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管理(共12篇)
职业院校管理 篇1
在社会转型、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与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 低分入学、缴费上学、自主择业所带来的观念的变革, 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 都对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特点, 如何正确认识及对待目前职业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 认真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认真研究学生管理的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 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是摆在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是一个体现与时俱进、时代特征和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尊重他人人格为基点, 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 营造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目标;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学校管理, 以教职员工和学生人生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核心, 以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 采取非强制性方式, 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将组织意志转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它的功能重在协调、激励、互补和软控制;“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 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 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 服务于学校内外的利益相关者, 从而实现学校目标和师生员工个人目标。
简言之, 在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人本管理”就是“以生为本”的管理, 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学生为根本, 一切教育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展开, 以实现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为己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突破“以教育管理者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潜能, 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职业院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1. 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弊端迫切要求引入“人本管理”思想
长期以来, 职校学生管理工作都以管理者为中心。在管理理念上, 不正视现状, 不积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以不出事为原则。管理措施简单、粗陋, 强调统一性, 忽视差异性;强调高压管理, 忽视柔性管理;强调服从, 忽视个性张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生理和个性特点等具体情况;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 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关心, 在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 在心灵上给予积极健康的培育;没有真正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快乐、和谐、适宜的成长环境。在管理重心上, 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校与教师都以管理者自居, 高高在上, 不能放下架子走近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特殊状况;不能俯下身子贴近学生, 真正了解学生的合理要求。在评价方式上, 学校认为服从管理、不惹事生非的就是好学生, 没有构建一种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良好的评价体系, 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2.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职业教育需要引入“人本管理”理念
(1) 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文化素质、文明修养也相对较差。由于历史、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原因, 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没有被普遍认同, 尤其是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偏见。由于职业院校录取分数较低, 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 文明修养相对较差。
(2) 学习动力不足, 社会责任感不强。不少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精神空虚。在个人主义、唯我主义的旗帜下, 部分学生只强调个人利益, 忽视、淡漠他人、集体和社会需要。
(3)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学生由于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提高技能方面, 所以违纪现象和不良习惯特别多, 明知校规校纪严令禁止, 却不愿或根本不能管理约束住自己, 上课迟到、睡觉或迷恋网吧整夜不归, 成为在职校一部分学生里经常发生的现象。
(4) 思想比较活跃, 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职业院校学生虽然在以上几个方面与普通院校的学生存在明显差距, 但也有自己明显的优势。他们虽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如普通院校的学生, 但他们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职校学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较小, 在选择职业时更加务实, 找份工作先干着, 不行以后可以自己当老板。所以, 职业院校学生与同等学历的普通院校学生相比, 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职业院校实施“以生为本”的管理策略
1.确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必须明确管理的根本要素是学生, 学生管理的本质应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为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职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以学生为核心,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本质特征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理解:一要把学生当人看;二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人;三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四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立发展的人。“以生为本”其核心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反映。同时, “以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作为人, 享有基本的人权, 如尊严、人格、名誉等权利。学生也在学习、生活中享有一些相对特殊的权利, 如受教育权、学校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等。“以生为本”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遗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等的不同, 学生之间在个性上存在差异, 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2.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人有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 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教职工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家长+朋友+学生”。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要有亲情, 无微不至, 要与学生平等沟通, 要有民主作风, 教学相长。具体来说, 教职工一要对学生做到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并对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充满信心, 时刻关心学生;二要无条件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三要学会宽容, 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真正失误, 甚至错误, 要做到学生错了允许重答, 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 没想好的允许再想, 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等等;四要努力形成一种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 使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 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五要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澄清学生所考虑的问题和希望做的事情, 同时,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反省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活动, 说明自己的感想和价值观及各种情绪体验。
3. 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强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学校、班级理应是学生的舞台, 学生唱主角, 而不应该变成木偶, 成为教师的操纵对象。学生管理中宜推行在学校指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学生既是管理者, 又是受管理者, 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会大大提高管理的积极性, 特别是能够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 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做人”。
4. 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在评价方式上, 突破纸笔测试, 辅以间接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动态性评价等方法, 重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在评价类型上超越原有的终结性评价, 实施诊断性评价、设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评价功能上, 突出甄别选拔功能、诊断功能、反馈与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在评价内容上突破学科知识技能,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在评价主体上, 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一体的评价共同体。
教师要以新的视野全方位审视每个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抱以积极的态度、殷切的期望, 乐于从多角度分析、评价、观察、接纳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 因材施教, 促使其优势智能、潜能的发挥。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评价活动, 尤其要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的评价活动中, 在平等、宽松、友好的交流反馈中, 了解、倾听同伴、教师、家长等对自己的成长发展的评价信息, 肯定自身的优点, 发现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 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他人长处, 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 有助于学校及时收集、了解比较全面的信息, 并加以分析研究, 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在对学生发展现状正确估计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 采取措施解决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摘要:长期以来, 职校学生管理工作都以管理者为中心, 把学生置于被动状态, 没有尊重和适应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职业院校要牢固确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着力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关键词:人本管理,以生为本,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任宏伟, 郭玉洁.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构建.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3]夏书堂.简论“以人为本”与构建学生人性化管理模式.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6 (4)
[4]马秀琴.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大学时代, 2006 (4)
职业院校管理 篇2
素质教育是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的一个终极目标。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教材以及给较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但是在师资和设备上都无法很好的保证其质量和水平,其无法很好的和现代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教师的实际能力也不是很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接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因为社会职业环境等综合性的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哦培养上,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通常都被学校忽视,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非常被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也不是非常的明显。
1.3专业设置不完善,办学特色性不大
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中职学校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毕业生在各岗位竞争力强,但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中职学校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就,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未能全面考虑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重复专业过多,没有形成自身真正的特色专业。
2.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途径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兴趣是促使一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在实际的学习中就可以激发自身学习的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践当中的。
2.2注重教师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是要建设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也是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的环节,它不仅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学校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实现学习的同时也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应用,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其次是在室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而中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和技能。
2.3加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学生的教学目标,而此目标的设定,不仅是要符合学生情况,也要符合老师的教学要求,这样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符合学生自身状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的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奋斗。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可通过讲座、报告会等方式,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2.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
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资金缺乏,经费仅够维持日常教学,无法购置更高级的实践教学设备,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更无法让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很多专业由于学校的购买力有限,学生只能看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很少能真正接触到设备。所以,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向各个实习基地输送自己学校的毕业生,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就能通过实习实践,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置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模拟培训材料,做仿真操作。目前,已有很多中职学校建立了仿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工作实践,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5制定符合社会形势的办学方针
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方针是一个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一个学校究竟何去何从,向何种方向发展,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找到理想工作,都是中职学校应首先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否则在当代市场机制下,中职学校很难生存和发展。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在办学宗旨和方向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满足于过去的成就,未能进行改革创新,使学校在管理和发展上严重滞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深化改革,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随时调整办学方针,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国家发展的办学宗旨和方针,使学生更有社会竞争力。
3.结语
职业院校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班级管理 领导艺术 组织人事 目标管理
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从“管理”的概念可见,班级管理和企业管理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即同样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进行协调,以完成既定目标。只不过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为实现班级每个同学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进行目标整合既而实现班级成员全体价值的最大化。目标不同,而实现目标的管理手段却有许多互通之处。所以,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实践中,可以从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艺术、企业组织人事及企业目标管理等四个方面,将企业管理制度应用其中,以期达到班级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的结合与应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是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作用。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结合日本民族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企业的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这种力量保持经久不衰,为日本战后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班级文化”和企业一样,一个班级要想具有凝聚力,同样也需要自己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参考企业文化的创建,可应用于以下方面:
(一)班级精神
这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一个班级在建立之初,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就应该引导同学们一以贯之地树立与践行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班级精神和奋斗目标,班级精神如:团结、和谐、活泼、自律及永远争第一的斗志和勇气。
(二)班级制度文化
作为班级来说,班级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班规。在征求同学们意见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容详尽、可行性高的班规是班级同学的最高行为准则。
(三)班级物质文化
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建立班级荣誉感、自豪感,可通过设计班徽、班旗、班级影集、班级荣誉墙等物质载体;经常举行班级活动、寝室间趣味竞赛等方式来增强班级凝聚力。
有了“班级文化”的指引,全班同学平时学习、做事有了行为准则,参加校、班活动有精神动力,学习生活氛围团结和谐。每个同学都为身为班级一员而自豪并能自觉去维护班级荣誉,将使班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企业领导艺术”与“班级领导艺术”的结合与应用
“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艺术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该组织或群体目标的实现程度。领导艺术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决策的艺术
合理用人的艺术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科学利用时间的艺术
讲求领导艺术,尤其对企业的高层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懂得领导艺术,就不能有效地实施领导和管理,甚至还可能作出事与愿违的事。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班主任是该班级的最高领导者。班主任如若不懂得领导的艺术将同样寸步难行、事倍功半。
(一)领导决策的艺术
作为班主任,日常需要决策的事情不是很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决策之前应尽可能多听听各方面尤其是同学们的意见,以免决定出口以后又再更改,长此以往将会渐渐失去威信。
(二)合理用人的艺术
1. 科学用人的艺术
作为班主任,所谓的用人最主要的方面是选拔班、团干部集体成员。只有建立了一支“团结、合作、互助、进取、创新”的班干部集体,才能真正地实现班级自治。从而使得班主任可以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脱出身来,将精力投入到班级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形成,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等工作中去。
(1)知人善任的艺术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领导者“最好用七分的功夫去看人的长处,用三分的功夫去看人的短处”。班主任要掌握班级中每一位同学的思想动态与特长,充分利用好每位同学的特长,鼓励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为自己、为班级争光。
(2)量才适用的艺术
和企业一样,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要对班级同学进行量才使用。也许某一位同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有着很多的小缺点。但如果能根据他的特长,让他担任合适的职务并有意识的培养他,往往能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比如某位同学可能平时比较懒惰、有点自私,但审美能力较高、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则可以让其担任艺术委员,扬其长避其短,亦可培养其成才。
(3)用人不疑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集体也好、班干部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一个班干部集体成立以后,必定会经历很多的挫折、犯些大大小小的错误。此时,班主任应对班干部集体进行指导的同时,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不要担心出错,只有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起来的班干部集体才会是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班干部集体。所以,班主任一定要遵循用人不疑这一用人原则。endprint
2. 有效激励人的艺术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理论是通过发现个体的需要,并把这种需要作为新的刺激因素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生产愿望,提高生产效率,使之能感到满足的理论。
在班级管理中也是一样,适时适度的激励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凝聚力,激发他们学习和爱惜班级的热情和兴趣。
3. 适度治人的艺术
治人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应当包括科学用人和有效激励人。除此之外,还包括批评人、指责人、帮助人克服错误行为,做好人的发动工作。
表扬激励学生是治人、管理人的艺术,而批评或指责人,也需要有良好的技巧。
要弄清需要批评的原因。即掌握事情的真实情况,确保批评的准确性。
要选择合适的批评时机、即批评一般应当及时,以免不良行为继续发展。有时先给予必要的提示,然后再视其改正情况正式进行批评,可能效果更好。
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尽量避免当众批评,特别注意不要在被批评者的下级面前进行批评,以免影响他的威信以及对下属的管理。
要讲求批评的态度。即批评者对人要真诚、公正、平等、理解,要帮助被批评者认识发生过失的主客观原因,并指出改正的方向。
要正确运用批评的方式。例如,把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相结合,把批评与奖励相结合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企业目标管理”和“班级日常管理”的结合与应用
目标管理(简称MBO)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该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目标管理的实施可分为目标设立、目标分解、目标控制、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目标管理有如下一些优点:
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
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
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目标管理的方法同样能应用于班级管理中。通过目标管理,班主任可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控制。真正完全实施起来以后,甚至可以实现同学们的基本自治。班主任无需再操心班级的具体事务。具体办法如下:
(一)班级目标设立
班级总的目标可以是:确保文明班级,力争文明班级评比总分第一。细分目标则可以分为:教室卫生考核总分、班级纪律考核总分、五星文明寝室评上的次数和寝室数等等。
(二)班级目标分解
可将班级的各个细分目标分解为每天、每周、每月及每学期的考核合计分数上。并以此指标对班长为首的班干部集体进行德育分考核。达到或超过的进行奖励,达不到的进行扣分处罚。
(三)班级目标控制
在班级管理中,可实行班长总负责管理下的值日班长制。班级每天设值日纪律班长和值日卫生班长各一名。由十名班干部轮流担任。当天有关纪律方面管理由当天纪律班长管理并记录管理日志,卫生方面管理由当天卫生班长管理并纪律管理日志。班长每天对两个值日班长以及各寝室长实行目标控制。
(四)班级目标评定与考核
在班级目标评定与考核中,各班干部对班长负责,班长对班主任负责。由班主任根据学期初制定的班级总目标及细分目标,对班长进行考核。班长根据班级目标对各班干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达到并超过目标的,根据班规的相关规定相应加给德育分,未达到目标的扣减德育分。
综上所述,以目标管理的方法为纲领,以德育分的考核为手段,则可以使班干部集体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班主任则通过各纪律、卫生、文明礼貌、五星文明寝室等考核标准的达到与否来对班干部进行考核控制,则可基本实现学生的自治。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四方面的论述、比较。我们发现,运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验证已经非常成熟了的“企业管理学”理论与职业院校“班级管理”实践相结合,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班级能自治、健康、有序、向上。当然,“企业管理”与“班级管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点的。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企业管理理论,需择优、择适而用。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班级每个同学自身价值的最优化。企业管理重视的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调拨与管理。而班级管理则主要是对人的管理。侧重于如何实现每个同学的自身价值和促其不断提高自身价值、以使其不断追求并实现人生目标。总之,一个班主任只要做到:以爱为载体,以合适、高效的管理为手段,以实现每个同学的自身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那么,这个班级必将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和谐的、团结的、奋发向上、正气荡然的优秀班集体。
【参考文献】
[1]王绪君.管理学基础[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潘仰生,戚满均[M].企业管理原理.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职业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探讨 篇4
(一) 职业院校预算管理
1. 职业院校预算管理内涵
职业院校的预算管理是指相关部门在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 对院校未来的运作活动以及相应财务活动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 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 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 从而实现对职业院校财务活动的有效管理。
2. 职业院校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
(1) 制定财务管理计划
职业院校与一般的高校不同, 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要, 其职业性要求较强, 而且发展资金的没有普通高等学校充裕, 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可以确定具体的行为目标, 使得财务管理活动更具有计划性, 避免盲目性, 提高管理和教育效果。
(2) 整合职业院校的发展资源
职业院校必须整合有效的资源, 为其发展提供财务支撑。财务预算能够实现对财务活动的有效组织和计划, 并充分考虑院校各个活动之间的财务联系, 是财务实现高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3) 实现差别化管理
职业院校必须考虑其学生将来职业的适应性、市场的需要等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有效配置教育资源, 而财务预算管理则是实现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手段, 通过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差别化资源配置, 可以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
(4) 激励职业院校的教职工
职业院校由于其特殊性, 往往培养面向社会的专业化人才, 而教职工资源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 职业院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1. 财务预算管理具有全局性
职业院校工作的核心是职业教育, 其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是为教育管理活动服务, 教育教学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 而所有这些资源都需要进行预算管理。
2. 职业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具有双重性
一般企业的预算管理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和制度环境, 普通高校的预算往往具有财政预算的性质, 而职业院校有部分财政预算性质, 同时有具有企业预算的性质。
3. 职业院校财务预算风险较难控制
由于其财务预算的特殊性, 其风险较高, 在风险控制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最近几年职业院校的预算管理风险出现的频率较高, 各地的职业学校预算管理水平整体上较低, 预算管理风险过大是其主要的原因。
(三) 职业院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
1. 职业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实施并完善财务预算管理, 能够提高职业院校对整个教学管理活动财务的控制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院校发展的财务安排, 有效配置教学管理资源, 为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对于资源的差别化配置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成果, 从而提高办学质量, 职业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关系着其长远发展。
2. 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职业教育本身是培养面向市场的职业化教育, 与基础性存在很大的差别, 职业院校的教育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获得长远发展。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生源的萎缩, 各职业院校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 甚至会出现某一地区某一专业的院校相互兼并的状况,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不败, 有效的管理则是必要的手段。
二、职业院校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遵循的原则
(一) 职业院校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 是职业院校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本身是非营利性的组织, 但是同样要讲究经济效益, 这既是为职业院校长远的发展, 也是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职业院校要培养适合并且适应市场需要的毕业生, 同时提高教育办学质量, 实现长远发展。传统的管理只能简单维持学校的运作, 具有很强的被动性, 难以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实施并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是职业院校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
2. 是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的市场化导向要求其教育成果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 因此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是专业化院校, 这种专业化不能只体现在学校的名称上,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上。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根据市场需要, 集中学校优势资源用于职业专业教育, 实现管理的差别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是职业院校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管理水平不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经济改革开展后, 职业院校发展的几年中, 管理相对混乱, 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下, 客观的宏观环境是职业院校发展良好机遇, 只有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抓住机遇, 实现高效发展。
(二) 职业院校财务预算管理遵循的原则
1. 预算收支平衡
职业院校的财务预算主要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财务预算应该尽量维持平衡。收入与支出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是一对矛盾体, 如果收入过多, 则有可能忽略了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 反之支出过多, 进行赤字预算, 有可能会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 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财务预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不搞赤字预算, 实现收支平衡。
2. 差别化预算管理
职业院校要适应市场化需要, 必须考虑其专业化水平, 只有将优势资源用于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才能保持在这一专业的优势, 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项目需要纳入预算, 但是资源有限, 因此需要集中优势资源保证重点项目和重点专业的发展。
3. 注重成本管理
职业院校要发展, 必然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教学设施与设备的投资、建设、维修必须要控制成本, 在实施项目之前要进行科学论证, 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量力而行, 杜绝忽视成本、盲目项目的情况。
三、职业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 职业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财务预算不具有全局性、长远性
预算管理是职业院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 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预算管理时缺乏全局性观念, 往往是按照年度编制预算, 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 很少考虑院校长远发展目标, 以及本年度的预算对以后年度的影响, 无法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资源配置的作用, 甚至出现年度预算与发展规划相背离的情况。
2. 预算编制不科学
一方面, 很多职业院校的预算编制还存在使用增长预算的传统方法, 没有使用更加有效的零基预算, 使得预算计划脱离实际, 只是充当了资金分配表的功能。另一方面, 预算计划的编制没有体现差别化特征。市场竞争客观要求职业院校具备自身的发展优势, 财务预算在配置资源时没有采用差别化预算管理, 导致重点优势专业发展缺少有力保障。
3. 财务预算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缺少执行监督
职业院校资金来源有限, 日常运作管理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需要资金的地方较多, 这直接导致预算计划执行力下降, 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先将资金用于急用的地方, 出现预算约束力弱化的情况, 预算执行缺乏约束性。
部分院校的预算执行缺少后期的监督, 对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监督与考核, 使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不一致, 预算执行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 改善职业院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建议
(1) 管理层改变预算管理理念, 注重预算计划的全局性和长远性。预算计划必须考虑职业院校发展目标, 如果预算仅仅是维持一年的资金需求, 预算管理便失去了意义。 (2) 有必要加强对财务人员预算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相关知识的了解, 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提高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技能, 提高他们根据院校实际编制财务预算的能力, 以及采用科学方法编制预算的能力。 (3) 针对预算管理计划, 制定相应的约束制度, 确保预算管理得到有效执行。可以通过考核奖惩机制, 对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对完成好的部门及人员予以奖励, 对怠于执行预算的部门进行处罚, 提高财务预算执行的刚性和约束力。
四、结语
财务预算管理不但能够实现院校的有效管理, 而且能够提高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应该重视财务预算管理, 将财务预算管理纳入院校管理的常态, 充分发挥财务预算在制定财务管理计划、整合职业院校的发展资源、差别化管理以及激励教职工积极性中的作用。在制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中应该遵循收支平衡、预算差别化以及重视成本管理的原则。同时注意预算编制的全局性和长远性, 科学编制、实施预算管理, 并对预算编制、具体实施进行监督, 保证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
摘要:文章以职业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为分析对象, 首先简述了职业院校预算管理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其次分析了职业院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遵循的原则, 最后指出了当前职业院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必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职业院校管理 篇5
高等职业院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思考-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教务管理系统为例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事物性强、重复性大、准确性高的`工作,传统的手工操作存在许多弊端,落后的管理手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化的教务操作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务管理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教务管理软件的有效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作 者:夏悦怡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年,卷(期):“”(4)分类号:G71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 高等职业院校 调查 计算机
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探析 篇6
一、搞好新生入学教育,全程辅导,细化服务
首先是管理理念。职业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包括军训、一日规范、学生守则、教育教学管理、公寓管理等,力争把学生的生活安排得紧凑、充实,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技能型人才,这既是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工作的落脚点。比如一方面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跨专业分类,开办兴趣班、特长班,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二要在教学管理中,明确管理就是服务。班主任实行“四进”制度:进头脑,进课堂、进家庭和进宿舍,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需要,为学生排忧解难。学校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开设选修课的内容、教育教学目标、适合何种专业学生学习,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随机挑选,导致流于形式。三是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更重要地是关心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内在潜能,使教育真正做到卓有成效。如:学校不但要经常检查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而且要关心学生多种技能的学习,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深造,要抽出师资和时间帮助参加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的学生复习,更要注重对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制定较为现实合理的职业生涯计划,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
二、建立健全管理队伍
全力做好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的管理工作,各部门分工明确,齐抓共管,这支学管队伍必须爱岗敬业、素质过硬、多才多艺。组织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管理者心里装着学生,凡事想到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第一,管理者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能够为学生服务看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第二,要乐于为学生奉献,要把为学生服务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做好事、做实事,如:学生的饮食问题、教室宿舍的软硬件配备、校园的文化建设等等。第三,要端正为学生服务的态度。注重辅导教育、同伴教育,一方面要抓好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公寓管理员、保洁员工作,工作不惧细,真心化春雨。
三、做好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要充分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力争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高效,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同。部分职业院校实行的军队化管理、公寓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学管应不断巡访、监管和指导。制定措施时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反复论证,并要特别注意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四、重视管理评价
一是学生对学校管理评价(以学生的满意率作为判断工作优劣的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二是教师评价学校管理,教师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更能真实、客观地评价学校管理工作得失。同时要结合 “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日常评价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五、甄选教育教学课程
要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化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育人为先,紧跟时代科技发展,不断用新科学、新技术充实教育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精选终身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责任重大,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加强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知识管理 篇7
一、知识管理与职业院校管理
维格 (K·Wiig, 1997) 认为, 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本文中涉及的“职业院校知识管理”是指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 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职业院校总体实力的关键, 通过知识共享, 运用集体智慧提高职业院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
知识时代的到来, 使得人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并开始了知识管理的进程。随着人们知识管理意识的增强, 知识管理逐渐由企业管理领域引入到学校教育管理领域, 尤其是对信息与知识的控制和管理要求较高的职业院校来说, 实施知识管理更是职业院校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当前职业院校知识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在知识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识管理”意识不强。
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知识管理意识淡薄。即使有知识管理的意识, 也存在对其内涵理解不明确的现象, 甚至有些领导和管理人员对这一概念一无所知。
2. 对学院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职业院校领导存在忽视知识管理的现象, 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对学院品牌树立的重要性, 没有意识知识管理是学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必然途径。由于对知识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学院知识管理缺乏理论上的引导与政策上的支持, 严重影响了学院知识管理的运营和知识创新。
3. 知识管理制度混乱。
由于职业院校内部有不同的资源管理部门, 分别负责管理不同形式的知识资源, 比如图书馆、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等, 部门之间一旦沟通不畅, 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机构重复建设、制度混乱、权责不明确等问题, 导致知识流失、遗失、重叠等现象比较普遍。
4. 缺乏技术支持。
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传播的网络时代, 如果没有电子信息技术, 关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和老师只能闭门造车。同时目前的院校都是学生上千, 教师上百, 知识、信息更是繁杂冗长。要处理如此繁杂的信息, 如果没有数据库、数据平台等等计算机技术的支持, 仅凭手工操作很难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但是现在诸多职业院校的校内网络建设并没有达到有效的实现知识管理的层次。
5. 激励机制滞后。
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评价, 仍然以定量评价为主, 仅仅关注教师的常规检查, 缺少对教师内隐知识等的形成性评价, 忽视教师知识价值的评定。由于没有标准的、适宜的教师知识创新的评价体系, 导致教师知识创新激励体系的不完善, 严重了教师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职业院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研究
1. 明确知识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目前知识管理未能在职业院校盛行, 究其原因是很多职业院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老师对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及其作用没有深入了解, 当然体会不到知识管理能给学院带来的便利与好处, 也就不可能大力的实施知识管理。要想在学院知识管理上有所作为, 转变思想是根本。因此应加强所有人员对“知识管理”的学习, 使其真正认识与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2. 发挥领导作用
知识管理包括对学院各种信息和人员的管理, 涉及学校中的每一个人, 并直接决定着学院的一些特殊的政策和办事程序, 因而获得领导层的支持十分重要。只有领导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并大力支持, 才能实现知识管理在全学院的顺利推广。
3. 明确责任, 追求知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学院信息管理部门之间, 分工应该明确, 各部门各司其职, 这样可以避免知识的遗失、重复, 减少学院整体资源与资金的浪费, 同时也可以减少部门之间不必要的纠纷。
4. 强化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上支持, 学校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逐步建立并完善校园网, 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硬件设施。同时要安装各种必要的、有效的信息管理软件, 方便知识的储存与管理。
5. 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改变过去量化考核为主的模式, 注重知识创新质量的评定, 加大对知识创新的激励力度, 充分的调动师生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 在知识经济这一大背景下,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 进行学院知识管理建设, 既是学院适应知识经济的必然选择, 也是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想实现高效的学院知识管理, 就必须从各个方面积极应对, 在学院制度、领导作用和技术支持方面做出努力的同时, 更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 发动学院的师生, 为之努力。
摘要: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的创新与应变能力, 增强组织绩效的重要途径, 本文探讨了职业院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知识管理的现状, 并对职业院校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知识管理,职业院校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成新:《高职院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探索与思考》.教育与职业, 2006年第20期
[2]王宏斌:《论高职院校的知识管理及实施策略》.中国科技信息, 2006年第02期
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评述 篇8
一、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建设意义
(一) 管理制度是优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保证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庞大的运行组织, 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一庞大的运行组织需要高效的治理结构作为保障, 管理制度是优化高职院校治理机构的保证。高职院校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才能确保高职院校这一庞大的治理结构常态化运行, 才能有效协调各部门关系, 提升各部门运行效率。
(二) 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不仅对学校师生行为起到引领作用, 更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只有通过管理制度建设, 才能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管理制度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准则, 提升全校师生思想、行为等面貌, 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奠定基石。
(三) 管理制度是实施高职院校评价的基本依据
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包括评价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才能为高职院校实施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各权力部门的职权均衡化, 加强各部门的制度意识, 并且在制度的约束下, 加强各部门、师生的自我约束力, 少一些自由散漫, 使监督渠道更加广泛, 评价更透明、公正。
二、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需要我们反观现有制度, 客观正视现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制度覆盖面低
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要发挥自身作用, 必须要建立全面覆盖的管理制度, 以全方位规范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覆盖面不广, 主要侧重于学生管理, 其他管理制度建设弱化现象严重, 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构建全覆盖的管理机制, 以促进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 管理制度协调性差
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之间应该是互相协调的有机整体,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要注重不同部门间的协调性。然而高职院校既有的管理制度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制度之间互相独立, 甚至部分制度之间还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 大大影响了制度效能, 导致制度缺乏有效执行力。
(三) 管理制度中心弱化
制度建设与其他工作一样, 应该突出重点, 然而高职院校当前制度建设重点不突出, 没有紧扣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与任务中心, 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建设中心的弱化, 使管理制度建设体系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不能有效发挥管理制度的对高职院校管理的促进作用。
(四) 管理制度执行乏力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是前提, 但是管理制度只有得到有效执行, 才能切实发挥自身作用。高职院校制度建设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制度制定主体单一化, 制度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因此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 还存在执行不到位现象, 大大弱化了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作用力。
三、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危机感与使命感, 根据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现状, 积极探索管理制度优化路径。
(一) 引入多元参与主体, 提升管理制度认可度
1.转变制度建设理念。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 一方面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积极转变管理制度建设理念。高职院校要加强现代管理理念研究, 丰富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内涵, 使管理制度做到与时俱进, 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加强与同类学校之间的互动, 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设计能力, 提升认知水平, 将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有机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 确保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2.引入多元建设主体。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制度要发挥自身作用, 除了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外, 制度的执行力是关键。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制度要获得更多的认可, 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 引入多元建设主体, 不同主体代表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 管理制度建设的视角将得到有效拓展,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管理制度, 提升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赢得更大多数人的认同, 从而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二) 提升制度覆盖广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1.加强管理制度调研。高职院校要提升管理制度的覆盖面, 发挥管理制度应有的价值, 必须要加强管理制度调研。高职院校要加强市场调研, 准确把握新时期管理制度建设时代内涵, 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内容;此外,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管理部门调研, 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问题, 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措施, 提升制度建设针对性。
2.提升制度覆盖广度。高职院校管理涉及到不同的部门, 管理事务与对象较多,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提升管理制度覆盖广度, 使制度的触角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 建立起涵盖教学、教研、科研、学习、学术、后勤、评价等全方位的管理体系, 使高职院校管理达到事事有人管, 时时有人管的境地, 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制度管理效能。
(三) 构建立体管理体系, 促进各种制度的融合
1.打破制度建设各自为政局面。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 互相配合。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推动管理制度的有机融合。各部门制度建设要在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总思路与纲要的指引下, 有机融为一个整体, 形成互相支撑、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制度建设体系, 从而提升管理制度的整体效应。
2.推动区域管理制度建设同盟。高职院校不仅要积极推动校内部门之间的制度建设融合, 更要放眼长远, 积极推动区域内战略同盟思路。当前各高职院校都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要基于相同的发展目标, 加强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的配合, 优化区域管理制度建设资源, 实现管理制度建设资源与智慧共享, 推动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水平。
(四) 紧扣管理制度核心, 提升制度设计水平
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一核心, 积极推动各项管理制度建设, 推动教学有序、有效推进。
1.紧扣教学管理中心。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教学, 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也应该紧紧围绕教学这一中心, 强化教与学管理制度建设, 将管理的触角渗透至师生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确保教与学有效实施, 确保高职院校正常运行;与此同时, 加强相关支撑管理制度建设,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与学, 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提升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
2.提升制度设计能力。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升制度设计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突出管理制度建设的中心, 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科学性。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升制度评价意识, 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有效的、积极的评价, 为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数据与实践支撑, 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理论含量, 推动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
总之, 管理制度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思考, 正视现状, 深入解剖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不断探寻管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 发挥制度建设应有价值, 促进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提升高职院校行业竞争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邓宗寿.高等职业院校系部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培训, 2016, (06) :78.
[2]李世龙.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制度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03) :34-35.
职业院校管理 篇9
关键词:管理信息化,职业院校,行政管理,数字化校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将信息化技术引入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地进行以校园网为平台的集教学、行政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建设与完善, 其中, 行政管理信息化是“数字化校园”规划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 其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大量的专业性管理工作, 从近年我国职业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 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中逐步引入信息化技术是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1 何谓“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在院校的具体化实施和应用, 是指院校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 利用计算机与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院校外部和内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紧密集成通过院校网站进行日常事务和行政管理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 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割的制约, 全方位的为院校全局管理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随着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的不但深入融合, 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也越发凸显。
1.1 提高沟通效率
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在各大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的工作中, 引进信息化技术,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 这样, 原有的组织机构的界限被打破, 建立起一条无障碍的沟通渠道。高效是信息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这样的管理模式, 不仅可以使各职业院校的单位和部门与其他院校进行信息交换, 还可以使各职业学校和社会各界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高效是信息化的特点之一在此种沟通模式下, 原有的空间和时间被打破, 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提高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1.2 增加管理透明度
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行政管理的办公效率, 而且由于网络平台的公开性, 使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都可以及时准确的查阅信息, 同时也利于政策和信息的及时传达。校务的公开和透明也是职业院校行政管理文明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1.3 提升宣传效果
职业院校通过管理信息化, 可宣传展示院校的各类活动, 如院校的招生就业情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健康教育、教师风采以及校企联合办学等, 使社会各界更多、更快捷的了解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提升院校社会声誉, 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2 管理信息化在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更新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理念
理念的更新是任何体制、制度的创新的前提, 因此, 转变观念是实施开展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 传统的管理理念在院校行政管理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转变行政管理的理念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院校管理工作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院校行政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是时代使然;管理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它的应用完全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传统管理模式, 能够使各部门之间高效沟通、联动, 提升管理效率, 节约管理成本, 使职业院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理念都需要全新的管理人才, 因此转变管理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引进具有全新教育行政管理理念的人才;除此之外, 院校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
2.2 整合共享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信息共享能够打破各部门及相关业务单位间的信息沟通障碍, 将各个部门之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集中到信息管理平台, 以达到各部门和各单位之间信息共享。对于大量的信息资源, 应设置专门管理人员对针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建立针对系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不同内容的、具备搜索功能的校园门户网站, 使广大师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能够通过简单操作即能获得所需的信息与服务。通过互联网对一些高质量的图书馆、专业数据库等建立镜像, 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前瞻的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等方面的资料。
除此之外, 个性化的服务也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收, 也体现出了院校对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在个性化服务中融入院校自身风格, 也是院校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 有利于院校形象和声誉的提升。
2.3 全局统筹, 增强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要求工作人员用联系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管理信息化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院校的行政管理涉及到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管理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与应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 涉及面广, 信息量多, 需要各部门协调联动, 这不但要涉及到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体制的改革、机构设置的调整和管理方法的完善等方面, 还要考虑到文件报表格式的规范、数据分类及编码统一等问题, 这些都涉及到院校管理的全局统筹的问题。
2.4 建立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体系, 保证信息安全
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安全体系, 是实现信息化在行政管理中安全应用的先决条件。便捷和高效是信息化给院校行政管理带来的优势, 但如何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同样不可忽视。为了更加有效和及时地应对信息安全问题, 院校应该配备专业人员负责信息安全维护, 对相关人员持续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 保证各类信息资源的安全共享。
除此之外, 制度保证是必不可少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完整、规范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并认真地监督实施。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职业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信息化管理在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是必然趋势, 在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 能够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最终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周新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 2009 (3) .
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探析
人力资源管理, 是在经济学与人本理念指导下预测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 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 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 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薪酬支付及有效激励, 开发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优化, 从而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背景
苏州工业职业学院与国内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一样, 人力资源整体情况是学历层次较低, 管理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 基础课教师数量偏多, 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非教学人员呈现膨胀过剩态势, 没能形成人员合理流动和轮换机制, 而管理人员只进不出, 教学与非教学人员的工作效益和报酬不成比例。随着学院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对人力资源进一步开发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成为学院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然而, 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沿用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方式, 仍就停留在行政层面的“人事管理与“档案管理”上, 并没有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过多强调对教师采用行政方法的“硬”管理, 而对如何激励教师的内在动机的“软”管理则重视不够, 激励机制和制度没能取得突破。在对教师的评估方面, 缺少科学性指导, 没有按照类别进行研究, 只凭靠部门领导的阅历和经验制定方案, 或仅仅参照其他院校的做法, 没有结合自身校情实际进行提炼升华。这就导致了对教师评估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
人力资源的开发仅限于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与引进高学历教师的工作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合理使用人才, 适时引进人才, 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没有具体明确的措施途径。因此,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学院的人力资源, 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工作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职能转变是学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任务
为改变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提升学院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今后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根据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省级示范建设要求, 学院制订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明确了人才强校战略是学院快速提升竞争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省级示范建设要求, 明确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和要求, 深化学院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创设“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用人生态环境。让人才的潜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学院办学特色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上的领军人物和教育教学名师以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三、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 基于人本管理模式, 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也是实现学院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导方针。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 紧紧围绕“我在乎你”的学院精神, 在各项工作中都要做到重视人、依靠人、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关心人, 凸显人的重要性。其次, 把教职员工个人的发展与学院整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尊重个人的价值诉求, 创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倡导鼓励教职员工牢固树立学习观、成长观和发展观。第三, 学院采取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创造愉悦的环境条件, 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教职工个体之间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教职工的不同需求。比如充分利用学院工会组织, 为每个系建立了教职工活动室、每年为每个教职工准备生日礼物、定期开展教职工家庭活动、假期组织学科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考察学习以及关心教职工子女读书学习等途径, 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学院通过对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坚持学院培养与个人开发相结合, 既重视学院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 又重视每个个体自身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 促进全体教职工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现在教职员工的潜能和专长, 创造出具有学院优势的管理特色, 从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赢得了积极的社会声誉, 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进一步发展。
2. 重视教师素质内涵, 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 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建立教师行为规范, 定期评选师德模范, 营造良好教风。完善并实施以师德为首位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 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建设良好学术风气。加强法制和纪律教育, 杜绝违法违纪现象, 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 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 引导青年教师教书育人, 引导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健康发展。加强教师团队意识培养, 努力营造和谐健康、团结互助的合作氛围。通过教师素质内涵建设, 切实解决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促进学校校风和教师教风得到极大的提升。
3.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加大聘任社会兼职教师
重点引进具有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 优先引进学院紧缺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省级以上培养对象。力争五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以上;实施“博士倍增计划”, 力争引进博士20人。制订具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 创设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保证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大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尝试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职务互兼制度, 探索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长效机制。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优先聘请在行业内有影响的技术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积极参与区域内兼职教师跨校聘用, 实现资源共享。聘请一批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发展顾问或专业建设顾问, 提高学院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4. 加强教师素质培养, 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优先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以“青蓝工程”的实施为重点, 激励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逐步推行新进专业教师必备2年工程实践经历的准入制度, 坚持实施新教师入职的助教制。启动教授培育计划, 通过学术进修、学术活动补贴、学术假期和到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帮助副教授晋升教授职称。继续推进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活动, 每年选派40名以上教师进企业脱产锻炼5个月以上, 力争专业教师五年内到企业实践锻炼至少一次, 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岗前培训达到100%, 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完善分层培养、分类指导制度, 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考核办法, 完善教师职务评聘与业绩评价制度;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优先安排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外出访学、进修和实践, 力争培养较多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不断推进“职业化程度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的“三化”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京.整合后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 2011, (5) .
[2]张伟萍.优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
[3]黎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经济师, 2011, (11) .
职业院校管理 篇11
关键词:5S管理;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25-2
1 企业的5S管理方法探析
1.1 企业5S管理方法的内涵
5S企业管理方法起源于日本,是实施现场管理有效方法,通过在现场对人、机、料、物、法、环等生产要素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实现有效管理。“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5S在生产现场环境改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保障、企业管理氛围营造和良好企业文化创建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1.2 企业5S管理方法具体内容
①整理。严格区分工作场合“必须要的”和“可以不要的”物品,“可以不要的”去除,保留“必须要的”物品,达到空间充分利用效果。②整顿。根据物品类别,将“必须要的”物品摆放整齐,进行编码和做好标识,达到物品摆放一目了然,拿取方便,工作场所美观、整齐的效果。③清扫。对工作场所进行彻底清洗干净,实现工作环境亮丽清新,杜绝污染源,达到工作环境优良的效果。④清洁。在整理、整顿、清扫的实施基础上,制订规范化的作业制度,养成执行习惯,达到清洁工作环境持久效果。⑤素养。建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升素质能力,从思想上实现工作认同感与责任感,达到现场效果深层次优化进步效果。
2 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实训室管理机制上不完善、认识上有滞后
基于教学传统理念和固有的管理机制,职业院校实训室一直没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对于实训室没有明确职责清晰的管理部门,呈现管理效益低下、管理现状混乱、管理水平严重落后、出现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现有设施积压浪费。在实训室管理认识上也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这使得实训室设备容易损坏、实训工具无故遗失,整个实训室的管理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2.2 实训室管理人员主动性不强现场问题多
由于对实训室管理认识上的滞后,相对于其他教职人员,实训室管理工作人员在薪资、津贴、晋升上都处于落后状态,存在编制不齐、管理单一、缺乏激励机制,使得实训室人员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实训室现场多存在随意摆放物品、工具放置杂乱无章、材料使用浪费、设备设施操作保养不当、安全操作意识薄弱等问题。
3 企业5S管理方法在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水平提高上的应用
5S管理方法的目的是不断改进生产工作环境,实现作业品质提升和工作安全有序推进。针对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组织落实企业5S管理方法的应用。
3.1 整理应用
全面整理实训室各个地方,对损坏不能用的、不需要用的设备进行红色标识,向院校领导申请报废或暂放入仓库;对可能会使用的进行黄色标识,放在不太常用的位置;对经常使用的进行绿色标识。根据使用频率区分活动类仪器设备,易于搬动或取拿方便的地方放置使用频率高的设备,提升管理效率。在档案资料上,分类整理实训室、教师、学生的文档信息资料,根据年限定期处理和进行归档。
3.2 整顿应用
在仪器设备设施上,对实训室内所有物品进行编码和标签登记,按类别分区域摆放,使用后能及时回归原位,使用方便快捷,取用准确。在文档资料上,按年限、年级、专业等分类编号有用的资料,规律摆放,做好目标,便于索引查找。
3.3 清扫应用
在实训场所上,规定好清扫时间和清扫内容,坚持定期定量做好实训室活动场所以及仪器设备的清扫工作,做好清扫彻底,无死角,并通过清扫检查设备状况;在实训课结束后要安排好当天值日认真清除实训室内脏污,对卫生要求未到位的实训用品与仪器设备擦拭干净,将地面与桌面清扫干净;对清扫工作按照使用对象分类摆放整齐;在文档资料上,对文档资料做到干净整齐,记录清晰,字迹不潦草,对超过时限的资料按照规定及时处理;仔细查看实训设备使用记录,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上报以便及时维护,保障后续使用。
3.4 清洁应用
在做好前面基础上,制订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使用规定,并悬挂在醒目位置。对各师生使用实训室状况进行登记,并公开使用考核办法,对违反规定的进行处罚,将每个班级对实训室使用情况纳入到班级综合考核评比当中,并强调每位学生要严格遵守实训室管理规章、文明操作,创造洁净的实训室场所环境,推进职院实训室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5 素养应用
一方面通过在实训室进口处增加文明镜,使学生进入自觉检查穿戴文明举止,推进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另一方面要明确规定进行实训室操作个人需注意的素养,如在实训室内禁止打闹、吸烟、吃零食、乱扔废弃物等;要爱护实训室各项器材设备,对于有警示注意标识的物品不要随意动用;要将使用后的各项物品、工具清洗干净、回归原位,达到清洁随时保持,实训室随进可以使用的效果。通过环境影响和制度约束提升师生素质,达到实训室良性循环管理发展的效果。
4 加强企业5S管理方法在职院实训室管理应用的建议
4.1 强化实训室管理队伍建设
良好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实训室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依据5S企业管理方法构建一支优秀的实训室管理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训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切实掌握实训室5S管理方法,使5S各项目标在实训室得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实训室岗位责任制,将5S管理目标纳入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内容,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岗位要求与工作标准,使实训工作有条不紊、顺畅开展。再次要实行实训室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实训室5S管理方法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结果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对出色的工作者给予奖励,对于违规不改进的人员予以处罚,促进实训室管理更加有序、高效。
4.2 深化实训室使用管理机制
5S管理方法在实训室得到深入应用离不开具体使用人员,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大力支持。在引入企业5S管理方法提高职院实训室管理上,要对涉及的院校老师与学生加强培训,向他们教育传达实训室使用注意要求;要多渠道、多样化地将5S实训管理方法要求向老师和学生传达,让他们更快速、清晰地了解各项要求,切实提升自我素养,明白管理要求,实现实训老师能更好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更加精准到位,确保实训室管理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实训室管理持续化、健康化发展。
4.3 加强校企合作
不断引进企业5S管理方法的经验,定期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及时把我们在实训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和交流。为了能够使在校生养成5S良好的管理习惯,企业应派专业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一起来进行实施管理。从学生公寓抓起,对公寓内的设施,生活用品摆放有统一的规定,使学生在校就养成好习惯。同时,企业应该不定时派专业人员到校开展一系列的座谈会,讲座,让学生能够提早的了解该企业和企业文化,日后能够更好的融入企业,顺利开展工作。
5 结束语
5S企业管理方法应用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有利于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质量,有益于提高职业院校师生素质能力。实训室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我们要创新思维,努力提升实训室管理水平,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杨玲丽.7S管理在电工电子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312-315.
职业院校管理 篇12
关键词:班级日常管理,班主任,班干部,成才
新生就像一块璞石,需要班主任这个艺术家来雕刻、打磨,促其成才。在新生入校时,班主任应该立足学生成才,从班级日常管理、宿舍管理这两个大的方面来规范、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一、班级日常管理
班级日常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做好了,对全班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新生刚入校,班主任若不用严格的班规班纪来约束学生,班级将不会形成良好的班风。一旦班风不好,在往后的时间里,班主任即使付出数倍努力,班级也不见得会好起来。所以,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刚入校的时间,做好班级日常管理计划。
首先,制定班规班纪。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要是没有严明的纪律,优良的班风,那么这个班级就不是优秀的班级,团结的班级。所以,班级管理首要就是结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规班纪。制定好的班规班纪要由专人(主要是班干部)负责执行与落实。班规班纪的制定要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个月内尽量完成,其后两个月内逐步完善。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尤其是第一个月,班主任要把所制定的班规班纪及学校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在班会中反复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遵守纪律的意识,谁违反班规班纪,谁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处罚可以是适当的体罚(例如罚值日),也可以是经济方面的(量要有度,跟学生及家长解释清楚,这钱主要是用来当作班费,不做其他支出)。
其次,做好学生量化考核统计。为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思想品德教育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可以制定学生量化考核办法,采用学生个人量化方式,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班主任要找一名具有责任感的学生来负责统计本班学生的个人量化结果,同时班主任也要定期对本班学生的量化情况进行统计和总结。
再次,规范请假制度。班主任要认真审核学生请假条各项要素填写是否完整,请假的事由是否充分。对填写不完整、事由不充分的,一律不予准假。学生跨天请假、离校外出时,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联系,通报、核实情况。只有不断规范请假制度,才可以明确学生的动向和请假的真实性,避免意外的发生。对于没让家长请假的学生要按旷课处理,同时还要联系家长,落实学生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班规班纪执行。
另外,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转化后进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班主任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不要在思想上歧视他们,不要在态度上伤害他们。对待他们要多一些关心,多一些耐心,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敲开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有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最后,安全问题解决要迅速。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抓好安全工作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日常的重点工作,寓安全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每次开班会,班主任都要反复强调安全问题,教育学生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养成安全习惯。发现安全隐患或出现安全问题要立即解决,不论是在晨读时间,还是在晚自习时间,尽量把问题的源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宿舍管理
学生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除了上课外基本上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宿舍是同学们每一个人休息、娱乐、社交以及课余学习的重要场所。要真正了解学生就得走进宿舍,只有走进宿舍才能更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职业类院校的学生有一大半的安全问题或者矛盾都发生在宿舍内。为了营造文明、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除了要制定相关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外,还要采取定期性与不定期性的方式加强宿舍管理。
(1)定期性管理。班主任每天早晨要在学生打扫完宿舍卫生后巡查宿舍,通过这短短时间的巡查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是不是班级内有学生没去教室,是起晚了,生病了,还是无缘无故旷课,看看宿舍内务整理情况是否正常等。班主任每个月还要重点检查学生宿舍的安全,看看学生是否使用大功率违禁电器,等等。根据定期巡查,班主任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态,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及时调整班级的精神状态。
(2)不定期性管理。不少学生会在老师常规检查完宿舍后,在宿舍吸烟、玩手机、大声喧哗等,有的学生会在周六周日玩通宵或者邀请外来人员到宿舍玩耍,甚至有的学生会夜不归宿,这样学生很有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倘若班主任不定期地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让学生摸不清班主任检查宿舍的时间,能够在宿舍管理方面起到更为积极的效果,能够更有力地维护校园稳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职业院校管理】推荐阅读: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07-01
职业院校学生管理08-11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07-15
职业院校学籍管理工作07-29
职业技工院校11-01
职业院校团队05-30
职业院校内涵06-07
农业职业院校06-12
职业院校会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