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推拿手法(精选8篇)
改良推拿手法 篇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 是指颈椎及其软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 常伴有头晕、头疼及视觉障碍等情况发生,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故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临床路径尤为重要, 笔者选取54例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改良推拿手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7例患者采用改良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物理牵引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4例, 年龄为30~69岁, 平均年龄为 (46.2±3.7) 岁, 病程为0.9~8.1年, 平均病程为 (4.4±0.3) 年。27例患者均存在不同伴随症状, 10例患者伴有眩晕症状, 11例患者伴有上肢疼痛症状, 其余6例患者伴有肌力减退症状;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为32~67岁, 平均年龄为 (45.9±3.0) 岁, 病程为1.1~8.3年, 平均病程为 (4.6±0.4) 年。27例患者均存在不同伴随症状, 12例患者伴有眩晕症状, 10例患者伴有上肢疼痛症状, 其余5例患者伴有肌力减退症状。对54例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电话随访 (随访内容:不良症状、复发情况) , 两组患者可进行临床研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1.2.1 改良推拿手法
观察组27例患者采用改良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具体为: (1) 嘱患者坐位。 (2) 按摩患者颈部两侧肌群,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3) 以大椎穴、风府穴及百会穴作为患者推拿主穴, 并联合肩井穴和风池穴为患者进行推拿。 (4) 于患者膀胱、督脉二经进行循环按摩。 (5) 加重按摩百会穴的力度 (患者出现痛感后停止加重力度) 。 (6) 按至患者大椎穴后完成1次按摩。 (7) 根据患者不同需求, 可于按摩后轻叩患者肩部, 放松患者颈侧肌群。 (8) 每2天按摩1次, 14 d为一疗程。
1.2.2物理牵引治疗方法
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枕颌式物理牵引方法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为: (1) 根据患者不同需求, 调整枕颌式物理牵引的角度及重量。 (2) 每2天进行1次枕颌式物理牵引疗法, 持续时间为30~45 min, 14 d为一疗程。
1.2.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对5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治疗效果分为4个级别: (1) 临床痊愈:患者不良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颈曲弯度恢复正常, 随访6个月内无复发情况。 (2) 临床显效:患者不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颈曲弯度恢复情况接近正常, 随访6个月内偶有复发情况。 (3) 临床有效:患者不良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颈曲弯度较治疗前恢复, 随访6个月内有复发情况。 (4) 临床无效:患者不良临床症状和颈曲弯度未恢复且有加重倾向。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和χ2检验对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7例患者采用改良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为85.2% (23/27) ;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枕颌式物理牵引方法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为66.6% (18/23) 。充分说明, 改良推拿手法与枕颌式物理牵引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P<0.05) , 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较为有效的临床路径, 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见附表。
3 讨论
颈椎病是发病原因较多的临床常见病之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 具有多种治疗方法。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将易使患者的神经根出现严重压迫情况, 导致颈椎损伤和一系列继发改变的产生[3], 因此,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是决定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的关键。据于栋等报道[4], 中医推拿疗法可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局部痉挛、颈椎移位等情况, 有效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 加快患者的新陈代谢,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达到治愈的目的。在本研究中采用了改良推拿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治疗, 以大椎穴、风府穴及百会穴作为患者推拿主穴, 并联合肩井穴和风池穴为患者进行推拿, 明显增加患者颈部的血液供应情况, 连接患者额顶部的神经和穴位, 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 纠正移位颈部关节,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肿胀感觉。对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5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电话随访, 对比分析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 采用改良推拿手法进行治疗的27例患者,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2% (23/27) , 而采用枕颌式物理牵引方法进行治疗的27例患者,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6% (18/23) , 充分说明, 改良推拿手法与枕颌式物理牵引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P<0.05) 。与贾连顺[5]和刘仿林等[6]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关键点在于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增加颈部循环血流量, 消除患者神经根处炎症, 解除颈部肌群痉挛, 从而真正的恢复神经根的代谢。改良推拿手法不仅能满足上述治疗条件, 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疗程较短、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及复发性较低等优点, 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较为有效的临床路径, 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改良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临床路径。方法选取54例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n=27) 和对照组 (n=27) , 采用改良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患者, 采用物理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2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2%, 与对照组27例患者相比, 明显提高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82, P<0.05) 。结论 改良推拿手法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临床治愈率高等优点, 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较为有效的临床路径, 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改良推拿手法,神经根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姚常伟, 石新, 孙新华, 等.临床骨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509-510.
[2]王道全, 何雁玲, 井夫杰, 等。拔伸斜扳推拿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15 (9) :86-88.
[3]王立新, 王敏, 李秀彬, 等.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2, 47 (1) :42-43.
[4]于栋, 陈兆军, 徐凡平, 等.颈椎动力性失衡致早期颈椎病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3, 21 (3) :72-74.
[5]贾连顺.颈椎病的现代概念[J].脊柱外科杂志, 2014, 2 (2) :123-126.
[6]刘仿林, 赖流番.手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6例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 2013, 14:22-23.
试述拳(扌衮)推拿手法 篇2
中医推拿是一门古老的疗法,又是一门年轻而有发展的科学,随着现人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深化提高,对古老中医推拿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临床实在中常遇到一些腰、腿疼等病人,在对肩周、侧腰部、髋部及下肢外侧等(扌衮)法施治时,使用常规推拿中的(扌衮)法时,按照(扌衮)法动作要领,很难在该部位施治,存在着施术者手法难以施展,必须坐位或屈腰屈腿姿势才能较好的施展(扌衮)法,作者在多年的推拿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新的推拿手法——拳(扌衮)法。
所谓的“拳(扌衮)”推拿手法是一种摆动类手法,是有(扌衮)法衍化而来。我们在对腰腿疼、肩周炎等病症的治疗中加进拳(扌衮)法,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弥补了常规手法中的不足,使医患双方受益匪浅,特介绍如下。
1操作要领
(扌衮)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伸屈腕关节是以第2到第4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因此(扌衮)法的吸定点是上述两轴的交点,即小指掌指关节背侧,这点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肩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的复合运动。而拳(扌衮)法是在(扌衮)法动作要领的基础上,首先把拇指屈曲,其余四指紧握在拇指上,形成一个拳头状,以食指的第一、二指关节背侧面为吸定点,这点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2动作要求
2.1手法吸定部们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碾动或跳动。
2.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做到刚柔相济。
2.3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左右。
3临床应用
可用于病人俯卧位下的侧腰部、髋部、大腿外侧部,病人坐位下的背部、肩周等肌肉丰厚部位的(扌衮)法施治。具有舒筋活络,利润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松解粘连、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4注意事项
改良推拿手法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12~2007-04在我院推拿科治疗的60例患者, 分为传统组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最小27岁, 最大56岁, 平均41.5岁;病程1天~2年;改良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最小20岁, 最大74岁, 平均43.1岁;病程1天~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1) 诊断依据: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 腹压增加 (如咳嗽、喷嚏) 时疼痛加重。 (2) 特殊检查:腰生理曲度多有改变, 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 并向下肢放射,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加强试验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阳性 (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 , 甚至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 辅助检查:CT或MRI检查, X线协助以明确诊断。
2 治疗方法
2.1 改良组
2.1.1 骶管注射
取2%利多卡因针5ml, 维生素B121mg, 尼可林针0.25mg, 三磷酸腺苷针40mg, 地塞米松针5mg, 生理盐水10ml, 注入骶管裂孔处。注意速度不可过快, 并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
2.1.2 改良大推拿疗法
①侧扳法:患者侧卧位, 患侧在上, 下腿伸直, 上腿屈膝并置于下腿膝上, 术者立于患者面侧, 一肘置于臀部, 另一肘置于患者肩前缘, 两肘同时反方向瞬间用力, 可闻及“咔嗒”声, 用同样的方法更换体位扳健侧。②拔伸下行后伸扳法:患者俯卧, 用一块长2米的治疗巾穿过患者的两腋下, 然后固定于治疗床上。术者站于患侧, 用一手拇指按压住椎间盘突出的椎弓根部, 另一手托住健肢膝关节前上方, 一助手立于健侧, 用肘尖压住突出位置的上一椎体, 另一助手握住患侧踝部向外牵拉拔伸, 三人同时用力, 可闻及“咔嗒”声或术者感到拇指下有滑动感, 示手法成功。③术后, 患者卧硬板床休息24小时, 此间内尽量不下床, 并予20%甘露醇针250m1, GS500ml加入丹参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 次日起床后行传统推拿手法, 每日1次, 10天为1疗程。
2.2 传统组
选用俞大方编的《推拿学》中的治疗方法。每次20~30分钟, 每日1次, 10天为1疗程。
2.3 观察项目及评分方法
(1) 腰腿部疼痛程度评定, 由Budzynski等人推出 (行为疼痛测定法) , 将疼痛分为6级:①无疼痛;②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③有疼痛, 无法忽视, 不干扰日常生活;④有疼痛, 无法忽视, 干扰注意力;⑤有疼痛, 无法忽视, 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 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的进食和排便等;⑥存在剧烈疼痛, 无法忽视, 需休息或卧床休息。每级定为1分, 从0分 (无疼痛) 到5分 (剧烈疼痛无法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 。 (2) ADL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评分, 采用Bathel指数评分法。见表1。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版) 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 治疗前后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临床疗效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腰腿部疼痛消失, ADL积分100分, 能参加正常工作。有效:腰腿部疼痛减轻, ADL积分提高10分以上, 能从事轻微工作。无效:疼痛症状无明显变化, ADL积分无变化。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与传统组比较*P<0.05
3.3 两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及ADL评分比较
见表3。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同传统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散见于中医“痹证”、“痿证”、“腰痛”、“肾亏”等病症的论述之中。多与肝肾亏虚、劳损及风寒侵袭有关。肝肾亏虚则经络失养, 气滞血瘀与风寒湿热侵袭则经络阻滞, 不通则痛, 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特有的体征。本文通过斜扳手法能调整松动小关节间隙和关节囊的位置及粘连, 扩大神经根管, 消除不良刺激, 缓解疼痛。在牵拉拔伸下行后伸扳法, 可使椎间隙增大, 关节突关节拉开, 使椎间孔恢复正常, 解除对神经根的挤压, 同时使椎间盘间隙压力减小, 使后纵韧带紧张, 以使突出的髓核部分改变其与神经根的位置, 解除椎间盘的机械压迫。
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 解除腰椎间盘突出后所产生的继发性炎症反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因此应该采用抗炎、脱水、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 骶管注射液中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并有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 消除神经根水肿、充血, 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防止炎性粘连的作用;丹参能活血化瘀,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神经根缺血缺氧, 并有利于炎性产物的吸收;甘露醇可以迅速大量脱水, 从而减轻神经根水肿及使突出的椎间盘脱水, 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缓解疼痛。
上述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能够相互协同, 提高疗效, 有效地缩短疗程, 但对于那些纤维环破裂后髓核脱出、巨大型椎间盘脱出合并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等, 经治疗症状无改善的则要改用手术治疗, 以减少无效治疗。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59.
消除无氧运动的推拿手法 篇4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其实是酵解时产生大量丙酮酸、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不能通过呼吸排除。
1.1、机械损伤学说
早在1902年,Hough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出了“组织撕裂”假说,他认为运动后发生的肌肉酸痛可能是由于肌肉和/或结缔组织撕裂所致。机械损伤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周围结缔组织的损伤,以及肌纤维的机械损伤。Hough认为未受训练的肌肉参加长时间的工作可能导致损伤,疼痛是由肌肉内结构的损伤引起,包括肌纤维损伤和结缔组织的损伤。
1.2、肌肉痉挛学说
Devries基于肌肉酸痛时EMG显著增加,提出“局部缺血一痉挛”假说,认为运动引起参与工作的肌肉局部缺血,缺血引起疼痛,疼痛导致肌纤维痉挛,而肌纤维的痉挛进一步加剧了局部缺血,形成恶性循环。Devrie S等指出,肌肉疼痛激发了1个正反馈的环路:缺血引起肌肉收缩,进而产生痉挛,引起某些致痛物质(如P物质等)产生,进一步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的强直痉挛,从而致使更多的致痛物质产生,使局部疼痛加重。
1.3、乳酸
对于人的身体来说,乳酸是疲劳物质之一,是身体在保持体温和肌体运动而产生热量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我们身体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糖分。血液按照需要把葡萄糖送至各个器官燃烧,产生热量。这一过程中会产生水、二氧化碳和丙酮酸,丙酮酸和氢结合后生成乳酸。如果身体的能量代谢能正常进行,不会产生堆积,将被血液带至肝脏,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热量,疲劳就消除了。堆积乳酸的肌肉会发生收缩,从而挤压血管,使得血流不畅,结果造成肌肉酸痛、发冷、头痛、头重感等。
2、推拿的现代医学作用原理
2.1、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
推拿可以直接或间接的的促进肌肉的收缩,促进血液、淋巴的体液循环。使肌肉额外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也可以加快乳酸等有害物质的排除或吸收,可以改善肌肉的活性,比如肌肉的弹力、张力和耐受能力,充满活性的肌肉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消除肌肉疲劳,能够延长肌肉做工时间。
2.2、解除肌肉的痉挛
肌肉痉挛是一种自然的生理保护机制,但持续的肌肉痉挛可挤压穿行其间的神经、血管而形成疼痛。推拿解除肌肉痉挛的机制有三种;一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是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从而降低致痛物质含量;二是用适当的按摩手法刺激,使局部的痛阈增高,来降低疼痛;三是使用一般按摩手法解除痉挛和肌肉紧张,如拔伸、屈伸、弹拨等。
2.3、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推拿对损伤组织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在临床上对肌肉、肌腱、韧带等部分断裂者采用了适当的推拿手法进行理筋,将断裂的组织理顺复位,一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二是可以促进短程免得修复复合。实验证明,家兔被切断跟腱缝合后约两周的时间里给以适当的按摩手法,能够明显的促进断裂层面的复合,其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接近正常值,结构强度也提高了。
2.4、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
推拿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过加快静脉血和淋巴液向心性回流,减轻局部胀痛,可以有效的降低组织之间的压力,消除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降低疼痛感,并且有利于水肿和血肿的吸收消散。
2.5、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在中枢作用方面,有人以较强的手法刺激健康人的合谷和足三里穴,发现脑电图中α波增强,说明强刺激经穴推拿引起大脑皮层抑制,因而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以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状态;而在颈项部施用节律性轻柔手法也使受试者脑电图的α波增强,达到与经穴强刺激同样的效应。失眠患者接受推拿时,常常在推拿过程中入睡;而嗜睡者在推拿后却神清目明、精力充沛,说明推拿对中枢神经系统既可产生抑制,又可使之兴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2.6、在内脏植物神经的影响
人们发现在颈项部采用轻柔手法推拿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管舒张,脑血流量显著增加;用肌电图测定颈椎病患者颈部两侧肌肉的放电情况,则发现推拿后,患者紧张性肌电活动消失或明显减少,这也可能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实现的。按压缺盆穴处的交感神经星状结,能使瞳孔扩大,血管舒张,同侧肢体皮肤温度升高;而按压下腹部和捏拿大腿内侧,则可引起膀胱收缩、加速排尿与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和尿素氮等的排出。
2.7、对呼吸系统的的影响
推拿对呼吸系统的调整和增强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合适的推拿可以增加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泡的通气量。对胸部实施振法和拍法可以增加肺的末端潮气量。按揉缺盆、中府、云门、肺腧,擦膻中等穴位可以增加肺活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8、推拿手法促进乳酸分解
通过对无氧运动生理学机制分析,乳酸的堆积应该是造成无氧运动过后,感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加快乳酸的分解是消除疲乏无力、肌肉酸痛主要手段,而利用物理手段引导,疏通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是消除乳酸推挤的最直接有效办法。
3、推拿手法的运用
3.1、理论意义
在四大类推拿手法中放松类手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活血化瘀、消除肿胀的作用,温通内手法则具有温通经络从理论上来说最为合适。放松类手法常用的有一指禅推法、扌衮法、揉法、缠法、拿法、拨法、搓法、击发、弹法、踩跷法、牵引法。温通类手法常用的有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捋法、点法、捏法、捻法、掐法、振法、拍法、扫散法、推桥法、鸣天鼓、刮法。
推拿的作用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推拿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刺激穴位的特殊性和推拿部位;三是机体的功能状态。在认识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的情况下,按照手法的性质和量,结合治疗的部位和穴位,可以将推拿治疗分为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种基本治疗方法。更具运动后出现的现象以及各手法的性质我个人认为“通法”、“和法”、“散法”能对消除运动后的疲劳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通法”、“和法”、“散法”与放松类手法和温通类手法有一定的重合部分,主要以推、揉、拿、按、拍、搓、捋等,所以我选取重合部分的手法来消除运动后的疲劳感。
3.2、实际操作
根据推拿手法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后先以掌推法开始,以掌着利于需要不为腕关节略伸,使掌部做单方向直线推动,每个部位3-5次,时间大约3-5分钟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螺纹面等部位为着力点,定于体表需要的部位,发力比带动皮肤,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缓和的旋转动作,每个部位6-10次,揉法大约5-8分钟,当患者全身放松的时候在进行下一步。
拿,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者拿捏皮肤,该手法刺激较强作用时间不宜太长,每个部位3-5次,时间大约1-3分钟,接下来以一指禅推法加大刺激,一指禅推法这里选择一指禅螺纹面推法,主要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与需要部位通过小臂的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使产生的力通过拇指螺纹面传递到需要的部位,使用该手法时要注意紧推慢移,紧推是指摆动频率快一般120-160次每分,慢移是指拇指在皮肤上移动速度要慢,不要出现滑动的现象,由于刺激强所以作用时间短。一般1-2次就可以。
以拍法使刺激程度达到最大,拍法是以虚掌拍打体表,要求五指并拢,手掌关节微曲,掌心空出来,腕关节要放松,以小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关节后落;腕关节先抬起,指关节后抬起。拍打次数时间以皮肤轻度充血泛红即可。按法,以手掌着力于需要部位,逐渐用力下压,虽然刺激强但是相对来说比较舒适,如需要可以与揉法相结合,成为按揉,每个需要部位以按一次揉3-5次为宜。
以搓法进入推拿尾声,以双手夹住肢体双手着力快速做交替或往返动作,双手用力要均匀快搓慢移,尽量将肢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过2-3次。最后以捋法和摩法结束,捋法以手指或手掌着力与需要部位沿着腱鞘,条索,脊柱两侧往返推动,每个部位2-3次,摩法用手掌在需要部位做环形有节律的轻抚动作,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慢不宜急。
4、结论
在运动结束后先以走动放松为主,使心率和体温慢慢降下来,在用按摩手法进行物理放松,使用推拿手法放松时应该积极配合,让身体处于最佳放松状态,推拿结束后不应该立即起身,而是静静平躺一小会,推拿后需要有充足的营养和足够的睡眠才能使身体尽快恢复到训练或运动前的状态。推拿只是辅助性放松方式,放松主要还是以自身积极放松为主。
参考文献
[1]王之虹,于天源.推拿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王建芳.运动对血清酶和肌红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8,7(l).
[3]肖明珠,郭庆芳.动物运动性疲劳方法学研究之———不同刺激方法对大鼠跑台运动疲劳及恢复期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27(4).
推拿手法的最佳效应力量思考 篇5
虽然推拿疗法作为少数几种同时具备舒适性和治疗性且无药物副作用的自然疗法之一而深受广大病患的喜爱,但由于推拿疗法主要依靠医者在患者体表作推、拿、提、捏、揉等以达到治病目的,故推拿疗法对医者的手法操作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临床上因推拿手法运用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医疗意外时有报道[1,2],轻者疗效不佳,严重时可加重病情,更有甚者则损伤脊髓神经而导致截瘫,甚至死亡。深究推拿意外的产生,除了对推拿适应症及禁忌症的诊断不够重视外,更多的是医者在推拿操作时操作方法不当所致[2,3,4,5],其中又以用力不当最为常见。关于推拿疗法的操作要领,有人总结为“意、气、力、形”四字[6]:“意”即集中意念,即“守神”、“守机”;“气”即呼吸与意念,是手法操作过程中保证用力协调统一的关键;“形”即各种推拿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患者操作时的体位摆放及医者操作时的动作要领;“力”是指推拿操作中用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其中“意”、“气”、“形”均具体可操作,唯独“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虽然有人把推拿的用力归纳为“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深透”十字要诀[7],但还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用力的标准不一导致推拿手法用力不当成为了推拿意外发生的重要因素。
笔者于临床一线运用推拿疗法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十余年,治疗了数以万计的病患,临床所见亦有因操作用力不当而发生的推拿意外;现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的概念。
所谓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是指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疾病阶段,根据该疾病或疾病阶段的不同病理、生理基础而在推拿操作中使用不同力量,以达到减少推拿意外发生,提高推拿疗效的目的。在推拿过程中使用最佳效应力量,可使推拿手法力量的施用更具标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使手法传承中力量的使用不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具体可分为“基础松筋效应力量”、“重力分筋效应力量”及“正骨复位效应力量”,现分述如下。
1 基础松筋效应力量
所谓基础松筋效应力量,是指运用较轻的力度按、揉、推、拿患者浅层肌肉软组织,以达到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效。该法主要用于经筋病早期,也可作为进一步重手法治疗的放松准备手法。一般推拿教学书籍强调手法的用力要依据患者的部位和体质应用,同时强调强而快的手法可使神经、肌肉兴奋,轻而缓慢的推拿手法可使神经、肌肉抑制,但这些原则标准在临床运用和教学中都过于笼统。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发现此阶段用力当以患者自我感觉最舒适的用力最能达到松筋的效果和目的,因此提出本阶段手法用力以患者主观舒适感作为标准。操作期间时刻注意患者的表情或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总以患者自我感觉是否舒适为衡量用力是否得当的标准。操作时灵活运用各种手法,用力由小而大,由点及面,均匀渗透,适当逐步增加手法的力量,用力总以患者感觉舒适,不产生痛感为度。治疗结束以操作区肌肉紧张度下降,患者局部肌肉酸痛不适大大减轻为特征。
2 重力分筋效应力量
重力分筋效应力量主要针对分筋阶段的用力特点而提出,是指运用较大的力量,使用弹拨、顺推、重力点按等手法,以达到松解肌肉、筋膜、肌腱及关节韧带等粘连为目的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颈肩腰腿痛疾病,主要以肌肉、筋膜、肌腱及关节韧带等粘连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如肩周炎、膝关节炎及各型颈椎病、腰腿痛等存在肌肉、筋膜、肌腱及韧带等粘连时。此类疾病多症状较重,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或存在神经、血管受压症状;查体可见相应关节活动度下降或颈腰活动受限,局部可扪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筋结;X片、CT或MR等多提示较明显的关节退变、增生,或可见相应节段的椎体退化增生,椎间盘轻中度突出退变,韧带增生变厚等表现。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此类疾病时,必须嘱咐患者充分放松,避免产生对抗力量;施力时注意保护患者皮肤,避免损伤表皮,弹拨用力必须足够大;用力要透达条索状物的深部,但不能一味追求力量大而忽视患者的病灶情况和承受能力,应以患者的最大耐受力为参考,接近患者的最大承受力即可。如此用力,既可保证疗效,又可避免因用力过当而引发的安全隐患。弹拨后,患者痉挛的肌肉和条索状物多可软化,然后可顺推数下及重力点按局部30s,既可明显缓解弹拨引起的局部反应,又可巩固疗效。整体用力可轻重交替、循序渐进,避免猝然过度用力而导致局部肿胀出血,甚至出现局部疼痛加重的情况。必须指出本类型患者病程多较长,局部病理改变也不可能因一次治疗而完全消失,故治疗时不可操之过急,按疗程治疗为主,方可有效避免因手法施力过度引起的医疗风险,又能保证手法的疗效最大化。
3 正骨复位效应力量
正骨复位效应力量主要针对运用扳法、提法、压法等手法以达到使错位关节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或功能结构而提出。手法复位多运用较大力量,操作得当多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用力过猛也极易引起机体损伤,是推拿意外高发的操作手法。本法多用于各种由于小关节紊乱错位所致的颈肩腰腿痛疾病,如各型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病变,以及可通过调整小关节位置达到改善症状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可表现为单纯的局部肌肉关节疼痛,也可表现为各种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但X线检查或仔细查体均可查见小关节紊乱错位,或CT、MR提示退变增生组织、突出椎间盘压迫神经及血管等。此类疾病的治疗仅仅通过轻手法松解局部肌肉或筋结或许可以暂时改善症状,但疾病多反复不愈,因而需通过扳法、提法、压法等手法恢复紊乱错位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或功能结构,或通过调整小关节位置,减轻或解除神经、血管受压,以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正骨复位的操作应当建立在放松局部肌肉、肌腱、韧带的前提上,根据小关节错位紊乱的方向,患者充分放松,避免产生对抗力量,医者轻柔活动病变关节至最大限度,再使用较大力量以“寸劲”或扳或提或压,以较大的力量作用于特定的错位关节,以使关节复位。操作时用力以“暗劲”、“寸劲”为点,避免暴力,一次复位不理想时可根据情况进行第二次复位,第二次复位可在第一次用力基础上稍加力量进行,用力方向应以具体错位关节的错位关系而选用相反方向力量,避免无目的的反复双方向扳、提、压。复位时多可出现因关节解剖位置改变而产生的“咔哒声”,但手法复位成功与否应以复位后紊乱错位之小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或解剖复位未完全正常但症状改善,即所谓功能复位为标志,并不以弹响作为硬性指标。这样可大大减少因盲目追求弹响,用力超出患者承受力而引起的医源性损伤。
4 小结
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是笔者为改善手法用力的随意性、盲目性,根据伤科手法“松、顺、动”的步骤,针对推拿用力提出的一套应用于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而使用大小不同的力量,以达到针对疾病病理基础治疗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理基础阶梯用力,精准用力,可防止因用力不足而产生的疗效不佳或用力不当导致推拿意外的发生。将本法灵活应用于临床推拿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疾病,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摘要:推拿疗法作为少数几种同时具备舒适性和治疗性且无药物副作用的自然疗法之一而深受人们喜爱。然而,临床上因推拿手法运用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医疗意外时有报道,其中用力不当是导致推拿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推拿经验,提出“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的概念,以推拿手法最佳效应力量为基础,针对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该疾病或疾病阶段的不同病理、生理基础而使用不同的推拿力量,可显著减少推拿意外的发生,提高推拿疗效,也使推拿手法力量的施用更具标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使手法传承中力量的使用不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关键词:推拿,效应力量,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宁,王伟.发生在我身边的一次推拿意外[J].按摩与导引,2009,25(5):42-43.
[2]金喜宏.推拿误诊及意外3例[J].按摩与导引,2009,25(6):45-47.
[3]张振宇,温建民.颈部推拿导致意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医正骨,2008,20(10):71-73.
[4]虎军.推拿手法意外的综述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J].按摩与导引,2006,22(12):14-16.
[5]吴万坚.腰腿痛推拿意外原因的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2,23(2):151-152.
[6]付国兵,戴晓晖.推拿练功与手法操作的结合与运用[J].按摩与导引,2009,25(1):1-2.
推拿手法技术教学中之WTA核心 篇6
1 推拿三步教学经验之谈
我校推拿教学团队总结出的“师承相授———三步教学法”成效卓著。其中, “初与师合”阶段, 学生按照教师所讲授的动作要领, 每一种手法操作起来外形与教师的相似, 这是学习推拿手法的起步阶段;“形神相似”阶段, 学生推拿手法操作在外形与“功力”上都能达到一定要求, 这是学习推拿手法的重要阶段;“终与师离”阶段是学生通过反复练习, 手法达到运用自如、灵活、协调、纯熟的境界, 也就是由技术上升到艺术, 这是学习推拿手法的升华阶段。
2 推拿教学之WTA新解
2.1“Watching”观察力, 是学习推拿手法的基础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 以此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诚然, 在推拿手法技术学习时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 对于视力缺失者同样适用, 他们只是以其他感官来完成他们的观察活动) 。对于推拿手法的学习, 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的观察是“初与师合”阶段的一块基石。在学习推拿手法技术过程中, 预备姿势、运动形式、用力方法、注意事项等都要求学生不但从理论上记住动作要领, 而且要仔细观察教师动作的形与神。例如, 教师示范掌背滚法时, 学生要怀着领略手法精髓的目的仔细观察, 可以发现掌背滚法的动作结构是由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复合而成, 很多学生观察时就忽略了手法的着力部位是掌背而非小鱼际, 所以仔细全面的观察是学习推拿手法技术的基础。
2.2“Thinking”思考力, 是产生推拿功力的源泉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活动, 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力, 即有目的地、针对性地收集关于思考对象的信息, 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在仔细、全面观察的基础上积极思考, 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有助于积累更多的经验, 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推拿。只有观察而缺乏思考的行动将有很大程度的盲动性, 如在揉法手法学习过程中, 观察标准手法后, 要把握住其本质 (也可以认为是“神”的方面) :着力部位要吸定, 使受力部位的皮下组织随其而动。如果不思考只从外形上加以模仿就很容易做成摩法, 因为这与摩法操作的外形极其相似, 但摩法操作的着力部位不吸定。因此, 要在推拿手法技术学习中做到“形神相似”, 架起形与神之间的桥梁, 形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 就得靠思考力。只有把握手法的本质, 才能拥有产生手法功力的源泉, 才能将手法灵活应用到医疗实践中。
2.3“Acting”行动力, 是传承推拿手法的催化剂
行动力, 是指策划战略意图, 具备超强的自制力, 同时能够突破自己, 实现自己想做而不敢去做的, 或者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力没有达到的事, 制订计划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实现的能力。学习推拿手法, 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 就要下定决心攻克手法技术的难点, 由不会到会、由形似到神似, 最终将手法技术提升为一种艺术, 即自己做得得心应手, 给人一种赏心悦目、通体舒畅的感受。这一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 这当中将会遇到很多问题、困难、挫折。比如, 在学习单个手法时, 从简单的模仿到思考深层次要领, 再加以表达, 不是一蹴而就的, 刚开始可能注意了动作形态但忽视了发力的技巧, 如滚法、一指禅推法等操作要求“沉肩、垂肘”, 而很多学生操作时会不经意将肩部耸起或将肘部抬起, 这会让一部分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 动摇信心。另外, 在学生基本掌握单个手法操作后过渡到实际运用时, 也将面临挑战, 诸如此类的突破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制力、意志力, 以应对一次次蜕变的阵痛, 从而不断完善能力。掌握人体各个部位成套手法操作的程序, 注意手法在人体各部位的连接、变化, 理解并体会起手手法、主要手法、辅助手法、结束手法的选择和目的等, 真正掌握推拿手法技术, 并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力量大小和对推拿手法的理解, 通过“量”的积累, 产生“质”的变化, 扬长避短, 形成自己的特色, 将手法演绎成为一种艺术, 真正将手法传承并光大。
综上所述, 学生只有运用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思考力和强大的行动力, 在推拿手法学习过程中才能收效显著, 它不仅使学生在“筋骨皮”, 而且在“精气神” (也就是在身心) 上得到全面的磨练与发展。在推拿手法技术学习中由“生”到“熟”、到“巧”再到“变”, 不断突破, 不断升华, 从而把握推拿手法技术的精髓。这“三力”形成推拿教学“WTA”核心, 它符合思维规律, 相辅相成, 将为推拿事业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中医传统技艺推拿手法的传承是永恒的课题, 在我校三步教学 (即“初与师合、形神相似、终与师离”) 的基础上做些新的探索, 总结为推拿手法教学中的WTA核心, 以飨同道。
关键词:中医,推拿手法技术,WTA核心
参考文献
改良推拿手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至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0.1±5.3岁,平均病程为1.8±1.1天;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2.9±5.4岁,平均病程为1.6±1.2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②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下腰段为好发部位;③腰骶部有明显压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④查体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弯畸形,活动受限:⑤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且≤60岁者;③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④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0岁;②急性损伤2小时内者;③合并椎骨及附件骨折、肋骨骨折、皮下血肿、皮肤破损、皮肤溃疡、后关节紊乱、棘上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损伤、髂腰韧带损伤等;④合并结核、肿瘤、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⑤3天内已接受任何相关药物的内服或外用者;⑥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治疗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⑦不愿参与本试验者;⑧研究中,疼痛持续加重者或伴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具体如下:(1)治疗床中段安装自制的压力测量装置,在床头安装压力显示装置,以便医者观察治疗时手法力量的大小;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将压力测量装置归零。(2)医者开始实施推拿治疗,操作方法如下:①腰部按揉法。患者取仰卧位,自然放松;医者立于一侧,用按揉法在局部施术3~5min,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②腰部点压法。术者双手掌叠放于痛点部位,随患者深呼吸向下推至压振5~7次(呼气时点压,吸气时抬起)。③拍法。虚掌拍法作用于腰部两侧僵硬的肌肉处。(3)医者在治疗时注意观察压力显示装置,试验组在手法操作向下用力时,压力表显示不超过5kg;对照组则控制在5~10kg。治疗完毕后,嘱患者卧床休息。每次治疗20min,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1.5 观察指标
1.5.1 疼痛程度
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SF-MPQ)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其量表包括三个部分:①疼痛分级指数(PRI)包含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无、轻、中、重度,分别以0、1、2、3分表示,以及感觉评分和情绪评分的总分。②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一条10cm长的直线,0表示无痛,10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③现时疼痛强度(PPI)分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
1.5.2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感觉、情感、总分等PRI评分及VAS评分、P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感觉、情感、总分等PRI评分及VAS评分、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急性腰扭伤属祖国医学“血瘀腰痛”、“腰部伤筋”范畴,多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受损,腰部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西医学认为,发生急性腰扭伤后,局部充血、水肿,肌肉痉挛,从而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特别是滑膜嵌顿绞锁而引起的疼痛较为剧烈。
目前,虽然推拿治疗本病有不错疗效,但由于一些错误的观念,常采用重手法治疗本病,重手法推拿虽然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提高痛阈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加重局部水肿、出血,造成粘连,引起医源性损伤,因此部分患者治疗一次后,其疼痛可暂时缓解,但由于重手法加重了局部损伤,病情会出现反复甚至加重。而轻手法不仅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还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淤血吸收,加速致痛物质、酸性代谢产物消除,从而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组织的自我修复,达到缓解疼痛、恢复腰椎平衡稳定的目的。
综上所述,轻手法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优于重手法推拿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轻手法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轻手法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重手法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SF-MPQ评分、VAS评分、PPI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轻手法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优于重手法推拿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轻手法推拿,SF-MPQ,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程度(PPI),疗效
参考文献
[1]罗才贯.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
[2]李秀彬,王立新,李正祥,等.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2504-2505.
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均为该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缺如患妇, 其中最大年龄为37岁, 最小年龄为24岁, 平均年龄为28.4岁。105例患妇均为产后无哺乳。
1.2 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临床上患妇在产后哺乳期内, 乳腺无乳汁分泌, 或是泌乳量少, 不能满足婴儿喂养。
证型诊断:产后乳少或无, 乳汁清稀, 乳房柔软, 无乳胀, 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 纳呆食少, 心悸头晕, 舌淡苔薄, 脉细弱[2]。105例患妇均符合以上诊断。
1.3 研究方法
将105例患妇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 共52例患者, 给予口服中药古方通乳汤加减治疗 (具体药物包括党参15 g、生黄芪30 g、当归15 g、麦冬15 g、桔梗12 g、炙甘草10 g、白芍15 g、桂枝6 g、茯苓15 g、川芎12 g、通草15 g、白芷15 g、青皮15 g、陈皮15 g) ;另一组为观察组, 共53例患者, 在同对照组给予口服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中药汤剂治疗外, 加上中医推拿手法 (具体包括:按揉中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外关、少泽、肺俞、脾俞、胃俞等穴位, 每穴按揉对称, 左右均需, 以达到健运脾胃、补益气血的作用;弹拨小腿胃经, 促进经络通畅, 促进气血生成, 补益气血;单掌按摩脘腹部, 以掌部着力, 沿着中脘、天枢、关元做环形摩动, 紧摩慢移, 调畅气血, 调畅气机;拿肩井, 拇指放于肩后部肩胛冈上方, 其余四指放于缺盆穴的上方, 做缓和连贯的捏揉动作, 通调周身的气血) 。两组患者分别治疗2周。
1.4 观察目标
对比两组患妇的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定为:治愈 (乳汁充足) ;显效 (乳汁改善, 但哺乳量尚不足) ;无效 (乳汁无明显改善, 或仍无乳汁) 。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频数及频率来表示病例数及所占构成比,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定检验标准a=0.05。
2 结果
两组患妇分别治疗2周后, 临床疗效比较显示, 观察组 (中药口服+推拿手法) 疗效与对照组 (中药口服) 疗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中医古籍中认为产妇产乳需要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各方面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只有这些条件都协调才能保证乳汁的生成正常。《妇人大全良方》中曰:“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 若元气虚弱, 则乳汁缺少。”中医认为产后缺乳的最主要原因是气血不足, 脾胃后天化生无力所致。该研究中在通乳汤加减的基础上, 加上推拿手法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治疗, 临床有效率达到100%, 治愈、显效、无效分级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汤剂中以党参、黄芪补气,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桂枝、白芍配合甘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补乳, 桔梗、白芷、通草、青陈皮行气活络通乳, 麦冬养阴治疗。中医推拿所选穴位均具有益气健脾、养胃养血的作用。临床应用中, 推拿手法除以上全身调节之外, 还可以配合一些局部推拿的手法[3]。如乳房周边的按摩, 使用四指指腹或掌根环形按揉乳房周边的皮肤, 以五指指腹轻轻抓揉乳房, 然后以手掌托住乳房轻轻振抖, 自上而下直推胸骨, 分推擅中至乳头;还可以对乳头采取按摩压迫, 一手向上托住乳房, 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抓住乳头、乳晕处向中心部分轻压纵向按摩, 再以相同的三个手指抓住乳头、乳晕处, 由乳晕上方朝下轻轻地边拉边揉横向按摩;取局部穴位按摩, 包括按揉缺盆、檀中、乳中、乳根、气户、库房、膺窗等。此外, 采用拔罐治疗, 选用小口径的玻璃瓶, 乙醇棉球点燃后放置在瓶内环绕几下, 迅速拿出, 迅速将瓶口倒扣住乳头, 使罐瓶吸住乳房, 这样也能促进乳汁排出。
母乳喂养有益于产妇的身心健康, 更是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推拿手法能够辅助治疗妇女产后缺乳, 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使用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如的疗效。方法 将105例产后缺乳患妇随机分成2组, 一组为对照组, 52例患者, 给予口服中药古方通乳汤加减治疗, 另一组为观察组, 53例患者, 在同对照组给予口服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中药汤剂治疗外, 加上中医推拿手法治疗, 两组患妇分别治疗2周, 2周后对比临床疗效, 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愈28例, 占52.83%, 显效25例, 占47.17%, 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15例, 占28.84%, 显效32例, 占61.54%, 无效5例, 占9.62%。结论两组患妇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医推拿手法能够辅助治疗妇女产后缺乳, 疗效肯定。
关键词:产后缺乳,临床疗效,推拿手法
参考文献
[1]谢萍, 乔峰妮, 冯俭, 等.产后缺乳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08, 14 (8) :81.
[2]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355-356.
【改良推拿手法】推荐阅读:
推拿手法10-11
中医推拿手法06-21
推拿手法实验教学体会09-06
中医推拿的手法及其原理08-31
推拿牵引06-03
推拿教学06-21
推拿护理06-30
针刀推拿08-17
保健推拿09-16
中医推拿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