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院校

2024-10-09

建筑院校(精选12篇)

建筑院校 篇1

1 建筑电气安装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及实践技能要求

目前,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规模化发展, 建筑电气技术应用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不断地走向深入。而且, 其从业人数也迅速增加。巨大的市场人员需求, 促使建筑电气专业不断建设, 不断向前发展。

就目前高等建筑职业院校建筑电气安装专业的从业方向分析, 其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工程施工企业、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部门。在这些企业, 学生所从事的主要是电气工程的施工、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电气设施的维修保养等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不但对设计图纸清楚透析, 还必须对电气工程的施工, 包括施工设计、施工组织等程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当然更需要对施工所使用的设备和产品有深入的了解。因此, 学生在学校就需要通过实训和实验全面学习工程管理和设备、产品的安装调试技术。

2 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安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不久, 且许多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发展而来的。其基础设较为薄弱, 尤其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更是无法跟高等院校相比。许多院校仍然靠以前的一两个普通电工实验室来办电气专业, 这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 建筑电气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 不但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 更是建筑技术、电工技术、电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的综合体现。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和发展, 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又迈向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想与市场接轨, 培养市场所急需人才, 其实验室的建设必须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因此,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想办好建筑电气安装专业, 必须建设好如下的实验室。

2.1 建筑电器实验室

将用于建筑中的电器设备:空调机组 (模型) 、电梯 (模型) 、高低压配电柜、给排水系统、照明配电系统等, 组建成一个实验室, 以完成对建筑电器的实验、实训、设计等课程。

2.2 楼宇自控实验室

实现对楼宇电器设备的集散控制, 此实验的建设应和建筑电器实验室结合, 利用建筑电器实验室的设备, 实现楼宇自控实验室的建设。

2.3 消防自动化实验室

由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喷淋系统等组成, 完全实现楼宇火灾报警系统的应用功能, 满足消防自动的实验要求。

2.4 安防自动化实验室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组成的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实验室, 满足安防实验要求。

2.5 通讯实验室

由有线电视系统、电话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组成, 满足建筑综合布线条的实验要求。

3 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实验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独立、全面、完整的智能化系统, 它的设计应充分满足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要求, 因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3.1 实验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现代楼宇最先进的系统

建筑电气系统发展迅速, 不但包含的子系统众多, 而且新产品不断涌现。因此, 实验教学系统应全面完整的反映现代楼宇智能化系统发展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系统设计应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同时满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要求

实验是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验课, 掌握了解设备的性能特点, 一次仅几个学时而已。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则需要通过设计训练来达到学生掌握设备应用技能的教学过程, 可能安排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其教学目的显然不同。通过安排实验和设计, 在能充分发挥设备作用的同时, 既能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学到不同的应用知识, 又可使教学内容不发生冲突。

3.3 系统设计应满足不同专业的应用要求

建筑电气专业无疑是实验教学的服务对象, 但系统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但应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 同时应考虑其它相关专业如暖通、给排水等专业的教学实验要求;也应该考虑到服务社会, 为社会相关企业培训相关人才的实验要求。

3.4 充分利用社会相关公司或单位的已有设备, 降低投资成本

智能大厦或小区已非常普遍, 相关公司或单位已具有现场实习实验条件, 如何有效的利用社会上已有的系统设备资源为教学服务, 以成立相应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 使教学与使用相结合, 减少投资, 是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 实验、实训与设计教学内容的划分

建筑电气每个子系统都有其特定的设备组成与系统功能, 组成系统的每一个设备, 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学习的重点。因此, 配合理论教学进行的实验、实训和设计等课程, 其重点不同与教学并各有侧重。

实验课把重点放在系统设备的结构组成、性能参数、硬件维修、工作原理等各方面, 较为合适。

实训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各系统的组成、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安装、调试等方面。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应以现有的系统为参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设计应用于建筑中的电气系统, 并要求他们将设计的方案通过组装成实际的系统, 实现预先要求的结果来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因此, 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设计应同时考虑到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只有这样, 实验室才能同时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电气安装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筑院校 篇2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政治思想上,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办事认真负责;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二、职业道德方面

2011年的教学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认真备课,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断学习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三、教学工作方面

本人在2011主要承担了监理14、15、16班的《建筑施工》、实训课程《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工专121班毕业设计辅导的教学内容,共计完成了约40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在教学中,积极改革探索,如施工课程实训中,每个同学进行钢筋抽料算量的答辩考核,将实习实训的成绩量化,小组成绩与个人实操成绩相结合,综合考评。

四、科学研究方面

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公开发表了《关于人工挖孔桩安全技术研究》专业论文。在评估工作中,顾全大局,积极配合教研室的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

高职高专的《建筑力学》课程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部分内容组成,通过对建筑力学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讲授,培养学生对简单建筑结构的建模能力以及对建筑中构件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打下基础。旨在帮助学生成为适应能力强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程一线工作。

为了增强学生的力学实用性知识,提高其自学能力、归纳理解和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高职高专原有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在本课程的建设中笔者对本院建筑类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定期分析学生对建筑力学的掌握、运用情况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成绩,总结研究《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如何优化、改进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该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学生对力学、结构知识掌握情况不佳,不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毕业学生在工程单位的发展,一直以来,学院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但基于力学课程本身需要数学和物理知识,具有公式多、计算量大等特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不少学生中学数学基础不好,高等数学知识也掌握不牢,影响力学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授课效果。在《建筑力学》课程中有较多公式推导和数据计算,经常会用到三角函数、微积分等知识。虽然建筑力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之后开设,但在讲到惯性矩和极惯性矩,荷载、剪力、弯矩的微分关系,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等需要运用微积分知识的章节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较差,普遍学起来困难,究其原因是对高等数学的掌握情况不好。另外,在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文科生和五年高职的学生授课时,不仅涉及到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学生学起来困难,而且在讲授力的投影、力偶计算时,三角函数也成为一个难点。

2.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不足

相对于其它如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偏文字性的课程,建筑力学显得枯燥、抽象,学习难度大。除了数学知识以外,建筑力学还涉及中学物理基础。比如课程的第一部分静力学与中学的物理知识联系略为紧密,在学习时不少学生已经将中学的基本物理知识遗忘了,对力、力矩的概念比较生疏,学习时有些吃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到材料力学部分时就觉得更加困难了。

3.学生认识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以后普遍从事的是施工一线的管理工作,他们自己通常觉得力学知识只有设计人员、高层次施工管理人员才会用到,一开始学习静力学部分时就认为建筑力学对自己的用处不大[1],学习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在学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部分的内容时,才觉得力学与施工还是有一定关系,这时候想学好也力不从心了,因为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起来更加困难。

二、改进本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学知识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提高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1.合理取舍、重组传统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的教材比较传统,内容上以理论知识、公式推导、受力分析和计算为主。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公式推导等理论性强的内容学起来困难。教学中,可以尽量用通俗易懂的道理去讲解复杂的公式推导,适当地弱化理论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把简单的常用计算公式通过理解而记忆,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简单的公式进行计算。特别是涉及积分计算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例如静矩、形心计算中就可以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使用常见图形的计算公式上来,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计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物理知识

在课程的讲授中,可以适当地补充必要的中学物理知识,甚至介绍力学发展史、相关科学家的逸闻趣事等。比如讲轴向拉压杆件的变形和胡克定理时,可以与中学教材里的胡克定理作比较。在讲述应力的概念时,联系中学里学过的压强,让学生区分这两个相似的概念,弄清楚应力是与内力有关,而压强是与外力相关。这样不仅讲清了概念,还可以激发学生学好力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强调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力学课程开课时,就应该帮助学生对课程进行正确地定位,强调力学课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让学生明确:学好力学知识在工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现场管理都离不开力学知识,例如梁板柱钢筋的布置、温度应力问题的处理、脚手架的搭设、模板的设计、构件的起吊都需要用到的力学知识。如果在施工中疏忽大意不注意力学知识的使用,就有可能引起质量或安全事故。通过这些讲解和相关的举例,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把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工程结构和构件的知识相结合。例如在杆件受力分析时举例空调外置支架受力计算、路灯支架的受力分析、剪刀剪纸片属于剪切、拧干毛巾是使毛巾受扭,通过邮票上的密集小孔分界线轻松地撕开一整版邮票是利用了应力集中的现象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身边处处存在力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启发学生的思考。随着学习的深入,还可以把建筑结构、施工等课程中较简单的知识点,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中有关内容作为案例[2]、习题,融入《建筑力学》教学中,以利于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知识活学活用,为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在讲到梁的弯矩图、剪力图时,可以拓展讲梁的纵向受力筋、箍筋和构造筋的受力和作用,还可以将模板、脚手架的计算作为案例讲授。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外增加知识储备,丰富自己施工、结构、设备等方面知识,积累工程经验,为教学提供素材。

5.鼓励学生动手计算,适当参与工程实践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只是听课不练习,那么很快就会忘记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熟练掌握。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很可能出现越学越吃力的情况。所以不能单一地注重老师讲课,还必须让学生多动脑分析、动手计算,学生与老师交流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可以从生活、工程实践活动中提出受力计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约束、结点、荷载,并将实际结构转化成简单的力学模型。每讲完一个小节,都可以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受力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此外,可以尽可能地安排少部分的学时让学生到工地和实训室进行观摩、了解,引导学生把结构中的支座、结点、荷载、梁、刚架与力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力学竞赛、纸材建筑模型等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结束语

本课程的建设通过在教学上的一些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程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努力改进,完善课程建设,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实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归纳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静.《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陕西国防工

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

[2] 黄伟,郑亚强.“建筑力学”课程模块与任务驱动教学方

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探讨 篇4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偏重理论, 针对性不强

教材是教师讲授课程的根本和重要依据, 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资源, 选好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在高职院校中同一院系的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程中大都使用同一本教材, 这就忽视了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多样性的特点, 也忽视了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此外, 很多版本的教材都偏重理论逻辑性, 强调结构严谨, 忽略了高职教学侧重工程实际的应用, 工程实例介绍得不多,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时安排不足, 实践教学缺乏

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为例, 根据2.5+0.5的学制安排, 建筑力学课程每学期的学时数基本在60学时左右 (若个别学期短时, 再除去假期甚至只有50个学时) , 按这个学时来安排授课内容, 经常是基本理论要讲完都很紧张, 更别说安排实践内容了。而事实上, 理论源于实践, 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是前人对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 实践课程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对本课程理论原理学习的兴趣。

3. 学生基础差, 教师教法落后

近几年,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学生数量猛增, 甚至成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 这就造成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此外, 学生容易受到力学难学、难过关的传言影响, 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存在抵触心理, 影响学习效果。教师方面, 长期以来一直都习惯于“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 课堂上讲得很多、很细, 但缺乏新意, 没有融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时甚至会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场面。

4. 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是教学环节重要的一种反馈形式, 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环节。目前, 高职院校中的建筑力学考试仍多采用闭卷笔试, 以期末试卷成绩定学生的优劣。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把主要希望寄托在教师最后一节课的考点复习上, 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 这样难以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 还容易出现作弊等违纪现象, 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方面问题, 笔者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 整合教材, 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 选用教材需要从培养目标、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全面考虑。教材内容太深, 会增加学习难度;内容太浅, 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因此必须结合实际选用合适的教材。

以我院为例, 每年暑假期间, 教师都会进入现场学习培训, 培训结束后结合当前现场情况更新知识, 然后结合专业所需内容并加入现场视频、图片等汇编成讲义, 以讲义形式进行授课, 可以说讲义本身就是一本以够用为度、贴近实际的教材。教师编写讲义, 一方面可以统筹规划教学内容, 避免出现知识内容分散、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 更多地与工程实际相联系, 充分地保障了学以致用。在汇编讲义时要注意将所讲知识进行归纳汇总成系统, 比如, 在讲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时可以先从平面任意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入手, 把平面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和力偶系等作为平面任意力系的特殊情况来处理。在讲述材料力学部分时, 可将四种基本变形统一在一起以“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变形分析→强度条件及刚度条件应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来讲授, 这样就避免了每种基本变形讲授内容出现小循环的重复。此外, 还要注意利用实践所得知识多引入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和有特色的例题, 例题讲解时要贴近现场, 要有工程特色。比如可以结合现场施工用塔吊的平衡问题讲解力系的平衡方程应用;学习弯曲时应力时, 通过将一根矩形截面的木杆平放和侧放, 计算两种情况的许可载荷, 总结材料的安全与经济的问题;在讲压杆稳定时可以结合施工搭设的脚手架实例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施工现场有扫地杆和无扫地杆的搭设形式来比较两种情况下压杆的临界应力, 指出扫地杆的重要性等。

2. 合理利用有限学时, 加强实践环节

建筑力学课程实践环节不仅是对力学原理的验证, 而且是理论知识向工程实际应用的中间环节。实践课程是最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顺利掌握理论知识的途径。在有限的学时下, 可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 安排适量的实践学时。要充分利用学院内的实训教学基地, 参观结构构件的实体结构模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材料力学性能测定实验, 首先, 利用计算机模拟有关实验过程,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能利用课外时间熟悉仪器设备及实验程序, 然后再上机操作。这样既可缓解设备不足的矛盾, 也可减少试验材料的消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到材料σ—ε曲线这样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后, 再经教师启发和讲授, 能够很好地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此外, 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力学模型。从工程实际受力构件中抽象简化出力学模型, 选取模型结构计算简图, 既要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性能, 又要尽量简化, 以便于计算。通过杆件简化、节点简化和支座的简化, 计算分析结构内力, 绘制出结构内力图, 并讨论结构优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 让学习到的整个力学知识变得系统化。

通过力学实践环节将建筑力学抽象的理论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力学实验实训, 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减少学生对力学概念、原理理解的难度, 同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 增加学习的信心。

3. 改革授课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转变思想,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可采用引导归纳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创新意识。

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出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每个内容讲授前要先根据生活知识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来学习。如生活中右手提一较重物体时, 身体向右倾斜, 人感到吃力, 可把物体分成两半, 分别用两只手提, 人感到比较轻松, 这是为什么?接着就可以引入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了。在讲授轴向拉压部分时, 引入学生经历过的拔河比赛的例子, 双方争取胜利时绳索受怎样的力?比赛时每个人应该怎样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接触到压杆稳定问题时, 可以根据建筑工地上井架四周立有钢管, 组成承重体系, 中间起吊建筑材料, 这是为什么?通过提出问题, 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 以达到简化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同时, 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的同时, 还可以穿插介绍力学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介绍力学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 介绍力学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知识, 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生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4. 改革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平时学习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 临到期末时往往采用突击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 甚至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采用作弊通过考试, 为改变这种现象, 可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读书报告、开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采取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核方式, 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不只是考学生的记忆力。

在评价方式上, 改革标准答案式的成绩评价办法, 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可以出一些灵活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 让学生通过分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考试能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 还起到了促进学习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 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 学生平时的查阅、收集和利用有关资料的技能也可进行考核,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分析、归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后的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占60%, 期末考试成绩占40%的全程性考核方法。

三结束语

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是一项长期而又必要的任务,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改革应该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 在授课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完善,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理论性、逻辑性强, 而高职学生普遍理论基础较差, 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本人在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石立安主编.建筑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王绪旺、王春生、杨存典.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甘肃科技, 2012 (16)

[3]王娜、高丽荣.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6 (23)

[4]段翠芳、李伟、王文堂.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5]徐美娟、张贝、王显连.浅析建筑力学实践教学平台[J].科技信息, 2013 (16)

[6]谢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 (中旬) , 2011 (5)

全国建筑类八大院校排行榜出炉 篇5

建筑老八校

建筑老八校是指我国建筑学学科最好的八所高校,是最早开办与建筑有关专业的学校,也是最早毕业后有建筑学学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被称为“建筑老八校”的八所高校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被称为“建筑新八校”的八所高校是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

简介

建筑老八所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基本依据东南西北的布局而形成:

东北: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出,后改名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合并回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北: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华东: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同济大学

西北: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56年定名,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大学,现并入重庆大学)

华南: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被称为“建筑学老八校”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老牌建筑名校。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因为实力名气明显高于另外四所,又被称为四花旦;而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则被称为四小生。

现在建筑学界又提出“新八校”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需求探析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发展研究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的教育要求,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进行对人才的创新培养,对传统教育的思维状态也要不断进行革新。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望能为相关的教育人士提供一点可参考之处。

一、对教学的管理需进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对建筑教育培养

(一)建立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本来对于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职业性、可实践性、应用型的人才。而现在社会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为了能让学生能和社会的发展同进步,就需要学校对此能进行适当的培养和教学,树立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向。把职业教育和育人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有特色的高职教育理念。就好比如在建筑类专业中,学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培训,在进行理论教育讲解的时候,也需要根据现实的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结合讲解,让学生也能更直观更具体的对事件的理解,也使理论知识学习更为牢固。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训学习,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也可通过模拟训练进行教学,不仅学生更为容易掌握知识,也能学习到一定的技能,还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努力做到理论、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的体系。

(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全方位培养人才

长期以来,在高职教育中,缺少教育指导的职业实践并不是符合职业技能的需求,一般有的是强调育人,有的则偏重职业训练,这两种职业理念显然都是不符合高职教育的需求和目标。并且,虽说职业是变化的,但是教育确是永恒的,这也说明了职业的工具性和教育的文化性的理想和现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需要职业技能,也是需要文化素养的,这也是告诉我们需将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实现目标。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最开始就需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改善,建立一个文化和实践结合的教学体系。在对课程设置的时候,也应该对实践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同时也需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技能培养,也可多建立校企合作,让有经验的建筑工程者到学校进行讲座,时时让社会和学习结合在一起。所以,制定合理完善的课程安排,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对顶岗实习的管理需加强,建立有特色的建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在高职这三年的教学体系中,具体的学习是通过“2+1”的教学模式,两年的理论与模拟实践结合,第三年则到实习企业进行顶岗学习,通过前两年的理论教学,能在实习中得到体会和学习,最后根据此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经验完成最后的毕业答辩和毕业论文。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也不能说学生不在学校就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也要指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定,同时对相关的企业也要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具体需要明确到每个学生在公司所做的什么工作、什么内容,这不仅方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能加强企业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同时,也可收集每个学生所相对应的企业负责人对学生们的评价,通过反馈到学校,学校也可及时便于完善不足的地方,也可避免以后的同等现象出现。

在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阶段中,即需要制定学生相对应的管理准则,也要制定相对应的老师的管理制度,落实加强到每个责任老师的监督要求,同时,相对应的责任老师也要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需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也要不定期或定期向学校汇报。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每个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实习完后,学校根据企业所写的实习证明和对每个实习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合理完善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确保学生实习中能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过程监督管理和实习质量需求。

三、建立有效的长期合作伙伴,努力改善建筑教学质量水平

(一)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生实习环境

建立校企合作的同时,不仅是需要双方的同意,也是需要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能积极的配合管理。使之校企合作的目标更为纯粹,也是加深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不仅能有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也能接受到与社会同步的能力技术要求。共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性的人才。

(二)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努力满足学生对自己的不同定位标准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每个学生对自己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实习的前期,可以对学生的实习要求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的更开心,实习效果更佳,也能让学校的校企合作创造更有价值的推动,对学校和企业的管理都是比较有利的。

(三)建立规范的实习管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建议

我们每个学生最终都会踏入社会,在实习期间,就是和社会进行一个有效的融合过程。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建议,可以不定期或定期安排就业指导讲座,同时也可安排就业的心理辅导工作,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期间的难题,引导他们正确的就业理念。

参考文献:

[1]赵菁.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示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风,2015(32):151.

[2]宁宁.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法研究[J].赤子,2014(11):145-145.

谈高职院校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 篇7

《建筑抗震》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高职土建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总结, 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 缺乏实践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此课程枯燥、乏味, 因此有些学校的土建专业将《建筑抗震》课程删掉不讲。《建筑抗震》课程能够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在图纸和施工过程中,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结构抗震问题。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 我国把结构抗震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并于2010年12月出版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 因此《建筑抗震》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 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等规范, 特别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 融入到教学中, 将抗震措施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对《建筑抗震》课程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改革。

1 目标和内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土木基层岗位群, 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预算、质量控制、资料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该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 本课程改革的内涵应基于对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合作意识, 能够和伙伴顺利沟通的能力。课程目标是理解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掌握抗震的概念设计, 能够判断结构的不规则形状;运用各种验收规范检验不同结构体系下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合理, 并能够对震损结构的机理进行分析。

2 思路和方法

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力求在如何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上下功夫, 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学有所用,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1 教材应用

就教材而言, 目前有两种倾向:对知识体系过多的删减, 忽视了该课程的系统性;或者过度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教材偏难、偏深。由于该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还应具有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到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中相关知识提升的特点, 教材应围绕建筑工程技术所涉及的能力和技能, 对一些章节和知识给予删减, 对于某些章节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抗震构造要求给予补充, 切实做到少而精, 概念和原理融会贯通。课程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建立起有关抗震的基本知识后, 重点从全方位树立起“概念设计”理念, 突出对构造的理解和应用, 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施工、质检、监理或者相关的设计工作岗位中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和实践的再塑造。教师教学如同制作影视剧, 首先应有好的剧本, 还应有好的编导、导演和演员, 才能创造出一部好的作品。在课堂上, 教师是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艺术效果靠演员的表演, 而教学是靠教师本身体现出来的。

2.2.1 教学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自主性教学模式转变

这种模式转变的实质是以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 即职业能力的课程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 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课程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 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训车间完成, 通过自主性试验的参与, 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训车间, 学生必须亲手完成实训项目, 使学生将图纸、计算简图与实际联系到一起,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加密区的感性认识加深。在试件的制作中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概念, 加深了“混凝土框架结构”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整体性理解。因为整个实验过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并逐个付诸于实践中, 使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应用,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2.2 引用工程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为案例, 针对震损构件的破坏特点, 将框架的抗震措施、砌体结构的抗震措施综合运用到震损构件的破坏机理分析中, 将施工验收规范与实际的工程结合起来, 这样可使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再通过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通过总结、评价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某个问题的学习。

2.3 考核方法

考试也要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与课程的实施方法相辅相成, 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达到拓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其学习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2.3.1 课内外结合, 建立小课题,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在授课过程中开展创新活动, 对课程中某几个重要的知识能力点, 设立几个小课题, 让学生们撰写论文。通过让他们查资料, 深入实践, 促使学生该知识能力的提高, 强化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 避免以往仅仅通过一张试卷的考核来定能力的弊端。

2.3.2 开展课堂讨论, 给予总结评价

通过老师给的建筑及结构施工图, 综合运用抗震知识, 判断建筑平面及立面的不规则性、抗震等级、构造措施、地震时容易出现破坏的形式、施工的要点等等, 分组讨论并交流, 让学生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点评并给予正确的分析。

2.3.3 试卷考核

试卷考核主要在于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某些强制性规范条文以及构造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全面综合地考察、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程度, 从而更好地反馈和指导教学。

3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作为职业教育教师, 具有实践能力是成为高职学院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 因此学校应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培养教师的主要目标。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到工地参加实践, 并加强校企结合, 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体挂职顶岗, 不断的提高和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和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任务, 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分析了《建筑抗震》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内涵, 初步探讨了该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和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抗震,改革,规范

参考文献

[1]高亚华.对高职教学中理论知识“够用适度”的几点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2]王珂琦.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4) .

[3]于明飞.高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教与成教, 2006, 10.

[4]张倩, 熊二刚.《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理科研究, 2009.

[5]徐龙英.浅谈高职教学的创新教学[J].管理观察, 2009, 2.

建筑院校 篇8

“建筑制图”是高职高专技术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制图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使学生掌握专业工程图纸的绘制与阅读, 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基础[1]。

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内容枯燥抽象

“建筑制图”课程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 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而且要严格遵守国标中每一项规定, 因此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琐碎, 学生难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又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应用的现象, 使教学内容脱离工程实际项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不够理想[2]。

2. 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建筑制图”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学,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主观能动性不足, 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手段相对单一, 授课信息量不足, 对于平面、静止的模型及图纸, 学生学习较为吃力, 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必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培养对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相关课程的交融联系, 对课程内容分别在教学深度与广度进行合理的调整、精简,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减负”, 也能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断补充新技术、新方法, 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1)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选用教学手段时, 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但教学手段并不是单一的运用, 根据各部分知识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信息量, 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通过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优势在“建筑制图”课程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多媒体教学节奏较快, 学生较易缺乏思考的时间, 重点不够突出, 因此, 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板书方式, 加强对知识层次的把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特别是对重难点内容加以强调和示例, 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2) 运用教学模型。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型, 这些模型是简化的建筑构件, 能够为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概念, 方便学生理解, 进而激发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立体实物的兴趣, 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同时保证课堂使用模型与书本模型的一致性, 采用实例教学, 对学生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有效, 使基础制图课堂内容更加贴近本专业, 做到一切为专业服务。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应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的现象,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性的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4) 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用实际项目的一系列图纸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素材, 有利于学生较迅速地学会识读与绘制工程图纸, 而且可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提高学生对制图课程的重视程度,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筑制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 其充分体现了基本知识与绘图技能的交融性。传统的考试方式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想象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因此, “建筑制图”应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课程考核体系由平时成绩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实训技能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构成。针对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应合理调整分配各考核方式的比重, 这样既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及成绩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应针对学生的需求及课程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注重与其他专业课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课程教学改革应不断通过实践探寻适用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进一步深化、完善理论和方法。

摘要:根据高职高专“建筑制图”课程特点及学生培养目标, 分析和探索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提出课程改革的措施, 以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制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邓建平, 张多峰.建筑制图与识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建筑院校 篇9

1《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材料是指修建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 如砂、石、砖、木、金属材料、混凝土以及各种防水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等。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 它的品种、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耐用年限, 而且也制约着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1) 内容庞杂且散, 其中讲述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 涉及许多学科或课程, 其名词、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 各种建筑材料相对独立。 (2) 该课程中公式推导较少, 而大部分内容以叙述为主, 许多内容为实践规律的总结。 (3)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 组织好教学重点内容, 科学地规划课时分配, 在课时减少的前提下,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 使得《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 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 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 强调动手能力, 内容翔实, 实例丰富, 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 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 以市场为导向, 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 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 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 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少讲些, 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练, 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 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 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2) 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 (3) 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 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 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 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 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 拓宽知识面。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 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 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 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教材的选择方面, 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 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 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 (2)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 突出重点内容, 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 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 (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 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 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 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 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 反映现行规范 (规程) 、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 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效果, 即学生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能力, 而且关注的是学生的水平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建筑材料》课程作为考试课, 期末一张试卷。这种一张试卷的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理论的掌握, 忽视高职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因此, 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就必须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即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 突出技能考核;个人实训考核与集体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以及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起来。考核方式采取突出能力、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理论性强的内容, 采取学期末考试方式, 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操作技能性较强的内容, 则对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试验过程的表现以及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综合方式进行考核。

随着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 《建筑材料》课程建设还须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合力, 结合实际, 大胆探索、实践, 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 笔者通过多年讲授《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红芳, 陈蓉琳.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改进措施及转变方向[J].教育与职业, 2014, (2) :23-24.

[2]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74-75.

[3]季翠华, 吴琛.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 2013, (15) :25-26.

[4]李雯霞.建筑材料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8) :59-60.

建筑院校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在我国正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随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高, 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 越来越注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建筑类专业基础课的《建筑力学》, 应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逐步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专业结构体系需求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 习惯于一种模式, 即: (复习上次内容) 提问— (引出新问题) 讲解教材—例题演示—布置作业, 传统的教材也往往为适应这种教学而着眼于, 概念、原理、公式推导。我国的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但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内容, 还没有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未能充分的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经过这些年的实践, 职业教育从教材到教学过程, 都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 特别是教学过程;由原来的重理论转变成了重实践、重实用。由于理论教学时间的压缩, 理论教学的内容应以“够用为度”为原则, 进行大的删减。作为学校教学主体的教师, 必须解放思想, 要有创新意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人, 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的基本任务, 更要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 也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更新思维方式。

1 引导入门、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对学生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第一句话描述了“填鸭式”教学:奉送真理;第二句话描述了“启发式”教学:发现真理。上好引导课, 这是课堂讲授的头一个环节, 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讲, 向学生说明本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和任务, 研究对象和方法, 所用教材和参考书, 完成作业, 考试方法等。特别要重视绪论课的讲授, 使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的轮廓产生初步的印象, 清楚本课程的内容及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专业课的关系及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例如:要设计梁的截面尺寸和确定梁的配筋量 (专业课研究) , 是以梁内的内力变化为依据的, 而内力又是由外力产生的 (建筑力学研究) 。在讲每一个新的章节之前, 要讲清楚本章节与前后章节的联系。在讲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关于“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这一章内容前, 首先讲清本章涉及到的惯性矩、静矩、惯性半径等几何量是影响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并举例说明:建筑结构中最常见的矩形截面梁, 为什么都是“立”着放而不“平”着放呢?通过讲解, 对惯性矩这个抽象的几何量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为什么学习惯性矩及其他的几何性质也就清楚了。紧接着再讲其定义及计算方法, 学生就很愿意也很容易接受。在讲每一个新内容都尽可能的注意和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始终抱有极大的兴趣, 有利于激发他们自觉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 主动的把已学到的知识, 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际相联系 , 这样会使学过的知识经常在脑海里出现, 继而能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 阅读为先、指导消化内容

阅读、预习教材, 强调阅读训练, 是课堂讲授的第二个环节。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门户”, 开始阅读时, 由于学生不习惯或困难较多,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布置预习时, 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这实际是一种学习指导。同时为适应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阅读能力较低的实情, 在保持教材本身严密、系统的前提下, 适量作些说明性解释, 文字要通俗简练, 问题的论证及阐述应适当减小“台阶”高度, 尽量为学生独立阅读创造条件。这样处理不是降低了教材的水平,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路的必经途经。二是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 可以在课堂上指定学生质疑、答疑, 这是为了确切了解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这是教师深入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 可以发现和集中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决定讲课内容的主次详略, 使课堂教学不在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 而是教师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交流。四是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继续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凡是他们能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可以在讲课中插进一些小讨论, 形成“串讲”, 引导学生把书读透。例如:在研究构件四种基本变形的问题中, 有一个共同的内容, 即每种基本变形都要研究强度、刚度, 而强度的计算又都是“三类问题”的研究—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用荷载。这样前后内容归纳、比较着讲, 学生就会把那些看起来似乎凌乱而不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 形成整体, 书就会越读越“薄”。要使学生找到如何看书, 如何研究《建筑力学》的方法和途径,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类型、区分出阅读教材, 并配以必要的引导题、检查题, 帮助学生抓中心、抓重点。

3 启发思考、讨论课上重纠错

讨论就是议论、研究和发展, 它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关键的作用。它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课型, 也可以穿插在预习阅读、讲授、答疑、作业、小结等各个课型当中, 也可以通过“类比—联想—预见”, 从已有知识的矛盾中孕育新概念。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找一批步步设疑、层层诱导、能启发学生不断探索, 不断深入的讨论问题和思考问题。这对激发学生思维、深化所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 在讨论中还会暴露出一些错误的认识、理解和概念, 这是很正常的, 这时,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抓住问题的本质, 找出错误的根源, 把问题讲深、讲透。

4 精讲细解、注重联系实际

“讲”是解惑、总结和提高, 是在学生阅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针对学生阅读、探究中带来的疑难和争论, 进行引导性讲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加讨论。当然, 教师首先“吃透”教材, 精心组织授课内容, 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讲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隐藏着的问题, 讲那些最基本而必须掌握的内容, 改变普遍存在的一节不漏, 满堂灌的局面。比如, 关于公式推导就应该精讲解疑, 将其来龙去脉、物理意义、理论根据、推导思路、适用条件讲清楚, 而其冗长的数学计算完全可以一带而过, 课堂要讲的例题, 要结合专业, 尽可能的选一些应用型的实例, 例如:在讲梁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及应力计算公式时, 可根据应力分布情况及计算公式, 解释在受弯构件中采用工字形截面的合理性。这样既突出了重点, 又解决了难点。

5 前后贯通、系统小结

除了教师选择一些单元或专题作示范性小结外, 要鼓励学生归纳一个单元或某个专题的内容, 整理单元的知识体系, 总结规律和方法。小结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充分联想, 反复提炼的一个过程, 将一件件事例, 放进完整的结构体系中去理解, 使繁祥的资料, 得到最简约的表达形式。学生的思维在小结中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记忆, 在小结中得到了加强。

6 灵活多样, 注重平时考查

传统的考试方法,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不重视智能发展的考查, 而往往是一卷定论, 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促成学生突击强记应考,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扼杀学习兴趣, 加速两极分化, 影响全面发展。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课程实施之后, 其课程目标实现的效果如何, 高职课程突出的是能力目标, 在考核的方式上自然就有考虑到如何体现“能力目标”的检测。紧张严肃的考试方式, 不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唯一方式, 考查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可以组织一些智力竞赛式的《建筑力学》答题竞赛, 出一些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概念和思维敏捷性的选择题、填空和改错题, 在几分钟的时间内集中答题。

也可以出一些运用单元知识的小结题和综合题, 让学生在课外答题。这不仅及时复习巩固了有关知识, 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性, 而且促进了观察、思维、判断能力的发展, 也为教师及时收到“反馈”, 为以后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正确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供了依据。

建筑院校 篇11

【摘 要】建筑工程类专业是适应21世纪各项建设需要大量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热门专业,该项研究就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特色办学模式确立研究方案,经过研究优化了课程体系,确立了“2+0.5+0.5”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建筑工程类 课程体系 办学模式

一、项目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用房和各种生活环境、设施建设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需要和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而改善民生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要改善本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开展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大量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桥梁、铁路、地铁、隧道工程、公共娱乐设施等土木工程的建造活动,急需大量建筑工程类人才。

土木工程的建造周期长、任务重、专业性强,基本建设的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增设建筑工程类专业,培养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

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门类,作为新设的专业,充分认识到专业特色办学模式是能否长期办好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根本所在。新设的专业,还缺乏系统、完善、可行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办学模式,而这些恰恰又是决定本专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为此,开展专题研究,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办学实际情况,从提高专业技能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出发,系统地研究建筑工程类专业特色办学模式,以为本专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教学决策支持。

二、项目研究方案

1. 明确研究内容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紧贴新设建筑工程类专业办学实际和高职专业培养方向,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出发,梳理研究思路,确立技术路线,探索新设大专学历建筑工程类专业特色办学模式。

2. 理清研究思路

一是修订完善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探索建筑工程类专业特色办学模式。重点从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入手,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依据立项任务,确立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3. 确立技术路线

通过施工现场实际跟踪和与技术人员交流,查阅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相关文件资料,结合周边地区建筑领域发展现状及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深入分析论证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校企办学探索,获取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走“调查研究→提出办学模式→教学实践反馈验证→调研分析修订完善→确立适合本院实际顺应社会发展特色办学模式”的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三、 项目研究成果

1. 掌握了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岗位、工作内容和主要职责作为课程设置依据

重点调查明确了各级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监理员、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试验员、测量员、资料员岗位工作内容、主要职责和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课程体系完善的依据。

2. 修订了教学应开设的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优化了课程体系

依据调研修订完善了应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重点教学内容和技能目标,确立了相应的技能培养课程体系。

3. 确定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和时间规划,明确了“2+0.5+0.5”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性很强,课堂教育是灌输理论知识、完成专业学习的应知部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学会和掌握任何专业课,不可能完成专业学习的应会部分;根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上岗的基本专业要求,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两年后,在工地跟班实习一个学期,顶岗操作一个学期后,方能推荐上岗被单位认可接受。

四、阶段性成果的应用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建筑工程专业是技术应用型的热门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探索特色办学模式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将研究成果对新设的建筑工程类专业组织实施教学后,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培养了两届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另外,针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内容繁多,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确定了几个覆盖面大且至关重要的点做了研究;对建筑施工中的热点问题也同时进行了重点研究,相应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

建筑院校 篇12

1 当前就业市场对高职建筑管理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

建筑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其具有较大的专业跨度、较为丰富的边缘效应,这也就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高职生必定需要具备系统性、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专业人才。例如:知识面无论是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决策判断方面需要有多元性,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市场动态格局的能力等,都应当成为我们判断人才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

可以相信,在经过三年至五年的缓冲期之后,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必将慢慢融入国际建筑市场这个大环境之中。对于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的素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眼界开阔,具有国际性的战略视野;(2)擅长紧密结合具体目标与远见战略;(3)可以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4)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且有比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5)拥有管理不同人才与资源的技能;(6)拥有不断创新、提升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等技能;(7)拥有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开拓市场、管理创新、基本训练等技能;(8)明白决策过程,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9)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培养人才、引导改革;(10)明白事理、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勇于挑战、心态稳定平和。

以上十个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将高职生培养成为拥有丰富且广泛知识面,拥有探究治学能力的建筑管理专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我们的建筑管理高职生应该是对建筑相关业务有着充分的了解,具备运用多门类知识处理本行业实际难题的技能,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拥有系统性的建筑管理理论知识,运用相应的方法,具有预先识别,且有效规避建筑管理风险;该专业的高职生应当拥有较为开拓的思维,敢于探索,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较为优良的洞察能力,并可以采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或观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职生还应当是立足于本职工作,拥有开阔的眼界,可以准确判断市场行情,把握建筑相关信息、把握对策。

上面我们所讲到的从建筑市场对人才需求而衍生的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不但较为具体,而且还相当必要。而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则需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并得到有效的理想延(下转第89页)(上接第44页)伸。所以,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得到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充分重视。

2 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改革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

主讲课教学。以往的主讲课讲学往往是在高职生没有充分做好预习准备的情况之下进行,为了可以确保学生听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板书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当前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励学生主动预习,假设学生已经做好了预习的课堂准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讨论探究课程的教学。对于某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原理概念,仅需结合问题开展提问式教学。而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混淆、延展性较强的问题则需要开展深入的探究式讨论教学。

习题课的教学。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学时,可以安排部分习题课程,对于所选定的习题,教师在课堂上仅需要进行解体思路的讲解,对于具体的求解过程则应简单化,具体计算结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1)强调专业课程在理论-实践-建筑工程实际这个培养主线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交流式、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手法,构建既活泼又生动的学习、教学气氛。(3)认真做好课程的备课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突出教学重难点,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4)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好,并及时掌握与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

2.2 强化实践教学手段

(1)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大企业界的参与力度。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实习考核合格后可计入学分。学校在学制、学分、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考虑和安排。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直接为企业服务,并在导师安排、设计或论文完成时间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

(2)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经实践教学证明,建在校内的实验室可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便、及时地互相结合和交融,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时间长、要求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安排学生到土木工程建设单位进行,以小组形式,在生产实践中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技术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等问题。同时,对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应尽量与生产实践结合。

3 结束语

总之,持续发展前进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才,实际教学应当为市场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业务扎实、理念超群的优秀管理人才。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当成为高职专业教师付诸实践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期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的教学改革,必然能不负使命地开创建筑行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楠,刘东,汪志军.建筑工程管理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学,2012.

上一篇:通信保障态势感知研究下一篇:中医美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