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医

2024-06-30

现代西医(精选7篇)

现代西医 篇1

当今循证医学的发展提倡将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从外部得到的、最好的临床证据结合起来, 为病人诊治作出最佳决策;同时还强调医生应当将他们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最新的可靠研究证据, 结合到每一位具体的病人进行临床决策, 强调个体化治疗。这一点与中医学的精华——辨证诊治有异曲同工之处。

值此, 第11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在武汉隆重召开之际, 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大会进行了近40场次的专题报告, 从影像医学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探讨了中医辨证诊治。

大家知道, 中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 辨证诊治是中医的核心与精华, 辨证是诊治的前提条件, 中医辨证侧重于望、闻、问、切获得临床资料, 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中医学发展历程中注重哲学思维, 具有先进的认识论, 但结合科技滞后, 其实现方法相对原始。加之中医的辨证思维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显示其不够完善。就拿针灸来讲, 它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近年来, 针灸作为替代医学或辅助医学疗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承认, 但针灸学的生理机制尚未被阐明。迫切需要科学规范地阐明针刺操作规范, 包括针刺是否能产生效应、产生何种效应以及效应的大小、针刺刺激方式、刺激部位以及刺激量与机体功能状态的相关性等。

为了促进中医的发展, 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其在定性、定量方面取得共识, 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完善和丰富中医学理论。

而影像医学随着基础科学的发展, 已由原来单一成像技术、仅局限于形态学诊断的学科发展到今天众多影像技术、兼顾形态、功能诊断和临床治疗组成的综合性学科, 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为中医临床辨证诊治提供直接客观的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影像医学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影像医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必将加快中医现代化进程。

然而, 影像医学与中医学的结合研究由来已久, 但其结合点一直是困扰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一个难点, 尤其是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 新技术不断涌现,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有待于更多医学工作者做更深入的研究, 以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和进步。■

现代西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名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 女性14例, 男性16例, 年龄6~55岁, 平均26.5岁;观察组中, 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10~54岁, 平均31.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须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对哮喘组实行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和相关规范内容。需排除的对象有患有重度支气管哮喘及持续哮喘患者;合并严重慢性阻塞肺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及重要内脏疾病和严重原发性血液疾病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轻度和中度等不同病情给予患者布地奈德气雾剂和沙丁胺醇气雾的吸入性治疗及氨茶碱静脉滴入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在西药治疗的前提下服用中医汤药治疗, 中药成分主要为:灸麻黄、杏仁、桑白皮、地龙、蝉衣、蜈蚣、当归、石韦、细辛、徐长卿、甘草。当患者在哮喘发作时, 采用上述药方水煎服, 1剂/d;患者发作后, 采用上述药方, 剂量增加2~5倍, 共为细末, 每丸9 g, 3次/d, 口服以巩固疗效。加减:若证型偏热者, 加僵蚕、生石膏、鱼腥草;偏寒都加干姜、桂枝, 重用细辛;痰盛气逆者加葶苈子、半夏、云苓;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白果仁;咳剧者加冬花、白前、杷枇叶。

1.4 疗效判定和统计学方法

参照我国2002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哮喘并的临床指导原则》中症状及疗效的判定。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临床控制率达到86.7%;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临床控制率为6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临床控制率均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及体征比较

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对咳嗽及咽红的临床控制效果显著, 针对咳嗽、鼻涕及口渴等的临床控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喘息、喷嚏和烦躁等的临床控制, 两组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观察组在改善症状和体征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咳嗽、咳痰及咽红和口渴上有显著改善优势。

3 讨论

作为较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 哮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情感和社会活动等。哮喘是长期性的慢性疾病, 病因较复杂, 多与炎症及过敏有关。成年患者需长时间使用喷雾及吸入剂控制病情, 会对药物产生长期的依赖性, 在心理上会存在焦虑和忧郁等[1]。中医认为, 宿痰内伏和痰瘀胶结为该病的主要原因, 即便是暂时平息了, 也无法彻底清除伏痰淤血[2,3]。近年来, 有研究指出治疗哮喘要适当顾及驱邪。故笔者在治疗体表病症的同时, 加强巩固治疗, 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观察组方药中, 麻黄解表宣肺, 通利水道, 其性属阳;地龙凉血平喘, 熄风通络, 其性属阴, 一阴一阳, 具有解痉脱敏作用, 地龙去麻黄之辛燥, 麻黄减地龙之咸寒;徐长卿镇痛止咳, 活血解毒, 蝉衣散风热, 宣肺定痉, 二药均有脱敏作用;桑白皮清泻肺气之逆, 细辛温开气道之闭, 二药寒热并用, 相得益彰;石韦镇咳去痰, 平喘利水。哮喘反复发作, 造成肺气宣降失常, 肺络瘀血, 用当归以活血行气。蜈蚣咸温有毒, 具有熄风解痉、解毒散结之功, 并协当归活血通络, 改善肺及气管血液循环, 增加肺组织对炎症的吸收, 减少痰液分泌。

综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在总有效率、临床控制和证候的改变上同单纯西医治疗相比, 优势明显。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可实现对病情的完全缓解, 也可进一步开展心理配合治疗, 在中西药物、心理疏导、健康锻炼等多方面缓解哮喘患者的疾病, 提升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坤, 梁志忠.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对比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4) :690-692.

[2]郝一鸣, 王忆勤, 洪毓键,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100例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11) :2748-2751.

现代西医 篇3

李瑞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旸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旸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代发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强调说:“中西医预防与康复各有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随着中西医有机的结合,系统、优化的康复治疗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心脏康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借助本届大会的影响力,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脏康复之路!”

专家简介

现代西医 篇4

1 应该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中医药理论体系

作为西医士专业的临床工作者,对学好西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技术,积极性比较高。而对中医课的学习,则缺乏心理准备,对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学习热情。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医师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系统理论的熏陶,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与他们先入为主的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数理化不相一致,从而认为中医理论“玄奥”、“难学”。由于多年来培养的应用西医理论思维处理临床疾病,所以,西医医师很自然会用西医理论来衡量中医,当中医理论用西医理论解释不了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怀疑中医理论科学性的不良观念,就会影响其学习热情,滋生消极情绪。

其实中医药学一开始就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脏腑学说是中医学根据实践经验,所创立的人体生命系统的“理想模式”[2]。中医学应用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往往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具有纯化理论体系的作用,可以使人们比较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中医采用了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所以,能够在古代历史条件下,比较正确地认识生命运动规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经受了数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科学的医学理论。

中西医理论各具特点的原因,主要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医偏重于化零为整的整体研究方法,西医偏重于化整为零的具体化研究方法。同时,两种医学在认知模式上迥然不同,现代医学具有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的认知特点;而中医学的认知特点是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在学习过程中,临床医师从对西医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转到对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六淫的理解,学科跨度大,学习方法不适应,从而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乏味。而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不能统一的原因,是由于现代的基础科学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水平。所以二者必须长期并存,共同提高,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正确导向,深刻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才能稳定学习情绪,提高学习中医课的积极性。

从西学中的目的上来说,西学中班应当是要求医学本科生,工作5年以上的够资格的西医学习中医,其实质由以前的使“中医科学化”到大力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遗产,以使中医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并使之承担起把祖国医学整理、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重任的转变。

2 学习方法点滴体会

2.1 方剂学是中医药直接用于临床的武器

西学中班的顺利开展以及西医临床医师能否更好地认识中医临床疗效、学习并应用于临床,取决于是否重视方剂学并以此为突破口。仔细理解并研习方剂学,以期达到临床灵活应用、治愈疾病的目的。方剂学的学习应当有发可循。

2.1.1听课及临床研习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首先考虑此剂药方性质属于哪种范围,适应证候是哪些。其次结合功用、主治一起理解适应证候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机转。再次体会必须选用本方的理由,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说明君巨佐使的意义,和其间相须相使的相互关系以及加减变化的原则。最后注意调剂法和服法的注意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适当的结合古人或近人的临床经验,以及中西结合的科研成果,或举出医案加以印证,并提出个人看法。

2.1.2 突出主治药证结合

在理解方剂主治功效之前,可结合方剂命名的意义,有些方剂是以突出主要药品而命名的,如麻黄汤、桂枝汤、香蕾饮、瓜蒂散等;有以取类比象而命名的,如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有以方剂的功效命名的,如清脾饮、达原饮、四逆汤、理中汤、逍遥散等;也有以其他意义而命名的。在突出方剂主治和功效的做法是,例如在理解清暑益气汤时,先理解本方以有清暑湿、补益脾胃之功而命名,出自东垣《脾胃论》,属补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方法。本方的组成,是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生脉散、二妙丸的基础上,再加泽泻、青皮、神曲、葛根而成。在临床上适用于暑伤元气而兼湿困脾胃,以致出现身热心烦、四肢困倦、少气懒言、自汗身重、口渴恶食、胸满气促、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泻以及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

2.1.3 君臣佐使主次分明

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组织的重要原则和形式。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位置的确认,是由医者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及其全身情况,运用四诊八纲的归类方法,针对疾病的轻重缓急,标本先后,将药物放在主要和次要辅助几个方面,以便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疾病的关键问题,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药物在方剂中的位置,因病情不同,用量及配合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数量来讲,大活络丹,由四十余味药物组成,而独参汤,则只一味人参,要在这两个方中区别其君、臣、佐、使,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一味追求君、臣、佐、使,就容易忽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具体运用。在学习时即要强调方剂组织的原则性,又要注意方剂加减变化的灵活性,务必做到丝丝入扣,针对性强。例如桂枝在佳枝汤中以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列为君药;而在麻黄汤中,桂枝是协助麻黄发汗,列为臣药;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以和解少阳,治住来寒热、胸肋苦满等列为君药;而在补中益气汤中,与升麻共同升举下陷之清阳,成为辅助之品。方剂之君、臣、佐、使,是可以根据药味的组合,与病情的需要,随时可以变化的。

2.1.4 重视理论联系临床

中医中药经过了多少年来的临床实践,疗效显著。如承气汤之用于多种急腹症,白虎汤之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和感染性疾病,桃仁承气汤、隔下逐瘀汤之用于血瘀经闭、腹中痞块等病,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在讲述补中益气汤时,由于“升举中气”四字比较抽象,难以解释清楚。在研习中可以回忆:中药药理中,有“升、降、浮、沉”之分和“重则沉降,轻则升浮”以及“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的理论,同时补中益气汤中之黄芪、升麻、柴胡,有补益中气、升提下陷阳气的作用,实践证明,对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病例有较好疗效的原因,主要在补益并升提下陷之中气,中气得升,下垂的脏器可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样,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了学习祖国医学的信心。

2.2 掌握“辨证施治”是学好中医的关键

初学中医的西医同志在临床上常常产生疑惑,比如,临床上凡遇到高热躁扰,索饮食冷,搜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之里、实、热证时,给方苦寒之剂,大都敢放胆用之;但若遇到身虽灼热而喜衣被,口虽干苦但喜热饮,自感烦躁却静卧少动,见其真寒假热之格阳证时,明知应投服温热剂以助阳逐寒,但具体用药时又顾虑重重,不敢自信,甚或放弃中医治疗,改弦求助于西药。又如,对一个在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的病人来说,在选用滋阴药或镇肝药时,总是胸有成竹,心安理得,但当通过辨证需投温阳药或补气升提药时,却常恐有弊,心有余悸。这实际是西医有关血压的固定概念在头脑里作怪的缘故,似乎滋阴药、镇肝药就利于血压的下降,而补气、温阳、升提药反会使血压上升,这完全是对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错解。“血压”只是西医认识疾病的一种指标,它仅仅是一种“高血压病”这种病患反映的一个侧面,“辨证施治”要求我们要注重整体,绝不得“看见芝麻,忘掉西瓜”。实践一再证明,对“血压”升高的病患,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滋阴、镇肝药可以降低血压,而温阳药、补气药、甚或升提药也均可使血压下降。要辨证论治,不能一病一方,防止机械呆套、对号入座,要求达到一方可治多病、多病可用一方的道理。

2.3 概念认识上的混淆是西学中学员在实践早期易出现的另一问题

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中医学术概念上的混淆,如,把“滋水涵木”的治疗法则,常与五行相生的“水生木”混为一谈;把“滋补肾阴以清心火的用药方针”常与五行相克的“水克火”相提并论。又如“(脾)土克(肾)水”指的是两脏间的相克关系,而临床上常用的以健脾益气治疗水肿证的“培土制水”,只涉及同一脏腑及其病变,二者概念完全不同,但也往往相混不清。诚然,祖国医学的许多概念与取类比象相联系,许多地方失于笼统,不够严谨,这给初学者确实带来不少困难。但是打好中医理论的坚实基础,这些概念的区分也并非不易;其二是中医和西医概念上的混淆,如,把中医的“活血化瘀”误认为就是西医的“消除瘀血”;把中药的“养血安神”误认为就是西药的“镇静催眠”。更令人遗憾和不安的是,就连当前有些新产品的药物介绍说明上,中西医术语也往往混同出现,最典型最多见的就是“清热解毒”与“抗菌消炎”相提并论,似乎中药的清热解毒剂全同于西药的抗菌消炎剂,当然在中医清热解毒剂中的某些药物,如银花、连翘、黄连、大黄、野菊花等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不能因此就确认中药“清热解毒”与西药“抗菌消炎”可以等同,因中药清热解毒的含义绝不单单针对西医的有菌炎症而言,即使在某种情况下确实是指某一细菌所致的炎症,而其治疗作用也绝不只是通过抗菌而达到消炎的目的,其中必定还包含有更复杂的整体因素。这一点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明确,否则就会忽视对整个辨证施治特点的研究,结果就必然会走上“废医存药”的偏路。

3 西医学习中医,应当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不能降低以求数量不求质量

“西学中”应当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主要是鼓励有志于此的高级西医在职学习中医,或培养双学位的真正学贯中西的人才。“西学中”并非二三年可成,是一辈子的功夫、毕生的事业。所谓“三年学成中西医结合”,实际之情况恐怕并不这样如意。因为中西医结合的攻坚题目,决不是中西医各自都解决的一般病种和题目,而是中西目前都感到棘手或无法解决的难题,即一些急重难症或其他医疗保健方面眼下还难于解决的重大课题。如恶性肿瘤、艾滋病等。通过解决以上这些间题,才可能达到既提高了祖国医学的学术水平,也深刻地影响并带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西医学习中医的最终目的,在于中西医结合来提高临床治愈率。只有牢牢地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探索其结合的规律,这一点,在学习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时时引起我们的注意。中医院要欢迎“西学中”一道工作,共同为发掘、提高祖国医药学术而互相学习,真正做到取两者之长,解决原先未能解决的问题,攀登新的医学高峰。这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医学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中西医应该齐心协力地完成中医走向世界的神圣使命。

摘要:西医学习中医的最终目的,在于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治愈率。通过为期一年的西医学习中医,认为只有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学习医药学遗产,才能使中医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来发挥中医药的特长,促进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中医药思维,中西医结合,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钱英齐,日方,张久伶.不懈耕耘,杏林芬芳——北京四十年西学中教育回眸[J].北京中医,1998(3):45.

教师做中医还是做西医 篇5

经常遭受非议, 说明两点, 一是我们做得不够, 的确在教师和医生的行当中有害群之马。同时也说明这两个职业很重要, 一个是让人有健壮的体魄, 一个是让人有健康的灵魂。所以这两个职业谈不上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但必须要说责任之重大。这两个职业共同的特点就是救人, 都是要渡人, 渡得身体, 渡得灵魂。

师者应该如中医, 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温火调理, 虽然见效缓慢, 但能治得根本。“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 说明了德行教育“徐来疾走”的特点。如果不打中医的战术, 只是西医虽然或许见效很快, 但只能是虚伪的教育, 在“标”下仍然有“恶本”, 也就无从治得根本。

同时中医还有两个理论。一是“未病先防”。教育应该是“未病先防”的, 不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二是“既病防变”, 如果说“未病先防”是“未雨绸缪”, 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内, 甚至达到无问题之念, 问题无从滋生。那么“既病防变”则是要求我们处理问题一定要及时, 否则由“腠理”至“肌肤”至“肠胃”至“骨髓”, 则“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所以要想办真教育就必须行中医之道。

当然, 我们不能极端主义, 不能教条主义, 有时先行西医也是必然之道, 但必须配以中医长久的治疗。不管教育对学生行中医之术还是西医之道, 其归结点都是起死回生, 切不可“恨鼠焚屋”, 为治“痈疽”而索人性命。在医学之中绝无“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之说。所以切记, 一切教育之手段, 都是为了治此人, 而非治彼人。在医学里, 有一个词叫“绝症”, 意思是说无药可救了, 无力回天了。我们整天用“回天乏术”一词, 但是想一想, 从古至今, 历史上有多少“绝症”到现在已经能够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没有不能转变的学生”, 不是绝对化, 也不是教育的理想状态, 而是绝对的真理。我们说学生“不可救药”, 只能表明我们“良方”太少。华佗有华佗的高超医术, 但也有其不能医治的病例。但只能是说是他不能医治, 但不能说这个病无药可救。所以, 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提高自己的医术。

“中西医结合”疗作文 篇6

我们很多传统的语文教师对于作文采用的是精批精改的方式, 将学生的错字、不通顺的句子一一订正, 这样一来, 教师批改得很辛苦, 但往往效果却不是太理想。甚至有语文教师开玩笑说常看学生的作文, 自己的水平会降低, 就如同整天身居病人之间, 无意间会被感染。这个玩笑给了我灵感, 我想只有当你是医生时, 才可以针对这些有“病”的作文, 也即问题作文提出病因, 并找出解决病症的有效方案。但是学生的作文除了共性之外也有个性, 如同医生给病人开具的感冒药方会有相同的药, 但针对患者出现的个体表现又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病情较轻的或许吃吃药就可以了, 严重的或许要打打吊瓶。有的文章或许需要“中药”, 调理一下“气血”, 有些文章或许要找“西医”直接“开刀”“做手术”, 进行篇章结构的修理。所以, 我尝试着给学生开病历, 在文章的相应位置写出病症一、病症二, 而不是直接给他修改字句,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抓药”, 在“抓药”“找药”的过程中学生多了思考这一环节, 于是也就让孩子多了些探究病因的过程。这样的形式也让孩子们增加了新鲜感, 多了一份修改作文的乐趣。

例文1

明天

一个人有着许多的明天, 而每一个的明天都与另一个人不同。有些人的明天或许是快乐的, 或许是伤心的, 但在一些遥远山区的孩子们的明天却是坚苦的。

在一些山区中, 有无数孩子是留守儿童, 是失去亲人的儿童, 生活也是无比坚辛, 都在为明天而做打算。

一些孩子, 每天都是在为明天的上学时间, 上学路程有多大危险, 食物等做着打算, 生怕明天缺了一样计划中的事物。

如果算错上学时间, 便会造成迟到。如果计算错上学的路, 也会走更多时间, 并且会出现事故。如果食物多拿了, 明天多出的食物会变质, 要么变难吃。如果食物少拿了的话, 那么这个孩子只能饿着肚子上课, 那时上课定会注意力分散, 造成孩子少学了一天的知识而成绩下降。

病症一:文中出现错别字———坚苦、坚辛

病症二:文中出现病句———划线句子。

病症三:文章第四段反映的现象是否符合常理?或是否留守儿童特有?

处方:前三段小手术, 第四段大手术。

有力器官:主题不错, 具有时代性。

(其实有力器官就是文章当中的闪光点, 每一篇文章, 你用发现的眼光去看, 纵向或是横向的比较过后, 总是会有闪光点的, 虽然修改作文本就是专注于发现问题, 但这样的评价结果会让“病人”看不到希望, 所以发现文章的“有力器官”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文2

明天

已是春分时节, 从气候学上说春分意味着春天已过了一半, 距中考的日子只余两个多月了。

无形的压力像是近日来的阴霾天气, 压得学子们喘不来气。我明白这压力的沉重, 也清楚这压力会带给我的动力与希望。

拼的是现在, 这两个月, 或许赢的是明天的璀璨。我深知的是, 没有等出来的明天, 只有拼出来的辉煌。

每天解着自己最不擅长的理科题, 做着无数张卷子。深夜十二点, 爸爸妈妈熄了灯, 我只好打着手电筒, 借助微弱的灯光背诵着一首首古诗词。有时也会从梦中醒来, 是不自觉的回想着入睡前背诵的古诗, 还未解出的理科题。

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明天为了我的明天, 所以值得。

坚持每天做自己不喜欢的数列和函数。

坚持不去想可口的美食与盛开的樱花。

坚持给自己注入信心的活水。

坚持命令自己坚持。

诅咒独木桥是因为害怕被挤下去, 诅咒中考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来面对它。或许我并不优秀, 但是一味的抱怨与诅咒对于让我优秀并无丝毫的帮助, 所以我选择欣然接受。这也许会是让我的明天美好的第一途径。

我处于中间层, 也就是俗称的中等生。这并不是个好位置, 你不容易上去, 却很容易沉入底层;你看不到希望, 却也不至于完全绝望。明天所属, 何去何从, 全在乎我如何选择现在。

往事如过往云烟, 却带给我无限生机。有人说, 中考紧张激烈, 是我们面临社会的第一次抉择, 是社会对我们优胜劣汰的最好诠释。我想这更是对我们心的一次考验。

我用信心和活水消除对未来的恐惧, 我用女性特有的冷静来化解一切危机, 我用一贯的坚持抚平浮躁的心灵。

昨天的生机, 今天的追求。信心, 冷静, 坚持是明天的伴侣, 将见证明天的璀璨。

病症一:第一段需要对称。

病症二:第三段语句不通。

病症三:第四段和紧接着的排比句有重复现象, 需要整合。

处方:前两个病症小手术, 第三个病症开中药顺气 (梳理筋络) 。

有力器官:文章感情细腻, 感受深刻, 结尾充满希望。

渐渐的学生们也会互相开病历了, 最后还可以自己给自己写病历, 在互动中来探讨, 作文的病越来越少, 健康的作文也越来越多了。孩子们分别做起了自己的医生, 还给别人“看病开药”, 他们为自己也可以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而骄傲。大家还互相打趣“你是病人”、“你才有病”、“我们一起和病魔作斗争”, 孩子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接受了彼此的修改意见, 作文也越写越好了。

当然, 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是将修改好的精美文章进行成果展示, 大家都在欣赏给他人开出正确处方后共同修改得到的成果, 都争相着踊跃展示, 有人说自己就是“神医华佗”, 会自己给自己疗伤。最后每一个小组评出一篇“康复效果”最好的作文贴到我们的展示区里, 当然需要作者再认真仔细地誊抄一遍, 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一并贴上, 增强对比效果, 更使作者和修改者具有成就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肺炎 篇7

1 发病情况

该马于2008年4月底开始咳嗽,畜主以为是感冒,没有及时医治,数日后病情加重,并流浓稠的鼻涕,夜间咳嗽较白天严重。由于农活繁忙,直到5月中旬畜主才购买了头孢类药物进行注射治疗,连用3天,仍未见病情好转。随后畜主找乡村兽医用“特抗”和生理盐水连续2天给马输液,病情仍不见好转,并且采食量显著下降。

2 临床症状及诊断

该马精神委顿,四肢无力,毛发凌乱,营养状况中等偏瘦,偶尔咳嗽,咳声响亮。听诊肺泡呼吸音粗厉,左侧肺部磨擦音较右侧重,并有明显的喘鸣音,气管呼吸音特别粗大。舌苔厚而白,口腔黏液多,鼻涕多而稠。体温38.1 ℃。大便稀软,小便稍黄。根据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肺炎。

3 治疗措施

以抗菌消炎、止咳平喘为治则。西药治疗:首先用甲硝唑100 ml×2瓶静脉注射,再用青霉素80万IU×15瓶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另用甲硝唑100 ml×2瓶静脉注射,最后用氢化可的松10 ml×10支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 ml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 100万IU×8瓶。

上述药物每天用药1次,连续治疗3天。在西药治疗的同时结合中药治疗:首先用“神奇”止咳冲剂5 g×30袋,每天灌服2次,每次5袋,连续用药3天。再用下列中药处方治疗:紫苑50 kg,冬花10 kg,杏仁35 kg,陈皮50 kg,法半夏30 kg,茯苓50 kg,甘草20 kg,白芷40 kg,葶苈子40 kg,川贝母40 kg,黄芩40 kg,黄连40 kg,白矾60 kg,桔梗40 kg,百部40 kg,每日1剂,煎水2次,分2次灌服,连续治疗5天。叮嘱畜主让该马休息10天。

4 治疗效果

初次用药后,第二天病情明显得到控制,白天咳嗽的次数明显减少,夜晚咳嗽的次数也有所减少,鼻涕减少。第三天检查,精神明显好转,听诊右侧肺部喘鸣音消失,左侧肺部喘鸣音减弱,仅有少量的鼻涕,舌头颜色红润。第三天用药后,畜主报告马咳嗽停止,采食转为正常,精神较好。

5 小结

贵州春夏交替之际,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时湿时燥,导致不少体弱的家畜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该马平时驮运游客,工作较疲累,经常水洗着凉,故易得病。鉴于其病程过久和病情较重,笔者采用了大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甲硝唑、氢化可的松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给药,确保有效快速的治疗作用。“神奇”止咳冲剂有较好的镇咳袪痰、清热消炎作用。所用的中药方剂有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健脾渗湿、润肺下气、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风热、虚寒咳嗽和肺虚久咳有较好疗效。该马经过3天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代西医】推荐阅读:

西医护理05-31

西医基础06-06

西医院校06-11

西医06-20

西医学06-22

西医教学06-26

常规西医09-04

西医康复09-09

西医学生09-28

单纯西医治疗06-10

上一篇:磷化预处理下一篇:企业绩效考核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