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认证

2024-07-25

院校认证(精选9篇)

院校认证 篇1

一、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理念、基本框架与实施过程

在了解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基本框架之前,首先要了解关于认证的一些基本理念。美国的高校认证体系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存在很大的区别。中国及多数国家的高校认证是自上而下的,其目的是政府控制与质量监督;教育部门要求高校满足其制定的标准和要求。美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认证活动是自下而上的;大学希望通过认证来减少政府的干预。换句话说,在美国,认证是大学的一个自律行为(self-policing),即高校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监督。这是理念上的重要区别。美国大学的认证形成这样的传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美国,联邦政府基本不管教育;教育是州政府的事情。而州政府实际上也并不过多干预高校,只是每年给公立高校拨付经费。因此,美国大学发展历来有一个特点,即大学在学术上和管理上的独立和自治。公立大学有些不同,他们要从纳税人那里拿钱,拿谁的钱就要听谁管,全世界都一样,从这一点上说,政府和大学的联系相对紧密。但从原则上来说,政府仍然不过多干涉大学的活动。但是,近年来情况有些变化,美国刚卸任的教育部长Margaret Spelling几年前任命了一个委员会(Spelling's Commission),专门调查研究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以及老百姓对大学学费上涨、质量下降的抱怨。该委员会在其最后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大学问题的症结在于缺少问责。虽然问责的机制早已建立,但是很多大学并没有认真执行。因此,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政府并无法对高校进行直接管理,只能通过认证机构对大学实行监控。如果高校不能够向认证机构展示其工作的成效并对纳税人有所交待的话,认证机构有权取消高校的学位授予资格。这样,政府通过认证机构间接地对高校施加压力。但是,相关的研究报告出台以后,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高校已经习惯了自己管自己,不喜欢政府指手划脚。但是,高校又不能和政府作对,因为政府是代表老百姓的,和政府作对就等于是和老百姓作对。所以,大学也非常小心,一方面同意改进,另一方面,也呼吁政府不要过度干预,不要轻易打破政府和大学之间的这样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影响的平衡关系。

只有了解了这个大背景,才能够理解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发展状况。从这一点来看,近年来虽然国内同行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美国、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的做法,但有些介绍仅仅抓了皮毛,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了解国外的做法是一回事,究竟在国内怎么做则是另外一回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的很多做法在中国是无法实行的。但是,从改进的目的出发,美国的很多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

美国现有六大院校认证机构,它们的主要工作是每隔10年到大学去作一次认证,每5年有一个中期认证。中期认证比较简单,主要是把上一次认证提出来的问题重新检查一遍,看看哪些问题取得了进步,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类似于人们每年的常规体检,看看身体有没有大毛病,没有就等待下一次体检。这是院校认证。同时,美国还有很多专业认证机构,可以说,美国的专业认证机构多如牛毛。根据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认证,比如说护士专业的认证、工程专业的认证等。这些专业认证机构是专业内部的同行评估,对院校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10年一次的院校认证。

在不同地区,院校认证的标准不太一样,认证的内容也有所差别,但是,总的来说大同小异。一般是从高校的使命开始,重新检视高校的使命陈述、发展方向和目标等,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对高校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进行检查,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学生管理和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估。其中,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认证机构会在18个月以前通知被认证的高校,让他们启动认证过程。也就是说,高校在专家认证小组来校检查前18个月开始评估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要提交一份自评报告。高校在准备做自评报告时,一般需要把高校的教师、学生、行政人员都发动起来,一起回顾、检查高校的工作,确定自评报告的内容。一般认证机构会通过协商让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报告的重点。自评报告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性质的,按照标准逐条评估;另一种是聚焦性质的,有所侧重。高校可以选择综合性的自评报告,对高校进行全面检视和评价。但是,认证机构一般会给高校机会,回顾其10年来的发展历程,找出现阶段特别值得重视、需要改进的地方。假如高校对未来10年有新的想法或者目标,也可以把自评报告的重点放在这方面,突出高校的特色和重点,其他方面简要说明即可。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在准备上次的自评报告时,学校各方经过研究一致认为,哥伦比亚大学一贯以研究生教育著称,但是这么多年成效究竟如何?未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哥伦比亚大学最后就把研究生教育作为自评报告的重点。在准备自评报告时虽然也对照认证标准从头到尾逐一梳理,但是在这些方面收集的资料就比较简单,重点放在了研究生教育自评上面。

美国的地区认证机构是为高校服务的,实行会员制,高校每年向认证机构交纳数万美元的会费,寻求专业服务。这就要求认证机构真正地为高校提供服务。而在中国,教育部主导评估,重在监管。因此,中美两国评估背后的理念是不一样的。相应地,高校对认证意义的理解也不会相同。认证机构需要思考的是,经过10年的发展后,高校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能否通过认证来帮助高校实现他们自己提出的目标。对于高校来说,认证是一个机遇。比如,校长可能一直想改革研究生教育,但是来自教授的阻力很大,而自己势单力薄,一直没有改成。但在认证机构的帮助下,校长会把认证作为实现自身理念的契机,籍由外部专家之口推行教育改革。教授在长期的工作中会形成一种惰性,通过专家的评估,找出了问题,校长可以借机说服教授接受改革建议。这并非校长利用认证来与教授作对,而是有些政策平时推行不下去,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改进工作。总之,美国高校评估工作的重点是要不断为高校提供服务,促进高校的发展。

二、认证团专家团队的组成、选拔与培训

在认证专家组成方面,中美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专家库,都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是纯粹的同行评价,这和中国的教育部指认专家团队有很大的区别。认证机构会根据认证标准的内容,安排专家,一般专家团有9-10人组成,包括评估专家、高校财务专家、图书馆长、学生事务专家、教务方面的专家以及其他在自评报告中涉及到的专家。其中一人为领队,负责总体事务,其他的人分别主要负责认证标准中的某几条,但对他人负责的各条也会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美国实行同行评估,也设有认证专家库。以前,专家由高校校长推荐,现在有的地区认证机构则通过网上公开报名自荐。对于专家,并没有太强调专业化,事实上认证机构更倾向于非专业化的认证。比如,很多专家成员都是学科方面的专家,虽然精通自己的学科领域,但是对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评估本身并不太了解。美国有教授自治的传统,认证也体现了这个精神。专家不一定要懂得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但是他们所在高校的类型要和被评估院校匹配,比如,评价公立大学的专家本身也来自公立大学,评价常春藤高校的专家不能来自普通高校。这样评估专家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被评估的高校。专家团队的组建要考虑认证的标准。比如,专家团队的领队一般是校长,要和被评估高校的校长进行对话,需要掌握全面情况;评价标准的第二条涉及到规划、高校资源的分配,那么,专家库收集了一大批管行政、财务的副校长,管预算的主任等,他们必须是多年从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专家,熟悉财务报表,这样在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时,才能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团队中还会配备一个评估方面的专家,这位专家不一定是评估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一定要在自己高校里担任评估工作,其任务是重点检查高校有没有建立一个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经常性评估的机制。如果高校没有机制也可以通过,但是,一定要说明下一步怎么做,得有具体的改进措施。另外,在高校确定了自评重点之后,一定要找到一个与这个重点匹配的专家,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在确定了研究生教育作为认证的重点之后,认证团队中就要有负责研究生教育的专家。总之,高校类型、评估队员的工作和知识范围要匹配。此外,每个团队都要有一些资深的教授,他们的专业不一定和所评估的高校有任何关系,但是能够体现教授治校的原则。有些书生型的教授虽然对评估工作并不了解,但是他们从教授的角度来审视高校的工作,能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无论是校长推荐的,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被选上的认证专家都会接受集中的培训。培训一般花1-2天,把认证的程序和标准熟悉一遍。只有经过培训的专家才会分到具体的认证团队中去。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把认证过的高校材料作为案例拿出来学习,了解认证的程序和标准,评估应该做哪些事情、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等。对于多次参与认证、经验丰富的专家地区认证机构也会进行回炉式的培训,尤其当标准有了新的变化的时候,就更加需要更新专家的知识。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的认证制度采取相关措施来有效防止团队成员与高校在利益方面的冲突。教育腐败现象到处存在,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认证制度承认人是有偏见的,并通过条例的形式设立了很多障碍以防止不公现象的产生,尽可能地减少教育腐败产生的可能性。比如在组建专家团队时,地区认证机构会让专家填写相关表格,确保其与被评估高校没有利益冲突。如:在最近若干年中有没有申请过该校的岗位,有无家人或朋友在该校工作;并要保证一年以内不准到该校工作,也不接受被评估高校的任何报酬等。专家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整整3天夜以继日地工作,过去没电脑时甚至要熬通宵。一般周日晚上到校;周一进行调查访谈;周二一边考虑报告怎么写,一边继续调查访问,到周二晚上各自完成自己负责的分报告并于周三一早交给领队;周三上午由领队向校长口头汇报初步的结果,下午全体专家向全校师生公开通报评估成果,所有感兴趣的师生都可以自愿参加。认证专家是不拿高校任何报酬的。如此辛苦的工作为什么却不拿报酬?还是因为美国高校的自律理念。参加评估被视为对高等教育行业的一种奉献,在参与评估的这三天就不能参与自己高校的工作,相当于专家所在的高校也贡献出了一个人的时间。这可以视为一种公民行为,奉献不是为了回报。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不受政府的管制,而且能够维持下去,就是靠每一所大学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事这种行业服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专家不拿任何报酬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被评估的院校要负责食宿和交通,但是绝对不会直接或变相付给专家任何报酬或者荣誉。任何被评价的高校只能向专家赠送杯子、雨伞等带有高校标记的小纪念品,不可以给钱。甚至评估专家免费给认证高校作学术报告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作报告本身就是高校给予的一种荣誉。

三、美国高校认证的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的认证标准和中国以及欧洲的评价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把高校保持自身的特色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来强调,而后者则较多地以自上而下的统一尺度来规范高校。另外,对高校的认证过程中不允许评估员到课堂听课,因为听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有的老师很优秀,有的教师很怯场;有的班级学生比较活跃,有的班级学生比较老实。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几节课下结论,这样对高校不公平。美国在评估和认证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但不是通过团队在有限时间到课堂上收集一些原始印象数据,因为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出有信效度的结论。最好的方式就是看高校有什么样的机制在起作用,而不是个别的成果,这也是对高校办学特色的尊重。最后,认证不能用一流高校的标准来衡量三流高校。其实这不能算做一个标准,事实上,认证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比如,标准的第一条就是让高校重新审视高校的使命和目标。这一条非常重要,因为它给高校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无论高校的目的是培养修汽车的技师,还是未来的社会领袖都没有关系。但接下来,高校必须清楚如何培养出技师或社会领袖。这条标准是根据高校自己设定的目标来检查他们是否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效,这样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就会比较公平。而中国和欧洲有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估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高校,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名校更好。而实际上,由于对名校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其投入产出的效益比未必是最高的,成效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此,应该用不同的评估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的高校。如此,政府就可以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高校办出特色。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指标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的使命和特色。美国大学的类型和质量差异很大,可以说最好的大学和最差的大学都在美国。

四、高校参与院校认证的动力以及认证结果对高校的影响

认证的动力源于最大限度地保持高校的独立性,包括学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认证的结果对高校的影响不一。结果对有的高校办学有影响,对有的高校没有太大影响,关键看高校领导对认证的重视程度。如果高校只是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其损失的可能就是一个利用认证过程来自我改进的机会。由于认证专家都来自同样类型和水平的大学,专家的意见一般都是对高校办学有实际意义的,高校也会采纳。但是,一些特别好的高校可能不会太重视。原则上任何高校都可以拒绝参加认证,但是没有高校会这么做。如果一所高校不参加认证,那么,该校发出的文凭就相当于一张废纸。比如有些所谓的“野鸡大学”,虽然它们也得到州政府的批准,但是,这只相当于获得了做生意的营业执照,没有经过认证,它们的学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接受认证的高校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很独特,有自己的特色,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机构能够培养出这种社会紧缺人才;另一种就是能够说服用人单位接收自己的毕业生,虽然没有经过认证,但是,雇用自己的学生有很多好处。但是,这两种情况都很少存在。所以,虽然原则上高校可以不参加认证,不交会费,但是,不管是哈佛大学还是其他任何名校都不敢不参加。美国的文凭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认可,只有经过认证才能得到同行业的认可。

五、认证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参与

师生在认证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完全取决于高校。有的高校真的是“发动群众”,把教师和学生都动员起来,参与到自评报告的撰写工作中去。而有的高校,校长只是找几个人写个报告就过去了。有的高校确实做得很好,不需要外部力量对它进行过多的干预,特别是很多一流的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学生的质量是不用担心的,他们参与认证也尽一种义务。更多的高校希望通过认证提高教学质量或提升知名度。他们确实想改进,也需要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因此评估报告中任何好的评语都可以成为高校的宣传点。认证的结果有不同的等级,分得比较细,比如通过不需要改进、通过需要改进、虽然可以通过,但是需要做很多工作和不通过等。各个认证机构的等级不太一样。如果一所高校的问题比较大,但还没有大到不能通过认证,一般地区认证机构就会给高校一段时间进行改进,比如6个月,然后由高校提交补充报告,告诉认证团队上次评估中检查出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接着,认证机构再找专家去检查。但是,近几年也有一些高校因为财政等原因没有通过认证,被迫关门、并入其他高校,或者被盈利性教育集团收购。

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高校师生必须参与撰写自评报告。但是,一般来说,报告基本上是由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委员会完成的。学校会通过座谈、采访、开会等形式了解师生的想法、建议和意见。而且,认证团队在认证的过程中也会要求与教授、学生见面,对报告中的结论加以求证。这样的会议高校领导会回避,以便让师生畅所欲言。需要注意的是,专家团队一般不会听取个别人的“小报告”,因为可能会有个别教职员工因为个人恩怨等原因私下提意见,这种“小报告”的内容是绝对不会写入报告中去的。专家一般只听取集体座谈中公开提出的意见,而且事后会找相关的负责人就这些问题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负责人如果不同意,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所有意见都会有一个核实的过程。任何在报告中提出的意见都会经过确认,因为报告中出现的任何意见和问题都有可能成为高校不能通过的理由。专家们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遣词造句非常谨慎。认证小组会尊重高校的情况,一般不会轻易下结论,但是只要发现问题就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来,因为这是认证小组的工作。认证中没有通过的高校比例是非常低的,因为认证的整个过程旨在帮助高校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容易。专家通过短短3天时间对高校进行考察后,得出来的结论不一定都对。认证只是给高校提供一个改进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说,认证真的不是和高校过不去,因为大家都抱着同行之间相互帮助的态度去参加认证。基于这个出发点,专家提意见时就不必顾忌自己提的意见是否太尖锐,对方也能够理解你的意图。国内评估过度追求颂扬,只能说明高校把评估太当回事了。就因为太当回事了,所以才会导致花钱送礼、“戴高帽子”等现象。如果整个认证运作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的话,高校就会真诚地希望评估方能够多提意见。对于认证团队的意见,校长有权决定是否采纳。认证团队专家的意见不能凌驾于校长对高校管理权力之上。

六、美国高校一般如何开展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

美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是传统的院校研究办公室和专门的评估部门。院校研究办公室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作为信息中心,收集和分析院校层面的数据和信息,为校长和教务长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向州政府汇报各种统计数据。每一年州议会进行预算时,高等教育占有很大份额。高校要向州议会要钱时,要向议会解释为什么要增加预算。本来这是一个纯粹关乎预算的事情,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州政府要高校说明要钱的理由,展示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而院校研究办公室只能提供院校层面的关于高校情况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高校对评估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都开始设立专门的评估部门,负责协调学校与各个学院系科之间的评估工作。评估办公室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校一级的办公室。

在很多情况下,评估是院校研究的一部分,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应该是教授们自发的行动,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比如说,化学系培养硕士研究生,但不同大学培养出来的化学专业的硕士应该是不一样的。那么,化学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等都有一系列的要求。但是,如果让院校研究办公室来做,他们只能收集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方面的描述性数据,没法深入下去,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因此,具体教学质量就需要教授自己来评价,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培养目标来检查日常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要求,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他们在毕业时动手实验的能力究竟如何,这一切必须由教授自行组织评估活动。评估办公室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帮助不同院系组织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估,撰写评估报告等。这样,教学质量保障就成了教授自发的、不断的自我评估和检讨的过程。有时候,教授们还会请校外的同行帮助他们完成评估工作。当然,有些比较小的高校,院校研究办公室就同时承担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工作。但是,大一些的学校,尤其是公立大学,在政府的压力下,近年来基本上都成立了评估部,主要负责协调有关评估的事务。在美国,教学评估主要靠教授,但学生评教也很重要。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在各个高校不一样。有的用这个结果来考核教师,有的甚至和升迁、薪水联系在一起。关于这一点争议很大,教育界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人认为学生的评价往往很不公平,因为学生只能凭借教师在课堂上留给他们的印象来进行评价,局限性太大。至于教师内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等,学生知道得很有限,因此,实际上很多学生评价往往基于片面的主观感受,觉得这个教师人还不错。所以,很多高校只是把学生的评价结果交给教师自己看,并由他们决定是否以及如何改进教学工作。学生评教一般由教务部门负责,很多都是在网上填写,一般评教活动都是在考试之前完成,以免教师对学生考试结果的评价反过来影响后者对教师的评价。

七、高校自评报告的组织和撰写

自评报告的撰写一般是由教务长出面,组成一个委员会。首先,教务长要分析认证标准的内容,然后从各个院系邀请教授和相关的行政人员组成评估委员会,并由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或评估部主任担任协调和辅助工作。接着,委员会开会讨论如何分工、如何收集数据、怎么写报告等。一般都是根据认证标准分成几个分委员会,每个分会负责其中的1-2个标准。在分组之后,各个分委员会把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告诉院校研究办公室或评估部,由他们负责收集。比如,关于学生学习成果这一条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在讨论之后,收集数据的工作就落在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或评估部主任的肩上。如果有现成的相关数据就直接拿出来,如果没有,就要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收集。自评小组根据院校研究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完成评估报告的相关部分。在评估信息的收集中,定性和定量的数据都有。这些数据可以来自高校的数据库,也可以是院校研究办公室平时收集的各种数据及分析。在定量数据不能说明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评估小组还会收集定性的数据。一般而言,院校研究办公室或评估部设在教务长下面,由教务长负责,教务长相当于国内大学分管教学的第一副校长。也有的高校由校长或负责其他方面的行政管理者分管。各校的具体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八、美国院校认证的优缺点以及对中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启示

每个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借鉴别人方式的时候,在具体举措上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国情。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还刚刚起步,要花很多时间进一步去完善,并随时改进具体的措施。同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道理。美国院校认证有一个与中国国情很不相同的地方,即美国高校以自律作为目的理念。这一点在中国恐怕做不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暂时不可能把高校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权完全放到高校。因此,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对认证体制进行改良,同时可以学习美国的一些具体措施。

另外,关于校长自主权和专家治校,国内已经讨论很多年。其实,校长自主权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校长可以利用这个权力把高校办得更好,但是,糟糕的校长也可以利用这个权力把高校弄得一塌糊涂。凡事都有两面,不能在新的理念尚缺席的情况下一味地要求给校长权力;并不是权力下放越多高校就能办得更好。这一点反映到认证问题上也是如此。

关于美国高校认证的不足之处,第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美国高校拥有很高的独立自主权,但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美国的高校鱼龙混杂,各种情况都有,高校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第二,老百姓看不懂院校认证的评估报告,认证通过的高校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老百姓也没法知道。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各种高校排名蜂拥而出,因为排名将复杂的高校质量问题简单化了。第三,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并存,其中有很多重复劳动,劳民伤财。每一个认证高校都得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另外,评估小组虽然只在高校呆三天,但这短短三天时间也会给整个高校工作带来不便。

美国高校认证体制的优点很多,其中包括:第一,认证的目的在于鼓励高校发展自己的特色。院校认证促使高校每隔10年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假如10年前制定的目标跟不上当前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高校就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调整。第二,认证体制允许高校在写自评报告时选择重点。这样,高校可以将认证作为改革的契机和动力。选择认证重点之后,高校就不再将评估资源平均分配,而是根据高校现状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量高校的发展,并决定今后工作的方向。这样的认证使得高校不再把认证仅仅作为一种必须要走的程序而应付了事。美国高校把认证作为促进高校发展的手段,通过认证来减少政府干预。认证成为同行之间互相监督的途径,而不是上级对下级的管制手段。

中国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认证经验,但更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历史来发展和完善质量保障体制。像美国以自律为目的的体制在中国可能一时实施不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从建立相关的准则着手,强调评估工作的专业性,提高程序化和制度化的水平,并坚持客观、中立、公开、公平的价值导向。在很多时候,程序比结果更重要。比如,制定标准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地执行标准就不是很容易。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有时比制定标准更重要、也更困难。一套认证程序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但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院校认证 篇2

说起北京地区的MBA项目,想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些学校你都很了解了,今天友课教育来普及下。

学费篇

看着北京一路飙高的学费有没有眼泪哗哗?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都高达60多万了。

上述多数名校都获得了AACSB、EQUIS等国际认证。

国际认证篇

AACSB:目前全球最大的认证体系,是由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推出的AACSB认证体系。其次是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推行的EQUIS认证体系。历史更悠久的是MBA协会(AMBA),旨在对硕士以上管理课程进行认证。是由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一流大学商学院发起的商学院教育认证机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和会计项目非政府认证机构。

AACSB的认证相当严格,全世界仅有5%的商学院取得了这项精英认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为了获得AACSB认证,准备了五年和被评审了三年。获得认证的单位,则须在数年一轮的重评中持续代表教研品质保证、明确使命目标及长期改善承诺,所以榜上商学院的总数必有增减。获得AACSB认证,是商学院做出了承诺,要将教学提高到更高层次。整个认证过程一般需要3到7年才能完成。AACSB认证代表着全世界商学院的最高成就。学院通过严格和全面的评估取得认证资格意味着对其质量和发展前景的肯定。取得AACSB认证资格是优秀的管理教育的重要标志。

EQUIS全称是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是AACSB在欧洲的翻版,于1998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也是现时在世界上唯一能影响AACSB影响力的商学院认证机构。

作为一个国际权威机构,EQUIS是从整体来评价认证对象,认证过程非常严谨。就MBA项目认证来说,EQUIS认证时,除要求高等管理教育机构提供证明其在本国内拥有高水平的教学标准的有力证据以外,还要求该机构课程必须高度国际化,学生必须具备全球使命感;除要求机构制订完备的学习计划以外,还要推动商业研究工作;此外,EQUIS认为高等管理教管机构与工商业界之间应密切联系,保持专业理论知识和商业实践之间的平衡。

AMBA全称是Association of MBAs,于1967年在英国成立,专门从事MBA的质量认证的独立机构。AMBA认证是针对商学院MBA项目的国际认证体系。在全球47个国家,共仅有200余所商学院通过了AMBA认证。目前中国内地已有28家商学院通过AMBA认证,中国香港也有2所商学院通过了AMBA认证,预计未来3年内中国通过AMBA认证的院校将达到38所。

CAMEA全称Chinese Advanced Management Education Accreditation,中文全称“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于2012年正式启动。至此,首批五家单位率先通过该项认证,这标志着历时近一年的中国高质量教育认证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其他认证、CAMEA认证等

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2年启动。至此,首批五家单位率先通过该项认证,这标志着历时近一年的中国高质量教育认证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综上所述,这三大商学院国际认证体系都是强调商学院通过自我监督、自我努力、互相帮助,来实现可持续创新与提高。认证关注的不是一个时间点上的成绩,而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其次,获得国际认证表明一家学院在一群学院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最直接的结果是可以互相承认学位,建立起更多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流的可能性。

列举部分国际认证的学校:

MBA的基本内容是综合管理,不同的项目其专精和侧重点均不相同。而差异化和特色化办学的契入点就是高校本身的行业背景。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财务MBA项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在金融行业影响颇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更侧重于管理,其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别具特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课程在金融、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管理领域紧密结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弗拉瑞克商学院也开办体育健康MBA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MBA项目的战略管理方向是综合管理之外的特色。

北京邮电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EMBA项目尤其注重在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研究,注重培养IT类的专业管理人才。

院校认证 篇3

【关 键 词】职业资格认证 高职高专 教育发展 高技能型人才

高校学生所获得的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和知识水平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综合证明。与学历文凭证书相比较,职业资格证书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一、职业资格认证在国外取得的成功经验

英国在1986年发表了《教育与培训——共同工作》的白皮书,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995年开始建立和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实行国家政策干预引导,形成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适应了劳动者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它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英国的这种制度一产生,迅速覆盖了全国约90%的劳动力,也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各国的关注。

目前,其他世界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视为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立了适应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需要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典型的代表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等等。这些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二、职业资格认证与高职高专院校接轨的必要性

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已转向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方向。

所谓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中,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和职业分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紧密结合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需要由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按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措施,有助于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型。

三、职业资格认证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职业资格认证有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治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是直接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说明高职高专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同时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职业导向的内容体,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要使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就必须按照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高专教育、劳动就业、职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所以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2.职业资格认证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学的目标与核心。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兼顾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双证书制度是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体现的代表,突出针对性和应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基础理论以够用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方位贯穿于教学计划的全过程。

3.职业资格认证有助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的特点。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專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职业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和实践”为原则,积极开发与职业资格认证和技术领域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达到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体系在内容上的结合。根据当前企业生产实际,走综合能力、岗位能力、职业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让学生在教学实训和生产实习中更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职业资格认证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保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的现象。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职业资格认证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所以实行双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职业资格认证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对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借助于真实的或仿真的实训、实习环境。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使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职业资格认证的实践环节所必须的要求。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中心。如思科网络学院,一方面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实训环境;另一方面充实、完善了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

6.职业资格认证有助于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否能办出高职高专特色的关键,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根据企业近期或长期的职业需求参与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同时高校可创建开放性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职业培训中心,一方面可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帮助其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可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双证”架起校企之间的桥梁,拓宽产学研的渠道,如开设校办工厂和公司,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等。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但目前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单靠学校自身的努力仍有很大困难。

四、职业资格认证需考虑的问题

职业资格认证有两种管理模式,其一,竞争性分权管理,即由自由竞争产生的各种非政府性证书机构来推行和分别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称为西方模式,以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为主要代表。其特点在于重视质量且能够紧密结合经济与生产的实际需要,并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其二,非竞争性集中管理,即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权威机构来集中统一地推行和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称为东方模式,以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主要代表。

我国在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上采取了积极的举措,1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高等职业教育并没能实质性地渗透到劳动力就业的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去。同时仍有不少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缺少足够的认识,出现了就业中不少无资格上岗而有资格的上不了岗的现象。甚至许多地方缺少甚至就没有建立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办法。

为促进职业资格认证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有效衔接仍需正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权威性,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效结合,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培训形式,切实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二是规范职业资格证书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行业的协同作用。三是充分注意以职业资格框架构建专业教学模式,弥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就业的距离,以学校的课程作为连接桥梁,把教育与就业相联系,把教育、培训和提高技能相联系。四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以及教学实践设备。五是学校加强与经政府批准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之间实质性的业务沟通和教学培训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李立.双证书制度是促进高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2]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3(3).

[3]鲍亚明.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对策及建议[J].中国培训.1999(9).

[4]张安宁.试论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教育与职业.2006(20).

院校认证 篇4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 教育部门和学术界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我国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的是王义澄先生。1990年, 王义澄在《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一文中, 提出了上海冶金专科学校需要吸收其他教学经验, 通过教师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在科研工作和一些技术性项目等途径使老师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及经验, 从而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之所以上海冶金专科学校这样的做法, 可以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双师型”教育提供发展机会。

有人认为, “双师型”教师只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对教育事业起多大作用。据说双师素质教师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任用部分在高职院校任职, 具有很高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 最重要的是素质要优秀。任用过程中为教育带来创新性教学, 而且教学效益很好,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每位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都获有合格证书, 这样才可以达到我们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目标。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存在的虚假

2.1“双师型”人才来源很单一, 且无“双师”意识感

目前,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组成结构, 一般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居多, 从企业、科研机构部门调入的教师极少, 而这些刚毕业就任职到教育事业中的小伙们, 年纪都在23-26岁左右, 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在他们授教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传授到很好的专业知识, 他们总是“多说话, 少实操”的教育方式比较乏味, 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只能教学, 教学是本职工作, 也是生活经济来源的一种获取途径而已。

2.2 配套的资格认定、培养和激励等“双师型”政策缺失

目前, 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制度较缺乏, 单是“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都没有定论。“双师型”教师的性质和普通高校的职称评比考核等有很大的区别, 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 而高职院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者发展的方向不同, 评价考核的方式理应不同。

但现行高职院校职称评定过程强调不同级别刊物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 这使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的时候处于不利地位, 也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为求业务发展也被迫按照普通大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去发展。如沿用普通高校的办法进行评审、考核, 大多“双师型”教师尤其是学历较低技能较高的教师, 根本无法达到要求, 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优势。针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几乎空白, 政策性倾斜不够明显, 难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3 社会关注度不够, 企业缺乏认知度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是我国很长的一段历史, 有古代就开始有教育事业出现。而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理性认识还不够, 总认为高职教育不是教育, 学了也是没什么用处的。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学生来源等都出现问题, 更加使高职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很好的形象, 甚至存在鄙视眼光。在这种特殊的大环境下, 高职教师心里存在不平衡, 更是在教学方面走形式和不实践, 没有更高的教师素质。

另一方面, 院校没有更好的安排老师参加实践培训, 就算如此, 很多企业出于企业机密或者行业区分也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调研、锻炼。然而有一些企业虽然接受了少数教师到企业内挂职锻炼, 但是在涉及关键技术、公司机密等重要环节上也不愿对教师开放, 人为地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 或许企业们还没弄清楚企业最根本的发展是源于技术的, 而技术是源于教育的。

3 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对策

笔者提出, 破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瓶颈, 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具体对策。

3.1 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博性、交叉性

高等职业教育一向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精深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相结合, 在课内之余, 还拓展部分必要的课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如心理学知识,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学生们的压力不断增大, , 所以必要时教师还可以把学习到的心理知识传授给学生, 帮助学生更好的减压, 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这样一来教师能够结合专业技能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减少自己在职业上的负担和压力。同时,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个人提高文化知识的必要, 教师们需要不断升值自己, 在从事个人专长的同时也要学习其他的专业技能, 把自己全能化。多跨度的学习, 不仅使自己技术更好, 还可以在生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具备这样的“双师”意识, “双师型”教师应跟紧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如新知识、新动向、新工艺、新设备, 都需要我们一一了解。

3.2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结构的实践性、应用性

“双师型”教师是作为教师所必需的基本教学能力, 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带给学生们, 这也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所在。不同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实践方式和辅助工具。事物的操作能够给学生更容易理解每个理论知识的原理。更好指导学生进入课程, 提高设计、科研、实习和试验的实用性。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跟工作挂钩, 学生很容易把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职业岗位中去, 工作期间能够独立进行产品分析、故障诊断排除, 独立完成上级领导发下来的项目。高等院校在教育技术发展能力要求中教师不仅在教育中学习, 在学习中教育, 而且能够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量进行授教。新材料的能力可以应用于企业人才的实际, 将“双师型”教师教育贯通到校内和校外, 使受教者减少到企业工作对专业技能应用的担忧。

3.3 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的综合性、职业性

高职教育不仅担任着学历教育任务, 还担任着职业培训的任务。“双师型”教师不仅有:德、智、体、美、劳的素养, 还应同时具备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的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把这两种显然不同的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提高“双师型”教师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而这种综合职业素质往往是在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授教过程中慢慢体现和表达出来的。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应从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的综合性和职业性。

3.4 注重高职院校教师的企业顶岗实践锻炼

在“双师型”教师发展时期, 注重对教师们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 多安排教师到基层锻炼, 比如教师每年都应安排固定的时间到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推动实训基地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同时, 高职院校应加大外派教师外出顶岗时间或者接受培训技能的资金投入, 对于外出培训者予以适当补贴, 避免教师们整日忙于应付日常教学, 还要忙于编教材、写论文以及搞科研。

3.5 加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政策保障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联合出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系列政策、举措, 推行国家职业资格, 可以建立新的普通文凭和高级文凭, 建立新的评价考核体系和职业资格体系, 科学的推进了教育事业管理的合理性, 推动形成“双师型”教师师资培训的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系列法规, 从政策上保障“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 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教学、会实践、善指导的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在改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会遇到难题, 就如现在在计划实施的“双师型”教师这种转变。实行“双师型”教师计划可以评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的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小的方面说也可以表现教师们的培养方式。“双师型”教师可以培养教师们多方面的教育和教学积极性。

关键词:资格认定,教师能力,社会关注度

参考文献

以工为主院校工程教育认证的思考 篇5

2013年6月, 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 标志着我国已步入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认证的大门。《华盛顿协议》是多国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 通过对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多边认可, 实现对工程教育学历的互认。它拥有一套国际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公认的规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体系, 对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保障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工程类学生今后走向世界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也将为广大工科学生未来的工程执业提供便利。全国上下以工为主的院校纷纷抢占工程教育认证的先机, 摩拳擦掌进行此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旨在实现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几个方面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 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教育国际化, 增强工程教育竞争力。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相关国家或地区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 这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通行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尽快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工程师能力水平, 提高我国工程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 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的提高, 高等教育的评估和认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并得到充分发展。 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 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 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 成立了由76名教育界和产业界专家共同组成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机械类、 化工类等14个认证分委员会, 目前已对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 我国将采用国际化标准, 在工科专业领域扩大认证范围,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点工作。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源于西方, 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论和实践都较为深入。 从欧美的认证实践看, 只有当高等学校将认证资格获得当做一种资源看待时, 高等教育才有动力参与质量认证; 只有当认证能够带来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系统建立、完善, 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时, 高等学校才能获得质量认证的内驱力。 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未来执业发展有更为密切和直接的关联,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互认是注册工程师资格互认的前提。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不同, 评价是资格认定, 而评估是评优。认证更多的是关注大多数学生,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认证与评估是点评与面评的关系, 认证更侧重于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机制、条件和质量, 而评估是对一所大学办学状况和条件的全面评价。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国际实质等效性, 我国工科专业既面临机遇, 又接受挑战。 我国当前的工程教育认证要强调“国际可比性”和“国际等效性”, 与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认证标准和要求一致。 总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撬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支点。

二、以工为主院校工程认证的必要性

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一种教育质量保障、 工程学位与工程师国际互认的重要机制和手段, 必将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巨大影响。 目前, 我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本科学校一千余所, 约占高校总数百分之九十, 工科专业本科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约三分之一。 因此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对于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工程教育在与产业结合、与企业紧密联系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工业和工程教育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加强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加强工程界对工程教育的指导, 有利于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也有利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监督。

以工为主的院校,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对于推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促进和加强工科专业建设、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接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是学校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相关任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将对学校高水平有特色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院校认证 篇6

一、美国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经验

第一, 以立法方式建立教师资格认证专门机构, 保证教育教师资格认证的公平公正。美国是地方分权制国家, 各州政府有权制定各自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并授予自己辖区内有效的教师资格。美国全国性的教师认证机构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 (NCATE) , 它于1951年成立, 1954年得到正式承认, 它主要对全美教师教育机构的资格进行鉴定, 包括教育内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资格、管理状况、实验室与图书馆设备等。另一个是“全美职业教育标准委员会”, 该董事会专门认证职业院校教师, 并且制定的认证标准也最为严格。美国全国性的教师认证机构无疑体现了美国对教师包括职业院校教师从业要求质的规定性, 这也正是维护和保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

第二, 明确教师资格认证程序, 让入职者和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以美国为例, Stronge and Hindman介绍许多地区教师资格认证程序主要有工作申请以及候选人面试两个方面。针对“职业技术教师证书制”的申请者的筛选流程如下:首先申请者在学历上需取得学士学位, 并且所学专业应与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等相关。在符合学历要求情况下, 申请者须回答七个关于教学、学习和哲学等问题。随后由监督评审人员对申请者问题的回答给予评分。再是结合申请者的学业成绩、犯罪背景、陈述表现、实践经验等综合考查申请者。最后要求申请者在线完成三项测量, 根据最后综合成绩选拔进入学校面试的人员。针对候选人面试, 主要考查候选人以下素质:1.拥有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2.愿意为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3.喜欢帮助学生, 有敏锐的洞察力。4.具有激励学生进步的能力。

第三, 开发教师资格认证测量工具, 保证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质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拉开了美国制定国家教师资格标准的序幕。 为选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顺应美国标准化改革的需要, 美国一些学区如朱姆沃尔特学区专门设计了卓越筛查工具和绩效评定量表, 卓越筛查工具包括在线申请、在线检测、在线答题三个组成部分, 它是由一家合资公司通过研究学区以及受雇教师的绩效表现, 并以管理员视角开发而成的。

二、启示

当前“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在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认证程序、 认证培训等方面面临诸多瓶颈, 究其原因与“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上的不一致、“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的非科学性、“双师型”教师认证程序随意性、“双师型”教师认证培训的形式化有关。为此, 本文借鉴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经验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 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不能仅仅单靠各高职院校自行认定, 不能无组织地随性认证, 如有的学校认证环节较为完整, 包括“申报—评定—公示—颁证”等, 有的则直接根据统计结果认证, 根本就没有认证环节。因此需要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负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具体的实际操作工作。第三方机构可以由来自政府、企业、学校代表组成, 要富有责任感, 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为目标;具有对双师型教师资格开展评估、建立认证系统、授予相关证书、设立标准等义务;可每五年对学校认定结果实行审验等。

第二, 细化“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当前由于对“双师型” 教师的界定模糊, 由此导致“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多样化, 出现了来自政府、学校、学者个人等不同版本的标准。鉴于此, 为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教育质量, 在没有第三方鉴定机构参与认证的情况下, 职业院校有必要细化“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首先, 职业院校要认识到标准的意义并确保制定的标准合理且可行。其次要把握教师的核心素养, 特别是对学生、对教学、对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观, 总体说来, 作为“双师型”教师在对待学生方面, 应该尽职尽责, 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并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步;在对待教学方面, 教师要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 要在反复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在对待发展方面, 教师要在与学生、家长、同行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基础上, 通过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践训练等方式促进自身可持续成长。 因此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构建、教学实践表现、指导学生等应作为资格认证标准考虑指标, 而后依据资格认证标准考察职业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另外有条件情况下, 一些学校可以尝试开发教师资格认证测量工具。

第三, 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为使职业院校教师快速适应现代化的高职教育, 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时, 首先要明确 “双师型”教师应该在专业知识、专业态度、情意价值观、专业行动能力上达到的标准, 并且明确教师应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其次, 要构建包括教学实践、教研实践、职场实践在内的培养课程。再次, 广泛邀请来自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高级技师、部门经理来校开展培训。确保开拓“双师型”教师视野, 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摘要:教师资格认证是保障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当前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本文借鉴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经验, 提出通过立法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细化“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资格认证,启示

参考文献

[1]贺应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培养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院校认证 篇7

《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工程及生物类相关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涉及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抽象、纷繁复杂、学习难度较大[2]。在所有生物工程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记忆,被戏称为“生化生化,难以消化”,更不要说将生物化学知识融入到工程教育理念之中。

合理开设《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研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教育理念。然而,由于地方工科院校在优质生源、科研经费和学科建设经费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的《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地方工科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依托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优势,以生物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生物化学》为试点进行课程改革,逐步构建特色鲜明符合工程专业认证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以实验教学强化工程素质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的毕业要求有12条通用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学生会做什么?整个培养过程强调的是持续的改进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包括了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讨论及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适应本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明确哪些内容精讲、哪些内容略讲甚至不讲,避免不同课程之间重叠内容讲授时出现的重复、遗漏或踢皮球。从而可以高效利用每门课的宝贵时间。生物化学主要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及酶的结构功能(静态)及其代谢和调节(动态)。以记忆为主的静态化学可以适当的略讲,对于代谢过程错综复杂的动态生物化学需要加强,对于核酸部分主要整合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课程中讲授,重点讲授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3]。

生命科学相关的领域属于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领域,这些领域的实验技术无不和生物化学实验密切相关,比如医学中的临床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药品生产中过程控制与检验,食品行业中产品生产和检验等。因此实验内容的设置和过程控制非常重要,根据本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强化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增设部分研究性综合实验,形成良好的实验难度梯度。另外,要结合其它课程实验内容,进行综合改革,加强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方案。

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讲听式”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弱化理论的来龙去脉和构成学派等内容,增加生物化学应用新进展,丰富教学环节,让亲身感受到生化知识为我们人类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状况,拓宽视野,激发知识运用和学习的热情[4]。

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将最新的研究动态融入教学内容

采用新的信息手段,广泛介绍发达国家在工程教育方面的优秀经验,让学生认识到工程师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工程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手段,除了制作精良的课件外,重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引导,要将抽象、枯燥的内容直观生动、简明传授给学生。尽管课件中富含精美的图表、漂亮的动画,讲授的也生动。然而,学生多是被动的学习,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深层次的理解,所学内容就很快淡忘。通过引导,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自己设计一个章节或一节课内容的“小工程”,通过网络或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既能加深理解,又能锻炼信息整合等方面的能力。

穿插前沿科学案例,培养学生兴趣与对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多,很多内容高度抽象,学习难度很大,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即使学生有兴趣,也难以持久。教学中适当引入最新的前沿案例,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与生物化学相关的诺贝尔奖成果,适度地超越教材,结合教材以外的重大事件等资源合理组织教学。比如:讲糖类的结构性质时,联系学院做糖类改性研究的谢涛教授的研究内容及动态,讲萜类时联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青蒿素,再结合课题组所研究的经典三萜类人参皂苷的相关研究,把枯燥的知识不动声色的融入案例的讲解中,学生就可以像听故事式的学到相应的知识。动态生物化学学习更难,更抽象乏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在讲授时将代谢流程和相应的应用案例联系起来,比如代谢疾病、医院诊断指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产品的生产等。这样学生就会在浓厚的兴趣中融会贯通的学到了活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及视野。

3 重视教学过程化考核模式,提升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环环相扣,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容易造成学生无法有效掌握课程内容,使学生学习效率普遍低下。因此,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过程化考核模式,有利于巩固所的内容,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试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等考核方式以外,过程化考核模式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课堂考核。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拟定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的论文。并围绕所查的热点,在课堂上讨论,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语言表达和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通过一些外文文献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

突出自学能力的考察。《生物化学》课程是大学四年中接触的比较早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通过合适的考察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仅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对后学课程的课外自学提供很多帮助。平时在考察学生时,注重学生课外资料搜集情况、自主学习积极性和独立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考察,最终将课堂考核、期末考试结合过程化考核及自学能力考察,建立新的监控式综合考核体系,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提升课程学习效果。

4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增强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生物化学知识几乎是所有生命科学理论的基础,任何生命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等环节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知识,如何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和实验知识牢固的掌握,是所有高校都面临的一个难题。本科生通过适当的参加科学研究,能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和独立设计,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到内在的理论,逐渐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课堂中的科研的科普到对学生的引导,深入浅出的让学生对科研的重要性和魅力有所了解,这样会增加学生对科研的新鲜感,也能增加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5]。我们开始采用鼓励学做科研,逐渐发展到学生主动要求参与科研。

结合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比如从校级科技创新活动开始,指导学生申报省级以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创新创项目,参加各级级挑战杯大学生大赛、课外创新作品竞赛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结合我校发生物工程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努力用所学到生物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最终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并且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工程应用性人才。

5 结语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按照工程教育的理念和培养要求,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促进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了较好培养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程应用性生物工程专业人才。

摘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根据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针对地方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近年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与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专业认证,生物工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志强,卿青,朱劼,等.以专业认证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15,43(6):189-190.

[2]乔建军,财音青格乐.化工学科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12,29(4):69-72.

[3]刘杰,王保莉,刘华伟,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6-67.

[4]陶志杰,曾卫国,许晖,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学现代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3,41(7):199-200.

院校认证 篇8

关键词:物联网,实训,设计

“物联网工程师认证”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物联网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结合工业与信息产业部职业认证的课程,该课程重点讨论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和方法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度较大,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训是“物联网工程师”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基础应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工作需求分析、学习领域、任务确定、学材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实训进行了重新设计。

1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同时完成该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多数是开放性的。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是针对一个职业(在我国也可能是一个专业或一个小类,下同)而言的,如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典型工作任务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得到。一个职业通常包含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按照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中对工作进行的整体化分析,是现代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是DACUM课程开发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DACUM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如图1所示。

物联网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如表1所示。

2 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实践专家访谈会

寻找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第一步工作,是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Expert Worker Workshop,EXWOWO)。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召开采用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的方法,通过确定一定数量的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和描述一个职业。其基本流程如下:

(1)挑选会议代表。

(2)实践专家研讨会的举行。

(1)会议开始。主持人介绍研讨会的背景、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

(2)明确基本概念。主持人解释概念“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发展阶段”。

(3)简述个人职业历程。与会实践专家叙述从接受职业教育到成为实践专家的发展过程,将这一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最多5个)。

(4)找出代表性的工作任务。用头脑风暴法实践专家每一阶段举出3到4个实际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

(5)任务归类并命名。在主持人的主持下,与会实践专家共同将类似的工作任务归纳在一起,全面检查这些分类的合理性,必要时进行更正。

(6)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已确定的有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大家共同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

(7)表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组成4-8人的小组,由实践专家从专业角度分析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组内的教师进行记录。

(8)典型工作任务排序。由实践专家对所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排序。

(9)结束。主持人就整个研讨会过程和内容听取会议代表的反馈意见,总结研讨会成果,展望分析成果的实际价值。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原则上,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转化成一门学习领域课程,如图2所示。

物联网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分析如表2所示。

3 学习领域分析与描述

学习领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载体”。学习领域课程含有学科知识内容,但是与传统的学科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学习领域课程有如下特点:

(1)课程目标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

(2)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

(3)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完整过程。

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若干“学习情境”(learning situation)组成。学习情境是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学习领域课程中的一个教学单元,它常常是通过一个学习任务来表示。

(4)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4 学习情境与学材设计

学习情境是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由于学习情境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现实教学条件制约,因此在学习情境设计之前,应当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包括学校现有条件和学习领域要求的条件,如表3所示。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学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它反映了课业的基本结构:

(1)课业名称。

(2)课时数。

(3)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描述,包括具体任务、完成形式和基本要求。

(4)学习目标(含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5)学习内容引导:课业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

(6)背景介绍:学习任务与内容的来源、实际背景、特点和意义等。

(7)评价建议:评价标准和评分等级,含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8)学习建议与说明。

选择和制作合适的教学材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作,包括教材、学材、讲义、PPT和作业单等。

5 结语

院校认证 篇9

1 计算机专业培训的现状

从20 世纪90 年代到现在,计算机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是个大难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观。目前,有一部分乃至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教学,还局限于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尤其对当前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跟不上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和要求。首先,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瓶颈,个别高等职业院校的软硬件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在,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课程( 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 都要与之相配备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相适应,机房设备的先进性以及机房内免费提供的互联网接入环境,能为任教老师提供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就目前的形势发展而言,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模式又给出了一个新的界定: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目前有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有的对电脑和网络知识以及编程了解了很多,操作熟练;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学经济的,属于文科范畴,而计算机课程属于理科范畴,在老师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的时候,这无疑会给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畏难情绪。有些同学对计算机感兴趣,而这些感兴趣的学生只局限于想学会打打字、画画图、上上网,当一旦涉及稍微复杂的操作时,就干脆不想学了,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息和兴趣。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认可度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等级考试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性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要引起重视的“连锁”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有些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很简单,没有必要听老师讲解,最后出现了绝大部分学生旷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考试不能通过。

2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要求,因此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对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基础性课程的讲授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在教学模式上,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教会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整以往的学习方式及方法,以便能更好地适应资格认证考试的这种教学模式,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讲授计算机基础性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方式、方法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培养学生互助互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懂的问题,通过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解决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学习目的,掌握知识是肯定的,但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达到资格认证考试的要求。在老师授课时,精讲多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考试考题的适应上,同时,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精心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多做题,练习。另外,增加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交流的习惯。

3 计算机专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 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管是计算机专业的也好,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也好,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更新教学内容。所谓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是指追赶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而是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能适应当今这个领域的飞速发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语音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合理的利用,达到其利用最大化。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必须要注意声音、文字、图像等有机的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亦即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用现代化手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势必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给出学习任务,将传统的以单独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为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 “任务”的去主动学习。“任务驱动”这个特有的优势正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正逐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课改,它会为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效率。这里所谓的 “课堂信息量”,并不是说加大教学进度,而是要拓展知识点的宽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习面,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3. 2 构建结合专业方向的新型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实践教学辅助平台自行研发,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电子教案、网络课件、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区、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在网上浏览课件,做习题、提交实验,模拟考试,网上讨论和答疑;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布置、批改实验与作业,检查、统计完成情况。同时,平台也在实验教学监控、管理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结论

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能力,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是高等职业院校深化计算机基础性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教学包含的学科非常广泛,其所产生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认证教学不仅仅能够提高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对于其学习者的自身素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文章首先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培训的现状问题,接着探讨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最后详细阐述了计算机专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资格认证,教学模式,培训研究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2]宋辉,周景春.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1).

上一篇:艺术真实性下一篇:任务型听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