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2024-11-05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精选7篇)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篇1

莱芜职院成立于2000年, 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位于山东省莱芜市高新区。学院在校师生9000余人, 设有机电工程、机械与汽车工程、冶金与建筑工程、师范教育与艺术等8个系, 38个招生专业, 面向全国招生, 是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高等教育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莱芜职院以“服务莱芜、辐射周边, 工科为主、多科并举,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定位, 紧密联系实践, 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办学思想, 结合学院实际, 选对路子、找准定位, 先后与泰山钢铁、特变电工、福田雷沃重工、北京汇源、鲁南制药、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等百余家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关系。几年来,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以“鲁缆模式”为范例, 实现合作办学的全覆盖

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典型企业是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 (简称“鲁缆公司”) 。该公司是高端电缆领域的知名民族品牌,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学院与公司在彼此深入调研、沟通交流, 增进互信的基础上, 于2011年4月9日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起初, 校企合作双方是“学校专业培养+公司上岗培训”的普通模式, 双方从学院即将毕业的在校生中遴选部分优秀学生组建“特变电工鲁缆班”, 学生在经过短期培训后到企业实习或就业。由于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扎实, 受到公司充分信任。校企双方决定深入合作, 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路子, 在招生招工、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文化建设、产学研用等领域全面对接融合。

———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莱芜职院和鲁缆公司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和方案, 组成招生小组, 到所在地的新泰一中和新汶中学等学校, 通过共同宣讲和组织高三毕业生到学院、公司参观等形式, 使学生全面了解校企双方。学生入学前与鲁缆公司签订就业意向, 入学后编入“特变电工鲁缆班”, 并由鲁缆公司提供每人每年2000元的奖学金。这种“双录取”的方式让考生和家长吃了定心丸, 不再为就业担心。2011年, 学院仅在新泰市就招录“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100人, 报到率100%。

———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在学期间, 由校企双方共商培养事宜, 鲁缆公司派出技术骨干到学院任兼职教师,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 共同组织教学, 共同建设专业。除了“特变电工鲁缆班”的共同培养外, 每周四是鲁缆公司在校的公开课时间, 用于知识宣讲和业务培训, 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员工素养、制度管理和专业知识等。学院还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院就业指导顾问, 开展就业咨询和就业讲座,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鲁缆模式营造了“一入学校门, 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 学生的学习责任和企业归属感得到强化。

———校企双方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毕业前一年到鲁缆公司参加顶岗实习, 学院负责制定顶岗实习计划, 有针对性地确定实习内容与实习进度, 并为每位学生建立顶岗实习档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 学院和公司分别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 由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特变电工鲁缆班”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和顶岗实习, 经学院和公司考核合格后, 即可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鲁缆模式”为学院在更多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范例, 通过移植、加工和创新, 学院的其他专业也陆续开展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如学院商务管理系和北京汇源集团鲁中有限公司合作,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师生获得了汇源2.5升清润、1.88升多果乐、红标矿泉水等产品在莱城地区的独家代理权, 并在学院成立经营部, 学院提供仓库、启动资金及车辆等。汇源集团派市场人员常驻学院经营部, 帮助指导拓展销售渠道、管理和监督市场运行, 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教学和学生实训。目前经营部营业额已过20万元, 师生感受到了真实的经营情景, 学习知识、适应市场、融入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

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为准则, 实现校企全方位的无缝对接

与一般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这种企业仅仅作为学校“婆家”的形式不同, 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先进技术、管理制度贯穿整个育人过程, 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融合。

——服务企业、面向社会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位。莱芜职院认为, 为企业量体裁衣的培养模式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标志。学院通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 另一方面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力, 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服务特定企业的同时, 学院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专业, 与本地区乃至外省许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更多企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还全力打造了汽车修理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等,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 其产品和服务对社会开放。

———全面融合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核心理念。莱芜职院认为,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中, 学院与企业是办学的双主体。为此, 他们探索创造了“六共同”、“六融合”的新鲜经验。即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 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 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职场氛围,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一体化对接融合要求。

———从“入口”到出口共管共育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必经的全过程。莱芜职院认为,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涵盖招生———培养———就业整个育人的全过程。学院与企业共同商定招生计划, 招生即招工。在学生入校后, 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特变电工鲁缆班”实行2+1育人模式, 即头两年学生在校完成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习, 这期间, 企业参与学院教学计划编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 并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 同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宣传企业文化;最后一年学生在学院和企业提供的“双导师”指导下, 完成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 即可直接在企业工作。“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使学院和企业形成了从学生入口到出口的共管共育的育人机制。

———多岗轮换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莱芜职院认为,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革新,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人文修养与心理状态兼备,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专业素养方面, 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多元知识结构的综合;在能力结构方面, 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果断决策的能力等。为了使学生达到以上要求, 在顶岗实习阶段, 企业打破传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式, 定位于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从生产到销售的多个岗位轮岗, 使学生体验企业运作的全过程, 感受职业情境、学习“如何工作”, 从而提高包括职业技能在内的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交往、个人生活情境中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以“校企一体化”为优势, 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莱芜职院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自己特点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 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 促进校企可持续发展, 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 都显示出了强有力的优势。

———校企深度融合使高素质技能人才层出不穷。以“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 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 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出发, 将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中, 真正实现了校企双方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学院及时获悉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保证了专业技术的先进性。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创新、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得到充分保证。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有方向有动力, 学习自觉性更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增强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 避免了以往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工学结合“两张皮”等流于形式的现象, 真正培养了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量身定制的人才更适销对路。莱芜职院在实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专业招生数量, 完全是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缜密研究基础上, 考虑一定的淘汰率和岗位的变化, 由校企双方协商制订的, 具有规划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特变电工鲁缆班”首批58名签约毕业生已全部顺利到鲁缆公司就业。部分毕业生在入职后, 以其扎实的业务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 既破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 受到企业的青睐和欢迎;同时, 也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合作研发促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莱芜职院的“校企一体化”, 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 而且体现在校企多层次合作、多方位互动、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技术研发方面, 学院与多家企业和高校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通过合作, 学院的科研创新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 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已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 累计争取科研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 获得国家专利527项, 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30余项。在合作研发过程中, 学院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方向, 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 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主动向学院投资, 将生产工艺、技术革新等提供给学院, 促进学院的硬、软件发展, 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中, 通过与学院加强合作创新, 整合外界技术创新资源, 壮大自身研发实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节奏, 提高创新成功率, 同时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第三, 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企业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打破用人制度上的“围城”,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特变电工为例, 它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发展前景好, 收益较高, 尤其在景气指数飙升时期, 能在该企业谋得岗位, 已成为相关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种奢望。我国部分企业, 特别是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 其用人制度就像一座围城, 城外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少数入围者独享美食, 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特变电工鲁缆公司与莱芜职院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提供的完全是开放式平台, 打破围城, 面向全社会有志于输变电事业的青年学生招生招工。毕业生加盟特变电工后, 这些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改善了自身经济状况, 同时, 将他们的家庭搬迁至公司所在的城市, 从一定程度上, 也为推进城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应推动更多的企业在高职事业上肩负起社会责任, 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力量。

(据教育部网站)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篇2

如何办好高职院校是摆在全国近1300所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研究。教育部虽有明确要求,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要从当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从创新高职办学模式出发,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与企业联合搭建平台,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方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学做结合,打通学生顺利就业渠道

学院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和实际生产融为一体;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改造老专业的同时,积极申报就业形势好的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发展规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积极为学生打造就业直通渠道。

定向培养与冠名班级。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定向培养计划,确定专业,制订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同负责顶岗实习和就业。以“特变电工鲁缆班”为例,学院于2011年4月与山东鲁能电缆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协议,内容包括: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组成招生小组,共同在其所在地招生,共同组建“特变电工鲁缆班”。按照双方商定的招生方案,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凭借上市企业的良好形象、信誉和影响力,以高考前宣讲座谈、组织高三毕业生到学校和企业参观等形式,让他们全面了解和认知学校及企业;学生入学前首先与鲁缆公司签订就业合同,学生入学后公司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奖学金。这种办学模式对考生及家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11年学院仅在新泰市就招录“特变电工鲁缆班”新生100人,最高分488分,最低分比省划定的录取分数线高出23分(203分),生源整体水平和素质大幅度提高。新生报到率为100%。为确保冠名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学院与鲁缆公司就2011级“特变电工鲁缆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多次认真磋商,并安排机电工程系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200名学生赴特变电工鲁缆公司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期间,学院领导多次到鲁缆公司全面了解公司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构成、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校企合作的途径与内容,双方达成了高度一致。从2012年开始,校企双方又

共同商定,每周四为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对“特变电工鲁缆班”同学进行知识宣讲和业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等。学院还聘请公司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及开发,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院就业指导顾问,定期开展就业咨询、就业讲座,提前向学生渗透先进的企业文化;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及时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在“特变电工鲁缆班”模式营造的“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影响下,“我是企业人”的学习观和人才观得到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得到进一步强化,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学生及家长的充分信赖和广泛赞扬。在学院举办的第五届校地联合招聘会上,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普遍青睐,首批58名签约毕业生已顺利到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就业。

学生就业与师资聘任。冠名班的学生只要在校完成学业、且无不良行为,就可全部到合作企业就业;合作企业每年还可以从顶岗实习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中择优录用,只要合作企业有需求,学院就确保优先予以满足。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每年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学院教师有计划地轮流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半年。

技术交流与设立基金。双方在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学院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成果优先提供给合作企业使用。合作企业的技术革新、生产工艺等能向学生传授的,提供给学院向学生传授。合作企业可以在学院设立冠名基金,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奖励优秀学子、扶持科技创新等。

资源共享与合作提升。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教学的前提下,双方互派专业技术人员与业务骨干开展学习交流,做到图书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室、生产车间等资源的共享,实现互惠共赢。在条件成熟时,双方可以共同投资建设独立二级学院。

高层沟通与文化交流。校企合作双方的领导层定期会晤,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推进健康发展。双方经常开展文体交流活动,举办文艺演出、联欢晚会、体育比赛、书画展览等,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

二、双向互动,把握开放式办学特征

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企业尝到了甜头,他们可以参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就可以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所需技术等纳入教材,搬上课堂,让学生

提早介入,提前熟悉,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企业也省去了社会招工上岗前的培训,节省了大量资金;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融合性。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企业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的一体化合作要求。

稳定性。从学院角度考虑,学生“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就学即就业”,真正实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学生及家长满意、学院满意”的办学目的;从企业角度考虑,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本土化、文化相通、便于交流、生活便利、工作安心,职工队伍素质高、能力强、和谐稳定,能够有效地避免员工跳槽、人才流失、技术失窃、不安定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管理成本,能够有效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

实效性。冠名班级的组建,使校企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实现了全方位、无缝隙对接融合,遇到问题能够迅速得到有效解决。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管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瓶颈。为确保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合作企业主动将安全知识培训纳入学生的岗前培训计划,并为学生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期间还为学生支付实习工资、发放餐费补助等,实现了学生顶岗、实训、成长、就业的良性循环。

发展性二学院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不仅拓宽了企业用人市场和员工培养基地,也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标准的高度一致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的毕业生就业向人才共育发展,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心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形成了“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企业转、老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机器转”的办学新模式,企业不再只是单纯的用工单位,而是必须具备生产经营与教育教学双重身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培养、双向管理、终身教育”。

三、互惠共赢,促进整体办学能力提升

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直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他们从人才、技术、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全面支持学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促进了学院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改善。通过企业捐建、捐赠等形式,学院建立了13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在197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部分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车间与学院的实训基地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生产性实践教学场所。学院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公司的产品任务要求,在校内批量完成4400多件套汽车防盗报警无线电话、万用表电子原件线路板设计安装任务;软件技术专业引入北京翰子昂认证体系,学生在第二学年就承担软件项目开发任务。现在,只要学生达到了学业标准,就能保证100%学生实习就业,企业获得了连续的不间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增强了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校企一体化”办学使学院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方向更加明晰,办学质量更有保障。学院建立起了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师范教育类、文化艺术类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对开设的200多门专业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共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9门。涌现出2名全国、全省知识型职工,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8名山东省优秀教师,2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优秀发明人,2名“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4名“莱芜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莱芜市劳动模范”。学院聘任企业兼职教授104人,8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备“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双师素质,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我们就开设什么课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与高新区加强战略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公共图书信息中心等设施,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了校地双方的互惠共赢。

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先后与中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莱芜市新艺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大学和企业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先后为多家粉末冶金制品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项。依托莱芜市紫光生态园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生态中药种植示范园,获得了白花丹参深加工及白花丹参保健食品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学院的科研创新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陆续建设了16个研究所、1个研究院(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以来,共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教育、财政等方面的课题和项目150多项,累计争取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

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造。在历届大学生技能大赛中,学院参赛学生共获得各类奖项408多项,其中国家级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9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199项。学院培养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综合素质高,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促进了特困生的救助。学院成立了春晖基金会,通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院师生员工、社会爱心人士赞助捐款等形式,筹集“春晖基金”,救助特困学生。年内“春晖”基金计划达到100万元以上,资助100-200名特困学生不花家庭一分钱顺利完成学业。

四、完善机制,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

“校企一体化”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制度化、经常化和科学化。

制度化。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切实履行好应尽的职责,把其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与权利,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和年轻教师顶岗锻炼,师生到企业顶岗锻炼的重点是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与水平。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构建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把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实习实训车间,以“准工人”的标准要求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常态化。“特变电工鲁缆班”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学院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提供了范例,得到了众多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它们纷纷主动上门要求与学院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与学院签订“校企一体化”办学协议的有特变电工、中国重汽、上汽集团、北京汇源、山东钢铁、中国联通、青岛金王等上市公司,以及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天津通广、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等单位。现在,“特变电工鲁缆班”、“福田雷沃班”、“青岛金王班”、“天

津通广班”、“山东御鼎班”、“山东生态洁班”、“软件技术中关村班”等先后落户学院,学生完成学业后,100%到合作企业就业。合作企业不仅为冠名班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还通过主动捐建实验实训室、派遣兼职教师、设立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全面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借助“校企一体化”模式开展合作办学,不仅激发了合作企业的积极性,更赢得了合作企业的信赖与支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3

合并组建的新学院,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特别是国家、省、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为学院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低谷后,进入一个新的机遇期,为学院加快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太原市率先发展,尤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学院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工作空间。从学院情况看,我们积累了20年的办学经验,三校合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目前省城同类院校中占地最大,教职工人数最多,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层次较多的院校之一。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抓住难得的机遇,尽快发展自己。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学院在发展中存在相对落后的问题。同全国全省,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们还较落后;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我们并没有走在前列。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教学设施投资不足,人才培养投资不足,以及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体制滞后,机制不活等问题,制约和影响着学院的发展。对此,我们承认差距,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积极把学院的发展抓上去。

新学院要快速崛起,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推动学院的改革与创新。强化新的办学观念,要像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来经营学院。敢于在体制上创新,在争取政府投资的基础上,解决投资结构的多元化,打开困扰我们学院发展的瓶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好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重点是搞好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学院人员结构,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为核心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市场规律组织后

勤体系的运作,通过分流与重组,形成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学科建设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院整体水平和实力的标志。专业设置、招生、教育、管理都必须面向市场,特别是面向就业市场,叫响“学生出路就是学院的出路”的口号,来加快学院调整专业建设的速度。坚持扬优扶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和发展学院

优势传统专业,注重培养市场需求旺,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还要积极发展适应太原、山西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尤其要围绕太原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特色办学。注重探索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建立与企业的天然联盟,强

化学院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大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气,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支过得硬的人才队伍。我们同成名大学比,差就差在人才上。人才建设必须有正确指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应是学院人才工作的主旋律。培养人才,“筑巢引风”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好学院现有人才,不搞舍近求远。学院近期目标,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水平,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形成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努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效益最大化。

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只有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希望。加强学院党委班子的自身建设,使一班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自省自律的良好形象;坚持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树立团结协调的良好形象;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要建设一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惩治捣乱者。努力保护干事业人的积极性,以班子成员、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的表率作用,带动全院教职工,为学院的发展积极奉献。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篇4

莱职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2年,201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审定为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为莱芜市及山东省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营销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对新型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重新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下,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典型教学任务,进一步设计相应教学情景,使得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运营过程契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课程设计的思路

在《市场营销实务》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规划过程中,莱职院成立了市场营销专业评审委员会。本委员会牵头建设了集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于一体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制定。以就业为导向,以“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为主要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案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胜任营销工作中的典型工作,如市场调查、营销推广、营销管理、渠道管理等工作,能够胜任企业经营中的计划、采购、销售、市场调查、预测等营销相关业务工作。

《市场营销实务》教学设计中,坚持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研讨,研究市场营销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使学生明晰该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与校企合作企业———鲁中汇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将企业的运营理念、运营经验穿插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企业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市场调研这一模块时,要求学生完成汇源核桃露这一新品在莱芜市及周边地区市场营销状况的调研任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中,使得所学内容不与企业脱节,与企业真实需求契合在一起。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市场营销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企业实训三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做三个过程有机融合为一体。

二、市场营销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一)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素质

所谓“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是指学生在企业营销岗位上所需的专业能力。市场营销工作是需要与人、与组织进行沟通的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人与组织,挫折多、困难多,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营销人员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和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压能力、创新能力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很宽泛,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如果一个营销人员能够给客户留下专业、干练的第一印象,由于首因效应的作用,营销工作就可以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在市场调查、拜访客户的时候最好穿西装等职业装,要保持衣冠整洁、言行有度,给人以积极认真、踏实稳重的印象。

2.沟通能力。营销人员应能妥善处理营销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客户的关系。一方面,全面掌握对方信息,把握对方真正意图,同时将自我表达的意图传达给对方,以恰当的交流方式,包括沟通语气、语调、表情、神态、说话方式等,力促双方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营销人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控制与调整能力,能有效控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审时度势,以企业整体利益为中心。

3.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市场营销工作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尤其是对于营销工作的首要工作开发新客户来说,不但需要锲而不舍的吃苦精神,还需要创新新的工作方法,用以完成工作。对于企业来说,看重的不是过程,看重的只是结果,所以要求市场营销人员勇于创新来达成销售目标。

(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莱职院为明确《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无缝结合,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市场营销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本专业开展了广泛与详尽的人才需求调研。调研选取山东地区企业22家,其中大型国有企业2家,大型私营企业3家,中小型私营企业8家,人才市场1家(莱芜市人才市场)。采用了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文案调查等调查方法。主要有以下专业能力。

1.市场调研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市场信息,发现潜在市场。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记录、整理、分析研究与产品有关的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同类产品的信息等,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企业制定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2.营销策划能力。能够进行营销策划,能根据营销策划的程序对某个营销策划活动进行正确规划、人员组织、预算管理、意外事件预案,能撰写规范的市场营销策划书。

3.商务谈判能力。营销过程中谈判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独自谈判的工作能力,在谈判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控应变能力,影响谈判对手,以完成营销过程中重要的谈判,达成营销目标。

(三)不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大体得到七种营销职业岗位,分别是市场调研员、营销业务员、营销业务代表、市场开发与策划员、市场管理员、客户经理、营销经理。对各岗位的是岗位职责说明书进行了总结分析,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多方面研讨,对七种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见表1。

结语

莱职院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了以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的新型课体系,契合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件极其复杂和艰难的工作,需要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如在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整合与优化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肖晓旭.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篇5

亮 点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学校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钻研、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将甘肃省的会宁、皋兰、通渭、静宁、高台、武威六个县(市)列为学院农民创业培训重点联系县(市),同榆中县和皋兰县签订了校地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宣讲大会等80期(次),发放宣传资料30多万份,捐赠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图书4000多册,发放创业培训教材6500多册,印发科普资料86000份,农业专家系统20套,接受培训的农民6200多人次,科技咨询人数达到30000人次,确定了近520名作为创业跟踪培训扶持的对象,其中,160多名已成为地县农业企业带头人。

致力于农民培训的同时,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还注重对未来职业农民——在校学生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农民情怀。学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实施了“一体化、早体验、交替式”三种实践教学模式,保证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时期以各自的形式有效完成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在坚持传统的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农业种植类专业,根据生产季节,本着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了在二年级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环节,三年级返校进一步提高理论的“早体验”教学模式;对牧医类专业,根据其养殖分类应掌握的关键技术,实行分阶段理论学习和多次交替实践操作的“交替式”教学模式。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篇6

关键词:职业病,健康检查,发病特征

为了解莱芜市职业病发病规律和特征, 为制定职业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更好地开展职业病的防控工作, 我们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全市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莱芜市疾控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21 915名职工, 其中, 男性15 367人, 占70.1%;年龄19~54岁, 平均42.6岁。女性20~43岁, 平均35.8岁。

1.2 方法

收集莱芜市2004—2008年持有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和未出具诊断证明书但由具有诊断资格的医生已集体诊断为职业病的住院病历资料, 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职业病患者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2004—2008年全市新发职业病患者数分别为21、23、28、31、35人, 呈缓慢增长趋势。各年度的职业病患者年龄构成情况见表1。

2.2 职业病发病情况

2004—2008年5年间确诊的职业病患者主要以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噪声聋) 、职业中毒、尘肺病为主, 其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噪声聋) 占61.42%, 职业中毒占21.54%, 尘肺病占13.15%, 其他3.89%。有82.55%的职业病患者分布在国有企业, 乡镇村办企业占17.45%, 但有逐年增长趋势。我市职业病患者主要分布于煤炭、冶金、纺织、机械、化工行业[1], 占患者总数的29.12%、23.32%、16.55%、17.89%和12.05%。工人、农民占患者数的71.6%、25.3%;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2.4 ∶1;50岁及以下年龄人数占75.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噪声聋) 和职业中毒中的苯中毒是我市的主要职业病病种。

2.3 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 近年来, 我市新诊断报告职业病病例数逐渐增多,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噪声聋) 、职业中毒和尘肺是主要职业病。职业病发生在每个地区和多个行业, 农民工已成为遭受职业病危害的重要人群。职业病患者平均年龄逐年下降, 呈现发病年龄轻、接触工龄短的趋势。防治职业病刻不容缓, 任重而道远[2]。

3 讨论

3.1 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审查和验收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 未经卫生监督审核合格, 任何部门不能批准立项。加强对企业职业病危害的申报检查, 从而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3], 为劳动者创造符合职业病危害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3.2 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及其法规的宣传教育

宣传培训的重点是企业管理人员,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管理者职业病防治法律水平, 进而促使其知法、遵法、守法。使其重视职业病的预防工作, 依靠科技进步预防职业病危害, 采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限制和淘汰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落后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和进行培训, 使其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从而减少职业病危害, 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3.3 卫生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监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与劳动者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是评价劳动条件、职业病防护设施防护效果的主要指标。卫生部门要加强卫生监督力度, 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制度, 维护职工的健康权益。

3.4 规范职业健康监护, 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是《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内容, 做好该项工作, 可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者, 及早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同时对用人单位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用人单位权益保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尚波, 傅恩惠.1989—2004年淄博市职业病回顾性调查.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6, 32 (6) :360.

[2]王鸿飞.2002年全国职业病报告发病情况分析.中国职业医学, 2006, 33 (1) :46-47.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篇7

说到去澳大利亚留学,很多学生会把研究生、本科或高中作为最终的学习目标。其实在澳洲的教育体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学历层次和学习内容。

比如享誉国际的TAFE系统就非常有吸引力,TAFE是Technicaland further Education 的简称,意思就是职业和技术教育学院。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一听职业和技术教育,就马上和本国的技校或职校联系起来,其实在澳大利亚,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TAFE是一个好的选择。

职业技术学院分为政府(Government TAFE)与非政府(Non-Government TAFE) 两种。政府的职业技术学院一般由政府拥有及管理。而非政府的职业技术学院,如企业公司、私立学院和专业组织等,则由私人拥有及管理。在澳大利亚约有100家公立TAFE机构,目前约有100万学生在其中就读。从这个角度看,TAFE可以说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课程最大的提供者,因为它吸收了全澳洲70%的中学毕业生前往就读。TAFE每年能够提供数以千计的职业和非职业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根据社会经济和商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非常实用。学成之后,拿到TAFE文凭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各个行业当中大显身手,TAFE的优势就在于此。

TAFE的学制一般为一到两年,在教学上比较注重小组学习和讨论,教师大多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再加上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并重,所以TAFE一直是澳大利亚引以为荣的教育服务之一。在TAFE学院学习,班额小也是一个优势,平均每班15到30名学生,教学内容是实践工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也有些课程采取了大学的授课方式,比如讲课和辅导。总体来说,学生各门课程的评定是通过写作、课堂讨论、实习和小测验来进行的。考试合格后学生会得到TAFE课程特有的文凭。

在澳大利亚本土,TAFE的文凭得到各行业、雇主及大学的广泛认可,比如两个留学生,一个是大学本科毕业,另一个是TAFE学院毕业,面对同一个职位,老板选择的天平更倾向于后者,因为TAFE的毕业生所接受的是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而本科学生的优势在于理论方面,要适应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训。

TAFE的文凭资格是全国互通与承认的,尤其大部分的专科文凭课程更是受到各大学的认可并可以免修部分学分。如果学生工作了一段时间想继续深造,TAFE课程的优势会进一步体现,你可以到自己就读的TAFE学院所对应的大学里, 继续读完一年半到两年的课程,拿到本科学位。当然条件是你必须拿到TAFE课程的高级文凭。

一般来说,外国留学生可以自由自费申请任何TAFE所提供的课程,包括经济、工程技术、医疗保健、电脑、服装设计、观光及旅店管理等。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水平的中国学生申请TAFE需要有雅思成绩,具体要求是5.5分。如英语成绩不理想,尚可在TAFE下属的语言中心补习英文,然后攻读主流课程。从目前留学生学成后的发展方向看,和澳洲其它学历层次相比,分布广泛、机制灵活、实用多样、就业方便的TAFE将会在今后的澳洲留学潮流中,成为最热门的新选择。

TAFE 为海外学生提供的课程选择

海外学生可选读的TAFE课程范围非富广泛,有证书、高级证书及高级文凭等程度,科目总类包括:会计,农业及园艺,应用科学,建筑,艺术及设计,美容学,建筑,商学,饮食、烹饪及食物加工,托儿,计算机及资讯科技、绘图、电工、电子、机械及土木工程,英语,环境科学,时装设计,健康、福利及个人服务、酒店管理、图书馆管理,管理,制造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M及CIM,海事工程、海洋学及渔业技术,市场推广,传理学,医药实验科学,音乐,秘书课程和旅游业管理。

TAFE的课程包括:

(1)文凭(Diploma/Advance Diploma)

为一年至两年的全日制课程。学生获得此文凭后,不仅可进入各行业就业,更可申请减免学分,进入澳洲当地本科二年级继续深造。

(2)证书(Certificate)

多为一年全日制课程,配合文凭课程设立。学生获得该证书后,可选择继续深造,获得文凭。

墨尔本、悉尼、堪培拉地区的TAFE

霍尔姆斯格兰学院

霍尔姆斯格兰学院(下简称霍氏学院)坐落于墨尔本市的东南近郊,是澳大利亚第一所成功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1999年,全校有超过36000名学生,攻读近400门不同的课程。

学院现提供的项目有:

“学位项目”。学生入读会计、银行与金融、国际贸易、旅游或市场营销的文凭课程(一年半全日制);完成文凭课程后,学生可继续在学院学习一年半,攻读由查而斯顿大学提供的学位课程,并获得该校颁发的学士学位。

“大学转学分项目”。学生先在学院完成一年至一年半的规定课程,然后前往莫那什大学、迪肯大学、拉筹伯大学继续攻读学士学位课程。

“文凭项目”。为期一或两年;如学生今后希望在相同学术领域继续攻读学位,本文凭可以抵扣学士学位第一年课程的学分。

悉尼科技学院

悉尼科技学院是新南威尔士州TAFE下属最出色、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成立于1891年,拥有百余年骄人的历史,是著名的新南威尔士州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的前身。学院同周边许多高等学府,如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州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等保持着紧密联系。在该学院完成学业的学生,许多都得以进入这些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同时,他们在该学院学习时的学分也可以计入在这些大学攻读的学位课程中。

堪培拉科技学院

堪培拉科技学院是一所大型的政府学院,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国内乃至国际上杰出的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中心。学院提供范围非常广泛的教育和培训课程,且课程和工商业紧密相连,同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和培训,以使学生符合21世纪的需要。每年有超过2万名学生进入堪培拉科技学院学习。整个学院由5个系和一个专科学校组成,坐落在6个大型的校园。

上一篇:地方政府转型研究下一篇:培育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