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院校

2024-05-19

大学院校(精选12篇)

大学院校 篇1

当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学生利益和学校发展的切身大事, 也是检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的, 帮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 结合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 选择最能符合自己职业兴趣和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特长的职业, 并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断创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前的思考与准备

1. 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前应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制订长远的职业规划, 思考实现职业目标的策略, 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第一, 学生要明确人生的职业目标, 这个目标是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 它要求是可实行、可量化、可操作的, 然后积极思考实现职业目标的策略;第二, 学生要准确评价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 这些兴趣和特长对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什么帮助, 然后认真评估职业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第三, 学生要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明确最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工作才是最有价值的工作;第四, 学生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 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 需要将终极目标按时间分解成几个递进式的子目标, 然后分阶段有步骤地按计划进行推进;第五, 学生要善于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不断增强核心职业竞争力, 突破并塑造不可替代的自我。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前的思考

第一, 过好思想觉悟关。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 非常有必要适当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这样有利于预防与增强学生克服焦虑、自卑、自负、依赖、挫折等心理问题的能力, 顺利实现就业。第二, 过好自我认识关。 (1) 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2) 学生要明确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职业工作需要的技能, 达到了怎样的一个水平; (3) 学生要明确是否已经具备了融入社会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与行为要求; (4) 学生要明确自己还需要重点积累哪些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胜任相关岗位。第三, 过好能力转化关。 (1) 学生要准确定位探求知识的能力, 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 (2) 学生要加强实践操作和拓展技能的能力, 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3) 学生要强化缜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学生要锻炼和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5) 学生要培养和发展创新创业的能力, 积累未来发明创造的基础。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

第一, 研究岗位要求。学生要认真研究职业领域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明确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 了解任职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学历资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职业素质等基本要求, 注重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职业领域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二, 钻研业务知识。学生要刻苦钻研岗位技能, 加快业务知识更新, 优化业务知识结构, 丰富业务知识储备, 掌握过硬本领, 提升工作能力, 适应行业改革的发展需要, 跟上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第三, 掌握岗位技能。学生要努力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 积极参加校内校外专业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努力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熟练掌握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基本技能。第四, 吸收各方资源。学生要广泛接纳、吸收各类社会资源, 联手同学、老师、家长、亲戚等各方力量, 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岗位核心技能, 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开阔职业发展空间。第五, 坚定职业信心。学生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看到自己的能力特长, 看到国家的扶持政策, 看到行业的就业机会, 看到学校的帮助措施, 看到老师的精心指导, 坚定未来职业生涯成功的信心。第六, 保持积极进取。学生要始终保持一种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业务恐慌的危机感, 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需求、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和自身进步的阶梯, 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心态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知劲头, 克服应付心态、自满心态和浮躁心态, 珍惜每一分钟、每一个场合、每一点时间、每一个机会。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时的选择与把握

1. 理性就业, 扎根基层, 拓展上升通道

第一, 学生要克服焦躁情绪, 力戒急功近利, 立足基层发展;第二, 学生要注重能力锻炼, 积极拓展上升通道, 比如操作维护系列的上升通道:一般操作维护→主要操作维护→高级操作维护;技术业务系列的上升通道:操作员→管理员→助理管理师→管理师→高级管理师;管理系列的上升通道:作业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公司总监→公司总经理;等等。

2. 瞄准需求, 自信就业, 降低机会成本

学生要准确了解准备应聘公司的规模与招聘要求、公司的人际环境、公司能提供的学习条件、公司能提供的福利待遇, 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基本的胜任力, 降低机会成本。

3. 创造市场, 自主创业, 展现人生才华

学生要进行广泛而精细的市场调研, 寻找创业的切入点, 准确定位市场细分, 占领行业制高点, 抢占市场先机, 注重技术创新, 不断推进自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以发明专利开拓未来。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后的努力与坚持

1. 珍惜机会, 重视文化, 守好岗位

学生要有在这个企业至少干五年、我要为企业做贡献和创造经济效益的想法, 要珍惜进入企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要在第一时间领悟企业文化和地方文化, 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严守岗位纪律,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2. 勤恳敬业, 踏实忠诚, 谦虚谨慎

学生要认识到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会影响职业发展的空间。第一, 学生要认识到给予组织和单位忠诚, 你才能得到对组织和单位忠诚的回报;第二, 学生要认识到个人价值需要通过学习和工作成果来证明和体现;第三, 学生要认识到忠诚赋予你学习和工作的激情, 忠诚的人感觉学习和工作是享受, 不忠诚的人感觉学习和工作是苦役;第四, 学生要认识到只有忠诚的人, 才能够找到归宿感, 组织是你工作的归宿。

3. 融入团队, 学会取舍, 展现魅力

第一, 学生要认识到只有借助组织和单位平台, 个人才能有各种发展和实现目标的可能;第二, 学生要积极融入团队, 认识到组织发展最终靠的是全体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有团队才有个人;第三, 学生要学会取舍, 懂得舍得是精神、是智慧,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懂得舍得, 人生的运气就不会太差。

4. 精益求精, 提高技能, 追求卓越

学生要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 在坚持不懈学习和创新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不断攀登技能的高峰,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养成终身学习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深思熟虑地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每一件事。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 形成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全方位开展就业工作、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局面, 重点从学生就业前、就业时与就业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 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不仅是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成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甫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2]周昱英.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1

[3]魏建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弊端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9)

[4]丁丽娜.现代大学生就业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 , 2014 (1)

大学院校 篇2

济南大学院校简介

济南大学(University of Jinan)简称“济大”,位于山东省会济南市,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 [1],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高校,是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高校之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面向全国招生。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入选教育部“111计划”,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高校。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聚向上、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22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济南大学现有主校区、舜耕校区和明水校区,其中主校区位于市中区青龙山麓,占地2300余亩,交通便利。桃夭樱灿滋兰苑,柳绿风清甲子湖,一年四季,徜徉在秀美的校园中,无时无刻不令人心旷神怡。甲子湖的一池碧水,滋兰苑的郁葱花木,青龙山的飞翔白鹭,都象征着济南大学的蒸蒸日上,朝气蓬勃。

济南大学(University of Jinan)简称“济大”,位于山东省会济南市,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 [1],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高校,是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高校之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面向全国招生。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入选教育部“111计划”,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高校。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聚向上、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22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济南大学现有主校区、舜耕校区和明水校区,其中主校区位于市中区青龙山麓,占地2300余亩,交通便利。桃夭樱灿滋兰苑,柳绿风清甲子湖,一年四季,徜徉在秀美的校园中,无时无刻不令人心旷神怡。甲子湖的一池碧水,滋兰苑的郁葱花木,青龙山的飞翔白鹭,都象征着济南大学的蒸蒸日上,朝气蓬勃。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调查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①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②

语文课程按照传统的观点认为就是语文学科。结合语文和课程的定义,语文课程应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语文育人目标、语文学习内容及语文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语文教育、语文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方法

笔者主要采取发放问卷形式,发放途径有纸质直接发放、微信、QQ等形式,共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1247份,回收率92.3%。涉及院校六所,专业达到38个,涵盖各个学科门类。学生问卷共设计了25题,包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态度及认知、教材、教学方式、大学语文对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作用及影响、阅读等几大方面,教师问卷则设计了11题,侧重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定位、授课形式、教材及教师对大学语文的认知等几个方面。

二、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

笔者对重庆三十余所高职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中有11所是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这11所学校基本是纯理工科性质的职业学院和非常专业的学校,绝大多数学校是选修或是部分专业开设。有的学校则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系列的其他课程,如应用文写作、文学作品欣赏等。完全未开设大学语文或相关课程的职业院校只有两所。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大多数学校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数从32到48不等。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基本是一名教师按教材内容顺序讲授,且大多采取开卷或者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高职学院学生语文能力情况

对于自身语文能力,有73%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能力一般,27%的学生表示语文能力需要提高。而在教师问卷中,则有73%的教师认为日前高职生的语文水平较差,27%的教师认为水平一般,这正好和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相反。对于急需提高的能力中,学生最想提高的是写作能力,其次是文学欣赏能力,占第三是阅读理解能力,最后是口头表达能力,这其中有不少学生对于这几种能力作了多项选择,认为欠缺的不只是某一项能力。

(三)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态度及认识

被调查学生中,有 67%表示有必要开设语文课程,23%认为没有必要,10%表示无所谓。而教师100%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有26%的学生明确表示很喜欢语文课,而55%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大约只有1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

(四)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看法

调查中,46%的学生认为应该按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34%认为教材统一但侧重点不同,21%认为应该统一教材,0.1%表示无所谓。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64%认为大学语文应教材统一但侧重点不同。对新兴作家、网络作家的作品选入教材的态度,有50%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赞同,但也有29%的学生不太赞同,有11%学生表示坚决反对。教师对于同一问题的选择是73%持不赞同意见,有1人表示赞同,2人表示无所谓,却无一人表示反对。

(五)对大学语文与今后就业的关系

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今后就业的影响,76%的学生认为学好语文对于自己简历的撰写、笔试时的考试成绩、面试时的表达能力等有很大的帮助。有21%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影响很小,只有3%的学生认为毫无关联,只要专业成绩好就可以了。在被调查的教师群体中,也有5%的教师觉得语文能力与学生的就业情况没有关联。

三、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一此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以便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科学的、长远的态度来认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调查中,有27%的高职院校是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68.5%的院校是选修或者是部分专业开设该课程,只有4.5%的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为全校必修课程。从表面看,这27%的学校是都是理工科类的高职院校或者是专业性非常强的院校,似乎与大学语文课程并无专业联系。从深层次来分析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高职院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力一向和定位,很多院校都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体系,把“应用”和“实用”摆在重要的位置,因此大学语文就可有可无。而68.5%的高职院校虽然选修或者是部分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或者相关课程,仍是注重了大学语文系列课程的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大学语文课程真正的意义所在,其教学目的是功利的。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虽然是职业学院,但也仍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育人”与“教书”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更为重要,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学生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个能熟练操作的技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新时代的公民,这才是“育人”的真正目标,而这一切与大学语文的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大学语文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相关的其他研究中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刘继印.凸显专业特色 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新模式———以建筑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123-124.

注释:

①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大学院校 篇4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 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 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以及领导组织能力) , 这些综合素质能力依靠单纯的课堂学习很难获得, 必须要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才能得以锻炼与掌握, 因此研究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概述

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培训工程。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以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着眼点, 以提高大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设计规划。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体育专业学生提升自我价值, 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实施过程分析, 大学生素质拓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实施, 因此其实施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大学生通过各种拓展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技能;二是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统一。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基础是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此获得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依托于丰富的理论知识之上, 如果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必然会影响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 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

2 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制的要求下, 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大学生就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性, 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严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结果造成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与大学生失业率日益上升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 而缓解这种矛盾的主要措施就是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1 社会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失衡要求开展大学生拓展

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急速上升与社会高端技能人才的短缺矛盾是我国高职教育所必须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高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问题, 因此为有效解决这种矛盾,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 就必须要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通过素质拓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 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 让他们在学生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社会技能锻炼, 如何学会适应社会。

2.2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 要求实施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暴漏出许多问题:语言沟通能力不足、缺少自信心、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不强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成为大学生成功求职的最大障碍,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属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体系, 也就是学校侧重对学生理论专业素质的培养, 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以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 体育专业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 但是他们却缺乏创新精神、自我学习能力, 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素质拓展活动得以解决。

2.3 大学生素质拓展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构建,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体育专业知识实现融合发展, 以此实现体育素质拓展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以及灵活性等, 优化了高职体育专业课程的内容, 实现了高职体育课程多元化目标的构建, 从而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提升了就业能力。

3 以就业为导向,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对策

3.1 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高职院校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强化对他们的学风建设, 培养他们的组织性与纪律性, 帮助他们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错误认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健全的心理素质, 健全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要求, 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复杂环境的调节器, 根据当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下基础;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就业实践锻炼活动, 以实践活动促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可以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及时了解社会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 从而针对这些要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3.2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校企合作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形式, 合作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素质拓展的实训平台, 大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学习和校外实习锻炼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提供重要的手段支撑,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引入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通过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 比如基于高职院校实训平台的短期问题, 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企业资金用于构建校内实训地基, 进而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提供场所, 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平台, 而合作企业则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整合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

3.3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核心, 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高职院校要紧紧依托各种技能比赛,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首先高职院校要完善机制, 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提供机制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项目, 构建完善的经费保证机制, 政策保证机制以及教师指导机制, 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采取各种形式的创业素质拓展培养。高职院校要举办各种以创业教育的讲座, 聘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成功创业者、人力资源培训教师以及本校自主创业的“师哥师姐”到高校进行创业讲座;最后高职院校要组织各种赛事, 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体育专业学生为例, 高职院校要以每年举办的高校运动会为契机, 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提高大学生的差异性能力

基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计划, 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实现个性化发展, 这是大学生区别与他人的主要特点, 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 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我的差异性能力, 为就业增加有力的砝码, 实现成功就业。

4 结束语

总之,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实践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日益严重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 通过素质拓展计划,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摘要:大学生素质拓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拓展,就业

参考文献

[1]崔久剑, 白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 2014 (10) .

[2]李志辉, 刘红月.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训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6) .

大学院校优秀教学案例 篇5

一、背景

随着网络教育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各高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营造外语教学的良好环境,激励教师快乐教英语,促进学生快乐学英语。

营造双乐式课堂教学环境的指导思想为:“构建以外语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为重点,能适应跨文化交流和英语再学习需要的、基于互联网和课堂的快乐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并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各环节进行选择和整合,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情境,以便激起学习者的求知欲,来提升学生自主性、可持续性学力形成的一种媒介方式。

在常规课堂环境下,依托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采取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去启发、诱导和鼓励学生,使其视学习为乐事,变负担为乐趣,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最终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快乐学习境界,亦即“双乐式”大学英语教学环境。

二、课堂观察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弱也直接制约着其外语学习。目前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多数较为被动接受知识,不主动去学习。即使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备,但多数学生并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其娱乐活动多于学习。若能将网络技术有效引入课堂,将会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观察对象:民办高校大学一年级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

过程:

1.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

通过向学生发送微课堂资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本单元并积极了解相关资料,并尝试角色扮演及课文复述。

2.以学定教: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课文复述,以学生的体验,感受,参与意识,兴趣点的调动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从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文章理解的亮点和误解之处。

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效提问的次数?

课堂上,教师不断的进行启发式提问。但是,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取思考时间过短,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不够。

策略改变:个别问题通过实时网络资料查询,教学生借助新媒介获取知识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兴趣大增。

此时,老师需要及时引导,借助网络媒介的时间不能过长。

4.示范操作:教师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为?

针对学生分角色表演中出现的不恰当地方,老师做了指导和示范动作。

通过与学生分享老师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范例,做示范指导,使学生体会表演中的角色差异,更好地感知所学内容。

5.变式训练:能否分层设计变式训练题?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讲解课后cloze和翻译习题;

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先把重点放在词汇和基础知识训练。另外,对于课后练习的某些题,答案可能不止一个,让程度好的学生发挥想象力,尽可能多的提供答案,以供其他基础稍差的同学参考。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对每一项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

6.当堂检测: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1)课后生词:当堂默写,并造句练习。

2)课文部分:让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提供的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从而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3)课后练习:提问不同的学生,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分析错误题,找出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并让他们及时纠正。

7.平衡教学:能否将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研究课文,搞懂课文重点。

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更好地、主动地接受课文重点知识。

通过网络新媒介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助推学习。

8.课后感想: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点拨和概括三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之前教师行为应该是倾听,努力的倾听。区别“教学”与“教学生学”的不同,认识到从长远上看,少教才能多学。

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采取网络媒介辅助法、角色体验法、活动激励法、问题探究法及信息采集法来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互动,然后通过与小组的共同努力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自身潜能、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评价既是课堂教学进程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快乐和谐情境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一个教师常常会将他所教的学科的内在精神和姿态转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三、思考

互联网是信息发展的有力推手,大学英语教学环境需要依托互联网的力量才能发挥它的更大作用。这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事实证明,只有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创设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各种学习环境互补、协调作用,才能使英语教学环境得到立体构建,形成合力,把英语教学工作抓出特点,抓出成效,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语言学习必须以习得为基础。英语教师既要优化能控制的课堂教学环境,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习得环境。创造校园英语新环境,改进英语教学软环境,善用教育技术硬环境,走出校园生活小环境,是优化英语学习环境的主要途径。

【篇二】

如今,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人说,信息化将颠覆传统教育,但我更想说信息化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新变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全颠覆,传统的方式要不要,当然是要的,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渐进、传承、发展和创新,对待一个新生事物,我们不是用一个封闭的心态去面对它,而是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扬长避短,但要注意的是,不是非此即彼,走极端,我们要有理性的认知及定位,我们更多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能用、会用、妙用。

课堂提问,181节,共使用了290次,平均每节课1.6次,为什么这个功能的使用频率这么高,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我记得有一次在学校听课的时候,语文老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推送了一段文本,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特征的关键语句,老师布置完任务后,学生开始作答,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进行着,直至老师说了一句话,什么话呢,“一会我随机抽一个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展示“,然后我们就看到约一半的学生把原来画的擦了,重新而且特别认真的答题,因为一会老师是抽查而且还要公之于众啊。大家想想,以前我们上课提问,第一,举手的是不是永远是那几个孩子;

第二,即便要求全员在练习本上作答,是不是有部分学生在应付或是拖拉,因为还不像课后作业一样,老师会逐一检查,而老师对这个问题有点束手无策,因为时间上不允许我们做到全员关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技术来突破学习的时空界限,大家从这里可以看到,老师是可以查看到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的,保证让全体学生都充分且认真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思考中。

练习,181节课共使用205次,平均使用率1.**次。这个功能不需要我多加赘述了,刚刚前面的老师都有分享,大家体会也比较深,相比传统教学,老师可以即时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数据,更具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灵活调整教学重点和策略。

(系统可以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包括全班同学的答题正确率、每一题的正确率,利用这些分析,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及策略,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活动的生成性。)

好,下面我们接着从数据分析来看,使用频率较高的还有分组研讨功能,从数据分析看,平均两节课会有一次研讨活动。相比传统课堂中的小组研讨功能呢,利用pad教学,可以打破交流的空间限制,让每个人或是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而且不同组之间也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习,同时还可以互相评价,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意义之一,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一定不是为了用而用,建议刚开始时,从刚分享的几个常用功能入手,且只选取3-5个功能,但所选取的功能一定是要与你的教学场景充分结合。我们的重点不是要在课堂中展示pad有多少功能,而是更多的要考虑组织我的教学设计,如何组织活动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先进的技术与装备一定会进入我们的教室,但问题是这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是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如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只是加强了灌输的强度和量而已,这是增负,也是一件比较悲哀的事情。

信息化大背景下,各位老师最大的挑战是理念的转变,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如何让技术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出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关于技术产品的使用,选什么功能,用到什么程度为佳,并不是由产品决定,而是由教师决定,教师的思想决定了选什么功能,怎么和教学应用。此外,还有一个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管理和管控,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样组织课堂互动等。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互联网时代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行动引领创新发展,最后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改变。

【篇三】

一、实施博客化美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1.加强美育渗透和融合。以全方位育人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健全美育教学模式为抓手、博客化美育教育教学坚持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机制,注重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环节,加强美育的渗透和融合。

2.注重网络美育教育。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日趋深刻的影响和形塑作用,博客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注意到网络美育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性文化精神特性,并充分利用网络美育的互动性、多维性特征,加强网络美育教育,优化网络生态环境,注重通过自由、平等、坦诚的思想情感交流,促进大学生审美生成的多种可能性,培育大学生识别美、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实现审美自觉。

二、基于《大学美育》主题博客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做法

1.每位选修同学在各大门户网站注册一个自己的博客(每班只在一个门户网站注册)。博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2-3人)的甚至整个班级的。别班的学生可以在相同的门户网站注册,也可以通过站外链接实现共享。

2.每个博客既可以结合《大学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成诸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技美”等主题博客,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或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设置自己的主题博客(实际上,广义上的艺术即技艺包括人们在完成物质生产、社会活动、精神领域中的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熟练的技能、技法和技巧),还可以更为专门、更为具体地设置为诸如摄影、文学、饮食、服装等主题博客。

3.每个主题博客要求结合主题选择恰切的主题模板,并进行全面的设置,力求做到精巧、精致、精美。每个博客每周至少更新1-2次,一学期点击量不少于5000,并有相当的评论、回复、分享、转载、收藏等。要求每个博客的页面做到简洁、美观,排版规范、有序,字体字号整齐、统一。

4.围绕美育专题及所涉及的美育、美学知识(如自然风光、文学艺术、社会现象、科技发明创造或自己所学专业的科技知识,等),博客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或者是它们围绕一个主题的有机结合。可以是作者原创,也可以是转载(但应与原创内容形成合理的比例)。文字每篇应不少于500字,图片等应是相同主题的多幅作品有机构成并配有自己的文字说明或感悟。

5.每堂课前和课后,老师均根据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及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既提供ppt和文字,也提供资源链接,并设计相应的开放式讨论题目,由学生通过预习和复习完成相关任务并相互评论。老师可及时监督、检查,提供讨论标准后及时将学生讨论、评论结果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课内外作业让学生在线完成、评分。

6.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博客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注重美育任务和教学具体目标的达成,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育、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意识,不断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塑造美好形象、营造美好环境的实践中,相互砥砺,净化心灵,升华境界,自觉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施博客化美育教学改革的成效

1.课程培养目标得到较好实现。博客化美育教育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当前高职生成长、成才和成人的实际需要,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上线下融通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强化了互动性;

通过鼓励学生密切关注和联系自身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不断丰富、完善审美知识,提高了大学生感知美、判断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正确、进步、高尚审美观的形成,主动塑造完美人格、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合格大学生的自觉性得到加强。通过博客化教学,学生自然、艺术、社会、科技审美的基本方法或技巧得到较好训练,感知美、判断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升,正确、高雅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以及主动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结合起来的意识得到明显强化,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能力、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2.教学模式创新有了新的推进。博客化美育教学实施后,通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分享和共享,建立共享型美育教学资源平台,较好地建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积极性;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博客学习设计,对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创美行动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与此同时,课堂信息量明显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教学效果明显。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 篇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是创新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水平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我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选取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潍坊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10所高职学校进行了专项调研,共发放问卷486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94.8%。结果发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亟待加强。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应该具备主动性,能够主动地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各项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加大了师资力量和教育投资,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薄弱、教学课程设计陈旧、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根据10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评的数据显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学生仅占19.3%,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占15.7%,敢于质疑老师的学生占31%,具备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学生占40.4%。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很少主动参与和挑战新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能够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意识的缺乏则使得学生安于现状,尽管满腹牢骚却懒得主动改变现状。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仅仅关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读死书、死读书”导致他们的思维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比较狭隘,很难迸发出灵感。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很少采用辨证的、全局的观点来思考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缺乏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主动质疑、探索的意识。思维定式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的继续开发,当遇到难题时更容易受到挫折。

二是创新热情不高,缺乏进行创新的毅力。有31.2%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对于未来的工作没有目标,有着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因此对于主动学习课本外的知识也没有很大兴趣。另外,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容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外界新生事物的刺激将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的持续性产生冲击,而享乐情绪、畏难情绪也使他们的创新活动难以持续。

三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动手能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尽管很多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做实验时手忙脚乱。有35.8%的学生自述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没有到企业或教学基地进行过生产实习,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各类实践活动。6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能力培训和科技创新活动。

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有27.3%的学生反映一次性接受的新知识点太多,对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理解,有48.7%的学生由于害羞、不重视等个人原因不愿意向学习校好的同学请教,有64.8%的学生感觉接触本专业和其他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机会较少。再者,各院校基本采用统一教材,个别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落后。经调查,专业教材书采用5年前出版的占44.8%,因此从另一层面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陈旧。另外,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更新、封闭式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各学科知识交叉不足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负面因素。

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支持。但是,当今各单位人才招聘往往注重学生在校时的成绩单或各种证书,对于学生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在生产实习时也仅仅是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和重复性工作,显示不出实习和实践的意义。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庭的教育观念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创新的启蒙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没有为孩子营造平等、自信的家庭环境,动辄打骂训斥,习惯于拿孩子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追求成绩至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信心较弱,胆小怕事,遇事不敢质疑,创新性也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此相反,有些家庭溺爱、娇惯孩子,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强,不会主动进行思考,同时缺乏毅力和耐心。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应对措施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动自发的形成创新和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的定位,促使他们根据职业需求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坚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信心。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树立自信心,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创新观念。学生应该认识到,创新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学习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习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的不足。在创新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面对挫折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探索精神。

设计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有些高职院校仍侧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应该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另外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锻炼的机会,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追踪当前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注重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帮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开阔视野,掌握高、精、尖技术。另外,学校可以尝试开设一些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以及做与创新相关的学术报告,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接受创新思维、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通过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建立创造性、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通过了解、分析和归纳最新的教育成果,将有益的经验应用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和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站在辅助者的立场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助学助研活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职业的关注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若干富有探索性的教学情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

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书面考试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产品设计的质量、能否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参与科技竞赛的情况、在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中的完成情况等,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增加对学生主动思考、合作创新的奖励措施(如对获得国家专利、有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学金奖励)。另外,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也需要合理设置,例如对大学生的创新技能进行评估时,其创新活动的成果、课程设计的质量、选题的创新性等因素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不同的权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借鉴德尔菲法、专家估测法、加权综合统计法等各种科学评价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大学院校 篇7

在教学中, 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研读以及写作练习, 提高语言文学的阅读、欣赏、理解、表达、写作和应用能力, 为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阅读中, 引导学生对思想内容、艺术境界、美学特征的深刻理解;在写作方面, 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与论说这两大基本能力, 做到逻辑严密, 内容充实,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其次, 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和文化素养。教师要从作品本身的魅力出发,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通过引导大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对文化精品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它可以广泛涉及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领域。最后, 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学习, 在大学校园中创造一种文理互相渗透、艺术和科学交融的氛围, 为培养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古人在作《大学》这部经典时, 就把高层次教育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学习优秀文学作品, 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古人鉴赏智慧和经验, 实现对一切优秀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扬, 塑造健全人格。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考, 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有了下面的一些教学设计和安排。

一、教学文本内容丰富化

将群众文化导入语文文本, 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充分利用群众文化的亲和力,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其作为教学切入点, 消除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同时, 将经典文本与时下热点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同时, 努力寻找其与大众文化的联结点, 使学生的知识、精神、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主动、生动的过程。比如, 在讲到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时, 把“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不羁和当下“90后”的追求个性的时代风格联系起来, 讲到宋代词人苏轼的《定风波》时, 把“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乐观人生态度和当代年轻人乐观面对困难挫折的正能量联系起来等等。也可以适当延伸大学语文的课外视野, 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把书本知识实地化, 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在具体做法上, 还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进行, 通过有限范文的精讲, 扩大有指导的自学篇目。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揣摩、领悟掌握写作艺术, 辅之必要的作文训练, 并让学生在课后大量写作。

二、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化

大学语文教学经常要面对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多, 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不重视非专业课等问题, 同时, 现在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 由于网络等现代新媒体的普及, 他们的视野也更为开阔。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生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1) 利用课堂演讲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的时间, 安排两到三个学生进行演讲, 演讲内容可以包括: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主要收获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等介绍给大家。演讲结束后, 教师进行点评。这样, 一学期下来, 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2) 也可以课堂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片段, 然后同学讨论改编优劣, 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 像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以及一些与大学语文相关的热点话题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探讨。 (3) 其他适合的内容和方式也可以适当进行。比如短小的曲艺表演:相声、评书;大学语文文本作品改编表演:小品、话剧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实践, 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考核结果具体化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就是考核结果, 作为考查课, 以往大学语文期末考核往往流于表面, 写一篇文章、做几个文学常识题等等, 既不能真实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又不能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把学生的期末分数具体到整个学期的小分累加, 采取平时课堂提问发言、讨论发言、平时作业考核等小分逐渐积累, 再加上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学社团活动、得奖情况等奖励分, 最后汇总为学生的期末分数。这样既能加深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 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 又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在当下这样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 只有怀着终身学习的态度, 不断加强自己的各方面修养, 才能更好地参与大学语文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篇8

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尼古特(1922-2007)的代表作《五号屠场》(1969)。上这一堂课的时候,作为教师,你可以运用多媒体以形象生动地形式来给学生展现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接着让学生观看《五号屠场》的电影光盘,给学生一段时间谈论观后感。然后给学生讲解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以及荒诞的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叙述、不确定性、碎片拼贴和重复等特征。接着和学生一起剪切小说的片段,通过主人公毕利的二战经历,亲眼目睹德累斯顿的大轰炸,以及他荒诞、悲观、无奈和屈从的一生。看哪部分属于元小说叙述,哪些地方表现了小说的不确定性、碎片拼贴和重复等特征。这样学生就不会对后现代主义这个文学理论一头雾水,比较透彻地了解后现代主义这个文学术语,也能够充分理解小说《五号屠场》的反战及屈从的主题,了解战争的虚伪和残酷,理解作者的反对战争和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这就使得原来枯燥、空洞的文学理论的介绍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又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文学理论去分析文学作品,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教师就不仅仅是对学生“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而后者才是文学教学的目的所在,不仅极大地扩展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容量和密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质量。

3.3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说教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法,而在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帮助,可以挑选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材,或者从大量的有着不同缺陷的教材里编选适合学生的教材,给课堂的多样性提供条件。它能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量多,内容新,使传统古板单调的文字教材变成有图、有声、有色的图文并茂的教材,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一边听教师的讲解,一边观看课件的演示,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者是观看电影光盘,或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优美片段。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会自己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成为新型的具有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

教师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诸如规定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阅哪一个作家的哪一部文学名著,或者通过学校的网络观看这部名著的电影,不仅可以丰富学生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1. 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

问题1:你最喜欢以下哪门公共选修课?选择第一位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2:你认为高职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是?选择第一位的是“就业”,第二位的是“社会竞争”。

2. 对就业前景的看法

问题1:面对自己的就业问题,你感到:选择“不乐观”的占39.5%,“比较乐观”26.7%,“乐观”12.0%。

的课外生活,增长学生的文学知识和欣赏能力,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减少课堂的讲解时间,从而扩展教学容量,同时也可以无形当中给学生上网指明正确的方向。通过E-mail来批改学生的文学作品评论和学期论文,和学生探讨不同作家的作品,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可以为那些在课堂上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交际能力。

传统的闭卷考试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学生用功程度和记忆力的考核,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抑制和扼杀。这种命题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程爱民教授根据其调查结果提出:少用闭卷,增加主观题期末考试与学期论文和读书报告相结合。[3](14-18)这总结了大多数关于英美文学考试改革的意见。刘存波等认为测试可采用更多的形式,并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如讨论、口头表述、写影评、上网查资料等,再结合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4](89)笔者通过多年的英美文学教学经验认为,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实施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各样的考试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主观性的试题可以用网络上的考试软件进行;客观性的试题诸如作品评论、学期论文,教师可以适当地在不影响学生隐私权的情况下把它们放到网上,让大家互评,教师再评,最后的综合成绩就是这个学生的客观试题的成绩。实行多种多样的考试方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对于学习语言、学习文化知识、促进外语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是一种资源,英美文学教学应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发这一资源,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水平、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熊英.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辽宁高职学报,

[3]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0,(1):14-18.

[4]刘存波,罗承宁.高校外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6):89.

问题2:对“毕业之时即我失业之时”赞同的比例:21%。

3. 关于就业的价值标准

问题1:选择就业单位,你要求的月工资是“800—1000”占5.6%,“1000—1500元”占32.0%,“1500—2000元”占32.2%,2000元以上30.1%。

问题2:你将来毕业后,首选的就业单位是:选择“三资企业”占25.1%,“国企”22.3%,“国家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占19.7%,“民营企业”16.7%,“自主创业”16.3%。

问题3:在找工作时我最看重的是“工资高、福利好”占39%,“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占30%,“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29%。

4. 如何看待就业

你认为将来就业主要靠(限选两项),选择“个人能力”占68.3,“社会关系”占21.7%,“公平竞争”占8.7%。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普遍关注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成为严重困扰大学生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但同时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十分关注的话题。

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不是很乐观。调查中选择乐观的比例只占12.0%;比较乐观22.7%,不乐观39.5%。有21%的学生赞同“毕业之时即我失业之时”。确实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一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引起的。二是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

主观因素:缺乏就业心理准备。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把“就业难”问题强化,认为毕业之时,就是失业之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标准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矛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就业的工资标准,过去普遍认为学生要求过高。其实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职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实际的,月工资选择1000元—2000元的共占64.2%。这也与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面对着就业难的趋势,学生能够认识形势的严峻性,选择先就业能独立养活自己再说。与此同时用人单位还在不断降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就业值较高,选择月工资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学生也占了30.1%。

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首选的是三资企业。这有许多因素,包括三资企业收入较高或者认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等。不管怎么样,对于工作的选择,大学生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又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是幸福的。但现实不总是这般美好,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如果片面强调兴趣、特长就会影响择业的成功。

大学生选择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无可厚非。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个人利益置于更为理性的地位,当他们将获得经济收入用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以经济收入高低来决定就业价值选择标准是可以理解的。稳定的工作可以减少负面生活事件的发生,降低应激压力,使毕业生以健康的人格投入工作。而且,大学生就读在许多家庭看来也是一种投资,高额学费的付出,有些学生还是通过借贷来完成学业的,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工资偏低,也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这是知识与人才没有受到重视,所以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当然大学生选择的薪资水平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

对于就业能力的看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越来越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与竞争性。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看法就越来越理性,他们普遍认为就业要靠自己。所以对将来毕业就业选择主要靠个人能力的学生占68.3%。这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思想不同。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思考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很重要选择,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现实和社会需求,从而成功择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稳定,针对大学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心理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课题。

成功择业与否,首先是择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在就业指导中首先要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从科学的角度讲,理想的职业就是指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充分显示自己个人才能的职业。但择业现实不可能使所有的毕业生提供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恰当的就业目标其实是一个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不断调整的动态目标系统,是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于一体,并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兼顾的一个有机体系。有了这样的就业心理准备,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自身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就业目标,适者生存,找到自己合式的位置,就能经受得起挫折。只有认清了就业形势、确立了就业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被就业问题所因扰。

其次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一些大学生为在求职问题上屡屡碰壁而灰心丧气,这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要开展好心理疏导工作,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做好求职材料准备等等。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学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时才可能信心十足,才不会产生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再次要更新观念,理解、帮助学生。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是以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和手段为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自我认知、择业决策、就业准备、面试技巧、事业发展等方面启发自助的过程,其中心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教育他们把个人兴趣、志向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功择业。

大学院校 篇9

2005年, 我院升格后开设大学语文等众多人文社科类选修课, 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具有合理知识、情感结构的卫生人才方面, 我院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语文等选修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与教育部课程设置初衷以及定位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 通过考察发现江苏省其他同类院校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笔者对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建设进行思考。

1 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价值

卫生类高职生必须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能够书写通顺的文章, 尤其是能阅读和写作医用文书, 能将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于医学实践。因此, 大学语文在卫生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大学语文有助于提高卫生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高度统一的特点, 在知识传授和作品鉴赏中能使学生学会审美、获得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消除学习疲劳、缓解压力, 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人格。

大学语文有助于突破卫生类学生的思维定势, 培养其创新精神。无论医学教育还是医学相关教育, 都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语文的特质在于重视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训练, 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大学语文可以与专业教育相得益彰, 其教育结果体现在学生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专业技能中, 能够潜在而持久地发挥作用, 有利于学生提高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 能使学生严谨而富有创新精神。

大学语文有助于增强卫生类学生的文化认知、开阔视野。中国传统文化, 包括传统医学文化悠久而厚重, 卫生高职类大学语文可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医学古籍文献资料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感悟和认同。只有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人才会积极投入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中。如果学生能够经常关注人际关系的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 并将这些思考同医学及其相关医学专业的学习联系起来, 必将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确定高尚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标准。

2 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曾经指出: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1]。这一论断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伴随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21世纪医学的发展呈现一种高度融合的态势。这种融合既体现在医学自身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 更体现在医学这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2]。鉴于此, 医学及其相关教育不仅要继续加强知识、技能的传授, 还应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当然,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教学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大学语文不只是单纯的文学鉴赏与创作。帮助学生将人文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使其成为新型卫生人才, 这是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使命, 也是其课程定位。简而言之, 卫生类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 其应该是一门起到使医、文交融、渗透作用的基础课程。

3 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8月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100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 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30%;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约400种, 多是地方自编教材。

通过考察发现, 目前市场上如此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 内容大多雷同, 但缺乏针对卫生类高职教育的大学语文教材。

从课程定位出发, 卫生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有自己的特色。建议做好两个结合:一是与专业结合, 合理增加优秀的医古文名篇赏析、医患语言交流技巧、医学论文写作指导等;二是与行业结合, 合理增加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源———先秦诸子散文的研读, 并从它们对传统医学影响和对现代医学启示的2个角度深入阐释。简而言之, 就是既要抓共性, 更要显个性, 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价值, 贴近课程定位。

4 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不仅指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而且还包含了教学理念。

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目前成立了2个大学语文教学培训中心, 北方的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 南方的中心设在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陈洪教授的推动下取消语文书面考试, 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把文章讲好, 学生课后登陆学校建立的教学平台和大学语文BBS, 查看教师批改的作业, 或者去“我学大语”板块里讨论某个作家的作品, 在“原创天地”发表原创文章或跟贴进行交流、评论。

这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改革范例, 其模式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借鉴, 但就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而言, 还是要切实领会课程价值、准确理解课程定位, 始终注意把握课程与专业、课程与行业的两个结合。理念要先行, 手段要创新, 这样大学语文才不会乏味。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 需要国家的重视和引导, 需要高校的支持和落实, 更需要大学语文教师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西格里斯特.论医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欠费问题 篇10

(一)高年级学生欠费情况比低年级学生严重

一年级基本不欠费,二年级起欠费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班欠费人数和欠费金额最大,存在着等到领取毕业证再交费的现象。以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至2009年11月10日,对该院全部欠费学生进行的统计显示,大一学生占欠费学生总人数的14.3%;大二学生为32.8%;大三学生为52.8%。

(二)欠费学生分布存在明显的班级差异

班风、学风好的班级欠费学生数较少。从班级分布情况看,班级管理不规范、班风比较差的班级,欠费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在班风差的班级,甚至出现以欠费为荣的现象,有些学生看见别人不交学费,也就揣着钱不交。

(三)欠费学生中,成绩差的比成绩优的多

欠费学生的大部分,是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较差的学生。例如,福州某职业学院欠费学生中,53%以上是成绩较差、品行欠佳的学生,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经常旷课或迟到,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心思花在谈恋爱上。

(四)欠费学生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经济发达的地区欠费的学生数较少。高职学院大部分是针对本省招生,不同地区市的生源缴费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以我院为例,来自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欠费学生数明显低于来自于龙岩、三明等内陆地区的欠费学生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学生的缴费能力紧密相联。

二、高职学院大学生欠费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国家收费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高校收费办法》第三条规定: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学费。这仅仅明确了高校学生有缴费上学的法定义务,却没有对恶意欠费行为的处罚措施。学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处于尴尬境地。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不起学费

高职学院是我国推行教育大众化的主阵地,生源大多来自农村。根据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20%之间,平均为15.5%,特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5%-10%之间,平均为7.3%。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贫困生比例甚至达到30%以上。欠费生主要存在于这部分人群中,占到全校学生总数5.8%-11.5%左右。对于经济贫困的学生来说缴清学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我院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或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有的父母一方患重病而无劳动能力,有的城市父母双双下岗,有的是多子女家庭收入有限等。虽然国家推行“奖、助、减、免、补、缓、贷”等方式帮助贫困生,但分配到个人也只是杯水车薪。从统计数据看,这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欠费大约占60%左右。

(三)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缴费的意识比较淡薄

一些家长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因而缴费上学的观念淡薄,忽视缴费责任,弱化缴费行为,存在有钱不交或迟交的现象。小部分学生恶意欠费,认为学费早缴与晚缴没有多大区别,缴与不缴对上学也无多大影响。他们把父母给的钱挪为他用,有的用于购买电脑、手机、名牌衣服,有的把钱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有的用于“投资”、炒股、做生意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看见有同学不缴纳学费也照样上课、考试、评优、评先,导致主观缴费热情不高,对缴费问题存在侥幸和逃避心理。

(四)高职学院学费收缴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各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收费管理,一般都制定了从新生入学学籍注册到毕业离校各个收费管理环节的管理制度。但由于种种因素使得这些管理制度执行乏力、形同虚设。如本校长期以来招生就业部门仅负责招生,财务部门仅负责收费,教务部门仅负责教学,学生工作部门仅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等,各部门缺少有效配合,以至未缴学费或未缴全学费的学生也可以注册,也可以正常享受学校的教学资源。全校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收费管理系统。

(五)学院收费渠道较少,手段落后

学院每学年开学时,由财务部门集中一天办理学费收缴工作,如果集中收费结束后,学生只能在财务部门缴费,而财务部门作息时间与学生作息时间不一致。如本校财务部门目前人手本来就很紧,日常工作已是忙得不亦乐乎,对于部分学生单独来缴学费往往要排较长的队;另外学院虽然逐渐实行银行卡集中扣缴,但极少数学生通过银行汇款缴纳。由于上述不方便的原因,常常出现学生将学费放在银行不乐意来缴。收缴手段的落后,也容易导致学生欠费的增多。

(六)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压力大

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学生的就业率却不是很高,很多学生无法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毕业证书一时用不上。还有现在毕业证书网络化后,毕业证书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有的学生就以证书丢失或造假来重新获得。毕业证书逐渐失去“现实意义”。

三、应对高职院校学生欠费问题的举措

(一)国家需出台相关法规,完善学费管理工作

《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都明确规定缴纳学费是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仅仅靠高校制定的管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通过法律渠道,出台针对学生恶意欠费行为的相应处罚措施,让高职院校对如何处理欠费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学校落实各项助学的措施

《高等教育法》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高职院校应对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特困生,通过多种方式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学院可以设立专门的助学基金。资金来源可以是学费的提成,师生和社会的捐款,企业的赞助等等。助学基金应专款专用,学生需通过学习、工作或其他的形式有偿获得,且毕业后要归还。如我院设有学院奖学金,受益面高达28%,一方面勉励学生勤奋学习,通过努力得到奖学金来完成学业,同时对确有困难的学生,根据规定给予补助或缓交学费;另一方面积极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学生边学习边打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解决学生部分的生活费用问题。

(三)地方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

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到当地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办理担保贷款,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2008年共发放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01.4万元,受益学生337名,占录取学生数的7.6%。生源地贷款申请手续简洁、方便、资金到账时间及时,同时,与普通助学贷款相比,还有风险低,回收难度小等优点。生源地贷款如能全面推广,可以将现有贷款制度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减轻学校承担的学生欠费压力。

(四)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积极引导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强调诚信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学院文体活动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懂得按时缴费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五)建立学校和家长联系制度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欠费情况,取得家长的协助,催促学生缴费,防止将学费挪做他用。对于个别家长误认为学费可以拖欠、拖欠了学费不会被辍学等错误思想,要积极与之沟通,让家长了解高职院校收缴学费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说明欠费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及不利影响。

(六)建立对恶意欠费学生的惩罚机制

学生缴费上学天经地义,享受了教育服务就得付费。不能让“不因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成为一些大学生恶意欠费的借口。为此,高职学院应该及时出台有关收费政策,研究制订解决办法,形成制度后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各部门并收录进《学生手册》。制度中要明确规定对欠费学生如何处理,比如:

1. 实行学费折扣制,开学时一次性交清一年学费的学生可享受学费打折,折扣比例可控制在10%以内,鼓励学生按时缴纳学费;

2. 对无故欠费的学生建立“曝光台”,向学院学生及社会公布。学院规定一定期限内的催告期,超过期限征收一定数额的滞纳金,在学生德育积分中的“加减分”中扣分;无故欠费学生不能获得奖学金、不得入党、不得评优、评先等;

3. 严格执行“先缴费后取得考试资格”的规定。学生必须先交清当年的学杂费方可参加本学年的有关科目考试,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一律取消其考试资格。

4.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欠费情况记录在诚信档案中。学生一次恶意欠费给予通报批评处分,两次及以上的可以加重处罚。对恶意欠费的毕业生扣发毕业证、档案,不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个人联系工作单位的,学院不向用人单位介绍该生综合表现情况,不在就业协议书上签署学院意见。

(七)实行多样化的缴费制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纷纷与银行联系,开通了银行卡集中代扣学费功能,既方便了学生的缴费,也方便了学院的收费。同时可在校园内安装自动存取款柜员机,让少数未及时集中扣款的学生于规定的期限在柜员机上实现自助缴费。还可以和银联公司合作,装备银联POS机,对零星缴费的学生和家长可利用其随身携带的银行卡刷卡缴纳学费。这样既可以减少工作量,又方便了学生,提高了收费的效率,同时大大降低了由于现金收费带来的不便。

(八)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激烈紧张甚至残酷的竞争。学院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利用学校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实习场所。学生就业与否,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缴费问题,学生只有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才有能力偿还欠费和国家助学贷款。

四、小结

总之,高职学院的学生欠费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社会、学生、家长、学院各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现在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上学缴费制度的认可,学院收费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学生的欠费问题也将趋于良性发展,而高职学院也必将得到健康、持续、稳步的发展。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欠费现象非常的普遍,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学院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大学生欠费的特点、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欠费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欠费,原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1]郑节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和学生欠费问题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2]孙建国.高职院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7).

[3]朱杰.高职院校学生恶意欠费难题剖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4]扬艳.高职贫困生资助与学生欠费问题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石瑞宝.高职院校大学生欠费问题原因与对策探析[J].山东省表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6]张大福.解决大学生欠费问题的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6).

[7]刘付婷.不断完善收费制度,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J].教育财会研究,2007,(3).

[8]李振江.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1).

[9]陈湘丽.高校学生欠费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大学院校 篇1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合乎专业人才的心理规律。编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遵循专业人才的心理发展规律。高职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使学生带有其鲜明的特点。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淡化其弱点,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求,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篇目,选文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文章的编排,也应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而不要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强加的标准。这样能更好地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体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重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的培养,这对于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来说,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在文章编选过程中,要注重寻找那些能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学习一定量的相关文章,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创新意识的建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应专业人才的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必须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同步,大学语文课程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在高科技广泛应用、迅猛发展的今天,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要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源,扩大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适应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输入突现专业特点的新鲜血液。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既保持语文课本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使命,又要注入新鲜血液,选文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突出其专业特点。例如,编写适合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是根据外语专业特殊性选择合适的篇章。如古诗文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语言精练;二是文学性较强。语言精练是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对语言掌握的高标准,文学性强是考虑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而如屈原的《离骚》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学生理解非常困难的文章就可以不选。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中国古代有大量的科技类文章都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精选,为大学语文输入新鲜血液,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也会更大一些。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以人文人本理念扩充专业学生内存。长期以来,人文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功利的片面追求,使得人文精神之于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其迫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通过选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提高专业学生的内在修养、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培养他们的情感,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正义感,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发展。

“大学”的本意是“大人之学”,也就是使得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博大的学问。这种立足于价值性而不是工具性的大学语文理念是有助于扩大专业学生的“内存”。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人文内涵,力求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鉴赏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要突出中国语文的民族性特色,立足本国语文教育,宏扬传统人文精神,侧重审美鉴赏与人文思考。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除了以实现保存、传播和丰富人类文化遗产为使命,防止高职院校学生沦为生产和消费的机器外,还应该使之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好教材。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重点培养专业人才的语言交际能力。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语文课一直都在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口语表达方面已不再仅仅是原有意义上听说技巧的简单训练,而是要求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要增加语言交际训练内容。而从毕业生反馈来的情况看,语言交际能力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这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应该想到的。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挖掘其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写练习。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文选内容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不乏一些融文学艺术性和专业性为一炉的典范之作。例如,相对与管理专业来说,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鲜明地体现了“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对今天的管理者都是永恒的警示。《谏太宗十思疏》对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有所涉及。李斯的《谏逐客书》鲜明地提出任人不论亲疏的观点,对于现代的用人观、人才的自由流动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相对于经济类专业来说,古典文学中不少古代有识之士提出要想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必须要发展经济的观点,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中鲜明地提出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要充分挖掘选文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来编写好练习题。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如何结合专业特点编写出合乎高职院校特色的教材,一直是个引人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注重它本身的个性独立发展,但也应该向专业靠拢,为专业服务。因此,编写出合乎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也是十分可行的事。当然,也要具体专业具体分析,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要注意“量”与“度”问题,这样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总之,只要编写者能依据大学语文自身的规律,结合专业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就一定能编写出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来,大学语文课程也就一定能讲出特色,教出成效,走出一条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新路。

参考文献:

[1]胡萍.结合专业,教出特色[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2]程红.关于北京体育大学语文公共课课程未来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3]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胡艳.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论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篇12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统语法,语境,语言输入

1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这个要求指明了老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首先要把重心放在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上, 再教会学生基本的应用技能, 不能好高骛远, 建空中楼阁。基于这个教学要求, 语法作为英语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底要不要教授, 如何教授值得我们探讨。有老师认为学习一门语言不学习语言规则是行不通的, 它必须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笔者认为, 语法是一个系统, 动态的东西, 对于语法的教授是很有必要的, 恰当的语法教学能促进英语的学习。学好语法, 我们才能在强化学生对于日常及基本业务活动的交际能力上做得更好。

2 语法的定义

我们不妨从什么是语法说起。在传统上, 语法包括形态学和句法这两部分, 即一个单词的形态变化和句型的结构问题。人们通常把语法和规则联系在一起, 认为语法就是构词造句的规则。比如说在我们很多的语法书里就列举了无数的1.2.3.4、、、点来解释各种语法现象。看完记住这些规则是不是就表示能正确的使用语言呢, 这肯定是否定的。这些规则只解决了句子内部和语言形式的问题, 而且还有很多问题在句子层面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比如说冠词的用法。语法不仅要解决语言形式是否正确的问题, 还要保证意义恰当, 即正确形式之间的选择问题。例如:在回答“Where can I find a book?”这个问题时, 只能回答“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而不能用“It’s a book on the table.”或“A book is on the table.”。后两个句子在句法结构上都没有错误, 但是表达的意义并不能回答之前的问句, 用后两个句子来回答问题是不恰当的。所以我们看到, 只有结构正确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结合语言使用的环境, 上下文等等来考虑。笔者认为, 语法是对现有语言的一种描述, 对于部分语言规律的总结。没有所谓“不合语法”的说法, 只有“人们不这么使用语法”的说法。而规律的概括性大小不一, 每种语言都有不符合“规律”的例外, 不规则的形态变化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语言中存在许多不合语法但合用的语句, 叫做习惯用语。语法并不是一个固定, 静止的状态。为了表达意思的需要, 也存在违反规则的的情况。

语法的运用和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 因此语法要拓展到话语层面, 开展对篇章的研究。笔者同意LarsenFreeman的观点, 语法应由三部分组成, 结构 (form/structure) , 语义 (meaning/semantics) , 和语用 (progmatics) ,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在结构层面主要负责具体的语法结构是怎么构成的。在语义层面主要负责这个语法结构的意思。至于语用层面, 我们引用Levinson (1983, P.9) 的话:语用是研究合乎语法结构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即何时, 为何要使用它。

3 语法在具体教学中的教授

那么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 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职学生的一个入学整体水平。根据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就大一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调查表明, 高考英语成绩处于60至100分之间的占约72%, 其中60分至80分区间的约占80%。该数据表明,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并且大部分是属于中下水平。具体反映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有不能正确的读出某些单词, 对于单词的意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的学生知道单词的中文意思, 掌握相关的词形变化, 但是无法在正确的语境中使用。句子更甚, 学生无法选择正确的句型来表达正确的语法意义, 组织日常对话, 使用大量的中式英语。他们应该还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

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 语法的教授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只是教授语法中的那些规则, 是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如果学生只是硬性的记住了几条规则, 不仅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 反而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 形成大量的惰性知识。只有当语言输入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 学生能对所掌握的语言进行举一反三的时候, 语法规律的教学才能使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 语法就能进一步促进英语的学习, 使其上到另一个高度。高职院校的学生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高职教学中教授语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语义和语用, 说明在具体情况下要选择何种特定的语法形式, 其道理是什么。在语篇中理解词句意思, 识记词语的固定搭配, 在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互动中培养语感。在教授了某种语法知识后, 应采用造句, 合作性对话, 师生对话等各种活动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运用学到的语法知识, 不要怕犯错误。在互动中提供正确用法, 结合上下文或丰富的语境进行纠错, 使得正确用法与语境融合, 加深正确用法的理解和协同, 使纠错更有成效, 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 加大自己的语言输入量, 在语境中领悟语法的规律并增强自己的语感。再通过不断的练习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最终能运用在日常的活动当中。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得知语法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还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现状, 不能纯粹的讲授语法的规则和条例, 必须把语法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结合语用和语义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学到正确的学习语法的途径, 避免造成中式英语, 形成惰性知识。在语言技能的学习路上只要长期坚持学习, 在语境中逐个学用单词、习语、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Bybee J.Usage-based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 tion[A]//In P.Robinson&N.Ellis, eds.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New York:Routledge, 2008.

[2]Larsen-Freeman D.Teaching and testing grammar[A]//In M.Long&C.Doughty, eds.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C].UK:John Wiley&Sons, 2009.

[3]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297-299.

上一篇:创新知识生命周期下一篇:吐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