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疗法(通用12篇)
小儿推拿疗法 篇1
夜啼是指初生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如常,民间俗称“夜哭郎”。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入夜啼哭时间长短、轻重表现不一,但白天安静;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情况,也非伤乳、停食、饥饿、尿布浸湿、衣带过紧、皮肤瘙痒而引起的啼哭。笔者自2011~2014年接诊小儿夜啼患儿60例,均以推拿辨证施治,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无服药之苦,易于为患儿家长接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年龄30天—12个月,6个月内50例,6~12个月10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个月。
1.2 治疗方法
基本手法为揉小天心,即用中指端揉小天心30~50次;脾寒加摩腹150~300次,推三关150~300次,揉一窝风30~50次,揉外劳宫100~300次;心热加清心经100~300次,清肝经100~300次,清天河水150~300次,掐揉五指节5~10次,揉内劳宫30~50次;惊恐加清肝经100~300次,清心经100~300次,补脾经100~300次,掐揉五指节5~10次,抚摩囟门1min。各手法操作次数均据患儿年龄而定,年龄小者次数少,反之次数多;每日治疗1次。
2 结果
60例患儿中,治疗2次治愈36例,占60.00%;治疗3次治愈10例,占1.6 7%,治疗3次以上治愈14例,占68.3%。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90天。5余天来诊,患儿每晚啼哭不止,睡中时时惊醒,紧偎母怀,指纹色青,白天如常。家长口述,5天前一朋友带一老虎毛绒玩具探望孩子,孩子吓哭,晚上即开始哭闹,至医院就诊服药无效,经介绍前来行小儿推拿治疗。拟诊为惊恐型夜啼,按上述推拿方法治疗2次而愈。
4 体会
小儿夜啼是一种常见病,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笔者认为,其既影响了小儿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父母、家人等的工作、休息,应加以重视,积极治疗。
中医认为,夜啼不外乎脾胃虚寒、心火过盛、惊恐等导致。.由于中焦脾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入夜腹痛而啼哭;胎热结于心脾,邪热上乘于心而扰乱心神,则心神不安,故在睡眠中发生夜啼;偶见异物,暴受惊恐,以致心志不宁,神不守舍,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故在睡眠中发生惊啼。揉小天心能养心安神,各个证型均可用之;脾寒型夜啼加摩腹150~300次、推三关150~300次可温中健脾,加揉一窝风30~50次、揉外劳宫100~300次可温中散寒、止腹痛;心热型夜啼加清心经100~300次、清天河水150~300次能清心降火除烦,掐揉五指节5~10次、清肝经100~300次能清心泻火、安神除烦,揉内劳宫30~50次可清心经热;惊恐型夜啼加清肝经100~300次可安魂定魄,清心经100~300次可镇惊安神,补脾经100~300次能健脾和胃、补其正气,掐揉五指节5~10次,抚摩囟门1min则可镇惊安神。
小儿科古人谓之“哑科”,小儿尚不能言语,不能说明病因病情,有何不适则以啼哭为主。因此,临床应认真辨证,辨清脾寒、心热还是惊恐,辨证施治,疗效才能显著。小儿推拿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小儿夜啼治疗方法,无副作用,家长、患儿均乐于接受,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但治疗本病时仍需注意如下事项:①啼哭本身是小儿求生的一种本能,其反映了小儿的不安和需求,故治疗时还应辨一时性啼哭与经常性啼哭;饥、渴、冷、热、尿湿、身痒或包裹过紧等均可产生一时性啼哭,只要去除诱因,其哭自止,不属病态,无需治疗。②保持住室安静,调节室温,避免受凉。③乳母注意保养,饮食少吃辛辣厚味之品。④脾寒者要注意保暖,心热者慎勿过暖,惊恐者宜保持安静。⑤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皮肤较薄,治疗时手法宜轻柔,并使用介质(一般使用滑石粉等)润滑,以免损伤皮肤;手法操作应根据病情、年龄分轻重、次数多少,中病即止。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的疗效。方法:对60例小儿夜啼症患儿辨证取穴施以小儿推拿手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儿均临床治愈。结论: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夜啼具有疗效好、疗程短、无痛苦等优点,可避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关键词:小儿夜啼,小儿推拿,疗效,体会
小儿推拿疗法 篇2
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规消毒后在治疗部位涂抹生姜汁,再在治疗部位上撒上督灸粉,之后在其上覆盖桑皮纸,然后再在桑皮纸上铺生姜泥如梯状,最后在姜泥上面放置三角锥形艾柱,然后点燃艾柱上中下三点,连续灸治三次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然后用湿热毛巾把治疗部位擦干净。灸疗后局部皮肤红润,4---6小时后慢慢起小泡。第二天放掉水泡中的液体。
二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三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指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的一种治疗方法。使用方法:
在使用电针机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再将电针机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更不应让电流从心脏部位穿过。通电时调节电钮,使电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切忌由大到小,或忽有忽无,忽小忽大。电量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临床治疗,一般持续通电15分钟左右,从低频到中频,使病人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的收缩。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术终还要注意清点针数,检查针刺部位,以免发生遗针或继发出血。流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艾灸疗法: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刺激,作用于腧穴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艾灸常用方法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2、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施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五梅花针疗法: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叩刺方法:
叩刺法有压击法和敲击法,压击法即拇指和中指、无名指掌住针柄,针柄末端靠在手掌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压击时手腕活动,食指加压,刺激的强度在于食指的压力,适合于硬柄针。敲击法即 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的末端,上下颤动针头,利用针柄的弹性敲击皮肤,刺激的轻重应根据针头的重量和针柄的弹力,靠颤动的力量来掌握,适合于弹性针柄。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年龄、叩打部位的不同,有弱、中、强三种强度。叩刺部位须准确,每叩刺一针之间的距离约在0.3-1.0cm之间。一般每日叩刺一次,连续治疗7-10日为一个疗程,如系慢性顽固性疾病,可持续多治疗几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3-5日。刺血拔罐法治疗各种痛症疗效特佳,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此疗法临床常用于蛇串疮,神经性皮炎,斑秃等疗效显著。
六拔罐疗法:是利用罐内的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造成瘀血现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罐方法: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此法可避免烫伤,临床较常用,一般留罐10---20分钟,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内科疾病效果显著。
七中药离子导入:是将中药与电脑中频疗法融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操作流程:
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
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使用的中药汤剂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
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
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整齐,擦拭干净,备用。此法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对治疗各类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具有满意疗效。
膏摩疗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膏摩疗法 小儿推拿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6-01
膏摩疗法是古代常用的药摩(膏摩、粉摩、汤摩、酒摩等)方法之一。是将中药膏剂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上,再施以推拿按摩等手法,以发挥推拿按摩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膏摩”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更是发展了膏摩的方药,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尤其是对膏摩治疗小儿疾病,进行了系统论述。该书例举了“中客忤强项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十几种小儿病证的膏摩治疗。书中还载有“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这是首次将膏摩用于小儿保健的最早文献。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在采用推拿疗法时,往往会使用介质,如酌选姜汁、葱白汁、薄荷水、滑石粉、麻油、药酒、膏剂等介质,所以本法在小儿推拿治疗中应用更为普遍,以发挥推拿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效应,同时,还可起到保护肌肤的作用。
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病病和消化系疾病。如在呼吸系统方面,由于小儿鼻腔短小,粘膜血管丰富,没有鼻毛,加上抗体产生较少,故易感染。气管和支气管炎症后粘膜易于肿胀,肺泡弹性欠佳,纤毛运动又差,易被粘痰堵塞,故容易引起感冒、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在消化系统方面,小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较松弛,故易呕吐和溢乳。肠管相对较长,有利于消化与吸收,但胃酸及消化液分泌相对较少,消化酶活力较低,故饮食稍有不当,即易引起腹泻、便秘、消化不良、厌食等。而针对这些疾病,在小儿推拿手法中通常会采用“摩腹”和“抹胸”,配合膏摩疗法,则疗效更加显著。
膏摩疗法具体操作主法是先按处方配制成软膏,然后将膏少许涂抹于体表穴位上,再进行按摩治疗。一般多用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膏摩所用处方的组成,以健脾和胃、温经散寒、温阳补肾等药物为主。其中药多选取对皮肤无刺激性、药性温和的药物,如伤食泻泄者,用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莱菔子等制成膏剂,涂在患儿脐部周围,医者以掌面以逆时针方向摩腹,配合补脾胃、运水入土、运内八卦、上推三关、上推七节骨、捏脊等,临床有独特疗效。又如风寒咳嗽,用白芥子、苏子、桂枝、款冬花、艾叶等制成膏剂,涂于患儿前胸部,医者以双手掌用八字分推法抹胸,同时配合清肺经、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丰隆、揉膻中、捏脊等,具有散寒宣肺止咳之效。针对寒性病证或在气温较低的秋冬季,还可将膏剂酌情加热,可加强散寒之功效,也可缓解患儿不适感。另外有还很多经典膏方如“玉屏风膏”(黄芪、白术、防风)治疗小儿感冒,“消食膏”(人参、白术、云苓、山药、陈皮、砂仁、山楂、鸡内金、炙甘草)治疗小儿厌食,在临床中应用都取得了良好疗效。
膏摩疗法痛苦小,无服药困难以及打针恐惧等烦恼,副作用小,是治疗小儿尤其是婴幼儿疾病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推荐。有关资料表明,70%的儿科疾病可以采用小儿推拿来治疗;30%的儿科疾病采用小儿推拿疗效很好;10%的儿科疾病(尤其是小儿常见病,如感冒、发烧、咳嗽、复感、腹泻、便秘、厌食、遗尿、哮喘等)小儿推拿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见小儿推拿在儿科疾病治疗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小儿推拿中不可或缺的是介质,加强膏摩疗法的应用对治疗效果的提高,外治法与药物的有机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爽等.小议膏摩.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26卷05期
[2] 季远等.膏摩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2007年38卷02期
[3] 季远等.《千金方》对膏摩的贡献--膏摩方药及证治研究.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7卷06期
小儿推拿疗法 篇4
关键词:推拿疗法,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是与不争或减退, 食量明显减少, 甚至以拒食或厌恶进食为主症的一类疾病。长期厌食的患儿可发生营养不良, 体质量下降, 部分微量元素缺乏, 机体抵抗力, 防御疾病的能力下降, 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易患各种疾病。笔者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及小而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采用推拿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疗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儿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最小2岁, 最大9岁;30例均符合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1]
(1) 食欲不振, 病程2个月以上。 (2) 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 低于标准体质量8%以上, 但精神状态尚好, 无腹部膨隆。 (3) 有喂养不当史, 偏食, 饮食无规律, 排除各种急慢性疾病及服药引起的厌食。
1.3 治疗方法
(1) 患儿仰卧位, 医者立于或坐于患儿一侧, 以一手在患儿腹部以脐部为中心作掌揉法以顺时针方向揉腹3~5mm, 然后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乙状结肠作掌揉法, 持续3~5mm, 然后医者以拇指点揉中脘、天枢1~3mm。 (2) 患儿仰卧位双下肢伸直, 医者立于或坐于患儿一侧, 医者以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一侧足三里处, 点揉1~3mm, 做完一侧再坐另一侧。 (3) 患儿俯卧位, 背部肌肉放松, 医者将两手食指弯曲, 以食指中节的背面紧贴脊柱两侧皮肤, 拇指前按与食指中节相对用力, 轻轻提捏皮肤, 采用“捏三提一”法, 双手交替捻动, 并逐渐由下向上移动, 自尾骨部 (长强穴) 沿背向上至大椎上, 重复提捏3~6遍。 (4) 患儿俯卧位, 医者立于或坐于患儿一侧, 以食指、中指分别放于睥俞、胃俞处, 点揉1~3mm, 然后轻抚患儿背部1~2mm, 结束治疗。推拿按摩30mm/次, 1次/日, 15次为1个疗程, 治疗3~5个疗程, 每1个疗程结束后, 休息2-3d, 平时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 不食零食, 不暴饮暴食, 不食油腻, 多食水果及新鲜蔬菜,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标准判定。病愈:食欲显著增强, 食量达到正常健康儿 (超过或恢复病前水平) , 体质量增加≥0.5kg, 伴随症状消失, 各项实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食欲明显恢复, 食量增加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 体质量增加20.25kg, 伴随症状改善, 各项试验指标均有改善。有效:食欲有改善, 食量增加,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 体质量略增加, 各项实验指标稍有改善或变化不大。无效:食量变化不明显, 伴随症状可有改善, 但体质量未增加, 各项实验指标无改善。
2.2 结果
治疗30例, 病愈15例, 显效8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7%。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其病因多由于脾胃功能素虚、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至脾虚食积以及胃津脾阳亏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胃阴不足则不思饮食, 脾阳虚则运化失职[3]。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脾主运化, 胃司受纳, 脾胃调和则可能知五谷饮食之味, 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易造成厌食。而小儿机体脏腑形态未曾成熟, 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 寒暖不知自调, 饮食不知饥饱, 或饮食不节, 家长喂养失当易至脾失健运胃不思纳, 临床上以脾胃虚弱型多为见。推拿治疗此病则是在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上施以一定的手法, 达到调整阴阳, 理气通腑, 通经活络, 培培养之气, 健脾和胃的作用, 使脾阳得振, 胃阴得复, 脾胃纳运功能得以恢复, 调整机体内环境, 打破机体原有的病理循环链, 提高胃肠对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厌食得以痊愈[4], 由于推拿手法简便、安全、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既能调节机体脏腑生理功能, 又能提高生命活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 深受患儿家长认可, 是临床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司.小儿厌食症诊断、疗效标准[J].陕西中医, 1998, (8) :封底.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9.
[3]崔壹.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学, 2006, 26 (7) :39-40.
小儿推拿改变生活 学习小儿按摩 篇5
一、小儿推拿改变生活
博文出处:小儿按摩网(小儿推拿网)
其实很早就听说了小儿推拿,但是对效果没有什么信心,也一直没有真正尝试,直到慢慢失去了对医院的信任。
2010年是我养孩子很失败的一年,胖胖生病很多,还曾经一度拖成了哮喘。我和老公出入儿研所次数多的如履平地,但每多去一次医院我们对于医院的信任感就减少一点,直至完全失望。何况儿研所还是国内很权威的儿童医院呢,外地小地方的医院就更不用相信了。
由于医疗资源极其有限,我们无法实现国外那种固定几个专属医生的体系,所以每一次去挂号都随机碰到不同的医生。病情好转的速度基本上完全取决于碰到谁,取决于运气。由于缺少连续性,医生开药经常是按照自己的判断来,所以要我们自己提醒医生不要开到胖胖过敏的头孢类。每次胖胖发烧,看病的程序都是:验血、看结果、开药。验血的结果大多正常,只要极少的一两次是白细胞高,但几乎每次医生都会开抗生素。抗生素好像是医生的万用药,百开不厌。在医患关系里,患者永远是弱势,无论的从掌握知识的多少,还是心理上。虽然我们万般不愿给孩子吃抗生素,虽然我知道血象正常就不该吃抗生素,但医生一句:病情严重了你们自己负责,就把我打发了。想到胖胖吃过的药和打过的吊瓶,我就觉得是自己的错,在这个不安全的社会里没能保护好他。更讽刺的是,胖胖的哮喘可以说是我自己诊断出来的。由于他咳嗽了好几周都不好,我根据他的症状自己在网上学习,得出了可能是哮喘的结论。那些内科医生没有一个人建议我们去看哮喘科。后来看哮喘的一个老专家时,她对我自己诊断感到很惊讶,觉得那些内科的医生都很白痴。在此我还是很佩服这个老专家的医德的。
2011年初,我终于觉得再也不能相信医院和那些无责任感的医生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自己学习医学知识来保护孩子免受过度医疗之苦。我拿出了以前买的一本小儿推拿的书开始学习。但是自己看书其实很不得法,即使了解的那些穴位的功用,但需要按摩的时间长短就很难判断了,这个全凭医生的经验。后来我很幸运地在网上搜到了一个专做小儿推拿的医生,带胖胖去看过几次,才真正见识了小儿推拿的神奇疗效。
1月底,我们带胖胖去泡温泉,晚上去的,而且是在郊区山区。胖胖有点着凉了,半夜开始发烧。我和老公那时候才刚学会一点,就坚定地给孩子做了清天河水、平肝清肺等穴位,半夜做了几次,每个穴位10分钟吧,到早晨胖胖的体温就神奇地降下来了,而且再没复发,只是转为了流鼻涕。回城里后带胖胖去了医生家一次,又让医生给具体指导了推拿穴位。这次病情好转得很快,而且期间一次药也没吃过。我们国家的中医还是很博大精深的!自此,连对小儿推拿有点小儿推拿 小儿按摩()
持怀疑态度的老公都很折服,我们俩更坚持了这种方法来处理孩子的小病。其实仔细想来,医院不可靠,还要病人自己学习医学知识来保护自己,这样的社会多可悲呀!可是没办法,我们没法改变,只能自己想办法生存了。
小儿推拿可以用来预防常见病,把萌芽的病扼杀在摇篮里。不知道其他用过此法的妈妈怎么看?至少我自己觉得很有效,很绿色,可以避免让庸医给孩子乱开药。后来我也把这个方法推荐给过其他妈妈。当然,这个东西还是需要好好学一下基本原理的,不能乱来的。希望其他的妈妈也能受益吧。小儿推拿是我今年至今为止在育儿方面最大的收获了。
二、学习小儿按摩
下午到小儿按摩网学习小儿按摩。其实之前我去学习过一次,中途插班学的,前面有两堂课没上,这次补学。
上堂课老师根据每个宝宝的体质为宝宝制订了两套按摩手法,从我这段时间的运用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我把这两套按摩手法都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忘了可作参考。
一、通便方
1、揉二马(3分钟)
2、揉涌泉(2分钟)
3、退六腑(200次)连续推一周,一周后停
4、按搏阳池(10分钟),一般4天左右,便好可停
5、补脾经(5分钟)
6、运内八卦(顺时针2分钟)
7、清胃经(3分钟)
8、揉脐(3-5分钟)
9、揉天枢
10、分推腹阴阳(50遍),大便好转后可推20遍
11、推脊(50遍)
(注:当时道道的症状是手足心热,大便干,而且排便困难,睡觉磨牙,睡前汗多,爱吃,能吃,总打膈。通过按摩后大便明显改善,每天能排便,而且睡觉也不磨牙)
二、保健方
1、补脾经(5分钟)
2、分手阴阳(5分钟)
3、按二马(2分钟)
4、擦前胸(2分钟)擦两乳头中间,发红发热为止
5、擦后背(2分钟)两肩胛骨间,发红发热为止
6、足三里(按3分钟)
7、膈膜反应区(横搓1分钟)脚背最高点
8、捏脊
结合运动疗法谈推拿治疗脑卒中 篇6
关键词推拿手法推拿功法运动疗法脑卒中
脑卒中所致的功能障碍是中医推拿临床治疗的主要病种之一。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推拿疗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以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康复医学,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体系,其疗效已为人们认可,运动疗法也已成为目前脑卒中功能障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推拿也属于康复疗法的一种,并已受到康复工作者的重视,而了解康复医学中关于脑卒中功能障碍恢复的理论,也将有助于提高对推拿治疗脑卒中的认识。同时,推拿治疗中不仅只手法治疗。还包括功法训练。所以本文将从推拿与康复运动疗法的对比入手,并借鉴康复医学理论,结合推拿手法与功法自身的特色,探讨手法与功法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1推拿手法与康复手法的比较
中医推拿手法以手法种类丰富、技巧性强为特点。以脑卒中的治疗而言,常用的有一指禅推法、滚法、按法、揉法、捻法、推法、摇法等,治疗时根据不同部位而的选择应用。手法可分属为软组织刺激性手法和活动关节类手法。软组织手法的技术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技术要求是稳、准、巧、快。康复医学运动疗法中,也有丰富的内容以治疗师通过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其不强调手法形态的多样性及对手法本身的动作要求,而强调根据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特点及功能恢复过程的规律等施以相应的治疗手段。这一要求与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精髓是一致的。如在脑卒中弛缓期,可予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对肩关节的活动训练类似于推拿手法中的“摇肩”,但其强调根据肩关节运动学原理作动作,并注意肩胛肱节律。笔者以为,解剖学、运动学、病理学等知识应为中医推拿充分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推拿自身的丰富理论、手法与经验,才可使推拿疗法取得跨越式发展。
2推拿功法治疗与主动运动训练
脑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完全或部分的丧失了自主运动能力。康复运动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始终强调患者的积极参与,并以提高其自主运动控制能力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康复医学对主动运动的强调和临床中推拿主要通过手法治疗疾病,主动运动似乎成为康复医学的专利,而与推拿无关。实则不然。推拿疗法包括以手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手法治疗和以功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功法治疗,而其中的功法治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即属于主动运动的一种。《导引养生法》别中即载有练习功法治疗中风。同时,功法训练较之康复主动运动又有其独到之处,训练过程中强调身心并练,全身各部位综合训练,以意引气。调身、调息、调心相结合。调身,要求练功者形体状态自然放松;调息,要求练功者呼吸自然平和;调心,即集中意念,使全身躯体与各脏腑器官都自然放松,促使气血运行通畅。这些要求均是功法训练所特有的。目前已有学者就功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惜仍未引起推拿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对推拿治疗脑卒中的思考
推拿治疗脑卒中,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平肝熄风、疏筋通络、滑利关节等”为治则.运用不同的手法和功法训练进行治疗。前已述及,刺激性手法的技术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运动关节类手法的动作要求为稳、准、巧、快。笔者以为,对推拿手法动作本身的技术要求,固然是其特色与优点,然而具体到脑卒中的治疗,在不同的病理恢复阶段,治疗原则不同,则手法的选择与具体的要求也不能千篇一律。如临床中常见脑卒中患者患肢关节“僵硬”,为达到“疏筋活络,滑利关节”的目的,而在患侧施以滚法、牵拉、屈伸等手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加重了患者的症状。从运动疗法的角度看,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Bobath疗法即认为被动牵张某一块肌肉的力量无益于缓解异常的肌张力和运动协调性障碍,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重新获得偏瘫侧躯干和肢体的正常运动模式,治疗中应强调抑制技术(手法和各种运动模式相结合以降低肌张力和阻断异常运动模式的治疗技术)与易化技术(运用各种手法或通过运动帮助患者诱发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应及运动模式的治疗技术)的选择性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运刚的过程中,由于脑卒中患者存在肌肉弛缓或肌张力的增高等情况,“慢”的手法较之“快”的手法往往更为适宜。另外,如果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手法或功法动作本身的要求上,而忽视对中风本身病理变化特点及运动障碍恢复规律的认识,忽视推拿手法及功法产生作用的机理,则会形成“方法学丰富而理论基础薄弱”的现象,最终妨碍推拿学科的成熟与发展,这方面,康复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之处,忽视这些知识甚至视而不见将无助于推拿疗效的提高。就功法治疗脑卒中来讲,由于患者特殊的身体状况,而功法训练又有特殊的要求,患者往往无法像健康人一样去完成功法训练,可采用健侧帮助患侧或医者部分辅助的方法进行训练。
4推拿手法与功法治疗脑卒中的应用
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规律,康复医学中Bobath技术认为偏瘫恢复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弛缓阶段②痉挛阶段③相对恢复阶段。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划分的目的是便于理解患者的主要运动功能特征,分别设计治疗计划。在这一分期模式下,可施以相应推拿手法并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手法治疗方案参照严隽陶教授脑卒中分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4.1 弛缓期这一阶段偏瘫肢体主要表现为弛缓性麻痹,无随意肌肉收缩,或仅出现轻微的联合反应。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出现影响康复的并发症(如肌肉挛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尽量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如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的出现,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推拿介入的时机,可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无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推拿与治疗并进。以疏筋通络、滑利关节为治则。手法可施以束4激性手法(如按揉、滚法、拿法等),配合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此期通过手法刺激,也有助于促进适度的肌张力恢复。上肢的训练注意肩胛肱节律,配合关节挤压法,以利本体觉的恢复。肩关节忌用牵拉法,以防出现肩关节半脱位。手法操作如下:
小儿推拿疗法 篇7
推拿具有扩张血管, 增强血液循环, 改善心肌供氧, 加强心脏功能, 从而对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等产生一系列调节作用。
1. 对血管的作用机理:
(1) 推拿可增加血流量, 改善肢体循环, 改善局部组织的供血和营养。施行大面积的手法推拿可使全身血液得以重新分配, 降低血流阻力, 减轻内脏瘀血, 有助于静脉回流, 降低中央动脉的压力, 减轻心脏负担。 (2) 术后进行推拿治疗, 能促进病变组织血管网的重建。 (3) 推拿手法对人体体表组织所产生的压力和摩擦力, 可大量消耗和清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 减缓血管硬化, 对恢复血管壁弹性, 改善血管通透性能, 减轻血管阻力均有一定作用。
2. 对血液循环的作用机理
(1) 加速血液流动:推拿手法虽作用于体表, 但其压力却能传递到血管壁, 使血管壁有节律地被压瘪、复原。复原后, 受阻的血流骤然加速流动, 使血液量增大。但由于动脉内压力很高, 不容易压瘪, 静脉内又有静脉瓣的存在, 不能逆流, 故实际上微循环受益较大, 使血液从小动脉端流向小静脉端的速度得到提高。例如推拿治疗颈椎病时, 椎动脉血流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幅升高, 说明推拿可缓解椎动脉受压情况, 加快血液流速, 从而改善脑血管的充盈度;在单侧委中穴上推拿, 会增加双侧小腿血流量。通过血液流变学参数来测定推拿后的作用, 发现推拿能使脉率减慢, 每搏输出量增加, 节省心肌能量消耗, 提高心血管机能, 改善血液循环。
(2) 降低血液黏稠度:在瘀血状态下, 由于血液流速降低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黏稠度增加又进一步降低流速, 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使血液凝集。通过推拿有节律的机械刺激, 可迫使血液重新流动, 并提高血液流速, 降低血液黏稠度, 使流速与黏稠度之间进入良性循环。总之, 推拿通过放松肌肉, 改变血液高凝、高黏和浓聚状态, 可加快血液循环, 改善微循环和脑循环, 因此可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3) 对血液成分的作用机理:手法作用在一些穴位后, 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加, 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中性粒细胞的比例相对减少, 血清补体效价增加, 红细胞总数相应增加。对贫血患者进行穴位手法1小时后, 红细胞增加显著。
(4) 对心脏功能的作用机理:推拿手法对心率、心律、心功能都有调节作用。如按揉灵台、神道穴治疗心绞痛;按揉心俞、肺俞、内关、足三里等穴可以治疗心肌炎后遗症, 缓解胸闷、心慌等症状;指压腕背阳池穴能治疗房室传导不完全性阻滞引起的心动过缓。推拿对心脏功能的作用机理, 主要与降低外周阻力, 改善冠状动脉供血, 提高心肌供氧, 减轻心脏负担, 改善心脏功能有关。
(5) 对脑血流的作用机理:推拿可使脑动脉硬化患者的脑动脉搏动性供血改善。脑部血流来自椎动脉和颈动脉, 改善脑部血流的手法又多在颈部操作。对颈部行轻柔手法后, 脑血流量显著增加;间歇性多次拔伸颈部, 可使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左右小脑后下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提高;在颈、项、肩、背行揉、按、拿、捏、摩、弹拨、理筋等手法, 左右两侧椎动脉的收缩、舒张和平均流速都显著提高。
(6) 对血压的作用机理:推拿后人体肌肉放松, 肌肉紧张缓解, 引起周围血管扩张, 循环阻力降低, 从而减轻了心脏负担, 并通过对神经、血管、血流改变的调节作用影响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推拿, 除了即时降压作用外, 经过多次推拿后, 可使血压恒定在一定水平。另外, 推拿合谷穴有明显的升压作用, 推拿次数多, 其血压上升幅度大且平稳。停止推拿操作, 即使血压下降, 其速度也较缓慢。猜测与推拿手法能降低周围总阻力, 改善血管顺应性及通过节段神经的传导反射而起的调节作用等因素有关。
(三) 推拿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机理
推拿能改善肺活量, 提高肺功能, 对感冒、急性鼻炎患者推拿, 能明显减轻鼻塞、流涕等症状。
(四) 推拿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机理
推拿对消化系统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作用。直接作用是指手法的直接作用力可促使胃肠管腔发生形态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促使胃肠蠕动速度的加快和力量的加大, 从而加快或延缓胃肠内容物的运动排泄过程。间接作用是指手法的良性刺激, 通过神经的传导反射作用, 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加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1. 对胃肠蠕动的作用机理:
推拿直接刺激穴位, 可增强胃壁的收缩能力, 如推拿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治疗胃下垂。大部分轻、中度患者胃下垂程度经推拿后有明显改善, 有的甚至恢复正常。持续按压中脘穴, 可引起胃壁蠕动加快甚至痉挛而出现恶心呕吐。直接刺激腹部, 可增强肠蠕动, 如持续用力按压气海穴, 可引起肠蠕动加快甚至肠痉挛, 并使肠中气体和粪便迅速排出体外。此外, 在不同的功能状态下随着施术部位的改变, 推拿对胃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 即原来表现胃蠕动次数多的可以减少, 使排空延长;原来表现胃蠕动次数少的能增加, 使排空加速。如推脾经可明显促进胃运动, 而逆运内八卦, 可双向调节胃运动, 即胃肠蠕动处于亢进状态时 (如胃肠痉挛) , 推拿可使其转入抑制状态 (即缓解其痉挛) ;而当胃肠蠕动缓慢处于抑制状态时, 推拿可使其蠕动增强。
2. 对胃肠分泌吸收功能的作用机理:
推拿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的反射作用, 使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兴奋, 促使胃肠消化液分泌;同时推拿还能改善胃肠血液、淋巴的循环, 加强胃肠的吸收功能。如推补脾经后, 胃液酸度明显增加, 而胃液分泌量的变化则不明显。捏脊疗法可以提高对蛋白质、淀粉的消化能力, 增加小肠吸收功能, 促进食欲, 增强脾胃功能, 对小儿疳积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运用捏脊与按揉足三里穴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改善脾虚泄泻患儿的小肠功能。此外, 推拿还可促进胆汁排泄, 降低胆囊张力, 抑制胆道平滑肌痉挛, 缓解胆绞痛。
(五) 推拿对泌尿系统的作用机理
推拿可调节膀胱张力和括约肌功能。如按揉肾俞、丹田、龟尾、三阴交等穴既可治疗小儿遗尿症, 又可治疗尿潴留。
(六) 推拿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理
推拿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如对中脘、关元、足三里施术, 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可发挥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此外, 推鼻旁、摩面、按揉风池、擦四肢有很好的防治感冒效果, 说明其提高了人体的免疫能力。
(七) 推拿对运动系统的作用机理
推拿对除骨折、骨病、筋断、皮肉破损外的脊柱、四肢等关节和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其作用机理如下:
1. 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
推拿通过对肌肉组织的刺激和运动, 加快局部血液、淋巴循环, 促使滑液分泌增加, 改善肌肉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肌组织可因运动过度而发生变性、坏死、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 推拿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肌纤维的收缩和伸展活动, 进而促进血液、淋巴等体液循环, 改善肌肉的张力、弹力和耐受力。推拿还可促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氧及营养物质, 并将组织液中的乳酸等有害代谢产物吸收或排出体外, 从而消除肌肉疲劳, 提高肌肉的活力和耐受力。如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承山、志室及臀部的阿是等穴施以按、揉等手法, 通过改善神经根及神经纤维的微循环, 使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得以改善, 获得明显缓解腰腿痛的效果。
2. 促进组织修复:
推拿对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良好作用。临床上对肌肉、肌腱或韧带部分断裂者采用适当的推拿手法理筋, 将断裂的组织抚顺理直, 有利于减轻疼痛和促进断面生长吻合。
3. 分离、松解粘连:
软组织损伤后, 瘢痕组织增生而互相粘连, 对神经血管束产生卡压, 是导致疼痛与运动障碍的重要原因。运动关节类手法可间接松解粘连, 而按、揉、弹、拨手法则可直接分离筋膜和滑囊的粘连, 促使肌腱、韧带放松, 起到松动关节的作用。如对关节活动障碍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 在肩髃、臑俞等穴位施以扌衮、按、揉、拨等手法并配合适当被动运动, 经过一定阶段治疗后, 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有些患者则完全恢复正常。
4. 纠正错位 (解剖位置异常) :
由急性损伤所导致的骨错缝、筋出槽是许多软组织损伤常见的病理变化。运用各种整复手法, 使关节、肌腱各归其位, 解除了对组织的牵拉、扭转、压迫和刺激, 使肿胀疼痛消失, 功能障碍解除。例如, 脊柱后关节急性错位, 其棘突偏歪引起关节囊和邻近韧带损伤, 功能障碍, 推拿可迅速纠正错位;推拿对脊柱后关节滑膜嵌顿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推拿还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颞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颈椎后关节紊乱、胸椎后关节紊乱、骶髂关节错缝、耻骨联合分离症等病证。
5. 改变突出物的位置:
推拿对改变突出物的位置具有一定作用。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推拿治疗后, 可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空间关系, 从而使疼痛得到消除或减轻。对关节内软骨损伤造成关节交锁不能活动者, 通过适当的推拿手法, 使嵌顿的软骨板回纳, 关节交锁解除。
6. 解除肌肉痉挛:
推拿手法具有很好放松肌肉的作用。肌肉痉挛是一种自然保护机制, 但持久的肌肉痉挛可挤压穿行于其间的神经和血管, 形成新的疼痛源, 引起肿胀、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推拿直接放松肌肉, 其解除肌肉痉挛的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局部循环, 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致痛物质含量下降;二是在适当手法刺激作用下, 局部组织的痛阈提高;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通过手法使其拉长, 从而直接解除其紧张或痉挛, 也可通过减轻或消除疼痛源而间接解除肌痉挛。由于消除了肌痉挛这一中间病理环节, 使疼痛得以减轻, 软组织损伤得以痊愈。例如, 急性腰扭伤患者, 推拿前在舒适姿势下均有不同程序的紧张性肌电活动, 但推拿后绝大部分患者紧张性肌电活动和疼痛随之消失或减轻。因此, 临床上遇见腓肠肌痉挛, 医生常充分屈曲踝关节, 并在小腿后侧推拿, 可迅速解除痉挛。
7. 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
软组织损伤后, 血浆及血小板分解产物形成许多炎症介质, 这些炎症介质有强烈的致炎和致痛作用。推拿能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加快物质运转, 也促进了炎症介质的分解、稀释, 使局部损伤性炎症消退。
8. 促进水肿和血肿吸收:
推拿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可加快静脉和淋巴回流。由于局部肿胀减轻, 降低了组织间的压力, 消除了神经末梢的刺激而使疼痛消失, 并且有利于水肿和血肿的吸收。
(八) 推拿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作用机理
1. 改善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
手法可以消除衰老的上皮细胞, 改善皮肤呼吸, 利于汗腺和皮脂腺分泌, 增加皮肤弹性和组织吸氧量, 促进皮下脂肪的消耗和肌肉运动, 从而改善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 达到润泽皮肤的作用。
2. 提高皮肤和皮下组织温度:
对正常人体和患者进行手法操作前后的皮肤温度和深层温度测定后发现, 手法作用局部温度相应提高, 血流量同步增多。其中在手法种类中, 热能转化率高低依次为擦、缠、一指禅推、扌衮、揉、摩等手法。但手法的热能转化可能仅局限在手法作用局部的2cm内, 手法作用时间超过5分钟后, 即使再延长操作时间, 温度也不再升高。
(九) 推拿镇痛的作用机理
疼痛是许多疾病, 尤其是骨伤科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推拿具有良好镇痛作用, 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主要方法, 其镇痛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镇静止痛:
某些疼痛症状是由于感觉神经受到恶性刺激, 这种恶性刺激的信号传入大脑皮层, 引起皮层异常兴奋而产生兴奋灶。在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运用推拿手法, 使之产生一种良性刺激信号, 传入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 产生新的良性兴奋灶。当新的兴奋灶足以抑制原有的兴奋灶时, 便起到镇静止痛的作用。
2. 解痉止痛:
某些疼痛症状, 是由于肌肉遭受到恶性刺激产生痉挛而造成的。推拿可减轻或消除某些恶性刺激, 促使肌肉放松, 使痉挛得以缓解, 从而起到解痉止痛作用。
3. 消肿止痛:
某些疾病或损伤, 造成一定部位的出血或组织液的渗出而发生肿胀。由于肿胀的压迫刺激, 局部出现疼痛。推拿在加强血液和淋巴循环基础上, 促使其血肿和水肿吸收和消散, 从而发挥消肿止痛作用。
4. 活血止痛:
某些部位的气滞血瘀可引起该部位的疼痛。推拿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 加速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供给, 加速有害物质吸收、排泄等, 起到活血止痛作用。
小儿推拿疗法 篇8
1 临床资料
150例小儿泄泻患者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63例, 占42%;女87例, 占58%, 年龄在6个月~8岁之间, 病程最短l天, 最长1个月。
2 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操作, 一般是先头面, 次上肢, 再胸腹、腹背, 最后下肢。 (1) 患者坐位, 医者立于其左侧, 左手轻握其左手, 用右手推脾经, 补大肠、补小肠、掐四横纹、推胃经、运板门、运内八卦、运土入水、分大横纹、推三关、推六腑; (2) 患者抑卧, 医者立于其右侧, 揉中脘, 分腹阴阳、摩腹、揉脐、按天枢、搓丹田; (3) 患者俯卧:医者立于其左侧, 揉腹部, 推脊柱, 推七节骨, 倒龟尾, 捏脊; (4) 患者仰卧, 医者立于其右侧, 按足三里, 揉三阴交, 推涌泉。
随证加减、寒、湿泻:重用补脾胃经, 推三关, 补大肠, 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鱼尾、按足三里, 加揉外劳宫。湿热泻:重用退六腑, 清脾胃经、清大小肠、揉天枢;加推天河水。伤食泻:重用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按天枢、揉龟尾、摩腹。脾虚泻:重用补脾经, 补大肠、推三关, 摩腹揉脐,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捏脊。另外, 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掐上马, 掐一窝蜂、掐端正, 揉外劳宫。惊吓者, 加按小天心, 掐一窝蜂, 清肝经, 掐五指节, 掐总筋, 清天河水, 清心经, 推攒竹, 按百会, 揉耳后高骨, 发热者加用清天河水, 退六腑, 推三关, 掐十宣、掐二扇门, 揉小天心, 打马过河, 拿风池, 刮天柱骨, 拿大椎, 推脊柱, 推涌泉。
3 治疗时间
治疗1次者37例;2~5次者59例;6~10次者36例;11~15次者13例, 16次以上者5例。每日治疗1次, 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
4 疗效标准
痊愈:泄泻停止, 饮食正常;好转:泄泻次数明显减少, 其它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大便次数未见减少, 其它症状无改变。
5 治疗结果
经推拿治疗痊愈者126例, 占84%;好转者2例, 占14%;无效者2例, 占2%, 总有效率达98%。
6 随访
对126例痊愈者随访了60例。其中治疗结束1周以内者10例;l~2周者22例;2周~1月者19例, 1月以上者9例。随访结果满意。无任何症状者45例;偶有泄泻者12例;大便有少许水样者3例, 但都比治疗前, 症状明显减轻。
7 病案举例
蔡某, 男, 9个月。腹泻并伴有呕吐, 大便呈现溏泻, 1日10次左右, 已2天, 来我院就诊时, 患儿严重脱水, 采用上法, 经3次治疗, 即愈。
杨某, 女, 1岁半。腹泻1月余, 每日4~5次, 面黄消瘦, 食欲不振, 食后即便, 粪便中夹有食物残渣, 采用上法, 经7次治疗而愈。
8 体会
推拿手法能调节脏腑功能, 促进消化和吸收。在腹部和腰背部进行推拿能促进胃肠血液和淋巴液循环, 增强胃肠迂动, 可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儿推拿广义总论》曰:“然治当分六阴六阳……;外呼 (在体表做推拿) 内应 (体内有反应) , 三关取热, 六腑取凉……;推上三关为热为补, 推下六腑为凉为泄……, 进退之方, 需要熟审。”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生机逢勃, 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也具有抵抗力差, 容易发病, 传变较快, 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其治疗 (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或时间) 与成人推拿有所不同, 其手法特别强调要轻快、柔和、平稳扎实, 穴位除常用的少数经穴、奇穴外, 多数穴位为小儿所特有, 并多分布在两肘以下。这些特有穴位的主治作用及其分布特点, 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如治寒湿泻重推三关, 揉外劳宫, 可温阳散寒;培补脾经, 揉脐与按揉足三里, 能健脾化湿, 温中散寒;补大肠,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能温中止泻。治湿热泄泻中清脾胃经, 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 揉天枢, 可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推六腑, 清小肠, 可清热利尿除湿;配推天河水, 以理肠止泻。治伤食泻中, 用补脾经, 揉中脘, 运内八卦, 揉板门, 摩腹, 可健脾和胃, 行滞消食;, 清大肠, 揉天枢, 可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 以理肠止泻。治脾虚泻中, 应补脾经, 补大肠, 可健脾益气, 固肠止泻;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 温阳补中, 配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以温阳止泻。《医学心悟·泄泻》曰:“湿多呈五泻, 泻之属湿也, 名以。然有湿热, 有湿寒, 有食积, 有脾虚, 有肾虚, 偕能致泻, 宜分而治之。”根据临床经验, 无论哪种泄泻, 如配合捏脊疗法, 则疗效更佳。
小儿泄泻各种症状, 有单一出观者, 亦有合并出现者, 亦有互相传化者。所以各种治法应随症灵活选用手法和穴位。此外, 在治疗时, 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嘱家长合理喂养, 定时、定量, 辅助食品不宜增添过早, 断奶宜在春秋季节; (2) 防止感受风寒和暑湿, 以免病情加重; (3) 禁食生冷、油腻、鱼腥等食物。
小儿推拿疗法 篇9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推拿,针刺
急性腰扭伤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不力或不及时, 常转变为慢性腰痛。急性腰扭伤多发生在腰骶、骶髂部和两侧骶棘肌。腰骶关节是脊柱运动的枢纽, 骶髂关节是躯干与下肢的桥梁, 体质量的压力和外来的冲击力多集中在这些部位, 故受伤机会较多[1]。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自1999至2008年以来, 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腰扭伤80例, 并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76例对照, 共观察156例, 疗效满意, 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1999至2008年完整门诊病例156例, 男98例, 女58例;年龄18~58岁;病程最短1h, 最长15d;其中1~24h者50例, 24h~7d者80例, 7~15d者26例;初次腰扭伤者108例, 习惯性腰扭伤48例;156例均有明显外伤史。经临床检查分为三型, 肌肉型68例:腰部牵引掣痛, 咳嗽、打喷嚏或下蹲时疼痛加重, 行走时身体偏向患侧, 腰部活动受限, 坐卧困难, 腰部压痛点位于患侧腰肌, 腰部肌紧张可触及条索状痉挛肌束;关节型52例:腰部撕裂刀割样剧痛, 疼痛可向同侧下肢放射, 但一般痛不过膝, 不能向前行走, 严重者需人架扶向后退行走, 局限于一种强迫姿势患者多自述受伤时听到或感觉到腰部有“咯叭“声, 检查腰部压痛点位于棘突部, 也有位于横突处, 肌肉明显痉挛, 脊柱呈强直、侧弯, 受损棘突轻微偏移;混合型36例:上述两型症状、体征均明显。156例患者均先行X线摄片检查, 除部分年龄较大患者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外, 余物明显异常。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 对照组76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辨证:急性腰扭伤腰部因瘀阻而肿胀疼痛, 伤处肌肤出现红、青、紫等色。红色多系皮肉受伤, 青色多系筋伤, 紫色多系淤血留滞。新伤局部微肿, 肌肉压痛, 表示伤势较轻, 如红肿高耸, 关节屈伸不利, 表示伤势重。取穴:患者取俯卧位, 主穴取肾俞、腰阳关、委中, 针刺, 用泻法, 陈伤留针15min[2], 可加腰痛穴 (在手背侧, 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 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 一侧两穴, 左右共4穴) 、阿是穴、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穴位, 泻法, 不留针。拔针后休息10min再行推拿手法治疗。
2.2 推拿手法[3]
2.2.1 点按
取肾俞、腰眼、三焦俞、委中、承山穴, 共3min。在压痛点处点按1min[4]。本法适用于各型急性腰扭伤。
2.2.2 推法
患者俯卧位, 术者站于患者患侧, 用一手四指末端并拢, 由胸背推向腰部, 再由小腿踝部经承山、委中、环跳推向腰部, 力量由轻到重, 使患者能承受即可, 反复交替推10~20次, 使皮肤有灼热感。本法适用于各型急性腰扭伤。
2.2.3 压法
术者用右手或左手拇指末端或掌根部按压, 先按腰部疼痛点周围, 然后按压疼痛点中心, 先轻后重, 手腕部用力上下震动5min。本法适用于各型急性腰扭伤。
2.2.4 法
术者用右手或左手的尺侧小鱼际部在疼痛部位进行纵行或横行动, 在有明显痉挛处用力压, 以达到松解局部肌肉痉挛的目的本法持续动10~15min, 主要适用于肌肉型急性腰扭伤。
2.2.5 拔法
术者两手抓患者腋下立于床头, 助手两手握组踝关节上方, 用力持续对抗牵引, 边牵引边左右、上下摇摆腰部数次。本法可松解肌肉痉挛, 缓解小关节错位及关节滑膜嵌顿, 主要适用于关节型及混合型急性腰扭伤。
2.2.6 扳法
令患者侧卧位, 上侧下肢髋部屈曲位, 术者一手按压患者肩部前侧, 一手按压在患者大腿近端外侧, 同时用力向反方向斜扳一次, 再令患者转身侧向另一侧, 术者用同样手法斜扳一次, 两侧侧位斜扳时均可听到“喀嚓”声。本法主要适用于关节型急性腰扭伤。
2.2.7 背法
令患者站立位, 术者立于患者后部, 背靠背站立, 术者两上肢向后伸入患者两肘部, 用力将患者向后背起, 臀部向后用力顶住患者腰部, 并向前后、左右摇摆3~5次, 再将患者轻轻放下。本法适用于关节型及混合型急性腰扭伤。
治疗组应用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对照组单纯应用推拿手法治疗。
2.3 注意事项
2.3.1 治疗期间, 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 腰部制动3~4d。
2.3.2 治疗时患者体位要根据患者的可能情况选择肢体最放松的位置, 不宜强求某医体位,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3.3 治疗后期宜作腰部的各种功能锻炼, 以促进气血运行, 防止粘连, 增强肌力。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5]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 脊柱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 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急性腰扭伤患者大多数有明显的外伤史, 但因外伤的角度不同、受伤的程度不同, 而腰部受累的部位也随之不同, 常见的部位有骶棘肌、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的损伤, 其次是横突、小关节的错位、嵌顿等。《景岳全书》云:“凡跌仆伤而腰痛者, 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金匮翼》云:“淤血腰痛者, 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若一有损伤, 则血脉凝涩, 经络壅滞, 令人率痛不能转侧, 其脉涩, 日轻夜重者是也”。通过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能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解除痉挛、消肿止痛、理筋正骨、达利关节、分离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有利于伤病组织的修复是机体功能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6]。不同型急性腰扭伤, 推拿手法也有所偏重, 肌肉型以推、压、手法为主, 关节型多应用拔、扳、背法, 混合型应根据情况选用手法, 做到灵活运用, 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腰扭伤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简便, 疗效确切。但实施手法前, 必须认真询问病史, 详细查体, 必须做X线摄片检查, 必要时需要做CT检查等, 必须排出腰部其他疾病 (结核、骨囊肿、肿瘤等) , 对于年老体弱者, 要求手法治疗也要慎重, 特别是明显骨质疏松患者, 不得采用较重的手法治疗, 避免造成骨质破坏, 引起治疗所带来的副损伤, 易引起医患纠纷。对于合并腰间盘突出症患者, 强调治疗与锻炼相结合的办法, 治疗后期结合腰背肌锻炼, 常收到良好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岑泽波.中医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47.
[2]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61.
[3]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40-59.
[4]屈晓玉.手法点穴治疗124例急性腰扭伤的临床体会[J].按摩与导引, 1997, (3) :26.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小儿推拿疗法 篇10
1 临床资料
观察1999至2008年完整门诊病例198例, 男120例, 女78例;年龄28~60岁;病程最短2周, 最长1年。经中医临床辨证分为4型: (1) 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 :头痛或后枕部疼痛, 颈僵, 转侧不利, 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 肌肤冷湿, 畏寒喜热, 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 苔薄白, 脉细弦。 (2) 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头昏, 眩晕, 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 身软乏力, 纳差, 颈部酸痛, 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 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3) 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眩晕反复发作, 甚者一日数十次, 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 伴恶心, 呕吐, 身软乏力, 行走失稳, 或心悸, 气短, 烦躁易怒, 咽干口苦, 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 或舌面光剥无苔, 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 或弦数。 (4) 脾肾阳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 ;四肢不完全瘫 (硬瘫或软瘫) , 大小便失禁, 畏寒喜暖, 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 苔薄白或微腻, 脉沉细弦, 或沉细弱。198例患者均先行X线摄片检查, 除部分年龄较大患者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外, 均无骨质破坏、肿瘤、结核等其他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 对照组98例。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手法治疗
2.1.1 取穴
风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内关、外关、神门[3]。
2.1.2 推拿手法
2.1.2. 1 点法
按远近取穴顺序逐步点按, 力量由轻到重, 时间5~10min。
2.1.2. 2 法
肩、颈部的肌肉放松, 力量由轻到重, 时间5~10min。
2.1.2. 3 拿法
肩、颈部的肌肉放松, 力量由轻到重, 时间3~5min。
2.1.2. 4 指推法
颈椎棘突的治疗, 力量由轻到重, 反复指推5~10次。
2.1.2. 5 扳法
应用颈项部左右斜扳法, 力量适中不可过猛, 需1次。
2.1.2. 6 拍法
用虚掌拍击颈项部, 力量适中, 时间2~3min。
2.1.2. 7 抖法
做双侧上肢的抖法治疗, 为推拿结束手法, 3~5次。
2.1 2.2中药辨证论治
2.2.1 寒湿阻络型
治以温经活血, 祛寒除湿, 通络止痛。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 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 通络;葛根解痉, 神曲健脾和胃, 甘草调和诸药。
2.2.2 气血两虚夹瘀型
治以益气养血, 醒脑宁神, 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 活血通络, 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2.2.3 气阴两虚夹瘀型
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 调和气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 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2.2.4 脾肾阳虚夹瘀型
治以补肾健脾, 温经和阳, 强筋健骨。
方药:熟地、枣皮、炮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 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 收涩止遗;川桂枝、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淮山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 温阳益气;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 通经活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4]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 肌力正常, 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参加正常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病症减轻, 颈、肩背疼痛减轻, 颈、肢体功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表1)
结果:χ2=34.7,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颈椎病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推拿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原理在于以下几点[5]: (1) 放松颈、肩、背各肌群, 治疗筋膜劳损; (2) 拔伸整骨, 缓解椎间压力; (3) 整复胸椎小关节紊乱, 根治颈椎病。中药配合治疗包含两个方面[6]:一是扶其正, 补其气血、肝肾之虚;二是去其邪, 使气血畅通。对于脊髓性颈椎病, 颈脊髓受到增生骨赘、黄韧带、突出椎间盘压迫, 症状轻微的, 可作非手术治疗, 同时注意观察, 如有颈以下身体瘫痪, 出现不同程度感觉和运动障碍, 脊髓受压症状不断加重或突然加剧, 必须尽快手术治疗。否则时间拖长, 受压神经变性, 恢复困难。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性眩晕或猝倒症状反复发作, 经血管造影明确椎动脉受压部位和程度, 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 可考虑手术。极少数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 受压神经定位准确, 可酌情手术治疗。交感神经型手术效果较差, 手术治疗应慎重。极少数情况下, 第六颈椎上下椎体骨质增生速度过快, 骨赘过大, 可以压迫前方毗邻的食管 (此处本来比较狭窄) , 引起周围炎症、水肿, 加重狭窄, 出现吞咽困难症状。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头后仰时呼吸困难等症状。如通过调整食物、服药利尿、颈椎牵引或石膏颈围固定、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措施, 仍不能缓解, 应采取手术治疗, 将压迫食道的骨赘切除, 效果颇好。这种手术, 一般不易损伤脊髓、神经及血管, 较上述手术安全。颈椎病早期经推拿、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的, 结合自我保健、功能锻炼, 同时主意颈部养护, 远期效果满意。
5 自我保健
颈椎病锻炼方法有多种, 掌握不适度, 不但不能起到巩固疗效的目的, 还会导致病情复发, 所以在运动时一定要注意以下要点: (1) 慢, 运动时动作尽量可能慢, 防止头晕、头痛。 (2) 松, 运动时, 颈部肌肉一定要放松, 尽量不用力, 使肌肉各关节.得到舒展, 促进气血流通, 加快康复。 (3) 静, 排除杂念, 专心练习, 怡然自得, 对身心健康起到良好调节。 (4) 恒, 锻炼要持之以恒, 每天3次, 每次应尽量力而行, 练习后自我保健按摩, 如捏一捏, 点按风池, 大椎, 肩井穴, 必会有满意效果。
颈部养护包括: (1) 保暖, 注意风寒侵袭, 如出汗、饭后、浴后、睡后注意防范。 (2) 饮食、多食豆类制品、山药等。 (3) 枕, 选透气性好, 能随时调节枕头高低, 以生理位为佳, 一般高度以8cm~15cm为宜。
参考文献
[1]邓晋丰, 钟广玲.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06.
[2]赵文海.中医伤科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40.
[3]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1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5]李建辉.对按摩治疗颈椎病疗效原理的体会[J].按摩与导引, 1997, 4:15-17.
小儿腹泻:试试推拿 篇11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时多见大便稀薄,甚至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严重的每日可达十多次。夏秋季节的小儿腹泻症状更严重,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这时,小儿推拿派上大用场。医生先根据小儿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将小儿腹泻分成湿热型、寒湿型、伤食型、脾胃不和型等类型,然后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手法,如同开中药处方时讲究药物配伍一样。一般3~5次(5次为一个疗程)即可痊愈,而且病情不容易反复。病程较长的慢性腹泻,则需要延长1或2个疗程。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遵循了治病先治本的原则。由于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肠胃娇嫩,而婴幼儿时期又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要大量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这就使小儿消化系统的负担加重。因此,无论是家长喂养不当,还是感受外邪,或是用药不当,都会损伤小儿的消化功能而致腹泻。实验表明,小儿推拿通过适宜的手法,刺激小儿一定的穴位,能起到调节小儿消化功能的作用,促进肠内消化酶及胃酸的分泌,提高酶的活力,从而提高小儿的消化功能。与此同时,推拿还能提高小儿机体的免疫力,抵御外邪的侵袭,促使小儿迅速康复。
这里介绍一套家庭推拿法,家长学学,在家经常给孩子做一做,对强身健体、防止和减轻腹泻很有益处。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1、摩腹:用一手手掌或掌根部着力于小儿腹部,沿脐周逆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
2、揉脐:用示、中、无名指三指指面着力于小儿脐部作轻柔揉动,3分钟。
3、捏脊:先用一手掌在小儿背部轻轻摩动,然后用双手拇指与示、中两指相对捏起小儿脊柱部皮肤,从尾椎骨端向上捻动到颈项部,3~5次。
小儿推拿疗法 篇12
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 均为门诊病例, 年龄28~54岁, 男21例, 女15例, 均有椎间盘突出或 (和) 膨出, 其中L4~5和L5/S1突出 (左或右) 或膨出者16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10例;L4~5突出或膨出者7例;L3~4突出者3例。中医辨证分型属寒湿型20例, 属肾虚腰痛型16例。
2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治疗
缓解疼痛、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是治疗的当务之急, 将单种治疗方法如针刺、艾灸、水针、拔罐、牵引、推拿、理疗等进行有机的组合, 针对不同的个体、病症的寒热虚实属性有选择地综合2~3种治疗方法, 旨在解除患者病痛。
患者腰痛重着, 痛连臀腘, 遇冷痛加, 得温则痛减, 阴雨天加重, 舌苔白腻, 脉沉而缓, 此属寒湿腰痛。因寒湿之邪留着腰府, 使经络气血不畅故疼痛。寒、湿为阴邪, 性重着粘滞, 故腰部重着不爽。阴雨天气、腰部受凉, 则寒湿之邪愈盛, 故腰痛再发, 舌苔白腻, 脉沉而缓, 系寒湿内盛之象。治以祛寒利湿, 舒通经络。取穴以足太阳、督脉经为主, 针法为捻转泻法。
患者腰痛酸软, 双膝无力, 遇劳则甚, 反复发作, 手足欠温、少腹拘急, 或五心烦热、健忘耳鸣, 舌淡或嫩红, 脉沉细无力。此属肾虚劳损型。因腰为肾之府, 肾主骨生髓, 肾充则轻劲多力, 虚则腰膝酸软而无力, 遇劳则重伤肾气, 故腰痛有加, 阳气不足, 则经气不行, 故手足不温、少腹拘急、腰背亦有冷感, 阳虚则舌淡, 脉沉而无力;久病阴亏则津液不足, 虚火上炎, 故五心烦热, 口干舌燥, 髓海不足, 则健忘耳鸣, 阴虚不足, 故舌嫩红而脉沉细。治以调理肾气, 舒通经络。取穴以足少阴、太阳、督脉经为主, 针用捻转补法, 疼痛部位用平补平泻手法。
针灸取穴原则为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局部选取病变椎间盘和其上下一椎的华佗夹脊穴, 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由CT提示。
患者疼痛剧烈、俯卧、仰卧均有困难, 可暂缓牵引, 先行针灸、推拿或理疗等;如压痛点明显, 可“阿是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1~2 ml, 隔日1次注射, 同时结合其他疗法, 一般治疗2~3次, 药物的持久作用及良性调节作用, 可明显见效。如有急性闪挫伤史, 有腘窝青紫色静脉可见, 即行三棱针委中放血疗法, 每收奇效。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所有病例都经X线和CT检查而确诊。在部分病例有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退行性改变、生理弧度的改变。全部病例均有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再结合中医望闻问切辨证分析而确定治法。治疗7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休息2 d, 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无全程治疗者不作统计。
3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 (腰腿痛消失, 无阳性体征, 半年以上未复发) 31例, 占86.11%;好转 (疼痛基本消失, 但劳累等偶感不适) 4例, 占11.11%;无效 (症状稍减或无改变) 1例, 占2.78%;总有效率为97.22%。
4讨论
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其病因病机, 较为认可的学说有三种:①机械压迫学说, 即椎间盘的纤维环或 (和) 髓核突出或膨出, 对神经根产生机械性的压迫作用, 继而发生神经根炎症和水肿, 组胺、缓激肽、5-HT等致痛物质渗出, 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出现腰腿痛等神经功能障碍;②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 突出椎间盘髓核的蛋白多糖和β蛋白质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 同时, 大量的“H”物质的释放, 神经根又无束膜化学屏障, 故致化学性神经根炎;③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 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组织, 当椎间盘病变时, 髓核突出, 在修复过程中新生的血管长入髓核组织, 髓核与机体免疫机制发生接触, 髓核中的多糖蛋白和β蛋白质成为抗原, 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所以, 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1]。
临床表现以单侧或双侧腰痛或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患者腰椎间隙棘突旁有深在压痛, 按压痛点可引起或加剧下肢放射性疼痛, 故压痛点的位置有定位意义。随着CT、MRI技术的发展可以应证临床诊断。
寒湿腰痛的特点是腰部重痛, 酸麻, 舌苔白腻, 脉沉紧;而肾虚腰痛起病较缓, 隐隐作痛, 绵绵不已, 常伴有肾阳虚证或肾阴虚证。现代检查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 腰椎生理弧度改变, 骨质增生, 椎间隙变窄、或左右前后不等宽, 腰部肌肉、筋膜、韧带、骨膜的劳损与“腰突症”往往密切相关, 互为因果。腰椎间盘正常的“水垫样”生理功能被打破, 髓核随纤维环的突出而突出, 如纤维环受到较强外力而破损, 则髓核中胶质样物质将流出, 从而引起“神经根炎症”而致疼痛。治疗并非能改变骨质增生及骨关节, 而是使局部达到了新的平衡。综合几种疗法在功效上互为补充, 能更有效地疏通经络, 活血止痛, 增加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 改善循环, 解除局部肌肉痉挛, 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 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综合疗法减轻了患者痛苦, 提高了治愈率, 便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小儿推拿疗法】推荐阅读:
小儿推拿简介09-04
小儿推拿电子教材05-28
推拿治疗小儿惊证01-08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07-06
中医小儿推拿培训学校07-27
十大小儿推拿培训机构01-10
针灸推拿学专业《推拿学》考试题12-05
《推拿学》01-15
推拿牵引06-03
推拿教学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