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职院校

2024-10-14

技职院校(共8篇)

技职院校 篇1

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发布的《102学年度大专院校名录》显示2013年台湾的大专院校总计180所。经统计,180所大专院校中有35所院校开设了食品系(所)。台湾地区的大专院校分为“一般大学”和“技职”两类,在“技职”类院校中总计有23所设置了食品系(所)。

1 宽基础是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设置特点

受通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台湾技职院校大多数不在系这个级别下设置专业,少数院校分为两个组,相当于大陆地区的专业方向。在23所设置食品系所的技职院校中,6所院校在系所的基础上再分为两个方向,73.9%的技职院校未进行分组(见表1)。

2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培养层次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培养层次以四技为主,部分院校培养五专和二专,有部分院校则在升格后同时进行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培养。13%的技职院校进行二专等层次的培养,87%的技职院校开展四技层次的培养,其中30%开设了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其中“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开设了博士研究生班,具有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见表1)。

台湾技职院校的培养分为五专、二专、二技、四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五个层次。[1]五专招收的是“国中”毕业生(相当于大陆的初中毕业生),在进行五年的专业教育后,毕业时颁发五专毕业证。二专招收的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在进行两年的专业教育后,毕业时颁发二专毕业证。二技招收的是五专或二专毕业生,在进行两年的专业教育后,毕业时颁发二技术毕业证,同时授予学士学位。四技招收的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在进行四年的专业教育后,毕业时颁发四技毕业证,同时授予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班则招收具备学士学位的学生,不管是技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是一般大学毕业学生的都可以报考。博士研究生班的报读也没有区别。[2]

3 不断发展升格是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发展历史轨迹

台湾技职院校当前以进行四技层次的培养为主,部分院校还具备硕博士的培养能力,但大多数学校在20年前都还是专科学校。因应台湾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院校本身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甚至技术大学。[3]

当前具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屏东科技大学食品科学系前身为“国立”屏东农专农化科农产制造组,创设于1954年,于1963年独立为食品工业科。后为配合社会对食品技术专业人才之需要,于1991年改制为食品技术系,现有日间部二、四年制及进修部四年制学程,毕业授予学士学位。1995年成立食品技术研究所硕士班,1998年起改名食品科学系,2000年起成立博士班与硕士在职专班。

4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

台湾培养食品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职院校制定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目标都有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能正确认识食品之质量及卫生, 并具有加工技术之能力;能正确操作、维护各项食品加工设备之能力;能正确运用品管及检验技术,以及研究开发之能力;能正确认识食品加工厂之经营和管理。

5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主要以加工→检验→管控→行销为主线进行设置。主要课程模组为:通识课程模组、基础课程模组、食品营养与保健模组、食品加工模组、食品分析与检验模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模组、食品行销与企业运营模组。各校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规划进行不同课程模组的组合,突出某个模组,但一般也不会完全舍弃某个模组。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和美和科技大学就以食品营养模组为其重点,“国立”高雄餐旅大学和崇仁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则注重食品加工模组课程。

6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证照考试

台湾技职院校鼓励学生取得“两照两证”,学校一般会鼓励和辅导学生取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主系和辅系(相当于大陆的第二专业)的两张毕业证书。台湾技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可以考取食品检验分析、烘焙食品、中式面食、中式米食、中餐烹调、肉制品加工、饮料调制及化学等乙、丙级证照和HACCP卫管人员资格。台湾的证照主要分为乙、丙级,甲级的不多,食品类的有食品技师是甲级,一般要求毕业以后具备一定的资格才可以参加考试。

7 多所技职院校设立了法人性质的食品检验中心提供社会服务

台湾技职院校多数设立了法人性质的食品检验中心,接受当地“卫生署”“农委会”“渔业局”和食品厂商的委托,从事食品及相关产品、原料的检验分析工作,并提供训练及建教合作机会。这样除不断提升检验分析的技术层次及扩大技术范围外,更加强对设备充分运用维护,提供在校学生良好的检验分析实习环境,增加就业实务的技能。

当前已经建立了法人性质的食品检验中心的技职院校有:屏东科技大学——农、水产品检验与验证中心、弘光科技大学——食品与化妆品质量检验与分析中心、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有机与保健食品科技发展中心、中州科技大学——保健食品研发暨检验中心、美和科技大学——农水产品检验服务中心。

8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烘焙方向发展得非常成熟

走访台湾技职院校发现大多数学校建设了专门的烘焙实训室,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考取了烘焙食品的乙级证照,多数食品系(专业)将烘焙食品加工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有的学校甚至将烘焙食品加工作为其发展方向,甚至有的学校主要课程就聚焦于烘焙食品。因应食品产业的变迁,“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1997年设立烘焙管理系,崇仁医护管理专科学校2008年设立烘焙科,以培养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烘焙人才为目标。

9 保健食品是台湾技职院校的研究和发展重点

“中台”科技大学将“如何教导国人正确的食用保健食品知识,并教导正确的开发保健食品知识与流程的从业人才”作为其保健食品系的教学目标,于2011年8月1日,将系名更改为“保健食品系”,着重保健食品开发、制造、成分分析及功效评估等人才的训练,以期符合社会之发展趋势及保健食品开发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发展方向为训练生技食品开发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中华科技大学食品科技系“以社会需求及高附加价值的保健食品及中草药之研发制造、保健营养、分析检验与市场营销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食品系所名称是食品保健系(食品科技系),也就是处于食品科技系逐渐改为食品保健系的过程中,体现出该校在因应食品产业之转变将本系重点特色发展方向定为:研发保健养生食品。亚太创意技术学院保健营养及生技学系发展以“养生药膳”“生机饮食”及“膳食疗养”为最主要目标,将中草药及机能性保健食品融入膳食饮食中,期待能达到养生保健、预防老化及疾病之功效。发展的重点就是中草药应用于药膳料理,机能性保健食品。

10 食品行销与食品企业管理是食品专业的纵向发展趋势。

食品类技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渐渐地在由如何将食品高质量地生产出来发展为“并且可以很好地卖出去”。很多食品类技职院校因应食品产业经营(包括食品科技制造经营与餐饮管理供应)发展趋势,统合学校相关系科之教学资源与设备,进行特色课程整合,以提供跨院系学习环境,进而拓展学生多元领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以期学生除能强化系上专业本质学能外,进而培育成为整合食品与餐饮经营管理和营销专业技能之跨领域人才,并借以应付未来职场上独立作业,提升职场竞争力与就业机会,进而具备独立经营食品相关产业事业的能力。

2010年8月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将“食品科学系”改为“食品科技与行销系”就是一个例证。中华科技大学在2008年开设“食品通路营销学程”,元培科技大学也在2008设置食品暨餐饮营销管理学程,2009年中台科技大学在开设食品产业经营管理与营销实务学程,简单地讲台湾地区的学程在大陆也就是一个专业。

11 结束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技职院校是台湾地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台湾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人员的支撑,分析其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对大陆高职食品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台湾技职院校非常注重通过产学合作提升师资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正在将保健食品和食品行销作为食品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这些都非常值得大陆相关院校参考。

技职院校 篇2

关键词:技职教育 应用型本科 高职

0 引言

台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各成体系,各自都可培养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在对台湾中州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6天的工作考察后,其在应用型本科办学上的丰富经验,对于确立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中州科技大学考察情况概述

1.1 机构与人员设置精简 从机构设置上看,台湾地区的私立大学的学术机构设置较为精简,均按大学——学院——系(研究中心)三级,建立了扁平的学术管理结构,学术权力的核心在最底层的系所或中心;从学术机构设置上看,台湾地区的大学均设有通识教育中心,中心的地位与学院平行,同样是一级教学单位,这说明了台湾地区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从人员设置上看,台湾地区私立大学的行政人员人数较少,教师与行管人员的比例优化。

1.2 学研产结合,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特点为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与工学结合,但这其中又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以中州科技大学为例,三大学院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有特色。工学院持续强化创意产品与模具技术研發中心的运作,中心的重点业务在于协助在绿色产业及相关产业朝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发展。

1.3 终身教育扩大学校影响,提升学生竞争力 在台湾地区的高校内设有终身教育机构,与大陆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不同,除与社会、企业间的合作外,它还承担有服务社区的责任和举办证照考试的功能,所以终身教育机构基本是一对外机构,承担有为学校宣传扩大知名度以及为社会培训更多所需人才的双重任务。以中州科技大学为例,其终身教育处的宗旨在于力求结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主动提供社区公众服务,扩大与社区的互动,配合政府政策拖动社区总体营造,并推展成人教育,实现“终身学习、及时受用、及时学习、终身受用”的目标。

1.4 师资队伍机构合理 台湾地区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师资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除一部分要求教学经验外(多教授理论课程),更多的师资要求具有实践工作经验。以中州科技大学为例,学院老师70%为博士或副教授,其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实践经验,另由于台湾地区对于教育方面的大力支持,更吸引有大量企业退休后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

1.5 对外交流频繁 台湾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教师大多受到国际型大学的教育和培养,提供有良好的国际化教育教学平台,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学生自由学习和交往,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体现了较高的国际化水平。

2 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对高职学院发展的启示

2.1 师资队伍能力提升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然要求有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高学历、高职称并非教师引进的必要条件,相较于教师的学历、职称背景,更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支由校内优秀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一线优秀员工组成的师资队伍,两者可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考核等方面通力合作。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按计划每年安排校内教师赴企业锻炼,由企业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出评价。

2.2 研发中心支持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实训场所,一方面加强校内的实验室建设,不仅仅停留于对学生模仿能力的提升,更应深化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与企业、工厂等单位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将部分实践性课程搬入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把研发中心的理念融入实训中心之中,从产业界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任教,并引进产业资源协同教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参与技术研发。

2.3 继续教育服务社会 现代社会已逐步迈入学习型社会,在台湾地区大陆普遍形成的继续教育制度已被纳入到终身教育这一学习体系当中。高校中的终身教育已然不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而成为教育的一个阶段。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既包括学习中的技能考试,又包括毕业后的就业、技能培训。为此,高等院校有必要考虑将自身融入社会教育范畴中,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专业培训。

2.4 国际交流重在学习与合作 国际交流可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分享国际教育资源。国际交流的重点也不止步于单纯的学习,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才是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院校建设、人才培养中的深化应从单纯的生源基地,向师资培训到学生双向流动到科研合作。中州科技大学在国际交流方面无论是引进来(外籍教师、教材、理念、国际标准、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留学生、国际会议),还是走出去(学生海外升学、交流学生、考察访问、师资海外培训、参加国际会议)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参考文献:

[1]林若红.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制对大陆高职教育的启示[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

[2]雷丽君.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34).

[3]刘尧飞.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大陆独立学院的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4).

技职院校 篇3

关键词:综合型大学,技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

台湾地区在20世纪之所以能够跃居亚洲“四小龙”的行列、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50年代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技职教育尤其是高等技职教育迅速发展。1974年台湾成立了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 1997年台湾成立了台北科技大学。目前, 台湾已基本形成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等在内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技职教育体系, 为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职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 我国大陆地区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713所, 其中公办512所, 民办114所, 还有87所实行2+3模式的含中专的高职院校, 在校生达377万人。各高职院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等机制, 在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高职院校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凸显特色, 如何进一步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 如何履行自身的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如何走与综合型大学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些还是值得我们长期深思与探索的。

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分别是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的典型, 笔者以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为例, 对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 并从中思考对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台湾地区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概况

这里笔者以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课程设置为例, 说明台湾地区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

(一)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课程设置及特点

台湾大学成立于1928年, 是台湾地区第一所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培养目标主要有:培养学生具备学理基础及应用工程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训练学生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 以及发掘、分析、解释、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设计系统、元件、制程及工程规划与整合及创新的能力;配合科技及工业发展需求, 训练学生执行工程实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认识当前与机械工程相关的先进科技与时事议题, 及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训练学生表达、沟通、领导与管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健全人格、热心服务及重视专业伦理。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课程分为5个模块, 分别为共同课程、通识课程、必修课程、知识领域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为国文6学分, 外文6学分;通识课程有8个领域:文学与艺术、历史思维、世界文明、哲学与道德思考、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生命科学、物质科学、量化分析与数学素养, 学生必须在上述领域选修18学分;知识领域选修课程有7个领域, 分别为应用力学、机器设计、制造科技、热流与能源工程、系统控制、电子电器、基础与应用科学, 学生必须至少从上述的3个领域选修21学分;必修课程包括数学及基础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此外学生还可在下述领域进行跨领域学程学习, 包括:纳米科技学程、光机电学程、光电科技与显示技术学程、电路设计第二专长学程、高分子科技学程、医学工程学程、生物技术学程、生物产业自动化学程、管理学程、教育学程。其教学实验分为5大方向:量测相关电路设计、应变计原理及材料实验、压电感测器原理及力学实验、热电偶原理校正及传热实验、以及流场识别原理及流力实验。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还设立学生实习工厂。

(二) 台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特点

台北科技大学创立于1911年, 1997年更名为台北科技大学, 是一所以产学合作培养实务型人才见长的高等技职院校。台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 每个模块对应一个主要核心能力培养, 通过机械工程基础必修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实验课程及语言课程培养学生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能力;通过通识、共同课程及班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社会关怀的人格特质。在每个课程模块下都有一系列具体课程应对一系列具体能力的培养。

此外, 台北科技大学还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教学卓越计划。该计划以“深耕、关怀、实务、创新、整合”为理念, 学校各个部门密切协调合作, 并配以各项组织和管理保障, 以确保计划实施效果。教学卓越计划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教师多元化教学、强化学生全方位学习、发展校本特色化课程、落实校园全人化教育和开创优质数字化环境。

二、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

(一) 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

可以说注重工程实践和围绕产业发展是台湾研究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 其课程设置均密切围绕产业发展实际, 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并注重工程实践训练, 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学实验室开设量测相关电路设计、应变计原理及材料实验、压电感测器原理及力学实验、热电偶原理校正及传热实验以及流场识别原理及流力实验等5个方面的教学实验课程。学生在实习工厂可动手操作各种加工器具及制造设备, 了解实际机械加工过程和掌握初步的机械加工概念, 以便在今后的设计课程中得心应手。台湾大学还通过专题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整合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并应用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高等技职院校更是围绕产业实践设置课程, 如台北科技大学推出“最后一哩产学结合模组化课程”。在电信服务系统中的所谓“最后一哩”, 指的是电信局到终端用户间的线路, 现在被引申为通过课程架起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桥梁。台北科技大学“最后一哩产学结合模组化课程”, 邀请企业人士为学生开设企业实务性课程, 使学生了解产业现状, 提高就业竞争力, 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二) 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差异性

1. 台湾综合型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课程设置, 倾向于完整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 侧重于为学生将来从事工程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础。其课程体系有共同课程、通识课程、必修课程、知识领域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5个模块。学生还可在其他学院的10个领域选修跨领域学程。可以说台湾综合型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使学生接受严谨的工程训练;另一方面也有博雅之风。学校注重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完整系统、注重基础。

2.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是能力本位, 强调针对性。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以能力为本位, 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应培养学生哪些知识、能力和品质, 然后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 课程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如, 台北科技大学确定了8个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主要是应用数学、科学及机械工程知识的能力;设计及执行机械工程实验以及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执行机械工程实务所需的技术、技能以及运用先进科技辅助工具的能力;设计机械元件、系统及制程的能力;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发掘、搜集资料、分析以及解决机械工程相关问题的能力;认识时事议题, 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以及全球的影响, 并培养持续学习新技术的习惯与能力;理解专业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的能力等。台科大机械工程学院针对每个核心能力培养均设置了一系列课程, 以确保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第二, 课程设置针对学生特点。如果说综合型大学课程体系侧重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 使学生自由地徜徉于其中, 技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特征。如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帮助等。台北科技大学的“暑期先修课程”、“新生定向辅导”、“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创新与创业导向系列课程”等都是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开设的。

三、对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的启示和思考

1.如何更好地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 如何更好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表面阶段, 缺乏对课程深入具体的分析, 缺乏对课程效果的评估。对此, 我们首先应通过系统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知识和品质, 之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设计构建课程体系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使得课程体系和所培养能力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 最后应对课程体系能否实现培养目标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评估。如可对教师、毕业生、产业人士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在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应是能力培养中的必要一环, 每门课程都应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一至数个能力的培养。如对于高等数学课程来说, 其课程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高等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等。

2.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程体系。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许多学校生源问题似乎成了抑制学校发展的瓶颈, 在课程设置中倘若再不考虑学生的特点, 那么, 再完善的课程体系也不会得到应有的效果。台北科技大学的“暑期先修课程”、“新生定向辅导”等课程给予我们借鉴和启示, 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如, 项目导向课程理论联系实践、形象生动,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可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问题开设元认知训练等课程, 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设特别辅导课程等。

(王益宇,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海201209;王世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上海201209)

参考文献

[1]蔡文青.浅谈台湾大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2]王梅珍.台湾职业教育考察[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6) .

[3]鲍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 2006 (18) .

技职院校 篇4

一、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劳作教育”的特色

1.“劳作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劳作教育”比较像大陆的“清洁”“值日”“公益劳动”等之类的活动,但又有别于这些活动。该校把“劳作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修习为期1年。但这门必修课不计学分(即必修0学分),也不是考试课程,不会发卷考试,而是通过学生实践,践行“劳作”精神来考核。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自首任校长创校初始,首开技职体系的“劳作教育”,认为大学不应是培养动口不动手的士大夫,而应是习惯和态度的养成。“劳作教育”并不是劳动,更不是运动,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然习惯。学生通过“劳作教育”学习弯腰做事,学习与人合作。

2.“劳作教育”的课程目标非常明确

一是安排全体学生参与校园清扫工作,以落实劳动均等及劳动无贵贱之分的观念,并提升学生基本劳动能力与建立爱校惜福的校园文化。

二是在持续性参与校园清扫与落实环保节能观念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责任感。

三是安排团体劳作教育的学生参与“小区服务”,以扩大生活视野与生命历练。

四是通过不同院系混合编组、轮调、小团队合作及学长辅导机制,来增加互助合作机会,以发展人际互动及沟通协调能力。

五是通过“劳作教育”课程学习,建立肯弯腰做事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

六是开展规划反思活动,让学生在讨论及分享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角度的观点与解决问题的模式,并在同学认同中肯定自我以促进个人成长。

3.“劳作教育”实施的类型、方式灵活多样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劳作教育”实施类型多,包括基本劳作教育、团体劳作教育、夜间环境整洁维护、交换生劳作教育、身心障碍生辅导劳作教育等。基本劳作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清扫教室、厕所及维护校内各大楼及周围场所的环境卫生等。团体劳作教育的实施方式为进行每天的校园内草坪维护,以及每学期多次的校外小区服务。对于夜间进修部的学生,每日最后一堂下课前,实施教室整洁维护活动。学校还非常关注身心障碍生的劳作教育,认为身心障碍生参与劳作教育对其个人、同学都是一种学习,因此鼓励其参与。对于身心障碍生依其特性安排适合的工作内容、场所与时段,并安排同学协助,随时留意其过程中的反应与感受,增进同学情谊。

4.“劳作教育”组织机构齐全,法规、细则具体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劳作教育”的组织机构,设有指导单位、执行单位、辅导老师、指导老师、课堂助理、实作助理等。成立了“服务学习指导委员会”,审议方案、订定劳作教育方针及改革事项等。由学生事务处服务学习组统筹、规划与执行,由辅导老师协助学生参与劳作教育相关活动。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制定了“劳作教育”的相关法规、计划或办法,如劳作教育实施办法、服务学习指导委员会设置要点、基本劳作教育实施要点、团体劳作教育实施要点、强化劳作教育学习内涵实施要点等。为了使“劳作教育”课程更具可操作性,制订有“劳作教育”的相关细则,如基本劳作教育编组细则、基本劳作教育请假及出缺勤评量细则、劳作教育课程修习学生注意事项、劳作教育现场施作人员注意事项、身障及特殊疾病生辅导工作注意事项、基本劳作教育补作注意事项、基本劳作教育优秀小组员遴选注意事项等。

5.重视课程成绩评量,重金奖励课程成绩优秀的团体及个人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劳作教育”课程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劳作教育”课程学期成绩计算,按“原始分数(三梯次分数之平均)”加“期末加减分(含出缺席及其他活动表现等)”。期末总成绩60分及以上为“及格”,如一学期累计超过1/3课时没有出席者,即使各方面表现不错,但仍定为“不及格”,需补修该课程。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对“劳作教育”优秀团体及个人的奖励,在“劳作教育”奖励和补助方面,每年花费约900万新台币。劳作教育课程设有“优质奖”“全勤奖”“优秀小组员”“公共服务绩优奖学金”“贡献奖”等项目。学校还把劳作教育成绩“优异”列为申请校内工读(每年提供工读金约600万新台币)条件之一,并对各班获得“金质奖(第一名)”的学生颁发“金戒指”。

二、台湾技职教育“劳作教育”的启示

在我国大陆,类似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劳作教育”课程,在各职业院校长期存在,如“劳动课”“劳动技能课”“值日课”“社会实践课”等。但在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劳作教育”课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台湾技职教育学校“劳作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1.要把“劳作教育”作为必修课落到实处

劳动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和品质素养,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予以重视,把“劳作教育”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完全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劳作教育”课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很多职业院校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课,有些主要是在做表面文章,甚至干脆以劳动来惩罚一些违纪的学生,劳动教育应有的价值名存实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学生个人、教室、宿舍等,不少学生无法维持整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造成了长远影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上,也难以有更好的发展。

2.要明确“劳作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劳作教育”的课程目标要明确,我们希望通过“劳作教育”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生活的习惯、工作态度、责任感、沟通协调能力等。在劳动中遭遇困难、研究困难、克服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自信心,促进学生百折不挠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劳动中通过沟通、合作完成劳动任务的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团体的作用、集体的意义,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劳动中消耗体能产生疲劳的体验,有助于学生体味父母的辛苦,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激发学习的热情。劳动之中关于劳动的思考,关于人生的思考,往往要比劳动本身来得真切、深刻。

3.要健全“劳作教育”的组织机构

劳动教育很重要,但关键是如何组织开展“劳作教育”。像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劳作教育”组织机构很健全,成立了劳作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担任主任委员,直接参与“劳作教育”课程的开展,还设有指导单位、执行单位、辅导老师、指导老师、课堂助理、实作助理等。而在大陆职业院校中,比较少院校层面的直接领导,大多由德育处、学生处或团委某个部门单独组织。

4.“劳作教育”法规、细则要具体化,更要重视课程成绩评量与奖励

技职院校 篇5

(一)制定产学合作法规

1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

产学合作相关法规多以行政制度为主,其内容包括:促进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规范研发成果、资助经费及设备、奖励杰出的产学合作计划及培养研发人才计划等,如:《补助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研究计划作业要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补助数字内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及补助专题研究计划作业要点》等。

2台湾地区“经济部”

台湾地区“经济部”为促进产学合作、研发新产品及规范研究成果,按照台湾《2015年经济发展远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产业人力套案》,颁布有《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实施项目及经济部工业局执行行政院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奖学金奖助作业要点》。

3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

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为帮助企业及中高级劳动力,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能力,联合各大专院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训练课程,提升训练质量及绩效;促进中小企业办理训练的意愿及行动,以有效提升劳工训练密度,制定适当人力资源发展策略,颁布有《产学训人才投资项目实施计划要点及台德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

4台湾地区“教育部”

台湾地区“教育部”由早期的建教合作到现在所推动的产学合作所颁布的法规内容涵盖促进产学合作、规范研发成果、促进人才交流、考核产学合作及规范经费与设备,相关制度(1999~2008)如下:《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技专校院开办产业二技学士专班计划》、《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推动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审查作业要点》、《辅导分发国中技艺教育学程学生就读高中职实用技能学程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计划要点》等。

(二)建立产学合作中心

为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产、官、学、研等资源,于2001年11月成立技专院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2002年3月完成对产学合作中心的公开评选,同年4月12日,选择重点领域成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其目的是配合技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及区域产业的需求,按照区域产业的需求与学校师资特点,结合技职院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产业与技职院校互动窗口。2002年,在台湾北、中、南三区筹设成立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具体参见表1。各中心产学合作中心的专业领域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的工作重点有三项:技术研发、咨询与转移。区域合作中心的设立充分整合、运用各技职校院内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研究人员。它不仅推动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合作,也建立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教育伙伴关系,在技职院校之间、技职院校与产业之间建立了联盟关系。

(三)成立多所技术研发中心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了加强技职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强化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系统整合、中间试验和商业性试验,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验证环境,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促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学校的研发能力与水平,成为产业研发升级的有力后盾,积极提供产业技术研发支持。2003年8月,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设立15个技术研发中心,以增强各技职院校研发实力,深化技术研发成果,提升学校实务教学及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截至2006年12月底,共评选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

(四)政府机构设定推动目标

就目前台湾产学合作推动情况而言,主要规划单位以“科学委员会”、“经济部技术处”和“教育部”为主,各有不同的政策目的。其中“科学委员会”产学合作研究是以政府资助产学两方进行合作研究为主,其合作计划模式,由“科学委员会”提供主要研究经费,学术界投入研究人力,企业界提供配合经费及派员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果由计划研究团队、出资合作厂商及“科学委员会”共同分享;“经济部”技术处科技项目计划以技术发展为主;“教育部”则以教育系统与产业界衔接为目的的政策为核心,具体见表2。

自2003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将各校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估,目的是引起各技职院校重视,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目前有93所技专院校,每个学校发展各有不同,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部近年来积极在这些院校推动以下几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分别介绍各模式内容与实施现状,并进一步展开分析比较。

(一)高职建教合作模式

建教合作教育是通过学校与行业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一方面到相关行业职场接受工作岗位训练,为未来就业储备工作经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明确的课程设计及教育培训,安排学生到行业单位现场学习工作,也可获得生活津贴,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毕业后顺利衔接就业岗位。目前各校开展的高职建教合作班,以轮调式、阶梯式和实习式三种方式为主,其中以轮调式推行层面最广,其中轮调式建教合作:轮调时段原则是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行业单位实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实施模式;阶梯式建教合作:阶梯式建教合作的安排是1、2年级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3年级则前往行业单位接受专职训练学习;实习式建教合作:1年级以寒暑假期间实施为原则,2年级除寒暑假外,学期中实施以不超过5周、3年级则不超过12周为原则。

(二)产学联手合作模式

产学联手合作主要通过技专院校与高职的合作衔接机制,协调企业提供高职或技专校院学生就学期间工作机会、津贴资助或设施共享,其实施方式以3合1(高职+技专校院+合作企业)的合作方式,发展3+2(高职3年加二专2年)、3+2+2(高职3年加二专2年加二技2年)、3+4(高职3年加四技4年)或5+2(五专5年加二技2年)的纵向弹性衔接学制。课程规划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合作企业正式员工为目标。高职阶段可采用轮调式、实习式、阶梯式或其它建教合作教学,在技专校院部分可利用产业界与学校合作弹性教学设计。上课时间弹性配合合作企业的工作需求,除白天上课外,也可以采用夜间、假日及寒假期间上课。

(三)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模式

从2006年8月起针对产业劳动力短缺现状,由职校开设专班,招生采取额外增加方式,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在毕业后就可以投入岗位。为帮助台湾地区家庭经济贫困未能继续就学者,此专班的学生来源以没有报名国中基测或曾于国三辍学的中辍生为主,各县市政府可推荐国中应届毕业但是没有升学的学生名单,由各校负责招生。学生不仅学费全免,学校也将落实就业辅导,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从2006年实施以来,开设有模具、机械、机械加工、机电、机工、汽车等专业,招生学校以公立高职为主,私立学校为辅。

(四)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模式

2004学年度实施的国中技艺教育课程,针对国中三年级实施二至四职群课程,以落实职业试探功能;2005学年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本位”的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是延续国中技艺教育,为具有技艺倾向、就业意愿和想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过国中技艺教育课程的学生为优先招收对象。课程采用年段式,以技能导向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学生可随进随出,学得年段式技能,随时进入就业市场,提供适合发展机会。其上课方式分为日间上课与夜间上课两种,三年修完150学分,发毕业证书。实用技能课程目前共开设13个岗位群、72个专业供学生选读,包含机械群、动力机械群、电机与电子群、化工群、土木与建筑、商业与管理群、农业群、家政群、餐旅群、水产群、海事群、设计群、食品群,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相关专业就读。

(五)产业二技学士专班模式

专班的开设以二技学制为原则(包含二技日间部、二技进修部及二技在职专班),目前优先实施领域有新兴产业、12项策略性服务业、劳动力缺乏严重及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该专业招生名额需求有60%以上为产业界或公会推荐者,采用单独招生方式以及分春季班及秋季班两次招生方式实施;在职专班如设定以特定产业界或企业员工为招生对象,项目应报经“教育部”核准后才可以实施。课程规划应邀请产业界参与,并结合产业需求规划实习课程(在职进修不在此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资方面,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符合职场需求。除现有师资外,学校在相关法令规定内,得延聘产业界及研究机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教师授课。上课地点得视课程规划,部分课程安排于产业机构内上课。

(六)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模式

按照《2015年经济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2007~2009年)产业人力套案》分析,为填补台湾地区现阶段产业发展所需人力的缺口,有效支持台湾地区科技产业投入研发创新,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特推动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本班设置领域以岛内产业研发人才供给不足的电资、材料、物理、精密机械等科技领域及传统产业领域为主。课程内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切合产业需求,课程规划可邀请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参与,采用密集式课程设计,除日间上课外,也可兼采夜间、假日及寒暑假期间上课,实践性课程可聘请产业技术专家担任授课,修业期限以不超过2年为原则。

(七)台德菁英模式

“行政院劳委会”为消除青少年劳工供给与企业需求间的鸿沟,与“教育部”、德国经济办事处共同推动台德菁英计划,采用国际公认的德国双元职业训练制度,借鉴德国工商总会的课程训练方式,以行业单位的工作训练为主,学校的学科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现在分别有高职、二专、二技、四技的课程规划。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每周施行3天(24小时),二专、二技及四技学制每周上课1~2天(8~16小时),高职每周上课3天。学生于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期间,平均3~6个月轮调一次。政府资助就学期间50%学费,修满各类课程的规定学分,可获得由学校所颁发的正式毕业证书、劳委会与行业单位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期中、期末通过测验可获得德国工商总会所颁发的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认可。毕业生经择优推荐参加海外研习计划甄选,通过者可赴德国研习1个月。

(八)最后一里就业课程模式

最后一里 (LastMile) 原是电信用语,指的是电信网络拉到终端用户的那条电话线;教育界借用这个概念,推动由学校与行业共同规划的最后一里就业课程,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并得延伸至大三课程实施,以帮助志愿就业毕业生转衔至产业界,并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综合、跨领域创新及实践经验。课程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包含参观、见习及实习等方式。授课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行业师资以教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践课程以及实践专题或制作为主,使课程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利学生转衔就业。

(九)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

此计划目的在于衔接大专校院课程紧密结合产业技术职能的需要,以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并结合大专校院系所,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规划课程,以培育产业所需的技术专业人才,实施对象一般为大学及技专校院。2007年度首期针对精密机械、表面处理、模具及纺织等产业基础技术培训相关人才。

三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实施时间

高职建教合作模式在这九种模式中,历史最为悠久,从1969年实施至今。其它八种模式的都是2003年开始实施。

(二)实施目的、领域与方式

各模式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拉近学校与产业界的差距,但在个别实施领域上仍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两类,一个是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另一个则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而不同实施领域中,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1.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包括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启动产业扎根计划、产业二技学士专班、产学携手合作专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及台德菁英班;2.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包括高职建教合作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以及最后一里就业课程。

(三)开设性质

产学合作人才培育项目的开设性质,主要可区分为授予学位的模式、开设课程的模式两大类:1.授予学位的模式:学生选读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可获得硕士学位;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可取得二技学位;修读产学携手合作专班可取得高职与技专的学历;于高职建教合作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毕业后可获得高职学位;于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修满150学分后,可取得高职学历;台德菁英班毕业后,按照其开设学制,取得高职/二专/二技/四技学位;2.开设课程的项目:此种方案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学双方一同设计与实施课程。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强调由产学双方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以规划课程;最后一里就业课程由产学双方共同规划并开设课程,以辅导学生充分就业。

(三)学制

单一学制:高职阶段:高职建教合作模式、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实用技能课程班;技专阶段: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最后一里就业课程、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台德菁英二专、二技及四技班。硕士阶段:产业研发硕士专班。

双学制:产学联手合作专班(高职学制加技专学制)。此专班以培养业界所需长期人才为目的,强调由高职、技专、及产业界共同培养人才。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了保障技专院校的产学合作,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创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最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使产学研合作可以依法进行等。

参考文献

[1]王涛涛.台湾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探析[J].职业教育技术, 2011 (13) .

向海外技职教育取经 篇6

中国的技职教育起步不算慢, 政府也不乏推展动力, 但是某些世俗的眼光还是局限了中国的技职教育发展。纵观先进国家, 如德、美、英、日等国家在推动技职教育初期, 也经过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英国: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

英国自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日渐衰退, 再加上失业人口激增, 所以教育经历过数次的改革。职业教育 (技职教育) 逐渐受到重视, 成为改革重点。国家将教育和产业做紧密的结合,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发展至今的英国国家职业资格, 不仅是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也备受全球大部分国家承认的认证资格。

NVQ共分为五级, 为各种行业和专业设置了从新手到高级管理人员等各职位的技能和知识要求。

NVQ第一级 (Q1) 及第二级 (Q2) 主要是为英国中学技职教育, 顺利完成者, 可得Vocational GCSE文凭, 等同中学文凭资格;拥有第三级 (Q3) 的毕业生, 将获AVCE (Advanced Vocational Certificate OfEducation) 或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国家文凭 (BTEC) , 等同与A水平资格;而第四级 (Q4) 与第五级 (Q5) , 是最高等级的水平, 国家高级教育证书和国家高级教育文凭, 等同与大学基础课程、学士、硕士等资格了。

英国的技职教育所提供的课程繁多, 包括电子商务、工程、艺术设计、表演艺术、农业、应用科学、计算技术、运动、媒体与传播、音乐技术、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等。

英国的技职教育的证书或文凭课程, 各别为期两年, 持着英国技职教育学历的人, 一般上可延续大专的学士课程。

中国籍学生, 欲考获英国BTEC国家文凭, 至少具有4科A至C的成绩, 另有雅思 (IELTS) 4.5至5.0的英语能力。

至于报考HNC或HND认证者, 须持有其中BTEC国家文凭, 或国际预科、A水平、STPM同等资格, 并具备5.5至6.0的雅思英语能力。

德国:实行双轨制技职教育

德国经推行百年历史的双轨制技职教育, 结合理论与实务, 并根据该国职场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 充分展现德国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德国实行的双轨制技职教育, 是职业训练的主要部分, 占职业训练人员的七成。简单来说, 双轨制技职教育就是结合国立学校的资源和公司或工厂企业的实务经验, 提高学科教育和实务操作的契合度。

学生在二到三年期间, 每周两天在职业学校修读必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如语言、社会、艺术、体育等基础课程, 其余三天则在公司企业或工厂单位透过“师傅”的引领, 在实际学习和操作过程中, 熟悉工作所需的技能。

由国家中央制定的双轨制, 目前约有380种受承认的职业训练项目, 大约分成18项:土地、林地及园艺;化学及人工合成物;金属生产及加工;组装及金属营造技术;电机及资讯;成衣、纺织及皮革;食品、餐饮;建筑技术;木材技术;化学、物理及生物;交通、运输及仓储;物品及服务业买卖;办公室及管理职;媒体及艺术类;健康、美容、美体及美发等。

考试规定让结业考有所依据, 而此结业考在全德国皆适用。德国的专科学院亦与国外大学校院进行双边或多边之合作交流关系, 目前预与92个国家建立约3450个合作关系。

日本:报读生须具备日语能力

日本自古祟尚工匠精神, 因此日本的技职教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一般来看, 日本专门学校提供两年制课程, 包括医疗、工业、文化、商业、卫生、教育、社会福利、服饰、家政、农业等专业。

毕业生将获得“专门士”, 等于中国的“文凭”资格。有些学校也设有三至四年的进阶课程, 毕业生将获得“高等专门士”学位, 等于我国的高等文凭。

提供进阶课程的高等专门学校, 主要为工业类技术课程, 包括电子、机械、建筑、化学、电脑等专业。获得高等专门士资格的毕业生, 可申请进入大学修读两年的课程, 完成后可得学士学位。

选择到日本报读技职课程的外国留学生, 须具备12年中、小学教育学历;仅具10年或11年的中国籍学生, 须在日本政府指定的日语学校修读一年的“大学入学准备教育课程”, 除了学习日语, 也包括其他学术科目。此外, 报读生须具备日语能力, 以及通过有关学校的入学考试。

日本大专学府一般在4月开课, 学生要在前一年的8月至10月提出申请。

韩国:“通才”不如“专才”

在韩国, 学生在升高中时, 可以根据本身的志向与兴趣, 选择念专业高中或综合学科的学校。所谓专业高中, 则是提供多个专业课程供选修, 目前约有21所。

不过, 韩国当局认为, “通才”不如“专才”, 所以, 他们积极地把更多的职业高中扶持为专才高中和专业高中, 并拉扰企业公司合作, 加强双造的联系, 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就业率。同时, 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与支援, 政府将专才高中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密切相关, 并专门聘请商业人才担任校长, 为韩国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新策略中, 当局将把专才高中的管理权移交给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层, 方便他们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作打算, 并为学校提供更多支持。

目前, 韩国大部分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都进入高一级的职业学院或大学继续读书, 没有第二条路可选。针对这种情况, 当局打算建立“就业第一”体系, 鼓励学生毕业后先找工作, 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始职业生涯, 以后如果有必要, 再找机会到大学继续读书。

技职院校 篇7

一、理念:务实致用, 适性扬才

职业教育所为何事?有人说为就业, 有人说为升学, 有人定位为服务产业经济, 有人更重视促进个人发展, 不同时期有不同回答。

台湾职业教育60年发展, 其职教定位也是不断变化的。30年前, 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 经济飞速发展,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数量之比高达7︰3, 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成为主流。“涵养学生‘务实致用’之精神, 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为鹄的, 尤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强调‘能力本位’之发展, 以因应未来就学就业之所需”, 这是台北某职校招生资料上的宣传。看重“学力”, 注重“实务”, 即使在今天, 务实致用仍然是台湾职业学校吸引人的办学目标。

据台湾当局“职教司”前司长、现为铭传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暨教育研究所所长的张保国介绍, 台湾优质技职学校的特色有四个。一是适才适所, 适才包括适应学生能力、兴趣及性向, “适所”强调帮助学生适应环境, 走对方向。二是有教无类, 提供多元学制, 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因材施教, 为每位学生提供手脑并用的创意活动, 开发活泼的教材。四是务实致用, 务实主要指课程, 理论与实务兼重、教学与实习兼顾、证书与证照兼得;致用主要指就业能力, 有利于就业与升学, 注重知识与技能、品德与态度。

近年来, 台湾技职学校也大力推进适性教育。张保国指出, 适性教育就是“学校和教师依据学生不同能力、志向和兴趣, 提供适切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以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适性教育还包括适性辅导, 要求协助学生探索及认识自我, 认识教育与职业环境, 培养生涯规划与决策能力, 进行生涯准备与生涯发展, 找出适合的最佳进路。

进入21世纪, 随着产业升级发展、高职和科技大学扩招及社会“少子化”的出现, 台湾的中职教育正在进行新的探索, 主要是职业教育的“延后分化”。台湾技职学校的教育目标从早期的以“就业”为单一导向, 逐步进入“升学导向”或者“就业与升学兼顾”的多元导向阶段。有的学校向综合高中转型, 实行“一所学校、两种体系”的改革, 即志愿明确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所选专业, 接受技职训练, 而其他学生则进入综合班。综合班的课程设计是“高一统整, 高二试探, 高三分化”:高一不分流, 主要加强数理、语文及人文领域的学习, 待高二通识基础能力逐渐加强、心智较为成熟之后, 再逐渐通过课程的选修,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志向与兴趣, 到了高三才明确分化为职业学程与学术学程。

但是, 近年来台湾中职过分追求“升学导向”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首先, 容易导致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不受重视。有些中职学校大幅减少实习课程, 缩减专业实务课程内容。其次, 使得职业教育失去特色。技职教育体系所担当的角色逐渐由“工作训练”转为职业生涯发展和工作训练。

台湾延后分化的综合班在探索了几年之后, 近年也受到更大的质疑, 如台北松山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在探索了近十年后, 2014年将这样的综合班撤销。据该校校长介绍,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支持, 职能定位不清, 学校无法为综合班学生找到更好的升学或就业出路。职业技能课程被弱化, 应对升学不如普通高中班, 应对就业不如建教合作的职教班。

当今大陆的中职教育也面临同样的矛盾, 就业导向还是升学导向?能力为重还为学历为重?为了岗位还是为了职业生活?区域不同, 答案迥异。即使是在同一城市, 以深圳为例, 各个学校办学差异性也很大, 有以升学为主导的, 如华强职校、行知学校;有以就业为主导的, 如一些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学校;有介于其中, 小部分学生准备升学、大部分学生准备就业的, 如龙岗中专;还有在职校里面办普高班, 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 如深圳市第一职校。办学贵在适应需要, 不仅是当时的需要, 还有未来的需要。多元的社会, 价值观多元, 需求多元, 办学目标也该多元, 发展方式也可多元。

研究中外教育思想史, 不同甚至对立的职业教育目的观由来已久, 包括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职业本位与生活本位的矛盾;专门性与通识性的矛盾;永恒性与动态性的矛盾, 每一种目的观都有足以支撑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成果。认识和思考这些矛盾, 对我们分析当下的社会需求、经济需要, 充分尊重个人发展权利, 确定自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特色不无裨益。

未来中职学校将面临多元需求融合发展的趋势。一方面, 社会对新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重技术、重实操, 技术为王, 能力为本;另一方面, 人们对中职以后继续升学的愿望更加强烈, 中职升学天花板必将被冲破, 中职学校课程的分化后延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另外, 适性扬才要成为新的“教条”。学生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或者说中职学校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如何去看待和面对这个社会, 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读中职不仅是为了谋生或升学, 更远的目标是为了充实人生, 成为健康、成熟、幸福的人。

因此, 中职学校既要关注社会对技能的需求, 更要关注学生潜能的生长。若干年内, 我们还将坚持就业导向, 能力为本, 强调务实致用, 技能为王;但同时, 加强适性教育,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生幸福将成为更远大的追求。换句话说, 就是职业教育要由为“职业”做准备, 逐步转向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由以技能为本, 逐步转向以素质为本。素质是基于更大视野下的技能。学校将实施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教学和分散合作的学习模式, 培养积极“追求幸福人生的人”, 实现既成事, 也成人;实现就业、升学、个人发展、服务社会等多元目标的融合。

二、管理:两级管理, 虚群实科

笔者考察了台北3所技职学校, 接待我们的都是校长、教务主任、相关专业科主任, 没有副校长。如台北市立松山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 核定总班级数77个班, 2 800多名学生 (包括普通班、夜间部、特殊班、体育班、进修学校) , 教师预算员额数177人, 职员工人数49人 (含校长、教官、职员、约聘雇人员、职工及不定期契约临时人员) 。

学校采用二级管理架构, 校长综理本校各项业务, 下设秘书室, 有秘书2人;秘书协助校务及完成校长交办事项, 对外联系家长与社会, 对内协调各处室行政工作, 并协助跨处室评鉴业务;另有1名工友负责校长室庶务。行政单位设4处、1部、1馆、4室, 并附设进修学校 (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

“4处”指教务处、学务处、总务处、实验处, 各处设主任一名, 没有副主任, 下设若干小组, 分管不同事务, 职责明确。如教务处10人, 下设教学组、注册组、设备组、实验研究组、特殊教育组;学务处9人, 下设学生活动组、课外活动组、生活辅导组、体育组、卫生组;总务处预算员额数17人, 负责校舍修缮、校内公物维修管理、校舍及财产管理、环境绿化美化、公文及档案管理、文书作业管理、出纳管理等业务及其他有关事项, 下设事务组、文书组、出纳组、经营组;实习处11人, 负责实习、建教合作、各学科教学等业务及其他有关事项, 下设实习组、建教合作组。

与行政管理并行的另一条线是以群、科形式分列的教学单位。台湾称专业部为“科”, 相近的科合在一起组成“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将七十多个职业类工种分为15个群 (台湾职业教育认定的十五大职业群如图2所示) , 每个群包含若干科。我们参访的台北松山商业家事职校有三个群, 分别为商业与管理群、设计群、外语群, 其中商业群与管理群内有4个科, 分别为国际贸易科、会计事务科、商业经营科、资料处理科。科在学校管理中主要负责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管理。笔者参访的几个学校, 每个专业科都有自己的网站、科徽。搜索台湾各个职业学校的网站, 每个专业科都有自己的网页, 里面有专业特色、师资介绍、课程介绍、技能检定、教学设备、未来发展等栏目, 学生、家长和社会能随时通过该校网站了解该专业的特点、培养方向、能力获得、发展径路等。

与科的实体地位相比, “群”的地位相对较虚。“群”只是对具有较高相似性的职业的合称, 没有管理职能, 学校没有设群主任和办事员岗位, 也没有属于群的办公地点或网页。张耀中校长归纳这种现象为“虚群实科”。但是群也不是毫无作用, 各个群都有自己核心课程的规划, 对课程设置和学生选课有指导作用。

管理扁平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当前大陆很多职校的内部管理相对僵化, 校领导、职能部门、专业部、年级四者之间职权划分不清, 致使学校上层决策过程较长, 中下层执行过程不到位, 没有形成职级的压力传递。另外, 没有突出职业学校以专业建设为中心, 而是事事围绕行政事务转, 上层忙于行政事务, 基层忙于应付, 难以专心抓专业建设。同时, 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干部和教职工队伍缺乏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活力和动力。

考察归来, 我校积极探索管理改革, 修订学校章程, 尝试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一层为校级领导,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是管理的中心, 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建立分管校长联系专业部和年级部的制度, 校长和副校长每人分管一些职能处室, 同时联系一个专业系部和年级部。二层有两种部门, 一种为行政部门, 主要指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 一种为专业部或年级部等教学管理单位。

我校原有9个专业, 每个专业规模都不大, 教师不多, 资源分散。学校将几个特色相近的专业进行了合并, 如动漫专业与会展专业合并, 电商专业与信息专业合并, 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合并, 社会工作专业与酒店事务管理专业合并;撤销基础部, 将原有基础部教师充实到各个大专业部 (群) ;选择中层干部担任大专业部长, 整合原有教师、功能室与设备资源, 充实教育教学力量。校长与专业部 (群) 之间建立了直接领导关系, 减少了管理层级。各职能处室主任和专业部主任参加行政例会, 校长通过校行政会直接抓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部工作, 提高了管理的及时性、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部组发展、处室服务的管理原则, 能有效推动各职能处室与专业部建立彼此配合、协调、服务的关系。处室职能部门由领导机关转变为服务机构, 为专业部服务。学校还设想进一步明确专业部长职责, 逐步将专业部建设成责、权、利结合的二级实体单位。这样, 学校管理重心逐渐下移, 变直接领导为目标管理, 学校现在的管理部门将由管理中心转变为决策中心、服务中心和监督中心。学校拟成立教育教学考核和评价督导小组, 加强二级部门工作督导和评价。

三、课程:先广后专, 理实并重

课程是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有怎样的理念指导, 就会有怎样的办学导向和课程安排。台湾职业学校课程建设有两个特点:一是课程务实, 管理规范, 落实到位;二是开发群科课程, 兼顾就业与升学, 重视与企业衔接。

台湾技职教育倡导“能力本位”体现在课程设计上, 就是课程尽力瞄准职场需要, 不求全面、系统, 以必需、够用、适度为基本原则。学校在课程设计之前, 必须先做一些市场调查工作, 了解需要什么人才, 这种人才应有何种技能, 这些技能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 以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市场紧密结合。“一贯课程改革”与“最后一哩学程”着眼于毕业生与职场的无缝衔接, 更体现了其务实致用的思想。

近来台湾倡导“群集课程”, 让学生先学习“群课程”, 了解该职业群的工作性质、相关知识与技能,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能力逐步缩小学习的领域, 并在毕业前能专攻某个职业科别。

先广后专的设计使学校的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一是将专业技能求深的因素降至最低, 而注重职业共通性技能求广的因素;二是加强科际整合, 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合作, 在同一个目标下进行学术活动, 增强跨领域创新能力;三是专门性的职业教育中更多地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增强应变能力。如新北市莺歌高级工商职业学校的课程规划理念与原则:兼顾社会、学生和知识基础;由技职教育及学校教育目标引领规划;落实能力本位教育, 并进行全人教育;因应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和兴趣, 力求适性;统整学术和专业课程, 重视生涯发展基础;加强兴趣选修, 提供科际整合和适性发展机会;兼顾现在和未来的需要,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

在该规划的理念与原则中, 兼顾、能力本位、适性、统整、变迁等关键词表达了学校的课程理念与特色, 那就是在强调能力本位时不忘全人教育和社会需求;在培养基本学科能力时, 重视适性发展和生涯规划;在注重升学与就业需求时, 不忘适应未来转岗发展。该校一年级的课程大多是共同科目, 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 以奠定尔后学习之基础。除技能教学与实践外, 学校兼顾终结教育与阶段教育之功能, 重视培养学生谦虚的态度及终身学习的观念。

集群课程模式着眼于职业群共同的核心技能标准, 志在发展个人该有的相关职业入门的能力。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提高和职业教育延后分化的趋势, 未来课程变“分科”教学为“群科”教学是一种趋势, 暂行的“虚群实科”也许逐步会向“实群实科”转变。

大陆的课程改革要进一步研究什么是“以就业为导向”。未来之“业”如何“就”?在“互联网+”与“工业4.0”迅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技术的快速更新将导致职业的变换性增大:也许不久的将来, 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逐渐被机器人代替, 一种技能管一辈子的时代将成为传奇, 未来的就业必将需要更强的综合能力。中职学校不能眼光只瞄准第一次就业, 还要兼顾学生今后的职业变化。因此, 要把握好课程设置专与广的关系, 改变在教学内容及其结构体系方面仍然存在的过窄、过细、过旧、过死的现象, 重新规划、设计、构建有利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多学科整合性课程, 让学生有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特别要瞄准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未来人才需求, 加强对新技术产品的组织生产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他人沟通能力的培养, 着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转岗和适应新岗位能力。

同时, 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接受挑战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也将成为就业的核心能力。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 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扶持力度, 开发创业、创新课程, 成立创业指导部门和基金会, 鼓励万众创新、人人创客, 也是当下职教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四、教学:注重实操, 重视考证

台湾技职学校注重教学实操, 大力开展自主交互教学, 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紧扣业界需求, 引进产业资源协同教学;重视社团等专业活动, 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职业能力竞赛。据谷保家商学校商经科杨主任介绍, 除参加学校和台湾内外组织的活动外, 该科自己每年还组织各种比赛, 如证照达人评选、记账月比赛、简报月比赛、各节庆活动营销等。而该校餐饮科特别重视专业教学成果展示, 如一年级创意果雕展示, 二年级欧式创意面包、艺术蛋糕展示, 三年级主题特色餐、实习成果发表竞赛、优秀实务专题研究报告观摩展示比赛等, 藉由校内课程设计相关主题,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台湾中职学校更强调职业证照的辅导与考试。在台湾, 职业证照成为学生升学、就业以及就业后续薪、升迁的助推器,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台湾职业证书是由“行政院劳委会职业训练局”统筹办理, 分甲、乙、丙三个等级, 职称为技术士。台湾的证照还可以当文凭使用, 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 在具备若干年工作经验之后, 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历资格。职业证照与毕业文凭之间具有等值互换关系。

“人人有证照”已成为台湾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 也是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笔者参访了几所中职学校, 校方都安排了较多时间介绍本校学生的考证情况。学校将不同专业的证照考试归类, 让学生在入学前就有学习目标。在学校的课程计划里, 不同的证照对应何种课程学习都有标明, 证照通过率成为衡量该学科或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谷保家商职校商业经营科的证照考试计划如表1所示。

台湾能力本位、务实致用职业教育追求的另一个成果是建教合作、产学融通。他们强调专题实作课程, 加强建教合作, 组织学生赴产业界参访、实作或驻厂实习, 推动职场导向之实务教学。

台湾高级技职学校有多种不同的教育形式, 如日间制、夜间制、建教班、实用技能班、特殊技能班和补校等。技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很多, 有人将其归纳为六大类, 即顶岗实习模式、研究开发模式、配合教学模式、员工培训模式、创新育成模式及合作经营模式。笔者考察了几所学校的校企合作, 其建教合作的顶岗实习模式引人注目。

建教合作是指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 进行职业与技术训练工作。建教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学生在学校接受必需的专科知识学习, 在训练岗位接受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许多学校办有专门的“建教班”, 其学习模式、毕业要求与常规班有显著差别。建教班招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 理论教学由学校承担, 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培养则由企业负责。教学与实训多采用轮调式:将学生分成两班或者两组, 一班在校外实习, 一班在校内上课;在学制上多实行“三三制学习法”, 即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三个月到企业实训, 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课堂与实训的轮换。所谓轮调, 还包括在确定的时间里, 学校师生到企业、企业人员到学校的循环。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 首先由企业和学校派代表共同组成一个建教合作小组, 然后再由这个合作小组研究制定出一个训练与教学的具体计划, 予以实施并进行考核。与其他普通班相比, 建教班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其课程安排中用于操作的课时更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 在企业进行实习, 轮番接受技能训练与理论教育, 还能获得一定的补贴收入。企业机构也有积极性, 全年有学生实习, 可确保企业获得技术人力。学生学习期满, 学科成绩及技能测试合格, 学校颁发高级职业学校毕业证书, 工业职业训练学会则给学生颁发技能训练结业证书和技能鉴定合格证书。

除轮调式外, 台湾建教合作常用的模式还有阶梯式、实习式、三明治式、委托式、合一式、奖学金式、进修式、建教训式、研究式等等。阶梯式是指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校内上课, 最后一年在合作单位实习, 类似于大陆的“2+1”模式;实习式是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去实习, 一般传统式教学多采用寒暑假让学生去业界实习的方式;三明治式运用的是“理论—实务—理论”或“理论—实务—理论—实务”的方式;委托式是企业委托学校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学校为企业员工开设订单班或职业技能训练班, 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

实习是专业课程的延伸。台湾技职院校“建教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建设”与“教育”双方合作的双赢模式, 特别强调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共建, 合作企业参与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这为我们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是要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可请第三方开展实训基地专项指导和星级评定, 给予相应的政策与经济激励;二是要成立更多的以大型企业、行业龙头和学校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让这些职教集团成为产权清晰、校企一体、独立法人运作的实体单位, 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可开设相关的职业教育园区, 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建立“厂中校”, 打破学校围墙, 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 价值观多元、需求多元, 目标也该多元, 发展方式也应多元。学校不同, 地域文化不同, 经济环境不同, 家长和学生需求不同, 企业和学校资源不同, 学校的办学应该有不同的诉求和不同的定位;不求整齐划一, 但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政府应做好职业教育的规划统筹, 重视集群办学, 集中资源优势, 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标准通用、学制衔接畅顺, 推动中职学校特色集群发展、特色发展。

当今社会也是一个更多呈现跨界、更多崇尚融合的社会, 不同的思想和需求同时存在甚至互补融合, 不同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模式将被创造出来甚至成为特色, 所以学校更要善于学习和探索, 勇于整合和创新。

摘要:台湾技职教育倡导务实致用、适性扬才理念, 注重理实并重、先广后专的课程设计, 重视通识教育、技能考证, 促进建教合作、产学融通。借鉴台湾经验, 既要关注社会需求, 坚持能力本位以成事, 更要关注学生潜能生长, 加强适性教育以成人, 实现就业、升学、未来个人发展、服务社会等多元目标的融合。

关键词:台湾,适性教育,集群课程,建教合作,二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查基德.职业教育目的的矛盾关系——中外职业教育目的观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6) :5-10.

[2]郭常斐.台湾技职教育的理论维度与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9) :68-73.

技职院校 篇8

一、技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与专业教学相匹配的实训师资力量

就目前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来看,用尴尬时期来描述其师资力量的现状再恰当不过。多数任课教师在机械加工的实际经验上匮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专业教学理论研究不足,再加上深入工厂或机械加工车间的时间不够造成加工经验不具备;虽有企业经验和实践经验极为成熟者,但往往教育教学培训匮乏,不具备把知识通过现代化手段切实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导致实训教学处于困境之中。

(二)有待提升和改进实训条件

良好的实训条件是高效开展实训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学生主观体验的真实性和主动配合全身心投入实训是建立在实训场地和设备配置的规范与真实基础上的。然而,综观当前技职学校状况,主要存在两大类型,一类是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职校,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多数技职学校的实训条件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另一类处于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学校的实训条件处于不合格状态,受匮乏资金和学校制度缺陷等因素影响,造成学校的实训教学举步维艰。

(三)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亟待改变

中考失败学生为技职学生生源来源这一事实在当今已是不争的事实,基础弱和底子薄是这部分学生的主要特点,一些学生首次经历失败,丧失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家长的意见是他们选择技职学校的很大原因。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实训学习中不能积极配合,精神动力和学习兴趣匮乏;他们处于青春期,不服管教与自由放任倾向较为严重,实训效果受学生这些心理变化影响极大,因此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这是有效开展实训的必要条件。

二、技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完善实训设备建设

为使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任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达到合格是必要条件,这有利于与实训加工教学需要相适应。学校在对实训教师选聘时,考核内容要多方面进行,结合运用量化考核与质化衡量,理论知识必须扎实,而且应同时具备实训组织能力,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训培训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之中。这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为组织实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开展实训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就是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技职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在实训设备上投入资金,按专业培养目标把各项实训设备配备齐全,为学生实训训练的切实落实提供保障,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促进学生实训效率的提高。

(二)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改革完善实训教学方式方法

技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属于教学课程范畴,借助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进行激励和完善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把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作为重点,秉承兴趣教学、目标教学的原则,结合学生学习热情,把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开展一体化教学,从而使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对实训课题与目标进行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具体工作,给予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达到实训的目的。

(三)以就业岗位标准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空间思维能力

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是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就业岗位素质,为了对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充分结合课外活动与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以一些课外活动的组织为平台,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

就技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来看,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技职学校对存在于自身实训教学中的问题要充分地认识到,大胆改革实训教学方法,突出实训考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尽力把问题解除在学校培养过程中,促进实训效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生物农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