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2024-10-12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精选10篇)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篇1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您好!

为了解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为学校做好就业及其他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开展此项调查活动,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是:A: 男B:女

2.民族是:A: 汉族B:少数民族

3.您的学历是:A:本科B:研究生

4.您所学的专业是: 环境艺术设计

5.入学前您的户籍所在地:

A:大中城市B:县城C:乡镇D:农村

6.您现在所在单位在:

A:大中城市B:县城C:乡镇D:农村

7.您所在单位的规模:

A:100人以下 B:100-500人C:500—1000人 D:1000—3000人E:3000人以上

8.您目前的工作单位性质是:

A:国有企业B:三资企业C:国家机关、事业单位D:私营企业E:其他

9.您所学的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对口程度是:

A: 完全对口B:比较对口 C:一般D:不对口

10.您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原因是:(可多选)

A:本专业对应的工作不符合兴趣 B:本专业对应的工作环境不好

C:本专业对应的工作收入待遇较低 D:本专业对应的工作的要求过

高E: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就业机会少 F:其他

11.您与工作单位约定的起薪是人民币_______元/月(税前):

A:未约定B:2000元及以下C:2000-3000元D:3000-5000元E: 5000元以上

12.您对已落实的工作薪酬的满意度: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13.您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为:

A:十分满意B:满意C: 基本满意D: 不满意

14.您对现在的工作的适应程度:

A:完全胜任B:基本胜任C: 不胜任

15.您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

A:灵活运用B:生搬硬套C: 运用很少 D:没有运用

16.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否够用:

A:基本够用B:不够用C: 根本没有用

17.您认为社会对您这个专业的需求预期是:

A:居高B:一般C:零需求D:降低

18.您对自己已落实的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是:(可多选)

A:薪资偏低/福利较差B:所在单位/岗位发展空间小 C:工作要求高/工作压力大 D:工作环境差E:工作地点不满意F:工作不稳定/缺乏

安全感

G:和原定就业目标不一致 H:其他原因

19.您认为择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学习成绩突出B:综合素质强C:担任社会工作的经历D:自我推

荐的能力强E:学校推荐的效果好F:其他

20.您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求职者的是:

A:专业能力B:沟通表达能力C:动手实践能力D:团队合作和领

导能力

21.您本年用于求职的成本是:

A:1-300元B:301-500元 C:501-1000元 D: 1000元以上

22.您求职过程中共投递多少份简历:

A:1-10B:11-20C:21-30 D:31-40 E:41-50F: 50以上

23.您获得工作的途径是:

A: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B:社会招聘C: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

D:人才招聘网络

24.您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是(限选三项):

A:工作地点B:单位名气C:工作稳定D:薪酬待遇E:兴趣爱好F:发展前景G:专业对口

25.您期望的月薪是(试用期后的税前月工资):

A:2000元及以下B:2000-3000元C:3000-5000元D:5000元以

26.您认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问题是:

A:岗位信息太少B:缺乏工作经验C: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欠缺,D:

对自己定位不准,高不成低不就E: 缺乏社会关系F:其他

27.您对到基层就业的态度是:

A:赞成,也愿意去B:赞成,但不愿意去C:不赞成D:无所谓

28.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政策,您最主要的了解渠道是:

A:校内就业信息网及相关宣传材料B:就业指导课程 C:学校老师介

绍与解读D:同学与学长介绍E:新闻媒体及校外网站

29.您如何看待自主创业?

A:这是个非常好的创造财富的方法,而且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应大力推动B:自主创业诱惑很大,但是风险也非常的大,要有十足的把握,持保守态度C: 还是安分工作吧D:不提倡自主创业E:其他

30.您认为母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不了解

31.您认为母校应该做好下列哪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A:职业生涯规划指导B: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 C:就业政策宣传解读D:招聘信息搜集发布E:创业指导与训练 F:升学或出国辅导 G:

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 H.其他

32您认为母校提供的就业信息: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不了解

33.您对母校的整体印象是:

A:很好 B:较好C:一般D:不好

34.您认为母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

A:合理 B:比较合理C:一般 D:不合理

35.您对母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A:满意 B:比较满意C:一般 D:不满意

36.您对母校的建议是:缺少实质性的课程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篇2

近日, 安徽省人社厅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26条政策, 从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创业服务、就业帮扶等方面提供服务, 力争到今年底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根据政策, 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至少可获1次职业指导和3个适合的岗位信息:有创业意愿者, 可参加免费创业培训, 享受政策咨询、项目开发、贷款担保及贴息、税费减免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暂时不能实现就业者, 可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就业困难者, 可享受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

据介绍, 安徽今年将进一步打破户籍限制, 无论是安徽到外省市就读的高校毕业生, 还是外省籍到安徽就读的高校毕业生, 均可在安徽享受均等的就业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同时, 将来自经济困难家庭、因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列为服务重点, 对其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 确保实现就业。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篇3

培养目标:

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食品、商检和军工部门从事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分离与复杂物质分析、波谱分析、有机合成原理、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工设备与过程、应用电化学、化学电源、工程图学、化工原理等课程。

就业方向:

可从事化学、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食品、商检和军工等领域的分析检测、精细化学品研发和生产、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与质量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可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高性能功能材料、光电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学品及高分子材料等,也可到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篇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1、自制问卷调查表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进行社会调查,对照各自家庭近五年来,家庭年收入、家庭的恩格尔指数、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家电的数量等,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利用网络,调查一个企业近十年在所有制情况、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产品的市场销路、职工的收入等情况,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3、利用网络,解有关家乡近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就某专题:比如教育、工农业产值变化或交通状况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巨变,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观看小沈阳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5、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6、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7、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8、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9、农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情况调查与分析

10、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11、某地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

1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14、假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15、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6、和谐校园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17、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18、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的调查与分析。

19、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0、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1、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22、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关于XXX市(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4、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工问题调查与分析

2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6、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火葬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27、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28、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29、城乡居民防火意识调查与思考

30、关于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3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32、XXX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调查

33、XXX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34、关于XXX高校贫困生现状与需求调查

35、关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XXX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37、XXX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38、关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高消费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39、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0、大学生理财能力调查与分析

41、大学生入党动机与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43、调查你所在的村或社区年纪在60岁以上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44、文化强国离我们有多远?——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及文化生产研究。

45、大学生微博问政的关注焦点与话语体征调查研究。

46、关于“大学生眼中的两会”的调查与分析。

47.其他

注:可根据专业、兴趣、支持条件等实际,缩小范围,确定相应实践主题。以小见大。

思政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1、调查报告的考核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2、调查报告内容要求:

(1)必须符合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规范,要说明调研时间、地点、对象等,不可写成课程小论文。

(2)能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得出基本结论或提出对策建议等。

(3)一些相关资料,可采用附录的形式,如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调研中的谈话记录,以及收集到的一切较重要的文字、实物或图像资料等。

(4)报告必须主题突出、资料翔实、阐述科学、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3、鼓励学生依托校、系各级党团、学生会等组织,组建小规模的实践团队(8人以内),以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合作调查报告的字数须在4000字以上,个人单独完成的调查报告字数须达3000字。

4、严禁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抄袭和编造数据事实的行为,一经发现,一律判为不合格。

安徽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篇5

一考试内容

1.函数与极限: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几种常见性态反函数与复合函数初等函数极限的概念及运算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函数的连续性

2.导数与微分:导数的概念、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隐函数的导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3.导数的应用:微分中值定理(Rolle 定理、Lagrange 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及其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

4.不定积分: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与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5.定积分及其应用: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关系牛顿(Newton)—莱布尼茨(Leibniz)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

6.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齐次、线性)

7.多元函数微分法:多元函数的概念偏导数全微分复合函数的微分法

8.二重积分: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直角坐标与极坐标)

二基本要求

1.函数与极限: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理解函数极限(左、右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极限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对极限的N,定义,不作要求);

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用变量代换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极限;

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阶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和最大、最小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2.导数与微分:

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 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了解高阶导数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会求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导数.3.导数的应用:

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

掌握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极限的方法;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

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的方法,会求简单的最大和最小值等应用问题.

4.不定积分:

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

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

5.定积分及其应用: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关系;

掌握牛顿(Newton)—莱布尼茨(Leibniz)公式;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

会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

6.微分方程:

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齐次、线性)的解法.7.多元函数微分法: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 会求多元复合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8.二重积分:

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与极坐标).

三参考教材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篇6

1段位制的历史背景

段位制产生于三百多年前的日本棋坛, 是棋艺水平的等级划分, 段位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能力的象征, 是一种尊贵的资格。《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 (原国家体委) 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 增强人民体质, 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和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武术水平而制定的等级制度。早在公元702 年,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时, 武术就有了等级之分, 后来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武科考试制度。武状元和武秀才等都是通过考试选拔的。自1998 年1 月1 日起在我国全面实施, 武术段位制晋段方式采用“套段”评议方法, 按照武术段位制的发展计划, 2005 年将转用“考评”方法晋升段位。武术段位定为九段:一、二、三段为初段位, 四、五、六段为中段位, 七、八、九段为高段位。段位等级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炼和武术活动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作贡献来评定。

2设立武术段位考评机构的意义

通过学校段位考评机构对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修养层次的考评, 考评合格者通过申请可以获得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计、制作的相应段位证书、徽饰等。这些证书代表着学生努力的结果, 象征着证明自身水准的荣誉。具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励作用, 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同时也简化和优化了学生武术成绩的评价, 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武术段位考评机构设立的条件

3.1 师资力量

3.1.1 武术教师人数及结构

安徽建筑大学有在校学生1.5 万余人, 其中本科生体育课程开设两年、四个学分。现体育教师31 人, 其中武术专项教师4人, 副教授1 人、讲师3 人, 均为硕士学历, 从学历和职称结构上表明:这几位武术教师在理论与科研上具备一定的基础。现四人中武术六段2 人、四段1 人, 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较强, 可以胜任武术段位教学内容的传播和考核。合理的武术师资队伍能充分完成武术段位内容的教学和考核工作。

3.1.2 武术教师科研水平

体育科研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科研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通过从事科研工作, 有利于更好的投身于体育教学改革, 以科研带动教研, 以教研促进教学, 实现“科研- 教研- 教学”的良性循环,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校4 人先后公开发表2 类论1 篇、3 类论文8 篇, 四类10 余篇;主持省级课题3 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 项、省级课题近10 项。

3.1.3 武术教师运动成绩

武术教师的运动成绩也很大程度的反映了其运动水平。安徽建筑大学教工武术队自参加2004 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河南郑州) 以来, 先后多次参加省、全国、世界武术大赛, 至今已获金牌6 块、银牌9 块、铜牌10 余块, 得到了校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肯定。

3.2 教学场地

介于武术运动的可适应性强和安徽建筑大学武术运动开展较好的特点, 现学校共有武术室内场馆1 处, 约200 平方米, 室外固定武术教学场地4 处, 能满足武术教学基本需求。为了武术课程改革和武术段位考评的实施, 部门领导还会在武术场馆方便给予大力支持。

3.3 教学对象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现有在校学生1.5 万余人, 体育课程周期为两年, 为大一、大二学生选项, 其中武术专项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平均每学期开设30 余个选项班。所授学生数约1200人, 占在校学生的近十分之一。

3.4 教学成果

安徽建筑大学大学生武术协会自组建以来, 深受学生喜爱, 会员发展较快, 武术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多次受到学校团委的好评。2008 年安徽建筑大学大学生武术协会被安徽省评为“全省大学生优秀社团”;在2010 年全国大学生武术套路比赛中, 安徽建筑大学学生首次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奖, 2013 年安徽省第四届传统武术比赛中, 安徽建筑大学学生共获3 金4 银4 铜的优异成绩, 体现了安徽建筑大学武术教学成效。

4小结

为健全《中国武术段位制》组织管理体系, 规范武术段位考评工作和更好的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 在普通高校这个独特的环境中设立武术段位考评机构就显得很有必要, 这也能更好地促进普通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摘要:文章以安徽建筑大学为研究中心, 对其武术师资、教学环境、教学成果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为普通高校武术段位考评机构的设立做了铺垫, 也为普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武术运动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段位,考评机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周玉芳, 孟少华.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 .

[2]刁振东, 于德义.普通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 .

[3]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8) .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篇7

一、大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大学中的土木建筑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景观建筑设计、水务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专业。其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土木工程四大专业为土木建筑类专业中的主要专业,现在我们就介绍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土木工程四个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就业与深造方向。

建筑学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建筑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

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项目前期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具有建筑美学的修养。

主干学科:建筑学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构造。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美术实习、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生产实习,一般安排40周。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建筑学学士

就业深造

适合在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公司、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高等学校、国家政府部门工作。

城市规划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市规划设

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与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3.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建筑学

主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社会实践、城市认识实习、城市总体规划实践、计算机应用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少于40周。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深造

适合在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公司、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高等学校、国家政府部门工作。

土木工程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

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试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深造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报考我校结构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研究生,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及国内相关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领域包括:1)建筑结构、道路桥梁等设计院所从事建筑结构设计; 2)土建建设与安装公司从事施工组织与管理; 3)建设监理公司从事建筑施工监理; 4)工矿企事业从事基本建设工作; 5)科学研究院所从事科研、开发工作; 6)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7)国家公务人员。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学科:工学

门类:土建类

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备系统之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应包括:传热与传质、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建筑环境等;

2.较系统地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具有一定的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测试、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

4.初步掌握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的设计方法;

5.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6.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及协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有关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有关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4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深造: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从事部门涉及工矿企

业供暖、通风、空调及制冷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安装;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从事供暖、通风、空调及制冷系统设计、研究、开发、教学;高科技企业中的科研、设计与管理工作;城镇建筑环境的供暖、通风、空调及制冷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

二、院校推荐

安徽省研究生就业派遣问题 篇8

1、什么是派遣?办理的时间和期限如何?

答:派遣是指为毕业研究生办理就业报到证的过程。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时间约在每年3月或6月中下旬,届时是由研究生学院到省教育厅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办理。故凡签好就业协议书的研究生需及时将协议书送至研究生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截止日期为当年3月或6月上旬(具体时间根据当年省教育厅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就业主管部门要求办理好报到证后,再发放至各位毕业生本人。

2、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报到证》很重要吗?

答:《就业报到证》是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唯一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所以它非常重要。重要性主要体现如下:

(1)它是毕业研究生到工作单位报到的证明。应届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就业时,须持《就业报到证》报到,用人单位凭《就业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起记载和凭证。

(2)当地公安部门凭《就业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户口的落户手续。

(3)学校有关部门依据《就业报到证》指示的地址为毕业生办理投递档案手续和户口迁移手续。

(4)《就业报到证》一式两页,正页由毕业生本人持有。副页装入毕业生本人档案。《就业报到证》中的姓名须与毕业生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单位的名称也必须准确。《就业报到证》的有效期一般为2个月。

3、毕业研究生是否都需要参加派遣?

答:不是的。培养方式为非定向或者自筹经费的研究生,取得毕业资格后即可以以研究生身份就业,并可以参与毕业派遣。委托培养或者定向培养的研究生一律回原定向或委培单位就业,故不需要参加派遣、也没有就业协议书。

4、怎样确认毕业研究生的生源地?

答:“生源地”是毕业生派遣的核心数据,决定着派遣时未落实工作单位毕业生的报到证、户籍和档案的去向。

毕业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的生源地按入学前户口性质的不同分两种情况:

(1)入学前没有工作经历,则生源地是指该生高考前的户籍所在地。例如学生甲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则该生生源地为高考前户籍所在地。博士生生源地依此类推。

(2)入学前有工作经历,并在工作地落实了个人独立户口(非工作单位集体户口)的毕业生,生源地指的是工作地。

例A:学生乙为合肥人,毕业后在南京工作一年,并落实了南京市的个人独立户口(非工作单位集体户口),考取研究生后,该生的生源地应为江苏省南京市。

例B: 学生乙为合肥人,毕业后在南京工作一年,集体户口,考取研究生后,生源地应填报为“安徽省合肥市”,不能填写为“江苏省南京市”

注:如入学前有工作经历,但在工作地落实的户口性质为工作单位集体户口,则按情况(1)判断生源地。

委培定向生的生源地按照委培定向单位所在地上报。

生源所在地”要求具体到省市(县),如安徽省南陵县或山东省济南市,省名不要用简称。

5、就业协议书能遗失吗?

答:就业协议是《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它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能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就业协议由省教育厅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表。每名毕业生(定向、委培生除外)仅发放一份(分为四联),并有固定编号,毕业生应妥善保存,遗失不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无须学校盖章。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学校盖章,毕业生可以到校就业指导中心盖章。

6、毕业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有哪些程序?

答:毕业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程序如下:

(1)毕业生先填写好协议书中由毕业生填写的基本内容;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后,毕业生在协议书上签名,用人单位按照协议书上要求填写用人方所有信息(含用人单位基本联系信息、档案接收信息、协议具体内容)、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为保护双方权益,协议书中条款不应有空项);

(3)用人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局级人事处)审批、签署意见、加盖公章;

(4)协议书用人单位留存一份(黄联),其余三份反馈毕业生本人,毕业生将其中两份(白联和蓝联)第一时间交到研究生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学校根据协议书编制派遣方案。不符合手续和规定的,要求毕业生补正;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约定的条款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就业政策和损害学校声誉及权益的,不予办理,要求毕业生改正或重新择业。

7、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前需注意哪些事项?

答:毕业生应维护就业协议的严肃性。签约前要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对用人单位进行详细地了解。一般需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隶属关系、规模、效益、管理制度等。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一般都有人事接收权;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则需要经过当地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审批才能接收员工,协议书上应签署他们的意见才能生效。

8、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能违约吗?

答: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原则上不得变动,更不得单方面违约。若毕业生违约,须取得原用人单位的同意并向学校出示有关书面证明,毕业生持违约证明和完整的就业协议书(四联)到研究生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进行申请,核实后将发放给毕业生新的就业协议书。

9、学校制定毕业研究生派遣方案的依据有哪些?

答:学校制定毕业研究生派遣方案的依据是三个方面:

(1)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上交协议书的白联和蓝联);

(2)用人单位的接收函、录用函或调档函;

(3)博士录取通知书;

其中,第(2)、(3)类的研究生须将就业协议书一并上交研究生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学校将根据毕业生上交的就业协议书、调档函、接收函等编制派遣方案。

10、毕业研究生在派遣前如果没落实就业单位该怎么办?

答:对于派遣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可以办理人事代理。

人事代理是指人才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委托,以人事关系及档案管理为基础内容,对其人事业务以及相关事宜所提供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

毕业生所签订的用人单位如果不具备人事权,即不能接收档案的(如私营企业等单位),和毕业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研究生可以自愿选择办理人事代理,毕业生将人事代理证明于当年3月或6月上旬前送至研究生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学校根据人才交流中心的人事代理证明编制派遣方案并派遣至所办理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如果不办理人事代理的研究生将派回生源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11、毕业研究生在派遣前既没落实就业单位又没办理人事代理该怎么办?

答:对于派遣前未落实就业单位同时又未办理人事代理的毕业生,学校是按照相关规定将该毕业研究生派回其生源所在地。

12、毕业研究生派遣后,该生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将怎么安排?

答:毕业研究生的档案将由研究生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于8月前根据编制的毕业生派遣方案进行统一投递;户口迁移是由毕业生到研究生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开具介绍信并带

着本人的报到证到派出所自行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由各学院党委根据学校党委组织部有关文件要求统一办理。

13、已派遣的毕业研究生又想签约新的用人单位该怎么办?

答:已派遣的毕业研究生又想签约新的用人单位,更改就业单位的,需重新办理就业手续,这叫改派。毕业3年之内都可以办理改派,改派手续须由研究生本人办理。

办理改派的地点:合肥市马鞍山路509号省政务大厦C区一楼大厅,咨询电话: 0551-2999737,2999739。

办理改派手续时需要提交如下完整材料: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调整改派申报表》、《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申请改派协议书》、就业协议书或用人单位接收函、与原就业单位解除就业协议函、本人身份证件。

14、需改派的毕业研究生如何办理改派手续?

答:需改派的毕业研究生办理改派手续的程序如下:

(1)毕业生下载《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调整改派申报表》(研究生学院网站--文档下载—学生工作专区);《申报表》不需要回安徽工业大学盖章或出具证明。

(2)到原派单位(原《就业报到证》开具单位)签署“同意调整改派”的意见(派遣时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原派单位可免签意见)。如企业注销,则由当地工商部门出具注销证明;如企业更名,则由当地工商部门出具更名证明并由更名后的单位签署“同意调整改派”的意见;

(3)新接收单位签署意见或附就业协议书;

(4)上级主管部门签署意见或附就业协议书:

①被中央驻皖单位、省直单位录用的,须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签署意见;

②被市、县隶属单位录用的,须由用人单位及市、县毕业生调配部门签署意见; ③被省外单位录用的,比照①、②条;

④被企事业单位聘用,用人单位无人事代理权的,人事档案要委托就业单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人事代理,并由其签署意见;

(5)领取、填写《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申请改派协议书》;

(6)毕业生持《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调整证改派申报表》、《就业报到证》、《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申请改派协议书》、就业协议书或接收单位证明、身份证办理新《就业报到证》;

(7)毕业生持新《就业报到证》到原报到单位办理档案转移手续,到相关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到用人单位报到。

15、本人如何了解档案的去向?

信息产业对安徽劳动就业影响分析 篇9

(一) 信息产业的内涵

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把信息活动作为一个产业从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已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它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应用, 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的产业群体, 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包括: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舞台上, 信息产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新增点。

(二) 信息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路径

我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突出, 是与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趋势相呼应的。1.信息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就业形势的变化, 同时直接增加这个行业的就业机会。2.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产生一些以信息为基础的行业, 比如信息服务中心, 信息收集和管理等, 从而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技术。3.信息产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 使一些原本可能淘汰的行业产生一定的创新, 从而使某些行业又需要增加新的技术性人才和管理性人才, 但通过改造的行业有时也会减少对人员的需求, 因此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方面, 从总体看,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人员的需求还是增加的。

(三) 信息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信息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经济时代的任何产业形态, 信息产业对劳动就业的推动取决于它的生产资料的特殊性。从而使它对劳动就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它的扩散性上, 同时它的效果不是即时转变为实际效益, 而是在长期潜藏中发挥它的作用。

二、信息产业发展对安徽劳动就业的具体分析

(一) 安徽省信息产业中主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从下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安徽省信息产业中的广播电视业已经基本进入饱和状态;通信业刚处于起步阶段, 2004年之前全省几乎处于零发展状态, 其中通信业中的高科技行业这几年发展迅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也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从2005年之后, 安徽省这些行业总收入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从安徽省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看, 主要有以下特点:1.全省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产业集聚度得到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3.“数字安徽”建设全面展开, 全省各区域、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4.无线电事业健康发展, 无线电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 信息产业对安徽就业人员分布的影响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遇到的困难, 1.信息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及网络知识不足, 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人才缺乏, 信息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2.信息服务运行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 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农业信息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组织建设不完善, 信息采集、处理手段比较落后, 信息服务工作水平仍处于低端。需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和内涵, 提高信息的质量。但从当前形势来看, 乡镇一级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必将影响到信息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影响农村信息服务的因素还有农民素质不高、农业信息产业化程度不高, 许多农户对信息服务了解还不够等。

安徽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从就业人员中看多数是文化水平不高, 年龄偏小或偏大, 大多从事第一、第二产业。

资源源自:安徽省统计年鉴

资料源自:安徽省统计年鉴

首先, 从表中看出在近5年以来安徽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5万多人, 第二产业减少了20万多人, 第三产业15万人左右, 总体来看就业人数减少了40万多人。明显表明安徽近5年失业人数增加, 我们再横向比较一下不难发现第三产业的总体从业人数最多, 反映了信息产业的行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安徽劳动就业发展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1. 发展的因素。

尽管安徽省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 安徽省市场的需求结构不断深化, 需求倾向高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就是“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新特征。信息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上的宠儿, 这种带有某种“后工业化”特征的现象使一些国有和集体的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有的破产倒闭, 有的停业, 造成大批职工失业或下岗。同时, “后工业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过去那种依靠工业扩张实现高增长和高就业的时期已经结束, 仅依靠降低工资来增加就业已难上加难;同时, 这一现象还意味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将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局面。

2. 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 安徽省许多产业的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传统产业开始萎缩, 雇佣的职工人数也出现了大量减少的状况。此外, 当前就业增长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容量不足。

3. 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的因素。

安徽省大量的农村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农业过剩劳动力, 主要是安徽省城市化过程长期滞后, 城镇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而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更加大了城市就业压力, 带来新的就业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安徽省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误, 存在理论上的误区, 实践上就不可能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这一问题依然很严重, 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并应能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促进城市化的具体目标和政策。

4.“所有制偏好”与“超预期偏好”现象。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形势下, 安徽省又出现了这样的就业现象:拥有大量下岗职工的企业却雇佣大量的临时工, 而临时工主要来自农村或中小城镇, 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城市中外来务工者远比下岗工人多的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所有制偏好”或“超预期偏好”, 为等待有保障和高工资的工作而宁愿放弃已经出现的低工资工作机会, 使许多下岗人员长时期处于失业状态。

四、加快安徽信息产业发展, 促进安徽就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等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 利用信息经济的影响开辟新的就业岗位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而且能够从多方面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信息化对劳动就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的扩散效应上。信息产业等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的发展, 扩散面广, 扩散效应强, 不仅能为其自身带来巨大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能推动安徽省的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 大力推进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 促进其扩大规模和提高发展水平, 就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就业之间形成良性的必然选择。由于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小范围发展信息产业对劳动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因为单个信息企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要比相同资金规模的传统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少的多, 因而必须大规模全方位地发展信息产业, 才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就业问题。

(二)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信息产业

从邻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增加就业的效果来看, 扶持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是最为有效的政策。中小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 同等数量的投资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虽然中小企业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要小一些, 但由于它们容纳了更多的就业, 长期来看, 有利于安徽省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信息产业的发展, 对于增加就业岗位, 改善产业结构,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将成为今后扩大劳动就业的新的主要途径。我国信息产业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还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抓住就业结构调整这个环节, 是可以缓解当前就业矛盾的。

(三) 采取多种灵活就业的形式促进就业

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就业方式和层次的变化, 信息经济的快速化、数字化和高科技化为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由于它适应了企业科学经营、人们更新知识、职业流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 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一些岗位, 如信息咨询、项目中介、软件系统设计等经常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仅非全日制就业和临时就业就占到就业总量的30%多, 再加上自营就业、独立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等其它就业形式, 灵活就业总量可达就业总量的50%左右。安徽省应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首先, 应引导劳动者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提高人们对灵活就业方式的认识, 为发展灵活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 制定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政策, 在劳动关系、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制度, 促进和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使其消除后顾之忧。最后, 政府应为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 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岗位, 增加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对积极协助政府扩大就业、灵活用工的单位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五) 重视教育培训,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力度

信息化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安徽省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加速, 原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的劣势显现出来, 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大力开发安徽省的劳动力资源, 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就安徽省目前来看, 首先要保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要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增加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对广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专门基金, 用于对失业者的培训。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正常机制, 把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与全社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结合起来。其次, 根据信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在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加快培养一批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熟悉现代市场运作、通晓世界市场风云的职业企业家群体。最后, 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 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者从受教育到参加工作的就业能力, 提高劳动者从旧职业到新职业的转换和适应能力。

摘要:信息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发展我省信息产业是安徽省今后发展经济一条高效的路径。本文从安徽省信息产业现阶段发展状况和以后安徽省将走怎样的信息产业发展道路从而推动劳动就业高速发展为出发点, 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安徽省推进就业事业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安徽,信息产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媛香.浅议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经济问题, 2003, (4) .

[2]杜传忠, 马武强.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J].山东社会科学.2004, (4) .

[3]吴友军.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武汉治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4) .

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处 篇10

一、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

1. 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从新世纪初开始, 安徽省农村人口外流速度逐年加快, 外流人口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 安徽省农村流出人口661万人, 占农村户籍人口总量的13.1%。2005年, 农村流出人口达到1200.9万人, 占户籍人口总量的23.3%, 这个比重高出2000年10个百分点。2012年农村流出人口更是达到2117.8万人, 占农村户籍人口的39.8%。到受户籍制度制约, 大部分农村人口虽然离开家乡, 但他们户籍不变, 根在农村, 属于农村户籍人口, 老家的宅基地继续保留。农村流动人口中, 举家外出逐年增加。调查显示, 2011年安徽省农村举家外出人口占户籍人口的10.4%, 201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6.3%, 全省有221万户、784万人口举家迁出农村, 举家外出人口已经占到外出人口总数的37%。这些农民举家长期在外从事非农工作, 但户籍仍然在农村老家。近13年安徽省农村人口呈加速度向外流动, 流出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比重逐年上升, 但从2011年开始流速有所放缓。截止2013年12月底, 安徽省户籍人口6928.5万人, 常住人口6029.8万人, 其中全省16个市160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为551380人, 其中劳动力总数为321575人, 占总人口数58.32%, 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7.9%,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2013年底实有外出就业人数142619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44.35%, 占总人口数25.87%。2016年第二季度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达1411.7万人, 同比增加14.4万人, 增长1%。其中举家外出农村劳动力有568.9万人, 同比增长2.7%,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从人口流出地看, 农村人口主要流向的城镇。2005年农村流出的1200.9万人口中, 流向本省城镇的495.7万人, 流到外省的705.2万人。2012年有1017.9万农村人口流动到本省城镇, 占农村外出人口总数的48%, 另有1099.9万人流动到外省, 占52%。

2. 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分布

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优先选择省外就业仍属主流。外出到省内就业农民中, 省外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苏、浙、沪是农民工就业的首选地。2013年人数比较集中的前五大外出农民就业省份分别是:在浙江省就业336.9万人, 是安徽省外出农民出省就业的第一大省, 占出省就业总人数的35.7%;在江苏省就业244.6万人, 位居第二, 占25.9%;在上海就业177万人, 居第三位, 占18.8%;第四位是广东省, 在广东省就业31.9万人, 占3.4%;第五位是首都北京, 在北京就业27.8万人, 占2.9%。综合来看, 在苏、浙、沪三个省市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就达到758.5万人, 占出省就业农民工总数的80%。

3. 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统计标准分类, 我国国民经济共分三次产业二十个行业, 2013年安徽省外出农民工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一是制造业, 就业比重达到32.2%, 是就业最多的行业;二是建筑业, 占25.3%;三是居民修理服务和家庭服务业, 占10.7%。这三个行业合计就业比重达到68.2%。需要说明的是, 外出农民工在建筑行业就业比例虽然排在第二位, 但本地农民工在建筑业就业比例最高, 达到41.4%。如果把所有外出农民综合起来分析, 就业比例最高的行业仍然是建筑业。总体上看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最多的行业, 对外出农民就业贡献最大。根据最新数据, 2016年第一季度安徽农村外出劳动力1369.6万人, 其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分别占28.8%和23.7%, 两者相加占全部外出劳动力一半多。其余占比较高的分别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占比分别为11.5%、10%、7%和7%。

4. 转移劳动力的性别分布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性别以男性为主, 男性占65.8%, 女性只占34.5%。从年龄结构分析, 农民工以青壮力劳动力为主, 30岁以下的比重最高, 达到30.8%。随着年龄的增加, 农民工的比重逐步降低, 30~40岁的占27.3%, 40~50岁的占26.4%。50岁以上农民工比重急剧下降, 其中50~60岁的占8.1%, 60岁以上的只占3.7%。说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随着年龄增加, 体力、脑力下降, 外出打工会逐渐减少。

5. 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情况

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 2013年安徽省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909.3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 这是有记录以来安徽省外出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一年, 比2012年增长15.9%, 比2010年增长64.6%, 并且近五年外出农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渠道。

从收入结构分布来看, 大部分外出农民就业收入在2000元以上, 在2000元以下的只有9.3%。其中, 2000~3000元的占37.4%, 3000元以上的占53.3%。外出农民中也有一部分高收入者, 调查资料显示, 安徽省大约有2%的外出农民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这些高收入人员主要是工程承包者、高危职业以及艰苦岗位工作者。

从地区来看, 省外就业收入高于省内, 大城市就业收入高于中小城市。2012年外出农民工在省外就业人均月收入为3001.3元, 而在乡外省内就业收入只有2657.6元, 比省外少343.7元。按就业地区分类, 在直辖市就业平均每月收入3023.9元, 在省辖市收入3051元, 而在县级城镇就业每月收入只有2656.1元。2016年第一季度安徽农村外出劳动力月均收入3751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182元, 增幅5.1%。本地务工劳动力日均收入102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1元, 增幅1%, 远低于外出务工收入增幅。

6. 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情况

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城乡居民最基本的两项保险。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事业的不断推进, 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村居民人数逐渐增加。2013年安徽省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达到99%, 农村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为94.3%。但农村居民参加的医疗保险中, 有95%的人参加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89.3%参加的是新型社会养老保险, 这两项险种基本上是在农村户籍地购买的。

按照《劳动法》规定, 用工单位必须为企业职工交纳“五险”, 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女职工的生育保险;有条件的单位还要为职工交纳住房公积金。由于外出农民大多在家乡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城乡之间政策上暂没有统筹基本社会保险, 所以他们外出打工期间只关心工资收入, 对用工单位的社会保障情况重视不够。同时, 用工单位能省即省, 尽量少交纳社保。因此, 单位为外出农民交纳“五险一金”的比例明显偏低。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 2013年用工单位为外出农民交纳工伤保险的比例为23.1%, 交纳医疗保险的比例为12.4%, 交纳养老保险的比例只有10.6%, 其他三项保险都在5%以下。

用工单位为外出农民缴纳五险一金比例少, 与劳动合同签定比例偏低有直接关系。2013年, 外出农民工中只有40%的人与用工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 另60%没有签定劳动合同。在签定劳动合同的40%农民工中, 签定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比例为22.2%, 签定一年以下短期合同的比例为2.6%, 另有15.2%的外出农民签定无固定期限的临时劳动合同。

二、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逐年增加

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加, 在增加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 激活农村消费, 为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的增加, 出现的农地闲置等资源浪费问题, 留守老人及儿童的赡养及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急需政府出台政策加以解决。

2. 转移就业地域以省外为主, 逐渐覆盖全国

就业区域由过去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开始向全国扩展, 但多数仍以沿海地区为主。数据显示, 近年来到长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不断上升, 到京津唐和其他地区的就业人数也在逐步增长。同时, 随着返乡创业人数不断上升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省内转移就业和本地转移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加。

3. 转移就业以体力劳动为主, 服务行业所占比例小

转移的劳动力多数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 两者相加占全部外出劳动力一半多。其他转移劳动力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 所占比例小。

4. 用人单位为外出农民交纳“五险一金”的比例明显偏低

外出农民多数在户籍地参加的新型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用人单位为外出农民交纳“五险一金”的比例明显偏低, 在出现事故时会产生医疗救护费用报销问题, 为劳工关系的不稳定埋下隐患。

5. 转移就业仍存在着无序性和不稳定性

调查情况表明,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自发自主式选择转移就业;二是通过人力资源中介组织介绍转移就业;三是通过亲友介绍转移就业;四是通过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转移就业。其中60%以上仍然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转移就业, 有比较明显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转移就业组织化率低,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转移就业的无序性和不稳定性。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还不能满足市场与转移劳动力双方的需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工种、层次、能力、内容不能与企业需求相衔接, 短期培训较多, 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模式陈旧, 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培训内容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不能对转移劳动力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三、促进转移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建议

1. 健全转移劳动力的权益保障制度

权益保障缺失是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各项歧视和限制政策, 尽快出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 重点解决外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廉租房安排、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的平等入学权利等问题。同时加大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

2. 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 要树立就业优先的原则, 彻底改变重城镇、轻农村, 重市民、轻农民的就业观念和相关政策, 把农业内部、农村区域和农民进城就业一并纳入国家就业计划, 分类实施。

3. 强化转移劳动力培训

培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与转移劳动力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安排培训内容, 建立灵活的培训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渠道增加培训手段, 与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合作, 增加网络课堂, 让外出农民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学习。

4.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农民的基本特征为, (1) 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 全职务农,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 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 具备较大经营规模, 具有较高收入。 (6) 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受到社会的尊重。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帮扶、鼓励与培育。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培养职业农民素质 (重点抓好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学历教育) , 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 典型示范引领、创业实践助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5. 开展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和经营权转让工作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 农村基层积极引导, 农民自愿协商, 调整零散地块, 特别是农户互换, 小块并成大块, 从而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的利用产出率, 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采取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为股份, 转让经营权的方式, 由农业企业集团 (公司) 统一生产经营, 农民以股民或产业工人的身份, 参与利润分配, 这样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土地产生规模效益, 从而使农民、企业获得双赢。

摘要: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分布、行业分布、转移劳动力的性别情况、收入情况、社会保障情况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概括其主要特征, 最后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安徽,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参考文献

[1]杨璟, 杨玉水.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 2015 (6) :19-23.

[2]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013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监测报告[R].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14.

[3]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4]丁静.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2) :15961-15962, 16029.

[5]陈平.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 (5) :106-109.

上一篇:转身回忆你高三诗歌下一篇:以背叛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