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精选12篇)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篇1
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倾向,有利于用人单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系统,尽可能地发挥大学生的工作潜能,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内容。1957年,舒伯 (D.E.Super) 提出了15项职业倾向内容,康奈 (O'Connor) 等人于1961年将其缩减为独立性和多样化、工作条件和同事、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及创造性等六个维度。1982年, 莱思庇佑 (Larcebeau) 抽取了名望、利他、满意和个人发展四个因素。
近年来,顾琴轩和黄培清对研发人员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成功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关注研发人员的职业倾向,走适合其职业倾向的道路,才能促进其职业更加成功地发展。美国的伊格巴利(M.Igbaria)、苏莱曼(Suleiman)和卡西斯(K.Kassicieh)也有一个类似的研究,对研发和工程等专门人员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成功发展,提出组织上应该为这类人员提供合适的职业出路以维持他们的工作动机,并平衡组织需要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罗伯特·兰特(Robert W.Lent)和斯蒂文·布朗(Steven D.Brown)等人通过霍兰德的六种职业倾向探讨了意大利高中学生的社会认知兴趣和职业选择假设。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了职业倾向,其中,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响兴趣倾向,也可以通过影响结果预期,从而间接地影响职业倾向。樊钱涛、毛禹忠和毛协群等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倾向和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倾向是否匹配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其个性特征对学习动机也有明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了解师范院校的学生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职业倾向的现状与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索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兴趣倾向上的差异,并尝试对其现状、特点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做出分析和解释。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师范类院校,选取新疆师范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为测试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文科男生25份,女生25份;理科男生25份,女生25份。对职业技术类院校,选取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二、三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被试分布情况与新疆师范大学相同。
(二)研究工具
由于霍兰德(Holland)职业倾向量表较符合逻辑和实证的科学标准,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而被广泛使用。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修订的霍兰德(Holland)职业倾向问卷。这套系列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兴趣倾向问卷、个体经历问卷和人格倾向问卷,分别对人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测查。3个问卷各有48道题,整套职业倾向系列问卷共由144道题目组成。
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73;分半信度系数为0.785(见表1)ㄢ
每种职业倾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范围。现实型倾向(R):需要进行明确、具体分工的,并有一定程序要求的技术型、技能型工作,如机械制造、建筑、渔业、野外工作、工程技术等职业。探索型倾向(I):善于通过观察和科学分析进行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般的研究对象侧重于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方面。适合这类人的职业有生物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工作,化学技师、实验研究人员、建筑设计师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工程师等。艺术型倾向 (A):善于通过非系统化的、自由的活动进行艺术表现,但精细的操作能力较差,相应职业有演员、影视工作者、画家、歌唱家、音乐演奏家、诗人、作家,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等。社会型倾向(S):从事更多地与人打交道的说服、教育和治疗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心理学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等。管理型倾向(E):适于从事需要胆略、冒风险和承担责任的活动,主要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经理、推销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政治家等。常规型倾向(C):严格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的重复性、习惯性的活动,能够较快地见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需要一定的自控能力,具体职业有会计、录入员、图书管理员、审计员、出纳员、秘书、邮递员、税务员、统计员等。
注:*P<0.05,**P<0.01,下同。
结果
(一)对被试总体做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
通过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显示:在不同学校类型方面,在艺术型(A)维度上存在主效应;不同学科性质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主效应;不同性别在现实型(R)维度和艺术型(A)维度上存在主效应;学校与学科之间无交互作用;学校与性别之间在常规型(C)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学科与性别在探索型(I)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学校、学科与性别三者之间无交互作用。
(二)对不同学校类型的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结果显示:师范院校在艺术型(A)维度上平均数得分显著高于职业技术院校,即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兴趣比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更倾向于艺术型(见表3)ㄢ
(三)对不同学科性质的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t=3.825, p<0.01, 显示不同学科性质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在现实型(R)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说明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见表4)ㄢ
(四)不同性别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不同性别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现实型(R)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要比女生更倾向于现实型。同样,不同性别在艺术型(A)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艺术型(A)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倾向于艺术型(见表5)ㄢ
通过对总体被试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校与性别之间在常规型(C)因素上有交互作用,但对数据进一步拆分处理后,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学科与性别在探索型(I)维度上也存在交互作用,对数据进一步拆分处理后,发现不同学校类型的女生在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平均分高于师范院校的女生,即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更具有探索性。
讨论
(一)不同学校类型学生职业倾向的差异
研究表明,师范院校的学生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型 (A) 上差异比较显著。通过T检验发现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艺术型上的均值显著大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这说明师范院校的学生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更偏向艺术型。这应该也与两类学校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有关。师范院校一般拥有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而且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选修艺术方面的课程,成绩合格后方可毕业,但相对缺乏技术类的实践活动。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更重视实际操作,特别是技术实践,但对学生在艺术上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两类学校在艺术上有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两类学校生源的差异也体现了这一点,由于后期培养模式的不同,造成这方面差异加大,研究的结果与理论假设一致。
(二)职业倾向的文理科差异
理科生和文科生的职业倾向在现实型(R)上的差别也比较大,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这与两类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关。文科生学习社会科学的知识,倾向于文学和艺术;理科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与科研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更倾向于现实型。
(三)职业倾向在性别上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属于现实型,即更偏好与物体打交道,喜欢摆弄和操作具体有形的实物,比如修理东西;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属于艺术型,即更偏好模糊、自由和非系统化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创造艺术作品,完成自我表现。比如,女生可能更倾向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更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治疗和咨询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活动,更愿意从事教学、服务等工作,还更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和系统化的整理工作,比如打字、文秘一类的工作。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兴趣上,由于社会对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在职业选择的范围上便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由男女两性间的生理差异造成,另一方面,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传统观念特别是对男女社会角色期望的差异,使男女在职业选择范围上受到了限制,随着个体社会生活的深入,有些将会内化为有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男生思维往往很严谨、动手能力比较强,倾向于喜欢那些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职业,性别角色定位上更容易选择类似自然科学工作者,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需要实际操作的工作。就总体而言,男生逻辑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体思维能力较强,比较适合从事现实性职业,女生想象力强,感情丰富,喜好凭直觉做出判断,比较适合从事艺术性职业。
结论
(1)研究发现不同学校之间的职业倾向差异还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艺术型上。师范院校学生在艺术型倾向上显著高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院校女生在探索型(I)维度上显著高于师范院校的女生。(2)不同性别之间,男生更偏向于现实型,而女生则偏向于艺术型。(3)不同学科性质之间,理科生要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
摘要:采用北师大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系列问卷, 选取师范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200名作为被试, 其中文理科比例1∶1, 性别比例1∶1, 进行统一施测。结果表明:师范院校的学生职业兴趣倾向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更偏向于艺术型, 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比师范院校的女生更倾向于探索型, 就样本总体而言, 男生偏向于现实型, 而女生更偏向于艺术型。理科生在职业兴趣倾向现实型维度上显著高于文科生。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职业倾向,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顾琴轩, 黄培清.研发人员职业倾向与职业成功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2) .
[2]Magid Igbaria, Suleiman K.Kassicieh.Career orientations and career success amo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J].J.Eng.Technol.Manage, 1999, (16) .
[3]Robert W.Lent, Steven D.Brown, Testing social cognitive interest and choice hypotheses across Holland types in It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3, (62) .
[4]樊钱涛, 毛禹忠, 等.大学生职业倾向及学习动机实证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
[5]姚永松.大学生择业意向、职业倾向与职业价值关系研究[D].上海: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许兆瑞, 大学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与职业倾向的一致性对学习动机的影响[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6.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篇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国家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校成为天津市地方高校中唯一一所部市共建高校。
办学特色闻名全国。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在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不断丰富“双证书”内涵,“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和“双证书”留学生硕士,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
办学基本条件优良。现占地8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和中职硕士800余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学实训中心11个、实训实验室160个、创新实践基地5个;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3.19亿元,生均设备值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现有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发展学科1个;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职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7个、同等学力硕士学位专业5个;设有本科专业43个、天津市品牌专业11个、天津市战略新兴产业专业4个。
师资队伍特色鲜明。学校创新发展思路,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天津高校首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经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批准,成为天津市首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单位,为学校建设专职科研队伍闯出了一条新路。学校现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25%;现有天津市“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人选、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7人;“一体化双师型”特色师资占“双证书”专业理论课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训教师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达到90%,其中22人在世界、国家和地方技能大赛中担任专家,23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或“天津市技术能手”称号。
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建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该中心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主要为我国参与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建有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非盟研究中心,开展我国职业教师教育、非洲职业教育等重大问题研究;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实验室、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实验室)、省部级重点技术工程中心2个(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工程中心、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师范能力与职业能力研究发展中心),设有38个学术研究机构。近五年,教师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授权专利181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出版的学术刊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研究》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其中《职业教育研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职教期刊评比一等奖”。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组建了两届卓越职教师资实验班和三个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验班,加强特色人才培养;创新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开展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工作,现已招收内蒙古、甘肃、海南、广西、西藏、新疆、温州市、温岭市等省(自治区)、市免费中职师范生554人。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34项、天津市级奖项1040项。目前,学校已培养近4万名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天津市高校前列,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示范校10强”殊荣。
社会服务功能较强。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等;学校还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职工教育与培训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联席会会长单位;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设在学校,负责统筹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龙头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近五年,为中、高等职业学校培训骨干教师、管理干部4000余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机电一体化中国集训基地设在学校,为国家参赛项目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还积极承担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近五年,承办了全国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职教援外成果显著。学校作为教育部首家教育援外基地,近五年,派遣援外教师131人次到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家职业院校任教,培养、培训学生近万人;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苏丹等发展中国家开展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学员近300人次。受我国教育部委托,学校承担国家援建埃塞俄比亚“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该项目入选国家“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建立了埃塞俄比亚首家孔子学院—“亚的斯亚贝巴孔子学院”,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阿瓦萨大学和马克雷大学建立了3所汉语教学中心,在前2所汉语教学中心设立汉语本科专业招收本土学生,成为埃塞俄比亚各界人士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近年来,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蓬等国的多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是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高校,目前有乌克兰、蒙古、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越南等国家的本科和硕士留学生。
学校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新路,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13年4月底)学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 联系电话:022-88181500 邮编:300222 传真:022-88181501 网址:http://n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援建埃塞
--------中国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情况介绍
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政府对外援建迄今最大的教育项目。2005年开工,2007年竣工,2008年开始投入使用。投资近9000万元人民币,其中设备值700万元。学院坐落在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总部所在地)耶卡区,是亚的斯亚贝巴的高校集中区,占地11.4万㎡,建筑面积2.3万㎡,设计容纳学生数3000人,拥有建筑物14栋,商务部一期设备主要涉及机械、汽修、电气、电子、纺织、服装和计算机等专业。
在项目工程的前期建设中,我校在职教学院校园规划、设备采购及办学规划等方面协助商务部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咨询工作。此外,2008年,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市教委主任靳润成专程访问埃塞教育部和埃中职业技术学院,并向该院捐赠80万人民币的实训设备。2010年,我校又向该校捐赠10万元人民币的实训设备。校园建成后,埃方教育部请求中方派出援外教师,以中国模式开展该校的后续办学工作。
经过磋商,两国教育部就后续办学问题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2007年,两国教育部就埃中职业技术学院后续办学项目达成会谈纪要。2008年,两国教育部正式签署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协议。2010年,中国教育部将项目列入“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2007年5月,教育部向我校下达工作任务,承担援建职教学院的后续办学事宜,全程参与后续援建工作,派出中方校长、副校长(主管教学)以及10名教师和管理人员,承担后续办学工作,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启动该校办学工作。我援外人员克服当地工作习惯、物质匮乏、制度制约、埃方人事变动、办学经费、住宿等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最终于2009年9月28日正式开学,招收学生370人。首批援外教师任期2年,完成的工作有:建立了中国在国外举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埃塞国内的第一所高职学校;确定了学院的基本办学思路;推行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制定了学院管理、运行制度;在学院内成立埃塞第一所孔子学院,所有的学生都学习中文,汉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接收了千万元的援助设备;承担埃塞教育部职教师资的培训任务。完成了服装专业80名专业教师的新技术培训,1500多人B级水平职教师资教学法培训,60名健康拓展计划师资培训;开展基础研究,编写填补埃塞职教空白的专业教材 ;参与当地社会改革实践,为埃塞青年与体育部、妇联、亚的斯市政府PBR改革会议提供服务,并参与了埃塞的国家职业标准审定等工作。
目前,埃中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行状态为:2009年9月正式开学,现设有机械技术、汽车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7个专业。2009届学生已经开始毕业设计等毕业前工作;2011届学生正在进行专业课教学,各专业教学工作正常进行;2011年5月20日,第二批援外教师赴埃上任,完成援外教师第一次轮换。我校参加非洲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2013-09-24 14:11
应加蓬共和国教育部邀请,我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谢超、附属技校党总支书记张世龙于2013年9月9日—13日分别作为我国职教培训专家和机械专家参加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举办的“完善和创新加蓬教育体系”国际研讨会。
此次大会是非洲大陆重要的一次教育会议,加蓬共和国教育部部长SeRaPhin,MounDounGa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加蓬、法国、喀麦隆、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比利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400多名专家。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谢超在大会上作“整合优化资源、彰显培训特色”的主旨发言,附属技校党总支书记张世龙介绍了我校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先进方法,发言受到各国与会代表特别是非洲各国教育官员的欢迎和好评。
会议期间,谢院长、张书记专门受到了加蓬共和国教育部部长的接见,就我校与加蓬共和国进行职业教育合作交换了意见,达成为加蓬共和国培训职业教育师资项目共识。加蓬共和国教育部部长表示尽快来华访问督促项目落实。
我校两位代表还拜会了我国驻加蓬大使孙继文,进一步探讨了我校在加蓬共和国开展职业教育的项目和合作方法。在非期间,他们广泛宣传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在非洲的知名度,送去了友谊,带回了硕果。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篇3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教育技术学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袁南辉(1961- ),女,湖北英山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教育电声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广东 广州 510665)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AYA010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05-02
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是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点,也是其特色之所在。作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当确定怎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构建拥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创办教育技术专业以来全体教师为之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们先后到全国各地(重点是广东省)四十多所职业技术类院校和职业中学进行了现场调研,对广东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和边远山区的一百多所高职院校、职业中学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信函调查,并对这些调研和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分析”进行了重点研究。最终,我们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对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职业中学、各级职业培训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等部门培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研究、开发、管理技术人才。
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规格是指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要求,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1.知识要求。除了要熟练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外,还要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现代化科技知识,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熟练掌握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部门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不同于普通师范院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普通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理论型、学科型人才;而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部门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普遍要求是:不仅要懂得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因此,服务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培养专业理论够用、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2.素质要求。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具备不断追求知识、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能力要求。综合能力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技术教育部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还要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关键在于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创新
1.教育观念创新。一是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并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二是要站在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层次上,与社会接轨,有超前意识,探索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只有将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创新”,即在教学内容中反映该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软件。在创新的基础上,还要务实,既讲究理论和新知识的适用性,又突出实用性。
3.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设置要突出时代性、专门性、特殊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应用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力市场的需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强调自身的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与时俱进,与教育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即课程设置具有时代性。教育目的的生产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教育环节的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关键。因此,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必要设置用于培养学生专门能力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即课程设置应具有专门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还要考虑到培养学生某些特殊能力而设置的特殊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消化、吸收、应用、再造能力,即课程设置应具有特殊性。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中与经济、生产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强化专业综合能力,即课程设置应具有综合性。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跨学科性专业,是一门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一门学科。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强调基础教育、基础理论、应用学科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既要借鉴普通本科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课程体系,又要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或重组,以适应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充分体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职教特色
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和“关于职业教育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分析”,我们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多次修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计划,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适用性,以达到基础教学的目的。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我们还突出了实验与实训教学,注重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些思想在教学计划中得到体现,每门课程中有2/3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1/3的时间用于实验或实训。在充分利用我院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许多专业技能选修课。在突出教育技术学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我们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开设了人文、艺术、社科、经济、管理等可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可选空间,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本专业技术扩展或提升课程,也可选修相关学科课程。要求每个学生的选修课学分必须达到43学分以上,占总学分的26%。我们的课程体系的设计按理论教学和实践(实验、实训)教学模块进行。每个模块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个部分。在学时安排上,理论学习占总学时的1/3,实践训练占总学时1/4。
三、构建“3+0.5+0.5”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我们通过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分析,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对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特色研究,对各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初步构建出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0.5+0.5”模式,即三年的理论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学习,半年的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半年的社会专业实习。
(一)三年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学习
按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面向职业教育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三年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分为:公共必修课群、公共选修群、专业必修群、专业限选群、专业方向选修群、职业技能培训即新技术讲座群。通过公共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建立一套教育技术的思想体系,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教育技术实践;通过新技术讲座,使学生了解学科动态与前沿。总之,在三年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中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培养指导思想。
(二)半年的校内专业技能实训
学生经过三年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后,具备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再用半年的时间,依托我院实训基地,进行校内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摄影、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建设、影视制作、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音视频工程等。此外,师范生还要专门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学生通过综合项目的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创新设计热情。
(三)半年的社会专业实习
学生经过三年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习,以及半年的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之后,已经成为初步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般专业技能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让他们走出校门,进入职业教育部门、教育资源开发部门、音像制作公司、电视台等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直接承担一些课程的教学或面向用户的产品开发项目,从而达到锻炼、提高和检验学生自身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水平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3+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并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董武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4(2):19-21.
[2]袁南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4(增刊):65-67.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篇4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一体化师资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早在上世纪50年代, 我国已开始进行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1959年10月2日, 原国家劳动部党组给李先念副总理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培养技工学校师资的师范学校。劳动部党组在报告中提出“现有的六百多所技工学校缺少教师近一万人……大量培养师资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了建立技工教育师范学校的紧迫性。国务院批准了劳动部党组的报告, 并建立了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这四所学校分别设在天津、上海、沈阳、开封。后更名为技工教育师范学院, 专科层次, 由原国家劳动部主管。1961年,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 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先后停办, 下放到地方改制为技工学校。
根据l964年7月刘少奇在天津对半工半读教育所做指示的精神, 1965年3月, 天津市成立了天津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 培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该学院建有机械、化工、电机、无线电四个系, 各系分别建在天津磨床厂、天津有机合成化工厂、天津新安电机厂、天津渤海无线电厂, 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该院由天津市教育局主管。1964~1965年, 招收高中毕业生599人入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 该院停办。
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和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的建立, 表明我国第一代领导人不仅注意发展半工半读技工教育, 同时对培养技工教育师资也高度重视, 把培养技工教育专业教师作为发展我国技工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为解决技工学校教师来源问题, 1978年11月, 原国家劳动总局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恢复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问题的请示》, 国家计委、教育部于1979年1月10日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 该报告提出“目前, 技工学校的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解决师资问题是办好技工学校, 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今后国家虽然可以有计划地分配一些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技校的师资, 但是, 无论从数量上和专业需要上都难以满足技工学校的需要。”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13位国务院领导圈阅批准, 同意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 即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山东技工师范学院、河南技工师范学院。四所学院分别设在天津、长春、济南、开封。后来实际招生的只有两所, 一所是天津技工师范学院 (即现在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 一所是吉林技工师范学院 (即现在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由劳动部直管;1983年吉林技工师范学院由吉林省直管, 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于1979年开始招生, 天津技工师范学院于1980年开始招生, 1983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简称《决定》) 提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解决职教师资问题, 《决定》提出“师资严重不足, 是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矛盾……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 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决定》指出, 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解决职业学校专业师资来源的重要途经, 这体现了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 特别是对建设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给予高度重视。
从1979年到1988年是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大发展的时期。这期间我国先后建立了11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山西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在这11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是经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院校, 其他院校均为地方举办的院校, 大多是由普通高校的分校或专科学校升格为独立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建立, 扩大了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的数量, 开始了对职教师资培养方法、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在此期间,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首先进行了招生制度改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84年开始招收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 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高等学校。改变了多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局面, 在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之间架起了立交桥, 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开辟了新的发展途经, 体现了教育公平,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高校的招生制度。在教学改革方面, 对学生加强了技能训练, 注意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开始探索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的方法和途经。
1994~2000年, 有4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被合并到其他高等院校, 其中, 上海技术师范学院1994年合并到上海师大;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6年合并到河北师大;山西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合并到山西师范大学;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到浙江万里学院。1998年, 原广东民族学院改制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个时期, 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共有8所,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规模趋于稳定。在此期间, 原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1998年) ,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2000年) 。
为了交流办学经验, 这些院校从1986年开始自发组成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协作会。1992年, 在协作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委员会 (简称“职技高师委员会”) 。职技高师委员会通过组织会员单位进行协作研究, 完成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36个专业目录的研讨制定工作, 使得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设置摆脱了传统师范教育模式的束缚, 走上了符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规律的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这些专业目录一直沿用至今。制定了农艺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服装与工艺设计教育3个本科专业的示范教学方案, 组织了各专业50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完善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评估指标体系。
在此期间,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对毕业生实行技能考核, 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在大学毕业生中首先实行了“双证书制” (即学生毕业需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92年首先在技校生源专科生中实行“双证书制”, 从1993年开始, 在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中实行“双证书制”。其教学成果“实行‘双证书制’, 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于1997年荣获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一体化”教师的核心内涵是:要求培养的师资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 这是职教师资素质的本质特征和专业化基本要求。“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已成为“双师型”教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提出了“培养未来的教师具有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既教理论课又教实践课的能力”, 说明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符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实际, 也符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要求。
2001年至今, 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人们从名称上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混同为专科的高职院校, 给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招生、引进人才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有7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更改了校名。其中, 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2002年)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2002年) ,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2002年)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03年)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2004年)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2005年)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 (2005年) 。
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普通高校的合并形势, 促使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吸纳其他院校扩大规模, 增加专业数量和招生数量。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都通过合并其他院校扩大了规模。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使得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范围扩大, 已由单纯的培养职教师资扩大为既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 也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功能得到拓展。通过多年的发展, 这些院校的办学实力增强, 提高了办学层次, 已由培养专科、本科毕业生提升到培养硕士层次毕业生。2002年,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首先申报硕士授予权成功。之后河南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等先后申报硕士授予权成功。
这些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逐步完善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和“双师型”教师理论, 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科技学院总结提出的“实施‘四双工程’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成果荣获了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不仅完善了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 也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理论。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的启示
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 目的是解决职教师资来源不畅的问题师资在教育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没有合格的、高素质的师资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就要有合格的师资, 而合格的职教师资, 需要相应的院校来培养, 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新型院校。如果说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对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仅限于建立专科层次的技工教育师范学院, 那么第二代领导人不仅继承了第一代领导人的做法, 而且提出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承担培养职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由此可以看出, 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不仅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的共同期望, 也是两代领导人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做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1978年, 国家计委、教育部向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提出恢复技工师范学院的根本原因是“解决师资问题”, 并提出“今后国家虽然可以有计划地分配一些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技校的师资, 但是, 无论从数量上和专业需要上都难以满足技工学校的需要。”特别强调了高等学校毕业生难以满足技工学校的专业需要和数量需要, 导致技工学校师资来源不畅、渠道不通, 已成为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更明确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保证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若干”之意应是新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规模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或基本适应。所以, 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为了培养适应职业学校专业需要的合格师资, 解决职教师资来源不畅和职教师资短缺的矛盾。
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 沿着开创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特色之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的基本经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 既不同于普通工科类院校, 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是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体的新型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各校都经历了艰苦的、曲折的探索过程。从他们的发展道路看, 他们在办学的过程中都坚持了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 都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培养职教师资的途径、方法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依靠本院教职工攻难克艰、奋斗拼搏。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总结的“实行‘双证书制’, 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办学模式, 凝聚了该院老一辈教职工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办学模式, 在教职工中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在讨论中, 始终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培养中职学校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教师为导向, 统一教职工的思想和认识, 并组织教师、管理人员深入到职业学校调查研究, 让他们向自己的服务对象学习, 听取职业学校对办学工作的建议。这些工作对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改革招生制度到教育教学改革, 从加强技能训练到实行技能考核, 都得到了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而且在每项改革中他们都付出了艰苦劳动。就这样通过十几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 使“实行‘双证书制’, 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办学模式获得了国家认可, 为填补我国多年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空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本专业工种中级及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适应中职学校专业技术教学的需要, 这是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难以做到的。学生的技能训练一般都是在本校的实训基地进行。因为到企业进行技能训练有困难, 一是企业没有这项职责, 二是企业注重的是完成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因此,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注意增大投入,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注意实训设备的购置和更新, 为学生实训提供比较好的条件, 并针对过去大学生能说不能做的弊端,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实际生产中敢于动手、敢于实践, 成为能文能武的新型人才, 避免了大学毕业后再到技工学校培训技能。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 建院初期经费紧张, 国家资金投入不多, 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的要求。因此, 学院多渠道争取资金购置实训设施,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共争取到18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和日本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无偿援助18亿日元, 使实训基地建设得以完善, 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 加大投入, 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设施的更新, 是这类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教人才培养比例达到大体相当, 但中职教育师资不足的矛盾突出。2008年中职学校平均生师比已达23∶1, 中专学校的生师比已高达31∶1。“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2005年我国中职学校 (不含技工学校) 文化课教师282240人, 占专任教师的47.94%, 专业课教师289237人, 占专任教师的49.13%, 实习指导教师17217人, 仅占专任教师的2.92%, “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师的24%, 中职教师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 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太少, 使职业学校合格教师的来源少、数量不足。我国支撑普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师范院校共有142所, 其中普通师范院校136所, 重点师范大学6所。而全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仅有8所, 占全国师范院校总数的5.6%, 很难形成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体系, 更难以满足职业学校引进合格教师的需要。这导致职业学校大部分新进教师不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 进入职业学校后需重新培训, 既浪费资金, 又浪费人力, 长此以往, 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贻误职业教育事业。
总之, 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50年的发展历史看, 其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三十年只建立了八所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数量实在太少。现在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黄金时期,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大有作为的。在新的形势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更应坚持多年来在办学中形成的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办学风格, 继续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一体化师资, 更好地发挥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 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炳耀, 马万昌.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现状的分析[A].首届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
[2]张炳耀.全国40所职技高师类院校教育调查统计报告[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篇5
论文摘要:对职业院校《数控编程技术》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本人进行了探索。在数控编程技术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学生对数控编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专业,数控编程,教学方案,双师型教师
对职业院校《数控系统原理》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本人进行了探索。在数控编程技术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学生对数控编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从而构建行动导向的知识模块。在总结过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希望能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活跃课堂气氛、变通讲述方法
学好数控技术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获得理论基础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数控技术本身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没有生动的事例可以讲解,也没有经典的故事可供引用,传统的灌输的方法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同时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
例如:生动形象的比喻
问题:刀具的补偿概念是数控编程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学生对于刀具补偿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好像知道了,但是应用时就往往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刀具补偿概念的理解深度上不够。
解决方法:例如在讲述刀具的半径补偿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让学生不但记住指令而且能够理解。通过比喻不但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了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而且由于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实际应用上更能灵活多变的使用刀具半径补偿功能提高加工效率。
小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例都可以被引入到数控教学中,教鞭、粉笔盒、钢笔、书本、讲台等都可以作为道具,同时数控系统、数控编程中的很多理论都可以采用计算机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
二、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合并,而是从知识体系上的融合,具体根据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的需要,设计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方式,以及融合的比例。例如有些课上实训后开始讲授理论,如讲授数控加工刀具时,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生通过理论讲解并现场使用,马上就理解了原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实习教学是数控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数控加工牵涉到机床、夹具、刀具、工艺路线、切削参数及编程方面的知识,由于数控设备少,我们可先在普通设备上培训有关知识,避免一开始就就让大批学生涌向数量不多的数控机床,等到相关知识准备好了,需要进行程序运行时才上数控机床,这就大大减少了数控机床的工作量,从而缓解了设备不足的压力。因此,我建议实习应按普通机床加工(如普车、普铣)→仿真模拟训练→数控机床操作三步进行,其中,普车普铣旨在让学生掌握主要的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夹方法。训练其对不同材料,不同零件,采用何种工艺路线,及在不同的工艺路线、不同的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及切削深度条件对工件的形位精度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切削加工参数和工艺路线制定的感性认识。仿真模拟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编程指令和机床面板的熟练程度,为在数控机床上的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因指令不熟而损坏数控设备。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现有的教具进行多元化教学
在讲述数控编程时,我们都会给学生准备一些图纸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如果只用工件的图纸的.话就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图纸毕竟不能完全的把零件的所有特点表达的非常的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所编写的程序的加工结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我们在提供给学生图纸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已加工的工件的话,效果就比较好了。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需要将零件的图纸和零件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程序运行的结果就是这个工件了,即省了很多时间对零件的特点进行讲述,又把被动的讲述变成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学会能够根据工件的实际特点确定加工方式,能根据工件的最后几何形状主动思考编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行解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件,但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却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换成主动思考的角度了。这一转换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数控教师进行再培养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数控专业又是一门工程实践性的学科,且发展很快,对从事数控专业的教师而言,应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实践的示范者。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这一环节的训练,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该专业的特点,在理论上还需加强专业学习,把教材钻深钻透。因此,作为数控专业的教师必须加强“双师型”能力的培养。作到台上能讲,台下能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地把这一门课上好。而要做到这些,任课老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老师一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老师尽快向双师型过渡,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培养,更为重要。学校应尽量为教师的理论提高创造必要条件,争取多让老师参加社会或高校的理论培训和学术交流,让教师能熟悉和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及时掌握最新理论,在实践上,学校也应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操作,参加实习指导,为教师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条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数控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生产第一线为目的。数控编程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能够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门技术,并能够使用这门技术为生产制造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高技能人才。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忠实的愿望。困则思变,只有在不断的变化和尝试中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更多的新技术的出现,职业学校的老师必然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如何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技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永恒的探讨主题。
参考文献
1 数控加工工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6
2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朱燕青主编.10
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等职业院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6-0000-02
1当前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1.1不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某些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应用方面,主要是指教学信息、活动信息、学生信息、科研信息和学校物资管理信息等。但是,信息技术在每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学校的某些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没有合理地应用这种高科技工具。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很难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对网络数据库的使用也不尽如人意。有些图书馆甚至还采用人工登记记录图书借阅信息,这种方式很难实时跟踪图书的走向,极易造成书籍丢失和记录不准确的情况发生。在科研管理方面,工作人员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较低,不能及时更新科研信息,非常不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导致了教职工不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情况,耽误正常科研工作的进行。
1.2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缺乏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学校的认识,没能全面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了学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带有一些个人的工作偏见和盲目性。部分院校因为领导缺乏信息化管理学校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忽视了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一直没有加大投入。另外,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信息的涌入,以及信息超快的更新速度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产品的重要性,而学校陈旧的信息设备和信息化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这种生活和工作需要,导致了学生和教师不能及时地了解最新的信息。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喜欢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更喜欢学习形象直观的知识,喜欢用快捷地方式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1.3推广信息技术的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健全的信息技术推广机制,导致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能得到及时地更新,从而影响了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推广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才。但由于优秀管理人才的短缺和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看法,导致了很多有实践经验的网络技术人员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工作。没有优秀人才的参与,很多学校的信息网络管理疲于应付,很难满足学校教学和教师科研的日常需要,更谈不上深入地推广应用。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即使有些教师能够自觉地引入信息化教育理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也会由于学校落后的教学设备而被抑制,难以发挥自身对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导致信息技术很难在教师队伍中得到确实落实。多数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课程时,均缺少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也就是缺乏较完整的教育评价机制。因此,学校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不能及时了解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加快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应用的方法
2.1打造信息化的校园。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校园中,打造信息化、数字化的校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学校做好合理规划、预算投入资金、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很多便利,比如,将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工作进行结合,生成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与教务处管理工作进行结合,生成教务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结合,生成科研管理系统等。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发校本资源,放眼校外,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合理开发校外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2重视推广信息技术在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应用。将信息技术深入地应用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为教职工的工作提供便利服务,需要高职院校下大力气去改革当前的校园管理模式。首先,学校应加大行政干涉力度,保证信息技术的使用得到落实,要求各部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完成工作。其次,学校应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对在推广信息技术中表现好的教师予以奖励,激发教师对建设信息化校园的积极性,督促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这项推广工作中,激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信息化数字管理系统,促进信息技术在校园的深层次应用。
2.3提高教职工的信息化意识和素养。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和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大信息技术在校园发展中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认识信息技术对学校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意义。学校领导应加强组织培养教职工的信息思维、信息意识、信息手段、信息能力等,因为这些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和推广。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校领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学校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学校管理人员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能否成功地应用在校园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观念,适应教学的信息化手段,转变自身角色的定位,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2.4统筹信息化管理资源。成功的管理经济说明,高职院校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信息化工作机构,拥有一批懂业务的行政管理领导和专业的、高素质的骨干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献计献策。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资金短缺,所以要整合利用学校所有的信息化资源,包括所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由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开发、调配和维护。这样做的好处可以避免学校的重复投资,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达到较高的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还方便学校执行统一管理标准,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促进信息技术与资源管理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教职工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动性,加快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2.5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定期对教师、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和发展自身鲜明的教学风格,在管理上要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根据不同岗位上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对教师的培训方案也要有所侧重,要求全体人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网络操作信息资源的能力,适应网络的自动化管理,培养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师资队伍。同时,针对那些能够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工作进行结合的教师,予以奖励,并为其提供了解国内外先进信息动向的学习和深造机会,更好地提高其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能力,为以后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方案。
3结语
将信息技术很好地在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学校首先要认识到当前应用信息技术后出现的一些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然后再根据问题的产生根源探索解决方法。高职院校的发展要紧扣当前高职院校的特性,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正确定位信息技术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处理好教职工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逐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的高职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柳琳,杨雪平,吴刚.浅谈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2,9.
[2]姜轮.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3]程聪.高职院校信息化机制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2.
[课题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招生考试科学研究专设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环节考核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尹桂瓒(课题编号ZK1106341C079)。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德育问题浅析 篇7
一、目前高职德育发展出现的问题
目前高职的发展十分迅速, 在办学数量和规模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随着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 高职高专学生正处在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 这一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 如何对高职生进行道德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以下这些地方。一方面, 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 高职生的特殊性体现在, 其总体录取分数处于并高考第四批和第五批范围, 且学生来源层次比较多, 除普通高中生外, 还有中专、技校毕业生和少部分初中毕业生, 高职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远比普通高校大学生复杂。因为录取成绩等的原因, 他们在学习水平、知识深浅和经验理解上就比高校的学生慢一拍, 能力方面也要或多或少的表现的比较落后, 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 得考虑他们的不同和特殊性, 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进行。另一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轻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符合高职生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部分的高职都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要关注欠佳。学校的公共德育课理论性太强, 针对性还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了:首先, 德育内容陈旧乏味, 理论性太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以理论为主, 内容空泛枯燥, 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思想和心理特点, 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无法使学生产生兴趣。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方式仍然以课堂教授和校内活动为主, “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普遍。最后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大部分的只能是伪君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参与, 在所谓的由学校安排好一切步骤的德育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做出符合人们预期的表现, 至于这些表现是否出于学生相应的道德动机和愿望, 则无人关心。长此以往, 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兴趣, 更会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淡化和道德情感的冷漠。最后, 德育的评价体系单一片面化。现行的高职德育评价考核方法仍是以理论考试为主, 学生道德素养的高低是以理论考试分数的高低来排定。于是道德学习等同于道德理论和规范的背诵。近些年来, 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在尝试改革德育评价体系, 试图将重点从理论考试转向道德行为和实践的评价, 其中较为流行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将品德培养目标转化成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行为, 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各种要求进行打分, 以此作为德育考核的依据。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激起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兴趣, 但是会使得学生单单为了完成要求规定而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很大部分是不愿去做的, 因为做了也没有得分, 于是不可避免地引起另一种极端, 学校道德教育变成了纯粹的功利化的交易。
二、相应的对策
德育教育具有相通性和普及性的, 但是高职它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在这方面,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实验对高职学生德育的开展影响很大, 有交大的借鉴意义。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就是让儿童观察榜样在对充气娃娃的行为习得问题, 得出了榜样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该行为的习得。借鉴该实验的操作, 高职的德育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第一, 理论方面的调整是必须的, 选择正面的教材, 加入好的为善榜样, 这样才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实验中我们得知了, 首先选择好榜样,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榜样表现出好的行善行为, 并且对之加以奖励赞扬, 这样使之影响更深刻。理论课的传授中, 我们就可以通过榜样的展示, 传递给学生正面的信息, 无形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做法得体, 什么样的表现有损个人的道德修养。第二, 在实践生活中, 强化道德教育。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 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创设社会化的学校环境, 把学校建成一个雏形的社会;另一方面, 高职生要获得专业技能的发展, 必须到校外的各个企业中去实习, 学生实习实训环节多, 时间长, 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自然融为一体。教育者可以沿着班杜拉的路子探索前进, 充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进行合适的道德教育, 让学生在理论教育中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把头脑皮层的外在符号变为深刻的内部表征, 引导学生在他们所参与的一切社会活动中获得直接的实际体验, 帮助他们学会做一个“有用的好人”。第三, 强化过程。如果缺少强化这一环节, 即使学生做的再好, 也不能够持续, 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 往后的生活中, 为让学生在无形中将养成的好的道德品质持续保持, 就的让德育的作用在学生的自我实现中发挥作用。鉴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们可以运用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通过满足学生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求, 激发他们的活力与强大的目标动机, 实现成功就业。
总之, 德育作为高职教育事业大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备受大家的重视。为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不但要加强业务技术的传授与灌输, 更重要的是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的方向是人类灵魂的指挥棒, 事关职业教育的兴衰成败。按照《决定》高职院校对道德教育的部署, 动作要快, 力度要大, 工作要实。道德教育的改革和落实, 主宰着高职的前途命脉。搞好德育这块, 就为开创高职德育的崭新局面做了大贡献。因此, 我们要在猛抓教学的同时, 更应先做好道德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Z].
[2]雷娟.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8, (3) .
[3]石玉.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研究, 2006, (2) .
[4]李大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3) .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篇8
我国目前推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 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的客观测量和评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任职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鉴定, 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初、中、高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考评。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 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
二、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基本情况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 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 也是保证职业教育正确发展方向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行职业技能鉴定, 推行“双证书”制度, 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
(1)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 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给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双证制”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如:淮北市二职高毕业学生持“双证”数量与就业成功率成正比增长。 (1) 该校毕业生参加技能鉴定获取证书人数逐年增加:由2001年243人、2002年271人;2003年295人;2004年388人, 上升到2005年的536。持双证毕业生比例也由2001年的90.6%上升到2005年的99.1%。 (2) 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与毕业生持双证就业率同步增长。毕业生就业率由2001年的92.6%逐年递增, 上升到2005年的98.9%, 毕业生持双证就业率也由2001年的97.5%逐年递增到2005年的100%。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方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强化了技能训练的效果, 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不断增强, 职业资格证书开启了毕业生就业的“大门”。对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
虽然职业技术院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生数量和“双证”持有量与就业率同步提高, 但就参加鉴定的专业工种少及开展鉴定的基础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加以完善。 (一) 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技能教学水平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 国家规范87个通用工种必须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有些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培训和鉴定的职业 (工种) 有限, 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渴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学生要想能够胜任较好的岗位, 必须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操作水平, 而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只列, 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要求。 (二)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偏少。我市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成逐年增长的趋势, 且鉴定比例也稳步提高, 可是,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参加鉴定的人数时高时低。鉴定的职业工种也不均匀, 有的专业几乎全部多参加鉴定, 有的专业却少有人参加。
四、推行毕业生持“双证”的措施
(一) 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用制度来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 落实“双证制”。通过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界定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资格, 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从而促使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主动地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落实“双证制”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提高就业成功率, 从制度上保证了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
(二) 建立毕业生就业后“职业资格证书”服务体系。依托学校建立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职业资格证书”服务体系, 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 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状况, 根据毕业生的反馈, 及时指导学校改进教学计划, 调整教学重点, 提高教学质量, 不断根据市场就业需求, 拓宽“双证制”的服务范围, 发挥开启就业大门“金钥匙”的作用。
(三) 依托实训基地, 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基础保障。职业技能鉴定实际操作部分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做基础。实训基地规模的大小、设施的齐全完备对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起决定性的作用。建议建立一批能够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 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四) 扩大考评员队伍, 提高考评员素质。建议举办考评员业务培训, 培养造就职业技能鉴定专家,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只500人的鉴定队伍, 满足不断扩大的职业鉴定工作需要。
(五) “双证”搭桥, 定单培养。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双证”培养制度, 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使学生学以致用, 实现零距离上岗, , 同时也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 引导学校实行“订单”式培训是一条值得推广的路子。其一方面指导学校将职业技能培训引入专业课教学, 面向全体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实施“双证”培养制度;另一方面指导学校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使毕业生有稳定的就业渠道, 确保双证制的实行。
摘要:加强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促进毕业生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成功率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2010年) , 2007年4月总第220期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篇9
1 体育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为企业培养知识丰富、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素质,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更要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身体。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准技术人才,面对有一定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的岗位,没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再高的理论知识修养和再强实践能力也是“空中楼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为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撑平台。
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在学生的科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却难以令人满意,十分令人担忧,下面从教师方面、训练场地和体育器材方面以及学生积极性方面分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2.1 教师方面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虽然也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校园,但在社会大众心目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本科院校根本没有可比性。受此影响,许多高校教师或应届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任教,造成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人员的匮乏和教师队伍活力的缺失,加之一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在职教师受经济大潮的影响,纷纷利用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人际关系优势下海经商,又造成了在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职业院校在职教师人心浮动、人心思变,诸多不稳定因素极大地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训练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匮乏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教育经费经常不足,生源较少难以通过学费提供学校基础建设、训练场地、体育器材以及教师福利待遇方面的资金,导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发展与基础建设、环境改善的错位,高等教育所必需的课堂教学活动环境难以创设,使体育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训练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匮乏使体育课堂教学难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导致体育教学低水平运转,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3 学生积极性缺失
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位于较低位置,学生大多来自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落榜生,自身素质较差,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目的和人生目的也不明确,在课余时间网吧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高职教师队伍人员处于短缺状态,造成高职体育课程难以全面展开,很多高职学生选修的课程内容无法完成,课堂活动内容只能以足球、篮球和排球为主。加之,高职体育课程受学生下企业实习的影响被压缩到两个学期的课程,体育教师经常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强制学生进行各项课堂活动。体育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强制性难以调动本来学习目的就不明确的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活动处于应付状态之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但要积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最大限度吸引优秀教师加盟职业教育,还要从体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入手,营造优秀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 体育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把学生的课堂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学生认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系,要考虑将来企业岗位要求对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色、职业特色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还要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个人品质,按照高等体育教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1.1 体育课程结构设计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根据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要求、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采取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体育课程结构,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以满足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分阶段教学。(1)起始阶段(以一年级为主)。以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指导思想,强化体育基础知识与保健知识的学习,开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必修课,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学生高效进行体育课程的再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体育课程结构还要体现出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体育训练项目,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2)发展和提高阶段(以二年级为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运动兴趣以及职业学习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巧与训练方法,根据学生爱集体运动的特性开设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和健美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
3.1.2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明确了自己专业的性质差异以及工作岗位对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就要与学生所选择的专业相适应,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从而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性。
首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开展课堂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文秘专业、会展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于形体线条美有一定的要求,对他们积极开展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能,塑造学生形体美。数控加工、模具制造、航空电子技术、机务等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耐心、周密、细致方面的培养,对他们开展武术、健美操、乒乓球和羽毛球活动,通过武术陶冶学生文静、细心、镇定的心理素质,通过健美操、乒乓球和羽毛球锻炼学生肢体动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对于交通运营专业、安全技术专业、连锁经营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展篮球、足球、集体舞等群体活动项目,在集体娱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意识。所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要有纠正性和保健性。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极易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导致职业病的产生。包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珠宝鉴定专业和社区服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进行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影响学生胸部和心血管的健康,对他们开展健美操、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等活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给予学生心肺功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而对于交通运营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武术教学,以舒缓、连贯的肢体动作使学生紧张和亢奋的神经得以放松。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益于职业病预防的运动习惯的培养,对于将来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身体健康将会有非常积极的保健作用。所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纠正性和保健性能够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极大地改善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身体健康情况。
最后,体育课堂教学要突出合理性、协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不但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纠正性和保健性,促进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工作过程中,会出现长时间不活动的身体部位,且不活动部位的发育明显会落后于经常活动的身体部位,造成身体发育的不协调,影响学生的形体美和健康。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针对学生将来工作对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探究体育教学内容和结构的科学化,探索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快速成长创造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为社会造就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
摘要:本文以体育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然后论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详细论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郑茂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5(32).
[2]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军队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 篇10
课程标准是院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范, 是指导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文件, 是选编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以课程标准代替课程教学大纲, 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 代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制订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军队院校职业技术教育有其特殊性, 其培养对象是专业技术士官, 他们入伍前的文化基础存在很大差异, 有初中、高中、大专等层次;入伍前的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 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针对这样的特殊群体, 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制订课程标准, 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 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必须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做到有据可循、科学严谨。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 人的先天差别甚微,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异, 只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 95%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这一思想为军队院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与制订课程标准的出发点相契合, 那就是通过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 使绝大部分培养对象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 为部队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军事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职业技术教育, 其培养对象的就业方向具有很强的定向性, 就是要为部队的不同专业技术岗位培养合格的专业技师。因此, 课程标准的制订必须以工作需求为牵引, 以更新教学观念为先导, 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创新课程设计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为主,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 坚持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准确把握课程设定, 科学确定课程目标, 系统规范内容标准, 整体优化教学实施, 切实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促进学生德、智、军、体全面发展。
四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
制订课程标准是推进军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严密组织、深入研究、充分论证, 才能确保课程标准特色鲜明、科学可行, 以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促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有效落实。制订课程标准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岗位的实际需求决定了军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对象履行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也就确定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 即着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 确立学员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系统规划教学的准备、组织、实施和评价等环节, 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内容, 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 针对性原则
贯彻个性化教育思想, 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坚持因材施教。遵循课程教学规律, 突出课程特色, 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指向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3. 发展性原则
紧密跟踪军事、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 并及时吸纳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的改革成果, 优化教学设计, 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五课程标准的特点
1. 课程标准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标准中, 课程所包含项目中的每个学习任务, 都规定了学习内容, 并明确了应达到的学习标准。同时, 还提供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安排, 从而使教师明白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学员明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 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 课程标准使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纵性
课程标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格式规范、表述准确。陈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应使用恰当、内涵明确, 如说出、复述、解释、比较、判断、使用、完成等, 根据这些行为动词的实际含义, 学生能明确课程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以及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也便于教员把握教学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3. 课程标准便于教学实效的即时掌握, 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把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分为平时评价和课终评价。平时评价是对教学实效的即时反馈, 有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 并即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弥补措施,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六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标准是军事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实施的基本依据, 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确保军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为部队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搞好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分析课程标准, 认真备课
备课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首要环节。教师备课时, 要在明确课程的地位与性质、秉承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首先把握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 然后分析各个项目的教学目标, 最后找出项目中的各项任务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 教师才能以目标为牵引, 认真筹划各个教学环节, 做到心中有数。另外, 无论落实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都要注重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不断地向学员传递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重视学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他们树立起献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崇高理想, 培养出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锻造出遵章守则、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从而彰显军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鲜明特色。
2. 注重过程与方法, 瞄准目标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中心环节, 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因此, 无论落实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都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3. 坚持评价标准, 落实目标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篇11
1.学生校外实习困难重重
企业走向市场,更加注重生产效益、技术保密和生产安全,学校难以建立长期稳定、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对学生下厂实习的态度从积极到应付,进而变为消极,各种限制条件很多,实习往往变成了参观。笔者学院与兖矿鲁南化肥厂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化工专业学生在完成氨合成、尿素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在该厂进行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但1999年以后,由于企业政策的变化,生产实习开始变得困难,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遭遇了尴尬。
2.增加实训工位,提高动手能力的要求
学生校外实习变得困难重重,于是实习只能依托校内实习基地。但由于经费不足,各实训室所能提供的实习工位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到位,特别是在讲授有关工艺流程,装置开、停车和事故处理相关内容时,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
1990年,北京化工大学仿真中心在国内首先提出并倡导采用全数字仿真技术解决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问题。2005年,笔者学院开始把仿真训练软件引入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这一系统投资小、运行和维护费用较低,能够兼容多种典型的化工流程,具有工业级规模精准的静态与动态特性,因此在有效满足实习工位的前提下,很好地满足了实训教学的要求。
3.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型化工基地遍布全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化工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大量先进的生产装置被投入生产,这些新投产的装置具有很高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目前,国内外大中型化工生产装置普遍采用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集中显示和分散控制。2009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也下发文件将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化工企业作为自动化控制改造的重点。可以预见,自动化控制是今后一段时期化工装置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
4.节能降耗、减少开支的需要
仿真培训系统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化工职业技术训练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在保障安全生产、降低操作成本、节能、节省原料、保障人身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5.企业技能鉴定和员工培训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仿真系统应用于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技能等级鉴定。如,中国石化的四个高级技师基地将仿真系统用于技师培训与考核;在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下发的《高级化工总控工操作技能考核准备通知单》中,要求把化工单元操作仿真软件或化工单元操作训练装置作为实操考核内容项目。
仿真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员工培训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石化企业已经全面应用仿真系统,新建或改造装置操作技能培训、在岗人员技能提升培训、系统操作员的技能培训、新入厂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二、化工仿真软件涵盖的培训内容
目前,国内大中专职业院校普遍采用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教学培训软件。笔者学院化工仿真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操作仿真和工段级仿真两个层面,单元操作培训使用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CSTS2007版本,基本涵盖了所有常用化工操作单元,见表1。
工段级仿真(五套):甲醇合成工段、常减压炼油、丙烯酸甲酯、空气分离、乙醛氧化制醋酸,涉及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等相关领域。
三、化工仿真培训的不足
当然,再好的仿真软件也代替不了实际生产,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还是应该购置实验实训设备,结合仿真软件开展教学,效果会更好。正版仿真软件价格不菲,而国外职业教育实习仿真软件虽发展较快,但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和软件汉化等制约因素,引入国内还需时日。同时,仿真技术并非十全十美,其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软件的开发需要采集化工装置的各项工艺参数建立数学模型,但因为各种影响因素相互制约,实际生产时的工艺条件变化比仿真模拟时要复杂得多。二是程序开发有漏洞,违反操作规程的程序设计时有发生。三是一机(计算机)一位(工位),在装置开、停车过程中,操作者既担任内操角色,又担任外操角色,无法训练两个角色间的团队配合及协调行动。四是软件无法模拟现场装置的实际动手操作,也就是培训中还需要培养操作人员对现场装置的几何空间概念的把握,以及对操作设备与部件的操作力度、动态时机的把握。
四、仿真技术的发展展望
1.3D仿真软件的研制开发
3D仿真软件具有化工工艺仿真、场景展示、设备展示、系统展示、结构展示、功能特性展示、参数展示、工作原理展示等传统2D仿真软件所不具备的功能。通过3D仿真模拟,学生可体验真实化工工艺系统的所有功能(开采和生产过程、操作、控制、性能、安装、维护等)。软件人机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流程简明,更易于学习、掌握。
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开始了3D仿真软件的研制开发,并取得了初步成功,目前正处于测试和推广应用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D仿真软件会逐步取代传统2D仿真软件。
2.全流程级半实物仿真工厂的建立
随着我国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快速发展,装置不断大型化、复杂化,自动化水平普遍提高,这对职业技术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技术培训的成效,在仿真培训硬件设施上,需要建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有较强适应性的流程级、规模化实训装置,特别是要求仿真培训系统不但能够模拟控制室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的操作,还应当模拟现场装置的实际动手操作,也就是要培养操作人员对现场装置的几何空间概念的把握和对操作设备与部件的操作力度、动态时机的把握,其中还必须包括控制室操作人员与现场操作人员的团队配合及协调。这些训练内容对于实际生产中复杂系统的开停车、非正常工况的处理以及事故紧急状态处置等非常重要。
2007年,由上海市教委投资,北京化工大学仿真中心、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与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全流程级半实物仿真工厂,将我国化工仿真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本装置吸取了国内外相关系统的优点,将缩小型(10:1)半实物流程装置、微机控制系统与全数字仿真技术结合,实现了多种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即定量动态建模与仿真技术。它具有工业级尺寸、工业级增益和时间常数、高精度动态模型,采用了半实物仿真平台技术(具有真实的三维空间位置、真实的操作力度)和过程控制组态平台技术等。现代化工仿真工厂集多种教学和实训功能于一身,全工况可操作,真实感强,一机多用,无需物料,没有产物和副产物,维修简单,节能、安全、环保,投资小、见效快,符合对实训系统的要求,是工业实训技术的一个新的飞跃。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篇12
1 业群式岗位体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1.1 项群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认为“许多运动项目具有相似的特点和属性,我们把具有相似特征和属性的项目归属为同一类属项目,称之为“项群”,而把揭示和反映项群运动训练规律的原理称之项群训练理论”[10]。在项群训练理论思想指导下,我们从体育运动训练学视角,对现行千差万别的职业劳动岗位,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职业劳动岗位身体活动的内在规律,按照职业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规律等,把具有相似特点和属性的职业劳动岗位组合到一起。从而各职业技术院校把所设置的专业,根据其对应未来的第一职业劳动岗位的类属特点,又可以进行跨专业重组教学。
1.2 指向性教育政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提出:“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也提出:“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我国对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指向性政策更加明确。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教职成[2009]3号)要求:“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根据我国诸多相关职业教育政策指向性要求,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围绕专业性特点,进行定向性,实用性教育,以直接服务于未来劳动者的职业岗位。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最为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统一的发展,就是要培养具有全面工作能力的人。他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11],“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2]所以,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2 基本概念
2.1 业群
任一职业劳动岗位的劳动者,为了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所有的人体活动都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表现出一定的身体活动特征。根据职业劳动岗位所承担的运动负荷和身体活动特征,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某种规律性,我们把劳动时所有表现出来的相似运动负荷属性的和具有相似的身体活动特征的,归属为同一类别的职业岗位群。从而,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对应未来的第一职业岗位,划入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称为“业群”。
2.2 业群式岗位体育
是指在“业群”的理念指导下,从体育学视角,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按照对应未来的劳动岗位划分,把他们在劳动时,具有相似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相似的准职业组合到一起,以专业群形式,对他们进行各种体育教育活动,及保障其正常运行的手段和机制等统称为“业群式岗位体育”。
3 指导思想
业群式岗位体育的指导思想重在揭示和反映职业岗位内部之间和行业之间,身体活动规律和运动负荷特征的规律,突破专业岗位与行业的界限,在职业岗位劳动中以“职业岗位群”形式出现。在职业技术院校,按照职业岗位群规律特点,对当前所设置的专业,按照相似属性进行跨专业和跨行业归类重组,以“专业群”形式出现,以达到化繁就简之教学目的。把视野的聚焦点放在未来职业岗位群身体活动的劳动特征和运动负荷上,从运动训练学视野,把握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育的规律和体育目标的脉搏,尽可能涵盖职业技术院校当前各个专业和社会上行业,甚至是未来的新兴专业和行业的身体活动特征(这里的专业对应未来的第一职业岗位,称为“准职业”)。
4 业群式岗位体育基本内涵
4.1 是服务职业岗位直接应用性体育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实际上生产出局部工人的技艺。另一方面,手工业把局部劳动转化为一个人的终生职业”。[13]而局部技艺的局部劳动必须具备局部身体的劳动素质,才能胜任这种局部技艺终身性需求,研究表明,“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技能操作的”[14]。尽管“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15],新兴工具、手段、工艺将会不断涌现,然而,作为活劳动力的人将永远是劳动岗位的掌控者,局部技艺的局部劳动对人体局部的相关身体素质对等要求将不会改变。业群式岗位体育从“岗位体育”字面上就可见一斑,其侧重点以职业劳动岗位的素质需求为出发点,紧扣职业岗位劳动直接需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等,构建体育教学内容,突出“必须、够用”为生产服务的教学思想。
4.2 是发展服务职业岗位的特殊技能性体育
职业劳动岗位局部技艺的局部劳动特征,不仅对身体局部相关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提出了对应性要求,而且很多职业劳动岗位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局部劳动以外的特殊技能,才能胜任所在的劳动岗位。如保安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而且需要掌握攻防技击技能,学会擒拿格斗,方能应付突发的暴力性事件,保一方平安。旅游宾馆服务不仅要发展腿部肌肉耐力,上肢平衡,灵巧能力,还要学会棋牌、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等休闲娱乐技能,才能满足宾客服务需要。航海要学会游泳,学会生存自救和救人技能能力,方能更好地适应海上作业,提高应变和处理突发事情能力。
4.3 是全面发展的终生体育
“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16]“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17]。为了克服局部劳动给身心发展带来的片面性的缺陷,业群式岗位体育在注重岗位直接应用性素质培养的同时,也注重肢体局部劳动部位的保健训练,预防长期局部职业劳动的局部劳损,或相关的职业病的发生;注重肢体局部劳动以外的肌肉补偿性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克服身体局部部肌肉运动性“饥饿”现象,防止肌肉的用进废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未来的劳动者理解和学会必要的自我锻炼和保健技能,保持服务劳动岗位的健康身体,养成服务职业岗位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5 业群式岗位体育划分原则
5.1 负荷性原则
职业岗位劳动者工作时,必然要有一定的肢体活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人的身体总要承担一定运动负荷的。按照运动负荷的性质,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体能主导类和非体能主导类,把相对较大负荷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劳动岗位归为体能主导类。对于非体能主导类再结合其他特性划分,根据人们思维习惯,把相对于体力劳动的,运动负荷非常小,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劳动岗位归为心智主导类。而对于其中有一类职业,工作时运动负荷介于脑体中间,又明显表现出灵敏特征的职业劳动岗位归为灵巧主导类。马克斯也曾认为,“在一种操作中,他必须使出较大的体力;另一种操作中,他必须比较灵活;在第三种操作中,他必须更加集中注意力,等等;而一个人不可能在相同的程度上具备所有这些性质”[18]。
5.2 合并性原则
还有一类职业岗位,劳动特征表现比较模糊,不象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灵巧类劳动那么特征明显,而是介于体能主导类和灵巧主导类,灵巧主导类和心智主导类之间,兼备二者劳动特征。这种情况,各个学校根据职业特点、学校师资、教学资源,对所设置的准职业可自主划分为某一类当中,以便于实际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二者兼顾划分法,进行混合性体育教育,在本研究中,考虑可操作性和实际划分的难度和复杂性,不再单独划分为一类,也就是没有体能灵巧混合类和灵巧心智混合类之说。
5.3 多层性原则
业群式岗位体育以宏观范式为主,在业群的大框架体系指导下,在实践操作中,各个职业技术院校可根据专业对应未来的职业群再进行划分。如根据体位工作特征,体能主导类可再划分为体能主导类站立型、体能主导类站坐混合型等。灵巧主导类坐立型,灵巧主导类站立型等。再如,根据身体劳动部位负荷特征,对于体能主导类站立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体能主导类站立式下肢运动型(景点导游等),体能主导类站立式上肢运动型(烹饪大厨等)。由于划分方法不同,划分层次可表现出多维特点,具体划分标准和方法还要进一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6
业群式岗位体育基本特征(见表1)
7 业群式岗位体育模块设计
基于以上业群式岗位体育的基本特征,按照运动训练学规律的要求,对业群式岗位体育内容模块进行了初步设计(见表2)。
8 结语
面向未来职业对当前的准职业进行体育教育势在必行,却又是当前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依据业群式岗位体育思想,各个职业技术类院校体育工作者,对所设置的专业,也就是准职业,既可进行校内资源整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自编讲义,重新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也可以校间合作,联手共同开发体育教程,努力实现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培养目标,让未来的职业岗位劳动者,实实在在地受益于当前体育教育所带给的身心素质储备,养成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会必要的岗位运动技能,以及保健知识和能力等,为全面落实发展职业人才和造就新一代实用型的毕业生服务。
摘要:职业技术院校面向未来职业岗位进行体育教育已经形成共识。然而,面对千差万别的职业劳动岗位,如何指导并科学实现职业技术院校体育针对性的教育,是摆在职业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指向性政策要求、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从运动训练学视野,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等,对当前职业岗位劳动时的运动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归类组合出相似的“职业岗位群”,从而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进行对应类属划分,按照“专业群”形式,初步构建出“业群式”岗位体育模式,化繁为简,为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育与专业的有效结合提供参考。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技术院校05-14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论文05-21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求职信09-02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考研经验分享07-29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08-25
2023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加工技术命题标准06-0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07-05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07-12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范文06-06
职业技术要求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