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本科院校

2024-05-13

建筑类本科院校(精选12篇)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1

0 引言

众所周知, BIM又称为建筑信息模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通过创建三维建筑模型, 利用和共享模型中的信息, 从而确保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紧密联系, 并促进信息畅通, 方便相关部门的联系, 实现项目周期全过程的信息化。对建筑类本科院校来说, 推动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 具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和随时随地进行设计的灵活方式, 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 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有利于方便毕业设计的各项工作, 能够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方便, 因而其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文章主要探讨分析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意义, 并提出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能够对BIM协同毕业设计实际工作发挥借鉴和指导作用。

1 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意义

BIM协同毕业设计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对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飞速发展时代, 互联网取得快速进步, 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强, 在工作和学习当中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BIM协同毕业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 进行毕业设计, 建立学习模型, 对建筑类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各项活动开展具有积极作用。[1]

1.2 改革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方式的需要

传统课堂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的、被支配地位,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利用计算机技术,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 通过采用BIM协同毕业设计方式, 能改变将学生束缚在课堂的情况。毕业设计方式更灵活,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学习,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还能缓解教室不够用、师资短缺、学校教学负担过重等情况。

1.3 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优势。

教学过程中, 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显著的特点, 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通过BIM能获取大量的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资料, 根据毕业设计需要整理和加工。并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学习主动性,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建筑类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2) 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资源。BIM可以利用网络教学, 不仅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还能最大限度利用毕业设计的各种资源。学校可以在现有毕业设计资源的基础上, 开发新的资源。并通过BIM让学生了解, 使教学资源更好的为学生毕业设计各项工作服务。

(3) 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方式更加灵活。互联网时代, 教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从任何章节学习任何知识,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对时间没有规定,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自由灵活的选择学习方式,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并在BIM的支持下, 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更好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 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信息技术支持下, 教学平台具有互动功能, 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十分方便。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 老师可以及时解答, 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并加强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从而促进毕业设计任务顺利完成。

(5) 有利于规范BIM协同毕业设计管理。可以将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运用到毕业设计和教学管理当中, 学生的咨询、查询、管理、考试等, 都能够通过互联网交互方式完成。有利于规范BIM协同毕业设计管理, 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 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策略

正因为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今后在毕业设计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而更好推动毕业设计各项工作, 提高毕业设计效果, 满足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和学习需要。

2.1 构建BIM协同毕业设计平台

BIM协同毕业设计平台, 可以建立在网站上。具体页面设计中, 将毕业设计的信息详细公布, 方便学生了解和操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BIM协同毕业设计的具体情况, 包括毕业设计有哪些内容, 起止时间, 对设计的具体要求, 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操作程序等。学生通过相关提示进入系统, 按照规定填写信息, 由学校进行审查, 审查通过后学生就能进行相关的设计操作, 利用BIM指导毕业设计各项工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收到学生毕业设计信息后, 对信息进行审查, 对符合条件的学生, 以邮件方式通知学生登录名和密码, 学生凭登录名和密码就能进入页面, 开展BIM协同毕业设计各项工作。[3]对整个毕业设计来说, 它既有管理功能也有交流功能, 明确毕业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毕业设计的目的、学习要求, 同步练习题,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需要阅读的参考数目等。在交流模块建立交流平台, 这样方便在BIM协同毕业设计中, 学生、老师间的交流互动。专题讨论、学习疑难点讨论中, 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 老师可以解答学生BIM协同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疑问。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指导, 让学生更好掌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相关知识。

2.2 合理设置BIM协同毕业设计课程

设置BIM协同毕业设计时, 应该以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课程为参照, 同时根据BIM协同毕业设计特点做出适当调整。具体来说, 应该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专业课的教学最好分开进行, 一段时间内只讲授一门专业课。因为毕业设计任务多, 一些学生比较忙, 空闲时间少, 运用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学习。不会因为时间紧张而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 使他们保持对BIM协同毕业设计的兴趣, [4]更好参与BIM协同毕业设计, 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各项任务。

2.3 恰当展示BIM协同毕业设计内容

BIM协同毕业设计中, 应根据毕业设计的计划展示教学内容, 在不同时间段, 向学生提供不同的BIM协同毕业设计内容, 可以通过PPT、视频、音频投放。与此同时, 还应该根据设计内容的不同适当布置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作业, 让学生完成, 以巩固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案例分析、阅读参考文献等, 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独立完成、分组谈论、共同完成, 更好掌握相关内容, 为更好完成BIM协同毕业设计任务创造便利。

2.4 保障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

为保障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 应该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规范管理, 加强BIM协同毕业设计的资源共享和质量控制。落实BIM协同毕业设计标准, 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例如, 组织专家对BIM协同毕业设计的课程设置、过程管理等进行认定, 对师资、教学设施、多媒体课件等评估, 定期抽查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 对不能达到指标要求的学校, 取消办学资格。BIM协同毕业设计中, 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管理, 保障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5]例如, 定期在网上征求学生的意见和看法, 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对指导工作适当调整, 在以后毕业设指导中改进和完善, 保证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

2.5 改革创新BIM协同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方式

BIM协同毕业设计完成后, 学生在网上能查到成绩和老师的评价。BIM协同毕业设计合格后就能申请学位证和毕业证书。为保证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 教师在指导中应该严格把握好考核和评价关, 对学生考核和评价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3 结束语

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毕业设计面临新机遇。为更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 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BIM协同毕业设计正好适应这种需求, 成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时尚, 并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今后在BIM协同毕业设计中, 为更好完成设计任务,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毕业设计平台构建、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以顺应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现实需要, 提高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和效果。

摘要: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求、是改革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方式的需要、具有显著优势和特点。今后在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中, 为更好协同BIM协同毕业设计, 需要从教学平台构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质量保证、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BIM协同毕业设计顺利进行, 提高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甘荣飞, 曹文龙.BIM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实践探索[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4 (3) :100-102.

[2]张华英, 杨振英.高职院校BIM教学思路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1) :6-7.

[3]孙丽雅, 李修强.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2) :72-75.

[4]曾范永, 陶红林.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5 (9) :7-9.

[5]白庶, 寇倩茜.土建类本科院校BIM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5 (4) :99-102.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2

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实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重要载体,一般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多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控制,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及实用性。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指导和控制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系列活动,从而保障工程实用功能的实现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2。1 工程图纸的质量管理 工程图纸是工程施工的依据和标准,施工人员能否认真阅读设计图纸,关系到在施工环节能否真正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建筑工程图纸是工程专家利用工程结构知识、力学理论、建筑学知识以及其他实践经验,结合自身的创意理念而编制的工程施工依据,并经多个专家层层审核而确定的。设计图纸所反映的精神和技术要求,是设计人员对工程质量、施工技术、内部结构、外部表观、经济成本等多项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后的最佳方案。加强工程图纸的质量管理,可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2。2 建筑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建筑原材料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物质保障,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种类多、数目大,如水泥、砂等原材料、钢筋等半成品材料、脚手架等辅助材料,以上内容构成了建筑工程质量实体的基本单位,管理好基本材料的质量,就为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损坏状况是施工人员应当特别注意的,若不经过质量检测,或者在材料存放过程中管理不善,造成材料质量损害,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2。3 施工方案的质量管理 工程图纸是施工的依据,但具体的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施工企业的设备、人力等各项资源的特点进行制定。施工方案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工程的用途、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工程的造价不同,其施工方案也不尽相同,同样的施工方案不能适用于所有建筑工程。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其他客观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程度、是否存在断层或者地裂等现象,都可能影响工程的施工方案及施工质量;项目周围的建筑分布情况、地下电缆及各种管道的铺设状况、交通状况同样也会给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带来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在制定建筑工程施工方案时,应针对各项地质、人文等因素进行详实的勘测,然后根据勘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2。4 人为因素的管理 人为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可控性更强。当前形势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人为因素占据很大比重。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责任意识都可能影响工程的质量。加强对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资质审查,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质量管理经过几个发展时期,已经逐渐成熟,全面质量管理相对于全过程质量管理更具有优势。全面质量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领导支持、全体参与、不断完善的动态管理。利用该管理理念,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将管理责任明确划分到各个工作人员,实行工程事故问责制;实施质量监测机制,对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信息进行详实记录,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存储和共享,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为工程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规范工作流程,各部门之间、各操作人员之间做好各项技术交底工作。

3。2 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建筑原材料的影响较大,加强对建筑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很有必要。首先,加强对建筑材料采购人员的管理与控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业务水平,避免在采购环节中出现失误,影响工程的质量;其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来购买原材料产品,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理检测及监督,对于建筑原材料的进出及购买,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检验程序;最后,设立材料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将原料的采购、检测、监督紧密结合起来。

3。3 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施工技术不仅对工程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设备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同样需要大量先进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及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及对先进设备的操作水平;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利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及先进的机械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为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3。4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者是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直接执行人员,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建筑工程的质量。为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务必要加强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树立“质量是企业发展根本”的良好意识,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此为指导;同时,加强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受不良因素的影响,给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带来危害。

4 总结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3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可用“缺失”一词来形容。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大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也很少得到关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训或指导。根据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因认识不深或偏见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忽视

“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都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在对比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生存条件时曾谈到,“中小学语文课时多,跨度大。按吕叔湘先生的统计,是‘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如今12年学制,加上无止无休的补课,有人统计,语文课教学可能已达5000课时。教学时间很多。”[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院校主管教学的领导都想当然的以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结束后已经具备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继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并且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尤其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二)因课时紧张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放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与就业、与工作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均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的学生有两年时间在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并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第三年直接在企业参加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或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也更重视专业课的开展,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课时。相比之下,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并且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语文课程只好让位于专业课了。

建筑业是一个以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等等。因此,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建筑技术和管理人才”。[2]培养学生高级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安排的专业课课程有: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等,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大学英语与英语听力,开课时间为两学期,其它基础课程为一学期。显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放弃了语文教育的开展。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语文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呈现为“缺失”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开展语文教育对于建筑教育、建筑行业及学生本身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建筑业的产品如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从深层次上讲,它们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世贸大厦等等。中国的建筑能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建筑业能否在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这不仅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与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密不可分。而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均与从业人员的语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具体而言,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对技术的传承、进步和革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工程建设结束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本项工程建设成就和突破、失误和不足及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他们如果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可以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交流总结,活跃思维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同时,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可以使他们从更高的层次或更文明的角度来处理和解决建筑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职业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从事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

建筑类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担任建筑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现场从事第一线管理、技术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不仅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效益等有很大影响,并且对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并不能够使用人单位满意。

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李祥贵老师负责的《高职院校语文应用能力测试机制研究》课题组对2009年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只有16.5%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好或较好”,76.1%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7.4%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在书面表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1)不够简洁;(2)主题不够明确;(3)意思表达不够清晰;(4)欠条理,出现病句、错别字。对于口头表达能力,26.1%的企业“普遍好或较好”,72.7%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1.2%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3]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不满意。endprint

这种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同样存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毕业生。

(三)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每一位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或工作之初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做一个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建设领域大多从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工作,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在取得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果他们在语言能力、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功底,那么,以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中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对策:开展“建筑语文+实用写作”的语文教育

既然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而且必需,那么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语文教育呢?笔者尝试采用“建筑语文+实用写作”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将语文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达到既兼顾专业又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职业能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思想上应服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属性要求,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良好语文职业能力的土木专业毕业生而服务。在课时安排上也应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课时不必过多,50-60个课时即可。在教材选择上,选用自编教材——《高职建筑语文》。该教材也严格遵循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由“建筑语文”和“实用写作”两个部分组成。

“建筑语文”部分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所选篇目的学习或阅读,使学生了解建筑文化,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喜爱,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职业责任感、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按照学生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原则,分为“著名建筑”、“建筑与大师”、“建筑与文化”、“建筑与革新”“建筑与古代文学”等五个主题单元。在“著名建筑”单元里,主要介绍赵州桥、万里长城、故宫、都江堰、苏州古典园林等中国建筑,使学生对中国的一些伟大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建筑与大师”单元进一步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茅以升、詹天佑的动人事迹,讲述他们与建筑之间的故事。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不同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念,建筑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在“建筑与文化”单元里,主要选取以北京、上海等地的民居及建筑为内容的文章,比如《胡同文化》、《上海的民居最风情》及上海外滩建筑群等。在“建筑与革新”单元里,主要介绍一些现代城市象征,比如上海东方明珠塔、陆家嘴金融中心、世博建筑群等等,体验建筑给上海这个城市注入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最后一个单元“建筑与古代文学”,选取《滕王阁序》、《登鹳雀楼》、《岳阳楼记》、《黄鹤楼》等诗词,让学生体验建筑诗情画意的另外一面,和作者一起感受亭台楼阁带给心灵的独特情思。

“实用写作”部分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紧密联系具体的土木工程岗位实践,为培养学生一定的土木工程职业能力服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在内容编写上有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局限,因此,笔者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岗位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招投标书、合同、总结报告、招聘启事、论文写作五个方面。在每一部分分为情景案例、知识介绍和实训三个环节。比如引入一些由于不会写应用文或不知道规范要求而引起的工程纠纷案例、合同,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另外可与建筑现场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现场建筑施工特点,写出各项技能操作要领,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现代建筑,写说明文或观后感或用媒体展示。在参观实训中进行写作练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职业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筑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及专业发展需要,适时地开展语文教育。

注释:

[1]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

[2]王廷杰.关于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商情.2012,(41)

[3]李祥贵.提高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企业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要求[J].今日科苑.2010.06

建筑类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探索 篇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网络、电子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整个社会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 图书馆的功能也在逐步转变中, 由单纯的文献收藏为主的传统图书馆向主动收集、加工、整合、发布各类文献、电子信息, 提供各类文献、数据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图书馆转变。

目前国内以建筑为特色的高校不多。在这些建筑类院校或以建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拥有自身建筑类特色的特藏数据库更是寥寥无几。由此, 各建筑类高校图书馆对于自身的建筑类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结合建筑类院校自身特色建设相关特色、特藏数据库;如何向用户提供系统、完整和有价值的建筑文献资源都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本文旨在结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图书馆徽派建筑特色数据库自身的建设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资源建设的合理定位

特色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必须以本校读者特点、专业与学科特色为出发点, 结合地域特点开展。

1. 学科优势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以土建学科为主体,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科院校, 在院系和专业设置中都体现出较强的倾向性。建筑学科几乎涵盖和涉及了我院所有主要专业, 如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 (景观学) 、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现有结构工程、工程力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市政工程、材料学等5个硕士学位点。形成了土木建筑类、环境规划类、化工材料类、机电信息类和管理经济类等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体现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徽匠精神”在学校的历史、文化中代代传承。

基于以上两个主要原因, 我校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定位在:建立一个以建筑学科为主体、建筑学为特色;传播徽派建筑文化;弘扬徽匠精神的徽派建筑文化特色数据库 (下简称“徽派建筑特色库”) 。

2. 立足本校各类文献, 资源自建、交流与购置并重

在徽派建筑特色库的资源建设过程中, 首先要立足于本校在多年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中已经积累的各类资料。通过与各院系间的交流沟通, 了解各院系资料室、教师个人掌握的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资料。通过对本馆馆藏、虚拟馆藏的搜集分类、整合, 将与徽派建筑相关的资源按纸本图书、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进行分类。

对于本馆、本校尚未掌握的资源进行筛选, 适当购买。

二、信息资源搜集的原则

1. 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

首先可以自行将不在著作权保护范围内的资源或超出著作权保护期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其次, 对于著作权保护范围内的资源与著者或出版商进行协商, 获得其著作权许可后方可使用。对于本校师生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 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协议使用。

总之, 非赢利性图书馆只要坚持将数字化资源的传播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并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复制, 只将数字化产品用于服务科研、教学等活动中, 就不会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从而规避了侵权的风险。对此, 我校筹建徽派建筑特色库的具体限制手段是:第一, 将后台服务器的访问权限限定于校园网内。只允许校园网内用户访问或校外用户通过校园VPN访问。第二, 所有数字化资源均注明著者、来源等相关信息。

2. 针对性原则

此原则意即根据数据库建设的定位, 进行定向、定题、定时的搜集资源, 以最大限度地充实数据库的资源为准则。

3. 特色性原则

从特色性出发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与建筑学院、徽派建筑研究所合作, 整合徽派建筑研究的相关资源, 把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文献遴选出来, 保证数据库中每条数据的高信息含量。

4. 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 徽派建筑特色数据库的资源必须系统地、连续地从馆内、外收集, 为用户提供真正一站式的信息服务。用户进入该库后, 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达到对所需徽派建筑类信息的查全与查准。

5. 相关性原则

徽派建筑是建筑这一大学科下的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分支研究领域。鉴于此特点, 徽派建筑特色库在资源搜集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相关性。对于其他地域性建筑的相关资料, 以及徽州文化的相关资料也要进行搜集, 为用户提供一个横向比较的平台。

三、资源整合与发布

选择一个好的系统平台进行资源的加工与发布是特色库建设的重要方面, 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建库、数据加工功能简单易学

要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也可以自如完成建库与数据加工, 同时提供开放式的远程提交功能, 使用户在远程访问数据库的同时也可以提交对数据库建设有价值的意见、信息。

2.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系统的可扩展性、标准化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标准化的系统才能保证导入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可兼容性, 以及日后的系统升级的正常进行,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 资源发布界面友好、检索功能强大

系统需要提供友好的资源发布界面, 方便读者直接进入数据库资源检索界面, 并且提供强大的、人性化的检索功能。除了具备基本的初级检索、高级检索、二次检索外, 还需提供跨库检索与浏览功能。方便用户在一个界面即可检索全库的所有于手机, 否则手机界面的形态将基本维持现有的状态。

数字化、网络化家庭将成为现实, 手机将以各种“不起眼”的、小型与隐形的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图2的创意设计来自于火柴盒的结构, 著名的新概念工业设计师LV Zhongfang此次推出的新概念化手机外观, 可以把键盘区像火柴盒的抽屉一样完全收入到机身内, 同时宽阔的侧面可以安排许多快捷的功能键——这显然有利于未来的娱乐机型的操纵。

图3是著名设计师Peter Norberg为华硕设计的款名为M e-M o的概念手机, 该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多项功能所对应的硬件都可以拆卸下来, 包括QWERTY键盘, 摄像头、GPS模块等, 这样手机本身的体积就可以足够轻薄。而当需要以上功能时, 只需把它们安装上去, 轻松得就像给衣服扣上扣子。

图4是法国ModeLab所设计出来的YoYo概念手机。如图所示, 造型像溜溜球一般的YoYo手机通过太阳能电池和人们的晃动来创造电力。

图5是一部名为Nalu的未来新概念手机, 单词来自夏威夷俚语, 意思为波浪, 该机被设计成多面可折叠式, 同时拥有纤细的机身。可以折叠成为电话, 媒体播放和Q W E R T全键盘形态, 每种折叠形态对应各自的专署功能, 可以更好地通过媒体播放界面收听音乐或观看影片, 而Q W E R T键盘更能胜任输入大量文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们使用的大多数产品之间都能无线和无限通信, 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界面系统将实现多通道、多媒体的自然、高效、智能化, 同时加强界面设计的个性化, 以尽早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的用户对界面随时更换的任意性。

界面无处不在, 交流无处不在。随着科技的发展, 界面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也将慢慢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界面最终是为人服务的, 人在整个界面系统中占主导地位, 手机的界面起源于人, 也使用于人。

4总结

手机用户界面设计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要是手机用户界面便于用户使用。这就意味着手机用户界面设计要满足许多方面的要求。好的手机用户界面设计能简化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能丰富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于手机用户界面设计的兴趣一直在不停地增长, 用户界面在手机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也在日益提高, 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功能加载到了手机手机设计中, 这一点也在手机用户界面上得以体现, 比如语音和手写的输入和输出, 动态影像的存储和播放,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等。

本文希望通过对手机界面发展趋势的调研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理念和新思想, 立足于以用户为中心的前提, 研究设计出一个适合大多数人使用的手机界面。

资源。即使在不确定检索入口的情况下, 用户依然可以通过浏览功能了解资源信息后再遴选出有价值的文献。

4. 合理的并发用户数

根据本校具体情况, 系统提供可选择、可修改的并发用户数。其中包括用户使用并发数与资源加工并发数。

5. 完善的管理功能

系统是否提供有完善的管理功能。包括数据的备份、恢复功能是否简捷、安全;数据库的维护、用户管理是否人性化;使用情况统计是否详尽、周全。

四、结语

为用户、读者提供高层次、高标准、高效率的信息服务是社会对图书馆提出的时代新要求。作为高校图书馆在结合本校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基础上, 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 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专藏、特色数据库, 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自身品牌发展, 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

徽派建筑特色数据库尚在建设过程中, 所遇到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注意事项在这里仅供参考。

摘要:本文通过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图书馆徽派建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探讨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

关于建筑院校自荐书的 篇5

您好!

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看完我的这份自荐书,我叫cnrencai,就读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毕业。在了解了贵公司的情况以后,贵公司的发展前景也深深吸引了我。我也相信我符合贵公司的要求,并且能为贵公司的发展提供一份属于我自己的力量。

xx建筑学院是所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性大学,具有优良的军事化传统,在这样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的学校栽培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匪浅。

三年来,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我知道计算机和网络是将来的工具,我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努力下,全面的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并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熟练的进行windows98/xx/xp/xx server等系统的操作,对linux、unix、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能较熟练操作c、foxpro、vb、access、asp、html等语言,同时对sql、oracle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能熟练操作office 办公软件、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photoshop、autocad、authoware等。

在校期间,我也从事过各种类型的兼职,如快餐店的经理助理,学习管理;学校学生会的组织工作;学校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的组织助理。除了锻炼自己良好的交流能力,也让自己进一步增长不同方面的知识,并且锻炼自身单独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

课余时间也阅读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箱,且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温和、谦虚、自律、自信的性格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学校培养了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的态度,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因为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期待您的回复!祝工作顺心!

此致

敬礼!

篇二:

自荐人:XXX

dear sir,i have been told by mr.john l.pak,credit manager, the business book publishing,new york, with whom i believe you are acquainted,that you are expecting to make some additions to your accounting staff in june.i should like to be considered an applicant for one of these positions.you can see from the data sheet that is enclosed with this letter that i have had five years of varied experience in the book business.the companies for which i have worked have given me permission to refer you to them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i did while in their employ.my work was in the credit department and in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in both companies,with some experience also in inventory control.in both positions,i have been assigned with the daily office administration.the courses taken at central commercial and the bronx community college specifically prepare me for doing the accounting required in your department.i hope that you will give me an interview at some time convenient to you.if there is further information that you wish in the meantime,please let me know.i can always be reached at the address giv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letter.very truly yours

篇三: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的名字叫xx,我是xxxx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所学专业是生物科学。

大学期间,我较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使自己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我平时喜欢待在图书馆,期间阅读了很多专业方面的书并涉猎了检测方面、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

在思想上积极进步,热爱祖国,是学校第70期党校学员,并以85分以上的成绩名列前茅。生活上,我家境贫寒,所以我向来勤俭,自强不息,能吃苦耐劳。作过实验室助研、计算机中心助管、编辑校对等近十种兼职,借此提高了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还创造了很好的实习机会。我一直坚持一个信条--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此外,我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此历练自己,并提高交际能力。虽然贫苦,也曾多次参加募捐献爱心活动。另外,我曾多次在运动和写作方面获奖,并拿过奖学金。

在工作中,我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事能力学习能力,我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自己的一部作品对待,不会机械地去做实验,喜欢创新,并尝试用统筹学方法做事。我曾在xx公司检测中心实习,每天主要进行检测前处理并独立操作液相色谱仪,同时负责实验室基本仪器的常规维护修理等管理工作。工作日和休假时经常去气相色谱室及微生物室帮忙,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对气相色谱及质谱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对微生物的检测有一些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工作中也了解了一点haccp体系知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从作质检员到作设备管理员,再到后来担任液相科室负责人,并一直得到领导及所有同事的好评和鼓励。

本人不怕困难,具有坚强的毅力,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积极主动,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思想前卫,性格开朗,喜欢也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一直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素质及得到全面锻炼为主要目标,希望能有幸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学习!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飞的更高,做的更好!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祝您工作开心!

此致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6

摘要:本文针对大类招生背景下,本科一年级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变原本完全依托建筑学的教学方式为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基础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大类招生,建筑类,本科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TU-4

1.背景介绍

本校自2014年9月实行大类招生计划后,建筑学院下属两个专业:建筑学和城乡规划统合成“建筑类”进行招生。至2015年秋季开学,第一届大类招生学生面临着分专业,但是由于整个大一期间的教学体系完全依托于建筑学,授课教师也基本为建筑学背景,致使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就是建筑学的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基本无概念,这无论是对未来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未来发展,均不利。基于此,结合《建筑初步》等课程的教改,整合城乡规划的专业基础知识,本文提出对本科一年级的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2.改革思路

2.1总体改革思路

将原本完全依托建筑学的一年级教学体系改革为以建筑学专业为主,城乡规划专业为辅的结构体系。改革基于三点考虑,其一,现行招生背景下,一年级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一无所知的状况,有悖于大类招生的初衷,增加城乡规划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分专业时对两个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其二,对于以后进入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为他们打下较好的学习基础,便于与之后的课程体系相联系;其三,对于之后进入建筑学进行学习的学生,改革后的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注重建筑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关系。

2.2注重培养学生宏观、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建筑学以单体建筑、建筑群为主要设计对象,而城乡规划的设计尺度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区域城镇体系到城市,中观层面上为城市片区,即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微观上甚至可以小到城市家具。城乡规划的设计层面关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宏观、全面看待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城乡规划的学生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建筑学学生也利于学生跳出“就建筑论建筑”的狭隘设计观,因此,这种综合性、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方式应在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在教学体系改革中应给与重视。

2.3以拓宽学生视野为重要教学目标

不论是建筑学还是城乡规划专业都与其他学科交叉互融,都是重实践、重应用的学科,尤其是城乡规划专业与交通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景观学等学科联系紧密,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设计都基于阅历之上,见识少是无论如何都设计不出好作品的。但低年级阶段不可能系统的开设如此众多的交叉性质课程,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作品、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需求。一方面,可通过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来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结合社会调查,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具体改革方案

3.1增设城乡规划设计初步课程内容

大类招生的优点在于便于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了解各专业的性质和内容,结合自身兴趣,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与此同时,这一优点决定了本校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不能是单纯的针对建筑学或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初步,应将两个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组织上,经学院研究,将现在的《建筑设计初步》进行学时拆分,分出一部分课时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基础的授课。目前《建筑设计初步》开设在一年级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96学时,共计192学时。现计划上学期授课内容不变,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主要开设专业制图、工程字、徒手/工具表达、小建筑测绘、建筑大师作品分析等课程;下学期以培养设计思维为主,除了一直开设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外,另外加设32学时的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城市空间测绘、城市空间解析及社会调查三项授课内容。

3.2实习内容加入建筑及城市认知环节

针对当前大学学时缩减的状况,实习应变以往单一教学目标方式为多教学目标方式。本校一年级实习只有一个,即西递写生实习。在今年的师生交流会上,已有二年级学生对写生实习提出疑问,提出不明白写生实习和本专业有何关系,这也表明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交几张写生作业,看看风景,班级旅游,他们需要更专业的指导。目前带队教师为艺术学院教师,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技能,之后可由分别具备美术背景、建筑学背景和城乡规划背景的2-3名教师带队,除了通过写生提高学生的徒手表达技能,应将建筑和城市的认知也作为实习的教学目标。以西递写生实习为例,除要求学生提交一定数目的写生作品外,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踏勘,从西递的发展历史、文化特性、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街巷空间、徽派建筑的特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及方法等角度对西递这座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详细解析,具体方式包括前期资料整理及汇报、分方向分组进行实地调研、提交全面的调研报告等。

3.3其他课程调整

建议将原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的理论课《专业导论》安排至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授课主要内容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专业概述、两个专业的关系及未来发展前景。将四年级下学期开设的理论课《社会调查方法》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大一结合城市調查、实地调研等进行调查方法的初步讲解。

4.结语

本文是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建筑类学生选择专业方向面临的困扰和问题,进行的一年级教学改革探索,但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案还未得到教学实践的支撑,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教育工作更是如此,以后会结合教学工作,对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调整。

参考文献:

[1] 高芙蓉,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下本科低年级设计基础教学思考[C],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1:9-14.

[2] 段德罡,白宁,王瑾,基于学科导向与办学背景的探索——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2010,34(9):17-27.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7

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1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们最为接近的群体, 也是他们最为直接和最为频繁的指导者。这就要求有一支高质量、靠得住、冲得上、有激情、能战斗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我省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大部分和班主任制度相融合, 做为班主任兼辅导员的角色出现, 重点工作内容放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上, 而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种辅助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辅导员角色面临着尴尬的现状, 角色的错位、缺位、越位情况比较严重,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救火员”、“保姆”、“传达者”等等都是辅导员真实现状的写照。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偏差, 也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 使得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 致使辅导员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

1.2 辅导员队伍专业理论素养参差不齐

辅导员岗位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就要求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 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但目前,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岗位聘用要求低, 对专业也没有重点要求, 大部分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人员, 专业理论素养相对欠缺。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靠自身学习和不断探索经验来完成, 缺少专业化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从学历结构上看, 一般高校辅导员研究生较少, 本科生是主体, 有的甚至以专科学历为起点。从专业结构上看, 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不多, 其他专业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这就造成年龄结构偏轻, 经验缺乏, 学历整体不高, 专业程度不深的现状。

1.3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考核体系不完善。

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 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教育部规定, 专职辅导员的任期一般为4~5年, 这种短期化的政策, 使学校和个人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工作, 最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 一个人干上几年取得一些经验, 一有机会就“改行”。因此, 辅导员队伍中最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其实, 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发展方向不明确, 流动机制不健全有关。一直以来, 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忙、最累、最辛苦的, 但工作的付出并未取得大多数人的肯定。而在这种短期化政策导向下, 转岗分流又较难, 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 担心自己的出路, 同时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体系也不完善, 只是要求学生在校不发生事故为原则, 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2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和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逐步构建起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新台阶。本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明确定位, 分清职责

高职院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 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辅导员是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 在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思政工作者, 而非一般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的服务者。因此, 辅导员需要具备教师的素质, 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 说明辅导员要行使教师职能, 辅导员是学校思政队伍的重要组成, 说明思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学校、院系领导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从而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又保障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

2.2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辅导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 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一定的专业技能, 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制定培养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组织辅导员到重点院校学习和考察。从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式, 不断增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对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 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 还要进行工作技能、网络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2.3 完善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辅导员考评需要使主观评价客观化。评价的内容需要设计的便于客观化, 量化需要科学, 而不是主观化的量。客观化后的评价对辅导员工作是极大的承认, 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作用很大, 反之, 会挫伤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打消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在努力做到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同时可按季度、学期年度做好工作总结, 对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辅导员评价机制上建立奖惩性评价制及发展性评价制相结合, 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

3 结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并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体系, 只有在完善的体系制度下才能建立一支过硬的、有战斗力的、符合当代高职大学生发展的辅导员队伍, 这也是我们长期要解决和研究探讨的课题。日臻完善的辅导员制度, 必将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和维护学校与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 管理机制、办学经验、师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相对薄弱, 普遍缺乏一支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馨.浅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文教资料, 2007.8

[2]杨旺尊.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内江科技, 2007.8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8

为改善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可围绕构建现代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引领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建成一支“名师引领、‘双师’带动、专兼结合、国际视野、师德高尚”的, 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理论知识扎实、教学艺术精湛、专业技能熟练、实践经验丰富、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建设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按照适应性原则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结构适当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

2. 机制创新原则

制定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院校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管理制度, 形成人员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 实行全员聘任制度, 薪酬分配制度公平合理, 教师成长激励机制科学有效,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切实可行。

3. 重点培养原则

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 建立合理的建设与培养目标、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 尤其是“教学名师”的培养。

二、建设对策

1. 四支队伍建设

(1) 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通过在企业兼职、送国内知名高校培训、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学习等途径, 重点专业至少培养1名能洞悉专业和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全国知名的专业带头人。同时, 从行业企业聘请1名行业知名专家, 组成校企结合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共同引领和掌控专业发展。通过培养, 提高专业带头人资源整合和团队管理能力, 实现专业和团队可持续发展。

建立机制, 塑造环境。制订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 倡导“以学术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 赋予专业带头人充分的学术权力和一定的行政权力, 为专业发展和专业带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学术氛围, 鼓励开展学术交流, 资助学术活动,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分批次选送专业带头人到国外先进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培训。

构建专业平台, 包括实验室建设平台、研究信息交流的平台, 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平台。

建立良好机制, 使专业带头人的形成做到“能者上, 庸者让, 劣者汰”, 使专业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专业带头人队伍能真正承担起专业发展的重任。

科学评价, 正确引导。第一, 对其所领导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评价, 评价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选择研究领域的能力及水平、对科学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预见性。第二, 对其所领导的专业团队和创新团队的评价。评价专业带头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能力。第三, 专业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评价。第四, 评价专业带头人的社会资源获取能力。专业带头人可以通过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同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来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 为专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这也是专业带头人的责任和义务。

(2)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为重点, 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 着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同时, 以送培、主持或参与技术研发等途径, 提升其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制订骨干教师认定标准, 拟定培养目标, 把青年教师培养成复合型、学者型、创新型人才, 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多年的实践和锻炼, 使其转向成熟, 多层次、多形式地加速他们成长来适应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实现第二个角色的转换。

注意发挥中老年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积极作用, 确定培养目标为学术上有见解、教育教学上有个性、方法手段上有研究, 教科研上有成果。

实施教研带队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竞赛, 浓化教研氛围, 使青年教师把导师的经验、教育理论、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融为一体, 形成自己教学的个性。

实施科研带队计划。目的是强化现代化教育观念, 提高理论素养的学术水平。发展教学个性并逐步发展为教学特色。实施科研工作和科研队伍的要求, 开展课题研究、科技研究、著书立说活动, 使教学科研双丰收。

(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合作, 建设“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新机制,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青年教师培养、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聘请行业技术与管理专家参与专业课教学, 制定《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加强兼职教师管理, 确保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同时, 加强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论、方法论和师德师风培养。

资源共享。与企业合作, 联合建立“校企两栖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学校从“校企两栖型”兼职教师资源库中, 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 将兼职教师编入课程组,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 使兼职教师平等地参加学院教育教学的活动, 与专职教师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利益共赢。“两栖型”兼职教师在学校兼课, 主要承担学生实践技能课程,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学校兼课的“两栖型”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享受同样的课时费标准。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共同使用, 共同管理, 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校企两栖型”兼职教师队伍, 最终实现校企共赢。

(4) 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长期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的行家里手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 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聘请能工巧匠参与学生操作技能指导。

对实习指导教师明确工作内容 (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 、工作职责、组织领导、工作待遇。

提高认识,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他们不仅需要动口动手, 身体力行, 而且还要“画龙点睛”, 指导恰到好处。

加强培训, 提高指导教师技能。选派实践指导教师到企业学习一线生产知识, 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

对常规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教师在岗学习, 提出要求, 定期考核;对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反映新技术特点的实践教学,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专题培训。

2. 两大团队建设

(1) 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以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人员为核心, 由教学团队带头人、企业骨干、社会专家构成, 是一支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主体, 校企深度融合, 工学紧密结合, 专兼紧密结合, 基于专业的工学结合、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重组专业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专业知识互补, 师资来源于教学、科研、现场、教育研究等不同岗位, 以形成专业建设整体效能最大化。团队的每个成员准确定位、明确分工, 采用专业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负责制, 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课程体系, 开展教研教改, 提升教学能力。

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选拔、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使项目的实施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组织有保障、监控实时, 达到专业建设预期目标。

(2) 课程团队。以课程建设项目要求为依据, 合理组建课程团队。

采用课程建设项目负责制, 由课程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依据课程建设项目需求进行目标分解, 团队的每个成员依据自身能力, 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每个成员制定严格的培养目标与学习计划, 在团队内建成三个层次的梯队:既熟悉现场作业流程, 又具有先进课程建设理念的核心教师;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骨干教师;能进行课件制作、教材编写和教学案例开发等资源库开发的青年教师。

建立对课程团队成员的聘任与管理制度、对课程建设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制度、对课程团队成员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营造团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促使优秀团队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摘要: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为改善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本文就重抓专业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四支队伍建设, 重视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团队两大团队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艳红.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7) .

[2]陈绮.中德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8 (03) .

[3]刘东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7) .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9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现状

根据2012年的一份调查表中, 发现建筑类高职院校就业普遍比较对口, 就业率也普遍较高。但是2014年以来, 房地产行业受到很大的重创, 一直处于下行状况。并且,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本身就面临很多的问题。

第一, 高就业和高离职并存。虽然说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直都很高, 但是由于现在的毕业生可选择性太大。因此, 很多高职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很多的选择, 不稳定性很强, 导致很多学生就业后跳槽现象急剧增加。如此高的离职率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在来校招聘时会进行一定比例的缩招。因此, 较高的离职率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第二, 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有差别。虽然建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 大部分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 这导致他们对工作也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是建筑类专业, 现阶段还是比较热门的, 因此对于薪酬、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都有较高的要求。还没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们总是对未知充满各种幻想, 希望自己既能够获得满意的工作环境, 又能获得优渥的薪水。但是, 现实情况并不如他们所想那样, 很多公司虽然给了毕业生们优渥的薪水, 却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留住这些人才。因此, 在这些毕业生们发现他们的期望与实际待遇有差别之后, 他们便会选择离开。这也导致毕业生们毕业后经常跳槽的原因。

第三, 就业理念不合。现阶段而言, 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有门户之见。比如觉得国企比私企好, 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可以选择更加好的职业, 因此在挑工作时会导致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平时老师的就业指导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 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教学生进行工作的选择。而大多数老师的就业价值观念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 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 并在课堂上左右学生的选择。因此, 他们对学生的教导必然会出大的问题。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现状

(一) 就业指导建设投入资金不足

现阶段,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资金投入都不足, 对于资金的缺乏主要是因为高校本身对就业指导的不够关注。根据调查, 一般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资金投入仅为高校收取的学费的0.5%。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的投入有限, 而校外如政府也不会拨款给高校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 因此, 在这种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很多的高校就业指导质量低下, 很多该有的设备和实践并没有, 连学生的网上在线性格测试这样的最基本的就业调查都做不到, 更别提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等等。这也导致很多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根本就不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他们的眼里, 觉得校方都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他们就更加不必为学生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 就业指导师资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职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是本身的一些专业课老师或者是一些号称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学历、专业, 甚至经历几乎都不是关注的焦点, 有很多辅导员就可以充当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校方认为就业指导无非就是告诉学生现在的就业现状是怎样的, 他们需要怎样把自己装扮得更加专业。因此, 大部分就业指导老师做的工作就是搜集一些数据和案例, 最多再在网上寻找一些求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摩和学习, 以此来教学生们如何应对自己的第一份求职和工作。但是,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 大部分学生还未出社会, 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和职位, 这个时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在旁协助并且加以指点, 但是非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做不到这一点。没有走出校门没有走进社会的就业指导老师跟学生谈如何就业谈如何在社会上立脚是十分可笑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很不错, 他们经常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去学校做讲座, 让学生多听多思考。这很值得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借鉴。

(三) 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方法缺乏先进性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方法都缺乏先进性。他们使用的方法无非就是毕业动员大会, 请一些领导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鼓舞, 或者收集一些的企业的信息。对于学生本身的就业指导可谓是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 有一些学校设有就业指导课, 老师在上面讲案例, 学生在下面玩手机。表面上看, 是学生不在乎这个就业指导课, 事实上, 老师也没有尽到一个老师该有的义务和责任。首先, 课堂就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 并且努力调动课堂气氛,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课堂, 同时, 就业指导应当帮助了解目前就业的压力和情绪, 帮助同学们进行性格分析, 根据性格分析来建议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性格鲜明且独一无二的个体, 就业指导需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人存在, 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 卖出去就实现价值了。

三、改善建筑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议

(一)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的投入

从上文来看, 就业指导的建设投入非常之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不肯把钱投入到就业指导中来。因为资金的缺乏, 很多本来可以做的就业指导, 很多本来可以请来的就业指导老师都变成了泡影。因此, 笔者认为, 所有高职类院校需要转变观念, 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投入更多的关怀和爱。社会需要的是人才, 而不是只会干活的工具。因此, 只有加强资金的投入, 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硬件是软件设备才能跟上, 学生才能享受到更好地更全面地就业指导。这种重视的态度落实下去, 就业指导老师们才会变得更加敬业和负责。

(二) 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素质

如前文所说, 大部分高职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是本身的一些专业课老师或者是一些号称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学历, 专业, 甚至经历几乎都不是那么重要, 有很多辅导员就可以充当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校方认为就业指导无非就是告诉学生现在的就业现状是怎样的, 在求职的路上他们需要怎样把自己装扮得更加专业。而事实上, 学生需要得到更为专业的辅导, 不管是从心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从这一点来说, 相当下的就业指导老师大都不符合这个要求。就业指导老师, 从心理层面来讲, 明白学生心里在想什么,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 并且能够给出自己的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 就业指导老师应当告诉学生怎样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各方面去武装自己。所以, 提高就业老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三) 改进就业指导方法

现阶段,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方法都缺乏先进性。他们使用的方法无非就是毕业动员大会, 请一些领导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鼓舞。或者收集一些近些时段企业将要来校进行宣讲的信息。对于这种过时的就业指导方法, 学生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所有所谓就业动员不过就是校方一厢情愿中的表面工作而已, 并没有对学生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想要真正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就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学生需要的是沟通是开导甚至是心理辅导, 这些都需要校方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 学生还需要一些积极的正能量, 这些可以通过校外的企业家办讲座等获得。因此, 就业指导方法千千万,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摘要:根据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现状, 就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素质、改进就业指导方法等方面, 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对于建筑类高职院校改变就业指导方法, 激发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一批有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邓玉喜.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12 (6) .

[2]李照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6) .

[3]刘学军.高职院校新型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探索—以广西建筑类高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12) .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10

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 主要反映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企业认为高职生踏实肯干, 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 更能吃苦耐劳, 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工作。从理论知识的角度, 在建筑材料方面, 如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施工现场经验识别方法和实验操作方法的培养。识读图及制图方面, 一致认为毕业生应该掌握很强的识读图能力;而对电脑制图方面, 都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绘制图能力。施工现场控制能力, 如建造中施工技术现场指导与施工过程质量监控能力, 一定程度的计量计价, 才能更好地控制施工过程中所需成本。

2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2.1 实践能力难以掌握

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实践能力的掌握要有技巧熟练人员的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 及学生一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和身历其境的“历练”。

2.2 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差, 知识运用能力低的现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对在职教师, 可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基地, 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时, 积极寻求校企合作,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验实习课程指导老师, 把企业人才“请进来”, 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2.3 学生不能适应实习岗位

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也不能带来明显利润, 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主要动力是招聘实用人才, 解决企业用工之急。由于学生在校内主要偏重理论学习, 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 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缺乏, 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能力不强, 有的找不到实习单位, 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由于不适应而被淘汰, 最后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2.4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脱钩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各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迅速被推广应用。但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 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 效果难尽人意。

2.5 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专业界线甚至是课程界线。技能培养规格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对技能型人才的真正需求进行, 难以培养出高等级的、适用性强的职业技能人才。

2.6 企业对于学生资源的利用不足

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校聘任的大量能工巧匠大多只会做不会讲, 更难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 同时他们本人还有工程建设工作, 无法抽出大块时间离开施工现场到学校;由于企业技巧熟练的老员工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 因而这些人所在的建筑工地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3 建筑类专业的重点教学环节

3.1 基础能力环节实施措施

实训环节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 也可以直接到师傅所在的建筑工地实施, 采用“技能项目式、项目师徒制、师徒双向选择”形式进行, 师傅根据学生的申请以每6~18人为一班, 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教学形式, 利用每天2~4学时的时间进行为期5~10周的边干边学, 逐一培养学生的专项基础能力, 在专项技能基础训练阶段至少3项技能合格才能进入综合实务技能训练阶段。

3.2 实务综合类环节实施措施

实务综合类实践环节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当老师, 全程跟踪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通过边看边学, 同时配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全面巩固和熟练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类型及其建筑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学生每组每周要填写施工周记, 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环节

应突出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环节的特色, 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建筑类专业以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所需实际能力和素质为主线, 强调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筑工程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工序的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工程质量验收、安全施工、工程量核算等。

4 建筑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4.1 着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 以培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毕业生求得企业支持;加强与企业沟通, 及时解决实施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精心研究各实践环节的考核标准, 强化重点环节的考核和管理。

4.2 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

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由此, 建筑类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可以分为基础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屋面实训室、装饰实训室等。

4.3 加强校企合作, 创建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跨企业实习中心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校外必须建立足够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 要有跟岗实训基地和顶岗实训基地;也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训基地和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结构类型的工程宴训基地。建筑类专业应采用“2+1”培养方案, 即前两年学校学习, 第三年到校外企业实习, 由专任教师指导实习, 使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4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 又具有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坚持“请进来, 送出去”的原则。对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请进来”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授。还应把原有的教师“送出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师资建设方式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4.5 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奖励制度、创造实践经费使用制度, 设立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学分制度, 使学生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从而促使高职学生在动力和压力下激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 进而激发学生在实践领域的动手能力。

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基本内容, 以校企协作、产学结合为途径, 建立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为我国建筑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11

关键词:建筑专业;表现技法;教学;现状;对策

在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建筑表现技法》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建筑设计》专业课的配课,是为表达建筑设计服务的。较好的表现技法让建筑设计的效果图在视觉上可以更加逼真、震撼,充满说服力,对建筑设计的表达具有推动作用。在设计工作中,较好的表现技法对设计人员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电脑效果图以其清晰度、仿真性、精细度的种种优点大大冲击了手绘效果图[1],但手绘比电脑作图拥有更快捷、更方便的优点。但在目前的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计划与进度、教学方法与内容,以及课时量的安排等问题,存在着以下的现状与问题。

一、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一般的综合性院校,技法课的教学计划排课不紧凑,理论课排课较分散。在教学观摩中发现,在只有8次的课堂教学计划中:第一次课程内容为基础认识、第二次为课堂练习,第一次的课堂只是对绘画材料认识完毕,学生对真正的用笔技巧一窍不通的时候,如何进行第二次的课堂练习?这样的安排计划,忽略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实践,需要学生系统学习了关于钢笔和马克笔的运用理论后,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综合性的多种技法练习。

(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违背了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的初衷

建筑表现是为建筑设计服务的[2]。大多综合性院校,将《建筑表现技法》与《建筑设计》课程同时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但技法课教学进度晚于建筑设计课程。某高校进度表所示,技法课程第6周还徘徊在对色彩的理论认识中,但设计课程第6周为建筑设计专用周,设计周要求学生用表现技法对自己的建筑设计作业进行排版上色,需对建筑效果图进行钢笔马克笔的运用。这就产生了课程矛盾,技法课还未安排对色彩的学习,建筑设计课程已要求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色彩表现,并进行考核。这就对学生不公平,也违背了“建筑表现技法是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的初衷。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课时比例分配突显其弱势

在文献调查中发现,早在2008年有 “课时量不足,忽视实践环节的培养[3]” 观点的提出;2012年有文章提出“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4]”的观点。但至今为止,各类综合性院校对《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课时并未更改。在大纲中,技法课还是作为辅助《建筑设计》专业课的配课。

例如某高校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同一学期中,设计课程占96学时,共14周,占一个学期三分之二的时间。但技法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只有32课时,一次4个学时,分8周进行。课时太短,而技法课程需学习线条、色彩和快题设计等表现技法。其中色彩学习章节还需安排马克笔、彩铅、水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学习。但如此短暂的总课时,每个环节所需的课时远远达不到让学生从生疏用笔到熟练掌握绘图技巧的目的。而课时比例分配会让学生更加重视建筑设计这类专业课,以至于学生愿意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作業,忽视了技法课对专业课学习的辅助作用。

二、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解决对策

(一)修改教学计划,增加课程实践,酌情增加课时量

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应紧凑安排。以32课时,分8次课为例。理论课与课堂练习的课程内容安排修改如下:

1、要求老师对手绘材料做介绍,观赏名家优秀手绘案例,观看手绘步骤。

2、进行钢笔、马克笔、水彩等应用技巧的理论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解决办法;甚至讲到理论重点处,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

3、在理论课后留相应作业。分为理论课作业和手绘作业两部分。理论课作业:抄书,对技法理论进行抄写。只有对基础理论的熟记与掌握,才能达到后期实践的熟练与变通。

4、学生对表现技法有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后,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书本教材中对问题的认知、理解、记忆;实践课则注重深入社会,体验过程,培养创新能力[5]。到教室以外的环境进行写生练习,让学生面对实景进行现场构图、选取透视角度、合理安排画面;并让学生对构筑物周边环境进行设计,练习如何取舍主体建筑周围多余的景观与植物。

通过修改教学计划,让学生通过理论、临摹、实践,循循渐进的掌握建筑表现技法。并对培养计划进行修改,酌情增加课时量。

(二)修改教学进度表,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遵循建筑表现技法是辅佐建筑设计的初衷。将技法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并结合大一暑假的城市建筑认知实习,在实习的途中可以进行技法的实践练习。或将课程安排提前,在学生对钢笔、马克笔等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行建筑设计课程的第一个设计周的安排,让学生对绘制建筑效果图更自信,效果更突出,卷面表现和分数更合情合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对教学方法的具体建议

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充足时间对素描、色彩进行美术基础课的学习,美术功底薄弱。教师不能一味的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上课,而应在理论学习之后,手绘训练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让学生针对范画进行临摹,从中分析学生对理论掌握的运用程度,以及对表现技法课程的认知程度,从而对学生手绘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总结

针对目前综合性院校建筑类专业的特殊性,着重分析《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行上课,用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实践,杜绝盲目的临摹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联系;并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手绘和设计能力,探索一条适合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彦汐.手绘教学的意义及步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134-135.

[2] 任君.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的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684.

[3] 屈梅.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创新思路[J].内江科技,2008,29(10):76-76,100.

[4] 喻明红.城市规划专业《规划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46-47,278.

[5] 张荔.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6):89-90,128.

建筑类本科院校 篇12

沟通交流是了解学生信息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沟通达到辅导员与学生思想和感情互通和改善学生与辅导员人际关系的目的。提升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有效沟通能力对于引导建筑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沟通现状入手,就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走出沟通误区,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实现有效沟通进了行阐述。

1 沟通的重要性

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应充分结合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性格相对内敛,个性特长突出等特点及他们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采用鼓励、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心理和思想入手,采用合适的沟通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教育、管理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2.1 沟通渠道障碍

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管理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多,造成和学生沟通时间受限,沟通方式和场合相对单一。而面对面交流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相对于众多的学生人数而言,时间上又显得远远不够;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普及,高职院校辅导员常通过飞信传达信息,使得辅导员和学生见面机会相对减少。

2.2 管理多于沟通

实际工作中不少高职院校辅导员找学生谈心是因为学生存在违反学院纪律或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样辅导员以管理者身份主动找学生谈话,容易造成学生戒备心理强,不敢、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另外,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性格比较内敛,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不强,这样以来,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沟通容易变为只有辅导员在说而学生一语不发的听这种单纯的说教,沟通效果并不理想。

2.3 沟通环境和措辞不当

在沟通的环境的选择上,辅导员多数会选择在办公室进行沟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筑类高职院校男生居多,而男生又多不善表达,粗枝大叶。辅导员办公室又多是几个辅导员共用,多数学生碍于面子不愿开口。加之有些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件时,容易带情绪,不顾学生的感受,不注意言辞、场合,致使学生产生厌恶敌对情绪,甚至顶撞辅导员,使沟通陷入僵局。

2.4 辅导员个人沟通能力有限

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是达到有效沟通的前提,辅导员个人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到沟通效果。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多数踏实肯干,动手能力较强而不善言辞,这样容易给辅导员老实木讷的印象,辅导员在和学生进行沟通时,容易不讲究沟通措辞和学生心理,使有效沟通化为泡影。另外,良好的沟通效果还与辅导员良好的个人素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

3 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3.1 构建畅通广泛的沟通渠道

畅通广泛的沟通渠道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根据建筑类学生情况,建立起丰富的沟通渠道。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在辅导员和学生均真诚、坦率、表达充分的前提下,效果显著。但面对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相对内敛,不善言谈这种情况,除了利用面对面交流这种沟通方式以外,还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这样既能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和冲突,解决一些不方便当面沟通的问题,又能深入了解学生,及时的掌握学生情况,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3.2 建立平等信任的沟通平台

平等信任,相互尊重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高校辅导员要想实现有效沟通,必须放下辅导员作为管理者的“架子”,走出办公室,走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性格相对更为率真,辅导员以师长、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往,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友谊和信任,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能和学生更快更容易的建立平等互信的沟通平台。

3.3 应以双向交流为主,以教育管理为辅

在沟通中,要注意双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切忌不给学生留有自己的空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是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活动。辅导员应经常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多关心、鼓励学生,多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用自己实际行动实现引导、教育的目的。同时由于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心理由幼稚向成熟转化、思想由依附向独立迈进的阶段,需要辅导员多倾听,多和学生交流,正确进行引导,融教育管理于无形,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3.4 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己沟通技能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坚忍不拔的性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与学生沟通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陷入沟通尴尬局面,沟通后应进行小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水平。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除了应具备以上能力和素质以外,还要懂得相应的建筑专业知识,管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通过良好的沟通,使许多管理中难以处理的问题得以很好地解决。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始终以学生为导向,结合学生特点不断探索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让科学合理的沟通在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摘要:有效沟通是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是达到预期教育管理的基本保障。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的若干误区,就如何实现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李法君.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职业(中旬),2011,(2).

上一篇:工矿商贸下一篇:原生态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