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护理(共12篇)
西医护理 篇1
遗传或环境因素的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家庭中有糖尿病史的, 患糖尿病的机率较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糖尿病同高血压一样也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需要终身服药治疗。糖尿病容易好发多种并发症, 容易造成多器官衰竭, 所以说有效的控制血糖, 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 还能减少患者的死亡率。该研究主要结合2009年3月—2011年11月西医护理糖尿病患者的工作, 对西医护理在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研究有效控制患者血糖, 对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确诊为糖尿病患者132例,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必要的调查, 其中有72例患者进入同一组, 有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0例, 其中年龄最小的为46岁, 最年长的为70岁, 平均为62.5岁, 从确诊到治疗最短的有2年最长的有10年, 设为护理组;还有60例患者没有接受过护理, 其中有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220例, 其中年龄最小的为43岁, 最年长的为69岁, 平均为66.4岁, 设为对照组。
1.2 护理组西医护理干预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心理上的护理与身体上的护理同样重要。有些时候心理上的辅导和护理甚至比身体上的更必须。与患者多沟通, 对于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任何疾病的治疗, 患者本身的积极性和康复决心至关重要, 所以说从心理上进行护理可以使患者加速恢复、对疾病的愈后有着显著的效果。
1.2.2 药物护理
由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所以长期药物治疗是不可避免的。西医护理工作人员应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普及, 对于不听取医生嘱咐不合理用药者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也要向患者给予警告, 要让他们从心底产生顺从和治疗的决心。对于需要口服制剂的糖尿病患者, 药剂量、服药间断时间、餐前或餐后服用等方面都是需要注意的, 一次小的失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如何合理用药、与饮食搭配得当等都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对于在家里采取胰岛素针剂护理的患者, 注射方法、注射技巧以及危险处理方法都是需要患者和家属娴熟掌握的。在注射前, 先要注意注射部位是否准确、针头和皮肤是否消毒等, 在细节上做到细心谨慎, 可以减少感染和异常事故的发生率。要定期检测血糖, 针对血糖的高低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做到相对专一护理。
1.2.3 并发症护理
糖尿病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神经、泌尿、肺部等的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 要对患者的呼吸、脉搏、精神状态等做为特别关注。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心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时, 就应当立马采取西医治疗进行处理, 防止并发症的进一步发生和发展[2]。
1.3 对照组护理方法
不采取特殊的护理方法, 仅仅是做平时临床上的基本护理。
注:χ2表示护理组与对照组方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内容的实际情况, 对其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
2 结果
两组病例在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入院治疗情况对比结果, 见表1。表中显示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的结果:护理组二次入院患者中有一名患者在参加宴席的时候, 摄取过多的高塘和高蛋白, 导致血糖急剧上升, 情况危急, 其他患者出现的不良现象少。对照组二次入院患者中有8例患者因饮食不当导致血糖急剧上升超出了正常值, 有4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二次入院接受治疗。
3 讨论
通过表1护理组与对照组的分析, 在并发症的发生上、二次入院治疗的概率上, 恶心、血管性病变、周围神经炎、泌尿系统和二次入院等对照组均比护理组低51.67%、8.61%、10.22%、7.84%、18.61%。说明西医护理对减少糖尿病患者产生并发症的几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减少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措施。在疾病的康复和减少二次入院治疗上均有良好的效果。刘美凤研究证明[3], 内外治疗远远比单一治疗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心理上给予患者积极向上的理念, 不仅仅能使病人全权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与此同时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会增加, 对治疗和康复均有显著的效果。通过结合该研究所得结果, 能得出有效的护理加上积极治疗的心态, 这无疑对糖尿病的治疗和愈后带来明显的效果。
对于严重疾病患者, 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战胜病魔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如果针对患者各自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这对消除患者抑郁心情、积极乐观面对病魔上都有良好的辅助效果[4]。心理护理不仅仅可能减少患者心理上巨大的压力, 而且更能是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工作, 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就是健康教育, 人们身体健康程度与健康知识的普及情况息息相关的。平时大致了解如何养身, 对于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5]。强化健康知识的播散情况, 告诫人们不能盲目从医治疗, 当身体有不适感时应当及时从医治疗不要因为怕花钱等原因耽误了病情。西医护理工作人员应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普及和病后护理调节做出进一步的强化。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 对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刘洪英, 李庆利, 胥亮, 等.分子超光谱成像系统应用于糖网病药物疗效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12, 31 (3) :248-253.
[2]刘美凤, 谷灵灵, 蒋利荣, 等.番石榴叶杂源萜类中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8) :101-105.
[3]刘美凤, 蒋利荣, 刘华鼐, 等.番石榴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3) :28-31.
[4]徐少勇, 明洁, 高彬, 等.陕西省、福建省糖尿病及其前期患病率、知晓率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3 (23) :2765-2766.
[5]段泉泉, 陆新秋, 胜利, 等.证据的力度——以抑郁与糖尿病关系验证为例的方法学讨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 (9) :666-670.
[6]牛俊, 皮子凤, 越皓, 等.格列美脲治疗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33 (10) :2169-2172.
西医护理 篇2
为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结合我院创建二级甲等蒙医医院要求,特拟定以下计划:
一、完善蒙医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蒙医护理工作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负责全院蒙医护理工作的实施、检查、评价与反馈,并体现蒙医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建立电子系统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对在岗人员实行动态人力资源调配,掌握在职人员全面信息,对各种考核结果动态记录。
2、加强护理人员蒙医理论与技能培训。
3、加强对新聘任护理人员及实习生的培训和管理,制定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带教工作。科室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4、开展蒙医特色护理,认真搞好蒙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创建特色蒙医医院。
三、加强蒙医护理质量控制
改进蒙医特色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评分,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反馈,制定有效的持续改进措施。
四、大力开展“蒙医护理模式病房”,打造我院蒙西医结合蒙医护理品牌。
为我院创“二甲”的蒙医药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成为我院的蒙医护理特色和护理亮点。
五、制定科室特有药膳,有效地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2012年我院五疗科科已经制定了科室特有的蒙药药浴、蒙医药膳治疗中,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的同时,可以通过食疗更好的恢复健康,让患者更能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暖,2012年计划科室能根据科室相关疾病与营养科协商制定相应药膳,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积极开展蒙医特色护理技术项目
各科室至少开展2个项目的蒙医护理技术,每月至少有二项蒙医护理技术各不能少于20人次。
护理部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护理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51例,男105例,女46例;年龄34~82岁,平均74.5岁;糖尿病史1~42年,平均21.5年。
诊断标准:糖尿病足的诊断采用1995年第1届全国糖尿病足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临床诊断与分级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足部皮肤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治疗创面完全愈合。临床分级0级;②好转:足部皮肤感觉部分恢复。溃疡面明显缩小,分泌物少,足背动脉搏动较明显,临床分级好转1个级别以上;③无效:足部皮肤感觉无好转,溃疡创面未见明显好转,分泌物仍较多,足背动脉搏动较弱,临床分级无好转甚至恶化。
结 果
151例患者中,治愈103例,好转3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2.7%。
讨 论
一般护理:将患者安置在室温18~20℃,湿度50%~60%的环境中,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安静整洁。护理人员做到文明礼貌,服务周到,使患者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患者入院时测体重,以便计算饮食和药量,以后每周测量体重1次。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
中医护理:①饮食护理:中医认为过食肥甘致脾胃积热,脾胃受损,内生湿热,运化失衡,四肢失养,可使病情加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刺激之品,禁食含糖较高食物,适量增加蛋白质,如瘦肉、豆制品。②中药护理:a.中药内服护理:内服中药以消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日1剂分早、晚温服,每次约200ml。服药后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糖尿病足的治疗时间较长,应鼓励患者坚持服药,不要随意中断治疗。b.中药外治护理:外治法对皮肤无破溃或仅有浅表溃疡时,可用中药(如当归、紫草、花椒、蜈蚣及艾叶等)煎水洗涤、芒硝外敷等[2]。当溃疡较深,累及肌肉、肌腱、甚至骨时,可用具有祛腐生肌作用的中药散剂或膏剂外用(如六一散、生肌散、生肌玉红膏等)。c.情志护理:中医认为,思虑过度,易伤脾胃,脾胃受伤,食欲不佳,影響气血化生,不利于伤口愈合。糖尿病足患者病程长,痛苦大,往往会对治疗丧失信心。护理人员要关心、爱护、体贴患者,正确引导患者,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肢的护理:在坏疽及感染发展期按照无菌原则换药,久不愈合者,可配合使用促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湿敷。对于足部皮肤易干燥者,可涂上1层薄的润滑油脂;避免脚边放置电暖器、热水袋等;禁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指导家属学会正确修剪趾甲,不要把趾甲剪得过短,不要随意修剪脚上的鸡眼或结痂。
预防褥疮:糖尿病足患者卧床期,不能下床活动者,应做好预防褥疮护理:①对于有压疮风险患者使用气垫床;②鼓励患者翻身,不能自己翻身者要协助其做翻身活动,患肢变换体位时动作要轻,被动活动膝及踝关节;③保持受压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可用红花酒精按摩、滑石粉润滑;④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皱折。
严格戒烟:临床资料证实吸烟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因素[3],所以戒烟应作为临床治疗与护理的主要内容。本组151例中,有吸烟史103例,大部分吸烟时间长,吸烟量大,戒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戒烟知识宣教,使患者认识吸烟的危害,自觉戒烟。
参考文献
1 岳仁宋,黄俊莉.浅谈脾散精功能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重要作用[J].四川中医,2011,29(4):45-46.
2 刘彦,陈晖,孙晓芳,等.芒硝外敷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8):1136-1138.
3 于秀辰,蒋秀敏,崔夏荣,等.糖尿病足治法及用药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43-44.
西医院校护理本科针灸教学改革 篇4
1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护理教学的特殊性,从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顺序、强调针灸过程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不仅增加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加强了针灸教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
1.1 改变教学内容的原有顺序
西医院校的护理本科针灸教学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针刺原理和治疗规律等理论以及腧穴取穴和定位、针灸操作和临床诊治等实践,这两大部分内容。为了避免造成理论和实践的割裂,首先,改变了以往分别讲解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的教学顺序,而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理解腧穴主治规律的基础上,以腧穴的主治为主线,将取穴、操作和辨证治疗融为一体,使理论和操作紧密结合;其次,将腧穴定位、经络循行分布与现代医学的局部解剖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取穴的准确性,而且增强了记忆效果。
1.2 强调针灸过程中的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而早日康复的护理措施,他既包括了一些护理技术操作,也包括了依据患者基本需要提供的护理措施[1]。所以,强调针灸过程中的基础护理对提高疗效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针灸教学中,首先,强调进针前的心理护理,告知患者针刺是安全的;提醒患者如出现晕针不用害怕,只要及时发现,便可以恢复正常。其次,强调出针时的护理,在出针时患者常会出现皮下出血,轻者皮色青紫,重者皮肤高肿,甚至可有深部组织压痛,所以,出针时,要及时按压止血。第三,强调起床时的护理,针灸治疗结束后,应注意正确的起床方式,如医务人员右手或左手扶住患者肩背部,不要松开,顺势将患者扶持为坐姿;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等[2]。
1.3 注重针灸过程中的整体护理
中医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指导下的护理方法,即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外在的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的过程。在针灸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的整体护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及提高治疗效果。如腰椎间盘突出的针灸、推拿按摩时,要强调体位护理:治疗期间患者应卧硬板床休息,侧卧时屈膝屈髋;加强功能锻炼:腰痛缓解后,可进行肌力训练,及腰部的伸展运动和屈曲训练以增加腰背肌力量;要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耐心做好病情解释工作,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
2 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而且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经过多年探索,放弃了原有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采用精彩导入、重点突出及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2.1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4]。我们精心为针灸教学准备了精彩的导入,例如,在“针灸总论”的教学中,不仅从著名电台主持人刘海若车祸昏迷、苏醒及恢复健康的救治过程入手,说明针灸疗效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而且向学生介绍美国、日本、德国等对针灸治疗的重视及相关研究成果[5],使学生们感到学好针灸的迫切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突出重点,增强效果
由于课时少,内容多,使得突出重点,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6]。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课堂上教学内容多,会出现教师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透,学生什么都记,什么都没记牢的现象。所以,授课时重点突出与实际应用有关的内容,以提高教师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如突出作用广泛、取穴简单、操作方便、不易发生危险的穴位: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位的主治、取穴和定位;突出简单、容易和使用率高的技术操作,如各种进针法、行针法、单式补泻手法等;而对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操作技术,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等复杂的技术操作,则作为了解内容;突出针灸的治疗原则,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选穴过程中的近取法——在病变部位及附近取穴,如治疗肩关节疼痛选用曲池、肩髃;远取法——根据辨证归经和循经取穴,如治疗腰痛选委中、太溪;远近结合法——在病变部位和附近及根据辨证归经和循经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如治疗咳嗽时,采用近取中府,远取尺泽和列缺等穴位。
2.3 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针灸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其实际的操作能力[7,8]。首先,西医院校的针灸教学安排在大学三或四年级,此时学生已学完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等基础课,所以,在讲授穴位的定位时,以解剖定位为主,实际操作和具体点穴为辅,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定位准确时,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重,或传导等针刺感应。第二,引入病例,加深理解。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监督下,通过彼此施针,体会针感;在见习课时,针对不同患者进行辨证、选穴、取穴、施针、补泻等针灸治疗。第四,应用 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课堂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问题进行讲解,如经络的循行分布、腧穴的定位、解剖层次、针刺手法等内容。
3 改革考试模式
考试不仅是考核教学质量、考察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际操作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设立了操作考试:在每次实践课后,随机抽取学生,每两人为一组,考核所练习的内容,作为平时成绩;学期结束时,每个学生再进行一次操作考核,采取随机抽题的方式,作为学期考核成绩,与平时操作成绩结合,作为最终的技能考核成绩。
总之,针对护理教学的特殊性,不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而且要求教授护理本科中医教学的教师了解相关的护理学知识,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中医的整体护理等内容及护理专业的特殊性等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红霞,张晓苇.实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3):277.
[2]蔡利群,余涛,李观荣.针灸教学实习中加强基础护理教学的体会[J].西南军医,2008,10(5):141-142.
[3]罗蝉清,郭惜珍.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1):1107-1108.
[4]柯一琼,曹中兵.中西医结合讲解带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66-767.
[5]赵岩,刘孟安,李治淮,等.西医院校针灸教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2.
[6]王红明,石玮,孙杨,等.《基础护理学》课堂教学设计[J].护理研究,2007,21(1):173-174.
[7]郑为超.西医院校中医学几种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5,l3(3):322-323.
[8]周爽,张荣华.针灸教学临床带教的实践与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5):440.
西医护理 篇5
1 化疗栓塞术后综合征
TACE术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肝区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转氨酶升高等症状,称为栓塞综合征。付玉萍等报道4 84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出现发热1 241例,疼痛592例,顽固性呃逆26例,恶心、呕吐798例,尿潴留和便秘131例。常启佳报道1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发热100%,疼痛75.8%,恶心呕吐72.7%,呃逆32.8%,尿潴留6.3%。
1.1 发热 介入治疗后的发热一般认为与术中注入大剂量化疗药及用碘油栓塞供血动脉后,局部肿瘤组织缺血坏死、短期内肝组织水肿、炎症及对栓塞剂的反应等有关,其持续时间多与肿瘤大小相关。发热一般可达38.0 ℃~39.5 ℃,常在午后发热,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1.2 恶心、呕吐 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毒性损害所致,也可因化疗药或栓塞剂反流入胃十二指肠供血动脉导致。恶心呕吐多发生于术后第一天,24h后逐渐减轻,2~3天后可缓解或消失。反复呕吐会导致患者摄入不足,甚至水电解质紊乱,同时加重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而这种心理反之又能刺激恶心呕吐的发生,使患者体质下降,术后恢复期延长,抗病康复能力下降。
1.3 疼痛 TACE术后疼痛部位多在肝区,也有部分可反射至右侧肩背部,主要是由于肝动脉栓塞导致肝血供减少,造成肝脏组织细胞缺氧坏死,局部组织炎性水肿,肝包膜紧张度增加所引起,一般持续2~5天后缓解。尤其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由于体质弱、机体耐受性低,在介入术后一般都有肝区持续性鼓胀感及疼痛等症状,极大影响其生活质量[8,9]。
1.4 呃逆 呃逆主要为化疗药物刺激膈肌所致。多见于一些邻近膈面的肿瘤,部分或全部由膈动脉供血,或肿瘤经数次栓塞以后原不参与供血的膈动脉参与肿瘤供血,对此进行栓塞后因膈动脉供血不足致使膈肌缺血性痉挛,引起顽固性呃逆。此外操作过程中的血管痉挛、局部暂时性缺血、刺激膈神经、迷走神经分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精神焦虑、紧张等均可诱发或加重呃逆的发生。
1.5 其他并发症 介入术中由于使用肝素抗凝或术毕拔管时按压不当、患者过胖无法充分加压包扎、术后过早活动等原因,还会导致伤口出血或皮下血肿。栓塞化疗后还可引起肝细胞进一步受损破坏而致肝功能一过性异常。大量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和大量癌细胞坏死由肾脏排出又会致肾功能受损[11]。
2 化疗栓塞术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目前临床在控制TACE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的措施集中于术后针对单个症状的对症处理,采用药物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措施在参与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工作者也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简、便、廉、效的特点,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独特的优势,缩短了病程或缓解了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1 发热的护理 发热一般在38.5℃以下,持续5~7天,嘱患者多饮水,也可给予静脉补液。体温高于38.5℃,可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遵医嘱给予吲哚美辛栓塞肛缓解症状。如持续高热,应检查有无感染,检查白细胞计数,并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确诊为术后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 恶心呕吐的护理 恶心、呕吐者可使用5-羟色胺拮抗剂甲氧氯普胺、盐酸恩丹西酮等药物止吐。临床中医护理有时采用穴位按压、中药口服外敷等方法辅助治疗,陈梅花等[12]在术前30 min指压患者的内关、合谷、足三里穴位,术后继续指压穴位3次/d,连续1周,对介入后恶心呕吐的治疗有效率达93.55%。董惠娟等[13]采用干姜、半夏、菖蒲、麦冬研粉用水调成糊状,用代温灸膏固定敷贴合谷、内关、足三里处用于防治TACE引起的恶心呕吐,其疗效优于单纯的格兰西隆组。陈喆等[14]四生汤口服液用于减轻TACE术后不良反应,发现其可明显改善消化道反应。
2.3 疼痛的护理 疼痛常可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采用药物止痛,重度疼痛时可使用*片类镇痛药。中药外敷止痛是中医护理特色之一,黄安乐[15]对102例术后肝区疼痛的患者单纯采用蟾乌巴布膏外敷,对轻度疼痛的有效率为100%,中度疼痛89.6%,重度疼痛为64.3%,总有效率为84.6%。
2.4 呃逆的护理 呃逆时可予肌肉注射氯丙嗪或利*林等。针灸止呃在中医临床护理中较为常用,石跃采用针刺太冲、内关、足三里、公孙穴,联合服用柴胡莪术汤治疗呃逆,有效率达到87.10%。孙丽华[16]等运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氯丙嗪治疗介入后呃逆的有效率达98.3%。
中西医结合在护理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中西医 结合 辨证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3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由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导,全面贯彻护理程序的一种工作模式,它与中医学奉行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相吻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把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可以使观察病情内容更丰富全面,护理措施更具体与完善,病人能得到更系统的全面的整体护理。现将实施过程中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精神护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了解致病因素和发展规律,帮助病人战胜疾病,是護理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稳定的情绪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对病人来说保持乐观情绪尤为重要。因为一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都可以使人致病,并加速病情发展。而中医学一项重视病人的精神护理,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情过渡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古代医学《内经》里指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就说明了情绪激动时对内脏的影响的确很大。如高血压病人因精神过渡激动会使血压急剧升高从而引起脑出血。所以,护理人员如果能够随时掌握病人的情绪变化,用中医知识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出入院指导,让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愉悦的心情,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对饮食十分重视,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苦、酸、咸之味的说法。同时疾病也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区别。食物的性味也根据疾病的属性提出相应的饮食宜忌。如:肝火犯胃,引起的出血,服用冷流食可起到防止出血的作用。但如脾胃虚寒引起的出血,服用冷流质食物则会引起胃脘胀满不适,而食热则无不适。此时护理人员应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针对病人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与体征不同,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指导病人合理的饮食,这样会预防病人因饮食而导致病情加重。
3 临床护理
中西医护理,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手段和方法。做好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方面,某些护理技术操作对疾病的治疗、改善病情帮助诊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西医插管可以改善呼吸、但是在插管过程中会刺激咽喉反射,引起恶心、呕吐,我们用中医方法以压迫耳穴抑制咽喉反射,针刺足三里缓解幽门痉挛、减少病人痛苦,再结合调整体位,可促进引流通畅,取得很好效果。如捏脊对小儿消化不良的作用、刮痧对高热病人的降温、针刺或指压关元穴,使病人自行排尿或用竹叶代茶饮可起到排尿效果。
小儿惊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1年8月共收治小儿惊风53例, 男29例, 女24例;外感惊风型21例, 秽浊内阻型14例, 肝肾阴虚型11例, 脾肾阳虚型7例。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53例患儿在给予苯巴比妥, 首剂10~20mg/kg,
15min后, 如发作未止, 可追加1~2次, 每次5.0mg/kg, 24h总量不超过30mg/kg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儿进行中医辨证, 按不同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进行辨证施护。
1.2.2 护理方法
中医辨证施护 (1) 外感惊风症见发热、咳漱、流涕, 头痛较剧, 咽红高热时可突然出现四肢拘急,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症状, 但热退惊即止,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施护要点: (1) 按医嘱给小儿金丹片或小儿回春丹, 以退热止痉。 (2) 高热而表邪未解时, 可给温水擦浴, 避免吹风, 勿用冰水冷敷, 防止毛窍闭塞, 邪无出路。 (3) 饮食宜清淡素食。高热时以素流质或素半流质为宜, 热退止痉后酌情给予软食或普食。 (4) 高热惊厥或温病痉厥后, 夏季可给予西瓜汁、蕃茄汁, 冬天可饮鲜橘水、苹果泥;痰多时给予白萝卜汁或荸荠汁。 (2) 秽浊内阻病始纳谷不思, 呕吐, 腹痛, 便秘, 发热或不发热神情呆滞, 腹胀满, 继而迅速出现昏厥, 喉间可闻及痰鸣音, 苔垢腻, 脉弦滑。施护要点: (1) 遵医嘱给服保和丸, 以辟秽化浊消导。 (2) 根据病情控制患儿饮食, 必要时禁食。 (3) 忌荤腥油腻食品, 以防助湿生痰, 痰阻闭窍, 诱发惊风。 (4)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发生口腔疾患。 (3) 肝肾阴虚症见形瘦憔悴, 精神萎靡, 虚烦低热, 易于汗出, 四肢震颤, 似搐非搐, 或肢体拘挛、强直, 大便干, 舌红绛少津, 脉细数。施护要点: (1) 加强饮食调节,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注意饮食应偏凉服用, 宜少量多餐, 另外可给一些补阳之品如甲鱼汤及黑木耳等。也可给银耳、猪肝汤等服用, 忌食辛辣煎炸等温热动火之品。 (2) 配合推拿:运五经, 推脾土, 揉脾土, 揉五指节, 揉涌泉, 揉足三里。 (3) 注意适劳逸及病室温暖适宜, 避免当风受凉, 而加重病情。 (4) 脾肾阳虚症见面色白光白, 神情淡漠, 汗出不温, 四肢厥冷, 睡中露睛, 手足蠕动, 溲清便溏,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或微弱。施护要点: (1) 注意保暖, 衣被较常人加厚一些, 由于体质虚, 外邪易入侵而诱发此病, 故应对此型患儿尤要空气新鲜流通。 (2) 平时加强饮食调补, 给予健脾温肾、易于消化的食物, 如各种新鲜蔬菜及鸡汁、山药、龙眼肉、红枣等。 (3) 观察精神、面色、出汗、四肢冷暖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配合针灸治疗: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等穴。
1.2.3 健康指导
向患儿家长介绍惊风的基本护理知识, 如保持安静的重要性等。向患儿家长讲解惊风的预防及急救处理原则, 如高热惊风的患儿日后发热仍有可能出现惊风, 应告知家长, 并介绍物理降温的方法, 以预防惊风再发作。同时讲解惊风发作时的急救方法, 如发作时应就地抢救, 针刺或指压人中穴, 保持安静, 不能摇晃、大声喊叫或抱着患儿往医院跑, 以免加重惊风或造成机体损伤等, 使患儿家长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惊风发作时间较长的患儿, 应嘱咐家长日后通过游戏等方式观察患儿有无耳聋、肢体活动障碍、智能低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以便及时给予治疗和指导康复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儿科学》第7版, 将小儿惊厥的临床症状控制分为:24h内止惊、24~72h内止惊、72h后止惊三种[2]。
2 结果
53例患儿经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经中西医结合护理, 24h内止惊的患儿有41例, 24~72h内止惊的患儿有10例, 在72h后止惊的患儿有2例, 53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无1例出现死亡。
3 讨论
小儿惊风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 是小儿常见急症之一, 它会影响小儿后脑的发育,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3]。小儿惊风护理是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及时迅速有效地急救与细心、井然有序的护理措施与病情转归相关,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一般要注意一下几点: (1) 小儿惊风发作时不可搬移, 应就地抢救, 立即松解患儿衣服领口, 置去枕仰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防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 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 (2) 将舌轻轻向外牵拉, 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对有可能发生皮肤损伤的患儿应将纱布置于其手中或腋下, 防止皮肤磨擦受损;牙关紧闭者, 用多层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齿之间, 防止咬伤唇舌。 (4) 必要时按医嘱应用止惊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副醛等以解除肌肉痉挛, 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 (5) 床旁设置防护床档, 防止坠地摔伤;将床上硬物移开, 以免造成损伤。对有可能发生惊风的患儿应有专人守护, 以防发作时受伤。 (6) 惊风较重或时间较长者应按医嘱给氧, 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意识及瞳孔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发生脑水肿者按医嘱用脱水剂。
摘要:53例小儿惊风患者在抗惊厥对症治疗的同时, 配合治疗对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 控制惊厥发作, 预防再发。53例患儿经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经中西医结合护理, 24h内止惊的患儿有41例, 24~72h内止惊的患儿有10例, 在72h后止惊的患儿有2例, 53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无1例出现死亡。在抗惊厥对症治疗的同时, 通过西医一般护理、中医辨证施护及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指导等措施, 可以降低死亡率及脑部后遗症, 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小儿惊风,护理,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3-257.
[2]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00-401.
糖尿病的中西医护理体会 篇8
1 治疗方面
全国诸多中医专家正在不断深入地研究糖尿病.医护人员要做到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一般采用补肾健脾, 调肝清胃和滋阴清, 使患者感到温暖, 舒适, 方便和安全。热,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在改善病者入院后应测身高, 体重, 以便计算饮食和药量。以后每症状、降糖, 调脂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皆有一定周测体重一次, 密切注意尿液数量及色味变化。观察患者神志, 视力, 血压, 舌象, 脉象和皮肤情况, 并做好记录。如患者出现头晕头痛, 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 烦躁不安, 呼吸有烂苹果气味, 或重症病人出现神昏, 呼吸加快, 血压下降, 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使用胰岛素时应注意监测血糖, 严格掌握准确的时间和用量, 并经常变更注射部位, 以免引起注射部位脂肪萎缩。服用西药类降糖药时, 必须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 剂量, 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如有头晕、出汗、心慌、饥饿、脉搏增快等低血糖反应时, 应给一杯糖水口服, 或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60毫升静注。病情轻者可稍微活动, 重者应卧床休息。天气寒冷时要注意保暖, 防治着凉。要加强皮肤、口腔及外阴护理, 勤剪指甲, 勤换洗衣服、被褥、鞋袜。伴有口腔炎, 牙龈炎者可用银花, 甘草水漱口。外阴瘙痒者, 可用千里光煎水或肤阴洁溶液熏洗坐浴。皮肤溃烂者, 可用双料喉风散喷敷。手足苍白或发绀冰凉者, 可用当归红花酒精涂擦。
2 中医护理
2.1 中药内治护理
中药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内服中药以消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 中药均在煎药室煎煮, 每剂中药煎两袋, 每袋150mL, 早、晚饭后1h各服1袋。服药后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向医生汇报。
2.2 中药外治护理
中药熏洗疗法适用于溃疡坏疽已清除, 溃口久不愈合, 周围结硬痂, 局部营养不良者。坏疽及感染发展期慎用。外洗方以活血止痛药物为主, 熏洗时药液温度以病人感患部舒适为度, 避免温度过高烫伤。
3 情志护理
糖尿病患者病程长, 痛苦大, 往往会对治疗丧失信心。护理人员要关心、爱护、体贴病人, 正确引导病人, 要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中医认为, 思虑过度, 易伤脾胃, 脾胃受伤, 食欲不佳, 因此, 护理人员要多加关心体贴, 加强心理护理, 经常与其谈心,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 分析治疗中的有利因素, 交流同种疾病治疗的有效信息, 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增强治疗信心, 让患者面对现实, 泰然处之, 使机体保持一种良性循环。当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 由于病痛的折磨, 常有呻吟, 烦躁, 悲观, 失望等表现, 护理人员要多加关心体贴, 加强心理护理。
4 运动护理
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可带来许多益处;减轻体重, 降血糖, 降血脂、血压, 改善心血管功能, 增加自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一般采取散步, 慢跑, 打太极拳, 选择饭后lh, 坚持30min, 以微微出汗, 心率达170次/min以年龄为宜。运动时随身带生命救助卡和糖块, 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5 饮食调理
饮食应采取“二低一禁一高”原则, 即低脂、低热、禁糖、高蛋白。学认为, 过食肥甘, 致脾胃积热, 灼伤肺肾之阴, 也可发为糖尿病。根据“食药同源”的原理和“食药同治”的逻辑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有节, 凉爽有营养, 忌吃肥甘厚味的醇酒灸博, 辛辣刺激之品, 禁食含糖较高之物。适当增加蛋白质 (如瘦肉、豆制品等) 。如按规定食量进食仍觉饥饿, 可添加蔬菜, 豆制品充饥。口渴甚者, 可用鲜蔬菜根或天花粉、麦冬、淮山、葛根等煎水待茶饮。苦瓜、海带、猪胰等养阴润燥, 益肺补脾, 对治疗有利。并发痈疖、疮疡、皮肤瘙痒症, 则忌食鱼、虾、蟹、肉等荤腥发性食物。并根据尿糖、血糖的情况,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切忌膏梁厚味、辛辣之品。
6 预防褥疮
糖尿病患者常常由于病情较重, 长期卧床, 很少下床活动, 应及时做好预防褥疮护理, 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 上气垫床; (2) 动员病人多翻身, 不能自己翻身者要协助其做翻身活动, 患肢要轻轻变换体位, 活动膝及踝关节; (3) 受压部位可用红花酒精按摩, 滑石粉润滑; (4) 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皱折。
7 功能锻炼
肢体有溃疡或坏疽时应卧床休息, 减少组织耗氧量。在恢复期要坚持适当的活动或户外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患者长期卧床, 容易形成膝关节挛缩及僵直, 呈废用性功能减退, 因此要做膝关节屈伸活动。其方法是抬腿、下垂、平放、再抬腿, 周而复始地在床上进行锻炼, 可以防止关节的挛缩, 肌肉的萎缩, 促进血液循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 并发症得到较好控制后可予以出院。出院前应做好卫生宣教和指导。教会病人自护。学会自行注射胰岛素, 血糖监测, 坚持按时、按医嘱服药, 节制饮食和房事, 预防感染和感冒, 作息规律, 劳逸结合。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嘱患者如有病情变化随时复诊。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患者的护理 篇9
关键词:胸痹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
胸痹是以患者胸部刺痛, 疼痛固定不移, 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 气短, 心悸, 喘息而不能卧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中医理论认为其发病的根本为“心肝脾肾”心脏亏损, 并且其诱因多为饮食、七情、六淫、劳倦等, 进而导致的气滞血淤、痰浊内生等症状。目前, 胸痹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胸痹的治疗和护理仍然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胸痹是一种慢性疾病, 患者需要长期护理, 这无疑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为了使患者能够减轻痛苦,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提高胸痹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了总结, 现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胸痹患者, 其中54例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 年龄在42~79岁, 平均年龄58.5岁。病程为7个月~14年。患者均有胸闷、心痛、气短难卧、等状况, 轻者胸闷如窒、呼吸不畅, 重者胸痛彻背。胸痹患者的基本护理基本相同, 但分型护理各有特点。
1.2 护理方法
1.2.1 情志护理
胸痹患者大多唉声叹气, 心理负担较重,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2]。患者的情志对其病情转归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患者的社会背景、病情不同, 患者的心理也有差异,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善于与患者沟通,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患者进行疏导,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护理措施, 使患者了解病情, 宣传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中医知识, 使患者积极而有信心地配合治疗[3]。
1.2.2 西医护理
(1) 疼痛护理:患者一旦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等状况, 应立刻休息, 迅速阵痛, 给予患者硝酸甘油缓解 (配成5%葡萄糖溶液缓慢静脉注射) , 注意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可按医嘱给予5~10 mg吗啡皮下注射, 密切观察呼吸是否抑制; (2) 便秘护理:由于患者经常卧位休息, 会导致便秘[4]。给患者讲解排便对愈合的重要性,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尽量多饮水, 保证每日摄水2000 m L;告知患者合理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缓泻剂、镇静剂, 常规给予缓泻剂口服, 对于便秘严重者灌肠通便或给予开塞露[5]。 (3) 合理吸氧:对于喘息或呼吸困难者给予低流氧 (3~4 L/min) 改善心肌缺血;病情稳定后给予间断吸氧 (1~2 L/min) [6]。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要尤其注意在吃饭前后, 和排便前的吸氧护理, 以增加心肌供氧, 减少心肌缺血[7]。 (4) 注意心电变化:应定期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 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抢救处理。
1.2.3 中医辨证护理
1.2.3. 1 胸痹发作期
(1) 寒凝血淤症:遇冷发作, 舌淡暗, 苔白, 脉滑涩。室内向阳温暖, 饮食宜温阳祛寒通络为宜, 例如患者可少饮适量米酒来驱寒活络。胸痛发作时应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中药温服。 (2) 气滞血淤症:疼痛剧烈, 多与七情有关, 舌暗, 苔白, 脉弦滑。病发初期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病情, 给予氧气, 宜食活气行血之物 (如山楂煎、木耳汤、杏仁等) 。病房光线应柔和, 避免情绪刺激。
1.2.3. 2 胸痹缓解期
(1) 气虚血淤证:胸闷胸痛, 舌体胖, 舌质暗有瘀斑, 苔薄白, 脉弦有间隙。病房向阳, 防寒保暖, 多食补气养阴之物 (牛肉、洋葱等) , 禁忌生冷蔬果, 保持大便通畅。 (2) 痰阻血淤证:胸闷如窒且痛, 纳呆恶心, 痛引肩背, 四肢沉重, 舌暗, 苔浊腻, 脉玄滑。保证空气流通, 禁忌潮湿, 以健脾化湿之食物为佳 (如山药、竹笋、白萝卜) 。 (3) 气滞血淤证:胸部闷痛, 时发时止, 窜行左右, 肋部胀痛, 舌紫暗, 苔白, 脉弦。室内通风, 患者宜少食多餐, 避免疼痛的发作, 注意中药温服。 (4) 气阴两虚、心血淤阻证:倦怠懒言, 心悸气短, 头晕目眩, 舌暗红脉细弱或结代。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裕, 多休息, 可适当活动, 饮食以清淡为宜, 突发症状用复方丹参滴丸等芳香止痛。 (5) 热度血淤证:胸痛发作频繁, 呈逐渐加重趋势, 口气浊臭, 口苦口干, 大便秘结, 临床少见, 舌紫暗苔黄厚腻, 脉滑数。要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禁忌潮湿, 指导患者适当活动, 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为宜, 禁忌肥甘厚味, 可食用银耳羹滋阴清热, 多吃蔬菜水果, 增加粗纤维的摄入量。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1.2.4 中医临证施护。
(1) 喘促不得卧者, 指导其半卧位并给与吸氧。 (2) 突发心血淤阻者, 遵医嘱给药, 或给与中药泡茶。 (3) 心跳骤停者, 立刻采取急救措施, 给与速效救心丸, 并立刻通知医师抢救。 (4) 突发疼痛者, 给与解痉除痛的药物并给与穴位按摩 (至阳穴、内关穴、神门穴郄门穴、阴郄穴、膻中穴6个穴位依次按摩) 。
1.2.5 中医特色护理。
(1) 穴位贴敷法:将新塔花、川穹、丹参研磨成粉末, 调成糊状。将药物敷于心腧-足三里、膻中-内关等穴位, 可调节气血, 疏经通络。 (2) 耳穴贴压法:选择交感、神门、心三个耳穴位, 把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中心, 贴压耳穴位, 每日按压10次左右, 使耳部有微胀感, 可以疏通心脉, 消除淤滞。 (3) 足浴法:使用元红足浴方, 用药500 m L左右, 水温40℃, 患者泡脚15 min左右并配合按摩, 每日坚持1次, 达到舒经活血、温经通络之效。 (4) 代茶泡服法:取玫瑰花、红景天、唇香草代茶泡服, 可以和血之痛, 行气解郁。
2 结果
本组117例胸痹患者, 经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后, 病情恢复, 不适症状消失或减轻, 精神状态、情绪功能提高, 食欲增强, 睡眠质量改善,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效果良好。
3 小结
胸痹最早出现于《内经》, 主要是由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老体虚等引起, 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8]。胸痹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气喘、胸痛、憋喘等不良反应, 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且反复发作, 导致患者的身体状况、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严重紊乱甚至失去,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生理上的痛苦, 也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使其失去了治疗的信心。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意“三分病, 七分养”的调理之道。本组对胸痹患者进行了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运用西医在胸痹护理治疗上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方法, 和中医的辩证施护结合起来, 对不同患者实行不同的、具体的护理策略, 应用中医理论当中的整体观念, 对患者进行整体的辩证施护。患者的不良生命体征有所控制, 逐渐恢复了身体健康。实践结果表明, 我们的护理对策有效且可行。对于胸痹患者的护理, 需要护理人员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状况, 应用有效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策, 通过对患者心理上的帮助、过硬熟练的操作技术、中西医有效结合的护理等工作, 来减轻患者的痛苦, 帮助其顺利的进行治疗, 提高其生活质量, 顺利恢复健康。笔者认为, 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是促进胸痹患者康复成功因素之一, 因此, 我们实施中西医结合, 对于胸痹患者进行合适有效地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 强调辨证分型施护, 因为良好的护理能够极大地促进患者配合治疗, 与病魔进行斗争。临床上的及时诊治与护理, 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 对提高护理的质量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冰, 贾影, 马玉田.对胸痹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5) :566.
[2]王亲.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西医治疗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4) :179.
[3]艾建华.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11) :1638.
[4]王改娥.股骨粗隆问骨折并发症的预防[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 (11) :1062-1063.
[5]李静波.胸痹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1, 9 (11) :84-85.
[6]冯建萍, 石兢, 何新荣.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J].新疆中医药, 2013, 31 (4) :76.
[7]王素凤, 郭爱香.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1) :1890.
西医护理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至2013年9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20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 (中西医护理组) 和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两组, 每组100例。入选患者经过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肾病, 所有入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为既往精神疾病史者、器质性肾脏疾病患者。观察组100例患者中, 男性45例, 女性55例, 平均年龄 (53.5±2.1) 岁, 平均体质量 (62.1±0.3) kg, 平均病程 (3.7±1.2) 年;对照组100例患者中, 男性44例, 女性56例, 平均年龄 (54.6±2.3) 岁, 平均体质量 (61.9±0.4) kg, 平均病程 (3.5±1.7) 年。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每日按时查房, 定时给患者测量血压、血糖和尿蛋白, 并将数据给予记录。查房时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按医嘱服用药物, 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肾病知识讲解, 告知患者糖尿病肾病的注意事项。叮嘱患者每日进行适当的运动并注意个人卫生。
1.2.2观察组:基础护理同对照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西医结合护理。 (1) 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中医食疗方法进行护理, 对于肾虚者首先分型, 肾阴虚者给予粳米海参粥150 g进行滋阴补肾, 每日1次, 代正餐米饭。肾阳虚者给予大米羊肉锁阳粥150 g进行温阳补肾, 每日1次, 代正餐米饭食用。而脾肾两虚者给予黄芪山药粥200 g进行健脾固肾, 每日1次, 代正餐米饭。日常采用白术等中药材泡水代茶饮, 以涩精固肾。 (2) 对于验血发现血肌酐超过400μmol/L者, 可采用中药灌肠, 药方组成大黄20 g、附子20 g、丹参20 g、白花蛇舌草20 g、牡蛎20 g、昆布10 g。水煎后取浓汁150 m L给予患者直肠高位灌肠, 每日1次。 (3) 加强患者的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注射部位应当注意经常变换, 并且应当在注射前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局部发生硬结等不良后果。 (4) 定期开展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知识讲座, 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临床指标 (血压、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 。抑郁自评量表 (SDS) 与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 分值越高, 负面情绪越强烈。
1.2.4统计学方法: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 数据经卡方检验, 确保准确无误。当P<0.05时, 表示实验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均较治疗前好, 且观察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与SAS评分比较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对比, 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比较见表2, 两组患者的尿蛋白比较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病程漫长, 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且一旦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治疗极为困难[3]。
中医理论中, 糖尿病又名消渴症, 是因为人体脾肾功能失调发展而成[4]。所以在中医看来,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当采取调理脾肾为主, 补气补血为辅的治疗原则, 由于肾虚在中医理论中又有不同分型, 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 针对不同分型的肾虚, 疗法也不同[5]。肾阳虚者可多食羊肉和锁阳, 温阳补肾, 而肾阴虚者则应多食海参和粳米, 滋阴补气。将上述中药材煮成粥, 利于患者吸收和消化, 在养胃的同时又达到了调理脾肾的目的。
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也提示了, 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进行中西医护理, 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 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压、血糖、尿蛋白等指标, 有效地延缓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孟凡红.中西医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184.
[2]万多.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5) :200-201.
[3]李秀芳, 强莉.中医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A].中华高血压杂志社.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论文综合刊[C].中华高血压杂志社:, 2015:2.
[4]时立伟, 李璐莹, 金淑云, 等.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 2014, 33 (32) :152-153.
西医护理 篇11
2组患者临床症状环节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有效率为65.2%,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者临床症状环节情况对比(n/%)注: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长期反复发作,久咳不愈的病症,长此以往,会引起肺、肾、脾等脏器发生功能失调,反之又会造成肺气不足,聚湿生痰,肺气上,故临床上常以咳嗽、痰多、气喘等一系列症状为主,同时中医上讲"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为此治疗时需要补肺气,健脾补肾,标本兼治。本文研究中,采用的中药方中,白术、半夏、甘草、党参、陈皮具有益气化痰,健脾补气的作用,麻黄、杏仁具有止咳平喘宣肺的作用,熟地、当归滋阴补肾,黄芪、党参起到益气补中的作用,大枣、阿胶、蜂蜜用于补血补气,上述药材具有化痰平喘、降气散外邪,在平喘治疗下,还能调节脾、肺、肾功能,补气养血,从根源上滋补内脏,标本兼治[2]。
慢性支气管炎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如若控制不好,病情会逐渐加重。为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应给予高度重视,以此减少复发。在护理中,患者大多肺气不足,极易感受外邪,易感冒,为此应随四季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居住环境应清洁安静,保持室温,冷暖适宜,无其他污染, 避免吸入粉尘、一氧化碳、刺激性烟雾等有害物质[3]。
中医讲"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犯肺也",为此要控制患者的情志,避免过度七情伤及脾、肺、肾。由于该病症为长期控制护理,病程长,患者常会因多思虑,苦忧愁。因此需要及时疏通患者情志,避免长期七情不顺,伤及脏器,邪气外侵,导致久咳不愈。
在饮食上,应以滋润、富营养、易消化为主,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膳食,每日少食多餐,不宜過饱过饥。饮食中不要过咸、过甜,尽量减少食用辛辣荤腥及易过敏的食物,忌食油腻煎炙和黏滞食物,预防邪从内生。同时戒烟戒酒,减少刺激支气管;多饮茶,茶碱可以兴奋交感神经,扩张支气管,减轻哮喘咳嗽症状[4]。
患者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每日坚持做30min的有氧耐力运动,通过慢跑、太极拳、网球等运动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每天做3次腹式呼吸,每次10min~20nin,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张力,协调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张力,且有助于增加肺泡通气量和潮气量,减少残气量[5]。
用中西医方法护理糖尿病患者 篇12
关键词:中西医,护理,糖尿病
糖尿病中医又称消渴症, 是一种以烦渴多饮, 口干舌燥, 尿频量多, 多食易饥, 形体消瘦, 苔薄黄, 脉沉细数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
有些糖尿病患者因病程日久, 缠绵难愈而致思想包袱甚重。由于情绪不畅、忧郁哀伤等不良情态作用, 致使体内气机失调、气血失和, 从而病情随之加重。因此对糖尿病人做好各项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心理、饮食、生活护理, 以及熟知胰岛素的有关知识等, 以便于自我检测病情, 调解饮食和药物用量, 保证有效治疗。
1 心理护理
中医学认为, 人皆有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太过则为病。当病人得知自己患糖尿病时常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 从而产生思虑过多、忧郁、悲伤, 长此下去而致悲哀。愁忧则气动, 气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别是在医生告诉要坚持终生的意识控制时更增加了其精神负担, 从而加大了情态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病人精神压力, 减少情态为病因素, 便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一环。对患者讲消渴病并非不治之症,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完全有治愈的可能, 从而解除其精神压力、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这样, 才能在医护人员努力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 生活护理
2.1 环境
消渴病人由于体内阴津亏耗、气血虚弱, 易感外邪, 特别是皮肤粘膜和呼吸系统易感染, 故应环境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舒适安静, 使患者心情舒畅, 体内气机协调, 从而增加抗病能力。
2.2 休息和运动相结合
充分休息对情态调节有良好的作用, 病人常因劳倦、思虑太过伤及心脾。心伤则神不守舍、睡眠不佳。应有规律的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 减少情态内伤的机会。精神休息主要通过交谈、阅读、听音乐等方式使精神放松, 避免过度疲劳, 影响代谢功能。适当运动可促进代谢功能, 有利于葡萄糖的利用, 降低血糖。可以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中老年迪斯科等活动。病情重者可在床上活动或按摩。
3 饮食护理
祖国医学认为, 调节饮食的目的在于减轻胰岛负荷, 提高胰岛素效应, 纠正代谢紊乱, 使超重者减重, 低重者增重, 达到标准体重, 保证正常营养和健康状态。对于轻型糖尿病及肥胖病人通过控制饮食, 加强体力活动, 可达到治疗目的。对青幼年、营养不良孕妇、消耗性疾病者总热量可适当放宽, 不可过饱, 以适量米类, 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为宜, 禁忌辛辣、刺激之品。
4 药物治疗和护理
除口服降糖类药物外, 在应用注射胰岛素时须注意:注射时间必须准确, 速效胰岛素应在饭前30分钟注射, 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应饭前1小时注射。如果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与速效胰岛素合用, 应先抽速效胰岛素应在饭前30分钟注射。剂量必须准确, 用量不足可影响病情控制;过量可降低血糖。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 以防局部形成硬结。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 以防感染。在用中药治疗时, 应以丸剂为最好, 因丸剂药力缓慢而持久, 适用于治疗消渴病这样的慢性虚弱性疾病。以食前服用, 和少量频服为善。因消渴之症多以滋阴补益之剂治之, 多不易消化, 食前服、少量服利于药物消化、吸收, 食后频服则恐伤胃气, 不利消化。
5 出院指导
5.1 饮食
糖尿病饮食护理极为重要, 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使病人及家属了解饮食对疾病的重要性, 从而使病人自觉遵守饮食制度, 一日三餐热量分配1/5、2/5、2/5。
5.2 测尿糖
教会病人留尿时间及尿糖测定。
5.3 注射胰岛素
教会病人什么时间使用胰岛素、注射部位及药物计算。
5.4 使病人了解降糖药物作用。
5.5 预防感染保护皮肤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