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2024-06-24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共10篇)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篇1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是以膝关节骨、软骨出现性状改变及骨质增生为主的退行性疾病,具有较强的进展性[1],多发于老年人群。目前,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膝骨关节炎发病率可达到79%左右[2]。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针刺治疗较为常见,且操作相对简单,方法也比较丰富[3]。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后出现病情反复等现象,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我院康复科应用针刺推拿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关于“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排除神经疾病患者、血管损伤患者、妊娠期患者、骨性强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40~77岁,平均58.52±18.55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7.25±6.75年;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平均59.57±18.52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7.63±7.3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观察组则接受针刺推拿结合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基本疗程。

1.2.1 针刺治疗

选取膝眼、鹤顶、犊鼻为主穴,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血海为次穴,每次针刺时选主穴及2个次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直刺入穴,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min。

1.2.2 推拿治疗

①整复关节: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拇指推动患者患肢髌骨处,上下反复推拿,并按压其边缘处,掌握好力度,慢慢加力并用手掌研磨髌骨并进行按揉。②弹筋点穴:医生从患者的股四头肌开始弹拨、点按膝关节部位肌腱,并点按阳陵泉、阴陵泉、膝眼等穴。③放松肌肉: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以拿捏、按揉等手法按摩患者的股四头肌及患膝,以温热为度;然后换俯卧位,按摩膝关节后部10min,并重点按揉委中穴2min[5]。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价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其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1.3.2 关节炎程度

采用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7]评估患者膝关节炎程度的改善情况,其主要包括疼痛、日常活动、晨僵等3个大项及24个小项目,得分越高表示程度越严重。

1.3.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膝关节活动不受影响;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膝关节可以自如活动;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有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恢复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膝骨关节炎也被称作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主要是由于关节及软骨的完整性被严重破坏,关节边缘位置软骨下的骨板发生病变而引发。膝骨关节炎常见于手部、膝部、髋部等不同部位[8],其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从而使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退行性病变,导致关节稳定性严重下降。膝关节是人体所有关节中结构相对复杂且承担重量较大的关节,膝关节及相应的关节腔内、外部均会受到肌腱及韧带作用的影响。因此,维持肌力平衡是确保膝关节稳定性的关键所在[9]。

在中医学中,膝骨关节炎属于“骨痹”范畴,为标实本虚之证,其本为精血不足、筋骨衰惫;其标为风邪外侵、经络痹阻。本研究所取穴位中,膝眼、鹤顶与犊鼻均为局部近取,可达到舒筋活络的作用,阳陵泉、血海等可对肝脉经气进行较好的调理。针刺疗法可直接激发患者体内经气,较好地改善患者体内血管壁通透性,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及新陈代谢,修复损伤组织,从而实现膝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推拿手法则可以缓解疼痛,有效加强股四头肌力量,增强膝关节的负荷能力,恢复膝关节的应力平衡与张力平衡。患者通过接受推拿治疗,软骨细胞的新陈代谢会加快,软骨组织可以实现再生,有害物质可以得到较好清除,膝关节的稳定性可以得到增强,从而使患病部位得到及时修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P<0.05)。由此可见,针刺推拿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优越性,其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快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卓伟.针刺结合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3):377-379.

[2]樊远志,龚利,严隽陶,等.针刺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30-32.

[3]刘源,王伟,李沛.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概况[J].中医学报,2011,26(2):236-238.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5]周宇超,王柏善,贾雪梅.针刺推拿结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2):25-26.

[6]严广赋.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34.

[7]熊学琼,李方远,钱俊辉.针刺推拿结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6):35-38.

[8]曹海波,朱月芹.针刺结合足三里穴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0):1184-1186.

[9]康宁.推拿按摩结合肌力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2):342-343.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篇2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Bell面瘫,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骤,常在睡觉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主要表现为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患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不能作皱额、抬眉、鼓腮、吹哨、闭目等动作。该病影响患者面容表隋,给其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面瘫患者常因治疗不当、未掌握好治疗时机或护理不当导致症状迁延难愈。2010年3月-2011年9月我科采用针刺结合按摩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疗效满意。现结合临床实践,总结面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5岁,平均2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个月,平均15天。全部病例均经CT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2.1针刺治疗主穴:地仓、颊车、阳白、攒竹。配穴:鱼腰、太阳、下关、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三阴交。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下唇歪斜加承浆,流泪加承泣或四白。每次选穴6-8个,各穴以局部与循经远取适当搭配应用。10天内采用浅刺、轻刺、不提插、不捻转手法,10天后可采用透刺、深刺、多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ra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推拿手法患者先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患侧背后,单手拿捏放松颈部肌肉约3min;用一指禅推法治疗风池、翳风穴,再按揉合谷、外关等穴位约5min;然后患者改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推揉印堂至前额发际,再推眉弓,沿晴白、阳白、太阳、颊车、地仓、迎香穴等穴位施以推按法,反复数遍约10min;然后提捏患者面部,再用大鱼际或掌根推揉、摩法,擦额肌、咬肌、颊肌等面部表情肌,使局部微有发热感,反复数遍约lOmin。后用五指指腹在面部做无规律的适量叩击。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后遗症;好转: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有歪斜;无效:症状无改善。

4结果

全部病例经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痊愈48例,占70.59%;好转18例,占26.47%;无效2例,占2.94%,总有效率为97.06%。

5护理

5.1情志护理因为面瘫患者多为突然起病,感到无法面对现实,情绪较为低落,给患者的心理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大多的患者害怕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述说,针对患者的种种顾虑,诚恳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向患者解释面瘫的发病机理及针刺推拿治疗的优点,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面瘫是可以治愈的,不会留下后遗症。安慰病者缓解其紧张情绪,讲解情志与疾病的内在联系,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可提高面瘫的治疗效果。告知患者此病起病急、病程长、恢复慢,消除患者认为到了医院治疗就可达到立杆见影的思想,使患者安心配合治疗。

5.2眼部护理

由于面瘫患者的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部感染。对眼睛不能闭合的患者要定时滴眼药水,睡觉前涂上红霉素眼膏保护结膜,避免干燥或灰尘进入,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护角膜。告知患者注意眼部休息,减少光源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外出时戴墨镜。

5.3面部护理告知患者注重面部的保暖,每日1~2次以中药毛巾热敷于面瘫侧,每次10-20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面部避免直接吹风。外出时需避风寒,戴口罩。指导患者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

5.4生活护理嘱患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的愉悦。由于面瘫会影响咀嚼,进食咀嚼时食物易滞留在面瘫的患侧齿颊之间,应做好口腔护理,饭后用3%苏打水或温开水漱口,睡前刷牙。

5.5饮食护理

因面瘫会使味觉与咀嚼功能减退影响食欲,所以要尽量鼓励面瘫患者进食,给予富有营养、可口清淡、易消化半流质或软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多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元素,钙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正常,维生素B能够帮助神经传导物质的合成。

6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筋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引起的。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针灸可提高面部神经肌肉的兴旮性,改善面部的营养代谢,加速恢复面部神经的肌肉功能。早期针刺局部穴位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刺激面神经向好的方面转变,而且愈早针刺愈好。结合中医的经络穴位,采用推拿的多种手法治疗,即能刺激面部神经和局部肌肉,又使经络通畅,推拿手法可缩短面瘫病程加快痊愈。针刺、推拿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总有效率达到97%。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 男17例, 女26例;病程最短13 d, 最长反复发作8年;年龄最小24岁, 最大72岁。其中单侧发病28例, 双侧发病15例。

1.2 临床表现

43例均有臀部疼痛, 32例伴同侧小腿麻木。43例均在梨状肌区有压痛并触及发硬呈条索状的梨状肌。单侧发病的患者中有12例直腿抬高试验出现“疼痛弧”, 这12例患者中又有8例梨状肌牵拉试验呈阳性, 其余阴性。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治疗

患者俯卧位, 消毒后医者取4寸长毫针从发硬的梨状肌的起点 (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 部和皮肤呈10°~15°角进针, 然后做小幅提插手法把发硬的梨状肌全程刺激一遍即可出针, 整个过程不应超过2 min。针刺时部位务必准确, 在针刺到发硬的肌肉时患者应有明显酸胀针感, 但有强烈麻电感传到下肢时应稍改变针刺方向, 以免刺伤坐骨神经[1]。

1.3.2 推拿治疗

针刺后第2天在梨状肌局部进行推拿手法治疗。一方面进一步松弛肌肉, 另一方面检查是否还有发硬肌肉, 如果还有可于1周后重复上述针刺、推拿治疗, 直至完成触摸不到为止。随着发硬肌肉的松弛, 患者症状和其他体征也逐步消除。

2结果

患者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均消除为痊愈。本组43例有12例治疗1次后痊愈, 其余31例经重复治疗2~4次后痊愈。

3讨论

本病病理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导致梨状肌发生充血、痉挛、水肿、肥厚等无菌性炎性反应 (梨状肌综合征) , 从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 产生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征候群[1,4]。凡有痛则肌肉必有痉挛;凡有痉挛亦必有疼痛, 即“因痛增痉 (挛) 、因痉 (挛) 增痛”, 其治疗原理也就可以概括成“去痛致松、以松治痛”[2,5]。本组43例均可在梨状肌区触及条索状变硬的肌肉正可说明肌肉痉挛在本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针灸对机体有良好的镇痛效果[3]。笔者所采用的针刺疗法在治疗原理上就是利用针灸的良好镇痛效果, 通过针刺来消除和减轻肌肉、筋膜等处的疼痛, 促使由此所继发的肌痉挛自然消失, 进一步达到无痛或者显著缓解疼痛目的, 也就是起到“去痛致松, 以松治痛”的作用。另外针刺治疗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 改善局部组织新陈代谢, 促进瘀血和炎性渗出的吸收, 加速消除因缺血产生的有害物质, 加快组织粘连和瘢痕的修复[6]。

在以往的病例中, 有些人会在第一次针刺后4~5 d疼痛才完全消除。分析其原因应该是由于机体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所致, 故而2次针刺之间应留给患者足够的恢复时间, 经观察, 一般以1周为宜。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腰腿痛的疗效。方法患者俯卧位, 消毒后医者取4寸长毫针从发硬的梨状肌的起点 (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 部和皮肤呈10°~15°角进针, 然后做小幅提插手法把发硬的梨状肌全程刺激一遍即可出针, 整个过程不应超过2min。针刺时部位务必准确, 在针刺到发硬的肌肉时患者应有明显酸胀针感, 但有强烈麻电感传到下肢时应稍改变针刺方向, 以免刺伤坐骨神经。结果本组43例有12例治疗1次后痊愈, 其余31例经重复治疗2~4次后痊愈。结论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腰腿痛疗效满意。

关键词:腰腿痛,推拿,针刺

参考文献

[1]宋一同.国际中医骨伤推拿医师交流手册.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5:651.

[2]宣蛰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文汇出版社, 2002:290-291.

[3]邱茂良.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321.

[4]谢感共, 赵彩娇, 卢献群, 等.灵龟八法穴位开闭状态导电量研究.中国针灸, 2002, 22 (5) :315.

[5]谢感共, 赵彩娇, 卢献群, 等.灵龟八法穴位开闭状态的研究.航空航天医药, 2002, 13 (3) :129.

针刺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4例 篇4

本组患者54例,男21例,女33例,年龄35~76岁。无明显外伤史42例,有明显外伤史12例,病程1年以上35例。

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②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③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④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针刺治疗:患者取坐位,先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肩三针(肩前、肩髃、肩髎)相应穴位,针以泻法为主。针刺前先用拇指重按此穴,使患者肩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再根据症状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泽;肩前侧痛配手三里、足三里,肩外侧痛配外关、阳陵泉;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臂肌肉萎缩配血海、三阴交。诸穴留针30分钟,留针时肩三针及局部穴位运用电针(疏密波)。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

手法治疗:①病人仰卧位:医生站于患侧,用滚法或一指禅推法施于肩前部及上臂内侧至肘部桡骨粗隆,配合患肢的外展、内收和旋转被动活动,重点在肩前部。②健侧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肢肘部作患者前屈上举活动,另一手在肩外侧和腋压部用滚法治疗,配合拿按肩井、肩贞、天宗、秉风等穴。③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在颈部及肩胛部用滚法或一指禅推法,配合拿按肩井、秉风、天宗等穴和患肢后弯上抬的被动活动,并用捶、搓、抖肩部结束治疗。对病程长,粘连较重者可以采取解除粘连法,此手法一般在锁骨臂丛麻醉下施行。具体操作如下:①上举解除粘连:患者仰卧,术者立患侧,一手握腕,一手握肘,上举达120°以上。要领:在重复1次镇定手法基础上,助手爬位卧压骨盆上双手拉稳对侧床缘,术者在固定同时扶腕压肘向下,持续压到头(超伸展位),可清楚感撕拉响声,然后放松,随即将手放于枕后压腕压肘,亦可出现较小撕拉声,双手握腕上提松动约1分钟,痛感立即缓解。②内收位解除粘连:患者坐位,术者胸部紧贴健侧肩,握肘之手在前,扶压蹶起肩胛骨之手在后。解粘时,两手相对向胸用力加压,随即闻声响,示解粘成功。力不足者,可由助手在双手上增加压力。手法治疗在针刺结束后施行,疗程同针刺疗程。解除粘连法每次相隔5天。

疗效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②显效:肩部疼痛消失,但劳累或气候变化时仍有酸沉感,会自动消失,除后伸摸脊仅能达第10胸椎外,其他功能均已恢复正常。③好转: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结 果

本组54例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46例,占85.18%;显效5例,占9.26%;好转3例,占5.56%;总有效率100%。

讨 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风胜伤筋致肩痛可及手指;寒胜伤骨致肩痛剧烈,得热则舒;湿胜伤肉,致肩酸痛、重着、屈伸不利、肿胀拒按。本病有自愈倾向,如未经任何治疗,亦多可在0.5~1.5年内恢复。但其初期疼痛往往非常剧烈,患者难以忍受;晚期粘连明显时,患者肩关节功能明显受限,严重影响生活。因此对肩周炎仍应积极治疗以减少痛苦,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肩三针包绕肩关节,正好针对肩周炎弥漫性炎症及弥漫性疼痛的病机及症状,取穴独具匠心。并且针刺前先重按穴位,以使局部经气会聚,再行针刺,并以泻法为主,使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而使局部经气很好疏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针刺后的推拿治疗可以辅助针刺舒展筋骨,行经活血止痛,医者在患者各个方向各个侧面施行手法推拿反复治疗,特别是弹拨腱袖,对于肩关节外展、上举等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一般施手法5~8次可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晚期严重患者,在麻醉下行解除粘连术,既可减轻患者痛苦,又可降低肩袖肌群与术者相对拮抗力,有利于完全解除粘连,最终达到滑利关节,使关节功能逐渐恢复,加快康复进程。两者相合,对疼痛及粘连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故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治疗期间应嘱患者注意患肩的保暖,并坚持进行爬墙、托手搭肩、背后拉手、甩手等功能锻炼,以加强疗效。

湖南严密监控鼠传疾病

进入汛期以来,洞庭湖水位上涨,大量东方田鼠内迁,湖区沿线部分地区已发生严重鼠患。为防止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鼠传疾病的流行与发生,湖南省卫生厅采取紧急措施,严密监控鼠传疾病。截止到7月10日,在洞庭湖区等重点地区设立的16个监测点,无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

该省湖区鼠患重点县市从7月11日起实行鼠传疾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鼠传疾病异常增多时,要立即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扩散蔓延。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篇5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将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近一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儿科门诊收治诊断为厌食症的患儿48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8例, 对照组20例。其中男患儿27例, 女患儿21例, 年龄1~6岁, 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分析无明显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

(1) 脾失健运患儿表现为面色无华, 不思饮食, 或食物无味, 拒进饮食, 形体偏瘦, 而精神状态一般;大小便均正常, 舌苔白或薄腻, 脉尚有力。

(2) 脾胃阴虚患儿表现为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或拒食, 皮肤干燥, 缺乏润泽, 大便多干结, 舌苔多见光剥, 亦有光红少津者, 质偏红, 脉细数。

(3) 脾胃气虚患儿表现为精神疲惫, 面色萎黄, 全身乏力, 不思乳食或拒食, 若稍进食, 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 伴形体消瘦, 易汗, 舌质淡苔白, 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者; (2) 年龄1~6岁; (3) 其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 自愿受试。

1.4 排除标准

(1) 由疾病引起的厌食, 如胃肠炎、肝炎、呼吸道感染及某些药物引起的厌食; (2) 年龄<1岁或>14岁者; (3) 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性疾病者; (4) 有局部皮肤感染及出血倾向的患儿。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根据辩证分型予以推拿治疗。 (1) 脾失健运型操作:掐揉四横纹, 运板门, 运内八卦, 清胃经, 清大肠, 顺时针摩腹, 掐揉小横纹, 向下振中脘, 点脾俞、点胃俞。 (2) 补脾经, 点揉足三里, 捏脊, 掐揉四横纹, 运板门, 运内八卦, 清胃经, 清大肠, 推上三关, 揉外劳宫, 清天河水, 揉二马, 分手阴阳, 推下七节骨, 掐承浆及廉泉。 (3) 补脾经, 点揉足三里, 捏脊, 揉脾俞, 揉胃俞, 推上三关, 揉外劳宫, 揉关元, 揉神阙, 推上七节骨。以上每个穴位操作200至300次, 捏脊20次。

针刺四缝穴。取穴:左右手第二、三、四、五指掌面, 近端指横纹中点, 操作方法:令患儿伸手, 仰掌, 双手共取穴8个, 皮肤局部消毒后, 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点刺穴位, 深0.5mm, 刺后用手挤出少许淡黄色或透明黏液, 或者少许血液即可, 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干, 按压片刻即可。取穴每周1次, 连续3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仅予推拿进行治疗, 手法同治疗组。

两组患儿均进行推拿治疗, 每日一次, 7至10天为一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

3 疗效标准

痊愈:食欲明显增加, 伴随症状消失;

好转:食欲略有增加, 伴随症状减轻;

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对比见表1。

表1显示治疗组在治疗的治愈率, 好转情况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果证明小儿推拿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5 讨论

《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脾胃不和, 不能食乳, 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泻后, 脾胃尚弱, 不能传化谷气也”。小儿厌食症多由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引起, 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根据临床观察分析, 喂养不当引起的厌食症为主要病因。3岁以前小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很完善, 喂养时强迫进食, 不定时不规律进食等, 影响小儿食欲易引起厌食;3至6岁患儿以偏食, 多吃冷食及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引起的厌食多见[2]。根据辩证分型的不同来采取对应的推拿手法, 对患儿的身体起到一定的刺激, 可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 促进气血运行, 改善增强脾胃运化的机能, 从而可以增进患儿食欲, 改善症状。

四缝穴首载明代董宿的《奇效良方·针灸门》, 列为“奇穴”。至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时, 才将其称为“经外奇穴”。针刺四缝穴可通畅百脉, 调理脏腑[3]。有研究显示小儿厌食与血清微量元素补充不足有密切联系, 尤其是锌的缺乏最为明显[4]。有现代研究学者发现针刺四缝穴能调节人体的体液成分, 促使钙、磷、胰蛋白酶、脂肪酶的含量增加, 胆汁、胰液分泌加强, 而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 D-木糖的排泄率明显升高, 能明显加快胃肠蠕动, 改善胃肠动力, 使血清及红细胞锌的含量增加[5], 能迅速改善消化不良, 营养不良, 改善小儿厌食症状。

推拿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且操作安全、简便, 不受设备及医疗条件的限制, 避免了小儿吃药打针的困难之扰, 更容易被家长所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90-291.

[2]秦维娜, 王莉莉, 沈春海, 等.小儿厌食病因分析[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 19 (1) :13-15.

[3]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26.

[4]于秋洁, 王玉玲.厌食症患儿与血微量元素锌之间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24) :2756.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篇6

关键词: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是指膝关节损伤后引起滑膜无菌性炎性反应, 临床上分为急性创伤性和慢性劳损性两种炎症, 是部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2007~2009年, 笔者采用针刺结合推拿的方法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31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 均为男性, 年龄18~35岁, 病程1个月~3年。均有膝关节外伤史, 一侧膝关节损伤27例, 两侧膝关节损伤4例。

1.2 临床表现

膝关节肿胀、疼痛、乏力、关节腔积液并有明显膝关节屈伸活动阻碍, 被动屈曲时疼痛加重。积液明显者, 浮髌试验阳性, X线检查呈不同程度滑膜炎性X表现。临床上多见于从事体力活动或特殊职业的人群, 如运动员、军人等。

1.3 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 (1) 取穴:患侧取穴内、外膝眼、犊鼻、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血海、梁丘、阿是穴。 (2) 操作:患者取坐位, 双膝下垂, 各穴常规消毒。取30号2.5寸毫针分别在内外膝眼处呈“八”字形斜针进针, 捻转行针至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度;取30号2.5寸毫针分别在犊鼻、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血海、梁丘、阿是穴处快速直刺进针, 提插捻转行针至穴周围产生酸、麻、重、胀感。 (3) 将电磁波治疗仪 (贵阳龙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开启开关预热后, 对准针刺部位, 距离30~40 cm, 以患者感到热度适中为度。

推拿治疗: (1) 针刺20 min后结束起针。患者取仰卧位, 在膝部周围施以滚法、揉法放松膝部肌肉。 (2) 点按内、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梁丘、阿是穴, 每穴1 min。 (3) 将患者髋、膝关节屈曲, 角度由小到大, 医者一手扶膝部, 一手握踝上, 左右上下摇晃膝关节10次, 再将膝关节充分屈曲, 再将其伸直。 (4) 最后在膝关节周围施以滚法、揉法、散法、捋顺法等手法10 min。

嘱患者痊愈前尽可能限制膝关节活动;以上治疗1次/d, 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1]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疼痛肿胀消失, 关节活动正常, 浮髌试验阴性, 无复发;好转:膝关节肿痛减轻, 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并见肌肉萎缩或关节强硬。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31例患者中, 治疗最短为3 d, 最长为2个疗程, 其中痊愈8例 (25.8%) , 好转21例 (67.7%) , 无效2例 (6.5%) , 总有效率为93.5%。

2.2 典型病例

患者, 25岁, 机务工作人员。3年前因运动过度损伤膝关节后, 反复发作膝关节疼痛、肿胀, 运动屈伸受限。X线诊断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经贴用麝香壮骨膏和周林频谱仪照射治疗1周无效, 于2005年3月来我队就诊, 查体见双膝关节肿胀, 右膝关节更明显, 髌上滑囊处压痛明显, 抗阻力伸膝疼痛加重, 右膝关节浮髌试验阳性。用针刺加推拿疗法治疗3 d后症状明显减轻, 可以跑步运动, 坚持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 随诊2年未复发。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活动的最大关节, 且周围滑膜分布广泛, 构成多个滑囊, 故发生创伤性滑膜炎的机会最多[2]。它可由急性创伤、反复多次小创伤、劳损积累等原因引起, 是膝关节囊内衬滑膜在外伤后引起的滑膜非感染性炎症反应, 属无菌性炎性病变[3]。临床上有急慢性之分。部队各种训练容易造成膝关节急性损伤, 而工作繁重则导致膝关节长时间疲劳, 是慢性炎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 病机关键是风寒湿瘀内闭, 膝部经络阻滞不通所致。其急性者多为外伤, 离经之血凝滞筋膜, 与湿相结聚于肌腠, 留滞经络骨节, 而出现受病的关节沉重、胀痛。故本病以行气活血、利湿消肿为基本治则[4,5,6]。取内外膝眼、犊鼻、阿是穴直达病所, 以活血通络;足三里健脾益气化湿;血海补益气血, 化瘀通络, 以鼓舞正气, 抗御外邪;鹤顶祛风化湿, 用电磁波治疗仪照射, 可以温通经络, 共奏祛风除湿、化瘀止痛之功。推拿治疗有利于提高局部痛阈, 改善局部微循环, 促进病变部位血液供应和新陈代谢, 调节关节内压, 促进炎症积液的吸收和组织的修复。此方法简单有效, 特别适用于条件有限的基层卫生单位和社区医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管理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 195.

[2]冯乾.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J].中医中药, 2007, 4 (27) :79.

[3]唐刚健, 勒嘉昌, 柴晟, 等.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治疗近况[J].中医正骨, 2008, 20 (9) :717-718.

[4]憨兰.针药并用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35例[J].世界中医药, 2008, 3 (1) :65.

[5]黄庆录.手法和微波治疗小儿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09) :30.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头痛40例 篇7

1 临床资料

在40例患者中, 女15例, 男25例。年龄20~30岁7例, 30~40岁15例, 40~50岁18例, 病程最短20d, 最长70d。

2 治疗方法

针刺:患者取坐住, 以少阳经穴为主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 远端取穴为辅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 配合使用, 共奏疏经活络, 通行去血之功, 使头部经络诊“通则不痛”取太阳丝竹空, 角孙率谷, 风池, 外关合谷, 颞三针 (颞部耳尖古上2内位1针, 在此针的同一水平前后各旁开以分别为2针, 采用1.5的毫针斜刺) , 每次选取5个穴位治疗, 外感风邪加风门, 风寒加灸大椎, 风热针泻曲池, 风湿针泻三阴交;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祛浊, 通络止痛;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 补虚止痛;外感风邪, 痰浊上扰用泻法, 气血不足用补法, 加灸足三里, 急性头痛配合电针治疗, 取合谷、风池、太阳穴, 每次留针30min, 7d为1个疗程, 每7个月停刺1个月, 连续治疗4个疗程。

推拿:患者取坐住, 医者先用一指弹推法从印堂穴开始向上沿发际至头维, 太阳穴, 往返5遍, 然后按揉印堂、阳向、太阳、白令, 每穴约1min, 用指尖击发从前额部向反颈部反复叩击5min, 用拿法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住, 用拿法从风池穴拿至大椎穴, 反复操作3 min, 用一指禅握法治颈部两侧膀胱经, 督脉上下往足治疗5min, 用拿法拿风池穴, 肩井穴约2min。

3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无头痛、头晕、无眩晕、呕吐。好转:症状明显减轻, 休息不好时可能会出现头痛, 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32例, 占80%, 好转8例, 占20%。

5 典型病例

李某, 男37岁, 前额头痛3个月余, 旁及两侧及太阳穴, 痛时面红筋胀, 甚至恶心呕吐, 尤以午后为甚, 不思饮食, 小便黄, 服复方丹参片, 天麻素片未见好转, 中药10余剂未显成效, 查血压110/70mmHg, 舌尖有红点, 苔腻微黄, 脉旋滑, 针刺取太阳、风池加电针, 针后痛止, 后来疼痛主要集中在头部两侧, 换针风池, 合谷, 外关, 足临泣用泻法, 手足四穴均用上下交替捻转行针, 在此期间, 同时配合做头部推拿共治疗14次后, 头痛消失。

6 讨论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头痛 (器质性头痛除外) 疗效显著, 头痛主要以偏头痛较为常见, 多因外感或内伤引起气血不利, 经脉不调, 清阳不升而发生头痛, 尤其是内伤头痛, 需要一定的疗程, 对头痛剧烈或进行性加剧, 伴有恶心呕吐者, 应防止占住性病变, 在治疗期间, 配合推拿治疗, 疗效更佳, 但手法不应太重, 要多采用柔和的手法, 同时应注意平时保暖, 抵御外邪侵袭,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防止复发。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我院2007年3月—2009年9月针灸科门诊患者20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 其中男49岁, 女51例;年龄最小14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 (35±9) 岁;病程最短1 d, 最长1个月, 平均 (7.2±6) d.对照组100例, 其中男46例, 女54例;年龄最小14岁, 最大82岁, 平均年龄 (34±9) 岁;病程最短1 d, 最长1个月, 平均 (7.5±5) d.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实用神经医学》[1]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眉, 眼裂扩大,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患者鼻唇沟变浅或平坦, 口角下垂, 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鼔腮漏气。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 (2) 病程在1个月内者; (3) 年龄≥14岁。

1.4 排除标准

(1) 创伤、手术后、肿瘤、脑炎而致者; (2) 有严重的心、脑、肾合并症及精神病患者; (3) 不能按时针刺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 (1) 针刺治疗:主穴取风池、翳风、牵正、颊车、地仓、合谷、太冲、下关、承浆。目不合加阳白, 攒竹透鱼腰;面颊板滞加四白;鼔腮困难加四白透颧髎;皱额困难加攒竹透阳白。以上各穴, 除合谷、太冲可取任意一侧外, 其余均取患侧穴位。每次选5~7穴, 轮换交替使用。病久者可加大椎、足三里、关元。急性期 (7 d以内) 浅刺。恢复期 (7 d以后) 可行平刺透穴或斜刺。亦可在阳白、颊车两穴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每日1次, 每次30 min, 10次为1个疗程。 (2) 推拿治疗。医者在患者一侧, 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阳白、晴明、四白、迎香、下关、地仓往返治疗, 并用揉法或按法先患侧后健侧, 再配合擦法治疗。医者站于患者背后, 用一指禅推法施于风池及顶部;随后推拿风池、合谷。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取穴及针刺法同治疗组。

1.6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拟定,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 外观正常;显效:仅在笑时口角歪向健侧, 或皱眉时额纹患侧浅者;好转:自觉症状好转, 外观与健侧面颊比较有轻微不对称, 患侧眼闭合不紧, 口角轻微歪斜者。无效:治疗前后面部外观、症状、体佂无改变。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χ2=5.67, P<0.05, 2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比较χ2=6.74,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2组疗程与痊愈关系比较见表2.

χ2=9.26, P<0.05, 2组第一疗程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1, P>0.05, 2组第二疗程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40岁。2008年10月12日初诊, 右侧面部瘫痪7 d.患者7 d前因过节劳累后发觉右侧面部不适, 漱口漏水, 右齿颊间有残留食物, 遂到附近医院就诊。给予维生素B1、弥可保、泼尼松及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 因医生建议1周内不能进行针刺治疗, 但疗效不显, 遂来我科求治。自诉右侧面部无力, 漱口漏水, 进食时齿颊间常有食物残留, 睡眠欠佳, 患者情绪极差。检查见右侧额纹消失, 闭目露睛, 右鼻唇沟变浅, 人中沟向左侧歪斜, 右口角下垂, 鼓腮漏气。舌尖红, 苔薄黄, 脉数, 诊断为周围性面瘫。采用上述针刺法配合推拿治疗, 并将病情告知患者, 以解除其心理负担。1次治疗后即觉面部有所好转, 睡眠转佳;3次治疗后面部症状明显好转, 齿颊间不再有残留食物, 漱口基本不再漏水。8次治疗痊愈。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 确切病因尚未明确, 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 故一般认为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 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 属中医学“口眼歪斜”、“口痹”范畴。一般认为本病多因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脉络, 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病。针刺通过疏通经络, 来增加肌纤维的吸收, 加速血液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 使炎症渗出物得到吸收, 从而改善神经冲动的传递, 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 使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推拿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手法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并增强针刺的疗效, 使受损的肌肉和神经功能得以尽快修复,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于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据临床观察发现, 病程短, 即少于20 d的患者, 起效快, 疗效好, 治愈率高;病程长, 即大于20 d小于30 d的患者, 起效慢, 疗效差。治疗组中1例无效患者为病程30 d,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 患者性情急躁, 治疗效果差。临床中还观察到疗效与伴随疾病相关, 如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 则起效较慢, 疗效较差, 在治疗时需与患者说明这种相关性,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综上所述,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 不失为临床上一种简、便、廉、验的方法, 比单纯用针刺治疗效果佳, 起效快, 值得推广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何家荣, 马云翔.实用神经医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2:11-12.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篇9

【关键词】艾灸颈夹脊;悬钟;针刺推拿;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30-01

1.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临床诊断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对颈椎拍摄X线,发现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形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病变。

①颈型:颈后部疼痛、酸胀,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颈部肌肉紧张,僵硬感有压痛。②神经根型:一侧颈肩反复发作的疼痛、麻木。仰头、咳嗽时症状加重,手指麻木、活动不灵。压头牵拉试验阳性。③椎动脉型:与头颈活动相关,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觉障碍、耳鸣耳聋、头痛偏一侧,严重者可出现猝倒。引颈旋转试验阳性。④交感神经型:心慌、胸闷、手足多汗。⑤脊髓型:双侧下肢沉重无力麻木,有踩棉花感,逐渐发展行走困难。⑥混合型: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症状称为混合型。

本组全部病例共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25~68岁,平均46.4岁,病程8-15年,平均42.3年。其中颈型14例,神经根型18例,脊髓型6例,椎动脉型17例,交感型10例,混合型15例。两组病患相关资料用统计学处理后可知,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可见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的是艾灸颈夹脊与悬钟配合常规针刺推拿治疗:①针刺:选穴时,根据受累神经根的不同及不同辨证分型,选取有关经脉的腧穴。针灸的主穴有3个:风池、大椎、颈夹脊。配穴:曲池、手三里、合谷(上肢麻木酸痛偏桡侧);外关、中诸(上肢麻木酸痛偏尺侧);肩井、曲垣、肩、肩外俞、天宗(肩背酸痛);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昆仑(下肢麻木酸软无力);印堂、太阳、天宗、合谷(头痛头晕)。操作手法:针刺以提插捻转,中度刺激手法为主,每次针刺事件10~20min,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对年老体弱者用补法,有外伤血瘀剧痛者用泻法。②艾灸:在前述针 刺过程中,当留针 30min的时候,应同时进行艾灸处理,将艾条悬起后对病患的颈夹脊与悬钟行灸处理各30min,直到患者的皮肤出现红晕为止。对照组则单纯采用针刺推拿治 疗 ,其具体的治疗方案与观察组的针刺相同。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有如下几个方面[2]:①颈椎生理曲度测量主要参照 Borden氏法;②疼痛 评分的测定主要采用的是VAS疼痛计分法;③压痛积分的测定则为:无压痛—0分,轻压痛一1分,明显压痛一 2分,重度压痛,按压时有退缩反应一3分。

1.4疗效标准

治愈:病患的症状及阳性体征皆消失,治疗之后疼痛积分不高于1分。显效:病患的症状及阳性体征得到明显的好转,治疗之后疼痛积分下降2/3及以上。有效:病患症状及阳性体征得到改善,治疗之后疼痛积分下降1/3~2/3。无效:病患症状及阳性体征均无改善,而治疗之后疼痛积分下降1/3以下。其中总有效率一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 SPSS 13.0 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两组患者的均衡性检验采用χ2检验的方法,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边角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病患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Borden氏值对比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Borden氏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属慢性病,自我保健,建立良好地行为方式是预防治疗颈椎病的重要途径。经常活动颈椎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达到预防式缓解颈椎病目的。①工作之余多做颈部保健操,加强颈部功能活动锻炼,活动量由小变大,以适宜为原则,切忌急剧大幅度的剧烈活动;②睡眠时,宜选择质地柔软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枕头,一般以10cm左右为宜。③改变高卧位看电视、看书的不良习惯。采用以上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逐渐养成一种健康行为习惯,可以有效以减少颈椎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肖清宁,王晓磊.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药. 2012(03)

[2]雷芳志,孔雅君.颈深丛阻滞治疗颈型颈椎病[J]. 吉林医学. 2010(04)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病例均为清远市清新县人民医院住院或者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5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35~70岁, 平均52.5岁;病程5d~3年;左侧18例, 右侧15例, 双侧2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9例;年龄37~72岁, 平均54.5岁;病程1周~3.3年;左侧13例, 右侧17例, 双侧5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病例纳入标准

本组所有病例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1]: (1) 有过劳、外伤或受寒冷的病史; (2) 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 (3) 发病多为隐袭性, 无全身症状, 无局部红肿; (4) 肩部疼痛, 以肩关节外展及上举时加重, 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 (5) 后期疼痛缓解, 但关节功能仍受限, 日久可伴三角肌萎缩; (6) 压痛点常见于肩峰下滑膜囊、肱二头肌长头腱、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7) X线检查, 早期多为阴性, 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偶有肩袖钙化点。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针刺治疗取穴

(1) 选择阿是穴, 也就是痛点, 一般在肩关节周围找到较为明显的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 以痛点为中心, 用华佗牌一次性2寸毫针直刺, 然后围绕这个痛点, 用同样尺寸的针, 针尖方向与皮肤呈15°夹角斜刺1~1.5寸, 取加强疗效的作用, 得气后行捻转手法, 留针30min, 其间每10 min行针1次。 (2) 取局部取穴位, 以阳经为主, 肩髃、肩井、肩内陵、阳陵泉、曲池、外关、合谷、关元, 另外还可以根据经验选择针刺天宗透秉风, 条口透承山等。患者取仰卧位, 选择穴位后常规消毒, 选用华佗牌一次性1.5寸毫针, 针刺以上所选择的穴位, 直刺或斜刺, 深度1~1.5寸。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行捻转手法, 留针30min, 其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 10次1个疗程。

1.3.1.2 推拿手法治疗

(1) 患者端坐, 患肢放松下垂。施术者站在患侧, 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 另一手用滚法或一指禅推推法施术, 重点在上臂内侧、三角肌部和肩前部。在肩前部及三角肌施滚法时, 另一手可配合让患肢的被动做外展和旋内、旋外的活动。如施术时患者感到疼痛, 肩臂肌肉紧张, 不能放松, 从而影响治疗者, 则医师可瞩患者采用仰卧位, 患肢微外展的同时屈肘90°, 术者一手握住其腕部, 另一手用滚法施于上臂内侧、三角肌部和肩前部。两手协调配合, 使肩关节不断做旋内、旋外的活动。 (2) 坐位, 接上势。施术者的一手在患侧肩的后外侧、腋后部施以滚法, 另一手协调性地让患肢做旋内后伸, 在操作过程中, 施术者的动作要轻柔、缓和, 幅度可以慢慢加大, 切忌动作粗暴, 以免引起患者疼痛, 发生躲避反应, 耽误了治疗。 (3) 术者站于患侧后方, 依次力量由小到大、由深到浅地揉按肩井、乘风、天宗、肩贞、肩内陵诸穴。夜间施者, 天宗穴可做重点按揉。 (4) 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 以放松肩关节。拿肩内陵、曲池、合谷。

穴位和局部推拿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采用肩关节周围痛点封闭

患者采取坐位或者仰卧位, 常规消毒, 严格要求无菌操作, 选3~4个较为明显的压痛点, 用2%利多卡因3m L+强的松25mg+维生素B12 0.5mg+维生素B1 100mg, 再加入注射用水15m L, 在痛点注射, 每点3~4m L。疼痛解除后即行功能锻炼。根据病情每周1次, 4~6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可知,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4.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是肩关节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行性变引起的, 该炎症有一组临床症候群, 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以及肌肉萎缩。这一些症候群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肩部外伤、慢性劳损或者感受风寒等有关。经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肩关节功能障碍主要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粘连等病理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五旬之人, 由于正气逐渐亏虚, 最终不足, 营卫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渐虚, 若肩部保暖不够, 感受到风寒, 或者过于劳累, 也可能因为长期偏侧卧位, 使肩部的经脉长期受压迫, 导致气血不通畅, 不通则痛, 产生了肩痹。肩痛日久, 患者因为疼痛不敢活动, 这样进一步导致局部运行气血瘀滞, 加重患处肿胀粘连, 最终关节僵直, 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肩臂不能举。针刺可以达到输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肩部是手足三阳经交汇的地方, 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所以针刺时取肩关节附近三阳经的穴位。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调整阳明经, 可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 通则不痛。

推拿手法治疗是目前治疗肩周炎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运用手法逐步松解关节粘连, 增强肩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物质及代谢产物的消散吸收, 促进新陈代谢增强, 使纤维化的软组织得到修复, 逐渐向弹性发展, 恢复筋脉和肌肉的活动。另外, 对于肩周炎患者还要注意肩部保暖, 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避免过度疲劳, 减少愈后复发。还要鼓励患者多做鼓励患者做外展和内收、前屈和后伸以及旋转等自身功能锻炼。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 采用中医疗法 (针刺及推拿手法) 治疗;对照组35例, 采用单纯痛点周围西药封闭治疗。结果 痊愈23例 (65.7%) , 显效10例 (31.25%) , 好转2例 (3.05%) 。总有效率100%, 治疗时间最短5d, 最长1个月。治疗组结果, 痊愈15例 (46.9%) , 显效8例 (25%) , 好转5例 (15.6%) 。总有效率84.4%,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中医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肩周炎,针刺,推拿

参考文献

上一篇: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下一篇: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