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

2024-06-20

西医(精选12篇)

西医 篇1

支气管哮喘属慢性疾病的一种, 已在全球范围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较严重的威胁。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治疗哮喘患者,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名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 女性14例, 男性16例, 年龄6~55岁, 平均26.5岁;观察组中, 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10~54岁, 平均31.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须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对哮喘组实行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和相关规范内容。需排除的对象有患有重度支气管哮喘及持续哮喘患者;合并严重慢性阻塞肺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及重要内脏疾病和严重原发性血液疾病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轻度和中度等不同病情给予患者布地奈德气雾剂和沙丁胺醇气雾的吸入性治疗及氨茶碱静脉滴入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在西药治疗的前提下服用中医汤药治疗, 中药成分主要为:灸麻黄、杏仁、桑白皮、地龙、蝉衣、蜈蚣、当归、石韦、细辛、徐长卿、甘草。当患者在哮喘发作时, 采用上述药方水煎服, 1剂/d;患者发作后, 采用上述药方, 剂量增加2~5倍, 共为细末, 每丸9 g, 3次/d, 口服以巩固疗效。加减:若证型偏热者, 加僵蚕、生石膏、鱼腥草;偏寒都加干姜、桂枝, 重用细辛;痰盛气逆者加葶苈子、半夏、云苓;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白果仁;咳剧者加冬花、白前、杷枇叶。

1.4 疗效判定和统计学方法

参照我国2002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哮喘并的临床指导原则》中症状及疗效的判定。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临床控制率达到86.7%;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临床控制率为6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临床控制率均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及体征比较

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对咳嗽及咽红的临床控制效果显著, 针对咳嗽、鼻涕及口渴等的临床控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喘息、喷嚏和烦躁等的临床控制, 两组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观察组在改善症状和体征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咳嗽、咳痰及咽红和口渴上有显著改善优势。

3 讨论

作为较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 哮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情感和社会活动等。哮喘是长期性的慢性疾病, 病因较复杂, 多与炎症及过敏有关。成年患者需长时间使用喷雾及吸入剂控制病情, 会对药物产生长期的依赖性, 在心理上会存在焦虑和忧郁等[1]。中医认为, 宿痰内伏和痰瘀胶结为该病的主要原因, 即便是暂时平息了, 也无法彻底清除伏痰淤血[2,3]。近年来, 有研究指出治疗哮喘要适当顾及驱邪。故笔者在治疗体表病症的同时, 加强巩固治疗, 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观察组方药中, 麻黄解表宣肺, 通利水道, 其性属阳;地龙凉血平喘, 熄风通络, 其性属阴, 一阴一阳, 具有解痉脱敏作用, 地龙去麻黄之辛燥, 麻黄减地龙之咸寒;徐长卿镇痛止咳, 活血解毒, 蝉衣散风热, 宣肺定痉, 二药均有脱敏作用;桑白皮清泻肺气之逆, 细辛温开气道之闭, 二药寒热并用, 相得益彰;石韦镇咳去痰, 平喘利水。哮喘反复发作, 造成肺气宣降失常, 肺络瘀血, 用当归以活血行气。蜈蚣咸温有毒, 具有熄风解痉、解毒散结之功, 并协当归活血通络, 改善肺及气管血液循环, 增加肺组织对炎症的吸收, 减少痰液分泌。

综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在总有效率、临床控制和证候的改变上同单纯西医治疗相比, 优势明显。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可实现对病情的完全缓解, 也可进一步开展心理配合治疗, 在中西药物、心理疏导、健康锻炼等多方面缓解哮喘患者的疾病, 提升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坤, 梁志忠.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对比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4) :690-692.

[2]郝一鸣, 王忆勤, 洪毓键,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100例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11) :2748-2751.

[3]尚云飞, 朱立成, 朱文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11) :2204-2208.

西医 篇2

2011-1-10 23:25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第一单元 绪论

细目:妇产科学发展概要

要点: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代表性著作的名称、医家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细目一:骨盆

要点:

1.骨盆的组成 2.骨盆的分界

3.骨盆的类型

细目二:内、外生殖器

要点:

1.外阴的范围和组成 2.内生殖器及其功能

3.中医对女性生殖器的认识

细目三:邻近器官及血管、淋巴、神经的关系

要点:

1.生殖器与邻近器官

2.生殖器与血管、淋巴、神经的关系

细目四:骨盆底

要点:骨盆底的解剖结构

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细目一: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要点:

1.妇女一生各时期的年龄划分及生理特点

2.中医学对妇女生 医学 教育网整 理 长壮老认识的相关理论

细目二:月经与性周期的调节

要点: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1)月经的定义

(2)月经血的特征

(3)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

细目三: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要点:

1.卵巢的功能

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3.卵巢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细目四: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要点:

1.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2.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细目五:月经周期的调节

要点:

1.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2.腺垂体生殖激素

3.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

4.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细目六:中医对女性生殖生理的认识

要点:

1.中医有关月经的概念和认识

2.中医有关月经产生及调节相关脏腑、经络、气血理论

第四单元 妊娠生理

细目一: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

要点:

1.受精与受 医学教。育网整 理 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相关概念

2.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机理

细目二: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

要点:

1.胎儿附属物的功能

2.胎儿附属物的形成结构特点

细目三: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要点:妊娠期各系统变化特点

细目四: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要点: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第五单元 孕期监护及保健

细目一:围生期概念

要点:围生医学概念、名词

细目二:孕妇监护

要点:

1.产前检查时间

2.预产期推算

3.产前检查的步骤及方法

细目三:胎儿监护

要点:

1.胎盘功能

2.胎儿宫内储备能力监护的方法

细目四:围生期用药

要点:孕期常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细目五:妊娠期常 医学教 育网整 理 见症状的鉴别

要点:妊娠期常见症状鉴别

第六单元 正常分娩

细目一: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要点:

1.产力

2.产道

3.胎儿

4.精神心理因素

细目二: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要点:枕先露临床经过及处理

细目三:临产诊断及产程

要点:

1.临产诊断及处理

2.产程各期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3.中医关于分娩的认识和论述

第七单元 正常产褥

细目一:产褥期母体的变化

要点:产褥期母体的变化特点

细目二:产褥期临床表现

要点:产褥期临床表现特点

细目三:产褥期处理及保健

要点:产褥期处理及保健要点

第八单元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细目一:病因

要点:

1.西医对病因的认识

2.中医常见病因

细目二:疾病发生机理

要点:

1.妇产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2.中医对妇产科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第九单元 诊断概要

细目一:妇科病史及检查

要点:全身检查、腹部检查及妇科检查

细目二:妊娠诊断

要点:

1.早期妊娠的诊断

2.中、晚期妊娠的诊断

3.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细目三:妇产科疾病诊断与辨证要点

要点:

1.月经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2.带下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3.妊娠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4.产后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5.杂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细目四:妇产科常见 医学教,育网 整理 症状鉴别诊断要点

要点:

1.阴道出血

2.带下异常

3.下腹疼痛

4.下腹包块

第十单元 治法概要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内分泌治疗

2.中医内治法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药物

2.物理

3.针灸

第十一单元 妊娠病

细目一:妊娠剧吐

要点:

1.概念、病因

2.临床表现及诊断

3.西医治疗

4.中医的主要发病机理及分型论治

细目二:流产

要点:

1.概念

2.流产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

5.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含义及主要发病机理

6.中医分型论治

细目三:异位妊娠

要点:

1.定义及分类

2.病因病理

3.临床特点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中西医结合处理原则及方法

细目四:早产

要点:

1.定义、病因及危害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中西医治疗方法

细目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要点:

1.病理生理变化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西医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

5.子肿、子晕、子痫中医的病因病机及分型治疗

细目六:胎儿生长受限

要点:

1.定义、病因及危害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中西医防治方法

细目七:羊水量异常

要点:

1.羊水过多的诊断意义及处理

2.羊水过少对胎儿 医。学教育 网整理 的危害性及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

细目八:前置胎盘

要点:

1.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

2.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3.对母儿的危害性

细目九:胎盘早剥

要点:

1.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2.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3.对母儿的危害性

细目十:母儿血型不合 要点:

1.定义、病因及危害

2.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3.中西医防治方法

细目十一:高危妊娠

要点:

1.定义

2.诊断要点及实验室检查

3.处理原则

细目二:急性病毒性肝炎

要点:

1.妊娠伴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中西医治疗原则与措施

细目三:糖尿病

要点:

1.妊娠与糖尿病二者间的相互影响

2.影响母儿预后的因素

3.中医分型治疗

细目四:慢性肾炎

要点:

1.慢性肾炎的临床分型

2.中西医治疗

细目五:急性肾盂肾炎

要点:

1.病因病理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中西医治疗

细目六:甲状腺功能亢进

要点:妊娠与甲状腺功能亢进二者间的相互影响

细目七:肝内胆汁淤积症

要点:

1.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第十三单元 产时病

细目一:产力异常

要点:

1.产力异常的原因及类型

2.临床表现

3.对母儿影响

细目二:产道异常

要点:

1.产道异常的临床分类

2.诊断及对母儿影响

细目三:胎位异常

要点:

1.胎位异常的病因、临床表现

2.诊断及处理原则

细目四:胎儿异常

要点:

1.胎儿发育异常的分类

2.诊断及处理原则

细目五:异常分娩

要点:异常分娩诊治要点

第十四单元 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细目一:胎儿窘迫

要点:

1.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

细目二:胎膜早破

要点:

1.定义、病因

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西医处理

第十五单元 常见产时并发症

细目一:产后出血

要点:

1.产后出血的定义、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

3.中西医治疗

细目二:子宫破裂

要点:

1.子宫破裂原因及临床表现

2.防治措施

细目三:羊水栓塞

要点:

1.羊水栓塞的定义、病因和病理演变的特征

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西医处理原则

细目四:脐带异常

要点:

1.脐带异常的类型

2.西医处理

第十六单元 产后病

细目一:晚期产后出血

要点:

1.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2.中医病因病机

3.中西医治疗

细目二:产褥感染

要点:

1.产褥感染的诱因及致病菌

2.病理及临床表现

3.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

5.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细目三:产褥中暑

要点:

1.概念、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细目四:产褥期抑郁症

要点:

1.产褥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2.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3.中西医治疗

细目五:产后缺乳

要点:

1.概念

2.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第十七单元 常见产后并发症

细目一:产后关节痛

要点:

1.概念、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细目二:产后排尿异常

要点:

1.概念、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第十八单元 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

细目一: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 医 学教育网整 理 苔藓及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合并硬化性苔藓

要点:

1.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2.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细目二:外阴瘙痒

要点:

1.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

2.中西医治疗方法

第十九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细目一:外阴及前庭大腺炎

要点:

1.外阴及前庭大腺炎病因、临床表现

2.中西医治疗

细目二:阴道炎

要点:

1.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阴 医学教 育网 整理 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的病因病理及发病特点

2.各种阴道炎的临床表现

3.中西医治疗方法

细目三:宫颈炎

要点:

1.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3.中西医治疗方法

细目四:盆腔炎

要点

1.急、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及鉴 医。学教育 网整理 别诊断

3.中医分型论治

4.急性盆腔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细目五:生殖器官结核

要点

1.生殖器官结核病理特点

2.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与鉴别诊断

3.化学药物治疗方法

第二十单元 月经病

细目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要点:

1.中医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认识

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病因病理、临床类型及表现

3.常用诊断方法、鉴别诊断要点

4.中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

细目二:闭经

要点:

1.概念

2.病因及分类

3.临床表现、常用 医学 教育 网整理 的诊断方法

4.不同原因闭经的处理原则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细目三:痛经

要点:

1.概念、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3.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细目四:代偿性月经

要点:

1.概念

2.中医的主要发病机理

3.中医分型论治

细目五:多囊卵巢综合征

要点:

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辅助诊断方法

3.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4.西医治疗

细目六:经前期综合征

要点:

1.经前期综 医学 教育网 整理 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与其相对应病证、概念之间的关系

3.临床表现和中西医治疗方法

细目七:围绝经期综合征

要点:

1.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概念和中医认识

2.病因病理

3.临床表现

4.中医辨证要点及分型论治

5.激素替代治疗

第二十一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细目一:宫颈癌

要点:

1.宫颈癌组织发生和发展

2.宫颈癌的分期、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中西医治疗原则、方法

细目二:子宫肌瘤

要点:

1.分类、病理变化

2.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手术和非手术处理原则、方法

4.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三:卵巢肿瘤

要点:

1.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法

2.常见卵巢肿瘤病理及临床特点

3.良性卵巢肿瘤与恶性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

第二十二单元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细目一:葡萄胎

要点:

1.葡萄胎的定义、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3.西医治疗及随访

细目二:侵蚀性葡萄胎

要点:

1.侵蚀性葡萄胎的定义、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3.西医治疗

细目三:绒毛膜癌

要点:

1.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3.临床分期、常用化疗方案

第二十三单元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细目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要点:

1.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理、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鉴别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细目二:子宫腺肌病

要点:

1.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

3.西医治疗

第二十四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

细目一:阴道脱垂

要点:

1.阴道脱垂的病因

2.临床表现及分度

3.西医治疗

细目二:子宫脱垂

要点:

1.子宫脱垂的病因、发病机理

2.临床表现及分度

3.中西医治疗方法

第二十五单元 不孕症

要点:

1.不孕症概念、分类

2.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3.检查程序、方法和要求

4.中西医治疗方法

第二十六单元 盆腔淤血综合征

要点:

1.盆腔淤血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理

2.临床表现及鉴 医学 教育 网整理 别诊断

3.中西医治疗方法

第二十七单元 计划生育

细目一:避孕

要点:

1.避孕原理

2.临床常用避孕方法

3.各种避孕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

细目二:人工流产

要点:

1.人工流产的适应证、禁忌证

2.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

细目三:中期引产

要点:

1.中期引产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

第二十八单元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细目一:宫颈黏液检查

要点:

1.宫颈黏液结晶的分类与周期变化

2.临床意义

细目二:生殖道细胞学检查

要点:

1.阴道脱落细胞成熟程度指标和诊断标准

2.临床应用

细目三:基础体温测定

要点:

1.基础体温测定原理

2.临床应用

细目四: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

要点:

1.促性腺激素、垂体催乳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正常值范围

2.促性腺激素、垂体催乳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临床应用

细目五: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

要点:

1.常用的活组织检查方法(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内膜)

2.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细目六:输卵管通畅检查

要点:

1.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2.结果判定

细目七:常用穿刺检查

要点:常用穿刺方法的适应证、注意事项

细目八:妇科内镜检查

要点:阴道镜、宫腔镜、腹腔镜 医学教。育网 整理 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

第二十九单元 妇产科常用手术

西医如何治疗湿疹 篇3

1.抗组胺类药物。湿疹的发生多与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有关。而抗组胺类药物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因此,抗组胺类药物是治疗湿疹的首选药物之一。常用于治疗湿疹的抗组胺类药物主要有:扑尔敏(其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4毫克)、赛庚啶(其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2~4毫克)、息斯敏(其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10毫克)。需要注意的是,抗组胺类药物可引起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故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工作的人员在工作前8小时内及工作期间不宜服用此类药物。

2.钙剂。钙剂具有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及消炎、抗过敏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湿疹。常用于治疗湿疹的钙剂主要是10%的葡萄糖酸钙针剂。该药的用法为:取10%的葡萄糖酸钙针剂10毫升,将其用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

3.组织胺球蛋白。组织胺球蛋白属于变态反应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可用于防治各种过敏性疾病。该药的用法为:成年人每4~7天皮下注射2毫升,5岁以下儿童每6~10天皮下注射1毫升,连续注射3~6次为1个疗程。

4.维生素类药物。临床研究发现,湿疹的发生与患者体内缺乏某些维生素有一定的关系。故湿疹患者应及时补充维生素进行治疗。常用于治疗湿疹的维生素类药物主要有。维生素C(其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0.2克)、维生素B1(其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20毫克)、维生素B6(其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20毫克)。

5.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等作用,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湿疹的基本药物,尤其适合皮损广泛、炎症较重、用上述方法无法使病情得到控制的湿疹患者使用。常用于治疗湿疹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是强的松,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3~4次,每次服5~20毫克。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消化系统溃疡、精神病、电解质代谢异常、心肌梗塞、青光眼等疾病者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6.镇静剂。因皮损处瘙痒严重而无法入睡甚至出现精神障碍的湿疹患者,可酌情服用镇静剂进行治疗。常用的镇静剂有:氯丙嗪(其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12.5~50毫克)、奋乃静(其用法为:每日服8毫克,分1~2次服完)、眠尔通(其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0.2~0.6克)。

湿疹的局部治疗是指湿疹患者在皮损处涂抹或湿敷溶液、洗剂、乳剂、泥膏、油剂、软膏、酊剂及硬膏等外用药,以控制湿疹的发展、缓解湿疹引起的渗出、瘙痒等症状。具体的用药方法是:

1.急性湿疹。

(1)在急性湿疹发病的初期,患者的皮损若仅表现为潮红、丘疹或有少数小疱而无渗出液,可使用具有消炎、止痒作用且刺激性小的外用药液湿敷患处。常用的这类药物有:2%~3%的硼酸水、炉甘石洗剂、2%的冰片洗剂、5%的明矾炉甘石洗剂等。此类患者的皮损若仅是出现潮红的表现,也可酌情使用硼酸滑石粉进行治疗。

(2)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若出现水疱、糜烂等表现且渗出液较多的话,可使用具有收敛、消炎、促进表皮细胞恢复作用的药液湿敷患处。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复方硫酸铜溶液、2%~3%的硼酸水、0.5%的醋酸铅或醋酸铝溶液。此类患者皮损的渗出液若较少,可外涂氧化锌油或氧化锌糊进行治疗。

2.亚急性湿疹。该型湿疹患者可根据皮损渗出液的多少及皮损糜烂、肥厚、瘙痒的程度来选用具有消炎、止痒、干燥、收敛作用的油剂、泥膏或乳剂进行治疗。常用的这类药物有:3%的黑豆馏油、5%的黑豆馏油泥膏、2%的冰片乳剂等。

3.慢性湿疹。该型湿疹的治疗原则应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内的炎症吸收为主。此类患者可根据皮损肥厚、干燥的程度来选用不同浓度的煤焦油类软膏或糊剂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患者的皮损若较薄或伴有轻度的糜烂,可使用煤焦油糊剂进行治疗。患者的皮损若表现为干燥性的肥厚,可使用5%~10%的煤焦油软膏或煤焦油酊剂进行治疗,也可在此类煤焦油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水杨酸或硫磺,这样疗效会更好。

另外,湿疹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他克莫司等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药或2%的莫匹罗星软膏、2%的夫西地酸乳膏、苯西卤铵乳膏等外用抗感染药进行治疗。

西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以高血压病治疗疗效为研究对象, 且设有中西医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Cochrance系统评价方法, 将有关文献资料按其质量和可靠程度分为五级, 选取二级 (含二级) 以上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报告研究总病例数在90例 (含90例) 以上者;疗效评价指标必须是有3个以上 (含3个) 的临床文献都有的。

排除标准:与高血压病治疗疗效相关的试验研究文献;只有中西医治疗组或单纯西医治疗组的临床研究文献;二级以下的临床研究文献;报告研究总病例数不足100例;疗效评价指标只有2个 (含2个) 以下的临床文献。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来源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年限为2001年10月—2011年10月, 检索式为:高血压病 (中文标题) 和治疗 (二次检索) 。手工检索依据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医学文摘等检索期刊。并查阅相关文章所附参考文献。

1.3 质量评价

依据Cochrance系统评价方法[3], 按照文献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分为五级, 选取二级 (含二级) 以上的文献资料纳入研究。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评价。若遇分歧而难以确定时通过讨论或联系原文作者确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统计分析, 采用卡方 (χ2) 检验分析统计学异质性, 即P≤0.10时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同时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 即I2>50%时, 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较大;没有统计学异质性时, 研究结果之间的数据合并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反之, 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疗效效应量同时采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 (OR) , 区间估计采用95%可信区间;假设检验采用U检验, 假设检验结果在森林图中列出。

2 结 果

2.1 文献纳入情况

应用文献检索初检得到2 657篇文献, 依据Cochrance系统评价方法和文献纳入标准, 有13篇文献[4,5,6,7,8,9,10,11,12,13,14,15,16]入选而进入Meta统计分析, 研究总病例数为1 620例。13篇均为随机对照资料, 文献质量为二级, 有1篇文章提及病例的退出, 存在其他潜在的偏倚, 如纳入研究各组间例数、年龄、性别等基线情况可比性较小, 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不清晰。文献基本情况见表1。

2.2 Meta分析结果

为了更好地评价临床疗效, 将直接影响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如血压 (SBP及DBP) 、血脂 (TC) 、中医证候疗效, 作为综合疗效考核指标纳入分析。

2.2.1 收缩压

有8篇文献报告了两组收缩压比较, 因其异质性较大 (Cochranes P<0.1, I2=76%>50%) , 即Meta分析中不同研究间的各种变异较大,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见图1, 两组收缩压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95%CI:5.70[2.71, 8.69]。

2.2.2 舒张压

有8篇文献报告了两组舒张压比较, 因其异质性较大 (Cochranes P<0.1, I2=78%>50%)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见图2, 两组舒张压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95%CI:3.30[1.33, 5.28]。

2.2.3 血脂 (TC)

有4篇文献报道了两组血脂胆固醇比较, 因其异质性较大 (Cochranes P<0.1, I2=87%>50%)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见图3, 两组血脂胆固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95%CI:0.68[0.05, 1.31]。

2.2.4 中医证候疗效

有4篇文献报告了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因具有异质性 (Cochranes P=0.40) 0.1, I2=0%<5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见图4,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95%CI:4.46[2.57, 7.74]。

2.3 发表偏倚

收缩压、舒张压及血脂分析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因此分析无漏斗图;中医证候疗效分析中, 以OR值为横坐标, SE (logRR) 为纵坐标绘制漏斗图, 资料对应的点位于95%可信区间内, 但图形呈不对称分布, 说明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

2.4 敏感性分析

将每一篇纳入文献逐一剔除后的Meta分析显示, 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未见明显改变, 表明以上四项Meta结论均具有较良好的稳定性。

3 讨 论

本研究对13篇1 620例入选的临床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Meta分析,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在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及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 (P<0.10, I2>50%, P<0.05) ,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可能存在的局限性:①受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和退出以及其他潜在的偏倚:纳入研究各组间例数、年龄、性别等基线情况的影响, 证据质量较低, 从而导致发生偏倚的可能性较高。另外, 也不排除误差因素的存在。发表偏倚是Meta分析中最常见的系统误差, 是客观存在的, 而漏斗图是从直观上识别发表偏倚的方法。发表的文献中一般都是阳性结果者居多且容易发表, 而阴性结果者一般很少发表。②由于高血压病目前在国内的日益年轻化趋势, 以及其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 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低的特点, 导致患者服药治疗依从性较差, 因而以回顾性研究报道为主。此次系统分析研究所收集纳入的相关临床文献, 总的质量相对偏低, 虽为随机对照, 但有些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 因而认为其随机方法不清楚;而且对照组的文献研究设计尚不够严谨, 没有一篇文章提及双盲法的使用, 且存在基线情况的偏倚, 如纳入研究各组间服药治疗疗程、例数、年龄、性别等不具可比性。而这些因素同时也导致了纳入资料存在一定的偏倚。③虽然有些文献涉及进入Meta分析指标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胆固醇及中医证候疗效, 还涉及了诸如血液流变学、24 h动态血压、血糖、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尿常规、肝肾功能等, 但报道文献太少, 或者研究标准和观察指标不一致, 差异较大, 或者是临床科研设计不够严谨科学, 不足以进行Meta分析, 因此, 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在设计上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应地对其研究和系统评价也需要不断地完善, 通过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文献, 使得系统评价更加客观更为可靠, 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依据。

目前, 西医药降压治疗高血压病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但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较少得到统计学证据支持,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尚未得到体现。治疗理念、技术手段、病患自身特点、中药厂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限制了中医药疗效的发挥。新指南[2]强调指出, 非药物性治疗措施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高血压的进展、降低血压、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危害并降低高血压的病死率。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结果在既往的报道上不断发展, 提示本病的证候特点可能较以往有所改变, 而中医治疗也应随之发展, 才会对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高血压病产生更大的积极效应, 这有待我们临床的改进与提高。单纯西医降压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不易克服的困难为中医药的作用发挥提供了机会。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

摘要:目的 评价中西医综合治疗与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据库 (W.F) 、维普信息资源系统数据库, 并手工补充依据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医学文摘等期刊检索。纳入近10年有中西医综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对照试验 (RCT) 的临床研究文献, 采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入选有13篇文献, 总病例数为1 6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中西医综合治疗与西医治疗组相比,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中医证候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 (收缩压及舒张压) 、血脂胆固醇、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

透析西医综合真题 篇5

对于西医综合的部分A型题,跨考教育专业课教研室第一时间为大家做出解析,希望对西医的考生能有所帮助。

2012西医综合第3题和第5题都是考的往年的真题,如第5题是真题的第4题,只是将选项顺序作了改变。从历年考试分析,几乎每年都有重复原题的情况出现,这些题目有的考的是与往年相同的知识点,有的直接是搬来往年的答案选项,加个新的题干。

鉴于西医综合科目题量大、考试时间紧的特点,加强对真题复习的认识和方法也是避免丢分、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一方面对真题熟悉可以节省出时间去做难点题目,增加答题的准确性。一方面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熟悉和分析可以摸清出题者的出题思路,理清考试重点和难点所在,对于参考书目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也能增进一个层次。

了解历年各专业试题分布情况可以在复习时有的放矢,掌握考试重点。通过对近6年来的试题分析我们发现:消化、呼吸和泌尿专业的试题占内科学的65%左右;普外及骨科专业占外科学的71%左右;物质代谢及大分子专业占生化的90%。而生理与病理学历年来试题分散,每个章节的试题一般不超过15%,甚至连生理学“绪论”中都多次出现考题,这些都提示考生在复习时,每个章节都要认真对待。

中医西医健康谁做主 篇6

一日三餐:不饿不食与定时定餐

[中医观点] 吃饭不能看外界的时钟,而是要看自己的生物钟,即自己什么时候感觉到“饥饿”了,就是该吃饭的时间。很多人规劝大家要吃早饭,但却不关注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觉得饥饿,倘若这时候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却又要塞进去一堆鸡蛋、牛奶,这就相当于硬塞了毒药。

[西医观点] 定时定餐是一种科学且有益的进食习惯。比如早晨起床,肝脏经过一夜分泌,已经是胆囊中充满了粘稠的胆汁,此时如果不进早餐,或者早餐中不包括一些脂肪,就无法消耗这些胆汁,日久天长,人就容易罹患胆结石这样的疾病。正是因为定时定餐,才确保了人体的血糖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给身体稳定地提供能量,并使得身体正常机能得以维持。

喝水:水中毒与每天8杯水

[中医观点] 大家都知道,喝水能补充体液。但是,如果水的温度太低,喝得又太多,胃来不及将这些低于体温的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小肠也无暇化解水的分子链——在一系列复杂的肠胃活动之后,水就无法变成人的“津液”。这些水要么穿肠而过,要么蓄积中毒。结果,水喝得多,尿得也多,越喝越干燥。

不同体质的人,在盲目喝水之后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人喝完会腹泻,被称为通便;有人喝完会导致尿频尿急;有的人不拉也不溺,但是水会在胃肠里晃荡,一摸全是水鸣音,结果,就开始全身浮肿。所谓喝冷水也长肉,其实就是喝水导致水肿,中医称之为“水毒”。治疗水毒,首先要停止盲目灌水,其次本着不渴不喝,渴了之后必喝热水、每次只喝三口的原则。

[西医观点] 人体的组织主要成分就是水,所以补充水分的作用毋庸置疑。口渴便是体细胞发出的 “已经存在脱水”的信号,所以,如果一定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那肯定已经来不及了。虽然,过多饮水会带来肾脏过多的负担,但不及时补水的危害更大,会导致便秘、肤色黯淡、干燥、外油内干等情况。因此,健康专家提出了“每天8杯水”的建议。

当然,饮水不当会导致“水中毒”,这主要出现在盐分过度丢失以后,过量补水导致电解质失衡状态下细胞水肿。因此丢失过度盐分的情况,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此外,饭后不要过多饮水,防止胃肠道负担,而每天喝的汤水、当作饮料的蔬果汁之类也应该计入饮水量。

牛奶:阳虚不胜阴寒与乳糖不耐受

[中医观点] 很多人只看到牛奶有营养的一面,却忘记了自己能否消化吸收的一面。很多人喝完牛奶会出现腹泻或胀气,中医认为是阳虚不能胜阴寒。其实,不能消化出现腹泻还算是幸运的,倘若有人不能消化还一味储存,自己却一点感觉也没有,结果阴寒在体内积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作。

[西医观点] 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生物价值高;乳糖消化时生成的葡萄糖可供人体能量,牛乳糖则是构成脑及脑神经组织的糖脂质的重要成分,对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甩;乳脂含热量高,易消化,并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而牛奶富含的钙、磷等则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元素。

不过,也有人喝了牛奶会有不适反应,这是因为他们肠胃里缺乏消化乳糖的乳糖酶造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乳糖不耐受。对于这样的人群,可以选择经过特殊加工的不含乳糖的牛奶来食用。

长期以来,两个领域的专家也是各执一词,但不管如何,尊重进而敬重另外一种体系都是必需的。到底是选择相信中医,还是更认同西医?您自己的选择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

西医 篇7

1 应该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中医药理论体系

作为西医士专业的临床工作者,对学好西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技术,积极性比较高。而对中医课的学习,则缺乏心理准备,对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学习热情。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医师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系统理论的熏陶,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与他们先入为主的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数理化不相一致,从而认为中医理论“玄奥”、“难学”。由于多年来培养的应用西医理论思维处理临床疾病,所以,西医医师很自然会用西医理论来衡量中医,当中医理论用西医理论解释不了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怀疑中医理论科学性的不良观念,就会影响其学习热情,滋生消极情绪。

其实中医药学一开始就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脏腑学说是中医学根据实践经验,所创立的人体生命系统的“理想模式”[2]。中医学应用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往往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具有纯化理论体系的作用,可以使人们比较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中医采用了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所以,能够在古代历史条件下,比较正确地认识生命运动规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经受了数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科学的医学理论。

中西医理论各具特点的原因,主要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医偏重于化零为整的整体研究方法,西医偏重于化整为零的具体化研究方法。同时,两种医学在认知模式上迥然不同,现代医学具有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的认知特点;而中医学的认知特点是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在学习过程中,临床医师从对西医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转到对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六淫的理解,学科跨度大,学习方法不适应,从而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乏味。而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不能统一的原因,是由于现代的基础科学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水平。所以二者必须长期并存,共同提高,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正确导向,深刻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才能稳定学习情绪,提高学习中医课的积极性。

从西学中的目的上来说,西学中班应当是要求医学本科生,工作5年以上的够资格的西医学习中医,其实质由以前的使“中医科学化”到大力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遗产,以使中医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并使之承担起把祖国医学整理、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重任的转变。

2 学习方法点滴体会

2.1 方剂学是中医药直接用于临床的武器

西学中班的顺利开展以及西医临床医师能否更好地认识中医临床疗效、学习并应用于临床,取决于是否重视方剂学并以此为突破口。仔细理解并研习方剂学,以期达到临床灵活应用、治愈疾病的目的。方剂学的学习应当有发可循。

2.1.1听课及临床研习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首先考虑此剂药方性质属于哪种范围,适应证候是哪些。其次结合功用、主治一起理解适应证候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机转。再次体会必须选用本方的理由,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说明君巨佐使的意义,和其间相须相使的相互关系以及加减变化的原则。最后注意调剂法和服法的注意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适当的结合古人或近人的临床经验,以及中西结合的科研成果,或举出医案加以印证,并提出个人看法。

2.1.2 突出主治药证结合

在理解方剂主治功效之前,可结合方剂命名的意义,有些方剂是以突出主要药品而命名的,如麻黄汤、桂枝汤、香蕾饮、瓜蒂散等;有以取类比象而命名的,如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有以方剂的功效命名的,如清脾饮、达原饮、四逆汤、理中汤、逍遥散等;也有以其他意义而命名的。在突出方剂主治和功效的做法是,例如在理解清暑益气汤时,先理解本方以有清暑湿、补益脾胃之功而命名,出自东垣《脾胃论》,属补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方法。本方的组成,是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生脉散、二妙丸的基础上,再加泽泻、青皮、神曲、葛根而成。在临床上适用于暑伤元气而兼湿困脾胃,以致出现身热心烦、四肢困倦、少气懒言、自汗身重、口渴恶食、胸满气促、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泻以及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

2.1.3 君臣佐使主次分明

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组织的重要原则和形式。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位置的确认,是由医者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及其全身情况,运用四诊八纲的归类方法,针对疾病的轻重缓急,标本先后,将药物放在主要和次要辅助几个方面,以便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疾病的关键问题,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药物在方剂中的位置,因病情不同,用量及配合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数量来讲,大活络丹,由四十余味药物组成,而独参汤,则只一味人参,要在这两个方中区别其君、臣、佐、使,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一味追求君、臣、佐、使,就容易忽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具体运用。在学习时即要强调方剂组织的原则性,又要注意方剂加减变化的灵活性,务必做到丝丝入扣,针对性强。例如桂枝在佳枝汤中以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列为君药;而在麻黄汤中,桂枝是协助麻黄发汗,列为臣药;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以和解少阳,治住来寒热、胸肋苦满等列为君药;而在补中益气汤中,与升麻共同升举下陷之清阳,成为辅助之品。方剂之君、臣、佐、使,是可以根据药味的组合,与病情的需要,随时可以变化的。

2.1.4 重视理论联系临床

中医中药经过了多少年来的临床实践,疗效显著。如承气汤之用于多种急腹症,白虎汤之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和感染性疾病,桃仁承气汤、隔下逐瘀汤之用于血瘀经闭、腹中痞块等病,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在讲述补中益气汤时,由于“升举中气”四字比较抽象,难以解释清楚。在研习中可以回忆:中药药理中,有“升、降、浮、沉”之分和“重则沉降,轻则升浮”以及“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的理论,同时补中益气汤中之黄芪、升麻、柴胡,有补益中气、升提下陷阳气的作用,实践证明,对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病例有较好疗效的原因,主要在补益并升提下陷之中气,中气得升,下垂的脏器可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样,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了学习祖国医学的信心。

2.2 掌握“辨证施治”是学好中医的关键

初学中医的西医同志在临床上常常产生疑惑,比如,临床上凡遇到高热躁扰,索饮食冷,搜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之里、实、热证时,给方苦寒之剂,大都敢放胆用之;但若遇到身虽灼热而喜衣被,口虽干苦但喜热饮,自感烦躁却静卧少动,见其真寒假热之格阳证时,明知应投服温热剂以助阳逐寒,但具体用药时又顾虑重重,不敢自信,甚或放弃中医治疗,改弦求助于西药。又如,对一个在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的病人来说,在选用滋阴药或镇肝药时,总是胸有成竹,心安理得,但当通过辨证需投温阳药或补气升提药时,却常恐有弊,心有余悸。这实际是西医有关血压的固定概念在头脑里作怪的缘故,似乎滋阴药、镇肝药就利于血压的下降,而补气、温阳、升提药反会使血压上升,这完全是对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错解。“血压”只是西医认识疾病的一种指标,它仅仅是一种“高血压病”这种病患反映的一个侧面,“辨证施治”要求我们要注重整体,绝不得“看见芝麻,忘掉西瓜”。实践一再证明,对“血压”升高的病患,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滋阴、镇肝药可以降低血压,而温阳药、补气药、甚或升提药也均可使血压下降。要辨证论治,不能一病一方,防止机械呆套、对号入座,要求达到一方可治多病、多病可用一方的道理。

2.3 概念认识上的混淆是西学中学员在实践早期易出现的另一问题

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中医学术概念上的混淆,如,把“滋水涵木”的治疗法则,常与五行相生的“水生木”混为一谈;把“滋补肾阴以清心火的用药方针”常与五行相克的“水克火”相提并论。又如“(脾)土克(肾)水”指的是两脏间的相克关系,而临床上常用的以健脾益气治疗水肿证的“培土制水”,只涉及同一脏腑及其病变,二者概念完全不同,但也往往相混不清。诚然,祖国医学的许多概念与取类比象相联系,许多地方失于笼统,不够严谨,这给初学者确实带来不少困难。但是打好中医理论的坚实基础,这些概念的区分也并非不易;其二是中医和西医概念上的混淆,如,把中医的“活血化瘀”误认为就是西医的“消除瘀血”;把中药的“养血安神”误认为就是西药的“镇静催眠”。更令人遗憾和不安的是,就连当前有些新产品的药物介绍说明上,中西医术语也往往混同出现,最典型最多见的就是“清热解毒”与“抗菌消炎”相提并论,似乎中药的清热解毒剂全同于西药的抗菌消炎剂,当然在中医清热解毒剂中的某些药物,如银花、连翘、黄连、大黄、野菊花等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不能因此就确认中药“清热解毒”与西药“抗菌消炎”可以等同,因中药清热解毒的含义绝不单单针对西医的有菌炎症而言,即使在某种情况下确实是指某一细菌所致的炎症,而其治疗作用也绝不只是通过抗菌而达到消炎的目的,其中必定还包含有更复杂的整体因素。这一点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明确,否则就会忽视对整个辨证施治特点的研究,结果就必然会走上“废医存药”的偏路。

3 西医学习中医,应当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不能降低以求数量不求质量

“西学中”应当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主要是鼓励有志于此的高级西医在职学习中医,或培养双学位的真正学贯中西的人才。“西学中”并非二三年可成,是一辈子的功夫、毕生的事业。所谓“三年学成中西医结合”,实际之情况恐怕并不这样如意。因为中西医结合的攻坚题目,决不是中西医各自都解决的一般病种和题目,而是中西目前都感到棘手或无法解决的难题,即一些急重难症或其他医疗保健方面眼下还难于解决的重大课题。如恶性肿瘤、艾滋病等。通过解决以上这些间题,才可能达到既提高了祖国医学的学术水平,也深刻地影响并带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西医学习中医的最终目的,在于中西医结合来提高临床治愈率。只有牢牢地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探索其结合的规律,这一点,在学习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时时引起我们的注意。中医院要欢迎“西学中”一道工作,共同为发掘、提高祖国医药学术而互相学习,真正做到取两者之长,解决原先未能解决的问题,攀登新的医学高峰。这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医学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中西医应该齐心协力地完成中医走向世界的神圣使命。

摘要:西医学习中医的最终目的,在于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治愈率。通过为期一年的西医学习中医,认为只有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学习医药学遗产,才能使中医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来发挥中医药的特长,促进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中医药思维,中西医结合,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钱英齐,日方,张久伶.不懈耕耘,杏林芬芳——北京四十年西学中教育回眸[J].北京中医,1998(3):45.

西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均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年龄最小者35岁, 最长者70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症状。这70例患者为观察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同种疾病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 年龄最小者32岁, 最长者68岁, 采用的是西医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程长短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以进行对比。全部患者经过肠镜检查, 得到确诊。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 例如嘱患者注意休息, 合理饮食,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控制继发感染, 病情较重者应禁食, 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静脉滴注喹诺酮类为主的抗生素及甲硝唑, 病情较重者加用氟美松, 每次剂量5~10 mg, 入壶1次/d, 逐渐减量, 最终停药。柳氮磺胺吡啶1 g/次, 3~4次/d;左氧氟沙星片0.15 g/次, 2次/d。对磺胺类过敏者采用脱敏疗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口服方剂组成 (本院自拟方) :黄连15 g, 蒲公英、败酱草各20 g, 白术、葛根各15 g, 木香6 g, 白头翁、赤芍、黄芩各10 g, 白芍20 g, 生甘草、合欢皮、防风各5 g。对便血多者加止血药, 例如槐花、牡丹皮、紫草等, 腹痛严重者加延胡索和徐长卿, 发热者加蜀羊泉、金银花、鸭跖草, 感染严重者加苍术、藿香、薏苡仁[1]。加水1000 ml, 煎服浓缩至300 ml, 每次取150 ml, 早晚各一次口服。以上治疗方案中抗生素疗程为一周左右, 口服西药疗程为1~2周。观察组的中药口服10 d为一个疗程, 共需要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治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完全消失, X射线钡餐显示患者的结肠载膜恢复至正常生理形态;好转:患者临床表现任然存在, 但是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 X射线钡餐显示患者结肠载膜形态基本恢复至正常生理形态;无效: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未出现明显好转, 部分症状甚至出现恶化的情况[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70例中65例治愈, 3例好转, 2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70例中56例治愈, 5例好转,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87.1%。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草药具有不良反应小、副作用轻、患者不易耐受、安全可靠等优点[2], 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应用。现代药理学证明, 黄连、白头翁具有显著的广谱抑菌活性, 对于金葡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的抑菌活性均十分显著[2]。败酱草对于多种细菌可以起到抑制作用。白术具有促进小肠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白芍具有解痉作用, 甘草在诸药中起到调和作用。延胡索具有镇痛、镇静作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是利用西药快速抗炎的特点, 短期起效, 口服柳氮磺吡啶, 利用其吸收部分在肠微生物作用下能保留8~12h[3]。本研究结果和许多学者研究结果均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既利用了西医治标快速有效的特点, 又利用了中医治本长期巩固不良反应小的特点, 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修复结肠黏膜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比较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口服与西药相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0例患者为对照组, 采用西药治疗, 以诺酮类为主的抗生素及甲硝唑7 d, 口服柳氮磺胺吡啶;选取另外同种疾病的70例为观察组, 采用中药口服与西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西药方法同对照组, 中药采用本院内自拟方。结果 全部患者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和87.1%, 两组相比,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修复结肠黏膜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宜春学院学报, 2013, 35 (9) :103-104.

[2]汤艳红.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8) :248-249.

“中西医结合”疗作文 篇9

我们很多传统的语文教师对于作文采用的是精批精改的方式, 将学生的错字、不通顺的句子一一订正, 这样一来, 教师批改得很辛苦, 但往往效果却不是太理想。甚至有语文教师开玩笑说常看学生的作文, 自己的水平会降低, 就如同整天身居病人之间, 无意间会被感染。这个玩笑给了我灵感, 我想只有当你是医生时, 才可以针对这些有“病”的作文, 也即问题作文提出病因, 并找出解决病症的有效方案。但是学生的作文除了共性之外也有个性, 如同医生给病人开具的感冒药方会有相同的药, 但针对患者出现的个体表现又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病情较轻的或许吃吃药就可以了, 严重的或许要打打吊瓶。有的文章或许需要“中药”, 调理一下“气血”, 有些文章或许要找“西医”直接“开刀”“做手术”, 进行篇章结构的修理。所以, 我尝试着给学生开病历, 在文章的相应位置写出病症一、病症二, 而不是直接给他修改字句,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抓药”, 在“抓药”“找药”的过程中学生多了思考这一环节, 于是也就让孩子多了些探究病因的过程。这样的形式也让孩子们增加了新鲜感, 多了一份修改作文的乐趣。

例文1

明天

一个人有着许多的明天, 而每一个的明天都与另一个人不同。有些人的明天或许是快乐的, 或许是伤心的, 但在一些遥远山区的孩子们的明天却是坚苦的。

在一些山区中, 有无数孩子是留守儿童, 是失去亲人的儿童, 生活也是无比坚辛, 都在为明天而做打算。

一些孩子, 每天都是在为明天的上学时间, 上学路程有多大危险, 食物等做着打算, 生怕明天缺了一样计划中的事物。

如果算错上学时间, 便会造成迟到。如果计算错上学的路, 也会走更多时间, 并且会出现事故。如果食物多拿了, 明天多出的食物会变质, 要么变难吃。如果食物少拿了的话, 那么这个孩子只能饿着肚子上课, 那时上课定会注意力分散, 造成孩子少学了一天的知识而成绩下降。

病症一:文中出现错别字———坚苦、坚辛

病症二:文中出现病句———划线句子。

病症三:文章第四段反映的现象是否符合常理?或是否留守儿童特有?

处方:前三段小手术, 第四段大手术。

有力器官:主题不错, 具有时代性。

(其实有力器官就是文章当中的闪光点, 每一篇文章, 你用发现的眼光去看, 纵向或是横向的比较过后, 总是会有闪光点的, 虽然修改作文本就是专注于发现问题, 但这样的评价结果会让“病人”看不到希望, 所以发现文章的“有力器官”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文2

明天

已是春分时节, 从气候学上说春分意味着春天已过了一半, 距中考的日子只余两个多月了。

无形的压力像是近日来的阴霾天气, 压得学子们喘不来气。我明白这压力的沉重, 也清楚这压力会带给我的动力与希望。

拼的是现在, 这两个月, 或许赢的是明天的璀璨。我深知的是, 没有等出来的明天, 只有拼出来的辉煌。

每天解着自己最不擅长的理科题, 做着无数张卷子。深夜十二点, 爸爸妈妈熄了灯, 我只好打着手电筒, 借助微弱的灯光背诵着一首首古诗词。有时也会从梦中醒来, 是不自觉的回想着入睡前背诵的古诗, 还未解出的理科题。

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明天为了我的明天, 所以值得。

坚持每天做自己不喜欢的数列和函数。

坚持不去想可口的美食与盛开的樱花。

坚持给自己注入信心的活水。

坚持命令自己坚持。

诅咒独木桥是因为害怕被挤下去, 诅咒中考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来面对它。或许我并不优秀, 但是一味的抱怨与诅咒对于让我优秀并无丝毫的帮助, 所以我选择欣然接受。这也许会是让我的明天美好的第一途径。

我处于中间层, 也就是俗称的中等生。这并不是个好位置, 你不容易上去, 却很容易沉入底层;你看不到希望, 却也不至于完全绝望。明天所属, 何去何从, 全在乎我如何选择现在。

往事如过往云烟, 却带给我无限生机。有人说, 中考紧张激烈, 是我们面临社会的第一次抉择, 是社会对我们优胜劣汰的最好诠释。我想这更是对我们心的一次考验。

我用信心和活水消除对未来的恐惧, 我用女性特有的冷静来化解一切危机, 我用一贯的坚持抚平浮躁的心灵。

昨天的生机, 今天的追求。信心, 冷静, 坚持是明天的伴侣, 将见证明天的璀璨。

病症一:第一段需要对称。

病症二:第三段语句不通。

病症三:第四段和紧接着的排比句有重复现象, 需要整合。

处方:前两个病症小手术, 第三个病症开中药顺气 (梳理筋络) 。

有力器官:文章感情细腻, 感受深刻, 结尾充满希望。

渐渐的学生们也会互相开病历了, 最后还可以自己给自己写病历, 在互动中来探讨, 作文的病越来越少, 健康的作文也越来越多了。孩子们分别做起了自己的医生, 还给别人“看病开药”, 他们为自己也可以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而骄傲。大家还互相打趣“你是病人”、“你才有病”、“我们一起和病魔作斗争”, 孩子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接受了彼此的修改意见, 作文也越写越好了。

当然, 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是将修改好的精美文章进行成果展示, 大家都在欣赏给他人开出正确处方后共同修改得到的成果, 都争相着踊跃展示, 有人说自己就是“神医华佗”, 会自己给自己疗伤。最后每一个小组评出一篇“康复效果”最好的作文贴到我们的展示区里, 当然需要作者再认真仔细地誊抄一遍, 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一并贴上, 增强对比效果, 更使作者和修改者具有成就感。

奶牛胎衣不下的西医疗法 篇10

现代医学认为:胎衣不下主要是胎盘绒毛组织与母体子宫阜不易分离和子宫收缩无力所致。临床上选用具有促进子宫收缩、活血、祛瘀止痛、利水消肿、抗菌消炎的药物进行子宫灌注, 能在子宫内形成高渗环境, 阻止机体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 使子宫内保持较多水分, 致使恶露变稀, 子宫容积增大, 反射性地刺激黏膜感受器, 加强子宫收缩, 促进胎衣和恶露排出, 以达到治疗作用。

1 药物疗法

为促进子宫收缩, 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分离, 促进胎衣排出。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80 IU, 2 h重复注射1次;静脉注射5%~10%氯化钠300 m L (或灌入子宫内) 。对于胎衣已腐烂、被确诊为病理性胎衣不下的, 用青霉素800万IU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续用3~5 d。

2 初乳疗法

取产后第1次挤出的乳20 m L, 加入青霉素80万IU, 颈部皮下注射。

3 清洗

对黏液性子宫内膜炎, 用1%~2%氯化钠溶液1 000~1 500 m L通过子宫洗涤器反复冲洗, 直到排出液透明为止, 每日1次, 然后取青霉素100万IU注入子宫。对化脓性子宫炎用0.1%高锰酸钾或0.5%来苏儿等溶液冲洗子宫, 然后注入青霉素400万IU。

4 手术剥离

此法必须在产后72 h胎衣已呈坏死状时进行, 是否需要剥离要看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粘连程度, 粘连较松可进行剥离, 粘连较紧不能剥离。剥离前首先用0.1%的新洁尔灭液洗净母牛后躯, 由助手拉住牛尾, 术者洗净手臂站于母牛臀部左侧, 左手拉住外露胎衣, 右手顺胎衣伸入子宫内, 摸到子叶后用拇指或食指尖沿胎盘的边缘, 向内剥离, 即可将胎儿胎盘从母体胎盘中分离出来。分离要从子宫体开始, 然后向子宫角, 边分离边用左手向外拉。剥离后不论是否剥离干净都要向子宫内灌注金霉素1.5 g或土霉素2 g, 隔日1次, 直至胎衣完全脱落、子宫干净为止, 这样可以减少子宫炎的发生。

别把西医当上帝 篇11

由于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我们才有了火车、汽车、飞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等方便的家用电器;才使今日的农业,能生产出供全世界吃饱吃好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事实上,现代科学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基础。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地位就非常重要了,人们也常说:“不要迷信,要信科学。”于是,科学就成了可以令人顶礼膜拜的东西,几乎取代了上帝的位置。

然而,就治病就医而言,新的“上帝”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在战争、瘟疫等等距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西医最初“打败”中医的“本钱”已经被巨大的社会支出和社会问题消耗殆尽。于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几十万学习中医的西方大军蜂拥而来。因为,不管如何,中医能治好现代西医看不好的慢性病。

老实说,西医中医各有所长,然中医之于国人、之于社会、之于国家,又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同样是治病,望、闻、问、切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花上几百上千的费用去让冰冷的机器折腾我们?

同样是吃药,房前屋后的土地上就可以长出来,为什么我们要花上千万之资去购买外国的专利?

同样是医疗保障,住宅小区里设个中医,摆个药柜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盖那么高的大楼、排那么长的队伍?

这些疑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却没有人能回答我们的问题。

或许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等待。等待我们的孩子从上小学时就开始学一点中医的知识,等待我们的医科大学、医学院培养出足够合格的中医,等待国家机构拿出更多的钱来为中医的研究和普及做点什么。

羊口疮的中西医治疗 篇12

1 发病情况

2008年7—9月, 毕节市某羊场陆续从省内外引进山羊293只 (其中:本地黑山羊184只, 南江黄羊57只, 简阳大耳羊52只) , 采用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方式饲养。至11月, 引进的羊只相继发生羊口疮, 病初主要发生于羔羊, 逐渐蔓延至哺乳母羊及同群羊, 随后各品种、各年龄的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 感染率达63.1% (185/293) 。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羊精神沉郁, 食量减少, 呆立墙角。口角、口唇和口内等处出现红点、微肿。部分羊出现水疱、溃疡, 严重者患部出现脓疱、疣状痂, 并相互融合, 波及整个口唇及颜面、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呈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 使整个口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检查口腔、舌部和上下腭黏膜都有大小不等的溃疡面, 病变部位有红疹。部分病羊1只眼或双眼出现流泪、羞明、眼睑肿胀, 角膜凸起, 周围充血、水肿, 结膜和瞬膜红肿, 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病情严重者角膜增厚, 发生溃疡, 形成角膜翳导致失明, 造成严重的行走和采食困难。

3 诊断

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以及病理变化诊断为羊口疮。

4 治疗

4.1 西医治疗

(1) 先将患病羊隔离, 用竹片将病羊口腔内伪膜、脓疱、破溃结痂垢剥除干净, 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疮面。 (2) 用3%龙胆紫、碘甘油涂于患部, 1次/天, 连用3~5天。 (3) 利巴韦林2~10 mL、维生素C 5~10 mL, 肌肉注射1~2次/天, 连用3~5天。 (4) 防止继发感染, 对病情严重者注射抗菌药物, 青霉素160~240万IU、硫酸链霉素100万IU, 肌肉注射, 1~2次/天, 连用3~5天。 (5) 眼部感染的羊用2%~4%硼酸溶液冲洗眼部, 然后用青霉素溶液滴眼, 1~2次/天, 连用3~5天。出现角膜浑浊或角膜翳的羊用1%~2%黄降贡软膏涂抹, 1~2次/天, 连用3~5天。

4.2 中医治疗

(1) 内服 (1只羊的药量) :藿香 9 g, 防风9 g, 生石膏30 g, 栀子15 g, 甘草6 g, 黄连9 g, 煎水, 1次内服。对服药后便秘的羊, 在上药方中加大黄9 g。之后, 再用竹叶9 g, 制半夏9 g, 生石膏24 g, 党参15 g, 粳米15 g, 麦冬18 g, 甘草6 g, 共熬汤内服进行调理, 1~2次/天, 至痊愈。 (2) 外用:牛黄15 g, 硼砂15 g, 雄黄15 g, 光连 (川连) 15 g, 共研成细末, 用健康羊乳调涂抹在患处, 1~2次/天, 至痊愈。

5 小结

5.1 在治疗羊口疮时, 首先应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 形成结痂或坏死膜时必须除掉, 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5.2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病理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应对症、对因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可减缓病情, 收到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土钉+喷锚支护下一篇:探询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