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价格(精选12篇)
食品价格 篇1
摘要:本文从食品价格波动的结构性特征角度, 用支出弹性理论分析需求压力, 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压力对我国食品价格上涨产生的持续推动作用;从食品价格的总体波动趋势角度, 用蛛网模型探讨了我国食品价格呈现较小且缓慢上升的波动趋势的原因即供给方采用的适应性预期理论。
关键词:食品价格,支出弹性,适应性预期
食品类商品在计算CPI的八大类商品中因其比重最高, 而决定着我国CPI的基本运行态势。2004年以来, 我国食品价格持续上涨, 有关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笔者对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食品价格的研究现状做了如下梳理:一是从理论上论证供求关系、成本推动、流动性宽松、全球经济等宏观经济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原因的研究较多。如:赵如 (2007) 认为, 全球经济影响、政府保护价格作用、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等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成本推动、供求失衡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替代效应是牛羊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收入效应对整体价格产生影响。薛慧敏 (2008) 认为, 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成本推动、美元贬值和供给不足是我国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的原因。罗鸿铭等 (2011) 认为, 食品类价格快速攀升是粮食与猪肉等农副产品供求失衡、成本上升、国际粮价输入以及流动性过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周智慧 (2011) 认为, 农副产品的成本上升、供不应求, 市场上存在的流动性宽松和投资炒作, 超额的货币供给, 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是我国现阶段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二是从实证角度分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的研究较少。谭本艳 (2010) 从食品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的视角, 运用Gonzalo-Granger分解的方法, 检验得出粮食和肉禽及其制品是食品价格波动的长期驱动力和短期驱动力;而蛋类是长期驱动力, 水产品类是短期驱动力。张文朗 (2010) 采用微观和宏观层面数据, 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显示需求压力是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决定因素。
以上研究除谭本艳 (2010) 是从食品价格波动本身的结构特征出发,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食品对总体食品价格的驱动力, 其他研究均是论证食品的需求、供给及其他因素对食品价格的影响。本文先从食品价格指数的结构特征角度, 用支出弹性理论分析需求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压力对食品价格上涨产生的持续推动作用, 然后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蛛网模型阐释为什么我国食品价格的波动呈现出较小的缓慢上涨趋势。
一、供给影响的阶段性和需求影响的持续性
一般情况下, 供给冲击对于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暂时性的, 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表现为阶段性, 而需求压力对食品价格的影响相对比较持久, 表现为对食品价格上涨持续性的拉动作用。2004年以来, 我国经历了3次比较大的食品价格上涨:2004-2005年, 2007-2008年, 2010-2011年。首先肯定每次上涨都有供给冲击的影响。比如1999-2003年粮食连年减产、水灾、旱灾、2007年蓝耳病对猪肉供应的影响等。但存在质疑的是:2006年以来的连续7年里, 我国粮食丰产, 供求基本平衡;而且每次食品价格上涨都伴随着肉禽蛋等高档食品价格的高速增长。比如2011年食品类价格上涨高达15.3%, 肉禽及其制品涨幅超过30%, 成为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猪肉价格领跑食品类价格上涨, 猪肉价格同比上涨高达48.3%,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13个百分点, 影响程度达18.8%。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 说明需求压力, 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压力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
二、从我国各类食品的支出弹性来看———食品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压力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食品消费水平及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粮食消费所占比重基本趋于稳定, 肉禽蛋奶等高档食品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居民开始注重饮食结构。基于此, 在微观层面上笔者用支出弹性来解释各类食品的需求压力对食品价格上涨的不同影响程度。
截至2013年4月, 在我国食品支出弹性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 即各项食品的支出弹性都是正值, 特别是肉和家禽类、奶及奶制品等高档食品的支出弹性大于1。例如, 张文朗 (2010) 以1995-2007年省级人均消费数据估计了8种食品的支出弹性, 结果是所有食品类的支出弹性都是正值, 而肉和家禽类、奶制品的弹性大于1;Hsu et al. (2002) 根据中国1993-1996年的数据, 中国城市地区鱼、家禽和猪肉的支出弹性分别是3.14、3.12和1.68, 而同期的谷物支出弹性仅为0.11。所有食品类的支出弹性大于0, 说明随着家庭消费支出的增加, 对食品的需求将上升;特别是高档食品的支出弹性大于1, 说明实际人均支出增加1%, 将导致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增加大于1%。这就说明消费支出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对食品的更大需求。特别是肉类和家禽类食品的支出弹性均大于1,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肉类和家禽价格是中国总体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在我国的食品价格上涨中, 尽管供给因素具有一定作用, 但需求压力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三、适应性预期假设下的蛛网理论对我国食品价格波动趋势的阐释
蛛网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重要手段。蛛网理论的假设条件是:1.完全竞争, 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 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2.价格由供给量决定, 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3.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它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可用如下模型表示:
可推出动态价格为:
假设Pt=Pt+1=…=Pe (均衡价格) , 故可得均衡价格
从而可得:
根据商品需求弹性E (D) 和供给弹性E (S) 的不同, 蛛网模型可分为3种:当, 即当商品|E (D) |<|E (S) |时, 为发散型蛛网模型;当, 即当商品|E (D) |>|E (S) |时, 为收敛型蛛网模型;当, 即商品|E (D) |=|E (S) |时, 为封闭型蛛网模型。
食品有刚性需求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表现为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但食品包括高档食品的供给量受价格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从事像生猪、禽类、牛等生产所需的技术门槛较低, 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 养殖户可以自由进退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养殖市场。此外, 疫病对养殖业也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国食品供给比较不稳定, 供给弹性|E (S) |比需求弹性|E (D) |大。根据蛛网理论, 其价格与供给波动的动态趋势是发散型的, 均衡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动恢复。
但蛛网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模型, 它的基本假定是:商品的本期产量Q (t) 取决于前一期的价格P (t-1) 。Muth认为这种预期属于非理性的静态预期, 这与现实中供给方的预期心理不符。实际上, 供给方会不断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会用过去的误差来修正本期的预期, 即采用适应性预期理论。当然, 供给方作预期时, 除使用过去的特定信息外, 还可以使用现在所能取得的其他信息, 即采用理性预期理论。但笔者认为现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 供给者难以掌握使自己作出理性预期的足够信息, 加之大部分供给者的理性分析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 所以在适应性预期理论假设下, 用蛛网模型对食品价格的波动作出解释。
适应性预期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η为适应系数, 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约误差进行调整的速度。
把适应性预期引入蛛网理论:
可推导出动态价格Pt为:
可以看出, Pt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系统的长期均衡价格, 等于蛛网模型中的均衡价格;另一部分为系统的动态特征。所以该系统是否收敛取决于是否小于1。由于参数作为适应系数, 是价格适应新信息的速度, 具有滞后作用, 所以无论食品需求价格弹性是否小于供给弹性的情况下, 都可以找出一个值, 使小于1, 使系统收敛。所以, 这一条件比蛛网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更容易得到满足。
我国食品价格的波动性不是很大, 且呈缓慢上涨趋势, 没有收敛趋势, 所以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的发散型蛛网理论阐释我国食品价格波动比较适合。如图1虚线所示说明了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发散型蛛网理论。
设初始价格为P0, P0*=0, 则如下是它的价格、预期价格、供给量的传导过程:
实线为发散型蛛网理论, 它的价格、供给量传导过程是:
可以很容易看出适应性预期下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大。如上文所说, 理论上可以找到一个恰当的η值, 使价格趋向于长期均衡价格, 即收敛型蛛网模型, 也可使蛛网模型成为固定型。但从我国食品价格的实际情况来看, 用略微发散型的比较贴切。
另外, 为了充分说明对于用适应性预期下的蛛网模型比用理性预期下的蛛网模型合适, 下面把理性预期加入蛛网模型:
μt为供给冲击, E (μt) =0
由Qdt=Qst可知:
再由, 可知:
这说明若供给方采用理性预期理论, 则食品价格是固定不变的, 等于蛛网模型的长期均衡价格,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结构的改变, 对食品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在增加, 这是推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作用。实际生活中, 由于适应性预期的存在, 尽管食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 而食品价格的波动也没有表现为过度剧烈, 食品价格的上涨表现为比较缓慢的稳步上涨趋势。
参考文献
[1]华仁海.预期理论与商品价格的形成[J].江苏统计·应用研究, 2008 (8) .
[2]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11) .
[3]罗鸿铭, 陈宝等.当前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原因及对策[J].价格月刊, 2011 (11) .
[4]王有鸿, 费威.关于供应链视角的食品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 2012 (6) .
[5]张文朗, 罗得恩.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及其对总体通货膨胀的影响.金融研究, 2010 (9) .
[6]周智慧.简析我国现阶段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J].法制与经济, 2011 (2) .
[7]James P.Walsh.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Food Price inInflation.Working Paper WP/11/71 04/2011.
食品价格 篇2
一、肉禽蛋价格以降为主
监测的8种肉类价格6降2升。其中上排均价33.08元/500克,降了2.07%;
肋排均价37.22元/500克,降了2.05%;
肋条肉均价27.28元/500克,降了3.19%;
带皮后腿肉均价25.18元/500克,降了2.70%;
精瘦肉均价27.58元/500克,降了2.48%;
牛腩均价45.47元/500克,降了3.79%;
腱子肉和鲜羊肉均价每500克分别为46.69元和58.33元,分别升了0.31%和0.57%。
监测的3种禽类价格1降2平。活鸭均价22.61元/500克,降了1.08%;
鸡肉和活鸡均价每500克分别为19.80元和23.38元,与上周持平。
监测的2种蛋类价格全部上升。鸡蛋和鸭蛋均价每500克分别为5.33元和5.64元,分别升了1.84%和1.22%。
二、水产品价格多数下降
监测的13种水产品价格7降3升3平。其中草鱼均价9.31元/500克,降了1.72%;
鲫鱼均价14.76元/500克,降了6.37%;
带鱼(鲜冰)均价22.11元/500克,降了2.64%;
黄鱼均价16.75元/500克,降了1.91%;
马鲛鱼均价18.22元/500克,降了2.45%;
虾均价30.97元/500克,降了2.76%;
牡蛎均价18.64元/500克,降了2.89%;
鲢鱼、带鱼(冻)和鱿鱼均价每500克分别为10.00元、17.59元和28.83元,分别升了1.49%、7.80%和1.60%;
鳙鱼、鲤鱼和花蛤均价每500克分别为13.00元、8.98元和8.05元,与上周持平。
三、蔬菜价格降多升少
监测的27种蔬菜价格17降5升5平。其中花菜降幅最大,均价2.90元/500克,降了21.70%;
空心菜升幅最大,均价3.85元/500克,升了5.40%。
四、水果价格以降为主
??监测的5种水果价格3降2升。香蕉、西瓜和脐橙均价每500克分别为3.21元、3.26元和6.30元,分别降了1.63%、2.10%和3.12%;
苹果和梨均价每500克分别5.80元和4.45元,分别升了3.52%和1.07%。
五、粮油价格基本稳定
大米均价约为2.99元/500克(市斤),与上周持平;
监测的5种金龙鱼食用油价格全部与上周持平。金龙鱼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大豆调和油和玉米油均价每5升桶装分别为112.30元、62.50元、46.28元、53.70元和69.27元。
连江县发改局
货币供给致使食品价格飙升 篇3
食品价格上涨非天气、节假日因素能够解释,其根源在于货币周期的触底回升。食品价格在1月和2月出现飙升。以前海批发价格指数为例,猪肉去年12月同比大约是15%,今年1月和2月前半月已经迅速上升到了25%和38%;22省市口径的猪肉价格1月和2月更是已经到了35%和56%。蔬菜批发价格去年12月涨幅为13%,今年1月和2月前半月到了17%和37%。
食品价格为什么上升这么快?尽管很多人以节假日因素、天气等理由来解释食品,但实际上这个1-2月的涨价在数据上是超越季节性的。而如果我们以广义货币供给M2来看一下不难发现,货币供给的回升(2015年二季度后)与这轮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基本上是同一过程。
PPI降幅收窄在预期之内,油价触底后PPI将进一步回升。PPI从上月的-5.9%收缩至-5.3%,回升已经开始。实际上,这还是在原油价格下行周期中的一个结果,1月WTI原油月均为32美元,而12月为37美元。原油是大宗商品见底的最后一环,在原油价格触底后,PPI的回升将更为明显。
关注价格回升的逻辑及其对相关资产价格的影响。我们提示关注价格回升的逻辑,包括价格逻辑和资产负债表重估,例如上游价格见底对于有色行业的影响;价格逻辑和利润表重估,例如食品类涨价的影响、上游价格见底对于化工产品的影响。从经验上来看,货币周期触底、名义增速企稳、再通胀周期、以及部分工业产品的被动涨价将会是同一过程。
央行对于价格问题似乎已有所警惕,货币政策和融资走向未来还需要再观察。在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于物价走势判断整体持难以确定的坦诚态度。央行认为“国内经济仍存在阶段性下行压力,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非贸易品价格的追赶效应已持续一段时间,速度可能会放缓,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物价涨幅保持相对较低水平的概率较大”,但是,“当前物价绝对水平不低,且继续呈现结构化特征”、“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人工成本、服务业价格等具有一定刚性,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等还在上升,并有可能向其他领域传导。2015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较上季提高了0.3 个百分点,认为物价和房价高的居民占比较上季分别提高了3.1 和2.4 个百分点”。
总结一下就是,央行看好物价低位的理由有三个: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以及BSH模型。但央行对物价警惕的理由却超过三个:绝对水平已不低;大宗的负向传导可能结束;人工成本和服务业成本刚性;房价还在上升;居民通胀预期已经形成。在周小川专访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还多次基于另外一个逻辑对宽松和通胀表示警惕,即“本国货币过于宽松容易导致本币贬值压力”。
食品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篇4
此次研究涉及到工业生产原料、农产品生产、“饮食文化”、“国家政策”等领域, 石家庄食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及其原材料生产商以及消费者等群体, 同时也涉及到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投机倒把等违规行为。首先, 通过网络与书刊、杂志搜集相关资料, 总体掌握石家庄近年价格变动趋势。其次, 进行社会调查, 走访相关部门负责人, 与当地农民交流, 与相关专业了解生产和消费状况。最后,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并以文字或图表形式表现出来。
二、结果:调查与分析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一) 工业原材料及农业生产情况。
本文针对河北农业生产中的农资购买支出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得出一季度户均购农资支出金额491.82元, 比上年一季度的430.14元增加14.3%。以下为2008年河北农户农资购买情况的相关数据以及与2007年同期的比率。 (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2008年农资购买量有所减少, 而农资购买支出费用却增加, 由此可以推断出, 食品价格的波动受到农资 (原材料) 影响。
(二) 近年石家庄居民消费心态的改变。
经我们实地调查与分析, 现今人们的消费心理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品牌效应:近年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越来越重, 人们渐渐不再满足于温饱, 而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形象, 即形成的品牌效应。品牌在其质量得到认可的同时外加媒体广告的强大力量塑造的额外价值, 从而也增加了商品的无形价值, 而且广告也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众的消费。2、大商场效应:近年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大商场。经调查, 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大商场货全, 而不必为所需商品四处奔波;另一方面大卖场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相对更加有保证。3、时尚效应:任何时代的人都是喜欢追赶时髦的, 也就是说当消费某些商品变得很流行的时候, 人们虽然不是很需要的商品也会去购买, 如此现象虽是赶时尚, 有些却是虚荣心在作怪, 这样也就相应会出现一些奢侈浪费现象。4、促销效应:经常逛商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原本不想买某种东西, 但是正好促销, 价格低于平时很多, 也会忍不住会买一些。
(三) 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 国家强调农民增收问题, 并制定了相关的惠民政策及福利制度。比如, 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 促进农民增收;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其中, 包括大力发展生产, 特别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加快健全储备体系, 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 农资价格以及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等政策。
表2为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石家庄食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以及2008年4月份与2007年同期价格及变动率 (主要以八种食品为调查对象) 。 (表2) 虽然食品价格上涨对整体市场影响不大, 但在日常生活中, 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从数据上看, 短期的市场变动不大, 但长期的市场却波澜壮阔, 消费者面对价格上涨购买行为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洞察和研究。以下为调查总结出来的五个主要现象:1、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消费短期的无规律现象;2、价格上涨使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品牌;3、价格上涨初期, 小包装或单价低的商品成为热门;4、面对价格上涨, 中高收入家庭出现两级跳, 即要么选择更贵的, 要么选择更便宜的;5、价格上涨, 相对来说对轻度消费者的影响更大。
三、讨论
关于物价波动的因素很多, 应以更加全面的观点来看待物价的波动。此次针对石家庄食品价格波动情况的调查, 并分析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首先, 我们从食品原材料领域来看, 主要针对农业的农资购买情况来分析, 从以上调查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2008年较2007年的农资购买量有所减少, 而农资购买费用却明显增加,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农资购买费用的增加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点要求我们排除价格的连锁反应考虑。其次, 我们考虑到的是近年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人们对生活消费的要求也随之而改变, 生活消费从量到质的一个改变, 即更加注重的是品质和品牌, 人们更加趋向于对时尚与主流的追求。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比如奢侈、浪费、虚荣消费等不良消费心理, 从而使一些投机倒把分子也趁机哄抬物价, 制造伪冒产品等, 进而影响到物价。最后, 近年来我国强调农民增收, “富”民政策的推行, 相关的福利、利民政策的实施, 农民必然联系到农业, 农业也就关系到食品。这里主要体现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所以国家政策也是影响价格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 短期的价格波动相对不大, 而从长期来说价格的波动却是明显的, 因而价格波动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消费者来说, 必需树立一个良好的消费观, 在价格波动面前, 随时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至关重要, 应该从自己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消费, 避免因物价的波动而造成恐慌心态, 相信市场经济的能动性和对国家宏观能力的信赖。而国家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 依法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摘要:本文在对石家庄地区食品价格波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对其产生的影响做出分析, 并结合调查分析结果, 对民众和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期望可以对解决物价波动造成的民众恐慌问题, 促进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确保食品价格与经济运行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石家庄,食品,价格,波动,消费,经济
参考文献
[1]成致平著.《价格改革三十年》.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5.5.
[2]陆满平著.《价格水平上涨的微观内在生机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1999.5.
食品价格 篇5
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在延的国有、集体、合资和私营企业。第三条:缓减免条件。
1、企业一次性缴纳基金数额较大,资金周转不开,可以申请分期缴纳或缓交,但缓交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
2、企业部分停工停产,对职工只发生活费的,可以申请减征,减征的比例可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酌情而定。
3、企业已全部停工停产,职工放假,对职工不发或只发部分生活费的,或企业连续数年拖欠职工工资,资不低债,濒临破产的,可以申请免征。第四条:审批程序。
申请缓交的企业,先提出书面申请,并附财务报表,由代征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报同级基金办公室审核,10万元以内的由基金办审批,10万元以上的由基金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申请减征或免征的企业,由企业提出书面申请,并附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由代征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经同级基金办公室审核后,报同级基金领导小组审定。
关注食品价格及生产资料市场 篇6
鸡蛋价格持续7周回落,蔬菜价格季节性上扬。11月12日至18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指数为116.72点,价格总水平较前一周上涨0.6%。重点监测的58种主要商品中,价格周环比上涨的有34种,占58.6%;持平的有2种,占3.5%;下跌的有22种,占37.9%。具体来看,粮食价格平稳。其中,小包装大米价格与前一周持平,小包装面粉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3%。食用油价格高位运行。其中,豆油与菜籽油价格均比前一周上涨2%,花生油与调和油价格均比前一周上涨1.8%。肉类价格小幅攀升。其中,猪肉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1.6%,牛肉和羊肉批发价格分别上涨1.2%和1.3%。禽蛋价格涨跌互现。由于冬季需求进一步增加,白条鸡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1%;受阶段性供给增加影响,鸡蛋价格持续7周回落,上周下跌0.8%。蔬菜价格持续上扬。随着天气转冷,露地蔬菜减少,大棚蔬菜陆续上市,生产成本有所增加。受此影响,上周蔬菜价格比前一周上涨1.6%。
在抑制猪肉的价格上涨方面,商务部重点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加强市场控制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引导企业经营,引导居民消费。二是做好产销衔接,稳定货源的供应渠道,继续组织好产销衔接、组织好流通,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三是组织市场的调控。四是整顿市场秩序。
上周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与前一周基本持平。监测的100多种主要产品中,价格周环比上涨的有31种,占28.7%;价格持平的有51种,占45.5%,价格下降的有30种,占26.8%。从大类来看,黑色金属类产品价格涨幅最大,为0.7%,橡胶类产品价格跌幅最大,为4.5%。分品种看,甲醇、三元复合肥(含NPK 45%)、5#等边角钢价格环比涨幅较大,较前一周分别上涨5.7%、5%和2.6%;丁腈胶、锌矿、1#锌价格环比跌幅较大,较前一周分别下降15.8%、10.3%和5.9%。
四季度食品价格涨幅将略有回落 篇7
目前, 我国国内通胀压力很大, CPI的不断攀升使居民深切感受到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而我国CPI中食品类所占权重最高, 且其中仅猪肉一项所占权重即高达2.5%~2.8%, 且价格波幅最大, 2011年前8个月平均涨幅已达13.6%, 对CPI贡献度较高。因此, 四季度食品价格的走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对食用农产品价格走势表示乐观。他预测, 我国秋粮产量将会实现大丰收, 而且欧美经济持续疲软,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 这些都对中国控制通胀比较有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也表示, 食品类价格在两三个月内虽然仍有一定压力, 但从长期看, 食品价格因素对通胀的影响会逐步减弱。加之欧美经济的大幅下降将使得输入型通胀降低, 原油价格每下降10美元, 将分别拉低中国PPI和CPI0.2和0.5个百分点, 使通胀放缓的有利因素增多。诸建芳预计, 虽然通胀在短期内还看不到明显的下降, 不过从中长期看, 通胀逐步回落的趋势已经明确。
CPI与食品价格关系及趋势研究 篇8
食品类价格指数是CPI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以食品类商品为采价对象, 反映居民购买食品类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指数。在我国CPI的编制中, 食品类商品占32.3%, 权重几近三分之一。
一、我国近几年CPI与食品价格走势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多 (2001年11月至2002年12月) 的通货紧缩后, 我国物价终于在2003年1月实现了正增长。在之后较长的一段时期里 (至2006年11月) , 我国物价上涨都被控制在一个较为理想的区间之内, 2%以下, 虽也有波动, 但起伏不大。而自2006年12月, CPI便突破了2%, 并一路上扬, 终在2007年3月突破3%的预警线, 之后便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我国的食品价格指数同样在呈现了一年的负增长后, 终于在2002年12月实现了0.5%的正增长。但有别与CPI, 食品价格指数却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起伏, 在2003年2月和2004年7月分别涨到了8.6%和14.6%的高点, 但之后又与2005年6月回落至2.1%, 并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期内实现稳定低增长。2006年12月, 食品价格指数再次突破警戒线, 随后持续上扬,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2月, 食品价格净增长23.3%。图1显示了自2001年至2007年我国CPI和食品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 我国CPI与食品价格指数几乎是成正向相关的关系, 其实CPI自身的编制原理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占CPI三分之一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带动CPI的上涨, 反之也必然成立。但两者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相关性, 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CPI与食品价格指数的VAR模型实证研究
(一) 数据的选取与分析
本文选取2001年1月至2008年2月的月度CPI和食品价格指数 (生成两时间序列CPI、FOOD) 进行分析。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 先对个序列做对数处理 (得时间序列ICPI与IFOOD) 。
(二) 理论基础
在VAR模型里, ICPI与IFOOD存在如下关系:
ICPIt=C1t+∑α1s ICPIt-s+∑β1s IFOODt-s+ε1t
IFOODt=C2t+∑α2s ICPIt-s+∑β2s IFOODt-s+ε2t
其中, C1t、C2t为截距项, α1s、α2s、β1s、β2s为系数, ε1t、ε2t为服从正态分布的独立同分布误差项。
(三) 模型的选取
在VAR模型的选取中, 关键是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此处可用统计量LR、信息准则SC和AIC来确定, 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计算结果可知, 滞后阶数为1的VAR模型最佳。
(四)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建立VAR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 结果见表2:
写成矩阵形式如下:
Yt=[2.938126]+[-0.017813, 0.380874]Yt-1[0.405888][-0.151630, 1.064101]
由参数估计结果, CPI与食品价格指数间的相关系数为0.380874, 且显著, 可以得出CPI与食品价格指数间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性, 且相关系数与食品价格占CPI的权数32.3%接近。
(五) 模型的稳定性与残差检验
VAR模型的本质是自回归模型, 要求数据满足平稳性, 而VAR模型平稳等价于系数矩阵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部。经检验模型系数矩阵特征根小于一位于单位圆内, 满足平稳性。对残差矩阵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残差满足独立性。
(六) 预测
用已有数据对对未来进行预测, 可得2008年3月的CPI及食品价格指数预测值, 分别为8.6761%和23.742%, 与2月数据比较, 两者都有上涨。所以由模型可以预测我CPI与食品价格可能还有一段时间的上扬。
(七) Granger因果预测
为进一步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用Granger因果预测对两序列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
9.50E-10表明应该拒绝IFOOD不是ICPI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 即IFOOD是ICPI的格兰杰成因;反之, 0.3511表明应该接受原假设, 所以ICPI不是IFOOD的格兰杰成因。所以CPI与食品价格指数存在着相关性, 且应该把CPI看作被解释变量, 把食品价格指数看作解释变量。
三、CPI上涨的内在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 已经可以确定, CPI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综合各方面的考虑, 以下几点共同带动了食品价格持续走高:
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雪使南方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受到了很大影响, 油菜等各类蔬菜产量急剧下降, 严重的供不应求导致了粮食价格飞涨。
受粮食减产、库存下降等因素的推动,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 小麦、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2.7%, 而世界粮食总需求却增加了1%, 导致世界粮食库存连续三年下降, 1999年谷物库存率为31.6%, 2006年则下降至15.5%。国际粮食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 使我国进口粮价上涨。
由于原油等能源价格居高不下, 各国政府加大对替代能源的研究开发, 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的高速发展, 导致对作为其原料的玉米、棕榈油、食糖等粮食作物的需求急剧增长, 并推动这些粮食品种的价格大幅上涨。
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及其利益, 我国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 进行“托市收购”。近几年我国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逐步上升, 造成粮食生产成本抬高, 政府有意推动粮食价格的实际上涨 (即粮食相对于其他消费品的价格上涨) 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一项政策手段。
正是在上述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粮价出现了新一轮上涨, 并带动猪肉、鸡蛋、食用油等食品价格快速上升。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的监测数据显示, 2007年5月前三周, 我国大中城市的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43.1%, 鸡蛋零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1.6%, 而作为猪肉替代品的家禽和牛羊肉等价格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扬。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报告也显示, 5月份36个大中城市的食品上涨较快, 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0.5%, 鸡蛋价格环比上涨5.6%。
四、结论
近几年非食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主要是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了本轮物价上升, 而且这从中长期来看, 我国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只能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紧的平衡状态。
在需求方面, 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日常生活和养殖业对粮食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 而且替代能源的用粮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因此, 粮食需求是刚性、稳定增长的。
在供给方面, 粮食生产则要受到气候、水资源、耕地面积、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不高, 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强, 所以, 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和压力都较大。
受此影响, 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的价格也将保持稳中渐升的态势, 消费者将面临较为长久的食品价格高涨时期。所以, 无论是从实证方面做出预测还是从基本面进行分析, 我们都可以预测CPI也将继续面临上涨的巨大压力。
摘要:文章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研究CPI在内在关系以及CPI与食品价格的相关系数, 探究物价上涨的原因, 并从时间序列趋势性的角度预测CPI的未来走势。
关键词:CPI,食品价格指数,VAR,内在原因
参考文献
[1]、程春艳, 唐震斌.当前粮食供需失衡下CPI运行态势预测[J].商业时代, 2007 (25) .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食品价格 篇9
根据《价格法》第32条规定, 国家发改委称, 自12月1日起, 解除年初对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停止对相关商品的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工作, 由经营者自主定价。
防价格出现异常波动, 根据发改委同时下发的通知, 地方价格部门应继续加强价格监测预警, 密切关注曾经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内的商品市场和价格变动, 防止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同时, 加强对曾经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商品和服务价格监管, 以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变相涨价、价格欺诈、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此外, 还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商品保障市场供应、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 努力保持重要地区、敏感时段的重要商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等。
食品价格 篇10
一、农副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分析
(一) 价格指数达到高点, 并出现下降的趋势。
依据国家产业分类体系, 农副食品制造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两大部分。2007年产品价格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保持了强劲的上涨势头, 带动了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出厂价格来看, 也呈现出逐渐上升势头, 12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当月达到117.03, 而上年同期为106.8, 上月为117.7;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达到104.6, 而上年同期为104, 上月为101.5, 食品制造业价格上升幅度要小于农副食品加工业。2008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大幅度提高, 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在第一季度达到了最高值。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最高为124, 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在随后的几个月内也达到109的最高值。在2008年的第三、第四季度, 甚至到2009年的前两季度,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出厂价格指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 价格指数谷底以后呈现逐步回升的趋势。
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 农副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09年8月, 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为92, 食品制造业价格指数也在10月下降到了100以下。进入到2010年,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呈现出了稳步向上的趋势。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来看, 2010年11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9.7%, 涨幅比上月提高1.7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4.8%, 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 (图1)
(三) 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大于食品制造业。
从2008年到2010年3年间, 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曲线呈V型走势, 市场波动非常明显, 最高指数与最低指数相差30左右。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曲线比较平缓, 基本上在110~100之间波动。2008年和2010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110和101, 明显高于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 而2009年, 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基本上保持在100以上, 远高于农副食品价格指数。
二、原因分析
(一) 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
1、国际市场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
受2007年至2008年度全球产量预期大幅下降及当前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农产品价格涨多跌少, 尤其是大豆、食用油等价格涨幅较大。2007年底, 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升4.09%、9.72%, 同比分别上升30.39%、58.65%, 其中粮食、大豆等价格涨幅较大。综合全年来看, 全年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4.63%、32.64%。
2、国内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粮食减产。
我国粮食已经连续4年增产丰收, 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 2007年冬全国出现多条大江大河流域严重干旱偏枯气候条件, 对2008年夏粮增产构成较大不利影响, 造成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依然保持紧平衡状态, 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根据近十年来的经验, 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3年左右的短周期, 国内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农民和企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生产, 劳作成本提高。因此, 2007年第三、第四季度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 受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出厂价格到2008年的第一季度达到了最高值。随后, 消费价格涨幅呈现前高后低、小幅回落趋势, 直接影响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走势。
3、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农副食品价格指数回落。
2008年3月, 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 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随后,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政府以440亿收购美林等, 并迅速漫延至全球。英、法、德等国纷纷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 但是, 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 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 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12月, 全球多家央行再度同步大幅降息。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国际贸易环境动荡, 并出现了滞涨。我国各类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同样面临较大风险, 农副食品出口压力增大, 食品工业价格指数也降至低谷。
4、政府主导经济刺激措施阻碍了经济短期下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 推出本国的经济刺激方案, 并通力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萧条以来大灾难。美国推出了7, 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欧盟提出2, 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国政府为保经济稳步增长, 在当年也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 主要通过拉动内需保经济发展。到2009年第四季度, 我国经济初步启稳, 各种经济指标呈现出稳步上扬的走势, 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开始上扬。到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1.9%, 经济过热迹象明显, 物价上涨压力大, 通胀压力显现, 2010年10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4.4%, 2011年7月, CPI再创新高, 再次突破6月高点, 达到6.5%。食品价格上涨仍是7月通胀的主要推手, 本月同比上涨14.8%, 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此外,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连续上涨令PPI也水涨船高, 创下34个月的新高点。
5、输入型通胀等因素推动价格指数上涨。
2009年下半年, 受全球流动性充裕、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油价高位运行、国际局势动荡等影响,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持续上升, 输入性通胀继续加剧。2010年国内农产品价格、食品价格前低后高, 一路上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0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0.9%,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 其中食品价格上升7.2%。进而造成农副食品工业价格指数持续走高。各类农产品价格指数第四季度与第一季度相比, 薯类提高23.6个百分点, 稻谷提高7.53个百分点, 油料提高8.86个百分点, 糖料提高11.98个百分点, 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加大了向下游的传导作用。2010年食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7月份以后加速上行, 11月达到峰值11.7%, 12月回落至9.6%。全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2%, 为CPI增长贡献率近70%。
(二) 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
1、产品产量变化。
2008年第一季度, 除冷冻饮品因季节原因外, 其他所有农副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其中, 大米、小麦粉、鲜冷藏冻肉同比增长达到了30%以上;在食品制造业, 饼干和速冻米面食品同期增幅分别达到了74.45%和51.11%。到2009年第四季度, 因终端产品市场价格指数传导机制的影响, 所有产品产量虽然也得到了较快增长, 但大米、精制食用植物油、方便面等产品增速都出现了回落。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回暖, 除成品糖、速冻食品、味精、冷冻外, 其他产品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2、产品销售及库存分析。
在市场经济调节机制下, 各种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也随着市场价格上涨。到2008年第一季度,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工业销售值分别增长了43.21%和32.7%, 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42和6.55个百分点。2009年下半年, 随着经济增长带动市场回暖,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销售持续好转, 到11月份, 销售值分别增长17.4%和18.9%, 比前几个月分别加快了1.1和1.6个百分点。2010年, 随着生产的加快及价格的提高, 全年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工业的销售值分别增长29.8%和26.7%,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2.4和7.8个百分点。
3、食品进出口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2008年前食品进出口贸易基本上是出口额略大于进口额, 有小额贸易顺差。2006年顺差46.8亿美元, 2007年顺差16.7亿美元。从2008年起, 由于国际大豆价格大幅度波动, 中国进口大豆量与进口值都创出了新高。再加上2008年国内发生了以“三鹿”奶粉为代表的三聚轻氨事件, 增加了我国食品出口的难度, 相反, 洋奶粉开始涌入国内市场。造成了食品进出口贸易由小额顺差转变成大额逆差。上述情况在“十一五”后3年一直延续, 2008年、2009年、2010年贸易逆差分别为131.6亿美元、94.7亿美元、147.2亿美元。2010年食品进口金额598.6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190.8%, 年均增长23.8%;2010年食品出口金额451.4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85.3%, 年均增长13.1%。食品贸易逆差的出现, 也加速了食品工业出厂价格指数的上下波动。
(三) 成本费用变化的影响。
食品工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变化是食品工业价格指数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第一个季度, 只有食品制造业销售费用增幅了2.63个百分点, 其余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各项成本、费用均保持较快增长且增速提高明显。就不同的子行业来讲, 由于生产和销售增幅的回落, 水产品加工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分别减少了11.63百分点和6.29百分点, 调味品发酸制品制造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增幅分别减缓了13.06百分点和27.07百分点。其他行业成本费用增幅多数都在上升, 其中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制糖、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其他食品制造业产品成本销售成本增幅均比上年同期明显提高, 分别为29.58%、20.51%、34.42%、17.04%和13.75%。
2009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均保持增长, 但是比上年同期增幅有所减缓。到11月,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幅分别减少了18.61%、11.44%、7.03%和16.66%;食品制造业的这四项费用增幅分别减少了12.04%、5.27%、2.01%和16.44%。因国家货币政策调整、信贷减缓等因素, 财务费用增幅在这四项费用中增幅减缓是最明显的。
(四) 农副食品加工业受市场影响更加显著。
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包括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 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食品制造业主要包括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食用盐加工业和其他食品加工业。由此可知,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食品制造业的上游产业, 食品制造业其原料不仅包括前者的产品, 也包括各种糖等为添加剂等。农副食品加工业不仅受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农业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等因素影响, 而且还受市场消费需求影响。因此, 与食品制造业相比,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品价格波动受市场影响更加剧烈。受价格传导机制和翘尾因素作用, 食品制造业价格波动往往滞后于农副食品加工业。
三、政策建议
农副食品制造业价格指数受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条件、农业生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影响, 农副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副食品加工业是食品制造业的上游产业, 价格波动幅度远远大于食品制造业。食品价格对拉高居民消费价格具有重要的贡献, 平抑食品价格, 缩小价格波动区间, 对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的宏观调控, 依据WTO规则加大对食品生产资料补贴。增加库存、调节进出口数量, 减缓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对市场供求的影响;二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 建立统一的产品、价格信息平台, 提供更加有效的市场信息, 做好产销衔接;三是培育和扶持农业大企业,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政府应通过法律手段规范食品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的各种收费项目, 降低食品工业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罗玉波.我国城乡食品价格联动机制的实证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6.
[2]李磊, 肖光年.“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探讨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的对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5.
全球性食品与粮食价格上涨观察 篇11
面对国际粮价、食品价格的迅速上涨,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日本、俄罗斯、韩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做法各有所长。
2007年,全球粮价急剧上涨了近40%。受粮食需求增加、石油价格维持高位以及全球变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预计未来粮食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成本还将长期在高位徘徊。
粮食与食品价格上涨由多方面因素导致
多数观点认为,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石油、粮食、食用油及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大量过剩、美元贬值、欧佩克限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行为都是引发全球性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有世界环境恶化、地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由此造成小麦、大米、豆类等主要农作物在一些地区大幅度减产,也是世界食品价格上升的重要成因。
此外,研究界认为,美国2007年调整乙醇燃料政策、改变玉米消费结构、大幅度减少农产品出口等政策,以及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科技与灌溉投资不足,都是造成近期粮价上涨的直接原因。归根结底,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需求基本上是刚性的,但供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看老天爷脸色”,因此不大的供需缺口可以引发很大的价格波动。
虽然国际粮价与食品价格呈快速上涨,但不同的商品品种的价格传导效应不同,国际上的这种涨价不一定会全部传导至我国国内。多年来,我国的大米和小麦都能自给自足,2006年玉米还有少量净出口,只有大豆、食用油的进口依赖度较高。此外,2004年至2007年,我国已经连续四年粮食丰收。预计这一波全球性的食品和粮食价格上涨将只会对我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不至于很严重。
各国努力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面对国际粮价、食品价格的迅速上涨,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如削减农产品进口税、暂停粮食出口、增加粮食库存和扩大种植面积等。但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短期内大幅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不大现实,这些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甚至还在不断侵占耕地与有限的水资源。目前,公认的能够最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各国的粮食单产,但这也是一个长远才能实现的任务。因此,从中短期看,全球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形势将十分严峻。
目前,许多国家为稳定物价,积极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2008年2月初的《经济学家》杂志就刊文收集了日本、俄罗斯、韩国、比利时、法国等国的做法:
日本:以独特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稳定物价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价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稳定物价的成功做法包括三点。一是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日本提出,确保市场上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对于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蔬菜为例,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状况极易受气候影响,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远大于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日本的各种经济组织一方面指导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上市有计划地进行,另一方面,当出现菜价一定程度或大幅度上升时,“稳定蔬菜供给基金”等组织会根据市场的有效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市场增投蔬菜,扩大供应,保证需求,从而平抑菜价。
二是政府紧握流通的批发环节,调控生产和市场,稳定物价。在日本,农产品批发业主要是经营粮食、蔬菜、果品的批发。农产品批发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考虑到分散交易很难看准市场的动态和价格变动的走向,只有当众多的交易对象聚集在一起时才能通过“供求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为此日本大藏省和东京都联合出资兴建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以便于政府对东京整体市场进行有效监督和调控,并促进市场的繁荣,进而为稳定物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和信息系统,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引导消费,稳定物价。日本不仅把统计和信息系统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把及时公开经济信息作为强化民众监督,防止“搭车涨价”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加以运用,尽可能迅速地向国民提供有关商品供求、价格变动的正确信息,引导消费者保持合理的消费行为,防止因抢购、囤积等不正当的行为引起物价上涨。在经济企划厅物价局设置的“物价热线电话”,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投诉,解答消费者的咨询等。
俄罗斯:采取干预和冻结价格等措施治理通货膨胀
俄罗斯在此轮物价上涨中面临的通胀压力最大。俄2007年10月CPI同比增幅达10.8%,2007年全年通货膨胀率已超过11%。为此,俄采取了多管齐下政策抑制物价上涨。
一是利用金融手段遏制物价上涨。如提高贷款或再贷款利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黄金储备等。
二是通过进出口调节,提高或降低部分产品税率,增加本国市场供应。俄罗斯最近把小麦和大麦出口零关税分别调高至10%和30%,有效期至2008年4月30日;把奶制品、蔬菜和所有食用油进口关税由15%降为5%,有效期6个月;为了增加和保证市场供应,有限度地开放部分商品进口,如批准从中国4家企业进口兔肉,从美国18家企业进口牛肉,从巴西、匈牙利、德国和澳大利亚进口肉制品等。
三是实施有效的价格干预。俄罗斯政府日前宣布,已准备好150万吨小麦,择机投放市场,平抑小麦价格,并支持国内30家大型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签署了食品价格冻结协议,把6种食品价格(小麦面包、黑麦面包、牛奶、酸奶、葵花籽油和鸡蛋)冻结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上。
四是对低收入弱势群体发放食品补贴。俄罗斯政府已宣布从2007年12月1日起将基本养老金标准每月提高300卢布,并从2008年8月1日起将再提高234卢布。
五是加大了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俄罗斯政府对40多家涉嫌“蓄意串通涨价”的企业进行了调查,除处以数十万至数千万的“不诚信罚款”外,并对相关企业提起诉讼。
韩国:采取措施稳定物价
韩国财政经济部1月17日表示,2008年韩国物价将出现上半年上涨幅度大、下半年上涨幅度小的“上高下低型”上涨趋势。韩国政府决定,将对水、电、高速公路等公共产品的收费设价格上限;不允许有关企业在上半年上调水费、电费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收费标准;并将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调小麦、玉 米、饲料用谷物等主要农产品配额税;并引导有关企业下调电信费和燃气费的收费标准。
法国:采取“目标价格”稳定物价
法国的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或小幅度增长,也与政府的管理政策直接相关。法国政府力求在商品供与求这两个不断变化的因素之间力求大体平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接受。其中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及其体系,避免市场物价无次序地上扬或下滑。目标价格是指一种产品在按计划规定的若干年以后所要达到的价格,此价格与产量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调高或调低来控制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反过来又对稳定物价起积极作用。政府除了在价格上做宏观调控外,还在税收等方面也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比利时:实行“最高价格制度”以稳定物价
食品价格 篇12
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7月份平均为164.6点, 比6月份下降1%, 与去年同期相比, 降幅高达19.4%。其中, 乳制品的7月份价格指数比6月份下降了7.2%, 原因是中国、中东和北非等地的进口需求减少, 同时欧盟奶产量较大, 导致出口乳制品供应充足使价格下跌。
同时, 7月份植物油价格指数比6月份下降5.5%左右, 达到自2009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分析称, 导致近期国际棕榈油价格下挫的主要原因是东南亚产量提升等, 而促使豆油价格进一步疲软的因素则包括南美出口供应充足和2015/2016年度全球供应前景良好。
7月份谷物价格指数较6月份上涨了2%, 但仍比去年7月低10.1%。小麦和玉米价格连续第二个月上涨, 部分原因是北美和欧洲和天气不好导致谷物指数上扬, 但大米价格仍持续下滑。7月份肉类价格指数与6月份基本持平。牛肉国际价格的上涨抵消了猪肉和羊肉的下跌, 而禽类价格保持稳定。与此同时, 由于巴西主产区收获条件欠佳, 7月份食糖价格上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