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专业

2024-07-23

控制工程专业(共12篇)

控制工程专业 篇1

一、引言

安全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横断性学科, 是一门跨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1]。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要强基础、重应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安全工程的专业认识实习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实现专业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认识实习的安排及要求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大学第二学年的暑期, 为期三周。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两周现场参观和一周课堂学习两部分。现场参观实习主要在胜利油田进行, 参观的对象涵盖了石油工业上、中、下游主要生产部门及一些重要的辅助部门, 具体见表1所示[3,4]。

课堂学习包括听取专家讲座、收看石油工业主要工艺流程视频介绍、小组讨论交流、撰写实习报告等内容。

通过实习应使学生了解石油文化、石油工业发展史, 了解石油钻井、开采、储运、炼化生产工艺过程, 了解石油机械装备制造过程, 熟悉油田企业HSE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模式、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掌握生产安全要素的组成、应用范围、应用方法等。

三、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实习需要集中参观大量生产单位, 时间短、任务重, 通过几年的实践, 发现了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 认识实习深度不够。

认识实习时间较短, 部分实习单位只有半天的参观实习时间, 这对没有石油行业工程背景的学生来说, 难以在短期内接受这么多“新鲜”知识, 进而导致对知识的认识浅尝辄止。

2. 实习单位配合度不高。

暑期正是油田生产任务最重的时候, 部分实习单位担心实习可能会对正常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常利用“迎接上级单位安全检查”“服装不合格”等借口, 拖延实习时间。

3. 实习过程安全监督不够规范。

部分生产单位安全规范执行不到位, 比如:高处平台未安装护栏、机加工车间铁屑收集不及时等, 这对安全意识较淡薄的大学生来说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认识实习的质量控制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 我校从实习方案/制度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与拓展、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等方面实施了多项质量控制措施。

1. 实习方案、制度的完善。

(1) 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实习初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强调认识实习的重要性, 明确认识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让学生明白认识实习既是感悟石油文化、增长现场知识的平台, 也是提前了解就业单位工作性质的有利机会, 进而树立正确的实习观。 (2) 完善认识实习指导手册。实习指导手册是学生了解、认识实习的开始, 也是学生整个实习过程需要参考的资料之一。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安排、参观单位要求、课堂学习要求、部分生产工艺流程简介、实习考核要求、安全应急预案等。指导手册目前是电子版的, 人手一册, 随着教师指导实习经验、现场资料的增加以及新问题的提出, 将会不断增添、完善里面的内容。 (3) 灵活安排实习时间。认识实习时间一共三周, 由于实习单位情况复杂, 在不影响上、中、下游大体参观顺序的基础上, 根据先确定先安排的原则确定实习单位排序, 优先保证参观实习的时间充足;中间考虑到天气因素、学生疲劳程度, 适当安排两天左右的休息时间。 (4) 完善实习带队制度。安排理论知识扎实、现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责任心强的青年教师共同带队, 这种制度既有利于为学生及时解答现场碰到的各种问题, 又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2. 实习基地建设与拓展。

(1) 建设标准化实习基地。对合作关系良好的实习单位, 由学校、学院牵头挂牌、成立标准化实习基地, 签署校企合作实习管理协议, 企业安排专人接洽实习事务, 从制度上规范实习内容、组织方式, 保证实习时间、实习质量。 (2) 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互利双赢模式, 了解单位技术需求, 协助解决技术难题, 了解单位人才需求, 共商人才培养思路, 同时, 邀请单位相关人员来校参加培训活动, 学校派驻青年教师赴单位参加工程实践活动, 全方位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双向联系。 (3) 建立备份实习单位制度。认识实习时间有限, 对每位同学来讲认识实习的机会只有一次, 由于各方面原因可能会出现单位无法在实习窗口期进行接待实习的情况, 这时需要对一些关键行业建立备份单位名录, 避免出现关键行业部门无法开展实习的情况。

3. 日常监督、考核机制的优化。

(1) 建立全方位监督管理制度。在单位参观时, 按照自然班, 以宿舍成员为单位, 分成带队教师、班长、宿舍长三级组织制度, 同时, 每班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纪律督导员, 避免学生单独行动, 减少安全隐患。参观实习外, 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 带队教师保持24小时开机, 定时与班级负责人交流沟通, 掌握学生的异常情况。 (2) 建立多样性考核机制。鉴于考核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必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实习实践, 对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实习记录、分组讨论表现、实习报告四个方面, 各赋一定权重。实习总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 对实习报告抄袭、平时表现差的学生实行降档处理, 对未能参加实习或实习时间不满足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 成绩记为不及格, 参加下一年的实习。

五、结语

认识实习是本科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提升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对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加深对专业应用的认识以及保障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多年来, 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己任, 在实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持续改进, 为培养合格的安全工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学秋等.安全科学与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37.

[2]彭萌.中美安全学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 2010:42.

[3]徐长航, 陈国明, 谢静.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15) :26-29.

[4]朱渊, 徐长航.面向油气安全工程的专业认识实习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 :233-234.

控制工程专业 篇2

 西南石油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仪器仪表工程

085203 仪器仪表工程的招生信息,共找到 33 个研究生招生机构招生此专业,详细信息如下:

招收此专业的院校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南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南昌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清华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厦门大学 ·燕山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中北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重庆理工大学

085210 控制工程的招生信息,共找到 101 个研究生招生机构招生此专业,详细信息如下:

招收此专业的院校有:

·安徽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华大学 ·东南大学 ·福州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联合大学 ·河海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黑龙江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济南大学 ·江南大学 ·江苏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南昌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开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苏州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厦门大学 ·燕山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中北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江苏)·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原工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

控制工程专业 篇3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理工类

中国分类号:H31

资助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N0.K20130500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面向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项目(N0.P201205001)。

目前,工业生产已经高度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强,了解国外专业知识,掌握国外专业的动态,与国外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相互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普遍。专业英语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延伸,很多大学里的工科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专业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提高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生产经验,并将其应用到生产一线,推进我国工业的发展。但从现有的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积极性双方面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呈现出“教师难教,学生难见效果”的尴尬局面。

为提升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具体存在的问题及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教材的选择

现在本专业英语教材多选用本国教师编写的課本,内容相对浅显、陈旧、实用性差[1],同时配有单词和语句的中文译文,对于已经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的大三、大四学生而言相对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进行自学。使用这类教材,常常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上课没有积极性。这类教材适合作为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辅助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在材料类本科专业英语教材选择中,应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必须保证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2]。为了让学生适应国外纯正的科技文献的阅读和写作,最好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并配有国外关于本专业前沿技术和方向介绍的期刊、报刊类文献。

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上课形式

通过多种丰富多样的上课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时压缩后,笔者曾试图通过密集授课将原有内容仍然教授给学生,导致教师授课时间不停的说,由于学生被动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最终导致学生走神、小动作不断。这种现象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3]。后来增加提问、学生上黑板做题,学生积极性有所提高,但仍然不令人十分满意。在最近一次授课中,笔者将选用国外教材的章节提前布置给各组同学,并要求学生上讲台讲解,教师点评的方式授课,课堂学生互动性、注意力增强,但出现同组内成员委托一个学生翻译,个别同学照本宣科的现象。后将学习任务细化到每一个人,并提前布置给学生准备,要求学生逐个上台讲解分析句子结构和内容,其他学生提问、教师点评的方式,课堂气氛明显活跃,甚至出现学生课前、课间探讨、争论的情况。这样使学生认真完成预习和复习,增加对上课内容的熟悉度,上课时快速跟上教师的思路,缩短“预热”时间。可以看出,增加上课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在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的同时,应该反思我们的授课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布置是否能进一步改善,以达到更好效果。

3、压缩课时,教学难以深入

在目前“通才教育”的大背景下,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一压再压,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专业英语的课时数更减少到32学时、甚至16学时。要完成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阅读、翻译、写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按照之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要点,附带少量练习,很难看到学生经过相关能力培养的明显效果。学生的读、译、写的练习少,导致在后续毕业设计任务中英文文献的翻译任务里,大部分学生翻译原版科技论文时明显没有弄懂句子的结构、词与词的关系,以至于根本没有理解文章的内容,导致翻译语句不通。

针对上面所提的课时压缩情况,为了不使学生的学习效果缩水,可以适当拉开每次授课的时间间隔,在两次课之间布置给同学足够量的专业学习资料,要求其课前进行的大量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翻译、写作等学习活动,然后教师用较少课时、针对学生在课外学习中积累的难点、疑惑,有重点的进行点评、答疑、解惑,这样使教学效果不缩水,同时弥补“水平高与水平低的学生在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上产生的冲突”。这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素材,进一步的进行教学尝试,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良好配合教师教学。

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校本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属于考查课,最终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6:4,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出勤和作业情况来确定。课程学习是持续的过程,最终成绩主要由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来确定,有些以偏概全,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这样的考试安排,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容易精神懈怠、应付差事,只在最后的期末考试前夕突击复习,虽然大部分学生通过期末考试,但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整个学期的自始至终上课、作业都很认真,但考前并没有集中高强度的突击复习,期终考试的卷面成绩并不在前五名范围内。根据国外教学经验,学校应该给教师更大的自由度,让教师自由安排最终成绩中平时分和期终考试的比例,自由安排考试的次数。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完全可以安排4-5次小考试,每次考试分数按比例计入最后总分;也可以安排多次大作业,每位学生作业具体内容不一样,以防止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同样,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打分,根据比例计入最终成绩。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集中在期末考试前夕,而是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教学活动配合着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会使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更好。

结束语

专业英语作为一种对外进行技术交流、承载信息量的语言工具。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的应用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大量的练习和经验总结。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在教学活动采取一定的方式对选取教材、缩减课时、学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改变。从授课过程中课堂反馈、作业质量、后期反馈上来看,还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2]陈洪美,芦笙.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1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探讨 篇4

一、以知识水平作为前提, 教学工作中讲究方法, 重点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 教育人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重点培养学生的制造水平及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的基础,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 方式方法在革新的同时, 理论永远都是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前提。文化知识课可以改革但不可以削弱, 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将理论课的授课效率及授课方式进行变动和改革, 但是, 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不可删除的; 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双重培养, 不仅是指重视基础理论知识, 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指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要全方位开展素质及能力培养工作, 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以外, 还包括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新的培养计划中, 规定了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学时的人文类和经管类等课程, 规定了大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及结合我校特色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等。开展这些活动和课程, 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最后还要大力加强和深化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熟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 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即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前项可由教学计划加以指导, 后项则主要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在模具专业培养计划中, 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 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 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强基础课程的设置。

重视基础理论教学, 增大基础课比重, 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过多, 基础课相对较少的现实进行的改革。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体现为对数学基础、电子技术知识的加强。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及数理统计》的基础上, 增设《复变函数》, 将原来的《工业电子学》分解为《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两门课, 并增加学时。目的在于拓宽基础课知识面, 同时为开设控制类课程打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既有整合设计又有整体协调。

实验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又有其自身特点。即应该根据每门专业课程的特点区别对待、整体协调, 也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例如将原来的部分专业实验进行合理整合, 开设材料成型综合实验。该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大纲、学分和授课安排。 该课程中包括若干小的实验。每个实验由专门任课教师负责。考核方式和授课安排形成固定化模式。另外还要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整体协调, 例如, 在材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中开设了4学时实验课程。该实验课程就是该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考核时占一定的分数。虽然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但是该部分实验课程也是单独开设的, 有独立的学时分配和专业授课教授。这就形成了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协调, 相辅相成。

四、尽可能地培养实践操作型的人才, 控制工程需要能手 与动脑相结合。

对于任何一项制造项目, 模具一开始的设计和成型对于接下来的材料制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项设计和制造工作中, 非常注重工程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在社会技术发展的今天, 我们还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到模具的制造和设计中, 获得更准确的设计模板及制造数据, 使结果更精确缜密。这一项技术的成型和开发无疑让众多工程操作人员在技术和理念上都产生了一个观念的飞跃与革新, 为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这一基础工程和环节塑造了更多人才, 营造了更科学的制造业氛围。

相对于传统的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理念, 现如今更注重让学生在知识科学理论学到位, 基本功过硬的前提下, 充实更多的实时信息与社会动态, 将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操作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模具制造及材料成型的基础问题。为了与时俱进, 跟上社会科技发展的脚步,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技术的掌握已变得必不可少。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在实践教学中, 要优化教学课程的结构及教育方式, 适当地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及手法。

五、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介绍 篇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材料加工工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冷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等领域从事各种模具设计与制造、试验研究、系统运行、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各类冷热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有关设备的设计方法,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类冷热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毕业后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并掌握一门外语。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基础、冷热加工工艺基础、模具设计、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课程:

学科基础课:工程图学、AutoCAD、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Pro/ENGINEER基础与应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学、材料成型设备、机械设计基础、材料成型基础、材料成型原理、物理化学、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工位级进模与冲压自动化、模具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等。

专业方向选修课:

(1)模具设计方向:挤压模具设计、锻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CAD/CAM技术。

控制工程专业 篇6

关键词:交通信息工程;控制;培养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00多年来,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汽车普及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交通环境质量下降、事故频繁、道路拥堵等许多社会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交通状况日益恶化。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这是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正是适应当今交通领域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它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大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能为智能交通领域培养专门人才。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讨论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相关问题。

1 培养目标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工作作风,具备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及教学工作能力。在传统交通工程理论基础上,能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和控制智能化,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2 主要研究方向设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可设置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应用、交通安全工程。该学科与相邻的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协调并进,主要相关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3 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交叉性。如表1所示: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学术活动记2学分。专业学位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智能运输系统导论、交通信息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随机过程、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英语、交通工程、交通设计、交通仿真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模式识别、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智能、DSP高级应用技术、CPLD/FPGA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通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数据采集与数据挖掘、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值分析和交通运输学科发展前沿讲座。

表1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课程安排

4 教学(科研)实践

硕士生教学科研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科研或生产实践和社会调查3项。其中教学实践采取专业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形式。科研或生产实践适用于没有或缺乏本专业生产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将其安排到生产部门学习和实践。社会调查指依据课题进行某一方面广泛调查研究,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实践环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中1项或2项进行。具体由指导教师和教研组(研究室)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

除此之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还应至少做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前沿性学术专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宣读报告,由指导教师和教研室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重做。参加不少于2次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

5 学位论文撰写

5.1 前期准备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需按硕士生中期检查标准,从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课程成绩多方面进行中期筛选,如硕士生必须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1篇以上等。筛选未通过者不具备学位论文撰写资格,推迟论文写作时间,直到中期检查考核合格为止。

5.2 开题报告

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拟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完成本研究已具备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严谨的开题工作是做好硕士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基础。

5.3 答辩控制

严格答辩是保障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强有力措施。答辩工作由系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小组由组长一名,成员4~7名,秘书1名组成,其中教授级导师比例不低于30%,校外专家比例不少于20%,采取院级公开答辩的形式进行。每个硕士生答辩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对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存在明显错误的硕士生论文,不通过毕业答辩,不授予硕士学位。

5.4 监督审核

硕士生论文监督审核机制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部分。初期检查是研究生导师对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可行性等进行质量把关,及时纠正研究生写作错误。中期检查是系教研室通过中期答辩的形式对论文质量进行集中检查,考核研究生论文执行进度。后期检查是学院对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的论文组织专家进行检查,以保证答辩质量。

6 结语

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解决当前复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急需与之适应的具备多学科交背景的专门人才。本文借鉴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探讨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期望能对交通领域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6)

2 王站军,廖湘阳.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

3 李素琴.张晓明碱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认知语境阐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4 陈颖.提高质量意识,强化毕业论文管理[J].中国医学,2004(12)

控制工程专业 篇7

针对这些制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改革并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2]。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2003年提出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并付诸实施,在学校大力支持下,申请了中央财政和北京市财政专项资金的资助,开始系统地、全面地,多角度地开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建设与实践,针对现代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提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过程装备系统设计,塔器、压力容器、换热器等设备的设计,加工制造、安装、维护运行,测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能力和解决关联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文化背景的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建设和实施,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处理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总体水平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并且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研究内容

坚持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贯彻“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原则,深入开展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有效解决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3个制约专业发展瓶颈问题。

1.1 建立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与运行模式

根据“以石油石化为依托,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体现课程优化”的原则,分析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和内容,制定并实施了实践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系统化、整体化,建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模式。

基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的化工工艺、化工装备、过程控制等要素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集中设置成独立的专业实验课,整体规划专业实验内容,确定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机泵拆装实验、毕业设计和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等实践教学内容,赋予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时代特征。与生产实际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对原来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建立了系列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分为流体机械性能测试实验、过程控制实验、设备运行监测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五大模块。并确定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内容。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中,以工艺流程、设备运行、过程控制三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对学生进行从工艺流程方案设计、设备组合选择、控制方式选择、工艺参数设计、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式选择、实验结果分析到实验报告形成整个过程的综合训练。增加实验学时比重,开设选修实验,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学时,经测试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

1.2 建造和完善了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验室

从2003年至今已经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压力容器、过程控制、微制氢技术、可靠性技术、过程控制仿真、无损检测技术、腐蚀与防护技术、机泵拆装等9个功能各异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特点是:具有行业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拓展性,并突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和反映当前的新技术。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它是由教师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和监造的集光、机、电、液、气、监测、数据采集和数字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打破了原有单一验证性实验系统格局。该实验系统主要由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两大模块组成。基本单元由动力驱动与传动、液体输送、气体输送、气液混输、固液混输、数据采集与数字控制等多个子系统构成,扩展单元由三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粒子成像测速系统(PIV系统)、机械振动故障监测系统和声发射检测系统组成。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可开设出11个教学实验项目,其中设计性实验2项,综合性实验5项,此外还可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10多项综合性实验。实验室照片见图1。

1.3 编写和完善了满足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与实习指导书和教材

组织编写和完善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机泵拆装实验指导书》和《临氢异构单元实习教程》四部实践教材。这些实践教材的特点是:在满足实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等正式出版了四部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书。

1.4 建立和完善了独具特色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分别建立了以燕山石化集团公司为典型代表的5个实习基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问题,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燕山石化实习基地见图2。

1.5 建立和完善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建立了12个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开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企业借助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特色。

1.6 建立了校内工程应用软件培训基地

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依托,全面拓展专业技能,除了进行计算机绘图、三维造型和应力分析等工程软件的常规教学课程外,还建立了工程应用软件培训基地,率先开设了管道应力分析(AUTOPIPE)、三维工厂设计(AUTOPLANT)、管网流动设计计算(FLOWNEX)、旋转机械数值模拟平台(NUMECA)和原油长输管道与油库仿真等工程应用软件培训课程,为学生掌握具有特色的应用技能提供培训基地,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1.7 建设了一支胜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与燕山石化集团总公司联合建立了教师工程实践培训机制,每年有2~3名教师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2~3周的工程实践培训,并通过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和监造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等实际应用,建设了一支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又有工程实践经验、能胜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施应用效果

截止2008年,已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01级试行,在02、03、04和05级近500名学生进行了推广应用。

2.1 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实施效果

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完善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启用试行结果表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的实验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建设和完善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压力容器、过程控制等9个功能各异的实验室,每年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环境工程4个专业8个班240多名学生共开设教学实验项目23个,此外还可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的科学研究开设近30个实验项目。每年有近20名学生通过实验室完成URT项目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每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有40%以上通过实验室提供的试验条件来完成。

近3年专业教师利用建成的实验室,主持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19项,项目金额达500多万元,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被EI收录1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多名。

实验室建成后先后接收了新疆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到实验室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化工大学、石油大学、辽宁化工大学和茂名石油职业学校等院校先后到实验室参观访问,编写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室建设相关资料为多所院校推广应用。

实验室还为化工大学、石油大学等院校教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流体测试实验条件和技术,使建设成果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应用,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2 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根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工程设计基础和将来所要面对的实际工作,系统地进行了《塔器设备综合设计》、《压力容器综合设计》、《换热设备综合设计》等课程设计的改革,强化训练工程设计的基本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地按教师制定的程序进行设计的模式。教师提出设计题目和要求,由学生自己制定设备设计方案及工艺设计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完善并进行设计。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步骤、方法,获得工程设计和计算的基本技能。

2.3 专业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专业实习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炼油厂生产实践第一线,安排学生跟班劳动,利用实习基地的“催化裂化”生产工艺流程装置及大型机组状态监测仿真系统,使实习真正实现与实际生产流程完全一致的生产岗位操作培训,并进行生产过程设备维护与维修训练。使学生对常减压和催化裂化工艺、设备、车间布置、劳动组织、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检修等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建立“大工程”意识。

2.4 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实践

针对毕业设计期间存在由于择业和研究生入学面试等造成学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足等问题,尝试毕业班一年导师制,并与企业合作强化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与指导,在毕业设计选题中,设计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选题超过了80%,研究类选题大多选自攻关项目、重点项目、基金项目,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选题达95%以上。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工程计算、工程设计、技术开发逐步建立了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及其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现代工程概念,受到了工程能力相关内容的综合训练。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了解学科前沿,受到了良好的科研素质训练,并撰写和发表了学术论文。

3 改革的创新点

3.1 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和监造了具有特色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

建设了集光、机、电、液、气、监测、数据采集与数字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打破了单一验证性实验系统格局。具有液体输送、气体输送、气液混输、固液混输、数据采集与控制、设备性能测试等多种功能,并配套了三维粒子成像测速、机械振动故障监测和声发射测试三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扩展单元。可实现多模式实验数据采集、设备控制和运行状态监测,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和拓展性。

3.2 强化专业工程应用软件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依托,全面拓展专业技能,率先开设了管道应力分析、三维工厂设计、管网流动设计计算和旋转机械数值模拟平台等工程应用软件培训课程,为学生掌握具有特色的应用技能提供培训基地,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3 实现与实际生产流程完全一致的上岗操作训练

利用燕山石化实习基地的“催化裂化”生产工艺流程装置及大型机组状态监测仿真系统,真正实现与实际生产流程完全一致的生产岗位操作培训。

4 结 语

本项目成果包括实践教学方案一套,建成专业实验室9个,实习基地5个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12个。研究成果已在01级开始试行,并在02、03、04和05级的4届学生中应用推广实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然使毕业生签约率连续几年超过83%,毕业生签约率连年名列学校前茅,化工机械系连续3年被学校评为就业先进集体。

参考文献

[1]闫绍峰,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2-15.

控制工程专业 篇8

校外实习的重要性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校外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个实践环节。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现实生产实践,逐渐建立更为清晰的专业意识。尤其是可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生产实际间的紧密联系。在校外实习中,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实际生产技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接触到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和新的检验手段,大大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实习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熟悉生产第一线,明确本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使其了解进入社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建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校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专科层次的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到现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最近十几年校外实习经费基本没有增加,但物价却涨了几倍,很难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在本地企业实习都面临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更不用说到外地去实习。

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建立企业注重效益,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知识又不够,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加之企业担心学生实习影响产品质量和完成生产任务,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校外实习受到安全因素的约束企业怕出安全事故,“只准看,不许动”是企业对学生实习的一条硬性规定。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往往使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变成了参观实习。校外实习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规模团队实习的弊端校外实习一般由实习教师统一把一个专业的学生全部带到一个企业实习。虽然管理方便,但是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从而限制了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提高自己对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热情。

教师实践能力有待加强高校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特别是实习地点经常变化,指导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也难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模式研究与实践

针对校外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结合近年来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经验,笔者拟就如何提高校外实习教学质量进行研究与实践。

分清阶段,明确目标,编写教材分清校外实习的三个阶段,明确实习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热爱,也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做准备;生产实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习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应更加详细地学习实习企业每一道工序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完成了大学四年所有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到企业深入学习该企业的每一工序的具体设备与工艺参数及相关技术规程,并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该企业为什么采用这些设备与工艺参数,提出其合理性或改进措施。应根据这三个阶段的实习目的、任务及实习大纲基本要求,结合实习企业的特点,编写实习教材及思考题。认识实习教材主要侧重实习车间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名称、产品名称与规格、产品用途及市场需求、下厂安全教育等内容介绍;生产实习教材应详细编写实习车间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与设备型号及参数,各工序与本专业理论知识的联系,学生上岗操作的技术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针对现场作业的思考题等内容;毕业实习教材应详细编写实习车间典型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本专业理论知识构架,理论知识在生产现场是怎么应用的及为什么这样用,实习车间工艺和设备改进历程,现代最新工艺流程及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内容。

合理安排,分散实习,减轻压力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分金属压力加工、焊接和锻压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每届约150人。认识实习安排30人一组,共5个组,每组由两位指导教师带队,每组轮流交叉在重庆钢铁公司、西铝、嘉陵、建设、长安等企业进行实习。生产实习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每个企业控制在30人以内,每个企业的每个分厂控制在8人左右,每个分厂的每个岗位控制在2人以内。每个企业安排两位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定点定岗位轮流实习。毕业实习可以针对学生就业单位或学生所选毕业题目到相关企业实习,如果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且5人以内,就可以委托就业单位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如果超过5人,就必须安排一位指导教师。如果学生没有到就业单位实习,就安排相关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带队到企业实习。每个实习阶段必须合理安排,分散实习,以减轻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压力。

实习动员,灵活指导,定期考核实习动员是校外实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及内容、安排及分组、安全注意事项、理论课程与校外实习之间的联系、实习记录与实习报告、组织纪律及成绩考核等内容。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岗位进行灵活指导。第一,要树立榜样。可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讲解先进工人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从技术上和事业上了解工人,学习工人师傅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第二,实习指导教师每天针对不同岗位布置几道思考题,让学生思考生产实际与专业理论之间的联系。第三,实习指导教师对不同岗位进行定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判断和分析常见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第四,分享学生心得,实时启发与点评。每天实习结束后,要求每名学生讲解当天所学知识和所做事情,存在的疑问和收获,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启发与点评。第五,外聘高级技术人员讲课。聘请实习企业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以及生产中的成功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明确实际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六,实习指导教师要勤走动,勤示范,勤讲解,细心发现问题,耐心指导学生,下决心带好实习。实习过程中要定期考核与答辩,实习教师要重点向学生讲评实习过程中的得失,并补充学生实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考核,使学生明白自己实习的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为下次校外实习提供宝贵的经验。

开源节流,校企合作,拓展基地校外实习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和稳定的实习基地。首先,学校应尽可能地筹措资金、开源节流,合理分配和使用实习经费,调动企业、指导教师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为圆满完成实习计划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二,加强校企高层领导深度接触,签订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师可以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和培训方面的问题,使企业获得利益。近年来,我校分别与重钢、德胜、川威、达钢等企业签订双向合作协议,解决了实习基地及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第三,挖掘教师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潜力,密切教师与学生及教师与校友的关系,拓展实习基地,为学生分散实习与就业广开渠道。

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新模式,不断提高实习效果我校有6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与企业有长期的紧密联系,有条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模式。(1)充分利用影像资料,配合认识实习。购买与本专业相关的各个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像资料,在实习前组织学生观看学习,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对企业就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工艺流程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2)重视仿真实习。充分利用我校“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World Steel Association组织提供的免费使用钢铁大学网站(www.steeluniversity.org)上模拟轧钢等手段,巩固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毕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到自己的就业单位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就业单位,为毕业后适应新环境做准备;另一方面,就业单位也能够认真对待、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4)部分理论课程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部分理论课可以放在实习企业教学,采用边实习、边进行理论教学的模式,延长在企业的生产实习时间。例如,材料成型设备课程可以在企业或者实验室边实习、边带着问题学习。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及实习指导的多样性在校外实习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应忽视,这关系到学生校外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加强师资培养,努力塑造出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动手能力强,实践知识丰富,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三师(教师、工程师和技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与企业有课题合作的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由于指导教师和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企业了解较深入,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可利用企业兼职教师,由他们具体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还可以开发以前毕业的学生资源,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不同基础和需求,安排相应的往届毕业生给予指导,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训练的机会。

校外实习是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体系,成为一名合格工程师所必须接受的基本训练。应充分发挥校外企业的优势,结合校内实训平台、网络模拟及仿真等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理论水平,为国家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

摘要:分析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从教材编写、分散实习、灵活指导、校企合作、实习指导新模式与考核、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加强“三师型”教师的培养等多角度进行探讨, 为该专业校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校外实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宏斌.关于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思考[OL]. (2009-03) .http://highland.shu.edu.cn:8080/admin/wen/2009391238204.doc.

[2]黄艳秋, 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31 (1) :49-50.

[3]高敏.如何提高轧钢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 (5) .

[4]李靖, 黄绍平, 等.工科院校校外实习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8, 18 (1) :85-87.

[5]李洪波.如何带好学生的校外实习[J].印刷杂志, 2010, (6) :67-69.

[6]刘琪, 张光胜.关于强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7上) :131-133.

[7]李远会, 张晓燕.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6) :150-151.

控制工程专业 篇9

1 课程存在的问题

棉纺质量控制是“大纺纱”[2]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随着本校纺织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 原有棉纺质量控制课程的设计显得滞后并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1.1 原有教材内容不完善

原有教材只针对纺纱部分, 织造部分未涉及。纺织包括纺纱和织造, 纺织厂的成品是织物, 对纱线质量控制是为了最终生产出合格的织物, 如果织造过程中不重视质量控制, 用优质的纱线也可能生产出不合格的织物, 因此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棉纺织质量控制体系, 必须加入织造质量控制部分内容。

1.2 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课堂讲授和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 学生认知差。棉纺质量控制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必须充分掌握纺纱学和织造学的基本知识, 因此对一些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理解并领悟本课程的精华是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具体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导致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但在工作中却无从下手, 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1.3 原有的教学时间偏少

以往棉纺质量控制只安排32学时, 和课程所要教授的内容相比明显偏少, 只能偏重就轻, 教材中纱疵部分内容只能做简单介绍, “煤灰纱、色差、混合均匀、节约用料等”内容穿插在其他章节介绍, 缺乏系统性。由于总学时少, 导致实践课程内容偏少, 安排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几乎为零, 实践课程变成了演示、观摩过程, 学生不得动手操作。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我们对“棉纺质量控制”这门课程在教学结构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2 课程改革主要措施

2.1 修订完善教学大纲, 明确了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

棉纺织包括纺纱和织造两部分, 本校纺织工程专业的目的是培养高级纺织技术人才, 因此单纯的“棉纺质量控制”显得狭隘, 学生的就业面偏窄。原有大纲要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目前棉纺工厂中最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具备初步解决生产中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堂教学为辅, 利用现有的视频、动画, 讲解课程中的难点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内容, 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一定数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并完成课外作业。为了体现该课程的全面性, 新教学大纲将“棉纺质量控制”改为“棉纺织质量控制”, 增加了织造质量控制的内容, 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 内容包括纱线质量控制部分和织造质量控制, 并根据棉纺织行业的新技术、工艺、产品情况, 进行了重新编排, 使之更符合现代纺织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授课以多媒体授课为主, 体现信息化教学。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一些纺织专业的技术网站、论坛, 了解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并能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部分问题。新大纲符合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新方向, 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质量控制方面的影响作了充分阐述, 学时分配合理, 内容详略得当, 对课程体系、基本要求进行了整体优化, 成为该课程的指导性文件[3]。

2.2 修改教材, 精选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 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原有的教材只针对纱线质量控制, 考虑到现代纺纱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以及新型纤维的推广应用, 在参阅了大量书籍和当今最新相关成果的基础上, 经过几年实际教学中对授课材料的不断补充, 对原有教材进行了部分修正, 补充了新内容。原有教材中纱线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条干均匀度、重量不匀率、强力、棉结杂质和白星、毛羽、纱疵、色差、混合均匀、节约用料等。考虑到内容较多知识点分散且学时偏少, 课堂教学重点讲授半制品质量参考指标、棉纱线质量标准、影响成纱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 做到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新增了计算机技术在纺纱质量控制上的应用、转杯纺纱的质量控制及新型纤维纺纱质量控制三个部分。新选了纺织新技术书库中的“织造质量控制”作为对原有教材的补充, 包括有梭织机常见织疵分析与控制、有梭织机特有织疵分析与控制、喷气织机常见织疵分析与控制、剑杆织机常见织疵分析与控制、片梭织机常见织疵分析与控制、喷水织机常见织疵分析与控制等六个部分。新讲义、新教材经过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 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2.3 改变教学方法, 重视实践教学

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面广、难点多、理论知识深奥、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 随着纺织专业主要课程的全程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我们自制了《棉纺织质量控制》课程的多媒体软件, 丰富了教学手段, 优化了教学环境, 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多媒体授课章节, 比如纱疵部分内容, 如果采用讲解和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授课, 内容略显枯燥, 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采用多媒体授课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纱疵分级仪的工作原理和大量的形态特征不同的纱疵分类, 结合本课程教学要求, 我们到纺织企业搜集了一些典型的常见布面纱疵的样本, 通过实物展示, 学生能轻松掌握各种常见布面纱疵的特征和分析方法, 在课堂上提出企业实际生产中碰到的纱疵问题, 根据学过的基本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

在“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中, 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更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对企业实际生产较疏远的弊端, 要求学生课外浏览查阅一些知名纺织企业和纺织专业技术网站的相关内容, 并鼓励学生在一些纺织技术论坛上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 使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根据教学要求重点章节安排了实验教学, 除了教师的讲解、演示外,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分析试验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这种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得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学习变得轻松, 消除了学生畏难心理。

3 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 《棉纺质量控制》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为以后走上纺织技术岗位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收集各种纺织检测仪器的教学软件和各种布面纱疵样照, 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 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课外对专业技术网络资源的利用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生产的距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充实的过程, 需要教学互动, 教研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纺织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少范.棉纺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2]储长流, 毕松梅等.“纺纱学”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纺织教育, 2010, (4) :37-38.

控制工程专业 篇10

毕业实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前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综合我校和其他高校毕业实习情况来看,传统的毕业实习中存在着难以联系稳定的实习单位;实习模式单一,学生难以得到一对一指导;难以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实习效果欠佳;学生的工程能力难于得到真正的培养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毕业实习中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困扰一线专业教师多年的大难题。本文结合我校2009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铸造方向本科生开始实施的分散式毕业实习,通过对校企协同分散式毕业实习模式近4年的探索,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分散式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自2009级铸造方向毕业生开始,其毕业实习模式由传统的集中制实习改成分散实习模式。学校和多家铸造企业联系后,将全班同学分散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对应分配至一家企业,并由企业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学生的现场实习操作和解答学生再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疑问,在四周的实习期内确保每名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充分掌握生产流程。表1为我校自2009级以来的多届毕业生分散式毕业实习安排情况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分散式毕业实习的实施需要每年至少4个企业以上,从4届的毕业实习情况来看,分散式实习的实施以1~2个骨干合作企业为主体,每年增加新的企业支持。

二、分散式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

从分散式毕业实习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实习企业可以通过多年的建设逐步稳定成为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从而保证实习企业的数量。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获得良好的实践锻炼需要全过程控制,包括学校和企业方面的多重组织管理和互相配合实施。笔者认为,对于分散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有以下措施可以实施。

1. 建立完善健全的分散实习规章制度。

学生开始实习前,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包括实习大纲、实习考核方式、实习安全规定、指导人员确定、实习内容的审核等涉及到实习的全方面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在实习过程中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实习的正常进行。

2. 分散实习过程中的科学管理与控制。

分散毕业实习的时间是4周,为了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习大纲制定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应尽量具体、详尽。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应该实时把控实习过程,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加强实习过程的监督、检查和相关实习信息收集。(1)实习指导老师的不定期巡视。学生到达企业后,实习指导老师应和企业指导人员及时联系沟通,根据企业反馈回来的学生状态,到各个实习企业开展不定期的巡视,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2)实习指导老师的日常联系和检查。当前,有着QQ、微信、电话、短信等多种实时联系工具。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通过电话随机抽查来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开展在线实时交流,督促学生做好实习记录,填写实习日志。(3)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管理。实习前,给每个实习小组制定一名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该组的学生在企业期间的相关实习事宜,并对同组实习同学起到监督作用。整个实习期间,小组长需对同组的同学的实习状态进行比较详尽的记录,实习结束后,由小组长收齐其所在小组的实习日志和实习记录并提交,小组长的实习状态记录将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一项依据。(4)加强和企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将会掌握学生的第一手实习状态信息。及时地加强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实习的过程控制。同时,可以和企业开展一些学术交流等活动,增强与企业的关系,为后续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奠定基础。

三、分散式毕业实习的成绩评定

分散毕业实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由于老师不能像集中实习那样全程跟随学生,所以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需要科学合理,尽可能地涵括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根据我校铸造专业方向近4年的分散毕业实习经验来看,学生的分散实习成绩课由实习日志、实习过程记录、实习答辩、企业评价四部分组成是较为合理的。实习成绩评定具体如下:

1. 实习日志。

实习日志占实习总成绩的30%。实习日志主要包括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对于企业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记录,实习日志最后应附上一篇实习总结,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在实习企业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办法、新的行业做法等进行了解和总结,并在现场互动的情况下,在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小结。

2. 实习过程记录。

实习过程记录占实习总成绩的10%。这部分数据由小组长提供,主要记录小组成员在实习过程中的出勤率、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过程状态数据。

3. 实习答辩。

实习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由实习综合介绍、实习问题回答两部分组成。其中实习介绍占40%,实习问题回答占60%。

4. 企业评价。

企业评价占实习总成绩的40%。该部分成绩主要以实习接收单位给予的评价和反馈为依据,根据实习的规定和指导老师的要求,由企业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并给出具体的分值。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大学本科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实践锻炼,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互相结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的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是对分散性实习的一种探索,采用分散性毕业实习必然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必要补充,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了传统毕业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于校企协同的分散式毕业实习的改革思路和实施方式,并重点对分散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及分散实习的成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控制工程专业 篇11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用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为国家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了基础。各种层次的高校培养对应层次的人才,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建立适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是首先要解决与明确的问题。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培养目标

解放后,我国按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培养机械专业热加工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科院校设置了铸造、锻压(金属塑性成型)、焊接专业。1998年,教育部为了培养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材料成型方面的人才,将高等院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过去的铸造、锻压(金属塑性成型)、焊接专业及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高校,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专业基础上组建了新专业,分三种模式。①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新专业以机械和控制工程为主,原专业只是新专业中的一个方向,较少的学校开设这种专业;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此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开设这种专业的学校也不多,此专业由于是原来老专业的综合,开设的学校专业齐全,发展较为平衡;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兼顾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和控制工程,开设这种专业的学校最多,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新设专业。当中的高校分两层:第一,主要为重点大学,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铸、锻、焊等各个方向均有较强的实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第二,主要是一般普通高校,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各个学校虽然历史、规模和水平存在差异,但是长期在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要求的影响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模式上并无明显区别。高校专业目录调整设立新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后,新专业在不同的高校,由于各高校原专业设置、发展上的极其不平衡,导致培养人才的侧重点大不一样。另外,老专业对教学影响根深蒂固,合并后新专业教学容易受此影响,容易存在机械堆积现象,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各院校均处于初级阶段,正根据各自已有的实力或既定的专业培养方向,努力建立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设立正确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必须按人才培养目标尽快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我国本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快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培养出的学生要被社会接受。特别是对于众多的一般工科普通高等学校(按全国招生次序,第二批招生的本科院校称为一般普通高校),它们大部分属于非科研型学校,有别于国家重点投入的“211”学校,从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实验条件、学生素质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决定他们不能以培养本、硕、博连读的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流,而应从各自的优势或特色出发,应与科技发展变化、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就业选择三方面同时接口,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和技术特长的工程化实用型人才为主导性目标,以适应当前工科教育强调通识性、学科化和工程化,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改大趋势。

二、模具行业新世纪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几十年来,模具行业发展很快。模具行业是一个融合多专业多学科知识,并为多种加工领域服务的工业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模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激光立体制模(SLA)、分层实体制造(LOM)、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熔化沉积制造(FDM)等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世纪的模具行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普通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与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比较

大量的一般普通高校,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一般普通高校中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培养生产一线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应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附表:普通本科与高职的比较(见下页)。

四、加强能力训练与创新意识培养

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其系统的学习与应用平台上进行,通过四年课程学习,以学习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一条连续的“红线”,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串联起来,系统地学习与应用。培养方案:第2学期学习AutoCAD,第四学期学习Pro/E,第5学期学习数控加工与编程和Mastercam,第6学期学习Moldflow,时间连贯,知识难度由浅入深,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到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学习,连贯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完成;同时应用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对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融会贯通,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计算机辅助制造能力——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专长”的培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完成某一项工程任务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为他们适应社会、谋求发展打好基础。专业课教学要多分析讲解一些工程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另外尽量多开一些综合性的教学实验。宽裕的实践环节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强的小项目,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通过实地考察并参与实践一些有针对性的工程项目;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些综合运用知识性较强的材料成型项目或学科前沿带有探索性的试验课题;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综合性开放实验等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开放试验中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把模具设计与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达到一定的目标。科技在发展,社会要求在变化,学生能力和创新知识的培养应建立在深厚基础的平台上,也就是“通识”的学习上。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一方面要夯实理论基础课,增加后劲,另一方面要凭借专业基本训练,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为以后尽快适应工作打好基础。将专业实验课与实际工程密切联系以后,使学生能较早地了解和熟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特别是通过联系典型工程教学,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学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为以后迅速适应工程岗位打好基础。

五、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培训相接轨

大学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毕业设计,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展现出来,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培训相接轨。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问题上,侧重纵、横向科研项目相关的题目,改变以前的指导方式。当下师生比大幅度提高,教师指导的任务也不断加重,要求教师指导不但不放松,还要注意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开放实验室,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已签订就业合同的同学结合该单位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课题,双方共同指派指导教师。另外,教师也可以到实习基地现场结合工厂实际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普通本科专业层次,应当确定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明确目标,确立“通识+专长”的培养模式。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工程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要不断地完善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力争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瑞玲,王丽娟,于玲,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初探[J].铸造设备研究,2003,(3):38-41.

[2]瞿大中,姜新桥,韩森和,等.制定高职四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初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60-64.

控制工程专业 篇12

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 控制工程学科是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 1980年本学科便开始与冶金部自动化院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年国家第三批学位授权点评审中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始终瞄准控制科学的发展前沿, 突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探索并实践了控制工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凝练研究方向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 进一步明确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控制网络设计”, 并针对每个研究方向重新组建研究团队, 更新专业课程设置。

在“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方向主要开设了“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大系统理论基础”、“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系统辩识与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理论与LMI方法”、“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方向主要开设“机器人学”、“多Agent理论及应用”、“机器人运动控制”、“计算机视觉”、“彩色图像分析”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主要开设“计算智能”、“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原理”、“图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方向主要开设“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理论及应用”等专业课程。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控制网络设计”方向主要开设“PLD与现代数字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DSP原理与嵌入式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网络”、“小波分析及其应用”等专业课程。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源于企业, 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各高校本科应届毕业生, 他们基本没有实践经验。同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研究生是以研究为主, 其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 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更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 在充分考虑我校生源特点及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掌握现代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能够从事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 优化培养方案

针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修订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三) 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鼓励教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协作式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方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校企结合式教学方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如“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课程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将所授内容分解为“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线性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设计”五部分, 每一部分又提出8~10个问题, 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识别原理课程”则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 安排一个仿真实验, 并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 进行方案设计、仿真、验证, 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应届本科毕业生, 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 如何利用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校针对课程实验、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实际项目为基础, 丰富实验内容。重新优化和整合课程实验内容, 增加课外实验比例, 丰富实验内容, 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既自成体系, 又相互补充, 使得所设计的实验最终成为一个实际产品或实际项目的一部分。

2.“仿真+实物”的校内实验教学模式, 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潜能。在校内实验教学中, 鼓励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 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仿真研究, 充分利用我院“电子信息与控制”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冶金生产线虚拟仿真平台”的资源, 在充分理解设计原理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实验室”、“电路仿真实验室”、“DSP实验室”、“EDA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以及“PLC实训基地”等进行实物设计, 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实验设备缺乏的问题, 又可以使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项目+竞赛”的校内实践模式, 学生创新精神显著提升。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各种科技竞赛, 并将项目成果、竞赛结果、科技论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作为评定学生奖学金的重要指标之一,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 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校外实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进一步解决学生工程训练的需要, 不断地增加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我校先后与“辽宁科大聚龙集团”、“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鞍山吉兆电子有限公司”“、鞍山市海汇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 建立了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教学体系的有效执行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对我院师资队伍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更要有精湛的实践能力。为此, 我院一方面鼓励年轻教师下厂实践, 积极参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师资引进力度, 近三年来引进学术带头人3人, 其中长江学者1人。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后的教学效果

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以来, 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 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相关教师近三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 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2项, 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1项;承担校级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发表教改和科研学术论文150余篇。

五、结语

本文构建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通过在辽宁科技大学近五年的实践应用,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国内其他地方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林, 张斌, 巩恩普, 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0) :11-14.

[2]王少华, 张桂青, 谢秀颖, 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3, 28 (3) :274-278.

[3]李萍, 马乐, 柴毅.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4) :81-85.

[4]李忠云, 曹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学研究, 2015, 5 (29) :75-78.

[5]张瑞成, 陈波, 陈至坤.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0 (42) :175-177.

上一篇:职业院校计算机下一篇:外贸函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