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

2024-07-22

国际石油(共11篇)

国际石油 篇1

一、石油的研究背景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它是国家工业的命脉, 是不可以缺少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替代的能源,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石油已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的能量来源。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不断刷新历史, 2008年2月25日刚突破100美元每桶大关, 7月11日创下的历史147.37美元的盘中每桶最高价。2010-2013年世界油价每桶基本维持在100美元以上,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都在提高, 截至2013年已经接近60%, 高油价无疑成为影响着中国发展的一个台阶。

二、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有很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 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 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 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但是, 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 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价格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 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 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 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 OPEC产量激增, 截至2013年底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 OPEC原油总供应量为364万桶/日, OPEC原油总产能为335万桶/日, 剩余产能30万桶/日, 产能利用率高于90%, 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 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石油生产成本上有石油勘察成本, 设备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 制作和销售成本等等;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的产量配置决策, 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 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 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 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 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 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 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3.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基本有: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因素、石油库存变化因素、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因素、汇率变动因素、异常气候因素等等。

三、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就达到3.7亿吨, 成为世界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高达2亿吨, 而石油消费量确高达5.07亿吨, 我国60%石油依赖进口。预计到2030年, 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然而, 从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来看, 高油价是会长期存在一段时间的, 不是暂时现象, 而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 高油价将会对中国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经济:

1. 高油价将增加了我国外汇开支;

虽然, 在过去的2013年OPEC原油价格较2012年下跌了3%, 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整体趋势还是上升的。在2012年OPEC原油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为109.45美元/桶。此前, OPEC原油价格连续三年上涨。以2013年为例, 我国进口原油约为3.07亿吨, 约折合22.5亿桶, 如果每桶原油价格上涨5美元/桶, 那么我国每年就要为此多付出100亿美金的代价。

2. 高油价将对整个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依靠原油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 原油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的上涨, 但石化行业依然要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对于现有的化纤和塑料行业来说, 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惨烈的市场竞争来决定, 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 影响会更大。

3. 高油价将带来石油生产成本增加, 物价上涨, 加大通胀压力;

通过理论测算, 原油价格每上涨10个百分点, 石油加工行业、炼化加工行业的成本将会提高6.4个百分点, 运输和仓储行业会增加1个百分点, 化学工业会增加0.8百分点, 建筑业增加0.5百分点, 农业增加0.3个百分点, 设备制造业增加0.4百分点, 纺织业增加0.3个百分点。

三、中国石油体制改革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今天,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石油资源缺乏的环境。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计。中国的油田资源比较贫瘠, 而且使用不注意节俭且浪费严重, 中国经济增长1万美金GDP需要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 法国的7倍, 日本的14倍。人民的节约意识很差, 所以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改善产业的结构, 进行能源调整。1、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确保石油基本供给;2、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 保障石油进口。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 努力保证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3、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避免石油供给风险。利用石油储备, 可以低价买进石油, 高价卖出石油, 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石油价格, 保持本国经济平稳运行;4、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 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结论

对于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的建议方面, 石油价格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意义, 我国石油体制需要不断的去改革和创新, 比如打破国有垄断, 战略石油储备方面。希望我国石油定价体制不断完善和改进, 对我国石油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际石油 篇2

一、国际石油工程所遭受的风险

对资源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在石油开采方面的政策限制有了具体了解之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在资源国开采石油工作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对国际石油工程的风险进行控制和规避。

(一)经济政策的改变导致企业财务方面易遭受风险

在玻利维亚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受到当地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受到资源国当地的经济实力,经济形势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我们企业在资源国的经济领域极易受到财务方面的风险。在玻国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时候,玻国作为资源国,他的对外合作管理体制容易对我国在玻国石油企业的运作造成困难。玻国的税制以及税法的改变,经济的稳定程度,以及对外汇兑换的管制以及玻国本国对石油资源的重视,对外来企业开采石油的抵制都使我国在玻国的石油开采工程极为不利。这些方面的限制使我国在玻国的石油工程的财务经济方面遭遇极大的风险。

(二)国际石油工程的关税方面存在风险

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是通过技术,设备和材料的投入来实现其经营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进口设备和材料。在进口设备和材料的时候在给资源国交付关税的时候容易产生风险。石油工程在开发石油资源的时候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和设备。所以在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时候需要频繁的对设备和材料进行进口。由于对所需材料和设备的需求数量多,批量大,金额大,所以一般采取临时进口的方式入关,从而避免高额的关税。这种方式也可以方便设备的再出口。在玻利维亚,对进口关税的设定并未详细列明各种货物的关税税额,只有大致分类,根据资料的`描述,一般货物、资产的关税税率为5%,除服装、家具以外的商品,其关税最高不超过20%。所以为了少缴纳关税,需要以玻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或者当地石油企业的名义来进行临时进口。用这种方式将材料和设备不直接进口到本公司的名下,虽然减少了一部分关税支出,但是随着而来的对设备的归属造成了产权风险。在进口这些设备和材料的时候,进口到自己名下公司风险最小,但是很多国家的关税制度不允许这样做。其次,进口到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风险也是相对较少,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工程公司一般不会私自侵吞属于我国的设备和材料,就算是出现问题也比较容易协商解决,将设备进口到资源国的国家石油企业还有利于设备的再出口。但是将临时进口的设备和材料转到当地企业以及在当地作业的国际石油企业风险就相对较大。一般来说,将设备和材料进口到当地企业和在资源国作业的国际石油企业的风险一方面是当与这些企业的合作意向发生转变时,极难保证这部分设备和材料的安全,另一方面,当地企业或者在当地作业的企业国际石油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发生经济纠纷或者导致其破产的时候,极容易导致我们国家进口到他们公司的这部分设备和生产材料被当做抵押或者破产财产处理,给我们企业进出口方面的业务造成极大的风险。

(三)在外汇管制方面存在风险

当前玻利维亚对汇出资金用于归还贷款或应付外国材料设备款或名义工资方面的管制还不是太严格,除去银行收取的正常手续费之外,如果以美元的形式汇出还需要交纳汇出金额0.15%的美元交易税。此外,对汇给母公司的管理费或直接汇出的营业利润。需要先交纳12.5%的代扣税,然后再收取正常的银行手续费,如果是使用美元汇出的话还需要额外的交纳0.15%的美元交易税。相对于在玻利维亚的石油工程企业来说,我们想要获得更大的利润就要避开12.5%的代扣税,但是这种行为极容易违反玻利维亚对石油企业税务方面的相关规定,操作不当易使我国在玻利维亚的石油工程受到阻碍,影响我国在玻利维亚的石油产量。

(四)在玻国的税务和财务方面出现的风险

我们国家的石油企业有一套完善的符合国情的内控体系。但是来到玻国之后,在玻国开展石油工作就需要遵守当地的税务方面的规章制度。玻国在员工的薪酬方面和对社会保险以及各人所得税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使我国的石油企业缺少了极大程度的自主性。受到资源国当地的财政和税务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制约,我国的石油公司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我们体制的优势。由于玻国还对我们企业的员工有着严格限制,外来员工不能超过15%,其余的都要使用本地的员工,没办法发挥劳动力的优势,而且资源国当地的员工也不能很好的适应我们公司的体制,这就导致我们公司的体制容易和当地有关石油开采相关规定发生冲突,导致财务和税务方面的风险增大。

二、规避和控制财税风险的方法

(一)采取适宜的回款渠道,合理规避代扣税

由于对汇给母公司的管理费或直接汇出的营业利润要扣除百分之十二点五的代扣税,这方面的支出对我们企业的资金消耗很大,严重影响我们企业的工作和发展,所以有必要合理规避这部分的代扣税。例如可以通过国内相关公司和在玻子公司签订名义设备购买协议,将运往玻国的设备及材料反映为玻子公司的应付款,同时计提利息,以便将来回笼资金时使用;由于玻国工作签证较难取得,目前我项目还没有计提中方人员的名义工资,准备在将来条件成熟时,按合理标准计提名义工资,进一步增加回款渠道。

(二)对物探项目进行税务策划

首先,要在提高设备、材料进关价值的同时,签订融资租赁购买协议。其次,计提专业服务性薪酬。最后直接通当地员工计提工资,缴纳社保。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三种计提方式进行具体的税务策划,以便于寻找最合适的税务策划方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

1.假设按当地员工同样的方式,缴纳保险后入账。在这种方式下,需要企业承担的保险比例为(企业+个人)29.42%,另外还需缴纳个人所得税0.74%,合计30.16%。

2.假设按专业服务方式计提薪酬。在这种方式下,企业承担的税收在中方人员取得税号时是12.5%,未取得时是15.5%。

3.假设不计提工资,用增加报关设备价值的方式消化这部分人员工资,由于详细的关税税率不明,根据现有资料可以预计的是一般为5%,最高不超过20%。根据对三种形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第一种方式有着极大的缺陷,成本较大,不利于节约资金,控制税务风险。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尽量压低在外账上计提的中方员工的工作,提高入关设备价值来消化一部分员工的工资。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虽然还有一些缺陷,需要有充足的前期资金作为保障,但是还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税务风险。

三、总结

国际应急石油储备发展趋势 篇3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还能维持20年以上,我们的石油消费惊人,石油储备缺口却很大……

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选择,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那么,国际应急石油储备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现有的应急石油储备有何不足?

主要石油消费国大规横建立石油储备,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棚之后

历史地看,各国重视石油储备始于一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尤其是大国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必须拥有足够的石油储备。二战更是为此做了有力的注释。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对美宣战,获取石油都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主要石油消费国大规模地互相协调着建立石油储备,却是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

1974年2月和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主持召开了华盛顿能源会议与布鲁塞尔能源协作小组会议,商议拟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国际能源计划(InternafionalEnergyPlan,简称IEP)。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减少成员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持有最低水平应急储备,在出现重大供应中断时分享石油供应。同年11月,24个OECD成员国(经合组织)中的16个签署了IEP协议,同意在OECD框架内建立国际能源署(Intem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来实施该协议。成员国据此进行了相应的国内立法以建立各自的应急石油储备(Emergency 0il Reservel,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拥有相当于60天净进口量的应急石油储备,1980年代标准被提高到90天并保持到现在。

除了净出口国,IEA所有净进口国应急石油储备水平平均达135天

实际上lEA成员国都是超过90天净进口量的应急储备标准。

2009年9月的数据表明,在国际能源署28个成员国中,加拿大、丹麦与挪威为净出口国,其余25个净进口国应急石油储备水平平均为135天。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从2006年起转为净进口国,虽然每天的净进口量才4.4万桶,但来自企业的巨量商业储备因此都成了应急石油储备。详见下表。

IEA的应急石油储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57.06%。IEA标准既是发达国家标准,也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根据IEA的定义,石油应急储备分为三个部分:政府储备,机构储备与企业储备。政府储备指中央或联邦政府出资建立用于应急的储备;机构储备指公共或私人机构为应急目的而建立的储备;企业储备指企业所有的石油储备,包括两个部分:为达到国家最低储备天数而做的义务储备,为商业运作而储备的石油即商业库存。一般允许通过双边协定把三种储备中的一部分存放在国外(见上表)。政府储备与机构储备合称公共储备。拥有应急石油储备的25个国家中,同时拥有政府储备、机构储备与企业储备的有爱尔兰与斯洛伐克2个国家;兼有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的有美国、波兰、日本与韩国等4个国家;兼有机构与企业储备的有捷克、芬兰、法国、匈牙利、荷兰、西班牙和德国7国;只有企业储备的有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希腊、意大利、卢森堡、新西兰、葡萄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和英国12国。

9月份只有匈牙利的公共应急储备超过90天水平。德国负责机构储备的EBV于1998把标准从65天提高到90天并停止了企业义务储备,因此,德国企业只有商业储备。上表也显示。只有少部分IEA成员国拥有政府应急储备。美国与日本是拥有政府储备的两个大户。美国政府本身拥有60天左右的战略石油储备,它有权利要求企业拥有30天以上的应急储备,但这一权力从来没有动用过,因为企业储备一直远远高于这个水平,9月底的数据为80天。日本法律要求每个石油企业至少拥有70天的应急石油储备,政府储备则由JOGMEC统一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IEA要求进口国拥有相当于90天净进口额的应急储备,对净出口国没有要求,而欧盟(Eu)则要求所有成员国拥有相当于90天消费量的应急储备,但允许包括净出口国在内生产石油的成员国享有25%的减扣。对于产油量较少的国家如法国,IEA标准高于EU标准;对于产油量较高的国家来说,EU标准高于IEA标准。

IEA成员国的机构石油储备在增加,应急石油储备的天数也在增加

战略石油储备(strateglc Petroleum Reserve,简称SPR)与应急石油储备的概念有所不同,这一概念起初来源于美国政府所建立的应急石油储备。现在通常在广义上使用SPR概念,但它仅仅包括政府应急储备与机构应急储备两个部分,而不包括企业储备。

应急石油储备包括初级产品与提炼产品,前者包括原油、天然气液(液化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的总称)、添加剂、氧化剂等,后者包括汽油、煤油、重质燃料油等。应急储备不包括石脑油与海运途中的油轮上的石油。欧洲国家,尤其是内陆不产油或需要进口成品油的国家,主要储备成品油以便于利用。美国与日本主要储备原油。以便根据需要加工为不同形式的产品,而且储存原油的成本较低,这对于储存量大的美日来说是有意义的。

动用储备油有严格的条件,主要是为了应付供应中断或急剧减少,只有在较少的情况下用于平抑油价。至于是先动用企业储备还是先动用公共储备,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总的趋势是由先动用企业储备转向先动用公共储备,原因可能是以下两个: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有向机构储备转移的趋势;机构储备属于共同储备,只要政府决策就可以迅速、大量动用,操作上比动用企业储备要便利许多,而且受经济因素的制约相对较小。

IEA成员国应急石油储备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减少,机构储备增加(但没有机构储备的美国则表现为政府储备迅速增加);应急石油储备的天数在增加,IEA净进口成员国的平均天数从去年10月的123天增加到今年9月的135天。

出现向机构储备转移的原因可能是:政府储备的不足之处是官僚机构运作效率不高,成本较高;而企业则通常是利润导向,对于通常是反市场运作的调节行为,本能上有抵触;而机构储备则兼有两者之长而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二者之短。应急石油储备天数增加的原因有二:各国利用低油价增加储备,美国等甚至动用油轮来储备原油;石油消费具有刚性,尤其是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运输业来说,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油价长期看涨,因此,倾向于利用油价从高位回落的时机增加应急储备能力。

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现状与规划

规划中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相当于IEA成员国的应急石油储备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国家战略石油储

备、地方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和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IEA成员国平均应急储备水平已经达到135天,中国如果也采用这一标准,扣除现有21天的商用储备后,由于地方石油储备还没有建立,因此,应该建立的战略石油储备水平为114天。可以说建“90天标准”是完全必要的,不过是事实上的低标准。

经过长期的争论与酝酿后,中国已经开始建立应急石油储备。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选址原则为: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2004年6月,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工建设,2006年起陆续建成并注油,现在已经注满。这四个基地的总容量为1600万立方米,约合1368万吨,依据2007年的日进口量44.41万吨计算,相当于30.6天的进口量。再加上相当于21天进口量的全国石油系统内部商用石油储备,总共拥有的储备能力为51.6天的进口量(以2007年的用量计算),还不及日本1974年底所具有的60天民间石油储量(日本于1978年开始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总体而言,第一期基地的储备量较小,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经济性的,而非战略陛的。

第一批储备基地选择东部沿海,主要是因为靠近市场,沿海地区炼油能力较强。第二、三批基地将逐渐向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布点,这主要是考虑将来的能源安全,内陆地区炼油厂也将布点并逐步推进。中国计划通过第二、三期SPR基地建设,将应急石油储备水平提高到“90天标准”。据悉,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甘肃兰州、新疆鄯善由于可以就近利用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而进入第二批名单,兰州基地2008年12月初开工兴建,而都善基地已经完成第一期建设并已开始注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原油。其他地址未公布。第三期的储量与第二期相同,均为2800万吨。这样,三期总共储量为6968万吨。这能满足2020年时的“90天标准”么?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还能维持20年以上。世界能源机构的《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也认为中国在2020年之前,石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可能会达到4.8%~5.2%。根据笔者的计算,中国在1998~2007的10年里,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6.60%,而产量年增长率才1.55%,二者的差额或日净增长率为5.05%。因此,可以假定到2020年为止,中国每年石油消费增长率为5.0%,即与过去10年的净增长率持平。以2007年的消费量3.680亿吨为基数,2015年和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将分别达到5.437亿吨和6.939亿吨。国内年产量按照最高业内公认不大可能达到的标准2.0亿吨计算,2015年有3.437亿吨需要进口(占消费量的63%),90天的净进口量(即SPR储量)应为6.23亿桶;2020年有4.939亿吨(占消费量的71.17%)需要进口,90天净进口量为8.95亿桶。相比之下,中国预计在2020年完成的三期SPR基地总共储量只有5.13亿桶,只相当于46天的进口量标准,还达不到2015年应该达到的储量。

国际石油 篇4

2015年3月26日,全球最大石油展———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 cippe) 将在北京举行。“cippe2015第七届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将同期召开。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是cippe同期最重要的主题论坛,已经举办六届,本届论坛以“技术革新与‘智绘’油田”为主题,围绕油气田储运技术、油田数字化、石油装备国际市场及采购介绍等业界热点进行深入探讨。能源主管部门、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国内外知名油企、行业机构、科研院所、装备制造公司、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等石油全产业链机构将汇聚一堂,共商石油业大计。

本次论坛将邀请发改委、国家工信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国际知名油服公司等相关负责人讲解我国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新的能源形势下对石油装备的需求。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分公司的发言题目“石油重大装备发展趋势的分析”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论坛另外一大亮点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专家详解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

我国海洋石油国际工程的发展探析 篇5

一、我国海洋石油国际工程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的原油产量缓慢平稳的上升,年均增长1.7%,而石油的年均消费增长为5.6%,我国自1993年开始,原油供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后,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逐渐递增,出口保持稳定,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净进口国。因此,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海洋石油国际工程行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海洋石油国际工程的投资规模略有缩减,我国成油气市场企业并购主力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迈向深海,国际油气合作项目不断增多。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起步比较晚,与众多发达国家拥有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管理体系完善的综合一体化石油公司相比,在技术、合作模式选择、议价能力、应对风险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海洋石油的开发受采购设备、技术、资金、风险要素制约,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减,我国大型国际油气项目投资成本严重超支。实际上,由于跨国经营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海洋钻采的技术受到限制,工程的原油产量增加不明显,各方面共同促使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石油企业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油气资源的消费重心在近几年开始转向新兴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资源消费增加,我国尚处于通过海外跨越式扩张来提升油气资源储量的阶段。2015年,我国的海外油气并购金额累计达400亿美元,成为全球油气市场的并购主力,跨国战略联盟合作模式增加迅速。

(二)海洋石油工程装备部分实现国产化,钻井平台建造技术逐渐成熟

海洋石油工程装备主要是钻井平台、导管架、油轮、钻井船等设备设施。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洋石油装备的研制,到80年代,突破较大的是半潜式钻井装备的研制,海洋石油转向深海后,各大石油公司均制定出各自的深水钻井装备计划。目前,具有“整装”服务能力的公司只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几乎全部承担了国内固定式采油平台的设计,负责80%的海洋石油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加大了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及石油钻采装备的更新力度,中海油目前已经拥有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和投资17.5亿元的世界第一单吊7500吨起重船“蓝鲸”,海洋装备技术有了较快发展,投资建设的两艘3000米深水多功能船海洋石油286和海洋石油291于2014年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深海水下施工装备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海洋石油工程的“深海舰队”也初具雏形。目前,深海钻采平台集中于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平台和单柱式平台技术的研制,部分装备零件实现了国产化,技术逐渐成熟,拥有固定平台65座、自升式平台9座、半潜式平台3座,还拥有5万吨半潜式自航船和3000米级多功能水下工程船,已经可以满足7000m以内海洋石油钻井开发生产需求,定远可达140人,实现了较高效益建设工程的目标。但与掌握高精尖核心装备技术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专业化程度不够,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中东地区的业务不断拓展,在重点市场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015年海洋石油国际工程在近海、深水和海外勘探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业务不断拓展,全年中海油同步运行30个工程,完成了12座导管架陆上建造,在海外勘探领域取得6个新发现,但总体上海洋石油的开采在我国仍属于起步阶段。目前,中东是世界海洋工程的重要市场,该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020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59.8%,其世界油气勘探开发中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海洋石油国际工程在中东的项目逐年增加,能勘探开发规模较大和项目周期较长的油田,在工程中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浮式钻井平台利用率达到了85%。核心的海外业务市场集中在阿联酋市场、沙特市场和卡塔尔市场。阿联酋市场的项目多在阿布扎比及附近海域,项目水深普遍是20-30米,多为常规工程范围,和国际海洋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在该市场的工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沙特市场,海工的大项目不断涌现,与当地有知名度的hadihaman,XENEL等公司合作,分包项目的海上安装或陆地建造,加强了在该市场的大型生产平台租赁商合作,承接了更多的浮式生产平台订单。同时,我国的海洋石油国际工程在新兴市场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卡塔尔市场的基地拥有8000m码头,在也门、巴林、科威特、阿曼等地非常规及常规小项目也比较多,总体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了在海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四)国际油价持续低迷,海洋石油国际工程总体利润下降

国际油价的走势与我国的石油价格走势基本相同,但我国的原油价格由于定价机制的调整,整体的波动幅度要小一些。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石油供应增加导致的产能过剩对我国石油工程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海外石油投资面临的亏损风险增大,在资本市场的权重增加,业绩的下滑连带股票市场的股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此外,石油国际工程面临政局不稳、政策多变、国际信誉问题等政治性风险,经济风险方面的外汇风险、延迟付款和分包风险也给工程项目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的外部环境下,中海油实现油价为51.27美元/桶,同比下降46.6%。油气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2.8%,至人民币1,466亿元,在降本增效的措施下,桶油成本同比下降5.9%,为39.82美元/桶油当量,实现连续两年下降。总体上,2015年中海油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降低作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建立了成本优化的长效机制。面临复杂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各项海外业务稳步推进,但净利润为人民币202.5亿元,同比下降66.4%,还是受到了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影响。

二、海洋石油国际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设备的关键设计建造技术不成熟,对精细零件的进口依赖程度大

海洋石油行业的整个生产链,包括了上游的勘探与开采、中游的油气储运、下游的精炼与销售,对工程的装备要求很高。主体装备用于上游的开发,包括钻井平台、生产平台和潜水作业船等。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建造商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其在研发和建造深水海洋平台装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美国N0V公司每年用于装备研发的金额高达10亿美元,许多顶尖装备公司对石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配套零件制造投入大量精力,长期以来进行垄断经营。我国主要是制造低端的装备产品,海洋石油工程目前虽然已能独立建造大型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但对承包项目配套装备的关键技术掌握不够成熟,精细零件的80%仍然依靠进口。同时,我国的石油装备企业公司的技术科研投入较少,研发单位主要是上海708所、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导致自主的知识产权成果较少。在重点市场由于石油勘探开采装备造价的约束,实施的低成本战略在对技术的认可和评估要求较高的中东地区并不受欢迎。总的来说,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有待增加。

(二)国际工程项目面临多种风险,我国的风险规避机制不够完善

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工期大多超过3个月,有些甚至长达三四年,工程中使用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寿命一般为20年以上,对技术要求高,对场地投入大,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至2015年,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代表国家共与外商签定的石油合作开发合同超过了200个,现在继续执行的仅41个,占比约为20%。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石油公司达78家,但能勘探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仅18家,占23%。在资本国际化和油价全球化的背景下,整个项目承包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国内国际政治局势可能发生变化,项目建设的自然条件和灾害难以估计,面临多种风险。比如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地区往往政局不稳定,经济状态不佳导致的金融危机对资本的沉没很大,我国每年用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沉没资本占30%以上。为减少潜在损失,近年来,我国在风险防范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了风险识别和定量分析,但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法制化和规范化。特别是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不重视施工中的项目质量控制,如设备供应方的质量管理、关键工序的检验、设计样图及文件的审核、大型设备的采购等方面,都没有科学合理的风险处理方案。

(三)本地市场竞争激烈,勘探开发的相关技术人才培养落后

工程信息化发展下,我国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较落后。海洋石油公司用于优化项目质量、物流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的网络建设需要数据支持,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要引进国际国内的优秀人才,而我国的海洋石油国际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欠缺。尤其是在中东市场,本地市场竞争者发展较快,与熟悉当地规则又掌握良好项目管理及技术水平的公司竞标,由于相关人才的缺失,暴露了投标不足的缺点。另外,工程的投标人员及投标质量与市场开发不相适应,投标团队经验不足、语言障碍、标书表达不清楚等原因,容易给业主造成经验不足的印象。例如在Nasr项目投标中,虽然封闭了分公司人员,但是与合作伙伴的效果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具有科学和工程方面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公司比较欠缺,多数掌握完备理论知识的人才,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变通能力。且由于当地大型船舶资源和分包资源的短缺,技术人员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代替资源,从国内动员的成本又相对较大,导致项目成本难以下降,都显露出技术人才的培养落后问题。因此,国家需要培养海洋油气设计方面能解决国际工程中重大科技难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

(四)项目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海洋环境方面对维护公众利益不够重视

我国的项目监管起步较晚,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的项目监管管理范围划分不清楚,监管主体不明确。许多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比如蓬莱油田作为中海油海上最大的油田,在渤海油田蓬莱19-3上曾发生溢油事故,工程建设和油气输送阶段的工业垃圾和含油污水共同排放在海洋中,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影响。事故发生时,整个项目并没有相关的工程监督服务进行处理,行政处罚水平也过低,随意性很大。在国际工程的海上钻井平台建设相关污染方面,也体现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我国的海洋石油工程环境污染保护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但海洋环境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我国在2006年和2008年先后发布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程序(暂行)办法》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管理规定》,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主要是行政处罚,并通报批评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但并没有细分各部门的权责,也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在海洋工程船舶油污损害环境法律责任的问题上,对维护公众利益上也不够重视。

(五)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我国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整体效率较低,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耗费严重。对技术复杂、投资额度大、工期长的海洋石油国际项目,目前多数工程实施的是EPCI总承包模式,该模式包括设计、采办、建造、安装,需要建立自主的项目管理队伍。EPCI总承包近年来成为了衡量海洋石油公司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转型期间,亟需结合项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的运作方式,对整个项目的进度、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负责,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目的寻找一种适合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比先进的技术水平推动力更大,尽管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我国的海洋工程仍然需要在项目管理模式上创新。

三、促进海洋石油工程发展的对策

(一)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全面提升装备制造能力

新形势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积极采取措施,立足自主研发,加快海洋石油公司勘探开发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实现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研发条件的改善方面,应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加强专项技术研究,政府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财政补助和奖励。各单位的研究部门,应向规模化发展,在关键设备研发上进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强化自主研究能力,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努力创新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制造技术。同时,在深海钻采平台安装方面,要提高装置的抗风浪能力、安全性能和耐腐性,注重开发多样化的平台类型,加大对高端领域装备的智能技术的研究力度。

(二)合理回避项目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机制

我国海洋石油项目的风险控制以风险回避为主,辅以风险预防和风险化解,特别是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市场环境复杂,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加大,要考虑加强海外沟通,采用本币结算减少波动风险等方式合理回避风险。招标阶段的风险规避措施,可以提前进行定量的风险分析,对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事故,通过经济手段如交纳保费从保险公司获得补偿;投标负责人和设计负责人也应全盘了解招标文件所有内容,并随时将相关补充信息发给相关责任人,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标损失。同时,海洋石油公司还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海洋石油工程由于地域限制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经济风险,可以提前安排合适的船舶驻守,在常规水域建设海上石油智能钻井平台,还可以通过合同转移和担保转移的方式分摊项目实施的风险。另外,加强公司制度化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机制,提高项目实施中各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实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合理回避海洋石油工国际工程中的项目风险。

(三)改革用人制度,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组建有经验的投标队伍

根据目前国际合作的特点,除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外,还特别重视在海洋石油项目投标工作中的人才培养,应根据团队积累的经验开展投标工作,培养新人参与投标,组建一支有经验的投标队伍,甄选对投标负责且具有项目管理、技术把关、商务水平高的人来整体把控投标。尤其要对当地石油公司的作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深入地了解,在投标初期就要引入高水平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执行阶段也需要锻炼出一批项目管理人才,设计上要利用国际上实力较强的海洋石油公司如Worleyparsons、Fluor、Aker等,通过加强合作和互派员工参与项目来进行交流学习,弥补海工在技术上的差距。投标中的各个板块应设置重量级人物把关,有必要时请外籍人员坐镇,提高标书水平。建立投标责任机制及激励机制,调动投标队伍积极性,真正地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投标的竞争性。

(四)加强工程的项目质量监督,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在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上,要安排相关技术人员驻扎当地,在质量监督和设计的进度控制管理上,慎重筛选工程施工人员,并通过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完善对施工中的项目质量控制,还要做好包括设备供应方的质量管理、关键工序的检验、设计样图及文件的审核、大型设备的采购等,要在技术水平、HSE、QAQC等方面获得业主认可。特别是在中东市场,竞争与合作并存,因此,中国公司在进入初期要虚心学习,搞好与当地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关系,在大项目上留有合作的空间,还可以从他们已有项目中分包一些项目(海上安装或陆地建造)。在具体项目投资中,则需要对一些重点优势项目投标加大力度,认真审评设计合同,搜集项目竞争对手信息,并充分考虑项目特点和要求,组建综合素质全面的设计团队确定工程建设方案,分类实施不同级别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孟霁昆.浅谈海洋石油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J].管理创新,2014,05.

[2] 王立忠.论我国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海洋平台,2006,04.

[3] 秦保华.对提升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若干认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9.

我国如何应对当今国际石油市场 篇6

关键词:石油市场,石油价格

一、文献综述

我国和国际石油市场的紧密关系, 入世后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建国以来, 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 目前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石油需求占世界需求的8.5 5%。2007年1月至10月,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9%, 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1.7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为52%, 突破了50%的警戒线。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而且这个依赖在这个世纪会一直持续下去。

二、石油是我国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石油及其产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上至大型国企, 小到寻常百姓都离不开它。国家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为国家对石油市场的调控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调控手段, 改善调控的效果, 提高国家对石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水平和效果。

三、石油储备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

我国目前面临的局面却是十分严峻的:我国目前当年产出的石油基本上都是当年消费, 由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 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短缺的部分一般是通过减少石油出口和增加石油进口弥补。近几年来, 原油出口量连年递减, 而进口量逐年上升, 从1993起, 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已成定局,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到2 0 0 8年我国累计进口石油 (含燃料油) 21853万吨, 比2007年增加2156万吨, 增长10.9%。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理应增加不会减少, 我国与石油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

四、我国应对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的对策思考

我国GDP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发展, 能源消耗急剧增加。按照IEA的估计, 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未来二三十年将呈扩大态势。如何做好既要进口石油又能保证石油安全, 是一个现实的、不可回避的难题。

1、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力度, 尽量投资海外能源的开发

确保我国石油安全, 关键在于油源多元化。开拓广泛的国际油源渠道, 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 是解决我国越来越大的石油缺口从而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途径。要有步骤地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 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合作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石油贸易, 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 即“贸易油”;二是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 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 稳定地获取“份额油”。尽管“贸易油”目前仍是我国获取石油的主要渠道, 但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 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

2、发展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总量有了很大提升, 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除去国际机构和基金操纵原油价格的因素, “亚洲升水”也是造成我国在油价快速上涨中付出巨额代价的重要原因。“亚洲升水”现象, 是指每桶中东原油销往我国等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美地区的价格要高1—3美元。由于亚洲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原油期货市场, 亚洲的几种本地基准油最终都是由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交易价格决定。因此, 应发展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并探索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途径和有效方式, 扩大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

3、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和现货市场交易

由于石油生产和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 一方面石油生产受到资源和产能建设条件的制约, 不可能随着石油价格的波动而快速调整产量;另一方面, 石油的不可替代性, 使得消费者在石油价格波动时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能源, 只能被动接受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在这种条件下, 我国企业也应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规范化运作, 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套期保值, 通过高抛低吸和套期保值来锁定成本, 以对冲油价快速上升的风险, 改变被动接收市场价格的状况, 规避石油价格风险。

4、加快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

解决我国石油安全问题, 除了油源多元化是关键之外, 还需要石油主体多元化。在我国, 以国家大型油气企业为主体或者为主导, 是较长时期内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但是, 培育多元化的石油生产主体, 建立包括民营石油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石油市场保障体系, 加强国有与民营石油企业以及国外企业的合作, 应该是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一项重要政策。应多培育一些石油企业, 不论是民营的还是外资的或者是合作伙伴, 作为新的市场主体, 共同为保障国内石油安全而努力。

5、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降低。然而我国作为发展我国家, 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时期, 能源包括石油的消耗水平仍明显偏高。

因此, 为缓解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矛盾, 未来我国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节能、节油措施, 继续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积极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以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进一步降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马卫锋, 等.构建石油金融体系: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J].资源科学.2005, (6) :18-21.

[2]、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可行战略[J].国民经济管理, 2006, (2) :104-107.

[3]、韩学锋, 等.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与中国中亚石油战略[J].兰州学刊, 2004, (5) .

[4]、李朴民.中国应对高油价的选择[J].国民经济管理, 2006, (3) :106-113.

国际石油 篇7

据悉, 论坛同期还将举办cippe2012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论坛以“创造、创享”为主题, 紧扣市场采购机遇、钻完井最新技术以及非常规能源接替3大热点领域进行热议。

cippe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11届, 作为全球最高规格石油产业盛会之一, 本次论坛吸引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油田、壳牌、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等国内外行业石油巨头参与。同时, 加拿大石油工业服务协会和贝克休斯等多家国内外顶级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制造企业也将参加论坛。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初探 篇8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特点

现场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机、料、法、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安全、文明的生产[1]。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现场管理与国内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

1 内容烦琐,管理难度大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覆盖面广,不仅要求做好设备、材料的管理,还要执行严格的HSE管理,要做好营地建设和生活管理;不仅有中方职工,还有当地雇员和其他国籍的人员,每天必须处理和应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习俗和做法,管理难度大。

2 后勤保障困难、管理成本高

目前,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如物探、钻井、井下作业、油建等多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远离祖国和公司总部,在技术、设备、人员、物资等资源的支持保障上经常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需资源不能及时到位。同时作业地点又在荒郊野外,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医疗卫生、安全设施落后,生产事故、流行疾病等几率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搞好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加大成本投入,做好预防保障措施。

3 事故影响广、安全压力大

海外一旦发生现场安全事故,不仅仅是设备毁损、人员受到伤害,还将直接影响队伍形象和以后的工程投标,特别严重者还可能造成恶劣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因此,安全生产的压力是国内无法比拟的。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体系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主要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HSE管理、质量管理、关系管理等。

1 现场人员管理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外国石油公司派往资源国的项目团队至多不过数十人,大量的作业人员要从资源国雇佣。当地雇员的成分复杂,语言、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各异,管理难度大。

对于人员的现场管理,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苛刻的安全要求、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每个进入现场人员做好必要的安全配备,以BP石油公司为例,一套价值不菲的工作服,柔性防护手套,护目镜,耳塞,以及特殊场所的防毒面具,高空作业的全护型安全带。二是进行具体实用的安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当地雇员安全操作技能和规程的培训工作。三是在工程进行中,要充分发挥集体监督功效。每一个在场人员都可以把随时发现的问题记录提出来,提出者要给予奖励。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提高人员施工效率。首先要尊重当地雇员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例如,在伊朗开展石油合作项目,当地雇员每天的做礼拜时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侵占的。二是对作业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将其中部分成绩突出、能力较强的选拔出来,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具备更强的带动、组织一般人员的能力,逐步将其转化为技术型、管理型的工人、工长,从而实现本土化管理。三是现场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关心工人,公平、公正处理事务,避免不公平带来的消极情绪,采取有效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措施,不应仅限于工资总量的增加或减少,可适当以增加补贴、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等目标进行诱导。

2 现场设备管理

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设备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经济效益,在设备管理中应将前期、使用、维护和保养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加强设备管理。

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做好设备选型配备工作。石油工程设备形式多种多样,参数、性能各有不同。在设备选型时,应了解国际设备市场行情和自有设备情况,考虑工程完工后设备的配套使用、工程所在国的环境等问题。选择设备时应遵循既满足工程需要、可靠性好、便于管理,又能使总体费用降低等原则。如果项目所在国购买配件困难,购买设备时,除了设备供应商提供的随机配件外,企业还应该额外再配置一定数量的配件,特别是易损件。

设备验收是国际项目设备管理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当设备到达工程现场后,中方人员应检查设备型号是否相符、数量是否齐全,设备外观有无损伤等。记录设备编号以及附属设备及主要构成部件编号,建账入档管理。安装调试后,看设备性能是否正常,如发现问题,按合同规定时间及时向厂家提出索赔要求。

设备折旧费提取的问题也需关注。设备折旧费提取可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根据设备种类、使用年限,确定每年的整数折旧率。如果设备折旧年限确定为5年,其折旧率分别为35%、25%、15%、12%、8%。计提折旧首先要正确计算设备的原值,国际工程设备原值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离岸价、海运费、关税、到岸港口费、清关代理费、安装调试费等[2]。

对设备的使用,要派专人监督检查,对操作使用不当等现象要及时纠正。对工程大、设备多的项目,中方一般选派1~2名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和管理操作人员。对设备要进行定期的保养与修理。组建一支4~5人的设备保养队,由一名中方修理工负责,专门负责设备的日保、定保和监督检查工作。保养队要对设备建立保养记录卡,对每次保养时间、内容、参与人员等都要详细记录。

3 现场材料管理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同工期、成本、效益都有密切关系,在非洲等经济落后的地区施工,施工现场的材料控制难度较大,这更需要施工的组织者细致认真,严加控制。

在材料购回后,对于易损件要保管得当,执行严格的材料使用制度。材料到场后,不可能马上投入使用,需要入库保存。仓库的管理是材料控制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材料登记入库、库中分类妥善保存、领料出库并记录等。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和工程量计算出来的材料需求表,应作为领料出库时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项目部必须对已出库材料的去向进行现场监督,把物资用量、购入量、消耗量、库存量一一核实,确保各类报表资料统计真实可靠,全面反映物资购入、消耗、库存动态。对省料的施工人员进行表彰,对浪费材料者既要惩戒也要找出漏洞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材料使用,降低成本。

加强对周转性材料的管理,提高使用次数,抓好项目完工后周转材料的清查盘点、回收和转移工作,防止材料流失。对回收后的周转材料,要加强管理,始终按照用、管、拆、收、保养、退库等环节进行管理;对已经损坏不能使用或暂不使用的周转材料,要进行清理和维修保养,作好校正、修补、除锈、上漆等工作,并妥善保管,防止丢失。

4 现场HSE管理

作为进入国际石油工程承包市场的准入证,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逐步建立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差别,海外石油工程施工中HSE管理有自身的特点,以下列举几点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现场HSE管理的具体措施。

首先,加强HSE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技能。由于我们石油工程承包项目大部分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当地教育水平和人口技术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较弱,对当地雇员HSE培训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避免事故发生。

其次,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由于世界各国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不重视将会导致当地有关部门的处罚。为此,必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遵守当地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按业主要求做好每一项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如垃圾分类回收,设备作好防泄漏保护措施,作业过程中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植被以及施工后及时复原等。

再次,提高设备装备水平,现场配齐安全设施用品,提高防护应急能力。先进的设备、高标准的装备水平、严格的维护保养措施为施工作业搭建了坚实的安全平台。符合要求的劳保用品、有毒气体检测仪、急救药品等专用安全设施是安全的保障。配备足够的交通工具、良好的通讯设施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业安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也能从容应对。

5 现场质量管理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资金投入高,物资消耗品种多,为了降低成本,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现场质量管理。在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负责为业主提供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其对工程的质量监督是十分严格的,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经监理工程师验收。除了监理工程师的现场监管之外,承包商的质量自检也是十分必要的。国外对于质量检查的统一看法是,要保证工程质量,靠外部检查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依靠企业内部的质量自检与质量保证[3]。

首先,承包商应该按照国际标准编制施工控制文件。组织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以及业主对施工的要求、规范等,对照招投标文件与合同,综合考察施工现场的情况,明确质量控制点以及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另外,要抓好对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员工学习质量标准、质量要求,引导作业人员在现场施工中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保证质量。

其次,需要对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五大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施工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和环境因素。人员、设备、材料因素、上文已经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必须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操作方便。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要重视地质、地形环境;不要忽视天气环境,各种极端天气的防护,冬雨季的保证措施要到位;各种质量保证措施应得当,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劳动保护要到位、劳动工具要齐备,营造安全的劳动环境。

再次,对现场施工过程要派专人进行监管,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以工序控制为核心,设置质量控制点,严格质量检查。坚决执行“三不”政策,即原材料不合格不使用,本道工序不合格不交付,上道工序不合格不接收。对施工中的重点部位实行专检,关键工序指定专人负责。

6 现场关系管理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现场管理中,承包商要着重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与监理工程师的关系,二是与分包商的关系。

监理工程师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的权力可以左右承包商的命运。国内多数管理者,往往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与监理工程师发生很多碰撞。究其原因,是其对条款不了解,对按国际惯例管理的方法不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几点:首先,加强理论学习,熟悉合同条款,承担履行合同的项目经理部的工作人员中配备这方面经验的人员。其次,中方现场经理部要分析监理工程师的背景,了解其习惯做法和思维模式,并努力调整自己,尽快与其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再次,当对合同责任和变更遇有异议时,采取“一分为二”的战略来处理与监理工程师的关系,一方面理解监理工程师的处境,尊重并配合其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加强与其沟通,向他们解释和宣讲我方有关观点,争取其信任和共鸣。当监理工程师行为不规范时,应及时以书面形式确认其指令,既为以后索赔留下证据,也可以提醒监理工程师规范其行为。

在国外承包项目,由于业主方的要求或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承包商会把一些业务交由分包商去做。中方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大都在非洲等落后地区,当地分包商的综合素质欠佳。要处理好与分包商的关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把好分包商的选择关。在选择分包商时应慎重,尽量选择资质、信用、技术良好的分包商。二是服务现场,做好技术指导工作。鉴于目前与中方公司合作的分包商,在技术上有所欠缺,需要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时时盯在现场,为分包商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项目部应将其当作本项目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帮助分包队伍合理地组织材料、机械、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项目经理还应主动加强沟通,以增进双方了解、建立信任,与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往来的重要函件都抄送给分包商一份,使其了解现场的主要问题和动向,增强其参与感[4]。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现场管理,仅仅抓好上述几种类型的管理工作是不够的,还应站在项目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项目现场管理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下文简要介绍了几点项目现场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1 项目现场管理人员素质要过硬

国外施工现场的情况远比国内复杂的多,而管理人员又十分有限,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项目现场管理人员要懂技术、会管理、富有国外施工经验以及法律知识。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处理现场各种突发事件;能对整个工程项目计划安排、管理核算、资金运转周期、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索赔、保险、当地税务等业务心中有数;能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对策,防止可能出现的损失;还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与业主、当地专业人员会话,阅读外文资料;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与监理工程师、分包商以及当地雇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

2 必须充分重视合同条款

合同条款是项目现场管理的依据和准则,合同文件中对如何控制施工过程的各环节、各方面均有严格而周密的规定。合同文件是工程项目施工必须依据的规范。要正确地履行合同,就必须首先熟悉合同文件;要灵活、巧妙地运用合同,还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合同文件。项目经理必须带领组织现场人员系统研读、全面了解合同文件内容,确保将每一个行为严格规范在合同下。同时,对应施工组织计划,分轻重缓急将合同文件中相应的有关规定及每一程序需报批的内容整理出来,保证现场每天的施工活动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 一切以书面文件为准

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所有交往均以书面文件为准,一切口头承诺是无效的,将来算帐时都不足为凭,这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时,必须转变观念,现场应设专人管理文案工作,监理工程师要求什么,必须来文,否则可不执行,紧急情况下的口头承诺,要立即以文件形式确认,以免事后对方不认帐。施工现场记录与项目的索赔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认真地做好原始资料和记录的积累与整理,为以后的索赔打下基础。对来文公函要进行分类整理存档,随时检查承包的权益是否受到侵害,自己有无违反合同的行为。

4 逐步推行本土化进程

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管理上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文化、环境差异,并由此引起的管理困境。项目管理人员少,但工程涉及点、面广,工作量大。因此,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深化本土化管理:一是施工力量本土化,通过雇佣当地作用人员来减少成本;项目管理本土化,从单一的全靠中国人管理转向本土化管理,既可以减轻中方管理人员的负荷,又使我们能够通过雇佣的当地管理人员与当地的分包商进行更好沟通,进一步减少文化差异对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分包商本土化,运输、直升机支持、营地建设等都可以通过雇佣当地分包商来完成,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本土化管理将会在节约成本、减少文化差异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田望.新编企业管理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1):45.

[2]孙支龙.谈国际工程设备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8,(7):4-5.

[3]华建军.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2):186.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9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优秀成果有:美国学者Porter认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现有竞争对手因素、供应企业因素、客户企业因素、企业潜在竞争力因素、替代品因素[1];彭丽红 (2002) 构建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认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能力与环境[2];谭宏 (2006) 在企业产品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产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3]。近年来, 许多学者研究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石油产业各部门及整体的竞争力, 得出了中国石油企业与国外大的石油企业相比在竞争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的结论[4];采用SPSS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测[5]。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 能够找出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使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引导企业抓住机遇, 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 确立正确的提升对策, 这不仅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深化中国石油产业体制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

1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

1.1 规模经济水平

石油石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很大的, 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国际竞争力。中国石油企业的规模不经济使得原油开采成本和加工费用过高, 而且下降比较缓慢。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近4年来的平均生产成本为9~13美元/桶, 而欧佩克中东成员国的原油开采成本约为每桶5美元, 太高的开采成本大大降低了许多以原油为原料的系列产品的竞争力。

1.2 技术装备水平

中国炼油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 很多技术都是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 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据统计, 在中国石油企业的主要技术中, 上游主体技术竞争力强的占13.8%, 竞争力中等的占4.5%, 竞争力弱的占51.5%。然而, 技术才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若中国长期引进外国技术, 不仅会增加成本, 而且会受到外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的限制, 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6]。

1.3 企业盈利能力

石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整体规模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2010年获得了304.6亿美元的纯利润, BP石油公司当年的纯利润则为371.6亿美元。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 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中海油2010年只实现净利润82.4亿美元。经营效益的低下显示出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还是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1.4 未来发展潜力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拥有后备资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石油企业将来能否继续发展的问题。2010年, 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增加油气储量约35亿桶当量, 是当年油气当量产量16亿桶的2倍;而中石油当年新增油气储量为11.15亿桶, 是当年油气当量产量8.58亿桶的1.32倍。由此可见, 中国石油企业在储量上还是和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有差距的, 这不利于资本运作和竞争力的提升。

由现状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石油企业和国际石油公司相比, 在企业规模、技术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2 中国石油企业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首先, 中国不断增加的石油需求要求石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据统计, 1999~2011年中国石油年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为6.85%, 而石油生产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69%, 石油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石油的消费。2010年, 中国从海外购买了创纪录的2.393亿吨原油, 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5%, 根据各种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 到2020年, 其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达到76%。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较大变动, 中国的经济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加强自身石油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便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 才会保证中国的石油供给能够平稳运行。

其次, 激烈的国际石油市场竞争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近年来, 经过一系列大规模兼并重组, 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英荷壳牌等一批巨型石油公司, 这些巨型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 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 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石化先进技术[7]。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中国石油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完全取决于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再次, 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匀性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仅存13331亿桶, 分布最主要还是在中东, 这里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剩余总储量的56.6%[8]。总体上, 欧佩克占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储量的77.2%, 非欧佩克成员产油国主要分布在前苏联 (9.2%) 和北美 (5.5%) 。世界油气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匀性是石油公司之间进行竞争的直接原因, 如何在这种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直接取决于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缩小中国石油企业与国际大型石油企业的差距,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很有必要找出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1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在许多问题中, 所研究的指标很多, 通常以每个指标的方差作为样品差异程度的一种度量。但对于多变量, 指标间往往有一定的相关性, 各指标的方差也相互关联, 致使各指标的方差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就给数据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 有必要在尽可能少丢失信息的前提下减少指标的个数, 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以反映原有指标的信息。所以, 应用主成分分法能够较理想的测算影响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国际竞争力水平应遵循如下步骤。

3.1.1 原始数据标准化

(1) 式中, X*ij表示标准化后的数据;Xij为原始数据;Sj为标准差。

3.1.2 求相关系数矩阵

3.1.3 计算相关矩阵

3.1.4 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主成分得分

计算主成分得分

(4) 式根据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解释主成分物理意义。

3.2 因素筛选

石油行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和回收期长等特点, 决定了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综合实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企业综合实力的大小和市场占有率, 是由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资源拥有量、管理水平、社会责任等因素决定的。如果石油企业拥有丰富的优质油气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 那么它们的油气勘探开发效益就好, 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强;如果经营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 那么经营成本就低, 综合效益就高[9]。

本文出于实用性考虑, 基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本质及特征, 综合考虑了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及数据的可获性, 初步确定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为:营业额、总资产、年净利润、实现利税总额、主营业务收入、负债总额、科技成果数目、油气产量、油气可采储量、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收入、剩余可采储量、科技投入强度、技术开发贡献率、设备新度系数、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废水中SO2排放量、事故死亡率[10]。

3.3 主成分分析

本文考虑到分析的可操作性和某些数据采集的困难, 采用以下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营业额、海外原油产量、海外权益油产量、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废水中SO2排放量、事故死亡率等9项指标。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 选取上述9个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采用公司年报中的系列数据, 见表1, 应用SPSS软件对其国际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表中:X1为营业额/百万元、X2为海外原油产量/百万吨、X3为海外权益油产量/百万吨、X4为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百万吨、X5为资产负债率 (%) 、X6为产品销售率 (%) 、X7为流动资产周转率 (%) 、X8为废水中SO2排放量/万吨、X9为事故死亡率/人/100百万工时。

现用SPSS软件来处理原始数据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 见表2~4。

3.4 结果分析

表2为相关系数矩阵, 表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5.211%, 已超过了85%, 所以只取前3个主成分作为影响公司国际竞争力的新变量来分析就够了, 用Y1、Y2、Y3表示前3个主成分;表4中的每个数据表示了相应因子变量对相应原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 利用表4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将各因子表达为变量的表达式, 得到因子得分函数为:

第一个主成分因子主要由变量营业额 (X1) 、海外原油产量 (X2) 、海外权益油产量 (X3) 、资产负债率 (X5) 、产品销售率 (X6) 5个因素决定的, 它们作用在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10, 0.991, 0.998, 0.881, 0.920, 也就是说第一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的是X1、X2、X3、X5、X6方面的情况, 所以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企业规模、偿债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 同时在该主成分中, 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数值也较大, 故第一主成分也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第二个主成分因子主要由变量废水中SO2排放量 (X8) 、事故死亡率 (X9) 2个因子决定的, 作用载荷分别为0.982, -0.794, 第二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的是X8、X9两方面的情况, 这说明第二主成分反映了企业安全环保和技术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第三个主成分因子由流动资产周转率 (X7) 决定的, 作用载荷为-0.992, 第三个主成分因子反映X7这一方面的情况, 这说明第三主成分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

综合来看, 公司具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偿债能力和安全环保意识, 对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而它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弱, 对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 公司未来的发展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中国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继续争取以较低的成本筹集更多的资金, 从而提高偿债能力;继续增强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 改进生产技术, 降低成本,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 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andBasingstoke:TheMacMillanPressLtd, 1990.

[2]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的管理与评价[C].北京大学, 2002年中国博士后经济与管理前沿论坛, 北京, 2002.

[3]谭宏, 宁宣熙.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与计量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4) .

[4]王育宝, 吕璞.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资源科学, 2005 (6) .

[5]丁苗, 谢光亚.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11) .

[6]段进鹏, 周媛.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4) .

[7]何亚婉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7 (4) .

[8]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EB/OL].http://www.bp.com/sectionbodycopy.do?categoryId=7500&contentId=7068481.

[9]胡丽娜, 王宇奇.我国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8, 10 (1) .

国际石油 篇10

影响油价走势的主要因素

全球经济疲弱。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尽管美国经济运行平稳,但欧洲、日本在巨大的通缩压力和政治危机下,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新兴经济体国家也相继陷入经济减速或衰退的困局。1-2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只有0.3-0.4%;日本1季度经济增长2.4%,2季度下降 1.2%;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40多个月下降,8月份降至49.7,为2012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巴西、俄罗斯由于货币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经济严重衰退。2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速同比下降4.6%,为6年来最严重的经济下滑。巴西也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分别为-1.6%和-2.6%,为6年来最严重的下滑幅度。

疲弱的经济直接影响到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计,2015年世界石油需求量为9443万桶/日,仅比前一年增长1.8%,增加170万桶/日。其中,经合组织的石油需求量为4623万桶/日,比前一年增长1.2%,增加55万桶/日;非经合组织的石油需求量为4820万桶/日,比前一年增长2.4%,增加115万桶/日。美国、欧洲石油需求量约增长1.5%,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增长开始走下坡路,日本的石油需求为负增长。

市场供过于求。2015年世界石油市场持续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需求疲弱的大背景下,石油生产国仍加大生产力度,特别是进入2季度以后,欧佩克石油产量比市场对它的需求量高出200万桶/日左右。6月份,沙特石油产量达到1056万桶/日,创纪录高位,比前一年同期增产100万桶/日以上。伊拉克石油产量也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6至8月日产石油418万桶,比前一年同期高出101万桶。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美国石油产量继续大幅提高,6至8月日增产石油93万桶,俄罗斯6至8月的石油产量比上年同期增加16万桶/日,巴西、加拿大、挪威、英国的石油产量也有所上升。

市场供过于求还表现在超高的库存方面。由于需求增长吸收不了增加的供应量,今年2月以后经合组织国家石油库存逐月上升,到9月底欧美原油库存量已比一年前高出1.138亿桶(增长了13.7%),升至历史高峰水平。其中,美国的原油库存量比一年前高出9200万桶,油品库存触及30年来最高位;新加坡和鹿特丹地区的油品库存也处在创纪录的高水平。

美元走强。自2014年7月美元强势回归以来,货币因素一直成为压制大宗商品及石油价格的重要力量。2015年,美元继续强势表现,上半年升值幅度达5.8%,6月以后仍居高不下。目前,主导美元走势的动力,不仅有美国经济相对较好的表现,还有美元加息的预期,它们都成为搅动市场的重要诱因,进而拖累油价上涨,这一点在2015年1季度表现得尤为明显。

价格竞争。自本轮油价下跌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改之前限产保价的做法,转而扩大产量、抢占市场份额,由此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2015年,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坚持以较低的报价出售石油,与美、俄石油生产商争夺市场,其中沙特的表现最为抢眼,它不断提高石油产量,一方面是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要以低油价打击竞争对手,遏制美国页岩油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对伊朗形成压制。伊拉克由于战后重建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石油收入,也拼命扩大生产并降价销售石油。而对于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产油国巴西、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来说,油价越低越要增产,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因油价下跌造成的财政收支缺口。于是,这也就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使石油市场的供应有增无减。

2016年国际石油市场前景展望

未来一年,世界经济复苏仍十分艰难,虽然美国已步入稳步复苏轨道,消费者支出、劳动力就业和房地产市场都有所改善,但潜在的生产率增长依然疲弱。欧元区除自身结构性的问题(高失业率、人口老龄化、投资下降)外,还面临着希腊危机、难民冲击等一系列严峻挑战,经济复苏任重道远。新兴经济体则要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资金外流、通胀加剧等多重风险,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全球经济弱势复苏的格局在短时间内仍难以改变。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一步下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由之前的3.8%调降至3.6%,其中尤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前景表示担忧,而这一切都将影响到明年的国际石油市场。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计,2016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速将放缓,从2015年的日增产180万桶,降至日增产120万桶,这意味着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将可能延续至明年。实际上,在供应方面我们还会看到更严峻的现实,由于国际社会对伊朗制裁的解除,明年将有更多的伊朗原油进入国际市场,而利比亚在国内局势稳定之后也还有100万桶/日原油等待重返市场,这些都将使明年的石油市场陷入更被动的局面,而油价走势如何关键取决于欧佩克的石油政策。

纵观历史发展,大凡世界经济不景气之时,欧佩克都会采取降价销售、争夺市场份额的做法,这种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产油国组织的利益平衡。鉴于目前低油价的压迫,已经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开始打算放慢增产脚步,IEA预计明年非欧佩克产量将缩减40万桶/日,同时油价进一步下跌可能会导致委内瑞拉等国经济崩溃。所以在明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形势下,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也许会达成某种妥协,从这一角度看,2016年油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与此同时,随着美元步入加息通道,2016年美元强势特征将日益凸显,其对油价的压制作用将会增大,石油价格也难以回升。

总体来看,明年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低位震荡的概率较大,估计仍在40-60美元/桶的范围内波动。

低油价与中国的得失

受国际油价走低的影响,过去一年,中国原油、成品油市场也持续低迷不振。一方面,石油需求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积压、销路不畅;再加上走私油的冲击,使得国内市场呈现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

从理论上讲,国际油价下跌,中国应当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中国60%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低油价可以使我们减少进口成本,促进国内消费。但现实的情况是,2015年我国在下调成品油价格的同时,又上调成品油的燃油税(为促进节能和减少污染排放),抵消了部分油价下跌的影响,所以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2015年上半年我国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长3.2%,明显低于2009-2013年平均6.3%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目前对国内石油市场影响更多的仍是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结构调整、经济减速以及与环境恶化的交织,才是导致国内石油产业及石油市场疲弱的最根本原因。

当然,国际油价走低也为我国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和走出去、发展海外投资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增加,正是反映了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战略考量。

论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物流环节控制 篇11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尤其是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 中国的石油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但是随着中国石油企业的“走出去”,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不断增加, 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生产、运输、装卸、安装以及原油储存、运输、装卸等环节日益专业化、系统化, 逐步形成了国际石油工程的物流。在国际贸易中物流通常占有成本的10%,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物流又具有工期紧、区域分散、批次不定期、各批次间货物数量不等、性质有别、目的地物流基础各异等特征, 因而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本文从实用角度阐述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物流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即本着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原则, 按需选择物流方式, 优化环节设计, 以提高效率, 减少成本。

2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投标

投标准备是国际石油工程物流控制的首要工作。按照国际通行方法, 油田开发商对与油田建设相关的工程按照环节、地域等划分标段, 各自独立向国际上有承建能力的承包商招标, 其中EPC (设计、采购、施工) 总承包是主要招标形式之一。为取得工程承包权, 投标企业必须具备全面的设计、采购、施工经验和能力, 具有足够的资金运作能力, 熟悉国际石油工程行业的普遍要求, 并在以往的石油工程项目中积累了良好信誉。

在投标报价过程中, 采购成本的测算通常占工程总造价的一大半, 甚至超过70%, 运输成本占10%左右, 但在工程结算时发现运输成本超出计划的情况并不罕见, 主要原因有对目的国的运输背景缺乏认识、对特殊设备额外运输费用估计不足、设备制造延期造成运输方式改变等。因此, 在投标前期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

(1) 考察目的国在国际运输中的地位。

考察对象包括:目的国主意港口是否在主要国际航线上、航次数、港口停泊、装卸能力、是否有明显淡旺季之分等。

(2) 考察当地清关状况。

考察范围包括关税、清关手续、清关速度、信誉较好的代理网络、当地假期及工作时间、费率等。项目性质不同, 清关程序也不同, 比如免税项目在享受经济优惠的同时, 也面临复杂的免税手续, 要求在估计清关时间时不要忽略。不同港口因吞吐量、工作习惯不同, 也会对清关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3) 考察当地的运输状况。

港口到项目所在地的运输状况因项目不同各异。例如, 在苏丹南部油田, 人烟稀少、雨季漫长, 当地经济基础薄弱, 恶劣的路况造成价格昂贵, 从苏丹港到油田基地的内陆运费与从国内到苏丹港的远距离海运运费相当, 成为采购成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 在不同国家、不同项目所在地, 内陆运输的时间、费用可能有很大差异。为更加准确地预计内陆运输成本, 必须考察港口到现场的具体路线才能为日后选择海运航线提供可靠的信息, 避免因改线引起的成本增加或运输时间的延长。同时, 应与当地运输商联络, 考察运力、管理水平、信息系统、费率、工作量饱和度等情况。

3运输合作商选择及运输要求

3.1项目执行前期的运输合作商选取

运输商选取不当将对项目物流效率、物品质量造成明显影响, 因此必须予以足够重视。运输上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运输商的考虑范围。

主要包括直接运力 (如拥有船只运营权的船公司) 、间接运力 (如运输代理公司) 、地面物流能力 (仓储大小、包装成本、经验、地面服务人员交流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报关能力 (有关石油工程类物资特性、海关要求的了解程度、与海关的沟通能力、文件制作速度及准确性、对税则、检验检疫规定的理解程度) 等。以上因素需要综合考虑, 需要理解、沟通、正确的指导和相互配合。

(2) 运输商选则方式。

在选取之前, 项目部可以先在项目所在地的主要港口考察, 逆向寻求希望合作的船公司。由于石油工程项目物品产地分散的特殊性, 货量不一定引起船公司的兴趣, 在市场上寻找与船公司合作密切的货运代理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争取较低的价格和有保障的舱位。

(3) 协议承诺。

对服务性行业来说, 服务本身即商品, 服务的质量较物质性商品更具变化性。因此签订运输协议时, 不宜因价格原因对运输商做出单一合作伙伴的承诺, 必须保有更换的权利, 维护良性竞争环境。

(4) 培养合作关系。

如果在合作过程中, 双方都比较满意, 可以与对方建立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 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合作过程中发现协议问题, 可以先进行交流, 充分表达己方的要求和期望, 但若无法调和, 如与国外港口、船公司交流能力差, 合作态度不积极等问题, 则不宜长久合作。

3.2采购订单中明确运输要求

在与供货商谈判的阶段, 应将尽可能多的运输因素考虑在内。在订单中需要明确的运输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明确包装要求。

要确保供货商按要求正确执行包装、捆扎、唛头、单据等, 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就是将其详细列明在合同中。

(2) 明确防腐要求。

对容易锈蚀、特别是不能装集装箱的货物, 应对防腐责任做出明确要求。

(3) 明确单据要求。

合格的运输单据是交货必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出口所需要的单据和必要时向海关描述货物性质的文件, 更重要的是作为在目的港的清关文件。

4加强港口监督及环节控制

即使再周详的设想也难免遇到与预期不同的情况, 亲临港口进行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尤其是在项目初期或与运输商合作初期。 (1) 进行体积测算, 货主派现场代表监督并记录数据, 以便核对运费; (2) 加强装卸、包装安全, 尤其对精密仪器、大型设备装卸进行监督, 必要时提出建议; (3) 加强港口与供货商的协调力度, 为物流的顺畅提供帮助。

以上分析阐述了石油工程项目物流环节控制的关键要素, 但以下专门分配资源予以控制的环节也是值得考虑的:联运衔接、退运准备、退税程序、慎用空运、危险品准备。

5总结

综上所述,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物流是链接采购和施工的关键阶段, 其周期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 物流成本所占比例相高, 又因环节众多, 在工程全过程中都要认真对待。承包商应将其纳入供应链管理, 以整体、高效、节约为宗旨, 优化自身环节管理, 与有经验的运输商合作, 保证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 物流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而在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 物流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重要问题。以国际石油工程通用的物流流程为主线, 以成本和周期为主要考核对象, 着重分析了在各关键环节中应注重并控制的核心要素, 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提出了预防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际,石油工程,物流环节,控制

参考文献

[1]汪文忠.战略合作伙伴与供应链管理[J].施工企业管理, 2008, (9) .

[2]颜永秋.国外石油公司项目风险管理探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5, (2) :269-270.

[3]李乐中.油气田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J].国际石油合作, 2001, (11) .

上一篇:高血压知识调查下一篇:职业教育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