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

2024-09-27

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共3篇)

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 篇1

流感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高热、畏寒、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同时伴有咽痛、咳嗽等症状, 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 可能会发展成为支气管炎、肺炎、呼吸衰竭等各种并发症[1]。小儿推拿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运用小儿推拿的手法与穴位, 以防治儿科病证的一种外治方法, 具有简便廉验、见效快、无不良反应的优点。本研究对我院儿科今年以来收治100例流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研究了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治疗儿科流感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儿科共收治100例流感患儿, 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符合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其中有72例男性患儿, 28例女性患儿, 年龄在1~6岁, 平均年龄为 (3.21±2.13) 岁;病程在2~7 d, 平均病程为 (2.25±0.46) d。有22例患儿高热, 40例患儿咽痛、扁桃体肿大, 20例患儿咳嗽咯痰, 18例患儿头身酸痛、疲乏无力。随机将这些患儿分为观察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两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单纯西医治疗。本组患儿给予本组患儿口服奥司他韦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2];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本组患者中医推拿治疗。具体操作为:让患儿自然躺在床上, 双腿自然弯曲, 掌心正对患儿的肚脐眼, 顺时针方向用手掌心环形蠕动着对患儿腹部按揉5~10遍, 保持掌心始终紧贴患儿皮肤。10~15 min后如果感觉手酸痛则说明按摩方法正确。两手食指屈曲, 顶住患儿皮肤, 先用左手食指背向前一推, 然后用左手大拇指轻轻捏起患儿皮肤, 再用右手食指背向前一腿, 然后用右手大拇指轻轻捏起患儿皮肤。之后, 首先用双手对足三里穴位进行1~3 min的按摩, 然后用双手大拇指对患儿迎香穴进行1 min左右的按摩, 最后用双手大拇指对患儿的风池穴进行按摩, 以有酸痛感为宜[3]。

1.3 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等正常, 则评定为痊愈;如果患儿高热、咽痛等症状消失, 但是咳嗽、疲乏无力等症状均没有缓解, 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患儿的所有症状均减轻但并没有恢复到正常, 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甚至有加重的迹象, 则评定为无效[4]。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用例/%表示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痊愈时长明显比对照组患儿短,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和96%, 对照组患儿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和80%。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儿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较高, 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流感是常见病、易加重, 具有较快的发病速度、较高的局部发病率、较广泛的蔓延范围等, 极易引发小儿上下呼吸道感染。目前单纯西医治疗不良反应大, 疗效不理想。中医儿科推拿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指导, 以手法在体表腧穴进行操作, 通过扶正祛邪、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达到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从晋代葛洪的捏脊疗法开始, 小儿推拿逐步发展起来。明代《小儿按摩经》创立了小儿推拿的理论体系, 标志着小儿推拿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推拿名称始见于小儿推拿著作中, “按摩”改称为“推拿”已成为公认。小儿推拿因其简、便、效、廉和自然疗法的优势, 在临床广泛应用, 独具特色。有关医学研究报道, 儿科推拿治疗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儿的痊愈时长明显比对照组患儿短,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儿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较高, 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也证明了中医儿科推拿与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疗缩短疗程, 显著提高患儿的痊愈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 在儿科流感的治疗中具有优越性。

总之, 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治疗儿科流感能够有效疗缩短疗程, 显著提高患儿的痊愈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治疗儿科流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儿科共收治100例流感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痊愈时长明显比对照组患儿短,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儿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较高, 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治疗儿科流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关键词:儿科,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流感

参考文献

[1]李宝柱.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感冒16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2 (6) :2531-2532.

[2]王芳薇.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12) :178.

[3]张宁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夏秋季30例流行性感冒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8) :956-957.

[4]郎丽娟, 王宁.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44-48.

[5]方肇庆.实验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15-216.

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 篇2

1.中医学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运用中医学理论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综合医院及各类相关医药卫生单位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2.3.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辩证论治的基本能力

5.6.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方法,了解中医药学科和现代医学学科

主要课程:医古文、英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针灸推拿学

本专业培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熟悉现代医学知识,以针灸推拿为特色的临床型高级复合性人才。能在各级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相关教学部门从事中医、针灸、推拿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

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

2.3.4.5.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 基础医学课: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基础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影象诊断学、预防医学、医事法规;专业基础课:针灸医籍选、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处方学、内科中医针灸治疗学、外科中医针灸治疗学、妇科中医针灸治疗学、儿科中医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急症学、西医内科学、推拿基础学、推拿治疗学。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类各级医院以及相关单位从事针灸推拿为特色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或从事中医针灸涉外临床医疗和科研及国际学术交流工作。3.蒙医学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蒙医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蒙医临床诊疗技能,掌握一定的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接受蒙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蒙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蒙医学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蒙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受到蒙医临床操作和辩证施治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蒙医理法方药防治常见病、主要课程: 蒙医基础理论、蒙医诊断学、蒙药学、蒙医方剂学、蒙医内科学、蒙医疗术学、蒙医温病学、蒙医儿科学、蒙医妇产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

4.藏医学

本专业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具有藏医理论和藏医技术的高级藏医师、教师及科研人才。通过培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并能养成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新世纪对医学人才所要求的医生素质、知识与技能。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藏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藏医临床医疗技能,并学习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受到藏医临床操作技能、医疗、制药、用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藏医的理法方药防治常见病、多发

专业培养要求:系统掌握藏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够较熟悉、准确地运用藏医理论进行诊断、治疗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毕业后能够从事藏医临床、现代医学临床和高原疾病的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藏医药学史、藏医概论、藏医生理解剖学、藏医经典、藏药学、藏医诊断学、藏医方剂学、藏医保健学、藏医治疗学、藏医内科学、藏医妇产科学、藏医儿科学、藏医五官科学、藏医神志病学、藏医热病疫病学、藏医外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西医内科学基础、西医外科学。

5.中西医临床医学

培养目标:具备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中西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专业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够熟练、准确运用中西医两套理论,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临床诊疗,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在各级医院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实用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医学课: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影像诊断学、预防医学、医事法规;专业课:针灸学、中医伤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学。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各类各级医院以及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或从事涉外临床医疗和科研及国际学术交流工作。

中医推拿与西医结合 篇3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才培养与建设工作素材》

我院在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过程中,围绕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指标,结合自身人才队伍实际状况,制定了4年建设期间的人才建设工程和落实措施,现将4年人才培养与建设工作梳理如下:

一、调整完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

(一)实行全员评聘分离、竞聘上岗的岗位聘任制度

我院2003年7月职代会通过了岗位聘任系列文件,为全面实行评聘分离、竞聘上岗、按岗定酬的岗位聘任奠定了制度保障。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4年中,进行了两轮全院岗位聘任工作。岗位聘任以定岗定编为基础,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和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公开岗位招聘信息,设置上岗条件和岗位职责;个人应聘,以院科二级管理模式,由科室主任为首的考核聘任小组受理应聘,举办应聘面试会,应聘人陈述应聘意向和工作打算,经医院岗位聘任委员会审核通过,全体岗位聘任结果公开公示,严格按照聘任程序履行政务公开政策。岗位聘任实行个人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与聘任岗位级别分离。在两年一轮的岗位聘任工作中,每一轮聘任都产生过专业技术人员高职低聘现象,其中原因有个人胜任能力、工作状态、实际表现、岗位职数和岗级职数限制及竞聘岗位人员优胜劣汰等多种因素。也有通过个人努力调整工作状态,纠正不足做出成绩,在下一轮聘任中应聘到相应级别的技术岗位,也有调整方向竞聘更加适合的岗位或应聘医院工作需要的岗位,产生个人需要和岗位需要匹配双赢的局面。操作中规范执行岗位聘任程序,原则一致,全院平衡。在维护岗位聘任制度的原则性的同时,考虑到医院人才队伍实际状况和人才建设工程目标要求,又在岗位聘任中向硕博士学历学位临床医师政策倾斜。对未能竞聘到相应级别岗位的硕博士临床医师,请医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评议,使确有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的高学位临床医师不受岗级职数限制聘任到岗,为医院硕博士临床医师成长为骨干力量营造激励机制。政

策的原则性和操作的灵活性引导职工共同一致,围绕合理调整医院人才结构,向着有利职工职业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公开公平选拔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环境

各类各级人才梯队培养、建设需要机制保障。我院将科室主任岗位作为学科(术)带头人发挥作用的平台,科主任聘任实行公开选拔招聘,个人应聘,任命确有学术水平和学科带领能力的专家作为科室主任,制定任期学科发展计划和岗位责任目标,到期对照计划目标述职,接受医院评议,实行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同时医院在医教研工作和学术团体影响力等全方位创造机会,为他们搭建舞台,使学科(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创出新高。

打造后备学科带头人力量,是保障学科人才辈出的重要方面。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环境,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重要保障。在这四年建设期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上海市、上海中医药大学先后立项的14个专项人才培养项目中,我院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入选,落实培养经费1:1匹配政策。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候选人产生采取公平竞争程序,打破由院方直接推荐候选人的办法,个人报名,科室推荐,全院公开擂台赛方式选拔,遴选具备优势的人才进入上级组织的选拔。制定专项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为入围的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做好组织保障。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核推荐工作,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成才的一个重要机制。建立一整套晋升考核体系,从医、教、研、政治思想全方位进行德能勤绩考核,推荐考核合格人员申报晋升高级职称,考核不合格人员不予推荐。

(三)调整制定引进人才考核制度

2006年2月重新制定了引进高级人才政策。面向全国积极吸引各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引进人才考核制度,采取专家面试、教学查房、专题讲座、临床技术操作、岗位试用等多种考察方式,充分了解引进人员全面水平,保证专业人员队伍的水平不断提高。

(四)建立派遣劳务关系的用工形式

因上海市户籍政策、引进人才政策变化,遵循上海市劳动人事管理规定,建立派遣劳务关系的用工形式。围绕医院床位规模扩大需要,制定了我院吸引外省籍专业技术人员来院工作的人事政策,包括硕博士临床医生、护士和其它各类专业技术、工勤人员,保证了医院各级各类岗位人数满足医院发展需要。

(五)调整完善了考核分配方案

调整绩效考核及分配制度,使绩效和分配有效结合,形成精神激励、事业激励、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2004年7月,职代会通过了新的考核分配方案,建立“纵向体现价值、横向体现效益”的考核分配体系。方案以科室分级考核、医疗质量、精神文明、管理质量等综合要素为考核要求,调整了分配力度和分配结构,对广大临床一线人员的分配力度大幅度提高,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高风险岗位倾斜的分配,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根据职代会代表的要求,修改了我院加班工资的核算办法,使职工劳动待遇符合了劳动法的要求。

二、大力加强三支队伍、两个群体的建设

(一)打造中医师承队伍

通过名中医工作室、跟随名老中医查房和门诊、中医人才培养项目、在职医护人员学习中医理论知识等方式,培养一批继承和保持中医学术流派特色和技能的中医师承人员。

建设的四年中,我院4名专家先后入选上海市“老中医工作室”,带徒11名;2名专家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名中医工作室”,带徒5名;我院建立的“名中医工作室”专家2名,带徒4名。入选中医师带徒方式培养的专项人才项目4项15人次。聘请院内外名老中医定时查房和派临床医生门诊抄方,通过长期临诊学习老中医的经验,先后有52名中高级医师长期跟随名老中医学习,占全院医师比例为16.9%,针灸、推拿、血液病、妇科等重点学科高层次中医师承人员占医师比例都超过了30%。已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中医理论指导实践、中医特色浓厚的高层次中医师承队伍。

(二)打造中西医结合创新队伍

我院努力打造掌握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理论知识、技能并具备一定临床科研能力的中西医结合创新人员,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内涵建设的骨干力量。重视发挥科研工作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作用,重点在融合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优势、特长的能力上加强培养,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师、高学历人才的比例,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我们通过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去西医医院进修西医临床技术,西医临床医师在职攻读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博士学位,中、西医师参与专病专科建设工作、参与科研课题工作,积极推荐人员参加“西学中班”专项人才培养项目等培养模式,打造中西医结合医师创新队伍。

在西医学中医措施方面,根据我院西医人员实际情况,确立了“西学中”人员“应用层次”、“科研层次”两个层次要求,于2004年至2006年参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的“西学中班”学习。要求达到“应用层次”培养目标的人员,共开设中医课程14门,总学时达756学时。有12人完成课程学习获得结业证书。“基本要求层次”培养目标的人员7人,学习8门基本中医课程,学时数达到520学时,凭单科考试成绩或学分证书达到合格要求。西医院校毕业的临床医师中,要求达到“科研层次”培养目标的人员,在建设的四年中,1人获得博士学位证书,7人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尚有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3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通过中医到西医医院临床进修,加强中医医师的西医理论和临床技术水平,使他们具备中西医结合医师的能力。四年中已有33名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完成3个月到1年的进修任务;4名护师到西医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结束,掌握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已送5名专业人员出国进修半年或1年以上,4名短期专题培训。27人次的专家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或讲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专项人才培养项目方式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是重要模式之一,我院推荐2名高级职称西医临床医生参加上海市卫生局“高级西学中班”人才培养,1年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课程,2年拜上海市名中医为师临诊学习。上海中医药大学先后两批“后备业务专家”培养项目要求被培养人员到国外进修半年以上。通过鼓励中西医结合医师申报晋升中西医结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提高我院中西医结合医师比例是我院人事工作努力的重点项目之一,四年来共有17名临床医师评审获得通过。

作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我院85%以上护理病区创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病区,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执行率100%。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的73.7%,其中92.18%的人员接受了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队伍建设目标完成情况。截至2007年12月,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达到91.86%,比建设初期的69.9%上升21.96%,达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80%的建设要求。其中高级职称占46.86%,中级职称占32.84%;高级职称超出不低于30%的要求、中级职称未达到不低于40%的要求。硕、博士医师中西医结合人员比例从建设初期的76.75%提高到81.63%,上升4.88%。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学科带头人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80%上升到96.97%。

(三)打造西医综合实力保障队伍

西医临床技术水平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综合保障实力。我院采取鼓励和支持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到外院进修,请院内外专家来院就西医临床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进行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培育承担急诊、ICU、外科等急危重症以及重大抢救任务集中的临床科室建立一支西医综合实力保障队伍,努力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并确保全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打造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群体

一批全国和上海市名老中医、担任全国和市级学术团体副主委以上学术职务、博士后导师、博硕士导师组成了我院强大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精英群体,在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并在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房敏教授当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这也是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首位获此殊荣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全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共73名,平均年龄50岁,博硕士比例54.79%。目前在研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重点学科、专病专科项目中,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领衔负责的项目占64.56%。

(五)打造博硕士为主的骨干群体

积极引进硕博士学历医师,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学力量,鼓励在职医师攻读硕博士学位。医院调整制定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补充规定》。四年建设期间共引进硕博士学历人员91名;在职临床医师有3人获得博士学位,14人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已有55人已完成硕士学位学分课程,已有15人完成博士士学位学分课程,11名正在攻读硕博士学位课程。

上一篇:生物医药变局下一篇:小学数学差异性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