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

2024-06-06

工程专业(共11篇)

工程专业 篇1

专业类别毕业五年平均薪资工作地点男女比例工业工程类¥7377

薪酬超过72%的专业上海市

12%在上海市工作男生较多

男77%-女23%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工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或电子、冶金等某一类工程设计)基础、运筹学、系统工程导论、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就业方向:物流管理、其他物流岗位、ERP实施、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流程管理等工程职位。

[工业工程专业排名_工业工程专业介绍]

工程专业 篇2

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已建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排名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但与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通过两次专业认证, 让我们认识到了本专业与认证标准尚有不足。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本专业建设情况。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概况

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 为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优势平台”重点建设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重点专业;1981年、1984年批准为硕士点和博士点;2012年列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素质高,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事矿物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程设计与管理等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

本专业拥有一支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学队伍,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 博导15人, 教授1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基金与荣誉称号获得者20余人次。本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连续几年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第一, 列入A++专业。

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需求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然而, 煤炭在开发利用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炭需求不断增加, 资源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煤炭加工是实现我国煤炭高效利用, 减少燃煤污染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指出:“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降低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和利用技术。”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中提出, 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提高到70%。目前, 选煤行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带来了选煤工程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未来矿物加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在增加, 仅煤炭加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预计在12000人。

煤炭加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离不开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以煤炭加工为代表的矿物加工行业的发展, 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本专业是全国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中首个接受认证的, 已进行了两次认证。认证专家组认为我校矿物加工专业在认证标准中“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个方面达到了认证的基本要求。但专家也提出了以下意见: (1) 课程体系中非煤类专业知识需进一步充实; (2) 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工作的力度还需加强; (3) 培养目标达成的软硬件条件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4) 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进程偏慢。通过两次认证, 感受到专业现状与认证标准仍存在差距, 需要在专业建设上跟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与国际接轨。

四、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

1.转变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一方面要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同时要实现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才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大学的多数专业为拓宽就业面, 过分强调基础, 压缩专业课课时, 实践环节缩水严重。经过工程专业认证, 新的培养方案中调整了培养目标, 要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高水平工程师人才, 从2013年开始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调整专业课程及课时。 (1) 为适应金属矿选矿方面的就业需求, 增设了《非金属矿物加工工程》、《团矿与烧结》、《粉体工程》、《选矿生产实践案例分析》等;《矿物加工学》中增加化学选矿内容;将《选煤厂设计》和《选煤机械》改为《选矿厂设计》和《矿物加工机械》。 (2) 将专业主干课《矿物加工学》分为四部分, 分别由四位教授授课, 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 (3) 为新生开设了《矿物加工过程创新体验》、《专业概论》和《中国能源资源及其思考》等课程, 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 (4) 选修课中新增《煤质管理与技术检查》、 《煤炭运销与管理》、 《煤质化验与分析》、 《选煤厂管理与技术经济》, 满足毕业生在煤质分析与营销方面的需要。 (5) 将部分专业结合度不高的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6)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实习的学分, 延长实习时间, 鼓励学生在生产现场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

3.更新和优化教材。对于工科专业来说, 专业课和必须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卓越工程师。近年来,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专业课程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 总体上比较陈旧。《矿物加工机械》、《选矿厂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矿物加工过程信息技术》、《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课程内容明显落后于工业界和科技界。近年来, 我们组着手进行了教材更新, 《选矿厂管理》已于2011年再版, 《矿物加工机械》已于2012年出版, 《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已形成讲义, 实习实验教材编写中。

4.强化实践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 实践能力培养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2]。第一, 部分高校重理轻工,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 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成熟, 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 不欢迎学生实习;第三, 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 实践资源严重不足;第四, 实践经费不足, 造成实践环节严重缩水。因此, 我国工程教育面临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下降的窘境。

本专业一直以大型煤企为基地, 坚持三大实习, 但近年来也面临上述问题。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2012和2013年开始建设河南煤化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枣庄矿业集团三个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另外, 进一步巩固神华宁煤集团、河南神火集团、中平能化神马集团、兖矿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经费的支持, 与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 建设新型的实习与实训基地;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加大毕业设计在企业或设计单位进行的比例;完善毕业设计规范和条例, 加强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近年来, 以“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 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装备水平。实验室开放管理, 为大学生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突出科研创新训练, 完善国家重大项目向本科生开放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专业的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 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国际化的对象包括教学体系、科研活动、教师队伍和学生[3]。认证专家在两次认证中均指出本专业在国际化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近年来, 本专业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出国进修, 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式, 接受专业前沿技术;引进国外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加大从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继续推进本科生2+2培养模式, 在已有的美国肯塔基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基础上, 与更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 借助一些国际、区域项目, 加强与国际名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摘要: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 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概况、工程需要、两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情况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专业在教学理念、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毕家驹, 陈以一, 何敏娟.建立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尽快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 :728-731.

[2]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2) :1-9.

工程专业 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辅修专业

最近几年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基本建设整体投入的加大,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不再是培养单一的技术型人才,而是熟悉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适应企业结构调整要求、能够打造精品工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就是既具备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拥有经济、法律、管理知识,会设计、懂施工、善管理的能够实施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合格人才。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提出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单一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的限制

1.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

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再次申明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即应用工程科学的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显然还不能完全具备上述能力。

2.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最近几年除一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其余的毕业生80%左右选择到建设施工单位就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经营工作。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发现毕业生一般都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技术层面的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的工作,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自己“先技术、后管理、再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企业目前对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高的渴求度。现在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可能刚开始做的是工程设计或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技术工作过硬同时又懂经营管理,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企业必将把他培养成中层管理人才。这样的学生潜力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广,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在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经济和管理各方面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程师,即使专门负责某项技术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节省成本、控制进度、满足合同要求等相关因素。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普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课时压缩、缺乏个性等问题,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能够成为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优势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夯实工作基础,就有可能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成为项目经理。此时需要从宏观层面管理整个工程,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资金链和组织管理。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掌握组成建设工程项目的两个核心要素——经济和技术,可以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可行性,更加能够保证项目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同学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大的知识领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参与辅修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土建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济学、建筑企业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参与辅修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熟练的土建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经济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木能力。

2.未来从业范围更广阔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的从业范围也更加广阔。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具备了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属于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等工程管理工作。

3.自身发展前景更美好

目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岗位职务提拔的机会自然会优先考虑技能完善的人才。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除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还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他们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能力,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能力,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具有物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在各个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4.获取执业资格更容易

目前我国在工程领域普遍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获得由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在行业主管部门注册成为注册工程师,才具备在本行业的从业资格。目前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在土木工程工作实际中需要考取的相关注册证书,很多都涉及工程管理知识。比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四门课程中,“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和“建设法规”都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前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容易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

三、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建议

1.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辅修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的学生数量都很多,一方面考虑到全部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校的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所以建议不要硬性要求全部学生都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辅修。

2.统一安排主辅修专业课程

将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重新独立安排班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采用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并列学习的方式,辅修专业和主修专业课程统一设置和安排。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将合理考虑学生主修专业的课程安排,利用富余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

3.多方向设置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对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的最好检验,毕业设计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复习、综合、运用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土木工程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还可以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项目管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房地产价格评估等工程管理方向的设计内容,也可以撰写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杨子江,李峻峰,朱锦章.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结构工程师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的重要阶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7):130-132.

[3] 应四爱,陈红英.“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一体化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析[J].高教与经济,2010,23(3):36-38.

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三本 篇4

本专业培养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和技术,具有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技能,化工企业水、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环保设备设计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污染监测和分析、管理及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工程领域工程设计、三废治理及资源化、环境评价、管理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物理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设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英语翻译与写作、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环境认识实习、环境生产实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环境监测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和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工程专业 篇5

摘 要:提出将师范素质教育向工程素质迁移,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优势,弥补工程教育弱势的现状。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证,按工程专业教育认证要求,阐述如何通过改进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工程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形成有师范特色的高师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素质;工程素质;人才培养方案背 景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关键词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中国制造2025”等。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毕业生能力要求方面与华盛顿协议的毕业生特性是对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部分国家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的问题[1]。“中国制造2025”是?⑽夜?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的战略规划,它包括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等战略。

当前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称“高师院校”)综合化趋势明显,部分高师院校设立了电子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一是高等工程教育本身的问题,“工程教育仍偏重于学科属性,学生的数理和专业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能力较弱”[2]。二是高师院校的师范传统问题,高师院校与工科院校比较,在工程应用方面处于弱势,缺少工程传统和工程底蕴,缺乏工程经验和工程能力。高师院校的师范传统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优势,这些素质与专业认证中毕业生的要求是统一的。因此,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角度出发,高师院校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借助师范优势,突出特色,弥补其工程能力不足的弱势,有利于高师院校找准定位,向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专业转型,与国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同步。因此,笔者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改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研究将师范的特色优势向工程素质教育转化,构建体现高师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改进培养方案,促进师范素质向工程素质迁移

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工程素质两部分[3]。专业能力是工程专业的学术属性;工程素质包括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要素。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师范特色,实现师范能力向工程能力迁移,属工程素质的范畴。形成融入师范特色并契合认证要求的培养方案,先要理清师范素质与工程素质的关系,然后参照认证标准要求,形成培养方案框架。

2.1 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通常由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模块、专业计划等部分组成。笔者以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为样本,重点分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融入师范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软件开发新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及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自学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个性。

2)课程模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素质能力课程、综合能力训练4个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主要指学科通识课程、语言能力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是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认证中的工程知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对应;素质能力课程平台包括人文素质类课程和师范技能类课程;综合能力训练平台面向课程实践,既包括课程内实践、课程设计,也包括综合的项目实训。

2.2 培养方案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关系分析

2.1节的培养方案包括专业知识、思维方法、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终身学习等方面,符合多数普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确认毕业生应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可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毕业出口契合。2015年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为“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的毕业基本要求共12项[4],笔者通过认证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来分析培养方案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吻合情况,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该人才培养方案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相符,说明现有培养方案经过缜密思考,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认证标准中的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沟通3个方面内容,与培养方案有一定对应,但并不完全吻合,说明高师院校的培养方案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向认证标准靠近。其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指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沟通”指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内容多属于高师院校的特色内容,属工程素质范畴,高师院校的一些课程通过迁移可以为上述指标提供支撑。

认证标准中的工程与社会、项目管理也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其中,“工程与社会”指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项目管理”指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另外,高师院校的工程背景、工程能力和工程与传统工科院校的专业比较,客观上存在差距,需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改进提高。

上述讨论仅仅是认证标准与培养方案目标或框架的对比。一些重要能力,如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敬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分散在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教学能力等培养目标中,需要在课程教学环节逐渐深化,以符合工程教育的需要。

2.3 调整培养方案,将师范特色融入工程人才培养

根据高师院校特点和师范类课程优势,考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能力、素质、道德方面的要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将部分综合素质课程与专业发展课程分类整合,优化素质能力课程平台和综合能力训练平台,见表2。

在理论基础课程模块,依托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开设工程伦理学、工程职业道德课程;在职业发展课程模块,调整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内容,增加职业规范、项目管理等课程;在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将教育实习部分内容向工程训练所需内容转化,开设专业实习、创新训练等课程。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师范优势迁移至计算机工程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拓展本专业学生面向IT企业、基础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教育领域、社区教育领域就业能力,毕业生的科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得以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人才培养领域面向信息技术教师和现代工程师的双向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培养与工程师培养兼容能力。改善课程教学,实施师范性与工程性融合

高师院校在工程专业人才中培养融入师范特色,是一个渐进和深入的过程,核心在于课程环节。笔者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为例,分析在课程教学中将师范特质融于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

3.1 课程概况

“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属于专业方法论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为本科生从事研究打下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根据社会和学科需要选择课题,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多种途径收集事实资料,进行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完成基本的研究设计。课程教学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问题分析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沟通与终身学习能力等内容也可以在教学中加以拓展。

3.2 课程内容的迁移

在信息技术学科科研方法课程中,应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拓展至工程教育相关的内容,见表3。例如,在概述部分,将有关教育研究的内容扩展至工程教育,包括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前沿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工程教育的内部和外环境等,而这部分内容对应的则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问题分析”能力。再如,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实证研究部分,从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扩展至工程实践训练的真实性研究、工程实践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这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工程知识”“工程与社会”是相关的。

3.3 教学方法的变革

课程教学内容向工程教育拓展是师范特色与工程教育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在教学内容总量增加,学时、学分稳定情况下,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并拓展内容,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目前流行的MOOC、SP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可能。在MOOC+SPOC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学资源的深度建设,需要加深实践环节,需要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需要变革考核方式等[5]。而上述内容正是高师院校的优势所在。?Y 语

高师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融入师范特质主要解决的是工程素质问题。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按专业认证标准解决工程素质能力、工程伦理和道德素质、终身学习能力,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培育。这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专业能力为主线,通过培养方案和课程,将工程素质的隐式存在修订为显示表达,更好地体现大工程教育的理念。而且,师范特色服务于工程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培养现代工程师“兼善天下”的能力。

参考文献:

工程专业 篇6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研究化工类生产过程以及过程技术的基本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建立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解决与生产、研究、设计和优化等有关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材料、生物、能源、环境和资源等新领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专业拥有优良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治学治教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国内外校际交流和科技合作广泛,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以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本专业以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学,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满足拓宽择业面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在学习高等数学、化学和物理等知识的基础上,本专业主要学习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系统工程以及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专业课程知识,接受实验技能、计算机过程模拟与应用、信息获取、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宽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使毕业生可在化工、石化、精细与日用化工、环境、医药、能源及动力等过程技术或产业部门从事生产、研发、设计、教学以及管理等工作,并为其进一步多方向的拓展与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1.培养目标

使毕业生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成为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化工生产技术的专业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过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2.基本要求

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特别是以下方面的知识:

(1)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验;

(2)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基础理论与实验;

(3)化工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运行管理;

(4)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初步能力等。

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

(1)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修养,具有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

(2)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3)具有强健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表达与交往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系统地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结合化工生产的社会经济目标,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与企业管理等工作;

(6)富有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

(7)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通过国家外语四级考试;

(8)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化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生物在内的辅助性的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基础知识外,该专业还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力的思维、试验技术、解释观察以及清晰表达思维等能力。

打算从事化学职业的学生将乐于独立工作。他们将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学和数学天赋,有用自己双手劳动,使用技术材料和操作实验的灵巧性。坚韧、耐心、好奇心、独立、创造力和关心细节是职业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双专业中,学生可能会选择生物与化学的结合。

就业机会:

分析化学师 生物化学师 化学工程师 化学调配师 化学技术员 化学工艺师 临床化学家 化学顾问牙医 环境学家 酶化学师 食品化学师 地理化学 地理学家 无机化学家、生产商销售代理 医药技术师 冶金学家 营养学家 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家 有机化学家 物理化学家 物理学家 医师 质保专家 放射化学家 科学信息专家 教师/教授 技术作家 毒理学家 兽类科学家(一些职位可能需要额外教育和/或培训。)

工程专业 篇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8年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 自开设以来学校非常重视该专业的建设, 十几年来,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电子信息行业急需的人才。2012年6月, 经市级专家组对本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 该专业被入选校级“卓越工程师”试点培育计划。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具备信号检测、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电子系统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及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 最终具备“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 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建立模块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 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学院按照“综合化、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的原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要求突出专业定位与特色, 形成以“信息流”——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最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类型课程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模块整合,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在教学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课程组成,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 还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支撑, 加深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课程组负责, 同时邀请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参与讨论制定教学方案与内容, 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衔接与整合, 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中, 通过校企合作与工程教育完成人才培养。其中本专业课程体系中“EDA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虚拟仪器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是本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

3. 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

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须与相关企业更紧密结合, 尤其是近几年来, 国家所推广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中,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相关方向, 只有紧跟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 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 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应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 以工程项目驱动教学, 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紧密结合, 形成“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 同时将教师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教师所承担的实际项目,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4. 结语

与国内著名高校相比, 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史相对较短, 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因此还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由我系教师申报的天津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获得立项资助。凭着“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契机, 同时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办学经验, 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 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 坚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等, 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而努力。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培养方式的改革是“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项关键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介绍了以“信息流”为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在教学培养方法上提出了将教师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的模式, 以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成功培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夏定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22 (4) :84-86.

[2]王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12.58:38-40.

工程专业 篇8

1998年5月,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与此同时,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也共同签署了名称和内容相仿的协议书。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并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为我国工程人才以正式专业执业资格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而非211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基数大、开设工科专业种类丰富,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为数众多的高校群体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大有希望的。但这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积极转型为应用型、创新型和技术型大学,紧密依托行业、积极联系企业,瞄准用人单位的需求,牢牢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主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并以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以专业为基本单位,梳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提高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目前高校的学科划分过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毕业产出方面,工程性因为专业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工科毕业生热衷做论文的理论研究或实验仿真而不愿做工程设计,“真刀真枪”的工程设计比例较少,仅仅通过仿真和模拟来应对毕业设计问题[2],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做出毕业设计的较多,而毕业设计的背景既缺乏工程实践环境,又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导致毕业设计最终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上无足轻重。加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学科导向教育背景下构建的,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十化”倾向,即培养目标空泛化、知识结构学科化、能力培养片面化、创新教育奢侈化、通识教育常识化、专业教育功利化、实践教育初级化、课程设计知识化、课程配置简单化、第二课堂边缘化[3]。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造成了毕业产出与雇主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与严重断层。中国工程院2009 年年初发表了题为“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的调研报告,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十分尖锐和中肯的意见:(1)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2)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3)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高校的工科专业或多或少都在努力改变工程教育不适应社会要求的局面,但效果明显的不多 [4]。

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2100多所普通高校,设有本科工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有1077所。而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校全部本科专业布点数的32.2%,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管理学(16.8%)和排在第三位的艺术学(11.9%)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在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中,工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1/3。其中,非211高校所占比例为80%,远远高于985高校(8%)和211高校(12%),且普通高校本科工科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也主要以非211高校为主[5]。因此,认证工作及其衍生出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创新对于地方高校在教育新形势下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来引导课程教育改革,引领专业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崛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专业顶层设计,构建认证保障体系

高校应引导专业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培养学生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的的理念,打破传统学科间的藩篱,将专业内核心课程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性的组合和划分,规划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群集聚工作,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项目式”教学,做好专业顶层设计工作。此外,专业还应就教育部即将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认真进行专业建设的问题梳理,对症下药,并对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做好梳理和规划工作。其次,做好专业建设的各项保障制度与专业认证的对接工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主动教改,对负责的课程按照认证标准和理念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 搭建认证教学体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基于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学体系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在广泛征求代表性行业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意见后确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顶层设计,完善涉及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和情感塑造的各个教学环节,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教学体系。此外,专业应就企业针对教学内容、毕业生反馈的问题、专家提出的建议等方面建立自身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完善的闭环管理模式,从内部自身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3 根植专业认证理念,注重工程教学设计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及,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工科教师所占比例接近30%,约80%的工科教师在非211高校中任教。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即到高校任教,缺乏企业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理念,更缺少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因此,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师在专业认证理念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训力度,引导教师遵循认证工作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并将认证的标准和理念自觉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保证专业的每门课程都严格按照认证的理念进行教学,加大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设计比重,这样也从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保证了专业建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4 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从整体上看,目前工程教育与工业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界与工业界密切联系的机制,也在于目前高校过分强调在优秀刊物上发表论文,过度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打造校企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强化校内“工程实践示范中心”,主动走访各企业用人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实践性课程项目,并通过建立校企实践实习基地等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高校发展博弈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教育新形势下异军突起,必须积极应对认证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以专业认证为依托,积极谋划专业建设,实践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报特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向我们走来[N].中国石油大学报,2007-10-26(7).

[2]顾秉林. 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4):1-6.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 克服 “十化”倾向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J]. 中国高等教育,2012(7):25-28.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5]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编委会.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J].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4(6):

工程专业 篇9

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完成建造师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工程建设各阶段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适应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1、《建筑工程制图》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原理与投影图、房屋施工图阅读与绘制。

2、《建筑材料》

主要内容:学习各种建筑常用材料(砼、木材及钢材)的基本知识,掌握材料的主要名称和

性能,了解常规性材料试验的方法和结论。

3、《建筑力学》

主要内容: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以材料力学为主,含部分理论力学及结构力学。主要为静力学,运动学和构件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基本变形和应力计算,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等。

4、《建筑工程测量》: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测量仪器基本知识、水准测量、导线测量、施工测量。

5、《房屋建筑学》: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民用建筑构造、工业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6、《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钢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构造与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构造与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砌体材料力学性能、砌体结构构件构造

与计算、砌体结构设计计算。

7、《钢结构》: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钢结构材料力学性能、连接与基本构件构造和计算、钢屋盖设计计算、轻钢结构简介。

8、《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地基土的应力应变计算、天然浅基础设计、桩基设计、挡土墙设计、地基加固。

9、《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房屋建筑工程主要工序的施工方法、施工原理。学习建筑施工组织的基本内容,熟悉网络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

1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主要内容:学习定额、基础单价、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结算和工程竣工决算的基本知识

和方法。

软件工程专业学什么专业就业好 篇10

编写程序,做软件开发。可以在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等做程序编写,或者你也可以到华为等这种企业做软件开发。如果是做编写程序这种工作的话可能比较辛苦,要经常挨夜,不过待遇也不错。

做软件测试。软件开发出来后需要通过测试是否存在漏洞,校正后才投放到市场上使用,这中间就需要做软件测试。软件工程毕业生也可以到软件编写企业去做软件测试工作。

做数据管理。这主要做管理政府机构,学校,企业等单位的`数据资料工作。这种工作相对轻松些,稳定些。

做多媒体制作。这主要到动画制作公司,广告制作公司就业。有相当一部分软件工程毕业生会到这些单位工作。

工程专业 篇11

关键词:工程类专业;工程伦理纬度;德育目标;建构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工科专业德育教学研究》研究论文,课题编号:XJK014CDY002.

【分类号】G641

前言

基于工程伦理纬度视域,建构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是新时期高职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教育思维及理念的影响之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缺乏“人性化”、“层次性”和“实践性”。为此,工程伦理纬度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在突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应突出专业的特性、职业教育的社会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创设环境。本文就高职工程类专业如何建构德育目标,作了具体阐述。

一、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缺失

德育教育是高职工程类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全面发展的工程类人才的必然要求。但从实际而言,高职院校在德育目標的建构中,存在三大缺失:一是德育目标缺乏人性化,“人”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充分体现;二是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与工程类专业的属性要求存在脱节;三是德育目标的实践性缺乏,与高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目标相矛盾。

(一)德育目标缺乏“人性化”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核心。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固化的教育思维的导向之下,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建构缺乏“人性化”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全面培养显然不足。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构建应突出“人性化”,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

工程类专业强调德育教育应兼顾专业特质,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要鲜明。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工程类专业的德育目标笼统,缺乏工程类的专业性,以至于德育目标“空谈”、“泛化”,目标内容的导向性、针对性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在德育教育的设置上,缺乏大学生个体属性的兼顾,德育目标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德育目标的建构中,目标应突出层次性,针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需求、专业特性,有针对性、有特色性的构建德育目标,更能发挥德育目标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目标缺乏“实践性”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导向,德育教育应与之匹配,培育全面发展的工程类人才。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之下,德育目标固化成为说教,德育目标的实践性鲜有体现。依托实践丰富德育、基于实践强化德育价值的目标建构不足,以至于德育目标的实效性不足,弱化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紧扣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专业教育要求,德育目标的建构应突出“实践性”,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实现更有效的目标导向。

二、工程伦理纬度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

对于工程类专业而言,专业的特性十分突出,工程伦理纬度下德育目标的建构应兼顾“人性化”、“层次性”和“实践性”。一方面,德育目标的建构应突出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引导主体的积极实践;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紧扣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具体而言,工程伦理纬度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一:突出学生德育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德育教育的目标应突出学生的德育主体性,不应将德育孤立或“绑架”,而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引导。因此,在德育目标的内容建构中,一是要突出学生主体的选择需求;二是要引导学生主体实践,在学生发展上体现主体性、全面性。

1.“突主体、扣专业”。德育目标应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紧扣专业特性、突出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导向应紧扣专业特性,抓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建构德育目标。

2.“强引导、注实践”。高职德育目标的建构应强化引导性,并依托高职的职业教育特色,注重主体的实践。德育目标不应拘囿于说教,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强化德育目标的实践性、有效性,紧紧依托多样化的实践搭建,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实践培养,更有助于工程伦理教育的落实。

目标二:紧扣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强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育教育目标的核心,应在紧扣职业教育社会属性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的目标建构,应突出人、职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实现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等的培养。

1.科学道德培养。在现代教育中,德育教育应注重科学德育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应追求“真”科学,实现专业技术、能力的双丰收。与此同时,大学生要热爱创新,能够立足专业学习,始终保持尊重创新的良好道德情操。

2.工程道德培养。工程伦理教育强调工程类专业德育目标应突出生态德育的重要性。和谐发展的大背景、生态推进的大环境,要求德育目标应注重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敬畏,进而自觉地规范并引导正确的思想行为。

3.经济道德培养。在经济社会,经济价值道德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工程类专业更应突出正确经济道德的规范与引导,这对于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高职工程类专业德育教育僵化,德育目标建构缺乏“人性化”、“实践性”和“层次性”。为此,工程伦理维度下高职工程类专业的德育目标建构,关键在于突出两大目标内容的实现:一是突出学生德育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紧扣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强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深化高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杰军.高职铁道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2]陈建.高职学生工程伦理素质现状及在专业教育中的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7)

作者简介:

黎鲲(1982-)女 汉 湖南岳阳市人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生 副教授 基础课部副主任 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中国语言文学。

上一篇:有家的幸福优秀作文下一篇:男人对于分手的烦恼多过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