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2024-07-07

石油(共12篇)

石油 篇1

摘要:据资料表明, 2050年能源中会有1/3为替代能源。也就是说, 替代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由现代的1%到2%上升到2050年的33%。跨国石油集团纷纷开拓海外石油市场, 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关键词:新能源,海外市场,并购,勘探开发

当前, 石油企业赖以生存的石油资源数量的减少, 质量的下降, 在影响国家石油安全的同时, 也给石油企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石油企业除了充分利用石油资源之外, 就是未雨绸缪, 对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战略调整, 以适应社会自然环境, 优化自身结构, 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1 国外石油企业的示例对策

石油短缺, 可开采石油储量下降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 许多石油企业都在积极作出相应的寻找替代能源的对策。据资料表明, 2050年能源中会有1/3为替代能源。也就是说, 替代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例由现代的1%到2%上升到2050年的33%。

美国著名的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在新的替代能源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找准自身优势的的基础上, 确定了发展生物能源产业链的方向。从2000年至2007年, 壳牌在太阳能、风电领域投入的金额超过20亿美元。但是, 由于其在新能源上的布局过于分散, 没有形成集中优势, 并且新能源是一种长期投资的项目, 由于成本过高, 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所占的比率一直较低, 壳牌巨额的投入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相应的回报。

于是在2006年, 壳牌的太阳能业务部门退出了晶硅太阳能市场。2011年至2014年, 壳牌全球打算新投资1000亿美元, 天然气、生物燃料等将是投资重点。

跨国石油公司的战略调整并不是简单的业务变化, 其背后隐藏着世界能源格局大变革的潜流, 这种变革要求中国石油企业也要紧跟步伐, 采取相应行动。

2 在中国, 煤炭电力供应日趋紧张, 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也成为当务之急

其中,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能源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石油企业发展生物燃料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 它的技术积累能有效降低行业介入成本。石油企业要立足国内生物质能资源分布, 结合国内外生物能源技术经济特点与发展趋势, 加大生物能源规划与发展。发展生物能源产业, 必须以资源为导向,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

中国发展生物能源原材料资源丰富。国内现有的生物质能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工业有机废弃物以及城市有机垃圾等。

农业部门预测, 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和养殖场畜禽粪便在2015年将分别达到9亿吨和32亿吨。随着我国人口增加, 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初步估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将按照人口增长趋势在2030年达到10亿吨和40亿吨的最高水平, 林业剩余物、工业和生活有机垃圾将随着森林保有面积和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增加, 以年增长2%的速率计算, 预计到2020年总资源量将达到相当于9亿吨标准煤的水平。

很多生物能源原材料的利用价值已被深入挖掘和投入应用。

中国很多地区大面积种植的薯类是一种很好的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纤维素乙醇是利用秸秆、禾草和森林工业废弃物等非食用纤维素生产乙醇, 其生产过程能耗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少, 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和饲料供给。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把加大纤维素乙醇研发力度作为可再生能源突破的制高点。

四川攀枝花的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就是充分利用了麻风树的生物特性和当地的气候地理上的种植优势。中国海油将在四川的攀枝花市发展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 已与四川签署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协议。

石油石化企业的实验设备, 人才优势, 资金优势都是发展生物质能能源的有利条件。

中国天然气储量丰富, 热能利用率高, 污染程度低, 消费增长强劲, 因此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必须加倍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要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的投资力度要加快以西气东输为主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的建设;加快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发电厂建设和天然气汽车之类的的应用技术的开发。

但是, 天然气能源也属于矿石能源, 不可再生。生物质能能源也和其他很多新替代能源一样, 有技术不成熟,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市场空间不够稳定广阔等许多问题。

这需要我们的石油企业勇于探索, 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 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和中国国情的新能源之路。

3 外国石油公司海外开拓石油资源之路

为解决本国石油资源匮乏, 在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保证本国石油安全, 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大的石油集团纷纷开拓海外石油市场, 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跨国石油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联合开发, 共同分担风险。例如开发深海石油勘探。这是一个高技术要求, 高难度的勘探项目, 只有联合开发, 才能提高资金设备人员投入的回报率, 并且在物质条件上保证了了开发的成功率。

另外跨国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具有成本优势和能带来长远发展的油气储藏丰富的地区, 这就抢占优质石油资源的开发先机。

2005年, 俄罗斯的卢克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已分别占到卢克总公司总产量的5%和15%。除了在哈萨克斯坦和埃及根基颇深外, 卢克海外还参与了阿塞拜疆、哥伦比亚、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石油项目的勘探。

自2007年起, 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集团分别在利比亚、挪威、越南、菲律宾开展石油勘探操作。

4 中国石油企业也一直在致力于和海外石油公司的合作和海外资源市场的开拓

2009年10月16日, 伊拉克内阁正式批准了BP与中石油联合开发伊南部鲁迈拉油田的协议。该协议是当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第一轮石油区块招标中唯一成交的合同。根据协议条款, BP与中石油将在协议签署后第二个月正式进场开发。

按照规划, 中石油将在非洲地区形成3000万吨的石油生产规模, 在哈萨克斯坦地区形成2000万吨的油气生产规模, 在南美、中东和亚太地区分别形成1000万吨的油气生产规模, 从而实现海外油气生产的规模化和地区多元化。

2009年, 中石化并购瑞士Addax公司成功, 中石化海外权益油总产量同比将增加78%。

2009年9月, 中海油成功购得墨西哥湾油气资产, 美国墨西哥湾第一次向中国石油公司开放。

这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向世界, 掌握石油资源的开始。

因此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 必须加快构建利用国内两个资源市场、长期安全稳定供应的资源体系, 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重点参与资源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可以采取独立, 也可以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 尽快抢占资源。

5 结语

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 石油短缺问题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心头之痛。抢占国外石油资源开发的先机, 充分利用石油企业优势, 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发展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石油危机的常见办法。

参考文献

[1]杨忠保.浅议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战略.

[2]中国石油战略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石油 篇2

【很简单,有图文步骤。下面是详细说明】

第一步:开立交易账户,开户联系我客户可通过以下任意方式开立北油所成品油现货报价交易账户:

1、网上开户:登录北油所成品油业务网上营业厅,进入网上开户平台进行自助开户(网上营业厅登录地址咨询我)

2、现场开户:客户可到我信会员单位进行开户

第二步:线上购油

客户可登录北油所网上营业厅,下载成品油现货报价交易客户端,使用已有账号、密码登录。

购油流程:登录交易系统→点击“大图报价”购油(ULP2)→成交后,订货信息一栏显示已有订货→客户选中订货明细点击右键,选择“交收申请”→系统弹出对话框,客户确认当前交收价格(北油所根据发改委油价标准设定每日交收价格)→点击确认,即完成交收,同时系统对原有订货以当前价格进行平仓

线上购油规则说明:

1、数量-交收手数(1手=500升)

2、价格-ULP2当前价格,如确认交收,则原订货以此价平仓;

3、交割品种-可选择油品型号:93#(92#)、97#(95#);

4、交收价格-根据所选油品型号对应的该油品交收价格;

5、交收限量-北油所规定的最大交收量,交收限量小于500升时不可进行交收。

6、交收成功后系统自动将原有订货以实时价格进行平仓

线上购油交收记录查询:

1、成交明细可在“当日成交”一栏中查询

2、交收记录可在“交收信息→升交收”中查询

第三步:线下购油

客户可在全国任意加油站随时加油消费

第四步:线上兑付

客户可通过以下任意方式进行兑付:

1、客户登录成品油现货报价交易客户端,点击交易端左上角“系统”选择“进入交收系统”即可进入“北京石油交易所成品油消费兑付平台”进行兑付。

2、客户登录北京石油交易所成品油业务网上营业厅,点击进入“消费兑付平台”(客户使用交易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兑付平台)进行兑付。

兑付流程:登录账户→选择兑付管理进行消费兑付→点击新增兑付→客户选择兑付品种、加油地区并输入兑付数量→确定兑换

兑换提交后,系统自动试算本次兑付收益。

兑付收益= 保值金额(单笔)+补贴金额。

保值金额=(兑付油价-交收价格)*兑付数量

补贴金额=补贴单价*兑付数量

例如客户选择兑付品种为93#汽油,兑付数量为50L,加油地区为北京,兑付油价为10.76元/L,交收价格为7.76元/L,补贴单价为0.2元/L。则客户此笔兑付收益

=(10.76-7.76)*50+0.2*50=160元。

线上兑付说明:

1、补贴价格以北油所当前公布为准;

2、可用额度=累计交收数量-已兑付数量;

3、兑付金额=兑付价格*兑付数量;

4、补贴金额=补贴单价*兑付数量;

5、保值金额=(交收价格-兑付价格)*兑付数量;

6、兑付收益=补贴金额+保值金额。线上兑付交易记录查询:

1、在兑付管理中,可查询兑付明细

2、在交收明细中,可查询交收记录

3、在油价价查询中,可查询当日及往期油价

石油 篇3

当今时代,特别是在石油高校,石油精神不断地融入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大学生往往被现实的繁华蒙蔽了双眼,石油精神开始被大学生们所逐渐淡忘,然而时至今日,很多从石油大学毕业的学子们身上开始缺乏石油前辈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吃不了多大苦,受不了多大委屈,甚至对石油以及石油行业的认识和认知也越来越淡漠。因此,在新时代下,继承先辈们的石油精神,并赋予其时代新内容与新含义的石油精神特色教育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浮躁,过分追求物质和安逸的生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沉重的就业压力让各行各业的毕业生陷入了焦躁与不安中。在当代大学生的梦想中,对金钱的追求与名利的渴望与日俱增,许多人希望自己一毕业就能收获一份工资高,待遇好,环境优越的工作,整日的幻想使自己变得自负,而一觉察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就变得惶恐不已,心中忐忑不安,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节奏。

2.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步凸显出来

许多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的就业率低,工资待遇也不尽人意,计划毕业之后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不肯从基层干起,在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自己变得懒散,学习专业课时满不在乎,逐渐养成松散、自我束缚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的劣习。

3.学社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渐减弱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自动化的机械代替了人工作业,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某些专业模型的特点,促使学生懒散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减弱,对专业的兴趣则逐渐减弱,而动手能力又十分注重团队协作,因此学生集体观念逐渐淡薄,这与石油精神教育讲究的团结协作,集体作战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当代青年的首要目标是明确自己心中的准则,而石油精神则是一座灯塔,指引青年们朝着祖国富强的方向奋斗。我们必须发扬石油精神中“为祖国加油,为名族争气”的铁人精神,更要践行“学石油,愛石油,献身石油”的奉献精神。

二、在石油高校进行石油精神培养教育的意义

石油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石油人创立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精神食粮,在石油高校进行石油精神培养教育是对老一辈石油人精神的传承,也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

1.对石油高校学子进行石油精神的培养,将大学校园文化与石油文化相结合

融入到石油高校学子的生活与学习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上勤俭节约的美德,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努力钻研,不断进取的品质的形成。传承石油精神,对石油高校学子来说是一种责任。母校为社会输送石油人才,学生本身便必须具备石油人才所必需的技能以及精神品质。加强石油精神在校园中的培养,为学生以后进入石油企业学习企业精神时能更好地将企业精神与石油精神相融合提供了便利。

2.当今时代不仅需要技术型人才,更需要能吃得了苦的工作者

在石油高校对学生进行石油精神培养,是对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品质的一种熏陶。面对竞争惨烈的现实社会,需要学生汲取石油精神中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做到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地拼搏。石油企業在招聘石油工作者时,不仅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石油精神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成才之路影响甚大,且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可见其意义非同反响,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

三、在石油高校进行石油精神培养教育的途径

1.扎根基层,抛弃幻想

要将“扎根基层,爱国奉献”的精神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题,不断融入到大学文化中。石油精神不仅是石油院校学子笃行的精神,也是全国大学生应该全面了解,刻苦学习,认真体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加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激励学生艰苦奋斗,扎根基层,在祖国最困难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祖国最需要青年毕业生的地方去尽自己的一份力,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国心。开展石油精神入校园活动,品味老一代石油人的石油精神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号召广大学子学习石油精神,在实践中寻找真知,在基层中创造人生价值。

2.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学子,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要向灌输一些理念:祖国需要他们,各行各业的学子都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祖国的任何地方都离不开他们的建设与奉献,所有毕业生在祖国的建设中都举足轻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去实现自身价值,祖国是东方一条龙,而他们则是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注重对学生使命感的培养。

3.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响应十八大,就要用石油精神为学生指明航向,夯实基础,以石油精神为立德树人的导明灯,使学生建立优秀的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优秀的青年学子。要把石油精神融入到四年的大学教育中,通过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陈列馆,观看反映石油工业艰苦创业历程的纪录片和影片,邀请石油企业家来校作演讲,通过大学教师授课时渗透石油文化等方式来加强学校对石油精神的建设。

4.联系长征精神与雷锋精神,丰富石油精神内容,升华石油精神主题

长征经很代表着艰苦奋斗,雷锋精神则是无私奉献的完美写照,而它们都与石油精神相契合,他们都是中华名族的优秀道德品质。长征精神是红军革命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神圣补课侵犯,雷锋精神是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所称道、尊崇的果实,三者的内容都与石油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在加强石油精神建设的同时,可以与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相结合,丰富石油精神的内涵,升华石油精神的主题。

面对未来,毕业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接踵而至,贯彻落实石油精神教育,将会是一把利刃,帮助学子们斩除道路上的荆棘,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 篇4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它是国家工业的命脉, 是不可以缺少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替代的能源,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石油已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的能量来源。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不断刷新历史, 2008年2月25日刚突破100美元每桶大关, 7月11日创下的历史147.37美元的盘中每桶最高价。2010-2013年世界油价每桶基本维持在100美元以上,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都在提高, 截至2013年已经接近60%, 高油价无疑成为影响着中国发展的一个台阶。

二、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有很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 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 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 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但是, 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 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价格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 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 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 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 OPEC产量激增, 截至2013年底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 OPEC原油总供应量为364万桶/日, OPEC原油总产能为335万桶/日, 剩余产能30万桶/日, 产能利用率高于90%, 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 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石油生产成本上有石油勘察成本, 设备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 制作和销售成本等等;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的产量配置决策, 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 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 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 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 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 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 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3.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基本有: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因素、石油库存变化因素、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因素、汇率变动因素、异常气候因素等等。

三、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就达到3.7亿吨, 成为世界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高达2亿吨, 而石油消费量确高达5.07亿吨, 我国60%石油依赖进口。预计到2030年, 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然而, 从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来看, 高油价是会长期存在一段时间的, 不是暂时现象, 而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 高油价将会对中国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经济:

1. 高油价将增加了我国外汇开支;

虽然, 在过去的2013年OPEC原油价格较2012年下跌了3%, 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整体趋势还是上升的。在2012年OPEC原油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为109.45美元/桶。此前, OPEC原油价格连续三年上涨。以2013年为例, 我国进口原油约为3.07亿吨, 约折合22.5亿桶, 如果每桶原油价格上涨5美元/桶, 那么我国每年就要为此多付出100亿美金的代价。

2. 高油价将对整个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依靠原油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 原油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的上涨, 但石化行业依然要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对于现有的化纤和塑料行业来说, 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惨烈的市场竞争来决定, 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 影响会更大。

3. 高油价将带来石油生产成本增加, 物价上涨, 加大通胀压力;

通过理论测算, 原油价格每上涨10个百分点, 石油加工行业、炼化加工行业的成本将会提高6.4个百分点, 运输和仓储行业会增加1个百分点, 化学工业会增加0.8百分点, 建筑业增加0.5百分点, 农业增加0.3个百分点, 设备制造业增加0.4百分点, 纺织业增加0.3个百分点。

三、中国石油体制改革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今天,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石油资源缺乏的环境。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计。中国的油田资源比较贫瘠, 而且使用不注意节俭且浪费严重, 中国经济增长1万美金GDP需要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 法国的7倍, 日本的14倍。人民的节约意识很差, 所以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改善产业的结构, 进行能源调整。1、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确保石油基本供给;2、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 保障石油进口。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 努力保证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3、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避免石油供给风险。利用石油储备, 可以低价买进石油, 高价卖出石油, 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石油价格, 保持本国经济平稳运行;4、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 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结论

石油 篇5

本文拟从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出发,分析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 石油勘探

随着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石油能源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我国作为石油资源消费大国,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只有提升勘探水平,才能做好石油开采工作。做好石油勘探必须强化对石油地质的认识。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弄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这项工作对探寻石油存储和开采意义重大。

1石油地质类型分析

结合一系列科研结果,以及科学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地区的地质都是丰富多样的,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地下运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独有的地质状况。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深藏在地底下的资源,而起分布也有着一定规律性。所以想要弄清某一地区石油储藏情况,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关于含油区域及生油区域的实质性认知。

1.1生油地质层

该层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岩层。该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生油气岩。而结合不同岩石特性,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这两种岩石都非常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殖,因此该地质层有生油的最佳环境。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只要发现了这一地质类型,基本都会蕴含着大量能源。

1.2储集地质层

该层次分布极为广泛,同时又很集中。而想要构成储集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首先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孔隙。孔隙是储存液体、气体油气资源的前提。再者还要让油气资源能够在这一层中流动,此外还能对流体进行渗透和有效过滤。而这一储集层中的岩石主要包括碎屑岩石、变质岩和泥岩等等。当前发现的陆相油气储存基地,多为碎屑岩储集层,另外一种则是碳酸盐储集层,其主要分为孔隙和裂缝。一方面能够有效储集油气资源,同时也能帮助储存资源自由流动。

1.3盖层地质

这一层是指为了有效预防油气资源上溢,从而将其封闭,进行储存的地质层。该层可以及时预防油气资源流失,从而最大限度保存油气资源。而盖层的好与坏,往往也直接影响都石油储集层的保存时间和效果,而这一层的分布范围,直接会影响到整个油气田的分布和具体区域。因此,勘探盖层也是寻求油气资源的重要依据。这一地质层的岩石主要特征就是孔隙度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有效抑制油气资源的上溢。

2地质类型特征

结合油气存储状况,可以将油气田存在的地质类型分为常规油气田地质和非常规油气田地质[1]。

2.1非常规油气田地质特征分析

以往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往往会僵化思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代陆相盆地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资源。在该地质层内部含有大量烃源岩有机质,其整体地层环境比较好,能够对油气资源长期储存。而在盆地的中心,其凹陷部分则是储存油气资源最好的位置。这一类有机质能够大面积的发育。整个盆地的中心部分,含煤层和泥页岩分布在一起,其长期接触和发展,为形成大规模的封闭层和油气资源的持续储藏提供了重要基础。在面积比较大的斜坡区域,便利于发布大规模的沉积构造,从而帮助发育页岩气等,斜坡区域与盆地中心类似的地质状况,也为油气资源发育和储藏提供了重要帮助。

2.2常规油气田地质特征分析

常规油气田是指结合多个油气田储藏状况所作出的系统化归纳,其主要分布在四大区域。即为大陆边缘区域、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和特提斯构造区域,以及前陆冲断区域。其具体特征为:首先,在大陆的边界地带,因为地壳的运动,也成为发育油气资源的最佳地方。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得部分大陆出现锻炼,逐渐形成油气田。其次,是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该区域构造发育较早,很早就形成了圈闭组合,经过长时间发育,古代隆起这一成熟地貌则成为优质储集层发育的良好载体[2]。此外,特斯提构造区域是结合地质和气候所发育起来的油气资源储藏地。该地质类型是海相油气烃源岩的典型象征。前陆冲断区域则是由于前陆盆地是构成大油田的地质构造。通常构成带状和排状分布,这不仅能便于集聚油气资源,同时也能将资源有效封闭储藏起来。

3结束语

通过提高对石油地质的认识,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在开展石油勘探工作之前,结合多样化的地质类型,采用与之相对应的勘探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对石油地质类型的认识是其前提。因此,一旦对石油地质认识不到位,就很难认识到该地质的基本状况,以及对石油勘探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石油开采的效果。所以必须区分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同时认清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勘探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石油 篇6

本期嘉宾:西安石油大学

属性头衔: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高校

出生年份:1951年

现居住地:西安

精神内涵:好学力行,自强不息

擅长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资源评价与管理

在古都西安一隅,有这样一批莘莘学子,经受住“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考验,用青春、智慧和激情诠释了生命的别样风采,他们就是西安石油大学(以下简称“西石油”)的学子们。19年来,西石油的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2%以上,谱写了西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传奇。

毕业季,伤感季,我拖着行李箱即将离开这个生活了4年的校园。走出校门那一刻,家人问还落下什么东西没有,我摇头不语,内心充满不舍。舍不得那永远没有座位的30路公交,舍不得空山新雨后的幽幽终南山,舍不得那条永远看不厌的东仪路……校园里的每一隅,都定格下了我那不悔的青春。就让所有的记忆都埋藏在心底深处,让时光永久地定格在这一刻吧。

回首校园里的每一人每一景,我的内心充满不舍与感激。

感激西石油赋予我学习的能力。2000年伊始,西石油就与石油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并组织推荐专业实习。也正是基于此,我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拥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进中国石油一线学习,第一次在《中国青年报》实习,第一次作为《西安晚报》校园记者发表作品,第一次作为校媒记者赴广东南海寻访大学生村官,第一次代表中方参加2011年中欧青年周活动。如今,我在石油行业做着自己喜欢的新闻工作,我为自己4年前的选择而庆幸,也为西石油的培养而心怀感激。

我感激西石油的宽容,她没有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让我们这些学习成绩一般,但始终心怀赤诚的学生最终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我感激西石油赐予我的底气与自信,她的理想主义与实干精神将成为我毕生的财富,让我的人生始终流动着新鲜血液;我感激西石油为我创造了不同环境的历练机会,她让我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不骄不躁,每天都能以一个好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也正是因为西石油多年的熏陶和淬炼,西石油的一批批毕业生,以“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工作精神,成为点缀西部夜空中的一颗颗璀璨明星。

低头走路,抬头看天。不仅要脚踏实地,而且要会仰望星空。为培养与石油行业具有高契合度的学科专业人才,西石油早早便建立健全了覆盖石油石化行业全过程的特色学科链。例如学校在2003年就开设了新闻、中文、法学等专业,看似石油高校的“另类”专业,如今却成了石油企业的稀缺人才,“专业性强、有石油知识背景”成了用人单位的首选理由。

“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西石油还根据学术型和实践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成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后有数百名学生参加培训。学校以“明德大讲堂”“石大青年论坛”为平台,邀请名家、有识之士和学生代表开讲,让其成为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

拥有63年历史的西石油,如今已在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成为西部石油高校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古都西安,有一批批石油学子迎着朝阳,高歌《辉煌明天》,声彻云霄,向东、向西、向北、向南,走向世界。

石油 篇7

(1) 石油地质类型介绍1生油层。生油气岩是指能够产生天然气与石油的一类岩石, 而生油层则处于其组成的底层。泥质岩与碳酸盐岩是作为生油层的两类岩性, 其中富含有机质的暗色页岩、粘土岩以及泥岩是泥质岩的主要构成, 而生物灰岩、沥青灰岩、隐晶质灰岩、泥灰岩以及豹斑岩则是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上述两种岩性是最适合生物大量生存、繁殖、保存的地方, 因而也被称为生油层最佳的环境。2储集层。地壳中的储集层集中而又广泛, 想要成为储集层必须具备以下两点要求:第一, 为了较好的容纳流质, 必须有大量的孔隙;第二, 必须要有过滤以及渗透流体的作用, 能够使流体在其中流动。因此, 储集层中主要由火山岩、碳酸盐岩、泥岩、碎屑岩以及变质岩等构成, 其中又以碎屑岩以及碳酸盐岩最为重要。a.碎屑岩储集层。砾岩与砂岩共同构成了碎屑岩, 该储集层是最为重要的储集层, 当前, 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都是在该储集层中发现并获得的。与此同时,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油气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该层当中。b.碳酸盐岩储集层。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以及白云岩等共同构成了碳酸盐岩, 该层的重要性仅次于碎屑岩。将该层进行细分, 又可以分为孔隙、溶洞以及裂缝三种。这里的孔隙类似于上文提到的碎屑岩中的孔隙, 是指颗粒间所形成的小孔隙;溶洞则是指在溶解作用下扩大的孔隙, 因而也将孔隙与溶洞统一称作孔洞;裂缝则是伸长的孔隙, 这种孔隙不仅能够储存油气, 同时也是一种流体的通道[1]。3盖层。盖层的作用我们从名称上就可以猜测的到, 即防止油气渗透的隔绝岩层, 其作用是阻止油气的溢散。盖层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储集层的保存时间和效果, 可以说它的位置和范围直接影响了油气田的位置和范围。因此, 在进行石油勘探时, 对于盖层的勘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组成上看, 盖层由泥页岩、膏岩、盐岩以及致密的灰岩构成, 这些岩在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孔隙度极低, 这也是盖层作用的具体体现。

(2) 石油地质类型的作用影响上文进行了石油地质类型特点的介绍, 这也是进行石油勘探前必须充分掌握的准备工作。为了保障石油勘探的整体效果, 在勘探前都会对地质类型进行相应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再决定相应勘探技术的选用。通过不同石油地质类型的特点了解, 勘探人员首先进行相应地质类型的判断, 这一步骤极其关键, 一旦没有对地质类型造成的影响进行准确的判断, 将会导致勘探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 相关人员应当对地质类型产生的影响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准确的进行石油勘探及勘探技术的选用,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 大大提升石油勘探的效率。

2 油田区域特征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影响

(1) 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及其影响新生代陆相盆地是现在已经发展起来的, 该地层内富含烃源岩有机质且能够长期保存。其中心坳陷区是形成油气藏的有利位置, 在坳陷盆地的中心发育煤系, 煤层、泥页岩以及致密砂岩共生, 普遍含气。长此以往, 能够为后期形成大型地层圈闭合连续油气藏提供条件。同时, 斜坡及前渊坳陷区特点使其促进大规模沉积构造的发育, 进而形成砂岩气及页岩气, 且盆地中心也有类似于斜坡区域的地质条件, 因而也为砂岩气与页岩气的形成提供条件[2]。

因此, 在勘探此类区域的石油时, 应当充分了解上述的油气藏的有利位置、特点以及条件, 为此区域石油勘探提供有利的指向性作用, 更加有利于石油勘探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2) 常规油田区域特征及其影响由于大陆边缘地壳活动频繁, 因而成为了良好的成藏条件。地壳运动导致膏岩层的发育, 进而形成储盖层组合。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是长期发育的古代隆起, 其中的圈闭合构造在较早时就开始发育, 并且长时间受到烃类的供给, 因而在后期就成为了烃类聚集的指向区域, 使得最终形成了生烃排聚和圈闭组合。地球南北回归线内区域有着适宜生物生存、繁衍的良好条件, 有机质丰富, 最终形成了烃源岩。由于古特提斯洋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更替, 非洲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烃源岩。海相油气烃源岩在陆棚及台内凹陷等, 陆相油气烃源岩则在内陆盆地此类低凹区。因而, 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发现了很多大型油田[3]。

在充分了解这种常规油田区域的特征后, 在进行该区域的石油勘探时应当能够准确的摸索和了解形成常规油田的地理位置, 更有利于判断和发现此类油田, 因而能够大大的提升石油勘探工作的有效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世界石油资源正在不断枯竭, 而各国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却不断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强化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质类型对于石油勘探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 必须在石油勘探前对地质类型所造成的影响有充足的了解。同时, 当前的石油勘探应当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这样有助于石油勘探质量以及水平的提高, 从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清举.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J].科技传播, 2010, (19) .

[2]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 2009 (3) .

石油 篇8

1 石油地质类型

1.1 储集层

储集层主要就是指能够对流体进行过滤的岩层。根据不同的组成成分, 储集层的岩石主要分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碎屑岩的天然气石油储存量相对比较多, 是天然气、石油主要的储集区, 碎屑岩是由砂岩和砾岩构成的。随着我国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新发现的陆相盆地油田的大部分石油都在碎屑岩当中, 这主要是因为碎屑岩有很多的孔洞, 为天然气和室友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 并且为石油天然气的储存提供了很多空间[1]。

1.2 生油气层

在能够开采的石油地质类型当中, 生油气层是非常重要的石油开采地质类型之一, 在生油气层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在对生油气层的勘探过程中, 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是判定生油气层的重要根据。泥质岩主要就是粘土层、泥层以及页岩等组成, 富有很多有机物质;碳酸盐岩通常都是泥灰岩、隐晶质灰岩以及豹斑岩等组成, 主要呈灰色。

2 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

2.1 储集层对石油勘探的作用

储集层是我国进行石油勘探过程中的重点, 是因为在进行石油勘探的过程中, 储集层中的石油天然气已经占据了相对大部分的油气储存量。在储集层当中, 由于碎屑岩中的油气储存量比较大, 并且碎屑岩的地质特征以及储油特征都非常明显, 因此, 在实际的石油勘探过程中, 勘探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偏向于碎屑岩的评定, 通过判定结果与碎屑岩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对比, 促使勘探人员能够对该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定, 假如符合勘探工作人员需要在掌握储集层重点的前提下, 选择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勘探技术进行再一次的判定, 为下一步继续勘探奠定基础[2]。

2.2 生油气层对石油勘探的作用

通过分析生油气层的地质特点, 能够得出结论, 生油气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都在烃源岩当中, 这样就为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区域。其次, 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是生油气层中非常中医好的岩土特征, 泥质岩和碳酸盐岩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构成部分, 这些对石油的勘探和开采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根据。因此, 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 勘探人员应该充分掌握生油气层的地质特征以及储油特征, 然后使用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判定, 在将结果与生油气层的特征进行比对, 这样就能够判断出所勘探的区域到底是不是生油气层, 实现了高效的石油勘探。

3 未来石油勘探地质趋势

在我国的石油勘探当中, 能够按照不同的地质环境将其分为非常规区域以及常规区域, 其中常规区域的地质环境比较简单, 非常规区域的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当前很多石油开采的区域都选择在常规区域当中。但是, 随着人们的常年开采, 常规区域的石油资源数量正在逐渐减少。非常规区域的地质环境比较复杂, 对石油勘探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 同时, 也增加了相应的勘探难度和成本, 但是迫于无奈, 在未来的石油勘探和开采范围正在向非常规区域发展[3]。因此, 应该加强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作用的研究, 为未来的石油开采奠定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仅仅是中国的石油资源正在慢慢枯竭, 整个世界的石油资源都在逐渐的枯竭, 但是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必须对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充分了解其影响, 进一步加强石油勘探科学技术的投入, 有效的提升石油勘探的水平和质量, 有效提升石油产量, 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石油就是当前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石油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增长, 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大量的石油能源消耗导致当前我国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 这就意味着当前石油勘探工作逐渐面临着复杂的地质类型。从当前石油勘探的实际形势来看, 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本文针对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石油勘探,石油地质类型,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晓天, 杜金虎, 徐春春, 汪泽成, 张宝民, 魏国齐, 王铜山.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03:278-293.

[2]邹才能, 朱如凯, 吴松涛, 杨智, 陶士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J].石油学报, 2015, 02:173-187.

石油 篇9

石油人民币在非洲挑战石油美元

尼日利亚宣布多元化外汇储备资产, 将出售美元购入人民币。这是为什么呢?Golem XIV认为, 如果抽丝剥茧仔细想想, 这背后应该有一个更大更有意思的故事——石油人民币可能在非洲崛起, 与石油美元展开激烈角逐, 形成国际石油市场的货币战争。

两天前, 尼日利亚央行宣布将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由当前的2%大幅提升到7%, 并将抛售美元。5%的变动幅度放在任何一个金融市场都是规模惊人的, 更何况这还意味着将抛售高达21.5亿的美元。尽管在美国那些数万亿美元的外债海洋里, 这21亿美元甚至连小水滴都算不上。话说回来, 即使人民币外储增持5%, 尼日利亚也还有80%的价值430亿美元的储备美元。

因此, 从财务角度看, 这不算什么大事。但这在地缘政治方面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进入非洲的方式:贷款换石油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原油贸易使用美元计价和结算, 因此, 这个国家坐拥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这些美元收入在扣除国家各种支出后仍有规模庞大的盈余美元资金, 就形成了著名的石油美元。石油美元在当地无法被充分消化, 就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回流国际市场。这些规模高达数万亿的美元也是美元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主因。那么, 美国背负天量债务但仍被视为避险天堂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尼日利亚中央银行发布该声明之前, 也就是2009年, 中国就通过多年努力最终获得了尼日利亚油田的开采权。尼日利亚总统能源顾问当时还透露, 中国公司提出投资500亿美元购买60亿桶尼日利亚石油储备。

2010年, 尼日利亚和中国签署了一项初步协议, 中方欲耗资230亿美元在西非国家组建三个炼油厂。2013年, 中国还向尼日利亚提供了11亿美元的贷款, 当时媒体报道称贷款还有附加条件, 即该国必须将出口至中国的石油从每天2万桶增加到2015年每天20万桶。

实际上, 这种贷款协议在两个国家之间已经驾轻就熟, 包括一系列由中国出资的各种电信铁路等基建发展协议。

截至2011年, 尼日利亚拥有超过370亿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国现在是其主要贸易伙伴之一。Golem XIV表示, 中国可能还希望同尼日利亚的石油贸易完全使用人民币结算。这意味着尼日利亚对人民币的需求将增加, 对美元的需求将减少。或许, “石油人民币”将突破石油美元的“霸权”从此崛起。

中尼增进合作关系, 美国如何回应?

多年来, 中国一直试图推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关于这一点, 媒体也做了很多相关报道。2012年, Golem XIV发表名为《一种新的储备货币正挑战美元——发生在霍尔木兹海峡的事实》的文章, 称中国已经和一些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结算协议, 包括欧盟、韩国、伊朗、印度和俄罗斯。所有这些协议都是为了绕开美元。

如果中国现在使用人民币进行石油交易, 那么美元将去向何方?当然, 沙特不会同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 假设卡塔尔突破沙特阻挠, 并达成一系列多边协议, 同意将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用欧元交易, 出售给中国的天然气用人民币交易呢?

尼日利亚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远比美国紧密, 不过, 也许人们很快就会发现, 作为回应, 美国将大幅增加与安哥拉的贸易合作和军事联系。

安哥拉最近以小幅领先尼日利亚的石油出口成绩位居非洲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当中国企业挺进尼日利亚的时候, 早已盘踞在安哥拉的大玩家都是国际石油巨头, 比如美国谢夫隆-德士古、美国埃克森美孚、英国BP、意大利埃尼集团、法国道达尔、丹麦马士基、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尤其是法国道达尔, 这家公司控制着近1/3的安哥拉石油产量, 且份额还在持续扩大。

安哥拉也在忙于出售石油开采权。去年, 该国拍卖了10个预估储量高达70亿桶石油的地块, 占该国探明储量的一半还多。

石油人民币和石油美元的竞争:冷战STYLE?

种种迹象表明,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一直试图遏制中国的扩张, 特别是中国尝试进入西非和北非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其中还包括稀土, 但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此外, 中国在渗入新的石油市场之时将遭遇更多阻力, 比如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安哥拉总统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的大女儿、亿万富豪伊萨贝尔·多斯·桑托斯 (Isabel dos Santos) 及安哥拉国有企业正频繁造访这个小岛国, 并大手笔投资1.8亿美元。这相当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GDP的50%。

毫无疑问, 美国和欧洲在中国对资源的渴望和扩张中已经看到了威胁。问题是, 他们将会做些什么?

西非“战事”的前线似乎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在尼日利亚泛滥的中国商品已经遭遇过骚乱。多斯·桑托斯和执政党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可能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苏维埃联盟”。因此, 会出现冷战风格的货币代理战争吗?

Golem XIV表示, 无论是石油人民币或者石油欧元、石油日元, 涉及到的国家根本不可能发生直接的、公开的军事对抗。这些国家将会通过其他途径展开货币代理战争, 针锋相对的战斗将会升级为石油领域长期的游击战或者内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点, 我们周围的一切, 我们熟悉的所有规则, 所有地图上的分界线, 这些正成为被争夺的猎物, 周围的东西正在改变。金融不是独立于政治的, 所以必须了解这些竞争对手将如何互相摩擦。让我们拭目以待。

石油 篇10

石油和天然气通常都是蕴藏在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之中的。沉积盆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 我们所处的地球是一直在活动着的, 有的地方上升, 则成为高山, 有的地方在下降, 则成为沉积盆地。中国有好多个沉积盆地, 每个盆地沉积的地层及其厚度等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地层自上而下地质年代由新变老, 好像人类历史一样, 分成不同的时代。研究人类各个时代情况的学科叫历史学, 而研究一个沉积盆地的各个地质年代的情况就叫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研究, 简称构造发展史。研究构造发展史对找油找气有什么用处呢, 原来, 石油和天然气是可以移动的流体矿床, 从油气在地下生成起, 到聚集到一个地方成为油气田,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变化多端。有的油气田形成后可以保持到现在, 有的运移到另外的地方, 有的散失了……总之, 油气这个流体矿床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这就是油气田有别于其他矿床的最大特点。而这种变化与油气田所在的沉积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是息息相关的。因此, 在找油找气工作中, 地质构造发展历史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 石油地质与石油成因

石油成因是石油地质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因为只有石油生成之后才有运移、聚集、演化和破坏等一系列石油地质现象。阐明石油的成因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 而且对于指导石油勘探也有着现实的应用价值。比如, 在确定勘探区域和选择主要目的层时, 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成因假说指导下进行的。回顾众说纷纭的石油成因争论, 主要体现为有机起源与无机起源两大派别的对垒。19世纪中叶, 随着采油事业的兴起, 石油成因广泛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进入20世纪, 由于在石油中找到了生物起源的直接证据, 即卟啉和旋光性, 其核心即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 自此有机起源学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并一直指导我们的勘探事业至今, 在此理论的指导下, 人们也确实找到了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油气田。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很多令人费解的现象, 虽然持有机生油论的专家学者也作出了一些解释, 但大多牵强附会, 以找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例如红地层的疑问。长久以来, 有机生油理论尽管有各种矛盾解释不通, 但是人们总是认为其基本观点是不可能错的, 即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例如, 在中亚的红色地层中找到了石油以后, 前苏联的石油地质专家就提出, 红色泥岩也能生油。玉门老君庙油田都是红色地层, 上第三系底部白杨河组中只有30 m厚棕褐色泥岩, 找不到生油层, 于是来了个白垩系生油, 倒灌至志留系及第三系的说法。塔里木盆地叶城柯克亚油田在红色第三系中打出了千吨井, 找不到生油层, 又解释为它是通过断层与罗系沟通, 侏罗系生的油侧灌到第三系里来。笔者不反对地下原油在压差驱动下可以倒灌或侧灌, 问题在于我们如此牵强附会地用有机生油解释的同时, 是否想过上述地方的石油本身就不是有机生成的, 这些地方的石油有没有可能来自地球深处, 是无机成因的, 通过深大断裂, 运移聚集至沉积地层中。

3 石油的地球化学勘探

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蚀变晕”的特点, 用化学的方法寻找这类异常区, 从而发现油气田, 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种类比较多, 常用的是土壤烃气体测量、土壤硫酸盐法、稳定碳同位素法、汞和碘测量法等, 还有地下水化学法及井下地球化学勘探法。

具体的石油勘探方法有: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 是在钻孔中使用测量电、声、热、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 以辨别地下岩石和流体性质的方法, 是勘探和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手段;测井系列, 不同的测井仪器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在某种地质条件和钻孔条件下, 根据一定的地质或工程目的, 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测井仪器组合起来进行测井, 称为达到这种目的的测井系列;电阻率测井, 是在钻孔中采用布置在不同部位的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来测定岩石 (包括其中的流体) 电阻率的方法。通常所用的三电阻率测井系列是:深侧向、浅侧向和微侧向电阻率测井;声速测井, 声速测井是利用不同的岩石和流体对声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进行的一种测井方法。通过在井中放置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 记录声波从发射探头经地层传播到接收探头的时间差值, 所以声速测井也叫时差测井。用时差测井曲线可以求出储集层的孔隙度, 相应地辨别岩性, 特别是易于识别含气的储集层;放射性测井, 放射性测井即是在钻孔中测量放射性的方法, 一般有两大类:中子测井与自然伽马测井。中子测井是用中子源向地层中发射连续的快中子流, 这些中子与地层中的原子核碰撞而损失一部分能量, 用深测器 (计数器) 测定这些能量用以计算地层的孔隙度并辨别其中流体性质;自然伽马射能谱测井,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是测量地层中放射性元素铀、钍和钾40的伽马射线强度谱, 从而确定它们在地层中的含量, 用于分析岩石及流体性质;声波变密度测井, 补偿声波测量的是接收到的声波波列的首波达到时间, 用于测定地层的声波传播速度, 源距较短, 其资料用来计算地层孔隙度和确定气层。全波列声波测井记录的是接收到的声波全部波列, 可测定岩层的弹性模量, 其源距较长, 用于求解岩层强度、检查压裂效果及固井质量等, 在求解地层孔隙度及判断气层方面比补偿声波更为准确。

4 结语

现代的人们怎样去认识几百万年甚至更早以前油气生成的历史呢?地质学家追溯油气的生成条件就要去研究地层中生油层的各种信息。这里所指的生油层就是沉积岩层中的暗色泥岩层或碳酸盐岩层。使用现代的物理、化学分析手段已经完全能够做到把它们在生成油气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各种信息提取出来加以研究和认识, 不断地探索油气生成的条件。所以, 研究油气的生成不是单纯探索它们的形成条件, 而是找油找气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要:地质学 (Geology) 是研究地球 (地壳) 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 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 (或岩石圈) ,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深化以及地球的资源性等。莱伊尔Charles Lyell (1797-1875) 的巨著《地质学原理》使地质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新的地质学理论、观念、方法, 以此为标志建立了现代地质学。

石油 篇11

石油贸易流向即石油市场贸易地区分布结构,了解石油贸易主要流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分析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出口双方情况,优化我国石油贸易进出口市场结构,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008年国际石油贸易流向情况

(一)石油贸易主要流出方

中东:出口石油10.00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主要流出市场为日本1.97亿吨,占流出总量的19.7%;欧洲1.28亿吨,占12.8%;美国1.20亿吨,占12.0%;印度1.08亿吨,占10.8%;中国9200万吨,占9.2%。

前苏联:出口石油4.05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3.19亿吨,占流出总量的78.7%;美国2380万吨,占5.9%;中国2240万吨,占5.5%。前苏联的主要流出市场在欧洲地区。

西非:出口石油2.29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9090万吨,占流出总量的39.7%;欧洲4950万吨,占21.6%;中国3910万吨,占17.1%;印度1660万吨,占7.3%。

中南美洲:出口石油1.78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1.19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7.0%;欧洲2520万吨,占14.1%;中国1650万吨,占9.3%。

北非:出口石油1.62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1.01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2.7%;美国3260万吨,占20.2%。

(二)2008年石油贸易主要流入方

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合计进口19.29亿吨,占全球石油进口总量的 71.5%。美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是加拿大、中东、中南美洲和西非,自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基本较为均衡,依次占美国进口份额的19.1%、18.8%、18.8%和14.3%;欧洲进口主要来自前苏联、中东和北非,其中来自前苏联的石油占其进口总量的46.8%;日本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占其进口总量的80.6%;中国进口主要来自中东、西非和前苏联,合计占进口总量的70.5%;印度进口的大部分均来自中东,占其进口总量的71.9%。

二、石油贸易流向的主要特征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格局未变,主要是由中东等欠发达的产油富集区向美国等发达的石油消费大国转移

在全球范围内,石油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中东、前苏联、亚太地区、西非、北非和中南美洲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洲和日本等。2008年,前者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82.7%,后者占全球石油进口量的 57.8%。这些国家和地区构成了石油贸易的主体和流向图。

这一格局是由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决定的。世界石油分布极不平衡,中东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2008年底的探明储量为10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9.9%,虽然与10年前相比,该比例略有下降(1998年为64.0%),但仍为全球最高。中东地区石油储产比高达78.6年,高于全球平均的42.0年。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国家的代表经合组织,其石油探明储量为1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7.1%,储产比也仅为13.2年。

(二)中东石油出口占比下降,以前苏联为首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地位上升

在世界石油贸易中,中东和前苏联仍是最主要的出口地区,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以中东地区为主的OPEC的石油统治地位有所下降,中东石油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份额从1999年的44.1%下降至2008年的36.9%;以前苏联为首的非欧佩克地位有所上升,由于前苏联石油产量的迅速提高,占世界石油贸易的份额从1999年的9.7%升至2008年的15.0%;西非的石油出口份额略有提高,从1999年的7.2%升至2008年的8.4%,在2006年占比曾达9.0%;中南美洲石油贸易份额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7.6%降至2008年的6.6%;北非石油出口所占份额也在基本稳定中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6.6%降至2008年的6.0%。

图1 1999年-2008年主要石油出口地区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份额变化

(三)发达国家占世界石油进口的份额下降,亚洲占比上升

虽然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石油进口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占世界石油贸易的份额不断下降。美国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贸易的比重在2005年达到顶点,为26.4%,2006年和2007年下降至25.9%和24.5%,2008年更降至23.6%;欧洲石油进口占比变化不大,但2007年和2008年也略有下降,分别为25.1%和25.2%;日本近年来大力推行替代能源政策,石油进口量占全球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12.9%降至2008年的9.0%,政策成效较为明显。在金融危机和高油价的冲击下,2008年,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石油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5.6%、1.4%和2.1%。

图2 1999-2008年主要石油进口地区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份额变化

世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量逐年递增。除美欧日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占石油贸易的比例由1999年的36.2%上升至2008年的42.3%。2008年,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增长 0.6%。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进口量也随之增长。根据OPEC的官方统计,印度石油进口量占比从 2004年的 4.6%升至2008年的5.9%(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为6.5%)。而根据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中国石油进口量占比从2004年的6.6%升至2008年的9.1%。

(四)石油出口流向趋于分散化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在稳定传统出口目的地的同时,主要石油出口国家和地区采取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争取开拓新的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

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流向变化不大,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近年来,中东输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略有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增加。与2004年相比,2008年对日本出口占中东总出口的比重下降1.7%,出口欧洲占比下降3.6%,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8%。

前苏联石油主要出口至欧洲,但对欧洲出口的占比下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供应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对欧洲出口占比下降4.4%,对美国出口占比增长1.6%,对中国出口占比下降0.1%。

西非地区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7%,出口欧洲占比增长8.2%,出口中国占比增长3.5%。

中南美洲石油出口主要流向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份额明显提升。与2004年相比,2008年中南美洲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15.0%,对欧洲出口占比提升6.8%,对中国出口占比提升6.7%。

北非石油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美,但两个地区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相比2004年,2008年对欧洲出口石油占比下降3.4%,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4.1%。

(五)主要石油进口国推行进口来源多元化

从战略层面上看,石油消费大国意识到,过分依赖中东地区石油具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因此通过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以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

美国历任总统均制定过能源政策,其主要目标是如何调整和控制中东石油的供给。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在能源问题的政策向进口来源多元化转变,战略布局遍布全球,希望摆脱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能源的多元化战略包括:努力扩大从非欧佩克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石油进口,加强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等产油国的贸易关系;发展与中亚、拉美和非洲等能源供应潜力巨大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奥巴马上台之后,更是重视改善同拉美重要产油国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的关系,以期构建美洲统一的能源安全网络。除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外,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刚果和俄罗斯等也是美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在能源领域,欧元区15国对俄罗斯严重依赖,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约占进口总量的1/4。欧盟不断加强与北非、中亚、南高加索和中东等周边地区的油气合作,积极推动了巴库-杰伊汗石油管道的成功修建,以期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日本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自中东进口占进口总量的 80%以上。日本除继续进口中东石油外,近年来还向俄罗斯油田进行投资,开采非洲和中亚的石油资源,以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从技术层面看,随着许多国家新的大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技术的提高,石油来源多元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强。2008年4月,巴西宣布发现了30年来全球探明的最大一块油田,在全球油田中储量排名第三。仅2009年上半年全球就发现了200多个新油田,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澳大利亚、以色列、伊朗、巴西、挪威、加纳和俄罗斯。加拿大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油砂蕴藏量,随着油砂开采技术的进步,加拿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在表1中,OPEC可以作为中东石油输出的代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国从战略上积极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但自重点地区和国家的进口占比没有明显下降,反而有一定上升。这表明,在当今世界,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输出国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能源独立目标与现实越来越背道而驰。发达国家虽然推行进口来源多元化等措施,希望减少从主要进口来源地的进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东、俄罗斯等能源大国的依赖无法摆脱。

另外,本文拟利用1999年-2008年美国、欧元区15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石油(HS2709)进口数量,通过计算前15位进口来源的占比情况,测算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集中度,从而观察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效果。本文所指的进口集中度是指从前15大来源地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该国家或地区进口石油总数量的比重。

表1 1999年-2008年美欧日自重点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油数量(HS2709)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2008年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中,进口集中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日本、印度、欧元区、美国和中国。日本石油进口集中度在99%左右波动;印度2006-2008年进口集中度不断下降;从2004年起,欧元区进口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变动不大;美国是进口集中度下降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从2000年的96.3%下降至2007年的93.0%。由此可见,美国的石油进口战略布局相对较好,进口来源较为均衡、分散和稳定;中国的进口集中度相对欧美日较小,但前15位进口来源占比不稳定,具有较大起伏。2008年,除印度进口集中度有下降外,其余四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集中度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图3 1999年-2008年主要进口国石油进口集中度比较

三、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来源情况

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前六位来源地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和阿曼,自每个国家的原油进口量均超过 1000万吨,合计进口13641万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6.9%。其中,沙特进口4195万吨,同比增长15.4%,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6%;安哥拉进口3217万吨,增长7.6%,占进口总量的15.8%;伊朗进口2315万吨,增长8.6%,占进口总量的11.4%;俄罗斯进口1530万吨,增长31.5%,占进口总量的7.5%;苏丹进口1219万吨,增长16.1%,占进口总量的6.0%;阿曼进口1164万吨,下降20.2%,占进口总量的5.7%。

我国进口来源的第7至11位分别为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自每个国家的进口量均超过500万吨,合计进口3186万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6%。其中,伊拉克716万吨,增长285.1%,占3.5%;科威特708万吨,增长20.0%,占3.5%;利比亚634万吨,增长98.9%,占3.1%;哈萨克斯坦601万吨,增长5.9%,占2.9%;委内瑞拉527万吨,下降18.6%,占2.6%。

近年来,我国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大力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试图分散进口来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原油进口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区域。2009年在我国原油进口前十位来源中,有七个国家属于中东地区,分别为沙特阿拉伯、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我国自中东15国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新世纪以来变动不大,1999年占比为46.2%,2003年为50.9%,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50.1%和47.8%。我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是沙特阿拉伯,在我国进口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9年占比仅为6.8%,2008年增至20.3%。二是来自非洲、南美和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原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自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量占比稳步攀升,1998年仅为8.2%,1999年升至19.8%,2008年和2009年占比分别为30.2%和30.1%。前苏联在我国总进口中的比例也明显提升,1999年仅为2.9%,2008年为9.8%,2009年为10.6%,而在2006年和2007年占比曾达12.8%和12.6%。另外,我国自南美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也不断上升。以委内瑞拉为例,2003年自委内瑞拉进口的原油仅占我国总进口的0.5%,2008年这一比例升至3.6%,2009年为2.6%。三是自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大幅下降。以东盟为例,1999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 15.6%,2004年降至10.2%,2008年仅为2.2%,2009年为3.8%。

四、我国石油进口优化策略

(一)把握石油贸易变化趋势

石油出口国希望找到更加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并将目光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石油出口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定变化。我国应当把握住这一趋势和潮流,在稳定原有来源的同时,关注更多具有石油资源潜力的地区,开展合作。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注重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二)继续巩固中东在我国石油供应中的重要地位

中东是世界油库,虽然近年来在世界石油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的重要性无法比拟。根据预测,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将稳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中东地区都将始终是我国石油海外供应的主要来源,我国应当稳定这一主要进口来源,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

(三)加大自中亚、俄罗斯等能源新兴力量的石油进口

以俄罗斯为首的前苏联国家在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全球石油贸易的份额也有较大提高。俄罗斯致力于开拓亚洲市场,同时中俄地域毗邻,在石油的运输距离、方便程度上,优于其他地区。因此,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石油合作,不仅要增加总量,而且要提高在我国石油总进口中的比例。

(四)加强与西非和南美的石油贸易合作

石油 篇12

因为石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我国石油供求紧迫态势, 保障能源安全是我国当前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1 国内石油生产

2009年我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形式严峻。总体看, 我国陆地油田相继进入开发后期, 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率阶段, 进一步挖掘产出的潜力有限。油田产量的稳定提升主要取决于新增储藏量, 为保障我国每年1.6-1.8亿吨的开采量, 每年需要有7亿吨左右的新增储藏量。截至2010年年底, 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1.4亿吨。新增储藏量相对不足且丰度比较低、开发成本高, 因此短期内陆地石油提高产量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拥有3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26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但由于与邻国的海岛所属权的争执, 影响了我国对当地的石油开发。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历时近30年, 但由于领土争端和海洋开发的技术原因,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进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2 石油进口现状

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海湾, 非洲, 南美和独联体国家等地区。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 (20.59%) , 安哥拉 (15.79%) , 伊朗 (11.36%) , 俄罗斯 (7.51%) , 苏丹 (5.98%) , 阿曼 (5.71%) , 伊拉克 (3.51%) , 科威特 (3.47%) , 利比亚 (3.11%) , 哈萨克斯坦 (2.95%) 。

这些国家和地区中除俄罗斯外均受美国因素影响, 政治、军事动荡对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影响严重。其中南美虽然有古巴、委瑞内拉等国与美国有不同的世界发展意向, 但总体来说南美是美国传统上的势力范围。中东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实际控制。非洲国家和中国有着传统上的友谊和经济上的合作, 但是进入2011年以来非洲埃及、苏丹、利比亚等国先后发生政治事件对我国石油供给安全产生影响。

俄罗斯是我国石油来源中不受美国影响的国家, 而且与中国土地接壤, 国内油气储量丰富, 2009年石油储藏量600亿桶, 居世界第8位。近几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迅速, 2011年安大线项目正式运转, 每年向我国出口石油3000万吨。由于历史原因, 中俄政治互信不足, 同时由于中俄都是世界大国, 双方的政治走向对经济影响巨大, 因此中俄石油合作前景存在变数。目前在政治共识前提下, 俄罗斯通过石油合作取得中国政府贷款, 进行国民经济建设, 摆脱经济衰退;中国通过能源合作解决石油紧缺问题。双方的合作是在互利的基础上博弈的结果。

中亚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 但是由于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没能及时恢复经济实力, 美国在这些地区发动了“颜色革命”导致一些国家亲美势力上台, 使这些地区成为美俄博弈的竞技场。

3 石油运输安全

石油进口主要通过管道运输和海洋航运两种方式, 石油管道运输目前有:中哈一期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原油管道, 总运量5700万吨, 相当于2009年进口量的28.6%。管道运输提高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度, 减少了环节。但就目情况看, 管道运输所占比例较小, 我国大量石油源自亚洲中东地区, 占石油进口的75%以上, 不足25%的石油管道运输没能突出我国与石油进口国间地理位置优势。

海运方面, 我国目前石油海洋运输航线, 主要有非洲印度洋航线、中东印度洋——马六甲航线、南美太平洋航线、俄罗斯日本海航线。其中非洲航线和中东航线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而按照2009年运量计算, 我国7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和非洲国家, 可见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运输的重要性。马六甲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 新加坡防务依赖美国,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有岛屿争端, 因此我国海上石油运输线缺乏有效保护, 这就是中国的“马六甲困境”

4 保证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1)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投入资本、人力,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新能源的开发, 尤其是可再生资源开发, 如燃料乙醇, 生物燃油等。大力拓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 以水电, 风电、核电、生物能源、太阳能及煤炭的液化应用等替代石油。煤炭液化应用可减少环境污染, 煤炭应用领域的拓展可以提高煤炭的综合收益。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煤炭的高效、环保、多领域的应用对节约石油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有很大的意义。

以2004年水平, 我国每1万美元产值消耗标准油8.33吨, 而美国为1.99吨, 香港为1.03吨, 世界同期平均水平是2.65吨, 由此看中国节能潜力巨大, 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度, 提升产业结构, 以低耗能产业逐渐替代高耗能产业, 对战略安全性高耗能产业实行生产工艺改造, 以减少石油消耗。

我国居民生活性石油消费, 主要方式是汽车燃料。随着经济发展, 私家车的拥有量逐年增加。2000年私家车拥有量625万辆, 2005年1848万辆, 2009年4575万辆, 私家车的出现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但也增加了能源消费量。因此国家应制定小排量汽车使用的优惠政策, 对小排量汽车的购买、应用提供相对的鼓励措施, 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以提高石油产品消费效率。

(2) 加强海洋石油的开发利用。

我国海洋石油蕴藏量丰富, 尤其是南沙海域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自1975年以来, 越南侵占30多个岛礁, 菲律宾占据10个, 马来西亚占据9个, 印尼占据2个文莱占据一个。这些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进行油气开发, 并试图使南沙问题国际化。目前在南海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 超过1000口油井被东南亚部分国家勘探和开发。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2年的资料, 南海地区每天产出石油200万桶, 每年产出天然气2.5亿立方英尺。东海春晓油田的开发, 也受到日本的干扰。韩国在黄海进行勘探, 已经跨过黄海大陆架中线50公里, 试探我国态度。上述国家均想通过实际占领对我国资源甚至国土造成侵占, 因此对海洋石油的开发, 不但有经济意义, 还有保护领土的超经济意义存在。

中国2010年在海洋石油年产油气突破5000万吨, 虽然中国海洋石油开发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远远小于被非法侵占的利益。我国要加强在这些争议地区石油开采力度, 放开民间资本投入, 使争议地区出现共同开发的局面, 并应尽量避免敌对国家的集团化和国际化干预, 必要时可以进行军事干预。

(3) 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多元化石油供给渠道。

国际观点认为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00万吨, 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将影响该国经济运行, 进口量达到1亿吨, 该国就应采取措施, 保障石油供应, 从某一国家进口石油比例不应超过进口量的30%。从我国石油进口现况看, 存在石油进口渠道过于集中的问题。2011年初因利比亚政局动荡, 导致中国出现3%的石油进口缺口。我国从利比亚进口石油比例相对较小, 因此对中国石油安全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但已经足以使我们警觉。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应在尽力扩大石油进口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进口比重。要发展同中亚及原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 为能源合作创造条件, 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合作方面的作用。拓展同南美、非洲的石油合作, 给予合作国政治、军事、技术支持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合理安排进口石油比重应该与能源合作紧密联系。国际石油合作可以整体提升石油战略安全, 同时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因为进行石油投资或参股开发油田可以得到价格相对低廉的份额油。美国石油消费的40%, 法国石油消费的70%是份额油。目前我国通过石油合作, 每年得到近5000万吨的份额油。

(4) 改变运输结构, 加强运输安全。

加大管道运输能力, 管道运输作为高速、快捷、安全的运输方式, 在我国未来的石油供给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同世界石油主产区和主要石油进口国家同在一块大陆, 适合用管道运输。我国现有管线的运力不足, 应加大管线的运输能力。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使石油管线通过巴基斯坦进入伊朗, 如果这条管线能够建设成功, 则马六甲海峡的困局和印度、美国对印度洋和中东地区的控制对中国石油运输的影响可以彻底解决。

在海路运输为主要方式的情况下, 应当拥有自己的石油运输船队, 根据国外经验, 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一般都控制着一支比较强大的油轮船队, 船队承运份额达到50%以上, 日本高达85%以上。目前中国船队承运能力只占10%左右。同时, 也要认识到, 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舰队, 对海运突发事件的控制力不足, 也将严重的影响中国获取海外石油资源运输渠道的安全。

(5) 加强陆地石油的勘探开发, 加大石油储备。

对现有陆地油田生产潜力进行进一步挖掘。我国现有油田大都出现了后继产能不足的问题。大庆油田经过50的开发利用已经到了开发后期, 大庆油田的聚合物驱油技术成功的消化了7%的自然递减率, 实现了老油田的稳产, 高产。目前我国陆上石油探明储量率为28%, 远低于国际水平, 因此我国陆地石油潜力巨大。

石油战略储备可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 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 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根据国际能源署规定:石油储备量为90天石油进口量。但实际情况是参加战备石油储藏国都高于这一储备量, 如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相当于168天进口量, 日本为166天, 德国达到127天。由于中国石油需求量的一再攀升, 储备库存难以满足战略储备的需求, 因此从长远角度出发, 中国更应该加强陆地石油勘探, 在此基础上建立石油储备油田。

5 结论

石油安全是涉及到国家经济运行、社会稳定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切适当可行的办法保障石油供给。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石油需求量大, 国内石油供给不足, 对外经济国际关系复杂的特点, 应该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各种措施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 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扩大, 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提高。如何确保中国石油安全供给, 是当前的战略性课题。介绍了中国当前石油生产、消费、进口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石油进口与进口石油运输安全问题, 提出解决石油安全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石油供给,战略安全,石油运输

参考文献

[1]夏令孜.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确立[J].甘肃石油化工, 2008, (2) .

[2]秦晓.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能源运输问题[J].中国能源, 2004, (7) .

[3]孙静.中国石油安全的陆路管道战略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10, (4) .

[4]陈惠, 张斌.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战略选择[J].理论与实践, 2010, (3) .

上一篇:新闻出版政策下一篇:传统道路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