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简介(精选8篇)
小儿推拿简介 篇1
江门蓬江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小儿推拿治疗室简介
各位家长朋友我院从6月份开始,将运用中医小儿推拿治疗技术治疗小儿常见病和多发
病,我中心也是是江门市首家运用中医小儿推拿治疗方法治疗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医疗机
构。
中医小儿推拿是在中医理论基础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通过手法刺激
小儿体表穴位和部位施以手法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疾病、提高免疫力和助长益智为目的的一
种外治疗法,具有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是一种无
痛苦、减少用药、缩短治疗疗程,使易感儿童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儿童减少生病;是一种有
利无害的治疗方法,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 的要求。
我中心中医小儿推拿主要针对:小儿感冒、发热、咳嗽、惊厥、厌食、消化不良、呕
吐、新生儿不乳、新生儿吐乳、腹痛、便秘、腹泻、疳积、汗证、口疮、近视、肌性斜颈、惊风、遗尿、夜啼、惊吓、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小儿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等诸病有着独特的疗效,易被小孩接受。
小儿推拿优点:
1、减少药物对人体器官的损害,提高自身免疫力;
2、见效快、疗程短、好转率高;
3、自然、绿色,无毒副作用,无痛苦,小儿和妈妈易于接受;
4、本疗法适应于6个月—6岁的小儿。
在此中心还提供成人中医传统推拿按摩、火罐、艾灸和亚健康调理等服务,我们将把十
分的力量贡献与您,让您将重新找回健康的身心。
联系我们:江门市蓬江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港口二路39--40号
咨询电话: 闵医生
预约电话:0750--3370239
小儿推拿简介 篇2
1 临床资料
150例小儿泄泻患者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63例, 占42%;女87例, 占58%, 年龄在6个月~8岁之间, 病程最短l天, 最长1个月。
2 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操作, 一般是先头面, 次上肢, 再胸腹、腹背, 最后下肢。 (1) 患者坐位, 医者立于其左侧, 左手轻握其左手, 用右手推脾经, 补大肠、补小肠、掐四横纹、推胃经、运板门、运内八卦、运土入水、分大横纹、推三关、推六腑; (2) 患者抑卧, 医者立于其右侧, 揉中脘, 分腹阴阳、摩腹、揉脐、按天枢、搓丹田; (3) 患者俯卧:医者立于其左侧, 揉腹部, 推脊柱, 推七节骨, 倒龟尾, 捏脊; (4) 患者仰卧, 医者立于其右侧, 按足三里, 揉三阴交, 推涌泉。
随证加减、寒、湿泻:重用补脾胃经, 推三关, 补大肠, 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鱼尾、按足三里, 加揉外劳宫。湿热泻:重用退六腑, 清脾胃经、清大小肠、揉天枢;加推天河水。伤食泻:重用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按天枢、揉龟尾、摩腹。脾虚泻:重用补脾经, 补大肠、推三关, 摩腹揉脐,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捏脊。另外, 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掐上马, 掐一窝蜂、掐端正, 揉外劳宫。惊吓者, 加按小天心, 掐一窝蜂, 清肝经, 掐五指节, 掐总筋, 清天河水, 清心经, 推攒竹, 按百会, 揉耳后高骨, 发热者加用清天河水, 退六腑, 推三关, 掐十宣、掐二扇门, 揉小天心, 打马过河, 拿风池, 刮天柱骨, 拿大椎, 推脊柱, 推涌泉。
3 治疗时间
治疗1次者37例;2~5次者59例;6~10次者36例;11~15次者13例, 16次以上者5例。每日治疗1次, 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
4 疗效标准
痊愈:泄泻停止, 饮食正常;好转:泄泻次数明显减少, 其它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大便次数未见减少, 其它症状无改变。
5 治疗结果
经推拿治疗痊愈者126例, 占84%;好转者2例, 占14%;无效者2例, 占2%, 总有效率达98%。
6 随访
对126例痊愈者随访了60例。其中治疗结束1周以内者10例;l~2周者22例;2周~1月者19例, 1月以上者9例。随访结果满意。无任何症状者45例;偶有泄泻者12例;大便有少许水样者3例, 但都比治疗前, 症状明显减轻。
7 病案举例
蔡某, 男, 9个月。腹泻并伴有呕吐, 大便呈现溏泻, 1日10次左右, 已2天, 来我院就诊时, 患儿严重脱水, 采用上法, 经3次治疗, 即愈。
杨某, 女, 1岁半。腹泻1月余, 每日4~5次, 面黄消瘦, 食欲不振, 食后即便, 粪便中夹有食物残渣, 采用上法, 经7次治疗而愈。
8 体会
推拿手法能调节脏腑功能, 促进消化和吸收。在腹部和腰背部进行推拿能促进胃肠血液和淋巴液循环, 增强胃肠迂动, 可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儿推拿广义总论》曰:“然治当分六阴六阳……;外呼 (在体表做推拿) 内应 (体内有反应) , 三关取热, 六腑取凉……;推上三关为热为补, 推下六腑为凉为泄……, 进退之方, 需要熟审。”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生机逢勃, 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也具有抵抗力差, 容易发病, 传变较快, 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其治疗 (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或时间) 与成人推拿有所不同, 其手法特别强调要轻快、柔和、平稳扎实, 穴位除常用的少数经穴、奇穴外, 多数穴位为小儿所特有, 并多分布在两肘以下。这些特有穴位的主治作用及其分布特点, 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如治寒湿泻重推三关, 揉外劳宫, 可温阳散寒;培补脾经, 揉脐与按揉足三里, 能健脾化湿, 温中散寒;补大肠,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能温中止泻。治湿热泄泻中清脾胃经, 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 揉天枢, 可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推六腑, 清小肠, 可清热利尿除湿;配推天河水, 以理肠止泻。治伤食泻中, 用补脾经, 揉中脘, 运内八卦, 揉板门, 摩腹, 可健脾和胃, 行滞消食;, 清大肠, 揉天枢, 可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 以理肠止泻。治脾虚泻中, 应补脾经, 补大肠, 可健脾益气, 固肠止泻;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 温阳补中, 配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以温阳止泻。《医学心悟·泄泻》曰:“湿多呈五泻, 泻之属湿也, 名以。然有湿热, 有湿寒, 有食积, 有脾虚, 有肾虚, 偕能致泻, 宜分而治之。”根据临床经验, 无论哪种泄泻, 如配合捏脊疗法, 则疗效更佳。
小儿泄泻各种症状, 有单一出观者, 亦有合并出现者, 亦有互相传化者。所以各种治法应随症灵活选用手法和穴位。此外, 在治疗时, 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嘱家长合理喂养, 定时、定量, 辅助食品不宜增添过早, 断奶宜在春秋季节; (2) 防止感受风寒和暑湿, 以免病情加重; (3) 禁食生冷、油腻、鱼腥等食物。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观察 篇3
[摘要]目的:对此单纯药物治疗组与小儿推拿治疗干预小儿厌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多名3-6岁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药物组治疗组10例,单纯推拿组10例。结果:小儿推拿治疗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0%,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显效率60%,总有效率80%。结论: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疗法,以共独特的操作方法与手法治疗小儿厌食决有效率高,疗效显著可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儿厌食;小儿推拿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名3-6岁儿童,这些儿童的家长均反映其小儿长期厌食,以完全用完幼稚园的中,晚餐以1表示,其均只能用完0.5的食量,中医师临床辨证分型为脾胃气虚。
1.2诊断标准:排除客观存在的消化道器质性病变,用餐量维特在0.5半年以上。
2治疗方法
单纯药口服组
2.110名小儿服用方药健脾丸合并肥儿丸加减化裁为主。
2.2单纯小儿推拿组,每次操作20分钟,每日2次。采用轻柔舒缓的手法作用于小儿左上肢的前臂以及手掌部。选取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及部位为:推补脾(小儿左拇指屈曲位之侧面中节段)逆时针揉按小儿左手掌五指的螺纹面。
揉二人上马,逆时针揉板门(位于小儿左手掌大鱼际的正中点处,该部位为小儿脾胃之间)逆时针轻揉手法摩腹,并点按中脘,关元,气海三穴,轻手法拿揉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最后捏脊(每捏三次,向上轻提一次),做到节奏规律,力度以小儿可耐受为度。
3疗效观察
单纯服中药组患儿显效6人,能用完0.8的食量,有效8人,平均能用完0.7的食量。单纯接受小儿推拿组患儿显效8人,能用完0.9的食量,有效9人,平均能用完0.8的食量。
3.1疗效标准:以小儿在其就学的幼稚园中,晚餐用食量较比前平均0.5这个指标有显著上升与改善为准。
3.2治疗结果:单纯服中药组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80%。
单纯小儿推拿组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0%。
4讨论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但通过笔者长期大量有代表性的临床实践证实其安全,无毒副作用,有效,方便,上述几方面均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值得进一步开发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廖品东主编,小儿推拿[S],科学技术文献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金义成主编,海派儿科推拿法[S],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小儿推拿培训心得 篇4
我孙女出生由于黄疸过高造成溶血性贫血,在医院住了10几天,出院时血红蛋白9克多,医生嘱咐要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出院一个星期再次复查血红蛋白又降到了8克多,但低的不到要输血的时候,又过了一个星期复查血红蛋白又降到了7克多,就这样反反复复。有一次我孙女受凉感冒咳嗽厉害连夜去儿童医院看病,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低到6克,医生说要马上住院输血治疗否则影响我孙女各方面发育,在儿童医院输了血,4天后出院血红蛋白是12克恢复正常,由于我孙女身体抵抗力差,出院时稍微还有一点咳嗽,回到家吃药治疗不但没好反而还加重了,又住了市二院治疗咳嗽好了以后又出院了。然而回到家不到一个月复查血常规又降到了6克,又再次住进二院输血治疗,医生说等宝宝长到五岁以后做脾脏切除手术就会好的,现在孩子小没有更好的办法治疗,宝宝嘴唇、手指盖一直是白色无血色,皮肤黄的厉害。
本人之前就是开中医成人推拿馆的,深知中医推拿的疗效,也一直相信中医推拿,然而小儿推拿又和成人推拿有较大的区别,于是我下定决心去学小儿推拿,坚信传统中医疗法可以保住岁女的脾脏。本人在网络上咨询比较了很多机构,程琢教育的师资以及正规性吸引了我,于是在程琢教育报名参加了一个多月的小儿推拿培训。虽然我初中都没有毕业,但之前有成人推拿的基础,还有就是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全部投入的学习。在此期间的一个多月时间,从理论到实操,还有后期到福利院的实习,程琢教育的老师们都非常的专业和负责,确保我们每个学员毕业都是优秀的小儿推拿师。
学完回到家迫不及待的给孙女做保健推拿,调理身体。我孙女天生就是脾虚、贫血、肾气不足,我用的滋阴补阳多捏脊手法治疗,一直坚持了两个月,现在我孙女皮肤也不那么黄了,嘴唇、手指盖也变成粉色的了。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我孙女长大也不需要做脾脏切除手术,通过每天的中医小儿推拿能改善甚至痊愈。
张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篇5
儿 科 按 摩 学
(修订版)
主编:张寄岗
2009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小儿推拿简史„„„„„„„„„„„„„„„„„1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2 第三节 儿科四诊„„„„„„„„„„„„„„„„„„„4 第二章 推拿手法„„„„„„„„„„„„„„„„„„„„15 第三章 常用穴位„„„„„„„„„„„„„„„„„„„„17 第一节 头面部„„„„„„„„„„„„„„„„„„„17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18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27 第四节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29 第五节 穴位的组合及应用„„„„„„„„„„„„„„30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的治疗„„„„„„„„„„„„„„„„32 第一节 夜啼„„„„„„„„„„„„„„„„„„„„32 第二节 鹅口疮„„„„„„„„„„„„„„„„„„„33 第三节 惊风„„„„„„„„„„„„„„„„„„„„34 第四节 泄泻„„„„„„„„„„„„„„„„„„„„37 第五节 呕吐„„„„„„„„„„„„„„„„„„„„38 第六节 便秘„„„„„„„„„„„„„„„„„„„„40 第七节 疳积„„„„„„„„„„„„„„„„„„„„41 第八节 发热„„„„„„„„„„„„„„„„„„„„42 第九节 百日咳(咳嗽)„„„„„„„„„„„„„„„43 第十节 汉证„„„„„„„„„„„„„„„„„„„„44 第十一节
遗尿„„„„„„„„„„„„„„„„„„„46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小儿推拿简史
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
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
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
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著问世。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一般的常见病都可适用,如:外感、发烧、咳嗽、气喘、腹泻、呕吐、厌食、疳积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小儿急慢惊风、麻疹、水痘、麻痹等症也都有开窍镇静、透发解肌及增长肌肉的作用。凡皮肤破损、溃疡、创伤等外科疾患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
1.推拿室的要求:清洁卫生
温度适宜
空气流通 2.医师的要求:经常修剪指甲,操作前洗手
3.辅料的应用:滑石粉,葱、姜汁,爽身粉,薄荷水,温水 4.推拿用手:左主血,右主气(左右的来源)5.时间的长短
五、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全国看青岛,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汇集地。目前青岛小儿推拿主要有三大流派:中医院李德修——著作《小儿推拿讲义》三字经流派,(独穴)青医张汉臣——著作《实用小儿推拿》 注重整体选穴 盲校张寄岗——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张席珍)以清代(待)补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一、小儿的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
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新生儿期:出生——28天 婴儿期:28天——1岁 幼儿期:1岁——3岁 幼童期: 3岁——7岁 儿童期:7岁——12岁
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
(1)小儿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2)小儿肺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卫外功能不足而言,肺主皮毛,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比成人更易患时行疾病,同时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之运化赖肺气散布以滋养,肺之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薄弱,肺气也薄弱,故小儿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3)小儿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各脏腑之阴取自于肾阴之滋润,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等正常发育与功能皆与肾有关,小儿出生,发育不够成熟,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肾气未盛,先天有五迟五软等疾病,病后易出现肾气虚衰,阴盛格阳证,故小儿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
(4)小儿肝常有余
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
(5)小儿心常有余
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
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的,但又是不断成熟和完善向成人方向发展的。这好比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机体对水谷精气的需要相对比成人迫切。
二、小儿的病理特点 1.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易于感触,即小儿容易感染病邪,发病容易。小儿肌肤疏薄,脾胃不足,抗病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于感触病邪,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病证最多。
易于传变,即小儿病后容易发生变化,传变迅速。小儿脏腑娇嫩,内脏精气未充,感邪之后最易传变。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主要是指人体正气强弱与病邪的盛衰而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小儿患病以后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正虚邪实、虚实错杂的证侯。
寒热主要是指疾病病理表现两种不同的证侯。小儿为纯阳之体,发育旺盛,易患时行疾病,并易从热化。但小儿毕竟脏腑薄弱,气血未充,邪气易实,正气易伤,故热病又易寒化。特别是阳虚之体,更易寒从内生,而出现阴寒内盛之征。3.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又少七情之害,脏气清灵,反应灵敏,疾病比较单纯,故小儿患病以后,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仔细,也易康复。
第三节
儿科四诊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
一、望诊
(一)望神色
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两个方面。1.精神状态
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为气血调和健康的表现,虽或有病也多轻浅易愈。反之,精神萎靡,两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呼吸不匀,为有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若神知昏迷、谵语则病情危重。2.面部气色
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1)五色主病
①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若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②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面颊红赤、唇红口臭,多为食积化热;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面红兼见皮疹或如涂丹,为风热挟毒,血分有热;面赤隐青,双目窜视,为热极生风。新生儿面色红嫩为正常。③面呈黄色:多为脾虚或湿盛。面色萎黄,肌瘦腹胀,为疳积之证,属脾虚失运;面黄而垢,见于暑夏,或伴发热吐泻,为感受暑湿;面黄发热,舌苔黄腻,多为湿温;面目鲜黄如橘皮色,为黄疸,属湿热阳黄;面目晦黄如烟熏色,亦为黄疸,属寒湿阴黄;面黄无华,伴白斑,多有寄生虫。
④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风或惊恐之证。面色青白并见乍青乍白、皱眉痛苦,多为里寒腹痛;面青晦暗、神昏抽搐为惊风或癫痫发作;面色青灰、两目呆视要注意惊风先兆;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滞;面色青灰惨白、呼吸微弱、冷汗肢厥为心阳欲脱之危证。⑤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水饮之证。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属阴寒;面色青紫发黑或兼见腹痛呕吐,应注意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多属肾气衰绝,病情危重。(2)五部配五脏
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心,鼻主脾,颌主肾,结合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
(二)望形态
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1.望形体
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指、趾。
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神态呆滞者为病态。
(1)望头部: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见于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是为解颅,或因先天不足或因风痰所致;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囟门凹陷,眼眶凹陷,多为腹泻耗伤气虚液脱;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垂、腮颊肿胀,多为痄腮、湿毒蕴结所致。
(2)望胸腹:胸骨突出形如鸡胸者为鸡胸,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肌肉消瘦,肚大青筋或肚腹凹陷如舟,均属于疳证;肚腹胀大明亮有水为腹水之证;脐部凸隆为脐疝;脐部湿疹为脐湿;脐部湿烂红肿为脐疮。(3)望腰背:脊背弯曲后凸为龟背,多因先天不足,发育不良;腰背凹陷成坑或膨出,亦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多属疳证。
(4)望四肢:下肢浮肿为水肿;关节红肿为痹症;外伤或跌仆后,某一肢体肿大为扭伤,若痛疼难忍者应注意骨折。
(5)望肌肤: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色鲜艳者为阳黄,色晦暗者为阴黄;皮肤浮肿为水肿;皮肤干燥皱瘪为津液耗伤;肌瘦肤皱,面貌如老人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肌肤局部的变化情况,如红肿,化脓等,范围大者为痈,范围小者为疖;漫肿无头深入肌层而皮服颜色不变着为疽;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游走不定者为丹毒。
(6)望指趾:爪甲的形色可推断气血的盛衰。正常的小儿气血充盈,爪甲红润光泽,如指甲苍白无华、质脆软为气血亏虚,指甲青紫为气滞血淤;指端肥大如杵状为肺气不足,心气失养。2.望动态
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动静姿态、变化。正常健康小儿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不适的表现。若发育异常,活动不适,皆为病态。另:小儿喜搓眼—肝风;揉耳—肾阴不足;抠嘴—脾胃湿热;抠鼻—肺热。
(三)审苗窍
是指观察目、鼻、耳、口、舌、前后二阴的变化。苗窍是脏腑的窗口,审苗窍可知脏腑的变化。
(1)察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所以审查眼目对于推测脏腑气血虚实寒热很有价值,首先要望眼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
健康的小儿黑眼圈大,反应灵敏,神采奕奕,是脏腑气血充盈,精神充沛的表现。
若两目无神,神色呆滞,或闭目不视,或欲闭不闭,欲开不开,反应迟钝,是脏腑气血受损的病态表现。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观察两目的白睛,瞳子,眼睑等的变化
白睛红赤为热,或因风热外感,或因肝火上冲;白睛出血为热伤血络;白睛黄染均为黄疸;白睛有蓝斑为虫证所致;瞳子散大或缩小多为肝肾衰败,正气欲脱;两侧瞳子大小不等或不圆为内闭外脱之侯,黑珠下落,白睛显露多为肾衰水阻常兼解颅;黑睛白翳为肝肾不足,目睛上窜斜视为惊风之证。
(2)察眼睑:眼睑下垂,开合无力为脾虚,睡中露睛,眼睑半开半合亦属脾虚;眼睑浮肿为风水;目眶凹陷为阴液耗伤;眼结膜苍白为气血不足;眼结膜红肿赤烂为风湿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畏光泪水汪汪常为麻疹先兆;目内外眦赤痛为心火;睑缘赤烂为脾热。
(3)察鼻:鼻为肺之窍,鼻窍的的变化常反映肺系的变化。鼻塞流清涕为风寒郁表,肺卫失宣;鼻流浊涕为风热犯表,肺失清肃;鼻窍干燥或干裂为外感风燥肺失清润,亦为肺热伤津之证。鼻孔出血为鼻衄,多属于肺热伤络;鼻内生疮,糜烂多为肺火上炎;鼻翼煽动为肺闭之证;麻疹患儿鼻准部出现三五疹点为麻疹出齐之象。鼻黄为脾虚、湿热;鼻白为气血亏虚,鼻红为脾肺有热。
(4)察耳:耳为肾之窍,又为肝胆经所绕故耳窍的变化与肝胆肾的疾病关系密切。健康的小儿耳窍丰厚,颜色红润,乃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如早产儿的耳窍即较薄而紧贴两颞、耳周轮廓不清。耳内流脓疼痛为肝胆风火上扰;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身热多泪常为麻疹先兆;若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红热,常为痄腮。耳轮淡白为气血亏虚;耳廓瘦小而薄为先天亏损肾气不足。(5)察口:包括口腔、唇、龈、齿、咽喉等
口唇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又手足阳明经脉环绕口唇,故口唇的的变化常说明脾胃的病变。唇色淡白为脾虚血亏;唇色红赤为脾胃积热;唇色深红为热盛伤阴;唇色青紫为气滞血淤,亦主寒证;口唇红肿溃烂为脾胃火热上炎;口舌生疮或糜烂,亦多脾胃火热上炎或兼心火;满口白屑状如雪花为鹅口疮,多为脾胃湿热上蒸;口腔两颊部粘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预示出麻疹。口角流涎波及两颐称为滞颐。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新生儿撮口不能吸吮为脐风。
齿龈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的变化,常反映肾与胃的病变。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小,多为肾气不足。新生儿牙龈有白色的斑块影响吮乳俗称板牙,齿龈红肿溃烂多为胃火上冲;齿龈出血为胃火伤络或脾虚不摄;齿龈干燥为津液受伤,见于热病后期;牙关紧闭为惊风之证或惊风先兆。睡中啮齿为胃热或虫积。
咽喉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常反映肺胃的病变。咽红常因外感所致,风热居多;咽红乳蛾或乳蛾脓点多属外感风热,内蕴积热;咽喉红肿且灰白假膜附着不易拭去者为白喉,由肺热阴虚复感时疫所致
(6)察舌: 舌诊是四诊中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反映心经的病变,而且反映疾病的表里进退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变化,察舌包括观察舌体、舌苔、舌质等。
舌体
舌体胖大,板硬麻木为木舌,皆多属心脾积热,;舌下肿起形如二舌为重舌;舌体伸出于外,收回缓慢为吐舌,舌体伸出于外,来回拌动不灵为弄舌,为心经有热或心气不足,或先天不足。舌体胖嫩而有齿痕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阻;舌体肿大青紫可见于中毒;舌体强硬转动不灵多为肝热动风;舌体短缩干绛多为热伤阴液。
舌质
舌质淡白为气血亏虚;舌质红绛紫舌上红刺为热入营血,阴血受损;舌质紫暗或有淤斑为气血淤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者,常为猩红热
舌苔
舌苔色白为寒;舌苔色黄为热;舌苔色黑而燥为热盛;舌苔色黑而滑为寒盛;舌苔薄少为邪少;舌苔厚腻为邪盛;舌苔厚薄的变化,常反映疾病病邪进退的变化;苔黄腻为湿热;花剥苔为胃之气阴不足。须辨别染苔。
(7)察二阴:是指观察前后二阴,前阴包括生殖器和尿道口。男孩肾囊不松不紧,稍有色素沉着是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之象;阴囊紧缩为寒,阴囊时膨时收,因啼哭膨甚者为疝气;阴囊肿大,明亮为水肿所致;尿道口红肿属湿热;女孩前阴红赤而湿多属下焦湿热;前阴瘙痒潮热应注意蛲虫;肛门灼热为下焦湿热;肛门脱出为脱肛,多因中气下陷;肛门翻出为翻肛,为大肠积热;肛门开裂出血为肛裂;新生儿肛门及会阴部大片红赤为红臀,因为湿热所致。(8)察二便:是指观察大小便的变化。
大便
健康小儿的正常大便一般为色黄而干湿适中,一日一至二次或一二日一次。凡大便燥结或形如羊屎为里热内结或为阴虚内热;大便稀薄泄泻为腹泻,有寒热虚实之分;大便泄泻稀薄清冷夹有泡沫为风寒,大便泄泻黄浊臭秽为湿热;若暴注下迫则热盛;大便泄泻夹有白色凝块或食物残渣为食滞;大便泄泻清冷或溏稀兼见面白肢冷纳呆神倦为脾肾两虚;大便下利赤白粘冻,腹痛,里急解之不爽为痢疾,以湿热多见;婴儿大便下血或果酱样,哭闹不安,要注意肠套叠。
小便
一岁以内小儿小便较多。小便黄短涩痛主热为湿热下注,膀胱不利;小便清长,夜尿较多主寒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浑浊如米泔之水为脾胃虚弱,乳食积滞;小便深黄而短为湿热内蕴,黄疸之证;小便深红而少为湿热伤络血尿之证;小便不利多见于水肿;小便频数属尿频,睡中遗尿为遗尿。
(四)看指纹 看指纹是儿科特有的一种诊断方法,用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指纹是指小儿两手虎口至食指两侧的浅静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风关——指掌第一节;气关——指掌第二节;命关——指掌第三节。
诊察时,医生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用另一手拇指轻轻沿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推向风关,以观察指纹显露情况。正常小儿指纹多数为红黄隐隐在风关之内,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显露则发生变化,主要有浮沉、色泽、部位几个方面。
1.指纹的浮沉:
浮指浮露易见;沉指沉隐难见。
指纹浮露主表,主外感新邪;指纹沉隐主里,为病在里,或里实或里结。2.指纹的色泽:
鲜红而嫩者主外感风寒;红艳而深者主外感风热;红而紫者主邪热炽盛;红紫而滞者主热瘀血滞;青色为惊风或痛证;色淡为虚。3.指纹的部位:
指纹现于风关病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转重转深;现于命关病情更为深重。若直透指甲,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多危重。
二、闻诊
闻诊是指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一)听声音
是根据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及语言等声音的高亢、低微的不同来分辨疾病的寒热虚实。1.啼哭声:
正常健康小儿啼哭之声洪亮而长,有泪。
腹痛引起啼哭,声音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若啼哭声尖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或血样大便,须考虑肠套叠;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哭声嘶哑,伴吸气不利,多为咽喉肿痛;每每夜间啼哭为夜啼;哭声低弱目干无泪为气阴衰竭。2.咳嗽声:
咳声重浊,痰液稀白,鼻塞流涕,为外感风寒;咳声轻扬,痰液黄稠,鼻流黄涕,为外感风热;干咳或咳嗽少痰,咳声高亢,声音嘶哑,痰稠而粘,为外感风燥;咳嗽气粗,痰黄伴喘,为痰热壅肺;咳嗽而喉间痰鸣,为痰湿阻肺;咳声低而嘶哑或干咳无痰,为肺阴不足;咳声低而微,面白痰稀,为肺气不足。
实证咳声高亢,虚证咳声低微。另外,百日咳为连声咳嗽,咳嗽末有鸡鸣样回声;白喉或喉炎咳声多嘶哑或如犬吠样,多伴有吸气困难。3.呼吸声:
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和,快慢适中。新生儿时期呼吸可偶见不均,若无病状,亦属正常。呼吸异常多反映肺肾的病变。
呼吸气粗,甚则喘促气急、痰鸣,是肺气闭塞,多主邪实;呼吸气弱,喘促气短,为肺肾衰竭;哮喘无力,动则甚为肾虚不纳。
(二)嗅气味
指嗅病儿口中气味及大小便、痰涎、汗液、呕吐物等的气味。1.口中气味:
口气臭秽,多为肺胃积热上蒸,可见于积滞、口疮、牙疳等证;口气酸腐,多因伤食;口气腥臭,多见于血证;口气腥臭兼吐脓痰带血,多属肺痈。2.大小便气味:
大便臭秽粘腻异常,多因湿热积滞;大便酸腐,多因伤食;大便臭味不显,兼下利清谷,为脾胃虚寒;大便腥臭为脾虚湿盛;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味,多属脾肾阳虚。3.呕吐物气味:
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多因肠道气机阻滞,粪气上逆。4.痰涎气味:
痰涎腥臭多属肺痈。5.汗液气味:
汗液热臭,多因积热熏蒸;汗液无气味,多因阴阳失调。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病儿或其家长、亲属、保育员等知情人员,询问患儿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问年龄
应详细询问患儿实足年龄,二岁以下应问明实足年月龄,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在临床上一些疾病的发病年龄有以下特点:
脐风、胎黄、脐湿、脐疮、脐血等见于出生一周内;鹅口疮、脐突、夜啼等多见于新生儿和乳婴儿;腹泻多发与婴幼儿;肾炎多见于幼童或儿童。
某些传染病也与年龄有关,如:麻疹多发于出生六个月以后;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在学龄前期多见。十二岁以后小儿所患疾病基本上接近于成人。附:年龄分期
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幼儿期——28天—1岁;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3岁—7岁;儿童期——7岁—12岁
(二)问病情
包括询问病症及其持续时间,病程中的病情变化,可以引发的因素等。1.问寒热:
小儿发热可通过体温计测量或通过接触的感觉测知。小儿恶寒可以从患儿姿态的改变来测知。
年龄较大的儿童可直接问出寒热的问诊内容,主要包括寒热的甚微、进退、发作的时辰、季节、持续的时间以及汗出的有无。
发热有汗为外感风热;寒热往来为邪郁少阳;但热不寒为里热、为阳盛;但寒不热为里寒、为阳虚;大热大汗兼见烦渴为阳明热盛;发热持续,热势高,面黄苔厚为湿热蕴滞;发热而汗出即解,舌苔薄者为时邪外感;发热而汗出不解,或降而复升,苔厚腻者为食滞内伤;发热不扬,早暮热势高张,或有汗或无汗,多为邪实;午后或夜间发热,低热如潮,伴有盗汗,多为阴虚;若见于夏季发热,持续不退,兼见无汗多尿口渴,须考虑夏季热。2.问汗:
问汗主要询问汗出的有无、多少、部位、自汗、盗汗、热汗、冷汗等。而上述汗出的情况是通过望诊观察和切诊触摸来完成的。
外感风寒,发热无汗;外感风热,发热有汗;外感暑湿,发热而汗出不透;外感秋燥,发热而无汗,皮肤干燥;内伤饮食,食滞发热,则发热有汗,或手足汗出。
自汗指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多为阳气虚弱,营卫不和,表卫不固;盗汗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止,自己全然不觉,多为阴血亏损;热汗指汗出而热气蒸腾,多为里热熏蒸;冷汗指汗出湿冷,多为阳气虚衰。3.问头身:
是指询问患儿头身各部位的痛痒不适和活动情况。4.问胸腹:
是指询问患儿胸腹疼痛胀满等情况。5.问睡眠:
是指患儿睡眠的时间,安睡的程度,以及神识为病的嗜睡、昏睡等。6.问二便:
是指询问患儿一日内大便小便的数量、次数、性质、颜色,以及排便时的感觉。7.问饮食;
是指询问患儿饮食和饮水的情况。8.问其他:
指除上述之外,与疾病有关的诸方面:与发病有关的可能因素如事物、药物、外界刺激、异物异声、突然的惊吓等。
(三)问个人史
指询问患儿个人的生产、喂养、发育、预防接种史等。
四、切诊
切诊是指通过医生用手对患儿身体某些部位进行触摸的感觉以及患儿的反映,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方面。
(一)脉诊
小儿寸脉部位较小,采用一指定三部的方法。
小儿病脉,主要有浮、沉、迟、数和有力、无力六种。轻按即得为浮脉,主表证;重按才得为沉脉,主里证;脉来一息,五次以下为迟脉,主寒证;脉来一息,六七次以上,多为数脉,主热证;有力主实,无力主虚。
(二)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触摸和按压患儿的皮肤、头、胸、腹、背、胁、四肢等部位,以诊察病症的一种方法。1.按头面:包括检查小儿头面的大小凸凹紧张程度以及头囟和囟缝的闭开情况,头露骨的坚硬程度等。囟陷者:按之软弱,气虚较甚;按之干瘪,阴虚较甚
囟填者:按之紧张为风火痰热上冲,肝火上亢;热盛生风之侯,因此可根据囟门的凸隆的程度和按触紧张的强弱来测知疾病的急缓,如:高隆而按之如弓者,病情凶险 2.按颈腋:主要触摸颈项部及腋下有无结节包块 3.按胸腹:检查胸部有无鸡胸,龟背等情况
4.按腹部:主要检查有无包块,是否胀满,有无疼痛
5.按四肢:主要检查四肢温凉,肌肉结实与软弱,关节活动,下肢皮肤凹陷等情况。四肢厥冷属阳气虚弱或阳气不达,手足心发热而兼全身发热多为外感发热或阳热之证;四肢肌肉软弱松弛为脾气虚弱气血失养;肌肉萎缩也为脾虚,或属疳证,或热病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肉瘫痪或软弱无力,肌肉萎缩松弛或关节僵硬,肌肉紧张均为热证伤津,耗气,气阴亏损以致筋脉失养产生后遗症。
6.按皮肤:主要检查皮肤温凉及汗湿干燥情况。皮肤汗多为阳气不足;肤热无汗为热闭于内;肤热汗出为热熏于外;皮肤干燥干瘪不起为吐泄阴液耗脱之证。
(三)辨斑疹
斑和疹是见于皮肤粘膜的两种疾病体征。凡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颜色红紫,压之不退色的称之为斑,凡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周围有红晕,压之退色称之为疹。一般来说,斑属于血分,为热入血分或气不摄血所致;疹属气分,为风热郁于肺卫发于肌肤,同时扰动营血所致。斑和疹多见于外感温病和许多传染病的病程之中,是湿热邪毒外透的一种表现,其疹宜松活而不宜紧束,宜散在稀疏而不宜密集成片。
1.斑:小儿温病发斑可见于流脑,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疾病中。斑点稀少而斑色红艳为热毒较轻;斑点大片而斑色红紫为热毒较重,病多危重;杂病发斑可见于紫癜等疾病;斑色淡者为气不摄血,斑色深者为血分热盛。在临床上一般斑色红艳而鲜者为初发,斑色紫暗而晦者为久发。
2.疹:包括细疹,疱疹,风团等不同。细疹:疹点细小如麻粒,色红,可发于全身,主要有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烂喉丹痧等。(手足口病等)
第二章
推拿手法
1.运推:由此穴运推之彼穴,有运输之意。运推穴相连。如:运八卦
运水入土
操作:用食中二指夹持小儿腕部,拇指桡侧或指腹运推 刮推:“刮推指锋见”用于中指端刮推至横纹,有止呕降逆之意。搓推:“搓推往来反”如搓四横纹,有健脾益气作用。操作:用拇指的桡侧搓 分推:向两边,如分阴阳 合推:向中间,如合阴阳
直推:一条线,用于线形穴位
2.揉法:可分为指揉、掌揉。
指揉:用单指指腹作用于点形穴位。掌揉:用掌或掌指作用于特定的部位。揉法特点:揉法不离穴。3.拿法:可分为对拿、握拿。
对拿:用拇食指相对用力拿相应的穴位,如对拿列缺。握拿:用多指握拿相应的部位,如握拿肩井。拿法特点:拿法如摄物。4.按法
操作:双拇指指腹相对用力按压或双掌根相对用力按压特定穴位或部位。如双拇指对按牙关(颊车)。按法特点:按法指腹见。5.摩法
操作:用掌或掌根旋摩于特定的部位。如摩腹。摩法特点:摩法如磨旋。6.振颤
操作:用指端固定于相应的穴位,进行上下颤动。振颤方向应垂直向下。特点:振颤如电传。7.捣法
操作:关节突起敲,如捣小天心,治疗眼疾,内视向外捣,外视向内捣
8.捻法
操作:如捻线,如捻手背皮肤,有疏肝作用。9.掐法
操作:指甲掐,如掐十宣,掐人中。掐时既要有效果,又要避免掐破皮,为此,多用旋转掐法。10.分筋法
操作:如弹拨琴弦,又称弹筋拨络法,多用于小儿麻痹症、急惊厥 11.提捏法
操作:提捏皮肤红。如提捏天突,提捏大椎 12.捏脊法
操作:两手拇指指腹沿脊柱由骶尾部上推,双手食指交替捏拿,所提捏肌肤在手下滚动至大椎穴,连捏7遍为正捏脊,有健脾胃壮气血,补阳作用。反之,为倒捏脊,有滋阴降火退热作用。
第三章
常用穴位
第一节
头面部
1.开天门
部位: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双拇指指腹交替推之,由眉心推至前发际。次数:24次或49次(临床一般用49次)。功效:正推,开窍醒神;反推,宁心安神
主治:正推,头晕、头痛、头昏、嗜睡等;反推,心神不宁、夜寐不安等。2.分推太阴、太阳
部位:两眉外梢后陷中,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操作:于开天门后双拇指指腹由眉心经眉弓分推至两侧太阴、太阳穴。功效:开窍醒神(用力)、宁心安神(轻力)主治:揉太阳(用于男孩),揉太阴(用于女孩)外感表证,发热无汗;揉太阳(用于女孩),揉太阴(用于男孩)主治表虚自汗,易外感,汗出过多。3.掐(揉)天庭至承浆,共包括七个穴位
部位:⑴天庭:额上,眉心与前发迹连线中点处 ⑵眉心(印堂):两眉之间中点处 ⑶山风:位于鼻洼 ⑷延年:鼻高骨 ⑸准头:鼻尖
⑹人中: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 ⑺承浆:唇下承浆穴。
操作:于分推太阴、太阳后用拇指甲逐一掐之。次数:7遍
功效:掐法,开窍醒神;揉法,宁心安神 4.揉两耳摇头法 部位:两耳下垂
操作:于掐天庭至承浆后,双手拇食指揉捻两耳下垂后,双手捧头摇之。功效:开窍醒神
临床应用:以上四穴,用于小儿推拿开始,有开窍醒神、开脏腑的作用。5.百会:揉、颤、搓擦(由后向前)功效:镇惊升阳(用揉、颤法),滋阴潜阳(搓擦法)
主治:镇惊升阳用于惊吓,善惊易恐,心胆虚怯,惊惕不安,遗尿、泄泻、体温不足,阳虚发热等脏腑之阳虚证。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盗汗,潮热,难寐,惊恐,便秘,溲赤等脏腑之阴虚证。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1.脾穴
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由指端至指根。屈指由指端至指根为补脾,直指由指根直指端为清脾。功效:补能健脾壮气血,燥湿止泻;清能清热利湿健脾止痢
主治:补脾用于虚寒泄(痢)不思饮食、腹胀、呕逆,慢惊风,肌衄,异嗜食物、四肢不温,流口涎,贫血;清脾用于湿热泻(痢)便秘,腹胀厌食,呕吐,痰热咳嗽 2.胃穴
部位: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拇指根至腕横纹 操作:清胃,由腕横纹推至拇指根 功效:清胃热、降逆
主治:呕吐、厌食、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等
临床应用:特殊情况可用补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完谷不化之胃中无火反胃证 3.板门
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操作:揉板门
功效:止呕、降逆。
主治:霍乱吐泻(急性胃肠炎)(长时间推)临床:一般与清胃同用 4.肝穴
部位:食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平肝,用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平肝熄风、解热镇惊、疏肝郁、除烦躁
主治:急慢惊风、发热外感、目疾、脾虚证、贫血证等 临床:肝穴只清不补 5.心穴
部位:中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清心火、补气血、利尿
主治:口舌生疮、面红唇红、吐弄舌、难寐、烦躁、贫血、小便短赤等 临床:常平肝清心同用。6.肺穴
部位:无名指面,指根至指端
操作:推法,清肺由指根推至指端;补肺由指端推至指根 功效:清肺能宣肺解表、止咳化痰;补肺能益气 主治:清肺,用于外感发热、咳嗽痰多、便秘等; 补肺用于少气懒言、咳声无力、自汗、易外感等。
临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宜轻宣忌重浊,故多清少补,如需补,可用虚则补其母——补脾益肺。7.肾穴
部位:小指指面,由指端至指根
操作:推法,指端推至指根或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指端推至指根为补肾阴,能培补元阴、能制五脏之热;
指根推至指端为补肾阳,能培补元阳、能制五脏之寒。主治:补肾阴,能制五脏之热;补肾阳,能制五脏之寒。8.小天心
部位:腕横纹上,大小鱼际交会处 操作:揉、捣、掐
功效:揉能安神定惊
主治:睡卧不宁 惊惕不安 慢惊风(常常
配合神门一起用于安神定惊)捣能清热明目
主治:眼疾 掐能通窍散结
主治:急惊风 9.肝顶穴
部位 :食指尖端 操作:三棱针点刺 功效:疏肝降逆
主治:肝火旺引起的诸证如目赤,呕吐、惊风、火眼、厌食、泄泻、咳嗽 10.分阴阳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虚实证 11.合阴阳
功效:行痰化结
主治:痰涎壅盛。
注:合阴阳化痰必须以分阴阳为前提,而分阴阳必须以清取天河水为前提。
12.内八卦: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组成,与自然界的天、水、山、雷、风、火、地、沼泽相应,与人体的肺、肾、胃、胆、肝、心、脾、肠相合
部位: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的2/3为半径画圆,圆弧线上平均分成8份即是 主治:脏腑一切寒热证
顺运是指由乾宫经坎、艮宫至兑宫,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逆运是指由艮宫经坎、乾宫至震宫,治热,降胃气,消宿食,进饮食。
八宫中每一宫的顺逆揉,又有调整本宫所属脏腑阴阳作用。八宫之间各有所制 由离宫逆掐至乾宫起止咳化热痰作用;由离宫顺掐至乾宫起止咳化寒痰作用 13.四横纹
部位:食中无名小指指掌横纹处 操作:搓擦
功效:调和气血、退热消胀、散瘀结
主治:疳积、瘦弱、腹胀、不思饮食、脚软、气促、咳痰等 14.四缝
部位:食中无名小指第二横纹处 操作:挑刺出血 功效:除湿健脾 主治:疳积 15.小横纹
部位: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 操作:揉小横纹
功效:开胸散瘀、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咳、喘、痰。临床: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穴。16.内劳宫
部位:掌心,握拳当无名指、中指尖之间 操作:揉、运 功效:清热解表
逆揉解表发汗(相当于顺运内八卦)。顺揉清热泻火(相当于逆运内八卦)。主治:逆揉——外感表证 顺揉——一切热证
临床:常蘸凉水顺揉治小儿火热。17.运土入水
部位:起于拇指桡侧少商穴,经脾、胃、阳、阴,小鱼际至肾穴 操作:运法
功效:温中健脾止泻;固肾水,补肾阳 主治:虚寒泄痢、下元虚寒性的遗尿 18.运水入土
部位:补肾阴,经小鱼际、阴、阳、胃至脾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湿热泄痢 运水入胃
主治:胃热(口臭、呕吐、脘胀)食积 19.乾坎艮入虎口
部位:八宫中之三宫乾、坎、艮入虎口 操作: 运法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脾胃虚寒致食积 20.由中指端刮推至横门
部位:由心经离宫、劳宫、坎宫、小天心至腕横纹中点总筋穴 功效:止呕降逆
21.艮宫:八宫之一,与胃相合 操作:揉法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厌食,食积 22.大肠
部位:食指桡侧由指端至虎口成直线
操作:直推法,由指端推至虎口为补大肠;由虎口推至指端为清大肠 功效:补法温中、涩肠、止泻;泻法清热、利湿、通便
主治:补法,治疗虚寒泻痢、脱肛、气虚咳痰(常配运土入水)泻法,便秘、湿热泻痢、肺热咳痰(常配运水入土)23.小肠(膀胱)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由指端推至指根为固膀胱 功效:利尿(清小肠);止遗(固膀胱)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 补法用于遗尿、便秘 24.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至虎口。操作:运、推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此二病效佳)、汗不出、口噤不开(此二病效差)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自汗 25.列缺
部位: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操作:拿法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诸惊 26.三关、六腑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至肘――三关 前臂尺侧由肘至腕――六腑
操作:三关,由腕推至肘为补,由肘推至腕为清 六腑,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六腑只清不补)
功效:补三关,大补大热之功,能培补元气、熏蒸取汗 清三关,大清大凉之功
清六腑,能清六腑之热,泻五脏之火
关三腑一 其性温;腑三关一,其性凉;三关六腑同清,其性大寒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
临床:三关偏于治脏,六腑偏于治腑 27.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等一切热症 28.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操作:揉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29.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操作:揉法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30.内关
部位:腕横纹上2寸 功效:开胸膈,调气血 主治:胃痛 呕吐 心脏疾患 胸腔疾患。小儿哮喘的要穴 31.二马(二人上马)
部位:四五掌骨岐缝间,正对内八卦兑宫 操作:揉法
功效:温补下元,补命门真火
主治:遗尿、虚寒泻痢、慢惊神怯、腹寒痛、厌食、自汗、盗汗等 临床:二马常配补三关、补肾阳共用以温补下元。32.外劳宫
部位:三四掌骨岐缝间,正对掌心内劳宫 操作:揉法
功效:温中散寒兼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表证恶寒发热等 33.一窝风
部位:手背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法
功效:解表散寒为主、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治:外感表证、中焦寒证
临床:外劳宫配一窝风能增强各自解表和温中的作用 先操作外劳宫再一窝风以温中为主 先操作一窝风再外劳宫以解表为主 34.阳池(成人外关穴)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临床:阳池配总筋能退热 35.两扇门
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 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36.威灵精宁
部位:威灵——手背二三掌骨岐缝间 精宁——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操作:对揉或对拿
功效:对拿——开窍醒神 对揉——和血散结
主治:对拿——急惊厥(较少用)
对揉——痰喘、气吼 37.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操作:拿法、推法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38.外八卦:与内八卦相对应 操作:顺运法
功效:同顺运八卦一样,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偏于治腑病;逆运外八卦,治热,偏于治腑病 39.五指背皮(手背皮)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40.中冲(心顶穴)部位:中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泻热解毒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神昏,躁扰,口舌生疮等一切热症 41.少商穴(鬼哭穴)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42.十王(十宣、五脏顶)部位:十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散结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使用时不必全用,用其一宣即可 43.端正
部位:中指指甲根角处赤白肉际,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操作:用拇食指揉掐之
功效:左端正升提,右端正降逆
主治:左端正主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脏腑下陷,虚寒性遗尿,脾虚致呕吐;右端正主治胃热呕逆,咳逆,鼻衄等。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1.天突、俞府、膻中
部位:天突——胸骨上凹陷中
俞府——锁骨与第一肋间隙之间,前正中线旁开2寸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操作:震颤法。食指点天突、拇中二指点两侧俞府,时间3~5分钟,然后用掌根由膻中向下推摩50次 功效:宽胸顺气,降痰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喘、哮、痰、气管炎等
临床:天突配内关顺揉100次,治疗哮喘 2.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部位: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功效:宽胸顺气、降逆定喘
临床:挑刺俞府至步廊六穴,配火罐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效佳 3.中脘: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 操作:揉、推
功效:(1)推法:由喉间推至中脘下——降逆;由中脘推至喉间——催吐(2)揉法:顺揉中脘——消食导滞;逆揉中脘——健脾和胃 4.神阙
部位:肚脐正中 操作:按揉
功效:顺揉为泻,逆揉为补
主治: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食积等 补法用于一切虚寒性泻痢
临床:另外可用于小儿黄疸、小儿脐风;脐风用灸法 黄疸:以荞麦面作饼,上面略凹陷,施艾灸法。5.气海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震颤法,3~5分钟 功效:升阳散寒
主治:痰结及夜间遗尿 6.关元
部位:脐下3寸
操作:颤法、3~5分钟
功效:培元固本、温肾壮阳
主治:先天不足、善惊易恐、遗尿等
第四节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1.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颤
功效:通宣理肺、止咳化痰、顺气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1)外揉为泻、清肺;内揉为补、补肺益气
(2)刺拔罐、治疗肺炎效佳;亦可治疗痰闭所致急惊厥,效佳 2.命门
部位:
2、3腰椎棘突间 操作:搓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主治:先天不足、下寒腹痛、遗尿等 3.龟尾及七节骨
部位:尾骨尽头至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操作:推、捏脊
功效:调理胃肠
上推上捏为补,下推下捏为泻
主治:补法用于虚寒泻痢等;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等 4.长强
部位:尾骨尽头于肛门之间 操作:揉、颤或点刺 功效:调理胃肠
主治:痔疮、脱肛、久泻(多用)点刺长强治泄泻效佳,如点刺后仍泄泻,则为生理性泄泻 临床:点刺长强其上下左右,如梅花状,主治癫痫 5.涌泉
部位:脚底人字形纹缝顶点
左脚:左揉止吐、右揉止泻----男孩 左揉止泻、右揉止吐----女孩 搓法能引热下行
临床:口疮---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于双脚涌泉穴,效佳.如吴茱萸加醋敷于男左脚、女右脚治久泻不止效佳.第五节 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1.滋阴清热
润肠通便
症状:潮热
盗汗
面红目赤
手足心热
四肢温
难寐
便干
咳嗽
溲赤
舌红少苔脉细数 组方:取天河水
补肾阴
分阴 清六腑
揉总筋
逆运内八卦 顺揉内劳宫
运水入土
清大肠
平肝
清肺
清心、清小肠(小便短赤者用)
固膀胱(小便清长者用)顺揉神阙
下推龟尾、七节骨
支沟
照海 2.温中散寒
健脾止泻(虚寒泄泻)
症状:小便清长
四肢欠温
腹冷痛喜温喜按
大便溏泻
不思饮食
呕吐
腹胀
面黄少华
唇淡舌淡苔白腻
脉濡弱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合阴阳
关3腑1 顺运内八卦
运土入水
平肝
补大肠
清小肠
外劳宫
一窝风
逆揉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上推承山
正捏脊
点颤百会 3.温化寒痰、宣肺止咳(昼轻夜重、晨起加重)
症状:脾虚加肺寒----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流清涕、+脾虚 理论上应痰易咳,但小儿不会咳痰,故多流清涕以排痰 组方:补脾(断痰源)、补肾阳(助脾阳)、清天河水、关三腑一(温)、分阳、合阴阳(化寒痰)、顺运内八卦(治寒)
离宫顺掐至乾宫(治寒咳)、平肝、清肺、小横纹、顺揉乾宫(治寒)、点颤天突、俞府、膻中、肺俞 4.清化热痰、肃肺止咳(昼重夜轻)
症状:咳声轻扬,痰粘难咳,鼻流浊黄涕,四肢温或伴大便干 组方: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化热痰)、腑三关
一、逆运内八卦、顺揉内劳宫、小横纹、由离宫逆掐至乾宫(治热咳)、平肝、清肺、清大肠、清脾胃(利湿热)、运水入土、天门入虎口(大肠)、天突、俞府、膻中、肺俞
另热咳应配点刺少商、关冲
临床:如治疗过程中由昼重夜轻转为昼轻夜重,说明用寒过多,应反过来温之。5.益气固表止汗
症状:小儿四肢欠温
易外感
自汗 哭声无力
神疲乏力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
关3腑1
太阴太阳
虎口入天门
清补肺(为关键穴位)顺运内八卦
平肝
外劳宫
6.解表发汗
散寒退热
症状:同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方:清天河
分阴阳分阳
关3腑1
顺运外八卦
平肝
清肺
一窝风
两扇门
太阴太阳
外劳宫
7.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里急后重,大便频数量少,昼重夜轻,面赤唇红,四肢温,小便短赤,烦躁,难寐,舌苔黄腻
组方:取天河水、分阴合阴阳(化湿热)、腑三关
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平肝、清心、清大小肠、清肺、运水入土、清脾胃(利湿热)、顺揉神阙、下推七节骨、点刺长强 8.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症状:高热难退,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肌肤发斑疮,舌红苔黄,脉数,抽搐 组方:取天河(蘸凉水)、补肾阴、分阴、清三关六腑、(大寒)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顺运内劳蘸凉水,吹气)、平肝、清心、清肺、总筋、擦百会(泻热效果好)倒捏脊、点刺静脉腘、肘静脉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第一节 夜啼
是指小儿夜间经常啼哭烦躁,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则通宵达旦,或于每夜定时啼哭,醒后如常的一种病症。本病可见于三岁以内婴幼儿,尤其适宜岁以下小儿,偶可见于三岁至学龄前。若小儿啼哭因饥饿等因素则不属病态。
一、病因病机
1.脾脏虚寒:腹痛而啼,半夜啼哭,多因母体素体虚,加上过食寒凉
2.心火亢盛:母体素盛,加上过食肥甘厚味致胎儿热扰心神,阳不入阴,心烦而啼 3.惊恐:小儿肾气未充易受惊恐。
二、临床表现: 1.脾脏虚寒
症状:哭声低而无力,半夜尤甚,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腹痛喜踡卧,伴泄泻,腹胀,纳少,指纹淡。治则:温中健脾,散寒止啼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运土入水,平肝,清补肺,小天心,神门,外劳宫,正捏脊 2.心火旺盛
症状:夜啼,声高有力,时间多在上半夜或下半夜2、3点,烦躁难寐,面红目赤,四肢温,舌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治则:清心导火泻热止啼
处方:清心,取天河,补肾阴,分阴,清关腑,平肝,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运水入土,清大肠,揉小天心,神门,倒捏脊,心顶,心肝俞刺血。
3.惊啼
症状:啼哭,哭声尖嚎,恐惧不安,状似恐怖,面色晦暗,善惊易恐,大便泄泻,小便清长,肢体欠温,畏寒,耳冷,二阴色暗。
治则:温肾消恐安神止啼
处方: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清补肺,运土入水,平肝,小天心,神门,二马,正捏脊,揉颤百会。第二节 鹅口疮
婴幼儿舌上,口腔内、牙床满布白屑,状如雪片,旋拭旋生,轻者防碍乳食,重者蔓延至咽喉及鼻部,疼痛难忍,小儿啼哭叫扰,为口疮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一、病因
1.心脾积热:其母性格急躁,过食辛热,移于胎儿,胎儿受热,复感邪毒,内外合邪上蒸于舌而成。2.虚火上浮:母体阴亏或小儿久病伤阴,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火上浮,内熏口舌而成。
3.脾虚湿泛: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上泛口舌,复感邪毒,内外合邪,蕴结口舌,湿浊不化,白屑堆积而成。
二、症状及治疗 1.心脾积热
症状:口生白屑,逐渐蔓延,布满口舌,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数,指纹深红
治则:清心泻脾,解毒除疮
组方:清心,清脾,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清三关六腑,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清脾胃,运水入土,清大小肠,揉总筋,小横纹,倒捏脊,点刺心脾顶 2.虚火上浮
症状:白屑散在而干,粘膜淡红,潮热盗汗,颧红,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红 治则:滋阴养血,降火除疮
组方: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揉总筋,小横纹,清肺,搓擦百会,倒捏脊,搓涌泉。3.脾虚湿泛
症状:口腔舌上白屑散在,颜色较淡,且较湿润,面色苍黄,精神萎靡,大便稀溏,舌淡苔腻,指纹淡 治则:健脾和胃渗湿除疮
组方:补脾,清胃,清天河,分阳合阴阳,关多腑少,顺运内八卦,补脾,清胃,平肝,清肺,清大小肠,总筋,小横纹,正捏脊
第三节
惊风
惊风也叫“惊厥”,俗称“抽风”,并非一个独立病症,而是儿科中所有发生抽风症状的一个总称。凡临床出现“八候”者就叫惊风。急惊风:发病急骤,症状暴烈
慢惊风:发病缓慢,多因急惊风治疗不当转化而成,症状和缓,5岁以内小儿易发,年龄越小,发病症状越强烈。
四证:痰、热、风、惊
八侯:搐、掣、搦、颤、反、引、窜、视 急惊风
一、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冬春之风邪,夏秋之热邪,疫疠之邪,患儿多有内热,内外合邪而发病。2.痰热积滞:脾虚生湿,湿聚为痰,复感热邪,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或上蒙心窍。
3.暴受惊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尤多痰邪内伏,若突受惊吓,惊则伤神,恐则伤志,扰乱心神,或痰涎上壅,蒙蔽清窍,引动肝风。
二、分型与治疗
本病因发病急骤,症候凶险,多伴厥逆、昏迷,故治疗重在急救治标,回阳救逆,开窍醒神,掐人中、地仓、承浆、中冲、少商,对拿精宁、威灵,更甚者可用分筋法,针刺十宣。急惊风总则:清热化痰,除湿熄风 总处方:顺运外八卦
平肝
清心
清肺
清脾胃
取天河
补肾阴
分阴合阴阳
清关腑
逆运内八卦
水底捞月
平肝
清心
清肺
运水入土
清大肠
小天心
神门
天门入虎口
天突
俞府
肺俞
倒捏脊
下推龟尾七节骨
下推承山 1.风热惊风
症状: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熄风镇惊
处方:取天河,腑三关一,顺运外八卦,两扇门,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清肺,小天心,神门,倒捏脊。2.暑热惊风
症状:高热,口渴,烦躁,头痛,恶心,呕吐,项强,神昏抽搐,便干溲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暑,熄风镇惊
处方:清心,平肝,取天河,补肾阴,分阴阳重分阴,清关腑,逆运内八卦,内劳宫,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小肠,小天心,神门,倒捏脊。3.疫毒惊风
症状:起病急,高热烦渴,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肌肤发斑,舌苔黄燥,舌质红绛,脉弦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血熄风
处方:点刺心顶、肝顶、十宣,少商,静脉。手法使用时可加凉水。配上方即可。
取天河,分阴阳重分阴,补肾阴,风池,大椎,风府,一窝风,清肺,平肝,清心,退六腑,小天心,神门,内劳宫,倒捏脊,运水入土,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清三关。4.湿热惊风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谵妄,呕吐腹痛,神志不清,反复惊厥,大便腥臭夹脓血,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解毒熄风
处方:取天河,补肾阴,分阴合阴阳,清三关六腑,逆运内八卦,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肠,清小肠,小天心,神门,下推龟尾七节骨,点刺长强。5.痰滞惊风
症状:纳呆,呕吐,腹胀痛,便秘,发热,神呆,昏迷,喉间痰鸣,面青,抽搐,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涤痰镇惊
组方:清脾胃,清肺,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清三关六腑,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清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肠,小天心,神门,肺俞,内关,天突,龟尾七节骨(可点刺肺俞)6.惊恐惊风
症状:面时青时赤,频做惊惕,甚则抽搐,偶而发热,大便色青,舌红苔薄脉数 治则:镇惊消恐,安神熄风
组方:补肾阴,取天河水,分阴,腑三关一,逆云内八卦,顺运内劳宫,平肝,清心,小天心,神门(可先补脾)。慢惊风
一、病因病机
1.脾阳虚:过食生冷,久泻久痢,攻下峻猛药等。2.脾肾阳虚:脾虚及肾或肾虚及脾。3.肝肾阴虚:热病之后,久泻久痢之后。
二、分型与治疗 1.脾阳虚
症状: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思乳食,大便稀薄,四肢欠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苔白,舌淡,脉濡弱或弦。
治则:温中健脾,熄风镇惊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平肝,补脾,清补肺,运土入水,顺运外八卦,一窝风,外劳宫,小天心,神门,正捏脊,揉颤百会 2.脾肾阳虚
症状:精神萎靡,面色恍白,额汗涔涔,四肢冰冷,嗜睡昏沉,手足蠕动,大便澄清,苔薄白,舌质淡,脉沉微。
治则:培补元阳,健脾熄风
处方:清天河,分阳,补肾阳,关三腑一或补三关,补脾,平肝,顺运内八卦,运土入水,二马,关元,命门,清补肺,足三里,涌泉,百会,正捏脊,神阙,小天心,神门。3.肝肾阴虚
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或抽搐,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舌质红,脉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熄风镇惊
处方:补脾,补肾阴,平肝,取天河,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胃,清大肠,顺运外八卦,小天心,神门,倒捏脊,搓涌泉。
此外,可配合搓风,风位于人体发际,两肩,背部,骶尾部及四肢外侧,用手蘸蛋青搓之,手下有刺感为正。
第四节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以二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一、病因病机
1.受外邪:风、寒、暑、湿之邪。
2.食所伤:多食,食热性或寒凉的食物。3.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
二、分型与治疗 1.寒泻 症状:(1)外感风寒泻
大便泄泻稀水,粪色淡黄,恶寒发热无汗,胸闷泛恶,腹胀疼痛,有时肠鸣,舌苔薄白而腻
(2)中寒泄泻,粪色清白或完谷不化,冷而无臭气,面唇色淡或青,四肢厥冷,不欲乳食,口不渴,心不烦,腹冷痛剧烈,时有啼哭,喜热,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 分阳合阴阳
关三腑一
顺运内八卦
补脾平肝 运土入水
补大肠 清小肠
外劳宫
一窝风
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上推承山 2.湿热泻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次多,泄泻急速,量多,肛门灼热,身热,面红唇赤,心烦少寐,腹痛阵作且剧,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处方:清脾胃,平肝,清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小肠,右揉神阙,下推龟尾七节骨,下推承山,点刺长强。3.伤食泻
症状:泄泻有酸臭气,面色淡黄,或发热,或不发热,胸闷,嗳气酸馊,或泛恶欲吐,不欲乳食,腹胀疼痛,腹痛则泄,泄则痛减,小便量少,苔黄垢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泻
处方:清脾胃,取天河,补肾阴,分阴合阴阳,清六腑,逆运内八卦,平肝,清肺,乾坎艮入虎口,运水入胃,清大肠,清小肠,艮宫,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下推承山。
第五节
呕吐
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一般以有物有声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有声而无物成为干呕。临床当中多以呕吐并称。多由小儿因各种情况引起的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而导致。
一、病因病机
1、乳食积滞:小儿脾胃薄弱,喂养不当,过食肥甘难消之物,积滞中脘,损伤脾胃,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吐。
2、胃中积热:过食辛热炙膊,热积胃中,或食积蕴热,感受暑湿蕴伏肠胃,气逆上冲,食反而出。
3、脾胃虚寒:素体亏虚,过食生冷,凝滞中脘,或风冷之邪,客于肠胃,或苦寒之药攻伐太过,或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振,不能受纳水谷,升降之机失常,胃气上逆而吐。
4、胃阴不足:热病耗伤胃津,或病后气阴未复,胃失濡养,气逆上犯而吐,吐则更伤胃阴,阴虚内热,虚火上炎,灼伤脾胃而吐愈甚。
5、肝气犯胃:小儿情志失和怒则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吐。
二、临床表现、治疗 1.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吐后方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四肢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厚,脉滑实 治则: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处方: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退六腑,逆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艮宫,平肝,运水入胃,横门刮推至中指端,清大小肠,右端正,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喉间推至中脘下 2.胃中积热
症状:吐物热臭,食入即吐,面红唇赤,四肢温热,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处方:清脾胃,平肝,清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清关腑,逆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艮宫,平肝,运水入土,横门刮推至中指端,清大小肠,右端正,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喉间推至中脘下 3.脾胃虚寒
症状:一般病程较长,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水或完谷,四肢清冷,腹痛绵绵,面黄唇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水,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平肝,中指端刮推至横门,运土入水,补大肠,清小肠,外劳宫,一窝风,正捏脊,喉间推至中脘下 4.胃阴不足
症状:见于热病伤阴,久病气阴未复,频做干呕,口渴,心烦,口唇干,颧红,潮热,盗汗,便秘,溲赤,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处方:补脾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板门,平肝,运水入胃,横门刮推至中指端,右端正,顺揉脘腹,搓擦百会,倒捏脊,搓涌泉,喉间推至中脘下 5.肝气犯胃
症状:气候影响,加上过食辛热,风火相煽犯胃。呕逆,吐酸,嗳气频频,烦躁易哭闹,胁胀不舒,睡卧不宁,时或惊惕,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平肝,补脾,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横门刮推至中指端,运水入胃,清大小肠,右端正,喉间推至中脘下,顺揉脘腹,刺肝顶
第六节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不通畅的一种症状。
一、病因病机
1.胃肠积热:素体阳盛,加之后天过食辛辣厚味,内热炽盛,伤津耗液,大肠传导失司。2.阴虚肠燥:素体阴亏,后天失养,血虚阴亏,肠津缺乏,肠道传导失司。
3.气血亏虚: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气虚则传导鼓动无力,血虚则脏腑失养,肠道失于濡润,排便困难。
二、分型与治疗 1.实热秘
症状:便干而硬,排出困难,面赤唇红,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寐,腹痛腹胀,发热或有干咳,小便短赤或清长,不能食,恐惧排便,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通肠利便
处方:平肝,清心,取天河,补肾阴,分阴,清关腑,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肠固膀胱(小便清长),清小肠(小便短赤),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下推承山,支沟,照海 2.虚热秘
症状:便干而硬,排出困难,五心烦热,盗汗,口干欲饮,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小便短赤,或干咳,或目涩
治则:滋阴清热,润肠通便
处方:补脾,取天河,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胃,清大肠,搓擦百会,倒捏脊,涌泉,顺揉脘腹,支沟,照海 3.气血亏虚
症状:排便困难,不干,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少食,自汗,四肢欠温,爪甲不荣,小便清长量多,畏寒,舌淡苔白润,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通肠利便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补肺,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清补肺,平肝,运水入胃,清大肠,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支沟,照海
第七节
疳积
疳积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导致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而导致脏腑失养,气液干枯的一种慢性病症。临床主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废,嗜食异物,二便不调等为主要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多发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肥甘伤脾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3.内有宿疾,转化成疳
二、临床表现:
1.脾疳:形体消瘦,干瘪,面黄发枯,肚大青筋露,嗜食异物,唇干口渴,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健脾益胃,除疳消积
处方:补脾 清胃 清取取天河水 清补补肾阴
分阴阳
分阴
腑多关少
顺逆逆内八卦
平肝
搓四横纹
乾坎艮入虎口
外劳宫
顺揉脘腹
正捏脊 针刺四缝
1.肝疳:目干涩,目赤目眵,雀盲,目翳,烦躁等 2.心疳:舌红,吐舌,弄舌,口舌生疮,心神不宁 3.肺疳:皮肤甲错,咳嗽,少痰,干咳,便秘 4.肾疳:发育迟缓,鸡胸,龟背,耳部生疮 治则及治法
健脾平肝,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平肝 健脾清心,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清心 健脾益肺,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益肺 健脾益肾,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益肾。疳积的治疗总原则:健脾益肾,消五脏之疳 总处方:补肾阳
补脾
清胃
平肝
清心
清补肺
取天河
补肾阴
分阴
腑三关一
逆运内八卦
总筋
平肝
清心
清胃
搓四横纹
顺运外八卦
二马
外劳宫
顺揉脘腹
正捏脊
挑刺四缝
第八节
发热
发热指体温升高,也包括体温不高,自觉发热,或触摸发热的症状,可见于感冒、阴虚,气虚、食积、惊吓等原因。
一、病因病机
1.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风寒或风热之邪,郁遏卫阳,郁而发热。2.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3.气虚:阴盛于内,阳浮于外。4.食滞:食滞于中,郁而化热。5.惊吓:“惊恐伤肾”,气乱而发热。
二、分型与治疗 1.外感发热(1)风寒证
症状:发热,恶寒重,无汗,鼻塞,咳嗽,脉浮紧
治则:解表散寒退热
处方:清天河,关三腑一,平肝,清肺,顺运外八卦,一窝风,两扇门,外劳宫,太阴或太阳(2)风热证
症状: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伴流浊涕,鼻塞,咳嗽,脉浮数
治则:解表祛风清热
处方:清天河,腑三关一,平肝,清肺,内劳宫,顺运外八卦,两扇门 2.阴虚发热
症状:午后或入夜低热,伴有颧红、盗汗,口干,五心烦热,便秘,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退热
处方:补脾,取天河,分阴,补肾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揉总筋,平肝,清肺,清心,运水入胃,搓擦百会,倒捏脊,搓涌泉 3.气虚发热
症状:早上或上午发热,伴有气短,懒言,疲乏无力,饮食欠佳,甚者可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不调 治则:益气、助阳、退热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平肝,清补肺,运土入水,二马,外劳,正捏脊,揉百会 4.惊吓发热
症状:高热不退(体温一般在39.5—41摄氏度之间),惊惕不安,神识昏迷,伴呕吐,腹痛,上午轻,下午、夜间重,耳冷或热,脉弦数如豆,第二掌骨侧神门脉搏动明显 治则:安神镇惊,滋阴退热或助阳退热
处方:补肾阳,清天河,分阳,三关,二马,顺运内八卦,平肝,清补肺,补脾,清补心,小天心,神门,二马,正捏脊,百会(揉或点掐)
第九节
百日咳(咳嗽)
百日咳以咳嗽顿作、连咳不已,咳后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回声为主要症状。咳剧可伴呕吐痰涎,吐后咳嗽方能暂时停止,但稍住又发。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好发于冬春季节,并且多发于5岁以内的小儿。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
一、病因病机
1.内蕴伏痰: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痰
2.外感时疫:外感时疫,首伤肺卫,外则卫外不固,内则肺气受伤,时邪与伏痰搏结,阻塞气道,形成本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期: 本病分三期:
(1)初咳期:一周左右,表现如同感冒,阵咳,咳声重着,鼻塞,流清涕,痰多清稀,易咳出,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脉浮紧
治则:温化寒痰,宣肺止咳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水,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外八卦,平肝,清肺,由离宫顺掐至乾宫,揉小横纹,外劳宫,一窝风,天突,俞府,肺俞(2)痉咳期(发作期):二到三周,最长2个月,表现:阵咳,连咳不已,目睛出血,痰中带血,面赤唇红,伴呕吐痰涎,鸡鸣样吸气性回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则:清化热痰,肃肺止咳
处方:平肝,清心,清肺,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由离宫逆掐至乾宫,小横纹,平肝,运水入土,清大肠,清心,清肺,天门入虎口,天突,俞府,肺俞,点刺关冲,少商
(3)恢复期(后期):2——3周或更长,表现:阵咳,咳声无力,或干咳,少痰,自汗,盗汗,颧红,口渴,便秘,溲黄,舌淡或舌红少津,苔白或光,脉细弱或细数 伤阴者:治则:养阴益气,润肺止咳
处方:补脾,取天河,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胃,由离宫逆掐至乾宫,小横纹,天突,俞府,肺俞 伤气者:治则:益气养阴,理肺止咳
处方:补脾,清补肺,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平肝,清补肺,由离宫顺掐至乾宫,小横纹,天突,俞府,肺俞
第十节
汗证
汗证是指在安静或无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而出现的面部或全身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一、病因病机
1.表虚不固:小儿肌肤疏薄,若因病邪所侵或病后失调,或先天不足,发散太过等致使表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而汗出。
2.营卫失调:正常情况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营行脉中以滋阴血,卫行脉外以固阳气,阳气固则腠理肥,元府密不令汗出,小儿营卫薄弱,易受损伤,若四时杂感,或发热太过,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使脏腑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养而汗液外泄。
3.气阴两虚:小儿气血薄弱,大病久病,病后失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均可致气血虚弱,气虚则不能敛阴,血虚则心失所养,心液失藏,汗自外泄,另一方面,气虚则阳不足,阳不足则阴必乘之。4.脏腑积热:小儿体禀“纯阳”,若调护失当,饮食失调,疾病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最常见的有胃肠积滞,湿滞化热。
二、临床表现 1.阳虚自汗
症状: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补阳益气,固表止汗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外八卦,补脾,清补肺,平肝,运土入水,虎口入天门,太阳太阴,正捏脊,揉颤百会 2.阴虚盗汗
症状: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口渴多饮,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潜阳,养血止汗
处方:补脾,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揉总筋,补脾,平肝,清心,运水入胃,虎口入天门,搓擦百会,倒捏脊,涌泉。
第十一节
遗尿
遗尿是指三岁以上小儿,睡中尿床,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多见于幼童、儿童甚至16岁以上的成年人,经常尿床可影响小儿身心健康,成人可引起精神抑郁。
一、病因病机
1.下元虚寒,肾气不足 2.肺脾气虚,膀胱失约 3.肝经湿热,火热内迫
二、临床表现 1.下元虚寒
症状:寐中遗尿,小便量多,味淡,色清,伴神疲乏力,善惊易恐,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补下元,缩尿止遗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水,分阳,三关,顺运内八卦,补脾,平肝,清补肺,补膀胱,运土入水,揉二马,左端正,揉关元,搓命门、肾俞,正捏脊,揉颤百会 2.肺脾气虚
症状:寐中遗尿,量比上型少,味淡,少气懒言,易外感,不思饮食,泄泻,四肢欠温,脉细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止遗
处方:补脾,清补肺,补肾阳,清天河水,分阳,关三腑一,补脾,平肝,清补肺,补膀胱,运土入水,揉二马,左端正,揉关元,搓命门、肾俞,正捏脊,揉颤百会 3.肝经湿热
症状:遗尿,量少,次多,味臊,色黄,多见于午睡之时,伴面赤唇红,烦躁,舌红苔黄腻,脉弦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止遗
小儿推拿简介 篇6
这本书是我多年临床经验之总结,内容包括开店创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以及疑难杂症的推拿按摩调理方法,是广大推拿按摩爱好者、创业朋友、农村青年、再就业朋友的良师益友,看懂看透、学透学精这这本书,将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很大的改变,助你走上人生的巅峰,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
推拿按摩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运用推拿按摩疗法治病,是元老医术,是人类医疗发展的鼻祖,世世代代流传至今,为人类的健康做着伟大的贡献,祖祖辈辈出了不少推拿按摩界的名医、名流,像华佗、扁鹊,大多擅长运用推拿疗法给人治病。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的临床效果走在了国际推拿按摩界的最前沿,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临床学科之一,主要特点在于:
(一)简单易学:王春亮推拿按摩术,不走中医的繁琐难懂,一针见血的临床手法,直接传授,打破传统惯例,让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学会中医推拿疗法,就是小学文化也能学会,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几年才能学会的技术。
(二)重视手法:西医治疗的手段是靠药物,而推拿主要是通过手法来达到其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手法的练习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临床效果。王春亮推拿按摩术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而是指指到穴,点点到肉,直达病灶,手到病除,以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三)治病范围广: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不仅治疗骨伤疾病,对内、妇、儿等科也有较好的疗效。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颈肩疲劳综合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刺、鼠标手、网球肘、后背痛等骨关节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低血压、胃肠炎、便秘、腹泻等,痛经、妇科、月子病、头痛失眠、更年期综合症、手脚冰凉、气血不足、阳痿早泄、前列腺炎等,小儿感冒发烧、腹泻、厌食、近视、增高等各种疑难杂症,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获得了广大病号的认可和赞扬。
我衷心的希望每一位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学过这本书的学员,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把民间疗法,中医推拿按摩,王春亮推拿按摩术,发扬光大,治疗更多的病号,壮我医魂;都能够通过王春亮推拿按摩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和实现自己的理想。王春亮先生简介
王春亮先生:男,1983年5月22日出生,汉族,山东省临朐县人,王家祖传按摩第五代传人、国家高级按摩师、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第一人、青州王春亮推拿按摩研究所所长、青岛国际按摩学校特聘讲师、从事临床推拿按摩疗法十余年,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等疑难疾病有独特治疗方法,康复病号上万人,为无数疼痛患者解除了痛苦,孜孜不倦的奋斗在推拿按摩临床第一线,多年来王春亮先生教学、培训优秀推拿按摩人才上千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上百人,为中国推拿按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一枝独秀,是中国中医推拿按摩界的一支奇葩。
科研成果
1、王春亮血压手法平衡调理技术
9、王春亮血糖手法平衡调理技术
2、王春亮手法综合调腰技术
10、王春亮股骨头康复按摩技术
3、王春亮颈椎病手法调理技术
11、王春亮腹疗术
4、王春亮催乳术
12、王春亮肩周炎快速康复术
5、王春亮小儿推拿术
13、王春亮妇科按摩术
6、王春亮手法乳疗技术
14、王春亮男科按摩术
7、王春亮按摩增高术
15、王春亮保健按摩套路
8、王春亮康复推拿套路
16、王春亮点穴调理套路
山东潍坊青州王春亮推拿按摩研究所,坐落在美丽的古城青州市,由民间推拿按摩大师王春亮先生创办,是江北推拿按摩疗法示范基地,全国民间医术重点保护单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推拿按摩对外交流单位、国际推拿按摩培训基地、王春亮推拿按摩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药浴spa疗法全球首创、王春亮药油按摩疗法独一无
二、青州颈肩腰腿痛康复首推拿席单位,王春亮先生国家高级按摩师、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第一人、青州王春亮推拿按摩研究所所长、青岛国际按摩学校特聘讲师、从事临床推拿按摩疗法十余年,康复病号上万人,为无数疼痛患者解除了痛苦,孜孜不倦的奋斗在推拿按摩临床第一线,十年间王春亮先生教学、培训优秀推拿按摩人才上千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上百人,为中国推拿按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国中医推拿按摩界的一支奇葩。
王春亮推拿按摩研究所,内设内设康复推拿、保健按摩、中医推拿、中医足疗、亚健康手法调理、小儿推拿、中医刮痧、拔罐、火疗、点穴调理、催眠、心理咨询、手疗、腹疗、脐疗、药浴、艾灸、烤电、修脚、养生保健、未病先知、理疗,疑难病祖传手法调理、减肥等项目,欢迎广大朋友前来推拿按摩,给身体一个健康的保证。
1、保健养生项目:局部按摩30元半小时、全身按摩50元1小时、足疗50元1小时、拔罐20元、刮痧30元、火疗50元1小时、减肥80元1小时,办卡优惠20%以上,未病先防,提高生命质量。
2、调理项目: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颈肩疲劳综合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刺、鼠标手、网球肘、后背痛等骨关节疾病,调理调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低血压、胃肠炎、便秘、腹泻等慢性病,治疗痛经、妇科、月子病、头痛失眠、更年期综合症、手脚冰凉、气血不足、阳痿早泄、前列腺炎等,小儿感冒发烧、腹泻、厌食、近视、增高等各种疑难杂症,轻者一个疗程康复,重者二到三个疗程彻底康复
王春亮先生常年对外公开传授推拿按摩绝学,凡是热爱中医,喜欢推拿按摩,有爱心的有志朋友及外国友人均可报名学习,王先生将毫无保留的把技术传授给每一位想学的朋友,共同发扬中医,让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为更多的人服务,让每一位学员通过推拿按摩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会王春亮推拿按摩技术你会得到:
1、在推拿按摩诊所、按摩院工作月薪6000元以上;
2、自己开无本小店治病年利20万元以上;
3、开大型按摩院、按摩所、养生堂年利100万元以上;
4、在家推拿业余做每年多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
5、兼职工作两不耽误、上门、走穴、业余做每年多增加收入2万元;
6、出国工作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年薪30万元以上;
7、成为父母、爱人、孩子的保健医生,每年节省医疗开支一半以上;
8、连续工作多年以上,成为推拿按摩界的元老人物,传授弟子无数,桃李满天下。青州市王春亮推拿按摩研究所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伤食症效果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前来诊治的泄泻伤食症患儿共计140例,其中男89例,女51例,年龄为3~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中西医此类疾病诊断标准,且在入选前,其父母等均已知情并配合我院办理了相关手续。且已通过多种方式对各种不适合使用推拿治疗的合并病症(心脑血管、计生系统疾病、皮肤破损出血、感染等)的患儿进行排除。将患儿按照病例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儿的主要病症及次要病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两组患儿在发病时间、发病过程、临床症状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儿都进行基础常规性治疗,对患儿的临床相关症状进行详细观察。如果出现脱水情况,要及时补液;对体温超过38℃者及时退热;两组采取相同的护理方式。同时,观察各项护理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
对照组患儿采取口服西药方式进行治疗,药物为思密达和培菲康。这两种药物是目前治疗该病时被广泛应用的药物,经临床证实有确切效果。其用法、用量如下:思密达散剂:1岁以下患儿每次口服1/3包;1~3岁患儿每次1/2包;3~5岁患儿每次1包。各年龄段患儿均为每日3次。培菲康:1岁以下患儿每次服用1/2支;1~5岁患儿每次1支,均为每日2次。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行中医推拿方式进行治疗。要求医生应用娴熟的手法,对患者各器官部位进行推拿。在患儿大肠、小肠隔腹处各推拿一百次,在手掌板门穴位处揉捏二百次,在腹部位置推拿五百次,在患儿手掌位置运内八卦一百次,在龟尾穴位处揉捏三百次,肚脐穴位处揉捏五百次,推拿足太阴脾经三百次。此外,还要推上七节骨三百次,拿肚角3~5次。每日推拿治疗1次。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所有病例大便次数、质地、性状及综合情况等,观察时间为3天(72h)。
1.4 疗效评定
依据《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2]对患儿进行具体疗效评定,具体标准如下。痊愈:患儿大便次数正常,便形正常,身体各项体征正常;显效:大便次数减少至原有次数的三分之一,性状明显好转,身体各项体征趋向正常;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性状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没有变化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日(72h)后,观察组70例患儿中,痊愈58例,显效8例,有效3例,仅有1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8.57%。对照组患儿痊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19例,治疗有效率为72.86%。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小儿泄泻伤食症是一种易发、多发病症,严重影响小儿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并夹有食物残渣、气味酸臭、腹胀、泻后痛减、反酸或呕吐、食纳差、舌苔厚等。发病儿童以两岁以下比例最大。此病的诱因一般是喂养方式不当以及食物质和量不当等损伤了小儿肠胃。小儿泄泻容易损耗患儿的气液。一旦治疗方式或者给药不当,就会出现伤阳、伤阴或是阴阳两伤的症状,从而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影响其后期生长发育。
(n)
注:P<0.05。
中医推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通过医生之手接触患者皮肤治疗疾病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节约药物,免除其所致的副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其他治疗方式所导致的感染。该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一张床一块治疗巾即可。古代文献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对于泄泻伤食症的患儿采用中医推拿方式治疗,可以清理患儿大肠、调理肠道,恢复其正常的传化功能[3,4,5]。推脾经能健脾、健胃、补气、化湿、化痰导滞。揉板门、拿肚角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是传统止泻四法。揉龟尾有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揉脐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了中医推拿方式,总有效率高达98.57%,其综合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86%。研究同时显示,使用该方法治疗,患儿预后好,容易耐受,有助于医患的交流合作和互动。
综上所述,推拿方法治疗该病效果非常明显,有助于快速减轻病症,恢复肠道功能,强健身体。此法易于操作,没有毒副作用,疗效快速,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对推拿方式治疗小儿泄泻伤食症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综合性评价。方法:随机选择一批来医院诊治的相同泄泻症状的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服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推拿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最终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以及病情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有绝对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伤食症,效果优、预后好,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推拿,泄泻伤食症,思密达,培菲康
参考文献
[1]杨勇,刘首芳,张欣,等.推拿手法治疗小儿伤食症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6):116-119.
[2]马若芳,龚燕.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咨讯,2011,3(17):101-105.
[3]张桂芹,柳胤,潘宏宇.推拿治疗小儿泄泻34例临床报道[J].按摩与导引,2010,24(11):67-72.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86.
推拿治疗小儿惊证 篇8
关键词惊证,小儿推拿治疗
小儿惊证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好发于婴儿期,多因惊吓或调护失宜所致,近年来,笔者运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惊证30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患儿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的45天,最大的1岁;病程最短的2天,最长的4个月;伴有腹泻的10例。
2临床表现
患儿惊惕不安,睡眠不宁,易惊醒哭闹,有时伴有腹泻症状,则大便色绿;望诊可见患儿印堂处色青,有的患儿头发直立,食指络脉色青。
3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镇惊安神。推拿取穴与操作:平肝经,清天河水,推脾经,捣小天心,按揉膊阳池,掐揉五指节。推拿介质用滑石粉。
4治疗标准
痊愈:患儿惊证消失,印堂处颜色恢复正常。好转:患儿惊证大部分消失,印堂处青色隐隐。
5治疗结果
30例患儿中,痊愈29例,好转1例;推拿次数最少的1次,最多的7只,平均每人3次。
6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3个月,因患儿惊惕不安5天,前来求诊。其母代诉:5天前,患儿因受惊吓而致哭闹不安,睡眠不沉,察患儿头发直立,印堂处处颜色发青,食指络脉色青,舌淡红,苔薄白。诊为小儿惊证,治宜镇惊安神,推拿处方:平肝经300次,清天河水200次,补脾经200次,捣小天心50次,掐揉五指节1分钟,按揉膊阳池1分钟。二诊时,其母代诉,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推拿2次后,患儿症状消失,印堂处颜色恢复正常,头发不再直立。
7讨论
由于患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具有发病容易的特点,卒受惊吓,便可导致本病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神伤则心风而恐,《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气乱内则扰动心神,神气被扰则惊惕不安;外则表现为头发直立,印堂处色青等表现。故治疗原则为:镇惊安神;平肝经能息怯镇惊,解郁除烦;清天河水、配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能镇惊安神。患儿正值生机篷勃之时,突然发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气血内却令人善恐"。推脾经能补气养血,以固后天之本,以期心有所倚,神有所归,虑有所定,使患儿恢复正常。
患儿症状的轻重与印堂处颜色的深浅及头发的直立程度有关,症状越重,则印堂处颜色越深,头发直立程度越重;反之则越轻。
平时要注意护理患儿,避免惊吓刺激,尽量给患儿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患儿来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甚至可1次治愈,所以,推拿治疗小儿惊证既简单又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推拿简介】推荐阅读:
小儿推拿电子教材05-28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07-06
中医小儿推拿培训学校07-27
针灸推拿学专业《推拿学》考试题12-05
推拿牵引06-03
推拿教学06-21
推拿护理06-30
针刀推拿08-17
保健推拿09-16
中医推拿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