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消防管理

2024-09-30

社会消防管理(共12篇)

社会消防管理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深入推进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深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和《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全面推进自治区建筑消防设施标准化、标识化、规范化工作, 自治区消防总队于2009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建筑消防设施“三化”建设活动, 通过一年多来的活动推广, 不仅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隐患, 而且进一步规范了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及“三化”建设活动多年来的成效, 深刻阐述了“三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推动了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

一、建筑消防设施“三化”建设的成效

建筑消防设施“三化”建设, 即标准化、标识化、规范化。一是标准化, 即社会单位已办理合格的消防行政许可手续;已明确规定了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职责, 部门消防安全责任人职责和岗位员工职责;已建立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消防控制室值班、用火用电管理、重点部位管理、火灾隐患整改、消防档案管理、工作考评、工作奖惩“十项制度”;已制定消防控制室应急操作规程、配电室应急操作规程;消防控制室落实每班2人值班并持证上岗制度;已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二是标识化, 即社会单位室内建筑消防设施 (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火卷帘、防火门等) 已设置统一的标识;室外地下消火栓、水泵接合器等消防设施已设置明显标识;消防车道、消防车登高作业场地等已设置禁止堵塞、占用和停放车辆等内容的警示标志;建筑内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宾馆客房、公共娱乐场所包厢等设置了明显的指示标识;标识张贴位置醒目、内容简洁易懂;各社会单位落实消防控制室管理及应急程序、自动消防设施操作流程图、灭火和应急疏散流程图、消防设施设备管理表、消防行政许可文书、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单位消防安全组织结构图、建筑总平面布局图、建筑重点部位图、建筑消防设施平面布置图“十上墙”。三是规划化, 即社会单位室内建筑消防设施 (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火卷帘、应急照明等) 完好有效;认真填写《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表》;落实每日巡查, 定期检查, 填写统一的巡查、检查记录表;已与消防设施维保单位签订维护保养协议, 落实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计划, 及时更换故障消防设施;开展年度消防设施检测工作, 提供合格的消防设施检测报告;定期组织开展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灭火应急疏散演练;建立完整的各类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检查、维护保养记录和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灭火应急疏散演练等专项档案资料。

二、规范和加强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通过开展“三化”管理工作, 使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标识化和规范化, 努力构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完善”的良性工作模式, 是有效提高抗御火灾风险能力的积极措施。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全面提高单位主体消防安全责任意识, 督促建立有效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起有效的火灾隐患发现、整改、预防机制, 把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单位消防安全意识的高低在于单位领导安全意识的强弱, 领导的意识强, 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所以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就必须先从领导抓起, 使其充分认识到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使整改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一是自动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要充分认识工作的意义, 广泛开展动员, 指定专人安排此项工作。二是标准化管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要在一个半月时间完成“四个百分之百”的目标 (即建筑消防设施登记率达到100%, 建筑消防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100%, 建筑消防设施管理、维护人员消防培训率达到100%, 到2009年底建筑消防设施单位签订维护保养合同率达到100%) , 就一定要开好头。各单位要加强领导, 高度重视, 迅速行动。三是要加强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中突出的难点问题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对难点问题要加强反馈, 及时解决。消防大队应加强理论和实际指导工作, 共同开展好消防设施标准化、标识化、规范化工作, 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三化”建设要求社会单位和消防监督干部要认清在火灾预防中的重要意义;有效地与《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结合起来;提高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责任意识, 使其自觉接受消防监督;进一步提高消防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的有效率;强化各级人员的思想意识和岗位培训;强化监督检查职能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结束语

消防设施“三化”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基础性的工作, 同时“三化”建设又面临着艰巨性、曲折性, 作为消防监督执法部门和消防监督人员, 要把这项工作时时刻刻抓起来, 才能构筑一道有效的钢铁长城。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公安消防支队)

社会消防管理 篇2

关于印发********市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内各单位:

为积极应对全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乡建设不断加快而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消防需求,构建以提升火灾防控能力为核心,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特色鲜明、务实高效的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按照省政府要求,制定了********市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市人民政府消防安全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市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管理网格划分要全域覆盖

(一)组织机构。市政府成立****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公安局***副局长、安监局***局长、消防大队****教导员任副组长,消安委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全市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消防大队,负责消防安保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考评等工作。

(二)指导思想。全市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为主线,以推行消防网格精细化管理为载体,以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为核心,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消防管理,整合社会资源,实行群防群治,形成责任明晰、机制健全、措施得当、力量均衡、管理到位的消防工作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在全市构建起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特色鲜明、务实高效的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在街道和乡镇基本建立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组织和工作机制,消防工作责任有效落实,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社会防控火灾的能力显著提高,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四)网格划分原则。以********市民政局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划分消防安全三级管理网格。即:按街道(乡镇)划分“大网格”;按社区(行政村)划分“中网格”;按片区、单位划分“小网格”。“小网格”是构成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最基础的单元,在市区以国家机关办公区域、商业场所、多层和高层居民住

宅楼为单元划分,在农村以自然屯、户级联防组为单元划分。户级联防组的组建宜采用“七户、十户联防”模式。

二、健全组织,落实责任,消防安全管理要全民参与(一)落实三级机构,明确三级责任。一是做实“大网格”,严格按照市政府要求建立健全街道乡镇消防安全委员会,明确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辖区消防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综治、公安派出所、安监、工商所、治安巡防队等为成员。成立专门机构、设臵固定人员负责消防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落实各项消防工作措施。二是做强“中网格”,社区、村屯成立消防安全管理小组,由社区、村屯负责人直接负责,社区、村屯治保主任、积极分子、民兵等相关人员参加,积极推动基层消防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做细“小网格”,发展群众性消防自治组织,划分小网格责任片区,由社区、居委员会委员担任区片长,组织指导责任片区消防工作,以物业管理人员、保安、居民楼长、村民小组负责人为骨干,成立区域消防联防组织,确保基层消防工作责任到人,管理到位。

(二)落实各有关单位工作责任。市消防大队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依法落实消防监督工作职责,组织推进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公安派出所要明确专兼职消防民警和警务室民警消防工作职责,依法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大力发展消防保安队伍,推行重点单位、重点场所消防保安派驻制度,倡导小单位、小场所聘用消防保安,开展巡逻看护;综治局要将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平安建设及考核评定重要内容;民政局要将网格化管理纳入村(居)委会建设规划和考核评

价体系,要将居(村)民委员会建设、社区建设和减灾、救灾等工作与消防工作有机结合,督促基层政权组织做好消防管理工作;工商局要将消防安全作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的重要审查内容,加强对辖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积极参与消防安全检查,依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行为;安监局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范畴,作为安全创建考核评定的重要因素,并对辖区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劳动和人力资源局要将网格化管理所需基层管理人员纳入4050人员下岗再就业、大学生待岗就业、公益岗位文职雇员等社会公益岗位中去,并确保从业人员不低于本地社会公益岗位的5%;财政局要为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将乡镇、街道消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教育局要强化学校、幼儿园消防宣传教育,开展好消防教育宣传日、消防安全进校园活动;建设局要进一步明确物业公司各项消防安全责任,明晰工作职责,充分夯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三、夯实基础、整合资源,网格精细化管理要特色鲜明(一)强化城市消防自我管理能力,创建“消防安全示范街”。行政机关办公区域、商业场所集中区域、高层建筑密集区域和“城中村”等消防安全重点地区,要建立区域协作组织,实行联防联查,组织进行联合演练,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等火灾高危单位,要进一步深化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推行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备案申报、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消防安全自我评估“三项制度”,实行“户籍化”管理,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要建立火灾高危单位消

防安全评估制度,由具有资质的机构定期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协调将其作为单位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火灾高危单位应当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要充分利用各类技术防范设施和物联网技术,将消防安全纳入视频监控内容,实现对消防安全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大力开展“消防安全示范街”创建活动。

(二)开展全方位、常态化消防安全检查,充分发挥消防综合执法救援服务队功效。一是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的监管。对城市消防安全重点地区及城乡结合部、城市老街区、“三合一”场所、“棚户区”、出租屋等薄弱环节,政府将要结合城镇改造,集中解决存在的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改善城乡消防安全环境。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消防大队要坚决依法督促整改;构成重大火灾隐患的,市公安局要及时提请政府挂牌督办,限期消除。二是城乡基层要开展常态化消防安全检查。街道、乡镇消防安全委员会要每月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检查;社区、行政村要每周组织“两委”成员,对居民小区、辖区单位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巡防队员、物业管理人员、保安、社会单位管理人员及消防督导员、消防管理员和消防宣传员要结合岗位职责,每天开展防火检查巡查。三是充分发挥市内消防综合执法救援服务队的专业优势,采取定人员、定单位、定线路、定时段的方式,开展巡逻检查。

(三)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深入推进“1121”“1111”机制建设。火灾高危单位要建立“有人员、有装备、有器材、有组织”的志愿消防队。将根据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保证每个街道有一支政府专职或志愿消防队,并继续深入推进全市乡镇“1121”机制(即:一乡一镇二车一中队)和村屯

“1111”机制(即:一村一泵一车一小队)的建设工作。大力推行消防巡防一体化工作,赋予治安巡防队消防工作职能,配备消防装备器材,在开展日常巡逻的同时承担防火巡查、扑救初起火灾和消防宣传教育工作职能。加强保安队伍建设,将消防工作纳入保安服务内容,推动将消防安全技能列入保安培训和上岗考试范围,推动其结合守护、安全检查等开展防火检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探索实施专职消防保安派驻制度。广泛发展群众性消防志愿组织,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身消防公益事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基层消防力量覆盖面。实行联勤联动,将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治安巡防队、保安等力量纳入当地灭火救援指挥体系,经常组织专业训练,定期开展综合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四)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寒地区抗御火灾能力。结合全市地处高寒地区实际,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对不能满足防火和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及时增建、改建、配臵或进行技术改造。在城市社区设臵公共消防器材配臵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满足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抗御火灾能力。

(五)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全面启动百支消防宣讲团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要深入贯彻落实《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纲要》,继续深化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在主流媒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传、火灾案例警示教育等活动。消防大队要成立消防宣讲团,开展百支消防宣讲团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定期对乡镇街道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公安派出所民警、专职志愿消防员、巡防队员、保安、行政村社区“两委”成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消防管理能力。乡镇、街道要每季度确定一个工作日为消防安全宣传日,在火灾多发季节、农业收获季节、重大节日和民俗活动期间,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广泛普及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常识。社区、行政村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室,建设消防教育体验活动室,定期组织居民群众参加消防教育和灭火逃生体验。

四、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务求实效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是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需要,推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中心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全力抓好推进落实。各行业、系统主管局要将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纳入行业、系统管理内容,对本行业、本系统火灾隐患较多、整改困难较大的直属单位,实施重点帮扶。各社会单位要把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作为预防和控制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主动开展达标活动,积极开展自查自评。各单位要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工作原则,积极培育树立工作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二)细化责任,形成合力。各单位要逐项细化分解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相关局、社会单位、村庄、社区要逐一签订责任书,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具体单位、具体局、具体人员,做到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有关局、单位要运用各种宣传媒

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重要意义和内容标准,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消防大队要组织建设宣讲团,开展教育培训,确保划分的每个小网格至少有1名具备指导社会单位、居民家庭消防安全工作,宣传讲解消防知识的明白人。每个中网格都有一个具备消防监督管理督导检查和宣传教育的小组。每个大网格都要设臵能组织开展专业检查和组织开展消防宣传的专门组织机构。

(四)严格督导,明确奖惩。将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评机制,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检查考评、政府目标责任考评及政务督察内容,制定达标验收标准,定期检查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兑现责任奖惩。由于工作不到位导致发生较大或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的,要实行消防工作、平安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各单位每月工作进展情况请于每月

社会消防管理 篇3

关键词:消防工作 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215-02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會化的消防工作网络。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是我国消防工作长期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消防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做好消防工作,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指导方针,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是我们做好消防工作的基本方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是新修订《消防法》新确定的消防工作的原则,是消防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反映,“政府”、“部门”、“单位”“公民”是共同构筑消防安全工作格局的四大主体。在本文,笔者通过梳理新《消防法》颁布实施以来,“四大主体”宣贯新《消防法》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供商榷。

1 政府统一领导存在的问题对策

消防安全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消防法》第三条及其他相关条文都对各级政府的具体消防工作责任作出了规定。主要有宏观规划方面、火灾预防、农村消防工作、消防组织建设、灭火救援、执法监督等方面。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在经常性的请示、报告中,省、市、区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在消防工作的统一领导角色明显,在消防规划、火灾预防、灭火救援、执法监督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经费保障作用。但是,在乡镇、办事处一级在履行政府领导上存在的问题较多,大都存在主要领导对消防工作不重视,对待上级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没有认真落实,对于社区、农村消防工作、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和公安派出所业务经费保障等方面也是“片面”的落实,导致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政府统一领导之力成为“强弩之末”。

笔者认为要强化乡镇、办事处一级政府对消防工作的领导,首先应该进一步细化乡镇、办事处主要领导的消防工作职责,真正把消防工作纳入乡镇、办事处主要领导的成绩考核;其次是加大消防工作在乡镇、办事处工作中的考核比重,真正使消防工作成为乡镇、办事处的重要工作,从而使乡镇、办事处主要领导真正重视消防工作,真正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推进消防责任制的落实,将消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增加经费投入,认真组织实施,定期研究解决当地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促进乡镇、办事处对消防工作强有力的领导,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2 部门依法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消防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本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这是关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消防工作职责的原则规定。各级公安、安监、建设、工商、质监、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履行相应的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对消防工作齐抓共管,这是消防工作社会化属性决定的。然而,从新《消防法》颁布实施以来,相关部门在依法监管上没有发挥相应的管理作用。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没有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负责审批该工程施工许可的部门一样在给予施工许可;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按照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的监督检查,无证经营消防产品、器材的商家比比皆是,生产、销售不合格的消防产品的商家也一定程度存在。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很少办理关于消防产品生产、销售方面的行政处罚;其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本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也是停留在开会议、发文件的层面,没有真正的抓落实。

在强化部门依法监管方面,笔者认为首要的任务是根除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一家之事的思想。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固有观念,长期以来,一些单位和领导总是片面地理解消防工作,认为消防工作就是消防部门的事;哪怕新《消防法》明确规定了相关部门的消防安全监管职责,但仍然认为消防工作他们不是主体只是协助,对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也是怠于开展,或者根本是不履行,或者是在应付。其次是从上级理顺工作协作关系,在省、市、区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消防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模式,建立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健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消防监督体系。比如,前几年贵州公安消防总队在与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达成的公共娱乐场所的工商营业执照办理和年检都将消防方面的手续作为前置条件就是成功的做法。这是因为当前体制决定的,各部门只服从和听从自己的上级部门的指示、安排和决定的。尽管有《消防法》的规定,上级部门不重视、不要求、不安排、不考核,下级部门也自然也就觉得无足轻重。市、县级消防部门再怎么协调也是停留在面上,仅仅是一时之事、一时之效、一时之功,难求长效和经常。

3 单位全面负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消防法》进一步强化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在保证消防安全方面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明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对消防安全和致灾因素的管理和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四个能力”建设方面总体上好于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但是,仍然呈现单位、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投机意识严重,主动地、经常性的抓消防安全和致灾因素的管理少,主动、经常性的强化员工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和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开展灭火演练的少,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面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强化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笔者认为要在监督管理模式和执法力度上下功夫。当前,消防部门对人员密集场所等单位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主要是监督抽查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两个方式,监督抽查是为了消除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是为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人、管理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监管能力。事实上,两者未能实现同频共振,主要存在监督抽查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弱。其原因在于消防部门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督抽查频次远远高于《消防监督检查规定》规定的次数,也整改了大量存在的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然而宣传教育培训基本就是走形式和过场,培训不深入、不经常、不严格,起不到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监管能力的作用。同时,消防部门在监管中普遍重视火灾隐患的整改,然而对单位场所落实消防安全监管职责检查不严,这也是消防监督抽查未能真正促进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从法律责任层面上讲,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不落实《消防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消防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处理方式为“责令限期改正”,对于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罚,由此可见,其违法成本是相当低的。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单位全面负责,首先应从强化法律责任方面思考,对于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应设定较大数额的罚款处罚,从而促使其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职责,这是加强单位全面负责消防安全的源头和根本;其次是要搞好消防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的思想认识,使其从思想认识上转变观念,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切实负起责任,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四个能力”建设,实现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

4 公民积极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民参与度不高是当前消防工作社会化最突出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公民极少自觉举报消防违法和火灾隐患,在火灾扑救、事故救援等过程中群众的参与度也不高,有组织的自发扑救初起火灾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防”与“消”的两个方面公民对消防部门的依赖性表现的十分强烈,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公民是消防工作的基础,是消防工作重要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消防工作就不会发展进步,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就不会提高。笔者认为要广大群众要自觉参与消防工作,就深入贯彻《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就必须全面加强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消防宣传“七进”等层面,更应该从营销的思想和方法思考对公民进行消防知识的宣传推广,有效实施消防法律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全面吸纳公民参与消防工作,使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从自身做起,在工作、生活当中时刻注意防范,形成人人关心消防,人人重视消防,自觉做好消防工作的局面,才能更加有效地遏制火灾事故发生,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英国社会单位消防监督管理特点 篇4

英国目前的消防设计规范几乎全部是性能化的规定。英国消防部门把对建筑物的监管重点也从消防设计审批转移到了后期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同时,把保证建筑物消防安全的职责从消防部门移交给了雇主、物业、业主等“责任人”。

英国有关法令规定,“责任人”必须对其负责的物产的消防安全负全部责任,消防部门不再就某物产的消防安全发放“消防安全证书”。如果其负责的建筑物发生火灾,“责任人”应积极引导建筑物内人员进行安全疏散。发生火灾时,“责任人”不能全部指望消防员前来救援。该项规定从法律角度转移了救人的重心。把救人的主要责任交给了“责任人”。因此,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责任人”必须对其负责的物产定期进行火灾风险评估,确保其物产的消防安全。

我国社会消防管理创新的思考论文 篇5

首先,在实际消防管理工作中,应当对各级政府部门职责进一步进行细化。在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在消防管理工作所负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所涉及共同职责进行明确,并且应当进一步明确不同行业所具备的消防职责,其内容主要包括消防安全行政审批、行业内部监管以及违法行为查处,从而使消防管理工作中职责模糊及监管力度较差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其次,明晰各部门联动工作程度。各级政府部分部门均应当出台相关规定,在对社会上各种公共场所及建筑设施进行评定及审核验收过程中,必须要将消防安全当作重要内容,并且应当对各个部门依据自身职责进行严格把关,对于涉及部门比较多的一些消防事项,牵头部门应当担负主要责任,从而使部门联动工作能够得以较好开展。第三,落实责任问责制度。在进行消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对责任问责制度进行落实,在发生消防安全事故之后,对于相关部门责任应当认真追究,并且要进行适当惩罚,从而保证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均能够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努力,使消防管理工作能够得以更好开展。

2.2强化农村地区消防安全管理

强化农村地区消防安全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实际消防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以应当对农村基础消防设施加强建设,应当注意配备必须的消防设备及机械,同时在基础消防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及技术投入,积极提升基础消防设施建设智能化水平及自动化水平,为更好进行消防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对于农村居民应当加强消防安全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更多消防安全知识及消防安全技能,从而使其逃生能力及自救能力得以有效增强。此外,应当进一步加强社区物业消防管理,应当使社区物业在消防管理中积极参与,从而更好发挥其作用。这样一来,可通过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使农村地区消防管理得以强化。

2.3提升消防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在社会消防管理工作中,为能够使消防管理创新得以较好实现,使消防管理水平及质量得以提升,提升消防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消防管理部门应当对相关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加强重视,并且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消防管理人员能够将现代化消防管理理念及技能掌握,使其消防管理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进而更好开展消防管理工作。此外,消防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从而进一步充实消防管理队伍,使消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能够得以有效提升,进而为消防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理想基础[3]。

3结语

社会消防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消防管理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并且要通过有效策略及途径积极实现消防管理创新,使消防管理水平及质量得以提升,使其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清泉.浅析社会消防管理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11).

[2]徐洪锦.关于我国社会消防管理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36).

社会消防管理 篇6

关键词:消防;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统一

消防机构的执法活动,产生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实现消防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既是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消防部门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实现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又是基层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较难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消防执法实际,对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有机统一进行一些思考和研究。

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辩证关系

消防行政执法活动,产生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所谓法律效果,通常指在执法时,消防机构准确地适用法律法规并作出依法裁决,倾向于法律法规条文的准确适用。所谓社会效果通常是指消防执法人员通过对违法行为查处等具体行政行为,达到促使人们从处罚违法行为中受到警醒教育,不断增强消防安全意识,积极消除火灾隐患,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的目的。

1.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互为依托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并非相互孤立和对立,而是有机联系、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法律效果是检验执法活动是否依法实施和符合法治原则的尺度,社会效果则是检验执法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尺度。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有了法律效果并不必然就有社会效果,不讲社会效果的法律效果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失去了法律效果,则不能体现执法的威严;失去了社会效果,执法就没有实际意义。

2.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互为因果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互为因果,在消防行政执法中,如果我们的执法理念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在执法中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不灵活,甚至粗暴,或是主观臆断,不依照事实依据运用裁量权,不注重执法对象的感受,带来了执法对象的对立情绪,引起了部分群众不满或是对立,没有达到促使群众自觉遵行法规的内心意识和行动,这就没有收到良好的执法社会效果。从这个角度说,法律效果是取得社会效果的前提。如果在消防执法过程中,采取较好的方式方法实施执法,使执法工作得到群众理解支持,不仅执法过程顺利,同时又使违法者口服心服,收到制裁处罚少数人,教育影响一大片群众遵行法规的作用,既达到了执法的法律效果,又达到了预期的良好社会效果,今后再遇到同类型的案件,执法过程就会顺畅得多,这就是社会效果的作用。

二、当前影响消防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原因

1.法律适用观错误

一种是有的消防执法人员僵化刻板地理解、适用法律,把法律法规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机械执法,就案办案,认为这样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律的权威,才能实现法律效果,造成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脱节;另外一种就是无视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只讲社会效果而不讲法律效果,甚至为了本地利益、本单位利益无视法律的规定,损害法治原则和权威,使法律法规随心所欲地服从即时的需要或者特定人的需要。

2.法律法规不够科学、完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异常迅猛,使得法律的预见性、超前性与繁杂多样性的社会矛盾之间出现不一致,消防法律法规仍然存在“模棱两可区”、“盲区”及不合理,如《消防法》规定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营业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3至30万元罚款,对场所面积达到多大规模的要经消防安全检查却未在任何法规或规章中予以明确,实际工作中只能不论规模大小一律照此处罚,但很多场所本身面积就小,只有几十平方米,投资也仅是两、三万元,而我们的执法人员动辄六、七万甚至十几万处罚,虽达到法律效果,但于情、于理都不适当,这样的执法也就无从达到社会效果,因此,执法自由裁量权空间偏大、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人员对同一种违法行为,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处罚标准,造成法律力求实现的公平正义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

3.消防部门威信塑造方式错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防工作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消防部门自身存在的执法动机不纯,权力本位思想严重,执法不规范,态度简单、生硬,滥用权力,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造成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纽带的缺失,现实中,在其他行业部门不断见诸媒体、网络的城管暴力执法、强拆房屋、强征土地、强占农田、“天价”滞纳金等事件一再引发公众冲突,严重伤害着群众,也有损行政机关的形象,这样的执法焉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实现消防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途径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消防执法的永恒主题。孟建柱曾在全国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使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事情的处理,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努力实现执法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达到这个执法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工作。

1.转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是基础

传统的执法理念过于强调法律的刚性和威慑力,与现代法治精神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不相符合,近年来,随着新的《消防法》、《行政强制法》、公安部新修订的三个规章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消防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对消防部门在行政执法中的办案方式、程序、质量等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这就要求消防部门要改变对行政执法工作研究不多、要求不严的现状,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执法人员更应改变过去那种以管人者自居的思想,树立理性、严格、文明、规范、和谐的执法理念,把执法与服务、处罚与公正、形式与目的有机结合起来,在执法活动中,对具体违法行为的处理,一定要注意区别不同对象、区分不同情形,给予合法合情的处罚或处理,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和人性化执法的要求,使执法人员和群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理解,为消防部门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2.适应执法要求,提升业务素质是关键

执法者的素质是执法形象、执法观念、执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消防部门要根据自身特点,主动适应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对消防执法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和执法对象的感受,从提高执法人员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政策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有效举措,提高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掌握丰富的执法办案艺术,使执法者说内行事、办内行案,才能达到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目的。

3.强化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是前提

一是借鉴以往成功经验,着重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度,对执法人员从执法实体、程序、执法效果实行全程监管,以制度规范事,以制度管住人,防止个人背后“暗箱”操作,任意更改执法文书、任意降低处罚标准等执法随意性,避免执法过程中的不文明、不规范、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不断促进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二是完善执法考核、质量考评、过错追究等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单位、个人执法档案,将年度考评与日常考评、个案评判、专项执法检查相结合,努力实现考评工作的动态化、经常化,并將考评、检查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晋职晋升、提拔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地遏制执法人员办案责任心不强、办错案、乱办案的现象。三是准确适用法律,实体与程序并重。这需要执法人员运用法律和智慧,准确适用法律,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在事实认定上,执法人员应严格地遵守程序规定,以程序上的公正来确保实体公正,尽量使处理结果既能体现公平正义,又能饱含执法机关对社会和群众的理解,从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

4.积极改进工作,着力服务群众是根基

消防执法要真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必须始终坚持民意导向,以提升执法为民满意程度为落脚点,加强和创新服务举措、提升行政效能,着力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2012年8月27日,云南省公安厅发布了《云南省公安机关便民利民服务举措》,这是省厅在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三访三评”、“四群教育”等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制定的16条便民利民举措,2012年9月5日,公安部积极改进工作,推出了14项便民利民措施,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改进服务方式,坚持服务前移,不断完善便民惠民措施,拓宽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内容,畅通服务渠道,健全“网上消防”服务网站,最大限度地给单位和群众带来便利,让人民群众满意,推进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5.加强法制宣传,开展回访评议是平台

消防执法活动同样的结果,因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层面的人,对其评价可能有很大差别,任何一个社会,当事人对个案不公都有一种本能的“放大”效应,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要紧密结合消防工作实际,努力做好消防宣传工作,增加正面舆论效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消防部门的信任,如通过主动登门走访、邀请进门座谈、公开评议热线、开设网上评警专栏、博客、微博、QQ群等,面对面、心连心、键对键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评议监督,与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交流,准确把握群众对消防监督执法、灭火救援和执行群众纪律等方面的诉求,坦诚布公地接受群众对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的评议,着力整改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力求通过消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内外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祖奎.《和谐司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2]吴念胜,王玉.《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以刑事司法为视角.

[3]吴为民.《浅论如何实现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应的辩证统一》.

[4]刘岩.《对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若干思考》.鞍山师范学院

[5]《公安机关如何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6]《公安部集中推出14项便民利民措施解读》.公安部网站

[7]《云南省公安厅便民利民服务举措》

[8]《云南省公安消防部队开展“三访三评”深化“云岭消防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

[9]郭文辉.《对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介:

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 篇7

1 必要性思考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发展社会消防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 优化公共消防安全资源, 向公共消防安全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逐步形成惠及全民消防安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管理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消防安全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靠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 势必导致失控漏管;仅仅靠运动式的排查、整治, 只能带来社会暂时“平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火灾防控模式, 适应新形势发展。

(3) 推进消防社会化进程的需要。消防社会化是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逐渐演变成社会个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行为准则的过程,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改进消防安全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增加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活力, 才能适应消防社会化的需求。

2 当前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2.1 政府主导机制滞后

一些地方政府注重发展经济, 忽视消防基础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投入, 农村、城乡结合部、乡镇一级消防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未审先建、未改即用等违章建筑、员工住宿与生产经营合用、群租房屋、通天房等区域性消防安全隐患突出, 形成大量历史遗留问题, 亡人火灾多发高发。地方政府在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大多情况下属于“被动干预”, 往往发生较大以上亡人火灾事故后才引起重视。

2.2 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不适应

(1) 公安外部消防监管职能交叉。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与安监、质监、工商、建设等部门工作职能交叉较多。危险化学品行政许可和管理、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质量管理、建筑外墙保温、外墙广告、居住出租房屋等消防安全监管职能重叠、重复执法, 不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管理系统性不强。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配合不多。

(2) 公安内部监管体制不协调。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履行消防监督、灭火救援职责, 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决定了其难以完全执行部队条令条例、地方政府规定及警察管理制度。消防部门属于武警部队性质, 执行现役军官法和兵役法规定, 服役时间短, 流动频繁, 难以保留人才;部队管理与社会行政管理结合的角色, 难以适应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作为公安机关的下属部门, 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却又属于政府综合监管部门的职责, 作为政府的二级部门, 难以调动其他消防监管和应急救援资源和力量。

(3)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人事矛盾突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防火、灭火救援任务艰巨。就浙江省温州市来说, 全市火灾隐患总量多、覆盖广, 监督任务重, 现有的防火警力与承担的执法任务极不相匹配。目前温州消防执法人员73人, 人均管辖约1 945家企业、5 890家出租房、5 186家个体工商户, 管辖范围内违章建筑有3×107 m2, 2013年承担辖区5 000余起火灾事故调查任务。此外, 沿海地区及内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消防执法人员还承担繁重的灭火救援任务。这些地区消防中队受编制限制, 人员数量较少, 面对繁重的灭火救援任务, 大队一线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基本都纳入执勤备战力量编成, 随第二、三车辆出动。

2.3 社会单位自我管理无序

许多单位和业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盲目发展生产, 忽视消防安全管理。浙江省温州、台州等一些乡镇和城郊结合部的企业普遍存在违章搭建问题, 占用消防车通道, 导致防火分区、安全疏散不符合规范要求, 严重影响消防安全。2013年12月19日至2014年3月13日, 公安部、浙江省公安厅部署开展的第二次“清剿火患”战役期间, 台州市组织安监、建设、工商等24个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拆除违章彩钢板建筑58 355m2, 拆除门窗障碍物6 513m2。2014年1月15日至5月8日,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发现并拆除存在隐患的违法建筑的企业9 160家, 建筑面积超过3.5×106 m2, 存在火灾隐患的居住出租房7 373户, 建筑面积达559 800m2。

2.4 火灾源头管控机制不合理

2.4.1 建设工程消防质量难以保证

(1) 消防备案抽查制弊端凸显。备案抽查制导致大量中小型人员密集场所、地下工程等区域消防安全基本上处在失控漏管状态。受政策扶持、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家庭作坊、合用场所、居住出租房屋、乡镇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市场准入门槛低、成本低, 火灾荷载多、隐患量大, 既无法通过市场自我调解管理, 又缺少法律监管强制手段予以全面治理, 消防设计、施工质量难以保障, 火灾隐患十分突出。

(2) 技术审查存在局限性。现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行政审批制度要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做到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相结合。技术审查专业性强, 涉及消防技术标准繁杂,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警力不足、整体专业性力量不强, 难以适应职责要求, 施工现场检查难以保证。

2.4.2 火源管理存在盲区死角

对于浙江省2013年火灾事故分析, 违反电气安装使用规定和电器故障等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 占全年火灾事故总数的34.8%。但是, 目前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单位或者场所必须配备电工, 达到一定年限的建筑必须定期开展电气消防安全检测、配备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等必要的电气防火措施。在日常监管工作中, 监管人员缺少电气技术和防火技术的专业知识;在执法过程中, 火源整治要求相对单一, 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

2.4.3 消防产品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消防产品监管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对质监、工商 (现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消防监管职能的规定虽然变得清晰, 但协同执法机制欠缺, 尤其质监、工商对公安部发布的行业标准GA588-2005《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定》效力不予承认,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违法消防产品采取扣押措施后无法移交, 最终让使用领域违法消防产品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和其他使用领域。消防产品的质量保证、强制报废制度缺少法律规定, 建筑消防设施、器材质量、完好率不高。钢结构建筑防火涂料施工技术标准、对施工人员在操作上的技术要求及施工质量保证年限均属法律空白, 防火涂料“一涂定终身”的制度设计存在先天性缺陷。

2.5 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1)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消防安全管理专业性强、技术性强, 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各级政府及文化、建设、经信委、新闻出版、民政、安监等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 大多缺少消防专门培训, 只能检查发现一些基本的、较小的隐患, 管理针对性不强。

(2)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安全监测、施工图审查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一直以来没有消防资质、资格许可管理制度, 成立、运行、管理缺乏法律具体规定, 市场准入门槛低, 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受利益驱使还出现提供虚假、失实证明性文件的现象。尽管公安部发布了《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 对部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许可条件予以明确, 但市场基础培育、人员素质培养还处在起步阶段。

(3)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途径较少、工资待遇较低等现实条件, 导致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单位自我火灾防控能力普遍不高。

2.6 管理责任机制不完善

(1) 政府及监管部门监管责任追究机制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火灾事故监管责任追究没有统一的依据和尺度, 消防管理职责没有边界, 消防安全监管人员基本上是承担无限监管责任。实践证明, 责任追究机制不合理直接导致工作推诿、责任扯皮、人人自危, 严重影响消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 单位主体责任机制不能体现“单位全面负责”的消防工作原则。一是违法成本与违法所得之比较低。经济的发展促使超高层、大跨度、大空间、深地下等综合体建筑层出不穷, 此类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后收入可观, 《消防法》规定的处罚额度最高只有三十万元, 难以起到震慑作用。二是单位火灾事故责任不清。根据《消防法》法律责任有关规定, 一个单位如果存在消防违法行为或者火灾隐患, 即要受到法律制裁;而发生火灾事故未构成刑事责任的, 仅仅设定了警告或者处分, 与责权一致和公平正义原则要求不一致, 与“单位全面负责”消防工作原则初衷相违背, 难以实现法律的震慑、教育及警示作用。

3 对策探析

3.1 改革消防安全职责体系, 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1)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通过出台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 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导职责。可以参照国外消防救援管理体制, 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 整合各部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职责, 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开展防火、灭火救援工作, 解决消防安全重大问题。

(2) 理清消防监管职责。通过立法授权省人民政府出台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消防工作职责, 实施项目化管理, 作为火灾事故追责的依据和尺度。火灾事故监管责任的倒查和追责应充分考量社会面火灾防控的客观情况、监管主体能力的局限性及监管行为与火灾事故之间的因果联系, 消防监管责任应符合法律规定和党纪政纪制度设计的公平正义价值, 应符合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导向, 不应适用无限责任。执法人员在执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过程中, 只要诚实无恶意, 不应负个人责任, 即使存在责任也应当是单位责任。如, 2005年美国NFPA防火规范技术委员会起草、标准委员会发布并实施的《通用防火规范》第1.9条规定, 只要执行规范的人员“在履职的过程中诚实无恶意, 不应对因履行职责或者由于履行职责的原因或履行职责过程中出现的行为疏失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负个人责任”;“在执行本规范相关法律、法令时出现的上述行为或疏忽而提出的诉讼, 应由其所在机关进行辩护直到诉讼最终结束, 产生的任何判决结果由其所在机关承担”。

(3) 强化单位主体责任。单位主体自我管理职责的落实是消防安全责任机制、消防社会化的落脚点, 是落实“单位全面负责”消防原则的必然要求。只有对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事故规定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 单位主体消防安全职责才能履行到位。因此, 对违反建设工程消防行政许可规定及一些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可在立法时考虑根据违法成本实施倍数罚款, 不设罚款上限;对单位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引发火灾或者火灾损失扩大的, 可考虑对单位及消防安全监管机构责任人员设定罚款或拘留处罚, 以强化法律的震慑作用。

3.2 改革火灾源头管控机制, 减少亡人火灾发生

3.2.1 建立建设工程消防质量长效机制

(1) 规范建设工程消防行政许可范围。将容易引发亡人火灾事故的生产、经营、储存、住宿合用场所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改建工程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行政许可范围, 实施重点源头管控, 以遏制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对依法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把关过的建设工程, 可以改行政许可为备案抽查制, 压缩行政许可权限, 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2) 规范消防行政许可的审批主体。立法授予乡级人民政府、公安派出所对具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储存、住宿合用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行政许可权及对应的消防监督检查、行政处罚权, 以解决基层监管力量有责无权、消防执法效率低下、执法力量人少事多的问题。

(3) 建立建设工程消防技术审批与行政审批分离制度。对消防部门行政许可, 将施工图审查合格证明文件、消防设施检测合格文件作为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合格的依据, 消防机构对申请资料的形式合法性及技术抽查结果负责。如果立法授予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消防行政许可权, 则可以规定, 消防设计资质单位出具的消防安全技术合格意见、社会消防技术服务出具的消防安全评估合格报告可以作为消防行政许可的必要条件。

(4) 强化设计、施工、监理、勘察、施工图审查、消防设施检测、评估等单位的火灾事故责任。通过立法, 细化《消防法》关于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的规定, 明确检测主体、时间、程序和责任, 确保建筑消防安全质量不良状况得到及时发现和改正。同时规定, 设计、施工、监理、勘察、施工图审查、检测、维护保养、评估等机构, 不依法履行职责导致火灾事故发生、发展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强化法律责任, 促进设计和施工质量提升。

3.2.2 规范火源管理

对火源的管理, 必须深入研究火灾发生的规律, 针对致灾新情况、新问题, 通过立法予以规范。在电气火灾源头管理上, 对使用一定年限一定规模的建筑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电工实施常态化电气消防安全管理, 定期组织开展电气消防安全检测, 并配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漏电保护装置等设备。在生活用火方面, 应当禁止在城市的建成区放飞孔明灯、在民用建筑疏散通道上停放电瓶车充电, 对违者可以设定一定的法律惩戒措施, 以减少此类火灾事故发生。

3.3 完善管理模式和手段, 提高火灾防控效能

(1) 健全“网格化”消防管理制度。在各综治委网格化管理基础上, 建立以安监、消防、消防工作站、公安派出所、专职消防队为核心的基层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消防隐患排查、抄告、整治、监管、督查、培训等工作制度, 完善网格员消防安全责任制, 在乡镇一级构建消防安全管理网络。同时, 多措施、多途径为网格员提供消防安全管理的专门培训。

(2) 推广应用便捷高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手段。物联网技术、安全出口逃生报警门锁、火灾远程监控、自动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 并无法律强制要求配置。可以通过立法将公众聚集场所和易燃易爆生产储存场所火灾公众责任险纳入强制保险范围。通过建章立制, 采取降低火灾事故强制保险费率、减少消防监督检查频次、给予更加优惠的消防安全公共服务质量等途径, 鼓励、引导单位推广应用。

(3) 建立健全社会消防安全诚信体系。实行消防安全自我评估及委托依法成立的消防安全评估机构评估, 将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结果以及消防设计、施工图审查机构、施工、监理、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消防检测、消防安全评估等单位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火灾事故情况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作为对单位信誉评级、银行贷款、保险费率、财税奖补等的参考依据。对发生亡人火灾事故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在乘坐轮船飞机出行、出国出境、参与政府采购、大型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方面予以一定期限的限制。

(4) 完善单位片组管理模式。单位片组管理模式是指相同行业、距离较近的单位组成消防安全片组, 定期组织片组消防活动, 相互监督管理职责落实、交流管理经验, 实现片组自律、自我管理的一种消防安全管理方式。建议片组管理由行业、单位配备注册消防安全工程师、电工、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等专业管理人员具体实施。通过单位片组外部监督、内部自我管理、事故责任强化, 实现单位自我管理。同时, 对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单位和场所, 将其加入片组管理、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管理能力水平作为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必备条件。

3.4 突出专业化教育培训机制, 强化管理能力建设

(1) 建立消防安全专业化培训机制。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专职消防队组成人员、保安人员、消防安全教员, 消防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维修以及施工图审查人员, 消防产品的检验维修人员、自动消防设施的操作人员, 从事生产、储存、销售、运输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人员, 电焊、气焊操作人员,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执业人员, 从事建筑内部装修装饰的设计、施工技术人员等, 是消防安全管理的核心力量, 必须参加消防安全专业化培训, 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并通过继续教育制度保持其能力水平。

(2) 实行基层定点消防宣教培训。依托各镇、街道办事处有关培训机构、基层培训点, 建立常态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室, 为当地所有居民和外来人口提供免费消防安全常识培训服务, 作为各县级人民政府法定职责。公众可通过填写申请书、观看消防安全宣传视频、实地操作灭火器、答对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取得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 凭培训合格证办理流动人口登记证和暂住证。

(3) 增加消防监管力量。通过招聘消防文员协助消防执法, 增添执法力量。如一些地方性法规建立消防文员协助执法制度, 允许采取一个消防监督人员和一个消防文员“1+1”模式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和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充实一线执法力量。探索实行消防监督民警和参谋“双挂”制 (浙江温州模式, 消防大队参谋挂职担任重点派出所副所长、派出所消防专 (兼) 职民警挂职消防大队参谋) 、公安机关老民警到消防大队任职工作 (浙江湖州模式) 等新途径, 提高消防监管人员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范平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消防管理[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1) :90-92.

[2]王宝伟, 周旋.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调查与管理[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8) :867-870.

[3]钱志英.提升基层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效能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11) :1292-1294.

[4]熊军.我国违章混合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3) :219-222.

[5]刘强, 郭其云, 蒋慧灵.我国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1) :76.

社会消防管理 篇8

一、现阶段自动消防设施在管理和维护的现状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类生存的空间越发显得拥挤, 因而城市当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换取了空间, 但是带来的消防隐患等现实问题越发凸显。此前, 我们能够经常在网络、电视和报纸当中看到相关报道中提到, 因为疏于对消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当遇到本来较小的火情也可能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动消防技术对于高层建筑的消防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是国内对于消防安全的认识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对于社会单位的建筑, 大家责任意识更加淡薄。因此, 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具有自动消防设施管理和维护经验的专门人才少;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消防安全保护氛围。

二、自动消防设施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 消防元器件质量和安装不达标

各种火情探测传感器是自动消防设施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当前在维护和管理当中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存在部分的火情探测器选型不准确, 所选的型号并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另一个是自动消防设施存产品质量不过关, 建设单位使用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要求, 或者擅自修改变更符合标准的消防产品;还有就是传感器的安装并没有按照设计图纸安装的要求, 有些安装不牢靠、存在松动倾斜等问题, 还有些就是接线不正确, 测试的时候根本起不到探测火情的作用。

(二) 自动消防控制系统不符合需求

消防联动设施除未选用国家质量认证的产品, 安装、配线不符合要求外, 13种基本控制功能 (为其相连的设备或部件供电、接收并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发出联动控制信号、输出和显示相应控制信号、完成相关功能、手动或自动操作方式、单路受控设备的手动控制、故障报警、本机自检及面板检查、总线隔离器设置、手动复位不应改变原状态信息、电源转换、显示和记录、编程时不应引起程序意外执行) 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三)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其他自动消防设施存在隐患

通过检查发现,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总结起来主要是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水泵接合器、消防水箱出水管处设置的止回阀与水箱底的垂直距离太小 (通常不足1m) , 放水试验时, 水流指示器不能报警。稳压系统:稳压泵的流量偏大, 湿式报警阀:设置的地点不适宜, 供水控制阀未设置。水流指示器前未安装信号阀或与水流指示器间的距离小于300mm。末端试验装置 (试验阀、压力表、排水管) , 试验管径小于25mm。防排烟系统:送风口打不开或风量不足。

三、自动消防设施维护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管理监督不到位

当前, 有些社会单位的建筑在消防设施的管理当中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虽然单位设定了消防安全组织和配备了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 但是基本都没有真正严格的执行相关的规程, 疏于管理。对于一些自动消防设施也没有组织定期的维护、检查和更换。从根本上说都是安全意识薄弱。

(二) 消防审核验收环节存在漏洞

一方面消防审核后的建设施工、室内装潢、设备安装、项目监理、消防检测过程中, 由于利益驱动和进货、监理等制约措施不严, 失控漏管而留下先天隐患。如偷工减料、伪劣产品, 尤其是伪劣电器产品混迹其中, 极易导致系统失效。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高层建筑日益增加, 功能日趋复杂, 消防设计、审核验收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不能解决建筑消防安全的方面复杂问题, 导致建筑自动消防设施存设置在先天缺陷。甚至存在一些靠人情办事, 将相关消防工程承包给并没有施工、设计、运营资质的承包商。这给建筑的自动消防设施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 人员素质待提高

在国内, 除了城市消防队以及一些从事消防安全工程的企业, 并没有太多的专业懂或者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因此, 对于单位和单独建筑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说, 很难招聘到专业素质较强的消防管理人员, 同时考虑到人员成本, 他们也不愿去招聘持证和培训相对专业的人员。与此同时, 建筑消防自动设施又对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责任心需求高, 这个造成维护当中存在很大一方面的问题。

四、解决措施及建议

(一) 加强监督和管理

社会单位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管理与维护, 首先要利用社会单位自身在资金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 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建筑消防联动组, 加强自主管理, 多一些多产权建筑应共同委托管理单位, 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 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对设有自动消防设施建筑的消防监督检查力度。从监督管理、灭火演练等各个环节栋应当强化管理, 严格按照《消防法》《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等对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建筑管理实行量化、细化标准, 责任到人。对责任不落实导致自动消防设施损坏的违法消防法律法规行为严格依法查处。

对楼层的相关自动消防设施的采购、更换、维护等进行全程监督。避免一些不合格的消防器材应用到建筑消防系统当中, 同时对于消防具体操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检查其维护检查记录等。对于那些对于消防工作做得不到位的人员要通报批评和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 从而加强其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同样, 对于那些在平时消防设施管理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以表彰和物质奖励, 在单位当中自动树立消防安全管理意识。

(二) 提高人员职业素质

这里提出的消防工作人员是指社会单位针对消防设施维护岗位聘用的专门人员。一般对于他们不需要设定多高的学历, 虽然要求他们持证上岗, 但此类人员多为临时工, 流动性大, 因此在个人职业素质上普遍不高。面对这种现实情况, 一方面, 要不定期的开展对于维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 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针对自动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当中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 严格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规定, 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同时, 有必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试及演练, 对于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坚决辞退或者调离岗位。

(三) 严格验收审核

此项工作是从设施本身源头抓起, 对于整个建筑最初的消防设施初始设计图纸、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及竣工图等要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审查, 复杂工程组织相关专家和人员进行审核和评价。对于所用的所有消防器件、自动消防控制软件系统等进行严格的验收, 做到每一批消防器材都严格按照产品采购参数进行验证把关。并且在安装调试后委托检测评价机构对自动消防系统进行现场检测, 模拟火情处理审查。

(四) 建立维护检查机制

消防安全时刻都要注意, 不能有分秒的放松, 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火灾。因此要按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行“户籍化”管理的要求, 落实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报告备案制度。每个季度都要组织相关人员对自动消防设施进行仔细排查, 并做好排查的记录。平时不定期的组织人员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对发现已经产生质量问题的器材进行及时的更换等。自身不具备维护保养和检查技术水平的单位和物业管理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自动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测试, 确保系统正常使用。

五、结语

社会单位建筑因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自动消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特别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只要我们严格遵守相关消防法规要求, 加强自身的管理, 提高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个人技能, 就一定能够让自动消防设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苹.浅谈建筑消防设施施工中存在的问题[J].今日科苑, 2007.

[2]丁翠彦, 王秀艳.浅谈建筑消防设施施工的通病及解决对策[J].今日科苑, 2008.

[3]王文东.自动消防系统日常检查[J].高层建筑防火安全, 2007.

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分析 篇9

一、我国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虽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之间交错复杂, 而且消防方面的法规体系之间的结构并不是特别的清晰、严密, 也没有协调一致的管理。并且, 现行的立法程序相对较繁琐, 而且立法周期较长, 消防法规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消防教育滞后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 我国的消防宣传工作做的并不到位, 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 很多宣传仅仅只是对于其自身部门的宣传, 而真正做到向社会宣传切实有效的消防知识的很少, 这也可以说, 现有的宣传更多的是关注于形象, 而忽略了其实际功效;另一方面, 现有的宣传有很多强调的是短期宣传, 更看重的是短时间内的效果, 而忽略了长期消防知识缺乏存在的问题。最后, 消防教育培训滞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消防教育培训方面, 我国有关部门并没有将基本的、切合实际的消防技能和消防知识列为重要的项目。而且, 就目前我国现有的消防培训来看, 更多的是由消防机构组织的, 这也就导致其对应面相对较窄, 面向的群众相对较少。

3. 现有的应急系统并不完善

虽然我国一些体系, 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但其更多的是在预案演练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实际减少损害的功效, 然而在一些社会单位, 制定以及实施消防应急措施的过程中, 总是会存在一些安全评估不到位, 实际操作性差的问题。另外, 由于, 我国各个地区的现实情况并不相同, 现存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不能发挥很好的功效, 这与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 出了问题部门间互相推诿, 职责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这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使得应急能力减弱, 进而导致灾害的发生。

二、现行公共消防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消防职能不清

消防部门现在所承担的职能有一些是其无法承担的, 甚至不应该由其承担的。而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新增的本应该由消防部门负责的职能, 并没有被增加进去, 导致无法与职能进行匹配。这会对消防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2. 职能冗杂

这种不清晰的职能定位会造成消防队伍战斗力较低, 而过多的职能又会造成机构冗杂, 效率较低。如果政府的相关部门对社会管制较多, 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政府职能的扩大和现有机构的膨胀, 同时政府对与自由市场的过多干预也会导致效率较低的资源配置。这与我国消防部门所处的状态是一致的, 也是现行的公共消防体制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建议

1. 健全现有的消防体系

在我国, 现存的消防体系为现役制为主, 专职、义务消防为辅。其特点为, 工作队伍相对年轻化, 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这对消防队伍的长期发展也有很大的弊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消防的要求更加精益求精, 传统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 建立完善的消防体系, 比如职业消防, 势在必行。

2. 转变管理模式

目前, 我国的消防管理模式依然是采取简单直接的管理方式, 并没有将市场经济纳入消防工作当中, 另外, 我国的相关法规并不健全, 各种违法现象频频发生, 消防从业人员消极应对消防安全工作也时有发生。从很多方面综合考虑, 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做到预防和减少相关事情的发生, 我国必须结合中国现状, 从企事业单位的消防主体入手,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将他们的利益与消防安全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 做到安全第一, 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安全”, 让消防工作拥有实质性的转变。

3. 增强消防投入

我国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加资金的来源, 第一, 在政府方面加大财政对于消防方面的支出比重。这可以通过将消防事业规划到其大型经济建设中, 也可以通过明确消防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真正做到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并让相关部门监督所投入经费的落时情况。第二, 可以通过发展以社会为主体的消防基金。这可以由以下途径实现, 一方面是将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收入其中;另一方面, 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补助, 增加资金来源。

四、结语

不断完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要坚持科学的理念,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明确部门职责。在不断提高我国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 也不断地提高各部门抵御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同时, 要做好消防安全的宣传工作, 使更多的人了解消防知识, 懂得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庆平, 杨龙君.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4, (09) .

[2]刘贵财.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深化消防安全管理创新[J].科技风, 2013, (06) .

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调查与管理 篇10

1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防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得到不断发展,目前主要有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电气防火检测、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消防安全监测、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五类机构。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国纳入监管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共2 029家,从业人员23 893人。

(1)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

全国共有738家,从业人员8 286人。其中,北京159家,浙江81家,黑龙江60家;10~49家的有13个省市区,1~9家的有15个省市区,其中内蒙古、广东、贵州和甘肃各仅有1家。在资质管理上,主要有省级消防部门备案、公告,消防协会行业管理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发证等“多元模式”。在机构性质上,大多数地区的检测机构是企业性质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日常监督上,大多采取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部分省建立了消防检测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北京、上海、湖北等省市区消防协会采取年度审验、成立行业分会、签订自律公约、评选优秀企业等措施,实行行业管理。天津、辽宁、安徽和上海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山东、江苏、广西和新疆实行数量宏观控制。在准入条件上,全国18个省市区设定了市场准入条件,对注册资金、场所规模、质量体系以及从业人员等提出了要求。在服务收费上,全国大多数地区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收费由物价、发改委等部门制定行业性收费标准,实行指导性收费价格;有的由检测机构自行申请确定营业性收费标准。收费标准主要有按建筑面积综合指标和计件合成标准两种方式。但实际上,大多由检测单位与被检单位自行商定,浮动收费,竞相压价,市场混乱。

(2)电气防火检测机构。

全国共有576家,从业人员5 769人。其中,北京158家,浙江81家,山西42家,陕西40家;1~39家的有20个省市区;上海、安徽、福建、广东、重庆、贵州、青海7个省市尚未开展电气防火检测业务。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的资质管理、准入条件和收费等情况与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基本相同。天津、辽宁、江苏、宁夏4个省市区实行消防部门备案、公告;北京、河北、山西等12个省市区由消防协会管理;吉林、浙江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由质监部门发证,海南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由住建部门发证,浙江有10家电气防火检测机构归属质监系统。

(3)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机构。

全国有消防设施工程施工单位5 282家,从业人员204 893人,大多参与从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工作。其中纳入监管的专门维保机构583家,从业人员7 838人,较多的有重庆321家,山东135家,新疆66家,云南32家,1~31家的有4个省市区。各地开展业务的主要形式,一是主要由建筑消防设施施工企业负责;二是建筑消防设施产品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三是使用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自行维保。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行协商。山东、广西的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机构由消防协会发证,重庆、新疆、云南6个省市区由住建部门发证;山东、湖南、四川实行分级管理。

(4)消防安全监测机构。

即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机构,全国共有149家,从业专业技术人员共2 637人。其中,山东15家,河北、山西、内蒙古、广东各11家,新疆10家,1~9家的有24个省市区,西藏没有此类服务机构。有22 785家社会单位分别联入各地系统。消防安全监测服务主要是报警联动、设施巡检、单位管理、消防监督等四大功能。目前,全国主要运营模式有3种。一是企业建设、自主运营。由企业出资建设,通过向接入单位收费维持运营。市场准入模式主要采取消防部门备案、政府批准或依托协会成立。运营推广模式主要采取地方政府发布文件公告推广和社会单位自愿安装两种。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主协商,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这种模式。二是政府建设、企业运营。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建设远程监控系统,由协会登记注册的服务性企业负责日常运营,按标准收费。三是政府建设、部门管理。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建设,消防部门负责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管理,运营费用由政府财政全额负担。

(5)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机构。

全国共有46家,从业人员650人。其中,上海23家,辽宁14家,山东7家,湖北和云南各1家。主要开展建筑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评估、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消防技术咨询以及消防设施工程施工指导等业务。5 省市的服务机构均由省级消防协会实行行业管理,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主协商。

此外,全国还有其他类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如上海有12家钢结构防火喷涂施工质量检测机构。

2 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国情况看,虽然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在社会消防安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消防技术服务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其健康发展。消防安全远程监测行业由于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许多单位认为是重复投资,入网积极性不高;一些远程监控系统运营单位依靠行政影响力开展业务,少数地区存在强制入网、高收费等现象,单位群众反映大。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行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法律需求不明确,主要由市场需要自由发展,市场自我调节,矛盾尚未突显。消防设施维修保养行业主要通过市场竞争自我调节,维保机构与社会单位签订维保合同,各自职责、权利明确,但是缺乏配套的监管措施。当前,消防检测服务行业(电气防火检测和消防设施检测)问题比较凸显。

(1)机构管理不统一。

一是审批管理乱。由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归口审批部门,导致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先天把关不严,后天管理又无据,源头管理混乱。二是资质条件低。各地市场准入门槛、分级分类标准等不统一,对关键的技术人员资格、技术职称等没有明确规定。有的如同“皮包公司”,几个箱子、3~5人就能承接业务。三是运行模式多。主要有独家经营、全面放开、部分放开三种模式。实行独家经营的地方,垄断经营,存在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实行全面放开的地方,完全市场化,数量偏多,分布不均,恶性竞争剧烈。实行部分放开的地方,情况相对较好。四是日常监管弱。要么多头管理,要么无人管理,致使消防技术服务市场秩序混乱。一些检测机构唯利是图,不检测就出报告或只要交钱就能通过。有的地方检测机构设立行业“潜规则”,以地域划分利益范围,形成价格同盟,瓜分市场。

(2)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

一是流程质量控制不严。有的检测流程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甚至检测缺项漏项;有的没有原始检测数据,有的甚至编造现场记录。二是执行标准不严。多数检测只是随机抽检,没有进行全项检测,出具的报告不能如实反映消防设施运行实际情况;报告的形式、内容五花八门,用语不规范,结论避重就轻,既想获利,又想逃避责任。三是服务收费标准不一。有按建筑面积、场所类型、检测数量等设定收费标准的,也有与单位自行协商收费的,随意性较大。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是技术人员少、专业人才缺乏。据统计,全国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中级的占16%,初级的占15.9%,无技术职称的占61.1%。二是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很多高学历者或技术专家只是在服务机构挂名,或挂靠在其他机构,根本不到现场检测或指导,而真正在现场检测的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据初步统计,一线检测人员约95%为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三是从业人员业务不够熟练。不少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部分检测公司检测人员业务素质低,不懂自动消防系统运行原理、系统构成,不熟悉消防产品性能,有的甚至在检测过程中造成消防设施设备损坏。

(4)法律责任界定难。

验收前检测是对自动消防设施施工安装质量的评判,检测单位对检测结果负责,如果检测存在问题,消防部门能够在竣工消防验收时及时发现,容易界定追究检测单位的法律责任。在用检测是对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的定期检验,是对使用单位落实相关消防管理责任、自主确保消防设施完好运行等工作质量的判定,由于日常管理等影响因素较多,几乎所有消防检测机构都声明只对当时被检设施运行即时工况的检测结果负责,一旦遇到火灾时消防设施没有动作等问题,难以界定检测机构的法律责任。

3 消防技术服务行业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仍处于初始阶段,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消防工作社会化的现实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在消防社会化中的核心技术支撑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已成为我国消防工作社会化的“短板”之一。

(1)配套的法律法规滞后。

原公安部30号令只规定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和检测机构由消防部门核发许可证,但未明确后续监管措施;接着监管思路进行了调整,直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颁布实施,现只确立了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管理要求,尚未出台配套管理规定,未明确管理主体和方式等。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

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备,很多地方的消防部门放松了对消防检测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有的虽通过协会或其他行业部门予以管理,但无法采取措施严格管理,加之各种利益的介入,导致管理出现“偏差”、“失控”或“真空”。

(3)执业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技术标准主要有《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和《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配套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执业行为、合格判定等标准,消防设施检测等大多数都是按比例抽检,手段简单,标准不高,不能全面反映整体情况。

(4)缺乏职业资格人员支撑。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尚未建立消防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且缺乏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尤其是项目负责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职业资格人员储备严重不足,影响了从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5)执业行为不规范。

受各种市场因素和利益诱导的影响,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开展恶性竞争,不遵守相关消防法律法规,逃避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忽视信誉和服务质量。

4 加强和规范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社会消防技术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推进”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消防部门监管主体地位,合理确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和法律责任,科学设定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

(1)确立消防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是由消防法律法规设定以及消防工作社会化需要应运而生的,是社会消防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力量。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规范发展,不是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关注点,况且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也难以有效监管。作为消防工作的法定直接管理和实施部门,消防机构必须责无旁贷担负起行政监管职责。

(2)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社会消防安全监管制度。

首先要做好监管模式的顶层设计,使之能够既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实效性,发挥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改变当前包揽式、运动式的消防安全监管模式。从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看,也是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三者相互联系的是法制,只有各自的责任归位,政府制定出台一个良好的制度,使三位能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社会消防安全监管才能良好运转。社会消防安全管理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在消防安全管理的定位,应当在顶层制度设计中明确,才能更好地引导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切实为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服务。因此,应当加快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的立法建设,修改完善相关法规,优化消防安全监管制度,按照责权归属原则,明确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职责和应当遵循的运行规则。

(3)严格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维修保养制度。

借鉴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实施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检查保养维修一体化制度的有益经验,强化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的维修保养。具体措施是,根据《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的要求,通过适当修改相关消防法规,明确由业主委托具备条件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单位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由维修保养机构出具年度检修合格报告,并在消防控制室或建筑明显位置张贴消防设施检修合格标志,接受社会监督。消防部门将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制度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重点内容。

(4)完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前消防设施检测制度。

严格落实 “建设单位申请消防验收应当提供消防消防设施检测合格证明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委托服务好、质量高、信誉好的消防技术检测机构承担验收前的检测任务。同时,细化检测项目,完善检测规程,规范检测行为,提高检测质量,充分发挥其前移火灾防控关口和技术把关作用,逐步实现技术把关和行政审批相分离。

(5)推动消防安全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消防安全评估涉及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等方面,能够为城市消防安全形势分析、建筑防火设计优化、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达标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厘定等提供参考依据,已成为新兴的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其评估对象复杂,专业技术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高。目前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将是今后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研究、法律保障和行业培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培育经验,适时推广。

(6)由市场需求调节引导电气防火检测。

电气故障是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消防法规规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交电气防火检测合格证明。但是,建筑设计技术标准要求建筑工程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特别是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高层建筑内火灾危险性大、人员密集等场所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从实际情况看,竣工验收前,建筑物电器负荷没有满载,电气防火技术检测结果不能反映真实状况,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并且室内电气线路质量已明确由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检验。对于已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或大型活动场所,法律也没有明确消防部门的电气质量监管责任。因此,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取消工程验收前的电气防火检测前置条件,电气防火检测业务应由市场需求自主调节引导。

(7)加快制定出台《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

应重点解决资质审批、准入条件、分级管理、行业自律等问题,并分别提出不同要求。一是明确资质审批。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设定为行政许可事项,由消防机构实行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二是合理设定准入条件。按照“统一标准、数量适度、分布合理”的原则,合理设定各类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着重对人员资格提出要求。让实力强、规模大的质优机构进入市场,也是行政许可条件下进行数量调控的有效手段,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防止服务机构市场泛滥。三是实行资质分级。实施资质等级划分,区分服务能力和业务范围,有利于增强企业主动做大做强的积极性,提高技术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竞争。四是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行业自律是行业自我规范和协调的行为机制,同时也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五是明确法律责任。明确出具虚假、失实文件等违法行为的具体判断标准和明确技术服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8)加强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

从消防技术服务管理看,人是最核心的因素,从业人员素质将直接影响服务水平。要加快探索推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一般从业人员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实行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管理。在建立注册工程师制度之前,可采取过渡性管理措施,由各省组织对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考试和发证。

摘要:介绍了我国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管理模式不统一,从业人员素质低等,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思路与措施,优化监管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管理等。

关键词: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监督,消防检测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公安部消防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黄友银.完善消防中介立法初探[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5):495-498.

[3]张元祥.论中介机构在消防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22(5):419-420.

社会消防管理 篇11

关键词:社会消防工作培训宣传业余消防队伍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21-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预防火灾事故,如何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消防安全保障,切实加强社会消防工作,迫在眉睫,笔者根据多年消防工作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会消防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1、做好社会消防的广泛宣传培训工作

消防宣传是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最大,涉及人数多,也是消防宣传普及的一个难点、热点,许多企业、群众因得不到有效的消防安全常识教育普及,缺乏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自救能力,而忽略了身边的消防安全,致使社会面上隐藏着许多的安全隐患乃至发生火灾,做好社会化消防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刻不容缓。

《消防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意识”。然而,就是在国家法律的强制监督下,火灾事故仍然频发,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下面我浅谈一下个人的一些观点。

(1)对消防宣传认识不到位。目前的社会消防宣传工作还停留在表面工作,发发传单,开开动员会,应付上级检查,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很普遍。应当加大消防宣传力度,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各地广泛发动广播电视、新闻、文化、教育、民政、安监、司法、旅游、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团体,共同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并深入推动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工作和中国消防志愿者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知识,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2)健全和完善社会消防培训机制。近年来,由于消防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匮乏的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火灾不乏少数。就2010年来说,上海11.15大火,起火原因就是由于缺乏消防安全常识,最终酿成大火。外来务工人口具有文化水平不高、流动性大等特点,加强这一部分人的消防宣传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使他们掌握了必备的消防常识,无论走到哪里,对社会都是一个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和完善社会消防培训机构,对社会流动人口的消防教育与宣传,持证上岗,定期培训是一个长久利民大计。社会消防培训是指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务人员、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消防专职人员、科技含量较高的消防设施管理维护人员进行的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责任、火灾事故预防、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2、推动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工作

(1)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组建社区,社区组建社会,做好家庭消防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工作中,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消防进社区,送情到家庭”等活动,大力宣传消防基本常识,以及灭火器材的使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以及生活中应该注意的消防问题。

(2)企业是社会中重点的火灾预防对象,消防部门应积极推进检查和加大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等“四个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掌握火灾危险性、逃生路线和安全出口位置及逃生自救方法、会使用熟悉场所内简易防护面罩和手电筒等设施器材的位置及使用方法等;进一步减少火灾隐息和火灾带来的损失。

(3)积极组织“百日村寨无大火”、“消防宣传进公交车”、“包院联户”等行动,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开展上门服务。

(4)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栋梁,抓好青年的消防工作也是一个国家大计。具有持久性。目前我国高校众多,可是利用高校青年学生宣传和带动社会消防的工作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展多样化,趣味化的宣传培训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鼓励人人争当消防志愿者。着力培养下一代的消防工作计划。

3、增强社会业余消防队伍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各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素质的不平衡,加上一些企业主只追求产量,消防意识放松,企业的大部分员工也缺少消防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致使近几年火灾频发,损失惨重,给企业、社会、家庭带来沉痛的教训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虽没有对企业设立消防宣传设定明确的条文规定,对企业消防安全责任人(法人单位的法人和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的设立和职责分工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履行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等职责。要实施和组织落实下列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拟订年度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在员工中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等职责,同时要定期向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我国业余消防队伍的现状:根据公安部“十一五”消防规划和“镇镇建队、村村配泵”的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所有行政村建立配有手台消防泵等基本灭火装备的义务消防队”的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在已经建成的一部分政府专职队中,由于经费保障不到位,导致队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管理松散,无法保证正常的灭火抢险救援。企业中,原则上是以保安为主体的业余消防队,消防知识匮乏,技术装备,人员安全思想意识不高等特点尤为突出。这些多种形式的业余消防队是在发生火灾时,最先发现、最先扑救的队伍,发展好,建设好至关重要。所以,要想切实抓好、建设好业余消防队,还是要请各级行政机关给予政策扶持和督导。为加强我国农村消防站队伍建设,巩固我国社会面火灾的防控体系工程,结合村、企业消防安全的实际情况,消防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已有的业余消防队,要加强队伍管理和训练,切实提高战斗力,一旦有火灾发生,能够及时赶往现场,确保拉得出,打得赢;政府部门给予经费,加强业余消防队伍的建设,补充消防器材装备,确保有力的维护消防安全。

总之,新形势下的社会消防工作已经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之一,各级人民政府,消防机构应当审时度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引领全国人民,动员全社会力量,增强消防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经济的蓬勃发展,开拓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2]刘盛,刘明洁.消放安全教育读本[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3]黄郑华,李建华,黄汉京.企业消防规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徐晓楠.消防基础知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郑永强.政协第九届温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报告[R].2009年7月3日.

社会消防管理 篇12

一、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立完善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能对公共消防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构建完善的消防安全体系, 能够使群众的自身利益与安全得到保障, 维持社会的和谐安定, 促进社会稳步发展。

(二)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管理模式, 必然会出现许多管理上的漏洞, 传统的消防安全管理以运动式排查与治理为主要工作, 重治理轻防止, 并不能带来长久的社会安定。建立完善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才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

(三) 推进消防社会化进程的需要

消防安全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 管理模式也逐渐由自我约束向自我管理方向转变, 消防社会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街垒, 只有不断完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 才能不断加强群众的消防安全主动意识, 积极参与和配合消防安全管理, 促进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最终满足消防社会化的基本需求。

二、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一) 消防监督管理体制不相适应

公安机关的消防机构与安监部门、工商行政、建设部门等在实际工作职能上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在具体工作中, 针对危险品的行政许可管理、工程设计与消防安全设计施工过程管理、出租房屋等, 执法上会出现职能交叉与重复执法现象的发生, 这样必然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且消防安全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特点, 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配合。

(二) 自我管理无序

很多建筑业主与企业在生产中为了尽可能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往往忽略掉消防管理工作。比如在2014年1月份至5月份期间, 浙江省温岭市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整治活动, 本次检查共查出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建筑企业达9000多家, 其中建筑面积高达3.5×106m2;查出有火灾隐患的出租房达7000多户, 其中建筑面积达到560000m2。

(三) 火灾源管控机制欠完善

火源管理存在盲区死角。目前尚无有效法律对一些重点管理场所进行强制的配电工作说明, 对于使用年限已经超过建筑预期的建筑楼层没有进行详细的电气安全检查与火灾隐患排除, 并且在日常检查中, 安全监管人员缺乏专业的电气检查及防火技术知识, 使得在实际检查工作中, 对火源整治的要求较为单一, 缺乏针对性的有效举措。

(四) 管理责任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 火灾事故监管责任追究机制缺失, 在消防安全管理规范上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使得安全监管人员承担着无限监管的责任。管理机制的缺失, 会降低消防安全工作的有效性以及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单位违法成本比较低, 一些高层大楼、地下室、大空间等综合建筑项目逐渐增多, 这类建筑往往能获得高额的收益, 建筑商为了尽可能缩短工期, 往往不在乎《消防法》中对违反消防安全处罚的二三十万罚款, 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另外, 根据有关规定, 如果某个单位发生了火灾事故但是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害与较大的社会危害, 则只作警告或者处分, 很难体现出法律的震慑力量及教育警示的作用。

三、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措施建议

(一) 推进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改革, 落实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

其一, 出台地方性法规, 明确政府各相关部门职责, 并参考国外先进消防救援体制, 建立统一的救援管理机构, 由国务院领导和开展防火救灾工作;其二, 立法部门授权省级部门出台各部门、事企业单位、团体组织等消防职责, 采取项目管理模式, 以此作为事故追责的有效依据;其三, 突出单位主体责任意识, 强化单位自我管理和责任落实制度, 对待消防违法的单位实行严厉制裁的措施。

(二) 完善火灾源管控机制, 降低火灾事故率

其一, 规范建设工程的消防行政许可范围。将建筑生产中容易引发火灾的建筑行为, 如建筑材料、建筑供电、仓库、住宿合用场地等, 都纳入到建设工程的消防行政许可范围, 并实施严格的源头管控;其二, 建立起建设工程相关消防技术的审批和行政审批相分离的制度, 以施工图审查的相关证明文件及消防设施的合格文件资料作为消防设计的审核与验收的依据, 且由消防机构对审查合法性负责;其三, 通过立法来强化和突出建设工程相关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消防检测单位等在火灾事故中的责任, 促进建设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质量的提升, 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 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 增强火灾防控能力

1. 建立完善的网格化社会消防管理制度。

在乡级相关部门建立社会消防管理网络, 突出基层安监、消防、公安等部门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对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监督管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等管理制度要不断进行完善, 并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消防安全监管责任体制。

2. 建立完善的单位片组消防管理模式。

所谓单位片组消防管理模式, 即同行业、近距离的一些单位或组织组建管理片组, 积极组织和开展片组消防安全活动, 相互监督和交流消防管理经验, 从而实现片组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在管理人员的安排上, 建议单位配备注册消防安全工程师、自动消防安全系统专业人员等。针对社会重点场所及生产企业, 应列入特殊管理范畴, 并配有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 以专业的管理水平保障社会消防安全。

(四) 建立社会消防安全专业的培训机制

针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消防队员、消防安全宣传人员、消防安全系统设计人员、建筑施工图纸审查人员、相关产品检修人员、消防设施操作人员, 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工人、仓管、销售人员及运输人员、消防机构执业人员、建筑装饰相关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等, 强制列入消防安全培训体系, 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且考核合格后发证持证上岗, 后续通过继续教育来保持其技能水平。

四、结语

建立完善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推进消防社会化进程的需要, 涉及到全民切身利益, 虽然目前存在种种不足, 但只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消防安全管理一定会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俊.我国消防管理社会化模式的构建[D].荆州:长江大学, 2015年.

上一篇:城市转型与城市再生下一篇:石油价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