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价格(共12篇)
国际石油价格 篇1
一、石油的研究背景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它是国家工业的命脉, 是不可以缺少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替代的能源,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石油已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的能量来源。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不断刷新历史, 2008年2月25日刚突破100美元每桶大关, 7月11日创下的历史147.37美元的盘中每桶最高价。2010-2013年世界油价每桶基本维持在100美元以上,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都在提高, 截至2013年已经接近60%, 高油价无疑成为影响着中国发展的一个台阶。
二、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有很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 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 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 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但是, 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 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价格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 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 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 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 OPEC产量激增, 截至2013年底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 OPEC原油总供应量为364万桶/日, OPEC原油总产能为335万桶/日, 剩余产能30万桶/日, 产能利用率高于90%, 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 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石油生产成本上有石油勘察成本, 设备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 制作和销售成本等等;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的产量配置决策, 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 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 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 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 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 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 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3.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基本有: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因素、石油库存变化因素、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因素、汇率变动因素、异常气候因素等等。
三、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就达到3.7亿吨, 成为世界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高达2亿吨, 而石油消费量确高达5.07亿吨, 我国60%石油依赖进口。预计到2030年, 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然而, 从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来看, 高油价是会长期存在一段时间的, 不是暂时现象, 而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 高油价将会对中国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经济:
1. 高油价将增加了我国外汇开支;
虽然, 在过去的2013年OPEC原油价格较2012年下跌了3%, 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整体趋势还是上升的。在2012年OPEC原油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为109.45美元/桶。此前, OPEC原油价格连续三年上涨。以2013年为例, 我国进口原油约为3.07亿吨, 约折合22.5亿桶, 如果每桶原油价格上涨5美元/桶, 那么我国每年就要为此多付出100亿美金的代价。
2. 高油价将对整个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依靠原油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 原油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的上涨, 但石化行业依然要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对于现有的化纤和塑料行业来说, 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惨烈的市场竞争来决定, 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 影响会更大。
3. 高油价将带来石油生产成本增加, 物价上涨, 加大通胀压力;
通过理论测算, 原油价格每上涨10个百分点, 石油加工行业、炼化加工行业的成本将会提高6.4个百分点, 运输和仓储行业会增加1个百分点, 化学工业会增加0.8百分点, 建筑业增加0.5百分点, 农业增加0.3个百分点, 设备制造业增加0.4百分点, 纺织业增加0.3个百分点。
三、中国石油体制改革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今天,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石油资源缺乏的环境。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计。中国的油田资源比较贫瘠, 而且使用不注意节俭且浪费严重, 中国经济增长1万美金GDP需要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 法国的7倍, 日本的14倍。人民的节约意识很差, 所以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改善产业的结构, 进行能源调整。1、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确保石油基本供给;2、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 保障石油进口。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 努力保证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3、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避免石油供给风险。利用石油储备, 可以低价买进石油, 高价卖出石油, 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石油价格, 保持本国经济平稳运行;4、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 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结论
对于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的建议方面, 石油价格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意义, 我国石油体制需要不断的去改革和创新, 比如打破国有垄断, 战略石油储备方面。希望我国石油定价体制不断完善和改进, 对我国石油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际石油价格 篇2
摘要:近两年多来,受石油供求、地缘政治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大幅攀升。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无论是以住宅、汽车、家电等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还是工业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已进入持续上升阶段,石油对外依赖将不断提高。国际油价上涨不仅抑制宏观经济增长、增加石油进口开支、加剧潜在通胀压力,而且还将恶化外部经济环境。
同时,高油价对农业、交通运输、冶金、石化等相关行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冲击。总体来看,能源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凸现,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再一次给我国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石油供给安全以及石油发展战略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国际石油价格;经济全球化;通货膨胀;替代能源 1 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1.1 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诱因
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的需求超出国际权威机构事先的预计,尤其是世界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美国、中国经济增势强劲,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的经济形势也明显好转。因此,近两年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给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是引发此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
1.2 石油出口国家增产能力有限
全球石油资源的压力一直在持续,储采比的指标持续下降,增产空间有限。石油资源的储备量在逐年减少,必然影响石油价格的走势。1.3 欧佩克寡头垄断
欧佩克有11个成员国,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长期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但这些国家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来与欧佩克抗衡。欧佩克在饱尝199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之苦后,面对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好形势,必然要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1.4 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性过大。使石油需求弹性减小
目前全球经济加速发展,促使对石油的需求加大,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性加大。全球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使需求弹性减弱,因此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回落。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分析石油价格上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石油价格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进而把价格作为杠杆,完善石油产业政策。2.1油价上涨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增大
2006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6亿吨,2007年达到1.9亿吨;与2005年相比,因价格因素导致这两年进口多支付330亿美元。2008年我国净进口石油2亿吨,如果进口均价再上涨10美元/桶,我国将多支付130亿美元。2010年我国成品油消费按2亿吨计算,直接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增加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多支出180亿元人民币,交通运输业多支出380亿元人民币,工业等其他行业多支出440亿元人民币。
2.2油价上涨带来了成本增加,物价上涨
根据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从理论上测算,原油价格上涨1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化行业的成本将上升6.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升1个百分点,化学工业上涨0.8个百分点,建筑业上升0.5个百分点,农业上升0.2个百分点,设备制造业上升0.4个百分点,纺织业上升0.3个百分点,国内贸易业上升0.2个百分点。
2.3 给整条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有助于石化行业走出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时滞的问题,对企业的手艺提高会有影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一次在短期内,国内石化行业依然会面对原材料的价格大幅攀升带来的成本压力。而对于在现有的化纤,塑料行业来说,其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确定,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影响会更大,因此,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整条石油产链越是末端压力越重。这样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2.3 油价上涨的其它影响
油价上涨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由于人们对实际和预期的经济活动、公司盈利、通货膨胀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悲观的想法,这将对全球股市和债券的价格以及货币之间的汇率产生不利影响,造成这些市场的动荡不安。即使一些表面与油价无关的金融动荡,也有油价从中作祟的影子。
对于石油的净出口国而言,可能的世界经济衰退,最终会减少石油的需求,迫使油价回落。通货膨胀的输入以及需求增加对其的推高,减少了他们实际获得的收入。而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可能使其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并且油价的居高不下,促使人们致力于寻找替代能源和节能产品。因为石油的长期弹性远高于短期弹性,虽然短期内石油净出口国获益颇多,但是从长远来看远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妙。关于应对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措施 3.1 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确保石油基本供给
所谓石油基本供给,是指依靠本国石油供给,保障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国民生活方面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国东部的许多老油田已出现石油产量快速递减的趋势,如果没有后续石油资源接替,要维持目前的石油年产量也是非常艰难的。我国应加强西部和海域石油勘探开发,增加石油储量,扩大石油生产能力。
3.2 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保障海外石油进口
目前,俄罗斯、里海地区国家、中东地区国家,竟相发展自己的石油行业,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更需要市场,因此,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大步走出去的好时机。中国石油企业应将海外投资的重点放在沙特、伊朗、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西北利亚,筹措资金收购其油气资产,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努力保障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3.3 找准时机,抓住机遇,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为了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风险,应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水平。利用石油储备,一是可以低价买进石油,高价卖出石油;二是在战乱发生或国际石油价格狂涨时,运用石油储备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油价,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家石油储备,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158天、169天和127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0%,但石油储备天数仅为35天。因此我国应尽早建立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商业库存体系。
3.4 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我国石油公司应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衍生品交易,进行“风险采购”,“高抛低吸”,从事期货“套期保值”等,一方面从市场价格波动中博取更多的国际收益,另一方面保证对国内石油需求的均衡供给。目前我国应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地区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获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决定的话语权,充分发挥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功能、近远期交易均衡功能和公平交易功能,保障本地区和本国经济。3.5 大力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从应付石油涨价风险考虑,应加快天然气、电力、太阳能、地热、氢、核能、煤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这些能源能够在更多领域替代石油。同时,注重能源节约,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和政策,合理引导能源消费,改进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6 加强石油价格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提出定价报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这种方法与我国目前的石油市场机制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应对本次国际石油涨价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应加强我国石油价格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真正使三大石油公司进人国际石油市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使高能耗企业改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国内原油、成品油市场体系更加规范,增强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国际石油价格 篇3
关键词:金融;国际石油价格;影响
前言:在国际石油市场日趋金融化的背景条件下,金融因素逐渐取代商品因素成为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变化基本上都是受国际金融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国际石油价格调控,也一定会借助金融方式来实现,因此对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石油美元加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
在二次大战以后国际石油贸易就始终以美元进行结算,时至今日石油输出国家的石油输出能力极大提升,石油贸易产生的大量贸易顺差都以美元的形式掌握在石油输出国手中,大量的剩余资金导致石油输出国的投资欲望强烈,而为了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绝大部分的石油美元都被投资到伦敦、华尔街等国际金融市场,成为西方国家股票和国债的主要投资力量。但是石油美元在外汇市场上大量存在,导致一定时间内的美元数量超出市场的承受能力,美元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贬值的巨大压力。同时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大量的美元印刷也导致了美元贬值压力的加剧,在美元贬值的趋势日渐明朗的情况下,大量的石油美元会从美国外汇市场抽出,转投到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而石油美元大量流入这两个市场一定会作用于石油的供求和石油投机,加剧油价的波动[1]。
2.美元汇率的波动对油价波动有系统性的影响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存在这样的现象,每一次美元的币值发生变化,国际石油价格就一定会发生变化,这表明美元的币值对国际石油价格有直接的影响,具体而言因为石油贸易中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美元币值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石油价格的变化,在石油的生产国,石油的生产成本通常是由本国货币计算的,美元贬值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就会升值,从而导致石油生产国家的石油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会打击石油的供给。从石油的购买国家的角度来讲,美元的贬值会导致石油需求国家的购买能力上升,进而产生大量的石油购买需求,但是在同期石油的生产国却会因为成本的上升而限制产量,在需求增加、供给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国际油价就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
同时美元汇率的变化还会导致期货市场石油投机的变化,具体而言美元贬值会导致国际市场上美元和美元资产的抛售,退出的资本大部分都会流入到石油期货中,必然会推动石油价格的一路走高。一旦美元贬值的预期明朗,美元的投资资产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抽资离开,并进入到石油期货的市场当中去,这样就会导致美元的贬值现象恶性持续,在这一过程中美元资产会持续的抽资加入到石油期货中去,导致美元不断贬值、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恶性循环。
3.投机基金是导致油价剧烈波动的直接原因
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大量的基金组织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因为大多数都有国家背景,所以基金组织的实力都极为雄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这些基金组织的投机行为,是导致石油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以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基金会基金为主的众多投机基金,其本身是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目的比如:养老、慈善、救济而设置的,通过对积累本金的有效投资来维持基金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基金会设置的目标,这些基金会设置的目标是善意的起码是正常的,但是其在国际金融社会中的影响却是较差的[3]。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因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以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都让它成为了国际金融投资的首选产品,投机力量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丰富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交易方式和投资理念,它们的参与带来了国际石油市场浓烈的投机气氛。投机基金虽然没有力量自己制造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但是在国际石油价格产生变动的时候,投机基金往往受利益的趋势而跟随并推动石油价格的变化,是很多石油价格变化消极影响因素的支持者,投机基金的存在本身并不能对平稳的石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其自身对价格变化趋势的趋附性和推动性,让其成为石油价格动荡的加速器,在推动石油价格飙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
4.石油金融衍生工具的推波助澜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石油金融的衍生工具经过复杂的衍生再衍生,以及组合再组合,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石油金融衍生工具体系,这一体系几乎涵盖了石油金融的所有相关产业,时至今日石油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石油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之间连接的重要纽带,其对三者之间关系影响之巨大不可小觑,石油金融工具在开发之初是作为一种石油价格调控系统设置的,建设的主体希望可以借助石油金融工具系统将金融市场对石油市场的巨大影响进行调节,以保证石油价格的稳定,但是时至今日石油金融工具系统的发展已经超出设置者的预期,其分布范围的广泛和组成的复杂导致对其的主观调控并不现实。所以当前的石油金融衍生工具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自身的发展完善不仅能够起到对石油金融的调解作用,在金融市场的冲击下石油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也会放大市场风险,价格的变动幅度也远大于基础市场价格变动的幅度,石油衍生品的这一特点加剧了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态势[5]。
结论: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国际金融因素对其的影响是极大的,本文从石油美元加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美元汇率的波动对油价波动有系统性的影响、投机基金是导致油价剧烈波动的直接原因、石油金融衍生工具的推波助澜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工作提供支持和借鉴。(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蔡鸿志.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金融视角[D].外交学院,2009.
[2]孙建波. 美元汇率变化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陈明华. 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油价波动分析:理论与实证[J]. 宏观经济研究,2013,10:105-113.
[4]徐华林.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应对对策研究 篇4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冲击巨大, 尤其是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未来将对石油产生巨大需求, 如果我们不能作出合理的应对之策, 则国际石油价格的急剧波动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身处在一个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的时代, 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在最近几年成为常态, 我们必须要构筑起中国的石油金融体系, 来觅得在美元本位制下的生存空间, 避免石油价格急剧波动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 在石油供给方面, 我国首先应该加大国内石油的勘探开采力度, 并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次要尽快在刚建立起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该计划, 尽快加入IEA, 通过IEA的具体操作, 建立自己的预警应急体系, 进一步形成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国际合作, 减低油气供应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影响;再次, 要加快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 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不仅将使石油企业更好的规避油价波动的风险, 而且将改变我国企业被动接受世界石油价格的局面;最后, 大力发展石油替代战略是解决石油问题应该着力发展的方向。
1 加大石油勘探力度,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我国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比较低, 全国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仅为资源量的20%~25%左右, 远低于国外的水平, 尤其是我国可供直接开采使用的“可采探明储量”更是严重不足。和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石油资源非常有限, 但是, 国内石油储量和产量的潜力还是非常大。国内石化企业应该积极增大在石油勘探开采方面的投入, 今后5~10年之内, 集中力量加大对石油产区的勘探力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增加石油探明储量, 才能确保石油产量增加。
各石化企业之间也应该打破界限, 加强合作,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国内石化企业长期实行内向经营、原料内供的模式, 为适应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增长的要求, 应加快我国石油供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 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 集中多方面的资金和力量, 通过多种渠道全力开拓国内外石油资源为我所用,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对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压力, 而且也有利于控制和降低进口石油成本。
目前, 中国石油进口50%~60%来自中东地区, 依赖程度过大。一旦该地区出现任何特殊情况, 我国石化企业的石油供应随时可能出现中断。为了避免对某一地区进口的过分依赖, 我国应该仿效美国和日本, 对自己国家的进口采取分散化方式, 减少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国内石化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中东以外的地区进口石油。开发应该重点转向俄罗斯及中亚等地区。如正在进行的“安大线”等项目。这样, 既可以从市场的“新进入者”方面获得较好的价格优惠, 也可以增强与中东供应商谈判价格的实力。同时, 进一步扩大直接从产油国进口的比重, 与产油国签订长期供油合同 (有的可以考虑20年~25年) , 落实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 降低受国际石油市场的人为操纵和控制的程度。
2 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 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 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 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 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 他们又规定增加到90天, 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
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 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 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 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 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 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此外, 战略石油储备还有以下作用:既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又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 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 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 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从1996年起, 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目前, 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国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发表了题为《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 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 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60%和70%。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启动开始于2003年。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 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目前只有30天左右, 远未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的"达标线"。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美、日、法、德等发达国家, 政府储
轮胎特保案思考
冯明全
(贵州财经学院MBA教学中心, 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目前, 结合国家经济转型的发展战略, 作为企业来说, 调整产品结构, 提升技术含量, 把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或许特保案也给我们上了一课, 即企业该思考如何从做产品到做品牌转换了。
关键词:轮胎特保案;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轮胎企业;创新;品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 (2011) 02-0095-02如果说9月11日对美国人民来说是心存阴影和悲伤的
日子, 那么回首2009年的9月11日, 也成为中国轮胎行业阴影的日子, 因为闹得沸沸扬扬的轮胎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当天不顾自己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 最终还是宣布对中国轮胎实行为期三年的特保限制, 即在现有4%的基础上, 在第一年中将对中国制造的乘用轿车轮胎和轻型卡车轮胎加征35%的进口关税, 并在其后的两年中分别降至30%和25%。与此同时, 我国商务部立即表示了严肃的态度, 并于2009年9月14号依照我国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 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立案调查程序。一时间, 世界舆论大多认为, 中美贸易战即将开始, 1930年大萧条时代备加上民间储备, 他们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20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总的来看, 各国都在广泛使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并积极探索石油安全储备的商业化运营体系。这给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我国正着手建立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为主体的四级石油储备体系。其中,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石油储备已在建设, 而地方政府的石油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的石油储备还在研究阶段。
3 发展石油期货市场, 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
国际油价定价权, 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油价的制定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通过政策调整能影响到国际油价的能力。拥有国际油价定价权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避免处于被动局势。要完善国内石油定价机制, 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
目前, 我国石油行业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引入竞争, 逐步开放市场, 包括放开原油及成品油进口权、放开成品油批发零售权、放开合格的地方炼油厂销售权, 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并且在对外开放之前率先对内开放, 最终实现“石油来源多样化、市场主体多元化、价格形成市场化”的目标。在开放的同时, 应建立、健全石油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石油监管体系,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目前, 虽然我国已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燃料油期货, 但燃料油只是油品炼制过程中的一种末端产品, 还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石油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如果能够把石油期货市场做起来, 形成以我国为交割地的石油报价体系, 不但能够加强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 而且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商业石油储备问题。
的贸易保护主义即将重启, 因此说2009年9月11日是给世界贸易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注入悲观的日子也不为过。对此, 本人因就职于国内某大型轮胎上市企业, 对轮胎行业及市场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结合国际贸易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国际贸易的复杂性
此次特保案涉及中国出口金额22亿美元, 仅占中国出口金额的1%, 而仅占1%的出口数据,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积极关注, 就是因为有金融危机的背景,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国会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了各国的关税大战, 使1933年的全球贸易额相比1929年大幅下降了2/3。其次对中国来说, 对美国的汽车和肉鸡的反倾销调
因此, 石油期货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从根本上完善石油价格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 因此建议政府放宽对石油期货市场的限制, 从人才、法规、体制等方面进行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 使之逐步与国际接轨。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环境下, 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不仅能使石油企业规避风险, 而且将逐步改变我国企业被动接受世界石油价格的局面。
4 大力发展石油替代能源
目前的石油替代产品主要包括四大类:气体燃料 (天然气、液化气、氢气) 、合成燃料 (煤制油、天然气合成油) 、醇醚类燃料 (甲醇、二甲醚、乙醇) 、生物质产品 (生物质气化、生物柴油)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 资源分布不平衡, 不同地区对替代能源的市场接受能力有很大不同。因此, 根据我国国情特点, 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实现石油替代目标。
石油替代战略是我国一项长期国策, 国家应在科研开发、工程放大、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扶持, 尤其对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 国家要在投资、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了防止石油替代的科研和项目建设出现过热现象, 政府部门也要采取有效措施适当控制, 以防出现新的投资浪费。
参考文献
[1]刘希宋, 韩冬炎, 崔立瑶, 等.石油价格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李畅, 杨再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 2009, 29 (1) :178-183.
[3]黄啧琳.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8, 8:86-88.
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模式分析 篇5
文/高建 杨丹 董秀成,中国石油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以跨跃式的速度进入国际石油市场,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合作与竞争。而国际石油合作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后,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与惯例。我国石油企业在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过程中,研究国际石油合作的模式与惯例显得愈来愈重要,其中国际石油合作合同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国际石油合作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租让、对抗和合作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在三个阶段演变的过程中,国际石油合作合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际石油合作合同逐步体现了公平合理、双方平等、双赢互利的原则,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几种相对固定的模式。
国际石油合作合同类型及特征
一.租让制合同
租让制合同是世界上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最早使用的一种合同形式,这种形式目前被称作许可证协议(License Agreement),由于在这种合同形式下,资源国政府的收益主要来自外国石油公司交纳的税收和矿区使用费,因此也被称作“税收和矿区使用费合同”(Tax and Roy alty Contract)。这种合同的主要特征是:
(1)外国石油公司通过谈判或竞标与资源国政府达成协议,获得租让矿区。
(2)外国石油公司享有在租让矿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的专营权,并对矿区内所产石油拥有所有权。
(3)外国石油公司单独承担风险并投资。
(4)外国石油公司向资源国交付矿区地租。
(5)一旦矿区内开始生产石油,外国石油公司以实物或现金形式向资源国政府交纳矿区使用费。
(6)外国石油公司如果盈利,将向资源国政府交纳所得税。
二.产量分成合同
6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首创了产量分成合同。后来,这种合同逐渐被一些石油资源主权国和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所接受,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一种较为通用的合同类型。目前,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石油合作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合同的主要特征是:
(1)资源国拥有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其指定机构(政府主管部门或国家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的专营权。
(2)外国石油公司与资源国政府(或其他国家石油公司)签订合同,作为承包商在合同区内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作业。
(3)承包商要承担勘探风险,若有商业性发现,还要承担开发和生产费用。
(4)合同区内发现的油田投产后,全部产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成本油”,另一部分由东道国政府与承包商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享。
(5)资源国政府(或国家石油公司)通常掌握管理权和监督权,而日常作业管理由承包商负责。
(6)承包商如果盈利,将向资源国交纳所得税。
(7)用于合同区内石油作业的全部设备和设施通常属资源国所有。
三.风险服务合同
60年代后期,比较标准的风险服务合同出现于中东一些产油国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目前全世界约有十余个国家采用这种合同形式。这种合同的主要特征是:
(1)资源国拥有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和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的经营管理权。
(2)外国石油公司作为资源国的承包商提供技术、金融等服务。
(3)承包商要提供勘探资金,并承担勘探风险。如果发现石油,承包商还要提供全部开发资金。
(4)油田投产后,资源国将按合同有关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偿还承包商的投资费用,并支付风险服务费。偿付通常用现金,有些也用原油。
四.纯服务合同
纯服务合同又称无风险服务合同。与风险服务合同相比,在这种合同形式下,资源国雇用外国石油公司作为承包商提供技术服务,并向承包商支付服务费,承包商不承担任何风险,风险由国家承担,任何发现均是国家独有的财产。
五.联合经营
联合经营合同方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西方一些独立石油公司为了能够进入某些第三世界产油国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便采用了该合同。与租让制相比,这种合同对产油国较为有利。
联合经营有两种不同类型:
(1)合资经营
由资源国(或其国家石油公司)为一方,外国石油公司为另一方,共同组建一个新公司,负责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双方各参与一定比例的股份,按比例分享利润。双方共同承担勘探风险和纳税责任。
(2)联合作业
双方不需组建独立经营的公司,而是借助合同协议,共同出资、共同作业、共同分享权益,但双方各自核算开支和收入,单独纳税。
六.非传统类型石油合同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上述五种类型的石油合同,这些合同被统称作非传统类型石油合同。采用这些合同形式的主要是那些原来没有对外开放,全部上游业务都由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经营的国家。到目前为止,这些合同的数量还很少,这类合同包括以下几种:
(1)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将一个油田(或其一部分)交给外国石油公司进行生产(如阿根廷、阿尔及利亚)。
(2)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来开发那些由国家石油公司发现,但尚未开发的油田(如印度、土库曼)。
(3)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对那些已经开发,但又已停产的油田进行重新开发生产(如委内瑞拉、缅甸)。
(4)东道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由外国石油公司在投产油田进行提高采收率作业(如印度尼西亚、缅甸、阿尔及利亚、罗马尼亚)。
尽管这几种合同可能沿用前述五种合同的基本框架,但是不难看出,它们涉及的作业领域都是已探明或正在开发的油田的开发和生产,而不涉及石油勘探。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与五种类型的合同是有明显区别的,预计这类合同的运用会越来越普遍。
不同模式的对比分析
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是联结石油资源国与外国石油公司进行资源国石油资源勘探和开发的纽带,也是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勘探和开发、投资与实施生产作业的法律依据。随着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市场走向成熟,任何国际石油合同中都体现了“平衡原则”,即石油资源前景、财税条款和政治风险之间是平衡的。也就是说,在石油资源前景好的地区或国家,要么财税条款严格,要么政治风险高,反之亦然。
在国际石油合作市场上,高回报总是伴随高风险,“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经济规则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几种合同模式进行分析与对比。
一、租让制
租让制在其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租让制和现代租让制。早期租让制可追溯到20世纪初,其典型特征是,租让矿区非常大,有时甚至包括国家的全部领土,或者至少包括国家领土中最有前景的区域,租让期限相当长,通常为 60—70年,有些甚至长达九十余年。资源国政府对矿区内的石油作业几乎没有任何控制权,作业和经营的实际管理权完全掌握在外国石油公司手中。
由此可看出,早期租让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合理的租让,是一种资源的掠夺行为。现代租让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租让对矿区有一定的范围限制,租让期限一般比较短。勘探期通常在12年以内,勘探期满时如果没有发现石油,协议即告终止。资源国的收益大大增加,矿区使用费可随产量增长或油价上涨而递增或向上浮动,同时资源国也可以对外国石油公司征收所得税和其他税费。
传统租让制授予外国石油公司相当大的权力,没有规定国家参与权,因而背离了主权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使资源国政府处于单纯的征税者的地位,事实上是向外国石油公司出让自然资源所有权。而现代租让制合同则强调资源国对其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这种对所有权的保护不只是象征,而且体现了国家对其自然资源主权的进一步认识。
不论现代租让制是否着重于矿区合作费或所得税,其中最有利的一点是,资源国政府在经济上基本无风险,管理比较简便,成本较低。此外,如果采用竞争性招标,资源国还可以获得数额可观的定金或较多的矿区使用费以及较高的所得税。这种租让制的经济条款与其他类型合同的经济条款相比,更有利于资源国的经济收益。
二、产量分成合同
产量分成合同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国拥有资源的所有权和与所有权相应的经济利益。勘探开发的最初风险由合同者承担,但是一旦有油气商业发现,就可以收回成本,并与资源国一起分享利润油。这是对外国石油公司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产量分成合同模式的优点在于较好的处理了资源国政府和合同者之间针对油气勘探发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和利润分成关系。产量分成合同为项目合同双方提供了必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资源国政府在法律上保留完整的管理权,但实际日常业务中油公司行使控制权。这种灵活性便于资源国政府在保证合同者获得公平回报率基础上设计产量分配框架,进而使资源国政府的收入份额能随着油价上升而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合同双方都有机会获得原油,且资源国政府和合同者都可以从中找到令双方满意的安排。
产量分成合同模式的缺点在于产量分成合同框架和内容较为复杂多变,双方需要通过谈判确定的因素较多,而这往往使合同者收益的实现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同时合同实施过程中所要求的技巧性较高。
在亚太地区国家,产量分成合同已被广泛运用,成为这些国家石油资源对外合作的主要方式。从使用的情况看,普遍采用的产量分成合同在以下三个方面不利于鼓励外国石油公司投资:
(1)合同中普遍采用二级式矿区使用费和56%的所得税率,政府实际上能得到90%的石油收入。
(2)多数合同规定,产出的石油必须内销,而国内市场的油价又远远低于正常市场价格。
(3)从开采初期到高产期,政府都要求获得产量红利。
三、风险服务合同
这种模式与产量分成合同类似,所不同的只是承包商获得报酬的方式。在产品分成合同中,外国石油公司以承担风险为交换条件,一般要求得到20—50%的所产原油;而在风险服务合同中,外国石油公司一般只能在规定期限内以市场价格3—5%的折扣购买20—50%的所产原油。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只有拥有丰富数量的探明储量或有优势的石油地质前景,特别是很有希望找到大油田,能供应外国石油公司所需要的原油的国家才签订这种服务合同。
风险服务合同对资源国政府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合同者来说是风险很大的一种合同模式。合同者被要求承担全部的勘探风险,但是获得收益却相对固定,与其承担的风险不对称。这类合同对外国石油公司的鼓励不太大。迄今为止这类合同只有一些勘探风险相对小的国家或很可能找到规模较大油气田的地区才被采用。
四、纯服务合同
少数石油储量极为丰富、财力雄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阿拉伯海湾的欧佩克成员国通常就采用无风险服务合同。如果采用这一类型的服务合同,政府要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勘探风险,实际上就是国家石油公司雇用外国石油公司作为承包商。从理论上讲,这种方式与外国石油公司承担勘探风险的方式相比,可以使石油资源国大大减少付给外国石油公司的报酬。
与其他合同方式相比,纯服务合同能使国家或国家石油公司得到更多的收益,但迄今为止,此类合同只在世界上一些勘探风险相对小或很可能找到规模较大油田的地区才得到采用。因为在这些地区,这种合同能为石油公司提供大量有保障的原油供应,如伊朗、尼日利亚和巴西就属于这样的地区。
由于在服务合同中,不论投资规模大小,一般说来外国公司从投入资金中所得的报酬是相同的。因此,这类合同对外国石油公司的鼓励不太大。再加上这类合同中外国石油公司的利润受到限制,所以,许多公司对这类合同不太感兴趣。因此,能否签订服务合同使国际石油合作顺利开展取决于许多因素。
在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储量有多少,外国石油公司在石油供求关系中处在何种地位,资源国政府在谋求取得这种协议方面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处理复杂事务的水平和经验。
五、联合经营
联合经营协议有时也规定,由外国石油公司负责筹措勘探开发全部费用,并在规定期限内,以分期摊还的办法回收投资费用。因此,每年将按一定百分比回收投资,列入费用支出,不计所得税。
就其经济效益来看,采用这种预先垫付的方法,如果国家接受垫付的时间越长,就越要认真考虑外国石油公司是否愿意接受。一般来讲,如果国家希望外国石油公司一直垫付到开发阶段为止,则国家必须要向外国石油公司偿还更多的费用,因为垫付到开发阶段为止的总额比垫付到勘探阶段为止要多,若为有息垫付,尚须按议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通过联合经营,资源国可在石油经营方面取得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为达到这一目的,通常由资源国让本国人员在监督经营作业的管理委员会中供职,并让国家石油公司参加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些联合经营的协议中还规定,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一旦回收完毕,国家石油公司就可充当作业者;有的还规定投产若干年后即由国家石油公司充当作业者;也有的规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可以改换。
联合经营合同把石油资源勘探的资金风险,有时还有开发的资金风险都加在石油公司的头上。在联合经营体制内,资源国政府可以让外国石油公司只负担勘探阶段的全部费用,或者也包括开发阶段的投资。如果东道国或其国家石油公司有条件提供开发阶段所需的资金,再加上考虑到开发阶段的风险比勘探阶段要小,那么,在开发阶段东道国所应负担的那部分费用由东道国自己提供。在某种情况下,这样的条件对东道国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石油公司可以从开发阶段的资金负担和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会愿意接受百分比较高的国家参股,国家总的花费会因此而降低。
总之,任何合同都有其优缺点,就石油资源国和外国石油公司承担的风险而言,租让制合同规定,资源国不承担石油作业的风险,这样,全部风险由外国石油公司承担。而产品分成合同则增加了资源国的风险,国家的利益只有在外国石油公司扣回了大部分勘探和开发费用之后才能得到。按照联合经营合同,资源国要承受等于他在合资经营中的参股份额的全部风险,而在风险服务合同中,资源国和外国石油公司分摊风险的份额一般是在签订合同时确定。
不难看出,各种合同模式都有它的特点和利弊,有它使用的特定条件,只有利而无弊的合同是不存在的。因为国际石油合作是双方或多方的合作协议,要想达到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目的,就必须在合同谈判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模式,在协议上求大同,存小异,才能保证国际石油合作的顺利进行。
适合我国的石油合作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急速增加。面对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如此大量的消耗,石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血液。但是,目前我国石油的自给率低,大部分需要依靠进口。另外,由于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在石油的利用率也很低,导致我国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更加依靠石油进口,以缓解国内紧张的石油需求,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扩大。所以,针对这一现状,在国际石油合作模式中,我过应找到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合作方式,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陆上石油合同模式虽然也称为产品分成合同,而在实际上(由于还收取矿区使用费)是属于混合型的。在陆上石油对外合作的 《标准合同》中允许外国油公司在开发阶段的参股比例为49-100%,从参股与分成的角度讲,我国的石油合同模式已经接近传统的联合经营合同的一些概念。
在中石油众多海外项目中,由于项目所处地域不同,不同国家政治背景、经济环境差异较大,投资环境多样化,因此在进行具体项目样本选取时要本着项目所在国家政治背景、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相似性原则。苏丹作为中石油海外项目运作中最为成功的国家,其下属三个项目苏丹区、1/2/4区(4区)、3/7区相似性最强都采用了产品分成协议的形式,但是产品分成比例及投资等各不相同,所以拟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选取苏丹6区D1、12/4区(4 区)D2、3/7区D3 三个项目作为决策对象,在模糊优选模型基础上,比较这三个项目的合同模式优劣,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参与国际石油合作时,联合经营模式相对优势明显。
首先,通过联合经营的模式,使我国石油公司与东道国结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石油开发合作状态的稳定,能够为我国石油的进口提供稳定的来源。
其次,就其经济效益来看,采用这种预先垫付的方法,如果国家接受垫付的时间越长,就越要认真考虑外国石油公司是否愿意接受。一般来讲,如果国家希望外国石油公司一直垫付到开发阶段为止,则国家必须要向外国石油公司偿还更多的费用,因为垫付到开发阶段为止的总额比垫付到勘探阶段为止要多,若为有息垫付,尚须按议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再次,通过联合经营,资源国可在石油经营方面取得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为达到这一目的,通常由资源国让本国人员在监督经营作业的管理委员会中供职,并让国家石油公司参加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些联合经营的协议中还规定,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一旦回收完毕,国家石油公司就可充当作业者;有的还规定投产若干年后即由国家石油公司充当作业者;也有的规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可以改换。
最后,联合经营合同把石油资源勘探的资金风险,有时还有开发的资金风险都加在石油公司的头上。在联合经营体制内,资源国政府可以让外国石油公司只负担勘探阶段的全部费用,或者也包括开发阶段的投资。如果东道国或其国家石油公司有条件提供开发阶段所需的资金,再加上考虑到开发阶段的风险比勘探阶段要小,那么,在开发阶段东道国所应负担的那部分费用由东道国自己提供。在某种情况下,这样的条件对东道国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石油公司可以从开发阶段的资金负担和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会愿意接受百分比较高的国家参股,国家总的花费会因此而降低。
贷款换石油
国际石油价格 篇6
[关键词] 美元指数;石油价格;曲线拟合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3-0001-(04)
自从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形成石油美元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就和美元的动向密不可分,美元的表现也就成为国际油价的晴雨表之一。油价的涨落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元汇率的变化。美元汇率变化也因此对国际油价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元贬值会刺激原油市场造成石油价格的高涨,美元持续贬值会给国际金融业带来巨大恐慌,投机商为了规避风险,会选择将美元兑换成石油期货合约,这可能造成石油市场的供求失衡,从而影响到石油价格的稳定;美元币值稳定或升值则有利于稳定石油价格。为了说明此种情况,本文选择了能反映美元整体变化的美元指数来代表美元汇率的变化。美元指数上涨,说明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上涨,也就是说美元升值,国际上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其对应的商品价格就应该下跌;如果美元指数下跌,说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国际上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其对应的商品价格就应该上涨。
近年来,国际油价连续上涨,并屡创历史新高,持续贬值的美元为油价上涨推波助澜。2007年,美元对14种世界主要货币都出现了贬值,其中,对欧元贬值约10.5%,对日元贬值约6%。研究证明,美元每贬值1%,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将同等幅度上升。美元贬值同时提升了石油、黄金等商品市场对投机资金的吸引力。
一、文献回顾
对国际石油价格最早研究的是Hotelling的可耗竭资源模型。后来的许多文献通过设定石油市场不同结构和参与石油市场的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建立各种理论模型并引进各类相关参数来研究石油价格,如Pindyck、Gately、Jose[1]、He[2]等;国内学者如梁强[3]、张跃军等人也对油价结构及波动特征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另外,还有学者在石油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及原油价格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方面利用协整性理论进行了研究,如Serletis、Crowder、Schwartz、Gulen[4]等人对原油、汽油和民用燃料油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Sadorsky[5]研究了原油、民用燃料油和无铅汽油的期货(期限为1个月)的价格与美元汇率间的协整关系,发现存在长短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呈伟力[6]、宋玉华[7]、范英和焦建玲[8]等人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他们的上述研究基本上围绕油价波动的行为来进行,涉及的实体因素较多,涉及的金融因素较少。随着石油金融化特征的明显化,有必要深入多角度研究石油价格与金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选取
石油期货产生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期货市场中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出自纽约棉花交易所(NYCE)的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它于1985年推出并以1973年3月为参照点,基期点为100。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WTI)石油期货合约是全世界最活跃的一个石油期货品种,考虑到时间周期长短的变化,本文以周为采样间隔。数据区间为1989年4月23日至2008年11月30日近20年(共1 024周)的每周的美元指数的收盘点数(数据来源于纽约棉花交易所网站)和WTI的每周最后一日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情报署网站)。如某日为非交易日则提前到距离那天最近的交易日选取交易价格。主要分析美元指数的变化对石油价格的单方面影响,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相关性检验、曲线拟合检验和残差检验等。
三、实证检验过程
(一)描述性分析
近20年石油期货价格与美元指数走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石油价格与美元指数走势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1990—1991年美元指数跌破100时,石油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1991—1996年美元指数围绕100窄幅波动,石油价格也围绕20美元窄幅波动,石油价格比较稳定;1997—1998年随着美元指数的上涨,石油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1999—2001年石油价格随着美元指数的上升而上涨,存在了一段时间的正相关的关系;2001年之后美元指数开始走弱,石油价格出现了显著的上涨,当美元指数跌破80的时候,石油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最高达147美元以上。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快速的下跌。
图2反映的是石油价格波动幅度与美元指数波动范围之间的关系。当美元指数在92以上处于强势时,石油价格在20~40美元/桶之间波动,
范围比较窄,油价比较平稳;当美元指数波动在80~92之间时,油价波动比较剧烈,波动范围扩大到20~80美元/桶;当美元指数跌破80的时候,国际油价出现了快速上涨,2007年2月到2008年7月,国际油价从50美元/桶上涨到最高147美元/桶以上,上涨了190%以上,波动范围也扩大到了40~147美元/桶;2008年7月以后美元指数上涨到80以上,石油价格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回落到40~50美元/桶。
(二)相关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际石油价格与美元强弱之间的关系,本文对选取的美元指数与石油价格的周数据进行了不同时间段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1989年4月23日至2008年11月30日的相关数据根据图1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了整体检验与分段检验。
1989年4月23日至2008年11月30日石油价格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从数据选取整个区间还是分段区间,石油价格与美元指数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不同区间段相关程度与方向不一样。整个区间段呈现负相关性,但在1998—2000年美元指数与国际油价之间出现了一小段时间的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二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小;2001—2008年,国际油价与美元指数之间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
(三)曲线拟合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2001年1月至2008年11月石油价格与美元指数的强负相关性,本文进行了以美元指数为自变量的曲线拟合检验,并拟合了直线方程(Y=b0+b1X)与二次项方程(Y=b0+b1X+b2X2)曲线,拟合检验对比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以美元指数为自变量(X)、石油价格为因变量(Y),线性方程的决定系数调整R2为 0.645,作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表明:F=749.370,P=0.000,t=-27.375,P=0.000直线方程为:Y=204.657-1.641X。二次项方程的决定系数调整R2为0.828,作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表明:F=993.252,P=0.000,t=-23.432,P=0.000二次方程为:Y=847.634-15.216X+0.070X2。经方差分析,回归方程有效,拟合的二次项方程优于线性方程。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曲线拟合图3看出。
(四)残差正态性检验
表3表明石油价格残差检验数据较为理想,标准化残差的正态曲线的均值为0,标准偏差为1.00,接近标准正态曲线,基本满足随机误差项正态分布的假设理论;残差散点的分布随机均匀,可以判断残差与因变量之间相互独立性较高,基本满足残差独立的假设理论。图4表明代表样本残差的数据点基本处在表示指定正态分布的直线上或周围,因此基本符合残差正态分布的假设理论。整体来说曲线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四、结论
通过数据曲线的观察及相关性检验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与美元走势之间存在较长期的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自2001年以来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世界主要石油现货与期货市场的价格都以美元标价的缘故。但在某些特殊时段,尤其是美元走势非常强或非常弱的时期,石油价格也会摆脱美元的影响,具有独自的趋势。
曲线拟合检验表明,石油价格与美元指数自2001年以来存在较强的二次项曲线关系,原油价格与美元指数收盘价的相关性高达-82.8%。根据2001年1月以来的两组数据进行的曲线回归分析,可以得出若美元指数为85,那么原油价格的合理价位应为60美元左右。
残差检验表明,石油价格与美元指数的曲线拟合效果较好,二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符合实际情况。但本文没有进行残差的单位根检验,可能国际石油价格和美元指数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关系。单纯用美元指数来分析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会损失一定的信息。
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仅用美元指数的变化来分析显然不够全面,自2001年以来,美元兑全球主要货币贬值超过了30%,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产品理应上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最高上涨超过了400%,美元贬值和油价的上涨速度显然不同。
近年来,金融行业大规模介入石油市场,使石油由一种单纯的套期保值工具发展成为新兴的金融投资载体。仅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交易商平均每日的合约数就为全球日石油需求的1.3倍,石油期货也因此成为基金最常用的对冲工具。据估计,流入全球主要石油期货市场的资金高达上万亿美元。交易商通过吸纳或抛售石油期货合同,从中赚取差价,使得投资者在期货市场投资石油的获利率持续超过其他商品。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获利套现者买空卖空机制,及基金持仓的变化加剧了石油期货价格的短期波动。
[参考文献]
[1] Jose A R,Cisnerosl M,et al. Multifractal hurst analysis of crude oil price[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313):651-670.
[2] He L 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or fractal features and long-run memory mechanism in petroleum pricing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2007,27(4):492-502.
[3] 梁强,范英,魏一鸣.油价结构与奇异性分析[J].管理评论,2006,18(2):15-19.
[4] Gulen S G.Efficiency in the crude oil futures market[J].Journal of Energy Fiance and Development, 1998,3(1):13-21.
[5] Sadorsky P.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futures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J]. Energy Economics,2000,22(22):253-266.
[6] 呈伟力.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因素的定量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5,13(8):40-43.
[7] 宋玉华,林治乾.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1-5.
[8] 范英,焦建玲.石油价格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41.
[责任编辑:张岩林]
A Demonstrative Study on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International Oil Futures Price and US Dollar Index
PENG Min,SUN Yan-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China)
Abstract:Because oil price is unique currency of settlement with US dollar, there exists a strong relation between US dollar fluctuation and oil price. Therefore by mean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urve fitting test, residual test and methods so on, a demonstrative study is made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York commodity futures exchange crude oil price and the US dollar index to discover the tim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US dollar index and crude oil futures price falls.
国际石油价格 篇7
21 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由于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全球经济的萎靡,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幅度不断加大,其波动的趋势将更加难以预测,因此必须要明确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并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促进各经济部门的健康发展。
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
(一)石油生产方面的原因
国际石油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地域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这就使得国际石油在生产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在开采之后,从生产者传到消费者途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在供给方面,国际原油组织和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等都会对石油的供给造成一定的制约,进而使得石油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这是从生产层面而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二)石油消费需求方面的原因
消费需求的变化是引起石油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产业部门正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任何经济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石油及其副产品,因此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部门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这是目前我国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波动,因此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呈现不稳定态势,这就加剧了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同时,目前新能源及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都对石油价格的波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使得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不断加大。
(三)汇率及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
由于国际贸易及各国财政政策的不断频繁应用,使得石油产业在投资过程中的需求量不断出现波动,在货币政策变得相对宽松之后,货币的流动性就大大增强,这就会导致全球汇率出现下降,使得国际石油价格出现上升,在全球范围内,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及其财政政策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通常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一般与美元汇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如果石油价格上涨则说明美元出现贬值,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下降则美元将升值。因此,美国能够轻松应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以此来控制石油价格的变动。所以,石油价格的波动还受到全球汇率变动的影响,也会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
三、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将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石油价格对各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会使得相关商品的价格出现一定的波动,居民的消费结构将直接影响到其消费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出现波动,会使得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大部分居民的消费受到抑制,会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要受到石油加工业的影响,居民消费能力被限制之后又会使得各部门的发展受到限制,进而又会影响到石油价格的波动,因此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要有效应对石油价格的变动才能保证居民消费结构的完善性及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缩水
随着各产业部门的不断发展,其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度不断加强,作为重要的能源,石油对各行业内企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各行业对石油加工业的敏感度系数不断增加,因此即使石油价格发生小幅度变化都会使得各产业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迅速上涨,由于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又不能在短期内提升产品的价格,因此其必须要承受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上升、利润缩水等严重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能源类企业的发展对石油加工业的依赖度在近些年来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而石油加工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度却较小,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企业,其对资源价格的波动具有较大的敏感性,因此一旦石油价格出现波动,其生产经营成本就会出现较大的浮动,这就使得企业难以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
(三)外汇支出增加、贸易顺差减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频繁,目前已成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并且我国目前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不断加强,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引起我国与贸易国之间的贸易金额的变动,尤其在资源的进口方面,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汇支出。目前,我国的贸易顺差较大,这是我国取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波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我国的出口总额,进而会增加我国对某些商品的进口,使得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减小,甚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贸易逆差,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国内各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使得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使得我国外汇支出不断增加,甚至出现外汇缩水等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
(四)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
由于石油价对各行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因此很多企业的产品价格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当石油价格提升之后,各企业的产品价格会大大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社会商品的生产总量不断减小,社会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产品的价格不断提升,甚至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从我国2007 年至2009 年的通货膨胀来看,其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导致的,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就会使得各产业部门的发展受到极大的伤害,进而我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截止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消化掉2008 年通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可以说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能够通过各行业产品的价格等形式来引起通货膨胀,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得各产业部门都要为之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进而会削弱一国的竞争实力。
四、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一)节约石油资源,开发新能源
长期以来,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而且利用效率难以有效提高,这就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度不断提升。节流开源是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关键措施之一,面对石油价格波动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必须要在节约石油资源的同时加强对新能源及可替代性能源的开发。一方面,要鼓励各产业部门实施技术创新,转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对石油等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逐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度,同时要使得各产业部门实现资源利用的内循环。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通过风能、电能、核能等形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度,最大程度上寻找石油的可替代性能源,并制定出完善的可替代性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对石油资源的利用度,以此来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二)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内油田的开发力度有限,并且成品油的质量和总量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使得我国必须要从中东等地区进口石油,这就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各部门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不断加强。我国石油的进口方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进口地区和进口路线方面。因此,必须要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战略合作,以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避免中东地区因政治动荡而引起的石油价格波动,为我国的石油提供高效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在进口方式上实现多元化发展,我国主要以海运的形式进口石油,主要航线都经过马六甲海峡等,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进而使得我国石油的供应受到影响。所以,必须要开拓新的航线,以便于摆脱其他国家的限制,进而保证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
(三)提高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升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有效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国有企业,因此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问题。我国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长期以来都难以有效提升,尤其是占据垄断地位的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等企业更是坚持固有的经营管理理念,难以实现管理方面的创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能源市场的波动较为剧烈。因此,必须要在大型国有石油企业中引入民间资本,为企业灌注新鲜的血液,促使企业不断进行相关的改革,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对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各岗位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避免论资排辈的传统模式,切实增强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在发展过程中稳定国内石油价格,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四)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
石油及其产品的定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采取适当的定价方式。目前我国油品定价主要以政府相关部门的规定为主,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变动情况,因此在定价方面尚存在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油品定价都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而进行的,并没有进行定价市场化,因此使得我国油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难易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必须要进行油品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借此将我国的油品价格与世界水平接轨,使其定价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各部门发展的需求,进而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石油能源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提高效率、减小依赖性的作用。因此,加快国内油品定价的市场化步伐,是应对全球石油价格波动的有效措施之一。
(五)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都在筹建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以防止国际石油供应变化和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因此,我国在节约使用石油、提高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快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要根据我国石油进口情况和使用情况,对未来的石油供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拟定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方案,并成立专门的战略储备管理部门,对现有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国际石油供应及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战略储备体系,使其既能够有效防止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又能够保证我国的石油等战略性能源的稳定供给,使得整个经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强大的后续保障。因此,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设是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有效措施之一。
五、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整个工业社会的血液,石油对各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从某一消费者到某一行业再到整个宏观经济,其经济行为都受制于石油业。石油价格波动将引起居民消费结构、企业经营成本、外汇以及通货膨胀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从开发新能源、进口多元化、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充分有效的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以便于实现各经济部门的健康长期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由于各经济部门对石油的依赖性不断加强,石油需求量呈现高速增长状态。因此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不断加重,甚至可能引发能源危机。通过节约石油资源,开发新能源;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提高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等对策建议,以有效增强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各部门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石油价格,石油需求,能源危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佟新宇.石油价格波动及其风险防范对策[J].当代经济,2013(17).
[2]李奇东,孙玲琍.美国次贷危机后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3).
[3]周德群,鞠可一,周鹏,吴君民.石油价格波动预警分级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
国际石油价格 篇8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 (EIA) 的统计, 2008年金融危机前, 二者的相关系数极小且为负数, 但是自金融危机之后, 二者的系数显著提高, 呈现高达0.46的正相关性。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 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 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对我国经济造成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本文试图分析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各个行业股票价格的影响, 从行业角度分析具有以下意义: (1) 油价变动对每个行业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这取决于石油是该行业生产的投入品还是产出品、石油价格变动对于该行业的影响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行业的竞争度和集中度、以及该行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发现各个行业的不同反应有利于决策者在应对石油价格冲击时制定有效的政策。 (2) 了解各个行业对于油价的敏感程度有利于投资者在油价变动时分散风险, 优化投资组合。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 然后提出实证模型, 第三部分分析检验结果, 第四部分综述。
1 文献综述
关于石油价格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的文献在2000年后大量涌现, 且主要的研究对象还局限于发达国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石油价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溢出效应;油价的变化对于股票价格是否有预测作用, 从而检验股票市场有效性;油价变化对于股票收益是否有非对称的影响;近几年也有少数文献开始从油价变动形成原因的角度分析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
Jone s和K au l (1996) 以现金流定价模型为基础, 检验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四个国家股票价格对油价变动的反应。结果显示石油价格对美国和加拿大股票市场的影响显著, 对日本和英国不显著。Sadorsky (1999) 以美国数据为样本, 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 发现石油价格的收益率和波动率都对美国股票实际收益有显著且非对称的影响。Park和Ratti (2008) 采用了与Sadorsky类似的变量和方法, 以美国和13个欧洲国家1986~20 05年期间数据为样本, 发现除石油净出口国挪威外, 油价变化对其他各国股票收益都有显著的负影响。但是没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Hammoudeh和Eleisa (2004) 用误差修正模型, 以海湾合作委员会五个成员国 (巴林、科威特、阿曼、沙特阿拉伯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的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 发现沙特阿拉伯的股票市场与其他四国的关系最密切, 而阿曼则相对独立;沙特阿拉伯的股票收益率对原油期货价格有预测能力。Sadorsky (20 0 6) 从石油价格风险的角度出发, 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石油价格的风险系数, 进而验证石油价格风险对23个新兴国家股票超额收益的解释能力。结果显示石油价格风险对股票收益有正的风险溢价。
K illian和Park (2009) 石油价格冲击从成因不同的角度分为三部分: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预期所形成的需求冲击、对未来石油供给不确定性的预期等原因形成的石油市场特有的需求冲击。结果发现, 虽然石油价格总体冲击能够解释美国股票市场22%的波动, 但是需求冲击的解释能力远远大于供给冲击的解释能力。
也有部分文献研究了行业或企业的股票收益对于石油价格冲击的反应。Sadorsky (2001) 用多因子模型, 发现原油期货收益率对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超额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Nandha and Faff (2008) 研究了石油价格与国际股票市场35个行业股票 (根据Data Stream分类) 的关系, 结果显示石油价格上升对除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以外的行业都有显著负影响。Mohamed El Hedi Arouri (2011) 研究了欧洲股票市场14个行业与石油价格变动的关系, 结果显示石油价格对各个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大小和方向各有不同, 且有非对称的效应。
国内文献中, 金洪飞、金荤 (2008) 用VAR模型和二元GARCH模型研究了中美股票收益和国际石油价格的收益率、波动率间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 中国股票收益和国际石油价格之间, 不存在任何方向的收益率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金洪飞、金荤 (2010) 用双因子GED–GARCH (1, 1) -M模型研究了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14个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国际石油价格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股票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汽车和零件、建筑和材料等七个行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 数据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描述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收益率与我国行业股票指数收益率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 以2001年2月至2012年6月的周数据为样本, 石油价格选取的变量为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 (New York Merchandise Exchange (NYMEX) ) 交易的纽约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 (West Texas Intermediate (WTI) ) 期货交易价格, 数据来源为美国能源信息署 (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 , 由于WTI原油期货价格以美元为单位, 用中美汇率折算为人民币, 汇率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我国总体股票价格与行业股票价格所选取的变量分别为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与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行业领先指数。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力图反映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自由流通市值最大的600只A股股票, 于2004年8月29日推出, 数据可回溯到2001年1月1日。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行业领先指数按照专有分类系统界定为14个行业, 分别为:汽车和零件、基础资源、化工制品、建筑和材料、金融服务、食品和饮料、卫生保健、工业品和服务、石油和天然气、个人和家庭用品、零售、科技、旅游和休闲、公用事业;除石油和天然气、旅游和休闲行业只包含11只股票以外, 其余每个指数包含15只股票。原油期货价格收益率与股票指数收益率用以下公式计算:。除去石油价格与指数数据不匹配的日期, 共有591个数据。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采取的方法为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和Phillips-Perron (PP) 检验, 两个检验的原假设都是没有单位根。结果显示16组数据序列全部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即数据平稳, 不需要进一步处理。限于篇幅, 在此不显示详细检验结果。
2.2 研究方法
本文用多因素模型来检验国际石油价格收益率对我国行业股票收益率是否有显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理论上来说, 若市场有效, 则石油价格冲击包含的信息 (包括对利率、通货膨胀、就业、货币政策、消费者预期和信心的影响) 都会反映在股票市场中, 那么石油价格在模型中的系数将不显著。
本文的实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用多因素模型检验石油价格对各个行业股票的影响;第二部分, 本文将借鉴Hamilton (1996) 和Hamilton (2005) 提出的两种石油价格的变化形式, 检验油价变动对我国行业股票收益是否有非对称影响。
(1) 石油价格波动和道琼斯中国600指数对行业股票指数的影响。这一部分检验石油价格波动对道琼斯600指数对行业股票指数的影响, 模型 (模型一) 如下:
该模型在控制了总体股票市场收益对行业股票收益的影响后, 检验石油价格的变动对各个行业收益是否有显著性的影响, 其中, 表示行业股票指数周收益率, 表示道琼斯中国600指数周收益率, D为虚拟变量, 由于金融危机后石油价格波动加剧, 为了检验金融危机前后石油价格变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是否有显著性的区别, 加入该变量;2008年8月15至2012年6月9日期间, D取1, 其余时间段取0。假设残差服从均值为0, 标准差服从GARCH (p, q) 的分布。检验结果见表1。
(2) 石油价格变动的非对称效应。关于石油价格变动的非对称效应, 国内外文献主要的观点是石油价格上升造成的冲击要大于下降造成的影响, 但对于其是否显著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文使用两种石油价格的变化形式检验国际油价变动是否与我国行业股收益有非对称的影响:
第一种将石油价格收益率上升和下降分为两个变量 (Hmilton (2003) ) , 用公式表示为:, , 将这两个变量加入以下模型 (模型二) 中检验其对行业股票收益的影响:
其中以c+表示行业股票收益对石油价格上升的敏感系数, c-表示行业股票收益对石油价格下降的敏感系数, 通过原假设为c+=c-的检验, 来辨别两个系数是否有显著性的区别, 通过原假设为c+=c-=0的检验, 来判定石油价格的影响是否显著以及非对称性。其余变量的解释与模型一相同。
第二种变化形式是借鉴Hamilton (1996) 的定义, 他们认为最能够影响股票价格的石油价格变化是当期石油价格与前几期石油价格的最大值之差,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Pt为当期石油价格对数形式, 为净石油价格变动, 当本期石油价格大于前四期石油价格的最大值时, 该值为正, 反之为0。
将该变量加入以下模型 (模型三) 来检验系数c是否显著, 从而判断石油价格变动对各个行业股票收益率是否有非对称效应:
除Nopt+以外, 其余变量与模型一中的变量定义相同。检验结果见表2。
3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3.1 石油价格变动和总体股票市场收益对行业指数收益的影响
注释:b表示总体股票市场收益率的系数, c表示原油期货价格收益率的影响系数, d表示虚拟变量系数, β为ARCH效应系数, γ为GARCH效应系数。*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模型一利用多因素模型检验了石油价格及道琼斯中国600指数的收益率对14个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系数b表示行业股票收益对总体股票市场收益的敏感程度, 结果14个行业的系数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系数在0.8 (食品和饮料) 至1.05 (科技) 之间, 从原油期货收益率对行业指数收益影响的系数c来看, 系数的范围在-0.055 (汽车与零件) 至0.0747 (石油与天然气) 之间, 除基础资源 (不显著) 、化工商品 (不显著)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系数为正以外, 其余都为负;卫生保健、工业用品、科技和公共事业的系数较小 (-0005~-0.003之间) 。14个行业中有5个行业的系数显著, 分别为汽车与零件 (-0.055) 、建筑材料 (-0.024) 、食品和饮料 (-0.035) 、石油和天然气 (0.0747) 、个人和家庭服务 (-0.051) , 其余的皆不显著。虚拟变量的系数d皆接近于零, 且只有化工商品、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系数显著。残差的ARCH和GARCH系数显示14个行业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 且和皆小于1;GARCH的系数γ远大于ARHC系数β, 显示残差具有较大的长期波动。
注释:Roil+表示石油价格上升的系数, Roil--表示石油价格下降的系数, NOP+表示石油价格净变动的系数。Roil+=Roil--表示原假设为两者系数系数相同的值, Roil+=Roil--=0表示原假设为两者系数系数相同且为零的值。其他变量的系数与模型一的结果近似, 在此就不全部列出。
*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模型的拟合度方面, 14个方程的调整性决定系数在0.6~0.85之间, 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赤池信息量准则的数值皆较小。关于残差的检验, 本文使用相关图和Q统计量检验残差的自相关性, 使用ARCH-LM检验统计量检验残差是否有ARCH效应。Q统计量显示14个方程的残差自相关系数都不显著, ARCH-LM检验显示14个方差的残差平方与其6阶滞后项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即不存在ARCH效应。拟合结果限于篇幅在此没有列出。
综上, 该模型较好的拟合了国际石油价格和总体股票市场对我国行业股票收益的影响, 结果显示出石油价格变动对14个行业股票的影响主要为负向, 对其中近三分之一的行业具有显著的影响, 对三分之一的行业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 对余下三分之一的行业有一定影响, 但不显著。
3.2 石油价格变动对行业股票收益非对称影响的检验结果
模型二的检验结果显示:原假设为Roil+=Roil--=0在五个行业中拒绝, 说明石油价格对其股票收益影响显著不为零且不相等, 这五个行业分别为汽车与零件、建筑材料、食品和饮料、石油和天然气、个人和家庭服务行业。原假设Roil+=Roil--在10%的显著水平下在工业用品行业拒绝, 说明石油价格变动对该行业有非对称的影响;Roil+ (石油价格上升) 与Roil-- (石油价格下降) 在14个行业中大小与方向各有不同, 石油价格上升对石油和天然气 (正) 、旅游休闲行业 (负) 、化工商品 (正) 、个人和家庭 (负) 、汽车和零件 (负) 、建筑和材料 (负) (按绝对值大小排列) 五个行业的影响显著, 石油价格下降对石油和天然气 (正) 、食品和饮料 (负) 、个人和家庭用品 (负) (按绝对值大小排列) 三个行业影响显著。
模型三的NOP+系数显示:石油价格波动对汽车与零件、建筑材料、食品和饮料、石油和天然气、个人和家庭服务这五个行业影响显著, 其中食品与饮料、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系数为正, 其余为三个为负。模型一、二、三得出的结果都显示石油价格变动对相同的五个行业均有显著性的影响。
综上, 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并不一致, 在Roil+=Roil-的原假设下, 只有工业用品行业拒绝原假设, Roil+=Roil-=0的原假设和NOP的系数得出的结果相似。因此关于石油价格变动对行业股收益的非对称性并不明确, 还值得进一步检验。
4 结语
本文使用多因素模型检验了2001~2012年期间国际石油价格对我国14个行业股票收益短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行业股票收益的大小与方向各不相同, 三个模型检验结果都共同显示出石油价格变动对石油和天然气 (正) 、汽车与零件 (负) 、个人和家庭服务 (负) 、食品和饮料 (负) 、建筑材料 (负) (按绝对值大小排列) 五个行业的显著影响。另外, 化工制品、旅游和休闲行业对石油价格上升有显著的敏感系数。石油价格变动对各个行业股票收益的非对称影响方面, 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并不一致, 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本文对于投资策略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1)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股票无论在油价上升还是下降都具有较好的分散风险作用 (根据模型二的结果, Roil+和Roil—的系数都显著大于零) 。 (2) 我国企业应制定应对油价变动的套期保值策略。上述检验结果显示近半数的行业股票收益对石油价格变动有显著且负向的反应, 由于未来石油价格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 加上国际间的传递效应将越来越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石油的消费量和进口依存度将继续上升。因此我国企业应着手制定有效的避险策略, 例如在国外原油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 另外, 我国也应当逐步推出更多元化的原油衍生交易产品, 减少在国外市场交易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Basher, S.A., Sadorsky, Perry.Oil price risk and emerging stock markets[J].Global Finance Journal, 2006 (17) .
[2]Hamilton, J.D..This is what happened to the oil price-macoreconomy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6 (38) .
[3]Hamilton, J.D..What is an oil shock?[J].Journal ofEconometrics, 2003 (113) .
[4]Mohamed EL Hedi Arouri.Does crude oil move stock markets in Europe?A sector investigation[J].Economic Modeling, 2011 (28) .
[5]Park, , Jungwook, Ratti, Ronald A.Oil price shocks and stock markets in the U.S.and13European countries[J].Energy Economics, 2008 (30) .
国际石油价格 篇9
1 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石油贸易中市场价格风险的研究文献很多:Pierre (2003) 应用向量自回归 () 模型研究了石油价格波动性, 并系统探索了其风险的来源及规避方法。作为国际上通用的风险管理方法VaR, 以其众多的优点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应用到能源风险的管理中;在研究方法上, Robert (2002) 成功的应用VaR理论中的极值理论方法对高置信度、短持有期的一个电力投资组合进行分析。并将估计所得VaR的值与能源市场风险管理中常用的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该方法在95%~99%的置信水平下表现优于其他模型。此外, 还发现基于资产回报正态分布性假设的模型在95%~99%的置信水平下都不准确;Sember (2003) 应用VaR模型来度量石油价格风险, 指出VaR能够提供一定置信水平下石油的最大价格变化信息, 并能够用来制定风险策略。
我国学者冯春山、吴家春 (2003) 及潘慧峰、张金水 (2005) 也运用类模型分别分析了国内外原油价格的波动性, 得出阿拉伯轻油价格具有波动性和非对称性, 国内原油价格收益率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和杠杆效应等重要结论;张跃军、范英等 (2007) 通过GED-GARCH模型分析我国大庆油价的波动率, 发现国内油价存在显著的效应, 此结论与马超群、李科的研究结果相反;袁放建、许燕红、刘德运 (2011) 运用族模型分析了石油市场与黄金市场的波动关系, 认为私有市场具有显著的方差时变性以及新信息对波动冲击的持续性, 模型能够很好地消除其效应。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的选取、处理及特征
本文选取了国际原油贸易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西得克萨斯中油 (WTI) 现货市场日价格数据为研究对象, 在这里, 我们其实是把石油现货价格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投资工具或一只“虚拟”股票的价格, 计算样本取2009年2月8日至2012年1月9日三年中的705个交易日数据;所选数据样本取自最近几年的数据, 更具备说服力, 样本容量相对较大, 有助于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性。
2.1.1 价格收益率
石油价格的收益率是指在每一期石油价格相对于前一期价格所获得的收益, 本文收益率表达形式采用几何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其中是第t天的价格。
2.1.2 石油价格收益率序列的特性
我们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6.0对石油现货价格日收益率进行正态性检验。在随机变量x为正态分布的零假设条件下, 峰度为3, 偏度为0, Jarque-Bera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2的X2分布。在此, 我们得到的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述检验结果来看, 石油现货价格的收益率分布的偏度为-0.340018, 小于0, 左偏, 峰度为10.16144, 大于3, 呈现尖峰厚尾的特征, Jarque-Bera统计量的值为1517.961, 相应X2分布对应的分布概率为0, 所以拒绝正态分布假设。因此, 本文使用t-分布代替正态分布反应石油市场收益率的尖峰厚尾性。
2.2 石油市场波动性研究
2.2.1 石油市场收益率的ARCH效应检验
由图2可知, 残差序列波动性随时间变化出现连续偏高或连续偏低的现象, 呈现明显的波动集聚性, 这说明随机扰动项有可能存在条件异方差性。在此我们假设石油现货价格对数收益率的均值方程为:Rt=αRt+εt, 进一步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检验数据序列可能存在的条件异方差性, 结果如表1所示, 表明收益率拒绝不存在ARCH效应的原假设, 即存在显著地的ARCH效应。因此本文可以采用GARCH模型予以拟合。
2.2.2 石油市场收益率的平稳性检验
在使用GARCH模型之前我们必须对收益率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使用ADF检验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结果如表2所示, 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都拒绝序列非平稳的原假设, 表明收益率是十分平稳的。
2.2.3 石油市场风险状况GARCH模型分析
通过以上对石油现货价格收益率序列的分析, 我们发现石油价格日收益率是一个非正态分布的平稳序列, 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 而且石油现货价格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波动集聚性”特征。所以, 我们这里不能简单的使用正态分布来模拟石油价格日收益率的变动。针对这一现象, 许多经济学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其中最成功的模型就是恩格尔 (Engle) 提出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即ARCH模型) 及其扩展的GARCH模型等。本文选用GARCH (p, q) 模型来检验石油现货价格收益率波动性情况。为了能更好的描述石油现货市场的波动情况, 我们需要选择GARCH (p, q) 中最佳的p和q值, 此处我们可以使用信息准则来判断模型是否有效, 检验结果如表3:
基于以上的分析得到最佳估计模型为GARCH (1, 1) 模型。利用GARCH (1, 1) 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方差方程:
可以看出, 收益率条件方差方程中ARCH项和GARCH项都非常显著, 表明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另外, 方差方程中ARCH项和GARCH项系数之和为0.960115, 接近于1, 且满足α1+β1<1的约束条件, 表明条件方差有限, 新信息对石油市场波动的冲击有很强的持续性。建立上述GARCH (1, 1) 模型后, 再进行一次效应检验, 结果如表4所示, 收益率接受不具有ARCH效应的原假设, 即不再具有ARCH效应, 说明了GARCH (1, 1) 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2.3 石油市场价格风险度量
2.3.1 收益率日VaR的计算
运用GARCH模型计算VaR的计算公式为:。在计算VaR时, 采用95%和99%的置信水平分别计算石油市场现货收益率序列在样本期间的日VaR, 计算公式为:
95%置信度:VaR=-1.645*条件标准差
99%置信度:=-2.326*条件标准差
其中, 1.645和2.326分别为在t-分布下的95%和99%的分为点。计算结果的统计特征如表5:
如上表所示, 在GARCH模型下, 样本期限内所持有石油市场现货在95%的置信水平下每天潜在的平均亏损不超过3.8678%, 最小亏损不超过2.9274%, 最大亏损不超过14.2098%;而在99%的置信水平下, 每天潜在的平均亏损则不超过5.4691%, 最小亏损不超过4.1393%, 最大亏损不超过20.0924%。
2.3.2 VaR后验测试
本文采用失败检验法对VaR的准确性进行检验, 失败检验法通过比较实际损失超过VaR的频率与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的上限值是否极其接近或者相等, 来对VaR模型是否有效作出判断。如果模拟的失败率非常近似的等于预先设定的显著性水平, 则可以认为模型是有效的;如果失败率与显著性水平相差较大时, 则说明模型是不适合的。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 在95%的置信水平下, 模型失败率为4.96454%;在99%的置信水平下, 模型失败率为1.70213%, 分别接近于5%和1%的显著性水平, 说明模型是有效的。我们得到收益率与不同置信水平下的拟合图如图3所示: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西得克萨斯中油 (WTI) 现货市场2009年2月8日至2012年1月9日三年中的705个交易日的价格进行汇总, 运用VaR-GARCH模型对石油市场收益率波动性、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了如下结论:
(1) 石油贸易市场价格收益率呈现尖峰厚尾现象, 不具有正态分布特征, 且存在显著的ARCH效应, 而且石油现货价格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波动集聚性”特征。
(2) 模型能够很好地消除石油市场收益率的ARCH效应, 且其方差方程中的ARCH项和GARCH项系数之和都接近于1, 表明新信息对石油贸易市场波动性具有很强的持续性。
(3) 我们可以看到后验测试的结果基本符合要求, VaR值预测较为有效, 这表明基于t-分布的VaR-GARCH模型能够较好的估计石油贸易市场的价格风险。同时, 通过上面的收益率和VaR的拟合图,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 对于GARCH (1, 1) 模型来说, 置信水平越高, 收益率超过VaR的次数就越少。
摘要:本文利用国际贸易中西得克萨斯中油 (WTI) 现货市场日价格数据, 通过建立相应的GARCH模型计算石油收益率VaR的值 (在险价值) , 并进行VaR的后验测试, 对石油价格波动性和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石油市场具有显著的方差时变性及新信息对波动冲击的持续性;GARCH (1, 1) 模型能够很好地消除其ARCH效应;在运用VaR-GARCH模型方法对石油贸易价格风险进行管理时, 应选择较高的置信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石油贸易领域的投资决策及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石油金融,价格风险VaR,GARCH模型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战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7) .
[2]冯春山, 吴家春, 蒋馥.国际石油市场的ARCH效应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3]潘慧峰, 张金水.基于ARCH类模型的国内石油波动分析[J].统计研究, 2005 (4) .
[4]张跃军, 范英, 魏一鸣.基于GED-GARCH模型的中国原油价格波动特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7, 26 (3) .
国际石油价格 篇10
关键词:新疆,原油价格,石油工业,投入产出价格模型,传导机制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行业层面影响的学者较少, 且多偏重于对制造业影响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研究
国外文献通过建立VAR模型, 测度国际油价波动对行业层面的影响效应, 如Rodrguez (2008) 、Jimnez-Rodrguez (2007) 考察OECD六国制造业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动态影响, 得出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在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存在行业差异, 而在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则不存在行业间的差异, 这与各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有关。Lee和Ni (2002) 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各行业供给和需求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程度。Faff Brailsford (1999) 通过研究几个行业的收益率, 得出油价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股票有积极影响。
采用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检验和VAR模型等时间序列模型时, 由于所选样本区间太短, 不能达到基本假定条件, 则由此所得结果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二) 基于CGE模型研究
吴静等 (2005) 、李猛 (2009) 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CGE模型) , 并通过设定生产和需求参数, 构造反映现实经济的数据进行模拟来分析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不同行业的影响。金洪飞等 (2010) 采用双因子GED-GARCH (1, 1) -M模型研究表明,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股票收益率有正影响。林鑫等 (2010) 基于12个行业部门的CGE模型研究得出:国际油价上涨引起石油开采业产出增加, 而石油加工业产出下降最为显著。
由于CGE模型参数的选择存在高度主观性,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仍存在争议。
(三) 基于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研究
在我国对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 代表人物有:徐华强 (2004) 、刘起运 (1998) 、沈中元 (2004) 、刘起运和任泽平 (2006) 等。于渤等 (2002) 、任泽平等 (2007) 和刘希宋 (2004) 采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分析了原油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 并测算了原油价格变动对中国物价总体水平和各行业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贾殿村 (2008) 、刘建等 (2010) 阐述了油价上涨对国民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 提出了石油开采业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受益者;石油加工业和建筑业是原油价格上涨的相对受损行业。
采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在石油工业内部的价格传导有三点优势:第一, 能定量地测度当某个产业产品价格上涨时, 其他N-1个部门产品价格上涨幅度, 进而反映出价格成本在产业间的传导机制。第二, 利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不仅可以体现价格变动的直接影响, 还可以反映价格变动的间接影响, 这是其他分析方法所不能做到的。第三, 该方法是目前研究价格传导机制中比较全面、成熟的方法, 因此研究结果说服力较强。
二、价格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 基于价格学角度的传导分析
价格学角度的价格传导包括传导机制与传导时滞两个方面:
1.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价格传导机制是市场价格在运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动, 并通过一定渠道与相关联产品价格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联系, 某一部门产品价格变化首先引起与其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产品价格变化, 进而会引起与这些部门有间接联系的其他相关部门产品价格变化, 如此传导直至影响国民经济所有部门产品的价格。
原油位居石油产业链的上端, 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 原油价格变化会通过产业链进一步传导。由于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销售业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 对价格因素的传导和转嫁能力不同, 受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不同, 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也不同。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首先会影响到国内油价变动, 这一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际石油价格→国内原油价格→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石油销售业的传导过程来实现的, 并将通过产业链进一步传导、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2.价格传导时滞理论
价格传导时滞是指价格波动从某一部门传导到另一部门所需要的时间, 即价格传导时滞。这种时滞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供求关系和国际因素等。
(二) 新疆石油工业对原油的依存度分析
投入产出系数是反映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与石油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1.直接消耗系数
根据2010年数据修正的《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系数表》, 可具体分析各行业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关系。表1显示了选取的29个部门中对原油直接依赖程度排名前十位的产业, 特点如下:
(1) 以原油为直接原材料的相关产业对原油依赖程度最大。原油依赖度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加工业 (0.78) ;其次是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为0.03, 它们作为靠近原油上游的加工业, 直接以原油为原材料, 所以对原油直接消耗量较大, 这符合事实。
(2) 其他能源、金属开采业对原油依赖程度次之。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02) , 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 (0.004) , 石油开采业 (0.0036)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003) 。
数据来源:★行业为石油工业部门,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代表石油销售业, 下同。
新疆石油加工业对原油的依存度高于石油开采业和石油销售业。究其原因, 主要因为以原油为原材料的加工业对原油依赖性较高, 相比较以原油加工品为原材料的石油销售业对原油依赖性较低。
2.感应度系数分析
利用感应度系数测度各部门对第i部门的依赖程度。由于一般形式的感应力系数是在假定各部门产能完全相等的条件下推算出的, 因此, 为反映各部门规模不等的实际, 以各部门生产规模作为权数计算加权感应力系数, 推算公式为:undefined;j=1, 2, ……, n) , 其中, wi为加权感应度系数;bij为完全需要系数;Xj为第j部门总产出。结果见表2:
其他各部门对石油开采业的依赖程度大于对石油加工业的依赖程度。2010年新疆29个行业部门中, 加权感应力系数大于1的有8个部门, 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加工业两部门的加权感应力系数分别为2.04和0.65, 其中石油开采业大于1, 总排名第6, 说明新疆其他行业部门对石油开采业的依赖程度大于平均水平;但石油加工业的加权感应力系数为0.65<1, 即新疆其他部门对其依赖程度低于平均水平。新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加工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新疆其他行业部门对石油开采业的依赖程度, 以及石油开采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均高于石油加工业。
三、价格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概述
1.模型假定
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前提假定为:一是不考虑需求影响。假定需求决定供给, 资源充分闲置, 可以利用现有生产能力满足需求变动, 因此需求的变动不会导致物价波动。二是不考虑时滞因素和传导阻滞问题。假设价格的影响效应在模型上是通过产业链条瞬间传递出去的, 不存在时滞问题和瓶颈产业制约问题, 计算的价格影响是最大值。三是不考虑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提高因素影响。
2.模型建立
设产品消耗结构不变, 为了不失一般性, 设第n类产品的价格改变 (上涨或下降) 了Δpn, 则引起j (j=1, 2, …, n-1) 部门产品价格变化的模型为:
如果第n种产品的价格改变ΔPn, 即变为Pn+Δpn, 则其余产品价格变为:undefined, 则其余产品价格变为:
undefined
写成矩阵形式为: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为不包括第i行和第i列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转置;a′i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第i行去除后的行向量的转置。
(二) 数据的选择及预处理
为了计算简便及讨论方便, 有必要把投入产出表的经济部门进行产业划分及部门合并, 突出分析石油工业的价格传导, 数据处理步骤如下:
1.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合并整理
该模型的关键之处在于对《投入产出表》的调整, 部门拆分与合并原则以《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 (42部门) 为基准, 为突出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销售业三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联, 将石油工业三部门从产业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单一部门。最后编制为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销售业等29个部门新疆价值型投入产出系数表。
2.中间投入系数表的调整
由于原始的直接消耗系数表中存在一些错误 (例如中间流量表中的部分数据为负, 不符合经济意义) , 且最新的投入产出表为《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 利用2010年价格指数进行修订, 最终采用修正后的《2010年新疆投入产出系数表》进行实证分析。目前有很多修订直接消耗系数的方法, 如专家评估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 笔者运用修正的RAS方法对中间投入系数表进行调整, 使其同时满足投入产出的行模型和列模型。
(三)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用石油开采业产品价格代表国内原油价格, 比较2007年1月—2011年10月大庆原油现货价格平均涨幅和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平均涨幅分别为1.000406和1.000686, 即倍数为0.9997。根据调整后的《2010年新疆中间投入系数表》, 利用Matlab软件测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1%时, 敏感度大于0.02%的部门见表3:
首先, 石油开采业的波动程度最大, 为0.9997%。表示石油开采业产品价格相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弹性为0.9997, 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较大。
其次, 第一产业的影响程度较高, 为0.39%。主要因为当原油价格上涨时, 带动作为原材料产品 (例如粮食、纺织品等) 需求量增加, 进而拉动第一产业产品价格上涨;另外,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四大部类, 涵盖范围较广, 受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
第三, 铁路货运业产品价格上涨0.31%。因铁路货运业虽然没有直接消耗原油, 但需消耗成品油, 原油价格波动会对成品油价格产生较大波及, 铁路运输用于燃料的支出占运营成本的13%, 其中成品油作为铁路货运业主要的燃料之一, 受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
第四, 石油加工业的价格涨幅较大。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1%时, 将引起石油加工业产品价格上涨0.21%。这是因为石油加工业作为靠近原油的上游产业, 主要原材料为原油, 因此原油价格波动对其产品价格影响较大。
第五, 批发和零售贸易 (包括石油销售业) 产品价格涨幅排在第12位, 上涨0.024%。因为批发零售业中包括了石油销售业, 原油价格上涨对成品油及石油加工产品的价格影响较大, 也会传导给其他产品。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不考虑非对称性情况下,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探讨了原油价格波动在石油工业内部的传递机制, 得出结论: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1%, 引起石油开采业产品价格上涨0.9997%, 石油加工业产品价格上涨0.21%, 批发零售业产品价格涨幅为0.024%。原油价格波动对新疆石油工业的波及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石油销售业。新疆石油工业上游产业对原油价格波动的敏感度较强, 受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越大。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传递方向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新疆原油价格→石油开采业价格→石油加工业价格→石油销售业价格, 即原油价格波动在石油工业中顺着产业链传导, 敏感度逐级递减。
可采取提高能源利用率, 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石油工业体制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石油价格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石油储备等措施, 以降低国际油价波动对新疆石油工业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Hamilton, James.D.A Parametric Approach toFlexible Nonlinear Reference[EB/OL].Http://weber.ucsd.edu/jhamilton.
石油战略要重点研究国际市场 篇11
长期、大比重依赖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
从1998年以来,我国对石油、天然气后备资源的情况和未来中、长期供求预测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人们高度共识,我国的油气后备资源储量是严重不足的。
我国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是220亿吨,其中可用于工业开采的已探明可采储量只有65亿吨,按目前人口计算人均只有5吨,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3.5吨。我国目前的石油生产能力为1.6亿吨。由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不仅现在石油采掘业就已经存着“储采比”失调的不安全隐患,而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很难有大的产量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到1.8亿吨。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可能将达3亿吨。
尽管多方面研究机构的数据还有一定差异,但对上述趋势的基本判断是一致的。我们一定要认清一个基本形势,长期、大比重地依赖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
新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有油卖,中国有钱买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生产能力大约为33亿至34亿吨。从实物层面看,全球石油市场的供给是充裕的,供略大于求。在可预见的一个战略周期内,世界市场上的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亚洲,其中主要来自中国。目前亚洲的自产石油能力明显趋于下降。原来作为亚洲主要油气出口源的东南亚各国中,目前保持出口能力的只剩下马来西亚。印尼已经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除中国外,亚洲新增需求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印度。目前印度有超过一亿吨的石油加工能力,其石油供给中65%左右来自中东。
即或考虑到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世界石油生产能力仍是能够满足供应并且有余的。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石油市场上供给增长的因素要明显多于需求增长的因素。从2000年以来,俄罗斯的油气出口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在过去两年中,俄罗斯已经多次不顾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建议去抢占国际市场。目前,为油气资源寻求稳定的国际需求已经成为其明显的经济政策取向。在过去10余年的封锁中,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只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0.2%。但伊拉克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1%,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资源富集国。在萨达姆时代,伊拉克已有的92座油田中只有24座尚在开工、半开工。在对伊拉克的封锁解禁以后,这样一个巨大的供给能力将很快加入到世界市场中来。2002年末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人罢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满于政府主动压缩石油产量的政策。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加工能力超过40亿吨,不仅明显超过石油可供量,而且更是远超过了下游的实际需求。这个严重过剩的石油加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世界石油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真实格局。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要比石油市场上的竞争激烈得多。
一方面是世界有油卖;另一方面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有钱买。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长期、大比重进口石油的支付能力是具备的。1980年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7亿美金。2003年一季度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160亿美金。不仅从外汇储备的存量和增长情况看我们买得起,而且从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总量和增长态势看,从外汇平衡、进出口平衡、国际债务结构等多方面情况看,支持这样一个资源进口量的支付能力也是充分具备的。进口资源而出口加工制造业产品将是我国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参与世界经济分工,获取更多国际比较利益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战略研究中应当把70%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市场上
我国石油进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买不到油,买不起油,而是如何安全、价格有利地把油买回来。这就要研究市场,全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国际市场。
不论怎样下力气去勘探开发,包括到海外去勘探开发,离开市场,我们已经不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石油需求。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对找油、采油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对油市上的国际竞争几乎没有多少经验。迄今我国在国际油市上仍处于被动地接受价格的地位,在我们的石油采购量中采用了市场化避险手段的部分微不足道。而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在总供给中所占比重将超过50%。现在看,我国新的石油战略研究应当把70%以上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市场上。
研究国际市场并不是简单地研究在石油采购中如何讨价还价。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竞争。可以说,中国石油的根本出路是走出去,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是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需要参与到现货、期货、产权等多层次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我们需要通过大量、反复交易去主动影响价格,我们需要通过建立期货储备来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减轻短期油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我们需要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建立在银行系统支持下的“石油金融”体系,我们需要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价格变动规律,我们需要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简单说,在我国的石油战略中,研究市场可能比研究如何找到油和如何把油采出来更急迫、更重要。
参与市场竞争是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径
迄今在我国的石油战略研究中,仍有一种传统的惯性认识,就是把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视为是一种“异己”力量,认为买油就是风险,就是不安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战略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少买、不买油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是和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相悖的。
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但规避风险的办法不是远离市场、躲避市场竞争。恰恰相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市场化的避险手段、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才是我们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径。
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中的所有“游戏”规则都和降低风险、控制风险的社会共同约定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大量的市场化避险手段。例如,期货市场的首要功能并非是放大风险,而是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在这个市场上,一些参与者所承担的风险恰恰是市场分散风险的方式之一。要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我们就必须学会驾驭市场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是价格风险
从1999年初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反复巨幅波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地缘政治危机、国际金融动荡以及局部石油战争等构成了价格波动的种种诱因。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大国、国际资本正在用符合游戏规则的办法争夺对资源的控制权。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过去一段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国际经济、政治事件中,没有一件真正改变了国际油市上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真正原因是国际垄断资本、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的操纵。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并非是局部石油战争主导资源配置,而是符合游戏规则的风险竞争主导配置资源。
国际石油价格 篇12
2015年3月26日,全球最大石油展———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 cippe) 将在北京举行。“cippe2015第七届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将同期召开。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是cippe同期最重要的主题论坛,已经举办六届,本届论坛以“技术革新与‘智绘’油田”为主题,围绕油气田储运技术、油田数字化、石油装备国际市场及采购介绍等业界热点进行深入探讨。能源主管部门、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国内外知名油企、行业机构、科研院所、装备制造公司、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等石油全产业链机构将汇聚一堂,共商石油业大计。
本次论坛将邀请发改委、国家工信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国际知名油服公司等相关负责人讲解我国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新的能源形势下对石油装备的需求。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分公司的发言题目“石油重大装备发展趋势的分析”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论坛另外一大亮点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专家详解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
【国际石油价格】推荐阅读:
国际石油07-22
国际石油贸易07-04
国际石油项目09-03
石油企业国际化06-07
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是由中国工商银行和中石油联手打造的06-29
石油价格政策09-30
石油期货价格10-16
石油价格走势05-25
石油工人年终总结-石油工人年终工作总结07-12
进口石油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