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技职院校

2024-10-18

高等技职院校(共4篇)

高等技职院校 篇1

摘要: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分别是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的典型。以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为例, 对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 并从中思考对我国大陆高职教育的启示。注重工程实践和围绕产业发展设置课程是两岸研究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两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均密切围绕产业发展实际, 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并注重工程实践训练, 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差异性体现在综合型大学课程设置侧重于完整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而技职院校课程设置则以能力为本位, 且针对学生特点。

关键词:综合型大学,技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

台湾地区在20世纪之所以能够跃居亚洲“四小龙”的行列、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50年代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技职教育尤其是高等技职教育迅速发展。1974年台湾成立了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 1997年台湾成立了台北科技大学。目前, 台湾已基本形成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等在内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技职教育体系, 为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职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 我国大陆地区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713所, 其中公办512所, 民办114所, 还有87所实行2+3模式的含中专的高职院校, 在校生达377万人。各高职院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等机制, 在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高职院校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凸显特色, 如何进一步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 如何履行自身的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如何走与综合型大学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些还是值得我们长期深思与探索的。

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分别是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的典型, 笔者以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为例, 对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 并从中思考对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台湾地区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概况

这里笔者以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课程设置为例, 说明台湾地区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

(一)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课程设置及特点

台湾大学成立于1928年, 是台湾地区第一所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培养目标主要有:培养学生具备学理基础及应用工程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训练学生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 以及发掘、分析、解释、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设计系统、元件、制程及工程规划与整合及创新的能力;配合科技及工业发展需求, 训练学生执行工程实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认识当前与机械工程相关的先进科技与时事议题, 及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训练学生表达、沟通、领导与管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健全人格、热心服务及重视专业伦理。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课程分为5个模块, 分别为共同课程、通识课程、必修课程、知识领域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为国文6学分, 外文6学分;通识课程有8个领域:文学与艺术、历史思维、世界文明、哲学与道德思考、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生命科学、物质科学、量化分析与数学素养, 学生必须在上述领域选修18学分;知识领域选修课程有7个领域, 分别为应用力学、机器设计、制造科技、热流与能源工程、系统控制、电子电器、基础与应用科学, 学生必须至少从上述的3个领域选修21学分;必修课程包括数学及基础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此外学生还可在下述领域进行跨领域学程学习, 包括:纳米科技学程、光机电学程、光电科技与显示技术学程、电路设计第二专长学程、高分子科技学程、医学工程学程、生物技术学程、生物产业自动化学程、管理学程、教育学程。其教学实验分为5大方向:量测相关电路设计、应变计原理及材料实验、压电感测器原理及力学实验、热电偶原理校正及传热实验、以及流场识别原理及流力实验。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还设立学生实习工厂。

(二) 台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特点

台北科技大学创立于1911年, 1997年更名为台北科技大学, 是一所以产学合作培养实务型人才见长的高等技职院校。台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 每个模块对应一个主要核心能力培养, 通过机械工程基础必修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实验课程及语言课程培养学生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能力;通过通识、共同课程及班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社会关怀的人格特质。在每个课程模块下都有一系列具体课程应对一系列具体能力的培养。

此外, 台北科技大学还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教学卓越计划。该计划以“深耕、关怀、实务、创新、整合”为理念, 学校各个部门密切协调合作, 并配以各项组织和管理保障, 以确保计划实施效果。教学卓越计划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教师多元化教学、强化学生全方位学习、发展校本特色化课程、落实校园全人化教育和开创优质数字化环境。

二、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

(一) 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

可以说注重工程实践和围绕产业发展是台湾研究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 其课程设置均密切围绕产业发展实际, 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并注重工程实践训练, 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学实验室开设量测相关电路设计、应变计原理及材料实验、压电感测器原理及力学实验、热电偶原理校正及传热实验以及流场识别原理及流力实验等5个方面的教学实验课程。学生在实习工厂可动手操作各种加工器具及制造设备, 了解实际机械加工过程和掌握初步的机械加工概念, 以便在今后的设计课程中得心应手。台湾大学还通过专题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整合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并应用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高等技职院校更是围绕产业实践设置课程, 如台北科技大学推出“最后一哩产学结合模组化课程”。在电信服务系统中的所谓“最后一哩”, 指的是电信局到终端用户间的线路, 现在被引申为通过课程架起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桥梁。台北科技大学“最后一哩产学结合模组化课程”, 邀请企业人士为学生开设企业实务性课程, 使学生了解产业现状, 提高就业竞争力, 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二) 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差异性

1. 台湾综合型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课程设置, 倾向于完整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 侧重于为学生将来从事工程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础。其课程体系有共同课程、通识课程、必修课程、知识领域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5个模块。学生还可在其他学院的10个领域选修跨领域学程。可以说台湾综合型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使学生接受严谨的工程训练;另一方面也有博雅之风。学校注重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完整系统、注重基础。

2.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是能力本位, 强调针对性。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以能力为本位, 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应培养学生哪些知识、能力和品质, 然后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 课程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如, 台北科技大学确定了8个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主要是应用数学、科学及机械工程知识的能力;设计及执行机械工程实验以及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执行机械工程实务所需的技术、技能以及运用先进科技辅助工具的能力;设计机械元件、系统及制程的能力;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发掘、搜集资料、分析以及解决机械工程相关问题的能力;认识时事议题, 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以及全球的影响, 并培养持续学习新技术的习惯与能力;理解专业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的能力等。台科大机械工程学院针对每个核心能力培养均设置了一系列课程, 以确保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第二, 课程设置针对学生特点。如果说综合型大学课程体系侧重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 使学生自由地徜徉于其中, 技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特征。如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帮助等。台北科技大学的“暑期先修课程”、“新生定向辅导”、“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创新与创业导向系列课程”等都是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开设的。

三、对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的启示和思考

1.如何更好地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 如何更好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表面阶段, 缺乏对课程深入具体的分析, 缺乏对课程效果的评估。对此, 我们首先应通过系统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知识和品质, 之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设计构建课程体系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使得课程体系和所培养能力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 最后应对课程体系能否实现培养目标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评估。如可对教师、毕业生、产业人士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在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应是能力培养中的必要一环, 每门课程都应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一至数个能力的培养。如对于高等数学课程来说, 其课程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高等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等。

2.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程体系。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许多学校生源问题似乎成了抑制学校发展的瓶颈, 在课程设置中倘若再不考虑学生的特点, 那么, 再完善的课程体系也不会得到应有的效果。台北科技大学的“暑期先修课程”、“新生定向辅导”等课程给予我们借鉴和启示, 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如, 项目导向课程理论联系实践、形象生动,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可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问题开设元认知训练等课程, 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设特别辅导课程等。

(王益宇,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海201209;王世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上海201209)

参考文献

[1]蔡文青.浅谈台湾大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2]王梅珍.台湾职业教育考察[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6) .

[3]鲍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 2006 (18) .

[4]陈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福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8 (04) .

高等技职院校 篇2

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现况

台湾现有156所大学校院,13所专科学校。 156所大学校院中,有74所隶属于技职体系(包括科技大学57校、 技术学院17校)。 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明显地从早期以专科教育为主,转变为现今以科技大学居多。台湾高等教育毕业生面临很大的挑战是就业压力。因为,除要面临同为毕业生的30余万人的竞争外,还要面对全球化人才、社会产业快速变迁致使专长分工模糊、更有因高等教育普及化所造成的产业人力需求M型化、中级人力过剩的问题。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特色

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是非常健全的,且技职教育一向是台湾教育体制中最具特色的一环,除了具有多元学制、开放自主的特性外,也是与业界最紧密契合的教育体系,一向被定位为“技术人才养成教育”,配合经济建设计划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之技术人才,如以高等教育整体学校结构而言, 技职院校多于普通大学,其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有别于注重学术研究的一般大学, 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准备为其主要考量, 更以务实致用、专业教学、产学合作及强调学生实作为教育发展主轴。

三、台湾科技校院评鉴制度沿革

台湾自1974年起分类分年办理专科学校评鉴, 以确保专科办学品质。 另外,为了确保技职校院改名改制后的良好营运及了解有效缩短学用落差问题,教育主管机关遂于2005年起委托本会(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执行高等技职教育~科技大学、技术学院、 专科学校综合评鉴计划,以校为受评单位,同时针对校内个别系所表现和整体校务发展进行评鉴,以确保高等技职教育所培育出的技职人才及学校的教研品质。 评鉴具体目标可列为五大项:1提升技职教育品质,强化竞争力;2协助高等技职教育各校自我定位, 确立发展方向;3鼓励高等技职教育各校及其系所发展特色;4协助高等技职教育各校建立整体校务及其各院、系、所的自我改进机制;5评鉴结果将作为高等技职教育各校总量管制、奖励补助核定的重要参考。

高等技职教育评鉴的实施,也可督促各校依据其自身的教育目标,由上而下制订学生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使教师及学生均能明确掌握学习路径,俾利于各校院系(所)能系统性规划学生的专业能力养成计划与生涯、职涯发展方向。

四、台湾科技校院评鉴现况

高等技职教育评鉴的推动,不但有助于主管机关了解各校院办学品质,以作为调整系所、裁量招生总量与核发教学卓越与奖补助款等补助经费的标准,更有助各校院了解自身优缺点,进而追求自我革新与进步。 前一、二周期(2005—2008年、2009—2013年)的高等技职教育评鉴选择系采用等第制,是以CIPP评鉴模式亦即背景评鉴(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鉴(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鉴(Process evaluation)、 结果评鉴(Product evaluation),希冀能协助各校自我检视、并与彼此进行竞争与比较,了解各自的强项和弱点,进而确立特色发展方向以强化自身竞争力。

第三周期(2014年至今)则是采用认可制,认可制系强调自我管理的价值, 以学校发展特色为依归, 追求自我精进、持续运作不辍的品质改善机制。因此, 在评鉴指标的设计上, 打破一体适用的评判基准,针对各评鉴项目允许学校呈现自我特色的撰述弹性;换言之,学校可依其内外部条件,如规模、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与周边产业发展特色等,订定自身发展方向以显现办学特色。 在认可制评鉴指标的脉络下,学校发展不再受限于单一指标与门槛,初步已透过特色化指标的引导,结合全面品质管理之理念,依据PDCA四大环节──规划(Plan)、执行(Do)、查核(Check)、行动(Action),持续改善与精进,自订发展目标及自我品质改善机制,并藉由自我参照指标展现学校特色。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已从过去以基层的职业教育、专科教育为主,渐次转移至以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重点,与此同时,外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故高等技职学校同时面临内部结构调整及外部环境挑战;在内部结构调整部分,主要是学校的经营管理除硬体设备需随着从基层教育转至技职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而提升外,其规章制度、师资结构、文化塑造等一连串提升教学品质的措施,均非一蹴可及,需要时间不断调整及适应;而外部环境则是受全球化竞争、社会产业快速变迁及人口结构改变等影响,面临更多挑战。

高等技职院校 篇3

一、宏观层面: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

(一) 制定政策和法规, 给予通识教育制度保障

1984年,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施行要点》规定, 各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遵照办理通识教育选修科目, 学生必须在毕业前修满4—6学分的通识科目。通识教育成为台湾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了《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 对台湾的通识教育进行奖励和补助, 推动了台湾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 主导评鉴, 引发台湾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

1998年开始,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进行通识教育评鉴活动, 引起了台湾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改进。2003年,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 推动了“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认为, 现阶段高教氛围下, 评鉴仍是促使通识教育改进的最有效措施, 通识教育因为评鉴得到校方的重视和资源的挹注, 几乎每个学校都根据评鉴报告进行通识教育制度改革。评鉴完成后,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将评鉴结果向社会公开, 如2008年台湾《中国时报》的《大学通识评鉴台大最佳阳明最差》报道, 对有关学校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压力, 促使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进。

(三) 实施补助与奖励, 给予通识教育经费支撑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深入, 制定了种种奖励措施。根据台湾《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的精神,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订“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之全校课程革新计划”“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遴选与奖励计划”“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计划”“绩优计划”等, 促进了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

二、微观层面:台湾技职院校的制度设计

目前, 通识教育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台湾技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有完整的组织体系、丰富的课程设置、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障。

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 台湾所有大专院校都设有“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教育委员会”等专门机构, 基本都是一级教学或行政单位, 以统筹各校通识课程的开设、管理。各大专院校的通识教育都经过专家的精心设计和论证, 并制定了“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是指学生大学四年之清晰修课学习路径, 目的是协助学生选课前后能够规划、组织、整合学习课程) 。同时, 各高校在建立“通识教育中心”的基础上, 还建立起了专兼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三、对大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实践中,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概念。一般而言, 大陆高校的素质教育包括哲学、历史、国学、英文、计算机、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近年来, 大陆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化进程并不理想, 而台湾的通识教育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 顶层设计是关键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 大陆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理念, 但迄今为止, 政府对素质教育仍基本停留在理念倡导的阶段, 没有具体的顶层设计, 使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深化推广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在大学微观层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 由于缺乏国家层面上的制度规定, 即使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高校, 其课程体系也没有制度化的保障。

相比通识教育, 大陆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形成体系, 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虚化现象, 如课时缩水、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支持等。如何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在学校层面得到切实保障, 是大陆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先进理念的融合是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保证

台湾技职院校特别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贵教育资源, 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宝藏。

致理技术学院在通识教育活动中设计了母亲节向母亲献花的活动, 巧妙地把中国的“孝”文化和西方的节日结合在一起。“劳作学习”“服务学习”的理念也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 新生一入学就进行志愿者培训, 给新生颁发“志愿服务记录册”, 让学生们去累积服务时数, 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大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些人自私、冷漠, 同时因为以前学习不成功的经历, 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内心深处存在自卑心理。将志愿者服务融入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中来, 学生能够丰富生活体验, 培养公民意识, 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 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 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和活动项目要形成合力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 既有严格设计的“课程地图”, 又有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 如读书节、文化节、礼貌运动、感恩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实践育人强调学生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获取真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德。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采取课程和活动项目相结合的形式, 正与实践育人的理念相契合, 其在活动项目设计上的严谨性、与课程相结合的特征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台湾通识教育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 其教育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比如, 对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先进理念的融合是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成功的保证, 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与活动项目要相互结合等等。

关键词:通识教育,思想教育,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Harvar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2]马早明.通识教育台湾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趋向[N].中国教育报, 2012-9-28.

[3]“教育部”顾问室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成果报告 (991104) .台湾“教育部”, 2010-11-04.

[4]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第三期]A类计划成果报告.台湾“教育部”, 2008.

[5]黄俊杰.台湾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况[J].通识学刊:理论与实务 (一卷一期) , 2006 (7) .

[6]林志成.大学通识评鉴台大最佳阳明最差[N].中国时报, 2008-7-16.

[7]彭振宇, 彭春萍.台湾技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1) .

[8]李曼丽, 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 .

高等技职院校 篇4

(一)制定产学合作法规

1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

产学合作相关法规多以行政制度为主,其内容包括:促进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规范研发成果、资助经费及设备、奖励杰出的产学合作计划及培养研发人才计划等,如:《补助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研究计划作业要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补助数字内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及补助专题研究计划作业要点》等。

2台湾地区“经济部”

台湾地区“经济部”为促进产学合作、研发新产品及规范研究成果,按照台湾《2015年经济发展远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产业人力套案》,颁布有《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实施项目及经济部工业局执行行政院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奖学金奖助作业要点》。

3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

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为帮助企业及中高级劳动力,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能力,联合各大专院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训练课程,提升训练质量及绩效;促进中小企业办理训练的意愿及行动,以有效提升劳工训练密度,制定适当人力资源发展策略,颁布有《产学训人才投资项目实施计划要点及台德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

4台湾地区“教育部”

台湾地区“教育部”由早期的建教合作到现在所推动的产学合作所颁布的法规内容涵盖促进产学合作、规范研发成果、促进人才交流、考核产学合作及规范经费与设备,相关制度(1999~2008)如下:《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技专校院开办产业二技学士专班计划》、《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推动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审查作业要点》、《辅导分发国中技艺教育学程学生就读高中职实用技能学程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计划要点》等。

(二)建立产学合作中心

为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产、官、学、研等资源,于2001年11月成立技专院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2002年3月完成对产学合作中心的公开评选,同年4月12日,选择重点领域成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其目的是配合技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及区域产业的需求,按照区域产业的需求与学校师资特点,结合技职院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产业与技职院校互动窗口。2002年,在台湾北、中、南三区筹设成立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具体参见表1。各中心产学合作中心的专业领域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的工作重点有三项:技术研发、咨询与转移。区域合作中心的设立充分整合、运用各技职校院内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研究人员。它不仅推动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合作,也建立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教育伙伴关系,在技职院校之间、技职院校与产业之间建立了联盟关系。

(三)成立多所技术研发中心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了加强技职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强化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系统整合、中间试验和商业性试验,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验证环境,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促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学校的研发能力与水平,成为产业研发升级的有力后盾,积极提供产业技术研发支持。2003年8月,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设立15个技术研发中心,以增强各技职院校研发实力,深化技术研发成果,提升学校实务教学及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截至2006年12月底,共评选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

(四)政府机构设定推动目标

就目前台湾产学合作推动情况而言,主要规划单位以“科学委员会”、“经济部技术处”和“教育部”为主,各有不同的政策目的。其中“科学委员会”产学合作研究是以政府资助产学两方进行合作研究为主,其合作计划模式,由“科学委员会”提供主要研究经费,学术界投入研究人力,企业界提供配合经费及派员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果由计划研究团队、出资合作厂商及“科学委员会”共同分享;“经济部”技术处科技项目计划以技术发展为主;“教育部”则以教育系统与产业界衔接为目的的政策为核心,具体见表2。

自2003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将各校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估,目的是引起各技职院校重视,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目前有93所技专院校,每个学校发展各有不同,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部近年来积极在这些院校推动以下几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分别介绍各模式内容与实施现状,并进一步展开分析比较。

(一)高职建教合作模式

建教合作教育是通过学校与行业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一方面到相关行业职场接受工作岗位训练,为未来就业储备工作经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明确的课程设计及教育培训,安排学生到行业单位现场学习工作,也可获得生活津贴,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毕业后顺利衔接就业岗位。目前各校开展的高职建教合作班,以轮调式、阶梯式和实习式三种方式为主,其中以轮调式推行层面最广,其中轮调式建教合作:轮调时段原则是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行业单位实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实施模式;阶梯式建教合作:阶梯式建教合作的安排是1、2年级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3年级则前往行业单位接受专职训练学习;实习式建教合作:1年级以寒暑假期间实施为原则,2年级除寒暑假外,学期中实施以不超过5周、3年级则不超过12周为原则。

(二)产学联手合作模式

产学联手合作主要通过技专院校与高职的合作衔接机制,协调企业提供高职或技专校院学生就学期间工作机会、津贴资助或设施共享,其实施方式以3合1(高职+技专校院+合作企业)的合作方式,发展3+2(高职3年加二专2年)、3+2+2(高职3年加二专2年加二技2年)、3+4(高职3年加四技4年)或5+2(五专5年加二技2年)的纵向弹性衔接学制。课程规划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合作企业正式员工为目标。高职阶段可采用轮调式、实习式、阶梯式或其它建教合作教学,在技专校院部分可利用产业界与学校合作弹性教学设计。上课时间弹性配合合作企业的工作需求,除白天上课外,也可以采用夜间、假日及寒假期间上课。

(三)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模式

从2006年8月起针对产业劳动力短缺现状,由职校开设专班,招生采取额外增加方式,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在毕业后就可以投入岗位。为帮助台湾地区家庭经济贫困未能继续就学者,此专班的学生来源以没有报名国中基测或曾于国三辍学的中辍生为主,各县市政府可推荐国中应届毕业但是没有升学的学生名单,由各校负责招生。学生不仅学费全免,学校也将落实就业辅导,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从2006年实施以来,开设有模具、机械、机械加工、机电、机工、汽车等专业,招生学校以公立高职为主,私立学校为辅。

(四)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模式

2004学年度实施的国中技艺教育课程,针对国中三年级实施二至四职群课程,以落实职业试探功能;2005学年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本位”的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是延续国中技艺教育,为具有技艺倾向、就业意愿和想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过国中技艺教育课程的学生为优先招收对象。课程采用年段式,以技能导向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学生可随进随出,学得年段式技能,随时进入就业市场,提供适合发展机会。其上课方式分为日间上课与夜间上课两种,三年修完150学分,发毕业证书。实用技能课程目前共开设13个岗位群、72个专业供学生选读,包含机械群、动力机械群、电机与电子群、化工群、土木与建筑、商业与管理群、农业群、家政群、餐旅群、水产群、海事群、设计群、食品群,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相关专业就读。

(五)产业二技学士专班模式

专班的开设以二技学制为原则(包含二技日间部、二技进修部及二技在职专班),目前优先实施领域有新兴产业、12项策略性服务业、劳动力缺乏严重及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该专业招生名额需求有60%以上为产业界或公会推荐者,采用单独招生方式以及分春季班及秋季班两次招生方式实施;在职专班如设定以特定产业界或企业员工为招生对象,项目应报经“教育部”核准后才可以实施。课程规划应邀请产业界参与,并结合产业需求规划实习课程(在职进修不在此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资方面,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符合职场需求。除现有师资外,学校在相关法令规定内,得延聘产业界及研究机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教师授课。上课地点得视课程规划,部分课程安排于产业机构内上课。

(六)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模式

按照《2015年经济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2007~2009年)产业人力套案》分析,为填补台湾地区现阶段产业发展所需人力的缺口,有效支持台湾地区科技产业投入研发创新,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特推动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本班设置领域以岛内产业研发人才供给不足的电资、材料、物理、精密机械等科技领域及传统产业领域为主。课程内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切合产业需求,课程规划可邀请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参与,采用密集式课程设计,除日间上课外,也可兼采夜间、假日及寒暑假期间上课,实践性课程可聘请产业技术专家担任授课,修业期限以不超过2年为原则。

(七)台德菁英模式

“行政院劳委会”为消除青少年劳工供给与企业需求间的鸿沟,与“教育部”、德国经济办事处共同推动台德菁英计划,采用国际公认的德国双元职业训练制度,借鉴德国工商总会的课程训练方式,以行业单位的工作训练为主,学校的学科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现在分别有高职、二专、二技、四技的课程规划。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每周施行3天(24小时),二专、二技及四技学制每周上课1~2天(8~16小时),高职每周上课3天。学生于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期间,平均3~6个月轮调一次。政府资助就学期间50%学费,修满各类课程的规定学分,可获得由学校所颁发的正式毕业证书、劳委会与行业单位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期中、期末通过测验可获得德国工商总会所颁发的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认可。毕业生经择优推荐参加海外研习计划甄选,通过者可赴德国研习1个月。

(八)最后一里就业课程模式

最后一里 (LastMile) 原是电信用语,指的是电信网络拉到终端用户的那条电话线;教育界借用这个概念,推动由学校与行业共同规划的最后一里就业课程,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并得延伸至大三课程实施,以帮助志愿就业毕业生转衔至产业界,并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综合、跨领域创新及实践经验。课程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包含参观、见习及实习等方式。授课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行业师资以教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践课程以及实践专题或制作为主,使课程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利学生转衔就业。

(九)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

此计划目的在于衔接大专校院课程紧密结合产业技术职能的需要,以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并结合大专校院系所,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规划课程,以培育产业所需的技术专业人才,实施对象一般为大学及技专校院。2007年度首期针对精密机械、表面处理、模具及纺织等产业基础技术培训相关人才。

三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实施时间

高职建教合作模式在这九种模式中,历史最为悠久,从1969年实施至今。其它八种模式的都是2003年开始实施。

(二)实施目的、领域与方式

各模式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拉近学校与产业界的差距,但在个别实施领域上仍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两类,一个是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另一个则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而不同实施领域中,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1.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包括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启动产业扎根计划、产业二技学士专班、产学携手合作专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及台德菁英班;2.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包括高职建教合作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以及最后一里就业课程。

(三)开设性质

产学合作人才培育项目的开设性质,主要可区分为授予学位的模式、开设课程的模式两大类:1.授予学位的模式:学生选读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可获得硕士学位;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可取得二技学位;修读产学携手合作专班可取得高职与技专的学历;于高职建教合作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毕业后可获得高职学位;于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修满150学分后,可取得高职学历;台德菁英班毕业后,按照其开设学制,取得高职/二专/二技/四技学位;2.开设课程的项目:此种方案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学双方一同设计与实施课程。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强调由产学双方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以规划课程;最后一里就业课程由产学双方共同规划并开设课程,以辅导学生充分就业。

(三)学制

单一学制:高职阶段:高职建教合作模式、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实用技能课程班;技专阶段: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最后一里就业课程、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台德菁英二专、二技及四技班。硕士阶段:产业研发硕士专班。

双学制:产学联手合作专班(高职学制加技专学制)。此专班以培养业界所需长期人才为目的,强调由高职、技专、及产业界共同培养人才。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了保障技专院校的产学合作,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创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最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使产学研合作可以依法进行等。

参考文献

[1]王涛涛.台湾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探析[J].职业教育技术, 2011 (13) .

上一篇:维C银翘片下一篇:聚乙烯PE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