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技职院校

2024-09-04

台湾技职院校(精选6篇)

台湾技职院校 篇1

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发布的《102学年度大专院校名录》显示2013年台湾的大专院校总计180所。经统计,180所大专院校中有35所院校开设了食品系(所)。台湾地区的大专院校分为“一般大学”和“技职”两类,在“技职”类院校中总计有23所设置了食品系(所)。

1 宽基础是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设置特点

受通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台湾技职院校大多数不在系这个级别下设置专业,少数院校分为两个组,相当于大陆地区的专业方向。在23所设置食品系所的技职院校中,6所院校在系所的基础上再分为两个方向,73.9%的技职院校未进行分组(见表1)。

2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培养层次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培养层次以四技为主,部分院校培养五专和二专,有部分院校则在升格后同时进行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培养。13%的技职院校进行二专等层次的培养,87%的技职院校开展四技层次的培养,其中30%开设了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其中“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开设了博士研究生班,具有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见表1)。

台湾技职院校的培养分为五专、二专、二技、四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五个层次。[1]五专招收的是“国中”毕业生(相当于大陆的初中毕业生),在进行五年的专业教育后,毕业时颁发五专毕业证。二专招收的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在进行两年的专业教育后,毕业时颁发二专毕业证。二技招收的是五专或二专毕业生,在进行两年的专业教育后,毕业时颁发二技术毕业证,同时授予学士学位。四技招收的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在进行四年的专业教育后,毕业时颁发四技毕业证,同时授予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班则招收具备学士学位的学生,不管是技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是一般大学毕业学生的都可以报考。博士研究生班的报读也没有区别。[2]

3 不断发展升格是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发展历史轨迹

台湾技职院校当前以进行四技层次的培养为主,部分院校还具备硕博士的培养能力,但大多数学校在20年前都还是专科学校。因应台湾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院校本身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甚至技术大学。[3]

当前具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屏东科技大学食品科学系前身为“国立”屏东农专农化科农产制造组,创设于1954年,于1963年独立为食品工业科。后为配合社会对食品技术专业人才之需要,于1991年改制为食品技术系,现有日间部二、四年制及进修部四年制学程,毕业授予学士学位。1995年成立食品技术研究所硕士班,1998年起改名食品科学系,2000年起成立博士班与硕士在职专班。

4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

台湾培养食品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职院校制定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目标都有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能正确认识食品之质量及卫生, 并具有加工技术之能力;能正确操作、维护各项食品加工设备之能力;能正确运用品管及检验技术,以及研究开发之能力;能正确认识食品加工厂之经营和管理。

5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主要以加工→检验→管控→行销为主线进行设置。主要课程模组为:通识课程模组、基础课程模组、食品营养与保健模组、食品加工模组、食品分析与检验模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模组、食品行销与企业运营模组。各校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规划进行不同课程模组的组合,突出某个模组,但一般也不会完全舍弃某个模组。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和美和科技大学就以食品营养模组为其重点,“国立”高雄餐旅大学和崇仁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则注重食品加工模组课程。

6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证照考试

台湾技职院校鼓励学生取得“两照两证”,学校一般会鼓励和辅导学生取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主系和辅系(相当于大陆的第二专业)的两张毕业证书。台湾技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可以考取食品检验分析、烘焙食品、中式面食、中式米食、中餐烹调、肉制品加工、饮料调制及化学等乙、丙级证照和HACCP卫管人员资格。台湾的证照主要分为乙、丙级,甲级的不多,食品类的有食品技师是甲级,一般要求毕业以后具备一定的资格才可以参加考试。

7 多所技职院校设立了法人性质的食品检验中心提供社会服务

台湾技职院校多数设立了法人性质的食品检验中心,接受当地“卫生署”“农委会”“渔业局”和食品厂商的委托,从事食品及相关产品、原料的检验分析工作,并提供训练及建教合作机会。这样除不断提升检验分析的技术层次及扩大技术范围外,更加强对设备充分运用维护,提供在校学生良好的检验分析实习环境,增加就业实务的技能。

当前已经建立了法人性质的食品检验中心的技职院校有:屏东科技大学——农、水产品检验与验证中心、弘光科技大学——食品与化妆品质量检验与分析中心、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有机与保健食品科技发展中心、中州科技大学——保健食品研发暨检验中心、美和科技大学——农水产品检验服务中心。

8 台湾技职院校食品专业的烘焙方向发展得非常成熟

走访台湾技职院校发现大多数学校建设了专门的烘焙实训室,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考取了烘焙食品的乙级证照,多数食品系(专业)将烘焙食品加工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有的学校甚至将烘焙食品加工作为其发展方向,甚至有的学校主要课程就聚焦于烘焙食品。因应食品产业的变迁,“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1997年设立烘焙管理系,崇仁医护管理专科学校2008年设立烘焙科,以培养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烘焙人才为目标。

9 保健食品是台湾技职院校的研究和发展重点

“中台”科技大学将“如何教导国人正确的食用保健食品知识,并教导正确的开发保健食品知识与流程的从业人才”作为其保健食品系的教学目标,于2011年8月1日,将系名更改为“保健食品系”,着重保健食品开发、制造、成分分析及功效评估等人才的训练,以期符合社会之发展趋势及保健食品开发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发展方向为训练生技食品开发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中华科技大学食品科技系“以社会需求及高附加价值的保健食品及中草药之研发制造、保健营养、分析检验与市场营销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食品系所名称是食品保健系(食品科技系),也就是处于食品科技系逐渐改为食品保健系的过程中,体现出该校在因应食品产业之转变将本系重点特色发展方向定为:研发保健养生食品。亚太创意技术学院保健营养及生技学系发展以“养生药膳”“生机饮食”及“膳食疗养”为最主要目标,将中草药及机能性保健食品融入膳食饮食中,期待能达到养生保健、预防老化及疾病之功效。发展的重点就是中草药应用于药膳料理,机能性保健食品。

10 食品行销与食品企业管理是食品专业的纵向发展趋势。

食品类技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渐渐地在由如何将食品高质量地生产出来发展为“并且可以很好地卖出去”。很多食品类技职院校因应食品产业经营(包括食品科技制造经营与餐饮管理供应)发展趋势,统合学校相关系科之教学资源与设备,进行特色课程整合,以提供跨院系学习环境,进而拓展学生多元领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以期学生除能强化系上专业本质学能外,进而培育成为整合食品与餐饮经营管理和营销专业技能之跨领域人才,并借以应付未来职场上独立作业,提升职场竞争力与就业机会,进而具备独立经营食品相关产业事业的能力。

2010年8月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将“食品科学系”改为“食品科技与行销系”就是一个例证。中华科技大学在2008年开设“食品通路营销学程”,元培科技大学也在2008设置食品暨餐饮营销管理学程,2009年中台科技大学在开设食品产业经营管理与营销实务学程,简单地讲台湾地区的学程在大陆也就是一个专业。

11 结束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技职院校是台湾地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台湾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人员的支撑,分析其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对大陆高职食品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台湾技职院校非常注重通过产学合作提升师资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正在将保健食品和食品行销作为食品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这些都非常值得大陆相关院校参考。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历史沿革 篇2

一、专科学校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台湾专科学校大发展阶段。1955年台湾仅有5所专科学校,到1965年已达35所,1972年增至76所,学生人数达136 236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台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实现了经济的第一次转型,70年代则实现了第二次结构转型,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形态基本形成。技职教育与之相配合,在发展高级中学阶段技职教育的同时,大量举办专科学校,提升技职教育层次,这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第一步。

在这一时期,台湾注重加强技职教育的管理和协调。1968年5月,台湾“教育部”设立“专科职业教育司”,专门负责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训练、建教合作及其他专科技术职业教育事项。1970年,台湾召开第五次教育会议,在教育革新案中提出“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革新原则。1976年7月,台湾修正公布《专科学校法》,明确规定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专科学校以分类设立为原则,以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习为教学重点。由于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推动,专科教育十分发达,同时专科学校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

二、技术学院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台湾技术学院得到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在继续发展专科学校的同时,通过专科学校升格等方式创办技术学院,进一步提升高等技职教育的层次与规格。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配合台湾工业发展,建立完整的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将技术职业教育由专科水平提升至大学水平开始显现其必要性。台湾“教育部”于1972年开始筹设工业技术学院,该学院于1974年正式成立,成为这一时期最高层次的技术职业教育院校。实际上,直至1990年,本科层次的技术职业教育院校也仅此一所,1991年才再设2所,1994年又创办了私立朝阳技术学院,同时2所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

1995年之后的几年,台湾技术学院得到大发展。1995年台湾“教育部”发布教育报告书,其中提出了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规划,随之技职教育发展与改革势头强劲,主要有两方面。(1)大幅增设技术学院。主要表现为辅导办学成绩优良的专科学校改制,并保留附设专科部。1996年台湾“行政院”修正并通过《专科改制技术学院附设专科部设置要点》,当年下半年即有3所专科改制,1997年又有高雄工商专科学校等5所学校改制,同年还新筹办树德技术学院和联亚技术学院等私立技术学院。台湾教育当局原计划在法令公布后的三年内,每年挑选6所办学成绩优良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而实际步伐迈得更大,仅1999年就有28所专科学校通过改制审查。2000年,台湾共有35所技术学院。(2)在大学院校设置二年制技术系或附设技术学院,利用大学资源扩充在职进修渠道。1996年,台湾教育当局颁布大学院校申请设置二年制技术院系审查要点。1995年,大学附设二年制技术院系的仅海洋大学及实践设计管理学院,而1996年、1997年核准附设的院校就达16所,1999年共附设了23所大学。大学院校附设的二年制技术院系,日间部开放所有专科毕业生直接报考升学,进修部则面向具有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专科毕业在职人员报考进修。至此,台湾技职教育相互衔接的一贯体制初步确立,技职教育兼具了升学与就业的功能。这期间,“专科职业教育司”也改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负责职校、专科及技术学院事务。

随着技术学院的大幅扩增,高等技职教育重点转向大学层次发展。学术地位的提升逐步缩小了技职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差别,为技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和向上升学的机会,这也符合台湾产业升级对实用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科技大学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教育当局在大幅增设技术学院的同时,开始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进一步提升技职教育层次,以满足技职教育学生升学和接受更高水平科技教育的愿望。这也是技职教育应对经济发展对高科技人才需求的策略。

高科技人才的培育、职前研究与开发经验的获得、在职高科技人才研发经验的累积与提升、专业能力的确认等,是新的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台湾适时改革技职教育,改制并创建科技大学,走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向,正是基于这些考虑。科技大学的设置依据1996年颁布的《大学及分部设置标准》,要求至少有12个学系,且具有3个以上不同性质的学术领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实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1997年有6所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到2007年,科技大学已发展到37所。

2007年,台湾共有科技大学37所、技术学院41所、专科学校15所(参见表1),另有大学附设技术院系31所。

从以上历史沿革看,从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再到科技大学,这显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从以技术职业训练为主的职教体制向重视科技教育的方向发展。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一度导致相关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普通高校培育出来的人才,并不一定完全适应高科技产业所需。高等技职教育的升格体现了这种客观要求。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不只培养本科层次的技职人才,也培养硕士、博士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完整而独立、多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体系。

(作者系闽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 邓明茜

注:

台湾技职院校 篇3

一、宏观层面: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

(一) 制定政策和法规, 给予通识教育制度保障

1984年,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施行要点》规定, 各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遵照办理通识教育选修科目, 学生必须在毕业前修满4—6学分的通识科目。通识教育成为台湾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了《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 对台湾的通识教育进行奖励和补助, 推动了台湾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 主导评鉴, 引发台湾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

1998年开始,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进行通识教育评鉴活动, 引起了台湾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改进。2003年,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 推动了“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认为, 现阶段高教氛围下, 评鉴仍是促使通识教育改进的最有效措施, 通识教育因为评鉴得到校方的重视和资源的挹注, 几乎每个学校都根据评鉴报告进行通识教育制度改革。评鉴完成后,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将评鉴结果向社会公开, 如2008年台湾《中国时报》的《大学通识评鉴台大最佳阳明最差》报道, 对有关学校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压力, 促使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进。

(三) 实施补助与奖励, 给予通识教育经费支撑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深入, 制定了种种奖励措施。根据台湾《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的精神,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订“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之全校课程革新计划”“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遴选与奖励计划”“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计划”“绩优计划”等, 促进了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

二、微观层面:台湾技职院校的制度设计

目前, 通识教育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台湾技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有完整的组织体系、丰富的课程设置、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障。

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 台湾所有大专院校都设有“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教育委员会”等专门机构, 基本都是一级教学或行政单位, 以统筹各校通识课程的开设、管理。各大专院校的通识教育都经过专家的精心设计和论证, 并制定了“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是指学生大学四年之清晰修课学习路径, 目的是协助学生选课前后能够规划、组织、整合学习课程) 。同时, 各高校在建立“通识教育中心”的基础上, 还建立起了专兼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三、对大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实践中,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概念。一般而言, 大陆高校的素质教育包括哲学、历史、国学、英文、计算机、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近年来, 大陆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化进程并不理想, 而台湾的通识教育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 顶层设计是关键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 大陆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理念, 但迄今为止, 政府对素质教育仍基本停留在理念倡导的阶段, 没有具体的顶层设计, 使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深化推广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在大学微观层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 由于缺乏国家层面上的制度规定, 即使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高校, 其课程体系也没有制度化的保障。

相比通识教育, 大陆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形成体系, 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虚化现象, 如课时缩水、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支持等。如何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在学校层面得到切实保障, 是大陆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先进理念的融合是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保证

台湾技职院校特别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贵教育资源, 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宝藏。

致理技术学院在通识教育活动中设计了母亲节向母亲献花的活动, 巧妙地把中国的“孝”文化和西方的节日结合在一起。“劳作学习”“服务学习”的理念也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 新生一入学就进行志愿者培训, 给新生颁发“志愿服务记录册”, 让学生们去累积服务时数, 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大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些人自私、冷漠, 同时因为以前学习不成功的经历, 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内心深处存在自卑心理。将志愿者服务融入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中来, 学生能够丰富生活体验, 培养公民意识, 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 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 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和活动项目要形成合力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 既有严格设计的“课程地图”, 又有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 如读书节、文化节、礼貌运动、感恩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实践育人强调学生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获取真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德。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采取课程和活动项目相结合的形式, 正与实践育人的理念相契合, 其在活动项目设计上的严谨性、与课程相结合的特征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台湾通识教育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 其教育实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比如, 对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先进理念的融合是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成功的保证, 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与活动项目要相互结合等等。

关键词:通识教育,思想教育,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Harvar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2]马早明.通识教育台湾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趋向[N].中国教育报, 2012-9-28.

[3]“教育部”顾问室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成果报告 (991104) .台湾“教育部”, 2010-11-04.

[4]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第三期]A类计划成果报告.台湾“教育部”, 2008.

[5]黄俊杰.台湾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况[J].通识学刊:理论与实务 (一卷一期) , 2006 (7) .

[6]林志成.大学通识评鉴台大最佳阳明最差[N].中国时报, 2008-7-16.

[7]彭振宇, 彭春萍.台湾技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1) .

[8]李曼丽, 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 .

台湾技职院校 篇4

【关键词】技职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但福建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如何推进福建的高校创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本文在参考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参考台湾地区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做法做一定的探索。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概况

目前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中的高校普遍开设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陆续建立大学生创业育成中心、辅导中心等,台湾地区高校规划的创业课程包括创业核心课程、经验分享、创业法律及政策指导、创业实践及创业推介课程等,台湾地区各高校的创业学程与科目有所不同、各有千秋,各技职高校皆重视在创业教育上的特色凝练,开设的创业科目大都能与所在区域的企业和经济发展、重点行业优势相适合。台湾地区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措施、政策和法规比较齐全,为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办学很注意专业、课程与产业的接轨与否,因此,他们形成了较成熟的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除创业课程外,台湾地区的许多高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培养,各高校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创业方面的竞赛。此外台湾地区高校还开展较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比如创业讲坛、企业主进校园、模拟创业、实践考察等。当然台湾地区在高等技职教育中的创业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也存在一些不足。

三、台湾地区高等技职体系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经验

1.创业育成中心

我们发现,目前台湾地区的创业育成中心主要建在高校、各种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中。当然台湾地区创业育成中心的兴起,台湾当局对其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政府采取了低息贷款、租金税收奖励、技术进步扶持等措施,在培育过程中,尽量将这些扶持政策用活、用足,有利于尽快产生“扶持效应”。

2.开设层次分明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在台湾地区,普通大学与技职体系是处于平行发展的,台湾地区各高校共开设的创业课程中,最多的当属创业管理方面的,其次则是比如创意创业等创新创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为满足学生项目体验,龙华科大等高校开设了满足大学生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等不同层次的创意创业课程。其中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创新管理方面的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建团队,承担创业实务专题,还围绕课程建设和创业孵化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创业过程及其中的艰辛。

3.对学生创业的鼓励则分布于大学生教育管理、训后辅导和创业学分等规章制度中

台湾地区不少高校采取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激励措施和制度。台科大设有“微型车库”计划,辅导学生创业。有的大学生创业园、高校还积极和政府的劳动保障部门建立良好的训后辅导服务机制,为学生设立了创业数据库,定期回访,提供创业后续辅导和创业帮助。

4. 台湾地区创业教育教学组织的学程化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比较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程制因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学程制取代讲座制成为的台湾地区主流创业教学的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程制相适应的是规范的日常管理,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授课,还包括创业宣导、推广等环节,同时给予大学生很大的独立创造及思考空间,这些措施为这些高校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参考台湾地区经验,构建福建高职创业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创新创业教育从源头来都或多或少参考了美欧的模式,美国高校从1980年代起就积极开展创意教育,台湾地区高校大多从1990年代开始发展,其高等技职学校普遍重视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并有一定特色。福建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比较广泛地开展创业教育,如何做,各校还在摸索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闽台同源同根,我们可以参考台湾地区的部分成功经验,抛弃其不足,扬长避短,消化吸收,积极推进福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林世渊. 创业育成中心与台湾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1(3):11-13.

[2] 洪铅财,赖杉桂.育成中心绩效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中小企业发展季刊,2008(8):205-226.

[3] 池仁勇,王丽丹.台湾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的现状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3(11): 161-163.

[4] 江新,吴云飞.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启示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5):9-12.

[5]http://edu.qlwb.com.cn/0114/295352_2.shtml. 台湾大学生“创业联谊会”台科大鼓励冒险.

[6]侯东喜.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相关学程发展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2010,35(1):104-108.

台湾技职院校 篇5

(一)制定产学合作法规

1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

产学合作相关法规多以行政制度为主,其内容包括:促进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规范研发成果、资助经费及设备、奖励杰出的产学合作计划及培养研发人才计划等,如:《补助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研究计划作业要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补助数字内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及补助专题研究计划作业要点》等。

2台湾地区“经济部”

台湾地区“经济部”为促进产学合作、研发新产品及规范研究成果,按照台湾《2015年经济发展远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产业人力套案》,颁布有《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实施项目及经济部工业局执行行政院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奖学金奖助作业要点》。

3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

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为帮助企业及中高级劳动力,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能力,联合各大专院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训练课程,提升训练质量及绩效;促进中小企业办理训练的意愿及行动,以有效提升劳工训练密度,制定适当人力资源发展策略,颁布有《产学训人才投资项目实施计划要点及台德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

4台湾地区“教育部”

台湾地区“教育部”由早期的建教合作到现在所推动的产学合作所颁布的法规内容涵盖促进产学合作、规范研发成果、促进人才交流、考核产学合作及规范经费与设备,相关制度(1999~2008)如下:《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技专校院开办产业二技学士专班计划》、《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推动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审查作业要点》、《辅导分发国中技艺教育学程学生就读高中职实用技能学程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计划要点》等。

(二)建立产学合作中心

为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产、官、学、研等资源,于2001年11月成立技专院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2002年3月完成对产学合作中心的公开评选,同年4月12日,选择重点领域成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其目的是配合技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及区域产业的需求,按照区域产业的需求与学校师资特点,结合技职院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产业与技职院校互动窗口。2002年,在台湾北、中、南三区筹设成立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具体参见表1。各中心产学合作中心的专业领域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的工作重点有三项:技术研发、咨询与转移。区域合作中心的设立充分整合、运用各技职校院内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研究人员。它不仅推动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合作,也建立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教育伙伴关系,在技职院校之间、技职院校与产业之间建立了联盟关系。

(三)成立多所技术研发中心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了加强技职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强化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系统整合、中间试验和商业性试验,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验证环境,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促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学校的研发能力与水平,成为产业研发升级的有力后盾,积极提供产业技术研发支持。2003年8月,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设立15个技术研发中心,以增强各技职院校研发实力,深化技术研发成果,提升学校实务教学及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截至2006年12月底,共评选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

(四)政府机构设定推动目标

就目前台湾产学合作推动情况而言,主要规划单位以“科学委员会”、“经济部技术处”和“教育部”为主,各有不同的政策目的。其中“科学委员会”产学合作研究是以政府资助产学两方进行合作研究为主,其合作计划模式,由“科学委员会”提供主要研究经费,学术界投入研究人力,企业界提供配合经费及派员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果由计划研究团队、出资合作厂商及“科学委员会”共同分享;“经济部”技术处科技项目计划以技术发展为主;“教育部”则以教育系统与产业界衔接为目的的政策为核心,具体见表2。

自2003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将各校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估,目的是引起各技职院校重视,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目前有93所技专院校,每个学校发展各有不同,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部近年来积极在这些院校推动以下几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分别介绍各模式内容与实施现状,并进一步展开分析比较。

(一)高职建教合作模式

建教合作教育是通过学校与行业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一方面到相关行业职场接受工作岗位训练,为未来就业储备工作经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明确的课程设计及教育培训,安排学生到行业单位现场学习工作,也可获得生活津贴,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毕业后顺利衔接就业岗位。目前各校开展的高职建教合作班,以轮调式、阶梯式和实习式三种方式为主,其中以轮调式推行层面最广,其中轮调式建教合作:轮调时段原则是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行业单位实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实施模式;阶梯式建教合作:阶梯式建教合作的安排是1、2年级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3年级则前往行业单位接受专职训练学习;实习式建教合作:1年级以寒暑假期间实施为原则,2年级除寒暑假外,学期中实施以不超过5周、3年级则不超过12周为原则。

(二)产学联手合作模式

产学联手合作主要通过技专院校与高职的合作衔接机制,协调企业提供高职或技专校院学生就学期间工作机会、津贴资助或设施共享,其实施方式以3合1(高职+技专校院+合作企业)的合作方式,发展3+2(高职3年加二专2年)、3+2+2(高职3年加二专2年加二技2年)、3+4(高职3年加四技4年)或5+2(五专5年加二技2年)的纵向弹性衔接学制。课程规划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合作企业正式员工为目标。高职阶段可采用轮调式、实习式、阶梯式或其它建教合作教学,在技专校院部分可利用产业界与学校合作弹性教学设计。上课时间弹性配合合作企业的工作需求,除白天上课外,也可以采用夜间、假日及寒假期间上课。

(三)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模式

从2006年8月起针对产业劳动力短缺现状,由职校开设专班,招生采取额外增加方式,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在毕业后就可以投入岗位。为帮助台湾地区家庭经济贫困未能继续就学者,此专班的学生来源以没有报名国中基测或曾于国三辍学的中辍生为主,各县市政府可推荐国中应届毕业但是没有升学的学生名单,由各校负责招生。学生不仅学费全免,学校也将落实就业辅导,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从2006年实施以来,开设有模具、机械、机械加工、机电、机工、汽车等专业,招生学校以公立高职为主,私立学校为辅。

(四)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模式

2004学年度实施的国中技艺教育课程,针对国中三年级实施二至四职群课程,以落实职业试探功能;2005学年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本位”的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是延续国中技艺教育,为具有技艺倾向、就业意愿和想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过国中技艺教育课程的学生为优先招收对象。课程采用年段式,以技能导向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学生可随进随出,学得年段式技能,随时进入就业市场,提供适合发展机会。其上课方式分为日间上课与夜间上课两种,三年修完150学分,发毕业证书。实用技能课程目前共开设13个岗位群、72个专业供学生选读,包含机械群、动力机械群、电机与电子群、化工群、土木与建筑、商业与管理群、农业群、家政群、餐旅群、水产群、海事群、设计群、食品群,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相关专业就读。

(五)产业二技学士专班模式

专班的开设以二技学制为原则(包含二技日间部、二技进修部及二技在职专班),目前优先实施领域有新兴产业、12项策略性服务业、劳动力缺乏严重及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该专业招生名额需求有60%以上为产业界或公会推荐者,采用单独招生方式以及分春季班及秋季班两次招生方式实施;在职专班如设定以特定产业界或企业员工为招生对象,项目应报经“教育部”核准后才可以实施。课程规划应邀请产业界参与,并结合产业需求规划实习课程(在职进修不在此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资方面,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符合职场需求。除现有师资外,学校在相关法令规定内,得延聘产业界及研究机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教师授课。上课地点得视课程规划,部分课程安排于产业机构内上课。

(六)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模式

按照《2015年经济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2007~2009年)产业人力套案》分析,为填补台湾地区现阶段产业发展所需人力的缺口,有效支持台湾地区科技产业投入研发创新,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特推动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本班设置领域以岛内产业研发人才供给不足的电资、材料、物理、精密机械等科技领域及传统产业领域为主。课程内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切合产业需求,课程规划可邀请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参与,采用密集式课程设计,除日间上课外,也可兼采夜间、假日及寒暑假期间上课,实践性课程可聘请产业技术专家担任授课,修业期限以不超过2年为原则。

(七)台德菁英模式

“行政院劳委会”为消除青少年劳工供给与企业需求间的鸿沟,与“教育部”、德国经济办事处共同推动台德菁英计划,采用国际公认的德国双元职业训练制度,借鉴德国工商总会的课程训练方式,以行业单位的工作训练为主,学校的学科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现在分别有高职、二专、二技、四技的课程规划。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每周施行3天(24小时),二专、二技及四技学制每周上课1~2天(8~16小时),高职每周上课3天。学生于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期间,平均3~6个月轮调一次。政府资助就学期间50%学费,修满各类课程的规定学分,可获得由学校所颁发的正式毕业证书、劳委会与行业单位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期中、期末通过测验可获得德国工商总会所颁发的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认可。毕业生经择优推荐参加海外研习计划甄选,通过者可赴德国研习1个月。

(八)最后一里就业课程模式

最后一里 (LastMile) 原是电信用语,指的是电信网络拉到终端用户的那条电话线;教育界借用这个概念,推动由学校与行业共同规划的最后一里就业课程,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并得延伸至大三课程实施,以帮助志愿就业毕业生转衔至产业界,并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综合、跨领域创新及实践经验。课程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包含参观、见习及实习等方式。授课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行业师资以教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践课程以及实践专题或制作为主,使课程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利学生转衔就业。

(九)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

此计划目的在于衔接大专校院课程紧密结合产业技术职能的需要,以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并结合大专校院系所,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规划课程,以培育产业所需的技术专业人才,实施对象一般为大学及技专校院。2007年度首期针对精密机械、表面处理、模具及纺织等产业基础技术培训相关人才。

三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实施时间

高职建教合作模式在这九种模式中,历史最为悠久,从1969年实施至今。其它八种模式的都是2003年开始实施。

(二)实施目的、领域与方式

各模式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拉近学校与产业界的差距,但在个别实施领域上仍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两类,一个是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另一个则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而不同实施领域中,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1.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包括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启动产业扎根计划、产业二技学士专班、产学携手合作专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及台德菁英班;2.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包括高职建教合作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以及最后一里就业课程。

(三)开设性质

产学合作人才培育项目的开设性质,主要可区分为授予学位的模式、开设课程的模式两大类:1.授予学位的模式:学生选读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可获得硕士学位;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可取得二技学位;修读产学携手合作专班可取得高职与技专的学历;于高职建教合作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毕业后可获得高职学位;于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修满150学分后,可取得高职学历;台德菁英班毕业后,按照其开设学制,取得高职/二专/二技/四技学位;2.开设课程的项目:此种方案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学双方一同设计与实施课程。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强调由产学双方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以规划课程;最后一里就业课程由产学双方共同规划并开设课程,以辅导学生充分就业。

(三)学制

单一学制:高职阶段:高职建教合作模式、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实用技能课程班;技专阶段: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最后一里就业课程、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台德菁英二专、二技及四技班。硕士阶段:产业研发硕士专班。

双学制:产学联手合作专班(高职学制加技专学制)。此专班以培养业界所需长期人才为目的,强调由高职、技专、及产业界共同培养人才。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了保障技专院校的产学合作,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创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最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使产学研合作可以依法进行等。

参考文献

[1]王涛涛.台湾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探析[J].职业教育技术, 2011 (13) .

台湾技职院校 篇6

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现况

台湾现有156所大学校院,13所专科学校。 156所大学校院中,有74所隶属于技职体系(包括科技大学57校、 技术学院17校)。 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明显地从早期以专科教育为主,转变为现今以科技大学居多。台湾高等教育毕业生面临很大的挑战是就业压力。因为,除要面临同为毕业生的30余万人的竞争外,还要面对全球化人才、社会产业快速变迁致使专长分工模糊、更有因高等教育普及化所造成的产业人力需求M型化、中级人力过剩的问题。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特色

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是非常健全的,且技职教育一向是台湾教育体制中最具特色的一环,除了具有多元学制、开放自主的特性外,也是与业界最紧密契合的教育体系,一向被定位为“技术人才养成教育”,配合经济建设计划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之技术人才,如以高等教育整体学校结构而言, 技职院校多于普通大学,其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有别于注重学术研究的一般大学, 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准备为其主要考量, 更以务实致用、专业教学、产学合作及强调学生实作为教育发展主轴。

三、台湾科技校院评鉴制度沿革

台湾自1974年起分类分年办理专科学校评鉴, 以确保专科办学品质。 另外,为了确保技职校院改名改制后的良好营运及了解有效缩短学用落差问题,教育主管机关遂于2005年起委托本会(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执行高等技职教育~科技大学、技术学院、 专科学校综合评鉴计划,以校为受评单位,同时针对校内个别系所表现和整体校务发展进行评鉴,以确保高等技职教育所培育出的技职人才及学校的教研品质。 评鉴具体目标可列为五大项:1提升技职教育品质,强化竞争力;2协助高等技职教育各校自我定位, 确立发展方向;3鼓励高等技职教育各校及其系所发展特色;4协助高等技职教育各校建立整体校务及其各院、系、所的自我改进机制;5评鉴结果将作为高等技职教育各校总量管制、奖励补助核定的重要参考。

高等技职教育评鉴的实施,也可督促各校依据其自身的教育目标,由上而下制订学生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使教师及学生均能明确掌握学习路径,俾利于各校院系(所)能系统性规划学生的专业能力养成计划与生涯、职涯发展方向。

四、台湾科技校院评鉴现况

高等技职教育评鉴的推动,不但有助于主管机关了解各校院办学品质,以作为调整系所、裁量招生总量与核发教学卓越与奖补助款等补助经费的标准,更有助各校院了解自身优缺点,进而追求自我革新与进步。 前一、二周期(2005—2008年、2009—2013年)的高等技职教育评鉴选择系采用等第制,是以CIPP评鉴模式亦即背景评鉴(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鉴(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鉴(Process evaluation)、 结果评鉴(Product evaluation),希冀能协助各校自我检视、并与彼此进行竞争与比较,了解各自的强项和弱点,进而确立特色发展方向以强化自身竞争力。

第三周期(2014年至今)则是采用认可制,认可制系强调自我管理的价值, 以学校发展特色为依归, 追求自我精进、持续运作不辍的品质改善机制。因此, 在评鉴指标的设计上, 打破一体适用的评判基准,针对各评鉴项目允许学校呈现自我特色的撰述弹性;换言之,学校可依其内外部条件,如规模、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与周边产业发展特色等,订定自身发展方向以显现办学特色。 在认可制评鉴指标的脉络下,学校发展不再受限于单一指标与门槛,初步已透过特色化指标的引导,结合全面品质管理之理念,依据PDCA四大环节──规划(Plan)、执行(Do)、查核(Check)、行动(Action),持续改善与精进,自订发展目标及自我品质改善机制,并藉由自我参照指标展现学校特色。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已从过去以基层的职业教育、专科教育为主,渐次转移至以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重点,与此同时,外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故高等技职学校同时面临内部结构调整及外部环境挑战;在内部结构调整部分,主要是学校的经营管理除硬体设备需随着从基层教育转至技职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而提升外,其规章制度、师资结构、文化塑造等一连串提升教学品质的措施,均非一蹴可及,需要时间不断调整及适应;而外部环境则是受全球化竞争、社会产业快速变迁及人口结构改变等影响,面临更多挑战。

上一篇:储层岩石学特征下一篇:影响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