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机构

2024-08-09

认证机构(共12篇)

认证机构 篇1

近日, 按照有关部门要求, 为满足国内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 适应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新形势需要, 经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奶业协会协商, 由国家认监委 (CNCA) 正式批准, 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中奶协 (北京) 认证中心成功整合, 新组建认证机构命名称为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

近年来, 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认证作为合格评定活动已成为规范市场运作的重要手段, 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认证作为控制、规范、管理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工具, 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采纳, 发达国家相继将认证作为农产品、食品贸易流通的必要条件, 也成为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综观世界经济态势, 客观要求认证机构必须做强做大, 更加专业化和国际化。

新组建的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 通过认证资质和专业队伍的整合, 将拥有目前全球通用的全部畜牧产品认证资质, 技术力量更加雄厚, 畜牧、奶业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符合国际认证日趋专业化发展潮流, 将为中国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奶业建设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 充分满足全国畜牧食品行业、奶制品行业的发展需要, 为养殖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和相关组织提供专业、科学的认证服务。

在全国畜牧总站和中国奶业协会指导下, 通过机构成功合并, 将进一步集中全国农业畜牧资源,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开拓进取、积极创新, 积极贯彻《畜牧法》、《防疫法》, 落实《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要求, 为提高畜产品和奶制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奶业建设, 保障消费者利益, 促进中国畜牧和奶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认证机构 篇2

国认可联[2002]21号

关于印发《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外经贸委(厅、局):

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11号)要求,加强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市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制定了《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对已经设立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将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另行通知。已经依法设立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应当按本办法规定的要求于2002年7月31日之前重新登记,逾期未办理的,不得继续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

国家认监委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工商总局

外经贸部

二○○二年四月二日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市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和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认证机构,是指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按照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合格评定活动的经营机构。

本办法所称认证培训机构,是指对认证审核员、认证检查员、认证咨询师、内部审核员等与认证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的经营机构。

本办法所称认证咨询机构,是指从事与认证相关的咨询服务的经营机构。

第三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有关国际准则的要求,保证认证、认证咨询、认证培训工作的质量。

第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与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有关经营性活动的机构进行审批、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 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发布并组织实施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的监督管理制度、规定;

(二)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

(三)委托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认证咨询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查;

(四)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设立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实施监督,并对其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公布查处结果;

(五)授权国家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认证人员实施国家认可、注册制度;

(六)公布批准设立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等的有关信息;

(七)受理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投诉并组织查处和对外公告。

第六条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履行以下职责:

(一)受国家认监委委托对认证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外国认证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在所辖地区的设立进行审查;

(二)在国家认监委的统一组织下对所辖地区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设立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国家认证认可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组织制订认可、注册准则与程序;

(三)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和认证人员实施认可、注册;

(四)对认可的机构和注册的人员实施认可监督与管理。

第三章 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

第八条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与其从事认证业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金)、办公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三)符合有关认证机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法律法规及国家认监委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设立认证培训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金)、培训教学设施、人力资源和办公条件;

(三)符合有关认证培训机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拥有自有(授权)的知识产权培训课程;

(五)法律法规及国家认监委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国家认监委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批准。决定批准的,由国家认监委向申请者出具批准文件;

(三)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十一条 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可以设立非法人性质的分支机构,其审批与登记注册程序比照第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四章 认证咨询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

第十二条 设立认证咨询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金)、办公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三)符合有关认证咨询机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法律法规及国家认监委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认证咨询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者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认监委审批;

(三)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十四条 认证咨询机构可以设立非法人性质的分支机构,其审批与登记注册程序比照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

第十五条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包括中外合资、合作机构和外商独资机构)应为有限责任公司,其设立除应当分别具备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外,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5万美元,外方投资者还应当在所在国取得国家认可资格或者承认,并具有3年以上的相关服务经验。

2003年12月11日前暂不审批外资控股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设立申请,2005年12月11日前暂不审批外商独资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设立申请。

第十六条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国家认监委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批准。决定批准的,由国家认监委向申请者出具批准文件;

(三)申请者在得到国家认监委的批准文件后,向所在地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呈报设立认证机构或认证培训机构的申请文件。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初审后转报外经贸部。外经贸部依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对上报文件进行审批;

(四)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和外经贸部出具的批准证书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十七条 外商投资认证咨询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者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认监委审批;

(三)申请者在得到国家认监委的批准文件后,向所在地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呈报设立认证咨询机构的申请文件。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初审后转报外经贸部。外经贸部依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对上报文件进行审批;

(四)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和外经贸部出具的批准证书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可以设立非法人性质的分支机构,其审批与登记注册程序分别比照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设立办事机构,应当按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登记程序依法登记注册。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办事机构只能从事与其所属机构经营范围相关的联络业务,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第六章 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

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

第二十条 拟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应当在所在国取得国家认可资格或者承认,并具有3年以上的相关服务经验。

第二十一条 外国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拟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审批和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二)国家认监委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批准。决定批准的,由国家认监委向申请者出具批准文件;

(三)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二十二条 外国认证咨询机构拟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审批和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者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认监委审批;

(三)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二十三条 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不是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的经营机构,应当遵守《国务院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国发1980[272])的有关规定。

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非直接经营性活动,代表该机构进行其经营范围内的业务联络和介绍、市场调研、技术交流等业务活动。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含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实施业务监督。

对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监督包括:报告审查;对机构运作进行监督抽查;对有关认证企业、产品进行抽查。

对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监督包括:报告审查;对机构运作进行监督抽查。

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投诉组织查处和对外公告。

第二十五条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职责分工对认证咨询机构(含外商投资认证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咨询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实施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报告审查;对机构运作进行监督抽查。

第二十六条 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对已获得国家认可资格的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实施认可监督。

第二十七条 认证机构登记注册后,应当按照批准文件规定的要求和期限通过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的评审、资格认可。

第二十八条 认证机构和认证咨询机构之间不得有任何利益关系。认证机构不得开展与认证有关的任何咨询业务。认证咨询机构不得开展任何认证业务,认证咨询机构的任何人员不得参与本机构两年内咨询的企业的认证审核活动。

第八章 罚则

第二十九条

对未经批准、未经登记注册擅自从事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经营性活动的,由国家认监委、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条 被审批部门撤销批准资格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一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设立过程中出具虚假证明,或者伪造有关批准文件的,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取得国家认可资格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发生违反认可准则行为的由国家认可机构依照认可准则和程序进行处理,国家认监委实施监督。

第三十三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发生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认监委根据情节给予书面警告、暂停或者撤销批准资格的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欺骗、误导性宣传;

(二)违反认证认可准则的要求;

(三)弄虚作假,有欺诈行为;

(四)从事损害认证公正性和有效性的活动,或者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五)机构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办法的要求;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具有国家认证人员注册资格的,由国家认可机构依照注册准则和程序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由国家认监委取消其认证行业从业资格并予以通报。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申请者在中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合资、合作机构和独资机构从事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活动或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从事与认证相关的联络业务比照本办法第五章、第六章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变更与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有关的经营范围按本办法的规定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审批,获得批准的,持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更换合营方或者变更与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有关的经营范围按本办法的规定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审批,获得批准的,持批准文件和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七条 国家认监委按本办法规定出具的批准文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效。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规定提交的各类申请文件以中文为准。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收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二○○二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抄送: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家工商总局,外经贸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存档(2)。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02年4月4日印发

录入:郭志红

校对:林

金融危机下认证机构的使命(一) 篇3

金融危机中产品认证的作用更重要

《进出口经理人》: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正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一轮危机中,认证机构的作用有何变化?企业对出口认证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梅约尔: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传统市场开始收缩,因此,制造商必须开拓新的领域来扩宽市场,随之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对于新兴市场在安全、质量标准的理解等问题,制造商往往不是很清楚。这个工作必须由作为中间人的检测机构来做。可以说,从过去到现在,检验认证机构的作用并没有发生变化。

王克娇:从众多认证客户的反馈来看,认证在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和产品技术的升级中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发达国家在质量管理和前沿技术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积累大部分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内容,诸如卓越绩效管理、IsO系列标准、高端技术标准等,其中一部分已演化成结果能够被多方认可的认证模式,如果这些资源能被企业有效采用,将成为助推企业升级的利器。

申屠献忠:在当前困难的市场环境下,不合格产品的退货甚至被召回的风险在增加。因此,企业更需要向客户和市场证明自己的产品是值得信赖的。通过第三方专业检测认证机构检测、认证,企业能明确产品在质量、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符合程度,以此来降低在贸易中的质量风险。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检测、认证工作的认识已从最初单一地视作额外的经营成本,发展为风险管理的资本投入。

邢继顺: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有些工业品的出口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是因为国外采购商也在面临着削减成本的问题,也会考虑在中国购买价格合适、质量也有保证的产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对认证的态度更加重视了。很多企业现在都在开拓新的领域,进入新的行业,这就必须了解相关产品的认证标准。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到自己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进出口经理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反面的,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在认证机构的帮助下实现自身的一系列升级,对此,认证机构是如何看待在这次危机中自身所扮演的这一角色?特殊时期,认证机构是否有相关的针对性举措?

王克娇:在金融危机中,认证机构应该以促进国际贸易为己任,与众多企业共克时艰,共享资源,实现质量管理提升,技术标准升级,共同谋求新的市场空间。在举措上,CQC提出了本地化“一站式”服务理念。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出口认证服务,CQC专门成立了国际认证业务部,以专业的技术,通过不定期举办国际认证说明会,寄发国际认证相关资料等方式帮助企业了解各国认证制度和标准差异,提供全面周到的“一站式”国际认证服务。

梅约尔:认证机构是世界贸易环境的晴雨表。在金融风暴来临之前,由于对传统市场的出口下降,我们已经感觉到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国内的政策是拉动内需。在这之前,我们已经考虑到了中国的铁路、轨道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这些行业的产品涉及到很多的质量要求和安全要求,因此它们需要认证机构的服务,而我们也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来满足这些需要。

申屠献忠: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和广大企业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在困难时期,作为企业紧密而不可或缺的商业伙伴,检测、认证机构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专业、经验和特长为广大外贸企业完善质保系统、降低贸易风险,以此有效帮助企业度过寒冬。

邢继顺:认证机构就是为全球贸易服务的。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我们也在不断推出新的举措。首先,我们把大量的国外标准引入国内,做到认证服务的本地化。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减少成本。其次,我们也在不断向新的行业扩展,以适应企业不断扩展新的业务范围的要求。另外,我们建立了全球采购服务,利用我们的全球网络和在QHSE方面的专业知识,协助客户在中国及其他低成本国家采购,同时在中国产品与国外标准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赖伦辉:品质和体系的认证。首先可以帮助企业在管理和运营,规范化和精细化方面,实现成本减少,减少资源浪费,其次,体系认证实际上对企业本身的认可,这可以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增强信心,从而有利于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员工在技术能力方面的提升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经过100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掌握了丰富的技术资源,我们也希望将这些技术理念与中国企业分享。在过去几年,我们在国内平均每年会举办约200多场培训研讨会,与产业展开技术交流,它们所涉及的行业包括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电器、化工医疗等各个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经验的共享帮助企业加强自身的技术实力。

产品认证打通国际市场

《进出口经理人》:金融危机中,全球采购商除了对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哪些方面还可能成贸易中潜在的障碍?

申屠献忠:安全、环保类符合性指令的兴起以及各类的强制性法规的推出,抬高了市场的准入门槛,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了新要求。建议出口生产企业可以借助国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全球化能力,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各类新法规或指令的要求,求证自己的产品是否达到准入要求,并及时对自己的产品作出改善,才能避免产品不符合法规要求而被退回的风险和损失。

梅约尔:在新形势下,消费者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给制造商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能源材料为例,单个电源插座的耗电量是很小的,但是如果把一个大集团内所有电源转换器的耗电量都算上,其能源消耗量就相当可观了。这就是说,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消费者的思维不仅要考虑到成本问题,还与世界环境、气候、能源消耗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制造商在生产产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事物本身,还要看到产品与周围环境是什么关系,要使眼光更高一点、更宽一点。

王克娇:在国际贸易中,对新技术的熟知也会成为进入某一市场的门槛。出口型企业如果要避免被国外上游客户“牵着鼻子走”,就要对其产品的国际适应性进行研究,就要对其产品在目标市场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有清晰的认识,这其中目标市场的认证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关注点之一。

邢继顺:贸易中潜在的障碍是

多方面的。首先是当地的法规问题,法规不是作为贸易壁垒而存在的,但是在客观上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环保问题也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保问题会成为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欧盟的REACH法规,它对环保的规定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5%。但是,欧美国家对于环保都十分重视,中国企业如果不重视,就很可能受此门槛的限制。

《进出口经理人》:面对这次危机,在保持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国内企业可能更多地考虑转向新兴市场或国内市场,从市场准入的角度看,认证机构对此有何建议?

梅约尔:由于一部分传统市场正在失去,企业需要开拓出新兴市场,然而,在国际市场的进入方面,新兴市场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采购商的信任,这些都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认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某个市场的标准,并且和当地的许多批发商和采购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的品牌可以成为出口商有力的支撑保障。

王克娇:面对新兴市场。出口企业必须熟知该地区相关产品的标准,并要使自己的产品达到这些标准的要求,这是顺利进入该目标市场的前提。比如,自2002年起,越南政府对出口越南的获得cQC标志产品的中国摩托车零部件产品予以免检放行。自此,中国的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出口越南的通关时间、检验成本、检验周期得以大大缩减。

赖伦辉:在一般的固有观念里,认证机构基本上都是长期关注于某一个特定的市场。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逐渐转变为一个全球化的认证机构,在全球都设有分支站点,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认证服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球市场准入认证服务。同样,对于企业而言,在开拓新兴市场的时候,也是应该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从而才能合理地选择认证机构,帮助产品的推广。

申屠献忠: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正在减少。但对中低档产品、经久耐用型产品的消费需求却在增加,因此,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产品将在新兴市场受到更大的欢迎。企业可以通过了解研究这些市场的状况及产品法规的要求、消费者喜好甚至风俗礼节,然后调整原有产品的设计或开发针对性的新产品来开拓新兴市场的需求。

结合自身合理选择认证机构

《进出口经理人》:目前,中国存在很多的认证机构和认证种类。对于不同产品和不同出口地区,企业申请的认证种类也有所不同。依据认证机构的经验,企业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认证及认证机构?

邢继顺: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认证机构有没有本地化的服务,如果没有,认证的成本就会很高。其次,企业要看这家认证机构在国际市场的实力,也就是其所做的认证在国际上的被认可程度,除此之外,认证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是企业所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企业在为出口欧洲的产品做认证的时候,还要考虑如果这种产品出口到美国,此认证是否还具有有效性。

梅约尔:关于企业如何选择认证机构,有两个方面是需要考虑的。一是检验认证机构在本知识领域内的了解,检测机构是否能对客户提出的问题权威性地作出解释。二是中国客户对于产品认证有一个速度上的要求,但是,认证机构除了要重视速度之外,还应该在认证的持续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王克娇:近几年,国内认证行业发展迅速,有国内新兵,也有国外的资深机构,企业难免更多地关注认证价格。建议企业更多关注认证价值,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专业性强,受认可程度高,沟通良好,服务便捷能够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认证机构,避免因片面关注价格而影响认证效果。

《进出口经理人》:企业在认证过程中,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如何更好地与认证机构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梅约尔:企业在为产品做认证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认证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认证是不是能满足企业更长远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寻找有名望、大品牌的认证公司,只有这样,对于企业今后在某个市场的生存才更容易,产品认证的持久性和影响力才更深远。

邢继顺:企业在做认证的时候,必须要对认证的要求有清楚的认识。我们希望企业在做产品认证的时候,最好能清楚认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比如能出具国外客户对于产品的书面要求。如果能够准确表达出认证的要求,就不会在认证中出现纰漏。

《进出口经理人》:200g年对外贸企业是艰难的一年,企业的信心和意志都将接受最大的考验,对此,认证机构对他们有哪些建议?

梅约尔:谁能在金融风暴中站稳脚跟,在金融风暴中练好内功,那么他就会是金融风暴之后的赢家。

王克娇:广大企业首先要练好“内功”,防患于未然,在牢牢抓住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挖掘潜在资源、加强技术储备等多方面工作,以此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申屠献忠:筋骨强健才能抵御外寒,所以,企业唯有修炼好内功,通过研发增加差异性,完善质保系统和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有效地增加企业竞争力,从而获得国外买家的信任。

赖伦辉:据观察,国外的买家,包括北美和欧洲的,他们在亚洲地区进行采购的时候,实际上都是把原先给日本、韩国等地的订单转来给中国。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都比较看重成本。中国制造成本价格便宜,质量也不错,所以制造中心就渐渐地转移到中国。在我们与北美及欧洲买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最为看重的就是中国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所以,我们国内的生产企业应当在这两方面加强改善,这样有利于扩大未来市场的份额,也会较少受到任何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认证机构 篇4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 自2002年到2008年, 我国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各类企业数量已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但是, 我国的质量认证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获得认证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不高, 多数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不常用、个别质量认证机构所做的质量认证报告不实、虚假认证等。以上提到的质量认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质量认证监管机制存在缺陷造成的。虽然我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对质量认证市场的整顿力度和对违规、造假认证的处罚, 但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够, 使认证成为认证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本文通过研究质量认证市场存在的博弈关系, 分析质量认证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相应的建议。

2 博弈模型中的要素和假设

一个博弈模型的描述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一是局中人 (即参与人) , 每局博弈中至少有两个参与人。二是局中人的策略, 即规定各局中人在博弈过程中可以选择的行为或行为水平的全体。三是支付矩阵, 即参与主体在不同策略下确定不同收益组成的效用矩阵。在本文的博弈中, 博弈的参与人为认证机构和认证企业两方, 认证企业是指参与认证的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认证机构是指独立于制造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第三方机构, 在规定的范畴内对企业进行认证, 同样以盈利为目的。而且在本次博弈中, 双方采取的策略都为“合作”与“不合作”, 支付矩阵如下图1所示。

假设在认证中, 认证企业与认证机构对彼此参与博弈的成本、收益等信息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准确了解, 即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 博弈可能是一次的静态博弈, 也可能是多次的动态博弈。下面对企业质量认证存在的问题通过博弈的方法进行分析。

3 企业质量认证存在的问题的博弈分析

企业在进行质量认证的过程中, 与认证机构既存在合作关系, 也存在利益冲突的不合作关系, 这样的关系决定企业既想要与认证机构积极合作在企业中贯彻认证, 又想通过认证机构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少的成本取得认证证书。以下是对问题的博弈分析。

3.1 企业从短期利益出发的质量认证问题的博弈分析

企业从短期利益出发的质量认证, 多数是为了公关、宣传的需要, 或是为了获取证书, 满足某市场的准入条件。不考虑认证有效期内的审核, 我们可以将企业的质量认证过程看作是单次的博弈。

假设, 认证企业与认证机构在认证之前是互不了解的, 双方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我们将此博弈定义为非合作博弈, 即每个参与者都单独的选择它的策略, 而完全忽略其他参与者的决策。在此博弈中, 认证企业在认证的过程中会将会采取两种策略, 要么是积极合作策略, 要么是不合作策略, 即[合作, 不合作], 认证机构也采用同样的策略, 即[合作, 不合作]。认证机构和认证企业采取的策略不同, 取得的收益也会各不相同, 其中a12>a22>a11>a21>0, b12>b22>b11>b21>0, a表示认证企业获得的收益, b表示认证机构获得的收益;下标1表示采取不合作策略, 2表示采取合作策略;aij (i=1、2, j=1、2) 表示认证企业采取i策略, 认证机构j策略, 认证企业获得的收益;bij (i=1、2, j=1、2) 表示认证机构采取i策略, 认证公司采取j策略, 认证机构获得的收益。两者的支付矩阵如上图1所示:

当认证机构选择不合作策略时, 认证企业选择不合作策略 (a11>a21) ;当认证机构选择合作策略时, 认证企业选择不合作策略 (a12>a22) 。因此无论认证机构选择合作策略, 还是投机策略, 认证企业都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同样的, 无论认证企业选择不合作还是合作策略, 认证机构都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在这个博弈中, “不合作策略”是认证机构与认证企业的占优策略, 纳什均衡[不合作, 不合作]是双方的占优策略均衡。

也就是说, 在以取得证书为目的的一次博弈中, 认证机构和认证企业都会选择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不合作策略, 这样的认证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

3.2 企业从长期利益出发的质量认证问题的博弈分析

从长期利益出发, 获证之后, 企业在认证有效期内需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审核, 这就可以把质量认证中的认证企业与认证机构看作是无限次重复的博弈, 每次博弈都构成纳什均衡。而且,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即折现率不等于0。资金的时间价值, 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差额。通常情况下, 它相当于没有风险也没有通货膨胀情况下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折现率可视为资金时间价值的一种具体表现。净现值, 是指项目计算期内, 按设定折现率或基准收益率计算的每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投资决策的动态指标。

假设认证企业和认证机构采取不合作策略的概率都为p (0≤p≤1) , 则他们首次选择合作策略时的概率为1-p。引入折现率i (0

3.2.1 企业的净现值分析

(1) 认证机构首先做出不合作的决策时, 企业的净现值

认证机构首次选择了不合作策略, 之后双方始终采取[不合作, 不合作]策略, 认证企业的净现值

认证企业首次选择了合作策略, 根据纳什均衡, 之后双方会一直采取[不合作, 不合作]策略, 认证企业的净现值

当认证机构首次选择不合作策略时, 认证企业的期望净现值

(2) 认证机构首先做出合作的决策时, 企业的净现值

认证机构首次选择合作战略, 双方始终采取[合作, 合作]策略, 此时, 认证企业的净现值NPV3=a22[1+1/ (1+i) +1/ (1+i) 2+…]=a22 (1+i) /i

认证企业首次选择不合作策略, 根据纳什均衡, 之后双方一直采取[不合作, 不合作]策略, 认证企业的净现值

当认证机构首次采取合作策略时, 认证企业的期望净现值

3.2.2 认证企业净现值的优化分析

当认证机构采取不同的策略时, 认证企业的期望净现值为

在p、i满足什么条件时F取得极大值, 首先, 对F求关于p的一阶导数, 使其等于0:

再对F求关于p的二阶导数, 使其小于0

进一步推导得

求解 (1) 式得2a11≥a12+a21

由a22+a11-a12-a21<0和a22>a11得2a11≤a12+a21, 故 (1) 的解不合题意, 舍去。

因假设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所以i=0的解舍去, 即p=1, 不合作的解舍去, 所以当, 此时F取极大值。

当i=2 (a22-a11) / (a12+a21-2a22) 时, p=0, 说明此时的认证企业和认证机构都采取公开策略, 企业期望净现值取得极大值。

3.3 结论

从以上的博弈模型可证明, 从短期利益出发的一次博弈中, 即企业获得质量认证资格证书, 认证机构获取认证收益的博弈中。认证双方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一定都会选择不合作的占优策略, 这使企业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也使质量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降低。

在多次的博弈中,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并对期望净现值进行优化后得出的结果, 双方将选择合作策略, 此时双方收益取得最大化。这是因为在反复的认证中企业与认证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完全被消除。认证机构欺骗企业, 企业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 要求认证机构赔偿;企业想要在质量认证方面对认证机构隐瞒, 认证机构也会在反复的认证注意到这些问题, 并对企业所获得的质量认证做出相关的惩处。因此, 审核工作将会有效地约束认证机构和企业的违规认证行为, 并消除认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加强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将会大大增强质量认证有效性。认证监管部门积极参与将会加强认证机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认证, 使其不仅做好证书颁发前的审核工作, 而且加强认证有效期内的审核工作, 从而有效避免认证出现的问题。

4 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对质量认证中企业与认证机构之间博弈关系的分析的结果, 对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科学性、有效性和质量管理水平, 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 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质量认证做出正确的倡导, 加强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资格的评定, 大力倡导普及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 加强质量认证监督部门与其他部门合作, 加强质量认证问题的监督, 将违规认证、虚假认证等扼杀在萌芽中。

其次, 质量认证监管部门完善质量认证监管机制, 健全认证机构的认可评价体系, 加强对质量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 加大对违规认证的惩罚力度, 强制要求认证机构对其认证的企业做出认证承诺, 并在其认证的企业出现质量事故时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第三, 加强对企业质量认证方面的指导。转变企业领导与员工对质量与质量认证的认识, 加强对员工质量素质培养, 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要以质量认证为契机引入规范管理、全方位提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工具, 将质量管理意识切实落到企业质量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 树立全员参与的质量观。

第四, 质量认证机构加强行业自律,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质量认证和质量认证有效期内的审核工作, 明确制定审核工作周期。并加强质量认证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质量认证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我国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N].新华社上海, 2009年10月22日.

[2]陈邦柱, 高举全面质量管理大旗努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R].中国质量, 2010.1.

[3]2009:质量水平总体提升管理水平喜中有忧[R].中国质量, 2010.1.

[4]李保明著.效应理论与纳什均衡的选择-对协调与合作问题的探讨[M].经济科技出版社, 北京, 2003年8月.

[5]张琦译.博弈论与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 北京, 2005年4月第一版.

认证机构 篇5

9月25日,参与《电子签名法》起草、研讨、制定的多名专家表示,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电子签名法》只是一个开始,要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明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前出台以规范电子认证服务为核心的实施细则是重中之重。

在9月25日的名为“《电子签名法》高级培训班”上,几乎聚齐了《电子签名法》相关人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信息产业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吕新奎等官员出席会议,全国人大法工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商用密码办等各方面的电子签名法的专家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和影响。

与会的专家表示,作为法律,《电子签名法》只是对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做了框架性的规定。目前,国际上对电子认证服务的管理有“行业自律型”、“政府许可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政府主导型”。《电子签名法》明确规定我国将采用“政府主导型”。同日,此次会议的主办者电子商务协会公布了其起草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方法的建议(讨论稿)》。但目前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具体主管部门尚不清楚。政府将如何对国内存在的70多家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已发的上百万张数字证书进行平稳过渡管理?如何规定电子认证服务的`法律责任?都是日后关注的焦点所在。

认证机构的管理三种模式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李晓峰给记者描绘了在电子签名流程中认证机构(CA)的作用。在网络上,为了完成交易,交易双方的身份必须通过第三方得到确认,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由此产生。CA相当于一个权威可信的中间人,它的职责是核实使用者的身份,负责电子证书的发放管理,及时公布无效的证书。如果CA机构不安全,或者发放的证书不具备权威性、公正性和可信赖性,那么网上交易的可信性就无从谈起。

据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法案室处长钟真真说,鉴于认证机构的重要作用,法律委在一审议《电子签名法》时,很多专家提出把认证机构单列一章,认为目前对认证机构的规范很薄弱。“今后电子商务能否很好的发展,认证机构是一个瓶颈。”

在电子签名法出台之前,国内已经有了70多家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及已发出去上百万数字证书,这些认证机构有行业的、区域的,也有完全市场化的;数字证书包括发给企业、个人和发给服务器的。电子签名法出台后,

认证机构 篇6

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超前战略部署,质检系统作为主要责任单位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近期,东山检验检疫局全面梳理了检验检疫部门整合地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政策依据,总结分析目前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提出了基层检验检疫部门整合地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思路和建议。

一、整合工作背景和意义

(一)政策理论依据

在中央层面。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整合一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在总局层面。在部署重点任务中提出“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整合。按照同一个县(市)设立一个经营类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的原则,推动县级政府整合分属于不同部门的检验检测资源,组建县级经营类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

在各级政府层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做出了有益探索。2015年5月8日,甘肃省政府第78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甘肃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及其3个配套方案。这是全国省级层面出台的第一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指导意见,随后,陕西等多地出台全省范围内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还有部分省份在特定行业开展整合工作,福建省率先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疫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山东省开展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

(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家认监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近3万2千家,检验检测认真服务业产值达1700余亿元,全行业共有从业人员约90万人。但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多重问题:一是以事业单位为主题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布局结构分散,规模普遍偏小,检测品种单一、重复建设严重,不少机构结果不互认,“小散乱”现象明显;二是行政色彩浓厚,体制机制僵化,存在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三是服务品牌匮乏,整体实力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缺乏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检认证机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足。

(三)基层检验检疫部门整合地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意义

一是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做出有益探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推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把属于市场的职能还给市场,从而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而基层检验检疫部门与地方政府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可以为打破条块体制限制,为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官办分离做出有益探索。二是有助于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行业整体水平与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检验检疫部门与地方政府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可以优势互补,最大程度激活各项资源要素,改善目前的“小、散、乱”局面,提升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促进地方深化改革开发、产业转型升级。

二、东山检验检疫局整合地方检验检测机构分析

(一)整合工作基础

一是产业基础雄厚。东山检验检疫局辖区有东山、诏安、云霄三县和正处级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均以食品农产品为产业支柱,外向型经济占据优势。二是地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遇到瓶颈。辖区县级政府涉及食品农产品管理职能的部门有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局、海洋渔业局、卫计局等多个部门,上述部门一般下设至少一个检验检测机构。三是东山检验检疫局所属检验检测机构具有明显优势。东山检验检疫局所属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是辖区实力最强的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机构,拥有4个常规实验室和一个国家质检总局区域性中心实验室,20名技术人员,硕士、博士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人,共有10大类300余个经认证的检测项目,涵盖微生物、农兽药残留、毒素、有害元素、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动植物检疫、医学检测等业务领域。年检测业务样品數约11万个。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辖区内遥遥领先。

(二)整合工作进展

一是与市县两级政府达成共识。2016年,漳州市被国家确定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全国仅有12个城市和区域入选,福建省仅有一个,东山检验检疫局牵头整合县级检测资源被列入漳州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任务清单,成为漳州市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创新举措。今年来分别与诏安县、云霄县达成共识,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会议纪要。二是明确整合路径。在诏安县设置富硒产品检测中心、在云霄县设置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并逐步建设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区域性中心实验室。诏安县、云霄县在土地、用房、资金上面给予大力支持,明确将分属于市场监管局、卫计局、农业局等多个部门的、涉及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职能整合到上述实验室,并逐步实现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整合,实行“一个机构、一套人马、多个牌子”。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缺乏明确政策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和质检总局下发的两个指导意见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层级整合,明确开展同城整合、做到“同城同检”,但主要是对地方政府和质监系统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检验检疫部门所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参与系统外的整合没有提出明确方案。二是地方政府参与整合力度不一。以县级政府为例,市场监督管理、农业、海洋渔业等多个部门拥有事业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但这些机构行政色彩浓厚,人员大多被行政单位借用,兼有公益属性和行政属性。这些行政部门往往视所属的检验检测机构为“自家财产”,有的依赖事业收入补充行政经费的不足,这些机构多不愿意走出“事业性质”的围墙,等待观望的情绪浓厚,固有的体制束缚和利益藩篱难以突破。三是受制于条块分割体制。检验检疫部门为中央垂直管理,与地方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开展整合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如人员编制整合后如何管理、设备和资产归属、转企改制后主管部门如何确定,产生的收益如何分配等均存在争议。

三、下一步思路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争取各级支持

从全球看,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的收购兼并重组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趋缓而放慢脚步,相关的业务职能还在不断扩展,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多依赖检验检测认证手段。检验检疫部门要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传达一个理念,即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不仅仅为满足行政管理需要的技术支撑,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随着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快速进入我国市场,其份额不断提升,他们实力强、效率高、效益好,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如不尽快优化整合,不仅难以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还有被“洋检测”冲跨的危险,迫切需要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二)大胆探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一方面要有序推进管办分离,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政部门管政策、管规划、管标准、管监督的职责,推动检验检测机构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进一步促进各级政府突破固有的体制束缚和利益藩篱,把检验检测认证作为一个整体产业来规划。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推动股份制改革,可以由地方国资部门和检验检疫部门共同履行出资人职责,共同入股成立新的机构,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限制,做到资源整合、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再逐步将符合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并入该机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建立专业化检验检测集团。

(三)著力“三化”,提升整体实力

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机构规模化。国际上实力较强、历史底蕴深厚或政府背景突出的机构都向综合性、规模化、全能型机构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检验检疫部门所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开展整合中要加快业务整合和资产兼并步伐,由单一市场向复合市场扩展,不断提升机构规模化、集中化程度。二是业务市场化。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或认可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行为将成为常态。检验检疫部门在参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仅要维护好原有政府客户,更要主动出击拓展市场业务,从而带动技术、管理、服务和品牌的全面升级,逐步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三是标准国际化。随着检验检测认证标准的国际化与多边互认不断扩大,区域统一或者国际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将不断强化。检验检疫部门在参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中,要不断提升学习运用国际标准的能力,争取获得国际上相关领域的认证认可,注重专业化研发团队能力建设,开展科研创新,在重要检测领域的标准、方法等方面赢得国际话语权,逐步形成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要素。

认证机构 篇7

截至2011年2月28日, 经国家认监委批准, 中国合格评定认可中心认可各类认证机构、实验室及检查机构三大门类共计十四个领域的4 766家机构, 其中累计认可各类认证机构124家, 认证机构领域总计354个, 设计业务范围类型8 015个;累计认可实验室4 406家, 累计认可检查机构236家。

2011年3月, 由国家认监委批准,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认证中心正式更名为“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 同时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上海分中心变更为“北京赛西认证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4月8日, 上海分公司正式揭牌, 至此, 我国认证机构又添新成员。

大力扶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明认证认可发展方向

认证认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 社会各界的关注日益提升。目前, 我国近20部法规、条例采信认证结果。

2011年3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重点, 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划多达九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大力推进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已成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客观需求;积极发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服务, 以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 从而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业内专家分析, 未来五年, 蕴涵了认证认可领域的重要发展机遇。

积极开拓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认证分支机构落户上海

早春四月, 伴随一场喜人的春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CESI) 认证分支机构——北京赛西认证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启动仪式于上海隆重举行。揭牌仪式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赵新华副所长主持,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单位领导, 以及上海地区部分客户代表和部分认证机构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燕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 她指出成立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是顺应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认证机构的管理要求, 也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所“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走出去”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感谢各级领导和企业对上海分公司成立的支持, 也勉励上海分公司全体员工积极拓展适合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标准化服务业务。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朱明欢迎CESI在上海成立认证分支机构, 他认为这对于促进上海认证行业的良性竞争、提升认证机构的整体服务力量和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将做好认证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促进认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巡视员周健充分肯定了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的积极意义, 上海分公司的成立对于提高标准化研究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区域合作和发展, 具有现实意义, 希望上海分公司加强与上海地方政府、产业界的联系, 充分发挥标准化业务的综合服务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监管部副主任梁钢对上海分公司的成立表示祝贺, 并表示国家认监委引导和鼓励企业选择规范的认证机构来进行认证, 推动认证机构上水平, 推动认证行业上台阶, 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工作基础性服务作用。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当以此为契机, 大胆创新, 成长为规模化发展的专业认证机构。

启动仪式结束后, 各有关领导、专家等参观了上海分公司所在地上海浦东数字电视产业基地。

认证机构 篇8

一、我国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与发展现状

一个行业能否稳定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个有效合理的监管机制。为了更好的引导和促进电子认证行业的发展, 各国纷纷立法, 目前国际上现行的法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联合国《电子签名示范法》和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为代表的概括型立法和以欧盟《电子签名指令》和美国犹他州《数字签名法》为代表的详细完整型立法。我国电子认证行业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05年颁布的《电子签名法》, 以及工信部以部令的形式发布的与其配套实施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明确了电子认证机构的设立条件、运营规范、服务活动、退出机制、法律地位及认证程序, 加强了对认证机构的管理。就监管主体而言, 根据《电子签名法》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 (即工信部) 承担主要的监管职能。由此可见, 我国目前所采取的监管方式是官方集中管理的模式, 即政府监管。

随着立法与政府监管的不断推进, 我国电子认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截至2010年底, 电子认证服务业市场总规模超过20亿元, 2006年至2010年, 平均增速约为38%, 其中2010年接近100%;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由《电子签名法》颁布之前主要集中于电子政务, 不断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领域扩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且更为严重, 首先, 我国的电子认证机构普遍规模较小, 权威性较低, 无法与国际型电子认证机构进行竞争, 如Google及Yahoo所信任网站根证书中没有出自我国电子认证机构的可信任根证书;其次, 我国的电子认证机构具有很强的地域属性, 地方和区域割据严重, 没有明确的行业整体规划, 既不利于机构自身的壮大, 也不利于交叉认证制度构建;再次, 认证机构的数量较多, 重复建设导致设备、人才和资源浪费严重;最后, 对于机构建设的难度和风险认识不足, 机构内部制度构建以及相应的数据保护、密码安全措施不够完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认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国电子认证行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政府监管是为了应对市场失灵而逐步产生的, 对电子认证服务行业而言也不例外。以我国《电子签名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实施结束了电子认证服务行业无序经营的混乱状态, 对于引导和支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监管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缺陷、打击和治理市场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但是, 政府监管并不是万能的, 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1. 政府监管具有滞后性

众所周知, 通过制定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行业发展, 是政府实现其监管职能所采取的主要方式。而这些法律、法规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依据无疑不是政府想制定就制定的, 其产生必须依据严格的程序, 这是其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必然要求。一般的法律法规产生都必须经历提出草案、审议、修改、再审议、甚至征求各界意见等一系列的复杂程序, 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推敲, 既要注意不能违背已有法律规定, 也要均衡各方利益以达成市场最优方案。工信部在制定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的具体管理办法时也必须充分考虑目前我国电子认证机构发展特点, 结合行业实际来制定, 因此, 其产生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市场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 立法很难跟上脚步, 往往是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新的问题已然出现。

2. 政府监管具有被动性与高成本性

工信部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时, 必须对整个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这是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这些情况的把握往往来自于政府部门的调研以及电子认证机构的信息反馈。而事实上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 电子认证机构作为被监管主体, 往往会在反馈时选择隐瞒一部分事实, 使得最后工信部制定的具体办法是对其有利的, 这无疑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的。虽然, 工信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资讯, 但是, 这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与此同时, 政府职能的增加意味着部门设置及其组成人员的增加,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监管的成本。

3. 政府监管易产生腐败, 进而可能导致政府监管失效

政府的监管职能不可能依托政府, 而是通过政府机构的组成人员来行使。人都是具有私人动机和利益的, 一旦与权力相结合, 难免会产生腐败。一旦产生腐败, 监管人员可能就会忽视自身职责, 把监管行为变成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进而政府监管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可能会导致政府监管的失效。

由此可见, 政府监管由其自身特性和运作方式的原因, 使得其虽然具有自身的优势, 但也存在着无法规避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对其进行内部改革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矛盾, 但无异于望梅止渴, 只能治标无法治本, 而在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实行自律监管却能很好的克服这些缺陷,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引入行业自律监管模式, 将两者结合起来, 在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的同时, 通过行业自律组织去做政府无法做到的事情。

三、我国电子认证机构自律监管的优势

电子认证机构自律监管是指成立行业自律组织, 并自主制定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内部规则, 实现自律组织对整个电子认证服务市场本身、电子认证机构以及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管。由于网络的自由度与开放性, 过于严厉的管制反而会约束电子认证行业的正常发展, 加之, 网络体系结构的分散性、网状化, 使得单纯的树状或者金字塔型政府监管是难以实现对于整个电子认证服务活动的全程监管,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律监管是一个应当采取的必要手段。与政府监管相比, 电子认证机构自律监管具有以下优点:

1. 自律监管具有高效率性

电子认证机构自律监管是通过行业自律组织来实现的, 而行业自律组织优势建立在众多电子认证机构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的。它既是行业监管者, 又是行业利益的代表者。这一双重身份使得行业自律组织首先必须对电子认证机构负责, 在其自律规则出台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电子认证机构的利益与诉求, 制定具有高度可行性的相关自律规则, 使得电子认证机构能够自愿接受, 从而提高自律规则的执行力度, 进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另一方面, 作为行业监管者, 其必须站在促进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 从电子认证行业的整体利益出发, 借助其对于市场的全面了解和高度敏感性, 可以充分运用其专业知识, 避免政府监管可能导致的外行管理的弊端, 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监管思路和措施, 与时俱进。

2. 自律监管具有灵活性

由于行业自律监管的主体都是来自于电子认证服务行业, 他们对于行业的各方面情况都有全面的了解, 对市场出现的变化、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及时准确的分析, 并在第一时间找到应对之策。而且, 行业自律组织制定的行业自律规则, 只是针对本行业而言, 不需要经过如同法律法规般严格的制定程序, 因而其新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可以及时而又灵活的适应市场的变化, 与此同时, 对于那些不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政策, 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改和淘汰, 从而更加有效促进市场的发展。再者, 相对于政府监管是事后干预, 行业自律监管主体更多的是采取实时监控, 甚至可以在充分把握市场的脉搏基础上, 提前制定相关行业政策, 以引导整个行业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规避某些不良后果。

3. 自律监管降低政府监管成本的同时, 更加有效地实现政府监管

电子认证行业自律监管主要是通过行业自律监管主体来实现, 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会员缴纳的会费, 因此会员会对自律监管主体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有力监督, 从而规范会费的使用。同时, 因为自律监管主体本身主导行业自律规则的制定, 从立法上分担了政府监管职能, 为政府节约了立法成本。加之, 行业自律监管主体制定相关行业政策的同时, 也会对于行业内部的违法和纠纷行为采取一定措施, 因此也能有效节约政府的执法用费。政府监管相对于自律来说始终是一种被动状态, 这就好比筑堤拦水, 堵是永远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只有疏通才是良策。而通过电子认证机构自我立法、自我约束, 可以把外在的政府监管形式内化成自律主体的自觉自主的行动。

4. 自律监管更容易获得参与者的认同

这是由电子认证机构作为电子认证行业自律规则制定活动的参与者这一特性所决定的。电子认证机构为了维护整个电子认证服务市场秩序和整体利益制定并接受共同的自律规则, 这些自律规则是其自身制定的, 能够充分体现他们的意志, 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 因而也就更容易得到电子认证机构的普遍认同与遵守。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个市场秩序的维护, 更加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使整个市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进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但是自律监管并非万能的, 也会存在诸如忽视社会利益、无强制力、排斥政府监管等等问题, 因此针对电子认证行业的监管有必要将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结合起来。那么究竟二者的关系如何?各自分工为何?对于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的分工模式, 美国证监会第二任主席威廉·道格拉斯曾做过十分形象地描述:“交易所发挥领导性作用, 而政府发挥剩余的作用。换句话说, 政府拿着猎枪站在门后, 子弹上膛, 抹好油, 拉开枪栓, 随时准备开枪, 但期望永远不开火。”虽然, 依据我国目前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还无法达到以自律监管为主的状态, 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忽视其重要性, 应当逐步构建我国电子认证机构自律监管制度, 给予电子认证服务自律监管主体以适当的监管权, 以充分发挥自律监管的优势, 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以电子认证服务行业以自律监管为主, 政府监管为辅的分工监管模式。综上, 电子认证机构在依靠政府监管的同时积极开展行业自律, 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 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之时, 就是我们国家电子商务市场成熟、电子认证服务足以与发达国家分庭抗礼之日。

摘要:《电子签名法》和《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以来, 我国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 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电子认证服务的作用也更加凸显。但与此同时, 资源浪费、竞争力低、地方割据等问题也在极大程度上阻碍整个行业的进步, 调整监管方式迫在眉睫。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电子认证行业监管现状, 指出政府监管的缺点与不足, 进而分析自律监管的必要性, 从而为推动我国电子认证行业实现行业自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认证机构,自律,他律,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高富平, 张楚.《电子商务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郭德中.电子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立法评述.网络法律评论, 2005年第1期

[3]韦伯.《世界经济通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版

认证机构 篇9

日前, 烽火通信引入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测试及认证公司SGS集团, 对烽火通信十多家光缆材料供应商进行了全方位的质量体系监督审核。此举是烽火通信在加强质量管理方面的一大创举, 不仅有助于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 优化生产流程, 全面提升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 同时也有助于烽火通信进一步加强供应商的质量管理, 确保烽火光缆的高品质, 与供应商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作为通信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础, 高质量的光纤光缆产品对保证通信网络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烽火通信一直以来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 严格按照ISO 9001:2008国际质量保证体系标准来规范光传输设备和光纤光缆等产品的生产, 狠抓现场管理和质量监督, 严格把控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关。在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 烽火通信还积极加强供应链的管理, 曾多次派出公司的技术人员、原材料检测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到供应商生产现场考察, 主动引导供应商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确保为客户提供质量优良的光纤光缆产品。目前, 烽火通信光缆产品已先后建立起ISO 9000、ISO 14000、OHSAS 18000、SA8000以及6S、RoHS、TLC、UL等8大管理体系, 全方位满足客户要求。

据悉:SGS集团创建于1878年, 是全球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服务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是公认的质量和诚信的全球基准, 拥用国际领先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才。此次烽火引入SGS通标公司, 对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供应商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体系稽核, 这一做法获得了供应商的高度好评。江苏的一家国内主流供应商负责人表示:烽火通信这一举措在光缆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必将进一步促进光纤光缆产业链上的各个厂商共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我们将以这次SGS检测为契机, 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争做烽火通信优秀的供应商, 共同维护光纤光缆行业的健康发展。

虚假机构篇:山寨权威机构曝光 篇10

编造假机构, 设立假评比, 骗企业上钩, 敛不义之财。

不少企业都收到过“中国驰名品牌”评比的通知, 组织机构为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参加评选的收费金额分为A、B、C三档, 分别是0.8万元、1.6万元和2.8万元。一年时间, 参评企业数十家, 评比收费上百万元。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总局网站www.saic.gov.cn) 在官方网站发表声明, 我国并未设立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这两个机构, 他们推出的“中国驰名品牌”评比活动为虚假评比, 目的是骗取企业的评比费。实际上, “中国驰名商标”才是国家正规部门开展的评比活动。

这是一起典型的虚假权威机构的评比骗局, 虚假组织机构名称极易与正规机构名称混淆, 评比的名称也与正式评比的名称酷似, 所以容易骗一些企业上钩。类似的看似权威的虚假评比机构还有:

第二类:骗认证费

机构有虚假, 无权做认证, 企业花冤钱, 认证属无用。

现在很多产品或者企业都需要认证, 比如3C认证、QS认证、环保认证等等。由于获得认证后能提高市场认可度, 而一些小企业对品种繁多的认证并不太熟悉。于是一些虚假权威机构便打着看似权威的虚假认证旗号, 通过收取认证费借机敛财。比如如今在小型商业网站和企业网站上常见到一种“网络品牌认证书”, 说是用来证明产品或企业的实力好、信誉佳。而实际上, 这种“网络品牌认证书”是一种网络虚拟认证, 并未得到国家认可。提供认证服务的认证中心是一家私营公司, 根本不具备认证职能。品牌认证的正规机构是原国家信息产业部 (现已划归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www.miit.gov.cn) 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www.315.gov.cn) 。如今虚假认证还有以下几种:

第三类:骗技术、产品

说是做检测, 实则骗技术, 企业来送检, 样品拿不回。

随着市场的规范度越来越高, 各种技术、产品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检测项目一多, 一些经验不足的企业或者技术人员又不熟, 便让一些人看到了漏洞。他们通过编造看似权威的虚假机构, 要求企业或个人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或者样品来进行检测。之后这些新技术和产品便被虚假机构改头换面倒卖出去。比如中国工程建设与管理联合会这个虚假机构就骗取了很多建材企业的技术资料和送检样品。正规的检测机构是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 (www.ceca.org.cn) 。除此以外, 目前问题比较多的还有检验检疫方面的虚假机构。

第四类:骗会员费

机构是假冒, 会员到处招, 交了会员费, 啥也得不着。

认证机构 篇11

关键词国有营运机构;运行费用;财务管理;控制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运行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损失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结合国有营运机构临时机构运行费用支出实际,现就加强国有营运机构临时机构运行费用支出管理作如下阐述:

一、运行费用的范围

运行费用是指国有营运机构、临时机构为组织和管理项目建设和政策处理等所发生的各项运行费用。包括项目筹建(编制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之日起,至项目竣工验收3个月内或达到预定可使用(出让)状态后1年内所发生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专项工作经费等相关管理性质的费用。

二、运行费用的控制标准

运行费用实行总额控制,按标准列支,按工程建设进度分期计提拨付。

(一)运行费用的控制原则

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实行人均定额预算,项目专项工作经费根据投资总额给实际情况核定比例列支。

(二)运行费用的列支标准

1国有营运机构运行费用的列支标准

人员经费实行年薪制,编制为国有营运机构人员实行年薪制,原则上董事长年薪按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1.5倍发放,在职职工年薪按董事长年薪的0.7系数发放,临时工年薪按在职职工年薪的0.4系数发放。借用人员按县政府文件规定标准发放补贴。住房公积金、社保费等政策性支出按上年12月份实际支出数列支。公用经费安排标准为编制内在职职工按当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安排际准的2倍,临时工及编制为其他国有单位的全职人员、借用人员为按当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安排标准的0.8倍,兼职人员原则上不安排公用经费。小车经费按当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安排标准的1.5倍。项目专项工作经费根据年度建设项目计划、土地政策处理计划等安排情况,按投资预算的一定比例安排,工业用地土地政策处理按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报县财政审核后予以安排。

2临时机构运行费用的列支标准

借用人员按县政府文件规定标准发放补贴,临时工年薪按当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安排际准的0.5倍。社会保障费等政策性支出按上年12月份实际支出数列支。公用经费安排标准按当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安排标准的0.8倍。兼职人员原则不安排公用经费。小车费用按当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安排标准的1.5倍。专项工作经费根据年度建设项目计划、土地政策处理计划等安排情况,按投资预算的一定比例安排,工业用地土地政策处理按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安排。

三、运行费用财务管理

(一)国有营运机构、临时机构实行投资建设项目财务与营运机构、临时机构运行费用财务分离制度。有人员编制的营运机构及所有临时机构应分别建立建设项目和运行费用两套帐;无人员编制的营运机构应指定银行专户支付运行费用款项,并在管理费用中核算。

(二)运行费用来源

各运营运机构、临时机构所需的运行费用在实行分户管理核算后,财务列支渠道不变。

各类营运机构运行费用根据定额预算标准及年度建设项目计划、土地政策处理计划等安排情况,从投资项目计提分期划入运行费用账户。

(三)年度用款计划指标的核定

县财政每年按照各营运机构临时机构承担工作的性质及有关部门核定的用工人员数,依据标准核定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按年度投资预算按比例核定专项工作经费,报县政府批准后下达执行。各营运机构临时机构按下达指标分期从投资项目账户中划入运行费用专用账户。

(四)运行费用支出管理

1人员支出

反映单位支付的各类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等)、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等。

2一般公支出

包括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交通费、小车费用、印花税、办公设备维修费、培训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工具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零星购置费、技术图书费、竣工验收费、咨询费、和其他管理性质开支。

3项目专项支出

包括交通工具购置费、房租费、办公场所装修费、物业管理费以及因投资项目建设需要等其他管理性质支出。

四、运行费用年度考核

认证机构 篇12

关键词:银行机构,支付机构,支付业务

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支付服务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以银行机构为基础、支付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服务市场格局。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一些相近的发展趋势,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 “互联网+ ”时代,无论如何创新与跨界,要实现货币转移都离不开支付服务,研究并对比不同支付服务主体的支付业务,展望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支付服务市场参与主体及发展状况

1. 1 银行机构

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银行机构是提供支付服务的传统主体。支付结算作为一项中间业务,一直都是银行机构的基础性业务,提供支付服务获取的手续费收入属于中间业务收入。银行机构的支付服务涵盖业务范围较广,传统的支付业务包括票据业务、银行卡业务、汇兑业务等,新兴的电子支付业务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银行机构开始加快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调整利润增长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支付业务。2014 年,银行机构共发生票据业务5. 78 亿笔,金额269. 99 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6. 56% 和6. 16% ; 共发生银行卡交易595. 73 亿笔,金额449. 90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 16% 和6. 27% ; 共发生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结算业务26. 00 亿笔,金额1097. 50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 12% 和22. 42% ; 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 33 亿笔,金额1404. 65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 28% 和30. 65% 1。

1. 2 支付机构

支付机构是支付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是指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间作为中介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自2011 年5 月人民银行开始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以来,截至2014 年年末,累计269家企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从获得支付业务许可的类型看,互联网支付101 家、移动电话支付45 家、固定电话支付14 家、数字电视支付6 家、预付卡发行与受理169 家、银行卡收单60 家2。从事预付卡发行预受理、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最多,占整个市场的42. 78% 和25. 57% ( 见下图) 。2014 年,支付机构共发生互联网支付业务215. 30 亿笔,金额17. 05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 52% 和90. 29% ; 共发生移动支付业务153. 31 亿笔,金额8. 24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 90% 和592. 44% ; 共发生银行卡收单业务167. 75 亿笔,金额15. 60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 54% 和34. 72% ; 共发行预付卡2. 39 亿张,金额740. 8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62. 71% 和- 14. 82% 3。

2 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比较分析

2. 1 差异性分析

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都是支付服务的提供者,但在支付定位、监管环境、交易特点、支付信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 见表1) 。

2. 2 共性发展趋势

随着 “互联网+ ” 时代的来临,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发展成为主旋律,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呈现出一些具有共性的发展趋势。第一,业务创新加速,大力推动移动支付和线上线下结合业务。银行机构方面,各商业银行纷纷升级手机银行客户端,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加快发展移动金融。2014 年,建行、光大银行等银行机构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服务管理系统( TSM) 与中国人民银行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 MTPS) 成功对接。中信银行与联通开展行业合作,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推出手机支付地铁应用。支付机构方面,支付宝基于 “支付宝钱包”推出的声波支付、扫码支付已应用于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打车等线下领域。“微信支付”则借助微信客户端的庞大用户平台迅速推广,应用于购物、打车、医院等行业。得益于创新驱动及支付机构的大力推广,中国已迅速站在了全球移动支付的最前沿。第二,拓展业务范围,将支付服务延伸向更多行业和领域。银行机构积极发展自有电商平台以承接传统客户的互联网迁移,巩固传统的交易撮合、信贷融资、金融咨询等业务,并带动信息贷、流水贷、金融理财产品互联网直销和代销等新业务模式。支付机构利用积累的支付信息流,发挥大数据优势,整合资金流与商务资源,为客户提供支付增值服务。此外,一些支付机构还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或是直接从事互联网支付业务,或是为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等提供支付服务。

3 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SWOT分析

3. 1 银行机构的SWOT分析

银行机构的SWOT分析见表2。

3. 2 支付机构的SWOT分析

支付机构的SWOT分析见表3。

4 发展趋势展望

4. 1 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之间的竞合关系继续深化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成熟度的提升,支付服务市场格局及市场参与者的关系也经历着显著的变化和调整,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之间的竞合关系持续演变,在不断加强合作的大趋势下,局部调整与博弈并存。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在向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支付机构借用银行机构的客户群体优势,深入挖掘客户支付服务需求,在商业银行服务上不能覆盖的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细分服务,同时依托对支付数据的深度发掘,满足客户融资、理财等派生需求。银行机构通过与支付机构的合作,可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支付渠道和丰富的消费理财等个性化服务,有效提高客户黏性和满意度。随着支付机构业务规模的扩展以及向支付领域的逐步渗透延伸,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在提供服务方面出现了部分交叉重叠,竞争与博弈难免。未来,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之间的竞合关系仍会在市场格局的变化调整中不断演变,双方可以给予现有资源和潜在能力,全方位探索在 “互联网+ ”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共同提升支付服务能力。

4. 2 监管政策的持续酝酿出台,将有助于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支付服务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前瞻性统筹规划,同时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指导和约束,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发展环境。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已着手深入研究网络银行和虚拟电子商户的监管问题,以厘清银行账户与虚拟账户的性质和用途,有效规范和引导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在应对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以支付业务为切入口,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方面,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通过协调监管机制的建立,强化与其他业务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协调联动、政策协同,提升对混业经营实施监管的效率和能力。

4. 3 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提供主体身份与转接清算职能有望逐渐厘清

支付机构通过与银行机构系统直连的方式进行业务处理,一方面可以为其他支付服务机构提供交易转接机清算服务;另一方面又为终端客户和商户提供支付和收单服务,同时承担收单机构和转接清算机构两重角色。相对于银行机构而言,支付机构由于收单业务与清算业务职能合一,在市场竞争中优势较为明显。未来,随着零售支付清算服务市场供给方的进一步丰富,通过搭建统一的网上支付清算平台,开展价格和服务差异化竞争,支持支付机构业务创新,吸引支付机构统一接入,畅通支付机构跨行清算渠道,该类型支付机构的清算职能与收单等结算职能有望逐步厘清,确保各类型支付服务市场主体站在业务处理、业务价格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2]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上一篇: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下一篇:涡流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