事等, 变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3) 积极引导学生文化建设, 努力形成良好学风。学风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 是学生在生活中行为习惯的一种精神上的更高的体现。学生是否能够专心学习, 奋发图强, 优良的学风是重要的动力源泉。为此, 我们必须坚持正面的引导, 树立良好的师资之风, 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为建设良好学风创造有力的条件,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 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团队, 让学生们在良好的集体中树立良好的学风。

4) 学生思政工作者要提高和加强自身的素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惯不是很好, 综合素质没有本科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高, 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很多不好的习惯已养成, 本性难移, 对他们品德言行的更正教育难度更大, 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更多。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辅导员培训规划, 加大培训体系的建设。对于从事辅导员或者学生工作的工作者来说, 要善于总结经验, 利用培训、考研究生深造等机会继续加强自身业务的理论素质。己具备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通过科研立项等手段开展创新工作。

5) 建立一支具有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因此应该既是学生的良师, 也是学生的朋友, 她有着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 应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来针对性的学生工作。例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突出的创造力, 作为辅导员, 就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给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改变传统的“保姆式”的工作模式。

6) 建立“奖惩”机制,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道德自律行为, 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最核心的因素。通过开展“文明行为从我做起, 不文明行为从我改起”的行为规范教育和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 奖惩的实行, 运用民主评议的方法, 批评不文明行为现象, 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高等特殊教育激励机制探究 篇7

随着世界各国对残疾人人权保障的重视, 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得以提升。我国对残疾人义务教育的范围和力度在逐步加大, 残疾人接受普通高中、中职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截至2011年底, 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有18所, 自2002年开始, 教育部成人高考、中央电大残疾人学院、全国各电大分校也开始面向成人残疾人员招生, 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成了高等特殊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是残疾学生的迫切需求。

2 实行高等特殊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2.1 激励是提高高等特殊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师资严重缺乏的情况下,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而促进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手段是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个体以维持动机, 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心理过程[1], 所以, 激励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

2.2 激励是特殊学生群体的迫切需求

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从小处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学习环境, 加之知识的拓展性不够导致其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总体不如正常学生, 知识的积累较慢, 记得慢、忘得快是一个突出特点。所以, 多数学生往往表现得自卑、没有自信心, 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 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潜力。如何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成为高等特殊教育的迫切需求。

3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激励方式单一, 无法满足师生需求

目前, 开展高等特殊教育的学校多沿用普通高校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激励机制, 方式单一 (教师激励用奖金, 学生激励为奖学金) , 没有从高等特殊教育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无法满足残疾学生及教师的真正需要。从激励的效果来看, 奖学金只能从经济方面满足学生需要, 但残疾学生更需要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对于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说, 物质奖励只能满足其基本需求, 并不能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以, 这种单一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 不能对教师的工作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有效激励。

3.2 重中间、轻两头, 无法体现激励的过程性

目前开展高等特殊教育的学校多采用重中间、轻两头的激励机制, 对学生的激励往往只注重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激励, 忽视对学生入学及毕业环节的激励,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特殊教育激励机制, 使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不能深刻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 “轻两头”的激励机制会使新教师降低工作热情, 失去积极性, 导致其适应期或转型期过长, 影响工作效率。

3.3 重视学生激励, 忽视教师激励

开展高等特殊教育的院校多采用重学生、轻教师的激励机制, 但是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是一些普通高校或成人院校的教师, 存在由非特殊教育教师向特殊教育教师转型的过程, 这些教师往往缺乏对特殊教育的正确认识。并且社会上存在的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导致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感觉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较大, 这使得很多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激励机制探索

任何形式的激励机制都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上, 只有给予激励对象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以他们为中心,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和动机, 才能找到激励的契合点, 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4.1 针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

4.1.1 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有效结合

目标对行为具有指向和驱动作用, 激励目标除了具有目标的一般作用外, 还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的行为产生规范和修正作用。确立科学的激励目标, 不仅决定激励工作的方向, 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管理者的期望和要求。根据目标设置理论, 如果人的能力与目标的可接受性是一致的, 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会产生更强激励[2]。高等特殊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社会用得上的人才, 学习者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高素质的人才, 在激励过程中只有将二者的目标有效结合, 才能使激励目标更为有效。所以, 高等特殊教育的激励机制不仅要树立激励目标, 更要找到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契合点, 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4.1.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紧密结合

激励的目的是满足需要, 当一个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 所以, 激励是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 而不是阶段性的活动。物质激励不能使激励的效果一直存在, 而且在高等特殊教育中, 精神激励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激发动力。比如残疾学生更需要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关爱, 语言与非语言、情感方面的激励更能发挥作用;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正确评价和引导可以转化为残疾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其发挥潜能;小组合作学习时的高度依存关系、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加强残疾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4.1.3 个性化激励与常规激励深度融合

对于高等特殊教育来说, 做好残疾学生的分类工作是深入了解学生及其需求的基础, 也是关爱学生的起点。只有深入了解激励对象的需求, 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案, 使激励更加有效。但是, 由于激励对象的差异性, 如不同的残疾原因、成长经历、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等使其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也不同, 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案, 选择能够满足学生身心特点、情感、生活等各方面需求的个性化激励模式, 使常规激励与个性化激励深度融合, 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 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4.2 针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 当某种需要被满足时, 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3]。特殊教育的教师需要耐心、爱心和细心, 只有利用教师心理动机, 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其潜能, 满足其自我价值需要才能产生内驱力, 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4.2.1 创新薪酬制度,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薪酬包括薪水、津贴和福利待遇, 是保障教师生存的必要条件, 但目前多数高校的薪酬主要采用以技术职称、行政级别设定的薪酬体系。高等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多为非特殊教育教师转型而来, 其在转型过程中会感觉工作强度大, 若教育对象在素质发展方面的进步不明显, 就会使教师的工作热情下降, 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如果创新薪酬激励机制, 实行绩效工资制, 薪酬设定向一线教师倾斜, 则会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在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让教师感受到社会地位的提高, 从而使其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专注。

4.2.2 加大培训力度,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教师专业化是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最为薄弱的方面, 因为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学历标准, 也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但是由于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多由普通高校教师转型而来, 其特殊教育能力和职业认同有较大差异。因此, 要加大培训力度, 实行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 比如对刚入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入职培训等,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4.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师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个体对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 是从业者对职业的认可程度及物质和心理的满足程度。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认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是教师从心底接受这个职业, 并能对此做出积极的感知和良性的评价;教师职业认同不是天生存在的, 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教师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更能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所以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创建和谐校园, 才能真正缓解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 帮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培养教师对高等特殊教育工作的奉献精神, 从而促进高等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出真正有用的高等特殊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蕴, 孙静.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甘华鸣, 贾萌.人力资源管理操作规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

论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 篇8

教育和医疗是中国老百姓最为关注和最为不满的领域, 而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涉及这两个方面, 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如何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培养的医学生在国外得不到认同, 比方说, 我国的医学毕业生基本上不能在美国从医, 只能从事医学基础研究。但在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尚且“自顾不暇, 任务繁重”的情形下, 如何去迎接全球的挑战, 如何去赢得世界的认同, 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可畏“任重而道远”。回顾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史沿革, 我们会发现, 对高等医学教育特殊性的忽视和对高等医学教育自身规律认识不够导致政策制定和改革方向出现偏差。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前面的路如何走是我们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现就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作一粗浅的分析, 以期引起改革者的重视, 更好的指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 高等医学教育本质的社会性

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学, 它的服务对象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 包括健康的人和病态的人也即社会人。因此, 人类健康和疾病除了有其自身发展的生物学规律外, 在相当的程度上还受着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医学既有自然性的一面, 又有社会性的一面。此外, 医学事业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事业, 医学在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既然是培养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促进医学发展的医药专门人才, 就必须适应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德育, 即在今后的卫生工作中能够把病人当作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整体的有意义的人, 而不是一个疾病的载体, 更不是一台待修理的机器。

正是由于医学教育本质的社会性, 决定了医学教育及其培养的“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是民生事业。与其它专业相比, 医学教育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保障, 遇到最好的医护人员。这一切都表明, 人民群众对高等医学教育具有很高的期望值。

2 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趋长性

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部分, 分科越来越细, 知识量大, 由此形成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量大、学制长等特点。国内医学学制有3-8年不等, 国外医学生要想就业, 学习时间普遍比其它专业学习时间要长得多。世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就是长学制教育, 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2001年7月联合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提出“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现有学制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长学制教育”。

学制的延长带来了教育成本的扩大, 更何况医学教育成本与其它专业相比本来就很高, 比如, 医学教育投入高、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上动辄几十万元甚或上百万元, 而同样的经费完全可以用于建设其他学科的一个系。这种花钱多、收益相对较小的结果很难得到大学领导及兄弟院系的理解。再如美国大部分医学生是靠政府和银行的低息贷款完成学业, 美国医学院学费十分昂贵, 据统计, 2005-2006学年度, 美国4年制公立大学的平均学杂费约为5, 491美元, 公立医学院的平均学杂费几乎是这一数字的4倍[1]。美国4年制私立大学的平均学杂费约为21, 235美元, 私立医学院的平均学杂费几乎是这一数字的2倍[2]。我国医学生培养成本也远高于其它专业。美国医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教学医院与社会团体的捐款, 我国医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 其它辅助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匮乏, 教育投入总经费与美国相比, 差距太大, 而计划拨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主要手段, 造成了校际间的严重不公平。据统计, 2004年, 我国普通高校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840.55亿元, 中央属高校获得40.12%, 而承担了我国90%以上本专科生教育的地方高校所占比重不到60%[3]。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本身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政府拨款又忽视专业特殊性, 导致医学教育实际投入严重不足。

3 高等医学教育内容的动态性

高等医学教育的复杂性较之其他专业要强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科学, 其本身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原本就很复杂, 影响人生、老、病、死的因素也极多, 要弄清它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另一方面,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生物医学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纤维光学、激光技术、超声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 使医学的基础和临床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惊人进展, 致使医学知识与信息激烈增长。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统计的知识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见表1[4]。

医学知识激增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 自然地导致高等医学教育内容的快速增加, 当医学生毕业的时候, 许多在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已经过时, 需要在正常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学科最新动态。

同时, 现代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 使人们必须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客观规律。医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使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容扩展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 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 比方说, 出现了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医学法学、老年病学等等。

这一切促使高等医学教育内容处于高度的动态变化之中, 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断扩大, 各专业设置的课程门类不断增多, 也给医学生不断增加学习难度。

4 高等医学教育实践的强制性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必须具备、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 没有实践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前期和后期, 即基础和临床, 实践部分无论在前期还是在后期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医学课程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独特的实验内容, 主要是为后期临床医学服务, 我们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主编的《中国医药院校课程指南》为蓝本, 将我国1999年以前独立办学的82所医学院校的课程计划进行量化研究, 发现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 讲课学时平均为851, 实验学时平均为617, 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 实验学时占总学时2/5以上。而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时期, 国内外有较小差别, 在美国, 临床阶段的学习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在社区门诊, 在有经验医生的指导下, 观察和参与病人的治疗。在我国, 临床阶段的学习分为见习期和实习期, 见习期在医院的学习会花掉近1/2的时间, 而实习则全部在医院进行。综合来看, 在高等医学教育全过程中, 实践部分占1/2以上的比重, 这和其它高等专业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

5 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复杂性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在于教学形式的多种多样, 除一般高等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教学、实验课、讨论课和自学等形式外, 高等医学教育还要面对病人的临床见习和生产实习, 那么对临床教学和实习基地也就有特殊要求。在实践教育上, 医学教育离不开医院支持, 而现在医院是作为教育资源还是作为医疗资源, 究竟归谁管理, 不是很清楚。由于目前得不到医院的大力支持,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做的不是很好, 实践环节也是现行医学教育的溥弱点, 是教学组织管理中最大的困难阶段。其次, 高等医学教育的周期比其它专业长, 这就标志着教学总过程长, 学习的课程门数多, 各门课程虽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每门课程之间都有相关性和延续性, 这就要求在组织教学的时候, 对课程的主次、先后次序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门课程间必然有相互交叉、渗透, 因此组织教学时, 既要重视基础, 又要避免基础与临床脱节, 理论与实际脱节, 还要想办法让学生较早接触病人, 多获感性认识。特别是在我国, 以学科组织教学涉及多学科协调工作时, 学科专家只注重本学科利益, 布置工作十分困难。再次,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实践部分一般在动物或人体上进行, 这也增加了教学组织工作的复杂性。比如, 动物的饲养成本问题, 人体标本获取、制作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医院实践过程中, 即要使学生学习获益, 又要注意征得病人的同意, 不使病人增加痛苦, 严密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最后, 在教学方法上, 由于医师在为病人诊断、治疗疾病时, 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客观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方能提出正确的诊治方案。也就是不能就病讲病, 要因人治宜, 而现实生活中, 很多教师照本宣科, 根本不了解哪些才是讲授的重点, 实际上, 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要注意开辟第二课堂,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培养科研能力。这些均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光显.浅析医学教育特殊性.[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1) :56-57.

[2]王晓阳.美国的医学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5) :73.

[3]张继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探微[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4) :15.

体育院校舞蹈选修课教学的特殊性 篇9

【关键词】体育院校;舞蹈选修课;教学;特殊性

1 前言

在当今时代,舞蹈教育已经逐渐被普及化,与普通教育同步进行,按照当今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许多高校都相继开展了舞蹈选修课。但就体育院校来说,开设舞蹈选修课,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它面对的学生来自学校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和不同的舞蹈基础,这样在教学训练方法上,就不能按照我们所学习的教学法和高等艺术院校作一样的课程安排,需要独立为此类学生编排适合他们的训练内容。因此,在以特殊性为基础的前提下,应结合实际情况,以体育学院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的。

2 体育院校的舞蹈选修课现状

2.1 课程目标

体育院校的舞蹈选修课本着培养学生对舞蹈基本认识和技能的教育,强调舞蹈教育的基础性、广博性和包容性。舞蹈选修课对学生的教育应注重以艺术素养的提高和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进行教学。

2.2 教学对象

体育学院舞蹈选修课教学对象是来自学院各个专业的普通大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舞蹈基础,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舞蹈,并且自身素质方面的条件差异特别大,因此教育难度非常大。

2.3 教学资源

舞蹈选修课使用的基本教学设施比较简陋,舞蹈教室无论在面积上还是在配套设施上都与上课学生的人数不相适应,从教学管理上来看,舞蹈选修课程的管理较必修课来讲相对混乱,缺乏专业科学的监管,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

3 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舞蹈是一门特殊艺术。舞蹈教学过程和普通教学过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它构成了舞蹈教学过程独有特点在一般专业院校里,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已经有了很深厚的舞蹈功底,大学里基本就是对各方面能力的再提高。但是对于体育院校的各专业学生而言,对舞蹈的了解比较少,基础也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找出适合没有基础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3.1 形体训练

主要以训练形体为主。不要过多追求软开度、技巧,尽量避开学生生理条件的制约。一般进入大学时,学生平均年龄一般为19-22岁,这个阶段骨骼、肌肉、身体素质各方面已经逐步成型。所以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形体、气质方面的训练上。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就是形体、气质、修型。通过把上练习一些简单的站姿、蹲、擦地、小踢腿、简单的控制等,地面主要练习站姿、手位、脚位、舞姿、呼吸、跳等组合,让学生具备正确的基本形态、舞蹈姿势、动作舒展性,使他们的身体协调、灵活、规范,并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至于技术强、难度大的舞姿、技巧,我们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调整。

3.2 以两大舞种为主

第一,民族舞。汉、藏、蒙、维简单舞蹈组合练习,以掌握风格性为主。因为学生对民族舞接触得比较少,所以要先让学生对各民族地域特征等有一定的了解。从各民族基本体态入手,学些动律、步伐、手位脚位,利用一些道具学习一些比较典型、民族色彩浓厚的舞蹈组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把舞蹈的难度降低,增强表演性。比如藏族舞,可以先学习呼吸、颤膝、然后学习踏步、摆步、撩步等步伐,手位以学习单臂袖、扬手等单一动作为主,最后学习一些孔雀吃水,库玛拉等小舞蹈,如果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可以降低难度。在编排上可以加入一些队形的调度,增加学生的兴趣。

第二,流行舞。在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社会里,流行舞进入高校、进入大学生的课堂,无疑是个好的选择。流行舞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好训练的。流行舞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舞种,以休闲、放松的舞蹈感觉为主,加上动感的音乐,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因为流行舞的技巧性不强,所以很适合普通高校作为课程选择。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感强、富有动感的舞蹈,运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跳跃的舞步、大幅度的身体摆动、节奏感强的音乐,编排一些轻松明朗、情感积极、反映当代大学生青春朝气的舞蹈。

3.3 理论知识

对于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特点就是专业技能较差,理论知识普遍较好。所以更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方面,可以主要舞蹈概论、舞蹈史学、舞蹈教育、心理学为主。舞蹈作品赏析、舞蹈美学等为辅。在学生具备一定能力时,可以选择参加一些实践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理论方面的论文比赛,以起到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4 结合实际情况,找出适合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在训练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培养学生自信心

训练时,由于基础差,学东西慢,导致学生变得胆怯,不自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尽量采用有趣生动,表扬、鼓励的语言,来消除学生紧张感,增强学生自信心。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具体掌握情况,来制定推课进度。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吸收,可以慢慢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

4.2 教学要有耐心

学生学习上遇到问题,教师要有耐心地指导,然后找出问题纠正问题。比如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整体协调性不好,做动作僵硬,接受能力表现能力差等问题。教师可以用一些比喻性强、生动有趣的语言,借助一些音乐道具,耐心地带领学生多学多练。这样也可以消除学生紧张感,增强学生表现力。

4.3 注重兴趣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兴趣的重要性。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和信心,学习上自然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兴趣,老师又是关键。上课时,可以让课堂尽量保持轻松的气氛,教师要保持微笑,利用比喻、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轻松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可以多用鼓励、赞美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消除自卑感。学生对自己有了肯定和兴趣后,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所学专业,增强求知欲。这样,学生的兴趣更可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老师又把知识最大幅度地传授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相互的影响中,共同进步。

4.4 因材施教

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可以以普遍学生的能力基础作为训练的标准。基础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解决形体、自身控制力、模仿能力等为主的训练内容。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在原基础上加大难度,加入一些技术技巧、软度控制、成品舞蹈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但是在定向培养学生的同时,不能因为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导致对学生关注度的改变,不管每个学生基础如何,教师都应该尽到自身的责任,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平等对待,因材施教。

4 在注重深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宽度,培养综合性人才

(1)舞蹈的专业学习必须经过严格基本功训练,有一定质和量的积累,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既然没有专业的基础,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培养综合性人才上,即注重宽度上。我们可以把课程设置多样化,使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淡化技术难度,强化概念意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摄取更多知识。

(2)就学生情况而言,想要尽可能地做到内容多样化,就要把课程内容简单化。不要求专,但是要求涉及面广。实践上,掌握基本的形体、舞姿、舞种的风格性和简单的舞蹈组合,并有一定驾驭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创作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较宽的学习范围也可以使学生增加兴趣,减少厌恶感。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3)我们主要的培养方向是拥有体育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此类学生的特点是知识面较宽,综合能力较强,涉及专业领域跨度大,文化层次较高。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今后就业时选项也会变宽。针对体育院校来说,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所以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教学目的是十分可行的。由于学生条件能力有限,无法在教学内容上深入进行,所以以宽度为主,把学习的内容范围放宽,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能力问题,又可以使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拓展和锻炼。

6 结语

俗话说“体育艺术不分家”。在体育院校开设舞蹈选修课,会很好地为我们的艺术教学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带动自身专业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教育问题,应该按照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即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体育院校的舞蹈教育,应当遵循以特殊性为基础,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综合以上几点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综合能力强的新一代大学生。

高等特殊院校 篇10

生师比,是指在校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在高等学校,在校生按教育对象的层次分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按在校学习的时间分有全日制在校生、业余生;按学生来源的国家分本国生、留学生。在计算折合学生数时,采用不同的系数,即对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的系数为1,外国留学生、博士研究生的系数为3,硕士研究生的系数为2,业余生的系数为0.3,按照上述系数计算出折合学生数与专任教师的比是高等学校的生师比。残疾生的系数是尚未研究的问题。

在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与普通高校相同的生师比来确定专任教师的配置,显然是不合理的。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配置高等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是摆在高等特殊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面前的课题。应该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点着手,探索适合高等特殊教育专任教师配置标准。高等特殊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多是健全人(有很少的残疾人),而高等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多是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残缺,导致他们接受知识有一定的障碍,在教师配置上应该比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多一些。在高等特殊教育学校里,对健全人实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生师比可以参照国家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师比。对残疾人实施的高等教育的生师比目前没有国家标准,是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配置的一个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各级各类学校的现有政策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

一、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

1.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院校数量和专业设置

中国的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自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集盲人、聋人、肢残人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特殊教育学院——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至2008年10月,全国设有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院校有14所(见表1)。其中招收研究生的院校1所,本科院校6所,专科院校7所。根据残疾人的学习需求和身体特点,开设了适合残疾人学习的本、专科专业十余个。

2. 残疾人高等教育实施形式

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实施采取四种形式:一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建立特殊教育学院或开设系和专业,采取单独考试单独录取的方式,主要专门招收盲、聋残疾青年,学习适合他们的各种专业;二是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残疾青年(其中大部分是肢体残疾和轻度的盲、聋青年),与健全学生共同进行专业学习(或叫随班就读);三是一些独立设置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采取与成人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举办一些专业的大专班招收残疾青年;四是通过自学考试、电视大学(或者网络学院)等渠道对残疾人实施高等专业教育。

由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建立特殊教育学院或开设系和专业形式是目前中国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体,所以,我们仅就这种形式进行生师比研究。至2008年10月,这种形式的院校一共有14所,大部分成立于2000年前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数量。但是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是少之又少,国家目前没有制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设置规程,因此,在教师配置上,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可执行的统一的教师配置标准,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按照各自的情况,配置相应教师。造成残疾人高等学校教师配置无法可依。

3.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特点

残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比普通大学生更加明显,普通大学大班授课形式不适合残疾大学生,必须采取小班授课,因材施教,补偿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用适合不同残疾类型的缺陷补偿法,如对盲人的以手代目,对聋人的以目代耳等,弥补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认知不足。

残疾人高等教育要科学发展,就必须解决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配置,研究提出适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是残疾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问题。

二、目前中国各种类型学校教师配备标准

1.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5~50人,城市小学40~45人,农村小学酌减,具体标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普通高中每班可配备教师3.0人;普通初中每班可配备教师2.7人;城市小学和县镇小学每班可配备教师1.8人,教师数确定后,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编制按教职工总数的一定比例计算,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核定到校。

2. 普通中专教职工编制标准

设置中等职业学校,要有基本的办学规模。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校址在城市的学校(以下简称城市学校)960人以上,校址在县镇及农村的学校(以下简称农村学校)600人以上。设置中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城市学校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55人,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35人。专业课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两人。

3.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高等学校按其职能、任务区分为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财经政法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外语院校等七种类型。分别确定相应的编制标准。高等学校基本教育规模编制标准的主要指标、辅助指标分别是生员比和生师比。高等学校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具体拟定,以学校标准生数为基本参数,以学校类别为调整参数,运用数字公式计算。在教育部1999年发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到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平均当量生师比达到14∶1左右。

4.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目前没有国家标准,现以广东省为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综合考虑学校校舍、教师数量等条件安排班额和班级数量,原则上招收残疾学生的学校每班学生8~10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员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4%。各类残疾人学校教职员与学生的比(见表2)。

5.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有基本的办学规模。常设专业一般不少于4个,在校生一般不少于200人,班额原则上为15~20人。教学班与教职工比例不低于1∶5。专任教师数不低于本校教职工数的60%。

三、对现行教师配备标准的分析

1. 不同层次学校健全人与残疾人生师比现状

以上列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配备规定中,采用的说法和标准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类∶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中,规定了班级人数,然后按照班级配备教师;在普通中专教职工编制标准中,只规定了学校学生规模和教师数量的最低线;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配备上,全国高等学校平均当量生师比14∶1;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的教师配备中,采用的是规定了教职员与学生的比例,同时规定了专任教师在教职员中所占的比例;在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了班级学生人数,然后按班级配备教职工,同时规定专任教师的比例。笔者对以上不同说法的规定进行分析归纳,将学校类别归纳为小学、中学、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将教育对象归纳为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按照政策规定的班级学生数量、专任教师所占比例等,归纳计算出不同学校类别的不同学生类别的专任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计算结果保留到整数(见表3):

在上表中,健全小学的生师比25∶1是按照每个班级45人,配备教师1.8人计算出;健全中学的生师比19∶1是按照每班50人,配备教师2.7人计算出;健全高中阶段的生师比17∶1是按照每班50人,配备教师3人计算出;健全人中等职业学院生师比16∶1是按照学校规模960人,配备教师60人计算出;健全人高等学校的生师比采用了全国高等学校平均当量生师比14∶1。残疾人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师配置,在《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中是按照学生的残疾类型规定的员生比,招收盲生的学校的员生比是1∶3,招收聋生的学校员生比是1∶3.5,按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员工的84%计算,换算成生师比分别是招收盲生的学校生师比为3.57∶1,招收聋生的学校的生师比为4.17∶1,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确定残疾人中小学的生师比统一为4∶1。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配置,按每个教学班按20个学生,每班配置5个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按65%计算,换算出生师比是6∶1。

2. 不同层次健全人和残疾人生师比的内在联系

(1)同层次教育健全人与残疾人生师比的关系。普通小学的生师比25∶1,远远高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师比4∶1,两者相差6倍;普通中学的生师比19∶1高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师比4∶1,两者相差5倍;普通高中阶段的生师比17∶1高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师比4∶1,两者相差接近4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16∶1高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6∶1,两者相差接近3倍。结论是,相同层次的学校,健全人的生师比明显高于残疾人的生师比。

(2)不同层次教育健全人生师比的关系。对于健全人实施教育的学校,在小学阶段,生师比是25∶1,中学阶段生师比是19∶1,高中阶段的生师比是17∶1,在中专阶段生师比是16∶1,在大学阶段生师比是14∶1。由此可见,生师比从小学的25∶1逐渐减少到普通高等学校的14∶1,结论是,对健全学生实施教育的学校,层次高的生师比小于层次低生师比。

(3)不同层次教育残疾人生师比的关系。残疾人教育学校,在小学、中学和高中阶段,目前国家没有标准,本文采用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配备标准,小学、中学和高中残疾学生的生师比均为4∶1。残疾人中专教育的生师比为6∶1。不同层次残疾人生师比从小学的4∶1上升到中等职业学校的6∶1,也就是说在小学、中学和高中阶段,4个残疾学生配备1个专任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6个学生配备一个专任教师。结论是,对残疾学生实施教育的生师比,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生师比也在提高。

(4)不同层次健全人生师比与残疾人生师比的比较。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层次健全人的生师比从小学到大学呈递减变化,而残疾人的生师比从小学到中专呈增加变化。按照这个变化趋势,从表面上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应该大于残疾人中专教育的生师比6∶1。但是,众所周知,在小学、中学、高中的特殊教育学校里,教育对象有多种残疾类型,与残疾人中专和大学相比,不仅有视障、听障、还有智障、孤独症等,由于残疾类型不同,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同时他们的年龄小,因此,在这些学校需要更多的专任教师。残疾人中专阶段,教育对象主要是听障和视障,这个时候,生师比有所增加是合理的,但是增加到什么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生师比的结论

1.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低于6∶1

生师比不仅与学校的层次有关,而且与教育对象是否残疾有关。相同层次的学校,残疾人的生师比低于健全人的生师比;不同层次的学校,健全人的生师比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生师比呈下降趋势。由此推断,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师比14∶1;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低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6∶1。

2. 残疾人高等教育生师比的数学模型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多种残疾类型,即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每个教师担负的学生数量比普通学校多。而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为盲人和聋人两种类型,自理能力较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强,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应该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人教育的生师比。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基本为聋人或盲人,笔者利用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生师比,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残疾人高等学校生师比,推算出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生师比为5∶1。

在这个数学模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为16∶1,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为14∶1,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为6∶1,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生师比=(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普通中等教育学校生师比=(6/1*14/1)/(16/1)=6*14/16=5.25≈5。

3. 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配置数量

教育对象为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的生师比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即健全学生按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师比14∶1计算,残疾学生按5∶1计算,分别计算出残疾人和健全人需要配置的教师数量,将二者相加就是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配备数量,从而解决了高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配置问题。

摘要:高等特殊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对象为健全人和残疾人。合理的生师比是该教育体系的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对健全人实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项目的生师比可以参照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的生师比,对残疾人实施的高等教育项目的生师比目前没有国家标准,是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配备的一个空白。试图通过对现有各级各类学校的现有政策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师比。

关键词: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生师比

参考文献

[1]宗占国,庄树范.创建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2]曲学利,吕淑惠.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6).

[3]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Z].教人[2002]8号.

[4]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2001-07-02)[Z].教职成[2001]8号.

[5]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1999-08-16)[Z].教人,[1999]10号.

[6]广东省.关于印发《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8-04-24)[Z].粤机编办,[2008]109号.

[7]中残联.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Z].残联发,[2007]16号.

[8]王耀刚.高等学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

[9]李霞.加强现代化高等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8,(9).

[10]宗占国.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几方面问题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5,(2).

[11]刘中立,刘吉山.目前发展高等特殊教育的几项迫切任务[J].长春大学学报,1999,(6).

上一篇:融合与坚守下一篇:朴实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