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院校

2024-07-11

石油院校(共8篇)

石油院校 篇1

摘要:《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是拓宽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知识, 为石油工业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面宽、上课人数和专业学科多、学生重视不够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 以教学事例为例, 通过加强教学环境建设、突出教学重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及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四种简单教学方法等手段, 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因人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从而为学生能够学好该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石油院校,石油工业概论,教学现状,教学效果

《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是石油院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初步了解石油行业基本内容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总共七章,分别为绪论、石油地质、石油勘探、钻井与完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集输与储运系统、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所学内容涉及到除了石油销售以外的方方面面,如:石油地质、勘探、钻井、完井、油田开发方案、采油工艺技术、石油加工和炼制等。该课程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覆盖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和化学工程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我校石油、石化特色,使理工科类、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石油工业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石油行业的兴趣和投身石油行业的热情,同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对加强和扩宽学生的石油行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的意见来分析,由于本课程信息量大、涉及专业面广等原因,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现状

1. 课程信息量大,课时少。

我校《石油工业概论》课程初开课时是32个学时,现在增加到了36个学时,即便如此,平均下来,每章仅5个学时,而每章必须把该学科的主要基础知识剥离清楚,可想而知,难度很大。

2. 上课人数多,专业类型多。

《石油工业概论》在我校是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包括理、工、经管等,限于教学资源紧张及本身课程的特殊性,每次上课都是大班大教室,一般上课班数为4~6个班,学生人数达到120~180人,且一般都是2~3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么多学生在一个教室,必然会使课堂纪律和课程讲授遇到双重挑战。

3. 学生重视不够。

对于非石油工程专业的部分学生,对这门课不是特别重视,在他们看来,这门课是石油工程专业的,其他专业学了没用,同时,认为学不学习这门课,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影响,所以,对这门课投入的时间非常少,甚至只是应付考试而已。

二、具体对策

1. 加强教师队伍及教学环境建设———解决课时少、信息量大的问题。

对于教学大环境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师资队伍上,形成了老、中、青教师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能胜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梯队。同时,形成老带中、中帮青的良性教学氛围———教学师资稳定,使课程讲授越来越好。 (2) 教学管理上,加强了课程规划与教学改革,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重新修订教材等,加强教学法研究———使教学内容和信息更加合理。 (3) 教材选择上,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自编了教材《石油工业概论》,成为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使教学质量更高。 (4) 试题库建设上,按教材分章(7章)、分类(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简述题)建立了《石油工业概论》试题集,并给出答案———使学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来充分理解上课讲授的内容。 (5) 网络教学环境上,建立了包含课程描述、教学队伍、教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等的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教师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全部加载在教学网上———使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教学资源或在网上自学。总之,我们从教学组织、管理上,有师资、教材、规章制度等严格的硬措施,也有网站建设、试题库练习、网络学习等软措施,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具有较高水平。

2. 依据学生专业特点,突出相应教学内容———解决不同专业学习重点不同的问题。

《石油工业概论》是一门涉及专业内容非常广泛的课程,不同专业对石油工业知识的需求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不是要培养其成为从事石油工程的专业人才,而是为学生今后从事自己本专业工作服务,尤其是当他们从事与石油相关工作时,使他们在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时,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他们专业方向不同,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如:对于数学专业,应该突出各种数学方法在油田的实际应用,所以该专业学生必须理解目前石油开发中各种应用技术的原理,且要掌握该技术的核心内容。以油藏试井监测技术为例,该技术原理要用到数值离散、微积分等纯数学知识;同理,油藏模拟时,我们要用到数值模拟软件,这里则涉及计算速度、计算收敛等数学知识。总之,从学生专业实际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为学生成才服务。

3.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解决信息量大及学生不重视的问题。

教学方式上,按照最新大纲和教学内容要求,编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中引入大量最新彩色图片和动画,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易懂,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对应每章教学内容,配备了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录像,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感性认识。如讲授机械采油时,直接把游梁式抽油机及抽油动画放到多媒体上,使学生直观理解机械采油设备。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4. 多种简单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解决学生不重视的问题。

对于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听懂、能理会、能记住呢?笔者总结了四种简单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问法。如在初次讲授该课程时,首先我抛出问题:哪些地方要用到石油?学生们自然就会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汽车、飞机、轮船等。然后又问:那石油是怎么得到的呢?这时候,学生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之后我就让学生们看教科书的目录,石油就是通过对它的生成机理研究、用一定的手段找到石油,用钻井方法打一个流动通道、用机械方式和其他增产措施把石油采到地面,在地面对石油进行初步处理和存储、在炼油厂加工成我们需要的石油及其附属产品。这样,不但给学生们解释了石油来源的过程,还把课本上的7章内容联系到了一块儿。第二种方法是形象比喻法。对于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有些原理和设备难以理解和掌握,但如果能把讲授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即用形象比喻法,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一说到树,大家自然会想到树的形状,树的枝枝蔓蔓,这时,我们就说到采油树和石油产品树,以这种形象比喻把相关内容通俗化,便于加深记忆。第三种方法是实物模型教学法。事实证明,理解一个物体,最好就是用实物本身来表达。在教学中,这种实物模型法,效果往往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讲授游梁式抽油机时,我们就让学生看教学楼前的抽油机实物,再一边对照一边讲授。第四种方法是多总结、多讨论。总结和讨论,不但能使知识点串通起来,而且能够加深理解和记忆,是学习中一种简单而效果特明显的方法。如在讲授石油地质学这章时,我先讲地球的基本特征:年龄、形状和内部结构;由地球年龄引出地层单位及油气的生成等;由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引出地壳,由地壳引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岩石,再由岩石引出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的引出就为下章石油勘探奠定了基础。这样总结性的讲授,不仅能将各章节联系起来,更能吸引学生往深处探究的兴趣。

《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是为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拓宽知识,培养具有石油基础知识、初步石油开发技能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很关键,要不断地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探索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以简单、明了、总结性的话语,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提高《石油工业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晓娟.石油工业概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7.

[2]徐波.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 2009, (1) .

[3]吴景春, 范森.准确定位两专业结合点提高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教学效果[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5) .

[4]安慧, 赵东风, 闫来洪, 等.石油工业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石油教育, 2010, (5) .

石油院校 篇2

【关键词】石油高校管理;技术创新体系

高校作为创新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在知识的传授、传播、创新方面起到基地的作用,而且要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1]。因此,衡量一所地方高校,其办学成功与否和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积极主动适应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要求[2]。作为石油高校,东北石油大学坚持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

一、增强科技原创能力,为石油工业提供智力支撑

从中国石油工业的现实来看,诸如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油气资源储量的增加、石油化工技术的提高、油气资源的充分利用、替代能源的开发等关键问题最终都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解决,为此,石油高校的科技工作应该突出加强这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先导研究,提高石油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主动适应和引导石油科技发展方向;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合作,联合攻关,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石油工业科技进步;

三是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要通过凝炼方向、汇聚队伍、构建基地实现科技能力和水平的跨越發展。

四是形成占据优势或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研究队伍、研究基地。在已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力、提高水平,产出独特的高水平成果,更好地适应石油工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二、有效提升育人水平,为石油工业培养创新人才

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特点是:国际化、复合式、创新型。

(一)以通才教育为基础,突出培养复合式人才

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强调通才教育模式,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程度。

(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一,创新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奠定思想基础和目标要求。

第二,强化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第三,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促进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

(三)以特色教育为基础,突出培养国际化人才

第一,进一步强化石油主干专业的外语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第二,对石油主干专业的学生强化WTO知识和跨国石油公司管理知识的教育,加强国际作业规范的教学工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他们面向世界的意识。

第三,加强面向国外的文化教育。利用专家讲座、课外活动和互联网宣传增加学生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和理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一)瞄准企业需求,搭建“四个”平台

1、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需要出发,本着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统筹规划布局、促进学科交叉、鼓励校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等原则,从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特别是石油石化工业基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出发,加强对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组织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2、构建科技转化平台

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集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吸纳、培育为一体。通过推动政府支持,多元融资,建立大学科技园。以此作为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与石油石化企业等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平台。

3、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设立校内预研科技项目,使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提前进入企业急需攻关课题的前沿领域,加强承担企业项目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4、构建科技合作平台

与石油石化企业、地方其他企业合作,建立一批起点高、运作规范、管理到位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参与企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科研项目的开展。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建设共建科研基地,共同培养科技人才,共享科研成果。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产学研合作关键

1、发挥“人和”优势,以兼职教授为纽带,全面开展产学合作活动

“人和”的优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原来隶属石油行业;二是建校初期教师参加油田会战,与油田科技人员建立了密切关系;三是学校毕业生大量分配到油田,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油田的关系。校企双方互聘兼职技术人员,扩大双方的联系与合作。

2、发挥地利优势,校企共建研究基地,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在加强产学合作办学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发挥地处大庆、靠近东北三大油田的地利优势,以油田为主要合作对象,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奋斗目标。需要企业、政府和高校多方协作、互利双赢,共建区域创新体系。高校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立校、科技强校、服务兴校,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这样,高校科技工作才能真正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傅建中,李建法,沈红卫. 产学研结合:地方高校创建特色之路[J]. 中国大学教育,2007,(2):69~70.

[2] 孙晓峰. 地方高校功能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7):97~100.

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问题研究 篇3

会计是近些年我国大学教育中的热门专业, 不仅在财经类大学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也成为所有的综合性大学普遍设置的专业之一。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本科专业招生目录统计, 在全国678所本科高校中, 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382所 (占57%) , 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会计本科招生规模也随之急剧扩大, 宏观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会计本科教育模式也应有所转变。国内对于会计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会计教育改革问题、中外会计教育的对比问题、会计教育目标的探讨及会计职业教育等, 但对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少。我国培养石油类高级人才的院校尽管很少, 笔者调查了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等10所国内主干石油类高等院校, 这些院校的98%以上都有经济管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 而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也是这些二级学院里占重要地位的专业之一。与其他高校相比更加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要让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 就要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 为石油行业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会计就理应成为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2005年, 温家宝总理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学生可以一面在校学习, 一面在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本文提倡半工学结合模式, 即在学校正常的按计划教学外, 另设立一个月的短学期来到企业分岗位进行实习和工作。这样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因为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体系性和连贯性, 但是又要结合专业特征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深入到实践中去, 才能学以致用, 达到知识授予效果的最大化。石油类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虽然没有财经类院校的会计教育更专业、更体系化, 有的成立时间甚至非常晚, 所以其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都不及历史悠久的财经类院校, 但其能够生存下来也必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石油类院校在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开发、储运等专业学科的建设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这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至关重要, 也为石油院校的会计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对象性条件, 真正达到宽带基的基本素质要求。办学主体的历史沿革使得石油院校与油气田企业存在密切的联系, 能够有“产学研”一体化的条件, 这为石油行业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理论与实务研习的专业平台。

二、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是指通过会计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反过来, 会计教育目标又决定和影响着社会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 决定和影响着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质量。所以, 建立明确适当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的首要问题。我国仅有的十几所石油类院校的会计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多是含糊不清, 没有明确的专业领域范围, 虽然会计是全国通用的一门学科, 但是在“大而全”的基础上即全面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石油类院校更应该突出的是专业领域, 更好的为石油行业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

(二) 会计课程设置没有行业特色

目前我国的石油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上统一为基础会计、中期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等专业课, 主干课程的设置已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但专业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大, 据调研报告显示, 我国的石油类院校经管类专业课占总课时的50%以上, 而国对比外样本专业课只占总课时的32%, 可见比例严重失调。而课程设置跟普通的财经类院校的设置别无他样, 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这些课程设置基本都是通才的培养模式, 而《石油工业企业财务和会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会计》及《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研究》等非常著名的专著却很少被问津, 这是石油类院校的一大缺憾。在学科理论建设上, 石油会计理论研究常常被忽视, 很少有院校明确的提出将“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及实务”纳入其主要研究领域。

(三) 学生专业外语能力培养不强

目前我国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很快, 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但要懂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用外语来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可见外语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 尤其是专业外语。但大多石油类院校教授专业外语只是形式上的机械翻译, 教外语的教师也不见得外语水平很高, 他们只是把书上的词句翻译过来跟学生顺一遍而已, 并没有根据国外的原文书来使学生得到理论上的提高和知识的升华。对一些小语种的学生 (例如俄语、日语) 来说, 教学更是粗糙, 基本没有专业外语, 而是大帮轰的学习一些科技外语,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没有任何帮助。

(四) 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中占主导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班级为单位, 以教师讲授为主,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也未能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 实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在大多数院校, 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 实验课以简单的模拟操作代替了岗位实践。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学习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

(五) 会计实践教学不重视

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而石油高校会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弊端, 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石油企业实践的条件, 但没有加强和企业间的联系, 从而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效果不佳。而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 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很多石油高等院校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只设置理论教学学时, 没有实践教学学时, 即使有也只是安排两周的实训草草结束, 整个实践教学完全流于形式。而这些主干课程恰恰实务性非常强, 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熟练掌握。

三、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体系构建

(一) 重新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石油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掌握良好的基础会计与实务处理基础上, 通晓石油行业生产、管理的流程与模式, 并能充分把握和运用石油行业会计理论和方法, 适应和服务于行业经营管理不断的变化。

(二) 注重石油行业特色战略

要凸显石油类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必须加强与石油行业部门、协会、学会和石油勘探研究院所在承担科研任务、培养研究生、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探索石油天然气会计教育、科技与行业经济结合的新途径。石油行业高校会计学的特色在于行业, 特色是优势、是拳头, 一定要抓住而不能丢失。发挥行业特色, 走特色化的会计办学道路, 将有利于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正确定位发展方向, 合理设置培养方案, 集中力量促进石油类会计管理创新。

(三) 改革会计教育模式

目前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和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思维活力以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提倡师生间平等自由地探讨,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交流沟通才能激发灵感, 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石油类院校都是特色比较鲜明的, 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发挥铁人精神在专业领域、在科研和工作的过程中。对于石油类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看, 加强石油天然气会计模拟教学, 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会计模拟实践, 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模拟前的动员准备、模拟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模拟后的总结评价等三个阶段。通过模拟实践, 让学生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直接接触, 把学生放在会计人员的位置上具体处理各种经济业务, 通过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 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 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模拟实践中完善会计教学的程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好把学生放到实际的石油企业中去实习调研, 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去真正实践会计数据的整理和传输, 最终编制会计报表, 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四)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石油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 特别是要与石油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的、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石油企业的管理 (会计) 研究中心达成共建。从基础研究的探索到应用研究的开展;从会计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 会计新技术的开发, 到系统集成和成套技术, 必须以石油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要立足本行业, 将先进的会计信息技术 (包括内部控制技术) 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 以技术集成的形式在行业内转移和推广。 (1) 必须实行案例教学。这种方式是以石油企业会计案例为核心,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全面运用财务会计知识、剖析案例, 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由于石油天然气会计具有理论性、技术性、操作性和行业独特性, 在学习了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后, 通过案例, 一方面使教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整理、加工资料, 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是使教学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 为今后更好的融入企业的专有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改进课堂授课方式。运用演示教学方式, 演示教学方式是以计算机、图像扫描与处理、投影、音响等设备为手段,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形象生动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均可采用会计教学的操作性很强, 很多专业知识教师如果只口头表述, 学生不易理解, 如基础会计中结账方法等比较抽象, 而利用演示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出多媒体课件, 在讲授时配合使用, 学生在听课的同时, 直观地从大屏幕上看到账页、凭证等, 使枯燥的抽象知识便于掌握和理解。 (3) 把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列为教学重点。会计实验教学, 尤其是具有石油专业背景的会计类实践教学, 更应该把会计实验做到精细化, 除了会应用会计信息化中的各类主要会计软件之外, 如用友、金蝶软件。还必须掌握中国石油公司运用的行业专用的会计软件——中油财务软件, 这是在石油公司进行会计工作必备的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电算化实验应该提高教学比重, 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流程。这样到了工作岗位后可以直接上手, 节省了很多二次学习的时间, 为企业节省资源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会计工作中, 会计与单位的财务打交道, 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 因此, 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并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性质、意义和作用, 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培养职业上的自豪感, 从而热爱会计事业, 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业务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六) 构建与需求一致的新模式

我国的石油类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学制一般都为四年, 其中三年半的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等的教学, 最后半年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不管毕业生是否在石油行业领域里工作, 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毕业应该具备会计类的通用技能和行业内的专业技能, 这样才能凸显出石油类学校培养的专业特色, 使得毕业生在目前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培养的模式一定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下图设计了高等石油院校基于专业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一致的新模式, 旨在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由于石油企业对会计类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是能够独立进行会计的核算、数据的分析、指标体系的分解和总结、以及适应石油公司总部变更很快的业务重组及系统升级的要求, 每当石油公司新出台一套核算和考核体系的时候, 都要求下属单位能够很快做出积极的反应。所以要本着培养与需求一致性的原则来设置本科会计本科的课程, 达到合理、合法、不浪费、不缺腿, 能够为石油行业培养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要重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图2) 设计通用、专用及注册会计师课程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来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

摘要:本文以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研究对象, 采用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中西方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研究, 提出了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认真处理好会计技术与会计理论、教育环境与教育规律、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重大关系, 并且要从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专业建设战略以及学科平台的构建等方面着手, 保证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石油高校,会计教育,专业会计

参考文献

[1]黄启国、罗剑、郑建伟:《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 (学术) 》2006年第12期。

[2]徐虹、林钟高:《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教育目标研究》,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3]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 》2008年第5期。

[4]胡星辉:《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改进》,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5]文雯、李乐夫、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学科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与实证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

石油院校 篇4

一、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1. 石油产业国际化的要求。

石油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石油生产企业。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石油行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外承包、合作开发油田的规模不断扩大, 石油企业国际化日益形成, 这种趋势在海上油田尤为显著。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亦表明, 需要“既懂专业, 又会外语”的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石油工程领域的国际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1]。这就要求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又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开展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 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石油领域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进一步来说是为我国的石油行业提供更多复合型的战略人才储备, 因为这批学生将是我国石油行业实现国际化的新生力量。

2.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

石油工程是集多种工艺技术和工程措施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多种工艺技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综合工程, 涉及地质、力学、化学、流体、物理和机械等多学科综合知识。相应的石油工程专业英语也涉及多方面的知识, 范围广, 专业词汇量多, 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 若学生掌握了石油工程专业课的相关知识理论, 则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具有良好的基础英语水平是学好专业英语的前提。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是特定的专业人群使用的, 是为石油工程科学研究和实践服务的, 这就决定了专业英语在教学上与基础英语的区别。石油工程专业英语与生产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 使用者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适用人群和应用范围有所差异, 但专业英语的句型、语法和时态等都是建立在基础英语的基础上。因此, 基础英语是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前提, 所以要学好专业英语, 过好基础英语关是必要的, 也即是学专业英语之前需有基础英语的基础和学习积累。

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一个较大的不同点在于专业词汇上。石油技术词汇的特点是数量较大, 种类复杂, 枯燥难记, 往往容易使学习者失去兴趣。如何避免枯燥, 使学生尽快掌握大量专业词汇是专业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专业词汇组成由两部分:一是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特有的词汇, 由石油行业特定情况自身衍生的, 只用于本行业的交流和应用。如anticline这个单词, 这是由词缀法构成的一个单词, 在石油地质中称为“背斜”。如double-faulted anticline (双重断错背斜) , transition tip-line anticline (过渡型尖顶背斜) , 这些词汇在基础英语中几乎是不会用到的。二是衍生于基础英语的词汇, 该类词汇由基础英语沿用而出, 部分词汇意思变化不大, 但有部分词汇意义则发生完全改变。举个例子说明, 比如基础英语的词汇fishing tool, 其在基础英语中可以理解为“渔具”的意思, 而到我们钻井英语中, 则变成了打捞工具的意思, 因为我们把井下落物称之为fish (落鱼) 。又如christmas tree在基础英语中为圣诞树, 这是毋容置疑的。但在我们的专业英语中它就变成了“采油树”, 是一种井口生产装置。由此可见, 专业英语是专业课与基础英语的有机结合。

3.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课是介于石油工程专业课和大学基础英语课之间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正是基于此特点, 就要求任课教师既有熟练的基础英语功底, 又有扎实的石油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就目前我校的情况而言, 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专业英语课教师数量较少。我校的基础英语课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普遍较高, 但基本上没有任何工科背景, 对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 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基础英语课教师不懂专业, 专业词汇量有限, 对很多技术性原版文章的讲解难以深入, 备课与讲课的方式与基础英语大致相同, 未能体现出我校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特色。所以, 我校的石油工程专业英语课教学基本上是由专业课老师任课。由此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对于碰到的一些句型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在分析其句型结构方面就稍显粗糙。虽然有诸多问题不能在短时期内解决, 但我校还是大力支持专业课老师任课, 要求他们及时了解国外石油行业的先进技术, 教学讲解要有深度, 要让学生吃得透。同时在备课阶段要花大力气在基础性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要照顾到英语底子薄弱学生的需要。这是对专业英语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同时有利于专业课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高等石油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英语能力的状况

笔者结合近几年我校的石油相关系部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 分析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 发现各个专业学生层次存在较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侧重点不同。

各个院系都十分重视基础英语教学, 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基础英语的教学质量, 把过关四六级作为教与学的目标, 以为通过了四六级的考试, 就具备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就能够把专业英语学好。再者, 学生在学习基础英语阶段, 有一个四六级的目标摆在前面, 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高。而到了专业英语阶段, 一般学生都将其作为一门辅助课来对待;同时, 目前尚未有一个衡量专业英语的统一标准, 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习积极性不高。

2. 知识层次不齐, 专业基础知识差。

学习专业英语, 是要求在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当薄弱,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不甚了解, 这对专业英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以至于教师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来讲解专业课方面的知识。

正是基于此的考虑, 我校的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基本上是采用翻译式的教学模式, 即用英语和汉语对照来学习, 通常采用英语原版教材, 教师在授课中边翻译边讲解的形式。比如, 在讲解固井管串结构的时候, 会介绍一种Halliburton公司的浮鞋 (Super SealII High-Port Up-Jet Float Shoe) , 其作用是improve mud displacement in open hole section (改善裸眼段的顶替效率) 。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前沿的井下工具, 学生对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即使专业英语课教师也不一定见过这种浮鞋装置, 应该说这时介入母语介绍其工作机理是必要的。又如在讲解一篇关于降斜防斜钻井的课文时, 有这样一段话:“Fora slick BHA, Both side force and bit tilt increase with increased WOB, a slick BHA is not a good BHA for deviation control...A common alternative to the slick BHA is the Pendulum...”学生会问到底什么是Slick BHA?什么是Pendulum BHA?这其实应该是在石油工程专业课上已经讲解过的知识。此时, 任课教师只好放慢教学进度来回顾Slick BHA (底部光钻铤钻具组合) , Pendulum BHA (钟摆钻具组合) , 甚至延伸到Packed BHA (满眼钻具组合) 。学生对专业课的基本技术理论都不明了, 又怎么能深入专业英语的学习呢?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深刻体会就是:很多文章学生读不懂, 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专业不懂而非英语太差造成。如果学生没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那么学习专业英语就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

3. 思想松懈, 方法不当, 英语能力退化。

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 在校学生在四六级通考上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一旦通考之后, 学生的思想立马就松懈下来了, 产生对英语学习的疲惫感和抵触情绪, 甚至认为专业英语课教师的英语水平不高, 课堂收获不大。再加上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 有一定的阅读理解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便挫伤了学生积极性, 导致部分学生放松甚至放弃对专业英语的学习, 英语能力严重退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端正的, 进取心也有, 但面对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 往往继续沿用基础英语的学习方法:背单词、背句型, 殊不知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不仅是掌握大量的相关专业词汇, 更重要的是提高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 最终达到能够与外方工程人员进行切磋交流专业技术的目的。应该说专业英语比基础英语更贴近于实际应用, 它是极具专业特色的一门学科, 专业英语课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 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的能力。

三、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1. 专业英语教学要着眼于未来的竞争。

在石油行业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剧的今天,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石油领域的国际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翻译为主的教学逐步转变为读、说、听、写全方位的训练, 侧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使学生达到“用我所学”的境界[2]。我校对在校生实施专业课英语教育, 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日后参与到国际化竞争做第一步铺垫。我们所做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比如在课堂引入最新SPE文献, 让学生参与新技术的讨论, 尽量尝试让更多的学生用英语相互交流, 即使他们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这些措施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 提高英语实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交流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 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母语表述工程技术问题。石油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 需要广泛接触国外先进技术理念, 而石油工程专业外语正是这样一块敲门砖。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威多森 (H.G.Widdowson) [3]曾指出, 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保证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可保证语言知识的传授, 因为后者是构成前者内容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强调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创新工程的实施建设相一致, 符合目前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懂专业、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也是增强我国石油行业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在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教育方法方面, 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是必须的。课堂教学运用实践型和交互型的教学模式, 避免单一的翻译型讲解。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语言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对英文原文要有总体规划, 从而实现石油工程专业英语课由翻译型教学向沉浸型教学的模式转变。

根据我校学生及其日后的工作状况, 笔者认为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应当涉及以下几部分内容: (1) 常规工程设计, 施工流程的内容; (2) 石油科技文献的内容; (3) 海外主要作业区的风俗。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与实际工况极为接近的, 比从头至尾阐述一篇SPE原文更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这是因为语言交际需要特定的情境,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 并使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这种兴趣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

就教学手段而言, 多媒体教学是石油工程专业英语课不可或缺的部分。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使教学内容、教学经验与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 它的研制与使用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更新相辅相成。多媒体技术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弊端, 利用音乐、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英语语言环境, 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对石油工程学科而言, 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仅有一定的理论认识, 绝大部分学生对地质勘探, 钻井完井及油气田开发的认识尽局限于书本, 没去过现场, 也没见过实物。这种情况一定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讲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 图文并茂, 才能引导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以前述BHA (底部钻具组合) 为例, 在给学生阐述Packed BHA时, 务必给出多媒体图示, 如图1.a two-stabilizer Packed BHA和图2.a multistabilizer Packed BHA。多媒体课件一旦给出, 任课老师讲解起来就方便快捷, 学生理解起来也直观形象。

虽然很多多媒体题材解释的问题看似很基础, 但仍不可忽视其在石油工程专业英语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四、结语

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要与专业课的教学相衔接, 主要从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着手, 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既要保持石油工程专业内容的系统性, 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课文选自最新的欧美石油工程英文原著, 从而规范教学内容, 寻找与专业课相衔接的最佳契合点[4]。根据我校的石油工程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实践, 目前专业英语课教师大都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为丰富的科技英语翻译经验。但如何能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先进的教学方法论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关键。

大学教育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题,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 教育的核心是对人才的培养, 要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石油行业栋梁之才, 还需全社会的关注、扶持和高校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锐, 张卫东等.涉外钻井专业英语培训教学探析.石油教育, 1998, 16, (5) :29-33.

[2]段立先.浅析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17, (8) :11-14.

[3]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石油院校 篇5

一、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专业词汇量大是专业性英文著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一般英文著作中,专业词汇所占比例可达30%以上,大约需要掌握5000条左右的词汇,才能够比较顺畅地阅读专业文章。因此,掌握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是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著作的基础。

(一)词根、词缀记忆法

了解英语词根、词缀记忆法对准确理解石油专业词汇的词义有很大帮助,同时使枯燥乏味的专业词汇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在英语中,大量的词汇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记忆的。单词的核心是词根,知道词根的基本意思,再结合词缀的意义,就可得出单词的完整含义。下面举几个例子。

1) meta-是一前缀,表示“变化”的含义,-morphic表示“坏的一些性质和东西”,所以,metamorphic (n.)表示变化的东西,即变质岩。

2)-graphy是一个词根,表示“用形象或直观的方式表示或描述”的含义,geo-表示“地,大地”,所以,geography (n.)表示关于大地的论述,即地理学,地理。

3)-fy是一个动词后缀,表示“…化”、“使成为…”、“变成…”,它的对应名词后缀为-faction或-fication。所以,petrify (v.)表示使石化,petrification (n.)表示石化作用。

(二)词形词意法

bed原意表示平坦的面,普通英语中多指床,专业英语中多指河(湖、海)床(底)、一层,bedaccretion为河床淤高;bedded表示已经成层的、层状的,bedded deposit层状沉积、沉积矿床;bedding形象地表示在沉积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层理,horizontal bedding水平层理,beddingsurface (plane)层面、层理面。

(三)专业术语法

许多专业术语都是由专业词汇构成的,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词汇记忆。如:marine geology海洋地质学;structuralgeology构造地质学;mininggeology采矿地质学或矿井地质学;petroleum geology石油地质学。

向学生重点介绍一些学习词汇的方法,可以使他们尽快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为复杂长句的句子分析和翻译奠定基础。

二、句子结构分析和翻译

石油地质外文文献中的句子往往结构复杂,长难句较多,虽然专业英语一般都安排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翻译能力,但是对长难句的分析和翻译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专业外语的实际教学要在适当复习语法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引领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次关系,增强学生划分主、谓、宾、定、状等句子成分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涵义。例如:

The oiland gas tend to rise and willeventuallyreach the surface ofthe earth and be dissipated unless theyencounter a barrier which stops the upwardmigration.

分析:unless they encounter a barrier which stops the upward migration:unless(除非)是连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后面又有一个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意为:除非它们能遇到阻止他们向上运移的障碍。本句译为:油和气趋于上升,除非它们遇到障碍阻止向上运移,它们垂直升到地球表面消散掉,这样的障碍能够形成圈闭。

句子结构分析的能力,是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把这种训练贯穿到课文教学的始终,才能获得成效。在实际授课构成中,教师可以先对课文不做解释,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来了解大意。在通读后,学生们会发现有的句子已经明白意思,而有些复杂的句子要分析。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概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课文中长复句做结构分析,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经教师指导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组织和处理,最后,抽查多个学生的翻译情况。通过学生间译文的比较、分析、修改,最后得到一篇比较理想的译文。必要时,教师还应给出翻译范文。

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时,应根据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适当地介绍一些翻译技巧。如: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长难句的拆分与组合等等。

三、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英语专业英语翻译的教学和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是摆在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教学和改革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高职英语翻译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实现高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新形式下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摘要:专业英语作为一种职业英语, 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都具有不同于基础英语的特殊性。本文在分析总结专业英语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教学方法,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专业英语,词汇,翻译

参考文献

[1]穆雷.翻译教学的发展途径[J].中国翻译, 2004.

[2]高璞, 姚志刚, 赵靖舟等.石油地质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中国地质教育, 2009.

[3]瞿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上海科技翻译, 2004.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3.

石油院校 篇6

一、课程的目的及要求

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训练学生对基本操作和理论知识灵活的综合运用,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鉴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以有机合成为主, 教师给定目标产物, 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实验要求, 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 独立 (或在教师指导下) 撰写实验方案, 拟定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所需物品, 完成实验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

1. 实验的类型。

在选择实验内容时, 实验的类型基本分为两类: (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2) 植物中提取与分离天然有机物。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在课时数不多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两个兼顾。首先是兼顾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例如: (1) 酰基化反应 (乙酰苯胺的制备, 阿司匹林的制备) 。 (2) 酯化反应 (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苯甲酸乙酯的制备) 。 (3) 亲核取代反应 (1-溴丁烷的制备) 。 (4) 氧化反应 (苯甲酸的制备) 。 (5) 康尼查罗反应 (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制备) 。其次是兼顾各种重要的合成装置及操作, 涵盖了分别带分馏柱、带气体吸收、带电动搅拌、带分水器的回流装置;水蒸气蒸馏装置 (从肉桂皮中提取肉桂油及其主要成分的鉴定) , 索氏提取装置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 , 蒸馏装置,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法分离绿色植物天然色素) 。有机物的鉴定既有物理常数测定 (熔点、沸点, 折光率) , 也有采用化学方法鉴定, 有机波谱分析 (红外光谱, 质谱) 。大部分实验都将合成、分离、提纯、物性的测定和波谱鉴定等环节串联成一体。

2. 实验微量化。

改变了部分实验的投料量, 进行微量或半微量实验, 降低实验成本, 节约实验时间, 大大减少实验污染,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利用资源、绿色环保的科学发展观。

3. 根据低毒的原则选择原料及溶剂。

鉴于实验室的条件不太完善及实验班数及人数多的特点, 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低毒性的原料及低毒易回收再用的溶剂。如苯甲酸的制备我们采用苯甲醇替代甲苯;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制备萃取剂我们采用石油醚替代乙醚;酯化反应的带水剂、茶叶中咖啡因的溶剂的种类也是基于这个原则去选择。

三、改进合成实验教学

合成实验教学安排在基本操作的教学之后,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技能, 但不能熟练掌握, 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先讲实验目的要求, 分析实验原理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进行操作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此方法虽然使学生的基本操作得到训练, 但仅仅是完成实验内容, 缺乏良好的思维训练。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不会分析思考, 动手解决, 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这在以后的毕业论文实践中充分暴露出来。针对教学实际, 我们逐渐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科学的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中, 形成“以学为主, 以教为辅, 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 建立有机合成反应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合成与制备实验中, 应培养他们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思想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逐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例如:由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实验, 通过分析可知为平衡反应历程, 根据平衡反应的知识, 采用过量的醇, 或除去反应生成的水的方法提高产率。

2. 加强对学生实验预习的指导, 提高预习效果。

对学生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能够预知实验成败的关键。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给学生判定预习成绩。一个有机反应能否进行反应条件 (外因) 的选择与应用十分重要, 例如:由正丁醇、溴化钠和硫酸制备1-溴丁烷的实验。浓硫酸用量的大小。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反应速度取决于两物质的浓度, 这就要求有更高浓度的氢溴酸, 因此需要过量的硫酸;硫酸的浓度和用量是否越多越好?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 最后小结对硫酸量的要求:适当过量, 浓度适中。

3.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我们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摆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首要位置, 实验中耐心指导, 严格要求, 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操作, 发现不规范的及时纠正并给予示范。通过一些相关联 (理论、装置、操作) 但又有差别的实验进行反复练习, 强化训练, 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如制备实验做到装置合理, 操作规范, 台面整洁有序, 实验习惯好, 知道废物回收处理, 防止有机物的挥发和毒性, 认真操作, 及时记录。积极互动、合作的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实验时间有时会相差到一个小时, 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鼓励他们“胆大心细”, 在做好预习工作的前提下, 大胆实验, 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

四、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动手能力, 训练了思维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 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 分析原因想办法动手解决。一些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同学,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实验报告来看, 思路清晰较为严谨, 个别同学还有独到之处, 已初步学会了有机合成反应研究的基本方法, 并使自身的科学素养得到一次系统的训练, 这在以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中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对石油化工院校的有机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教学进行探索。实验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实验装置, 大部分实验都将合成、分离、提纯、物性的测定和波谱鉴定等环节串联成一体。从注重研究方法, 重视实验预习指导,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几个方面改进合成实验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动手能力, 训练了思维能力。

关键词:石油化工,有机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科志, 申秀民, 刘正平, 等.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J].化学教育, 2010, (3) :92-93.

[2]于秀兰, 杨桂秋, 任保轶, 等.有机化学综合性设计实验的教学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09, (4) :55-57.

[3]徐红, 刘红, 席晓岚, 等.有机化学综合性设计实验的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3) :268-269.

石油院校 篇7

关键词:石油工程,地质类院校,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 针对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方式、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存在许多争论和认识上的模糊, 这严重制约了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办学的发展。因此本文在系统总结成都理工大学 (原成都地质学院) 能源学院 (原石油系) 石油工程专业近5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与未来对石油工程人才培养需求上的变化和趋势, 针对地质类院校的优势, 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进而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为地质类院校在石油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能源需求的日益加剧已成为了制约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国的能源发展放在了前三的重要位置, 同年国务院2006[3]号文件“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能源的勘探放在所有地质工作之首。这样的战略调整表明了国家至少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会将能源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 同时也表明了油气行业在未来人才需求上将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这为石油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5年来国家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拓展海外、注重新能源的勘探开发”的能源战略方针, 在此基础上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东部主力油田储、产量的稳定难度越来越大, 需要更为复杂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 通过融合地质、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等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地质、开发问题, 这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有了更高要求。 (2) 国内中西部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已转变为主要针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 这类油气藏地质结构复杂, 隐蔽性强、储渗条件差、非均值性强, 勘探开发难度巨大, 要求的勘探开发技术更高。 (3) 随着海外油气市场份额比重加大, 对既懂油气勘探开发基本理论和技术又了解国际油气项目管理和勘探开发规则, 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未来石油工业日益国际化的趋势。 (4) 新能源的勘探开发是常规油气资源接替的重点, 随着国家在该领域投入的日益加剧, 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油砂的勘探开发、页岩油 (气) 的勘探开发等, 这些领域无疑将是石油工程人才未来施展才华的重要领域, 因此必须对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进行补充。

综合国家能源战略的要求来看, 国家对石油工程人才的知识体系要求已不像以前那样相对“单一”, 而是需要他们拥有更为全面和宽广的知识体系, 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复合性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是未来20年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2 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国内办有石油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等。从这些学校的前身和发展基础来看,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地质类院校, 如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另一类为石油类院校, 如中国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等。地质类院校具备深厚的地质基础, 一般充分发挥其地学优势, 将地学融入到石油工程之中, 国内各大油公司的油气田开发实践也表明了具备一定地质基础的石油工程技术人员能更好的进行油气开发工作;而对于石油类院校由于其办学核心就是围绕石油的开发来设置专业, 其学科分类更为细致, 人才培养针对性强, 如西南石油大学就提出要针对性的培养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工作, 获得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在地质类院校背景下开办的石油工程专业其培养特色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传统学科地学优势的影响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容易培养出兼具地质基础和油气开发技术的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

3 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三个结合”培养思路

根据符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培养思路, 即工程、地质、信息相结合, 油田开发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发展趋势相结合。其中工程、地质、信息相结合为石油工程、石油地质及信息技术相结合突出了地质优势和特色、强化了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手段;油田开发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符合石油工程专业技能学习的规律;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发展趋势相结合是油气行业日益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也是拓宽人才就业领域一个重要方向。

3.2“练、习、研”实践教学模式

石油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分为三部分, 其一是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作业、设计、实验、上机操作等练习方式, 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该设置可以归纳为“练”;其二进行野外、生产现场实习, 以观察观摩、工具使用、动手操作等方式, 训练学生实际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 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可将该设置归纳为“习”;其三在具备一定基础的高年级阶段设置综合课程设计, 训练学生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并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式, 培养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能力, 这被归纳为“研”。这样整个实践教学就遵循这样一个“练、习、研”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地质类院校背景下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的培养, 抓住了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与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保持了一致, 同时也紧扣了社会及业界的需求, 最终建立起了强化“三个结合”培养思路, 突出“练、习、研”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了验证, 也受到了三大石油公司和各科研院所的大力肯定。

参考文献

[1]周文, 张艳芳, 伊向艺, 等.结合石油专业特点, 探讨本科生就业[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3 (4) :67~70.

[2]刘畅.发挥多学科优势, 培养复合型人才[J].北京教育 (高级版) , 2007 (3) :41~42.

石油院校 篇8

东北石油大学是伴随大庆油田的发现而诞生的一所以工学为主, 工、理、管、文、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这一石油院校中学生人数众多、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为分析对象, 采取无记名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式, 进行了“石油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选取石油工程、油气储运、采油、工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应用物理、英语等专业, 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60份。在460名被调查者中, 男生282人, 女生178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110人, 非石油专业毕业生350人。在对调查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指标计算及分析后, 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1.1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据调查, 石油专业学生有22.7%已经签到工作, 36.4%的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非石油专业学生有9.8%已经签约, 41.5%的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可以看出, 石油工程专业签约率高于非石油专业, 但总体来看, 无论是石油主干专业还是非主干专业, 签约率均普遍偏低, 将近一半学生经过努力仍没有找到工作。

1.2 毕业生就业预期中等偏高

1.2.1 就业地点的选择

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点倾向于生活稳定的中小城市 (占40.9%) 及沿海开放地区 (占40.9%) , 而非石油工程专业中48.8%的学生则倾向于生活稳定的中小型城市, 31.7%的学生选择了沿海开放地区。调查表明, 现在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能够进行客观定位, 客观地认识自己, 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就业, 明白大城市就业确实存在高压力、竞争激烈的现实, 因此都不会盲目选择竞争激烈压力大的一线城市。但通过调查也可以明显看出没有学生期望到城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就业。

1.2.2 就业薪酬期望

对于薪酬待遇问题, 石油院校的毕业生都普遍倾向于1 000~3 000元之间, 薪酬要求不高, 就业压力之下, 大多数毕业生首先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先就业后择业, 在现实状况下, 选择专业对口, 喜欢的工作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只能通过工作后慢慢寻找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据调查, 期望薪酬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人数占39.7%, 2 000~3 000元之间的人数占33.3%, 接受1000元以下工资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

1.3 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程度一般

调查显示, 从对用人单位的了解情况上看, 石油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面窄, 但是专业针对性强, 适合就业的企业所涉及的行业也相对单一, 所以石油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对用人单位也有一定的了解。非石油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 但是专业针对性较差, 适合就业的行业多种多样, 因此非石油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对用人单位不了解。

而从就业情况上看, 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用人单位一般都是国有石油石化企业, 因此学生对国家政策关心较少, 比较相信在自己校园内的招聘企业。而非石油专业的毕业生则大不相同, 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就业的行业涉及各个领域, 需要学生多了解国家对不同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因此会导致石油专业和非石油专业的毕业生产生较大的差异。

1.4 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比较乐观

在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上, 63.7%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非石油工程专业这个数据为66.7%, 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还是比较乐观的, 而且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积极面对, 充满信心。虽然还有部分人面临就业信心不足、茫然失措, 但是比例相对较小, 对这些毕业生要加强心理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度过毕业这一特殊的时刻。

2 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毕业生自我认识不足

首先, 毕业生对自己职业目标的明确情况。调查显示, 石油专业有50.0%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比较明确, 36.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非常明确;非石油专业有48.8%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比较明确, 14.6%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非常明确。其次, 毕业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情况。石油专业有22.7%的人对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 还有18.2%的人对职业生涯没有想过要规划;非石油专业有24.4%的人对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 24.4%的人没想过要规划。

由此可见, 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 有的目标清晰, 有的漫无目的。给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 并围绕这个目标做出一个可行性计划, 十分重要。而且要把这个目标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 让他们时刻督促提醒。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计划, 直至达成自己的目标。

2.2 工作搜寻渠道以及工作搜寻成本差异较大

根据工作搜寻理论的假设, 工作搜寻渠道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是有组织的, 通常是指由公营或私营的职业介绍场所、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等市场中介机构完成, 非正式的工作渠道则丰富多样, 包括亲友们的介绍、随处可见的招聘信息等。而在工作搜寻过程中, 工作搜寻成本是存在的, 由于工作搜寻成本的间接成本难以衡量, 本文仅关注直接成本。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的直接成本指其为求职而付出的专项资金, 包括服装、准备简历、面试花费等。根据调查显示: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通过校园招聘就能顺利签到工作, 很少会到外地参加招聘, 而非石油专业的学生工作搜寻的渠道多种多样, 因此招聘过程中石油工程专业和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产生的搜寻成本就有所不同:500~1 000元之间, 石油工程专业所占比例为22.7%, 非石油工程专业所占比例为34.1%;1 000~1 500元之间, 石油工程专业有36.4%, 非石油工程专业有24.4%。

对于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认为, 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需要到校外参加招聘, 通过校园招聘就可以签到工作, 而非石油工程专业由于不是针对石油专业的, 所以要到校外参加招聘或是到人才交流市场寻找工作, 因此产生的搜寻成本就比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高。

2.3 学校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就业信息不完善、缺少知名度

根据调查, 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声望和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及就业指导, 对工作搜寻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211”重点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院校, 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的声望同其培养的学生的能力成正比, 学校声望越高, 所培养的学生能力越强。依据这种思维, 根据工作搜寻模型, 在同等工资条件下, 雇主更愿意雇佣能力高的毕业生, 因此, 学校的声望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存在影响。

根据搜寻理论的假设,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全, 而每一个求职者都必须在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搜寻, 因此, 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将有利于工作搜寻行为的开展。

3 促进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石油院校毕业生工作搜寻现状的描述和分析, 可以看出, 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的假设下, 大学生就业预期趋于实际化, 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受到其自身能力因素、性别、专业属性以及学校的就业指导、经济环境因素、政府宏观就业政策的影响。

3.1 毕业生:注重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转变就业观念

根据调查, 石油专业毕业生有45.5%的人认为最影响自己就业的因素是自己, 非石油专业有63.3%的人认为最影响自己就业的因素也是自己, 而其比例相对石油专业要高出很多。根据前述可知, 毕业生对自我的认识都是比较模糊的, 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并能找到适合自己岗位的人较少。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大感受之一就是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毕业生在校期间, 应当更加注重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 寻找各种机会多看、多想、多练, 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 高校毕业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 不能只是想投入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大企业报考竞争热潮当中, 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圆自己的“高薪、精英、城市”梦。因为,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将来一段时期内, 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在大企业, 也不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而主要在国家政策扶持的、急需人才的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基层、中小企业等。高校毕业生如果能够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 树立风险意识, 培养拼搏精神, 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些就业领域将是可以大展宏图、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3.2 学校:加强教育管理, 为学生提供充分就业指导

东北石油大学的目标是建设一所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和优势, 以工为主, 理、工、管、经、文、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 优势学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大学。此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与学生就业情况有关, 另一方面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关。因此, 学校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学科与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一手抓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 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要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要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学校要注重对多学科的平衡发展, 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 严抓学生的学习风气, 在把我校的石油工程主干专业发扬光大的同时, 将我校的其他专业也提升到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使我校真正成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全国重点高校,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3.3 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应完善劳动力市场, 增加就业数量,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有关制度, 降低供求双方的寻找成本, 提高市场效率。鼓励各类职业介绍所的发展, 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促进大学生就业

4 结论

本文基于工作搜寻理论对石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 对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显示, 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的假设下, 我校石油专业和非石油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很大差异, 大学生搜寻行为受到其自身能力因素、专业属性、学校就业指导、经济环境因素、政府宏观就业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相信通过学校和学生以及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 石油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会更加乐观, 石油专业和非石油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

参考文献

[1]韩宏华, 孟益宏.工作搜寻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扬州大学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5) :78-81.

[2]张雄.工作搜寻理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解释[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9, 22 (3) :9-11.

[3]何亦名, 张炳申.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28 (2) :15-21.

[4]姜继红, 汪庆尧.职业搜寻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8, 12 (1) :57-61.

[5]李玉梅, 程聪.劳动力市场工作搜寻理论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 9 (2) :98-102.

上一篇:煤炭公司财务下一篇:汽车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