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认证(共12篇)
工程专业认证 篇1
近年来,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迅速, 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清晰。自2006年教育部发布教高厅函[2006]5号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以来, 国内高校部分专业陆续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实践证明, 专业认证效果显著, 在改革专业教育、改进教学行政管理、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高了教育水平, 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加强了教育界与工程界的联系与合作, 推动了工程师注册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2013年6月19日, 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 《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 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正式与国际接轨。
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已建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排名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但与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通过两次专业认证, 让我们认识到了本专业与认证标准尚有不足。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本专业建设情况。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概况
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 为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优势平台”重点建设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重点专业;1981年、1984年批准为硕士点和博士点;2012年列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素质高,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事矿物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程设计与管理等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
本专业拥有一支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学队伍,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 博导15人, 教授1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基金与荣誉称号获得者20余人次。本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连续几年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第一, 列入A++专业。
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需求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然而, 煤炭在开发利用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炭需求不断增加, 资源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煤炭加工是实现我国煤炭高效利用, 减少燃煤污染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指出:“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降低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和利用技术。”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中提出, 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提高到70%。目前, 选煤行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带来了选煤工程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未来矿物加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在增加, 仅煤炭加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预计在12000人。
煤炭加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离不开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以煤炭加工为代表的矿物加工行业的发展, 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本专业是全国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中首个接受认证的, 已进行了两次认证。认证专家组认为我校矿物加工专业在认证标准中“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个方面达到了认证的基本要求。但专家也提出了以下意见: (1) 课程体系中非煤类专业知识需进一步充实; (2) 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工作的力度还需加强; (3) 培养目标达成的软硬件条件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4) 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进程偏慢。通过两次认证, 感受到专业现状与认证标准仍存在差距, 需要在专业建设上跟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与国际接轨。
四、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
1.转变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一方面要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同时要实现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才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大学的多数专业为拓宽就业面, 过分强调基础, 压缩专业课课时, 实践环节缩水严重。经过工程专业认证, 新的培养方案中调整了培养目标, 要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高水平工程师人才, 从2013年开始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调整专业课程及课时。 (1) 为适应金属矿选矿方面的就业需求, 增设了《非金属矿物加工工程》、《团矿与烧结》、《粉体工程》、《选矿生产实践案例分析》等;《矿物加工学》中增加化学选矿内容;将《选煤厂设计》和《选煤机械》改为《选矿厂设计》和《矿物加工机械》。 (2) 将专业主干课《矿物加工学》分为四部分, 分别由四位教授授课, 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 (3) 为新生开设了《矿物加工过程创新体验》、《专业概论》和《中国能源资源及其思考》等课程, 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 (4) 选修课中新增《煤质管理与技术检查》、 《煤炭运销与管理》、 《煤质化验与分析》、 《选煤厂管理与技术经济》, 满足毕业生在煤质分析与营销方面的需要。 (5) 将部分专业结合度不高的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6)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实习的学分, 延长实习时间, 鼓励学生在生产现场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
3.更新和优化教材。对于工科专业来说, 专业课和必须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卓越工程师。近年来,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专业课程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 总体上比较陈旧。《矿物加工机械》、《选矿厂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矿物加工过程信息技术》、《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课程内容明显落后于工业界和科技界。近年来, 我们组着手进行了教材更新, 《选矿厂管理》已于2011年再版, 《矿物加工机械》已于2012年出版, 《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已形成讲义, 实习实验教材编写中。
4.强化实践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 实践能力培养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2]。第一, 部分高校重理轻工,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 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成熟, 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 不欢迎学生实习;第三, 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 实践资源严重不足;第四, 实践经费不足, 造成实践环节严重缩水。因此, 我国工程教育面临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下降的窘境。
本专业一直以大型煤企为基地, 坚持三大实习, 但近年来也面临上述问题。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2012和2013年开始建设河南煤化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枣庄矿业集团三个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另外, 进一步巩固神华宁煤集团、河南神火集团、中平能化神马集团、兖矿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经费的支持, 与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 建设新型的实习与实训基地;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加大毕业设计在企业或设计单位进行的比例;完善毕业设计规范和条例, 加强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近年来, 以“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 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装备水平。实验室开放管理, 为大学生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突出科研创新训练, 完善国家重大项目向本科生开放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专业的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 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国际化的对象包括教学体系、科研活动、教师队伍和学生[3]。认证专家在两次认证中均指出本专业在国际化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近年来, 本专业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出国进修, 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式, 接受专业前沿技术;引进国外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加大从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继续推进本科生2+2培养模式, 在已有的美国肯塔基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基础上, 与更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 借助一些国际、区域项目, 加强与国际名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摘要: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 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概况、工程需要、两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情况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专业在教学理念、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毕家驹, 陈以一, 何敏娟.建立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尽快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 :728-731.
[2]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2) :1-9.
[3]毕家驹, 黄晓洁.中国大学国际化的挑战和应对[J].中国教育评估, 2010, (1) :11-16.
工程专业认证 篇2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华盛顿协议》....................1.什么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5.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有什么关联?................................................................................6.什么是《华盛顿协议》?.......................................8.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享有哪些权利和应承担哪些义务?.........................................................................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与管理.............................9.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及基本架构如何?
10.各专业领域是如何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11.行业组织如何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目前我国在哪领域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1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哪些基本内容?....1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否会影响专业特色?15.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工程专业认证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认证 课程体系优化
【基金项目】面向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JG1120)。
【中图分类号】G4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42-01
一、前言
本文将阐述专业认证中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与设置内容,分析其与专业认证标准的符合性,依据已有学科基础,确定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最终目的是使得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和教指委要求接轨,减少工作适应期与磨合期,真正能使学生出校门就能适应本专业工作。
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要求简要分析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以下建成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
?誗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
?誗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
?誗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重点突出
?誗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
三、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修订成果
我校于2010年和2013年启动了两次课程体系修订,针对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调整后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素质”作为办学指导方针。依托我校化学、化工、生物等学科及本专业省优秀实习基地,定位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方向课程,面向有志于环境保护的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环境工程学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注册环保工程师和注册环评工程师的预备力量服务社会各行业。
(一)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调整,增加了实验学分比例
厚基础,包括高数、物理、化学、电子电工、制图等基础课程超过50分,涵盖了认证标准所要求的所有课程,还在化学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增加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比例,四大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比例由13:5修订到12:7,极大地增加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
(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及相关实验课设置必修与限选,确保满足标准要求
根据标准要求,设置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为必修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化学实验和环境监测实验也相应改为必修,加强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前,基础课程实验与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不断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夯实专业基础。
(三)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四大污染控制方向
我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以来一直开设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四门核心课程,设置了水和大气的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及课程设计。调整后增加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与课程设计,增加了水和大气实验课程的学分数。
(四)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加强
我校的实践环节改革较早,课程设计及各项实习均达到甚至超过了标准要求。但由于实验设备投入有限,在实验方面稍有欠缺。本次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如前所述),目前专业实践课程学分达36学分,加上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一共有50学分,接近总学分数的30%,全部为必修。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五)特色课程的设置
除满足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设置的必修和选修课外,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特色课程:包括环保设备原理与应用及其课设,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课设;新设置了一些特色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与案例分析、污染预防学、公路环境保护、电厂环境保护、纯水制备技术、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环境工程前沿及创新方法等。
四、总结
经过本轮课程体系优化调整,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等方面均达到了认证标准要求,尤其在相应实践课程设置方面有较大进步,大大超过了标准要求;根据本校特色设置了新的特色课程,基本形成了宽口径重基础的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注册环境保护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师的要求结合更紧密,有利于毕业学生加快适应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2007,8.
[2]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08,1.
作者简介:
工程专业认证 篇4
1998年5月, 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与此同时, 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也共同签署了名称和内容相仿的协议书。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 并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 为我国工程人才以正式专业执业资格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而非211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基数大、开设工科专业种类丰富, 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为数众多的高校群体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大有希望的。但这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 积极转型为应用型、创新型和技术型大学, 紧密依托行业、积极联系企业, 瞄准用人单位的需求, 牢牢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主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 并以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 以专业为基本单位, 梳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提高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目前高校的学科划分过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毕业产出方面, 工程性因为专业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工科毕业生热衷做论文的理论研究或实验仿真而不愿做工程设计, “真刀真枪”的工程设计比例较少, 仅仅通过仿真和模拟来应对毕业设计问题[2], 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做出毕业设计的较多, 而毕业设计的背景既缺乏工程实践环境, 又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导致毕业设计最终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上无足轻重。加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学科导向教育背景下构建的, 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十化”倾向, 即培养目标空泛化、知识结构学科化、能力培养片面化、创新教育奢侈化、通识教育常识化、专业教育功利化、实践教育初级化、课程设计知识化、课程配置简单化、第二课堂边缘化[3]。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 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造成了毕业产出与雇主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与严重断层。中国工程院2009年年初发表了题为“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的调研报告, 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十分尖锐和中肯的意见: (1) 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 (2) 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 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3) 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 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 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 高校的工科专业或多或少都在努力改变工程教育不适应社会要求的局面, 但效果明显的不多[4]。
据统计截至2013年, 我国共有2100多所普通高校, 设有本科工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有1077所。而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校全部本科专业布点数的32.2%, 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管理学 (16.8%) 和排在第三位的艺术学 (11.9%) 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在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中, 工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1/3。其中, 非211高校所占比例为80%, 远远高于985高校 (8%) 和211高校 (12%) , 且普通高校本科工科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也主要以非211高校为主[5]。因此, 认证工作及其衍生出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创新对于地方高校在教育新形势下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来引导课程教育改革, 引领专业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崛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业顶层设计, 构建认证保障体系
高校应引导专业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培养学生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的的理念, 打破传统学科间的藩篱, 将专业内核心课程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性的组合和划分, 规划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群集聚工作, 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项目式”教学, 做好专业顶层设计工作。此外, 专业还应就教育部即将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认真进行专业建设的问题梳理, 对症下药, 并对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做好梳理和规划工作。其次, 做好专业建设的各项保障制度与专业认证的对接工作, 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主动教改, 对负责的课程按照认证标准和理念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搭建认证教学体系,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基于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学体系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在广泛征求代表性行业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意见后确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专业顶层设计, 完善涉及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和情感塑造的各个教学环节, 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教学体系。此外, 专业应就企业针对教学内容、毕业生反馈的问题、专家提出的建议等方面建立自身的持续改进机制, 形成完善的闭环管理模式, 从内部自身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3根植专业认证理念, 注重工程教学设计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及, 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 工科教师所占比例接近30%, 约80%的工科教师在非211高校中任教。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即到高校任教, 缺乏企业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理念, 更缺少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因此,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师在专业认证理念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训力度, 引导教师遵循认证工作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并将认证的标准和理念自觉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保证专业的每门课程都严格按照认证的理念进行教学, 加大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设计比重, 这样也从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保证了专业建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4完善专业实践教学,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从整体上看, 目前工程教育与工业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界与工业界密切联系的机制, 也在于目前高校过分强调在优秀刊物上发表论文, 过度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打造校企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强化校内“工程实践示范中心”, 主动走访各企业用人单位, 了解他们的需求,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实践性课程项目, 并通过建立校企实践实习基地等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高校发展博弈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教育新形势下异军突起, 必须积极应对认证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以专业认证为依托, 积极谋划专业建设, 实践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报特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向我们走来[N].中国石油大学报, 2007-10-26 (7) .
[2]顾秉林.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35 (4) :1-6.
[3]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克服“十化”倾向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7) :25-28.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 :42—47.
工程专业认证 篇5
1专业及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1专业教育基本要求
接受认证的机械工程专业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定位。
(2)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3)具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完善的教学管理程序,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4)具有完备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以保证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1.2人才培养要求
机械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在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状况。学校成功地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否,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6)具有社会责任和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7)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8)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
(9)具有终生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专业教育组成专业教育组成应包含相应的学科领域。专业教育知识体系必须涵盖:
2.1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者总计最少为450学时,其中每类应不少于200学时。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不同课程。自然科学类的科目应包括物理和化学,也可考虑生命科学基础等。
2.2工程科学类、工程设计与实践类:三者总计最少1000学时。其中每类应不少于350学时。
工程科学类的科目以数学和基础科学为基础,但是它本身则更多地传授创造性应用方面的知识。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试验方法的应用。侧重于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些科目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和材料科学基础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目。
工程设计与实践类综合了数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零部件与系统,以及满足特殊需要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重复性并通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受到标准或立法的约束,并不同程度取决于规范。这些约束可能涉及经济、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或其他相关跨学科的因素。
工程科学类和工程设计与实践类必须要包含必要的计算机内容。
对于院校支持学生在假期中到工程单位去实习或工作,以取得实践经验。向学生交代专业工程师的作用和职责,让学生了解工程师注册等实际问题应有明确的规定。
2.3人文和社会科学:不少于400学时。可用于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环境、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外语、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情报交流等。
3师资队伍
对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1、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五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占50%以上;
3、具有企业或社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20%以上;
4、从事具有工程设计背景的科研的教师占30%以上。
4专业条件
应具备实现专业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教室、实习场地、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应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绘图、金工实习、设计、制造、测试、测量和控制等类训练或实验,并形成一种有利于专业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工程工具,开展团队合作与工程实践。
专业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及交流资料等内容。图书、期刊、音像资料能满足教学要求,种类较齐全,质量较好,并能经常补充新出版的书刊等资料。有一定数据的国内外交流资料及有保留价值的图纸、资料和文件。
工程专业认证 篇6
【摘要】为了提高电信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基于目前电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思想观念,搭建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增强教师引导作用、优化教学体系,创新实验内容设置、统筹管理实验室,构建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改革措施。为深化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子信息 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7-02
一、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背景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来推进高校专业改革是国家长远规划的重大问题,也是院校根据行业发展来推进专业改革的必然要求。2013年6月,我国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极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专业认证”的重视。2014年5月,教育部表示,全国50%的高等院校将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特别是1999年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高度重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教学改革。
通信行业是广东省重点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广东省信息产业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通信技术人才,这给通信人才培养带来了战略机遇,也给广东地方高校的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为指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针对我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方向为X轴,以实验教学条件为Y轴,以学生知识背景为Z轴,立体化构建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新体系。
二、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地方高校电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我校《光纤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为样本,我们发现,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问题:
1.教学体系方面
地方院校电信专业多采用理论讲授教师完成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分割,造成学生缺少综合性整体概念,没有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有机结合。由于实验设备较少,实验教师所带学生较多等原因,在短短的实验课时间里,往往要求学生同时完成多个实验,其结果是学生匆忙完成实验。
2.教学方法方面
地方院校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进入高校,学历高,但实践能力较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灌输式的讲授法,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完成实验后,学生难以通过其他教学平台向教师提出问题,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
3.学生学习方面
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地方院校电信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偏低,学习主动性较差,学生普遍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报告质量较差,抄袭现象严重。此外,随着实验仪器的集成化程度提高,学生只是简单连线,用示波器测量几组数据,让学生觉得实验索然无味。在实验课中,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希望尽快尽早完成实验,遇到问题不愿意独立思考,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
4.教学内容方面
我校光纤通信实验教学还停留在“实验箱”时代,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过多的验证性实验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传统地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难以体现光纤通信的系统性和动态性特点,学生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较差。由于实验箱的部分模块损坏,造成实验项目仅仅包括基本信号的测量、模拟信号的光纤传输、数字信号的光纤传输等,不能很好地反映光纤通信课程的特点,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光纤通信理论课讲解时遇到的难点问题。另外,教师的科研工作未反映到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来,没有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路径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为导向,我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的优化改革:
1. 转变思想观念,以工程应用引领实验教学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在认证标准中,学生更多的是作为被服务的对象来定位,学生达到专业目标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我校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必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我校面临的挑战为切入点,努力转变专业教师轻视实验课程的旧观念,把实验教学改革绩效纳入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纳入重要工作内容。从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工程管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谐工程价值理念、引导学生从行业发展需求出发,提高对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视。
2.搭建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增强专业的综合作用
首先需要新建“现代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缩小实验教学与实际的差距,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多个专业打破专业界限,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通信网络调试能力,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了适应将来远程教育时开设课程实验的要求,应重视运用仿真软件或虚拟实验室进行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目前,光纤光缆的市场价格相对低廉,可以考虑购买典型光纤光缆以及光纤熔接机用于实验教学。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完成通信元器件和系统级仿真实验。
3.优化实验教学体系,重新设置实验内容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不仅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内的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更强调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因此,首先要整合相关课程,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基础课程方面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程方面以“光纤通信”为主线,促进知识的融合。其次,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消减电磁场复杂的理论推导,做到适度够用,注重应用技术。探索成立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大对通信前沿技术的介绍。再次,把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等其他实践教学形式整合、联动起来,把某个实验项目在多个实践环节中贯穿、综合运用,突出系统性、联动性思维训练。
4.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教师应当好“引路人”,积极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心态完成学习,主动地投入到实验教学活动中来。首先,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实验课前必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组织学生适当讨论,达到信息共享;其次,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边做边想,敢于提出问题,实事求是记录数据,及时采集观察到的信息;再次,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与反思,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于一些感兴趣的学生,最好再进行一些延伸工作,比如将实验与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联动,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做“点灯人”的作用,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包括预习、实验操作规范与熟练度、实验数据处理程度与实验总结等。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研项目,开发新的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及学科竞赛,充分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个性化教学。
5.统筹管理,构建实验教学协同机制
目前,地方高校电信专业改革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其改革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极利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经费增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充分发展校内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因此,首先要依托现有实验室,加强与本地通信企业的联系,形成“校企协同,共创双赢”的合作局面,定期不定期下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争取与相关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进而形成产学研的有效机制。应出台制度保障政策,鼓励教师进入相关的企业全职工作和锻炼,并视具体情况给相应的补助。此外,学校还应将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作为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这种引导和加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以提高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目前,我校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教改项目经费为依托,进行多企业多层次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前期效果,许多学生在相关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其次,要构建校内实验课程协同创新机制。如,大部分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了《信息论与编码》这门课,教师可以采用小型集体备课会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的交流。教学时应该大幅度增加讲授具体实验在工程中的应用,采用视频、图片为媒介,让学生把当前实验与工程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应该建立大学科实验教学协同平台,共享资源,努力探索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途径,采取多样化层次性的实验考核方式,继而使得实验教学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比如,全校公共的“大学物理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可为电信专业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基础实验内容。
四、结语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任务,这既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智慧和辛勤的工作,也需要有学校的宏观统筹、部门协同和资源支持。在具备一定的条件后,教师和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所制定的原则和策略开展工作,一如既往,必能取得预期良好成果。教师将引导学生整合、贯通专业课程知识,超越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限制,突出综合性、系统性。学生将主动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市场需求,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形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一言以蔽之,此次改革尝试将推动我校电信专业建设努力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而为其他地方高校电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 2010(8):73-78.
[2] 杨红霞.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新动向及其改革趋势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4):87-91.
[3] 周雪芳.仿真软件在《光纤通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53-56.
[4] 李进,黄德生.光纤通信实验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61-65.
工程专业认证 篇7
《华盛顿协议》( Washington Accord) ,是有关工程学士学位的专业鉴定 (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国际协议,是目前国际公认最具权威性和休体系完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的协议,我国自2006年起成立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主要参照 《华盛顿协议》,对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根据江苏省和常州市生物技术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依托江苏省优势学科 - 化学工程与工艺,构建具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实验教学方案[1,2]。
1国内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轻工或重工轻理现象。理科院校生物类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大,工程类如化工原理、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及工厂设计等课程所占课时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工科基础师资力量及工科设施建设薄弱。而工科院校恰恰相反,偏重于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不重视生物学基础,致使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上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环节脱节,影响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依托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石油化工、制药工程等优势专业,2001年设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生物化工方向) ,2002年正式设立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2002级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参照工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重工轻理、上下游脱节、实践环节较少等问题。参照2002年9月和2005年5月教育部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华农会议和苏州会议有关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学分制教学方案改革, 2003年初、2005年、2008年、2012年对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关的修订和完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逐步完善,构建了具我校 “大工程观”特色的生物工程培养和实践教学方案。
2我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构建具我校 “大工程观”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教育部生物工程专业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和2012年分别提出了生物工程专业 ( 本科) 人才培养基本指导性计划[3],目前我校采用的是基础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专业方向( 模块) 课程的模式,该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可大大促进和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创新和实际动手能力。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通识类教育平台课程占38% ,学科 ( 专业) 基础平台课程占31. 2% ,专业平台课程占9. 2% ,实验环节占21. 6% 。大一安排基础课综合培养, 大二以专项课题形式参与实验和课题组,三、四年级进入模块课程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尽量设置 “工程师模块”课程群,加强生物工程职业准则与工程化专业认证的联系,大力提高我校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全方位发展。我国的生物工程工业化发展进程较缓慢,目前社会急需要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人才,从而有效解决行业内技术创新和新产品上市慢等问题。 我校在 “大工程观”和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全方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促使学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自身的研究方向,有效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率。 在本科生教育中设立 “导师制”人才培养手段,以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 “专项课题”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大二到大四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导师的研究课题,直接参与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了解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对工程素质的培养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仅9届,由于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是在化学工程与艺等江苏省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从第一届开始就充分认识到学生大工程观的形成和培养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在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中始终把工程意思和工程思维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预习中融入大工程观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授课教师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详细介绍该专业的学科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工程化应用实例、就业前景等,让每个新入学的学生对生物工程学科的背景和前景有个较为详细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在实验讲解和操作过程中融入大工程观理念,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进行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理论学习的情况,随机抽取学生,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从实验条件优化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并且引入综合性实验和训练 ( 如发酵工程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和生物反应工程实验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如何从发酵液提纯和纯化蛋白质或多糖? 离子交换和层析等单元操作的要领,每个单元各有什么优缺点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发酵产酶及酶的基本性质测定实验中,详细阐述了工程应用中如何尽量避免酶的失活、如何最大程度提高并保持酶活、发酵罐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掌握工程科学的重要意义。实验从开始至实验结束,全由同学自己动手操作,并及时观察实验现象,将结果汇总。实验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工程实际问题,并让学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整个实验过程中, 指导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及时提出实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实验兴趣特别浓厚且实验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后给学生更多的实验空间和实验内容[4,5]。
4结语
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的调整和实践教学的改革,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在我校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校多届理工科学生在毕业论文 ( 设计) 环节和在以后的社会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都比较好,用人单位反馈我们理工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很强,充分验证了有机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抓住专业认证和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建设契机,对提高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较全面的探索与改革,有效的提高生物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力培养学生大工程观,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具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6]。
摘要: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依托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在全国高校生物工程专业设置及建设现状分析基础上,确定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工科背景,生物科学为基础、工科技能培养为特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技能强、具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求提高学生的结合素质,获得最佳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认证,优势学科,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何玉财,蔡志强,王利群,等.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1,39(12):155-156.
[2]李漫红,刘桂萍,李文秀.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3):224-227.
[3]夏守之,王若田,张昱.开放实验室教学改革障碍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5):94-96.
[4]蔡志强,赵希岳,王利群.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0,27(3):104-105.
[5]李亨珉,贺仁睦.谈学科建设和本科生教育课程的特点[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24-125.
工程专业认证 篇8
1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认证及其取得的成绩。迄今为止,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开展过单独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 仅在建设类、工程类等个别领域开始了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探索。在医学类, 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首, 采用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认证, 标志着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拉开帷幕。总结这些已经进行的专业认证及其试点工作, 不难得出专业认证促进了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 办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 促进了社会用人部门对专业教育的参与, 完善了我国执业注册资格制度, 使得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促进了国际间对我国专业办学水平的了解和相互认可。
存在的问题。①认证主体单一:政府扮演着既是办学者, 又是管理者, 同时还是投资者的“三位一体”角色, 是专业认证的唯一主体并有着绝对的权威性, 这使得社会和学校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此外, 学校主管部门作为直接监督学校的机构, 在经费投入、政策引导、项目审批等方面对学校影响较大。而当前的专业认证却只评学校不评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 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同时作为医学院校, 由于与各级医院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评估主体中是否应增加卫生管理部门, 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已成为社会及医学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②认证标准欠完善。第一, 专业认证标准缺乏对专业教育多样化的支持。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一性强, 因此各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较为一致。评估带来过强的共性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高校和专业的个性化发展及专业的办学特色。第二, 认证标准没有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已开展的一些专业认证评估标准来看,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明显地突出, 学生作为专业教育产出的“产品”之一, 其质量如何应该受到重视, 学生毕业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在评估标准中突出不够。③认证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 社会力量薄弱, 高校被动参与。④评估人员专业性不强。⑤专业认证缺乏制度基础。
2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医学专业认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第一个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例, 医科院校的办学条件与综合性院校进行对比, 其办学成本明显高于综合性院校 (见表1) 。
第一轮五年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关注不到位,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不足;二是对医学教育的难度认识不够, 包括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三是政策上没有特殊性, 例如对医学院校生师比的标准、临床教师的认定问题等。伴随着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高等医学教育除了具有国家和民族所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之外, 还有着很强的国际同一性。医学专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以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评估, 才可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如何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经验, 将之本土化, 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评估要求与《执业医师法》相矛盾。以医学生临床实习为例, 在实习中, 只有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示教、观摩和操作, 特别是由于患者选择医生, 使学生失去了很多实践的机会。而按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评估程序, 评估专家进校后, 需要抽查部分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 考核成绩作为评估结论的重要依据, 但现行的《执业医师法》规定, 没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学生不能在病人身上做操作练习。这一矛盾也对第一轮五年评估后的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展提出了改进的要求。
3 以质量工程为契机, 对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思考
对照当前我国专业认证和医学本科教育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之不断完善。同时面对人才国际化竞争的趋势, 应注重借鉴国外医学教育认证的经验, 取其精华, 并以质量工程为契机, 更好地推动我国医学专业认证工作,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1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思想建设, 全面构建医学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
以加强医学专业认证思想建设为龙头, 转变思想观念, 认证工作才可有效开展。目前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对医学专业认证的认识还处于以介绍外国经验和试点为主的阶段, 在高等医学教育评估体系中尚未开展过大规模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因此, 以质量工程为契机,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思想建设应为推动医学专业认证全面开展的第一要务。
设立医学专业认证机构与专家资格认证制度。对医学教育专业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考核, 是构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重要方面。国家应制定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中介机构的资格准入和审查制度以及管理制度, 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进入到评估机构当中, 并对不合格的机构给予清退。只有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和审查制度, 才能维护专业评估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机构专家队伍的建设。专家队伍应以同行专家为核心主体, 既包括教育界也包括医学行业的专家。这样就把教育界的专业人员和医学界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士组织起来, 无形中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有助于推进专业认证的标准、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推进先进技术的共享和办学经验的提高。另外, 专业认证专家队伍的建设还应考虑专家队伍的年龄、学科、学缘、职称及能力结构等。要定期对认证专家及其他人员进行培训, 以便他们及时了解教育法规政策、国内外最新的评估与认证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加大培养教育评估、教育认证专家研究人才的力度, 充实高教评估与认证队伍, 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认证专家队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走出去, 请进来, 多形式、多样化地组织认证专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不断地提高我国专业认证专家的业务水平。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聘请国外的认证专家, 搞好专业认证专家队伍的国际学术交流。
3.2 制定科学的医学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应符合教育规律, 强调以学生为本。专业认证是为了保证和改进专业教育的质量, 因此专业认证标准应该符合教育规律。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服务社会, 学生是专业教育最直接的服务对象, 即专业教育的“产品”, 故专业认证标准只有强调以学生为本, 才能使专业教育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认证标准应符合卫生行业要求, 强调专业与职业的紧密联系。认证标准应符合卫生行业的要求, 强调专业与职业的紧密联系。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 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 邀请职业界、行业界的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来制定, 使专业认证标准既符合教育的规律, 又符合行业的要求, 加强专业教育与职业的紧密联系。另外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 还应考虑专业认证标准与相关行业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衔接。
认证标准应从以教育投入为核心转向以教育产出为核心。当前国际专业认证标准的变化, 最突出的一点是以教育投入为核心转向以教育产出为核心, 因为较好的教育条件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根本上还是要看教育的产出, 也就是学生的质量, 学生入学后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逐年提高, 学成以后是否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2]。在目前现有的专业评估中, 评估标准强调专业的投入、资源及教育过程, 即该专业的物质设备、经费、师资等基本条件和具体教育过程, 而对于教育过程产生的“结果”的认证却不是很重视。因此, 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 应重视专业绩效及该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如毕业学生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毕业学生的就业率、通过资格考试的学生比率、学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获得的认同度等等, 即专业教育的“产出”。
认证标准应体现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一方面, 认证标准要体现国家、社会、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期望水平, 并且为确保认证顺利实施, 认证标准要具有相对持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 认证标准制定后又不能多年一成不变, 它必须随着时代、社会环境各要素、教育系统本身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认证标准应体现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认证标准应注意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刚性的指标是专业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是最低的标准。专业认证更重要的目的是改进, 因此, 在达到最低标准的基础上, 专业还应该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所以在专业认证标准中应该逐步增加指标的弹性,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认证标准就好像我们课程学习中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一样。既要达到普遍的要求, 又要体现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弹性化的认证指标给各高等学校和专业点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 让它们根据需要, 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 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3.3 理顺政府、社会、高校在认证过程中的关系, 以学校自评为基础, 加强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与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
由于我国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要建立起合理的专业认证体系就必须理顺政府、社会、高校在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的关系, 尤其要转变政府的职能, 分化政府部门作为高校办学者的角色。
加强医学院校对自身专业教学质量进行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 建立起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做专业认证的自评工作, 以准确地找到专业教学工作的成绩、优势与特色和学校专业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另外, 将高校和专业的自评工作作为专业认证考察组进校考察的基础。
目前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制度已陆续铺开, 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仍是星星之火。医学专业认证与执业医师资格的紧密衔接是开展医学专业认证的重要方面。
3.4 加大试点范围, 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医学专业认证体系
正如教育部“质量工程”所提到的:“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 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在我们的专业认证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如工程技术、医学、教育等一些专业作为专业认证的试点。目前我国2007年开始的医学领域的个别专业点开始实施了医学专业认证, 还要进一步扩大参与认证的高校的范围。在试点工作中, 不断地调整完善各方面的工作, 最终通过以点带面, 来实现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全面开花。
参考文献
[1]周济,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4-04-17.
工程专业认证 篇9
一、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是当前国际上认证的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证确认的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范围广阔, 知识体系宽泛, 主要包括:专业部门、行业协会、联合会等部门, 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开展的一种公平合理的评价模式。进行教育认证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工程教育体系, 保证体系的完善性,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保证工程师自制的实践体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的资格认证, 提升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 进而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竞争力。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四个特点, 其一是需要认证专业所在院校自愿申请参加认证。其二是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组织, 禁止出现实际经济收益和预期不符的情况。其三是工程教育专业进行的相关评估, 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最后是需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以学生为主体, 对学生的总体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1]。
二、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建设的要求
在进行专业认证之前, 首先应当对其关注与培养的目标进行合理性定位;其次是对认证内容能够整体支撑培养目标进行明确。最后, 还要从课程系统性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进行分析, 判断其能否具有分解、合并的毕业需求。
1.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目标培养是基于整个工程专业建设为前提的。其毕业需求以及课程系统性还有教师团队都需要通过紧紧围绕着培养目标来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能够提供必要、合理的支撑[2]。
2.在进行专业认证的过程中, 并不需要对培养人才的水平进行关注。这个过程中, 需要更多强队对专业人才的学业完成情况是否达标进行校验。因此, 专业内容在培养目标这项环节当中, 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这一方面体现出了教学环境是否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专业人才是否具备培养条件。
3.毕业需求项目重新定义毕业生相关规格内容, 也就是对毕业生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知识情况与能力进行了重新界定。当然, 针对个体培养对象, 应当结合实际情况, 不能千篇一律的培养。如针对软件方面人才进行培养, 首先应当准确定位, 其次应当要求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最后, 应当在软件方面给予条件, 侧重培养。
三、主要应用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要在认证后进行多方面的对策处理。主要应用对策分析如下:
1. 建立完善课程体系。
为实现高级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要建立完善课程体系, 从基础理论学习上促进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要包括基础工程知识课程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课程。在培养工程能力的过程中要进行实验专业课程和实验选修课程的合理配置, 通过增设试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毕业设计这一环节, 将各种综合知识有效结合, 并运用自身能力促进问题的解决。高校的各专业学院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在实验实践中, 促进毕业设计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从多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完善,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加强教学管理与机制运行。
为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在教学管理中可以通过“院管教学”的模式进行综合管理。主要管理原则以“统一性”为标准, 即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实践。院校的教学战略组织、政策应用以及相关教学资源设置要通过院长的指导负责。同时, 在进行相关计划的落实过程中要注重落实的有序性以及方案的可靠性, 这期间责任主要以副院长或教学指导为主[4]。要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性以及人才培养对策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设置工程企业也顾问的形式, 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实效性。为保证教学机制的完善, 要加强教学研究和控制, 制定完整的教学体系控制,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3. 完善数据管理。
为更加高效的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要逐步实行数据的有效管理。为保证数据的及时反馈和获取, 要注重教学环节的数据管理, 如对工程实践情况分析、试卷总结、毕业设计总结以及相关的会议等。这些数据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对建立完整的数据体系有着参考意义。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学校专业学院要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以学生培养”为主的数据平台, 包括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全部数据, 如各阶段试卷考核、实践操作以及论文报告等[5]。通过大量有效的数据积累, 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 为科学合理方案的制定打下良好基础, 为教学改革奠定有力基础。
四、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价值
工程教育认证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促进人才培养, 提升教育效果。
工程教育认证着重从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培养目标、毕业标准、质量改进、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对拟申请认证的专业提出清晰的标准和基本要求, 旨在促进高校与相关专业制定符合自身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标准[6]。建立过程监控、跟踪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质量标准机制, 构建支持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体系, 建设满足工程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保证教学投入并改善教学条件, 从而建立和完善该专业的工程人才体系, 达到最终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2. 推进工程教育国际性, 增强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
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国际认可后 (为《华盛顿协议》成员) 有效提高了其国际性, 即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的质量和学位在成员国之间可以相互衡量与互认可。为此,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对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文件体系进行了整体修订完善, 以期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和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如下表1是新修订的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框架。
工程教育认证的国际实质等效性将促进拟申请认证的专业重新确立面向世界的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加强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而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7]。
3. 促进工程与教育结合, 增强工程教育实践性。
《工作指南》规定:“行业企业专家应该参加培养目标的评价和修订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要作为认证专家参与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这些规定一方面要求行业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另一方面使得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要求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更好地发挥行业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 增强毕业生对行业企业的适应性。
五、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要深入专业认证理念。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专业认证, 这也成为各专业即将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要积极应对教育认证提出的挑战, 为我国培养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小梅, 叶莎莎.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7) .
[2]朱松山.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军队生长干部能力建设[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10.
[3]欧阳志定.在近似实战训练中提高学员的心理耐受力[J].中国军事教育, 2011, (01) .
[4]郝永梅, 邢志祥, 邵辉, 等.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5) .
[6]邢志祥, 郝永梅, 欧红香, 等.专业认证框架下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C].第25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工程专业认证 篇10
1.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现状。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增强高等教育与工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可以促使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的互相认可, 同时可以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直接影响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国际互认[2]。因此, 我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并于当年开始了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 安全工程专业列为新的认证试点专业[3]。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于2008年首先通过安全工程专业认证,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于2009年第二轮通过专业认证, 随后设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相继开展认证工作, 截止到2015年, 共有15所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2.安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 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以及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专业认证除满足相应的通用标准之外, 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方面规定了特殊要求[4]。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的课程体系内容中, 尤其对于实践教学, 包括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论文) 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是以博士学位点———矿业工程学科为依托建设起来的, 于2004年开始招生, 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采优势, 逐渐形成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两个专业方向, 同时该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对照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 在课程设置内容上基本达到认证要求, 但在实践环节有所欠缺[1]。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实验,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论文) 。目前,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如下。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方面不足。专业实验课方面, 工业安全之前侧重危险化学品实验, 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包含消防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建筑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等课程。因此, 目前的实验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 学校近几年已经对本科实验设备投入资金, 但是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套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涉及到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实习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目前, 学校教务处承担了本科专业的工程教育实习安排, 但是学校指定的实习地点和环节, 没有专业针对性, 而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被动的, 有的学生只是盲目地进行参观, 达不到实习目的。而对于安全工程生产实习, 由于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加之实习经费不足, 导致教师不愿参与到生产实习环节中。
3.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改革。目前,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虽然正常运转, 但是实践教学的管理监控比较薄弱, 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行改革, 需要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安全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随着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不断地快速发展, 为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以“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贯穿主线, 依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中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 构建“专业基础理论培养、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系中的四级实践教学层次之间逐层提高, 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贯穿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 形成了突出特色、重视实践、强化能力、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 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 依据专业认证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 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方面建立了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并分为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方向进行设置。其中主要包括工程教育、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物理实验、矿井通风与矿井空气检测实验、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矿山安全生产实习、工业安全与危化品实验、工业安全生产实习、安全评价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课程, 均为必修, 共计40学分, 毕业学分要求175学分, 占23%, 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 (论文) 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同时, 本专业注重对理论课程的建设, 其中“矿井通风”课程在2011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 为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以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 注重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按照专业方向已经建立了矿井通风与安全、瓦斯防治、矿井防灭火、粉尘与有毒有害气体防治、工业安全与危化品管理和煤质分析6个实验室, 加之学校近两年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引进了新的实验设备, 在建的有消防与安防工程和安全人机工程2个实验室。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 保证基础实验课程, 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反馈渗透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 使学生将课程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能力。
3.以实验、实习、设计环节为依托, 注重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 使实验教学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逐步向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靠近, 并且逐渐加大此类实验的比例[1]。同时, 结合专业理论知识,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 开展安全人机工程实验、校园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宿舍消防疏散模拟实验等综合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起来, 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 实习基地可按专业方向进行建设, 比如建立矿山实习基地、化工园区实习基地、建筑施工实习基地等。在保障原有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 为学生创造工程实践应用的机会, 为企业培养合适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实践环节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设计与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包括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安全评价课程设计, 可在对应的理论课程开课之初告知学生课程设计任务, 让学生提前对课程设计有所认识, 并自主选择设计任务, 让学生在该课程教学中理解课程设计的重点。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一体化, 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确定毕业设计内容, 或者以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确定毕业设计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 注重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积极申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 鼓励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 同时学校还对本科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 比如工业防火防爆安全装置设计、煤矿“一通三防”安全装置设计等, 通过这些活动, 将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再次理解与应用, 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 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 可以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 进行前期研究, 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方向,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 让学生学习撰写科研论文, 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 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 通过构建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从四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以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核心, 为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燕, 王筱虹, 张发根.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2, (10) :215-216.
[2]李颖.工程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化工, 2014, 31 (8) :59-61.
[3]耿晓伟, 刘剑.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 (6) :646-648.
工程专业认证 篇11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工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TQ050.2-4;G64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我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根本趋势,其核心理念必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为未来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证明专业教育有效性最为有力和直接的证据,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动力。重点关注学生的能力达成,而不是教师所教授的。在能力导向的基础上,也比较注重对其他内容的认证,如学生的考核方式、教学模式以及资源引进等,这些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置,全方位做好持续改进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文章对“化工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化工工程制图”課程教学现状分析
以我国某本科院校的教学为例,通过分析该院校的教育情况,发现有很多专业都设置了“化工工程制图”课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对于这些专业中所开设的“化工工程制图”课程,总教学课时为48课时,其中2课时为绪论,30课时为理论课,剩下的16课时为上机实践。而教学考核主要是对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情况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据40%,期末考试占据60%,期末考试采取的是闭卷、笔试方式。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知,“化工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通常会对内容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化工工程制图”课程的兴趣,也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阻碍[1]。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在课上认真记笔记,课下复习笔记,期末背笔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将内容全部忘记,这种现象违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缺少制图的实训课。在“化工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纯理论的教学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缺少实训课,就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价。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化工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教育观念的改革
从思想层面上来讲,要想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实现“化工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开阔自己的眼界,在顺应当前世界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实施有效的“化工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实现理论知识的教育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
(二)制定全新的教学计划
对于“化工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进行教学环节的改革,在其中增加实训课环节,并辅助于实际行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制图能力。其中,教学课时也应该重新分配,总课时仍为48课时,可调整为理论教学为24、上机绘图实训为24课时。在上机绘图实训的24课时中,不仅包含AutoCAD的基本命令及工程基础绘法,还应包括工艺流程图上机实训、设备布置图上机实训以及化工设备装配图上机实训,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2]。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丰富。对于化工工艺图的教学,我们可以在工厂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总工艺流程图;针对化工设备图教学,可以将化工设备的结构特点当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对比法,能够让学生明确化工工程制图和工程制图之间的区别,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工工程制图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我们可以采取分组实训的方式进行教学,4-5个学生为一组,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组员之间互相讨论、团队有爱,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四)考核模式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模式为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的结合,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由于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因此应该在考核内容中加入上机实训成绩,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经过考核模式改革之后,平时成绩、上机实训成绩以及期末考核成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平时成绩占20%、上机实训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40%。其中上机实训成绩的评定主要以上机绘制的化工图样综合成绩为主,而化工图样的绘制一般是手工绘制,需要学生在课下绘制相应化工图样,因为这样能够避免个别学生抄袭,还能使学生充分掌握化工图样的绘制过程和细节,为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
(五)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持续改进的效果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学生能力达成也是非常重要的。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可尝试成立化工工程制图协会,而且创建了讨论组、微信群。课程组任课教师会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学生在群里还可以互相沟通、互帮互助,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每年都会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比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对其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野下,实施“化工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绘制工程图的能力,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实现了“化工工程制图”课程的有效进行,其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杨莹,王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06:80-83.
[2]张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野下“化工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08:369-370.
工程专业认证 篇12
一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理解
第一,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分解指标点为: (1) 结合环境系统工程等专业知识, 能够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之中; (2) 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原理; (3) 较好地掌握工程制图、环境设备及设计基础等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基础, 并进行改进; (4) 较好地掌握“三废治理”等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并用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第二,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 以获得有效结论。
分解指标点为: (1) 针对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分析; (2) 能够运用数学、物理及化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并结合环境领域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与实施; (3) 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
第三,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 (部件) 或工艺流程, 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分解指标点为: (1) 掌握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基础化学知识; (2) 掌握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专业基础知识; (3) 具备环境工程专业所需的设计/开发技能,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 (部件) 或工艺流程; (4) 能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5) 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 (6) 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工程人才。
第四,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分解指标点为: (1) 结合环境工程原理和专业基础知识, 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和分析讨论, 并优化实验技术与工程方案; (2) 掌握开展初步工程设计的工程知识, 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探讨复杂环境工程问题; (3) 掌握复杂环境工程实施活动中涉及的重要工程技术指标, 研究达到指标的工程技术途径。
第五,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 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分解指标点为: (1) 理解工程活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能够运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 (2) 掌握开发、选择、使用恰当的技术和资源, 运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专业信息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
第六,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分解指标点为: (1) 能够运用所学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统工程的知识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2) 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具有社会责任感。
第七,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分解指标点为: (1)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 能正确认识并评价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影响。
第八,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 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履行责任。
分解指标点为: (1) 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2) 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具备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懂法守法;热爱环境保护事业, 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用人单位评价好并具有一定社会反响。
第九,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分解指标点为: (1) 能够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 能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 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好; (2) 能够在团队中根据角色要求发挥应起的作用, 工作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第十,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分解指标点为: (1) 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2)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对环境工程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状况有基本的了解,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十一,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分解指标点为: (1) 理解工程活动中涉及的重要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2) 能够将相关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中。
第十二,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分解指标点为: (1) 对于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2) 能够采取适合的方式通过学习发展自身能力, 并表现出自我学习和探索的成效。
二基于指标点分解建立的反馈与调查机制
为实现上述毕业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除了通过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训练等途径外, 还建立了一系列反馈与调查机制, 保证毕业生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目标。第一, 建立毕业反馈机制。针对31位近3年的毕业生, 通过校友及用人单位等对其毕业能力的信息反馈来评估学生的毕业能力。评价总结为: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 吃苦耐劳, 爱岗敬业, 勤学好问, 适应能力强。本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已成为部门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可保证“毕业要求” (第八) 职业规范、 (第九) 个人和团队、 (第十二) 终身学习目标的达成。第二, 建立跟踪调查机制。为了解中南大学环境工程毕业生根据角色发挥作用的情况, 每年进行社会调查。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总结为:本专业毕业生在思想品德、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较好表现。可保证“毕业要求” (第九) 个人和团队、 (第十) 沟通目标的达成。第三, 学院设立冶金与环境论坛, 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平台。近3年来, 共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学院讲座百余次。据统计每次学生提问参与度达30%, 体现了跨文化背景下较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可保证“毕业要求” (第十) 沟通目标的达成。
总的来说, 不同高校基于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专业特点, 对“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阐释, 更能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以中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为适应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 结合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定位, 将培养目标制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工科基础和环境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宽广的知识视角, 既有创新务实精神又有协调沟通能力的环境工程专门技术人才。系统掌握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 具备污染防治工程相关工艺和设备的设计与研发能力, 能在环保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学和科研。”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所需的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毕业要求”规定: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认证规定的“十二条”要求。本文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2015版) , 以中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对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规定的十二条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解释, 对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境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玲、盛敏.深化认证标准理解, 提升自评工作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5) :113~118
[2]黄钰铃、周宜红、董晓华.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设规划若干思考[J].大众科技, 2011 (5) :176~178
[3]张秋根、陶友青、陈素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化构建[J].江西化工, 2011 (1)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