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计算机

2024-07-23

职业院校计算机(共12篇)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和教学特色

1、计算机技术对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职业院校学生是极其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四个大主体部分:

(1)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 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为将来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包括Windows XP、office办公软件等。

(2) 程序设计部分:主要包括Visual Foxpro、SQL Sever、C语言、C++等数据管理及编程知识, 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与思路, 具备初步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

(3) 网络技术课部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主要构成, 学会架设基本的计算机网络, 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软件。主要课程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

(4) 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专业的需要, 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例如, 在全校 (包括非专业) 对计算机综合技能进行综合强化训练活动, 首先分模块确定训练目标, 通过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

2、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色

与其它课程的教学相比, 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实践性较强, 相关内容更新较快, 要求有一定的教学硬件支持, 而且作为教师要能够熟练掌握教学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现状

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 新入学的学生, 计算机知识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有的还获得过不同级别的计算机知识竞赛奖或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 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 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应用, 即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 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但他们很容易满足现状, 认为自己游戏玩得不错, 就是电脑学得好;还有少数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 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认为计算机很神秘, 想学但又有畏惧心理和自卑感。新生一入学计算机知识水平呈现了很大的差异, 想获取知识的要求、程度自然也不同。

三、计算机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要求, 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 同时, 也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教学,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1、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2、教师应根据学生特征、教材特点,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 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3、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计算机的学习。

4、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主体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5、教师更应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目标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 以知识素质为主体, 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现,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结束语

作为课程, 计算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 而且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 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 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另外, 面对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落后局面, 由计算机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启迪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总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能增加学生未来的择业机会, 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促进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

摘要:目前, 我国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我们不能忽略计算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 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对象, 因此就对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能具有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较熟练地操作相关专业的计算机软件, 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然而,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教学条件的制约导致教学方法的单调;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等等。因此我们要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 提倡“能力本位”教育,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之符合国家对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内容和特色,教学现状,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木青.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硅谷, 2010, (3) .

[2]赵宏志.调研报告案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9.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2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这种不正常局面应该尽快得到改观。

我院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有些收获。

笔者认为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计划灵活安排,创造良好开端

以往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数制转换等,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往往在几个星期的理论课讲完后,学生还不知道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更谈不上有什么学习兴趣。

有鉴于此,在教学计划上,可根据实际,灵活安排,先导入实例进行教学,再讲解理论,而不必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

如在讲授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时,可选取一个实用或典型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导入到教学内容的开头,先行教学,至于枯燥的理论,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穿插进行。

如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资表”入手,通过讲解“工资表”的功能、应用方法,并上机操作运行,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是有实用价值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好头、起好步。

二、授课讲究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授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教学中学习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其自主能力的首要问题。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

要做到这一点,笔者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创新,就必须让所有学生充分展示他的个性,使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他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不压制,不打击,不欺骗,使学生各尽所能、各展其才。

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活泼而又赋予创新意义。

要做学生的朋友,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是人机交互以技能操作为主的教学,我们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技能学习的真正主体,利用这个教学特点,让他们意识到你是今天学习的主人,实验结果来自于你的努力,老师只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老师的演示操作仅仅起着指导作用。

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就应以此理念要求学生,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产生“断奶”的痛苦,从而去寻求学习的方向,使自主学习的观念渗透到其内心中。

三、课后强化训练,娴熟操作技能

“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

娴熟的操作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作前提,而课堂的练习是宝贵且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用大量的时间来强化训练。

1.充实实验例子,强化训练

加强训练是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自我测试光盘》是与教材相配套的CAI课件,具有题量广、可随机抽题、能自动评分等特点,而且操作环境与考试的环境非常相似。

因此,应将《自我测试光盘》作为学生课后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3+2”工作模式

一、何为校企合作

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技能锻炼时间相对较少。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技能锻炼课程或实践,也往往和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有很大差距。这就造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很快融入企业的工作过程。因此,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提前接触和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在资源、技术、科研、学生就业等各方面进行的多层次的合作,综合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培养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地域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状况各不相同,同一所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情况也有一定差别。经济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计算机软件公司相对较少,软件项目资源不足,软件公司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认可度低。但是在职业院校工作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无论是知识能力水平还是实践动手能力都很高,这又给校企合作增加了可能性。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建立校企合作的一种途径。

三、校企合作的建立途径

目前计算机专业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引校入企、引企入校”的合作模式。学校在学生学习阶段的末期,利用软件开发公司真实的软件项目培训锻炼学生。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既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开发技能,又慢慢适应了企业的工作环境。笔者认为,实现“引校入企、引企入校”的关键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解决企业生产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企业认可我们的教师。建立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让企业认可我们的老师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某个企业某一招聘岗位的技术要求,然后按照这些要求储备技术,保证进入到企业能够立即投入到工作状态。之后,教师应聘相应企业岗位,在企业全职工作3~6个月时间,为企业带来效益,获得企业认可。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点是进入企业工作的教师人数不能太多,一定要保证完成学校的正常教学任务;另外一点是进入企业工作的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业务素质等各方面一定要强,最终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

2.让企业认可我们的学生

教师获得企业的认可后,可以采取“3+2”的工作模式,在企业兼职工作,每周3天,如果已经有学生进入企业,教师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其余2天,按照企业需要的技术培训学生,以企业的实际项目锻炼学生,最终让学生达到入职即可工作的程度。然后在培训的学生中选取技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学生推荐到企业工作。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逐渐让企业认可学生。

3.“走出去、引进来”,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教师到企业任职,不但能提高自身技能,还能解决企业生产问题,为企业带来效益。学校还可以从企业引入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培训学生,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四、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合作最主要的目标是培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入职即能工作的能力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提高师资力量,积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实力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生产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校企合作”。

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在中国,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玉蓓.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

[2]吴德建.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刘琳,宗永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4(4).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4

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但该课程用到的软件门类繁杂,操作过程复杂,操作难度较高,理论层次多,应用功能多,是一门综合协同多种感官的教学课,所以,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把计算机课程教好、教出实效,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该课程的特点,紧紧抓住核心和重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解并掌握该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

2 教学特点

现在,许多职业院校都有计算机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要求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举,而学生的实践技能更为重要。

2.1 技术多样性

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理论要求高,所学软件门类多,操作过程复杂,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同学来说,难以提高积极性,学习热情不高,这也影响了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效果。该课程在信息技术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概括和处理,是人性化的教学手段,与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契合。计算机任课老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把枯燥、抽象的计算机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用形象的多媒体表现手法来增强教学效果,营造出浅显易懂的理解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2 师生互动性

随着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教学对课上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化教学的实际要求。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这一课程教学要求的助推器。在综合运用了机房多媒体软件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在管理端随时调度学生的操作过程,也可以统一指导模拟操作,甚至可以与某个学生因材施教、点点互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个性进行重点辅导。基于丰富的互动性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为学生打开了积极实践的窗口,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手动操作能力。

3 改善措施

3.1 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灌输教材内容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位置,已经不适合当前的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而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倡导不只是灌输知识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变更传统的先理论后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先明确课程最终的效果,再让学生寻求达到该效果的过程,对于刚认识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探索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网站建设的过程中,先展示视觉效果好的网站给学生观摩,其间,学生会提出许多关于如何制作的问题,教师再根据问题分析网站建设的过程和用到的技术,这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来教学,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突出课堂教改效果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要求重点塑造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该能力具体落实为学生是否具备勤思善学的品质。基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高速性和知识点的爆炸性,锻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教师要依托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勤奋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解决问题的素质。

3.2.1 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新时期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具备创新性思维的意识。在过去,许多教师用抽象的实例教学来规范教学内容,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却并无益处。所以,教师要多采取“任务驱动”等新型教学方法,提倡勤于思考、大胆提问、勇于阐述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被动地接受知识点,随时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

3.2.2 发展抽象性思维

思考就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进行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计算机编程语言抽象性强,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求高,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2.3 提高灵活性思维

灵活性思维是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新观点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计算机教学有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灵活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快捷方式的创建就有多种方法可循。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通联知识点的衔接,也可以锻炼学生灵活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3.3 强化实践操作

计算机的课程特点注定要求学生要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活动,要提高计算机工具的应用能力。教师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对学生明确要达到的效果后,学生要勤动脑、多动手,通过富有探索的过程逐步掌握知识点,要避免教师机械地演示和学生死板地模仿。

4 结语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将会进一步浓厚,这个积极探索的过程将会助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新时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充满了灵活性和多边形,所以,其教学方法也是不一而足。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启迪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教学对课上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计算机任课老师要深入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实践操作活动。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友华.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探讨.大众科技,2009,7:164

[2]赵建新.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教育探索,2009,9:133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5

未来是未知的,谁也不知道机遇何时到来,谁也无法确定自己一定能抓住机遇,可是有准备的人一定比没准备的人更能把握机遇,在未来的挑战中占据先机。

人生的道路很长,没有目标就会如盲人一般找不到路。我们需要立下大大小小的目标,然后去一个个实现它们。或许我们无法全部实现,但终究有了方向并为之努力过。

大学,四年,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一道门槛,一道位于校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它是一个接近社会的学校,也是一个开始远离单纯的准社会。我们更加独立自主,更加成熟。

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是啊,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这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计划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一个百花园,我只是百花园里一根小草,可小草也有一个大理想,于是我在这里畅想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

因为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我想先谈一些关于我的专业方面的内容,以下就是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

学科代码:0812,下属三个二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具备能力

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三主要课程 四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值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计算机英语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或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微电子学、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科学技术、软件工程、影视艺术技术、网络工程、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工程、计算机软件、电力工程与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五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2.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 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 4.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5.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该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六就业前景

第一,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大有卷土重 来之势,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达到 180多万,印度达到90万,而中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不足40万。这就说明,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这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 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

第二,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3年,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加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达到 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这样势必导致计算机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选择余地增加,导致对毕业生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由于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仍将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最终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会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经济发达地区或工资待遇高的地区,仍将成为学生职业的首选,致使毕业 生的需求显得相对过剩。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因此,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日显突出和必要。

七就业现状

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3.通信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发展趋势

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八需求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

第一类路线,纯技术路线;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第二类路线,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由技术人才转型到管理类人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就业要求。

在对我的这个专业有了较清晰的了解之后,我感到了压力和动力。我明白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圈子里。我必须早作打算。

我为我的大学阶段做了详细职业规划和实施方案。基本情况: 性别: 男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 2010 自我评估(认识自我): 自己的兴趣、爱好:

就自身而言,我认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具体的讲自己对电脑、军事文学以及音乐方面比较感兴趣,同时还比较关心体育方面的新闻。而我的爱好也是基于这些兴趣之上的喜欢玩电 脑,喜欢看书,喜欢听音乐。喜欢交朋友。

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我的性格是比较诚实、正直的,相对谦虚但不乏张狂,在做事情时认真勤奋责任心强,同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自己的生活与同学及其他人的交往中是比较大方的,同时自己做事情虽然细心但还是比较马虎的。

(2)(3)性格的情绪特征我的性格在情绪上是典型的北方的那种,比较容易冲动,情绪欠稳定易波动。

性格的意志特征我的性格在意志方面是比较果断、顽强有点倔强、坚持对一些事情不会轻易放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意志力控制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这或许是我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在对事物的预知上是属于乐观但同时有比较强的忧患意识。

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注意方面,我是属于那种主动观察的类型;在想象方面,我是属于主动想象的类型,是那种发散型的类型,同时我认为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是现实主义与幻想主义的结(4)

合。

自己的职业能力

在一般能力上,我认为我的智力还是中等偏上的,在注意力上比较集中,善于观察,记忆力较强,思维比较开阔,想象力较强。在特殊能力,也就是我的特长上,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长,只是自己的兴趣所到对一些东西投入了,或许会做的较好一点,比如:计算机的掌握与控制,计算能力等,在语言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上我做的还不是很好,空间判断能力也不是很突出。

个人品质 在个人品质方面,我的道德还是可以的,拥有强烈的同情心,自己也没有不好的个人习惯。同时,会比较考虑他人感受。

人生格言 知识成就命运,梦想铸造未来!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的潜能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的,我一直对自己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在以后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是建立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的。

职业目标分解与组合

职业目标:网络管理,软件开发

成果目标:成绩优秀

能力目标:学以致用

总体目标:完成本科,研究生的学习,进入思科网络公司或其他外资企业,成为高科技技术人才。

大学阶段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大学期间学习计划:

学习不仅是为了以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终身收益。我一直坚信“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无论怎样,学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抛开学习,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尤为必要。所以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涯作出以下简短设计。

大学二年级:

1、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和其他基础学科,坚信基础的东西一定是最重要的。注意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通过参加各种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科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

2、做一些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专业类的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掌。

3、证书大突破:考取英语四、六级。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以及其他相关证书。

大学三年级:

1、开始尝试并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社会需求。搜集与本人目标工作有关的信息,并通过信息渠道尝试和已毕业的校友交流思想。开始毕业前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知识积累。

2、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体统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作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演练,为自己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努力。

3、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及全国计算机三级等级考试。大学四年级: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以上是学习方面的规划,以下谈谈生活方面的规划:

为人处世方面:

1、改掉自己偶尔情绪急躁的坏毛病,千万不和同学发生冲突。

2、最终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她)有什么性格,学习优秀的人,感化恶搞的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们。不去争名利,不计较利益得失,做一位合格的中国公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抓住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全力以赴完成班级和学院本职工作,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干出一点成绩,不一定非要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要是给自己找一个相信自己的理由。

生活方面:

大学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在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时光不多,好好把握将会收益终身。要多和家人及同学联络,告诉他们我们的快乐和不安。一路走来,是他们一直支撑着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父母,他们操劳了一辈子也许最想要得只是我们的一声问候。我决不会让他们失望。

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存在的障碍:

目前,我经济条件相对薄弱,作为未来的信息人士,我较少能接触到高科技产品,且时间较少。

解决方法:

我在校一直勤工俭学,利用假期时间做兼职。尽量将我的大部分开支投资到学业中去。

本人对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

俗话说:“欲行千里,先立其志。”规划我的职业生涯,就相当于在人生之路上迈出一大步。一位哲人曾说过:“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是漂泊的船只,可能永远到大不了壁岸。”写过职业生涯规划书,突然感觉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亮光,让我有目标可循。进而信心百倍,动力十足的去实现它,这乃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我不再盲目的、无目的的学习,生活,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生活。评估调整

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

1、评估时间:正常情况下,每年年底评估调整一次。

2、评估和调整内容。

结束语:

计划固然好,但最重要的在于付出实施并取得成效。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6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操作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医学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行业对卫生技术人才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进而对培养卫生技术人才的卫生职业院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卫生职业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类的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各卫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专业或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卫生职业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卫生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弊病有哪些,如何改良,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培养出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卫生技术人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笔者就上述问题,结合我院实际,对当下卫生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的解决办法谈几点看法。

一、卫生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行业特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往往只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等公共课程,所学内容多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MS Office,VB或VF等课程,选取的教材一般为普通高校或高职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不能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而计算机科学近年来又发展得极为迅速,教材上的内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过于注重等级考试培训,仍停留于应试教育的层面

目前的职业教育普遍推行“双证制”,普遍强调学生毕业时要多证在手。学校和社会也往往以是否有证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以各种考试通过率来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诚然,学生能够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考试,多拿几个证在手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教学仅仅围绕考证开展,学生为了考证而学习,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值得商榷了。学生常常拿着“全国计算机考试二级合格证”,却连一个最简单的学生登记表都填得乱七八糟,更不用说让他们自己制作表格、幻灯片等文件了。应试教育模式与我们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缺乏实用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单靠书本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由于资金的限制和教学理念的陈旧,我们的职业教育往往还是以书本教学为主,为数不多的实践教学课时也多用来演示或是为考证进行练兵了。如此一来,学生仅仅学会了如何应付考试,而并未真正掌握这门技术,对于将来的工作更是没有太大帮助。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难度大

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迅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已经很多年了,对于计算机和网络已经非常熟悉,很多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都掌握得很好。但有些农村学生甚至都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而各个中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使得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很大,增加了计算机教学的难度。

二、谋求卫生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1.调整教学任务和目标,降低理论要求,增加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灵活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对于他们来说,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可以学一些,但更应注重其实效性。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都在使用HIS,CIS,NIS等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远程医疗技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移动远程医疗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卫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除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外,还应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性质,结合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技术,适当增加卫生信息管理以及网络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上机、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等。课程上机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可以贯穿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当中;课程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并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校外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到医院去参观,实地感受真实的医院环境,看一看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是如何操作的。实践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Internet上搜索,找到解决方案,也可以让学生登陆一些计算机学习网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开展分层次教学,增设选修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打破班级设置,开展分层次教学,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设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和卫生信息有关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改革考核办法,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合理设置考试内容,突出能力考核

考核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激励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我们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以书面考核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计算机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这样的方式考核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对考核进行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入过程考核的思路,将学生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作业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均列入考核范围,并在总分中占相应比例。另一方面,调整考试内容和形式,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总结和发挥的命题,以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卫生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但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还需要在组织管理、考核测评、教学资源、软硬件环境等多方面实施配套改革,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华,李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8).

[2]施炜.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07,(4).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7

1 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不合理, 教材版次较为落后。有些职业院校为了减少教学成本, 对于计算机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学生们使用的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 一些前沿性的名词和术语没有编写到教材中, 可见这类教材严重地缺乏实用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表现出严重的不合理性, 课堂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相脱节。从计算机技术本身来说, 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本身就是一种变化性较大的学科, 接触着社会最前沿的信息。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生们就不能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明确的认识, 更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之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 是因为别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 或者是因为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形势比较看好, 学校本身却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 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专业设置盲目, 培养方向模糊。

其次, 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和普通高校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虽然对于计算机教学也相对较为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 无法体现教育特色。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实施,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虽然也经过了专业的教育, 但是只是空有理论, 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再次, 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还有待完善。从现如今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来看, 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其平均的学历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有的教师甚至在做兼职, 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而且有些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没有一点新意, 其业务水平也不过关。

最后,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普遍, 还是通过板书进行知识点的讲, 还是老师一味的讲课, 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且教师不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上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虽然有效职业院校也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但是有些教师不会做课件。或者是做了课件也是形势较为简单, 只是为了讲课而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占据着教学的主流, 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2 改革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对策

2.1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完善课程的设置

在现如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教师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样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 对其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掌握, 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来进行授课目标以及计划的制定, 要使得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多样性。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较为前言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就业模式,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打破为了教授知识而教授知识的模式,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 包括一些新奇的想法或者是对课堂内容提出的独到见解等等。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 努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因此, 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另外, 要不断扩大授课的范围, 要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计算机理论的前提下, 增强其实践能力。

2.3 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师资问题, 可以说优化师资队伍是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素质要求同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不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高职人才。为此, 学校首先要经常组织和鼓励计算机教师能积极参加培训和进修, 以便能及时补充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其次, 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尽力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提供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 从而更好地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最后, 学校要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和大胆创新, 要创造条件让教师把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做到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 反过来再用经验来指导教学。

2.4 从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首先,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 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所以高职教育要适应这个发展要求, 办出自己的特色, 努力培养社会欢迎的高职人才。社会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但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求他们都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这样就可以确保毕业生到岗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所以高职计算机教学要务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其次, 高职院校制定的计算机教学计划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精心编写, 并且要合理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另外还要精心设计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扩展, 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既为职业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也对职业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初级人才。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 强调技能的训练。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及生源情况决定了其大部分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直接搬用其他类型学校的课程形式, 必须从实际出发, 强调针对性, 使所有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提高与进步。

摘要: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主要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教育和培养, 同时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尤其是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和教学, 其应用程度较为明显。但是从现如今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基础设施的状态上来看, 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解决。另外, 教育水平的滞后性也影响了计算机教学。因此, 本文主要对现如今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地分析, 进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突出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濮永仙.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的思考[J].福建电脑, 2011, 3.

[2]刘军.高职院校计算机维护课程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9.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8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 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 发现由于地域教育和城乡教育的差别, 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条件较好的中学或城市, 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而在相对条件较差的中学或农村, 学生基本上很少接触到计算机, 更不用提熟练操作计算机了。这就造成了教学对象的层次不一致, 给统一标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 在学生当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有的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乃至大学都是因网络游戏而接触的计算机, 网龄不小, 游戏等级不低, 但是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任然是一知半解, 造成学习误区。

1.2 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

计算机已经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 不同学科和专业都对计算机基础提出新的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日趋突出。计算机基础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工具, 是为各专业进一步的专业教学做铺垫的, 在二、三年级会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类课程, 如电子线路CAD, 会计电算化等,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

1.3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理论课堂上, 虽然教师讲到的知识点很多, 但是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教学效果肯定不一样。由于该课程涉及到的知识较广, 理论内容较多,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较全面的掌握了理论知识, 但真正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实际意义的少之又少。

在实践教学中,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都能够满足一人一机的上机条件, 但是由于学生众多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详细解答每一个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脱离, 由于知识点多、操作性强, 很多操作如不能马上操作, 会造成学生的遗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2.1 教学方法

有了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 更为有效的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2.1.1 分组教学

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各知识模块, 通过实践课进行分组操作, 加强团队共同操作性, 制定相同的实践目标, 鼓励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介来实现, 采用“教”、“学”和“问”相结合, 教师把每组所遇到问题交换给不同组, 先由学生进行讲解, 再由教师做最后总结。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比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2.1.2 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不同, 所以一味的“千篇一律”肯定行不通, 只有对学生的水平有了深刻的认识, 才能有的放矢。在课程开设之初要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进行一次完整的摸底, 把水平相近、兴趣相同的学生放在一层, 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备课和授课环节, 发掘不同层次的不同方法, 以知识点为基带, 层层提高, 逐步提升理论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

2.1.3 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将传统的教学以“课本”为中心转化为以“项目”为中心, 可以依据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操作系统, Word文字处理软件, 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Power 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这几个教学模块制定相应的项目, 将理论知识点涵盖于各项目中, 从实际应用出发, 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教、学、做”的贯穿,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化教学的重点在于设计好一个成熟的项目任务, 在高职教育中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项目来引导“教、学、做”。但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 则需要在专业知识储备上加强后才可以实施项目化教学。

2.2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突出的特点, 同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应用也是必要的。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多数要求通过省级计算机一级考试, 或者是仅凭试卷的考试, 这就导致了计算机教学中的偏差。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 这就要求要实行全面有效的考核制度,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不仅考核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而且侧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综合体现应用能力的提升。

2.3 适时调整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和传统的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是有不同之处的, 在校学习时间原本就比本科院校少, 另外有些专业最后一年基本上都在校外实习, 所以课程设置时要依据应用为首的原则。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与社会联系、要与市场联系, 只有适时调整对方向才能持续发展。

作为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专业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课程的基本要求、学时如何分配、课程的排列顺序怎样科学等都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2.4 利用新技术和新资源

实施开放的网络实践教学, 利用网络化教学系统, 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网络化平台, 如讲义、课件、实践项目任务书以及软件等资源的提供。力争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同时, 学生可以立即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 从而加深印象, 课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回顾。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交流与互动, 可以有效防止出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感觉的重难点进行着重练习。在网络化教学平台上, 学生可以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测试以及提交作业和实验结果, 可以给任课教师写信探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也可以和其他专业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2.5 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员, 面对着瞬息万变的计算机发展趋势,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更加应该与时俱进, 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多参加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 高职院校也要加大对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力度, 建设计算机相关硬件和软件设施。

3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日趋成熟完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中, 教师只有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持续更新, 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发挥科学教育的技术手段, 才能使他们具备新时代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掌握职业应用技能。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所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所接触的计算机方面很多, 这就造成了学生不等的计算机水平, 怎样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矛盾。该文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参考文献

[1]雷华.关于提高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27) .

[2]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6) .

[3]李莉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论坛, 2008.

[4]尹连胜.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交互性探索[J远距离教育2007 (4) .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9

建立科学规范的队员选拔机制

严格选拔, 让优秀选手进入集训队是取得成功的基础。任何一种竞赛, 选手是关键, 是基础。选拔的主要形式当然是选拔赛。要认真做好选拔赛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采用“公开公平, 多次测试、逐步加大难度, 人员逐次淘汰”的策略, 挑选出那些成绩突出、兴趣高、潜力大的同学进入大赛集训队;实行动态管理, 能者上、弱者下, 形成赶、比、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进而以点带面, 促进全体同学技能水平共同提高。

制定行之有效的技能培养方案

1.采用科学的辅导计划, 让技能培养高效进行

科学的训练计划, 是提高辅导效率的关键所在。训练中切忌过分追求难度, 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根据选手个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尤为重要。针对全国大赛内容深, 考查知识面广等特点, 要分多个阶段制定辅导计划, 每一阶段都突出一项重点训练内容, 并形成月月有计划、天天有计划的局面, 指导学生严格按计划进行训练。

2.关心爱护参赛选手的生活, 做好他们的心理指导

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 自信心不强, 在辅导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主要表现为对竞赛的焦虑感、困惑感、困难感等, 迷失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指导老师应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指导, 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发挥长处, 使他们对原本枯燥的训练充满兴趣, 对又苦又累的训练感到轻松。根据以往实践经验,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学生情绪。

(1) 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础是人与人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其核心。技能竞赛辅导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以愉悦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教师要改变辅导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伙伴, 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2) 荣耀感、成就感的刺激

荣耀感、成就感的刺激是学习情绪的调味剂。随着辅导工作的逐步展开, 学生消极的情绪也慢慢滋生, 适时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不失为一剂良药。要经常勉励学生, 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会获得回报, 他们最终会享受胜利的喜悦。

(3) 求知欲望的高度激发

求知欲望的激发, 可以化被动辅导为主动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机会参加竞赛的学生求知欲望都非常强, 是学生中的精英, 他们确实希望在学习中有丰硕收获。参赛队员有专门训练机房, 配有专门辅导老师, 他们学习当前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 这种条件是非常难得的。辅导老师要经常激励学生珍惜这个难得的环境, 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技能。

3.搭建良好的训练平台, 向学生传授技能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训技能, 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水平, 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 来展现他们的水平, 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根据实际需要, 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辅导模式, 以保证训练的效果。针对网络综合布线这个团体竞技项目来说, 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既要让每名队员确定一个训练方向, 突出一项专长, 又要让他们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

调整状态, 从容参赛

经过长时间的备战, 总算到了比赛的日子。此时, 选手良好的竞技状态显得极为重要, 只有以良好的状态参赛,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平, 取得好的成绩。要调整好参赛选手的状态, 指导教师应做好如下工作:

1.保证在赛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完满解决。

2.分析对手的情况, 有意抬高自身的水平, 树立必胜的信心。

3.给学生最低的目标, 只要完成了自己会做的题就无怨无悔。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10

一、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实践课程比重较小

与大多数课程相类似,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计算机教育普遍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计算机实践能力不够重视,计算机实践课程比重小,在职业院校中也不例外。然而理论教学若是离开了实践教学,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这与职业教育实用性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从目前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来看,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比重应适当提高,才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才。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落后

有些职业院校由于经费的限制,无法提供计算机实践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学生实践的机会就不多。同时很多计算机专业教师仍停留在填鸭式教学和课堂个人秀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活动,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操作水平,学生只能靠记忆依葫芦画瓢,却无法应对本专业所涉及的实际问题。

二、计算机实践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明确行业人才要求

近年来基本上各个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和课程,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接受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就业越来越困难,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人才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对接,侧面反映了职业院校对计算机行业的需求分析以及专业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从现实角度看,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技能,具备大局观和系统化思路,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具备以下能力是必须的:(1)基本能力,换句话说是指在就业时一般要求的素养,如自信、挑战精神、沟通技巧、开放思维、行为方式、学习方法等;(2)专业能力,也就是岗位相关的专业技能,如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的工作技能、软件开发代码编写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等。

(二)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计算机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安排,既要满足学科基础水平要求,又要保证专业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压缩文化课时,增加计算机实践课时。(2)在基础课程授课结束后,开设计算机专业特色课程,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操作能力。(3)合理取舍,安排专业课程。即使是计算机实践课程,也并非都需要开设。行业岗位必需的课程则根据实用性取舍,对于一些将来上岗后并非必要的理论课程,可以考虑不开设。(4)注重安排核心课程。这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让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来开展工作,与团队友好合作,与企业共同进步。

(三)上机实训指导

职业院校教学计划一般分为在校学习和专业实习两部分,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须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上机实训课程。计算机实习指导教师主要参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需要先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进度安排和计算机机房的安排制订上机实训计划,“实训项目单”必须在实训前一周左右提交审核,最终按照学校教务处安排的课表时间有序实施上机实训指导。课前指导老师需提前进入计算机机房进行准备,让学生一上课就能够直接上机操作,合理安排上机实训内容的量和难度,任务不能过多过难,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实训任务,在每次上机实训课都有所提高,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合作型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和沟通,在团队中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上机实训期间指导老师不可以离开机房和学生,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上机操作,另一方面要保证计算机机房的卫生及安全。对于上机实训操作中出现的设备损坏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报修,以免耽误后面的实训课程。

新时期职业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已日益明显,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更新速度快,因此,对于职业院校及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不断更新计算机知识,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完善计算机学科建设,加强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闵静,陈军芳,李红芳.“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20).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11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各领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设施与教材、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等多个环节的改革上,要充分体现以“技能应用”为主的这条主线,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总结了多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提出了一个面向社会新发展、岗位新需求,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三平台”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平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一学年安排各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第二个平台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二学年安排计算机软件基础和计算机硬件基础两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开发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语言程序设计”这个主题,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开发环境,阐述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该课程选择C语言(计算机专业)或VB语言(非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硬件知识和运用能力,对于常见的硬件设备,具有一定的日常维护、故障检测、问题排除水平。

第三个平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第三学年安排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两门课。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中,每一层次都有自己的内容和任务。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普及课,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侧重于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方法的训练和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体现实用性和技术上的先进性,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可采用校外出版的教材或校内的自编教材。

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统筹安排,使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计算机学习不脱节,第一平台到第二平台是从基本到基础,第二平台到第三平台是从基础到应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使学生毕业离校后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基本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强调“边学边做、少说多做”的原则。教师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同时还增加课内外上机时间、强化上机指导。随着学院教学设备逐年改善,要将必要的课堂教学转入到多功能实训室。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既可以使用投影仪进行多媒体教学,代替过去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筆”模式,也可以使用实训设备进行现场演示,讲解相应的操作步骤,还可以使用辅助教学软件或虚拟仿真软件进行边播边讲。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日常教学在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崭新的天地。教师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辅助教学,积极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将课程讲授、作业批改、指导答疑等传统教学活动转移到网络上进行,充分利用Internet上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让网络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教师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加强实训设施和教材建设

要想更好的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实训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包括图形图像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以及各种实训教学设备、实验箱和大量的教学、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实训室除满足白天正常教学外,每天晚上应面向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的课外练习。

除了实训设施和设备之外,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教材建设。教材要体现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除了选择比较成熟的高职高专适用教材用以教学之外,还应结合不同专业和学生的特点,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一些适合上机自学的校本教材。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

职业院校计算机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信息管理、教学管理、培训管理、多媒体教学、自助学习系统等诸多方面。然而同其它技术一样,其使用的目的不同,手段不同,带来的效果会截然不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职业教育现代化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计算机网络也为病毒大面积快速传播提供便利条件。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如果网络出现安全问题,会给教学、培训、管理造成不同程度损害或灾难。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引导和保障其被正确和合法的使用。

一、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

当前,校园网已经接入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教师使用方便了,但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也增加了,往往一台计算机或一个楼宇的问题会影响到其它地方、其他网络。当前,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有木马程序病毒、蠕虫病毒、邮件攻击、Web攻击、软件漏洞、系统漏洞、拒绝服务攻击、IP地址欺骗、即时通信攻击、端到端攻击、缓冲溢出等。

二、网络安全的危害

计算机网络一旦遭遇到安全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也是无可估量的[1]。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对信息保密性的破坏

攻击者利用电子邮件的公开性进行各种活动,把自己的邮件强行推入别人的电子邮箱,强迫他人接受垃圾邮件。因为电子邮件采用了很弱的口令加密方式,使攻击者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口令的密码,从而使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得到密码后还原出原文来。

2. 对信息完整性的破坏

对信息完整性的破坏又分为非人为破坏和人为破坏。

非人为破坏: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和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病毒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和传染性的特点。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计算机病毒危害最为普遍,面对种类繁多的计算机病毒,其危害性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如:网络蠕虫、木马等程序对计算机网络的破坏性更强,清除难度更大,是用户面临最头痛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之一。

人为破坏:网络黑客是指攻击者通过Internet网络对用户网络进行非法访问、破坏和攻击,其危害性由黑客的动机决定,有些黑客出于好奇只是窥探用户的秘密或隐私,不破坏计算机系统,危害不是很大。有些黑客因为愤怒、报复、抗议,非法侵入用于纂改用户目标网页和内容,想方设法羞辱和攻击用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迫使网络瘫痪。有些黑客主要从事恶意攻击和破坏,入侵毁坏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数据被纂改、毁坏、删除。

3. 对网络可用性的破坏

在局域网中经常会发生盗用IP地址的现象,这时用户计算机上会出现IP地址被占用的提示,导致用户不能正常使用网络。给用户造成较大损失,严重侵害了使用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导致网络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非法入侵者在攻击手段上越来越高明,已经不是信息被盗、数据丢失这么简单的事情了,其带来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导致系统瘫痪,整个网络动作掌握于他人手中,用户的操作指令由他人摆布。

三、网络安全的应对措施

1.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到网络安全工作对学校的教学、培训、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教学环境离不开网络,我们的培训离不开网络,我们的管理离不开网络,我们的发展还依赖于网络。如果离开网络环境,我们的信息管理系统就会瘫痪,我们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就不能启用,我们辛辛苦苦建设的教学资源就不能很好地共享,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教师和学生必须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做到讲纪律、讲政治、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网络环境,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按照国家计算机安全的法律、法规行事,养成自觉防护网络安全的意识。

2. 制定有效安全措施

在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制订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校园网能够高效率的运行,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根据学校实际制订《计算机使用制度》、《机房使用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规定工作权限、使用级别和责任。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网络系统的配置,用户入网登记,分配地址号、用户名、用户组别、权限及共享设备名,做系统备份,对系统运行情况监视等工作,其它人员不得随意更改系统设置。要入网的用户必须向信息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进行登记并在服务器中进行必要的设置以后方可入网工作。网络用户的IP地址编码,必须符合信息管理办公室统一编址要求,所有入网的用户不得自行编址或用其它用户的IP地址入网。在校园网中严格禁止反动、淫秽的媒体传播。

3. 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

安装SEP (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软件,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提供了单一集成的安全解决方案,它可防御能避开传统安全措施的复杂攻击。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结合了防病毒技术以及先进的威胁防护技术,从而可主动地保护端点避免已知和未知的威胁。它是一款防病毒和防间谍软件,是优秀桌面防火墙,带有入侵防护系统 (IPS) ,可以实现应用程序控制和设备控制。该解决方案提供了经过验证的一流防护功能,这些功能集成在单个软件包中,从而减少开销、时间和成本。

及时对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更新。在互联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windows漏洞侵入系统或直接对系统进行攻击。为了弥补这些漏洞,让用户的系统安全可靠,微软公司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布新的升级补丁,联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可以直接通过Windows的自动更新功能进行在线更新,未联入互联网的用户则可以通过学校部署的服务器上提供的windows升级补丁程序,及时下载安装这些补丁。

4.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目前网络安全问题多数是病毒和木马程序。用户在上网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尽量登录公安局网络安全备案的网站,不要轻易登录一些非法的小网站,在不能确定安全的网站上,弹出或浮动的广告一般都不要点击。在使用QQ、飞鸽、飞秋等网络即时通讯软件时,要特别注意其他人发送过来的文件或链接,遇到这一情况首先应当确认是否是对方主动发送过来的,文件接收后在打开之前先要用杀毒软件扫描,网站链接也要注意是否是安全网站,否则不要点击。登录自己的邮箱时,陌生人发送的或不熟悉的邮件无论标题多么诱人都不要打开,可直接删除或添加到黑名单,这样的邮件中往往包含病毒。

计算机安全问题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长期工作,需要七分管理三分技术。计算机安全问题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面对安全问题时的态度和出现安全问题后的不当处理手段。在使用校园网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做到强化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依靠先进的安全软件,校园网就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上一篇: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下一篇:控制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