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走势

2024-05-25

石油价格走势(精选11篇)

石油价格走势 篇1

一、国际的石油价格发展状况

1. 近期国际油价走势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各种自然及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走势逐年攀升,油价历史记录被不断刷新。在2006年,世界油价突破了80美元每桶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虽一度回落至50美元~60美元每桶,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又再次飚升,到年末WTI期货交易价格已达到100美元每桶。

2003年1月到2007年11月的原油期货价格表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特点,局部时段虽有“跳水”,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例如2007年1月原油价格一度回落至55美元每桶,但年末跃升至95美元每桶。

2. 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分析

造成油价不断上涨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社会因素和突发性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发展中国家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引致大量石油需求,这些变化无疑会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对油价产生深刻影响。石油属不可再生资源,在供给相对有限, 以及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周期、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油价呈上升趋势具有必然性。以下两个因素,是造成目前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1) 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供求关系处于紧平衡。近年来全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相应大幅增加,石油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石油价格对供求关系的敏感性明显增强,较小的供求波动可能会导致石油价格大幅变动。2006年全球每天消费的原油量比2001年多706万桶。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国家9个月的原油商业库存已降到5年来的平均值以下。

(2) 美元的持续贬值,造成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上涨。2002年以来,根据贸易额加权的美元指数下跌了25%,美元对许多国家货币汇率已创多年来的最低。由于OPEC国家均以美元进行定价和出口,一旦美元贬值,石油输出国就相应提高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同时,美元贬值也使石油需求国的进口成本下降,刺激进口需求,支撑石油价格上升。

二、我国的石油价格发展状况

1. 我国对于国际原油的依存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经济上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不大,同样,外部世界对中国的需求也不大。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对我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开放了国内市场,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接轨,对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在不断加大。

1991年,我国进口原油0.11亿吨,到了2005则逐步上升为1.27亿吨,15年间上升了11倍多。在1991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到10%,到了2005年则逐步上升为42.4%。这说明,无论是从原油进口数量还是从原油进口依存度上看,我国都越来越依赖于国际石油市场。

2. 我国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发展成一个经济强国,但是在石油价格方面,我国仍然没有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能源价格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政策是一个带有较强时滞性的方法,即根据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综合加权的“一篮子价格”来进行调整油价,也就是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当月波动幅度超过8%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在下个月调整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表列出了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对于油价的一些政策的变化,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渐的调整本国对于油价涨落的政策,而且正在不断地与国际油价接轨,但是由于我国自身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情况,我国的油价一时之间难以与国际一致,而且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与国际油价倒挂的情况,这是由于,如果调整成品油的价格,对于我国其他行业的影响巨大,容易引起全国性的通货膨胀。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对于国际原油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强,而且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对于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应该在努力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减少其对于我们的造成损失的同时,把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变为让我们能够不断努力去开发新能源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树杰陈扬:我国基础能源的价格改革.宏观经济研究, 2005, (12)

[2]李明芹: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探讨.理论探讨, 2007 (3) :9

[3]史丹:国际油价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 第12期

[4]杨志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

[5]陈达忠:原油价格对经济影响的非对称性.国际石油经济, 2005, 8

石油价格走势 篇2

学 院:经济学院

学 系:金融系

专 业:14金融专硕

姓 名:陈金达

学 号:1430182078

2015年11月26日 研究生课程论文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价格风险管理— 以我国石油企业为例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石油价格的波动使得风险管理成为石油企业的核心,本文阐述了金融衍生工具在石油价格风险管理中的原理和作用,总结了国内外企业石油价格风险管理的情况,探讨了金融衍生工具在石油价格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对石油期货市场建设,提出一些远期目标。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管理 石油 中国石油企业加强价格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 石油价格波动变化大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波动,我国的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原油价格息息相关,03年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限产,随后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04年全球经济复苏,石油需求激增,05年至今,中东主要产油国局势动荡不安,石油需求和供给形成严重矛盾,我国成品油价格也逐步走高,每年历经多次调整。1.2 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发展的挑战

08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升下降,前期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和后期美国金融海啸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面临多重考验。金融衍生工具与石油价格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1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石油价格风险管理的原理阐释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之所以具有避险功能,主要是因为衍生工具是现货或者影响现货因素的映射,其走势与对应的基础资产价格走势密切相关。

利用期货规避现货价格风险—石油期货和现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在到期日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等,基于这种原理,可以采用套期保值来规避石油价格风险,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同种商品的期货合约,进而无论现货供应市场价格怎样波动,最终交易亏损额与盈利额大致相等,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利用期权的低成本风险管理—购买石油期权使得购买者可以在将来的特定日期按照一定的价格在市场上购买一定量的石油,类似于购买保险,如果价格走势向不利的方向发展,除了期权的购买费用,购买者不会遭受更多的风险,如果现货价格高于合约中规定的价格,购买者仍然能够按照合约规定的执行价格购买,从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2.2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特点分析

低成本—按照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目前的保证金水平,在纽约商品交易所购买原油期货合约,需要支付6%的保证金。

高风险—金融衍生工具虽然是作为避险工具开发出来的,为市场提供了很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但是其高杠杆的特性,注定存在高风险。

灵活性强—石油衍生工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特性衍生产品,可按照不同市场主体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进行设计及组合。

构造复杂—相对于基础产品而言,金融衍生工具较为复杂,一方面对期权,互换本身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构造衍生产品可采用多种组合技术,大大提高了复杂程度,需要大量采用现代决策科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便仿真模拟金融市场运作。国内外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现状特点及问题 3.1 国内现状描述

无完善的石油衍生品市场—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衍生品市场,只是在2004年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了燃料油期货合约,目前有8家国有企业获准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自营会员。

部分开展境外石油期货业务—2001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获得批准参与境外衍生品交易的国有企业只能从事境外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标准化合约交易,只能从事套期保值活动不得进行投机交易。3.2 特点分析

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中石油衍生产品数量少,对于境外石油衍生品交易,政府只对国有企业制订了规范并未进行统一规划,各个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参与国外石油衍生品交易,没有形成合力,更谈不上影响石油价格走势。

不具备价格形成机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基本条件,是国内石油价格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程度要比较高,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价格的形成主要应依靠市场机制,目前我国国内石油价格的形成从过去的政府定价改为政府主导制定基准价、中间价,确立了与国际价格接轨的方向但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定价。

价格不能很好反应供求关系—目前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虽然有向市场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市场体系仍然不健全,国内油价被动跟踪国际油价,却难以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容易刺激流通环节投机,市场不能起到有效的资源配置作用。3.3 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境外交易风险较大—目前受政府主导的石油流通体系和价格形成体系制约,我国尚未建立成品油和原油期货市场,仅仅有燃料油期货一个品种上市不能满足石油相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这些企业只能利用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参与国际石油衍生品市场才能对冲现货业务风险,但是我国企业对国外的法律、交易规则也不是非常精通,缺少足够的经验,存在较大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风控存在缺陷—目前中国企业业绩测评体系偏重于利润对风险控制评估流于形式,对风险还没有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倾向,在这种考绩制度下经理人多数都愿意拿股东资产作为赌注,以便短期内获得巨大的成功,而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为这种投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保守和过激交易并存—20世纪90年代,我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对期货的基本功能和风险认识不够,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部分企业家及政府官员的印象中,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就意味着投机,同时也有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不是为了保值而是进行投机,造成很大损失。

3.4 国外运用衍生品状况描述

国外运用衍生工具进行能源价格风险管理的状况。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衍生工具进行能源价格风险管理,并在天然气、石油和电力等能源行业中得到实际应用。能源价格风险管理除了能源企业之间可直接应用外,企业可以通过远期合约、价格指数、期货合约、期货期权等工具与金融市场中的期货市场和商品交易所等紧密相联,进行价格风险管理,随后这种方法风险管理方法也应用到煤炭生产企业,国际金融市场上产生了以下一些能源衍生产品:国际石油交易所(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标准合约,国际石油交易所(伦敦)布伦特原油期权标准合约,国际石油交易所(伦敦)柴油,期货标准合约等,国际能源企业成功运用衍生工具进行价格风险管理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4中国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政策建议 4.1 正确运用衍生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利用远期工具规避能源价格风险。远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协议以及类似金融工具、这类工具具有线性、零初始支出、到期结算和可以协商确定合同条款等性质。利用期权工具规避能源价格风险。在此,可利用的期权工具有价格上限或价格下限及领子期权。

场外交易规范化—场外衍生品的灵活性使得能源行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普遍,我国目前的政策是禁止国有企业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这种完全撇开场外衍生品交易是值得商榷的,可规定国有企业场外衍生品交易合约需上交期货交易所进行清算,以降低信用和法律风险。

4.2加强金融衍生工具在能源价格风险管理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防止衍生品的滥用。规避能源价格风险,要求政府国家在保证相关能源产业良性发展及国民经济一定的增长率的前提下,以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存度为依据进行 能源管理,实现能源稳定的供给,减小能源价格波动,从而控制价格风险。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衍生品使用的适当控制。

加快发展衍生工具市场,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大研究力度,发展适合不同能源产品特征的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合约期、期权、互换等。要根据能源产品特征,结合衍生工具在风险规避中作用,为不同能源产品选择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另外,能源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和现货市场数据透明度的影响,该问题需要政府、相关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解决。

看不见硝烟的石油价格战 篇3

紧接着,国际油价应声跳水,布伦特原油最低触及71.26美元/桶,跌幅7.93%,而NYMEX原油最低触及67.75美元/桶,跌幅7.82%。石油价格下跌的背后,不仅仅是经济原因,也掺杂着历史因素和现实冲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是谁在背后操控着石油价格?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折射了国际政治。美国是背后操控油价的始作俑者,美国的目的很简单、很直接,就是要通过油价来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

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能源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根据相关机构研究分析,原油价格每跌10美元,俄罗斯将减少19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在油价低落的这一年里,俄罗斯外汇储备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其实,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使用石油价格战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里根总统为首的美国政府纠集沙特等国家一举把石油价格压到10美元以下并长期保持,使得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陷入全面困境,最终苏联在1991年宣布解体。

但美国或许没有想到,油价持续下跌的受害者不仅仅是俄罗斯一国。其他主要依靠出口石油、经济多样化不足的国家同样身处险境,甚至连美国自己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沙特和科威特等国家可以忍受国际油价低至60美元/桶。但是对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家,只有在油价维持100美元/桶时才能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尤其是伊朗,国内财政收入一半要靠石油出口,现在的石油价格对其国内财政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我们再看美国,近几年来美国页岩油的改革有了显著突破,美国页岩油可以自给自足。但是,有机构分析,原油价格如果是7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的开采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了;如果是6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行业将全盘崩溃。所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对于美国的页岩油行业也将是一次悲剧性的沉重打击。

那么这场战役的背后谁能受益?我们说,受益者反而是中国、日本这些石油进口国。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完全可以趁机囤积原油,扩大原油战略库存。

近期,中国首次公布在2006—2009年建立的战略原油储备数据,第一阶段已储备9100万桶原油,这大约相当于中国两周的进口量。而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中国目前的战略原油储备数量很可能是官方透露计划的两倍,达到近30天的进口量。今后的几年,中国的石油储备可能达到90天的进口量,这相当于包括美国在内西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储备水平。

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 篇4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它是国家工业的命脉, 是不可以缺少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替代的能源,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石油已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的能量来源。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不断刷新历史, 2008年2月25日刚突破100美元每桶大关, 7月11日创下的历史147.37美元的盘中每桶最高价。2010-2013年世界油价每桶基本维持在100美元以上,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都在提高, 截至2013年已经接近60%, 高油价无疑成为影响着中国发展的一个台阶。

二、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有很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 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 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 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但是, 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 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价格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 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 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 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 OPEC产量激增, 截至2013年底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 OPEC原油总供应量为364万桶/日, OPEC原油总产能为335万桶/日, 剩余产能30万桶/日, 产能利用率高于90%, 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 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石油生产成本上有石油勘察成本, 设备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 制作和销售成本等等;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的产量配置决策, 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 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 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 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 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 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 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3.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基本有: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因素、石油库存变化因素、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因素、汇率变动因素、异常气候因素等等。

三、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就达到3.7亿吨, 成为世界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高达2亿吨, 而石油消费量确高达5.07亿吨, 我国60%石油依赖进口。预计到2030年, 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然而, 从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来看, 高油价是会长期存在一段时间的, 不是暂时现象, 而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 高油价将会对中国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经济:

1. 高油价将增加了我国外汇开支;

虽然, 在过去的2013年OPEC原油价格较2012年下跌了3%, 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整体趋势还是上升的。在2012年OPEC原油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为109.45美元/桶。此前, OPEC原油价格连续三年上涨。以2013年为例, 我国进口原油约为3.07亿吨, 约折合22.5亿桶, 如果每桶原油价格上涨5美元/桶, 那么我国每年就要为此多付出100亿美金的代价。

2. 高油价将对整个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依靠原油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 原油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的上涨, 但石化行业依然要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对于现有的化纤和塑料行业来说, 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惨烈的市场竞争来决定, 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 影响会更大。

3. 高油价将带来石油生产成本增加, 物价上涨, 加大通胀压力;

通过理论测算, 原油价格每上涨10个百分点, 石油加工行业、炼化加工行业的成本将会提高6.4个百分点, 运输和仓储行业会增加1个百分点, 化学工业会增加0.8百分点, 建筑业增加0.5百分点, 农业增加0.3个百分点, 设备制造业增加0.4百分点, 纺织业增加0.3个百分点。

三、中国石油体制改革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今天,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石油资源缺乏的环境。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计。中国的油田资源比较贫瘠, 而且使用不注意节俭且浪费严重, 中国经济增长1万美金GDP需要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 法国的7倍, 日本的14倍。人民的节约意识很差, 所以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改善产业的结构, 进行能源调整。1、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确保石油基本供给;2、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 保障石油进口。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 努力保证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3、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避免石油供给风险。利用石油储备, 可以低价买进石油, 高价卖出石油, 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石油价格, 保持本国经济平稳运行;4、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 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结论

中石油价格歧视透露出权力傲慢 篇5

虽然早已习惯“三桶油”利用政策性垄断地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在“竞争”中不断扩大化自己的利益,但中石油运输公司陕西分公司内外车辆运价的41倍差,依然让人“惊诧莫名”。当一个利益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此无视起码的经济伦理和“竞争道德”,已不能简单地以“垄断利益”来评判之;赤裸裸的41倍价差,透露出的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权力傲慢,其“境界”早已超越了市场经济中的“歧视”。

对于这类非自由竞争形成的垄断经济体,用普通的《反垄断法》或经济学垄断理论来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自然无法进行准确的规范。这类经济体,应当以对权力行使者的限制性要求来进行相应的规范,防止“权力失控”,把本应在市场经济中起到积极作用的权力行使,变成了以其谋求集团利益或在集团内进行利益分配的手段。

遗憾的是,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一些政策性垄断经济体,在涉及与外部的经济交往时,常常以“管理者”的身份压制竞争;而对于内部的经济利益,则以“自由竞争体”的身份极力扩大自身利益。对民营加油站的各种限制,炼油环节的“亏损”,以“机器检修”给地方政府施压,再到内外运价41倍价差,无不是“两张皮”左右逢源、内外通吃的典例。把这些行为仅认识为垄断经济体在市场经济中的违规行为,显然没触及本质——利用政策给予的资源绝对支配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一种自肥行为。

(摘自《长江商报》 本文作者:廖德凯)

石油价格走势 篇6

一、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关联走势分析

石油价格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首先可以从二者价格走势关系上进行分析。本文在石油价格上选取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庆原油现货价格。粮食价格的选取上选择了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四种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 分别对应国内石油价格的走势进行分析, 以更加深入和准确地反映石油价格对具体粮食品种的影响及差异。下图反映的是2003年1月~2014年5月, 我国石油价格与四种粮食品种价格的关联走势。从走势图整体来看, 四种粮食品种的价格及石油价格自2003年至今, 虽有起伏波动, 但总体上保持了波动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 石油价格在分析时段内波动幅度较大, 波动比较频繁, 近3年的油价也有愈加起伏之势。粮食品种中, 大豆价格的波动相对较大, 有两次明显的上涨和回落的过程。而小麦、大米和玉米价格则相对平稳。

从关联关系上来看, 四种粮食品种中, 大豆与石油价格的关联走势相对紧密, 从图中可以看到, 大豆价格在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的两次明显的上涨过程中, 都伴随着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尤其是2007年1月~2008年7月期间, 大豆价格与石油价格均出现迅速上涨, 二者价格在此期间分别上涨了1.72倍和2.53倍。2007年~2008年爆发了国际粮食危机, 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这其中不乏原油价格持续上涨, 而带来粮食生产成本增加, 引致国际粮价走高。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也引发了国际上对生物质能源替代原油需求的增加, 发展生物质能源增加了对如玉米、大豆等可能源化粮食品种的需求, 更加推高了国际粮价。当然, 我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且政府为保证粮食安全也限制其发展, 所以我国大豆价格更多的是因为我国大豆大量依赖于进口, 与国际市场产生关系进而传导至国内与石油价格联系紧密。

相比大豆来说, 小麦、大米、玉米这三种粮食品种与石油价格的关联走势, 长期来看是趋同一致的, 但短期的联动关系相对不是很紧密。这三种粮食品种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口粮, 政府对其价格的调控力度比较大, 以确保价格的基本稳定。在粮价和油价波动最剧烈的时期, 小麦、大米、玉米的价格仅有小幅波动。金融危机后至今, 石油价格近几年在波动中逐渐复苏, 三种粮食价格也保持平稳上涨态势。这三种粮食与大豆不同, 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供给, 所以石油价格更多的是通过影响粮食生产成本进而对其价格产生影响。

二、我国石油价格对粮食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石油价格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关系, 也为验证上文通过关联走势图所做的初步分析。本文拟采用具体价格数据,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来探讨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和长期均衡关系。

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择2003年1月~2014年5月的我国大庆原油现货的月度价格来代表石油价格。大庆原油现货价格可以基本上代表我国石油价格的走势, 且目前国际、国内石油价格已经基本趋同, 所以该价格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国际市场的情况, 数据来源于凤凰财经数据。粮食价格中, 选择同一时段的小麦、大米 (籼米价格/2+粳米价格/2) 、玉米、大豆的集贸市场月度价格, 粮食价格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石油、小麦、大米、玉米、大豆价格变量分别表示为:OP、WP、RP、CP、BP, 另外对所有价格变量进行对数处理。

2. 变量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石油及四个粮食品种的价格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所有变量的原始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平稳。但所有变量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说明石油及四种粮食价格四个变量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3. 误差修正模型建立

(1) 长期协整方程。经过检验, 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过程, 所以分别建立原油价格与每个粮食品种的长期协整方程, 并检验其协整关系。以下仅以大豆与石油价格为例, 说明模型构建过程, 其他粮食品种:小麦、大米、玉米与石油价格的长期协整方程构建形式与大豆一致。

建立并估计的石油价格对大豆价格的长期协整方程为:

(2) 协整关系检验。对上述建立的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的长期协整方程所得到的残差项ECM进行平稳性检验, 若残差平稳则说明各粮食品种价格与石油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大豆及其他三种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以上残差的协整检验的结果可以判断, 大豆、小麦、大米、玉米四种粮食品种的价格与石油价格之间均分别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 误差修正模型。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基础之上, 可以构造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短期影响效应。仍然以大豆为例, 建立并估计的ECM误差修正模型为:

4.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建立的模型, 使用eviews7.0对模型进行估计, 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整理, 如表2和表3所示。

注:***、**、*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表2反映了石油价格对四种粮食价格的长期影响。从长期来看, 石油价格对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的价格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影响程度基本相差不大, 分别为:0.42%、0.45%、0.48%、0.54%。石油价格上涨在长期一方面可通过影响粮食生产成本推高粮食价格, 另一方面也可引起替代性能源需求增加, 从而使能源型粮食需求加大, 推高价格。实证结果中, 石油对大豆和玉米价格的长期影响程度要略大于小麦和大米。因为大豆和玉米属于能源型粮食品种, 既是重要的口粮也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重要原料。我国对玉米的调控力度较大, 也为保证粮食安全限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发展, 所以石油对玉米的长期影响略大于小麦和大米。但大豆的长期影响则比较突出, 虽然国内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模很小, 但我国大豆80%以上均依赖进口, 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 而国际上有较多的国家尚未对利用大豆加工生物柴油进行限制, 由此使得大豆对石油价格要相对更加敏感。

注:***、**、*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表3反映了石油价格对粮食价格的短期影响。其中, 石油价格对小麦和大米价格的短期影响系数不显著, 而对玉米和大豆价格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价格误差修正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当四个粮食品种价格的短期动态变动偏离与石油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时, 分别会以-0.1058、-0.1089、-0.0164、-0.0269、的调整速度向长期均衡关系调整。这其中, 玉米和大豆的调整速度要快于小麦和大米, 表明玉米和大豆价格短期修正程度更轻, 可以更快地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 这也证实了玉米、大豆与石油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更加稳定。

短期效应一般来说, 是由于存在价格上涨或下跌预期, 以及短期需求变动而引起粮食价格的短暂性波动。石油对小麦、大米价格的短期影响系数不显著, 这可能与我国的小麦、大米的价格调控有关。我国的小麦和大米市场以“政策市”为主, 国家通过设置最低收购价和、托市收购, 以及投放储备等措施对市场价格享有很大的话语权。而当石油价格及其带动的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时, 就会产生小麦价格上涨预期, 国家为稳定小麦大米等主要粮食价格会采取措施平抑价格, 这就使得石油价格波动对其价格的影响十分有限。玉米虽然也是国家粮食调控的品种之一, 调控力度相比小麦、大米要小一些, 且近几年玉米进口量节节攀升, 国际市场的影响开始加大。玉米也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原料, 所以石油价格在短期可以显著地影响其价格变动, 但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仍没有大豆价格受到的影响大。综上可见, 能源型粮食品种的价格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口粮的价格, 对石油价格的变动反应程度更大, 更敏感。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石油价格与小麦、大米、玉米、大豆价格的关联走势分析, 以及运用实际价格数据分别建立四种粮食品种与石油价格的误差修正模型, 定量分析了石油价格对各粮食品种价格在短期的动态影响程度和长期的均衡协整关系。得到的结论有: (1) 长期来看, 石油价格与小麦、大米、玉米、大豆价格均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且石油价格的长期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短期来看, 石油价格对小麦、大米价格的短期影响系数不显著, 这与国家对小麦、大米价格的调控不无关系。而石油价格对玉米、大豆价格的短期影响显著, 这与玉米、大豆能源型粮食品种, 以及与国际市场联系较多有关。 (2) 玉米、大豆价格的误差修正系数较小麦、玉米价格的要小, 玉米、大豆价格可以更快地调整到长期均衡, 这二者与石油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更稳定。 (3) 结合走势图分析和现实情况, 可以得到石油价格对我国小麦、大米的影响途径主要是通过推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从成本端影响其价格波动。而由于大豆大量依赖进口且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 所以石油对大豆价格的影响途径多与国际部门有关, 以及由需求变动导致的价格波动。玉米虽也是生物质能源的原料, 但在我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品种, 所以石油对其价格的影响途径更多的从成本端推动。

结合上述实证结论和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发展情况, 本文对于减少粮食生产风险, 稳定粮食价格,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可以从成本端引起粮食价格波动, 尤其对于我国主要的三大口粮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在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过程中, 要适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业生产合作,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 使粮食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 实现规模效应, 最终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减少粮食生产风险, 同时也可减少农民的生产性支出, 保证农民种粮收益,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 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机制

目前我国在农村粮食生产过程中主要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粮食稳定生产,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但由于实施过程中可能由于补贴投入不足、粮价下跌和农资价格过快上涨等因素而影响补贴的实施效果。所以有必要创新粮食生产的补贴品种, 比如可以研究实施科学配方施肥、农药精准施用等种植技术的直接补贴, 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 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形成由种粮面积直补、良种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业生产技术环节直补等相互配套的粮食综合补贴体系, 利于降低种植成本, 促进粮食稳定生产。

3. 加强关注国际市场形势, 尤其是国外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未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会更加开放, 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所以要紧密关注国际油价和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和价格变动情况。尤其是国际上已有很多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发展生物能源, 这对于国际粮食供需形势和粮食价格, 以及石油价格都会产生影响, 并通过我国愈加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传导至我国粮食市场。所以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形势, 及时有效地制定粮食价格调控措施, 稳定粮食价格波动。

参考文献

[1]张毅, 肖志娟.后危机时代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原因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03) :158~162.

[2]方燕, 宋建元.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基于HP滤波和协整检验[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 (06) :62~63.

[3]张亮亮, 张晖明.国际油价、替代燃料与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基于可耗竭资源技术替代模型的传导机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9, (06) :13~18+25+87.

[4]仇焕广, 杨军, 黄季焜.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及其对近期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01) :80~85.

应对石油价格上涨的策略 篇7

一、石油问题的实质

美元贬值、美元霸权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一般认为石油价格上涨是因为战争、石油供求、投机等因素, 这些观点与美元霸权并不矛盾, 正是通过战争、金融投机等手段, 才可以控制石油价格, 并最终实现美元霸权。比如, 石油价格上涨增强了各方对美国通货膨胀的担忧, 为了回避通货膨胀而买入保值性较高的大宗商品, 再加上美元持续的疲软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商品价格更加低廉, 双重的优势在投机市场上不断推高着原油价格。

实际上, 石油价格无论是上涨还是下降都是处于维护美元霸权的需要, 通过石油价格上涨解决美元贬值问题, 通过解决美元贬值问题维护美元霸权, 通过美元霸权实现财富的国际转移是美国的最终目的。石油价格上涨直接结果是世界财富转移, 是财富和成果从经济发展好的国家向美国转移的一种方式;石油价格上涨只是维持美元国际霸权地位所设计的制度中一个组成部分, 石油价格就仿佛一盘大棋中的一个棋子, 棋子进退都是为了维持美元霸权, 通过霸权获取更多的利益。石油进口国家从石油出口国家进口石油生产产品出口到美国, 美国印制美元支付给石油进口国家, 石油进口国家将美元支付给石油出口国, 在石油价格上涨、美元作为石油交易支付手段的条件下, 石油进口国家需要增加美元储备, 美元需求增加;美国通过与石油出口国家签订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合同和长期服务与管理合同, 对石油出口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实现石油美元回流。世界货币在脱离金本位之后进入了“石油本位”时代, 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元价值变动紧密相连, 谁能调控石油价格谁就可以调控世界经济。石油价格上涨是为了解决美元贬值问题, 创造出全世界对美元更大的需求, 实现美元币值的稳定, 至少是不能贬值太快, 不能让大家对美元失去信心。

这次石油价格上涨与历次石油价格上涨的不同之处在于石油定价机制发生根本变化。前三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时候石油价格仍然直接由商品市场供求决定, 随着金融深化和石油期货市场发展, 期货市场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政府拥有的石油定价权也越来越大。美国政府和石油财团的利益, 可以通过政府的意愿限制石油的开采和供给, 因为很多大的石油财团在美国手里, 美国也有一些石油开采资源;美国和海湾国家之间有着比较特殊的关系, 像沙特阿拉伯、阿联酋这样的国家, 和美国在政治、外交利益上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纽约市场的石油定价权, 是由美国人来决定石油价格, 石油价格是以美元来报价。

称霸世界是美国一贯的战略目标。美元霸权是实现其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2002年白宫发布了一个重要政策文件《美国新决策》, 文件中说:“我们的力量将足够强大, 能够屈服那些反对我们的力量。”这就意味着美国不允许有任何国家的力量可以接近美国。二战后, 美元一直是世界通用货币。自资本主义产生以来, 世界头号强国的货币就是世界通用货币。如果石油用欧元标价, 则美元的地位将受严重冲击。这是可预见的对美国经济最大的威胁。如果人们决定把美元换位成其他货币, 则美元就会马上崩溃。在美国经济学界, 有人争论这种崩溃会不会出现。因此石油价格上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稳定石油价格不仅需要经济智慧, 更需要高超的政治策略。

二、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主要表现如下:第一, 石油价格上涨冲击中国国内实体企业, 成本增加, 利润减少。同时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 使出口企业雪上加霜。石油价格上涨带给企业的成本压力不仅包括石油价格, 还包括因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其它要素商品价格上涨, 企业成本增加, 竞争力被削弱, 在中国企业处于到海外发展的攻坚阶段时, 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等资源价格上涨如果持续下去, 中国的出口企业将把污染留给了自己, 赚了国内纳税人的钱, 不能从出口中获益。第二, 石油等要素价格上涨传导到消费领域导致通货膨胀, 加大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输入型通胀带给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压力非常明显:从石油进口价格上涨到燃料价格上涨, 给中国的CPI带来持续向上的压力;从生产资料价格到生活资料价格的渠道出现时滞, 价格无法传递到最终产品, 侵蚀企业的利润, 企业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可能性增大, 银行部门的呆坏账可能持续上升, 从而由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累积为银行部门的金融风险。另外, 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引起全球对经济滞胀的担心, 世界经济环境变化使中国未来发展出现更多变数。第三, 进出口差额迅速变动, 国际收支顺差急剧减少, 更坏的情况是外汇储备增长速度降低, 甚至是外汇储备减少, 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财富正在进行国际之间的转移, 从中国转向石油出口国家, 最后很大一部分转移到美国。

中国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使得解决石油价格上涨问题, 变得更加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 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推进, 大量热钱不断流入中国, 加重流动性问题, 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市场泡沫不断增大。因此, 石油价格、金融风险和宏观经济稳定关系愈加紧密, 减少石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显得更加重要。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石油价格上涨却正在侵蚀这个基础, 它不断蚕食中国工业利润, 在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上升的情况下, 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在设计精巧的美元霸权国际货币体系中, 在货币贬值的浪潮中,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 中国保有货币主权、实现币值稳定或者汇率稳定、调控货币供需变的更加困难, 中国将如何应对, 如何抉择?

三、方案设计

针对石油价格上涨状况, 世界各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源, 保证充足的能源供给, 加快替代能源的研发、推广,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适当发展核能工业, 进口能源多元化等;二是节流, 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费需求,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不过, 解决石油价格上涨问题, 不仅仅是能源行业改革问题, 它还需要中国政府各部门密切合作, 在能源行业之外解决问题。

1. 增加石油、煤炭等资源战略储备。

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过程中, 外汇只是一种支付手段, 外汇储备的财富性质大打折扣, 因为美国政府的承诺可以轻易改变, 但是石油等资源储备不仅可以减少外汇风险, 也有利于石油安全。

2. 建立中国煤炭期货市场, 从制度上协调煤炭、石油的价格。

提出这个方案有三个原因:一是煤炭和石油都是能源, 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如果石油价格过高, 人们将愿意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煤炭;二是目前石油和煤炭的定价机制不同, 石油基本上由期货市场定价, 石油的供求双方对价格的影响能力非常有限, 石油价格由金融市场定价, 金融资本可以很方便操纵石油价格, 但是, 煤炭的定价却还是由商品市场决定, 煤炭与石油价格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偏离;三是中国在煤炭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石油贸易中却完全处于劣势, 中国只能被动接受石油价格的变动。由于中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43%, 煤炭属于国际贸易量比重相对较低的贸易品种, 由于中国煤炭进出量占中国煤炭产量的4%左右, 中国国内煤炭价格能够影响到国际煤炭价格。在中国进口各类资源包括石油涨价的过程中, 促使世界煤炭定价机制的转变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作用。

建立煤炭期货市场的提议最初只是着眼于煤炭资源和煤炭市场。早在2004年7月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曾经透露有关部门将创造条件培育期货市场;之前煤炭工业协会和煤炭商会共同提交了一份《中国煤炭进出口战略研究》报告, 为了调整煤炭产品进出口结构建议政府推出煤炭期货;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董继斌提出, 我国应建立煤炭期货市场的建议;2005年11月山西大同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曾提出大同市应考虑筹建煤炭期货市场;2007年山西省向国务院报批建立煤炭期货市场;2008年1月29日国家电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周城雄建议建立煤炭期货市场。200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电网公司董事长谢明亮认为, 中国应加快建立煤炭期货市场, 增强煤炭供需双方抵御煤价波动风险的能力。

3. 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

首先, 推动并打破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的状况, 与石油进口国家之间进行多种货币, 包括以任何单位计账的货币结算, 最终实现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原油进口的来源国家中, 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罗斯和阿曼。这五国对华原油供应国的进口总量增长区间在3.7%~22.4%之间。同时, 中国应加大与这些国家在石油领域以外的合作, 包括帮助这些国家进行经济建设, 提供中国出口的货物和服务。如果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上实现平衡, 美国通过增加美元需求, 并最终实现其财富转移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如果中国在经常项目上还不能与这些国家实现平衡, 可以将不平衡部分通过资本项目平衡, 资本从这些国家向中国的转移中采用美元、欧元、人民币计账等多种方式结算。

4. 继续推进中美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继续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尤其是在金融资本领域的合作, 实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 加强与世界级银行、国际著名投资基金的合作, 最好是同时采取股权合作方式, 而不仅仅是服务领域的合作。不过, 中方在合作制度设计上要慎之又慎, 制度设计不能完全由外方主导, 因此, 金融领域的开放与外方的合作要逐步进行, 最终实现全面开放。人民币是美元的一个小竞争对手, 更是美元重要的合作伙伴。

推行这个方案, 将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与世界级银行、投资基金等进行股份制合作的可能性、合作规则谈判、中国私人银行的快速成长和壮大、金融监管、国际范围内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竞争等。推行这个方案的难度非常大, 因为统治世界金融系统的精英组织在很多情况下是秘密的, 溶入其中本身就非常困难。比如, 对冲基金 (hedgefund) , 也称避险基金、套利基金、套头基金。它是流行于美国的一种私人投资管理体制下的有限合伙企业, 是一种形式简单、费用低廉且隐秘灵活的私人投资管理方式。著名的对冲基金有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 领导的“量子基金” (Quantum Group) 和朱利安·罗伯特森 (Julian Robertson) 领导的“老虎基金” (Tiger Management) 等, 这样的企业中国政府出面加入是根本不可能的, 私人加入的可能性也不大, 以量子基金为例, 美国法律规定其“复杂投资人”不得超过99名美国公民, 索罗斯就需要苦心确保这99名超级富豪中没有一个美国人,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现在有这样的超级富豪吗?但是, 石油价格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货币金融问题, 只有在金融货币领域改革发展中, 在金融资本的融合中才能最终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此方案虽然是上策, 可行性却不大。

即使加入这些基金等机构, 我们也将面临这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一个完全由利益引导方向的集团中, 我们只能顺从,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这样。或许有人说我们也可以仿照他们建立中国自己的私人投资基金, 问题是在全球开放的资本中, 中国的银行家离国际银行家还有一段距离, 距离所谓的精英集团更远一点, 金融市场的规则由他们制定, 冲突由他们发动, 如果世界一流的银行家中还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中外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一定要与自身的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 在合作中提升监管能力, 以监管能力促金融合作, 把金融监管和金融制度设计作为合作的基础。中国在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提高自身进行金融监管的能力。阿喀琉斯虽然是英雄, 却被卑鄙地放冷箭致死, 日益巨大的跨境投机资金就可能是那遮蔽阿喀琉斯眼睛的云雾, 是那射向他的致命的箭。要拨开云雾则必须建设一支超强的金融监管力量。当我们把自身的弱项建设的和别人强项一样好的时候, 一定能避免阿喀琉斯之痛。

实际上当我们把自己建设成一个稳定发展的金融强国的时候, 英雄阿喀琉斯已经脱离了人的世界, 它已经成为女神母亲期望的神人, 中国将像希腊神话中神一样永生。在希腊神话中, 人总在由神定的规则下生活, 即使是英雄也要死去, 只有当自己成为神的时候, 只要人在神定的规则下生存, 人就要为生存战斗。规则制胜在战争中永远是上策, 在世界经济制度的设计中争得自己的话语权, 依靠制度保证自身的利益是制胜的关键。在能源资源领域, 中国有多少话语权?制度, 只有制度决定中国未来竞争的成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将由国内的制度改革转向与国际秩序的协调与合作, 这是中国发展的长远之计。

石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8

能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加强能源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议题。[3]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的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6.5%。而且随着国内对原油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国的石油依存度将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我国原油定价与国际接轨,国内石油价格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我国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油价的波动。因此,石油价格的波动不断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石油开采企业以及广大的石油需求者重视。

对石油价格形成与变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石油供给与需求、石油战略储备与库存、替代能源的竞争、石油开采等各种成本等,对于石油这种特殊商品来说,除了受这些基本因素影响以外,还受社会政治事件、投机炒作、外汇因素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等因素制约。本文对影响石油价格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1 石油供给与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当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变化的时候,该市场的均衡将会改变,形成新的均衡点。短期来看,供求决定商品的价格;而长时期来看,则是商品价格通过对生产的调节决定供求,使供求实现均衡。

作为一种商品,石油的供给与需求是影响其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石油的供求关系与石油价格波动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供给与需求是影响石油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然而,石油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能源商品,其供求和价格波动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此外,国际石油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稳定的,受到各种供求以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石油价格就会大大偏离供求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产油国将对石油供给的调整作为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手段:欧佩克出于本组织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在一些场合做出增加或减少石油产量的决定,来调节石油市场价格;当发生石油危机时,国际能源组织则会释放它的石油库存,来平抑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都建立了本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就是在油价猛涨的特殊时期,通过出售储备石油,可以达到降低国内油价、稳定石油市场的目的。

1.1 石油的短期和长期需求曲线

石油短期需求曲线。所谓短期,是指消费者只能对已经确定的生产规模下的价格变动做出消费抉择,由于时间较短,在价格上升时,消费者要么减少对商品的消费,要么取消对商品的消费。

短期石油需求曲线具有典型的低价格弹性、高收入弹性的特点,尤其是短期价格弹性接近于0。其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开发替代能源的周期很长;其次,最终消费者对石油价格变化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最后,只是通过节约和降低生产生活标准等方式来减少石油需求对整个石油市场的影响很小的。因此,短期内,石油价格的变动不会迅速导致石油需求的显著变化。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石油的需求弹性暗示石油价格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极为敏感。从较长的时间来看,由于应用新的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石油的需求量将开始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石油的最小需求量将由个别依赖性部门的需求决定。因此,从长期来看,只要石油供应趋向紧张,油价可能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到较高水平。但随着价格接近较高水平,需求量的变化会引起油价逐渐下降,直到基本上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1.2 石油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

短期内,在石油生产受资源和技术约束的情况下,产油国难以快速增加石油供应量,因此,石油供给曲线会比较陡峭,此时,若石油需求量增加,则可能导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然而产油国在长期内将有能力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生产能力,以提高原油产量,特别是因为石油生产经济边界的上升会使高成本油产量将上升,此时,石油供给量的增加又会推动石油价格下降。

1.3 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下的石油价格

石油供给充分时,由于短期内无法实现能源替代和大幅度节能,因此,短期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油价上升使需求的下降的幅度很小,而从供给方面看,此时供给弹性小,石油需求的细微变动都可能引起油价的大幅变动; 从长期看, 由于产油国具有较大的扩大产量的潜力,石油供给曲线较为平缓,油价通常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波动。此时通过市场自身的调整动,石油价格可以达到均衡,需求的变化不会导致油价的大幅波动。

石油供给紧张的情况下,短期内的石油供给紧张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有非常大的损害。短期内原油供给曲线的价格弹性相当大,若缺乏石油库存,则微小的需求变化就可能引起油价的暴涨。这可能引发强制性地降低需求,以致出现经济危机;或不惜任何代价增加石油产量和开发新的替代能源;从长期看,在石油供给紧张的情况下,由于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油价不会有大幅度的上涨,石油价格将在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合理上升。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在长期内将使得石油需求价格弹性增大;同时大量的边际油田的开发,也将会使石油的供给弹性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油价大幅度的波动一般不会出现。

2 石油战略储备和库存

如果世界各国石油库存充分,那么即使出现石油短期内产出不足,我们也不会担心石油的绝对供应,而假如石油库存不足却有可能导致石油恐慌,从而大幅推高石油价格。石油库存主要由国家战略储备和一般性商业库存构成,其中,国家战略储备主要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石油库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石油供需状况,库存降低,说明供给紧张。美国能源部信息署每周都会定期发布美国原油过去一周库存数据,这一指标逐渐成为国际石油市场冷暖的温度计,它是石油短期投资者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商业库存的主要目的则是保证在石油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的状态下企业能够维持高效运转,同时避免潜在的原油供给不足;

通常来说,石油库存能够快速调节市场上的供求状况。生产和消费调节供求的关系是比较迟缓的,一般需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而石油从进库到出库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这主要是由于,从生产方面来看,通常需要经过增加劳力、整修设备、扩大后勤支持等环节才能增加石油生产量,由此可见,生产过程中物流对信息流变化的反应存在滞后,而且滞后的时间要比库存的反应长得多。市场上的供求差额可以通过库存调节供求的作用产生后缩小,这可以大大减轻供求差额对市场油价的压力,并且推动石油价格在新的供求关系中达到新的市场均衡水平,市场将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库存有着维持油价稳定的作用。

所以可以通过调节石油储备来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上供需差量关系的变化,抛出库存会增加供给量,而购进库存则使需求量增加。库存调节供求有助于减小石油市场上的石油供给与石油需求缺口,有助油价在新的供求关系中慢慢达到新的均衡水平。尽管利用库存储备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进行油品吞吐,短期内会对油价造成一定波动,但长期来看却可以稳定物价。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大多建立起石油战略储备。各国战略石油库存数量的多少已经成为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关键性因素,库存不足可能引起油价大幅飙升,储备充足则油价波动不会过于剧烈,同时,补充战略石油储备的操作行为也是对石油价格进行调节的行为。2005年由于美国受“卡特里娜”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上升,北海布伦特原油和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分别达到了68.89美元和70.85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能源机构26个成员国开始通过抛出石油战略储备来控制油价。结果,西德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开始不断下跌,一直持续到60美元/桶左右。在石油市场上,为了获取石油交易收益等,石油库存一般是高油价抛出,低油价买进。石油库存对油价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石油库存短期内对市场油价波动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库存石油是在油价看跌时抛出,短期内又会促使油价快速下跌,在油价看涨时买进,在短期内,这又将推动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当石油库存国家集体抛出或采购库存石油时,世界石油市场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从长期来看,它又对油价具有 “稳定器”的作用。当各个国家增加石油库存时,将会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反之,当他们抛出石油库存时,会引起油价下跌。

3 替代能源的竞争

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的需求量同方向变动,那么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可以用需求交叉弹性来表示两者之间的替代程度,需求交叉弹性越大表明商品之间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世界石油消费量明显减少,减少的这部分石油消费量中有17%是由于其它能源代替了对石油的消费:而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所减少的石油消费量的35%是因为使用其它能源而代替的石油的结果。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石油消费的比重已经由1973年的47.3%大幅下降到1985年的38.3%,此后下降减缓。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例如,天然气的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1965年的17.3%上升到2006年的24%,核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1965年的0.16%上升到2006年的6%;煤炭的比例从1965年的40.7%大幅下降到2006年的28%,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65年的41.8%下降到2006年的36%。[1]由此可见,核能和天然气是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可以预计随着各种替代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未来世界对于石油的消费量还将不断下降。

4 石油生产成本

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所有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成本增加会引起石油价格上涨,当油价上涨以后,由于市场供求关系改变,较高的油价又反过来抑制需求的上升,需求降低又反过来改变着供求关系,石油价格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石油勘探开发的前期固定成本远高于后期的运营成本,随着石油产量的增加,石油生产成本曲线呈稳定的减少趋势。石油生产成本曲线的特点对石油厂商的意义在于:生产者生产规模达到最佳之前,一般会尽可能使其产出最大化,即使遇到销售困难,也会选择采取低价促销方式,只要石油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其原因在于:首先,这可以是石油生产厂商为了收回投资,加紧生产;其次,石油开采合同期限的约束。

5 政治社会事件

历史上,国际政治事件,尤其是与主要产油国有关的政治事件对石油价格波动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如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导致了石油价格的暴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尽管战争的顺利导致了石油价格的短期内下跌,但是由于伊拉克重建工作进展的缓慢,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升趋势没有得到缓和。大量研究认为每次战争的结果都会使石油产能的减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政治事件的发生会对石油价格产生影响的原因。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以前,许多经济界人士曾预测,如果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且伊拉克的石油设施保持完好,世界石油价格将会如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那样迅速下降。然而,这一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美国成功推翻萨达姆政权一年多之后,纽约市场石油价格却创下2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国内的汽油价格也不断刷新着历史纪录。之后发生的委内瑞拉政治动乱、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罢工等,使国际原油价格包含一定的政治溢价,而石油市场投机者的恐慌预期等因素也在不断推动了石油价格走高。

6 投机活动

当今世界,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出现大量的投机资本。由于投机资本的逐利特性,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正好符合它们的需求,这些投机资本与代表本国利益的跨国油商相结合,使石油价格维持在高位,这对于跨国石油生产厂商来说只是利益的体内循环,然而,这种情况对于产业发展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则是巨大的损害。东南亚经济危机正是由投机资本的大量活动直接引发。2007年以来,用油增长国在供求总体平衡油价高烧不止的情况下财富流出效应越发明显。

当前除了追求暴利的对冲基金外,进入石油市场的还有大量的股票基金,鉴于能源价格上升以及世界经济不景气,制造业公司利润受到严重影响,大量股票基金开始转入石油期货市场,以对冲在其它市场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养老基金也不断通过投资原油证券化工具流入原油市场。大量的资金涌入原油期货市场和及其衍生品市场对油价上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7 汇率因素

现阶段,以美元标价和以美元结算已经成为国际原油市场交易的惯例,因此国际石油价格会受到汇率的变动尤其是美元汇率变动的直接影响。简单来说,美元升值,油价下跌;美元贬值,油价上升。

通常来说,作为结算货币的美元贬值会导致其国际购买力下降,当石油生产厂商用同样数额的美元价格出售石油时,则用美元换成其他货币时,他们的收入将减少,鉴于此,石油厂商通常会抬高以美元标价的油价以便保证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因此美元贬值时国际石油价格便会上涨:另一方面,在美元走高时,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国际油价则会下降。同时,油价的走高会使得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美国的石油进口成本增加,这可能会引发美国的贸易赤字和打击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使美元持续走低。因此,美元的走低与油价的上升是互相推动,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持续贬值所引起。

从2002年底至今,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下跌了10%以上,特别是对欧元、英镑和日元下跌幅度最大,而同期的国际石油价格上升则超过了25%。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里,美元汇率将持续低迷,而国际石油价格也将在高位徘徊。由于石油市场的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的,当美元贬值时,如果要使石油不出现贬值,石油的价格必定要上涨。只有在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与美元贬值的幅度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对世界其它非盯住美元汇率的国家来说才能够维持在原有的水平。而2008年中开始的近一年时间里,石油价格急速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美元的持续升值。综上所述,在本轮石油价格的上涨过程中,美元贬值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预见的是,由于美国经济疲软,使美元还难以复原到以前的水平,因此美元的弱势会保持对石油价格维持高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8 对经济走势的预期

作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以及交通运输、生产过程的主要燃料的石油,在替代能源没有出现并被大量开发和利用时,其消费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未来石油需求量的预期会因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改变而改变,进而通过供需关系的重新平衡影响石油期货和现货的价格。通常情况下,预期世界经济增长会提速将使石油期货价格上升,预期世界经济低迷将会使石油期货价格下降。

参考文献

[1]HAMMOUDEH SHAWKAT,MADAN VIBHAS.Expecta-tions,Target Zones,and Oil PriceDynamics[J].Journal ofPolicy Modeling,1995(12):597-613.

[2]TANG LINGHUI,HAMMOUDEH SHAWKAT.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oil price under the target zonemodel[J].Energy Economics,2002(12):577-596.

[3]黄赜琳.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3):5-8.

石油价格与经济增长研究 篇9

关键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影响机理,战略

石油是一种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源, 是各个国家构建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物资。当前, 我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拉大, 石油的供给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焦点。与此同时, 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频繁波动, 从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构成极大的安全威胁。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必须积极进行石油价格的宏观调控以应对对经济带来的伤害。

一、石油价格与经济增长关系

近年来, 中国、印度等世界新兴经济体系逐渐发展起来, 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及贸易的新增长点, 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则呈现下降趋势。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深刻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决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依然依赖能源的消费, 尤其是对石油资源消费。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迅速攀升, 2003年国家石油价格仅为每桶30美元, 截至2012年12月24日, WTI原油月内均价为每桶87.53美元, 布伦特原油月内均价为每桶108.77美元, 石油价格的增长率高达300%。近年来石油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 我国石油的进口依然保持高额增长的态势, 不仅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支出, 还增加了我国的运输成本及炼油成本, 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大幅度增加, 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导致国家经济遭遇安全危机。

二、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因素

1. 供求平衡因素

市场对石油的需求总量及市场供给对石油价格的波动具有直接关系。从长期来讲, 如石油供给相对充足, 在这种状态下石油企业生产能力较强, 市场处于买方市场, 石油供给缺陷相对平缓, 石油价格将基本维持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内, 这种情况下需求变化并不会引起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 石油价格将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从短期来讲, 如果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此时石油的供给弹性相对较小, 石油需求小幅度变动也可能引起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

2. 石油储备因素

国际石油储备也将导致石油价格发生波动。总的来看, 石油储备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短期的, 在长期内将起到稳定石油价格的作用。国际石油储备对石油价格的调节是相对比较灵敏的, 国际石油储备的调控可以合理地进行库存量的变动。

3. 石油开采成本因素

石油的生产成本是石油价格形成基础, 也是石油价格的最低底线。石油生产包括勘探、建设、开发、运输、营销等系统性活动, 因此石油价格将直接受到该过程中付出成本的影响, 这些影响将直接导致石油生产者竞争力以及短期石油供给的市场均衡。

4. 替代能源因素

替代能源的发展也将对石油价格产生影响。从短期来看, 石油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从长期来看, 各个国家或地区将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 促使更多的清洁替代能源的产生, 此时石油的市场价格形成将参照替代能源实施。目前, 在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发达地区天然气的使用率上升至50%, 已经对石油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

三、我国石油价格与经济增长现状及趋势

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两次石油价格改革措施, 第一次为2000年关于成品油价格的改革, 第二次是2008年关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2008年12月, 我国进一步进行了成品油价格及税费的改革, 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进行了有控制的间接性接轨, 同时大幅度提升了石油税费的比率。国内石油、柴油的出厂价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为基础, 同时加上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费、利润的确立。将现行汽油、柴油零售价格的基准上浮价格改为实施最高限价机制。最高限价以出厂价为基础, 同时加上流通环节差价进行确定, 将流通环节的差价额度下调至4%, 国家对成品油的价格进行进一步调控。2009年5月进一步对成品油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完善。根据新的机制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的移动平均价格的变化超过4%, 那么就对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

四、解决我国石油价格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建议

1. 构建中国石油储备战略

我国构建石油储备战略的主要原因在于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能源消费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但是我国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消费。因此石油价格的过度波动将直接对我国经济形成剧烈冲击。这就使构建中国石油储备战略体系成为必然选择。

2. 制定科学的石油价格的定价机制

我国当前石油价格的形成是以最高限价执行的, 这种模式难以对石油价格形成有效的调控, 因此必须引入浮动限额的石油定价机制, 该模式不仅有助于保障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 保障企业在一定幅度内享有相应的定价权, 实施竞争策略, 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模式, 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3. 支持石油资本市场发展

我国石油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我国石油市场被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集团垄断, 那么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 由相应的国有企业进行垄断经营是必然选择, 因为在实施宏观调控方面还存在积极的作用。针对我国石油产业垄断的现实, 拟定相应的法律规定, 强化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规范石油产业的市场秩序, 维护石油价格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傅新.战略石油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02)

石油价格战里的哀乐怒喜 篇10

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受冲击最大的是石油产出国。有些国家凭借低成本的石油开发和充裕的外汇储备,尚能在战场负伤后反击。另一些国家经济基础脆弱、依赖高油价才能平衡财政支出,它们在这场战争里节节败退,只剩哀叹的力气。俄罗斯便是这些国家的典型。

油气出口收入占俄罗斯出口总收入的70%。每桶油价每降低一美元,俄罗斯就遭受20亿美元的损失。持续走低的石油价格,给经济结构单一的俄罗斯带来巨大的财政亏空。一个国家经济好坏的指标是本国货币的购买力,货币急剧贬值,外汇大量流失,便是国家经济走弱的表现。石油价格从每桶100美元跌去一半至50美元,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也由每美元兑34卢布,跌到68卢布,刚好也跌去一半。俄罗斯大多数产品靠国外进口,石油贬值使得外汇减少,卢布贬值却不能促进出口增加。再加上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企业无力偿还外币债务,外资大量撤离,让俄罗斯财政陷入困境。

美国是这场价格战的发起者,是战场的主角。自从水力压裂和定向钻井技术获得突破并大量投入生产,美国油气产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2008年美国国内原油日产量为500万桶,到今天已突破900万桶,为历史最高水平。加上天然气产量,美国已超过沙特,成为世界上产油第一大国。据预测,美国在现有的石油开发速度下将于5到10年内达到石油自产自足的状态。

石油价格下滑给美国局部地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德克萨斯等几个主要产油州的经济状况和油价息息相关。低油价首先冲击石油开发成本较高的页岩油气地区。开发这类资源的主体是美国本土的中小企业。由于页岩气开发周期短,资源衰减速度快,需要不断投入资金扩大开采面积,维持产量,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向银行借贷维持运营,以未来开采出的石油售款还贷。这种商业模式在高油价下能保持盈利,油价一旦跌破开采成本,银行拒绝放贷,很多企业将走到资金断链、破产重组的结局。

油价下跌对美国总体经济却是利好。汽油是美国民众生活开支的重要部分,油价为一桶100美元时,每个家庭月平均开销约为300美元;当油价跌至50美元一桶时,汽油开销也减少一半。对美国民众来说,汽油节省下的开支可用于其他商品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统计表明,油价下跌会使美国2015年GDP多增长千分之五。另一方面,油价下滑让和美国关系紧张的几大产油国损失惨重,引起经济和政局动荡,使美国有机会扶植亲美的反对派上台。对于俄罗斯,经济制裁和油价大跌的双重打击让俄物价飞涨,财政陷于危机。对伊朗,美利用其经济困境,逼迫伊朗在核问题上让步。对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美国用同样手段迫使“不听话”的执政党妥协,整肃美国“后院”。因此,对于油价下跌,美国是乐见其成。

这场石油战争中发怒反击的国家是沙特。作为欧佩克组织的“大哥”,沙特在油价上曾有说一不二的话语权。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因美国支持以色列,沙特联合中东各国对西方实行石油禁运,触发世界性范围的经济危机。美国国内油价飞涨,工业生产下降14%,绝大多数加油站都到了无油可加的地步。之后苏联入侵阿富汗,沙特又联合美国增产石油导致油价大跌,苏联政府因财政吃紧战事不利,被迫接受日内瓦协定退出阿富汗。那为何这次沙特不故伎重演,通过限产来提高油价呢?原因很简单,市场需求下降、新能源崛起、更多非海湾产油国的出现,令沙特对油价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另外,欧佩克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在一次应对油价下跌时,沙特牵头呼吁各成员国削产保价。各方达成共识后沙特如约减产,其他国家却维持产量不变,让沙特损失惨重,丢失了大量市场份额。沙特从此增加了对其他成员国的不信任感。

和以往不同的是,沙特这次碰到了一个棘手的新敌人——页岩油。短期看,页岩油井喷式的产量让美国不断减少从沙特进口原油;长期看,美国乃至全球各地都蕴含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一旦技术成熟、开采扩大,将使沙特石油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目前页岩油还处在技术发展前期,开发成本远高于中东的陆上石油,这在沙特眼里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因此沙特决定独自出击,利用低廉的开采成本和庞大的外汇储备,维持产量放任油价下滑,希望一举击垮资金薄弱的美国页岩油企,并震慑为此类开发提供贷款的银行。这是沙特为维护本国在石油贸易中优势地位的一个战略性决策,在这场维护市场份额的大战中,各国都已听到中东雄狮沙特阿拉伯的怒吼。

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油价大跌无疑是振兴经济的一剂良药。除美国外,石油进口国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以印度为例,印度8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油价下降无疑给最近两年增速放缓的印度带来了及时雨。分析师预测,印度接下来的两个季度经济增速会达到6%,比最近两年的平均增速提高一个百分点。油价下跌也会抑制通货膨胀,有数据表明印度通胀率已从10%下降到6%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近年花在燃油津贴上的政府开支高达全年GDP的2.5%,仅汽油津贴一项就超过10亿美元。油价下跌有利于减少津贴、改善财政收支,印度此时应该是喜笑颜开。

中国2014年平均每天进口600万桶石油,进口石油占消耗石油的55%。油价每下跌一美元,中国一年能省下130亿人民币。油价下跌,不仅降低用于维持汽车、航空的燃料费用,丰厚百姓腰包,也能减少企业生产各类衍生化学用品的成本,促进商业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战略储备原油仅为9天用量,和美国的3个月,日本180天的储备有不小差距。我国制定了2020年拥有3个月战略储备原油的计划,低油价时增加原油进口,是完成国家战略布局的完美时机。

2015年石油价格是涨是跌,许多机构都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大部分观点认为市场上石油供给仍很充足,油价尚未到底。沙特的低价反击战略能否奏效,美國页岩油气公司能否存活,这场战争注定旷日持久,结局难以预测。对中国而言,趁低价时增加战略和商用原油储备,能保障国民经济稳速增长,在非常时期能调控供给、减少原油价格波动引起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扩大开采范围、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增加石油资产的多样性,通过“一带一路”加强与石油输出国的经济、文化纽带,提升在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将使中国在未来石油战争里谈笑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美国通用电气集团石油天然气公司高级工程师)

我国石油价格联动波动率研究 篇11

近几年来, 国际石油价格可谓一波三折。2007年初原油价格大约50美元/桶, 而一年之内国际油价上涨了大约58%, 是近10年来涨幅最大的一年。2008年6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欧佩克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24日突破每桶131美元关口, 达到每桶131.25美元, 再次创下历史新高。2009年受欧元对美元剧烈下滑和希腊危机的影响, 在国际期货市场投机行为的助推下,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剧烈。国际原油价格的超常波动将对国际能源市场、国际经济局势、相关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石油作为“工业血液”的战略地位, 其价格影响因素之复杂远非一般商品所能相提并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 油价除了围绕国际石油价值这个轴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上下波动外, 还由于石油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受到其他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如政治、军事因素、石油消费国对策、石油期货市场投机等因素。因此, 对国际油价波动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厘清油价运行规律及其长短期影响因素, 对于预测油价变化, 制定相关经济政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

波动率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对冲投资策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金融理论中, 广泛地以波动率来代表风险, 并可用收益的方差进行测度。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往往假定样本的方差恒定不变, 但随着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 这一假设已逐渐呈现出其不合理的方面。大量的有关金融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用来表示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方差是随时间而变化的。ARCH类模型已经被国外研究者广泛地运用到股票的波动性研究之中。

本文基于波动率预测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国际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石油价格的波动率。之后详细讨论了ARCH模型及其扩展形式, 并对随机波动率模型做了详细介绍, 提出了符合我国油价波动率变化的预测模型。

二、理论简介

近十年来, 波动率是在金融领域中非常活跃和成功的研究课题之一。波动率是资产收益不确定性的衡量, 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广泛应用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很多方法来拟合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率特征, 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1、历史波动率与隐含波动率法

历史波动率是根据过去数据计算的波动率,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算术平均法、滑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Exponentially Weighted Moving Average, 简称EWMA)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经典的金融经济分析都假定波动率是恒定的, 未详细考虑波动率随时变化的情形。期权隐含波动模型首先由Latane和R endleman在1976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依据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从期权价格倒推出市场的波动率, 这个波动率常被称为隐含波动率。由于期权价格反映的是市场未来的波动率, 因此应用该模型可以预测波动率。但由于原假设建立在波动率恒定的基础之上, 隐含波动率往往是一个有偏估计量。Canina、Figlewski (1993) 通过研究S&P500指数的波动率, 发现隐含波动率的估计效果还不如历史波动率。Fleming (1997) 更进一步表明S&P500指数的隐含波动率是上偏估计量。另一些学者提出运用近似数值算法来改进隐含波动率的估计效果。然而由于计算过于复杂, 在估计效果方面并没有多少改进。

2、GARCH模型

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假定样本的方差保持不变。但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及实证工作的深入, 学者们发现这一假设不甚合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济类时间序列数据, 诸如股票价格、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汇率等, 经常出现方差随时间变化的特点。Mandelbrot (1963) 观察经济随机变量分布的厚尾性。Engle (1982) 的AR CH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Heteroskedasticity) 模型捕捉到了经济类时间序列数据的方差的波动聚集性。至今, 它们已被极广泛地应用于金融领域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 以应付高度波动并且难以预测的金融数据。在AR CH模型的实际应用中, 往往需要构造一个有很大的移动平均阶数, 因此, 为了克服这种方法的生硬性以及随意性, Bollerslev (1986) 提出了一种更灵活的GAR CH模型, 它是最重要的一种ARCH模型扩展形式, 模型等价于一个无限阶、参数呈指数递减的ARCH模型, 因此GARCH可以用较少的参数来反映方差的持续性。Akgiray (1989) 证实GARCH对股票指数日数据的模拟效果优于原始的ARCH模型, Campbell、Hentschel (1992) , Engle、Ng (1991) , Pagan、Schwert (1990) 等的实证应用则证实GARCH (1, 1) 或GARCH (1, 2) 能够提供较理想的数据模拟与预测效果。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北美西得克萨斯 (WTI) 原油现货价格 (FOB) 代表国际油价水平, 油价单位为美元/桶, 数据采用日度形式, 区间为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 共56个数据。数据来源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

大庆和胜利油田就油气探明储量和年产量而言, 是我国主要的产油区。它们的原油价格基本上代表了我国整体原油价格水平。本文采用了大庆的每日收盘价作为研究对象, 区间同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石油期货网。

2、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1) GARCH (1, 1) 模型对Wti的波动率序列进行参数估计

其一, GARCH (1, 1) 模型估计结果, 如表1。

其中, γ=ω/ (1-α-β) ;σl为长期标准差, σl=;*表示p<0.10, **表示p<0.05, ***表示p<0.01。

波动率方程为:

方差方程中的ARCH项 (ε2t-1) 和GARCH项 (σ2t-1) 的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 且两者系数之和为0.956209<1, 满足GAR CH (1, 1) 模型中参数的约束条件。由于系数之和非常接近于1, 表明条件方差所受的冲击是持久的, 即冲击对未来所有预测都有重要作用。

其二, 事后检验——GARCH (1, 1) 模型的ARCH-LM检验。

下面是对GARCH (1, l) 模型的方差方程的残差序列在滞后阶数等3时, 异方差的ARCHLM检验的统计结果, 如表2。

此时的相伴概率为0.53, 接受原假设, 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 说明利用GARCH (1, l) 模型消除了残差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

结果分析:由上面对于国际原油价格Wti的波动率分析可知, 用GARCH (1, 1) 模型来描述, 其余的估计结果和算术平均历史波动率分析的结果基本相符, 波动率均为0.02左右。

(2) ARCH类模型对大庆油价的波动率序列进行参数估计

(注:*表示p<0.10, **表示p<0.05, ***表示p<0.001。)

其一, 用ARCH (1) , ARCH (2) , ARCH (3) 拟合的估计结果, 分别选取ARCH (1) , ARCH (2) , ARCH (3) 进行估计, 结果如表3。

由表3, 大庆油价波动率的模型估计中, 各项参数均显著的是ARCH (1) , Q-检验在5%的水平上显著, 所以拟合最好的模型是ARCH (1) 。

其二, 事后检验——ARCH (1) 模型的ARCH-LM检验。下面是对ARCH (1) 模型的方差方程的残差序列在滞后阶数等于3时, 异方差的ARCHLM检验的统计结果, 如表4。

此时的相伴概率为0.89, 接受原假设, 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AR CH效应, 说明利用AR CH (1) 模型消除了残差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

结果分析:在ARCH (1) 、ARCH (2) 、ARCH (3) 模型的定量分析下, 发现大庆石油价格波动率拟合最好的是ARCH (1) 模型。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原油价格Wti和国内大庆石油价格的波动率, 利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平均历史波动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国内油价波动率的波动幅度与国际油价波动较为一致, 且较低于国际水平, 这主要是受到我国石油需求现状决定的。根据石油价格波动的特点, 本文还用ARCH族模型对波动率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用GARCH (1, 1) 模型模拟的Wti波动率的估计结果和算术平均历史波动率分析的结果基本相符。同时, 通过分析比较ARCH (1) , ARCH (2) , ARCH (3) 的检验结果, 发现ARCH (1) 是国内石油价格 (大庆石油价格) 最好的估计模型。

摘要:鉴于目前国际国内油价剧烈波动的现状, 本文以国际原油价格Wti和中国大庆石油价格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 利用算术平均法和ARCH族模型计算出平均历史波动率,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基本相符。另外, 采用了ARCH族波动率模型进行研究, 提出适合我国金融基础资产波动率的预测模型, 有益于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和定价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国际油价,波动率,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ARCH,类模型

参考文献

[1]Kim S, Nshephard, Schib.Stochastic Volatility:Likelihood Inference and Comparison with ARCH Model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8 (65) .

[2]Latane, H.and R.J.Rendleman.Standard Deviations of Stock Price Ratios Implied by Option Premia[J].Journal of Finance, 1976 (31) .

[3]Mandelbrot, B.The variation of certain speculative pr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1963 (26) .

[4]Zakoian J M.Threshold Heteroskedastic Models[Z].Manuscript, CREST, INSEE, Paris, 1990.

[5]陈守东、陈雷、刘艳武:中国沪深股市收益率及波动性相关分析[J].金融研究, 2003 (7) .

[6]李亚静、何跃、朱宏泉:中国股市收益率与波动性长记忆性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23) .

上一篇:经验的合理主义下一篇:设备管理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