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政策

2024-09-30

石油价格政策(共12篇)

石油价格政策 篇1

一、石油的研究背景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它是国家工业的命脉, 是不可以缺少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替代的能源,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石油已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的能量来源。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不断刷新历史, 2008年2月25日刚突破100美元每桶大关, 7月11日创下的历史147.37美元的盘中每桶最高价。2010-2013年世界油价每桶基本维持在100美元以上,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都在提高, 截至2013年已经接近60%, 高油价无疑成为影响着中国发展的一个台阶。

二、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因素有很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 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 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 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但是, 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 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价格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 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 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 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 OPEC产量激增, 截至2013年底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 OPEC原油总供应量为364万桶/日, OPEC原油总产能为335万桶/日, 剩余产能30万桶/日, 产能利用率高于90%, 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 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石油生产成本上有石油勘察成本, 设备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 制作和销售成本等等;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的产量配置决策, 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 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 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 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 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 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 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3.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基本有: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因素、石油库存变化因素、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因素、汇率变动因素、异常气候因素等等。

三、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就达到3.7亿吨, 成为世界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高达2亿吨, 而石油消费量确高达5.07亿吨, 我国60%石油依赖进口。预计到2030年, 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然而, 从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来看, 高油价是会长期存在一段时间的, 不是暂时现象, 而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 高油价将会对中国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经济:

1. 高油价将增加了我国外汇开支;

虽然, 在过去的2013年OPEC原油价格较2012年下跌了3%, 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整体趋势还是上升的。在2012年OPEC原油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为109.45美元/桶。此前, OPEC原油价格连续三年上涨。以2013年为例, 我国进口原油约为3.07亿吨, 约折合22.5亿桶, 如果每桶原油价格上涨5美元/桶, 那么我国每年就要为此多付出100亿美金的代价。

2. 高油价将对整个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依靠原油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 原油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的上涨, 但石化行业依然要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对于现有的化纤和塑料行业来说, 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惨烈的市场竞争来决定, 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 影响会更大。

3. 高油价将带来石油生产成本增加, 物价上涨, 加大通胀压力;

通过理论测算, 原油价格每上涨10个百分点, 石油加工行业、炼化加工行业的成本将会提高6.4个百分点, 运输和仓储行业会增加1个百分点, 化学工业会增加0.8百分点, 建筑业增加0.5百分点, 农业增加0.3个百分点, 设备制造业增加0.4百分点, 纺织业增加0.3个百分点。

三、中国石油体制改革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今天,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石油资源缺乏的环境。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计。中国的油田资源比较贫瘠, 而且使用不注意节俭且浪费严重, 中国经济增长1万美金GDP需要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 法国的7倍, 日本的14倍。人民的节约意识很差, 所以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改善产业的结构, 进行能源调整。1、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确保石油基本供给;2、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 保障石油进口。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 努力保证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3、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避免石油供给风险。利用石油储备, 可以低价买进石油, 高价卖出石油, 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石油价格, 保持本国经济平稳运行;4、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 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结论

对于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的建议方面, 石油价格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意义, 我国石油体制需要不断的去改革和创新, 比如打破国有垄断, 战略石油储备方面。希望我国石油定价体制不断完善和改进, 对我国石油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石油价格政策 篇2

影响当期的投资支出;第三,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的净值,从而外部资金的成本,通过“信贷渠道”(”Credit Channel”)影响投资。

在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扩张中,资产价格对投资的影响非常显著,Tobin’s q 从1992年到上升了75%,为战后的最高水平。其他国家,例如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也是如此,而法国、德国这种关系则稍弱。(IMF, 2000, P100)。

下面我们根据“信贷观点”分析资产价格的上升和下降过程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非对称性。

资产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前所述大约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另一是通过外部筹资成本的变化影响投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体系的负担加重。具体说来,如果资产价格大幅下降,经济主体的担保价值、净资产下降,不良资产增加,外部资产筹措成本上升。一方面,债务人还贷困难,另一方面债权人担心债务人风险增加,两者的行为均会趋于谨慎,总需求因而收缩。Bernanke, Gertler and Gilchrist(1996)分析认为,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的下降和总需求下降之间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即所谓“金融加速因子”(financial accelerator)。[13]

在分析上述过程中,自有资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的“预防”功能非常重要。这种功能在经济顺利发展的时期通常不被重视,但是一旦经济主体对经济的预期发生变化,自有资本不足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因为资产价格暴落担保价值下降,自有资本大幅减少,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破产风险增加,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加谨慎,同时对交易对方的态度也趋于谨慎。正是这一点使得泡沫崩溃时期的影响呈现出非对称性特点。 资产价格变化还会通过它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资产价格上升过程中,银行为客户提供信贷购买资产,这种成本就非常大。同时,泡沫时期虚假的价格信号导致实际资源的不当配置。一旦泡沫崩溃,这些实物资产难以改做其他用途,价值也会随之减小。

资产价格与金融体系的稳定:

工业化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部门占GDP的比重显著上升,金融部门内部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竞争激烈,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减少,与高杠杆的家庭、企业的资产交易、抵押融资显著增加。例如,在很多国家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急剧上升。

图表4: 一些国家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私人部门贷款的%)

1982198519901992

加拿大30334651

法国28293130

德国44464240

日本12142419

挪威51485046

葡萄牙23283433

西班牙19192730

瑞士51525454

英国16193132

美国29314143

资料来源:BIS 年报,各期。

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这种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反映在资产价格(房地产和股价)的变化对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非贷款资产的价格下降和从事资产交易的收入可能下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资产价格的下降使得家庭、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净资产减少,借贷能力下降;同时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状况恶化,贷款能力下降。普遍而持续的资产价格下跌更是容易形成“受用收缩”(“Credit Crunch”),使实际经济遭受打击。(Fisher,1933; Bernanke and Gertler, 1983等。)

根据Gordon 方程,如果资产价格能够完全由基本因素决定,就是最有效率的市场信号,资产价格的变动对货币政策也不会有意外的冲击。

但是,资产价格经常不是单纯由基础因素决定,从而出现所谓的“泡沫”。 “泡沫”存在的关键在于投资者的预期。“泡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果投资者出于的资产边际收益的过度预期,使得资产价格超出实际价值,可以称之为“广义泡沫”;如果在这种预期之外,投资者单纯地判断资产价格还会持续上升,并且在其下降前可以抛售套利,由此导致的资产价格上升就是“狭义的泡沫”。但是,从历史经验看,资产价格不可能脱离基础因素长期上升,含有“泡沫”的资产价格在某一时期一定会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会通过前面分析过的几种途径影响实际经济。 目前关于货币政策机制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均存在的问题,首先,这三种观点对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均缺乏统一的解释,对于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证检验,均不够成熟。其次,就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而言,第一种观点将金融资产抽象为货币,显然过于简单;第二中观点需要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也即在不同的金融体制中差异较大;第三种观点需要广泛的金融资产抵押贷款制度,或者金融部门与企业更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现实的解释力都比较欠缺。

五?政策选择

既然我们分析了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有多种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呢?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资产价格的变化与金融体系的稳定关系密切。如果存在资产价格过度波动的现象,常常会引起实体经济的损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央行应通过调控利率等手段,进行干预。澳大利亚央行学者Kent And Lowe认为,资产价格上涨与下跌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是不对称的,金融体系内部的监管能够限制,但不能消除“泡沫”,因此,为了避免资产价格过度上涨和最终崩溃带来的长期影响,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上涨的初期就应该通过调整利率等手段来干预资产价格(Kent and Lowe,1997)。

Goodhart 认为,中央银行将货币政策的目标只限定的通货膨胀上,显得过于狭窄,象住宅、金融资产等的价格也应该包括在广义的通货膨胀指标内。如果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货币价值的下降,那么,未来消费的价格应该与现在消费的商品与劳务的价格一样重要。

但是,鉴于资产价格决定的基础难以把握,缺乏可操作的工具,各国中央银行在实践中也持比较保守的态度[14]。更多的学者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货币政策不应该试图直接对资产价格的变化作出反应(Bernanke and Gertler,1999;Cogley,1999)。小川?北坂认为,“尽管资产价格影响消费与投资,但是政策当局将资产价格纳入一般物价目标,为了稳定资产价格而介入资金分配,从经济理论上看有违市场效率原则,从技术层面看,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政府所能做的充其量是规范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最大限度地抑制市场‘噪音’”(小川一夫?北坂真一,1998,P261)。[15]也有人认为,虽然中央银行不应该也无法直接控制资产价格,但是对于资产价格变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物价水平的影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Crockett(1998),“比较一直的共识是,货币政策不应该以任何直接的方式就资产价格纳如目标体系,而是应该致力于物价的稳定,并保证金融体系足以应付资产价格的波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研究是Bernanke and Gertler(1999)。他们提出了“有弹性的通货膨胀目标

”(flexible inflation targeting),认为长期中的通涨目标,应该能同时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16]下面,我们简要讨论与这一主张有关的经常被中央银行当作反应函数使用的Taylor’s Rule。其基本思想是,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利率要综合考虑通涨率和GDP缺口对均衡水平的偏离(Taylor,1993;King,1999;更多的资料参见J. Taylor的webside)。公式为,

公式中it为t期的短期名义利率(央行的操作目标), 为长期均衡中的短期名义利率, 为t期的通货膨胀率, 为通货膨胀目标值,yt为t期的GDP缺口, 为GDP缺口的均衡水平。

Taylor’s Rule的标准解释是,央行应将通涨率和GDP缺口作为经济活动水平的两个代表性指标,并根据各自对目标值在偏离程度来评价其相对重要性。但是,如果将GDP缺口看作未来通涨压力的代理变量,泰勒规则也可以被理解为央行对现在与未来物价趋势反应的一种规则(Mayer, Goodhart)。根据这种理解,资产价格的变化可以通过前述财富效应、资产负债(净值)效应等途径,对GDP缺口产生影响,最终作为未来物价变动压力而发挥作用。具体说,一方面,当期GDP缺口中,吸收了资产价格变化的影响,根据泰勒规则,短期名义利率的调整,可以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将泰勒规则公式加以扩展,加入资产价格信息变量。[17]

结语:

本文从金融体系的变化,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目标,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地位, 和目前各国央行在实践中对资产价格的处理方法等四个方面,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可以看出,迄今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政策操作层面上,具体说,就是在政策传导和政策目标上,至于引起这些困难的制度变化和影响的理论问题缺乏更深入、系统的分析。而正是在这方面需要新的突破。 笔者认为,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与过于专业化的研究方法有关,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尤其是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涉及到至少两个研究领域,即货币理论与政策,以及金融经济学。[18]过于专业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和扩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金融体系的大幅变革,未必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基本关系,尽管资产存量显著增加,资本市场日益发达,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但是,资产价格膨胀的过程、影响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并没有多大改变(Goodhart,1995c)。日本一桥大学的清水启典,按照Fisher(1933)年“债务收缩”分析框架,对比了29-33年美国金融危机和80年代后期日本的泡沫经济,发现两者在形成原因、过程和危害等各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清水启典,1997,第11章)。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形下,货币-信用-资产在形式上更趋复杂,相互转换更为迅捷,但是其本质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换言之,现代经济中,推动实际经济运动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商业银行的作用是否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或者象有些学者认为的会“消失”?迄今,学术界在这一根本问题上缺乏共识,也没有对货币-信用-资产简洁的模式描述,提供一个解释力较强的分析框架。[19]

此外,迄今对资产价格与实际经济的关系多从信用扩张与收缩的角度分析,但是,从社会资金总量的角度看,这一问题本身或许并不严重,因为资本市场的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关键在于资产价格脱离基础因素的上升会给实际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同时引起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最终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错位,引起宏观经济波动。

附录一:资产价格泡沫模型

附录二:资产价格与实际经济关系模型

主要参考文献:

1. Allen, F., and D. Gale,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Wharton School, mimeo.

2. Alchain, 1973, “On a Correct measure of Inflat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5, pp173-91.

3. Bernanke, B., M. Gertler,1983,“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3, No.3, June.

4. Bernanke, B., M. Gertler,1995, “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9, No.4, Fall.

5. Bernanke, B., M. Gertler and S. 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Flight to Qual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78.

6. Bernanke, B., and M. Gertler,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 Volatility”, Economic Review, 4th Quarter, 1999.

7. BIS, 1998, The Role of Asset Prices in the Formul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8. Capie, F., and G. Wood, 1997, Asset Prices and Real Economy, Macmillan Press.

9. Coley,T., 1999, “Should the Fed Take Deliberate Steps to Defeat Asset Bubbles?”,FRBSF, Economic Review, No.1.

10. Dress, B. and C. Pazarbasioglu, 1998, “The Nordic Banking Crisis: Pitfalls i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IMF Occasional Paper No.161.

11. Fisher, I., 1933, “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 Econometrica, No.1.

12. Friedman, B.,1993, “the Role of Judgment and Discretion in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Consequences of Changi

ng Financial Markets”, NBER WP No.4599.

13. Gertler, M., M. Goodfriend, O. Issing, and L. Spaventa,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Four Views, CEPR(London).

14. Greenspan, A.1999,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 opening remarks at a Symposium , Fed of Kansas city.

15. Goodhart, C., 1995a, “the Implication of Shifting Frontiers in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Central Bank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MIT Press.

16. Goodhart, C., 1995b, “Price Stability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n the Central Bank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MIT Press.

17. Goodhart, C., 1995c,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Derivatives, Volatility, and the Challenge for the Policies of Central Banks”, in Monetary Policy in 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y, ed. by H. Siebert, Institute Weltwirtschaff an der Universitat Kiel.

18. Goodhart, C, 1999, Time, Inflation and Asset Price, 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flation, Cardiff Business School, August.

19. IMF, 2000, “Asset Prices and the Business Cycle”, World Economic Outlook,Chp.3, April.

20. Kindleberger, C.,1996,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3ed, Macmillan Press, Ltd.

21. King, M.,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 New and Old”, presented at a Symposium of Fed of Kansas.

22. Kent, C., and P. Lowe, 1997, “Asset-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No. 9707,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23. Ludvigson, S., and C. Steindel, 1999, “How Important Is the Stock Market Effect on Consumpotio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Vol.5, No.2, July, fed of New York.

24. Mishikin, F.,1995, Symposium on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9:4, Fall, 1995.

25. Mishikin, F.1997, “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es: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pp.29-61.

26. Morck, R., A. Schleifer and R. Vishny,1990, “The Stock Market and Investment: Is the Market a Sideshow?”,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2.

27. Mullins, D., 1995,“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 in the Evolving Financial Environment”, in Towards More Effective Monetary Policy, ed by I. Kuroda, Macmillan Press.

28. Myloans,P., S. Schich, G. Wehinger,2000, “A Changing 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 OECD Working Paper, No. 243.

29. Shiratsuka, S., 1999,“Asset Price Fluctuation and Price Indices”,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Dec., Bank of Japan.

30. Shubik, 2000, Mone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IT Press.

31. Smets, F., 1997, “Financial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Theory and Evidence”, BIS WP, No. 47.

32. Symposium on measuring the US CPI, winter 1998,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33. Taylor, J., 1993,“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Vol.39.

34. Vickers, J,1999,“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 J. Vickers, 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 Nov..

35. Yamaguchi, Y., 1999,“Asset price and Monetary Policy: Japan’s Experience”, remarks at a Symposium of Fed of Kansas.

36. 黄达,1999,《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7. 陈裴纹,2000,“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季刊》(台湾),Vol.22, No.2。

38. 钱小安,1998,“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经济研究,No.1。

39. 瞿强,2000a, “通货紧缩:理论与历史”,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工作论文,No. 1。

40. 瞿强,2000b,“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与配合高级研讨会论文(1999, 大连),载于《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金融政策与协调》,经济管理出版社。

41. 苟文均,2000,《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报告。

42. 白冢重典,1998,《物价的经济分析》,(日文),东洋经济新报社。

43. 白冢重典,2001,“资产价格与物价:从泡沫形成到崩溃的经验考察”(日文),《金融研究》,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 44. 野口悠纪雄,1992,《泡沫经济学》(日文),日本经济新闻社。

45. 迁村和佑,1998,《资产价格与经济政策-北欧学派与凯恩斯主义》,(日文),东洋经济新报社。

46. 小川一夫?北坂真一,1998,《资产市场与景气变动》(日文),日本经济评论社。

47. 翁邦雄?白川方明?白冢重典,2000,“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日本80年代后期的经验与教训”,(日文),《金融研究》,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No.12。

48. 清水启典,1997,《宏观经济学的进步与金融政策--理性预期的政策含义》(日文),有斐阁。

石油价格政策 篇3

关键词:棉农种植决策;目标价格;影响因素;新疆地区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430—05

1研究背景

1.1国家收储下的棉花产业市场失灵

2011年,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我国棉花产业带来的冲击、稳定国内棉花生产、保障棉农收入,开始实施国家收储政策。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棉花生产得以稳定。国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明显增加,棉农收入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棉花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从2010年的1 000元/t增加到2012年5000元/t左右,到2013年一度接近6 000元/t,国内棉价比国际市场高出约45%。纺织企业用棉成本大幅度增加,严重影响我国棉花产业的稳定运行。2010—2013年国储库总计棉花收储量超过1 500万t。虽然历经多次抛储,截至2014年我国棉花库存仍超过1 000万t,大量库存为棉花销售和管理带来了双重压力,高价收储、低价出售更是导致差价亏损,再加上棉花储存费用、耗损折旧费用、人工费用、运输费用等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损失,极大地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各种问题开始突显。

为了缩小国内外棉花价差,恢复国内棉花产业的市场活力,增强我国棉花市场竞争力,促使国内棉花产业长远发展,2014年国家在新疆地区试点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不同于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目标价格坚持市场定价原则,国家不再收购棉花,取而代之的是棉花销售主体(棉农和与棉花加工企业)直接与市场对接,棉花交易市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棉花价格开始重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并且较国储时期开始大幅下跌。如图1所示,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期间CNCotton A指数(内地229级皮棉成交均价)、CNCotton B指数(内地328级皮棉成交均价)虽有波动,但是均处在较高水平,年均价在18 000元/t以上;实施目标价格政策以后,2种棉花价格开始大幅下降,尤其是2015年以后,CNCottonA指数、CNCottonB指数均跌至15 000元/t以下。

1.2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设计与执行

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19 800元/t,通过监测采价期9—11月新疆地区皮棉销售情况,市场价格最终确定为13 537元/t,并按其与目标价格之间的差价对棉农进行补贴。首次发放补贴总金额为240亿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9亿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101亿元。后查缺补漏,再次发放补贴金额10亿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8亿元,兵团4.2亿元。虽然与2013年相比,2014年实施目标价格政策以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籽棉平均销售价格下降了17.4%,兵团籽棉平均销售价格下降了6.94%,棉农平均收入有所下降,但是在目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低迷、棉花需求疲软的情况下,目标价格补贴仍保障了棉农的基本利益。

因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兵团体制不同,所以棉花种植模式、栽培技术、经营流通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目标价格对新疆棉农种植意愿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于2013、2015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师)进行调研,并选择具有3年以上棉花生产经验、对未来棉花价格变动及销售情况有合理预期的对象,尤其是2015年所选调研对象尽量选择种植年限跨度2项政策的棉农。分别收回2013、2015年有效调查问卷334、339份,作为实证的重要数据来源。根据调研数据将国家临时收储时期与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期间棉农植棉意向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作对比分析,从而探索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以来棉农植棉意愿的变动趋势,并提出目标价格政策下提高棉农收益、稳定新疆地区棉花生产、提高棉花竞争力的措施和建议。

2样本选择及描述

2.1数据来源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择喀什地区巴楚县,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柯坪县,塔城地区沙湾县、玛纳斯县(其中喀什地区与阿克苏地区属于南疆地区,塔城地区属于北疆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兵团选择第一师、第二师、第七师、第八师,其中第一师、第二师属于南疆地区,第七师、第八师属于北疆地区。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择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柯坪县、新和县,塔城地區沙湾县、玛纳斯县进行调查研究;兵团选择第一师、第二师、第七师、第八师,具体分布见表1、表2。

南北疆由于少数民族数量较多,棉农思想意识、棉花栽培模式、棉花销售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使调研更加全面,分别选择南北疆棉农作为调研对象,并以棉农的植棉行为作为切入点,探索临时收储政策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下棉农植棉意愿的强弱,以及2种政策下棉农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异同。为了尽量减少由于其他客观因素所带来的结果误差,本研究在2次搜集资料中尽量选择相同地区进行调研,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的困难,2次调研地区略有差异。

2.2样本描述及分析

2.2.1棉农的个体特征 棉农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棉农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植棉劳动力人数等。从表3看出,2种补贴政策下,棉农的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差异不大,年龄稳定在40~45岁,而中学学历棉农占一半以上;但是在目标价格政策下,家庭植棉劳动力人数较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时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新疆地区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植棉所用劳动力人数开始减少,家庭剩余劳动力开始从事其他非植棉活动,从而获得更多家庭收入。

nlc202309040206

2.2.2家庭生产特征 家庭生产特征主要包括植棉面积、单位面积成本、棉花出售价格、棉花单产以及棉花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等。从表3看出,目标价格政策下棉农植棉面积、单位面积成本均有所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内棉花生产布局调整和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新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宏利的消失以及物价上涨,植棉物化成本与雇工成本同时增加,导致植棉单位面积成本增加。棉花平均销售价格由2013年的8.90元/kg下跌至2015年的5.1元/kg,说明国家临时收储期间棉价居高不下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2种补贴政策下,棉花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均超过70%,高份额的比重有利于棉农慎重规划棉花生产,高收益时稳定或扩大生产,低收益时则减少生产。

2.2.3棉农认知能力特征 由表3可见,虽然仅有39%的棉农了解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但是却有63%的棉农选择对此政策满意。原因可能是对于大多数棉农来说,虽然没有详细了解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但是对该政策实施期间棉花的收益较为满意,所以大多数棉农选择了“满意”。对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了解的棉农比例为39%,而对目标价格政策了解的棉农比例达59%,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随着信息传播的进步、政策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政策变动对棉价的影响,棉农对政策的关注度增加,并根据对现行政策下植棉收益的预期调整棉花生产。2种政策下对棉价的预期差别很大,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时期,68%的棉农认为棉价会上涨,对植棉持乐观态度;在目标价格时期,仅有6%的棉农认为棉价会上涨,而73%的棉农认为棉价将下跌。可能的原因是2014年棉价大幅度下跌,并且由于盲目追求产量引发的新疆棉花內在品质下降,马克隆值普遍偏高、机采棉棉结过多、三丝问题严重等原因更是为棉花销售带来了困难,导致大部分棉农对棉价的预期持消极态度。

2.3模型设定

2.3.1模型的构建 棉农的植棉意愿反应包括积极反应与消极反应,其中增加或稳定种植面积视为积极反应,减少植棉面积视为消极反应,本研究采取离散型二元选择模型Logit对棉农植棉意愿进行回归分析。

Logit模型采用逻辑概率分布函数:式中:口为待估系数。各变量具体说明见表4。

2.3.2变量选取及理论预期 棉农植棉面积的变化幅度是棉农种植决策的直接体现,棉农种植决策行为受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户主的思想意识、家庭劳动能力、棉花的生产成本收益、植棉年限以及国家政策等。

选取棉农个体特征指标3个、生产特征指标5个、认知能力指标4个,共12个指标,综合分析不同补贴政策下兵团及自治区棉农种植决策行为,并结合样本分析情况作出相关性预期,具体见表4、表5。

3实证结果分析

3.1回归结果

借助Evews 6.0分别对2013年的334个样本、2015年的339个样本进行Logit分析,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检验结果中包括2个样本各解释变量参数估计值、z统计值及P值、LR统计值、麦克法登可决系数值等数据,其中模型1、模型2的对数似然比统计值分别为97.079 1、63.771 4,P值分别为0.000 002、0.000 003,说明2个模型显著性水平较高。麦克法登可决系数分别为0.134 9、0.116 9,说明拟合度良好。

3.2结果解释

通过Z统计值及P值可以看出,模型1中共有“户主年龄”“植棉面积”“单位面积成本”“出售价格”“棉花单产”“对棉价的预期”6项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2中通过检验的指标有“户主年龄”“植棉面积”“单位面积成本”“出售价格”“棉花单产”“对棉花政策的了解程度”“对棉花政策的满意度”“对棉价的预期”8项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与模型1相比,对棉花政策的了解程度与满意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他4项未通过显著性检驗的指标与模型1一致,详见表5。

3.2.1个体特征指标对棉花种植的影响 在2个模型中,“户主年龄”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与理论分析一致,说明年龄越大继续种植棉花的意愿越大,主要原因是年龄较大的农户一般具有丰富的植棉经验,种植其他农产品或者转行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可能性较小。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期间,国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保底收购”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期间,按照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对棉农进行直接补贴。2种政策均能保证棉农的基本收益,所以对于年龄较大的棉农仍是愿意增加或保持棉花种植。

棉农“受教育程度”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与理论分析不一致,说明户主文化程度的高低对棉农植棉意向没有直接影响,主要的原因是棉农的受教育程度较为集中,半数以上均是中学教育,并且植棉的技术性不高,与学历程度并无直接关联。

在2个模型中,“家庭植棉劳动力人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理论分析不一致,说明在2种补贴政策下家庭劳动力的数量都不影响家庭植棉意愿,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新疆地区棉花生产、采收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棉花种植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新疆地区转租土地面积增加,植棉劳动力人数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通过土地流转产生的植棉大户数量在不断增加。

3.2.2生产特征指标对棉花种植的影响 在2次模型分析中,“植棉面积”“棉花单产”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相关性与理论分析一致。原因可能是棉花生产规模效益显著,植棉面积越大越容易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益,从而降低植棉成本,所以植棉面积较大的棉农更愿意增加或稳定棉花生产。另外,目标价格政策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按照60%面积、40%产量的方式进行补贴;兵团植棉区按照产量补贴,所以植棉面积越大、单产越高,不仅意味着棉花收益越多,更意味着所获补贴金额越大。“单位面积成本”也均通过了2次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与理论分析一致,说明随着物质成本与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引起的棉花生产成本增加,棉农植棉意愿下降。

nlc202309040206

“种植3年及以上”在2次模型分析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大多数棉农为理性经济人,植棉行为的主导因素是经济效益。当棉花收益达到期望值时,则继续棉花生产;当棉花收益过低时,则会放弃棉花生产。所以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棉花种植的作用,当国内棉花面积和产量低于合理水平时,通过提高补贴调动棉农植棉的积极性,增加棉花的种植面积,稳定农民的棉花生产。当国内棉花面积和产量高于合理水平时,通过调整补贴标准,适当降低补贴力度,控制棉花的种植面积,督促农民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使国内棉花面积和产量始终稳定在合理水平。

3.2.3棉农认知能力指标分析 “对棉价的预期”在2个模型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与棉农植棉意向呈正相关,与理论分析一致,棉农根据自己对未来1年或几年内棉价的预期来调整棉花种植。

“对棉花政策的了解程度”“对棉花政策的满意度”在模型1中未通过检验,而在模型2中均通过了检验。首先,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期间,新疆地区棉花销售途径单一,大量棉花进入国库,并且棉花价格持续在较高水平。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以后,皮棉销售以及皮棉价格开始由市场决定,棉花销售主体开始面对市场,棉花价格远低于临时国家收储时期,并且销售进度明显缓慢,棉花销售方式与棉花價格的改变促使棉农开始关注国家政策。其次,新疆地区很多棉农都采取向农发行贷款的方式来进行棉花种植,且每年的农发行最终还款日期为8月31号,虽然2014年农发行利息下调0.2%,但是由于补贴发放时问相对较晚而且棉花销售缓慢,棉农及兵团棉花加工企业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直接关系到棉农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并影响棉农的生产决策。再次,不同于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为国家实施的直补政策,补贴直接发放给棉农,大大缓解了中间流通企业从中牟取暴力的状况,棉农对该政策的关注度也开始增加。

4相关对策与建议

4.1完善棉花综合补贴体系

2014年,目标价格补贴发放方式是新疆地区60%面积、40%产量,兵团全部产量核算,核算次数多、行政成本高。尤其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核算工作量巨大,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建议按照产量核算补贴金额,并延长采价期,既有利于鼓励适合植棉区生产和抑制次宜棉区的退出,又有利于减少补贴发放的核实工作。为了督促棉农注重棉花质量的提升,改善棉农盲目追求产量、忽略质量的问题,在实施产量补贴的基础上给予质量补贴的权衡。在棉花测产的同时,依据公检制度实施棉花“在场”监管,在棉花加工厂设立监管区,由公检人员到场提取样本包检验,核定棉花质量等级,建立产量补贴与质量补贴相结合、优质多补的补贴机制。

4.2完善棉花市场购销体系和调节机制

中国现有棉花市场经营与收储共存,市场与计划并有,籽棉价、皮棉价、市场价、收储价、期货价、进口价、国储拍卖价等多种棉价共同交易,价格机制畸形,购销体系混乱。虽然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以后,国家收储放开,原棉采购渠道畅通,纺织企业的买方地位提升,棉花購销体系开始重建,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但是现有棉花流通市场主体多且杂乱无章,市场竞争结构仍然混乱无序,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购销体系和调节机制,确保市场机制的基础配置作用。国家交易市场与国储相配合,处理好新棉与国储棉之间的关系,消化国储棉的同时确保新棉销售安全,保证市场平稳运行。控制好配额与关税政策,棉花滑准税与国储棉销售相结合,尽快消化国储棉,保护国内棉花市场。此外,统筹棉花生产和纺织行业发展,加强对纺织企业政策支持,促进纺织企业发展,从而扩大纺织用棉需求。最后充分利用棉花期货市场,并增设棉花交割库,鼓励涉棉企业参与棉花交易,充分发挥期货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作用,完善棉价调节机制。

4.3加强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作用发挥

首先,农业科研部门应规范棉花品种的开发,完善并推广机械植棉生产技术,引导棉农采用先进的棉花生产技术,提高棉农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改善新疆地区棉花“矮密早”的栽培模式,探索更适合机采的栽培模式。其次,政府加强推动建立长期合作保险制度,根据不同的受灾情况调整赔付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增加植棉技术开发推广、植棉基础设施建设、棉花销售服务等综合性棉花生产补贴措施,形成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政策体系。最后,加大新疆地区棉花销售力度,在打造新疆地区棉花产供销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新疆地区棉花销售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新疆地区专属的棉花物联网系统、棉花物流园区、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并积极加强整合地方及兵团规模较大的棉麻公司共同运作,建立信息化交易平台。

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 篇4

一、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关系简述

(一)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货币政策 (特别是出乎意料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通过利率影响资产价格的走高及走低。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的变动, 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预期也发生变化, 由此间接影响资产价格。

(二) 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资产价格的走高走低会影响个人的财富, 而财富的多少会影响消费。另外, 资产价格通过托宾Q影响投资, 而且资产价格降低会减少担保品价值从而降低融资能力。伯南克 (1999) 分析认为, 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资产价格的下降和总需求下降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即所谓的金融加速器。而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 都是货币政策所关心的内容。由此可见, 在一定程度上资产价格会反过来通过消费或投资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

工业化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金融业发展迅速, 金融部门占GDP的比重显著上升, 金融部门内部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竞争激烈、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减少, 与高杠杆的家庭、企业的资产交易、抵押融资显著增加。例如, 很多国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急剧上升。这样资产价格的下跌必然导致金融机构本身贷款能力的下降, 不良资产上升, 进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实际经济的运行。

从以上的简单叙述, 我们看到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之间相互影响。那么自然地, 我们会考虑两个问题: (1) 应不应该把稳定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单独的目标? (2) 在考虑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 应该赋予资产价格多大的权重?

二、应不应该把稳定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单独的目标

从次贷危机中, 虽然物价稳定, 资产价格的虚高形成泡沫, 泡沫破掉使得金融体系甚至实体经济遭受到很大的冲击。放任资产价格波动不去监督管理的危害可见一斑。

伯南克 (1999) 指出将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框架下, 温和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使得央行可以在短期内稳定经济, 另一方面可以使货币政策有一定的确定性。他们文中举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 无论是在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美国飞速发展, 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地位。资产价格下降25%虽然会使得经济发展缓慢, 但是效果会是暂时的, 而且可以通过合适的货币政策予以调整。相反, 此时日本的经济地位不好, 如果资产价格同样下降25%, 可能造成经济长期衰退。因而资产价格的波动并不一定会使得经济波动剧烈。此外价格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是一致的, 而且具有互相加强的作用。如果将稳定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可以使得金融市场自动稳定。如果人们预期到央行这种反周期的行为, 就会在资产价格上升的时候保持一定的理性。把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暗示着:资产价格对未来通胀率和产出缺口有多少影响力, 货币政策就该对资产价格回应多少。如果直接把资产价格稳定作为目标会有不好的副作用。但是伯南克的观点有些不足, 如果考虑道德风险, 投资人可能会选择高风险项目, 这种投机性行为可能加剧宏观经济风险。针对这一点Allen和Gale (2001) 指出, 由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代理问题, 这会导致投资者可能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风险越高, 资产价格虚高, 泡沫越有可能出现。他们建议央行应该将稳定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根据, 使资产价格稳定在实际价值。有的文章中强调货币政策不应该仅盯住通货膨胀, 因为这样做可能会错过发现金融结构失衡。而金融结构失衡又会对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产生不利影响, 进而进一步促使金融结构失衡、扩大产业循环周期。高的资产价格连同信贷扩张是未来金融市场风险不稳定的重要指标, 建议央行应该考虑资产价格和信贷状况。

三、在考虑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 应该赋予资产价格多大的权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取决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Goodhart (2000) 他们所采取的方法是分别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进行OLS回归分析。其中, 通货膨胀率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对前几期的通货膨胀率, 生产差额, 以及世界油价变化及前几期的变化进行回归。产出缺口是根据IS曲线对前几期产出缺口, 实际短期利率, 实际汇率水平, 实际房产价格和实际股票价格进行回归。随后将实际房产价格和实际股票价格剔除出解释变量, 重新进行回归。通过对回归结果分析, 如果不考虑资产价格的话, 无论是通货膨胀的波动率还是产出缺口的波动率都会提高。

上表当中的损失是指一比一考虑稳定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性和稳定产出水平的重要性的话的方差之和。不考虑资产价格会使损失提高超过60%。文章得出结论:就减少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和产出缺口的波动而言, 如果剔除资产价格会使经济产生一个次优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因为忽略了资产价格所包含的信息, 更是因为如果忽略资产价格会导致对其他变量的估计产生偏差。有些学者指出如果货币政策根据资产价格做出调整的话, 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减少22%~99%。

反对者认为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如果赋予资产价格一个地位, 但是央行却无法区分基础价格和泡沫价格, 发现泡沫了怎样正确引导?而且在泡沫破灭之后什么才是最优的政策也没有定论。利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无法预测, 一些人认为利率提高有助于降低资产价格上升, 而另一些人反驳说提高利率反而会让泡沫破灭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而到目前为止, 理论和实践我们都不能准确区分资产价格中的基础价格和泡沫成分。因此中央银行要在制定政策之前确定资产当中的实际价值, 或者判断是否存在泡沫是非常困难的。伯南克指出, 从资产价格当中提取出泡沫的成分太困难, 在新凯恩斯的模型之下, 由于市场的不完美, 会有金融加速器的作用 (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的内生性变化会加强外生冲击的影响) 。他们发现如果央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期望值赋予更高的重要性的话, 就没有必要单独把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根据。而且如果央行把资产价格作为考量指标的话, 那为了稳定资产价格做出的决策所产生的后果是无法预测的。而且很有可能产生糟糕的结果, 反而使得经济形势变差。

四、关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关系的模型

在建立模型的时候, 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同时性问题。所谓同时性问题是说资产价格可能会根据货币政策迅速调整, 而货币政策也可能会对资产价格冲击做出和回应。

(一) 不需要考虑同时性问题

Goodhart (2000) 认为, 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存在的同时性问题并不影响分析, 因为这并不是个新问题。他们指出, 在考虑货币政策的时候我们考虑利率和汇率等。而无论是利率还是汇率都会反过来对未来产出缺口的预期产生影响。在以往的文献当中, 货币政策传导和制定过程都假设中央银行的信息集可以被内生的、外生的变量以及变量的历史过程阐释清楚, 不存在外生性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尽管存在问题, 但不至于严重到使回归结果无效。

(二) 应该考虑同时性问题

西方有些学者都发现股票收益会回应货币政策的冲击, 但是货币政策的冲击只是股票收益波动的一部分原因而已。这些论文都采取了Cholesky分解来消除同时性问题。把股票市场放在最后的顺序运用Cholesky分解就意味着股票市场可以对其他所有变量的冲击迅速回应, 但是这些变量无法对股票市场迅速回应, 只能通过对之前股市的分析来做出调整。

虽然目前为止, 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还没有理论上的统一, 但是都承认资产价格可能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摘要: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是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理论热点之一。对该理论的进展进行了一个简要介绍。考虑了应不应该把稳定资产价格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单独的目标, 在考虑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 应该赋予资产价格多大的权重等重要的理论问题, 同时, 对关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关系的模型进行了一个理论回顾。

关键词:货币政策,资产价格,理论

参考文献

[1]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2000) “, Asset 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Meghnad Desai and Yahia Said (eds) , Global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Crises, pp.19-42.

[2]Bernanke, Ben and Gertler, Mark (1999) “,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Volatilit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 Fourth Quarter 1999, 84 (4) , pp.17-52.

[3]Giavazzi, Francesco, and Frederic S.Mishkin (2006) .An Evaluation of Swedish Monetary Policy Between 1995 and 2005 (Stock holm:Sveriges Riksdag) .

石油价格政策 篇5

1.根据(),国家对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者市场调节价。

A《价格法》

B《药品管理法》

C《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D《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定价目录》

答案:C 2.中药饮片和医院制剂,由()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纳入地方定价范围。

A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

B各省价格主管部门

C国家药品监管部门

D各省药品监管部门

答案:B 3.某一药品的制造成本为5元,期间费用3元,销售利润率25%,增值税率17%,该药品的含税出厂价为()。A 8.78 B 9.36 C 12.48 D 28.1 答案:C 4.单独定价是相对于统一价而言的。实行单独定价政策,本质上是()政策。

A优质优价

B鼓励新药

C市场需求

D国家计划

答案:A 5.房地产是指()。

A地面建筑和土地的综合权益

B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定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以及附带的各种权益

C特指房屋建筑 D房屋的所有权

答案:B 6.除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外,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其中,商业用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为()。

A 40年

B 50年

C 60年

D 70年

答案:A 7.国家征收集体土地,按照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倍。

A 5 B 8 10 D 15 答案:D 8.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负担。

A开发商

B政府

C物业

D购买者

答案:B 9.经济适用住房基准价格由开发成本、税金和利润构成。利润按照不超过成本前四项费用之和的()计算。

A 2% B 3% C 4% D 5% 答案:B 10.城镇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原则上由房屋的()构成,并与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A维修费和管理费

B维修费和折旧费

C折旧费和管理费

D维修费和房产税

答案:A 1.《价格法》明确规定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

A.政府定价

B.政府指导价

C.市场调节价

D.中央指导下的地方政府定价

答案:C 2.界定经营者自主定价的品种范围有一个总的客观标准,这个客观标准指的是()。

A.是否是新产品的出现

B.政府不宜定价的产品或服务

C.不适宜于市场竞争中形成价格 D.是否适宜于市场竞争中形成价格

答案:D 3.经营者自主定价的原则()。

A.遵循公平、合法和诚信的原则

B.追求最大利润原则

C.追求长远发展而适量利润的原则

D.追求经营者和消费者平等的原则

答案:A 4.政府制定价格包括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它们的显著区别在于()。

A.前者既体现了国家行政定价强制性的一面,又体现了经营者定价相对灵活性的一面,后者体现了强制性,属于行政定价性质

B.前者仅体现了经营者定价相对灵活性的一面,后者体现了强制性,属于行政定价性质

C.前者体现了强制性的一面,属于行政定价性质,后者体现了经营者定价相对灵活性的一面,D.前者属于行政定价性质,后者不属于行政定价性质 答案:A 5.属于重要的公用事业的是()。

A.大电网

B.邮政C学校

D.医院

答案:B 注解:《价格法》第18条将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适用范围限于五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第一类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第二类是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第三类是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第四类是重要的公用事业;第五类是重要的公益性服务。重要的公用事业包括公共交通、邮政、电信、供水等。

6.政府经济调控手段中,稳定价格水平最有力的手段是()。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投资政策

D.商品储备政策

答案:A 7.审价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国家计委主管价格工作的()担任。

A.主任

B.副主任C委员

D.专家

答案:B 1.关于政府定价成本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经营者生产经营或提供重要商品和服务的社会平均合理费用支出

B.它是由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决定的

C.它是社会平均成本,不同于企业的个别成本

D.它是同种商品或服务的所有经营者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答案:B 注解:政府定价成本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经营者生产经营或提供重要商品和服务的社会平均合理费用支出,它是社会平均成本,不同于企业的个别成本。

2、.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书面申请审核后,认为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日内做出组织听证的决定。A.10 B.20C30 D.15 答案:B 3.以价格监督检查的内容为标准,监督检查可分为()。

A.全面价格监督检查和单独价格监督检查

B.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和联合价格监督检查

C.联合价格监督检查和单独价格监督检查

D.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和全面价格监督检查

答案:D 4.下列不属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的职权是()。

A.询问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

B.查询、复制资料

C.责令暂停相关营业

D.冻结银行账户 答案:D 注解:依照《价格法》第34条的规定,价格主管部门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1)询问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2)查询、复制资料及核对银行资料;(3)责令暂停相关营业;(4)先行登记保存。

5.对案情比较复杂,可能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价格违法案件,适用()。

A.一般程序

B.简易程序

C.集体审议程序

D.特殊程序

答案:A 6.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是指()。

A.批发市场粮食价格

B.大中城市集贸市场成品粮零售价格

C.粮食期货市场交易价格

D.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的粮食收购价格

答案:D 7.通常所说的棉花,一般是指(),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各类棉花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

A.长绒棉

B.短绒棉C粗绒棉

D.细绒棉

答案:D 1.《价格法》明确规定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

A.政府定价

B.政府指导价

C.市场调节价

D.中央指导下的地方政府定价

答案:C 2.界定经营者自主定价的品种范围有一个总的客观标准,这个客观标准指的是()。

A.是否是新产品的出现

B.政府不宜定价的产品或服务

C.不适宜于市场竞争中形成价格 D.是否适宜于市场竞争中形成价格

答案:D 3.经营者自主定价的原则()。

A.遵循公平、合法和诚信的原则

B.追求最大利润原则

C.追求长远发展而适量利润的原则

D.追求经营者和消费者平等的原则

答案:A 4.政府制定价格包括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它们的显著区别在于()。

A.前者既体现了国家行政定价强制性的一面,又体现了经营者定价相对灵活性的一面,后者体现了强制性,属于行政定价性质

B.前者仅体现了经营者定价相对灵活性的一面,后者体现了强制性,属于行政定价性质

C.前者体现了强制性的一面,属于行政定价性质,后者体现了经营者定价相对灵活性的一面,D.前者属于行政定价性质,后者不属于行政定价性质 答案:A 5.属于重要的公用事业的是()。

A.大电网

B.邮政C学校

D.医院

答案:B 注解:《价格法》第18条将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适用范围限于五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第一类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第二类是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第三类是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第四类是重要的公用事业;第五类是重要的公益性服务。重要的公用事业包括公共交通、邮政、电信、供水等。

6.政府经济调控手段中,稳定价格水平最有力的手段是()。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投资政策

D.商品储备政策

答案:A 7.审价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国家计委主管价格工作的()担任。

A.主任

B.副主任C委员

D.专家

答案:B

1、关于政府定价成本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经营者生产经营或提供重要商品和服务的社会平均合理费用支出

B.它是由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决定的

C.它是社会平均成本,不同于企业的个别成本

D.它是同种商品或服务的所有经营者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答案:B 注解:政府定价成本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经营者生产经营或提供重要商品和服务的社会平均合理费用支出,它是社会平均成本,不同于企业的个别成本。

2、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书面申请审核后,认为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日内做出组织听证的决定。A.10 B.20C30 D.15 答案:B

3、.以价格监督检查的内容为标准,监督检查可分为()。

A.全面价格监督检查和单独价格监督检查

B.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和联合价格监督检查

C.联合价格监督检查和单独价格监督检查

D.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和全面价格监督检查

答案:D

4、下列不属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的职权是()。

A.询问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

B.查询、复制资料

C.责令暂停相关营业

D.冻结银行账户 答案:D 注解:依照《价格法》第34条的规定,价格主管部门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1)询问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2)查询、复制资料及核对银行资料;(3)责令暂停相关营业;(4)先行登记保存。

5.对案情比较复杂,可能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价格违法案件,适用()。

A.一般程序

B.简易程序

C.集体审议程序

D.特殊程序

答案:A

6、.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是指()。

A.批发市场粮食价格

B.大中城市集贸市场成品粮零售价格

C.粮食期货市场交易价格

D.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的粮食收购价格

答案:D 7.通常所说的棉花,一般是指(),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各类棉花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

A.长绒棉

B.短绒棉C粗绒棉

D.细绒棉

答案:D 1.房屋价格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地产升值,形成地产升值的主要原因有()。

A土地供应的有限性 B外部条件辐射影响

C人为地抬高价格 D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E土地用途的变更

答案:ABDE 2.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除对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等列入地方定价目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外,其他房屋价格均已放开由市场形成。

A经济适用住房价格 B廉租住房租金

C公有住房租金 D商品房购买价格

E商品房租赁价格 答案:ABC 3.铁路运输价格的特点有()。

A只有销售价格一种表现形式 B递远递减

C种类繁多 D递远递增

E承担着繁重的建设筹资任务

答案:ABCE 4.经国家铁路正式运营线运输的货物,执行国铁统一运价。统一运价由运营价格、铁路建设基金和新路新价全路均摊运费三部分组成。运营价格针对不同运输形式分为()。

A整车货物运价 B零担货物运价

C集装箱货物运价 D货运电力附加费

E包装费

答案:ABC 5.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7条规定,可以免交车辆通行费的有()。

A军队车辆 B出租车

C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 D长途汽车

E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抢险救灾的车辆 答案:ACE 6.邮政资费的计费方法有()。

A按所传递的信息量计费

B按信息传递的距离远近计费

C按传递速度不同计费

D按邮政部门所承担责任大小计费

E按体积计费

答案:ABCD 7.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的主要特点包括()。

A强制性 B特定性

C营利性 D补偿性

E竞争性

答案:ABD 8.根据《关于建立和完善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的通知》,对政府举办学校的教育收费实行听证的有()。

A小学、初中的杂费 B高中的择校费 C高中的学费 D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本科的学费

E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本科的住宿费

答案:ACD 9.医院的医疗服务成本测算分为()。

A医院成本测算 B科室成本测算

C临床成本测算 D医疗辅助成本测算

E服务项目成本测算

答案:ABE 10.中介机构实施收费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办理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证书

B未进行企业登记的非企业法人需向价格主管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

C依法进行税务登记,取得税务登记证书

D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中规定,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实施执业资格认证,取得相关市场准入资格

E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批准

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 篇6

关键词:资产价格波动;货币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成功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但是资产价格波动却十分巨大。这一现象对整个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潜在着巨大的隐患,所以货币政策制定者首先要作出表态:是否对资产价格的波动进行反应?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上,得出自己的看法。

一、相关文献回顾

理论界存在两种看法:一方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另一方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

Cecchetti、Genberg、Lipsky和Wadhwani(2000):央行应该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反应,这样做可以改善宏观经济状况。当资产价格高于其基础价值时,央行应该调高利率;反之亦然。钱小安(2002):资产价格的变化通过改变货币需求的稳定性来影响货币政策。瞿强(2003):物价稳定应是持续的物价稳定,资产价格包含着未来价格的信息,所以要研究资产价格变化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然而,Bemanke和Gertler(1999,2001):央行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不应对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仅当资产价格的波动影响通货膨胀的预期时,才对其进行反应,且不是对其直接进行反应,而是对被影响的通货膨胀进行反应。戴根有(2000)、谢平(2004):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不完善,保持独立性的央行不应对股票价格的波动进行反应。

二、我国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

1我国股票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

货币政策的股票价格传导机制可分为四类效应:

(1)q效应:当货币扩张时,股票价格上升,q值变大,企业增加投资,从而总需求增加。

(2)资产负债表效应:当货币扩张时,股票价格上升,企业的净价值增加,导致借款增加,投资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

(3)流动性效应:当货币扩张时,股票价格上升,当消费者对这种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的持有量较多时,则他们将来陷入经济困境的几率就比较小,从而增加耐用品的消费。

(4)财富效应:当货币扩张时,股票价格上升,消费者的财富增加,从而增加消费。

然而,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不规范,股票价格波动的投资效应(q效应)不明显,即使q值很高时,企业也不愿进行实体经济的投资,而是再次进入股票市场;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偏向股权融资,同时股票市场股权融资的成本和风险极低,从而资产负债表效应几乎不存在;由于我国的大多数股民即使在获利时,也不增加消费,而是在股票市场循环投资,即财富效应也不显著。

2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

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可分为三类效应:

(1)投资效应:当货币扩张时,利率降低,房屋融资成本下降,而对房屋的需求增加,则房屋的价格上升,从而房地产商就会增加投资,总需求增加。

(2)财富效应:当货币扩张时,房屋价格上升,拥有多处房产的消费者的财富增加,从而消费增加。

(3)资产负债表效应:当货币扩张时,房屋价格上升,银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增加,从而投资和产出增加。

然而,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尚不发达,以上三者效应几乎不存在。具体而言: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只有自住房屋,即使房屋价格上升,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房屋供于抛售而获利。对于那些欲购房者,房屋价格的上升,增加了他们的购房压力,从而减少他们的消费。

三、结论

石油价格政策 篇7

为了稳定生猪价格,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国家于2007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政府出台的调控政策,学术界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政策效果的评价,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将从政策实施的背景、主体和客体、工具、约束条件和效果等方面对其展开系统研究,以期为今后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些许启示。

1 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的背景

1985年开始,我国放开了生猪及猪肉价格,生猪市场实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的价格管理体制。从此生猪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同时,在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情况下,生猪价格呈现上涨的总体趋势。2000-2011年间,我国生猪价格由5.94元/kg涨至16.88元/kg,年均增长率达到14.02%。其中,生猪价格较上年下降的有4年,分别是2002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下降的平均幅度为11.66%,最大降幅为24.37%。

粮食价格下跌和国际生猪价格持续走低是2002年生猪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经历了2004年生猪价格的大幅上涨之后,2005年生猪价格理性回归。2004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爆发禽流感导致禽肉消费减少,猪肉消费增加,生猪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禽流感过后,猪肉消费逐步减少,生猪价格出现下降。2006年上半年生猪存栏减少,出栏增多,猪肉产量增加引起生猪价格下降。由于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猪价一路走高,养殖户纷纷补栏,导致生猪市场供给过多,最终引发2009年生猪低价。其余7个年份,包括2001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生猪价格均较前一年有所上涨,平均涨幅为26.70%,涨幅最大的年份是2007年,该年生猪价格较上年增长了64.05%。2006年下半年我国南方地区爆发生猪蓝耳病疫情,部分散养户退出养殖,规模养殖户也缩小了养殖规模,生猪市场供给紧张,导致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其余年份生猪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多,包括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猪养殖成本的上升以及通货膨胀等,可以说,生猪价格的上涨趋势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图1)。

我国生猪价格在表现出长期上涨的趋势下,生猪价格运行还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特点,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图2)。

第一阶段: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这一阶段生猪价格的平均波动率为2.63%,波动率最大的2006年1月,其值达到14.89%;其余76个月份的波动率数据中,有65个月份的数值都在5%以下。生猪价格波动方向方面,38个月份的生猪价格较上月上涨,另外39个月份的生猪价格较上月出现下降。总的来看,该阶段生猪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实际生猪价格在5.56元/kg—9.66元/kg之间波动。

第二阶段: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这一时期,生猪价格波动加剧,平均波动率达到5.58%,是前一时期的2.12倍左右。在所有66个生猪价格月度波动率数据中,有10个月份的波动率超过10%,31个月份的波动率超过5%,分别占总样本数据的15.15%和46.97%,而第一阶段这两项的占比仅为1.3%和14.29%。生猪价格波动方向方面,42个月份的生猪价格较上月增加,24个月份的生猪价格较上月下降。上涨幅度最大的是2010年7月,其值达到15.56%,下降幅度最大的月份则是2009年4月,降幅达到11.01%。与前一阶段相比,该阶段生猪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实际生猪价格的波动范围在6.47元/kg—19.68元/kg之间。

综上所述,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有加强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006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波动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由于该时期生猪价格始终在高位运行,且生猪价格上涨的时间多于生猪价格下降的时间,因此,生猪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失,并且,推动了我国整体物价水平明显上升。基于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猪价格调控政策,以缓解生猪价格波动。

2 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的主体和客体

政策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方面,政策主体制定政策的目标并规定政策客体的范围和性质,另一方面,政策客体也对政策主体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1]。因此,研究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运行机制,必须了解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主、客体,并运用系统的观点加以分析。

2.1 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主体

当前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由国务院统一领导与部署,多部门联合参与完成的。具体实施时,遵循分级负责,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中央一级,多个部委共同构成了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主体,具体包括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下属机关。除了中央一级外,地方一级的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参与实施了生猪价格调控。他们承担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本行政辖区和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生猪市场调控工作[2]。

2.2 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的客体

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客体:分别是市场、生猪养殖户和消费者。针对客体市场的主要是国家储备肉政策。客体是生猪养殖户的政策包括: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补贴和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信贷支持、重大疫病免费疫苗和强制扑杀补偿、屠宰环节的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粪污处理设备补贴和生猪生产和监测预警。其中,部分政策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主要针对的是生猪规模养殖户。此外,生猪信贷支持政策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其客体是生猪规模养殖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具有一定资金和养殖规模的生猪养殖户才能获得信贷支持。可见,生猪规模养殖户是目前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最主要的实施客体。针对的客体是消费者的政策,主要是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3 我国生猪价格调控的主要政策

与2007年之前国家采取的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相比,现阶段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工具或手段可以说是总量巨大,手段繁多,运用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类:

3.1 生猪生产扶持政策

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具体来说,要建立能繁母猪补贴制度,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农场)的奖励政策和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3]。2011年国家继续发文《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强调继续实施以上政策[4]。

3.2 生猪疫病防控政策

针对生猪疫情给我国生猪价格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具体出台重大疫病免费疫苗、重大疫病强制扑杀补偿和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三项政策,以加强生猪疫病公共防控体系建设,减缓生猪市场价格波动[3]。2011年《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提高了因防疫需要而扑杀的生猪补助标准,由以前的每头600元提高到800元,对屠宰环节病害猪损失补贴由每头500元提高到800元[4]。

3.3 生猪信贷支持政策

要解决猪周期的难题,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是远远不够的,金融机构贷款也是引导生猪规模化发展、稳定生猪价格的重要手段。2007年的《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2011年的《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都强调了信货支持对稳定生猪生产的重要性[3,4]。

3.4 生猪价格监测和调控政策

从短期来看,无论是生猪生产扶持和疫病防控政策,还是生猪信贷支持政策,都不会对生猪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即这些政策的效果是通过生猪生产传递到生猪市场。因此,他们都属于一种间接的生猪价格调控政策。与之相反,国家储备肉政策是一种直接的生猪价格调控政策,政府的买入或卖出行为将直接对生猪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影响。它和生猪生产和市场统计监测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第四个重要工具:生猪价格监测和调控政策。2009年《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明确规定了不同预警区域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响应机制,主要是根据猪粮比价的变动情况,分别或同时启动发布预警信息、增加储备等措施[5]。

4 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

4.1 资金约束

虽然与2007年以前相比,现阶段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资金投入总量较大,但从目前政策实施的反馈情况来看,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仍然受到资金方面的约束。中央方面,近些年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发展生猪产业,但由于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中央财政对该部分的投入仍显不足。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为例。200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申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生猪扩繁场和种鸡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规定,国家补贴的起步标准是养殖场的生猪年出栏量达到500头以上[6]。若按此标准,湖南省约有16000家养殖场可以获得补助,而事实上,2007年湖南省获得补贴的养殖场仅1079家,2008年为925家[7]。也就是说,超过9成的“合格”养殖户没有获得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央补贴的不足。对于地方而言,政府收入源减少,资金压力大,难以完全承担起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县级财政,其资金配套压力相对更大。如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09年度县财政配套支付能繁母猪补贴896万元;支付能繁母猪保险配套费538万元;配套支付免费疫苗费650万元;直接支付免疫注射劳务费1000万元。当年财政合计支付3000多万元。尽管国家每年对生猪调出大县补助1000万元,但相抵后地方财政仍增加了2000多万元的支出[8]。

4.2 人员约束

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不仅受到资源、资金约束,同时还受到人员约束。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专业人员配备不够,即人员数量上的约束。尽管国家和各地方政府提高了基层动物防疫员等的工作经费标准,但仍不足以吸引相关人士从事生猪价格调控的基层工作,致使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受到一定约束。同时,生猪价格监测统计工作也由于缺乏专业统计人才而存在统计资料不健全、统计信息更新较慢等问题。二是人员素质欠缺,即人员质量上的约束。为了落实好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全国畜牧总站于2007年在北京等地举办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管理和技术培训班,对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了种公猪的培育和选择、母猪饲养管理,以及生猪疫病防疫等方面的培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基层人员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一些基层防疫员由于免疫注射操作不规范,导致生猪发生疫病死亡现象,给生猪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3 时滞效应约束

在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约束条件中,时滞效应约束对其影响最大。2007年生猪价格暴涨之际,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采取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政策来扶持生猪生产,目的是通过增加生猪市场供给以降低生猪价格。然而,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该轮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并未立即发生作用,而是在政策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才发挥效用。由于市场高价使得很多养殖户扩大了养殖规模,生猪市场供给增加。此时,政府的政策进一步增加了后期生猪市场供给,最终引发新一轮生猪低价,整个2009年以及2010年上半年我国生猪价格一直在地位徘徊,最低时仅为9.33元/kg。可见,时滞效应对于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时机的确定、政策工具的选择都有着重要影响。按照生猪价格调控政策时滞发生的根源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内在时滞和产出时滞两大类。(1)内在时滞。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内在时滞指生猪价格发生非正常波动,需要采取对策加以缓解开始,直至国家最终实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为止的这一段时间。它又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时滞,即从生猪市场价格发生非正常波动到中央取得比较明确的认识,决定开始研究对策的时间。第二部分行政时滞,即国家明确生猪价格变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后,到决定实施何种政策工具之前的这段时间。2006年下半年我国生猪价格触底反弹,12月生猪价格突破9元/kg,2007年6月达到15.35元/kg。在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一年后,中央才于2007年7月采取全面的调控措施。(2)产出时滞。产出时滞指国家采取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后,到对生猪市场价格产生作用的这段时间。产出时滞分为:决策时滞和生产时滞。决策时滞指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实施相关生猪价格调控政策以后,生猪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新形势,改变自己的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的时间。生产时滞指生猪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生产和消费决策后,对整个生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的时间。相比内在时滞,产出时滞的长度变化很大,并且更加复杂。针对生猪高价,国家于2007年7月实施调控措施,但猪价直到2008年5月才开始出现回落。

5 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与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的背景、主体和客体、工具、约束条件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整体运行机制。有关政策实施的效果,理论界存在一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实施效果较好,初步达到了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的目标,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现有政策作用有限,未能有效缓解生猪价格波动。本文认为,在对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以其是否较迅速地稳定生猪价格为依据,因为时滞效应等约束条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效用的发挥。因此,本文在评价其效果时,将以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目标实现情况为依据,即综合考察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保持合理的生猪价格水平、稳定生猪市场供应、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和增加生猪养殖户收入等目标的作用。中央政府对全国生猪市场价格进行系统调控,以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为标志。因此,本文以2007年为界,在此之前为政策实施前的时间,此后为政策实施后的时间。

5.1 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保持合理生猪价格水平的效果

根据《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以下简称《09预案》),当猪粮比价位于9∶1-6∶1之间时,生猪价格正常[5]。2000-2006年间,我国猪粮比价的平均值为5.82∶1,其中月度猪粮比价最高值为7∶1,最低值为4.37∶1,47个月份的猪粮比价低于6∶1,占样本数据的55.95%。2007-2011年间,猪粮比价平均值达到7.1∶1,最高值高达9.64∶1,最低值4.61∶1,13个月份的猪粮比价低于6∶1,占样本数据的21.67%,另有5个月份的猪粮比价超过了9∶1。可以看出,政策实施后,生猪价格大部分时间在正常范围内,只是生猪价格始终在高位徘徊,消费者利益较政策实施前受到一定损失,相对地,生猪养殖户的收益增加。但是,生猪价格的波动幅度较政策实施前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表示月度生猪价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的极值比这一项,政策实施后的数值高于政策实施前;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标准差和数据相对变异程度的变异系数后者高于前者。这表明,2007年以来的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并未能有效遏制生猪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势头。

注:极值比=最大值/最小值。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畜牧业信息网(http://www.caaa.cn/)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从政府陆续出台的调控措施来看,政府对生猪市场的调控日趋成熟。2007年生猪价格大涨之际,国家出台以生猪补贴为主的系列生猪价格调控政策,一方面生猪价格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下一轮的生猪低价,该轮生猪低价持续了近一年半,生猪价格最低仅为9.33元/kg。随后,生猪价格再次上涨,2011年6月达到17.54元/kg。与之前调控措施不同,各级政府部门调控此轮猪价上涨的思路不是打压猪价,而是将调控的重点放在了促进生猪规模养殖、加快市场建设和完善市场调控机制方面[9]。在猪粮比价未高于9∶1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均表示不会通过大量抛售国家储备肉或者进口猪肉来打压猪肉价格。各政府部门坚持完善已有调控机制、完善低收入群体补贴和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以保障消费者福利。

5.2 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稳定市场供应的效果

生猪价格是由生猪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由于我国生猪市场需求基本稳定,因此生猪市场供给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生猪价格。一般来说,生猪供给或生产的波动先是由能繁母猪的波动开始。当猪价达到高峰时,养殖户先调整能繁母猪数量,后逐步调整生猪产量,使其与需求相适应[10]。2009年开始,国家定期公布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数据,因此有关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稳定生猪市场供应效果的分析也从这一年开始。《09预案》的调控目标之一是生猪存栏不低于4.1亿头,能繁母猪存栏不低于4100万头。按此标准,国家的调控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然而,《09预案》主要是针对生猪价格过度下跌采取的措施,并未明确生猪价格上涨时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的合理范围,后续政策也未涉及,这是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存在的不足。通常认为,能繁母猪存栏占生猪存栏的比重在8%-10%比较合理[11]。利用农业部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我国2009年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占生猪存栏比重(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占比一直高于10%,其中2009年2月、3月、2010年2月,能繁母猪存栏占比都超过了11%,说明现有政策对于稳定生猪市场供应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值得肯定的是,国家政策的效用正慢慢显现,2009年能繁母猪存栏占比的平均值为10.71%,2010年降至10.62%,2011年进一步降至10.41%。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http://www.moa.gov.cn/)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5.3 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效果

与国外生猪产业发展良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猪规模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1999年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占全国生猪总量的比重仅为20%,2003年这一比例也只有28.7%。大量散养户的存在使得我国生猪市场供给经常处于波动之中,受此影响,生猪价格波动频繁。因此,推进生猪规模化发展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国家制定的有关生猪价格调控政策来看,政府推进生猪规模化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2007—2010年间,国家每年至少安排25亿元资金用于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每年继续投资25亿元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并视情况适当增加投资。受此影响,全国生猪规模养殖比例出现较大幅度上升,2007年其值达到48.5%,2008年、2009年生猪规模养殖比例相继超过了50%和60%(表3)。

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0年《中国畜牧业年鉴》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生猪规模养殖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使大规模生猪养殖户生猪出栏占比越来越高。1999年年出栏量50-499头、500-2999头和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分别占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提供生猪的65.4%、15.6%和18.9%,到了2009年,50-499头规模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占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500-2999头和30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占比则分别上升了13.1%和4%。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生猪生产自然发展的趋势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引导的结果。可见,现阶段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5.4 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增加生猪养殖户收入的效果

目前来看,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增加生猪养殖户收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2001-2006年,全国生猪平均成本利润率为11.44%,其中散养生猪成本利润率为9.66%,小规模养殖为14.27%,中规模养殖为12.95%,大规模养殖为8.85%;2007-2010年全国生猪平均成本利润率上升至20.41%,较2001-2006年增长了78.41%,其中散养生猪、小规模生猪、中规模生猪和大规模生猪的成本利润率分别为17.92%、21.42%、22.26%和20.06%,分别增长了85.51%、50.11%、71.89%和126.67%。不仅如此,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的成本利润率数值也较政策实施前有所提升。2001-2006年间,全国生猪平均成本利润率最高的年份2004年,其值为19.79%,最低年份2005年,其值为7.48%;2007-2010年间,成本利润率最高的年份为2007年,其值高达37.85%,最低的2009年,成本利润率为10.51%。这说明,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增加生猪养殖户收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生猪成本利润率年度间差别较大,即生猪养殖户收入不稳定,即使在政策实施以后,该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说明现阶段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增加生猪养殖户收入还存在一定局限。

(单位:%)

注:散养、小规模养殖、中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的划分标准,参见《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即指生猪年出栏量:农户散养在30头以下,小规模养殖30-100头,中规模养殖100-1000头,大规模养殖1000头以上。数据来源:根据2002-2011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对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运行机制的分析表明:(1)现阶段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工具总量巨大,手段繁多,运用复杂。(2)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受到资金、人员和时滞效应等条件的约束,其中时滞效应的影响最大。(3)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较好,初步达到了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和增加生猪养殖户收入的目标,但对保持合理的生猪价格水平和稳定生猪市场供应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6.2 政策建议

(1)加强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立法工作。现阶段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大多是通过“一年一个文件”的形式出台,如2007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2009年《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等。这不利于生猪养殖户形成政策稳定的预期,政策会不会变的疑虑影响着生猪养殖户的的长期生产决策。因此要加强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的立法工作,尽早将我国政府对生猪产业的管理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加强部门协调,完善监测统计工作。我国生猪市场数据统计工作由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等至少四个部门负责,因此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形成资源共享,以完善监测统计工作。

(3)加快流通体系建设。政府要大力扶持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鼓励养殖户与屠宰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逐步实行订单生产,防止猪价大起大落。

(4)促进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增强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滞后、疫病防控体系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我国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政府应加快推进生猪养殖的科技创新,加大对生猪品种改良与选种育种、重大疫病防治、规模养殖场环境控制与污染治理等重大技术的研究,提高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12]。

参考文献

[1]金海燕.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运行过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董玲.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5-03.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知[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5-03.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EB/OL].http://www.gov.cn/gzdt/,2012-05-03.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申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生猪扩繁场和种鸡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EB/OL].http://finance.stockstar.com/,2012-05-03.

[7]何珺.湖南9成养殖户未获国家补贴专家称真好侧遭误解[EB/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2012-05-03.

[8]符永山,翟惠锋.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牧业通讯,2010(19):20-22.

[9]吴彦超,李昊.政府调控顺势而为社会舆论平和应对——政府调控猪肉价格总体思路与成效[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8):26-28.

[10]佚名.能繁母猪数量直接影响生猪市场波动——近二十年来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分析[EB/OL].http://book.qq.com/s/book/0/13/13431/137.shtml,2012-02-06.

[11]王珺.猪价:周期论PK供需论[EB/OL].http://www.boyar.cn/article/,2011-12-19.

石油价格政策 篇8

随着先后三批共计3 000万t的东北玉米国家临时存储收购任务的全面启动, 2008年12月底至今, 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收购进度明显加快, 在政策收储的直接推动下, 东北产区农民售粮十分踊跃。

预计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总产量在6 000万t左右, 随着政策性玉米收储的持续加快, 按照省内消耗30%计算, 折合商品粮预计有近70%的贸易粮源被国家所掌握。与此同时, 北方产区多数贸易商手中玉米库存十分有限, 尤其是东北粮商仍普遍采取以销定购的贸易策略, 加上政府曾表示不排除后续增加收购的可能, 因此自2008年新粮上市以来, 国储正由“大粮仓”逐渐转向“大粮商”的角色, 对2009年下半年的玉米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定价权。

政策收储出现“惠商”不“惠农”现象。从政策收储的整体进度来看, 国储在东北地区的收购进展十分顺利, 但多数农民却依然无法享受政策高价收购带来的实惠, 主要原因在于:首先, 长期以来, 一些东北农民渐渐养成了等待粮商上门收购的习惯, 因此, 即使在得知国储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多数农民主动售粮的积极性仍有限。其次, 国家此次收购东北玉米全部是以临时存储的形式来进行的, 加上今年政策收购价较去年大幅提升, 因而使得一些粮商趁机以低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源, 进行筛选后再以高价转售国储。再次, 由于今年东北玉米产量大幅增长, 市场粮源供应充足, 因此政策收储对新粮的收购标准也较为严格, 部分农民在售粮过程中被国储收购拒之门外, 而这些粮源最终只能以较低的价格流入加工企业或贸易商手中。

由于大量不符合标准的玉米被粮商及用粮企业低价吸纳, 造成农民种粮收益进一步缩水。因此, 东北玉米临时存储作为国家惠农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收购标准也应“随行就市”, 根据多数农民手中存留玉米的质量水平适当放宽入库标准, 并鼓励用粮企业及贸易商积极加入到收购的行列中来, 使得政策收储能真正起到“惠农”的作用。

倘若国家采取更为简单直接的措施--最低保护价收购玉米, 可以在此前国内玉米价格持续大跌的背景下, 使得多数农民种粮不至于亏损, 并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手段来逐步引导市场收购价格稳步回升, 最大限度减少托市政策“惠商”不“惠农”现象的存在。

随着2008~2009年度我国政府对玉米市场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 当前国储在玉米市场上的角色正逐步改变, 同时政策价格也将成为市场价格的风向标。2009年国家对玉米市场的政策调控将依然偏紧, 玉米价格有望在二季度逐步走强。

股票价格泡沫与财政政策 篇9

一、股票价格泡沫形成的因素分析

股票价格泡沫是指股票价格的上涨已经脱离了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真实资产的价值和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所带来的股利收入所决定的价格。股票价格泡沫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 股票市场的供给特性。

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产品供给对价格变动的调整比较迅速, 在较短时间内供给与需求能够趋于均衡。股票市场则不然, 通过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一小部分。并且对公司的上市资格要求比较严格。因此, 即使股票价格上升非常快, 也不能在短期内通过大量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缓解供需矛盾。

(二) 股票市场的需求特性。

资产具有长期寿命, 从而可以在某一日被买来, 而在另一日期被卖掉。因为这个原因, 个人愿意在当前购买为它们支付的价格, 不仅取决于今天的条件, 即当前直接的收益和好处, 而且还取决于对明天条件的某些预期。当对未来价格预期较高时, 就会导致需求曲线右移。预期是可以剧烈波动的, 这种剧烈波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三) 市场调节机制的内在缺陷———信息不对称。

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尤为严重, 除了掌握公司经营决策权的少数股东, 普通的小股东往往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知之甚少。即使可以得到有关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年报, 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小股东很难从中解读出所隐藏的未来收益或损失。一些经营业绩好的公司或业绩正在由坏转好的公司确实具有投资价值, 这些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具有合理依据。但在股市低迷的时期, 这些优质股票似乎并没有被人们所持有, 而是随其他股票一同被抛售。相反, 在股市高涨的时期, 即使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成倍上涨。可见, 证券市场上一部分交易者因为信息不对称, 因而错误地将资金配置到了质地较差的股票上。

(四) 投资者 (或投机者) 的心理因素。

按照传统金融理论, 泡沫是不存在的。股票价格是通过有效市场来定价的, 这个市场由理性而精明的投资者组成。因为泡沫的存在意味着定价偏离了理性基础。然而, 投资者是人, 而人有时候是不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已经发现, 人们经常使用“经验法则”来帮助他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一个常见的“经验法则”是“锚定”, 它认为, 投资者相信他们第一次投资的市场初始水平是一种锚, 市场会回归到这个初始水平上。锚定效应通过刺激早期利润的变现来抑制泡沫, 因为投资者不相信市场价格可以上升太多。锚定心理与后悔心理共同作用, 刺激投资者在价格下跌的时候静观其变, 等待价格回升到“锚”的水平。因此, 在通常情况下, 锚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然而, 一旦泡沫开始膨胀, 锚定效应的作用机制就会发生改变。在泡沫中期到最后阶段, 哪怕股票价格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人们也愿意购买, 因为价格在一个高水平上已经维持了足够长的时间, 所以人们觉得它很正常。

(五) 市场资金流动性过剩。

股票价格泡沫的形成离不开市场上过剩的资金支持。过多的资金追逐较少的股票, 就可以产生“股票市场上的通货膨胀”, 股票价格持续上升, 形成泡沫。市场资金流动性过剩缘于中央银行实行的低利率政策和宽松的信贷政策。低利率政策一方面是存款利率不足于抵消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导致实际利率更低或负利率, 抑制了居民和企业储蓄的愿望;另一方面, 低利率政策使贷款利率变得很低, 企业和居民更加容易地贷款, 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 推动了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20世纪80年代, 日本股市泡沫形成期间, 日本央行的数据显示, 1986年1月~1987年2月间, 日本银行 (央行) 连续5次降息, 将利率从5%降至2.5%, 在当时为日本历史上最低。

(六) 股票市场所在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特性。

股票价格膨胀在任何的市场经济体制中都有可能出现, 当市场价格偏离合理的定价范围时, 泡沫就会出现。但是, 社会经济的某些特定结构更容易引发股票价格泡沫, 尤其是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首先,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 一般都从价格改革开始, 逐步放开价格管制, 让市场力量自发决定。然而, 一些配套改革比较滞后, 市场结构难于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变, 资源难于流向应该去的地方, 于是因为错误的价格信号而配置不当;其次,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比较滞后, 资金流动混乱, 资金流向没有受到有效监督, 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再次, 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初期, 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资金掌握在社会上一小部分人手中, 他们更倾向于积累财富, 投资于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资产市场;最后, 缺少对中小企业投资和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环境, 中小企业创业受限较多, 税负过重, 融资渠道有限, 这些都限制了人们创业积极性, 为资金向实体经济的分流设置了障碍。

二、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一) 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税收政策既可以对企业也可以对投资者施加影响使股票价格发生变化。税收主要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从而影响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来影响股票价格。一是免除所得税。所得税的减少增加了企业的税后回报, 从而提高了资产的市场价值。二是纳税扣除。纳税扣除可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 在累进税制下, 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 这种扣除的实际价值越大。三是税收抵免。投资抵免是税收抵免中最常用的一种抵免方式, 政府规定凡对可折旧性资产投资者, 可在当年应付公司所得税税额中扣除相当于新投资设备价值某一比例的税额。四是延期纳税和加速折旧。这两项税收支出措施是纳税企业等于得到一笔无息贷款,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税人的财务负担。以上税收政策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提高了企业的资产收益率, 从而提高了企业股票的价格。此外,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调节投资者的资金流向对股票价格施加间接影响。税收政策可以通过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两个渠道控制投资者资金流向。将资金投资于其他资产所获得的收益是投资于股票的机会成本, 储蓄所得税率的高低就反映了这种机会成本的高低, 通过提高或降低储蓄所得税率可以改变机会成本。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收益, 从而可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二) 财政政策通过公共支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政府通过购买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引导经济走出低迷状态, 使经济性充分向就业状态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会使企业盈利增加, 这会提高企业的股票价格。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善也会改变人们对未来收入增加的预期, 刺激人们对股票的购买, 这也会提高股票的价格。政府还可以通过转移性支出, 即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增强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 减轻人们对未来的担忧, 从而刺激人们增加当前消费和投资, 提高股票价格。

(三) 财政政策通过救助制度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影响股票价格的另一个渠道是政府对私人部门的救助制度。如果私人部门预期到政府会对 (明示或暗示) 会计报表损失予以担保, 银行和投资者将会产生道德风险, 并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

三、利用财政政策抑制股票价格泡沫

股票价格泡沫增强了人们的投机心理, 扭曲了资源配置, 加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而泡沫的破裂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在抑制股票价格泡沫中的作用。

(一) 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高涨时期, 政府应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 避免对经济的持续升温起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降低人们对企业盈利性和未来个人收入的预期, 降低人们购买股票的积极性, 从而起到抑制股票价格上升的作用。

(二) 通过增加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减少流向股市的资金。

政府可以降低或取消储蓄利息所得税来增加持有储蓄存款的收益, 提高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 鼓励了居民储蓄的积极性, 抑制了资金流向股票市场, 降低了对股票的需求和股票价格上升幅度。

(四) 提高投资股票的交易成本。

提高股票的交易税会对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者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投机者是以频繁的买卖来赚取差价而获利的。交易税的提高意味着投机者以更快的速度损失本金, 从而限制了投机者频繁的买卖, 减少了短期投机氛围, 鼓励人们更加注重长期投资。

摘要:股票价格泡沫会扭曲资源配置, 对实体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分析了产生股票价格泡沫的成因、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以及怎样利用财政政策来消除股票泡沫。

关键词:股票价格,泡沫,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Felix Eschenbanch and Ludger Schukenecht.2002.“Asset price and fiscal balances”ECB working paper

[2].Olivier Blanchard, Macroecnomic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储敏伟, 杨君昌.财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约翰.卡尔弗利.泡沫, 从股市到楼市的繁荣幻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玉米受政策调控打压价格趋于稳定 篇10

一、史无前例一周“双拍”

政府在8月17日的东北临储拍卖中将供应数量从100万吨大幅下调至40万吨, 点燃国储玉米库存下滑的忧虑, 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因此飙升。随后, 国家粮油交易中心8月18日称, 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相关市场周五将举行国家临时存储玉米 (含中央储备) 交易会, 拟竞卖逾100万吨玉米储备, 以满足市场需求, 平抑市场价格。其中40.001 8万吨将在东北地区售出, 另有60.1万吨则向北京、天津、河北、安徽等13个省 (市) 竞卖。

前次拍卖曾因数量下调而推动国内玉米期货部分合约价格涨至纪录高位, 政府反应迅速决定一周之内再次进行拍卖, 而此前, 玉米市场从未出现过一周之内连续两次竞卖国储玉米的情况。渤海期货分析师赵安明表示, 从本周东北临储玉米拍卖的总量上看, 加上8月24日的拍卖量总计80万吨, 与前一周100万吨的拍卖量仍有差距, 因此一周两拍不会对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但拍卖频率的增加体现了政策面调控压力并未松懈, 从而对玉米市场带来心理压力。

8月25日一周双拍的消息公布后, 8月26日玉米市场反应平淡, 大连玉米期货窄幅波动, 周边豆类市场的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玉米走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玉米研究员邱烈金表示, 国储玉米一周两次拍卖, 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但是目前玉米市场的看涨预期非常强烈, 如果新年度玉米生产稍有意外的话, 价格依然会维持高位。然而实际上, 目前玉米价格的上涨大多是由市场预期导致的, 国内玉米供需并不如表现的那么紧俏, 现货市场也有不少企业的玉米存量能用到9月份。

正如国家粮食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8月26日所称, 当前国内玉米货源和库存充足, 库存布局均衡, 拥有足够的市场调控能力。国内玉米供给总量没有减少。据统计, 2010年以来企业玉米库存增加数量, 相当于国家销售的临时存储和中央储备玉米出库数量的78%, 国家库存随着销售的进行减少了, 但企业库存增加了, 社会供给总量并没有减少。他还说, 当前东北市场之所以表现出强劲的购买需求, 与各类企业在看涨预期的推动下, 增加玉米库存行为有关, 有囤积和炒作的原因。

尚强民还认为, 东北地区若后期不出现大范围异常灾害性天气, 2010年玉米总产量将较2009年明显增加。2010年国内玉米新增供给量与国内消费量大体相当, 年度内并不存在供求缺口。他表示, 中国将坚决打击囤积炒作玉米行为, 向市场源源不断地供应储备玉米以实现市场稳定。业内分析师表示, 从政府政策来看, 稳定粮价的决心很大, 如果没有新的天气因素影响, 大连玉米期货近期将很难获得更大的上行动力。

2008年中国玉米产量创纪录后, 当年及2009年国家在东北四省 (区) 共收购了超过3 600万吨的临时存储玉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0年7月份时预计, 2010年中国玉米产量较2009年增加403万吨至1.68亿吨, 增幅为2.5%。

二、国家调控不会停止

8月18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CPI达3.3%, 涨幅创年内新高。其中, 食品同比上涨6.8%, 虽然与市场预期相符, 但粮价及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导致通胀压力明显加大。新湖期货分析师吴秋娟表示, 7月份CPI超过警戒线, 国家出手调控农产品市场符合预期。国家一周启动两次拍卖在于打压市场的看涨预期, 同时以时间换空间, 目前南方已有玉米零星上市, 随着新玉米的上市, 市场供给偏紧局面会有所缓解。国内现货市场保持稳中上行局面, 而期货市场对于信息反应更为敏感, 走势震荡。不过, 就玉米市场而言, 市场下行空间有限, 整体的上行趋势仍将保持, 但上行空间也较为有限, 高位震荡或将是后期市场运行的主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如果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扬波及下游市场如肉价等食品价格的上涨, 势必会对CPI的上涨带来一定推动力, 从而影响全年低通胀的发展目标, 对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赵安明表示, “因此, 国家对玉米市场的调控不会停止, 拍卖等调控措施仍将会持续。就短期的玉米市场而言, 由于8月份玉米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 玉米库存偏紧导致现货价格持续偏强, 另外, 玉米仍处于关键的种植时期, 天气方面仍有不确定性, 短期的玉米市场价格预计仍将易涨难跌。”

2010年4—7月底, 中国已购入近100万吨美国玉米, 为1995年以来最高采购量, 并为4年来首次进口美国玉米, 引发市场对国内玉米供应趋紧的忧虑。但发改委此前表示, 由于中国玉米进口量占国内市场比例较低, 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邱烈金表示, 如果2010年玉米市场丰收, 预计进口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进口量预计就在100万~200万吨之间, 总体影响有限, 而且目前国内玉米价格跟美国玉米价格价差并不明显, 进口玉米优势不大。

石油价格政策 篇11

(一)大豆产业发展情况。大豆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最近几年来,由于受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比较优势较强、国内种植大豆比较效益较低和加工企业亏损因素等影响,我国大豆进口呈逐年递增趋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0年至2012年进口大豆分别为5480、5263和5838万吨,占我国大豆国内需求量的80%以上,占全球进口量的40%以上。从2004年起,我国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建立了政策性收储、农业补贴及进出口调节为主要内容的价格调控体系。在市场和政府调控的双重因素下,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在此背景下,我国大豆产业在发展中却遇到了十分严峻的形势。

(二)大豆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下降。由于种植比较效益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粮食品种(大豆亩均净收益为113元,玉米净收益为191元,水稻净收益为435元),农民对大豆的种植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随着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新品种耐寒等适用性的增强,原4、5积温带种植的大豆逐渐被调整为种植玉米,使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以黑龙江省为例,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为5321.8万亩,产量117亿斤;2011年种植面积减少到4802.6万亩,产量为108.3亿斤;2012年种植面积下降到3995.7万亩,产量为92.7亿斤,2013年下降到3645万亩,产量为77.3亿斤。

二是加工企业举步维艰。由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较低,含油量较高,使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效益下降,加之粮油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大豆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企业发展缓慢,因此,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出现亏损状况。由于受进口大豆冲击等因素影响,本地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开工不足,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经测算,按目前国内大豆临储收购价格2.3元/市斤(进口转基因大豆到岸价格为2.10元/市斤左右),大豆油销售价格9200元/吨,豆粕销售价格4150元/吨,三级豆油产出率16.5%,产品得率豆粕80%,加工费280元计算,加工1吨大豆亏损30—50元,如果按网上竞拍每市斤2.40元计算,加工每吨大豆将亏损230—250元左右。据统计,2012年1—11月,黑龙江省加工大豆294.4万吨,实现利税9790万元,吨大豆利税仅33.25元。2012年大豆加工量比上年减少100万吨,产值减少30亿元。

三是初级加工产品多。目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以油脂加工为主,而且中小油厂产品以初级油和散油为主,主要加工产品依旧是豆油、豆粕,产品结构单一,加工后的副产品利用率不高。

四是非转基因大豆优势没有体现。黑龙江省非转基因标识不明显,缺乏对非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导致消费者对非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低,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在市场中区分不明显,价格趋同。在此期间,一些大豆加工企业被外资企业收购。为上述形势所迫,黑龙江省九三等一些大型大豆加工企业被迫转向沿海地区办厂,生产转基因大豆油,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豆加工企业中,内资企业(153家)年产值225亿元,仅占全部加工企业总产值的20%。外资企业不仅控制着大豆加工的绝对份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大豆、豆油和下游产品的供求和市场价格。

二、当前对大豆生产主要扶持政策和实施目标价格补贴的必要性

(一)大豆生产主要扶持政策。2004年起,我国全面放开粮食市场,近年来在扶持大豆生产发展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一是粮食补贴。为了减少由于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支出的影响,保证种粮农民收益,国家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实施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强农惠农支出,习惯统称为“粮食补贴”。按照黑龙江省“有税有补、无税不补”的基本原则,全省粮食补贴面积为1.78亿亩,全省平均每亩补贴标准为70元,种植大豆的耕地基本纳入粮食补贴范围,享受国家粮食补贴。

二是良种补贴。2005年国家为了促进粮食良种化发展,对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个主要粮食品种,实施了良种补贴政策,黑龙江省良种补贴基本是有种有补,使用优良品种种植四大粮食作物的耕地全部享受良种补贴,补贴标准为水稻每亩15元、大豆等其他三个品种每亩10元。

三是中央储备粮收购政策。为了保证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市场价格的稳定,由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下达包括大豆在内的中央储备粮收购计划和具体收购价格,由中储粮公司在大豆主产区组织收购并调往销区销售。

四是临时收储政策。为了保障种植大豆农民的利益,在大豆主产区出现农民生产大豆销售困难的时候,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下达大豆临时收储计划和临时收储价格,由粮食主管部门和中储粮公司组织收购。近年来,我国大豆临储价格一路攀升, 2008年为每斤1.85元、2010年为每斤1.90元、2011年为每斤2.00元、2012年为每斤2.30元。目前黑龙江省大豆库存为715万吨,其中中央储备、临时收储等政策性库存620万吨占86.7%、商品库存95万吨占13.3%。

五是地方储备收购政策。为了增强地方政府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黑龙江省建立了省、市两级地方粮油储备机制,在粮食收购价格方面,水稻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玉米和大豆执行国家临时收储价格,总体粮油储备规模150万吨,其中大豆最高储备库存25万吨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上述政策的实施,保护了种植大豆农民的利益,一定程度增强了国家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但由此也带来了市场机制运行不顺畅的问题,一方面市场收购主体单一,政府收储和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政策性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出现倒挂。使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东北地区,大豆加工企业普遍加工亏损,绝大多数停产,大豆加工产业举步维艰。

(三)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必要性。在东北地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对大豆产业发展和粮食补贴政策导向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调动农民大豆生产积极性。国家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确定大豆目标价格时,既考虑农民大豆生产成本,又考虑相应的收益水平,同时由于对目标价格提前向社会公布,让农民对种植大豆收益有了一个提前预知,能够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让农民有更加充分时间做好土地整理等大豆生产准备工作。

二是有利于大豆产业链条顺畅运转。目前,我国大豆产业链条连接运转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大豆与成品油价格倒挂,加工企业按市场价格购买原粮大豆,加工销售豆油体现亏损。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一方面取消现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不再执行目前大豆每斤2.3元的大豆临时收储价格;另一方面对大豆实行市场定价,国家对种植大豆农民按目标价格给予补贴。这样大豆就可以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形成市场价格,加工企业就可以从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拿到原料大豆,按照市场价格销售加工产品,从两个市场价格之间获取相应利润,保证和促进大豆产业链条顺畅运转。

三是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目前,国家所实施的国家储备、最低收购价收购、临时收储价收购等项政策,虽然起到了保障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作用和目的,同时,也促使粮食价格逐步攀升到历史、国际最高水平,而且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国家粮食敞开收购政策,使大量粮食集中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造成粮食库存爆满。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库存达到历史最高的1300亿斤,已严重超出粮食购销企业实际储存能力,相当一部分露天坐囤存储,调出、销售十分困难,给2014年新粮收购带来极大难题。国家财政部门负担大量储备费用和贷款利息,同时还支付巨量的粮食补贴资金。实施目标价格补贴价补分离后,粮食按市场价格走向市场,国家对农民在实施目标价格补贴的前提下,逐步取消粮食补贴政策,可以减轻大量的存储费用、贷款利息和粮食补贴资金,集中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进一步从基础方面支持和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四是有利于推进粮食调控政策价补分离。目前国家对粮食调控政策,一方面为了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粮食生产带来的增长因素,拿着巨额的粮食补贴资金;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农民种粮收益水平和粮食销售,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等价格收购保护政策。在支付巨额粮食补贴资金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够稳定粮食价格,而是逐步将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推升到历史最高水平,使有关生产企业难以接受。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大豆价格按市场供需情况随行就市,真正体现市场决定价格,既可以促进大豆流通和产业发展,也为农产品价补分离探索积累了经验,将有力推进农产品价补分离工作的进程。

三、对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大豆目标价价格确定。研究和实施大豆目标价格的目的是深化粮食补贴改革,既要考虑大豆生产又要考虑农民利益,应充分考虑农民种植大豆投入种子化肥各项生产资料、人工机械费用等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等因素。鉴于各省区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大豆产量差异和生产成本的不同,我们认为国家对试点省份以分省确定目标价格为宜。据省统计局初步调查统计,2013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成本每亩620.24元,每亩产出大豆262.9斤,每斤成本为2.36元。如按8%的收益测算,2014年黑龙江省目标价格应为每斤2.55元。我们建议,在大豆目标价格试点阶段,继续保留现行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的前提下,可参照每斤2.55元标准核定目标价格。

(二)关于大豆市场价格确定。根据黑龙江省大豆市场销售情况,大豆市场价可按照市县价格采集点加权平均确定。价格采集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等收购主体,建立价格直报监测系统。价格采集时间以大豆收购期为宜,一般应为当年10月至来年4月。

(三)关于补贴范围和对象。从调查中各级政府和村屯、农户反映的意见看,大家都比较倾向于“有种有补”原则,即只要种植大豆、土地不违法就应给予补贴;补贴对象应该补给大豆种植者,不宜补给土地所有者。

(四)关于补贴方式。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方式,主要应包括按产量补贴、按销售量补贴和按种植面积补贴等,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从目前大豆产销情况看,由于大豆市场销售情况比较复杂,销售对象既包括核算比较规范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包括没有核算手续的小豆腐坊、小酱菜厂和小饲养场等,根本没有渠道和办法准确调查统计大豆销售量。因此,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主要方式,基本就是按产量补贴和按种植面积补贴两种方式。

一是国家对试点省补贴。目前,国家对试点省基本思路是按统计年鉴粮食产量补贴,从理论方面看统计数据具有法律效力,依据比较充分,也比较简单。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国家统计粮食产量与各地实际产量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近两年国家统计认定黑龙江省大豆产量比黑龙江省实际收购入库大豆数量少20亿斤左右,基本占20%。如果国家对黑龙江省按国家统计大豆产量分配拨付补贴资金,黑龙江省在对市县按实际产量分配资金时,必然造成摊薄分配,降低补贴标准,引起农民不满。因此,建议国家在分配拨付补贴资金时,按实事求是原则相应考虑试点省核实认定的大豆实际产量,保证上下补贴标准相一致,保证种豆农民利益。

二是省对市县补贴。目前,在省对市县目标价格补贴分配方式上,主要意见:一是按大豆种植面积补贴,二是按大豆产量补贴,三是按大豆种植面积和常产补贴。我们认为应根据国家拨付的补贴资金总额和各市、县(单位)大豆产量确定补贴标准和分配拨付补贴资金。主要理由是,一是国家对省按产量分配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资金,省里对市县也应按产量分配,使上下分配口径一致,利于理解和掌握。二是如果按面积全省确定一个统一标准进行分配,即将国家分配黑龙江省的补贴资金按黑龙江省确认的大豆种植面积进行分配,确定每亩补贴标准,可能会产生每亩补贴标准与产量不匹配问题,如差异较大,会引发农民上访。三是大豆种植面积核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变化频繁,各地难以准确核定。四是按大豆产量分配办法,也考虑了各地大豆产量差异因素,体现了多产粮多补贴的原则。

三是市县对农户补贴。考虑黑龙江省各市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差异性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省里对市县对大豆种植农户的补贴方式不宜强行要求一致,应该给市、县自主选择权,允许各地根据具体情况,依据实际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数量等自主选择分配方式,将补贴资金发放给实际种植者。从简便易行的角度,我们感到市县对农户补贴方式,以大豆种植面积为宜。大豆种植面积是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关键,有关部门应采取农户申报、村级现场核实、乡(镇)全面核查、县(市)重点抽查等方式,以土地台账和土地承包合同等作为土地来源基础依据,把每个农户大豆种植面积核实核准。

(五)建立应急收购机制。随着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国家将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为了保证大豆销售市场的畅通,保证不出现大豆种植农户卖豆难问题,政府应在大豆上市前制定好托底预案,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和引导具备一定加工、仓储和资金实力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大豆收购,确保农民将种植的大豆及时变现,满足农民生活和再生产需要。

(六)执行公示制度。为了保证对农民发放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对种豆农户的大豆种植面积或产量等补贴基数及具体补贴标准、补贴数额等主要补贴信息,应分别在大豆种植面积(产量)核实和补贴资金发放两个环节,在村(屯)和乡(镇)政府或农场(单位)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增加补贴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确保把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经贸处)

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分析 篇12

观察近年来实施的收紧土地、信贷从紧、稳定房价的房地产新政,政策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手段,包括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也陆续发布过各项政策来进行房地产市场的改革与调控。而政策的实际作用力究竟如何,是否真正调控房地产价格。为验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实际影响,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1997—2006年以来的房地产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数据。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

二、上海市房地产价格分析

从1997年到2006年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指数(以上一年价格为100)分析看来,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1年较为平稳,房地产价格略微下跌,价格波动幅度较小。第二阶段:2001—2003年上海市房地产价格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03年,价格指数为120.1,比2002年增长了20.1%。第三阶段:2003—2005年上涨速度放缓,但是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直至2006年,房地产价格出现了6年来的首次下跌。

三、房地产政策运行效果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的房地产价格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涨跌幅度。建立包括政策变量在内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变化驱动力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由此可估算出我国近十年来房地产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所起的实际作用,对政策进行绩效评估和分析。

1. 变量指标选取

房地产价格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选取其中对房地产价格整体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指标变量,建立房地产价格指标化驱动力模型。选取因素如下:

(1)GDP,影响区域内地价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2)消费价格指数,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间接影响到对房地产的投资;

(3)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区域内人民对房地产投资能力。收入水平较高的时候,盈余资金更倾向于投资于房地产;

(4)房屋竣工面积,反应房地产的供给量;

(5)人口变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方面;

(6)房地产政策,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价格起的是直接的全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房地产政策,法律体制的改革和重大措施等。对政策采取分级量化的方式:国家法律、管理体制改革和重大举措赋值3—4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赋值2—3分,原土地管理局和国土资源部发文赋值1—2分。

综合分析1997年至2006年各政策的颁布情况,按照上述分级量化方式得出结果如下:

2. 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在建立回归模型前,首先要对各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此消除不同量纲对模型准确性的影响,在此采用的方差标准化对6个变量进行标准化;方差标准化后的变量具有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特征。

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得出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指数变化的回归模型如下:

Y=0.2109784741+3.6631*GDP-0.5728*SHOURU^3-0.5140*RENKOU^3+0.17831*GONGJI^2-1.5876*WUJIA-0.6383*ZHENGCE

其中,Y代表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指数;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SHOURU表示人均工资收入,RENKOU表示区域内人口数量,GONGJI表示年房地产竣工面积,WUJIA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ZHENGCE表示房地产政策变量。

模型中各个变量均通过检验。R2=0.99976,F、P检验:F=2109.7012,P=0.000016。从相关数据看出,此模型拟合度高,通过检验,该模型有效。

3. 政策效果分析

从模型看出,政策变量与房地产价格指数呈负相关。政策力度越大房地产价格指数则越低。1997—2000年这一阶段的政策,政策侧重土地的合理利用,并进行了住房制度的改革,此时期房地产价格指数保持微小幅下降的水平,变化幅度不大,价格稳定。2001—2003年,房地产价格指数开始攀升,此时期的政策力度相对薄弱,方向上主要为鼓励房地产市场。直至2003年,上海市GDP上涨速度迅猛,2003年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也达到120.1,较去年同比增长20%之多,迅速的攀升使其处于巅峰状态。而2003年之后的工作核心则是稳定房地产价格,规范土地出让程序,调控土地供应结构,开始了一轮较为严厉的调控风暴。从2004年开始,房地产价格指数虽然仍然保持增长的势头,但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直到2006年,出现了4年来的首次下跌。由此看出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从模型的分析看出,对Y,即房地产价格指数影响最大是GDP,影响指数达到3.6631,其次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第三即为政策,影响指数达到0.6383。

四、结论

通过对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建立的回归模型分析来看,房地产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确实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不同时期的房地产政策目标和力度不同,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尤其从2004年开始,面对突飞猛进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房地产新政对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的确起到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增长过于迅猛的房地产价格,稳定了房地产市场。由此可见,国家进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宏观调控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是稳定房地产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颁布各项合理且合时宜的政策,指导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虎.新时期中国土地管理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6-31.

[2]周超纲,黄贤金.土地政策构成要素及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1995,(9):1-5.

[4]伏玉林,李洋.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6,(28):64-68.

[5]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2):8-13.

上一篇:社会消防管理下一篇:城市空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