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通用12篇)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篇1
0 引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将近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要解决如此多毕业生的工作就业问题, 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 随着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但社会对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降低。这一要求意味着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 更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就业之基, 以创业带动就业, 这是新的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1 当前建筑工程类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
首先, 从高校内部环境来看, 创业氛围相对不足, 在校大学生缺少系统的创业指导与培训, 建筑工程类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根本也没列入正常的教育范围。其次, 大学生专业能力不够, 社会经验、市场能力、领导能力等不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 综合技能水平不高,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不能透彻地了解市场规律与法则。再者, 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支持。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 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筹集资金的途径较少, 大多数都是从家庭获得, 但许多大学生的家庭却无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创业可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 但成功的机会却较小。最后,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 大学生的创业所需要的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各界及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支持还不够, 建筑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在各项政策上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优惠, 但由于大学生本身在创业时对创业环境还存在着诸多的盲区, 再加上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政策规定过于原则化, 不具体, 构建创业型社会的举措不到位, 大学生创业仍面临着重重困难。
2 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 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到工地上根本就对不上号。第二, 熟悉图纸能力差, 对绘图的标准、规范只能知道大概, 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不能很顺的联系到一起。第三, 对于一些施工工序、施工方案理解地不是很透彻, 对每一个施工过程的操作不是很了解, 现场操作不够熟练。第四,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对于建筑方面的一些新信息了解较少, 尤其对建筑的新型材料的使用及出现的新施工工艺认识不足。
3 重视大学生建筑工程创业教育
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培育创业精神, 有利于塑造未来建筑企业家群体。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主要有理论教学、教育活动和创业实践三个部分组成。
开设创业课程进行理论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社会需求及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优势特点, 学校应有选择性的开设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 与创业密切有关的课程, 注重学生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创业计划竞赛、企业实习、课程设计、基本技能培训等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冲动, 培养其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进行实际的锻炼。同时, 想创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 也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等, 参与多种实践工作, 了解建筑市场经济、掌握建筑市场规则, 以丰富自身的创业实践体验。
建筑工程创业教育是指在建筑工程领域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技能。因此, 在进行本专业创业教育时, 应重点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设计、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 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4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 确定自己的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事业目标的职业, 制定和安排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 并付诸行动, 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挖掘自我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 提升大学生成功的机会, 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把大学生创业教育渗透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 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予以重视。通过一系列专门化、系统化的课程学习, 把创业教育融于学科和整个教学过程中, 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创业项目的能力, 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5 个人提倡学生的创业之路
随着提倡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兴起, 所以本人所提倡当前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之路就是在城市的郊区或农村自己创办一个建筑公司, 以适应房地产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施工经验和相关建筑行业的技术等, 所以在校大学生目前能做的就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教学;选修一些创业课程, 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创建一个建筑公司, 如如何制定完整可行的创业计划书、如何组建一支执行力强效率高的施工团队等;同时, 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进入施工现场学习施工经验;收集郊区及农村房屋建筑的一些图纸及相关资料。只有充分的准备和不断的学习, 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失败的概率。
6 结语
在中国建筑市场不断完善、建筑技术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严峻的条件下, 自主创业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这将是拓宽大学生现实就业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 这也需要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做出越来越多的重视, 同时营造更好的大学生创业的环境, 为当代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此外, 大学生也应有所准备,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可能出现的失败, 积极进取,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摘要:从建筑工程专业出发, 浅析了当代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 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提倡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最后根据自身的专业教学特点, 提出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韦光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9 (1) :15-17.
[2]邓汉慧, 赵曼.创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新观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4) :7-11.
[3]李英.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J].镇江高专学报, 2009 (2) :6-8.
[4]朱绿, 张薇薇.大学生就业及创业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 :78-81.
[5]张荣花.大学生就业难与创业教育探索[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 :40-42.
[6]冯才华.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11) :84-87.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篇2
建筑类¥10462
薪酬超过98%的专业上海市
13%在上海市工作男生较多
男70%-女30%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构造。
1建筑学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
通过332份建筑学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建筑学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 5090 元。
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建筑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3250,3-5年工资4910,0-2年工资6430,6-7年工资6500,8-工资7040。
你认为上面关于建筑学专业的就业薪酬统计准确吗?太高还是太低了?
1建筑学专业就业排名统计
建筑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根据10635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建筑学专业在所有 1099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155;
建筑学专业在工学170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21;
建筑学专业在建筑类4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1。1建筑学专业就业区域和方向统计
建筑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哪个地区需求量比较大?根据10635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需求建筑学专业最多的地区是 上海,占20%;
需求建筑学专业最多的方向是 建筑/建材/工程,占35%。除了上述就业地区和方向外,建筑学专业在下面地区和方向中也特别受欢迎:
一、建筑学专业就业方向分布
排名方向占比
1建筑/建材/工程35%
2房地产30%
3广告12%
4家居/室内设计/装潢8%
5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3%
6金融/投资/证券2%
7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2%
8物业管理/商业中心1%
9学术/科研1%
10互联网/电子商务1%
二、建筑学专业就业地区分布
排名地区占比
1上海20%
2北京16%
3深圳15%
4广州12%
5成都8%
6杭州6%
7武汉6%
8西安4%
9厦门4%
10南京4%
以上关于建筑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的各种数据分析仅供参考。选择大学专业不仅要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要注意就读人数和个人兴趣爱好,再好的专业,因为就读人数过多,也同样会导致就业困难;另外选择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不但影响你的后期学习,也会影响到就业选择。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篇3
目前开设该专业本科学习的只有两所新西兰院校,分别是Unitec理工学院和奥克兰大学。成为NZ注册建筑师,除了需建筑学学士外,还需要完成Master of Architecture(Professional)的学习。入学要求也相当高,如果你没有很好的英语和美术功底,要入读是比较困难的。
例如:入读奥克兰大学建筑学学士(Bachelor of Architectural Studies)课程,除成绩需要优异外,需另外提交美术作品(the merit grade for a portfolio of work)及面试。每年只收成绩最好的94位申请者。那么对于自身条件不是那么理想的学生来说,该怎么办呢。可以就读理工学院的建筑专业,虽然没有奥大那么名声显赫,但是就移民和就业来说,是一个省时省力的选择,提供有建筑类学习的理工院校有惠林顿理工(Weltec)。这里介绍几个专业:
WelTeo(惠林顿理工学院)
National Diploma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vel 6(建筑工程管理大专)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使你学会并运用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技能。如如何控制建筑进程、制定工地健康与安全计划、工程质量管理等等。此课程非常适合有志于将来准备自己建立建筑公司的学生。
Naional Diploma i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Level 6(建筑技术工程大专)
是纽西兰建筑行业认可的学历。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基本建筑设计理论和基本设计、绘图能力的建筑技术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专业学习的内容还包括各种工程类别、建筑服务、建筑材料、建筑环境、建筑法律和合同管理等方面。
Nalional Diploma in Quantity Surveying Level 6(建筑工程测量预算学大专)
该专业是培养测量专业人才的。课程内容包括:图纸及规格分析、人力和材料运用、各种预算管理、商业定价、建筑招标、建筑决算、建筑服务、建筑材料、建筑环境、建筑法律和合同管理等。这些专业在就读期间,学校都会安排带薪实习。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篇4
一、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人数更是逐年递增。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待就业人数逐年递增。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区域不均衡矛盾。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所体现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区域不均衡问题。很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多倾向于呆在一些繁华的城市或者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他们总认为在大城市中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能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往往不情愿去一些相对偏远和社会与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他们多数认为这些区域生活条件太艰苦,且自身不会拥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最终导致就业时出现严重的区域不均衡矛盾。
2. 专业和市场需求的矛盾。
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时就和市场需求本身就有着一定的矛盾。不少高职院校开设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后,没有紧跟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步伐,依然依据以往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也未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革新。另外,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而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忽视了知识和实践的融合,在教学中没有加入一定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无法应用到现实的生产中,达不到生产的实际需求。
3. 性别失衡的矛盾。
对于各个行业来说,均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问题,而尤其是建筑行业,更是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这一矛盾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显得特别明显,很多针对建筑设计技术的岗位仅仅只招聘男性而不招收女性。男女就业差别矛盾凸显。
二、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要想解决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宏观层面上讲,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政策扶持,不断促进企业发展,从而促进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不断完善自身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使之更加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应当建立一个健全、正确的就业观,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来加快自身的职业发展。所以,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1. 政府要引导市场发展,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
只有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才可以有效处理好就业问题。建筑业也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改变企业对于人员的需求,也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政府要持续改善建筑行业的市场环境,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以产业的增长来促进人才就业。
2. 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结构。
现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市场环境也转变迅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市场变化,通过转变思想、寻求思路,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式来优化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结构,不断强化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构建,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完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3. 学生应建立科学的就业观,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首先,对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建立适宜时代发展与市场变化的就业观。在如今高职教育逐步大众化之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毕业生人数更是大幅增多,毕业生应摆脱以往的就业观念,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通过对自身的科学定位,选择合意的就业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就业。其次,毕业生应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要依照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来制订相应的目标。同时,也要为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进行职业生涯的合理安排。并且,这样也能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努力为达到自我目标而不断奋斗。最后,毕业生应不断提升自我素养。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看毕业生所具备的自身能力。而毕业生要在其求职过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就应当通过提升自我能力与素养的方式,依据市场的真正需求武装自己。
三、结语
和其他的高职专业相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就业情况相对较好。但建筑行业由于会受我国经济、政策、建筑行业以及房地产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市场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并且由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所针对的就业领域特殊性,其工作地点、性质及学生的就业观念等均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应积极引导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通过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来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摘要:主要分析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探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就业
参考文献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篇5
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民用建筑、建设监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景观学、工程管理等。
职业方向一建筑设计
1、对应专业:
建筑学、工业民用建筑
2、职业说明:
在各类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司等从事建筑设计研究的专业人员
3、市场趋势:
建筑是人类居住、使用等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因此社会经济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将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
4、办公地点:
室内
5、初始职位:
设计员
6、职业利弊:
工作比较稳定,收入高
7、职业人格:
研究型、工具型、艺术型
8、学业规划
大学四年规划:在求学期间,应该懂得主动求变,借助具有同行职场经验的小编的职业指导,借助他们的职场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赢在求职起跑线!
9、职业发展: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篇6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An Analysis of the Mentality of College Sports Majors on Employment
JIANG Hui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sports majors after their gradu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situation they are faced with. In view of the features of them,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enh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reform curricula,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hem. We should also broaden channels of employment and encourage them to be self-employed.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relieve the stress of sports majors in terms of employment.
【Keywords】 sports maj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metal stress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的体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现阶段也处于低就业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给予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
1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1观念更新不够,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的就业观念更新不够,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普遍还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都还希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学校等,对私立学校、企业、健身健美场馆、各类俱乐部等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体育等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还不很明确,觉得最好的出路还是各类学校,对去其它部门应聘信心不足。
1.2专业口径较窄,综合素质不高
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技能不突出,专业知识拓展不够,综合能力不够强。尽管各体育院校在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时就普遍强调专项和各项技能的提高,但由于后续教育力度和措施的不足,学生重视程度、紧迫感、危机感非常欠缺,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在应聘时的空间非常有限。
1.3社会考试竞争力不强
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加上中学阶段相对其它专业学生文化底子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在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基本无任何优势可言,甚至是完全处于劣势地位。而近年来,各地因教师日趋饱和,各教育局也设置入行门槛,进行上岗前的入门考试,这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更大。而且绝大多数地方教育系统对社会中的体育等非师范类的专业已关上了大门。
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2.1现实中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
稳定的工作是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的理想工作。对于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比如进入公务员行列或者教师行列以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于他们来讲,稳定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选择工作的首位依据,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际目标很明确就是非这些单位不去,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物力的基础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终还是找工作未果,回过头来再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单位,可能为时已晚,因为很多单位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挑选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另外从专业来讲,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需要的都是专业对口的高级技术人才或者有相关社会经验的管理人才,对于刚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他们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也在一定基础上造就了他们就业恐慌的心理。
2.2继续深造的两难境地的心理分析
在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当中,很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谋求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考研就成为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奋斗的目标,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对于一部分考研的学生来讲,他们也不能完全专心致志的来复习考取研究生,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发现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看到往届硕士研究生寻找工作当中的那种无奈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顺畅也开始了徘徊和忧郁,担心这一幕也会发生在自己研究生毕业的那一时刻。
2.3适应社会、谋求自身发展压力的分析
自主创业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当中最流行的名词之一,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很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缺乏足够的勇气,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主要在于:(1)很多创业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在很多行业很难快速地适应,所以对于自身陌生或者不熟悉的行业不敢轻易的去尝试;(2)很多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都来源于父母提供,作为父母来讲,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担心创业失败、血本无归,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支持他们创业;(3)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和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调查发现,很多即将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希望或者都抱着一夜成名的思想或者态度,对于艰苦的创业之路他们没有心理准备,也惧怕承担风险。
3对策与建议
3.1多技能发展是学生毕业谋求工作的良策
对于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多技能发展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良策。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来看,也应该积极地响应和要求学生进行多学科专业技能培训,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学校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在逐年的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人员代谢速率较慢,所以这就要求毕业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开展多技能的培训,适应社会需求。
3.2经常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端庄态度、积极进取
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来讲,学校和各级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和认清就业形势,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地区的,而是全国性的,帮助学生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了解自身状况,积极地谋求自身发展的机会。
3.3鼓励体育新兴专业技能的普及,倡导艰苦地区谋求发展
对于体育行业当中出现的一些新兴专业或者专业技能,作为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内给予学生完成传授,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在毕业之际可能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寻找工作的砝码,无形中教师就帮助学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体育界专家探讨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在于就业的心理变化和就业的技能掌握,并由此而牵动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专业课程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的改变及课程设置,所以对于学校和教育院系来讲,也应该在探讨学生就业心理的过程中,及时地调整培养方向,力求最大能力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4结语
社会进步与职业分工的细化使体育大学生有了更多职业种类的选择,创业教育恰在此时满足了他们对待机会选择的指导需求。适时地针对体育院系的毕业生开展创业教育,使得有潜质的体育大学生拓宽在体育领域的工作视野。在他们心里埋下创业、创新的种子,到了适宜的时间和环境,它们就会自然萌发和生长。体育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和远大的前景。
建筑专业高职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7
1 建筑专业高职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
1.1 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层次低, 供需严重错位
当前社会的现实是, 大多数人认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低, 不如普通本科教育, 很多家长宁愿花费高昂的学费让自己的孩子读三本, 也不选择高职院校。而且, 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学生。很多人受到计划经济传统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就业者中白领的地位要高于蓝领, 而高职生天生只能从事蓝领技工的工作, 干的活又脏又累, 并且他们的薪酬待遇也远远赶不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 建筑专业的高职生所从事的都是建筑施工类的基层岗位, 从最基本的小工做起, 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很多同学都因为缺乏吃苦精神, 轻易放弃了就业岗位, 同时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 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应该在中心城市就业、拿高薪, 拒绝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供求双方的需求和愿景严重错位。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用人单位需要两种人才, 一种是拿来就能够用的人才, 这是典型的“拿来主义”;一种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能够迅速上手的人才, 因为用工方不想在人才培养上花费过多的人力和物力, 以此增加用工的成本。当然, 这两种人的要求在于能够踏实稳定长期的工作。但是, 很多建筑类的企业存在着思维定势, 他们不认可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认为他们只是职高生, 与优质的大学毕业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不够好,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稳定性差、拈轻怕重, 他们的动手能力不强, 进入企业以后不能马上上手, 还需要人带, 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企业管理者认为高职生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上相当于仅仅学到了一些皮毛, 不足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入职以后必须接受岗前培训, 这些都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万一毕业生的稳定性太差, 培训上手之后又跳槽到其他公司, 就等于企业花费精力为他人做了嫁衣。另一方面, 从供应的角度来看, 建筑类高职生缺少工地现场的施工经验, 用人单位只能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培养, 要求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底层、从基层做起, 只有熟悉整个施工流程才有可能晋升管理层。但是很多毕业生认为离心中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工作条件艰苦、施工强度大任务重、薪酬待遇低, 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更为重要的是, 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能力, 不能用SWOT分析法正确评估自身的优缺点及职业远景规划, 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 过于关注这份工作的薪资高低, 工作地点, 劳动强度, 安逸舒适度等, 而没有考虑到自身究竟能从工作中获取到什么, 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利。久而久之, 毕业生容易滋生职业倦怠的情绪, 丧失职业信心, 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以此造成工作不安心, 目标不明确, 盲目而频繁地跳槽。由此可见, 现阶段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求职目的性不强, 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这种就业盲目性的现象不仅给毕业生、企业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带来了麻烦, 而且这些就业不畅的负面言论一旦传递到了学校, 对在读学生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这些高职生很多人都是冲着就业而选择高职院校的, 一旦这种就业结果在他们思想中形成了定势, 反正辛辛苦苦学了三年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班上成绩好、成绩差的同学都一样, 还不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最后能拿到毕业证将就一下就行了, 何必那么辛苦呢, 很多同学正是因为看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产生学业拖延、学业倦怠的情绪。长期以往, 这些学生无所事事、迷茫无助, 容易寻衅滋事, 并将不满、怨恨的情绪发泄到了学校或社会。这些不良的后果都会对学校的学风、校风造成严重危害, 甚至会给整个高职教育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叠加到了一定程度, 必然会由量变产生质变, 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平稳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2 教学与实践脱节, 缺乏可操作性
第一, 职业教育内容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断层, 缺乏针对高职生的成长特点, 缺乏实际操作性, 内容仅仅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浓缩。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为导向, 而非以就业为导向, 就业只是权益之计, 没有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改革职业教育, 没有跨系统联合作业, “教师、产业、行业”多个部门应当密切配合。校企合作更多的项目应当在于课程开发、共建实训基地, 很少涉及教材开发、技术研发等重要项目, 企业人员为学生作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少之甚少。校企合作整体提升效果不显著, 系统关联度不足, 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 没有升华至制度层面;校企合作的新名词很多, 没把要素交代清楚, 没有体现要素关联度, 缺少内涵建设、内容重点架构。从要素到内容、重点、任务, 从任务落实到实际操作、具体做法。顶岗实习由真实工作、课程渗透、相应报酬构成, 缺少教学计划、过程监管, 必须精心设计、精细化管理。
第二, 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脱节, 缺乏直观教学手段, 学生缺乏实践性;课堂教学上采用满堂灌, 学生参与学习的互动性不强, 难以将所学的技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 特别是高职教育, 跟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 比如说过多的注意了理论、轻视了实践;过多重视了学历, 忽视了能力。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实现产教共融。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粗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型大学, 另一类是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职业教育, 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校企合作,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产教共赢, 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就需要成立职教集团, 这可以让职教集团利益相关方达到互利共赢。一个是政府在这个活动中能够获得更大的人才红利, 能够使本地的经济发展能够有所触动, 有所推动;另一个是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 使办学水平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集团, 我们的行业能够不断的了解产业链、教育链, 产业与教育、企业如何衔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 提供用得上的人才;在技术服务上有所作为。
1.3 重招生, 轻就业
一般而言,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比较年轻, 加之社会轻视高职教育,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可避免会面临着被动局面, 学校间招生竞争力大、生源质量差、财政经费少等被动局面, “重招生, 轻就业”思想在每所学校生根发芽, 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明显力度不强。但凡提到应届生就业, 只要让其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了, 缺乏统一系统化的招生就业体系, 只要是招聘单位即可, 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对该企业满意, 就业以后能否稳定长期干, 职业发展空间有多大, 去什么样的单位、哪些单位学生比较满意, 缺乏对学生工作单位的关注, 仍然没有完全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乃至战略经营“投入—加工—产出型”的职能转变。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 定期组织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 定期在网站上发布招聘公告, 可以分为自行联系、来校招聘等多种招聘形式, 缺少大规模、产业龙、一条龙的就业实习基地。来校招聘企业规模太小、刚刚起步, 不能有效吸纳广大应届生就业, 同时也不能达到毕业生心目中的预期就业指数。
1.4 学生存在一些就业心理障碍
自卑心理作祟。有些学生的抗压能力弱, 做事情不够自信, 缺乏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 抱有传统定势思维“学校不好、学历太低”。在面试时一遇到问题就惊慌失措、前言不搭后语, 应当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 相信“学历不代表能力”、“当今社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要吃一堑长一智, 避免将曾经犯过的错误出现到今后的面试中。
依赖心理严重。有的学生在学校在家里做事不够积极, 临场时赶鸭子上架, 难免手忙脚乱, 到了职场上这种弊端更加放大, 并不被用人单位所重视。他们在家里依赖父母惯了, 包括专升本、高考等重要的考试, 都是由父母包办, 专业都是由父母挑选, 自己缺乏对学习的认识, 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接受。
心理承受能力差。个别学生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郁郁寡欢, 从不思量自身存在着哪些问题, 以后应当从哪些方面改进, 怎样表现更能脱颖而出, 博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总是抱怨太多, 郁郁不振。缺乏抗压能力, 遇到压力, 总是玩世不恭, 不能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总是思维定势认为顶岗实习只是为了完成一门课程, 只要完成任务就行, 而没有将其作为自我人生规划的一部分。
好高骛远心理严重。有的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太差, 没有全面评估自己的能力大小, 就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要求在中心城区、坐办公室的、工资待遇好的, 而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然后, 在现实生活中职场的竞争是残酷的, 哪里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呢。因此, 很多学生遇到与自己的能力相对口的工作的时候, 犹豫再三, 推三阻四, 措施良机, 后悔莫及。
盲目追求热门行业。有的学生不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 只要看到社会上流行的热门职业、热门行业, 只要挣钱多, 就千方百计去争取, 却没有仔细审视一下自身的实力、现实的状况是否符合职业的需求, 眼里看到的尽是功利, 导致不少人入错了行。
2 如何提升建筑专业高职生的就业质量
2.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培训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三门课程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的, 对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 但是还存在着无固定教师授课、教学质量不高等疑难问题。很多教学系并不重视这些课程的教学, 只是将这门课作为一门附属课程, 请辅导员老师在业余时间代课,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备课准备不充分、内容空洞乏味、没有深度,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高涨。因此, 要想解决就业的问题, 首先就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转变观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培训教育, 实现这些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化。
做好就业教育很重要的四个方面就是:第一, 加强政策教育, 分析每一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 为学生梳理就业特点及就业方向;第二, 强化思想教育, 择业观念与当前市场需求相吻合, 定位要准确, 提升就业的主动性;第三, 注重择业方法, 从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求职者准备求职材料、到求职者投递简历、参加笔试面试等流程, 都需要求职者将平时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用人单位, 以此提升应聘的成功率;第四, 组织与学生对口的用人单位综合招聘会, 积极向用工方推荐学生就业。
2.2 教学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实际
把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关联起来, 就业指导中心从各系部顶岗实习开始提供服务, 教务处加强对顶岗实习的检查与监督, 引导学生由高质量的顶岗实习过渡到稳定的就业, 以防止因顶岗实习与就业分离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积极推动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政策, 配合教学系部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进行就业基本情况调查, 对学生就业意愿进行盘点, 根据具体情况配合教学系部有针对性组织招聘,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还可以提高就业稳定性。
与校企合作处紧密合作, 遴选优质诚信企业建立企业信息档案库。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现代制造与服务业职教集团、电子商务协会和校友会等资源, 大力开拓本地就业市场, 把优质诚信企业推荐给相应系部。
积极探索以订单培养来提升就业质量。通过订单培养实现就业不仅可以保障学生利益, 还可以提高就业稳定性, 提升就业质量。探索通过联合办学来提升就业质量。实践证明, 通过遴选优质诚信企业进行联合办学, 可以促进招生、稳定就业、降低办学成本。
积极支持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带动就业, 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工作, 以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 加强高校与市政府、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基地建设为载体, 整合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2.3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打造一流的求职就业平台
充分利用QQ群、微信公众平台和部门网站等现代化手段, 切实为高校师生的就业工作服好务。QQ就业工作群主要加入各系部的书记、辅导员, 密切配合、随时保持沟通联系;部门网站实时更新, 开辟就业专版, 如:来校招聘单位、自行联系的招聘单位, 让毕业班的学生多关注就业信息网, 积极主动参加招聘;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在全校推广微信公众号, 吸引本校学生添加关注, 以便让学生及时收到求职招聘信息, 在微信订阅号上把国家及省市关于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优质诚信企业招聘信息和相关通知公告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全校师生发布, 争取每周都有更新, 搭建优质企业与毕业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摘要:近年来, 我国建筑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大多维持在98%以上, 但是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 初次就业稳定性差、跳槽现象非常频繁, 究其原因在于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层次低, 供需严重错位;教学与实践脱节, 缺乏可操作性;重招生, 轻就业;学生存在一些就业心理障碍。要想提升建筑专业高职生的就业质量, 就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培训教育, 教学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实际,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打造一流的求职就业平台。
关键词:建筑专业,高职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永锦.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6.1 (4) :35-37.
[2]王金诺.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存问题及改进[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 (1) :127-128.
[3]李晓妍.浅析高职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6.8 (5) :160-161.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篇8
一、就业特征分析
(一)就业率:保持稳定
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列入已就业范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包括升本、参军、自主创业和就业四种情况。根据统计(以第二次就业率统计即截止到当年的12月31日为准),现将该校2007、2008、2009三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列表如下。
对表1进行统计分析可看出,截止各年度年底,该专业就业率依次为90.2%、94.2%、97.3%,比较稳定,呈现出逐年攀升之势。三届毕业生共计303名,已就业(含升本、参军、自主创业等)学生人数共有288人,平均就业率为95%。未就业的毕业生除少数继续寻找就业单位外,多数选择了通过其他方式接受继续教育。
(二)就业去向:选择工作就业占绝对多数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工作就业、升本、参军三个途径,另外还有个别毕业生选择自谋职业等。据调查,该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如表2所示。
分析表2得出,三届毕业生中找工作就业的毕业生共计253人,所占比率为87.8%,占已就业毕业生的绝对多数,而连续三届已就业毕业生中选择继续深造(升本)、参军、自谋职业者人数分别为14人、13人、5人,分别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9%、4.5%、1.7%,其他占1.1%。逐年比较得出,工作就业呈上升趋势,其他三种就业选择则呈逐年下降趋势。经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热衷于工作就业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多数毕业生认为该类专业易于就业,就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小;二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房地产业带动了一些建筑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建筑类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这类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广大高职院校该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充裕的就业岗位,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三是多数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应用性很强,毕业后应尽早走上工作岗位,到工作中学习更多的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同时也说明,高职院校该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具备相当的实力,比较务实。
(三)就业区域:以生源地就业为主
通过对该专业三届毕业生就业区域的统计发现,60%以上的毕业生把家乡(指生源地所在省市)作为就业首选地。调查发现,受中小型建筑企业岗位需求量小和行业就业规模小的局限,该专业毕业生很少能通过参加现场招聘获取工作岗位,大多数依靠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和校友资源来获取就业机会。对毕业生来说,其社会关系主要是以个人家庭所维系的社会人际关系。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好个人的人际关系资源,使个人在本行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绝大多数毕业生都首选回乡就业。这从侧面说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务实的就业态度。
(四)就业单位:集中在中小型(一般为民营)建筑类企业
由于普通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的普遍设置,该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数量逐年递增,再加上大中型国有(国有或国有控股)建筑类企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导致高职类院校毕业生对该类企业望而却步;另外,受近年来房地产业的拉动,民营中小型建筑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退而求其次,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民营中小型建筑企业就业。现将其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反映如表3。
分析表3可以得出,该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工作就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小型民营建筑类企业,自2007年以来,分别为27人、64人、101人,总数达192名,所占比率分别为69.2%、76.2%、77.7%,呈逐年上升之势。而三年来在大中型国有建筑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为48名,所占比率为19%,主要服务于中铁、中冶、中建、各地市政部门等企业。极少数分布在非建筑类企业。近年来,随着私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中小型建筑类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人才吸纳大户,这类企业求贤若渴,乐于进高职类院校招揽人才,同时企业灵活的运行机制、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毕业生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五)就业岗位:工程施工技术人员
当前,高职院校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五大就业方向,即建筑行业“五大员”: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经调查统计显示,该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类型主要是施工技术人员,三届毕业生达160余人,达专业对口就业学生总人数的76%以上,而从事工程质检、安全、资料、监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总人数则为38人,所占比率为18%,从事造价、规划设计的毕业生人数则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而市场对工程监理、造价、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多集中在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层次,对工程施工人才的学历要求则相对较低。另外,一些建筑企业对从事工程质检、资料工作的人员数量要求极其有限,且以女生为主。
(六)专业对口:对口就业占绝对多数
当前,不少专业毕业生淡化专业概念,选择跨专业就业的情况相当普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能胜任工程施工、监理、质检、规划设计、房地产销售、工程管理、咨询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从事施工、监理、质检、预算等工作的属专业对口,而从事房地产销售、工程管理、咨询或建筑类企业其他办公人员的属基本对口。对口就业有利于毕业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据统计,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工作的人数比例较高,占就业总人数的85%以上。
(七)就业稳定性:就业稳定性差
根据三届已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该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缺乏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业学生在同一企业工作时间短,短期内再次就业;另一方面就业学生工作地点缺乏稳定性。据调查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6个月内再次寻找岗位的毕业生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40%,12个月内再次寻找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人数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60%以上,甚至少数同学一年内出现多次就业。由于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于中小型私营建筑类企业,而这类企业一般根据工程项目的多少和项目期限与毕业生签订短期就业协议,一旦工程项目完成或减少,则相应消减工程技术人员,故大多数毕业生在短时间内经历失业,并面临二次就业的考验。
同样,受建筑行业工作性质的局限,绝大多数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地点缺乏稳定性。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都同时受理多个工程项目,且跨省市分布于多个地区。当某个项目结束,施工人员也随之派往另一个项目所在地,且同一施工人员往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项目间频繁调动。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工作地点变更快,工作地点极不稳定,加大了学校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的难度。
二、就业对策思考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是单纯的就业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针对以上分析,现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
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直接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关健所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训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进一步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针对一至两个专业培养方向(就业方向),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学模式,开设合理的专业技术课程,增加必要的实习实训课程比重,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二)积极推行“双证”制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实行“双证”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从目前看,高职院校应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按照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积极吸纳产业、行业、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相关人员参加,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此,学校应把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化,提高毕业生持有“双证“比率,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该专业及该类专业毕业生规模大,就业渠道窄,这势必增加就业压力。为此,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与培训,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大学的始终,把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教育同步开展,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加强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很快被社会接纳和认可。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社会关系资源和学校就业市场寻求工作,实现就业。当前,首先应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服务,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捕捉市场信息,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其次与企业、行业协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市场调研、信息收集、毕业生推荐,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建设。同时,加强毕业生就业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功能,为毕业生更快、更多地提供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章国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审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2).
[2]孔帆.建立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8(13).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计算机,专业,方向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甚至叫人胆寒, 2013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12届还要严峻。据统计, 2013届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预计是710万人次, 加上2012届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在2013年大学生就业年度, 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逾千万人次。多么可怕的数字是如此真实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很可能引发国家秩序的动乱和人心所向等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国际因素
前几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行业就业。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目前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局面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并且, 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 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 各大高校校园招聘企业呈减少姿态, 比往年来得少来得慢, 有的专业甚至无人问津, 毕业生即使是想降低身价, 也很无奈, 因为毕竟可雇用的岗位太少。
2、国家因素
(1)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
(2) 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长期以来, 我国劳动力权益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 并引发了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劳动事件。与此同时, 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的集中出台, 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
(3) 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经济的“粗笨化”导致不需要过多的大学生, 反而需要更多地技工式的蓝领工人。中国服务业不发达, 偏重制造业, 对中国的称呼“世界车间”或者“世界工厂”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 都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擅长制造, 模仿, 而自主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的产品很少。可这样的后果是使可以从事服务业的大学生数量减少, 而技术工人增多。
3、自身因素
(1) 毕业人数增多, 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如果说大学生算是高层次人才, 那么他们现在也是供过于求。近些年由于不少民办学校的涌出, 各大中专院校出现抢生源的现象, 导致大学生逐年增多。由此带来的好现象是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不利之处是供大于求, 导致失业待业人数增多, 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心酸。
(2) 作为求职者不应有的心态, 有的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有工作岗位不想去干, 对工作拈轻怕重, 对自己太矫情, 而对工作薪酬要求苛刻, 导致工作机会的错失。有的学生则不在乎自己自身技能技术修养的提高, 而专注于技巧小把戏的研究。这样的话, 即使得到了机会, 也是不长久的。
二、走出就业困境的措施
不管怎样, 机会其实还是有的, 只是或早或晚罢了。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个体, 怎么走出目前的就业困境呢?
首先, 我们应该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 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或许引用一句古话比较合适:“天助自助者”。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 大学生只有以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以敢冲敢拼的勇士状态, 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 成为就业队伍中的佼佼者。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一个用人单位招聘一百人的话, 你没能力, 可能连垫底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你有能力, 就是招聘一人, 那岗位也可能属于你。
其次, 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包括工作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规划也相当重要。应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分析判断定位, 这样才能加快自身技能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学习提升。
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为例, 其就业方向其实很广泛。既可以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也可以从事其它行业的工作。包括:
1、企业计算方向。
主要是指企业信息系统, 如ERP软件、CRM软件、SCM软件、银行证券软件、财务软件、电子商务/政务 (包括各种网站) 、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商务智能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2、嵌入式系统方向。
嵌入式系统无疑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嵌入式系统用在一些特定专用设备上, 像我们平常常见到的手机、PDA、电子字典、可视电话、VCD/DVD/MP3 Player、数字相机 (DC) 、数字摄像机 (DV) 、U-Disk、机顶盒 (Set Top Box) 、高清电视 (HDTV) 、游戏机、智能玩具、交换机、路由器、数控设备或仪表、汽车电子、家电控制系统、医疗仪器、航天航空设备等等都是典型的嵌入式系统。
3、其它非专业方向。
例如:各大企事业单位文职类、销售类、物流管理类、金融类等等。当然以上只是理论上说的计算机专业可以就业的方向, 而实际情况则在于自己的选择。所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只要我们的大学生足够自信, 抱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和不断学习的热情, 在哪里工作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都能在岗位上做出贡献, “是金子, 总会发光”!
参考文献
[1]刘晖, 马良, 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C].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篇10
根据统计资料,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12年的680万,这项统计表明,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与此同时,市场化就业也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求职过程中不断适应变化的就业市场。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的就业市场更加青睐高素质多能力的劳动者。大学生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在市场中获取工作机会及之后职业发展。因此,在当今就业形势变化的幅度与强度增大的时代,大学必须面对现实的挑战,并着眼于未来发展,正确对待就业能力开发问题。同时,高校等相关社会机构和团体也必须对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持续的给予关注并深入研究,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在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就业率和提升就业质量。本文拟以ZF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为例,在理论引述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发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一些思考,以期对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有所裨益。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的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认知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关注他们的就业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瑞士专家戈德斯密德指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的内在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自如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敏锐而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有效而合理的工作方法五个元素。[1]1991年,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对本世纪近20年来美国教育的现状和21世纪美国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认为21世纪就业人员应具备五大能力和三大基础,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五大能力是指:资源统筹能力;善处人际关系(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复杂交错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三大基础是指:一是能力基础,既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能力的基础;二是思维基础,即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础;三是素质基础,即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诸素质基础。[2]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长期拥有这份工作,并能够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和自如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的能力。[3]我国的学者则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与职业相关联的综合能力。
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能力,更是一个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包括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两个方面,而且具有多方面的实际体现,如由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心理等因素组成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亲和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4]
就内涵而言,我们可以把上述这些与就业相关的能力分为三大类型:一种可称之为道德能力,如诚信品质、职业道德等;一种为适应能力,如沟通和亲和等;还有一种为业务能力,如创新和实践等。前者为安身之本,后者为立命之基。前者多为内隐的道德能力和尚待开发的其他能力。而就尚待开发的能力而言,即就是通常被称之为“潜能”的诸种能力。
潜能是蕴含在一个心智健全的社会人智能“仓库”中的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智慧总和,通常被界定为是储存在一个人身上的尚未被释放出来的各类能量。[5]美国著名潜能理论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各种有效的训练,因此潜能没能得以充分发挥。以此而推论可知,就业潜能是指存在于个体中的潜在的能力,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培训,在今后就业时和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发挥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高校在学生就业潜能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说,这是一个与学生不断的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社会实践和心理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和探索的漫长历程,其可贯彻实施于学生时代的每个时期,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系统、科学的开发大学生就业潜能并没有引起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首先,学术界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在开发学生潜能方面缺乏相关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的积淀,所有的工作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既缺乏理论的指导,也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相关培训和锻炼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规划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制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和职业化、专业化指导队伍的缺乏,以及陈旧的教育模式,目前高校相关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需要。再次,尽管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开发学生的就业潜能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被学术界和一些高校相关工作人员所重视,但是,毕业生就业率仍然是衡量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放在抓就业率上,忽视了高校整个教育阶段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有利于人才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大学生就业潜能的开发应该引起学术界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三、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能力要求,这些要求被称为职业素养和个性特征。除了很多可迁移的能力和品格外,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还有职业领域独特的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和品格。根据ZF大学历年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来看,目前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途径为考取公务员,近三年进入政府机构服务达到40%;毕业后直接从事律师职业的约为10%。不同的职业趋向要求毕业生具备不同的技能,高校应以此帮助他们顺利开展工作,实现职业目标。
各类公务员,尤其是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在我国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各种冲突的承受者,必须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承受各种压力,尽力以其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职业道德、精良的职业能力和公正的裁判回应社会的批评和期望。[6]就职业能力的内在要求而言,法官和检察官首先必须具备政治鉴别能力,把握大局,保证社会主义司法的性质和方向;其次要具备廉洁奉公、拒腐防变的道德能力;第三要具备沟通协调及时化解纠纷、维护稳定所要求的社会适变能力;第四还要具备精通法律、改革创新、促进法治业务能力。
在社会各类职业中,律师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多方面的,相对而言,社会较为看重他们的业务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律师道德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次要的,只是职业生涯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业务能力。一般认为,一名合格的律师,一是要有持续高效的学习和钻研能力。作为律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二是缜密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人最核心的素养,是一个合格法律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功;三是娴熟练达的人际交往能力。律师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必须练就与各种人沟通的能力;四是流畅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律师要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撰写法律文书是从事法律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五是应变能力。与其他职业相比,律师将会更频繁地面临突发状况;六是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一名律师,要迅速找到、找对、打造共同成长的团队。[7]
从社会职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来看,不论是公务员还是律师,他们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共同的,只是不同的社会职业环境下其侧重点有所区别而已。概括而言,这些能力可具体表述为: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业务表达能力等等,涵盖道德、社会适变和业务能力的各方面。
四、增强毕业生的道德能力:来自ZF大学的一项调研
根据调查资料,ZF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来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仍是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毕业生的岗位选择领域呈现拓宽的趋势。根据就业单位的信息反馈,一致评价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强,业务能力如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具备较强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道德能力如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奉献精神等。
为了及时的获得毕业生就业反馈,2003年以来,ZF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调研活动,多次组织相关用人单位举办人才培养及就业座谈,一起探讨大学学生的培养模式,研讨大学生政治品格与思想道德与成才就业的关系,相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思想状况和业务表现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并就学校今后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加强毕业生的道德能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首先,根据座谈会上的就业反馈,用人单位在选拨毕业生的时候,专业成绩只是一个参考因素,而不是唯一录用依据。“会做人,会做事,会说话,会写文章”是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毕业生时的重要标准。基层单位选择毕业生时往往会注重道德人格,“踏踏实实”、“比较敬业,比较能吃苦”;其次就是“文笔比较好,会思考问题,会总结工作。”
其次,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育手段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毕业生一般都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社会适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滞后和不良思潮的影响,有很大部分毕业生的道德能力出现了滑坡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理想虽然远大,但是不能脚踏实地,工作态度好高骛远。由于现实社会和他们在学校中长期形成的想法差距比较大,因而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许多反常表现,就业后不能处理好做成大事情和实际工作中的琐碎事务的关系,不愿意做小事,不能脚踏实地。例如,在基层法院,大学毕业生要从书记员的工作做起。但是有个别毕业生表现出了个性方面的缺陷,不愿从事基础性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给予适时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适应社会、注重务实从基础工作做起的从业观念。
第二,诚信等社会公德观念淡薄。社会上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对大学生也产生了误导作用,使其不再把诚信当成一种品德。不正确的判断导致其行为偏差,最后得不偿失,于己于人都不利。正是鉴于这一实现,现在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品德。但是实际招聘中仍有很多不诚信的问题出现,比如简历水分太大,签约后不履约,签约期不满无故违约等情况给单位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同时,如果单位接收的学生不能将个人的诚信问题处理好,其在单位工作后实际上对内对外都无法开展工作,对单位在社会上的信用度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学校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第三,过于注重现实的回报,奉献精神不够。毕业生在学校中接受到的公平教育观和单位现实工作中的公平观是不尽相同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往往会强调付出多少就要得到多少回报,缺乏奉献精神。因此,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回报观念”,即多强调奉献精神,并告诉他们,绝对的公平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存在的,这会使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时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打击。
再次,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能力观念,因为德才兼备是用人单位选留人才的重要根据。另外,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仅依赖于灌输书本知识,更要重视实践实例。诚信它不是口号,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中的。用实践中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确立真实、正确的道德能力观,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效果。
最后,高校就业指导相关结构和人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确保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道德能力培养的关系。高校应该努力克服学校教育中重学术科研发展,轻教学中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整体发展观念;转变重学术骨干带头人的培养,轻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师资培训模式;改变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轻道德、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学校道德能力培养工作不仅要体现在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教育中,还要渗透到学生的专业、科研教学中,努力实现全校学生道德能力提升的全员化。
第二,努力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内容,增强道德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工作要能做到与时俱进,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及方式就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相关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培训,了解当前社会现状,了解社会思潮,了解社会实际生活,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指导教育。同时,道德能力培养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适合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就业求职为例,对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士以及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代表到学校做讲座,或者邀请他们在就业求职辅导课上为在校同学进行生动的讲授。只有从实际出发,用实际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告诉他们一个具有诚信的人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差别,这样必定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加强学生活动和舆论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高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会等组织所举办的各种学生活动在同学中的影响很广,学校各种报刊在学生中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各种活动和新闻舆论在树立校风、增强学生是非感、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组织要多组织能够形成良好校风,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学校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络、校报、各学院院报、学校宣传橱窗等舆论宣传媒体要成分发挥树立典范、弘扬正气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道德教育队伍是学生道德能力获得提升的重要师资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重视这支队伍的培训学习,创造必要的进修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解决好他们的待遇(职称等)、出路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把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参考文献
[1]王航.日本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6.东北师范大学.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航.日本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6.东北师范大学.
[4]王顺茗.试论潜能开发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08.11(上旬刊).
[5]徐振寰,李俊庆,田茂胜主编.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6]蔡荣生,解廷民.法律专业学生求职规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分析 篇11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高职药学 就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50-01
1 高职药学专业就业特点
如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高职毕业生。因高校扩招,人才市场饱和及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形式也随之改变。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使企业更青睐于高校人才,高职毕业生则处于相对的弱势。尽管高职毕业生的技术运用广泛,动手能力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并且更具有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精神。但高职在校生知识面相对本科专业较窄,而且科研、动手能力也不太强,无法满足当今人才市场的全面需求。
而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药学,更加需要对专业知识的全方位渗透,因而如今的医疗事业单位招聘的要求就越来越高,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式,毕业生也变改了相应的就业倾向,从哥姐辈崇尚的铁饭碗到转变为人事聘用制度的择业形式。当然,也有很多高职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走上了专升本道路,以此来提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未来竞争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2 高职药学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就业形势在不断的变化,但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还是会存在一些认识、观念和客观方面的问题,导致直接影响了就业质量和结果。
2.1 认识方面
一方面,药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对就业形式改革欣然接受,还是很看重工作的稳定性。首选工作仍偏向于牢固的事业单位,如去医院,医疗事业单位或国有大型企业等。对较苦的长期外出的工作或销售性质的工作,仍然不能乐观接受,并认为这样的工作福利待遇差,没发展前途。
另一方面,药学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式没有全面认识,也没有清晰的择业定位。在实习生活结束时,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依旧在考虑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 专升本。选择前者怕自己的学历不高,学识不深,竞争力不强,没有机会进入好单位;选择后者,虽然对于学历和学识会有所提高,但专升本的压力太大,考上好学校的几率不高,即使考上了,两年后的就业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到时的自己是否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还茫然不知。
2.2 观念方面
一是受地域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会偏向选择去医疗卫生强的省份。如江苏省的常州市,但近几年来随着药学高才生不断的涌入,三甲等大的医疗单位基本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其余的学生由于父母或其他原由,基本上都选择回生源地发展。而对于那些乡村小镇或药店药厂基本无人问津。
二是受心理影响。一部分学生存在很大的反差心理。与本科高等院校的对比,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大学有区别,使之对高职高专院校有所偏见。认为自己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心里便有不满、抱怨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最终使原有的才智和创造力不能正常发挥,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差距就更加拉大,就业机会也就相应的缩小了。
2.3 客观原因方面
(1)因国家政策的改革,药学专业人才规模逐渐扩大,生源不断增加,使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2)就业单位招聘条件苛刻,门槛不断提高。不少单位招聘人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学历,有些用人单位招聘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导致一些女毕业生就业遇到壁垒。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课后学生实践条件艰苦,校企合作还是初级阶段,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拓展和提高。
3 提升高职药学专业就业率的对策措施
面对就业形式的变化,该如何来加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创新工作形式和内容,成了如今我们思政人员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点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培养。
3.1 从学生的自身素质着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加牢固,并在实践中得以灵活运用,达到理论联系于实践的密切结合。
(2)继续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已有的素质和道德的基础上,继续对他们的诚信、职业操守、艰苦奋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等加以指导,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
(3)帮助学生调整择业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摆正心理,认清就业形式,结合自身特点准确来定位。
3.2 创新就业指导形式,加强学生对就业知识的了解
(1)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性质,将授课、讲座、咨询、联系、调研和走访结合起来。如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去向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同时邀请一些相关企业负责人、优秀校友前来讲座,介绍用人单位招聘标准或者自身求职经历,为学生提供更多感性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讲解求职面试的技巧。教导学生正确获取、筛选、处理就业信息的方法,训练学生谈吐、表达和行为语言,并举例讲解面试过程可能的突发事件。
(3)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树立多参加社会锻炼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勤工俭学、社会调研等工作实践活动中去。使之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3.3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指导建设、完善就业援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1)构建校级就业指导中心,随时在线指导学生就业。
(2)设置配套的就业指导体系,认真对药学就业市场作需求分析,长期与相关用人单位保持联系,输送实习学生,开辟新的就业信息渠道以及做好毕业生推荐和选送工作。
(3)大力拓展弱势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建设。制订特困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工作方案,开展女大学生就业援助行动。
3.4 定位药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1)在课程设置及技能培养方面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使教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人文方面的修改,使学生能随机应变的应付职场变化。
(2)以实用型药学人才标准培养学生。明确药学专业的科学创新的设置,并定位药学专业培养标准。
(3)专家预测药学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药学专业授课和模拟实践。进一步提高和扩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药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鹿艳存.医药高职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分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5):152-153.
[2] 吴娴娴.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23):107.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准备探讨 篇12
一、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调查
课题组在重庆市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 有效回收问卷1766份, 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我们发现:
1.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以前有所降低。
大学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已经不局限于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 选这一项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24%。而62%的学生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78%的学生选择在就读地重庆就业, 还有45%的学生选择到离家近的生源地就业, 有22%的学生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 有16%的学生表示只要能就业, 到哪都行。由此可见, 面临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渐趋于理性, 并且从这个角度来看, 处于西部地区的重庆人才流失率有可能将减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大部分学生仍然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 不愿意离开重庆, 也可能会使他们错失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 面临家庭和工作的矛盾选择。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客观。
在回答“你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这个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的态度较为中肯, 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占83.12%。对就业胸有成竹的占5.19%, 对就业形势非常担心和认为困难很大的占11.69%。
3.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需要疏导。
面对就业压力, 50%的学生认为会出现自卑的心理;80%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的心理;68.3%的学生会出现悲观心理;65%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从众心理;41.7%的学生认为会出现不满心理;38.3%的学生会出现攀比心理;30%的学生会出现依赖心理;20%的学生会出现自负心理。若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话, 有59.7%的同学会选择请教父母、朋友、老师等, 有47.8%的学生会自己独立解决;有37.3%的同学会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 而仅有13.4%的学生会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机构。
4.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迫切。
对于是否就业的选择, 大多数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份工作尽快就业, 占76.7%;准备考研的同学占13.3%;准备自主创业的占8.3%;准备出国留学和认为可在家待业再慢慢找的各占1.7%。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 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抬头之势, 很多学生不愿再继续深造, 想先就业再说, 考取研究生比例太低。准备考研的同学仅占被调查同学总数的13.3%, 准备出国的同学也比较少, 同样占13.3%,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即在国内就业, 给就业带来无形的压力。
5.学生们的薪酬期望趋于理性。
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 大多数同学都较为理性。有68.7%的同学选择1000-2000元;31.3%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选择10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的都是少数, 各占1.5%。
6.对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满意度较低。
对于现在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 50%的学生认为一般;认为“满意”和“不满意”的各占20%;10%的学生认为“很不满意”。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46.7%的同学想获取用人单位信息;43.3%的同学想获取职业规划辅导;38.3%的同学想获得应聘技巧的指导;各有16.7%的同学想获得求职心理辅导和专业出路。
7.仍有相当部分同学认为工作经验缺乏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 对于学校的建议, 有63.3%的同学认为应让学生到相关公司实习, 积累经验;58.3%的同学认为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就业合作项目;41.7%的同学认为应增加实践课程;36.7%的同学认为应推荐就业;18.3%的同学认为应进行就业指导。据《2009年重庆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重庆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实习,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能有效提高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这与我们的调查中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一致。
8.对于学校增加实践课的呼声较强烈。
对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81.7%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实践环节;33.3%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进行;认为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的占16.7%;认为应举办专题讲座的占13.3%;认为增加选修课比例的占6.7%, 3.3%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开展讲演活动来实施。
二、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准备
结合此次调查实际情况以及近两年的就业情况, 我们发现, 尽管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大多数同学的就业期望较为合理, 多数同学想尽快就业, 对薪酬要求也比较低, 但是由于就业时的从众和迷茫等心理, 从就业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不强, 心理价位过高。部分学生有业不就, 有约不签, 甚至有招聘会不去, 长期的等待、观望, 试图找到更好的工作, 使就业率迟迟达不到更理想的水平。另外, 毕业生在校求学期间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就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针对上述情况, 面对就业, 大学生包括经管类大学生应做好如下准备:
1.及早定位: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中发现, 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有些高校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做的不够完善, 没能起到充分的作用。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自己适合做什么, 不适合做什么, 哪些职位能成功, 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 也缺乏信心, 有就业恐慌表现。学生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 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结合社会实际,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做好专业知识准备:努力成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
现有人才分布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区域人才的供应难以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专业大学生就业难。以重庆市为例, 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保税港区的设立、新一轮区域规划、建设内陆开放型高地、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等使得重庆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大, 相比之下人才结构调整相对缓慢, 步调不一, 尤其是高素质的财经金融类、国际贸易类人才的供给或储备不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高校方面的调整外, 大学生自己也应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 做好就业的区域定位, 使自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3.做好心理准备:培养竞争、合作、宽容、长远发展、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们大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 大都是独生子女, 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以及我国传统的“根文化”决定了父母对孩子较为溺爱, 孩子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 使得80后、90后自我意识较强, 吃苦意识差, 并且在找工作时容易有依赖心理, 想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到满意工作。有较强的自我观念, 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就业、择业时目标与行为不稳定, 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不足, 继而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驾驭方面显得不足。面对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出焦虑、恐惧、自卑、急躁、冷漠、孤独等心理障碍, 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就业。毕业生应积极参与竞争,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身价值;要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4.做好实践技能准备:尤其是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经验
经管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多是与人打交道较多的职业, 尤其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客户服务等专业, 因此这类工作更需要表达沟通和协调合作的能力。另外, 现在很多招聘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在上述的调查中, 在回答“你认为你目前最欠缺的是什么?”问题时, 有72.3%的同学选择了“沟通协调能力”, 有68%的同学选择了“相关工作经验”。因此, 对于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 应该尽早培养和提高沟通能力。在大学期间, 要主动争取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 通过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重视每一次实践机会, 如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商业活动等。哪怕是不相关的实习机会也要尝试。通过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 也可以使同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懂得理论知识的作用和必要性, 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目的性。
三、高校和社会针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应做的准备
1.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配套
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 专业的目标生成于本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定位于为哪类部门培养人才, 产业的发展会在一段时期内拉动着专业性人才需求的增长, 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在客观上要求相互适应。因此, 做专业提升计划时应突出特色,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调整培养方法与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具有“适岗、应用、创新”的交通运输管理、基层经营管理、多元化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 (职业) 发展衔接, 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特色培养。一方面可以适应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一举两得。
2.在教学方式上, 采用多种有利于教与学的形式
(1) 增加案例课、专题讨论和讲座。
使学生开拓思路,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科研中的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更好引入课堂, 启发学生思维。
(2) 增加实验、实训课的比重。
通过模拟软件、沙盘演练和模拟公司运作,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3) 增加实践作业的布置。
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 通过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实习等活动, 了解企业, 了解公众, 从社会中学知识, 将课本与实践结合起来, 有利于促进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培养适应能力。
3.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如今大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 但是有些属于虚设, 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也有些同学有了心理问题, 由于害羞等原因, 总想自己解决, 不愿意求助于老师和学校。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把心理咨询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和老师还应宣传正确的心理意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很多不可避免, 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和教辅人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 尽可能的关心和帮助学生, 一旦有什么问题, 尽快解决。同时在课堂上应言传身教, 通过良好的教风、校风、学风熏陶、影响学生,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宣扬中国传统的优良美德, 并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临近就业时, 学校和老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 消除不良心理倾向, 可以通过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沟通聊天, 或者利用上课时间的末尾和间隙,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尽量使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积极面对就业压力, 以乐观的态度去寻找人生中的机会。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认真实施职业规划
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强化服务职能,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学生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用人单位信息、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职业介绍、性格测试和职业规划、模拟招聘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 为学生们指点迷津, 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 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始终贯穿在学生学习各个阶段, 在平时授课过程中经常灌输, 引导他们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建立扎实的知识结构,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敬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 引导他们关注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连中.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科技信息, 2009, (23) .
[2]黄果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传承, 2009, (6) .
[3]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0) .
[4]贾元义, 李卫东.浅析当今就业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岳晏.经济一体化条件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4) .
[6]杨振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索.职业教育研究, 2009, (9) .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推荐阅读:
建筑设计专业就业前景11-12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未来就业情况总览05-26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10-12
山东建筑大学的专业05-28
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10-23
建筑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05-17
建筑专业大学生顶岗实习周记09-05
建筑专业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06-04
假期建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08-28
大学生建筑专业技术实习工作总结报告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