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

2024-06-11

西医院校(共10篇)

西医院校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接受护理本科教育人数明显增多,护理本科教学地位日显重要。由于目前西医院校护理本科针灸教学,仍沿袭非中医专业临床本科生的教学大纲,两者间存在着教学内容、重点和要求基本相同的教学模式,而忽略了护理本科教学存在的特殊性:不仅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侧重于临床技能的操作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西医院校护理本科针灸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针灸教学的内容、方法、考试模式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改革,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针灸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护理教学的特殊性,从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顺序、强调针灸过程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不仅增加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加强了针灸教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

1.1 改变教学内容的原有顺序

西医院校的护理本科针灸教学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针刺原理和治疗规律等理论以及腧穴取穴和定位、针灸操作和临床诊治等实践,这两大部分内容。为了避免造成理论和实践的割裂,首先,改变了以往分别讲解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的教学顺序,而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理解腧穴主治规律的基础上,以腧穴的主治为主线,将取穴、操作和辨证治疗融为一体,使理论和操作紧密结合;其次,将腧穴定位、经络循行分布与现代医学的局部解剖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取穴的准确性,而且增强了记忆效果。

1.2 强调针灸过程中的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而早日康复的护理措施,他既包括了一些护理技术操作,也包括了依据患者基本需要提供的护理措施[1]。所以,强调针灸过程中的基础护理对提高疗效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针灸教学中,首先,强调进针前的心理护理,告知患者针刺是安全的;提醒患者如出现晕针不用害怕,只要及时发现,便可以恢复正常。其次,强调出针时的护理,在出针时患者常会出现皮下出血,轻者皮色青紫,重者皮肤高肿,甚至可有深部组织压痛,所以,出针时,要及时按压止血。第三,强调起床时的护理,针灸治疗结束后,应注意正确的起床方式,如医务人员右手或左手扶住患者肩背部,不要松开,顺势将患者扶持为坐姿;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等[2]。

1.3 注重针灸过程中的整体护理

中医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指导下的护理方法,即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外在的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的过程。在针灸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的整体护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及提高治疗效果。如腰椎间盘突出的针灸、推拿按摩时,要强调体位护理:治疗期间患者应卧硬板床休息,侧卧时屈膝屈髋;加强功能锻炼:腰痛缓解后,可进行肌力训练,及腰部的伸展运动和屈曲训练以增加腰背肌力量;要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耐心做好病情解释工作,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

2 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而且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经过多年探索,放弃了原有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采用精彩导入、重点突出及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2.1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4]。我们精心为针灸教学准备了精彩的导入,例如,在“针灸总论”的教学中,不仅从著名电台主持人刘海若车祸昏迷、苏醒及恢复健康的救治过程入手,说明针灸疗效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而且向学生介绍美国、日本、德国等对针灸治疗的重视及相关研究成果[5],使学生们感到学好针灸的迫切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突出重点,增强效果

由于课时少,内容多,使得突出重点,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6]。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课堂上教学内容多,会出现教师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透,学生什么都记,什么都没记牢的现象。所以,授课时重点突出与实际应用有关的内容,以提高教师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如突出作用广泛、取穴简单、操作方便、不易发生危险的穴位: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位的主治、取穴和定位;突出简单、容易和使用率高的技术操作,如各种进针法、行针法、单式补泻手法等;而对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操作技术,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等复杂的技术操作,则作为了解内容;突出针灸的治疗原则,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选穴过程中的近取法——在病变部位及附近取穴,如治疗肩关节疼痛选用曲池、肩髃;远取法——根据辨证归经和循经取穴,如治疗腰痛选委中、太溪;远近结合法——在病变部位和附近及根据辨证归经和循经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如治疗咳嗽时,采用近取中府,远取尺泽和列缺等穴位。

2.3 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针灸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其实际的操作能力[7,8]。首先,西医院校的针灸教学安排在大学三或四年级,此时学生已学完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等基础课,所以,在讲授穴位的定位时,以解剖定位为主,实际操作和具体点穴为辅,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定位准确时,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重,或传导等针刺感应。第二,引入病例,加深理解。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监督下,通过彼此施针,体会针感;在见习课时,针对不同患者进行辨证、选穴、取穴、施针、补泻等针灸治疗。第四,应用 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课堂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问题进行讲解,如经络的循行分布、腧穴的定位、解剖层次、针刺手法等内容。

3 改革考试模式

考试不仅是考核教学质量、考察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际操作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设立了操作考试:在每次实践课后,随机抽取学生,每两人为一组,考核所练习的内容,作为平时成绩;学期结束时,每个学生再进行一次操作考核,采取随机抽题的方式,作为学期考核成绩,与平时操作成绩结合,作为最终的技能考核成绩。

总之,针对护理教学的特殊性,不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而且要求教授护理本科中医教学的教师了解相关的护理学知识,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中医的整体护理等内容及护理专业的特殊性等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红霞,张晓苇.实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3):277.

[2]蔡利群,余涛,李观荣.针灸教学实习中加强基础护理教学的体会[J].西南军医,2008,10(5):141-142.

[3]罗蝉清,郭惜珍.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1):1107-1108.

[4]柯一琼,曹中兵.中西医结合讲解带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66-767.

[5]赵岩,刘孟安,李治淮,等.西医院校针灸教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2.

[6]王红明,石玮,孙杨,等.《基础护理学》课堂教学设计[J].护理研究,2007,21(1):173-174.

[7]郑为超.西医院校中医学几种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5,l3(3):322-323.

[8]周爽,张荣华.针灸教学临床带教的实践与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5):440.

[9]杨茜芸.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3):87-88.

西医院校 篇2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行医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直接影响祖国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1教学内容多,学时安排少

中医学是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西医院校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中医类课程,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浓缩精炼而成⑺。这些课程在中医类院校安排约55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至48-74学时。按现有的学时上课,教师不得不高度概括、删减大量的内容,从而影响了中医在学生心目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教学中只能简单地介绍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中医诊断学只讲望诊、脉诊、八纲和脏腑辨证;中药和方剂学只是举例式的讲解40味中药和20首方剂;针灸学只能用4学时了解经络概论;中医内科学只能串讲4个疾病。加之学生无古汉语的基础,中医概念和理论深奥晦涩,内容跨度大、连贯性差,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和理解,故他们感觉中医枯燥乏味,整个学习如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目标:西医院校的临床本科生通过中医学理论的学习,要熟悉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髓,初步掌握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等基本理论;并通过对诊法、辨证论治、中药、方剂等基本技能的学习,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2注重现代医学观,轻视中医辨证论

中西医都以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形成迥然不同的认知思维模式。现代医学是在近代医学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以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为认知特点;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侧重于将人体分解剖析,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甚至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微观角度研究。而中医学则是在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朴素的功能观察,形成了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的认知特点;在辨证思维、演绎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侧重于从人体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动态性等宏观的角度探析。这两种体系认识生命的思维方式不同,诊治疾病的手段也迥然各异。

中医学课一般在三、四年级开设。学生经过两年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较全面地掌握了现代医学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因而学习中医学时,常受到现代医学理论的影响,习惯性地将中医的“心”、“肝”等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心”、“肝”等器官对号入座,对“心藏神、肝主疏泄”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议,难以认同;习惯于用现代医学的组织结构、细菌、病毒等知识来分析中医的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为玄学。在现代医学脾为免疫器官,而中医的脾为消化器官,与人体的口、涎、思考、四肢肌肉等形体志液的功能密切相关,感到茫然。中医的整体研究、以外知内的思维方式无法确立,从而感到中医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甚至在学生的调査中,认为中医学为伪科学的观点比例达10%。再加上学时紧张、内容跨度大,走进中医就很难,能用中医辨证论的模式去认识、防治疾病就更难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只能是一种理想。消除排斥心理和对脏腑名称对号入座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转变看法和思想,相信中医,走进中医,用中医的理论防、诊、治疾病,是中医学教学的一大难题。

3校园内营造祖国医学的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积淀了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和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显示出中医证治体系的巨大活力和兼容性,以简、便、验、廉为其显著特点。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炼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

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医乃仁术”的高尚医德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家,其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对医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了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4教学中未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长盛不衰的生命所在。中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承教学:①实践优势。学生通过跟师,直接参与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既增加学习的兴趣,又巩固专业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书本的死知识变成自己理性的真知;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②直观优势。许多刚接触中医的人,认为中医很抽象深奥,难以入门;当跟师临床以后,中医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实实在在,生动具体。只有通过对无数病人脉象的反复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浮脉如鱼游水面,滑脉如珠走盘”等脉象的生动描述。通过师带徒的临床学习,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缩短了学习期限。从辨证到诊断,从方剂到药效,前后贯通,浑然一体,易学易懂,生动活泼,是久经考验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中医教育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讲授、啃书本、背概念,不去研读中医四大经典或著名医案。老师在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补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进展。而且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只有走马观花似的对中药、中医诊断、针灸等简单的、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也无中医临床见习和实习,造成中医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很难实现中西医临床的结合。

5教师注重临床工作忽视理论教学

根据教学大纲和目标,为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权衡比较,突出特色和重点。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从事临床与教学的双重工作,故教师的精力、时间有限,加之资历不同、所学各异,有时难免落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满堂灌、或照本宣科,以致教学枯燥乏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造成教“难”和学“难”的恶性循环㈨。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则经常抱怨中医“玄”、“难”,故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学生对中医知识囫囵吞枣,无法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辨证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西医院校 篇3

关键词:教育改革 综合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以病例为基础学习

在中医院校教学改革中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中医院校西医课程课时数少老师应如何教?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思路,经过多年的讨论与实践,集各医学教育模式之长,补各模式不足,整合学科知识点,初步实践了中医院校西医课程综合教学模式。即将传统讲授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综合为一体,结合课程理论建立的以“启示性教学、主动性思维,渗透性理解、互动提升”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程全部由老师讲授的教学法。教师重点讲授课程的知识点、难点;用PBL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用CBL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难点有深刻理解和掌握。

一、教学对象

改革组:选择我校2007级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60人,随机分成4组,每组l5人。全程采用综合教学模式。对西医基础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后,先行LBL模式重点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自学和解答问题的支撑点,然后提出问题及病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综合实验验证,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照组:同样选择我校2007级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63人,全部按原课程设置教学,全程采用LBL教学。对照组教学老师也在课堂提出病案,但没有进行讨论与综合实验。

二、方法

(一)选择课题,编写教学大纲,培训师资

①打破传统课程模式,以学科知识点为突破口,设计课题,编写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制作好多媒体课件。②采用送出去培训和对口参观兄弟院校教学,以及教学研讨等方式培训师资。③编写教学大纲与实验指导(主要编写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

(二)指导改革组学生熟悉课程内容

在授課前1~2周时间,将教学内容及课堂目标交给学生,并提供部分参考资料目录,供学生熟悉课程内容。

(三)组织实施课堂讨论

①围绕课题进行讲解:在对教材内容精简、提炼的基础上,配合多媒体课件,由老师围绕课题进行大约30~40分钟的课题难点、重点讲解。②每个课题课后安排学生自学讨论,自学讨论以病例为切入点,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学习积累知识,掌握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可受用终身的自学能力。③每次上课时拿出10~20分钟由学生代表陈述,介绍相关疾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点,所致疾病、病机、病理和机体免疫特点、诊治与预防措施;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其并发症肾小球肾炎的讨论,学生从肝炎病毒分类到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抗原抗体系统;从正常肝组织到病毒造成的肝病理变化;运用肾小球重吸收基本原理解释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造成肾脏损害的相关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在讨论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提问是否切题,是否传递了错误信息,还有什么重要的问题没有被提出来;讨论时如若偏离正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到讨论的主题。④小结及测试:对重点、难点或学生讨论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小结,公布测试题目。

三、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寻问调查以及实验操作考试及实验结果报告分析成绩。测验成绩采用t检验,寻问调查结果采用x2检验,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

四、实践结果

(一)实验操作、结果报告分析能力成绩

(二)寻问调查结果

(三)理论测验成绩

改革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测验成绩采用分课程随机抽取生物化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以及病理学各课程难易程度相同的知识点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并按学号单号与单号,双号与双号比较,结果两组学生各项成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时代的发展给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唯有把握和投身于今天的学习革命,进行终身学习,才能真正对我们有益。而作为终身学习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学习,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思考与动手的能力,即使门门功课考试成绩都优秀,但他仍然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综合性教学模式对培养医学生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高表达能力方面有其优势,乎合转换医学的教育模式。从查找资料到系统总结,学生会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如何将学到的知识扩展到别的学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为多轨道,收获的不仅是一门学科的系统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掌握了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随着时代要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BL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专业教育过于单一,如果将国外PBL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也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教育国情。因此创建适合国情的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必然。通过几年摸索,我们初步探索并实践了LBL、PBL,CBL综合为一体,以启示性教学、主动性思维,渗透性理解、互动提升为特点的医学转换模式,使教学、科研相得益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新瑜,孙宝志,曹雅明,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改革实践与哲学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84-87.

[2]王欣,陈廖兵,王华,等.综合教育模式在七年制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183-1184.

[3]袁红瑛,王勇,田敏,等.PBL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4):353-354.

[4]王俊林,冯修猛,张春芳,等.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73-676.

[5]于波,王雅洁,李扬,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61-63.

作者简介:伍参荣,女,湖南中医药大学病原免疫学教授。

西医院校 篇4

1 学生学中医心理变化

1.1 开课前, 对中医充满好奇与不信任共存

学生毕竟生活在中国, 多多少少接触过中医, 现在学校里开设了这门课程, 对学生来说, 第一次接触到新鲜事物时, 都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想知道八卦、阴阳、肾亏这些听过又不甚了解的东西是什么, 学中医是不是会很好玩, 能象小说里说的悬丝诊脉、刮骨疗毒、起死回生那么神秘又有效吗?但学生在觉得好奇新鲜的同时, 却并不完全相信中医, 持一种怀疑态度。这是他们在学习中医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西医的基础知识, 很容易将所学的有限西医基础理论与中医理论对号入座, 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造成的, 也是现时不少自然、社会学者认为中医不符合逻辑关系, 不科学的观点和思想影响了学生, 使他们逐渐产生中医不科学的观念所造成的。

1.2 开课后, 存在想学好学懂又厌恶学习的心理矛盾

我曾在开课之初统计上课出勤率超过90%, 这说明学生存在主观上渴求知识, 有想学好学懂知识技能的愿望。但客观上, 目前教材内容多, 课时偏少, 学科跨度大, 中医理论模糊抽象, 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 概念难以理解, 各种定义和术语读起来绕口晦涩, 理解与记忆难度极大, 听课似懂非懂等又让学生感到中医学习起来乏味无趣, 抱怨中医“玄奥”、“难学”, 产生了厌学情绪。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调查后发现:84.62%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中医课, 66.58%有兴趣学习中医, 51.29%表示学习枯燥[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调查显示49.6%学生有兴趣, 87.3%表示中医有用[2]。南昌大学一附院的学生中52.2%有兴趣学中医, 但超过50%的人觉得枯燥[3]。我曾对150名学生调查, 同意中医有用的占81.33%, 有学习兴趣的为56%, 但觉得学习枯燥的占68%。可见, 中医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是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因。

1.3见习实习时, 存在跃跃欲试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心理

通过课中病例分析及见习实习所见所闻, 学生对中医的有效性还是能做出肯定的评价的。在临床实践阶段, 学生希望通过亲身操作来检验学习效果, 证明中医理论在医疗过程中是否正确。然而, 由于所学知识未能融会贯通, 往往又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

2应对学生学习中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2.1课前预热

考虑到刚接触中医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是一片空白, 传授知识时应采取由浅入深的策略。在开课前, 中医教研室可在学校宣传栏内张帖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关于中医知识的海报, 或开办一些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来阐释中医奥秘的中医讲座, 通过这样一些预热的方式, 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初步认识, 产生好感, 增加学习的兴趣, 消除不良的思想对学习的阻碍。

2.2教学改进

应充分肯定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好学懂中医的主观意愿的, 只是学习上的枯燥乏味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这时应满足学生的需要, 避免厌学情绪发生。在目前教学内容不能减, 教材不能变, 课时不能增等情况下, 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要把枯燥乏味、深奥抽象的中医理论、概念、术语讲授得娓娓动听、浅显易懂、易理解、易记忆、会应用, 就需要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改进。教师要修炼深厚的中医功底, 还要了解西医;要掌握中医最新的前沿资讯, 还要跟得上西医学发展的脚步;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只有自足, 才能施人。在教学观念上, 除了以往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外, 现在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要让学生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和远期应用的实际能力, 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已不能适应当今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差。可采用目标教学的模式, 能使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明确学习的目标, 使教学活动有序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采用问题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法, 能加强师生互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课堂当场消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中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有的放矢、前后呼应, 这样, 学生接受的知识就容易形成系统。课中不时变换讲课形式, 适当穿插一些有关的轶闻趣事和临床事例, 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知识加深印象, 也便于记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 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 使教学生动有趣, 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述望诊尤其是舌诊时, 运用数码相机在临床上拍摄或运用扫描仪从其它媒体得到典型的常见的生理病理舌象, 通过计算机处理,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形式演示出来。讲述脉诊时, 可结合现代的脉象仪,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各种典型的病理脉象真正的手下感觉, 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 大大节省讲述时间, 学生感觉易理解及记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重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临床见习实习中

所谓刀不磨不快, 学不用不牢。学生都有一种学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怎么用的疑问, 总有一种尝试用实践去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冲动。充分满足学生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愿望, 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临床见实习中, 是克服他们跃跃欲试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心理的关键。在见习实习带教时, 鼓励学生从这一刻起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来看待, 能使学生克服羞涩的心理, 从而大胆主动地面对患者。要精心安排好临床病例, 对学生仔细讲述整个诊疗过程, 以及中医的各种理论在诊疗中如何应用, 如何贯通。如通过对用宣肺法使患肺病又便秘的病人得以通便这个病例的讲解, 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道理。让学生亲自体验舌诊、脉诊、辨证在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看到应用中医治疗的良好效果, 从而提高学习中医的热忱。除了带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实践, 还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 通过各抒已见、去伪存真的探讨, 帮助他们的知识在脑中强化、交融。然后遣方用药, 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应用中医治病的成就感, 有助于中医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厌学中医的心理有自身的原因, 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造成。中医教育者应换位思考, 以学生的角度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然后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作出适应学生需要的改进, 积极消除影响学生厌学中医的外部因素, 以此改变学生自身的思想壁垒, 学生学习中医的热忱一定会从新燃起的。

摘要:通过对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以期达到满足学生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学,学生心理,教学改进,西医院校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李展, 何源浩, 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9) :62-63.

[2]董克礼, 罗柳阳.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1) :217-219.

西医院校 篇5

摘 要:就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多、在校人数多、毕业生数量多的“三多趋势”,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分别对贵阳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和近三年已毕业学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掌握该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帮助,以便于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同时为教学部门提供参考,加强专业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就业观调查;就业指导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中医院校新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我国各中医院校均已开设,由于家长与学生热衷于该专业,以致呈现出招生人数多、在校人数多、毕业生数量多的“三多趋势”,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对贵阳中医学院近几年来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校级、级、级、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我校届、2013届、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针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设置不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在校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及就业指导需求3个方面的内容,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过程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等内容。

1.3 调查方法 于9月至5月期间,同时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随机抽取18个班级,按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实习中、实习结束后四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层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在校生调查。在校生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的方式进行。毕业生采取现场发放现场作答、网络作答、电话作答等方式进行。

2 结果

2.1 在校生调查结果

2.1.1 基本情况 在校生调查问卷共计发放720份,回收合格问卷690份,合格率为 95.83%。

2.1.2 调查结果

2.1.2.1 个人基本情况调查 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选择学习本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是否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把就业纳入议程、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对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入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了解的只有8.26%;对自己适合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非常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占40.87%,这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很大帮助。但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开展比较滞后,被调查者中只有19.85%的学生在大四年级之前将就业纳入议程,50.68%的学生是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与现实差距较大,被调查者中52.17%的同学感到就业前景迷茫,但也有44.9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2.1.2.2 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1]。本次调查在就业意向方面主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类别、希望到哪一级别的医院工作、就业地的选择、毕业初期理想薪酬等方面做了调查。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 毕业生调查结果

2.2.1 基本情况 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其中回收合格问卷134份,合格率89.33%。其中2012届41份,占30.6%,2013届45份,占33.58%,2014届48份,占35.82%。

2.2.2 调查结果 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3.95%的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乡镇工作;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中,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的适用性不强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中,有5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在实践环节中的教学指导。被调查者中71.42%的是在进入临床系部以后才开始考虑就业事宜,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本专业学生就业规划比较滞后。

3 建议

3.1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帮助本专业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 目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急需大批卫生人才,于此同时大中城市各级医院大批接受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深入农村服务农民[2],已成为本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特色专业,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学、西医学来说,其特色在于:该专业学生在五年时间里,既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也要学习西医理论,还要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生经过4年理论教育后,同样需要完成一年的毕业实习,这些经过系统学习、基本掌握中医、西医学知识的学生将是我国今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主力军和高级人才,他们将更加适合农村和基层医疗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中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在学生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教师出发,从入学之初就教育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就业目的地指向基层。

3.2 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 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专业教学安排和师资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贾慧群,张永莉,王建辉.由医学生就业调查分析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77.

西医院校 篇6

1 培训基本情况

1.1 课时安排

利用晚上和周末课余时间, 分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两部分上课, 理论5周, 每周4学时, 实践12周, 每周教师授课2学时, 学生自己练习2学时, 总学时约70学时, 第13周考核。

1.2 教学内容安排及授课方式

理论授课采用大教室合班上课, 理论课中讲解推拿概念和特点、简史、流派、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注意事项、异常情况处理和推拿介质等推拿学基础知识;然后讲解操作难度大的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推法、拿法、摇法、扳法等手法的基本概念、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临床应用。推拿的诊断方法因新生无临床基础没有讲解。

实践课采用小班小组练习方式, 每小班40人左右, 分10组, 每组4人。讲授练习基本手法8周, 配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自己的练习 (有高年级学生在旁指导) ;讲授并随堂练习保健推拿操作套路4周。

1.3 考核方式

采用抽取答题卡方式, 每卡5题, 2题理论问答, 3题手法操作题, 每题20分, 总分100分, 考完后对学生提供正确答案, 以考促学。

2 考核结果及其分析

2.1 考试结果

考试结果如表1。

2.2 结果分析

缺考22人, 占13.84%, 这是给了最后补考机会后结果。原因分析:有部分同学报名时随大众, 不是真正来学推拿的;学习中发现推拿是体力劳动, 手法练习比较累, 逐渐放弃;有些同学有其它安排忘记或放弃了。

不及格为63人, 占39.62%, 及格96人, 及格率为60.38%, 若除去缺考的22人, 及格率为70.03%;低分段人多, 高分人少, 60~79段85人, 占53.45%, 90分以上仅2人。从教学及考核过程中分析如下:

结果显示, 理论学习效果较差。许多同学考核中不明题干意思, 答非所问, 有些同学一个临床应用都说不上。原因分析: (1) 对理论课不重视, 有些同学是奔着推拿实践课来的, 理论枯燥难理解, 兴趣缺失; (2) 新生无基本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 理解内容较困难,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 上课时间为业余时间, 自己另有安排, 主观缺课。基于以上3点, 理论课逃课现象严重, 又是大合堂授课, 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实践操作部分考核中出现问题: (1) 知道操作不知道名称; (2) 不知道操作要领; (3) 操作体位摆放不正确; (4) 操作不熟练、不柔和, 没有深透和持久, 力度把握不好; (5) 不同专业差异大, 高考体育生的运动人体专业学生操作上手最快, 临床、康复治疗和护理专业次之, 药学、公管、英语等专业最差。

就其原因分析: (1) 操作练习上课不认真。授课手法操作先讲解再示教, 讲解中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 练习时依样练习, 出现会操作不知道名称、不明操作要领现象; (2) 练习强度不足。新生兴趣变动很大, 推拿练习是需要恒心和耐力, 真正练习是比较辛苦的, 部分新生在家未受过苦, 练习中一旦手腕酸痛就停止练习, 不能够按时按质完成训练任务; (3) 医学基础知识差。解剖课与推拿课在同时开课, 讲解到解剖位置和术语时, 学生听不懂, 出现在考试中有解剖术语理解不了和不知摆体位现象; (4) 身体素质个体差异大。体育生身体基础条件好, 对动作要领的把握快, 在相同的时间内教学效果更好; (5) 班组差异大。操作上手快和肯下苦功同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先锋带头作用, 同组同班的同学相对手法就好, 练习时也愿意下苦功。

3 教学体会

通过对大一新生半年来授课, 为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和教学效果, 笔者有如下教学体会:

(1) 兴趣引导把学生“留”在教室内。

注意结合新生的特点, 少讲解专业性强的专业术语, 多讲生活用语, 便于理解;举例要照顾学生的成长经历中见闻, 避免学生听后茫然;多穿插临床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临床的方方面面。

(2) 注意控制难度, 避免学生知难而退。

大一新生无中、西医的基础和临床知识, 讲解太浅专业性、系统性体现不了;讲解太深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 会放弃学习, 注意贯穿以前生物中人体解剖和生理内容讲解。

(3) 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注意交互穿插, 环环相扣。

在理论课中穿插实践操作, 实践课中贯穿理论学习, 理论和实践课时相对应, 不可脱节[2]。

(4) 注意模范带头作用。

发现上手快, 操作好学生注意多加鼓励, 积极正确利用学生“攀比”心理, 形成互帮互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5) 考核方式调整。

本次考试5个题目中理论问答2个, 分值40分, 得分偶然性较大, 教学效果差异体现不明显, 今后改为笔答试卷, 分值仍占40%, 题量增加, 涵盖面广, 减少考核结果偶然误差;3个操作题目注意难度和体位摆放的调整, 尽可能均衡。

摘要:推拿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除了中医院校的部分专业开设有该课程外,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很少单独开设推拿手法课程。针对其教学和考核过程, 撰写教学体会, 以期与同行交流, 促进推拿手法的教学和传播。

关键词:西医院校,推拿手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义凯, 李世杰.综合性医科大学开设推拿学选修课的必要性[J].按摩与导引, 2002, 18 (6) :62-62.

西医院校 篇7

1 目前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西医院校学生入校后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理论系统的学习, 对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有着很明确的学习动机, 所以对每一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相关性的学习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中西医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 让学生们觉得差别太大, 相关性不强, 可能与将来职业规划毫无联系, 故而片面认为学习中医意义不大, 只为应付考试而听课, 力求老师少“讲”少“考”, 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再者学生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 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 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 习惯地将中医的脏象理论与西医的器官系统等同起来, 如:中医强调食物通过吸收后输送到脾, 通过脾升清的功能把水谷精微上输心肺, 可西医却是完全不同, 脾并不是一个消化器官, 没有此功能。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印象:中医是错的。这种用西医的理论来否定中医的事情经常出现, 这给中医教学带来了不少阻碍。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病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医理论抽象, 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 也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 从心里排斥中医, 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挫伤。

1.2 课时短, 理论与实践安排不恰当

众所周知, 目前西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中医学的教学时间短的问题, 多数院校现行使用的《中医学》教材, 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 堪称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 而教学学时一般只有短短几十学时。因此, 势必突出教材和学时配备不成比例的矛盾, 以致于授教者左右为难。西医学生以学习西医为主。对教师而言, 虽有根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书面教学目标, 但为了保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连贯、循序渐进, 教师要在西医院校有限的中医学课程中, 将中医学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及临床各学科一一介绍给学生, 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的失调实感无奈。教师总感到讲不完, 学生觉得内容多听不懂, 考试全凭考前总复习, 根本谈不上学以致用。因此, 教师通常只能着重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 对中药方剂和针灸学等在临床上更有实践意义的内容则浅尝辄止。要知道,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临床疗效正是中医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而目前中医教育却更加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 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说教、啃书本、背概念, 在学完全部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后方进入临床实习,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 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及对前期教学效果的检验, 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 导致学生理论和临床严重脱节, 临床处理实际问题和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1.3 中医学背景知识的缺乏

作为西医院校的学生, 入学后偏重于理科和西医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让学生突然接触传统中医理论, 不可避免地用西医观点来看待中医, 中医有很多地方存在与西医脱节的现象, 中西医之间不能完全对应, 中医的学习可说是“先天不足”。并且在课时较短较少的情况下, 学习涵盖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针灸经络理论等内容, 知识跳跃及跨度较大, 特别是无前期的医古文、中国医学史、各家学说、四大经典学习作铺垫, 学生对中医学理解难度极大, 听课似懂非懂, 各种定义和术语读起来绕口晦涩, 学习兴趣索然。另外, 中医的思想体系与西医学生先入为主的现代医学理念不甚相符, 现时不少自然、社会学者认为中医不符合逻辑关系, 不科学, 又多少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认知态度。

2 中医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和西医思维的异同, 讲明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意义和学习目标。改变学生认知方法, 引导学生避免先入为主, 从不同的角度学习、理解中医学, 特别注重介绍中西医两种学科的差别, 阐明中医学科的优势和特点,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今天培养的医学人才, 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而且还应具备中西医两套过硬本领, 并能有机结合, 灵活运用于临床。这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知识与技能及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 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的, 实行个性化、具体化教学。如临床医学专业, 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 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该如何去诊断和用药;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则侧重于讲解传统康复理论与技能, 如中药方剂、预防保健、经络腧穴及针法灸法等中医学的传统康复技术;对皮肤美容专业则重点讲授中医药及针灸推拿技术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中医各家学说和不同流派的理论特点,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

2.2 导入背景知识学习, 突出中医人文特点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两个方面, 如中医史学、中医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环境医学、中西医比较学、医学方法学、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生态学、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等。通过泛览以上知识, 可以拓宽医者的视野, 激活医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取所长, 互补所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能或渗透、或交叉、或融合, 这些方法是年轻中医创新思路的源泉, 老师们可以提供一些相关书籍目录让学生课外时间进行阅读。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只有将中医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来理解,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刻意体现中医学的人文特点, 并尽量旁征博引、融会贯通, 将中医学的学术模式和文化模式结合起来, 通过阐述中医学的发展史与学术史, 形成和发展的人文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来展现中医学的文化特点, 从而更有利于理解中医, 学习中医[2]。

2.3 编写适合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学教材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与中医院校的中医教材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深度上应该有较大区别。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教材应以经典著作原文为主, 而西医院校医疗专业的学生是以西医为主, 教材应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 并对教材中的医古文条文配注白话文。在教材内容上, 应该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 把中西医发展规律的异同、中西医理论特点的异同、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异同体现在教材中。两者在方法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功能与实质以及检验标准等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可以认为, 西医注重现代理化客观依据, 而中医更重视逻辑思辨。把现代的医学理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去, 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知识有重要作用[3]。

2.4 注重中医临床,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理论最终还是为临床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灌注式”的传统讲授法。要适当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使学生接受正统的中医教育, 但同时,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体会以及临床一些典型的中医病例, 用启发式的方法精讲。在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使课堂气氛活跃, 掌握教师所传授的课堂内容, 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学习中医中药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中医学的热情, 把现代医学同传统的中医学结合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同时, 要在抓好中医学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深入门诊、病房, 多接触病人,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收集典型病例, 给学生形象示教。并注意将中医学术理论和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结合讲授, 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特点, 做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见习, 对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有较好的掌握, 为今后的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

2.5 调整教学安排, 改进教学方法

在紧扣大纲、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确定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 把讲授重点放在保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上面, 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实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记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辨证过程。在教学方法方面, 西医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可以通过模型、教具、实验等直观的方法进行, 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中医教学却不能借助这些直观的方法来完成, 它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懂。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 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 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等, 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 用教师自己归纳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知识, 重点突出地讲解脏象和辨证内容, 增加病例讨论, 注重课堂启发式设问、讨论等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横向联系, 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另外, 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 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克服板书的枯燥机械, 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 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例如, 在讲述望诊尤其是舌诊时, 运用数码相机在临床上拍摄或运用扫描仪从其它媒体得到典型的常见的生理病理舌象, 通过计算机处理,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形式演示出来。讲述脉诊的时候, 可结合现代的脉象仪,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各种典型的病理脉象真正的手下感觉是如何的, 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 大大节省讲述时间, 学生感觉易理解及记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 需要翻阅资料, 这也有助于教师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 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3 展望

随着现代科技的普及, 西医已成为医疗卫生的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医学与世界文化和现代医学的相互碰撞日益加剧, 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学数千年丰富临床经验的积淀以及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 是中医证治体系显示出巨大活力的基础。同时, 历史已经一再表明, 中医的证治体系具有极大的兼容性。用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学, 解析中医学所积累的临床经验, 是中医临床医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经途径。上述教学改革措施, 不仅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减轻了学生负担, 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充分提高了教学质量, 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总之, 中医教学在西医院校教学中占有—定比例, 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 是每一个中医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也是每一个中医教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孙丽群.提高中医教学效果之我见[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 5 (3) :281.

[2]陈明雄, 郭劲霞, 李忠良.医学教师应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J].卫生职业教育, 2001, 19 (4) :58-59.

[3]张星平.新世纪中医教材建设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 39 (12) :56-57.

西医院校 篇8

因此, 西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针灸学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 另辟蹊径。我院对针灸学教学进行了深刻探讨, 以期在较短学时内, 传授给学生全面实用的针灸学知识。教研室采用的教材是石学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 现就其中《经络腧穴学》部分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 在经络的讲解方面, 强调启发提问式教学, 加强理论知识的兴趣性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教育的主体。”可见因材施教,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势必成为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

在经络学教学中, 如果提问经络是什么?学生一般回答非常具体:如血管、神经、淋巴通道、肌肉纤维等。若教师顺势再提问血管、神经、淋巴通道、肌肉纤维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则应用所学西医知识积极作答。此时, 授课教师即可归纳总结出经络的定义及功能, 使学生意识到经络是功能单位的总称, 是气血经气运行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 为侧行的分支, 是结合了神经血管淋巴等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加深学生的印象, 可将其比喻为自然界的沟渠, 沟渠不通则会发生自然灾害。经络中的络脉则是大沟渠中的小支脉, 纵横交错, 将机体连为一个整体。在经络循行的讲解中, 先讲经络总体的循行规律, 再讲阴经阳经在机体的排列和循行规律, 使学生掌握经脉的大致走向和方位。

在讲解十二经脉时, 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养生观念。如在讲解手太阴肺经时, 解释为何有的病人在深夜咳嗽剧烈, 尤其是凌晨1-3点, 提示可能是肺经气血不足或虚弱;在讲解足少阳胆经时, 教会学生敲打胆经, 有助于排毒减肥, 亦可结合西医学胆囊的功能进行讲解;解释为什么要在晚上9-11点睡觉, 否则会导致失眠;讲解手阳明大肠经时解释为什么有五更泄;讲解足阳明胃经或足太阴脾经时解释为什么必须在7-9点吃早餐等。在用药方面, 讲解心经时解释为什么在凌晨4点服用地高辛时药量要减半, 为什么晨起服用高血压药量减半同样能达到正常剂量的等同效果, 这是由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晨起阳明经当令, 气血最足。经气从肺经运行, 结束于肝经, 进行下一轮回的循环。在每个时令中, 正经值班, 气血最旺, 若正经气血不足, 机体会表现出一些功能缺陷或临床症状。在这里可设置题目向学生提问, 如某些病人在某个时令经常出现某种临床症状, 应该怎样进行经脉证候的判断, 又怎样从表里经的关系解释相应脏器可能出现的症状, 从而确定针灸经脉诊断及治疗的框架。但从子母补泻、脏器间的生克制化方面讲解经脉的选取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有些难度, 可鼓励学生加深学习和研究。

在奇经八脉的讲解中应重点讲解任督二脉。在讲课过程中, 可询问他们在看武侠小说时是否注意到有“某人重伤元气时要打通任督二脉”的描述, 如此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时老师可以总结奇经八脉的功能: (1)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 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灌溉的调节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 连通机体所有阴经;督脉为阳脉之海, 总督机体所有阳气。只有打通了任督二脉, 使气血、阴阳分布均衡, 机体才能很快康复。学生方能印象深刻。

总之, 在经络的讲解中,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联的养生常识引入要讲解的知识点, 授疑解惑, 循序渐进, 使学生轻松接受经络知识, 而不感到枯燥乏味。

2 在腧穴的讲解方面, 强调穴位理论与临床的有效结合, 加入现代实验研究知识

腧穴部分的知识枯燥乏味, 不能与临床衔接, 似纸上谈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和反应点, 是经络的阀门。当经络不通或机体生病时则通过刺激腧穴进行调整。这样讲下来, 学生对经络腧穴有了一些具体认识, 如此再强调经络循行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经络的循行, 才能判断病在何经何脏, 进而选取相应的经络和腧穴进行治疗。

对腧穴的讲解, 应先解释腧穴的作用, 即反应病证、协助诊断、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再概述腧穴的主治规律, 解释“经络所通, 主治所及”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结合穴位在机体上的位置, 从穴位的名称上解释古人定位的逻辑思维和该穴可能涉及的主治功能。讲解常用穴的体表标志取穴法、简便取穴和骨度分寸取穴法, 如“百会穴”, 即可解释为百脉朝会之处, 居于头顶。

2.1 总结穴位功能, 掌握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 在每条经脉穴位的讲解过程中, 总结该经脉穴位的主治共性。总结常用重要穴位的治疗功效, 再重点突出某些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如“天枢穴”, 功效为调理肠胃、扶土化湿、和营调经、理气消滞, 对消化系统和妇科疾病有治疗作用, 具有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腹泻的双重功能。又如:“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速, 又能治疗心动过缓;“百会穴”能治疗内脏下垂的升阳举陷等;“人中穴”具有回厥救逆的急救作用等;“养老穴”可增液养精、清头明目;“次髎穴”可清利湿热、理气调经等。在讲解中, 引用临床或医史病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穴位的主治讲解

概括每条经脉穴位的功能共性及其主治功效。如“悬钟穴”的功能为强筋健骨、疏经通络, 其为胆经的腧穴, 又为八脉交会之髓会。通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推断其可治疗痴呆、中风等脑部疾病以及颈项、胸胁满痛、下肢萎痹等疾病。又如“风市穴”, 根据名称, 判断与“风”有关, 其主要功能为祛风止痒、疏经通络, 与风有关的皮肤病皆可应用。在常用穴位的讲解中, 可结合现场针刺教学, 使学生感受针刺的酸麻重胀感觉。

2.3 穴位讲解中加入穴位的现代知识

在每个常用穴位的讲解中加入现代研究知识。如:“天枢穴”可调理肠胃、活血化瘀、增加机体免疫力;“至阴穴”具有祛风热、利头项、顺胎产的作用, 灸之可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在讲解中, 可引入临床上针刺意外案例, 提高学生对常用重要穴位针刺的谨慎性。

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针灸临床操作技能

3.1 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实现理论学习-示教和模拟操作-实践运用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学以致用, 要求针灸传授者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 以便进行课堂取穴演示。学生间相互取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结合多媒体及图片, 或让学生当模特在讲台上示范取穴, 然后让学生两两互取, 老师巡视指点。同时在安全范围内, 多进行课堂现场的人体操作演示, 突出针刺的具体操作和实际应用, 在实践中加强中医针灸思维的培养[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3.2 加强学生的临床及社会实践

带领学生进行临床见习, 训练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针灸选穴、配穴以及疾病诊断、经络诊断, 培养针灸治疗的辨证思维, 以提高学生的针灸临床操作技能。可鼓励学生寒暑假期间多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运用所学专业技能治疗常见疾病。

4 结语

西医院校针灸课程教学是教师自身提升的过程, 讲课不应拘泥于书本[1]。在理论授课前, 充分做好课件准备, 备课完整, 要求做到精简扼要 (不是大量文字) , 尽量图、文、声音并茂, 还需携带针灸模具、经络、腧穴挂图等。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到针灸理论知识的内涵。

精炼而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是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中, 学校应坚持“内容精炼, 观点新颖”的原则。具体做到: (1) 淘汰不实用的教学内容, 及时将专业学科研究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 教师在授课中应不时补充相关先进研究成果, 使针灸学讲课内容新颖而富有创意, 改变过去那种抽象、古板、难以理解的教学模式。 (2) 开设新课程。根据专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设定, 可开设一些新课程, 如专业英语、康复医学等。为配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可增开素质教育模块课程[2]。

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是提高全科医生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 针对西医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 针灸教育应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重视知识整合,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实践活动[2]。

摘要:总结多年教学经验, 提出西医院校全科医生的《经络腧穴学》教学要因人施教, 重视启发提问式教学, 加强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学生针灸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针灸,经络腧穴学,西医院校,全科医生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李清, 蒉纲.关于西医院校针灸教学课程设计[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 (7) :99-100.

西医院校 篇9

1 中转西研究生的特点

1.1 困惑心理明显

调查显示,有的学生是由于高考成绩的原因选择中医院校,但一直以学习西医为目的,很早就有跨专业考研的准备;有的经过本科学习,专业倾向发生改变,视考研为最好的跳板;还有很多学生受各种因素,特别是近年中医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而产生变换专业的想法。这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变更专业的思想压力下,学习往往以应试为目的,并未对新学科的知识需求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掌握,在实现中转西的目标后,往往会对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出现心理困惑等被动应试后遗症。

1.2 西医基础较差

中转西研究生主要来自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的中医专业,虽然在公共基础课上的部分课程与西医专业重合,但由于学科门类不同,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课时数量还是授课内容的广度、深度均与纯粹的西医专业有较大差别。这些学生虽然经过刻苦自学可以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其在专业内涵上的理解仍亟待加强。此外,中医方向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在中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基本没有系统的接触西医内科诊疗和外科手术,即使是安排了相关科室的实习,也往往由于全力备考而草草应付,临床技能亟待加强。

2 制约中转西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这部分研究生在整体中仍属少数,相关部门在管理体系、课程设置、指导方式等方面往往与其他学生实行同样的培养模式,而这种模式几乎完全是根据学生本科为西医背景的情况设定的,未顾及中转西这类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很少有院校会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设置相关学科的整合能力训练,具有中转西研究生培养特色的机制尚未形成。此外,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临床实践的必要性,研究生在大部分时间内要靠导师的指导完成学业,而指导教师由于自身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思维的原因及学生医师执业资格等因素影响,很少能够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给予不同的指导及训练,由此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科研等方面的教、学不对称现象。

3 提高中转西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3.1 加强思想教育

针对这部分学生,研究生管理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不能以“非主流”或歧视的眼光加以对待,对于其专业和导师的选择要重点关注,还要特别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鼓励他们摆脱包袱,轻装上阵,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去。要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和想法,引导他们在新阶段面前发挥自身长处,克服缺点,规划好研究生生涯,多途径实现专业拓展。同时,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部门,要解放思想,为中转西研究生的培养在政策、方针制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3.2 创新管理体系

在中转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和束缚,加强制度创新与管理建设,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现在全国很多高校已经成立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性学院和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西安交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2],这些机构既可以让导师在学科上进行交叉,相互取长补短;也能让研究生有一个学科、专业交叉的环境,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它有利于整合多个领域的研究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中转西研究生有两大医学系统的学习经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先天条件,通过挖掘这部分研究生的特点,可以培养知识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使得中转西研究生在适应性和创造性上均有较大提升;要采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既要针对这部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耐心做好任务设置和阶段性考核,又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严格的审核通过制度。

3.3 完善课程设置

目前,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并未考虑到中转西这类跨专业群体,面对此类学生越来越多,调整课程设置迫在眉睫。首先,要增加基础学科比重,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这是学生能否迅速缩小学科差距,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顺利掌握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为今后工作、研究奠定基础的必由之路。其次,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要适当增加本硕贯通课程,并要理顺全部课程之间的关系并把所学课程归并为若干个课程系列,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弥补中转西学生在知识和理论储备上的欠缺。在正常上课之外,还要为中转西研究生安排补课,并要具体分析每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做到统一服务和一对一服务相结合,确保使其与非跨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和科研前学科基础相对均衡。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种类,鼓励这类跨专业学生多选多听,以提高专业素质修养,还要建议这部分学生抽出时间旁听病理学、诊断学、外科手术学等西医本科主干课程并随本科生一起进行针对性强化实习。

3.4 调整指导方式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中转西研究生刚刚涉猎新学科,往往处于茫然状态,这就要求导师为这部分学生倾注更多心血。在调研工作中,我们感到缺少具体、及时的指导,是制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中转西研究生特别希望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甚至包括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因此,导师应首先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对学生严格要求,勤指导,多督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其次,导师要根据学习需要,给学生制定阅读中外文献的计划,并要求学生定期提交相应的读书笔记或研究报告,严格的读书制度,有利于不断提高跨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功底[3]。再次,由于导师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具有雄厚基础却对跨专业领域相对陌生,带教中往往形成思维定势,对于中转西等跨专业考生,可与相关学科教师组成导师组进行联合指导,导师组根据研究生入学前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志向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如康复医学与针灸推拿学,妇科学与中医妇科学等专业之间均可形成跨学科联合教学体系。这种作法,既提倡了不同学科或领域的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又能促进彼此的合作,使不同专家的经验、智慧和才华共同作用于培养研究生这个目标。这种联合指导模式不受学科边界的限制,学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可以选择交叉性、边缘性课题,使他们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学术背景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有助于产生研究成果。

3.5 注重学术交流

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开阔眼界、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对于中转西这类跨专业学生来说,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达到新专业的知识要求,也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思想火花和形成新见解的绝佳渠道。从类型上说,可以召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也可以举办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论坛、研究生论坛或者是轻松、自由的学术沙龙等。从层次上说,可以以专业、学院为单位,也可以组织全校性大范围的跨学科学术研讨,力争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形成浓郁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从而实实在在地推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可以促进校内外、导师之间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开阔眼界,激发灵感,加强学科融合;可以活跃学术思想,形成思路碰撞,以利于相互借鉴、产生互补效应、提高创新性;对于中转西这类跨专业研究生来说,交流中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本科专业优势,引导他们将已掌握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新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有助于产生研究成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4]。

参考文献

[1]卿伟,邬力祥.论医学研究生招生中的跨专业问题[J].继续医学教育,2002;6(16):31.

[2]罗仕鉴,陈杭渝.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76.

[3]孙淑萍.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9(5):60.

西医院校 篇10

1 中医药院校中医医德教育现状分析

医德作为中医医术的一部分, 不仅代表医生的道德水准, 也是衡量其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但医德教育在中医药院校未得到足够重视, 中医医德教育更鲜有涉及。

1.1 医德教育学时偏少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1 年5—8 月对河南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5 所中医院校医德教育的调查表明, 医德教育课时为18~36 课时, 没有专门的中医医德课程[1], 继续教育阶段也没有医德教育要求。

1.2 医德实践教育匮乏

长期以来, 医德教育重规范、轻情感, 重灌输、轻训练, 忽视道德选择和价值澄清能力培养, 忽视德育过程由知到行的转化, 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医德教育内容往往是预设的、静态的、抽象的, 多是以条条框框的知识逻辑体系呈现出来, 抽离于其所产生的丰富的、有意义的经验背景[2]。学生只是被动听课、考试, 没有在医学实践中体会、理解, 随着课程的结束, 医德教育也就结束了。

1.3 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 教育内容缺乏专门性

被调查的5 所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均使用现代医学伦理学教材, 没有中医医德专门教材。74.7%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医德教育没有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第一章是“医学的道德传统”, 也仅在第一节讲解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3]。从笔者查阅的几本医学伦理学教材来看, 涉及我国传统医德的内容都比较少, 大多是介绍我国传统医德的概念、发展和形成过程, 归纳总结优秀医德传统等,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4 医德教育手段与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医德教育手段单一、落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医德教育模式的满意度:29.2%的学生不满意, 60.5%的学生认为“一般, 可以接受”[3]。

医德教育考核方法一般为课堂考试, 学生把重点背下来就行了, 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查, 学生对医德与其职业生涯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考试层面。

2 德术并重是中医的本质

医德是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医学品德和应遵守的医学道德规范。中医医德就是在中医这种独特的医学模式背景下, 医务人员所应持有的观念、态度、行为准则和规范[3]。

中医“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医学的科学价值与道德价值应相统一, 即医德高尚与医术高超是不可分割的。崇高的医德存在于对疾病的精心诊治之中, 对医学活动的科学评价本身就包含着道德评价, 对医学活动的道德评价也包含着科学评价, 而且对医德的认知先于医术, 即“先知儒理, 然后知医理”。故加强中医医德教育是深入掌握中医医术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升中医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 中西医结合开展中医药院校中医医德教育

3.1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开展中医医德教育

古代医学技术的传授基本上以“师带徒”形式完成, 医生之间的经济利益并不存在密切联系, 同行竞争也不明显, 所以不需要制定医生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准则, 而是强调医生对自己的约束, 即“慎独”。中医传统医德规范与医术的传授杂糅在一起。《黄帝内经》中关于医德的论述是蕴藏在医术当中的, 所以德术无法明确分离, 追求医术的精湛必然有医德的精进, 所以医德多体现为医者自律, 医德规范的内容散见于医学经典的各个章节, 不够系统, 也不够独立[4]。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医学模式的局限性, 使中医教育由“师带徒”转变为院校教育, 医生主要通过在校集中学习培养。医德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教育形式演变为现代教育背景下的独立课堂讲授、社会实践、考试等, 中医医德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被赋予新的内涵。

3.2 西方国家医德教育的启示

英美等国医学教育界非常注重医德教育, 认为医德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 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一种终身追求。美国医学院医德教育强调职业风格和从医行为, 即培养有教养的医生, 认为医学生不仅应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 还应接受广泛的包括医德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5]。以美国哈佛医学院为例, 其在医德教育实施方面的经验可为我们借鉴。

3.2.1 贯穿始终的医德教育 (1) 在校期间的医德教育。哈佛医学院设立医德教研室, 专门进行医德课程研究, 相关课程一直持续到学习结束, 如医患关系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一直贯穿4个学年。

(2) 医德继续教育机制。完成在校基础医学教育后, 大部分毕业生将到医疗机构完成毕业教育, 继续接受专门的医学教育, 并延续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3.2.2 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医德教育课程美国医学院医德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 都十分注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医德教育课程包括医学伦理以及反映有历史渊源和重大意义的行为、同生物伦理学原则相一致的行为、基于当代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行为、社区实践等。

学校医德教育只是美国医德教育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医德教育是在校外完成的。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促使学生参加校内外教学实践。为达到教学目的, 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论文写作甚至参与教学等。

3.2.3 医学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哈佛医学院医德教育每门课均有3~7 名教师参加, 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有些教师不仅是医德教育专家而且是医学专家, 他们均在不同学科领域有所成就。由于教师本身就是临床医生, 所以其授课能够针对临床实际问题, 有的放矢,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教师专业背景开设部分由自然和行为科学部门联合负责的医德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通常由科学—社会跨学科合作项目支持与赞助。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完成跨学科项目, 既锻炼了科研能力, 又促进了医德及人文素养的提高[6]。

3.2.4 教育评价及奖励机制美国医德教育评价机制是把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起来。就评价方式而言, 除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外, 还有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

为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 提高医德教育的权威性, 美国医学院把医学生道德素养与奖学金评选挂钩, 于1998 年由美国医院协会成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美国医学院学会还设立了医学人文教育奖, 奖励在医学教育中关心学生的导师, 在临床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生以及讲授伦理学、移情作用和为之提供服务的人[7]。

3.3 讨论

德术并重是中医的本质。由于传统中医医德产生的文化背景与今天的社会环境不同, 中医医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除西方医德教育与我国传统医德教育理念的共通之处, 如强调实践性、贯穿始终的医德教育、医学与人文并重外, 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应体现在中医医德中。因此, 对现代医德教育的研究与借鉴也成为中医医德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发展的一部分[8]。

结合我国中医院校实际情况, 中医医德教育可以尝试现代医学教育模式, 将医德教育贯穿入学、实习以及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医医德教育的开展不应局限于课堂, 还应增加相应的实践环节。医德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师生互动、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参与度。尝试由医学专家讲授中医医德课程, 建立适合中医医德的评价及奖励机制。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 一方面要研究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医医德教育的理论根源, 提出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具体措施, 全面系统地开展医学生医德教育。

4 结语

借鉴西方医德教育经验, 发展中医医德教育, 赋予传统医德以新生命, 使其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并在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缓解医患关系、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及传承中医药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韦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2.

[2]刘兴来, 吴秀玲, 王坤.古代中医医德思想对现代医德教育的意义[J].生物技术世界, 2012, 54 (5) :122-123.

[3]侯艳.基于中医院校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现状构建连续性大医德教育模式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4]周晓菲.中医医德伦理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5]王昕, 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14, 30 (1) :84-88.

[6]贺加, Diane Heestand.美国医学院临床前期课程改革现状及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6) :39-41.

[7]滕黎.英美两国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5) :2381-2385.

上一篇:存取系统下一篇:历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