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基础

2024-06-06

西医基础(精选6篇)

西医基础 篇1

传统的医学教育通常采用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按照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对医学生进行培养。随着各学科的知识范畴不断延伸与扩展, 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又衍生大量的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学生普遍感到医学课程门类繁杂, 学科定位不够明确。这些情况的出现有悖于现代医学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特征, 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观点应运而生, 其中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得到较为广泛认可。此模式对于世界医学教育改革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国内外众多院校的尝试与探索, 西医课程整合的理念日趋成熟, 应用价值日益明显[1]。

1. 西医基础课程整合的优势

1. 1 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弥补授课学时不足

在我国, 医学院校的本科生授课通常涵盖数十门基础课程, 中医院校的基础学科更是囊括了中医、西医学的众多学科, 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十分广泛。学生学习负担繁重, 压力较大缺乏学习的趣味性。因此, 有必要对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 以缓解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知识增长之间的矛盾。

传统教学模式中, “以学科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科知识完整性, 存在基础课程的一些内容的重复讲解的情况。如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在组织胚胎学中已经有较为详细的讲解, 生理学的相应章节中仍然需要重复讲述, 甚至在病理学、免疫学等后续学科还会涉及。这种情况显然影响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可以有效避免此问题出现。结合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 选取医学基础课程中那些最基本的核心课程实现整合。既可减少授课的学时需求, 又能在教学中更好理解学科知识的相关性, 减少相同知识点重复讲述,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集约化的教育改革理念。

1. 2 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是被动接受的 “填鸭式”教学配合 “题海战术”进行复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几乎无从培养, 学习的方式方法单调枯燥, 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课程整合减少了理论和实验的授课学时, 学生的课外时间明显增加, 更多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我国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已开展多年, 其涉及的相关内容极为丰富, 学生理解课堂内容的同时需要通过同学探讨、师生沟通以及网络查找等方式不断充实理论知识。这种课外学习的客观需求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来确定学什么以及如何学, 从而让学习的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2]。

1. 3 可以改善西医学科间衔接不良

医学课程体系中的诸多学科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 人为地将医学知识分解为不同的学科, 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的内容分离, 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衔接宏观形态与微观形态、生理性结构与病理性结构以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 从而使形态学和机能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医学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 通过与PBL等教学模式的结合, 还可在整合过程中更为自然的引入病例分析, 从而实现基础与临床课程的关联, 避免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脱节情况的出现。

2. 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存在的不足

2. 1 教学大纲制定以及教材编写急需完善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延续多年, 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业已十分深入, 而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 课程建设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 教学大纲制定思路不明确, 各院校的课程整合过程虽然特色分明但缺少协调, 不能形成合力提高课程改革效率; 另一方面, 配套教材的使用比较混乱, 不同院校撰写教材、使用教材缺少统一的思路, 涵盖内容尚不一致。医学教师应尽快完善教材及大纲制定, 保持兄弟院校间沟通, 使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具可行性。

2. 2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课程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理念的改革, 长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广大学生乃至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 先进教学理念探索乏力、推广困难。医学院校教师应不断提高教法、改变对课程整合的理解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学法改善学习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3 师资培养不足

医学教师通常具备极强的专业特色, 本学科的知识较为熟练甚至精通, 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则比较薄弱, 难以适应课程整合的需求。只有通过充分有效的师资培养, 才能使教师的学科特色逐渐淡化, 才能使教学改革的理念趋于成熟, 才能实现正真意义的多学科理论和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综上所述, 以 “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符合医学生的思维方式, 西医基础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 通过医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课程整合的理论必将逐渐完善, 必然对医学教育体系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西医基础课程整合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西医基础课程整合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学科学习内容重复、课时不足以及学科间脱节等问题, 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西医基础,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颜京霞, 王海涛, 高俊玲.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 2007, 30 (6) :825-826.

[2]张金波, 周秀芳, 李晓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在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0 (10) :61-62.

西医基础 篇2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不易聚集成团

B.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的量不足

C.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D.血凝块回缩障碍

E.以上都不是

2、人体必需氨基酸是 A.谷氨酸

B.半胱氨酸

C.天冬氨酸

D.异亮氨酸

3、不属于癌前病变的是

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B.甲状腺腺瘤

C.大肠腺瘤

D.子宫颈上皮内肿瘤

4、下列RNA中,参与形成原核生物50S大亚基的是 A.28SrRNA

B.23SrRNA

C.16SrRNA

D.hnRNA

5、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 A.心迷走紧张减弱 B.心交感紧张加强 C.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D.心率加快

E.动脉血压升高

6、下列关于胃肠激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胃液素可延缓胃排空

B.缩胆囊素可促进幽门括约肌收缩

C.促胰液素可抑制胃肠运动

D.抑胃肽可刺激胰液分泌

7、有多种原因可引起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浆白蛋白降低。下列原因中,错误的是

A.白蛋白自尿中丢失

B.可能有蛋白质的摄入不足

C.可能有蛋白质的吸收不良或丢失

D.肝脏失去了代偿增加白蛋白合成的能力

E.原尿中部分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

8、关于颈静脉怒张,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正常人平卧时稍见充盈,但无搏动 B.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

C.颈静脉怒张是指平卧时颈静脉充盈的水平超过正常水平

D.正常颈静脉充盈的水平在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 E.颈静脉怒张见于心脏压塞

9、在闭合性腹部损伤时判断有无内脏损伤最有用的检查方法是 A.X线腹部平片

B.血尿常规检查

C.超声波检查

D.腹腔穿刺

10、十二指肠黏膜接触到脂肪食物后释放的激素是

A.胃泌素

B.缩胆囊素

C.促胰胆液素

D.高血糖素

11、关于慢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间质充血水肿,并有中性粒细胞等浸润

B.腺泡及胰岛组织萎缩消失,伴纤维化

C.胰腺组织大片坏死,细胞结构模糊不清

D.胰腺中有钙灶形成及间质中单核细胞浸润

12、头颅CT平扫,窗位通常定在 A.-20~0HU B.0~20HU C.30~40HU D.40~50HU E.50~60HU

13、以下对早期溶血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结合珠蛋白测定

B.尿胆原测定

C.血清游离胆红素测定

D.红细胞寿命测定

14、关于感受器适应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仍在继续,但传入冲动频率下降

B.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特征之一

C.适应不是疲劳

D.骨骼肌牵张感受器是快适应感受器

15、男性,16岁,左膝关节疼痛2周。查体:左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脾肋下2cm,胸骨、左膝关节及周围骨骼压痛。WBC 22×109/L,淋巴细胞85%,Hb 89g/L。ESR基本正常,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 A.风湿性关节炎

B.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骨关节结核

16、人类语言频率分布的主要范围是

A.30~300Hz

B.300~3000Hz

C.30~3000Hz

D.1000~3000Hz

17、低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__ A.直接兴奋延髓吸气神经元 B.直接兴奋脑桥调整中枢

C.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 D.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 E.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18、甲亢手术后第2天患者突然出现面部及四肢抽搐,应使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剂

C.甲状腺素

D.钙制剂

19、乙酰CoA是下列哪种酶的变构激活剂 A.6-磷酸果糖激酶-1 B.丙酮酸激酶

C.丙酮酸羧化酶

D.乙酰CoA羧化酶

E.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20、糖皮质激素对血液和循环系统的作用,哪项不正确? A.与血管收缩无关

B.动员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C.抑制淋巴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D.使外周血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

21、男性尿道由外向内依次是 A.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 B.前列腺部、海绵体部、膜部 C.膜部、前列腺部、海绵体部 D.海绵体部、前列腺部、膜部 E.海绵体部、膜部、前列腺部

22、男性,30岁,股骨干骨折,持续骨牵引治疗已8个月,局部仍有压痛及反常活动,X线片示骨折端有硬化骨封闭,目前应采取的治疗是 A.继续骨牵引治疗

B.改皮牵引治疗

C.小夹板外固定,下地行走

D.手术切除硬化骨、植骨、内固定和外固定

23、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心肌缺氧

B.血液粘稠度增加

C.肺动脉高压超过右心负荷

D.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4、最简单而快速诊断输血时的细菌污染反应的方法是 A.血瓶血做细菌培养 B.患者血做细菌培养 C.血瓶血做直接涂片 D.患者尿培养

E.抗菌药物治疗性诊断

25、与大量输血无关的并发症是

A.急性心衰

B.ARDS

C.出血倾向

D.代谢性碱中毒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

A.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

B.VonHippel-Lindau综合征

C.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D.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2、Na+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继发性主动转运

D.原发性主动转运

3、男性,30岁,1个月来发热伴心悸、气急来诊,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后壁和右心室前壁有 2.5~3cm液性暗区。此时体检,下列哪项体征是不会存在的 A.心绝对浊音界向两侧增大

B.背部左肩胛下角呈浊音,语颤增强

C.吸气时脉搏增强

D.胸骨右缘第3~6肋间叩诊呈实音

4、对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都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是 A.嘌呤霉素

B.放线菌酮

C.氯霉素

D.链霉素

5、男性,22岁,胸痛,同时伴发热,气急,心界明显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心浊音界左缘内侧约2cm,肝肋下5cm,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肌梗死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急性心包炎

D.扩张型心肌病

6、在实验室依据分子大小进行蛋白质纯化的方法是 A.盐酸析

B.等电聚焦电泳

C.离子交换层析

D.凝胶过滤层析

7、ASO杂交法需要的寡核苷酸探针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以下关于口服降糖药叙述错误的是

A.幼年起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的1型糖尿病患者忌用磺脲类降糖药

B.磺脲类药物起作用依赖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

C.格列喹酮大部分从胆汁排泄,对肾功能不全患者较安全

D.高乳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表示磺脲类药物治疗有危险,特别是有肾病和肝病时

9、属于催化三羧酸循环的酶是

A.丙酮酸脱氢酶

B.苹果酸脱氢酶

C.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D.葡萄糖-6-磷酸酶

10、肠梗死的病灶呈

A.不规则形

B.节段性

C.呈楔形

D.条索状

11、患者女性,40岁。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多年,近两个月来食后饱胀,每日傍晚呕吐大量胃内容物,酸臭无苦味,首先应想到 A.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发作

B.晚期胃窦癌

C.瘢痕性幽门梗阻

D.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12、下列风湿病病变中,哪一项反复发作对机体危害最大 A.关节炎

B.心内膜炎

C.动脉炎

D.心包炎

1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出现下列哪项提示发展到肺源性心脏病 A.气促

B.第一心音减弱 C.剑突下搏动

D.双肺干啰音伴少许湿啰音 E.肝肋缘下3 cm

14、与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有关的离子是 A.Na+、K+、Cl-,尤其是K+ B.Na+、K+、Cl-,尤其是Na+ C.K+、Cl-,尤其是C1-D.K+、Cl-,尤其是K+ E.Ca2+、K+、Cl-,尤其是Ca2+

15、白血病发生齿龈肿胀,以哪一种类型为最多见 A.急性红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6、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中,不包括 A.弛张热和肝区疼痛

B.腹膜炎

C.腹泻

D.胸腔积液

17、符合一期愈合的叙述为

A.创口边缘不整

B.坏死组织多

C.愈合时间长

D.伤口愈合后瘢痕少

18、术前常规禁食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胃膨胀而妨碍手术

B.防止围手术期的呕吐及误吸

C.防止术后腹胀

D.防止术后肠麻痹

19、氧解离曲线是表示下列哪种关系的曲线

A.Hb含量与氧解离量

B.Hb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

C.Hb氧饱和度与Hb氧含量

D.Hb浓度与Hb氧容量20、1g血红蛋白可结合的氧量为

A.0.34~0.39ml

B.1.34~1.39ml

C.1.39~2.34ml

D.2.34~2.39ml

21、系统性红斑狼疮浆膜炎不包括 A.心包炎

B.腹膜炎

C.关节炎

D.胸膜炎

22、能使脉压增大的情况是

A.射血期延长

B.外周阻力增大

C.心率加快

D.体循环平均压降低

E.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减小

23、男,58岁,便暗红色血便1周,直肠指诊距肛门4cm处有3cm×3cm肿块,病理报告为直肠腺癌,应选择哪种手术方式

A.腹直肠癌切除术

B.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切除术

C.拉下式直肠癌切除术

D.保留肛门,直肠癌根治切除术

24、正常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

A.(3.0~5.5)X10的12次方/L B.(3.5~5.5)X的12次方/L C.(4.0~5.0)X10的12次方/L D.(4.0~5.5)X10的12次方/L E.(4.5~5.5)X侵入10的12次方/L

25、男性,45岁,因晕厥被送急诊,体查:血压120/80mmHg,平卧位,心率86次/分,S1正常,S2稍↑,L3、4SM4/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初步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该病的收缩期杂音的鉴别诊断不包括以下的哪一种

A.主动脉狭窄

B.冠状窦瘤破裂

C.肺动脉狭窄

西医基础 篇3

目前我国的医学界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三个学科已经形成,但其发展极不平衡,从理论发展、学科地位、发展规模看西医学科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代表;中医学科作为传统医学在解放后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政府管理机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疗机构、学术发展等方面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其规模与地位无法和西医学科相提并论;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已经得到了体制的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独立发展的趋势还没有形成,仍然处于脱胎于中医又依附于中医的阶段。造成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直到目前仍没有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创新的医学哲学观和创新的基础理论。

1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医学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同步,西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有赖于17世纪兴起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法国医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机器》就是把人体医学研究纳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还原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论,主张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逐步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等学科,为现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研究日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大体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达基因水平[2]。迄今为止,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组DNA理论和技术更是引起了生物学、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分子生物学将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3]。可见西医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于还原论。

1.2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平衡观是其主要的特点。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其指导观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全过程。阴阳学说代表着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脏腑间、气血津液间的动态平衡观,五行学说代表着机体内部的多系统、多层次相互间的联系观,因此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联系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性、联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统论思想。可见中医学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符合系统论。

2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各自的理论特点及不足

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主体,以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5]。由研究的主体、内容可以知道西医学和中医学是可以相通的。由于两个医学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也各具特点和不足。从两者特点可见,他们的世界观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论是可以互补的。

2.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1.1 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

西医理论是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他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发展同步,从医学的形式看西医学遵循着现代科学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它以客观、具体、形象的实物证据为基础,重视人体细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就成了西医学纵向思维方式的基础[6]。西医学把单元结构作为其理论基础,把单元结构局部微观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研究依据,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张对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释,根据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把以还原论为指导的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西医学简单理解为“元”医学。西医这种纯技术的还原论的研究方式促进了人类医学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多数传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数疾病找到了诊断治疗的方法,人类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 西医学理论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医学这种过于依赖于实验科学,过于强调对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把生命视为一个线性的系统,以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推导生命活动、推导生理病理、推导治疗手段的还原论方法日见其局限性。有时单纯的还原分析难以导出由一些随机、综合因素所引发的变化和产生结果的机制[7]。例如,生物体活性的理解,按线性关系从无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没有组成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复杂系统的概念,则难以理解活性[8]。由于还原论过于强调新发现、新技术,新的技术常常以市场为导向而忘记了医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存在着技术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现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例如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医学虽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认识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诊断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创新技术产生的成果被快速产业化运用于临床,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提供了理论庇护。其产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这种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单纯的技术至上的还原论的哲学观指导下的西医自身无法解决的。

2.2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2.1 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平衡观为指导,以五行相关学说为联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过程,脏腑、气血津液学说代表某一脏器的结构单元的动态平衡观,五行生克代表着多个脏器间的多层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层次平衡关系,天地人的平衡观代表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状态,因此动态平衡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以阴阳平衡为指导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体健康和对疾病总的看法是以平衡观、联系观为基础的。因此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以动态平衡为基本线索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衡”医学。

2.2.2 中医学理论的不足

中医理论系统观思维是其最大的特点,但我们必须看到系统论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内涵是需要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在中医理论的构建中,由于中医理论对还原论思想有着先天不足,过于依赖系统思维,对一些客观存在的结构不够重视,不重视对微观结构的研究,常常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存在病变部位不清,治疗方法笼统的缺陷,面对蓬勃发展的西医科技,常常显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否则这种系统论的研究只能是一种“暗箱”。

2.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与不足

从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形式看,我们不难知道,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研究、解释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诊断和疗效,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药(药理分析、组方成分分析),以中医的疗法补充西医治疗或用西医的疗法补充中医治疗,用西医的技术方法进行检查诊断,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或同一病种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诊治,这些中西医结合方式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互补,对中医科学性论证及对中医理论的局部观点的证实,以及对中药组分分析,存在着点多、线长、面广,较庞杂不够系统,且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其主体指导思想仍然是把中医药处于被动从属和被检验和验证的地位用还原论方法指导中医药现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医学思想和创新医学理论的指导,中医与西医在医学指导思想和医学基本理论层面上的结合非常有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中西医结合虽然走过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目前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经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两个学科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理论特点进行更高层面的结合研究。

3创新理论的医学哲学基础

3.1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世界观

由中西医学理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知,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的“衡”医学特点,其研究方法倾向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具有与系统论相符合的医学哲学观。西医理论具有以单元结构观的“元”医学的特点,其发展受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较大,具有与还原论思想相符的医学哲学观。从当代的哲学观看,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机械唯物主义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在医学理论的世界观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样可以把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世界观。

3.2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

由前述分析可知,无论是还原论还是系统论都有着其方法论的局限性,都不具备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重任。我们把西医理论以解剖结构单元为基础的“元”医学特点与中医理论平衡观为基础的“ 衡”医学特点进行融合,形成还原论与系统论相统一的“元衡论”观点。“元”是西医理论的精髓,是结构单元的简称有形态的、结构的内涵,是以静态的、孤立角度研究人体;“衡”有阴阳平衡观的基本内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有平衡的、联系的、动态的内涵,是以联系的角度研究人体。我们可以把“元衡论”简单地理解为以结构单元为研究基础的人体平衡观。包括整体单元结构、层次单元结构、单元结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状态。用它进行医学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顾点(单元结构)、线和面(层次单元结构)、立体的(整体单元结构)多维研究思路,可以丰富阴阳平衡理论的内容,完善中医的科学内涵,弥补西医学重技术轻思想,重局部轻整体的不足。使对疾病的分析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用它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可以有效地兼顾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等。可以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方法论。用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研究。

3.3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

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见表1。

3.4试用“元衡论”指导临床医学研究

痤疮有着复杂的病因病机,我们曾经以“元衡论”对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疮的发病是由于三个层次的内在平衡失调共同作用产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环为第一层次,皮脂腺皮脂循环为第二层次,微生态循环为第三级,当他们的循环保持平衡时,人体不会发病,当第一个循环被打破,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第二层次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第三级循环的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引发痤疮。这三个循环由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分别由雄激素、皮脂参与介导,构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的病理过程[9]。我们根据病因病机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针对皮肤微生态、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进行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复发。同样的道理,遇有复杂难愈的疾病,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元衡论”思维进行临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的、顽固的、反复不愈的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医学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学上一般认为静脉性溃疡的病因是静脉曲张后静脉机能不全,静脉长期淤血,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最后因轻微外伤或感染形成溃疡[10]。但通过我们的一组研究可知,以上情况只反映了病因的一个方面,静脉性溃疡除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外,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与下肢淤积性皮炎、足癣、甲癣、反复发作的丹毒、甲沟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关系[11]。从“元衡论”观点看包括三个层次的失调:①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复引起丹毒—淋巴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③淤积性皮炎—外伤感染—微生态失调—皮肤溃疡。可见静脉性溃疡的发生是有多层次病因导致的,其反复不愈、顽固难治是由该病病因的多样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决定的。通过给以相应的针对各层次的综合治疗和相关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疗效,并且可以有针对性防治复发[12]。

4小结

中西医结合走过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远不能满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经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两个学科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理论特点进行更高层面的理论研究。理论的突破靠单纯的技术路线进行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是局限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西医学理论倾向于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还原论观点,中医学理论倾向于自然辩证法世界观和系统论观点。但是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还是自然辩证法;无论是还原论还是系统论都有着其局限性。都无法单独担当起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发展的重任,只有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可以肩负起历史责任,引领医学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元衡论”的观点来自于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的起源探索,包涵平衡观、结构观、层次观、整体观、联系观等丰富的内涵。既融入中医理论的平衡观、整体观、联系观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又融入了西医理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既有西医单元结构观的还原论哲学思想、又有中医机体与环境、机体与社会、机体内部脏器间相互协调的系统论整体观的哲学思想。可以认为“元衡论”既包含着自然辩证法与机械唯物主义相统一;又包含着还原论与系统论的统一,是一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以“元衡论”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突破点,可以更好地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为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创造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贡献于全世界”的目标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路径,有利于临床医学理论早日形成技术性与思想性并重,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兼融的中西医结合新医学。

参考文献

[1]陈竺.健康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8.

[2]况立洪.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科学模式的转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24):13-14.

[3]卢雯静.基础医学研究进展的还原论与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2005,12(26):12-14.

[4]王小英.系统论的科学模式转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5):13-1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82.

[6]常虹,赵青树.从中西医的优势和差异探索中西医的发展方向[J].内蒙古中医药,2003,2(3):77-79.

[7]李梢,王永炎.医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5(28):91.

[8]李衍达.以信息系统的观点了解基因组[J].电子学报,2001,29(增刊):1731-1734.

[9]周勇,戴仕冕,彭峥嵘.用“元衡论”的思路对痤疮病因及治疗的分析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7,28(8),69-70.

[10]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901.

[11]周勇,戴士冕,彭峥嵘.下肢静脉曲张向下肢溃疡演变过程中相关因素研究[J].医学信息,2007,20(4):656-657.

西医基础 篇4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B型题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X型题151~18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4、试卷内容结构:基础医学约50%(其中生理学约20%;生物化学约15%;病理学约15%);临床医学约50%(其中内科学约30%;外科学约20%)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

1、以书本为基础,重点复习书中出现“最”、“特有”、“特效”、“唯一”字眼的句子和出现有3~5条标题性段落。

2、合理安排好西医综合和其它科目的复习时间:①英语复习该冲刺阶段主要是强化记忆重点词汇和进行阅读理解试题的模拟测试以及练习写作。②政治重点复习时事政治,加强前后的融会贯穿,提高答题的逻辑性、内容的完整性、对问题认识的深入性、对政治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方向性。③西医综合知识点较为零散、内容较多,可以利用相对灵活的时间进行复习。主要是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④以一本相对权威的题量中等的西医综合模拟试卷为检测复习效果的工具。

3、以历年考题为借鉴。

西医基础 篇5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一直秉承“以中为本, 以西为用, 厚实基础, 强化能力, 发展个性, 鼓励创新”的建设原则, 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 完善了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实验技术和科研创新4个教学实验平台建设, 组建了“结构一体化, 内容分层次, 使用开放式, 培养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大平台。近年来, 中心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凭借自身的教学特色, 整合各种资源, 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营造高效率的实验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 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研究, 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其基本建设理念及特色如下。

1 实验教学的理念

以培养高素质的“以中为本, 以西为用, 汇通中西”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 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原则, 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要求, 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设集约化的“高水平、成体系、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与实践创新能力培训平台, 优化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合理调配实验教学资源, 促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 力争创建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构建适应学科特点、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多层次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项目建设, 探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 营造高效率的实验教学环境, 搭建教学科研互通大平台, 促进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

2 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特色

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验为载体”, “以中西医学为基础”和“以创新发展为先导”的原则, 以培养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目标, 充分体现“科学性, 创新性, 开放性”的特点。目前, 本中心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建设中西结合, 教研并重, 理念先进, 管理一流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

为了适应目前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快速发展的现状, 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室规划建设, 成立了以中医、西医2个分中心, 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实验技术以及科研创新等4个实验平台组成的院级教学实验中心。中心秉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原则, 实行了全新的管理体制与高效的运行机制, 全面优化了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为学生构建了以中医药为核心、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实践创新平台, 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得我院在最短的时间内, 实现了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2 创建厚重基础, 汇通中西, 拓展知识, 鼓励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发挥我院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并存, 且学科优势明显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着力培养学生在厚实基础的同时汇通中西的能力, 鼓励学生科研创新,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突破传统中、西医课程实验项目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实验教学模式, 本着资源共享、中西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 在学生具备一定中西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现有实验条件,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 改变以往中、西医课程独立的、单一的、分散的教学模式, 以实验为平台, 有机地整合为整体的、集中的、综合性实验, 使中西医实验教学在同一时间、同一实验载体上完成, 既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又体现了中西医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合, 充分反映了中医院校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2.3构建一个核心, 两种模式, 三个层次, 四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高素质的“以中为本, 以西为用, 汇通中西”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目标, 构建和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基础型实验模式与创新型实验模式相结合, 围绕本科基础型、综合型和自主创新课外探索型三个实验层次, 全面开展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种类型的实验教学项目, 逐步形成了“一个核心, 两种模式, 三个层次, 四种类型”的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 组织建设了“结构一体化, 内容分层次, 使用开放式, 培养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大平台,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融会贯通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西医基础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52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相关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152例患者中,男89例,女6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9.38±9.54)岁;病程1~12 d,平均病程(6.13±1.68)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者;2)均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年龄40~75岁。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入组标准者;2)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严重异常者;3)精神疾病者;4)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患者具体病情给予降脂、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改善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通络熄风汤治疗,方剂组成如下:怀牛膝15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生龟板15 g、丹参15 g、当归15 g、川芎15 g、赤芍15 g、红花15 g、水蛭15 g、黄芪15 g、甘草6g。水煎服,取汁300 m L,每d 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2组疗程均为14 d。

2.2 疗效标准

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判定标准[6]。显效:CNS评分降低80%以上,病残程度0级;有效:CNS评分降低20~79%以上,病程程度为1~3级;无效:CNS评分降低20%以下,甚至加重或者死亡。

2.3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6]治疗前后变化;2)观察2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水平变化;3)观察2组不良反应情况。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

△P<0.05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CNS评分比较

见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见表4。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 安全性评价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动脉血管严重痉挛、狭窄或者完全阻塞引起[7]。属中医“中风病”范畴。肝肾阴虚、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肝阳化风为该病主要病理环节[8]。气血运行无力致使血瘀,瘀血内阻,导致新血不生,血少不能化气,进一步加重而气虚,气虚血瘀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成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同时肝阳偏亢,气血随之逆乱,遂致卒中[9]。故而治疗应以活血益气通络、镇肝熄风为治疗法则。本文采用通络熄风汤治疗,方中丹参、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具有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功效;怀牛膝具有引血下行、补益肝肾功效;水蛭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利尿功效;黄芪具有益气功效,可使气旺而血行;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可奏活血通络、镇肝熄风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以及抗自由基作用,对抗动脉斑块形成,还可改善脑细胞代谢;川芎生物碱具有增加SOD活性,减少脑梗死容积作用;水蛭能够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功能,减轻脑水肿;黄芪能够显著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并且还可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血液流动,降低血栓形成,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缩小梗死范围,同时还能够使血小板聚集、释放抑制,促进神经元生长作用[10]。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CN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通络熄风汤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功能,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通络熄风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通络熄风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通络熄风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对比分析两组疗效、CNS评分、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CNS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CNS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后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后水平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后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络熄风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病,通络熄风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人类

参考文献

[1]Peyman Zirak,Raquel Delgado-Mederos,Lavinia Dinia,et al.Transcranial diffuse optical monitoring of microvascular cerebral hemodynamics after thrombolysis in ischemic stroke[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4,19(1):018002-1-018002-4.

[2]李琦,吕静,杨妹琴,等.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3(6):107-109.

[3]Yao Li,Shuping Zhu,Lu Yuan,et al.Predicting the ischemic infarct volume at the first minute after occlusion in rodent stroke model by laser speckle imaging of cerebral blood flow[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3,18(7):076024-1-076024-8.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8):4013-4017.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6]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7]马丽虹,李冬梅,李可建,等.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825-3827.

[8]曾令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4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18-19.

[9]陈益友.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300-301.

上一篇:快递巨头下一篇:中医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