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院校

2024-05-27

轨道院校(精选7篇)

轨道院校 篇1

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给铁路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提供了机遇,但我国的铁路行业院校不多,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鉴于快速发展的轨道电气化事业需要和行业院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在分析铁路行业院校轨道交通电气化特色专业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电气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铁路院校轨道电气化特色专业培养现状、特色专业培养的分类多样化建设、生产实习特色教学的改革探索和增设轨道电气化工程管理类课程建议四个方面展开了探索和建设实践。

一、铁路院校轨道电气化特色专业培养现状

为了响应发展轨道交通事业的国家战略及其人才需求,急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样化特色专业培养方案,以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的轨道电气化相关专业为例,对特色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

在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层次上,西南交通大学主动应对国家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及“走出去”战略,在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采用“3+5”本硕博和“4+3”本硕人才培养模式,为铁道部开设“高铁牵引供电3+1班”、开设“地铁3+1班”和“高铁3.5+0.5国际班”。探索了校企联合培养多品种、分类别、多渠道的特色专业培养模式。

华东交通大学通过设置铁道电气化特色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软件+电气化工程专业,使专业设置精细化、更精准地适应了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为太原铁路局培训班、济南铁路局培训班、呼和浩特铁路局培训班、哈尔滨铁路局培训班、南昌铁路局培训班等开设了铁路接触网和牵引供电等专业培训班。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目录下,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于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目录下,自主设立了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二级学科硕士点,实行三年学制,有利于学生安心进行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兰州交通大学在电气特色专业实施了卓越计划试点,设置城轨供电、铁道电气化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开设牵引供电系统、城轨供电系统、轨道交通电气传动及控制、牵引供电运营管理、电力系统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新能源发电与分布式供电技术等课程,学生就业以铁路局、工程局和地铁为主。

二、特色专业培养的分类多样化管理

(一)铁道电气化专业培养

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为了保持铁路特色专业的主方向,在铁道电气化专业方向,每届开设3~4个专业班级,每班30人左右,公共基础课74.5学分,学科基础课58学分,专业课28.5学分,集中教学环节49.5学分。专业方向上开设信号与系统、电力系统分析、供变电技术、高电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仿真、铁道电气化工程管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工程、远动监控技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等课程。

在实践培养环节,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电气工程设计软件计算机操作、《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牵引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接触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气工程生产实习。

(二)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培养

为了增加新的特色专业方向,华东交通大学扩展了原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细化为城轨交通供电专业、城轨交通车辆电传动专业,城轨交通供电专业方向,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城轨交通供电专业参照了铁道电气化专业培养模式,城轨交通车辆电传动专业方向参照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方向。

在特色专业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生产实习为例,城轨交通供电专业参照铁道电气化方向,学生进入220k V变电站、牵引变电所、配电室、铁路局供电调度中心、接触网工区、铁路供电段段部实习,城轨交通车辆电传动专业参照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方向,学生进入电力机车厂、铁路机务段、机车检修室实习。

(三)“软件+电气化”专业培养

经调研,当前我国开设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的高校较少,培养的人才尚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事业的需求,但该学科符合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高层次人才在高速、重载铁路、地铁行业中需求量巨大,行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社会需求预示着本领域的发展潜力。

又由于该领域工作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工程实践性,需要在面更大、应用领域更广的平台上获得更多的机会,特设了面向具体专业背景应用领域的软件+电气化专业方向,每届设4个专业班级,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参照铁道电气化专业,本专业方向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在生产实习方面,除进入铁路企业,还增加了学生进入软件园实习部分。从目前建设的效果看,学生就业情况部分面向铁路运输部门,部分进入软件公司,就业前景良好。

三、特色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索

(一)轨道电气化专业校外实习安全问题思考

特色专业的生产实习体现的是行业高校提高工科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的一个必要途径,通过到现场体验,深入生产实践过程,强化学生对特色专业的认知,使学生更了解将来的工作,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有重点的去学习。

下面结合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的生产实习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电气化专业校外实习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和对策。

1. 电气化铁道采用27.5 k V单相工频交流电牵引制式,电压等级高,对于铁道供电中高压电的安全问题,在校实习动员时,需反复交代到每一位学生,与每位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

2. 由于生产实习需要进入接触网工区,而铁路正线工区发车往往较为频繁,学生在认真听现场讲解时精力较为集中,需要由带队教师和专人防护实习点两端的运行机车,实习学生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在进入铁路供电段时,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进行入段安全教育,并通过考试方可开始实习,强化了安全意识。

3. 在环境安全方面,带队教师假期赴实习基地做前期联系准备,对学生每一天在校外实习的时间节点进行管理和流程化控制,通过安全考试、实习现场考查、早中晚签到,强化每一位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避免实习地点周边环境意外事故的发生,并通过每日笔记和最后考核报告的形式,增强生产实习的实践效果。

(二)生产实习基地建设

结合华东交通大学轨道电气类专业,先后按细化专业方向建立了如下实习基地,以满足各个细化专业方向的实际需求:(1)铁路局供电段实习基地:“南昌供电段、漳平供电段、邵武供电段、鹰潭供电段、福州供电段、昆明供电段”等;(2)“江西省电网公司双港220k V变电站”、“10k V配电室”、“江西变压器厂”;(3)“南昌新昌发电厂有限责任公司”、“金罗湾水电站”;(4)“江西清华科技园”。内容涵盖:参观和巡视变、配电室的配电间隔、高压电器设备,检修接触网的作业过程,10k V断路器的分、合闸的就地控制和远动控制实践过程,220k V变电站高压电气设备及其主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工业生产过程监控实践,牵引供电调度管理的生产过程实践,铁路供电段生产信息管理实践,高压电气绝缘检测车等。

(三)生产实习与科研创新相结合

华东交通大学于2014年获江西省发改委批准,成立江西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研发了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模拟设备、铁路信号电源模拟设备、高速铁路接触网隔离开关及微机远动实训平台。为了让学生亲自体验铁路供电生产过程,工程中心将最新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科研项目成果成功实现向实践教学环节开放。

从生产实习单位和学生的高度评价可以得出,华东交通大学轨道电气化特色专业的生产实习环节是卓有成效的,可为行业院校中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借鉴。

四、增设轨道电气化工程管理类课程

在轨道电气化特色专业的课程方面,增设供变电设备的概预算和设备零部件等的“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特色课程,典型的如接触网专业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计算和应用方面的课程。接触网具有电学和力学特性,本身就是电气、机械与结构力学的综合体,各专业之间的接口复杂,人工处理难度大、有时甚至影响到工程的进度,所以,需要应用专门的软件进行统一管理和计算。

工程管理类课程的信息量较大、目前没有专门的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毕业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轨道电气化工程管理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从设计和施工的质量、成本和工期的综合优化视角,分析工程的效益,更好地推动BIM在轨道电气化技术和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铁路行业院校品牌特色专业培养现状的分析,以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轨道电气类本科专业为例,在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环节实施特色教学,强化校外生产实习的电学安全、运输工区人员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实习基地建设和科研创新相结合的对策及效果,并建议增设轨道电气化工程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轨道电气化的规划设计能力。

关键词:行业院校,轨道交通,特色专业,BIM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增国.办学自主权扩大与行业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72-74.

[2]何阅雄.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88.

[3]蒋志平,王宝华.提高电气工程类专业认识实习质量初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7(1):48-51.

[4]钟炜,张馨文,姜腾腾.BIM仿真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6):7-11.

[5]白勇,黄一磊.美国施工工程与管理学科简介[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1):114-118.

轨道院校 篇2

摘 要:钢轨电流和无砟轨道钢筋网之间会产生互感作用,轨道电路的一次会参数会因此发生一定改变,影响轨道电路的传输特性,导致其实际使用长度缩短。为了保证电路传输性能稳定,需要对无砟轨道的电气参数进行优化,通过绝缘化单元处理,最大限度消除轨道内部钢筋闭合回路。该文笔者就无砟轨道对轨道电路的传输特性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无砟轨道 轨道电路 传输特性

中图分类号:U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008-02

1 无砟轨道电路传输特性影响分析

1.1 无砟轨道对轨道电路线路的影响

轨道电路的一次参数与线路损耗之间有直接关系。在无砟轨道背景下,轨道电路的线路损耗标准比会有所增加,即使对补偿电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也难以消除对电路线路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标准的轨道电路相比,其消耗量仍然比较大,因此,通过对一次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电路线路优化,延长其使用寿命,进而保证轨道稳定。

1.2 无砟轨道对绝缘节的影响

在无绝缘性轨道电路中,由于电气绝缘节的并联阻抗不高,发送器所发送的输出功率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轨道电路自身以及其连接设备所用,另一部门在发送过程中被端口设备消耗,端口设备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被消耗的电气也被分隔在接头回路之中,形成绝缘节的分流消耗。分流消耗会影响电气绝缘节的并联阻抗值的大小,因为轨道电路的参数值在发生改变以后,会影响电气绝缘节并联阻抗,导致分流消耗发生变化。在无砟轨道的背景下,会影响无绝缘性的轨道电路,随着电路线路损耗的增加,分流损耗也会增加,导致其传输长度会发生明显变化。

1.3 无砟轨道对电气参数的影响

由于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的轨道铺设线路具有相同性,但是二者的轨道电路实测参数值却存在较大差别。以2 600(Hz)时的钢轨为例,其有效电阻值会比标准值高两倍,电感值则会变小,通常情况下只有标准电感值的75%左右。

2 对无砟轨道电路传输特性改进措施分析

2.1 板式无砟轨道的单元绝缘化改进

对于板式无砟轨道的单元绝缘化,可以采用三种处理方法:(1)对于钢筋网内部的纵向和横向钢筋的交点位置,使用塑料套管进行绝缘处理,以达到绝缘隔离效果。(2)轨道内部的钢筋网,横纵向均采用环氧钢筋。(3)在钢筋网内部,纵向钢筋使用环氧钢筋,横向钢筋采用普通钢筋。这三种方法原理相同,都是通过改变普通钢筋网形成的钢筋回路对钢轨阻抗实测参数的影响,通过消除此种横纵钢筋形成的闭合回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阻抗实测参数的影响。

2.2 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的单元绝缘化分析改进

在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内部的钢筋网结构中,钢轨与钢筋网之间的距离变化对钢轨阻抗实测参数有比较大的影响。与板式无砟轨道的内部钢筋结构相比,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的内部钢筋结构对轨道电路的阻抗参数影响较小。在对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内部的单元钢筋网进行绝缘处理时,可以只针对其上层钢筋进行绝缘处理,下层钢筋不需要再进行此种处理,这样就会导致上层钢筋网的闭合回路被取消,也就降低了其对钢轨阻抗参数的影响。

2.3 对无砟轨道道床的改进

单元道床属于无砟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电阻参数改进可以有效消除闭合回路,使实测参数得到改善。在无砟轨道的下部与轨道铁垫之间,通过增加橡胶垫厚度,来减少电阻漏泄;在无砟轨道与弹条的间隙通过增加尼龙轨距块,来实现无砟轨道的道床位置漏泄电阻情况的提高。这两种措施既可以有效的增加无砟轨道扣件电阻值,还能够将扣件水膜进行拉薄和拉长,进而提高无砟轨道扣件的水膜电阻值,这样就会实现两轨道之间的轨道板绝缘电阻值的增加。此外在无砟轨道与弹条之间,除了增设尼龙轨距块措施外,还可以采用改变橡胶垫厚度的方法,来提高交流绝缘的电阻值。如表1所示:在采用无砟钢轨与弹条之间增设尼龙轨距块的前提下,在轨道下部的橡胶垫板厚度值增加到十五毫米,通过表格可知几种轨道类型结构的无砟轨道绝缘电阻单元值均可以达到5 Ω/km。根据表内的数据分析可知,表中的绝缘措施处理的扣件,可以直接作用于无砟轨道的建设,以此来满足轨道电路的最低位置的道床,其泄漏电阻为不小于2 Ω/km,便可以达到相关技术要求。但是此种方法在进行大规模推广前,需要通过试验段铺设,通过长期使用以及雨季检验以后,根据其无砟轨道电路参数的实测值才能确定大规模建设的可行性。

3 优化传输特性的措施分析

首先,对无砟轨道内部的钢筋网结构中的横纵钢筋所形成的闭合回路进行消除和减少,是有效控制无砟轨道对阻抗参数影响的有效措施。其次,适当增加轨道下部位置与铁垫板之间橡胶垫厚度,并通过增加弹条与无砟钢轨位置的尼龙轨距块,来提高两轨道之间的绝缘电阻。 最后,在进行控制方案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特别是钢轨线路的老化问题、外部气候问题等,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保证实测参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采取板式无砟轨道及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对其单元绝缘性进行控制,尽可能减少与标准电感的偏差,通过对轨道板进行绝缘化线路铺设,可以有效控制交流电阻的偏差值,钢轨电感的偏差也会随之变小,进而达到轨道最低道床的电阻漏泄要求。无砟轨道是高速铁路交通发展的未来方向,对无砟轨道背景下的轨道电路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有助于减少一次参数恶化,改善传输特性,进而促进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屈炳超.探析轨道电路在无砟轨道条件下传输特性[J].中国新通信,2014(3):124.

轨道院校 篇3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的功能、作用在进一步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汽车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公路建设的速度,使得城市公交拥堵严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得以大力发展。温家宝总理2009年7月上旬的经济形式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使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各大城市纷纷进入“地铁时代”,没有地铁的城市加快规划和建设,已有地铁的城市,不断延伸地铁线路的长度。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后盾,地铁这个新的产业的发展,必然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人才的需求是教育机构得以发展和生存的源泉,一时间,承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院校纷纷出现,有本科院校,有高职院校,有公立的院校,也有私立的院校,承办的专业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到工程测量等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的各类工种。

对比各院校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大都无外乎同样的描述: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事经营、生产、管理和测量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究竟该如何科学合理的定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

1 科学、合理的进行城轨人才市场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先决条件

市场定位是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人才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对自己所培养的人才在用人市场上所处的位置的确定。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承载着满足社会和个性需求的重要任务,以培养能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教育宗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人才培养上要凸显“高技能”;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较,要凸显“高素质”,特别是操作技能上强于普通高等教育,理论水平上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市场应定位于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够用、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等等这些企业一线需要的操作性、技能型,又兼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层次。

———————————————————————

2 正确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为了是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用人市场的需求,对学生在培养结果与具体目标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

3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应注意的因素

3.1 实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要能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就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充分重视人才的实用性,要注重人才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一线能创造价值的工作要能拿得起,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施设备的操作,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中突发问题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3.2 针对性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旅客运输的需求,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充分定位于城市轨道交通,而不要混同于公路旅客运输、铁路旅客运输、航空旅客运输等其他运输方式对人才的需求。

3.3 区域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在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时,一定要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譬如,适应广州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的人才,根据其客流特点,要求学生要掌握能与广州市民交流的地方性语言———粤语;适应北京尝试轨道交通需求的人才,由于其客流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作为内地西安,在确定适应其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时,就应当以西安地铁的客流特点为出发点,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要求。

3.4 延续性

在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注重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一线岗位需求上,以城轨运营专业为例,要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由售票员、厅巡等最基层的岗位,到值班员、值班站长,乃至站长打下基础。

4 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城轨人才培养规格,就需要充分重视城轨行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其岗位职能的基础上,合理的将人才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4.1 知识要素

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拓展知识四个方面。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而开设的,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不相同,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学习管理数学、场站设备等课程;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学习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城轨人才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以后知识再生和迁移,工作岗位进一步晋升的始发点。专业知识是从事城轨不同岗位所要求的专门的知识,虽然城轨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有各自的特点,但在行业内又有着共同的要求,比如,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的人才也要适当的掌握旅客运输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是为学生工作以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4.2 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是学生工作所直接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人才的能力素质除了具有所有专业所要求的自学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外,要具备本行业基础设备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具有从事站务工作的较为熟练的技能(包括从事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行车值班员等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运营生产组织、管理和调度指挥的能力,具有正确运用规章制度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的能力结构应以实用、应用为主,凸显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城轨不同岗位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锻炼学生的智能与创新能力。

4.3 素质要素

城轨行业人才的素质要素,除具备和其他专业相同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外,从目前我国各地铁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看,特别重视人才的协作素质,要求地铁员工要有极强的团队精神。作为旅客运输行业,时刻要把安全放在首要点位,遇到突发事件,要求大家互相补台,将不安全因素消灭于初始状态。这就要求城轨行业人才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不同高职院校在确定其培养规格时,在合理分解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基础上,要充分注重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人才需求实际,不断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科学的调整。

摘要:“地铁时代”的到来,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承办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的专业,为了适应城轨行业的发展,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承办城轨各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定位人才市场、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注意的因素和具体确定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合理进行城轨人才培养规格确定。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格

参考文献

[1]姜大渊.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2]范忠.市场营销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2).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第一版.

轨道院校 篇4

1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这就对校企合作程度和深度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轨道分院与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分析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课程内容。而想要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能力,就需要科学的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步骤。

首先,项目化课程体系所设计的项目要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要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遵循工作逻辑设置课程结构,按照一定的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按照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组织知识,将以往多个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融于项目之中,让学生将各种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具体的建设步骤包括以下五步:第一步,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第二步,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工作任务分析;第三步,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第四步,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来进行课程设置;第五步,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支撑文件。

当然,项目化课程体系不是将所有的课程都项目化,而是将能够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岗位需求的内容项目化。例如拓展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就不是适合项目化的学科。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分析,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确定了核心课程,其针对的职业岗位和具体学科见表1。

2 项目化课程的建设

项目化课程体系是指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的统称。因此,项目化课程是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如何建立项目化课程。首先,要设计项目或任务,而项目或任务应是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的。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与管理》课程设计了列车驾驶与列车故障处理两大项目。两大项目下又包含若干任务。这其中打破了原有内容对知识的序化,将原有学科体系中运行安全和通信信号的相关知识放入项目中构成项目化的课程。再比如说《传感器与自动检测》课程,该课程是将传感器、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识别与焊接课程相结合而构成的。根据其原有的课程内容设计了七大类二十一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的步骤,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项目或任务设计完成后,应制定相关的教学文件。如“任务书”、“课程标准”、“多媒体资源”、“教案”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支撑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相关文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3 城轨车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归根结底可以用四点来概括。

(1)任务优先。任务优先是指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首先要围绕任务需要设置课程,然后再进一步设置需要延伸或作为其支持条件的课程。

(2)项目分解。项目分解是指在以任务为参照点进行课程设置时,应结合项目对任务进行分解以确保任务的独立性。

(3)目标唯一。目标唯一是指项目课程体系设计中计划设置的课程必须有独立的核心目标,且只能有一个核心目标,目标模糊或存在多元目标的课程并非真正的项目课程。

(4)经验递进。经验递进是指当被设置的课程确定以后,应按学生的经验发展顺序编排课程的实施顺序,使课程与学生曾经的自身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以上所述是该研究者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对于城市轨道产业人才的培养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与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轨道专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07.

[2]罗世民,幸筱流,陈红江.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南昌高专学报,2006.

轨道院校 篇5

关键词:动车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院校,人才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高科技时代, 铁路作为国家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应用, 为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目前在打造中国高速动车组品牌过程中, 铁路行业迫切需要大量的动车组设计、制造、运用与维护等方面高级技术人才, 特别是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这对轨道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类院校作为铁路工程师的摇篮, 肩负着培养铁路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使命, 如何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已经成为此类院校必须积极面对的课题。本文就铁路动车组快速发展轨道类院校人才培养应对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铁路动车组发展概要及动车组主要技术特点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 在我国五大运输方式中处于首要地位。2007年4月18日, 我国铁路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提速, 在既有线上CRH (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 首次实现了时速250公里的高速运营, 标志着我国既有线提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铁路装备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CRH系列动车组以其惊人的速度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让国人领略了高速列车对旅客出行的便利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8年8月1日, 时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铁路投入运营, 从而拉开了我国高速化铁路的序幕。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建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6万公里, 届时我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速铁路大国。

由于牵引速度的提高, 动车组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 如果说高速铁路是现代化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 那么动车组则是包括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集中体现。动车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优良的空气动力学外形;车体结构轻量化;高速转向架性能;复合制动技术;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交流传动技术;列车自动控制及故障诊断技术;高速受流技术;傾摆式车体技术等。

二、轨道交通类院校面对铁路动车组技术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应对措施

高速铁路为运输事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又为高速铁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轨道交通类院校如何适应中国铁路快速发展, 培养出规格高、品质优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是当前必须思考应对的课题。

(一) 建设一支高水平“全能型”的教师队伍, 给力铁路高素质人才培养。

在传统铁路运输行业中, 车、机、工、电、辆各部门虽然都围绕列车安全、高效、优质运行而发生关联协同运动, 但各自所属专业性强, 内容较为单一;作为轨道交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只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就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而高速动车组技术因其系统集成综合性而与其有着很大的不同。为适应铁路动车组技术的快速发展, 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全能型”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铁路动车组运用与维护等方面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 构建机制, 提升三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师”即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指导实践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一个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 必须具备把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具备教科研能力, 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师型”教师。这种“三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学活动, 又能从事行业实践活动, 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融合在教育教学中, 同时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为毕业生直通社会架起桥梁。学校要把“三师型”素质作为专业课教师的基本任教要求, 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同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课堂。为此学校应加大气投入力度, 出台相应政策, 支持教师到动车基地、生产一线, 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和参加国内知名师资培训, 以提高教师三师素质。教师到企业现场进行挂职锻炼, 带领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技术服务, 产学研合作, 同时还要面向国内外聘请高水平动车组技术专家为学生授课, 充实师资队伍, 提升学校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 加强团队建设, 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团队建设是带动师资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 也是师资队伍快速壮大的关键。学校应建立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等;通过团队的传、帮、带, 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和科研能力;特别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全能型”的教师队伍, 才能应对铁路动车组技术的快速发展, 培养出规格高、品质优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四)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铁路运输生产零距离对接。

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建立由高速动车组行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带头人或教学骨干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指导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 其中来自于铁路现场一线的专家或成员不得低于50%, 这样有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与,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与铁路运输生产零距离对接。

(五) 深度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历来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 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也朝着实用型转变, 学校要在现有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基础上, 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比如动车段或动车基地等, 作为学校联合培养单位,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系, 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 专门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 把企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校企联合体系,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现场参与实践项目, 锻炼实践能力。同时为应对行业重要领域人才紧缺的现状, 必须注重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坚持大类培养的基础上, 实行多品种、小批量、多渠道、灵活培养的策略, 同时加强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为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培养上手快、能力强、后劲足、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六) 建立辐射全路的动车组技术培训网络, 推进各层次人才培训。

高速动车组技术的普及应用, 在铁路运输系统中包括设计制造、运用维护等各部门的专业人才势必会出现大量的缺口, 如果仅仅通过每年从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来补充显然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 且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匮乏很难适应岗位要求, 因此建立辐射全路的培训网络, 针对全路各站段职工进行培训, 举办诸如高速铁路信号与控制设备、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等新技术培训班, 在现有职工中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培训, 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 并使其在理论上得到大幅提高。这种培训方式投入少, 花时短, 对运输生产影响小, 且培训效果好。

轨道院校 篇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 通过优化现有教育资源配置, 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效的目的, 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在线教育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学习模式, 在某些方面具有校内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尤其是人才培养中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及推广差异化教育方面较为突出;但与此同时, 在实训操作、课堂互动方面, 在线教育模式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短板。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土建类的新兴专业,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开设此专业以来, 长期存在着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理论教学地位弱势化等较突出的问题。因此,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能否填补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缺陷, 其在高职院校轨道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何种效果, 实施的可行度等问题, 都亟需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1 现有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效果分析

1.1 传统教学模式定义及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 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强调教师授课, 突出的是“授”字。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往往被忽略了,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挫伤。

1.2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特点

人才培养, 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较, 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等特点。

1.3 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专业实例分析

(1) 搭建城市轨道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 在全区的交通类高职院校中, 发挥着“排头兵”的示范作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开设的新兴专业, 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相关专业人才。在各大城市城市轨道工程高速发展的现状下, 亟需专业院校培养出技术知识更为全面、综合素质更高的轨道人才, 因此, 对提高城市轨道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已逐渐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结合城市轨道行业规范、职业标准, 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开设至今, 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教师、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统计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及具体的量化指标列出, 可概括为五个维度:学习兴趣培养、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就业能力培养, 具体如表1所示。

(2) 运用雷达图进一步分析人才培养评价工作进展

结合上述五个维度指标分析结果, 采用“雷达图原理”的进一步分析方法, 能够更为直观、形象、具体地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特长及不足, 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的查缺补漏、提升能力;同时“雷达图原理”也可以让教师针对学生在雷达图上反映出的各类情况, 发现学生当前存在的薄弱点并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在专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对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现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5年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一级指标数据作为雷达图的评价指标, 可绘制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状态叠加雷达图, 如图1所示:

在图1中, 各个指标连线所围成的面积即表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状态, 围成的面积越大, 其表示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状态越好。通过2011年和2015年两年指标的叠加对比, 可以清晰发现以下两个特点:

(1) 2015年与2011年相比, 人才培养评价状态图的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说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经过五年课程建设及优化后, 轨道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 2011年和2015年的雷达图都不呈正多边形分布, 在实际操作能力、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评价较好, 但在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方面, 评价较低, 且五年来进展并不显著。

(3) 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优势与不足

(1)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表现较好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开设五年来, 人才培养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评价指标上能发现,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提供较好的教学互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实训场地亲自示范指导、规范与细化学生每一步操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常见操作技术, 完成故障处理等问题, 能显著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竞争力。

(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主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高缓慢。在实训中, 经常出现生搬硬套试验步骤、试验原理了解不深等问题, 在试验出现明显误差或发生错误时, 学生根据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 难以从根本上找出原因。

(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质量不稳定

目前的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中, 普遍存在优质实践课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缺少, 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深入的教学研究深度不足的情况, 某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 传统教学模式始终贯穿于学校教学过程, 拥有其难以比拟的优势, 尤其是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但另一方面, 在理论学习能力培养方面, 传统教育模式呈现出的“轻理论, 重实践”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亟需新型的教育模式来适应和补充, 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标。在线教育模式就是近几年来较受欢迎且十分有效的尝试, 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2 在线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分析

在线教育, 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 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 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在线教育让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 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延伸专业知识的边界。

近几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在线教育模式主要有慕课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和授课范围较小的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在线教育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 陆续走进各大高校。现以慕课为例, 分析在线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发挥的作用。

2.1 以慕课为例, 分析在线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1) 廉价高回报性

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方式, 让学生可以免费或低价地利用线上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此类资源主要由相关专业人士编制整合的专业性课程、部分具有专业优势的高校的公开课堂、行业领先企业的实践操作视频等内容组成, 针对某个具体专业课程, 在线平台还为学生配套课后习题, 省去了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授课、教材、场地等成本, 降低了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经济门槛, 让更多愿意学习的学生完成学业变为可能。

(2) 自主开放性

慕课允许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拥有一定的机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计划, 充分利用专注度高的时间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剔除了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模式, 充分提高学生的时间利用效率, 鼓励学生开展“碎片化”的学习。

慕课形式不局限于传统视频公开课, 可以在博客、社交网络等多个平台同时进行, 覆盖的社交人群较广, 使学习的平台更为多样化, 丰富了学习交流对象的层次。通过给予学生在课程选择、学习时间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 重新定义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3) 高注册率低互动性

据调查统计, Coursera作为慕课最大的教学平台, 注册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 但实际完成课程并拿到结课证书不到10%, 中途退课或者未完成练习人数过多, 这说明在线教育对学习者的约束力是极大的考验。

慕课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较大局限性。基于网络技术原因, 一般学生们尽管能通过慕课平台的帖子留言, 语音互动等形式开展交流, 但授课者与学习者面对面的交流的确是无法实现的。授课者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的动态情况, 就无法做到及时地根据学生实际, 调整授课方式。

(4) 无学分无监督性

对于慕课之类的大规模的在线授课形式, 除了少数知名高校, 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对特别课程有学分互认外, 大部分的高校并不认同其课程学分, 主要原因是慕课质量无相对应的认证部门或机构进行审核, 考试监控、课程设计及作业、操作能力等都不易准确把控及管理, 导致高校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这在一定程度上, 极大地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在线教学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 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

(1) 优化教学质量

部分轨道专业课程, 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 推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在授课之前布置问题, 给学生提供网络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自主地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教学课件、专题讲座、电子书等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也可以通过在线上平台间相互提问、交流经验的形式得到解答。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完成了大部分的学习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减少或不再对普遍认知的公共知识进行专门讲解, 从而课堂上的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并指引其进行相互讨论, 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想法及创新积极的思维方式。学生们通过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再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新型的教学模式交换了学生和教师的位置,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所学知识产生较高的兴趣, 同时节省了教室内的授课时间, 可以讲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训课程, 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也更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专业型、实践型人才的办学原则。

(2) 提升学习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地革新之中,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 其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也在逐步发展完善之中, 因此学生学习不能只停留于课堂上的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可尝试引入在线教育模式, 利用慕课、SPEC等相关教学平台上提供的名校教授、企业专家、行业先锋等共同打造的精品课程, 教授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在线教育学习当中, 教师可以把优秀的教学视频、课件分享给到课堂上, 采用更多样的授课方式, 转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 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质量。

(3) 搭建校外学习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常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两年在校学习, 一年岗位实习的教学模式。因此, 学生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期间, 常常会遇到各种专业技术难题。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若可将“在线教育”模块置入现有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 学生在将个人信息定期录入顶岗实习系统的同时, 还可利用系统中的在线教育模块, 将施工中无法立即处理的技术问题, 第一时间与教师在线上沟通。同时, 学生可以通过便携手机客户端“实习通”软件, 同步地进行相关操作。“在线教育”模块的置入, 有利于学院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不仅能实时监控学生校外实习安全, 还能高效率地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彻底脱离教师的面对面指导, 对于陌生工作环境和全新的操作技术带来的困难和问题, 可以利用空余时间, 通过在在线教育平台观看相关操作视频、咨询专家指导意见、网友间相互解答等方式, 学习到实用的操作技能, 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各自的优势, 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如表2针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专业,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应适当引入在线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在线教育所具备的自主性、多样性、优质性、便利性等特点, 激发学生创造性, 降低学生学习成本;另一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具有不可替代的课堂即时互动性,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协作能力方面依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正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由上文分析可知, 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 引入在线教育模式, 可以较好的解决学生学习基础差、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顶岗实习期间管理不便等问题, 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 在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效果不容小觑。

摘要:在线教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具有学习自主性、廉价性、广泛性等特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模式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高等职业院校应把握机遇,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在线教育,人才培养,城市轨道交通

参考文献

[1]谢海燕.引进MOOC对对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J].高教学刊, 2015 (9) :66-67.

[2]徐新玉.关于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J].大学教育, 2015 (2) :129-131.

[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2) :85-93.

[4]张志达.“慕课”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广州化工, 2015 (8) :221-223.

轨道院校 篇7

1 框架板式无碴轨道结构力学分析模型

1)框架板式无碴轨道结构组成。框架板式无碴轨道由钢轨、扣件系统、轨道板、乳化沥青水泥砂浆调整层、底座及凸形挡台部分组成。

2)分析模型。应用有限元理论建立框架板式无碴轨道结构计算模型:钢轨采用弹性点支承梁模拟;扣件采用线性弹簧模拟;轨道板、CA砂浆层、底座均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如图1所示。为消除边界效应,本模型选取3块相邻的轨道板进行计算,并以中间的轨道板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时,应用计算机进行模型求解。

3)荷载作用位置。为了得到轨道结构各部分最大力学响应值,荷载形式模拟为列车一个转向架,作用4个竖向作用力,数值大小取动轮载,作用在中间板的中间位置。

2框架板式无碴轨道力学分析

2.1计算参数

计算参数见表1。

2.2计算工况

取扣件刚度在20 kN/m~100 kN/m变化,变化量为20 kN/m;取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层弹性模量在100 MPa~1 400 MPa变化,变化量为200 MPa。一共40种组合工况。

2.3计算结果与分析

从每一次计算的结果中提取相应力学参数的最大值,绘出其随扣件刚度Kpv和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弹性模量ECA两个参数变化的三维趋势图:

由图2,图3的变化趋势图可知:

1)框架板内的主压应力、拉应力变化趋势相同,随着扣件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弹性模量的增大基本不发生变化。2)框架板内的弯矩最大值随着扣件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弹性模量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在400 MPa前减小的趋势明显,当大于400 MPa时基本不发生变化。3)框架板内的剪应力变化趋势跟框架板内的主拉应力、压应力变化趋势相同。4)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层内的主压应力、拉应力变化趋势相同,随着扣件刚度的增大基本不发生变化,随着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5)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层内的弯矩最大值随着扣件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层弹性模量增大有增大的趋势,在400 MPa前增大的趋势明显,当大于400 MPa时基本不发生变化。6)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层内的剪应力随着扣件刚度的增大基本没什么变化,随着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层弹性模量增大有减小的趋势,在400 MPa前减小的明显。

摘要:分析了框架板式无碴轨道结构力学模型,对框架板式无碴轨道扣件刚度和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层弹性模量两种参数组合变化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框架板和乳化沥青水泥砂浆层内的主拉应力、主压应力、剪应力和弯矩最大值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无碴轨道,框架板,力学计算,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华武.无碴轨道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赵国堂.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王其昌,韩启孟.板式轨道设计及施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4]陈秀方.轨道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考生物科学下一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