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院校

2024-07-15

软件院校(共11篇)

软件院校 篇1

摘要:本文在概述软件教学体系及其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软件教学的特点, 阐述了软件教学体系的结构、应用环境以及在教学中将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并描述了“软件教学资源网系统”建立的目的、设计方案、功能及开发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研究

1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的现状

在现阶段,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的软件并不能高效率的培养熟练的软件应用与开发,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在尝试改变原有教学体系, 从而尝试新的教学体系。所以, 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来说, 已经逐渐的转变了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 软件教学有了新的发展, 有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与网状的信息呈现方式与时空开放性与广泛的互交功能。

学生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很难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等技术专业化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中软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较好的交互性支持下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学生可以借助学习软件在任意适合学习的时间和场合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地域限制, 还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的实施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软件教学体系中期实施主要风味一下三个阶段。首先, 以教学为起点, 介绍软件的功能与应用场合, 进而通过经典作品的掩饰来激发学生对于软件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期热情, 并进一步讲解与软件相关的概念, 技能, 以及操作方式, 最终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

其次, 坚持教学的主体部分, 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并且将教学任务区分为三个类别, 其中第一部分是分组, 对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进行细致的分类。在分组后, 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需要的内容进行第二部分是在学习中支持系统帮助的基础上, 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第三部分是对于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价。

3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的结构

首先,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 软件教学体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电子作品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应该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改变过去学生仅仅以做题为中心的学习目的, 转变为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新的知识与新的作品。

其次,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中的各个教学阶段, 选择在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 教师自觉的选择集体式的授课以及个别化的辅导等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之中, 软件课程的授课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 对于学习效果也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把握, 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辅助学生发挥他们的才能,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

再次,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的支持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包含了教材、学习资料等传统学习材料, 任课教师通常需要提供丰富的辅助学习的材料。对于网上资源与其他教学模式则是较少涉及的。而现今阶段的发展模式当中, 高职院校的软件教学体系当中有了更多的材料与辅助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教学的支持体系。

4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中要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首先,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 由于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艰苦而困难的过程, 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采用了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了相应的激发, 但是学习热情的减弱仍旧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 及时找出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的原因, 并且针对性的对于这些原因进行解决, 进而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 鼓励学生度过厌学的过程。

其次,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的任课教师对于软件教学体系的不适应, 很多任课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突然转变教学模式, 个别教师难免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并且很多教师由于大量的“放权”给学生, 而产生了教师价值的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的适应学生的转变, 在工作之中逐步加深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 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再次,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教学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之中教学环境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 改变他的原因有很多, 在教学当中学生上机的条件, 学习中的支持系统等。传统的授课导致教师对于教学环境有了单一的理解, 要发生改变, 教师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 将新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

最后, 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我国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当中新的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 学生角色的转变也是十分困难的,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习惯的接受性进行了学习, 而角色转变以后就要求学生转而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与更为自主的学习。

5 任务驱动式软件教学体系的选择与应用

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 并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我们可以通过任务分配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结合教学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必将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5.1 任务驱动软件教学体系的优势

在软件教学体系中,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能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另外, 任务驱动模式的软件教学体系还可根据学生基本情况的不同分配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 以便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其主要优势如下:

首先, 任务的预设意味着问题的提出, 带着问题去做事情和解决问题, 以至于达到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 任务的创设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网络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任务的完成中学习, 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再次, 不同任务的难度梯度不同, 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后即可进行下一难度任务, 这使得学习过程是渐进的, 能让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和细致。最后, 可将学生任务的完成程度定期公示, 不仅能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 还能在学生之间起到一定的良性竞争作用。任务驱动式软件教学法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具有独特优势的。

5.2 任务驱动式软件教学的具体应用

首先,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详细了了解, 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概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其次, 将整体的教学任务进行细分, 以便学生按照任务的难度梯度进行逐一的完成。最后, 要实时掌握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并对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相应的帮助。学生每个任务的完成都应有一个时间范围, 对于超时为完成任务的要耐心的询问原因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让任务驱动式软件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6 结束语

高职院校软件教学体系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改革教学方法, 真正的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 软件教学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 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这种新兴的教学体系的尝试和运用虽存在较大的困难, 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包家晋.关于数码影像设计软件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美术.2001 (04) .

[2]傅承楼.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 (09) .

软件院校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跨课程教学项目

1研究背景

1.1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单招学生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类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以前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严重缺乏自信心。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遇到问题容易退缩和放弃[1]。这些给新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是同时他们喜欢在自己可以掌控,容易上手且可以做好的事情上下功夫去努力探索。

1.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各类课程教学主要以项目为载体,目的是通过分析分解项目,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实现项目来学习对应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来学会处理实际中的问题。虽然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每门课程教学项目的选择涉及领域有所不同,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比较广,不同课程的教学项目之间的联系不大[2]。

1.3存在的问题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每门课程虽然都采用教学项目,但是教学项目各种各样,参差不齐,涉及面广。学生要完成并实施项目首先要理解问题,再做相关的学习,可是很多教学项目本身涉及的领域学生可能就从来没有接触过,理解问题就有一定的困难;再者,课程的教学项目选择相对独立,之间没有相应的衔接,需要理解分析不同学习项目增加的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有就是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期内,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每门课程的主要的知识并灵活应用到不同的项目中,这对于现在的大多数是单招来的高职学生来说,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把各门课程都学习好[3]。针对这一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呢。

2解决思路

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与总结,除了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方式,还得在教学内容的载体即教学项目的选择上下功夫。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连续性,所以在项目的设计和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所有相关的课程都使用同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涉及软件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软件编码,数据库知识原理与技能,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以及软件测试技术等等,当然不同课程侧重点不同;其次,要求这个项目不能太大,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求项目必须是学生平时经常性的接触且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学生额外的付出。

3解决方案实施

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跨课程教学项目为例,在不同的课程中使用相同的教学项目,这个项目必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会接触到的,而且比较容易理解系统。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更快的进入角色,有效地减轻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的动力[4]。由于学生一进学校就会涉及到选择选修课的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选课系统作为整个专业课程的项目载体。对于相关课程的学习,主要以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类课程。开始学生首先接触的专业类课程是程序设计,如C语言程序设计或者Java程序设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变量常量运算符,控制结构,数组,函数或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这部分主要的目的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所以这部分对项目的使用,只是直接告诉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具体去做项目中的哪些操作,实现哪些功能。更多的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应用。

第二部分:数据库类课程。此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开发、动态网站开发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必备的专业课程,对培养数据库管理员、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人员、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和基于B/S与C/S结构的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发挥着的重要作用。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使用学生选课系统,让学生先是回顾选课系统的使用过程,以及使用过程的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处理,表述出这个系统的特点。反过来再进行选课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包括功能,数据建模),这部分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数据库设计(包括将现实世界进行信息化,会画实体关系图,可以将E—R图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规划化关系数据模型,保证数据完整性)。设计好了数据库后就可以创建和管理数据库,并进行数据表的创建和管理,实施数据完整性,添加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管理。涉及数据库编程以及数据库日常管理与维护,为管理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软件工程及UML建模。这类课程是软件开发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及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与面向对象技术相关的一些软件开发技术。掌握在Rose环境下用UML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要求,使学生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这部分是在前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分析了学校选课系统并且对此有一定的想法,再次继续将此问题提出,通过熟悉的事情,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课堂中来,分析讨论此项目的设计,根据需要合理的嵌入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明确软件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设计,实现,部署使用的过程,以及具体的操作,能够使用UML将真个过程绘制出来。

第四部分:课程设计部分。这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锻炼过程,经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职业综合技能和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是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这部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中通过一个实际专题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受到一次实际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课程设计部分以第三部分为基础,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部分,也可以将其与第三部合为一个模块。选择合适的工具,编码实现分析设计好的系统。则实现的过程中,使用软件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修改完善系统,最后实现系统。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长,可以进行分工合作,使学生体验工作角色,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补充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一个教学项目关联所有的专业知识,使得学习有一定的连续性。便于知识更好的掌握。如果需要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选择相应的同步项目。如学生日常使用的银行ATM机系统的分析与实现,以及学生常常会玩到的追加游戏等项目中随意选择一个训练项目,作为与教学同步的实践项目。

4结束语

经过连续多年的实践,发现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同一项目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应用,学生也容易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适合哪个工作类型和哪一类岗位,为以后的找工作指明了方向。经过完整项目的实现,为后继工作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体水平提升了,而且遇到其他的问题也能很好的进行分析。当然,软件技术是一个飞速发展和变化的行业,要想与时俱进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也是需要紧跟行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龙德,李丰惠.基于高职单招学生的现状分析及管理路径探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2):40-42.

[2]蒲晓妮.高职软件开发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02):80-81.

[3]张太芳,赵睿.基于Android平台移动学习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4):26-28.

软件院校 篇3

摘 要:在对软件及其周边产业所衍生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按专业关键能力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软件行业发展和软件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以软件高技能人才对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为技工院校软件人才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以及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优化的依据,探索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软件行业 关键能力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为适应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软件企业岗位的需求,技工院校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对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软件行业职业岗位调研分析

通过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平台、软件专业调研、相关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区域经济发展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和分析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软件人才需求和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准确定位,科学制订软件技术专业关键能力培养方案。

1.软件行业发展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发展规划中确定“十二五”期间,软件和技术服务持续快速发展,到2015年,软件产业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江苏省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建设成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到2015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收入达到8000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要求特别指出苏州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成为重要的核心软件原创和信息服务领先的软件产业地区。

2.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苏州软件产业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能级持续提高,国家软件园—苏州软件园、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苏州高新区软件园、昆山软件园建设齐头并进。苏州软件产业蓬勃发展、态势良好,软件产业已成为苏州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软件创新综合实力也步入全国前列。

当前,苏州软件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结构,软件人才的需求亦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其中软件技能人才即基层的软件开发人才相对不足,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关键能力的软件高技能人才。软件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承担编写程序、录入数据、测试软件、整理文档、安全调试等工作,同时还承担制定需求分析、质量控制,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

3.软件人才职业岗位要求

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属于软件技术产业链的中、下游,是软件服务产业、软件外包产业中需求量较大且技能要求较高的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实施与维护员、软件技术支持、软件销售等岗位软件高技能人才。软件高技能人才相关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职业素质要求。软件企业要求软件岗位的技能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敬业守信、工作严谨、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富有团队合作精神。软件基础理论扎实,熟悉软件编程规范、软件工程规范、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具有软件开发技艺和管理经验,能紧跟软件行业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

(2)职业能力要求。软件企业对软件岗位技能人才要求具有专业能力、管理能力、英语能力、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为了适应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发展需要,要求软件高技能人才具有英语听说能力,能读写英文项目的相应技术材料和文档。为了提高社会竞争能力,要求软件高技能人才具有产品服务意识、市场分析判断能力、决策和创造能力、项目创新和管理能力。为了项目能符合行业相关规定,要求软件高技能人才具有系统分析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系统测试与维护技术,系统工作方法能力,并具有相应的综合协调能力。同时还要求软件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及时了解软件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掌握软件的新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技术业务精、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满足软件企业需要的软件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和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软件技术各工作岗位要求和相应岗位需求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特别是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的探索

1.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飞速发展与不断变换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在人们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技工院校学生应不断获取和提升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

专业关键能力主要包含跨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工作程序和过程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方法关键能力主要包含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决策和创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掌握新技术能力、系统工作方法能力等。

社会关键能力主要包含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决心和成就感、自我批评能力等。

2.关键能力训练

技工院校学生从业的关键能力是今后成长的重要因素,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阶段研究分析并通过实践,设计了关键能力训练流程图,如图所示。

根据关键能力训练流程图分析,关键能力训练以专业教学训练计划为起点,根据学期课程计划,安排自主学习训练的时间、空间,进行课程学习、能力训练和自主学习。图中每一个执行框都是关键能力的学习和训练集中点。关键能力训练时下一步的计划都以上一步的计划作为基础,执行框前面的相应的箭头越多,体现其掌握的相应知识和能力越多,所需要或所体现的学生获取和掌握的关键能力就越强。学生在关键能力训练过程中经过多层次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相应计划群的多次训练,使融合在软件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个训练计划过程中的关键能力呈螺旋上升态势。

3.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目标

技工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设计上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和企业对软件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及素质的要求,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关键能力的不断研究与分析,针对软件技术职业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根据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和核心职业技能的“双核”能力要求,确定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软件技术基础理论水平适宜、软件技术专业知识扎实、软件技术实践能力较强、中英文表达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软件高技能人才。通过关键能力培养的软件高技能人才可适应于软件设计开发、软件技术支持、软件管理与维护、软件测试与品质保障、软件销售与服务、企业软件应用咨询等相关的高技能工作岗位。

4.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根据软件技术岗位设置情况,进行能力需求分析,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充实教学与训练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而制订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培养方案。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由基础素质、专项(分方向)能力、专业通用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设相应的专业基本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实践手段。

(1)基础素质模块。模块的基本培养规格为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社会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法律意识。课程设置为德育、体育、职业素养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IT职业行为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等。主要实践手段为军训、企业调研、社会实践、校外实训、校运动会、各类竞赛、文娱体育活动、公益社会活动、法律讲座、心理健康讲座等。

(2)专项(分方向)能力模块。模块的基本培养规格为数据库管理、网站应用开发、软件测试。课程设置为Linux基础、数据库技术、.NET Framework程序设计、.NET的Web程序设计、XML Web Service编程、SQL Server 企业版的安装、配置与管理等。主要实践手段为毕业设计、专业技能实训、企业项目实训、企业技能综合训练、专业技能认证考试训练。

(3)专业通用能力模块。模块的基本培养规格为SQL Server 数据库设计和编程能力、网页设计能力、基础软件测试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Windows Server管理能力。课程设置为ADO.NET程序设计、SQL Server程序设计、Dreamweaver、flash、firewords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信息安全技术、java应用程序开发等。主要实践手段为上机操作、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认证考试训练。

(4)通用职业能力模块。模块的基本培养规格为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能力、Office等软件操作能力、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能力、基础编程能力、中英文表达能力。课程设置为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IT职业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VB.NET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主要实践手段为数学竞赛、英语演讲、上机操作、局域网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

技工院校在软件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开展职业岗位调研,了解和分析软件企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准确定位软件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来实现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永娟,宣仲良.大学生关键能力训练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08(8).

(作者单位:吴卿,苏州技师学院;

职业院校软件项目教学法研究 篇4

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项目开发涉及的岗位有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程序编码、 测试和文档处理等技能岗位。

根据这一特点,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不可像传统的教法一样一视同仁, 满堂灌输。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掌握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的技能, 需要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

项目教学除了要传授项目开发过程的技能和相应知识之外, 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1 教学安排

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模拟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境组织教学过程,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6至10个人不等, 组成几个开发团队, 尽可能使每个团队的能力趋向平衡, 然后在每个团队中分为几个功能小组, 如图1所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自我选择在哪个小组中, 也可以参与两个以上的小组工作。

在大多数的职业技术院校中, 一个教学班级一般有30到50个学生不等 , 分成几个开发组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以活跃学习气氛。在开发组中再分成不同的功能小组, 以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学习方向, 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小组采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 对学生的考核也根据其所在功能小组的技能为主, 其他技能为辅的方法,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其次, 把教学实验室改造成以开发团队为单元的组合模式, 便于团队成员的协作与沟通, 形成凝集力。

项目教学过程只是在课堂里传授是不够的, 需要与企业进行必要的合作, 聘请有经验的公司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亲临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场景, 体验真实的工作状态, 以保证传授的技术技能契合当前的应用,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亲临感受所学技能的实际应用, 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目标, 从而拟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 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团队要经 常到企业 体验各个 技术特点 的应用 , 公司也可以 把开发项 目中的部分功能模块提供给学生团队来完成 ,一方面可减轻公司的开发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学生得到实际锻炼。

2 施教方法

项目教学法如何施教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呢? 职业技能的训练与知识的灌输 , 孰重孰轻 ?这是备受关注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既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注重学科知识的教育, 也不同于职业技能培训只注重于技能训练。这就要求在技能传授的同时如何启发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问题。

传统的教法一般首先灌输知识, 然后才通过案例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存在的缺点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课程内容覆盖面太广 , 缺乏针对性。

(2) 课程教学相对孤立 , 缺乏关联性。

(3) 课程案例只考虑对知识点的理解 , 缺乏实用性。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目标是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能掌握到必要的职业技能。所以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应以技能为主, 理论知识为辅。通过技能的传授引入相关的知识要点, 以启发的方式促进学生自觉地吸取知识营养。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 涵盖的主要传统 课程知识 有《管理信 息系统》、《数 据库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网页设计》和 《软件测试》等内容 , 具有代表性。

以供应链管理项目教学, 可把系统项目分为9大过程顺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每个过程再分为不同的过 程任务 ,过程任务 的施教方 法采取5个步骤 , 即操作演 示→指导操作→技术要点讲解 (相关知识引入) →独立完成相类似的功能任务→归纳总结, 如图3所示。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施教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双五步”教学法, 如图4所示。

第一个5步是内容组织原则:

[任务驱动]: 以模拟项目系统的过程任务作为施教的内容。

[问题牵引]: 以过程任务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技巧牵引出相关的知识要点。

[多重循环]: 在项目中出现的相似过程任务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以拓展知识面。

[层层递进]: 过程任务要由浅入深 , 由简单到复杂。

[综合训练 ]: 设计一、二个综合性较强的小型项目案例 ,给项目组独立练习以巩固所学。

第二个5步是施教方法。

[效果演示 ]: 针对项目过程任务 , 向学生演示实现效果 ,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课程任务要达到的直观目标。

[切身体验]: 指导学生动手完成相关过程任务 , 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验。虽然不明白深刻道理, 但可触发学生继续深究的愿望。

[理论讲授 ]: 通过模仿 操作获得 的效果 , 启发学生 思考问题, 引出与该方法技巧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论内容。简要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结合实际项目中的过程任务来说明具体概念。

[实践训练]: 讲授相关的概念和知识之后 , 要求学生协作完成相类似的过程任务, 使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知识点,并掌握相应的技能。

[总结归纳]: 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 , 挑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做点评和总结, 作为职业技能的训练成果, 这些成果要与当前一段时期的职业技能需求相适应。

3 考核方法

项目教学由于采用分 组、且让 学生自主 选择过程 角色 ,所以考核方法不再以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取而代之的是检查表, 如表1所示。

注: 评价按百分制打分, 自我评分占 30%、 项目组评分占 40%、 教师评分占 30%

自我评分主要表现在自信心, 项目组评分主要表现在沟通与协调能力, 而教师的评分主要表现在技能的掌握与知识的理解, 检查表能够充分地展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4 优缺点分析

项目案例双五步施教方法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比较贴近实际 , 能很好地传授职业岗位的技能 , 充(下转第98页)分体现学以致用。

(2) 以项目为纽带使多门课程知识紧密相连 ,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3) 学生自主选择角色 , 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 ,各尽所能, 体现因材施教。

(4) 以学生动手为主 , 教师为辅 , 能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 避免了灌输式的被动方法 , 以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吸取知识营养。

(6) 模拟项目开发团 队教学利 于培养学 生的核心 能力 ,如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等。

主要缺点是:

(1) 案例项目的选择和设计难度比较大。

(2) 对教师的要求太高 , 没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软件院校 篇5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  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48-02

一、 引言

服务外包是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的一种现代服务业,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大、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特别适合于转型期中国调结构,促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服务外包市场已广泛在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落地。据有关机构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309.3亿美元,执行金额966.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1%和18.9%。服务外包作为以IT技术为依托能够为所有行业提供服务的业务形态,已形成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等细分领域。其中软件服务外包作为ITO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承载现代服务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传统的软件开发相比,软件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是专业技能过硬、掌握语言沟通表达技能、有国际化交流合作意识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财经类院校,一方面具有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传统优势学科,并且具有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所开设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主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对外软件开发的系统分析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工程师。因此,如何将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特点和财经院校经管类专业优势相结合,更好地组织专业教学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2009年以来,我国确立了一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11个城市又是国家批准建设的软件名城及创建城市,这些城市都把软件服务外包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但从软件名城建设和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来看,整体规模上还远不如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软件外包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极度缺乏了解IT服务与软件外包行业特点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要使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形成规模并迅速扩大,首先必须有满足需要的大量高素质软件外包人才。近几年,有关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试图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但是就软件外包专业建设而言,国内大部分院校都是按照计算机学科下软件工程专业口径的软件服务外包进行探索和研究,或者是一些职业院校针对软件开发蓝领人才来进行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相对而言,如何培养具有财经专业素养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研究还不多见。

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山东财经大学于2009年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设立了“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并从2010年开始招生。通过这几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我们发现在专业培养特别是课程体系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亟待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关注软件服务外包技术发展,所培养的学生仍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二是学校课堂教学内容更新程度不够,对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或实验环节的执行力度不够;三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驱动服务外包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我们的课程体系缺少“金融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开发与业务交付”方面的课程内容,还未能体现经管优势学科课程和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来支撑这样的创新;四是校内专业建设只有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教育探索,还缺乏经管类专业BPO、KPO方向课程和教育环境。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立足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探索结合财经优势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正在重构基于信息化、互联化的新兴商业模式。从服务外包行业来看,新技术出现和应用使得跨界的融合、跨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情况来看,大量的与IT相关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掌握经管学科的相关知识、符合软件服务外包行业要求的人才也很少。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过于传统、单一,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与财会、保险与金融证券等行业知识;缺乏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学历教育与新技术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严重脱节。企业在接纳这样的学生就业后,也往往要通过内部培训来培养其整体的开发和协作技能。这种状况一方面浪费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也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培训成本。

鉴于以上现实情况,我们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的如下思路。

1.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

一方面,加强校内老师的培训力度,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与济南本土知名IT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接触,并与济南从事服务外包的公司洽谈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探索研究校企互补的合作模式;通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或企业工程师将所经历的商务谈判或软件开发过程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一方面使高校能借助企业环境和商务实战资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教学来按需定制和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

2.财经优势课程引入软件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财经类院校的优势专业比如财会、金融、保险的专业都有一些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课程。软件服务外包要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方面的课程。结合财经优势,在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财经信息化、金融信息化、业务流程外包、团队合作等课程,构建出具有财经特色的软件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3.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技术引入服务外包课程体系

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代表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云计算技术可驱动服务外包模式创新,提高服务效率。未来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技术服务模式将被广泛认可,传统服务外包也将大量采用云端交付模式。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将从基于单个企业的系统开发、系统构建发展成为通过相关技术重新构建内部IT架构,乃至整个IT生态。增设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可使学生增强这方面的业务能力并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

山东财经大学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在广泛调研国内高校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紧跟外包业务发展趋势与需求,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引,结合财经院校专业优势,并同浪潮、中创等知名IT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了如下的探索与改革。

1.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来调和学时限制与添加特色专业方向课程的矛盾,如程序设计基础与计算机科学导论内容的整合与调整,组织模块化教学;在专业教育的传统主干课程之外,开设满足外包需求的《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课程;结合学校和院系的优势方向,按照财经、金融信息化和服务外包与大数据分析模块设置课程,增加《金融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践》、《云计算概论》、《大数据分析与预测》等课程。

2.实行分类培养,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对高年级学生采用分组培养的模式,技术方面按照JAVA和.NET两个方向分类培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块课程来加强数据分析技能,将信息技术与行业大数据结合,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策划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适应能力。通过邀请IT企业管理精英,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范建议,帮助学生择业,全面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3.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师资和课程

成立吸纳合作企业参与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指导小组,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学生培养。企业通过实训指导、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工程师进课堂、就业推荐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参与到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通过多方合作,建设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关系。

4.校内师资和教学环境建设

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需要,对每门课程确定主讲教师和辅助建设人员并明确建设任务;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追踪业务发展主流方向,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来解决师资水平提升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将先进的技术及经验带到学校,提升专业师资水平。

教学环境建设方面,依托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借助于云计算技术、海量信息存储技术,将校内其他财经类优势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成果引入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教育过程中。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训体系,构建具备快速性、智能引导性、成长性、联想性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实训项目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等各类教学和实训教学资源,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教学平台。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结合财经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探索财经类专业服务外包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途径。希望通过提供更广泛、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培养方式,与合作企业和教学实践基地一起,开辟校企合作的新思维,共同研究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缩短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距离”。所有这些探索和尝试,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善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软件外包人才,为济南以及山东地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璜.多重因素加速服务外包产业回暖--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走势分析,服务外包研究动态,2016年第1期,13-15页.

[2]杨善林, 刘业政, 李兴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1期,1-5页.

[3]王文,王树锋,费贤举.软件外包产业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计算机教育, 2012年第22期,9-12页.

[4]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4/201406/169766.html,2014年5月4日。

[5]毛杰,党中华.复合型IT服务外包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年第1期,12-15页.

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硬件与软件建设 篇6

一、陕西省4次省级数控技能大赛情况分析

陕西省4次数控技能大赛, 选手有来自全省各市区、行业、大型企业集团的职工, 也有高职高专院校、中职学校、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等教师及学生。经各参赛单位初选, 参赛选手综合技能素质普遍较高, 掌握的知识面较宽。大赛实操试题, 主要考核选手对数控加工工艺、刀具的选用、数控机床操作、计算机绘图软件CAXA、Auto CAD (基点坐标计算) 及各类主流数控系统 (法那科、西门子) 等的综合应用能力。但是有些院校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训设施, 选手对数控机床操作不熟练, 一部分选手没有完成加工试件, 成绩不够理想, 与其它选手相比差距较大。从比赛结果分析, 参赛选手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工艺准备方面

参赛选手对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对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选择加工方法、编制加工工艺规程及刀具、夹具、量具、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如数控铣床铣削轮廓面, 许多参赛选手由于加工工艺方法使用不合理, 花费大量时间, 没有完成轮廓加工。

2. 程序编制方面

参赛选手对各类主流数控系统 (如法那科、西门子等) 的最新功能不熟悉, 没有掌握先进的编程应用、加工方法。如数控车床车螺纹时, 部分参赛选手使用固定循环功能时方法不当, 螺纹加工乱牙, 使该项目没有得分。

3. 基本操作方面

参赛选手对典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操作及调整方法运用不够熟练。部分院校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训设备, 学生在校动手机会很少;部分参赛选手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机床, 出现撞刀, 工件脱落, 被取消实操参赛资格。

4. 计算机绘图软件应用方面

部分参赛选手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致使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计算机绘图, 导致编程及加工时间不够;有些选手甚至还不会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 不能迅速准确地计算轮廓基点坐标, 致使复杂轮廓未加工。

二、数控专业教学中必要的硬件建设

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必须具备必要的硬件。硬件主要是指数控专业教学涉及到的实验、实训设备。数控设备是现代制造业的标志, 但引入教学领域, 就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具体配备要考虑“五性”。

1. 规模性。

数控专业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其教学特点是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大, 如果数控设备数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 实训时间就得不到保证。但由于数控设备价格较高, 有些院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致使数控设备数量不足, 实践教学无法开展。笔者认为要办好数控专业, 一般应先保证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达到一定的数量 (各10台左右) , 以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另外, 若从学校培养目标长远考虑, 则可再增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数量达到各20台以上, 加工中心5台以上, 数控线切割5台左右, 还可配备适当数量的其它类型数控机床, 以能同时满足1-2教学班的实训。

2. 先进性。

主要指所选用的设备应代表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一是数控系统要先进, 要有高级的复杂编程功能, 固定循环功能, 易实现各种插补;要有强大的联网通讯功能, 实现网络DNC加工;二是设备的技术指标及配置要优化, 如主轴转速、进给速度等。

3. 全面性。

数控技术应用涉及到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数控线切割及数控电火花等加工, 从数控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 就要考虑到设备配置的全面性。即在配置时, 应配备包含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 (立、卧式) 、数控线切割及数控电火花等在内的几种常用数控设备, 数控系统配置要适合地区企业常用的主流数控系统。

4. 实用性。

实践教学使用的数控设备既要考虑生产型设备, 又要考虑教学型设备;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 又要考虑产教结合的开展, 以满足产学研课题的需要。

5. 安全性。

实践教学使用的数控设备要有安全装置、报警装置、图形显示及故障诊断功能。这一点对于实践教学非常重要, 通过刀具轨迹图形显示, 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程序输入中的错误, 减少撞车损坏设备现象;通过诊断功能, 能较快地找出差错的原因, 便于修改修复。

在实训基地内, 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工厂企业管理与生产方式的能力, 能够培养学生的工时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具体实施时, 应合理选择加工产品, 既要克服“拼”设备的现象, 又要满足教学过程的展开, 将产品的加工融入到课题中, 这是产教结合的关键。因此, 选择中批量的、形状中等复杂的零件进行加工, 使学生动手出产品, 一方面能给学生及院校增加部分收入, 另一方面还能减少费用开支。

三、数控专业教学中的软件建设

数控专业教学中的硬件建设是专业开设的基础, 软件建设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软件建设主要涉及到教学软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材等方面的建设。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采用“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是指使用能够编程且模拟加工过程的教学软件进行编程练习与模拟操作练习的教学。实践教学是指采用数控机床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教学。运用这两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数控设备价格昂贵, 学生不能做到一人一台机床。但是, 采用与现有数控设备配套的数控模拟教学软件, 通过网络系统, 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这样做, 一方面, 可以通过分组轮换在设备上进行操作, 分流因设备数量不足所造成的学生拥挤或空闲。另一方面, 通过模拟加工,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从而避免撞刀、撞车等事故发生。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创立新的教学模式 (1) 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教师在授课时提出几个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不同方案之间可以展开争论,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如果统一不了, 不同的观点可以允许存在, 以后继续讨论, 甚至保留。例如讨论零件数控加工工艺方案设计等课题。

(2)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学生带着课题进行毕业实习。

(3) 关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对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分段实施, 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渐进式目标教学法。第一阶段全部学生按大纲规定要求进行, 第二阶段学习较好的部分学生可适当增加课题难度, 自行设计实施方案, 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第三阶段对技术比较熟练的优秀学生在实训期间或业余时间直接参与产教结合的产品零件加工。

3. 编写与现有数控设备相符合的实训教材

由于数控技术的飞速发展, 有关数控理论方面的教材往往会与院校实际使用的数控设备及数控系统不符 (如数控系统类型及功能, 机床自身的操作特点等) , 教师既要讲书本, 又要补充现有设备规定的编程与操作要求, 使教学中的“教与学”矛盾非常突出。因此, 编写与实际使用设备相符的实训操作教材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在编写中除了要考虑国家职业标准、技能鉴定规范及教学计划与大纲的要求外, 还应结合现有设备, 按照课题及教学要求, 把涉及到与实训课题有关的专业理论、工艺知识等内容编写进实训教材。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育之道路探索 篇7

教育部2003年12月2日发布《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 批准35所高等学校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软件业“低端人才”的平台, 在未来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上必将写上辉煌的一笔。但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教育模式并不完善, 有待进一步改革。

1. 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目前, 我国软件业主要的人才来源是普通本科或大专院校培养的中、高级人才, 这些人要集设计、施工甚至销售于一身, 从而使软件成本居高不下, 降低了其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来看, 由于受到普通本科或大专院校的培养模式限制, 毕业生虽然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素养, 但其应用型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一般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岗前培训, 这在成本和效率上又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劣势。

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 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应用型或称操作型、技能型人才。

为了满足软件业人才的极不饱和状态, 也衍生出了一些IT人才培训企业, 如ATA、北大青鸟APTECH等, 他们从一开始就以全新的模式, 以短、平、快、专的手段培养软件业急需的人才。也不乏很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又去培训企业深造的例子。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体系结构方面, 可以借鉴这些培训企业的成功经验。

2. 改革教学模式, 适应软件工人培养目标

2.1 两年制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软件业面临的又一问题是学制短, 仅有两年, 而且高职院校是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 因此要调整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 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比例, 学习和实习的比例, 在两年时间内既要有一定理论知识的积累, 又要有熟练操作的能力。两年同时也是一种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很多专业课面临着毕业即被淘汰的尴尬境地。两年制专业因其周期短的优势, 所学专业课恰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2 适应和协作能力

适应和协作能力也是一个优秀的软件从业人员不容忽视的。既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满足软件企业一线的需要;又要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 满足团队沟通和技术认证考试, 拿到技术认证证书。高职院校可以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之路, 引入著名IT企业的程序员系列认证, 按照IT企业具体岗位要求, 对学生进行再分类, 突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 使学生达到毕业多证制。

3. 针对高职院校生源情况, 改革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生源比普通本科或大专生源基础相对要差, 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那么租用或仿效普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甚至仍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 必然会失去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 理论课程相对较多, 同类课程重复设置, 浪费了学时, 降低了效率。 (2) 实习实践课程相对较少, 实践基地不足, 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参加软件项目的开发, 无法了解体会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3) 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行业的校内初步分工, 每个学生学的一样, 针对性差, 在短期内学习的东西越细致才能越专业。 (4) 与高职教育相匹配的教材单一化, 高职教育要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教材必须配有实习、实训课题教学指导书、模拟项目开发指导书等。

4. 针对技能型特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 而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外, 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高职现有的教师, 大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大多数没有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上工作的经验, 一般都对一线的项目开发过程和技术比较生疏。显然, 讲授应用课程的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企业, 就很难跟得上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理论基础培训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 选派教师参与到软件企业的实践中去。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从生产一线聘请懂理论有经验的研发人员来当兼职教师或作技术报告, 以加速“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邓炼.在综合作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 2005.

[2]赖一飞, 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6) .

论高职院校软件测试人才培养 篇8

我国计算机行业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态, 通过对IT从业人员多方的问卷调查, 以及大公司对软件人才的招聘来看, 高速发展的软件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研发和测试人员。最近消息称:中国软件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 其中软件测试人才, 缺口达到30~40万。目前我国软件测试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主要是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二、软件测试的重要性

软件测试在软件质量安全控制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吴铸成表示, 国外小巧一些的软件企业, 软件开发与测试人员之比基本上是1:1, 微软公司更是达以了1:20, 像Windows2000操作系统在研发过程中至使用了250名项目经理、1700名开发工程司, 3200名软件测试工程师, 软件测试人员远远超过软件开发人员。之所以如此重视软件测试, 业内专家解释到, 是因为“通过必要测试, 软件缺陷数可至少降低75%, 而软件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350%”。尽管国内大型企业开始得视软件人才的合理配置, 但有的企业的比例也只有10:1。

三、高职计算机软件测试课程现状

1、对软件测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才逐步被我国软件行业引起重视, 高校教育和企业培养都还没跟上, 致使软件测试人才严重供不应求, 软件产业要发展, 提高软件质量势所必然。很多应届毕业生有志从事软件测试工作, 但因以前对此专业的不重视, 加之没有软件测试工作经验而被用人企业拒之门外。

2、人才需求缺口大, 但学生就业难

供需脱节的原因之一是专业定位不准, 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应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已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 但是毕业生能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人员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到位, 具体到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比较陈旧;教学过程还停留在课堂上, 强化理论, 实行操作薄弱;没有和企业结成“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高职特色不鲜明。

3、实践教学体系不到位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都十分重视。但普遍的做法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 忽视了对理论知识进行层次性和模块化的教学, 缺少创新性。

四、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改革的建议

高职院校只有明确培养目标, 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才能培养出满足信息化产业迅速发展所需的软件人才。

1、以就业为导向, 弄清专业就业岗位

认真做好市场调研, 确定培养目标, 仔细研究专业培养方案。我国软件行业蓬勃发展, 软件的质量不可忽视, 软件测试技术就突显了它的重要性。作为软件测试人员或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就尤为重要。毕业生主要面向全国的软件公司、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电信企业、互联网站企业等单位和行业。培养对软件开发整个过程进行监控的软件测试高技能人才。

2、改革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主要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实行1年专业基本技能教学和1年“实境训练”专业技能教学, 以及半年校内综合实境教学, 再加半年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应引入国内外顶尖软件企业的课程体系, 这对出校后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学生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从实际出发, 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C#、Java Web程序设计、J2EE编程技术、ASP.NET程序设计等。还应学习相关的如计算机专业英语、数据结构、Linux操作系统分析应用、软件测试、可视化建模与UML基础等。除了强化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的软件知识外, 还要注意及时吸纳新知识, 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学生在拿到毕业证同时, 还可以拿到如Java程序员认证;MCTS认证;软件测试资格认证书, 达到学习与就业相结合。

3、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我们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对培养人才关键, 名师出高徒, 尤其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熟悉软件发展的势态, 对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到面世以及维护等方面都应了如指掌。因此为了改变教师没有行业工作的经验的现状, 应组织教师到相关机构进行专业培训;教师到企业工作, 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与管理过程。全面提高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的素质, 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

4、加强实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这种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运作, 应组建如专业门的数据库应用技术、J2EE、ASP.NET、软件开发与测试实训室、web开发实训室、网络工程实训室等。以小组为单位, 让一部分同学开发一些程序, 让另一部分同学对其软件开发过程实行测试, 由此同学们在校期间可以对软件测试积累一些经验, 或者学校出资购设备放到企业里, 与企业联合学生的工作技能得以提升。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让学生感受到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以及企业的运作, 应与相应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如重庆用友政务软件、北京达内科技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 合作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甚至与大的软件公司合作办学如与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 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建立了运行良好、稳定、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的软件研发、测试过程, 感受企业文化, 参加企业管理, 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学校与企业无缝连接。

5、提高道德修养, 重视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求是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从事软测试工作的人员, 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健康的自信心、责任心、耐心;有较强的怀疑精神和自我督促能力和高度的洞察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据调查企业用人不仅重技能, 更重德行, 在同等技术背景下, 企业更看中的是求职者的个人素质, 更青睐的是有发展潜力、有职业道德、有团队精神、有敬业精神的求职者。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实际软件开发工作, 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依托于软件行业的实际需要, 做到从实际出发, 变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 注重实践训练, 一定能培养出满足实际需要的软件高级技术应用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软件测试》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软件测试,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贺平.软件测试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刘晓明, 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 (14) .

软件院校 篇9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 所以在很多高校重开发、轻测试的思想十分严重。许多学生对测试工作存在偏见, 其中对软件测试工作有三个认知误区尤为突出:一、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才进行的, 只是软件编码的最后一个阶段。二、软件测试无需具备很高的技能, 是没有前途的工作, 工作枯燥, 不具创造性。三、软件发布后如果发现BUG就是测试人员的责任。这些认知缺陷导致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 影响了企业对测试人员的招募工作, 继而影响到中国IT产业的发展。同时, 国内软件业因对软件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认识较晚, 尚未形成系统的软件测试人才需求供应链。因此, 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此进行思考。

1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 目前还没有高职院校设置软件测试专业, 因此还没有专门培养专业的软件测试人才的体系。根据目前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 对于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来说, 应该增加软件测试专业的设置和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

目前,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增加了《软件测试》课程, 但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方法, 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软件测试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它包括许多理论知识并要求测试人员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缺少这些知识和经验, 测试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够, 测试工作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因此在该门课程教学中需要提供丰富的实例和习题, 并且采用实际软件项目的测试案例, 增加实训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把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融汇于教学中。

2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 我们给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其一,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测试理论;其二, 能进行一般的软件测试, 能编写测试用例, 能掌握至少一种软件测试工具。因此,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 (1) 掌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等测试方法。 (2) 熟悉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技术。 (3) 能够制定测试计划和设计测试用例。 (4) 掌握常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能够编写系统测试总结报告

3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3.1 修正学子对软件测试的认知误区, 提高对软件测试重要性的意识

传统的瀑布模型中, 软件项目主要有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这几个阶段。软件测试处于运行维护阶段之前, 仅仅是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之前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软件业的发展, 瀑布模型日益暴露出如下缺点:项目之间极少有反馈, 在项目后期才能看到结果, 这给经常发生需求变更的软件研发工作产生很多不便, 一旦在编码阶段结束才发现设计和需求阶段的错误问题, 修复的成本就会很高。因此测试人员应该在项目早期就介入, 进行测试需求分析、制定测试计划等。软件测试应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以保证各个阶段工作产品输出的正确性。这要求测试人员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同时还必须对该软件服务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须结合软件测试的最新趋势, 向学生普及新知识, 新技术,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视野, 提高对软件测试岗位的理解, 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将“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

3.2 改革教学内容, 强化实践教学, 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大纲,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 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 将《软件测试》课程划分为二个模块组织教学。《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是理论模块, 占60个学时, 《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是实践模块, 占60个学时。其中《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涵盖软件测试的各项基本技术和知识, 以学生较熟悉的应用背景和业务流程的项目开发和测试实践为主线进行讲解, 提供丰富的实例和习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安排上由易到难, 深入浅出。为了验证理论,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安排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UML建模、单元测试、WEB系统的性能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等实验。软件测试实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实验的设计, 既要考虑满足教学的条件与要求, 又要实现与实际测试工作的对接, 并体现出软件开发和测试的过程。

理论课和实训课的讲义, 由参加了项目开发的专业老师和一些软件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编写、整理出开发过程的所有文档, 包括用例图、用例描述文本、时序图、类图、源代码以及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等。

3.3 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到企业实习是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校周边的软件公司合作,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软件开发队伍中从事真正的软件测试工作。学生在实习中不但能亲身体会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作用, 提高测试技术, 而且可以培养测试人员必须具备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名好的测试人员必须能够同软件测试涉及的所有人进行沟通, 具有与技术开发者和客户、管理人员等非技术人员的交流能力, 这种能力在课程教学上无法培养的。

让学生到企业实习还可以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在测试团队的具体方向。掌握相关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定位于自动化测试人员, 编程功底扎实的同学可以定位于脚本撰写人员, 对相关测试中最易发现问题的地方敏感的同学可以定位于手工测试人员。

4 结语

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对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上, 我们引入案例教学, 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将课内学习和学生兴趣融为一体,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 当然软件测试教学改革方案还需要不断根据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当前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已是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 当它的重要性已经被各家公司提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 高校学子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对于有志从事IT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来说, 充分了解各个职位的真实情况, 对于将来职业的选择和规划都有着莫大的好处。通过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 可以看到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的理论课成绩显著提高, 毕业设计阶段能够应用软件测试理论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测试, 实验课教学质量提高了, 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分析了软件测试课程的特点和当前教学现状, 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提出了几点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以适应社会对初、中级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需要。

关键词:软件测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中凤.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2) .

[2]钟元生.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10) .

[3]程宝雷.基于Rational的软件测试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12) .

[4]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2) .

软件院校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体系建立

中图分类号:G7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的生活引领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教育观念悄然转变的今天,高职院校应该紧抓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建立更为有效的校企联合软件技术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优化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

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了IT人才在当代人力资源中使用的价值逐年的上升。在高职院校进行软件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的定位没能做好良好的掌握。他们在教学中有的一味的套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文轻武,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或者在教学中无法抓住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与滞后性。

2 计算机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是把要传送的数据划分成多个等长的部分,每个部分叫做一个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就构成了一个分组。首部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节点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其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提高了效率。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且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充分使用链路的带宽。完善的网络协议,自适应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一个节点交换机可以看作是小计算机,可主机是为使用者展开信息处理的,并向网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而结点交换机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把分组交付给目的主机。

3 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3.1 专业学生在岗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对软件技术人才的刚性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软件技术开发方面存在联系的系统设计师、高级程序员等相关管理人员的需求依旧非常巨大。面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当前企业发展对层次较低的软技术文员、软件程序员等相关的高职出身的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在进行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八项能力,在实际中我们将其归类分解为以下八大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应用数学方法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

3.2 教学开展中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人才培养中,学校的目标位培养专业性经济发展,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协调性强,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软件设计思想,能够按照具体的要求完成任务,对于程序的设计、测试等工作做到手到擒来的能力。

4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想法

学生在掌握了相应的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后,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开展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学校通过与相关企业联合创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十分重要。通过软件实训平台的有效构建,可以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具体生产流程以及开发中的关键部分。通过企业的实训案例,在企业专业的讲解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岗位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进行整合后应用于实际的软件开发中,使学生掌握将知识转变成实践成果的能力。通过对实践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运用水平,使其在掌握软件编程的核心所在,适应当代社会的潮流以及发展。

4.2 课程开展的结构体系

建立一种新型的课程链教学与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参加的具体岗位中明确自己的能力,通过掌握自己所具备的签潜在能力之后进行专业领域的知识。在教学中,应该组织这种岗位与课堂联动的课程链教育模式,通过专业的实践使学生掌握自己所要学习的具体方向。然后在教学中专门的设计相应的课程链,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以“软件编程”的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按照“读程”、“编程”、“开发”、“测试”、“创新”的能力结构和学习过程设置课程,学生可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等方式选择学习内容,逐步深入掌握编程知识,并兼顾其他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外语能力,通过课程实训及综合实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提高单位学时效率,基本技能模块、核心能力模块的全部学习资源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4.3 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本着上岗就业为基本课程的构建原则,在进行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中,应该从浅到深的逐步进行,通过对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实训技能、项目实训技能、上岗技能等各个环节进行紧密的实践知识双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目标的方式,明确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由于在进行软件的开发中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不同,多以在进行岗位实践工作开展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实践方案的落实以及下达,通过高职院校内部的设备实训与外部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个软件工程实训体系逐渐的区域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在创学中应该充分的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实训体系相结合,按照软件技术人员的需求在前四个学期以内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及能力进行培训。当第五个学期开始之后,通过校内时间提高学生能力。在第六个学期开始后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岗位创新的能力。(如图1)

图1

5 结束语

高新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软件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通过改革当代软件技术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有弹性的教学方式将能够更好的软件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软件技术课程培养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1]周玉丰,敬代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

[2]柳善文,唐國纯.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作者简介:闵璐(1967.12-),女,山东济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数据库应用技术及软件技术方面的研究。

对日软件外包在高职院校发展探讨 篇11

关键词:对日软件开发,软件外包,高职对日软件外包特色班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 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公司开发, 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的。众所周知, 软件开发的成本中70%是人力资源成本, 所以,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有效地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

软件外包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

软件外包的国际化背景

2007年全球IT服务收入为7480亿美元, 比2006年的6770亿美元增长了10.5%。我国软件产业的收入在2007年已经达到5834亿元, 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也提升至8.7%, 位居世界第四。2008年1-3月, 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443.6亿元, 同比增长29.9%, 全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30万人。

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二季度, 国内软件离岸外包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41.6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2.65%。

在全球化软件外包的大市场环境下, 美国与日本软件外包是最引人注目的, 日本仅次于美国, 占总量的10%。近年来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领域发展强劲, 迅速成为日本软件制造、服务的外包基地, 是日本软件企业最大的合作伙伴。

软件外包在国内现状及发展前景

随着日本在华企业的良好发展, 日语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有业内人士指出, 目前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主要集中在“日语+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上, 特别是“对日软件外包项目”, 对有日语特长的软件开发人员需求空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对日软件出口占到全国海关软件出口的60%以上。中国的对日软件出口以每年近60%的增长为软件外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持续成为全国软件出口的重中之重, 对日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迅速增长。

为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 我国政府正全力为这些软件外包公司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已经在多个重点城市建立开发区, 设立多个全新的软件开发园区, 并对于入园的软件企业给予相当优惠的政策条件。目前, 我国已成为日本在海外最大的软件外包制造基地。

那么对日软件外包将为中国软件业带来什么呢?

第一, 它能够直接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出口创汇。这一切只需要浪费一些电, 无需消耗我们其它宝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 培养大量熟悉日企文化、懂得日语的人才。

第三, 引进更加先进的软件开发管理流程, 以及更加严格的软件质量控制体系。

第四, 可以深入了解大量日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 以改善我们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

从各方面来说日本都是我国的一个强大的对手, 但是要想超过对手就要更加了解和熟悉他们, 软件外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我国的软件产业将逐渐地告别手工作坊式的开发时代, 进入工程化、规模化的开发领域。

在高职开设对日软件外包专业的可行性

对日软件开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技术含量较低, 从事低层次工作。对日外包的开发流程被严格划分开来, 外包客户从事商业建模、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等高层次的工作, 然后将设计书发包到国内, 国内公司严格依据客户的设计书, 将其代码实现并通过单体测试。所以, 国内对日外包企业主要是担当了实现、测试两个阶段的任务, 当然有些项目会担当些简单的设计任务。2.文档要求高。有些日本客户公司, 实施了CMM3或更高级别的控制标准, 同样也要求中国的外包公司按照其标准实施, 这样对于国内公司自身管理能力是一种提高, 这些客户公司十分注重文档是否完整和合理。因此往往国内软件企业需要拿出超过项目1/3的工作量来完善各种文档。3.对日软件开发企业的人才配备是“金字塔”型的。他们需要大量从事编写代码和技术文档的基础软件开发人员。

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具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掌握了较强的编程和外语能力, 同时又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塌实稳重的工作能力, 完全能够胜任对日软件开发工作, 而且会做的很好。

基于上述分析在高职开设对日软件外包专业是完全可行的。

对日软件开发在高职院校开展探索

我校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对日软件外包特色班的探索。首要问题是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以软件行业龙头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切入点, 提出了“职业标准”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路, 与齐鲁软件园企业合作, 成立了对日软件外包特色班。

探索一:直接聘请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进行授课。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局面, 使我们的课程体系得以建设, 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公司毕竟不是教育机构, 学生在新教学模式的接受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而且在经费上也是不小的开支。因此走本土化路线逐渐清晰起来。

探索二:校企结合, 师资“土洋结合”。通过招聘引进企业工程师加入到教师队伍, 培养锻炼自己的专业老师, 包括派遣骨干教师直接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实现师资本土化。同时聘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或有经验的开发人员担任一些实训课程的教学, 这样在教学上扬长避短, 从而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达到最佳。

探索三:校企对接, 各取所长。学校与企业环境不同, 学生在校学习毕竟开发经验少, 无法快速融入企业团队。我们与企业合作, 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基础课程, 打下坚实基础;最后1年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和锻炼, 使学生更快的掌握职业技能, 尽早融入企业的开发团队, 最终造就社会急需的“零适应”毕业学生。

我校取得的经验和效果

首先是引进企业认可的课程体系, 加大日语课程的力度, 力争让学生在学校就打好语言基础, 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学生通过日语三级考试。

教书育人, 关键在老师。我们挑选最优秀的、具有责任感的教师任教, 因为优秀的老师会感染和带动学生。教师不但要教授课程, 还要在授课中传授职业素养、企业文化。

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让学生能学有所用, 提前接触和感受企业的工作。我专业与齐鲁软件园的多家企业都有良好的合作, 每年都会选派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训。

我校已有多名毕业生成功就业于齐鲁软件园各大对日软件企业, 有部分学生就业于上海对日企业, 就业情况良好, 毕业生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薪水待遇都比较好。他们在软件企业表现良好, 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部分人已经成为业务骨干。

总结

以上是我们学校实践、探索的过程, 高职教育因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必须走“校企联合”之路。因此选择更适合自己、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日软件外包在我国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植下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为教育机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不单是为自身发展, 更是为中国教育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

参考文献

[1].《什么是软件离岸外包-》国际报道中国电子报2006.8A4

[2].《服务外包第十期简报》中国服务外包网

上一篇:机构代码证下一篇:等边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