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生

2024-09-28

西医学生(共12篇)

西医学生 篇1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 可使学生多学一门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技能, 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 但不注意学生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其效果则差强人意。本人对学生心理变化做了一些总结, 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以供同道商榷。

1 学生学中医心理变化

1.1 开课前, 对中医充满好奇与不信任共存

学生毕竟生活在中国, 多多少少接触过中医, 现在学校里开设了这门课程, 对学生来说, 第一次接触到新鲜事物时, 都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想知道八卦、阴阳、肾亏这些听过又不甚了解的东西是什么, 学中医是不是会很好玩, 能象小说里说的悬丝诊脉、刮骨疗毒、起死回生那么神秘又有效吗?但学生在觉得好奇新鲜的同时, 却并不完全相信中医, 持一种怀疑态度。这是他们在学习中医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西医的基础知识, 很容易将所学的有限西医基础理论与中医理论对号入座, 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造成的, 也是现时不少自然、社会学者认为中医不符合逻辑关系, 不科学的观点和思想影响了学生, 使他们逐渐产生中医不科学的观念所造成的。

1.2 开课后, 存在想学好学懂又厌恶学习的心理矛盾

我曾在开课之初统计上课出勤率超过90%, 这说明学生存在主观上渴求知识, 有想学好学懂知识技能的愿望。但客观上, 目前教材内容多, 课时偏少, 学科跨度大, 中医理论模糊抽象, 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 概念难以理解, 各种定义和术语读起来绕口晦涩, 理解与记忆难度极大, 听课似懂非懂等又让学生感到中医学习起来乏味无趣, 抱怨中医“玄奥”、“难学”, 产生了厌学情绪。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调查后发现:84.62%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中医课, 66.58%有兴趣学习中医, 51.29%表示学习枯燥[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调查显示49.6%学生有兴趣, 87.3%表示中医有用[2]。南昌大学一附院的学生中52.2%有兴趣学中医, 但超过50%的人觉得枯燥[3]。我曾对150名学生调查, 同意中医有用的占81.33%, 有学习兴趣的为56%, 但觉得学习枯燥的占68%。可见, 中医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是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因。

1.3见习实习时, 存在跃跃欲试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心理

通过课中病例分析及见习实习所见所闻, 学生对中医的有效性还是能做出肯定的评价的。在临床实践阶段, 学生希望通过亲身操作来检验学习效果, 证明中医理论在医疗过程中是否正确。然而, 由于所学知识未能融会贯通, 往往又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

2应对学生学习中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2.1课前预热

考虑到刚接触中医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是一片空白, 传授知识时应采取由浅入深的策略。在开课前, 中医教研室可在学校宣传栏内张帖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关于中医知识的海报, 或开办一些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来阐释中医奥秘的中医讲座, 通过这样一些预热的方式, 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初步认识, 产生好感, 增加学习的兴趣, 消除不良的思想对学习的阻碍。

2.2教学改进

应充分肯定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好学懂中医的主观意愿的, 只是学习上的枯燥乏味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这时应满足学生的需要, 避免厌学情绪发生。在目前教学内容不能减, 教材不能变, 课时不能增等情况下, 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要把枯燥乏味、深奥抽象的中医理论、概念、术语讲授得娓娓动听、浅显易懂、易理解、易记忆、会应用, 就需要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改进。教师要修炼深厚的中医功底, 还要了解西医;要掌握中医最新的前沿资讯, 还要跟得上西医学发展的脚步;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只有自足, 才能施人。在教学观念上, 除了以往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外, 现在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要让学生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和远期应用的实际能力, 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已不能适应当今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差。可采用目标教学的模式, 能使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明确学习的目标, 使教学活动有序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采用问题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法, 能加强师生互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课堂当场消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中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有的放矢、前后呼应, 这样, 学生接受的知识就容易形成系统。课中不时变换讲课形式, 适当穿插一些有关的轶闻趣事和临床事例, 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知识加深印象, 也便于记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 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 使教学生动有趣, 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述望诊尤其是舌诊时, 运用数码相机在临床上拍摄或运用扫描仪从其它媒体得到典型的常见的生理病理舌象, 通过计算机处理,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形式演示出来。讲述脉诊时, 可结合现代的脉象仪,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各种典型的病理脉象真正的手下感觉, 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 大大节省讲述时间, 学生感觉易理解及记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重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临床见习实习中

所谓刀不磨不快, 学不用不牢。学生都有一种学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怎么用的疑问, 总有一种尝试用实践去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冲动。充分满足学生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愿望, 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临床见实习中, 是克服他们跃跃欲试又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心理的关键。在见习实习带教时, 鼓励学生从这一刻起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来看待, 能使学生克服羞涩的心理, 从而大胆主动地面对患者。要精心安排好临床病例, 对学生仔细讲述整个诊疗过程, 以及中医的各种理论在诊疗中如何应用, 如何贯通。如通过对用宣肺法使患肺病又便秘的病人得以通便这个病例的讲解, 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道理。让学生亲自体验舌诊、脉诊、辨证在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看到应用中医治疗的良好效果, 从而提高学习中医的热忱。除了带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实践, 还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 通过各抒已见、去伪存真的探讨, 帮助他们的知识在脑中强化、交融。然后遣方用药, 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应用中医治病的成就感, 有助于中医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厌学中医的心理有自身的原因, 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造成。中医教育者应换位思考, 以学生的角度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然后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作出适应学生需要的改进, 积极消除影响学生厌学中医的外部因素, 以此改变学生自身的思想壁垒, 学生学习中医的热忱一定会从新燃起的。

摘要:通过对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以期达到满足学生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学,学生心理,教学改进,西医院校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李展, 何源浩, 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9) :62-63.

[2]董克礼, 罗柳阳.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1) :217-219.

[3]肖甫媛, 郭健, 陈蕴珍, 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J].中医杂志, 2007, 48 (1) :81-82.

西医学生 篇2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篇3

+中医西医有什么区别?

记者: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有什么差别?

陈可冀:这是属于比较医学的范畴。从理论上讲,中医多从宏观角度出发认识问题,讲究文化理论属性,强调整体性以及哲学层面上的思辨性,似可称为整体医学。而西医相对来说,讲求从微观着手看问题,十分注重微观的改变,当然也不是不讲整体。

从诊断方法上来说,中医一般是外内法,通过察看人的气色、舌象等外部现象来分析身体内部的病变;而西医则是用内外法,比如,肝肾功能不好,就会通过一系列内部检查来验证病人面部气色以及其他的异常变化。

从治疗手段上看,西医多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或手术等疗法,有关药物的成分很具体和明晰;而中医则多用天然药,较多运用非创伤性疗法。中医注重病人的主观感受,医生凭借“望、闻、问、切”进行诊疗;而西医则比较注重客观指征,比较注重“证据”,现在更强调循证医学的“证据”,比如,体温摄氏40度即为高烧,摄氏37.2度就是低烧……很具体。

记者:不少老百姓生病后,总是在想或问:“我是看中医还是西医?哪个会好得更快?”有人回答:“有病看西医,养生重中医。”那么,生病之后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呢?

陈可冀:这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不好。从理念上看,西医讲求群体预防,中医则讲求个体养生。但是,中医也注重预防,如《黄帝内经》提倡“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的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也是很先进的。因此,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这只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化。

中西医治疗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治病救人。无论何种医学的形成都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医形成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因此,人们重视宏观、整体地看问题,整体性强。而西医形成于科学技术发达的近现代,能够对病人进行很多的检查,因此更易于观察微观层面的变化。所以,两者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治疗疾病备有优势

记者: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谁为主轴呢?

陈可冀:这要视具体病情而确定。比如,非常严重的疾病,在治疗的某一个阶段可能是以西医为主,在其他阶段也许又以中医为主。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不一定谁总是当主角。比如,一些功能性疾病(疲劳无力等),表现为浑身酸软,西医检查可能未见异常,查不出什么问题,只好让病人尽量多休息;而中医则常常认为这是气虚的一种表现,可以开些补气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现在证明,这类补气药确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再比如,冬春、秋冬爱感冒的人。提前服用有一定补气作用的玉屏风散,就能够有效的预防。又比如,有的病可能呕吐很厉害,什么也吃不下,怎么办呢?西医便可以通过静脉点滴的方法,给病人补充一些必需的营养。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主次,某些情况下当主角,某些情况下还得甘当配角。

记者:中医常说的精、气、神等听起来很“玄”,有人还说,中医的有效性有偶然因素在内,缺乏量化的指标,对此,您怎么看?

陈可冀:相对来说,西医常从局部病变人手,多采取一定的对抗性治疗手段,中医则是更多地强调调节整体的功能,中医复方作用常是调节性的,如调节免疫功能,等等。中西医的诊疗思路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诊疗过程中,两者应该参照地去用,不可偏颇。中医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它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于中医和西医,既不要过分强调它的不同,也要注意它的相同,即求异也求同。中医理论里讲求人体的和谐,所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等;亦讲求“交泰”,即首先要讲一样的东西,再讲不一样的东西,两者是不矛盾的。这就是我们日常提倡的先要“合众”,再讲“与众不同”,是一个道理。中西医结合是因为现代医学进步了才出现的,应当优势互补,绝不可误解为“中医西化”。说到底。还是“继承不离古,发扬不离宗”,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东西都要为我所用。确实,中医很久以来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缺少量化的指标,而科学是强调定性定量的统一。所以,最佳的治疗决策应当是循证医学与专家经验的完美结合。

记者:中医如何适应循证医学的发展呢?

陈可冀:现在,国际上讲求循证医学,就是说,任何诊断、治疗方案都要有证据来证实或佐证。证据怎么获得呢?就是要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有合理对照的研究或实验来取得证据。但中医特别重视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中医如何与循证医学实践结合,这是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一大研究课题。

其实,“专家经验”也能算是一种“证据”,但只能算三级、四级证据,如果专家经验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便可以上升为一级证据了。所以,中医的“专家经验”也是循证医学的一个层次。中医的长期临床经验应该受到更充分的重视,既要重视客观标准,又要重视主观经验。我国中医界已经开始向着循证医学方面发展,国家“十一五”重大疾病的攻关项目很多就是根据循证医学设计的。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记者:中医+西医就是中西医结合吗?

陈可冀:虽然有的病,单纯用西药可以治疗,有的病用中药可以治疗,但是,很多病需要综合治疗。比如对肿瘤的治疗。就常常需要中西医综合治疗。化疗、放疗的时候“敌我不分”,不管是正常细胞还是肿瘤细胞可能都被杀死,这就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遭受重创。如果此时加点补气养阴的中药就很管用,能减少不良反应。很多临床试验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是。有时候中药、西药联合用药也可能有坏处,有的药物是不能用在一起的,因为,药物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合物。国际上已经陆续成立了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机构,我国目前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重视程度和具体实践还不够。

记者:中医的发展相对较慢,主要是什么原因?

陈可冀:最主要的还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有些时候对不同的意见缺乏宽容性。虽然在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上早已达成一致,但是在关于中医药的“创新、国际化”方面的分歧却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争论。我觉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出路。当然,“古为今用”不是食古不化,“洋为中用”更不是食洋不化。

记者:应该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呢?

陈可冀:所谓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继承、整理、研究、发展传统医药学。不可以误解为是用“西医改造中医”,更不是去“取消中医”,中西医应当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当然,中医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如若结合再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成果当可拭目以待。

西医学生 篇4

1 培训基本情况

1.1 课时安排

利用晚上和周末课余时间, 分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两部分上课, 理论5周, 每周4学时, 实践12周, 每周教师授课2学时, 学生自己练习2学时, 总学时约70学时, 第13周考核。

1.2 教学内容安排及授课方式

理论授课采用大教室合班上课, 理论课中讲解推拿概念和特点、简史、流派、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注意事项、异常情况处理和推拿介质等推拿学基础知识;然后讲解操作难度大的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推法、拿法、摇法、扳法等手法的基本概念、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临床应用。推拿的诊断方法因新生无临床基础没有讲解。

实践课采用小班小组练习方式, 每小班40人左右, 分10组, 每组4人。讲授练习基本手法8周, 配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自己的练习 (有高年级学生在旁指导) ;讲授并随堂练习保健推拿操作套路4周。

1.3 考核方式

采用抽取答题卡方式, 每卡5题, 2题理论问答, 3题手法操作题, 每题20分, 总分100分, 考完后对学生提供正确答案, 以考促学。

2 考核结果及其分析

2.1 考试结果

考试结果如表1。

2.2 结果分析

缺考22人, 占13.84%, 这是给了最后补考机会后结果。原因分析:有部分同学报名时随大众, 不是真正来学推拿的;学习中发现推拿是体力劳动, 手法练习比较累, 逐渐放弃;有些同学有其它安排忘记或放弃了。

不及格为63人, 占39.62%, 及格96人, 及格率为60.38%, 若除去缺考的22人, 及格率为70.03%;低分段人多, 高分人少, 60~79段85人, 占53.45%, 90分以上仅2人。从教学及考核过程中分析如下:

结果显示, 理论学习效果较差。许多同学考核中不明题干意思, 答非所问, 有些同学一个临床应用都说不上。原因分析: (1) 对理论课不重视, 有些同学是奔着推拿实践课来的, 理论枯燥难理解, 兴趣缺失; (2) 新生无基本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 理解内容较困难,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 上课时间为业余时间, 自己另有安排, 主观缺课。基于以上3点, 理论课逃课现象严重, 又是大合堂授课, 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实践操作部分考核中出现问题: (1) 知道操作不知道名称; (2) 不知道操作要领; (3) 操作体位摆放不正确; (4) 操作不熟练、不柔和, 没有深透和持久, 力度把握不好; (5) 不同专业差异大, 高考体育生的运动人体专业学生操作上手最快, 临床、康复治疗和护理专业次之, 药学、公管、英语等专业最差。

就其原因分析: (1) 操作练习上课不认真。授课手法操作先讲解再示教, 讲解中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 练习时依样练习, 出现会操作不知道名称、不明操作要领现象; (2) 练习强度不足。新生兴趣变动很大, 推拿练习是需要恒心和耐力, 真正练习是比较辛苦的, 部分新生在家未受过苦, 练习中一旦手腕酸痛就停止练习, 不能够按时按质完成训练任务; (3) 医学基础知识差。解剖课与推拿课在同时开课, 讲解到解剖位置和术语时, 学生听不懂, 出现在考试中有解剖术语理解不了和不知摆体位现象; (4) 身体素质个体差异大。体育生身体基础条件好, 对动作要领的把握快, 在相同的时间内教学效果更好; (5) 班组差异大。操作上手快和肯下苦功同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先锋带头作用, 同组同班的同学相对手法就好, 练习时也愿意下苦功。

3 教学体会

通过对大一新生半年来授课, 为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和教学效果, 笔者有如下教学体会:

(1) 兴趣引导把学生“留”在教室内。

注意结合新生的特点, 少讲解专业性强的专业术语, 多讲生活用语, 便于理解;举例要照顾学生的成长经历中见闻, 避免学生听后茫然;多穿插临床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临床的方方面面。

(2) 注意控制难度, 避免学生知难而退。

大一新生无中、西医的基础和临床知识, 讲解太浅专业性、系统性体现不了;讲解太深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 会放弃学习, 注意贯穿以前生物中人体解剖和生理内容讲解。

(3) 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注意交互穿插, 环环相扣。

在理论课中穿插实践操作, 实践课中贯穿理论学习, 理论和实践课时相对应, 不可脱节[2]。

(4) 注意模范带头作用。

发现上手快, 操作好学生注意多加鼓励, 积极正确利用学生“攀比”心理, 形成互帮互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5) 考核方式调整。

本次考试5个题目中理论问答2个, 分值40分, 得分偶然性较大, 教学效果差异体现不明显, 今后改为笔答试卷, 分值仍占40%, 题量增加, 涵盖面广, 减少考核结果偶然误差;3个操作题目注意难度和体位摆放的调整, 尽可能均衡。

摘要:推拿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除了中医院校的部分专业开设有该课程外,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很少单独开设推拿手法课程。针对其教学和考核过程, 撰写教学体会, 以期与同行交流, 促进推拿手法的教学和传播。

关键词:西医院校,推拿手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义凯, 李世杰.综合性医科大学开设推拿学选修课的必要性[J].按摩与导引, 2002, 18 (6) :62-62.

西医学生 篇5

2017年8月16日—17日,我院接受了江苏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复核评审,评审组分别由来自南京、苏州、泰州、南通、徐州等地市的12位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江苏省中医院章亚成副院长任组长。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静副主任、中医处蔡旭兵处长和操海明调研员,以及我院全体院领导班子出席了评审汇报会和反馈会。

在16日上午举行的汇报会上,专家组首先听取了刘万里院长对我院工作情况的总体汇报。王静副主任代表市卫计委讲话,她指出,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市属医院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医结合医院,也是南京城东地区唯一的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两个唯一”充分体现了这所医院的重要性,市卫计委高度重视本次复核评审,希望医院珍惜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诚心、虚心地向各位专家学习、请教,通过专家们的“望闻问切”和“联合会诊”,找到医院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复核评审为契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最终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把医院的综合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南京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汇报会结束之后,专家们分组进行了实地检查。各组专家通过查阅台账、现场考核、对管理人员及员工访谈等形式,对我院在发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优势上所做的管理、临床、重点专科、药事、护理、检验、输血、病理、影像、院感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评审。

西医防治睡眠障碍 篇6

郭兮恒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睡眠呼吸病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睡眠呼吸诊疗室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1988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睡眠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第一位从事睡眠呼吸疾病研究工作的研究生,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睡眠呼吸疾病诊治的专业医生之一。

1989年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2年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1994年成为中国唯一的美国睡眠研究会和美国疾病协会会员。1997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

从事睡眠呼吸疾病专业研究和临床工作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中华系列杂志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经常在国内外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睡眠呼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失眠症

失眠症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易醒、多梦、早醒、白天思睡感到疲乏等。失眠症可单独存在,也可以为其它病症的表现之一。就个体而言,可能是多种因素掺杂、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及用药史、社会和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均与失眠发病有关系,且临床表现类型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导致失眠症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外界因素导致的失眠、内源性因素导致的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活性物质导致的失眠、精神疾病导致的失眠、睡眠-醒觉节律紊乱性失眠。

失眠症的治疗原则包括消除导致失眠的各种原因、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阻止短暂性失眠进展为慢性失眠。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症,包括各种行为干预疗法。

睡眠卫生教育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与规律,避免睡前吸烟、饮酒、饮茶、喝咖啡等,日间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加深睡眠。

刺激控制训练只在有睡意时上床;若在20分钟还未入睡,应离开卧室,有睡意时再回到在床上;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如看电视、工作、阅读等;每日清晨应定时起床,以此可稳定睡眠-觉醒节律,提高睡眠效率。

睡眠约束通过减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促进形成规律性睡眠时间,以达到巩固睡眠的目的。

认知疗法需要特殊培训的医师来改变患者对失眠症的不正确看法,使其打消顾虑、配合治疗。

其他方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可减少觉醒,光疗对治疗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如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时相前移综合征、时差反应有较好的疗效等。

药物治疗方法

催眠药的主要疗效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诱导入睡和改善睡眠质量。因此,催眠药是治疗短暂性失眠症和慢性原发性失眠症的首选药物。对于能够找到原因的继发性失眠症,催眠药可作为辅助疗法。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使用最低有效剂量,从最小剂量开始、以最小药量达到满意的睡眠;间断给药(2~4次/周);短期使用(常规用药不超过3~4周);逐渐停药(每天减原量的25%),防止停药后失眠反弹;药物疗法应与良好的睡眠习惯相结合;当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时,医生应对其进行定期随访,以确定催眠药是否依然有效、有无副作用的发生 。

催眠药的选择可根据失眠的类型与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以入睡困难为主的患者应选用短效药;夜间睡眠表浅、易醒者可选用中效药物;夜间睡眠易醒和早醒者应使用长效药物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失眠者应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精神异常所致的失眠者应使用抗精神病药。

理想的催眠药物标准应具有迅速诱导入睡,不妨碍自然睡眠结构,白天无残留作用,不影响记忆功能,无成瘾性和宿醉反应等特点。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慢性失眠患者的发生发展与长期不正确选择使用催眠药有关。因此,我们强调药物治疗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睡眠时发生的上呼吸道狭窄和塌陷导致气道阻塞,表现为睡眠时有反复呼吸暂停,伴有缺氧、鼾声、白天嗜睡等一系列表现。由于低通气或呼吸暂停引起反复发作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导致心肺和其他重要生命器官并发症,甚至发生猝死。因此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有潜在致死性的睡眠呼吸紊乱性疾病。

非手术治疗

基本治疗包括戒除烟、肥胖者减肥和控制饮食,肥胖者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几率比正常人大三倍,因此应纠正患者饮食、生活不良习惯,增加运动量,积极减肥。

患者平卧睡眠时,致舌根后坠造成气道阻塞,加重呼吸暂停。鼓励患者控制睡眠姿势,避免仰卧位,可以缓解症状。

另外通过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戴各种矫治器、吸氧以及药物治疗也可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症状。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和消除气道阻塞,防止气道软组织塌陷。选择何种手术方法要根据气道阻塞部位、严重程度、是否有病态肥胖及全身情况来决定。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鼻腔手术,舌成形术,软腭悬雍垂咽成形术,气管造口术,正颌外科矫形术,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微创手术等。

嗜睡症

嗜睡症为白昼睡眠过度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器质性睡眠障碍,主要临床特点是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睡眠发作不能用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清醒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每天发生并持续1个月以上或反复睡眠发作,影响工作或家庭日常生活;还需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白天嗜睡。发病年龄从儿童到成年都可发病,十岁左右是发病高峰的年龄。其病因仍然是一个谜,可能与下丘泌素系统异常有关。

嗜睡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白天过度嗜睡的症状:患者常会抱怨因过度嗜睡而感到疲劳以及不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轻者只是精神恍忽,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还能照常进行。中等度者在精神放松时,例如吃过饭后、看电视、听音乐和坐车时容易睡着。重度的病人即在必须全神贯注的场合下,例如站立值勤、吃饭、开车,与重要上司、客户会谈,也会无法控制地睡着。白天过度的睡意会使人丧失应有的能力,记忆力下降,因此大大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嗜睡引起的视觉障碍可能尤为使人感到不安。一半以上患有嗜睡的人都会同时发生记忆力下降或记忆中断。在这些阶段中,嗜睡患者当行走或驾车时会不知所措、胡言乱语或撞车发生交通事故。

嗜睡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对症治疗、调整心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药物治疗。患嗜睡症后,太不必过于紧张。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使自己的心身得到兴奋。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唱歌等,主动与别人进行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每天给自己制定好生活学习工作计划,努力给予完成等。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嗜睡,可以通过择机补充睡眠来缓解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有规律的小睡和良好的睡眠习惯控制嗜睡症状。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必须由专业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对症治疗了。

睡眠行为异常和运动障碍

睡眠行为异常

睡眠行为异常可发生在非动眼睡眠和动眼睡眠期,在非动眼睡眠期有错乱觉醒、梦游、夜惊;在动眼睡眠期有梦魇、睡眠瘫痪、睡眠行为异常等。

错乱觉醒常见于儿童,好发于睡眠不足者,多发生在夜间前1/3睡眠期,在患者正处于睡眠的三期被叫醒或觉醒时,患者的行为动作似为清醒状态,但其意识状态并非完全清醒,表现为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精神活动迟缓、反应迟钝、语言颠倒及行为怪异,通常伴有躁动表现,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次日对夜间发生的事毫不知晓。

梦游多见于4~8岁的儿童,成人较为少见,多发生在入睡后的1~2小时内,出现次数少,每次持续时间较长,表现为从睡眠中起床,双眼凝视,可出现许多复杂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漫无目的地游走,但步伐缓慢且能避开障碍物,有时手中还持有玩具,衣衫不整且喃喃自语,可较容易地回到床上,并很快继续入睡。整个过程约持续10~30 分钟,清晨醒后对夜间发生的事毫无记忆。发病诱因包括睡眠不足、发热、过度疲劳、服用安眠药及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梦游症患者,应引导其回床睡觉。如发作频繁,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成人梦游症患者,多数存在精神心理方面问题,除给予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心理治疗。

夜惊多见于2~5岁的儿童,常见于睡眠开始阶段,表现为患者下肢肌肉或全身的突然短促抽动,发生时伴有恶梦,从睡眠中醒来,惊慌失措,手足乱动,伴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完全不能安抚的大声哭、吼,持续10分钟左右入睡,事后不能回忆,脑电图无异常。

梦魇可见于5%的正常人,12岁以前的儿童多见,发作多在黎明前,发作是以恐怖不安或焦躁为主的梦境体验,表现为从梦中突然惊醒,进入焦虑状态,有死亡的恐怖,然后突然醒来,立即清楚,能详细复述发生恐怖的细节,无发作后状态,无遗忘和自主行为。几乎半数以上的成年人都曾有梦魇的经验,通常以边缘性人格且情感脆弱的女性为多,精神刺激或非同寻常的事件如车祸、战争、性侵害等易造成重复性梦魇。

睡眠瘫痪又称睡眠麻痹症,指患者刚入睡或觉醒时出现身体欲动及欲呼不能的恐怖性体验,此时患者意识清楚,可伴有视幻觉,需要他人碰触一下其身体即可。美国的一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单纯睡眠麻痹症的发病率高达40%~50%,多为偶发,少有连续性发病者,发作性睡病者除外。多发生于睡眠不足、昼夜轮班或倒时差者。

睡眠行为异常是与梦境相关的肢体或躯体的肢体行为活动。这种行为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有自残或伤及床伴的危险;与梦境有关;导致睡眠中断。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青人少见,发生于后半夜,为粗野的行为异常,如大声吼叫、过激行为,醒来时述说所做的梦,是神经系统变性病如帕金森病和多系统性萎缩的早期表现。该病对氯硝西泮治疗反应良好,但需长期服药控制。

睡眠运动障碍

睡眠运动障碍包括:磨牙、小腿抽搐、周期性腿动和不宁腿综合征。

磨牙症指在睡眠中反复磨动牙齿、发出令人不舒服的声音,磨牙的同时伴有规律性的咀嚼样动作,干扰同室者的睡眠。儿童和年轻人多见,成人磨牙症通常与情绪及精神压力有关,或存在牙齿及下颌疾病。夜磨牙是和觉醒有关的现象,磨牙者的暂短觉醒次数较非磨牙者明显提高。

对于严重磨牙症患者,应采取戴牙套以保护牙齿,对存在有异齿或上下腭的咬合异常者应予矫正治疗。如磨牙由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给予相应的心理及行为治疗。由于磨牙时肌肉过度收缩,肌肉松弛训练也是一种对症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近年来逐渐报道的,主要着眼点是试图调整口颌面运动障碍和肌肉张力失常,局部使用肉毒杆菌毒素对治疗运动障碍有效。

小腿抽搐神经肌肉异常兴奋引起的腿部肌肉或肌群痉挛,此时肌束的牵拉强度明显大于肌肉正常收缩时肌束的牵拉强度,出现酸胀或疼痛的感觉,可持续十秒至数十秒,可见于任何年龄,多与疲劳、寒冷、低血钙、血流因素有关。周期性肢动,多为成年期发病,女性多见。为下肢的节律性抽动,一般每次发作数秒,间隔几秒或十余秒,连续4次以上,与脊髓的多巴胺有关,补充多巴胺制剂或氯硝安定治疗有效。

不宁腿综合征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20~40岁之间,以男性居多,一般发生在夜间或休息时,出现在膝踝间深部难以忍受的不适感,短暂而不持久,常影响夜间睡眠和休息,必须不断地拍打或按摩小腿,需下地行走或热敷才可暂时缓解,故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该病未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常造成误诊或漏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多巴胺系统异常、铁缺乏有关。

诊断需符合4个基本条件:

1有活动双腿的强烈愿望,且常伴有腿部的不适感觉;

2多于休息或静止状态如坐位、卧位时出现症状;

3持续运动腿部,如走动、屈曲双腿、捶打等可使症状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

西医学生 篇7

关键词:西医学生,中医教学,问题

西医学与中医学是当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两大医学体系, 一齐效力于我国的卫生医药事业, 共同服务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疾病诊疗。临床实践已经证明, 一些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 在服用西药对症治疗时, 配合中医辨证治疗, 疗效比单纯用西药或单纯用中药更佳[1]。是以不论是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是西医医院, 目前都在广泛使用各种中成药和中医特色疗法。因此, 对医学院校中的西医专业学生开展中医基础知识的教学, 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我院中医科成立“中医学教研室”已有4年, 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定向生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 通过课堂授课以及临床见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课程知识, 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2007级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一共33名, 其中男性14例, 占42.4%;女性19例, 占57.6%。年龄20-23岁, 平均 (20.8±0.8) 岁。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生33例, 占100%。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3例, 占100%。生源地为大陆学生33例, 占100%。被调查对象在接受《中医学》课程授课以及本次调查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三年半的西医课程, 具备一定的西医理论知识基础, 且均在同一班级学习, 均由我院中医学教研室的相同5名教师进行《中医学》课程授课, 便于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代表性。

1.2 调查内容

依据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要求和相关规定, 针对我院中医学教研室5名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质量调查问卷, 一共10项指标:①严格守时, 仪表端庄, 以德育人;②准备充分, 态度认真, 作风严谨;③讲课有热情, 精神饱满, 有感染力;④内容完整, 概念准确, 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⑤内容充实, 信息量大, 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⑥恰当运用基础理论, 联系临床实际;⑦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 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⑧内容娴熟, 运用自如, 对难点问题的讲解深入浅出, 易于理解;⑨用语规范, 语言生动, 启发诱导,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互动性好;⑩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具。

1.3 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表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据5-Likert scale[2]进行量化赋值: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 对应赋值分别是1.0, 0.8, 0.6, 0.4, 0.2分, 让被调查对象根据此赋值方法对指标进行评分。

问卷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并讲解问卷内容、填表要求, 请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后统一收回。统计人员采用Excel 2003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 个别数据有缺失时, 从统计和专业角度决定补缺方式;使用SPSS 1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每项指标的平均分以及全体指标的平均分。授课教师、调查人员、统计人员为不同人员。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

一共发放问卷165份, 回收140份, 有效问卷140份。问卷回收率84.8%, 问卷有效率100%, 反映接受调查的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较高、调查质量好。

2.2 问卷统计结果 (见表1)

计算各指标平均分, 将其从小到大排序, 统计结果见表1。

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 表明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

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小, 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低;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大, 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高。指标平均分<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者, 提示这项指标平均分低于平均水平, 反映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 因此该指标即是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次调查统计, 以下5项指标平均分较低:①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 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②内容充实, 信息量大, 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③内容完整, 概念准确, 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④讲课有热情, 精神饱满, 有感染力;⑤用语规范, 语言生动, 启发诱导,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互动性好。反映学生对这5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 我院中医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在这5项指标上存在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注意改进。

3 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汇融合点不断被探索发掘, 尤其各种中成药物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使用。对西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 不论将来就职或继续深造的单位是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 他们都将或多或少地与中医产生交集, 在今后的工作中接触中医、使用中成药物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机会并非屈指可数;所以增进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了解, 将有利于他们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中成药物的规范合理应用, 意义较大。

我院中医学教研室承担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已有4年, 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经验, 学生整体满意程度较高, 但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与对策逐一具体分析如下。

3.1 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 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

中医教学课程中的英文教学是容易被教师忽视的薄弱环节。中医学凝聚了中医医家几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智慧,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古籍至今仍是令人景仰的丰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了解中医知识和研究进展就只能通过查阅中文资料才得以获取相关信息。如中医学传播至日本衍生的汉方医学就有许多日文的医学经典论著, 在舌诊、腹诊及用药等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当今中医学不仅仅在东亚地区的中日韩枝繁叶茂, 还远播欧美, 尤其是针灸技术颇受认可和青睐, 每年都有不少外国人士接受中医治疗或教育, 每年都有不少中医临床和基础方面研究的英语论文发表。所以, 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并非毫无意义。

对于西医学生的中医专业英语教育, 应该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但单纯罗列英语词汇的教法显然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而且教学效果可能欠佳。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讲解中医专业英文词汇、读写专业英文词汇短句的同时, 还可以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 让学生分小组协作翻译小段简单易懂的中医英文病历或中医英文文献, 活学活用, 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 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2 内容充实, 信息量大, 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中医学并非一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封闭体系, 现代科技和统计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手段, 从而为中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催生出各种新见解与新进展, 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篇幅有限的教材所不能够充分提及的。为此,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 可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中医学的新进展, 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 介绍证候时, 可适当介绍现代中医学界对证候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研究进展, 以及讲述中医动物试验中一些证候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介绍瘀血概念时, 可适当结合当前对血瘀证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研究内容;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治则时, 可以介绍“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中药时, 可适当介绍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的新认识和应用, 如从“清热、除蒸、截疟”的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等。通过充实教学内容, 提供崭新的学科信息,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开拓其视野, 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点的理解。

3.3 内容完整, 概念准确, 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

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对西医学生的中医教学规定学时有限, 所以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是一个难题。对此, 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 精选教学内容, 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点、常用的知识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方面, 且讲述时要深入浅出、层次清楚,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和解释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发挥, 而不能“天马行空, 信手发挥”, 导致学生的理解混乱和理解错误。

3.4 讲课有热情, 精神饱满, 有感染力

教师授课时不够投入, 或者技巧欠缺, 导致授课过于沉闷单调, 将会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印象和消化, 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对策首先在于, 教师不能将对西医学生的中医教学视为照本宣科的走过场, 而要对传道授业投入热情和精神, 认真备课, 认真授课, 以诚意打动人心;其次, 教师应采用生动的语言、宏亮的声音、适当的肢体动作来渲染课堂气氛, 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从而引起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与共鸣。

3.5 用语规范, 语言生动, 启发诱导,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互动性好

对西医学生而言, 中医学理论相对陌生、抽象, 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尽可能地使用各种技巧和工具来使课堂生动活跃, 激发学生兴趣, 加强教学互动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 讲四诊可结合教学录像或教学图片, 像舌诊的舌苔厚薄、舌质老嫩、舌体胖大或瘦薄等内容, 仅靠文字描述, 远远不如结合临床病例的舌部照片来授课给人印象深刻;像脉诊的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概念及其对应病证内容, 以其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如让学生给相应的临床病例切脉记忆效果更好。而讲八纲辨证可结合临床病例或名医故事, 如教授表里辨证内容可结合耳熟能详的《扁鹊见蔡桓公》小故事, 有益于学生对辨证方法的理解记忆。讲针灸可以教导学生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等穴位, 让学生亲身体验酸麻胀痛的得气感, 亲自操作不同的进针和运针手法。讲中药时可让学生看中药标本或到中药房见习等。这些手段可以让学生对课程教学兴趣盎然, 方便其理解记忆各种中医知识点,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阶, 张兰凤, 王永炎.病证结合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 5 (4) :40-42.

西医学生 篇8

因此, 西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针灸学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 另辟蹊径。我院对针灸学教学进行了深刻探讨, 以期在较短学时内, 传授给学生全面实用的针灸学知识。教研室采用的教材是石学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 现就其中《经络腧穴学》部分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 在经络的讲解方面, 强调启发提问式教学, 加强理论知识的兴趣性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教育的主体。”可见因材施教,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势必成为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

在经络学教学中, 如果提问经络是什么?学生一般回答非常具体:如血管、神经、淋巴通道、肌肉纤维等。若教师顺势再提问血管、神经、淋巴通道、肌肉纤维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则应用所学西医知识积极作答。此时, 授课教师即可归纳总结出经络的定义及功能, 使学生意识到经络是功能单位的总称, 是气血经气运行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 为侧行的分支, 是结合了神经血管淋巴等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加深学生的印象, 可将其比喻为自然界的沟渠, 沟渠不通则会发生自然灾害。经络中的络脉则是大沟渠中的小支脉, 纵横交错, 将机体连为一个整体。在经络循行的讲解中, 先讲经络总体的循行规律, 再讲阴经阳经在机体的排列和循行规律, 使学生掌握经脉的大致走向和方位。

在讲解十二经脉时, 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养生观念。如在讲解手太阴肺经时, 解释为何有的病人在深夜咳嗽剧烈, 尤其是凌晨1-3点, 提示可能是肺经气血不足或虚弱;在讲解足少阳胆经时, 教会学生敲打胆经, 有助于排毒减肥, 亦可结合西医学胆囊的功能进行讲解;解释为什么要在晚上9-11点睡觉, 否则会导致失眠;讲解手阳明大肠经时解释为什么有五更泄;讲解足阳明胃经或足太阴脾经时解释为什么必须在7-9点吃早餐等。在用药方面, 讲解心经时解释为什么在凌晨4点服用地高辛时药量要减半, 为什么晨起服用高血压药量减半同样能达到正常剂量的等同效果, 这是由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晨起阳明经当令, 气血最足。经气从肺经运行, 结束于肝经, 进行下一轮回的循环。在每个时令中, 正经值班, 气血最旺, 若正经气血不足, 机体会表现出一些功能缺陷或临床症状。在这里可设置题目向学生提问, 如某些病人在某个时令经常出现某种临床症状, 应该怎样进行经脉证候的判断, 又怎样从表里经的关系解释相应脏器可能出现的症状, 从而确定针灸经脉诊断及治疗的框架。但从子母补泻、脏器间的生克制化方面讲解经脉的选取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有些难度, 可鼓励学生加深学习和研究。

在奇经八脉的讲解中应重点讲解任督二脉。在讲课过程中, 可询问他们在看武侠小说时是否注意到有“某人重伤元气时要打通任督二脉”的描述, 如此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时老师可以总结奇经八脉的功能: (1)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 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灌溉的调节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 连通机体所有阴经;督脉为阳脉之海, 总督机体所有阳气。只有打通了任督二脉, 使气血、阴阳分布均衡, 机体才能很快康复。学生方能印象深刻。

总之, 在经络的讲解中,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联的养生常识引入要讲解的知识点, 授疑解惑, 循序渐进, 使学生轻松接受经络知识, 而不感到枯燥乏味。

2 在腧穴的讲解方面, 强调穴位理论与临床的有效结合, 加入现代实验研究知识

腧穴部分的知识枯燥乏味, 不能与临床衔接, 似纸上谈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和反应点, 是经络的阀门。当经络不通或机体生病时则通过刺激腧穴进行调整。这样讲下来, 学生对经络腧穴有了一些具体认识, 如此再强调经络循行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经络的循行, 才能判断病在何经何脏, 进而选取相应的经络和腧穴进行治疗。

对腧穴的讲解, 应先解释腧穴的作用, 即反应病证、协助诊断、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再概述腧穴的主治规律, 解释“经络所通, 主治所及”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结合穴位在机体上的位置, 从穴位的名称上解释古人定位的逻辑思维和该穴可能涉及的主治功能。讲解常用穴的体表标志取穴法、简便取穴和骨度分寸取穴法, 如“百会穴”, 即可解释为百脉朝会之处, 居于头顶。

2.1 总结穴位功能, 掌握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 在每条经脉穴位的讲解过程中, 总结该经脉穴位的主治共性。总结常用重要穴位的治疗功效, 再重点突出某些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如“天枢穴”, 功效为调理肠胃、扶土化湿、和营调经、理气消滞, 对消化系统和妇科疾病有治疗作用, 具有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腹泻的双重功能。又如:“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速, 又能治疗心动过缓;“百会穴”能治疗内脏下垂的升阳举陷等;“人中穴”具有回厥救逆的急救作用等;“养老穴”可增液养精、清头明目;“次髎穴”可清利湿热、理气调经等。在讲解中, 引用临床或医史病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穴位的主治讲解

概括每条经脉穴位的功能共性及其主治功效。如“悬钟穴”的功能为强筋健骨、疏经通络, 其为胆经的腧穴, 又为八脉交会之髓会。通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可推断其可治疗痴呆、中风等脑部疾病以及颈项、胸胁满痛、下肢萎痹等疾病。又如“风市穴”, 根据名称, 判断与“风”有关, 其主要功能为祛风止痒、疏经通络, 与风有关的皮肤病皆可应用。在常用穴位的讲解中, 可结合现场针刺教学, 使学生感受针刺的酸麻重胀感觉。

2.3 穴位讲解中加入穴位的现代知识

在每个常用穴位的讲解中加入现代研究知识。如:“天枢穴”可调理肠胃、活血化瘀、增加机体免疫力;“至阴穴”具有祛风热、利头项、顺胎产的作用, 灸之可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在讲解中, 可引入临床上针刺意外案例, 提高学生对常用重要穴位针刺的谨慎性。

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针灸临床操作技能

3.1 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实现理论学习-示教和模拟操作-实践运用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学以致用, 要求针灸传授者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 以便进行课堂取穴演示。学生间相互取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结合多媒体及图片, 或让学生当模特在讲台上示范取穴, 然后让学生两两互取, 老师巡视指点。同时在安全范围内, 多进行课堂现场的人体操作演示, 突出针刺的具体操作和实际应用, 在实践中加强中医针灸思维的培养[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3.2 加强学生的临床及社会实践

带领学生进行临床见习, 训练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针灸选穴、配穴以及疾病诊断、经络诊断, 培养针灸治疗的辨证思维, 以提高学生的针灸临床操作技能。可鼓励学生寒暑假期间多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运用所学专业技能治疗常见疾病。

4 结语

西医院校针灸课程教学是教师自身提升的过程, 讲课不应拘泥于书本[1]。在理论授课前, 充分做好课件准备, 备课完整, 要求做到精简扼要 (不是大量文字) , 尽量图、文、声音并茂, 还需携带针灸模具、经络、腧穴挂图等。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到针灸理论知识的内涵。

精炼而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是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中, 学校应坚持“内容精炼, 观点新颖”的原则。具体做到: (1) 淘汰不实用的教学内容, 及时将专业学科研究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 教师在授课中应不时补充相关先进研究成果, 使针灸学讲课内容新颖而富有创意, 改变过去那种抽象、古板、难以理解的教学模式。 (2) 开设新课程。根据专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设定, 可开设一些新课程, 如专业英语、康复医学等。为配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可增开素质教育模块课程[2]。

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是提高全科医生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 针对西医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 针灸教育应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重视知识整合,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实践活动[2]。

摘要:总结多年教学经验, 提出西医院校全科医生的《经络腧穴学》教学要因人施教, 重视启发提问式教学, 加强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学生针灸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针灸,经络腧穴学,西医院校,全科医生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李清, 蒉纲.关于西医院校针灸教学课程设计[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 (7) :99-100.

医古文濡润西医学生灵魂之探微 篇9

1 医德败坏有咎于医德教育不足

今之世, 医德败坏之种种情状, 屡见于世人, 其已渐成社会民众之积怨。究思医德败坏之根源, 有当今时代环境所致唯利是图的缘起, 有医疗卫生体制所致的经济利益驱动的原由, 有西医工具技术主义至上而致的人文精神缺失, 有业医者医德教育不足而致的医德伦理衰微等根由, 不一而足。身为医学院校一教育者, 见医德败坏有咎于医德教育不足之论, 甚觉责重, 当思改善。

理科生在中学时接受的人文教育不足。西医院校的学生多以理科生为主。在中学, 因高考应试的原因, 他们对为数不多的人文课程的学习也是浅尝辄止, 人文精神的传播与熏陶在中学时明显不足。

西医院校以工具理性的培养范式造就“标准件”的学生。西医院校以医学生肩负西医科学技术的传承光大为由, 行功利取向之事, 片面强调向学生传授医学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西医院校的医学教育大致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模式,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都是“标准件”。在工具理性的强势思维指导之下, 极具功利主义取向的培养“范式”形成:重专业轻素质;重医学科技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 轻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陶冶。在上述培养范式下, 西医院校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医德教育都极度欠缺。

西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缺乏造成的两大恶果。其一, 不少西医学生只顾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攀升, 不了解医学职业的社会意义, 因而缺少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类病痛的同情、温情以及社会责任心。其二, 自1985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 尽管各级各类医院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诊疗手段不断进步, 但医疗实践中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却日益严重, 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也不断增长。显然, 这种缺失人文精神的学生难以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

2 更需重视对西医学生大医品格的塑造

西医当下以其绝对优势占据医疗市场, 医生成为全社会健康的保护神, 故而更需重视对西医医学生大医品格的培养与塑造。国际与国内均给出了医德教育的标准。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 》中, 医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被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它指出, 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正确的职业价值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1]。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中指出医学生应珍视生命, 关爱病人,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2]。

3 阴阳相济、以柔克刚, 以医古文为濡润西医学生之“心灵鸡汤”

以中国古代阴阳论视角, 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缺一不可。如果说西医医学崇尚的工具理性为阳的话, 那么用中医的医古文平衡其刚性, 濡润西医学生心灵则为阴。笔者尝试秉承阴阳相济、以柔克刚之理念, 以医古文为濡润西医学生之“心灵鸡汤”。

3.1 医古文自身具备泽润之特性

医古文秉承的理念实为现代医学模式思想。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认识和探寻人的健康和疾病时, 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上来理解人的生命的。它不但重视人的自然状态, 更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是对人的真正尊重。医古文所秉承的人与自然、社会是有机整体的理念具有现代西医所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性。中西医在此走向了融合。

首先, 医古文认为天人合一, 人的生理与自然是贯通的, 因而治疗方法是师法自然, 要根据季节、自然环境的变化来为患者诊病疗疾。《素问》曾告诫, 如果治疗不法天地阴阳气化之理, 非但无益, 反而害之。其次, 医古文认为疾病与人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相关联。由于个人所处社会环境不同, 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就会出现差异, 进而导致病因病性上的差异。《医宗必读》云:“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 贫贱之人多劳力……, 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 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3]。再次, 医古文提出应涵德养性以适应生命过程的变化。它提出善“节阴阳而调柔刚”, 即涵养性格, 陶冶气质, 克服自己的缺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4] 。

医古文中倡导的理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的思想, 两者在认识健康与疾病时, 都把“人”不但视作自然环境中的一员, 更看作是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这不但利于科学地诊疗疾病, 而且更有助于改善目前较为僵硬的医患关系。

医古文倡导业医者当为苍生大医。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它为后世提供了医学生修养的两个标准:德艺双馨。

“精”是指医疗技术精湛。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5], 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5]。医生唯有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才有救死扶伤的能力。病人疾患在身, 苦不堪言, 甚或生死攸关, 若只有德而无精湛的医术, 一腔热忱也只能徒有疗病之心, 永无必愈之效。医技不高不但治不了病, 而且会常常误诊、误治, 甚至小病酿成大祸, 贻害病人。

“诚”是指医德高尚, 要求业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医学在《内经》中被称作“圣人之术”, 以仁爱之心治医, 故为“仁术”。“德为术之先, 德为医之本”。以“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5], 感同身受的心, 策发“大慈恻隐之心”[5], 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蚩,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5]。由是, 医学生须不断提升医德, 精进医术, 才能做到“胆欲大而心欲小, 智欲圆而行欲方”[6]。

3.2 医古文远离空洞说教, 润物无声, 以感性濡润医学生心灵

医古文以其医家传记、医案医话、医著序文、医学杂记等事实说话, 易于被学生接受, 易于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精神, 成为濡润医学生的心灵鸡汤, 从而起到提升医学生医德的作用。试举例如下。

业医者之利与道:当为稻粱谋, 更需医心仁爱。按医德要求, 为医者须有良好的业医动机, 但把业医作为谋生的手段亦无可厚非。不少医学生在报考医学院校时就是考虑到了医务工作的稳定与体面, 甚或有较高的收入。但自进入医学院校, 时常听到或见到医护人员因谋钱财而致医德医风低下, 引发了紧张的医患关系。于是, 在金钱和医德之间, 他们产生了困惑:讲医德还是赚大钱?如何解决现实和理想即“稻粱谋”与“医德”的矛盾问题?

孙思邈曰“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 但作救苦之心”[5]。“专心”二字活化出某些医人过度贪图病患钱财的恶行, 此当为人所不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问来拜师的罗天益:“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天益曰:“亦传道耳”[5] 。罗天益之“亦”字, 道出了金钱与医道之平衡关系, 那种把医人推向圣人要求的纯粹医德教育, 远离现实生活, 流于空洞说教, 难以使人信服与践行。“稻粱谋”和“医道”的关系在罗氏这里得到了很好地诠释。因而, 这不难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生诊疗既要发扬“仁德仁术”, 亦需讲求必要的回报:通过医生的职业养活自己, 在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收入, 满足自己的现实利益;但须坚决反对过度医疗以谋钱财为目的, 徒增患者负担之卑劣行径:即“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于是, 西医学生较深刻地认识了业医的利与道的关系, 有利于其灵魂站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医古文如此的医德教育不流于空泛, 易达到濡润心灵的目的。

医者人情之纠葛。中国自古倡兴礼仪, 于是人人皆深处于人情关系网中, 耽于其中, 纠结不堪者众。医者身为社会一员, 自难回避社会之人情世故。为医者不失人情, 才能当好苍生大医。《素问·方盛衰论》中有“诊可十全, 不失人情”之训。明代医家李中梓中提出, “大约人情之类有三, 一曰病人之情, 二曰旁人之情, 三曰医人之情”[5] 。

李氏在论述旁人之情时, 提出了旁人在议论病情和荐医等方面对诊病所带来的影响。一是病人的家属为了使病人早日康复, 往往要给病人出点子、荐医生, 但由于这些人的出发点不同, 知识面有异等因素, 旁人出的点子必然有优劣之分。故医生临证应注意此情, 若合医道, 对病人有益的建议可以采纳, 而那些对治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建议应及早摒除, 以免因迁就人情而贻误病情。二是病人就医时的“托熟人”现象。医者身处社会当中, 乡里乡亲, 亲朋故旧, 其情难免, 病患就医时常有“托熟人”的行为。托了熟人, 病患似乎心里踏实了许多。而医者在这种人情压力下, 迁就人情之举就容易显现, 如人情处方, 留观、住院等不一而足。若为提高诊疗效果, 本无可厚非, 若只为人情世故, 业医者当慎之。这种人情的纠葛, 实在是难以摒弃, 故而“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 欲令学者思之慎之”[5] 。

医古文培养西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认真细致的良好医风。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型H1N1”, 为时疫猖獗之时, 而几乎是同样情况的1, 800年前,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序》中语,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5]。生命在病魔面前如此倾废, 而医者的职责是治病救人, 救死扶伤, 体恤病家之苦痛, 解除病人身心痛苦, 现同类之仁爱, 发人性之光辉。由此, 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西医学生之心中播下了种子, 而这种子的发芽尚需严谨的医风。

《大医精诚》语, “省病诊疾, 至意深心;详察形候, 纤毫勿失。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 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 [5]。

《不失人情论》中李中梓认为, 医者临证中当详细诊察病人的病情及其它情况, 如病人的体质、智力、性格、心理、饮食、嗜好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 在治疗中应方能因人而宜, 论治得当。若为苍生大医, 则“病人之情, 不可不察也。”

同时, 严谨的作风不但有助于为患者早日解除痛苦, 更能为业医者提供极大的自我保护作用。亦即严谨的医风, 既可以精进自身医疗技术, 又可以使医务人员自身少惹纠纷以自保。

3.3 医古文为医学与人文之间架设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自古而成、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医古文, 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如对古代记时, 避讳, 养生、医官制度等的介绍, 有利于丰富西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为其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开启一扇窗, 在医学与人文之间架设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医古文体现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等哲学及方法论的思想。医古文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既可以从中医角度充实拓宽西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又可以为其提供方法论层面的认识和理解。西医学生刚性的工具理性思维在医古文的濡润下, 其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维模式弊端容易被克服。例如, 西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候, 往往是从局部来看问题的, 缺乏对人体整体的研究, 而医古文的思想提供给西医学生整体综合的思维方法。中医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系统整体, 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须适应气候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阴阳相适应。于是, 中西医在此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医古文拓展了西医学生的知识维度。如, 医古文中介绍了古代养生的方法。《周礼·医师章》中的食疗养生主张“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鹾”, 人以“四气调神”来适应自然环境变化, 即主动采取“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华佗的五禽戏,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更是便于操作实践。

不少学生对于中医的一些基本诊疗技术如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以前从未接触过。通过医古文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方法, 更兼我校有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培训班, 这拓展了西医学生的知识维度, 补充了他们的西医科学技术知识。既有利于西医学生对传统中医的认知及将来在其职业生涯中的运用, 又有利于医学生自身防病治病、强心健体。

医古文体现传统文章的语言之美。医古文处处闪耀着情致美、典雅美、辩证美和韵律美等美感。西医学生通过学习医古文, 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 又可以学习古代文章语言的凝练,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李时珍描写“菊花”的功效“菊春生夏茂, 秋华冬实, 备受四气, 饱经霜露, 叶枯不落, 花槁不零, 味兼甘苦, 性禀平和……”, 读来朗朗上口, 韵律颇佳, 本身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7]。读此文章, 令人满口生香, 心旷神怡。如此, 则心灵之僵硬渐化, 润泽之功彰显。

医学生学会做人是学做医生的前提, 同时掌握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 如此教育方可称为完善的医学教育, 故而, 医学生当为仁道与医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 如此而易成以仁道行医术的良医。

4 结语

在西医无比强势的中国医疗卫生界, 人们在过去因重视西医的迅捷有效而忽略的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状况正在慢慢改变。医古文使得医学生的灵魂受到了传统医德的熏陶, 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架起了医学与人文的桥梁。

然而实践中依然是说的多, 做的少。但, 无论如何, 笔者身为医学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一员, 力主用医古文来濡润学习西医工具理性的医学生心灵, 以求他们能实现与自我灵魂对话的自省, 纵是管窥一端、螳螂挡车亦愿做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山西医科大学.“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GMER) [EB/OL].http://www1.sxmu.edu.cn/jingpin/lcjn2/News_View.asp?lm=69&lm2=69&lm_t=&NewsID=953, 2009-06-22/2010-04-23.

[2]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26544717677541&infoid=1226545260865543, 2008-09-16/2010-04-23.

[3]陈雷, 李中梓.《医宗必读》“三因制宜”辨证观探析[J].中医药学刊, 2002, 6 (20) :755.

[4]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7-88.

[5]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86.

[6]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1-52.

西医学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患者皆经过临床检查,以及X线摄片确认没有骨折。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17~26岁,发病时间最短20min,最长7h。本组47例中,有26例有多次踝关节扭伤史,皆无其它踝部疾病史。根据损伤机制,足内翻型损伤43例,足外翻型损伤4例。内侧三角韧带、外侧韧带皆无完全断裂。足内翻型损伤表现:踝关节肿胀、疼痛,由于外侧韧带部分撕裂,外踝肿胀明显、多见皮下瘀血;外侧韧带部位有压痛;应力使足内翻时,可致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踝关节屈伸受限,跛行。足外翻型损伤表现:踝关节肿胀、疼痛,因由于内侧三角韧带部分撕裂,内踝肿胀明显、多见皮下瘀血;内侧三角韧带部位有压痛;应力使足外翻时,可致内侧三角韧带部位疼痛加剧;踝关节屈伸受限,跛行。

1.2 治疗方法

早期患肢抬高,局部冷敷,减少出血,缓解肿胀及疼痛。部分关节内积血较多患者,为避免关节内黏连等后遗症,应在无菌条件下及时抽出。同时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口服,一次1~2粒,一日4次。

有韧带撕裂者,局部疼痛等症状持续,如果伴有无应力下X线片显示距骨倾斜度增大、或距骨偏移征象,则需要在伤后早期,肿胀不明显时,在牵引下复位;如患者就诊时局部已明显肿胀,则需要在伤后肿胀消退后,尽早在牵引下复位。复位后采用U型石膏固定,从小腿外侧经过外踝、内踝至小腿内侧下1/3中段,外用绷带缠绕包扎。足内翻型损伤,使足保持外翻背伸位置固定,使外侧韧带处于松弛状态,以利于外侧韧带撕裂部分愈合,固定3~6周;足外翻型损伤,使足保持内翻背伸位置固定,使内侧三角韧带松弛状态,以利于内侧三角韧带撕裂部分愈合,固定3~6周。

伤后24h后予以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处方和电流强度,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拟治疗的部位。每日治疗一次,每次20min。部分穿刺抽关节内积血患者,应在穿刺24h后采用中频治疗仪治疗。并且伤后3d鼓励患者在U型石膏外固定下,做足趾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3周后开始摘下外固定石膏,指导患者做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功能锻炼,6周后负重锻炼。

1.3 疗效评定

优: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全部消失,踝关节功能正常;良: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踝关节功能正常,行走正常,但跑、跳等剧烈活动时,局部稍有隐痛;中: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行走时踝关节有轻微疼痛;足内、外翻时局部疼痛明显;差:踝关节肿胀、疼痛,负重踝关节不稳,足内、外翻功能明显受限。

2 结果

本组47例中随访40例,随访时间最短7个月,最长23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结果:优35例,良4例,中:1例。

3 讨论

踝关节扭伤是骨科常见的损伤,最多见的是踝关节的旋后足内翻型损伤,可导致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包括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的损伤。旋后足内翻型损伤,是暴力造成踝关节过度旋后内翻,即跟距舟关节内翻、踝关节内旋和前足内收,导致踝的外侧韧带损伤。外旋足外翻型损伤,在临床中较少见,是暴力造成踝关节过度外旋、外展及跟距舟关节外翻,导致内侧三角韧带损伤。

复位后采用U型石膏固定,可以保障踝关节软组织损伤在复位的情况下稳定修复[1]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使组织间隙渗出液尽快吸收,尽快消除肿胀,减轻疼痛,以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并且伤后早期鼓励患者在U型石膏外固定下,做足趾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可避免局部的软组织黏连、关节僵硬,动静结合,可加速软组织损伤的修复,缩短病程,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日康复[2]。

许多病人因为踝关节扭伤没有骨折,忽视踝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忽视伴有无应力下X线片显示距骨倾斜度增大、或距骨偏移征象;或外固定时间过短,病人过早负重行走等原因,使撕裂的或撕脱的韧带未得到完全修复,导致踝关节长期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反复扭伤及创伤性关节炎,临床遇到久治不愈者即属此类[3,4]。本组47例中,有26例有多次踝关节扭伤史;本组治疗结果随访的良中5例皆为早期负重行走、外固定石膏拆除过早和后期功能锻炼不配合的患者。因此,重度踝关节扭伤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和患者后期康复训练,对患者踝关节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光.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康复治疗[J].现在康复,2000,4(8): 1243

[2]康瑞延,柏立群.耿直,等.踝部软组织扭伤挫伤∥施杞,王和呜.骨伤科学[M](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68-1071

[3]王智勇.吴启六.正骨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80例报告[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5):57

慢性心衰西医疗法近况 篇11

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防治的关键环节。新指南为医务人员推荐了几种心衰基本治疗药物,它们分别是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这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在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同时起到一定的调节神经内分泌作用。但有专家指出,这些药物各自都拥有不同的毒副作用,联合用药后出现的毒副作用更难以控制,所以执行用药方案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用药安全问题。

利尿剂

利尿剂是慢性心衰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常用利尿剂有速尿、螺内酯、双氢克尿噻等,它可以通过排钠排水减轻心脏的负担,对缓解淤血症状,减轻水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利尿剂很容易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比如血钾过高、过低都可以导致严重后果,如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血钠过低可出现水中毒。

ACEI

ACEI也就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临床常用的有卡托普利、苯那普利等。在早先慢性心衰治疗中,人们认为ACEI只会扩张血管,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减轻瘀血症状,但最新研究发现,它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也有改善作用,导致的副反应包括低血压、肾功能一过性恶化、高血钾及夜间干咳等。

β受体阻滞剂

传统观念认为,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弱心脏舒张收缩能力,所以不应使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但近年来,研究证明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对抗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应该作为心衰的主要治疗药物,但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其引发心律失常、末梢循环障碍、支气管哮喘或抑郁综合征等毒副反应。

地高辛

地高辛属于洋地黄类药物,这种药物可以增强心脏舒张收缩力量,被用于治疗心衰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可以明显增加心排血量,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各种心衰症状。但其毒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如引发各类心律失常,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應,以及视力模糊等中枢神经症状,尤其在心肌缺血、缺氧、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时更容易引发毒副作用。

慢性心衰的手术治疗

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取出人或者动物的心脏,然后移植到患者体内。许多晚期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机体的需要,常规药物治疗也没有效果,只能把心脏移植手术看成最后的希望。要进行这样一个高难度手术,一个问题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供应者,另一个问题就是发生严重的移植排斥反应的风险很大,许多患者就是因为排斥反应在术后1年左右死亡。

现代人工心室辅助装置

西医学生 篇12

我国西医类来华留学生生源国主要为南亚、非洲等国家或地区,大多数学生来华前没有汉语基础。西医类来华留学生本科教育学制为6年,专业课多为全英文授课,开设中国概况、汉语、医学汉语三门语言文化课程,前5年为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和见习期,第6学年为临床实习期。临床实习是西医类来华留学生走上医师岗位前的关键阶段,对留学生将来胜任医疗工作、成为合格医生具有重要意义。但实习期间留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角色的转变———由学生变成医学实习生,学习阵地的转移———从学校到医院,工作任务的剧增———由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到掌握临床技能、医德医风、医患沟通 技巧等,压力的增 加———由单纯的在校学习到考虑能否顺利实习、毕业、 通过医师执业考试与就业。笔者所在高校广州医科大学为保证留学生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笔者结合广医大的实践对西医类留学生实习期间跨文化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来华留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跨文化挑战

1.1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期面临的困难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留学生经过五年的在华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正处于双文化适应期。对于正处于双文化适应期的留学生而言,他们能够清楚意识到新文化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他们通过学习、思考、调整、融合完成自身的蜕变,形成一个新的自我,并在外界推压和自身蜕变的共同作用下对文化、信仰、行为规范等进行整合。此时大多数留学生可以理解各种新文化的表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当处理偶尔出现的焦虑和挫折感,但仍难以深入理解另一种或者另几种文化的思想精髓及由其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深层文化内涵。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学习阵地由社会化程度较低的校园转移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医院,身份由学生转变为医学实习生,要求他们具备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之外的实践操作技能、医患沟通技巧等,上述因素综合起来必然会使留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历另一轮跨文化适应过程。

1.2留学生跨文化沟通面临的障碍

第一,语言障碍。广州医科大学地处以粤语为方言、以普通话为官方语言的广州,其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其中90%以上来华前汉语基础为零。学校高度重视汉语教育,将汉语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安排较多学时的汉语课及医学汉语课,要求学生在第六年进教学医院实习前通过HSK三级。 但由于HSK考试主要考察听力、写作、阅读,未涉及口语环节,于是出现留学生以高分通过HSK三级,但口语交流困难的情况。笔者在教学医院走访实习情况时,也常接到带教教师对于留学生汉语较差、尤其是掌握的医学汉语远远不足的抱怨,而留学生也抱怨带教教师在运用英文进行沟通和带教方面存在不足。同时,留学生时常会遇到操持粤语等广州方言的病人,此时就几乎无法与病人交流。此外,由于留学生在医学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主要采用英文授课,习惯了英文书写,因此,识别汉字并书写汉字成为他们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另一大难题,不少留学生表示他们在辨别药品名称、读懂或书写医嘱、病历、会诊记录时感到比较困难。

第二,身份认同感的障碍。因刻板印象、留学生生源国的国际地位、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 病人在与来自非洲、南亚等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实习生进行交流时会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严重时会直接造成沟通障碍,甚至会出现病人不愿接受留学生实习生的问诊或检查的情况。

第三,社会支持有限。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信息可以让人们拥有一种被关爱和被尊重的感觉,也可以让人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并可以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2]。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从生活、学习、科研、 课外活动等多方面对留学生给予关注和爱护,留学生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资源支持和信息支持等。 但留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脱离了校园环境,开始接触校园外的社会,此时能够从学校获得的社会支持有所减少,被关爱和归属感也有所下降,从而会在新环境下的跨文化适应中出现一些新的障碍。

2留学生实习期间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2.1加强院前教育,有效缩短实习适应期

作为临床实习的第一环节,院前教育是留学生做好从一个积累理论知识的医学生转变成直接面对患者的实习医生的各项准备的重要阶段。让留学生尽快适应从课堂到临床、从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角色转变,是院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毕业实习质量、达到实习教学目的及要求有重要的基础性铺垫作用[3]。广州医科大学为使留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由国际教育学院和实习医院共同对留学生进行院前教育。国际教育学院于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详细介绍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纪律与职责、角色转换与定位、学习态度与心态等内容;实习医院带领留学生了解和熟悉医院环境、规章制度、诊疗流程、操作规范、安全防范等,并对实习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使留学生第一时间对实习有充分认识,有效缩短实习适应期。

2.2重视汉语的教与学,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

一般而言,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的留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系统学习过汉语,经过大学五年的汉语学习,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但仍存在发音不标准、书写有困难和医学汉语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学校应重视汉语教育,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科学安排汉语教学时间。强化医学汉语教育,可根据留学生对医学汉语的掌握情况开展医学汉语短期培训班、强化班教学等,加强对留学生汉语的训练。同时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留学生了解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通过书法比赛、汉字沙龙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留学生摆正汉语学习心态,充分认识到汉语不仅是在华学习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更是实习期间与患者交流、缩短医患距离的法宝。在日常生活中,留学生应积极使用汉语与教师、中国学生交流,克服语言交流困难,逐渐熟练使用汉语;在医院诊疗过程中,留学生应具备不畏困难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字工作中来,使自己的汉语书写水平满足病历书写、诊疗记录的基本要求。

2.3树立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管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有学生和教育管理者都树立跨文化交流意识,充分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两者之间的距离才会不断缩小。一方面,留学生教育管理者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区分文化差异,熟练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在讲究沟通技巧的前提下主动与留学生沟通,通过跨文化系列讲座、中外学生联谊活动、国际文化交流节、定期谈心谈话等活动或方式给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友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应引导留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实习医院的新环境、新文化,以不折不饶的态度面对适应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广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留学生实习前会提供学生的详尽档案给实习医院,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性格、喜好、平时表现等,以便实习医院全面了解学生。同时,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医院科教科(教学科)等相关部门还会组织协调会,将趋同管理与差异管理相结合,在趋同管理过程中注意文化差异,及时解决跨文化沟通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走访医院实习情况时看到大多留学生学习态度端正,配合导师,积极克服适应期中遇到的困难,能以包容、学习的心态适应医院环境。

2.4整合资源,搭建“学校-医院-导师”三级社会支持网络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医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独立处置病人能力和预防疾病能力的关键阶段。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会遇到诸多问题和不适应,有效整合资源,搭建“学校—医院—导师”三级社会支持网络,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及时的社会支持,以保证留学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和生活,是做好来华留学生实习期跨文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策略。广州医科大学为保证留学生实习工作顺利开展,正逐步搭建 “学校—医院—导师”三级社会支持网络,即由学校根据附属医院的学科优势和教学水平,统筹布局留学生实习工作,学校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协助实习医院进行实习安排和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召开由相关实习医院领导、国际教育学院领导、教务处领导、留学生教育管理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留学生实习生参加的座谈会,一方面广泛交换意见,另一方面请留学生满意度较高的医院及实习导师介绍经验;实习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据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合理安排实习科目、科室轮转、 带教方案,制定留学生教学讲课计划,定期举办以留学生为主体的英语病例讨论会,认真组织出科考试;实习科室遴选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且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医生担任实习导师,对留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及时解决留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结语

西医类来华留学生实习期间的跨文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实习医院及相关留学生教育管理者形成合力,重视汉语尤其是医学汉语教学,突破语言关,加强院前教育,有效缩短实习适应期。留学生教育管理者要树立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沟通技巧,搭建有效社会支持网络,为留学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使其尽早适应实习医院的生活和学习,以保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西医类来华留学生在实习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留学生需要尽快适应实习医院的新环境、新文化。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应进一步重视汉语尤其是医学汉语的教与学,帮助留学生突破语言关,加强院前教育,有效缩短实习适应期;留学生教育管理者要树立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沟通技巧,搭建“学校—医院—导师”三级支持网络等措施,帮助留学生尽早适应实习期的生活和学习,以保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医类来华留学生,实习,跨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娜,施荣根,徐珊.西医类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892.

[2]安然.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1.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情感下一篇:胃癌的综合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