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2024-10-02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精选12篇)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1

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教学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内容,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学生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意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1. 加强与建筑结构课程的联系

在建筑工程类新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系列教材中, 《建筑力学基础》 (以下简称“建筑力学”) 与《建筑结构基础》 (以下简称“建筑结构”) 均被编排在《建筑工程基础 (下) 》中, 但是二者在教材中各成体系, 关联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整合课程内容。

以建筑力学“约束与约束反力”部分为例, 在讲授时应增加建筑结构构件间约束条件的简化的内容, 例如可以以框架结构教学楼中梁柱节点为例, 让学生思考柱对梁的约束属于哪种约束?

2. 加强与结构识图、施工等课程的联系

教师在指导学生按照规律法绘制弯矩图时, 应引人建筑结构知识, 让学生通过分析掌握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配置钢筋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拉力,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 使学生建立常识性概念:受力筋应布置在梁的受拉区, 即在梁承受正弯矩区段受力钢筋应布置在梁横截面的下部, 在梁承受负弯矩区段 (通常在固定端支座或连续梁、外伸梁中间支座处) 受力钢筋应布置在梁横截面的上部 (通常叫做支座负筋) , 为学生今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快速识读结构施工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

1. 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我在讲授本课程之前会进行一次教学摸底, 内容包括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物理基础, 对建筑力学的了解, 是否有兴趣学习本课程, 粗览教材后想学哪个章节的内容、怕学哪个章节的内容, 为什么, 等等;教学过程中会利用课中、课间、晚自习下班级时间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哪些问题没有掌握, 对教学方式方法有何要求, 等等, 目的就是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相应教学措施, 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我认为分层次教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上分层次。我根据“够用为度、注重实用”的原则, 将教学内容分为应知应会部分和理解提高部分, 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结合评价体系, 只要掌握了应知应会部分就可以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二是教学进度上分层次。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差异、理解能力差异、学习态度差异等的存在, 如果统一教学进度, 有可能基础很差的同学因跟不上而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 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又会因“吃不饱”而缺乏学习激情,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练习、作业完成情况与经常性的摸底实行不同进度教学。具体做法是,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课堂教学主进度, 进行统一教学;课堂练习时或课后对个别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对已掌握统一授课内容的学生加大练习难度或指导其超前学习。我通过教学实践, 发现这种教学尝试虽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也须臾不得闲暇, 但是能使绝大多数同学动起来,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班级学风建设有促进作用。

2. 注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工程实际

学生不喜欢学习建筑力学的原因之一是其理论性太强, 学生往往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在工程实际中的用处。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广举实例、密切联系实际的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力学并不深奥, 力学就是身边的科学, 力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 从而乐学。

3. 注意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 仿真模拟实验如仿真模拟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变化情况、纯弯曲梁变形情况等, 可以解决由于课时、实习设备等的限制一些力学实验无法进行的难题。

三、变革评价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因为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为此, 我从中职生特点出发, 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尝试从以下方面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1. 注重全程性

我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将本课程的评价方法公之于众:平时成绩占30%, 学习态度占20%, 期末成绩占50%。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学习态度的比重, 引导学生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 注重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考核方法的灵活性

在上述评价方法中, “平时成绩”从课堂练习、课上发言、课后作业、平时小测验、期中口试、期中笔试等方面综合评定得出;“学习态度”综合出勤统计、课堂遵守纪律情况 (上课有无睡觉、吵闹等违纪行为) 、尊敬师长、同学互帮互学情况等确定;“期末成绩”则根据期末口试和笔试成绩确定。

口试可以这样设计: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三周印发复习材料, 材料中的内容均为应知应会内容, 口试题目将从复习材料中随机抽取, 口试于笔试前一次课进行, 口试成绩将作为最终评价加减分的依据。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对那些希望在考试中通过作弊轻松过关的学生形成了一种督促, 使他们不得不重视考前复习, 对端正考风有一定促进作用, 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摸清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 使评价更公平、公正。

笔试采用“半开卷考试”形式。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使用“难点本”的习惯, 即让学生把学习难点问题、作业 (测验) 中出错部分归纳到难点本中, 平常经常翻看, 逐渐消化难点并争取“不二过”;考前复习阶段, 学生可以把自己归纳的重点、难点摘录到盖有学校教务科印章的备考纸上。备考纸是学生参加考试时唯一可以带人考场的参考资料, 交卷时随试卷一并上交, 作为评定最终成绩的参考依据。经过实践研究发现, 学生一般都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归纳, 认真备考;更关键的是这种考核形式使学生更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以及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避免了盲目的死记硬背, 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其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四、结语

新时期中职生的特点, 以及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改革, 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教师应紧跟时代脉搏, 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与中职教育教学理论, 积极探索、勤于实践,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摘要:中职学校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应依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 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整合, 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 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评价体系。

关键词:改革,教学,探讨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2

摘要: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与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培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班集体与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关键词:职业培训;合作能力;综合素质

21世纪即将来临,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在对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意义

(一)合作能力是人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

职业教育的对象,基本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人,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阶段。合作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合作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中。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总是乐于同别人交往,在与别人交往时充分表现出信任、友爱、尊重。对其所归属的正当集体总是关心爱护,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必要时能放弃个人的某种愿望以谋求集体的幸福。相反,那些人际关系恶劣,不具备与人合作能力的人,或者与集体格格不入,厌倦与人交往,没有友情,喜欢孤独;或者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与短处,或者无端地猜疑、憎恨和欺侮别人,或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社会公德,经常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或狂妄自大,目无法纪,一意孤行,甚至与社会规范相抵触,我行我素,这就削弱以至破坏了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严重的不健康心理,进而无法调节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给本人和他人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培养学生较强的合作能力,在适应社会的前提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与周围环境中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使自己在生活上、事业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在育人方面要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与人合作,与自然协调。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有效服务,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现在,适应未来。可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刻不容缓。合作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能尊重与关心别人。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与自卑、懦弱与蛮横、主观与盲从交错的复杂心理。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无法正常与人沟通,缺乏与人合作能力,处于被动无助的窘况之下。这对人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对人的意见、观点、做法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每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关心,更需要与人合作,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在与人相处时,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听取采纳合理建议,即使他人的意见不够正确,也不应横加指责,应学会用委婉的语气加以说服,使人易于接受,这正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3.学会忍耐、宽容、谦虚、礼让,这是做人的美德,在合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强合作能力的人,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加以赞赏;能了解他人的困难,并给予热情的帮助;能倾听他人的正确见解,并加以采纳;能做到襟怀坦白、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并具有崇高理想与信念,这是增强人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人际关系上,不计较个人恩怨,不考虑个人得失,团结他人,乐于助人。使他人在这种精神感召下,真诚相待,将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加深和发展下去,所以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作能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内外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专业能力只占成功诸因素的15%~20%,其余80%~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合作能力的高低。合作能力较强的人,能自然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使之加深与发展。培养、锻炼合作能力,不必刻意创造条件,只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能力在事业成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它作为一种在未来社会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探索、实践,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效果。提高合作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每个团体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使每个正常人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充满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竞争信念,也使整个杜会保持一种稳定、融洽的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其次,它能提高社会生活的效率。人们互相理解,协调一致,就能在一起工作时产生最佳配合,调节劳动态度,从而增进活动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个性。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广泛的接触,就能捕捉筛选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新信息,更新知识的贮存,改进思维方式,变革过时的陈旧观念,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开放,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客观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它不单是指导就业,更重要的是指导人生,因为它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充分认识自己,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增强合作能力,是职业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信息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活动除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外,师生间积极的感情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递质量;师生关系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学习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诱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师生

间相互尊重,情感融洽,心理相容,相互依赖,彼此真诚相待,就会在教育过程中起到强烈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行为上协调一致,就便于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的常识、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

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对个人的社会能力、应变能力、信息的捕捉能力和收集能力、及时做出相应对策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人交往时,不仅是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高科技产品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对人的自身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职业培训必须抓住时机,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从一点一滴入手,使学生养成勤勉、敬业、守纪、公正等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学会遵从集体,随和大度,会协调,善商量,培养乐于采纳别人的正确建议和适当纠正自己错误观点的能力,为在实践中锻炼合作能力奠定素质基础。

应使学生明白,人与人要合情合理地交往,每个人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欲望与行为限制在不妨碍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合理范围之内,在不断修正自身言行的过程中,从思想上、言行上完善自己,从学识上充实自己,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自己,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在与人相处中,就不会在他人的吹捧奉承面前忘乎所以,也不会因别人的贬低、歧视而自暴自弃,更不会因为别人的冷落拒绝而垂头丧气。尽可能使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趋近,就容易产生一种有利于双方关系积极发展的趋势。因此,应尽可能努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修养:

1.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真诚的称道,会给人带来愉悦,便于合作关系的建立。

2.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平息争论,促使对方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主动承认他或许错了,达成彼此谅解,保持继续合作。

3.能捕捉对方的不同态度。如果能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合作双方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所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

(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任务和计划,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风纪仪表、处世态度、合作能力、交际方式等等对学生都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教育意义。

职校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对社会、人生的了解还不深刻,对许多社会常识、社会组织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都缺乏体验,因此,他们需要了解社会,熟悉生活,向社会学习并最终服务于社会,为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用纯真的关爱浇灌学生的心田;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用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用诚恳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坦诚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在处理师生间、教师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各种关系时,应保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友好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间,从教学与管理的一点一滴处得到启发与收益,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

(四)创建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社会集体的生活和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能力的增强、热情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能逐渐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经常开展课外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在组织和参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和创造精神,在解决实际困难与复杂问题的实践中,体会集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激发与人合作的冲动与热情,使学生能主动通过与人合作,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个别教育外,还要通过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共同目标,挑选和培养班级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集体领导核心,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应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是现代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校园范围内让学生轮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们增加了与人相处、谋求合作的机会。此举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工作愿望和热情,增强了学生间建立合作关系的积极性,增长了才干,增添了自信,积累了与同学间相互交往与合作的经验。也使全体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实现集体共同目标作出贡献。关键还在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既符合大家期望,又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并在集体共同进步、相互促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 建筑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 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2;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2-01

引言

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能直接反应学生对相关建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体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就对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进行了探讨,为实践教学的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以期能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 明确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为了树立实践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为建筑行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如工程定位放线的能力、分项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验收的能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能力、组织现场施工的能力、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分析常见质量事故原因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如编制建筑工程招标和投标文件的能力、编制工程预决算和进行合同管理的能力、进行工程审计的能力等。依据这些建筑专业工作能力要求,中职建筑专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教学计划。当然,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与联系,调查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把握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严格依据社会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来制定相关的时间教学计划,并完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大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繁杂的理论教学,及时的更新教材,丰富实践内容,从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工程质量、分析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出发,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中职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工程测量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要求,丰富实操内容,及时的删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三、规划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中职建筑专业实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类型,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的实验室、施工模拟室、施工设备以及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以及施工演示区等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辅助以相应的施工项目多媒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整体的认知,对具体的施工方法、组织以及施工管理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建筑专业技能。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熟悉建筑行业工程项目一线施工环境,在实践学习中逐渐的完善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得中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不断的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

四、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率,所以,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研以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深入工程项目实践,接受建筑企业专业的技能培训,或者是聘请建筑行业有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学校开展专业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当然,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教师来充实中职建筑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企业教师与建筑专业专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坚强理论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的融合,为中职建筑专业培养出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五、完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作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准则,无论是对于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充分结合中职建筑专业的特点,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论文答辩、课题设计以及基础知识和工艺技能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引进社会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价机制,以全面的评定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平、公众、公开以及合法性,便于依据相关的实践教学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市场人才需求,全面的培养实用型建筑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战启芳. 谈精品智能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20.

[2]王晓冰.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学时代,2014,14:20.

[3]张云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2:79-81+270.

[4]徐秀维,刘晨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3,05:118-120.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4

一、明确实训课的教学目标

在授课之前事先树立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能增强教学效果,利于学生技能发展观的形成。

1. 专业能力目标

对于建筑专业的能力,应要求做到:1能制订有效的施工计划;2能有效对施工过程进行组织与协调;3拥有专业熟练的技能;4对工程结果的评定总结能力。

2. 职业精神目标

建筑行业作为一项难度大、强度高、环境多变的专业,在对作为将来从业人员的学生进行培育时,对其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除了需要有基本的团队协作与吃苦耐劳精神外,还必须拥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意识,才能保证施工快速安全地进行下去。

二、完善实训课教学方法

1. 有效利用现场情境教学

建筑专业的实训课程,是让学生将从书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真正知识的有效环节。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缺乏经验,并没有真正接触或体验过建筑行业,假如在此时对其灌输过多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失去积极性。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使用大量现场教学或者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内容,如利用实训课时间带学生参观社会上的施工场地,体验实地操作,或者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加强直观认知。

2. 师生间互动与合作

在具备了完善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实训课教学时能否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点,提出正确的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点。

由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过少,在刚刚接触建筑专业的知识时总会出现一知半解,难以全部消化理解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在此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中认为的难点疑惑:如在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为学生答疑,或者在课后深入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找出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与欠缺,对其引导指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3. 利用模型

在上文提到的实践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从直观主体上对建筑学有了了解;然而对于建筑的内部结构、材料类型尚存在很多疑问,而这些内容仅通过书面的知识来补全显得过于抽象,因此,可用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分析来弥补这一空缺。教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进行三维立体模型的制造。材料可用纸、木头、铁丝、陶土等,做出模型后教师对每位学生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模型来讲解构造与材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最为直观的认知,还培养了其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

4. 加强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才是培养职业能力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实训的先后顺序应依照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的带领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搭建建筑中最基本却最重要的脚手架为例:教师先根据此项目选好场地,提供所需资料与材料,再利用课堂时间先向学生具体展示工作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学生进行任务分配之后,开始讨论脚手架的材料并研究正确的搭建方法与工序,并做好记录。在进行真正的实地实验前,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拆解来分析正确搭法的原理与错误搭法的原因所在,避免材料的浪费。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应按照之前所讨论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安装,教师应在场指导,解决在实际操作时发现的新问题,同时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

在实践操作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应做好评价小结,总结每一组在操作时遇到的不同问题,针对每一个疑点进行讨论与答疑,并做出必要的引申讲解。

在建筑专业的实训教学中,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配合现场调研、情景模拟的方法辅助理解,以广大学生为主观能动对象,为建筑行业岗位提供真正优秀的人才。

摘要:在中职教育中,建筑专业作为一项较为艰苦困难的行业,培养高素质建筑技术与施工人员的实训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从中职建筑实训课的教学目标与方式两方面出发,具体探讨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教学。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5

【关键词】

建筑装饰 技能考核 构建 实施

【摘要】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构建适应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建立国家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

〔五)构建技能型实践性教学体系。

技能型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并实施。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教学方式,如:绘画训练、装饰技能设计、工程项目设计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工程室内效果图设计、施工图制作及装饰工程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建筑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装饰工程监理从业资格证等。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装饰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三大构成实训、装饰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等)和综合技能设计实训。同时在建筑装饰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均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仿真情境,边学边做,现场模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实训教师集中教学及个别指导相结合,经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办学目标。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   功利主义   形式主义    体验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02

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建设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熟记建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建筑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内业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材料检测实验员等技术及管理人才。

在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要灵活采用工学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拟实训、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而我省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建筑专业几乎均以参加吉林省对口升学高考为培养出路,侧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很少有针对毕业上岗就业的实践教学,有的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甚至连一块砖头、一根钢筋、一盆水泥都没有接触过,虽然应试题典背得滚瓜烂熟,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具备建筑专业素质。就算是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考取了高分进入了建筑类本科大学,但在工地的普通小工、大工面前仍然是一个“啥都不会的学童”。就算是让他砌一堵墙、盖一个小小的厕所恐怕都会令他茫然失措。

中职建筑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若脱离专业实践而仅纸上谈兵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中职建筑专业人才的。光会理论而不注重实践体验便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就好比《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虽然精通各门各派武学但却手无缚鸡之力。只有理论与实践融合,才能对理论知识深刻地理解、掌握、运用乃至创造。

提高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技能,现结合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我校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对如何提高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中职办学应摆脱“功利主义”思想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许多学校在素质教育上还是侧重应试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学校,仍然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业率的路上苦苦跋涉,似乎这两个比率才是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追求短期利益、表面辉煌,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管中窥豹的做法,而对于学生未来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却做得不够。也许很多人认为在中职学校就读三年,学校的职责就仅限于这三年,而对于后三年、后三十年甚至学生的一辈子却没有任何责任。其实,学校的办学观念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能力发展,不管在教育的哪个阶段都要服务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始终。因此,希望学校的领导、教师,甚至是学生及家长都要早日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不要把中职人才的标准仅仅定格在“考没考上大学”“找没找到工作”这两个狭义的“合格标准”上。

二、完善中职专业教学设施、设备,为开展实践体验创造教学基础

教学设施、设备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之一,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勉强能满足现今教学的需要,而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大力发展中职学校的政策,老百姓对中职学校的正确认识也随之提高,继之而生的便是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中职人才培养标准的提高,如果仅仅停留于现今的办学条件是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的。因此,中职学校应想法设法加强中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和拓展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以便学生能尝试正规的、全面的实践体验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快速适应现在及未来的施工现场需求。

三、中职专业教师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中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学生成长质量,现在,很多中职教师的头脑中还是停滞于一二十年前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素质状态,对于专业更新的知识较少涉猎,尤其是现在的中职学校近半数都在以升学为主攻方向,在专业课的落实上绝大多数教师是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来拼命地让学生背书本,仅以考试分数为胜利果实,至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留待其升入上级学府再重新塑造。如此的教学实力、如此的教学思想怎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岂不白白浪费了学生三年的中职时光?

当务之急,中职学校应调整学校的发展规划,依据师资状况,分批分重点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工地、工厂锻炼实习,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方案,给予专业教师一定的学习动力。也可借助校企合作桥梁,引进工厂、工地、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长期到校做技术指导,也可把学生课堂带入工厂、工地、企业中实地指导。时代呼唤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必须与时俱进,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来培养新时代的新建设者。

四、学生的顶岗实习不能走“形式主义”

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建筑专业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对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起很大的作用。虽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已经尝试了这种教学“2+1”模式,但从实际的操作效果看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带着“敷衍应对”思想,在顶岗实习中“偷奸耍滑”“拈轻怕重”,不认真完成规定性任务,而在期末之时却在评价单、考核表中靠着“人脉人情”而“精彩异常”。有的学生甚至只到实习单位 “瞎混”了几天,便把评价单、考核表填写完毕,接下来便在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虚耗时间。顶岗实习必须由学生脚踏实地地工作、兢兢业业地去尝试才能磨练岗位责任、提升职业素质,而现在如此“蒙混过关”,顶岗实习竟形同“娱乐假期”,教学目标大打折扣。

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工地,从学生到建设者,学生的成长必须施以有效的管理、监督、评价,虽然顶岗实习还不算就业,还不算融入社会,但却是一次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水平、熟悉职业特点、学以致用的宝贵机会,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学生只有适应了顶岗实习的要求、完成了顶岗实习的任务,才能更好地向职业人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角色转换,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制定务实有效的操作方案,辅以严肃认真的管理、监督、评价,端正学校教师、学生、实习单位等有关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认识,合力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成果。让学生处在一个时时有人管、时时有事做、事事乐于做、事事做得好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五、为建筑专业学生创造校内外实践锻炼的机会

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实践中才能得到体验、丰富、完善和发展。中职专业教师的授课模式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就算在学校内外实践设施、设备、场所等不完备的情况下,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为建筑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比如校园内若有简单的砌墙、花坛维修等项目,不如就把这项工程交给建筑专业的师生。借此机会,学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了解到的建筑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创造,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能真实地体验到一砖一瓦、钢筋绑扎、混凝土配合比等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用方便筷子当钢筋,用土块儿、石头子、碎木块儿当建筑材料,用塑料片当玻璃,用胶水当混凝土……利用现有条件仿制各种世界知名建筑物,就算做得不伦不类、“画虎像猫”,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也能锤炼学生心性、增长建筑专业知识,且能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暑假之机,组织建筑专业学生走出家门,到建筑工地上去大开眼界,加强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行业进行思考感悟,坚定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不可“纸上谈兵”,中职学校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新的形式和要求,积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兼收并蓄、摸索改革方案,千方百计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效率。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7

1.关于背景

1.1教学对象分析。

建筑装饰这个专业, 本身就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 一个是社会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 另外一个是内容庞杂, 包罗万象, 专业跨度性很大, 涉及知识范围很广。 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不佳, 录取的学生存在基础较差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专业本身并没有什么了解, 甚至存在这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会画画就能应付这个专业。 中职学生较低的学习基础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装饰类专业建筑构造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2关于就业。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设计师助理、施工图绘图员等。 在已经毕业的学生中, 掌握有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学生往往可以从绘图员开始, 慢慢成长为设计师。 构造及施工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吃苦、热爱现场的学生, 从施工员等岗位开始, 慢慢成长, 最后成为项目经理。

但是从学校得到的一些反馈情况看, 有些学生专业知识相当缺乏, 除了会熟练使用计算机之外, 对其他的如建筑流程等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 只能单纯地模仿操作, 不具备图绘制可实施性施工图的能力; 有些学生对施工材料没有足够的认识, 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 因此, 不得不将工地现场当做又一个学校, 从头开始, 重新学起。 这就要求学校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2、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考察的过程当中, 笔者发现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此提出, 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2.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根据笔者的考察分析, 建筑装饰专业的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有限, 在空间推理分析等方面存在问题, 而且他们不是很喜欢, 或者说很少主动思考。 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 他们对此没有具体的认知, 容易对陌生的专业课产生畏难心理。 教学实践发现, 如果学生对课程难度感到不适应, 那么就会产生讨厌学习的情绪。 更有甚者, 甚至会产生放弃的想法。 但是, 建筑构造课程是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的基础不牢, 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他的很多专业的学习都会产生问题, 包括装饰构造、室内设计、装饰施工等课程。

2.2不能活学活用, 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

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其他课程的学习。 但实际情况是, 学生不具备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其他课程的能力, 无法与设计课的学习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 不能活用的知识, 不能在后续课程中发挥作用。 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 笔者发现, 学生并没有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很多学生的设计并没有体现出专业性, 而是随意而为, 没有章法。 设计最后竟然是被随意画出来的, 而不是思考之后设计出来的。

3、关于教学的想法

因为建筑构造课程拥有很强的实践性, 所以为了教学的成功, 就需要经常让学生实践。 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此专业的学生, 在毕业之后, 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大多是建筑装饰等相关单位的基层工作, 更强调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 设计创新的能力是职业后期需要关注的重点。 为此, 我们需要思考, 究竟什么样的中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3.1要让学生对这个专业产生兴趣。

3.1.1教学要倾向于形象化, 多启发学生。 中职教育建筑装饰专业学生一般空间形象推导能力差, 无法满足建筑构造学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 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仅使用教材有限的三维形象图及工程剖面图、大样图的话, 为数不少的学生无法树立形象, 就会因学习内容太过枯燥, 产生厌学的情绪。 先让学生熟悉现实建筑工程中各部件的构造原理, 在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画出二维工程图纸。 教师应该在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后, 指导学生对相同类型的建筑构造进行思考, 并且是多角度的思考。

3.1.2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作为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共同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的程度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知识, 才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因此,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深入浅出, 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学习下去。 教师在进行有关的教学工作的时候,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比如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 互相学习, 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己讨论、解决问题, 这样就可以使得课堂更生动和有趣。 此外, 一些章节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些小结测验可以采用开卷形式, 学生如果在章节测试汇总取得较高的成绩会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这对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非常有利, 没有超过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范围。

3.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构造知识方面。

建筑构造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就是应用性, 这个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建筑构造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变化发展的, 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它的构造方法会越来越先进和科学。 教师如果只传授给学生关于各部位的基本构造原理, 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建筑各部位构造变化时, 学生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所以笔者认为在构造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就是说,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的能力都应该得到培养, 但是这一环节是包括在学生学习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时候的。 在此, 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即在进行知识的传授的时候, 要通过举例子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教导。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并且可以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除此之外,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导的时候, 要尽量使用单体项目教学法, 少使用项目教学法, 所谓单体项目教学法, 就是利用对各部位小的单项项目的构造作业进行反复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而不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4.结语

建筑构造作为一项专业基础课, 其对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 它的学习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展开。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课程的兴趣, 树立信心。 只有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理解了,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要培养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设计中重技术、重细节、重建造的设计观念不要一味只是重艺术忽略技术的重要性。 只有将这种观念贯穿装饰专业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 学生才能成为全面的职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唐小翠, 刘玄启.关于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6) .

[4]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

[5]伦洪山, 梁辉.“教、学、做”统一的“工地学校”[J].中国培训, 2013 (5) .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中职建筑,手工制图,建筑CAD制图,教学融合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建筑工程建设需要, 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工学结合、必需、够用、实用"的课程教学理念不断被广大教师理解接受。而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找准中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增强学生的实训的有效性, 强调与前后相关知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提高与企业单位的紧密联系度, 最终实现学生的所学即所用, 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职业岗位工作需要。

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的两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培养学生绘图与读图的能力, 并通过实践, 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并具备计算机辅助绘图的能力。手工制图是学习建筑CAD制图的基础、是学习好建筑CAD制图的前提条件。

一、“手工制图”涵盖的内容

(一) 制图的基本知识。绘图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图纸幅面及规格;线型及画法, 数字及字母的美术字;几何制图方法。

(二) 投影基本知识。投影方法分类、特性;正投影图中三视图的体系的建立及形成投影的对应关系;基本形体的投影图。

(三) 点和直线的投影。

(四) 平面图。

(五) 曲面图。

(六) 立体的投影与直线、平面与主体相交。

(七) 两立体相交。

(八) 轴测投影图。

(九) 视图、剖面图、断面图。

(十) 房屋建筑制图, 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

“手工制图”渗透到建筑工程制图领域, 对于刚接触“手工制图”的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 包含很多建筑制图的基础知识, 解决建筑方面的表达语言, 以及空间想象力。

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 这两门课程是独立开设的, 这种分离存在很多弊端, 两门相关联的课程单独授课, 导致内容重复、课时增加、教学效果差。将两门课有效整合, 合二为一, 进行一体化教学, 精简内容, 压缩课时, 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效结合, 为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制图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手工制图是一门比较抽象、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基本投影及作图等有关作图原理知识的难度很大, 学生对识图感到吃力, 单纯的讲授, 不但教师不易讲授, 学生也感觉枯燥, 课堂内容也难以消化吸收, 更不用说融会贯通和应用。同时建筑CAD制图并不能脱离基本投影原理、表达方式、国家相关的制图标准而独立进行, 在建筑CAD制图教学中,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二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手工制图是学习计算机绘图的基石, 计算机绘图是学习、绘制工程图的利器。若将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两门课进行有效融合, 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利于内容的衔接,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绘制建筑图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有利于加强手工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而培养出真正满足现代建筑制图行业实际需求的学生。

三、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一体化教学的设计及实施建议

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一体化教学采用融合式, 即将手工制图和建筑结构CAD制图整合成一门课, 以各个知识点为模块进行设计, 同时进行建筑制图和建筑结构CAD制图的学习, 将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有效融入建筑制图的教学中, 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 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 两者兼顾, 做到以手工制图为基础, 以建筑结构CAD制图为辅助的最佳组合,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 将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对原有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分为以下八大模块:国家标准;CAD基础知识和几何作图;点、线、面投影及三视图;基本体投影及简单图形创建;轴测图基本知识;组合体识图绘图及尺寸标注;专业建筑工程图样;综合训练。 (2) 在教学手段上, 利用多媒体授课和CAD软件、天正建筑软件授课相结合, 把两门课的内容按照知识点模块穿插结合。

四、建筑CAD制图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考核是终结性知识考核, 一张试卷定成绩, 不能真正体现学生识图与绘图能力。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的结合教学还要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实行改革, 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均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 为实现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 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实现德育考核、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

1.德育考核。课程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德育的考核以平时考核为主要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出勤考核、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互评等内容体现。学生在学习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的过程中体会到建筑工程设计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需要刻苦学习的精神, 而科学、缜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靠平时积累。德育考核在综合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提高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

2.理论考核。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制图基本理论知识、空间概念、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符号、线型、尺寸标注、各种图的投影原理, 建筑CAD基本知识、CAD文件操作、基本绘图的命令与编辑命令的功能等, 实行教考分离, 采用笔试与上机闭卷考试。

3.技能考核。技能考核由形成性实践考核和终结性实践考核两部分组成。主要由学生手工绘制建筑图作业成绩、综合实训周识图与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绘制建筑施工图成果, 加上期末上机考核CAD制图操作成绩三部分组成。使用徒手、仪器、计算机三种工具专业绘制建筑施工图, 并以识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作为考核学生绘图技能的重点。适应建筑行业对学生快速表达设计意图、理解工程图纸和使用现代化绘图软件绘制建筑图的目的。

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制图内容是当今建筑制图发展的趋势, 将《建筑CAD制图》融入《手工制图》中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结合正确的制图理论、制图标准, 掌握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软件高效快速绘制出建筑工程施工图技能, 手工制图与建筑CAD制图结合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上将计算机绘图软件全面融入建筑制图相关内容中, 贯穿课程的全过程, 与尺规仪器绘图并轨进行, 从而达到手工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三种手段并用, 使培养出的学生真正达到建筑设计员的水平, 实现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结合课程的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付蓓.对《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课程相结合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1 7) :108.

[2]李红群.AUTO CAD与建筑制图组合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 2) :168.

[3]任新花, 任家骏.高职建筑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 2007 (4) :24~25.

[4]周浩.高职院校《建筑制图》与《AutoCAD》课程结合教学的探讨.

[5]于坤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机械制图》.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9

1.1 对教学内容要做必要的删减

中职数学是以普高数学为蓝本而编排的, 而普高数学主要是为大学各各专业做基础而设计安排, 中职学生很大部分都不会进入大专或者大学。不少内容对于中职学生要求太高, 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 内容过多也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必须删除繁杂的运算与人为的技巧, 必须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 要适度加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应用意识, 适度加强计算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1.2 结合专业需要, 对教学侧重点合理安排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既要精选最基本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内容, 体现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又要增加实际应用、问题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 并结合建筑专业的特征, 对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基础部分各单元知识既要把握其逻辑顺序, 又要做到与拓展部分各单元知识的联系与衔接。拓展部分专题要考虑把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内容中, 并注意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 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 三角函数要作为教学的重点, 因为三角函数会运用到建筑测量和建筑力学的计算, 所以必须掌握基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当然这个计算也要结合计算机软件或是计算器的运用。

再比如《空间几何体》这章节, 建筑专业学生需要重点掌握, 因为建筑专业必须学习建筑制图与识图, 所以在学习基础科目数学的时候就将教会大家识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在学习工程计量与计价科目的时候需要运用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所以该内容需要着重讲解。对于上述内容要着重测评学生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时需对建筑专业学习可能遇见的各种立体图形的分析都要讲解到位, 练习内容要着重实际实例, 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增加。

1.3 对大中专内容的合理调整

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在中专、大专教材上都有涉及, 教材的安排也是学生学完大中专教程, 再参加工作, 而现实情况是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很大一部分毕业之后就直接就业, 参加工作, 很少会继续大专的学习。那么, 从内容上就需要教师根据专业需求进行调整。

导数是高等数学的内容, 教材安排是在大专学习, 而建筑专业学生需要利用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实际问题。[1]在建筑工程里, 时常会遇到求“承载能力最大”“用料最少”“面积最大”“体积或者容积最大”的问题, 这类问题在数学上可归结为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通常都需要用到函数求导而得。

例如:建筑工地上要把横截面直径为d的圆木加工成矩形的木材, 用作水平横梁, 试问:怎样加工才能使横梁的承载力最大? (由材料学知, 矩形截面横梁弯曲的能力与横梁抗弯曲截面模量ω=1/6bh2。成正比, 其中b为矩形横截面底宽, h为梁高) 这种问题需要列函数关系转化成最值问题, 然后求驻点解决[1]。

2 发挥引导作用, 抓好学法指导

由于受社会重视程度、传统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职业学校普遍成为中学生的“次选”, 造成职高生源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普遍较差, 有的学生初中数学成绩只有几十分, 甚至十几分、几分。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清, 学习动力不足, 中职教师普遍感到数学难教, 而学生感到数学难学, 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完全放弃数学的现象。因此, 加强学生学习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抓好职高数学教学的前提条件。

2.1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调查发现许多职高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技术就行了, 这种思想认识必然导致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 普遍缺乏内在学习动力。所以, 解决好学生对待文化课学习态度问题,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成为职高数学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思想的疏导, 在活动课上开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演讲活动, 通过讨论、分析, 使学生明确学好数学知识是学好专业技能的需要, 是个人成才的需要, 是不断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努力适应竞争社会的需要, 从而自发的把过去认为教师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 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结合专业需要, 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是使学生迈入知识殿堂、丰富自身各种能力的通行证, 古人云:“学贵有方”。数学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数学既是基础学科, 是很多建筑专业必修课的辅助学科, 又能训练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的,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对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正所谓,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明确讲究学法的重要意义, 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渗透初步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 从平时的做好数学笔记、注重错题的分析、试题归类、知识点联系等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10

中职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 对事物的认知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1 中职学校学生特点

在对哈尔滨市医药工程学校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 总结出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如下:

( 1) 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强

( 2) 思想活跃, 但学习兴趣不高。

(3) 价值观念多元化, 理想信念淡化。

(4) 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

( 5) 自我意识强, 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 6) 学生基础薄弱, 自信心不足, 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

2 钢结构在我国的历史及发展方向

钢结构是当今社会建筑物和构筑物中较为普遍的结构形式。我国使用铁为主要材料作为承重结构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46 ~ 前219 年, 劳动人民就已经学会用铁这种材料在建筑中承重, 而西方国家从17 世纪才开始采用这种材料。在我国, 善良智慧的先人最初就利用铁链来修建悬桥, 著名的贵州的盘江桥和云南的元江桥等都是我国铁体承重结构的典型代表。虽然我国在铁结构方面的成就较早, 但是受2000 多年封建制度的禁锢, 科技并未得到长足的发展, 截至19 世纪末, 我国才着手发展钢结构。建国初期, 钢结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质与量上远超过去。在制造、施工和安装等方面水平都提升了, 中国人民能够设计和施工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目前已建造许多大规模、大跨度的钢结构高层建筑及道路桥梁等, 如我国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首都体育馆 ( 鸟巢) 的钢网架等。

由于钢结构具有重量轻、塑性韧性好等优点, 现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 如轻钢结构的楼面由组合梁或钢架、连接件、支撑等组成, 这类楼面可承受的荷载是316 ~ 365 千克/平方米。轻钢结构大幅度减轻了结构的自重, 重量仅为普通混凝土楼板结构的1 /4 到1 /6, 但结构高度比普通混凝土板高100 ~ 120 毫米。2001 年以后, 我国出台了钢结构建筑方面的相关规定, 这使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生产有了很大的进展, 进而加大了我国钢结构的应用范围。与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相比, 钢结构所具备的特点使其在建筑应用上具有特殊的优势。近期, 我国将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由此可见, 钢结构建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要求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牢固掌握专业技能, 为我国钢结构工程的发展贡献力量。

3 教学策略及教学措施

3. 1 引工程实例入课堂

工程实例是使工科类课程教学充满活力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课堂的案例教学过程中, 引入案例, 能够直观展现教学内容, 将理论联系实际, 让枯燥的书本理论生动起来。一定数量的工程实例能进一步诠释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介绍最新的钢结构实际工程图片及最新的各类钢结构建筑,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在后续开展教学阶段, 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例教学相结合。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及时更新知识的好习惯。

在引入典型工程实例的同时, 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工程事故分析。在事故分析中论证理论研究, 在典型事故发生原因的剖析中, 利用力学的手段, 将剖析的结果带入课堂教学, 可以较大程度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2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载体, 向学生直观展现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可以直观、标准地向学生展现授课信息, 能节省时间, 是当前我们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在钢结构这门课程中要适度运用, 原因是在钢结构的教学中涉及很多力学分析的内容, 这一内容运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更好。

在授课过程中, 钢结构构件的设计过程和钢结构发展简介等内容用多媒体演示效果较好, 因为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大量的知识内容, 所以, 在上课过程中需要展现丰富多彩的工程实例图片和工程实况录像。在施工焊缝的工艺流程内容中运用丰富的直观图片、动画演示以及实际工程录像资料,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临现场, 这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这种授课方式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对构件的力学分析内容中,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讲解, 让学生分层次地掌握课堂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 学生逐步了解基本构件的受力情况, 从外力到内力, 最终决定结构的稳定性。这种逐步深入、环环相扣的讲解, 可以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 增强学生学习的逻辑性,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3. 3将钢结构专业设计软件的实用内容介绍给学生

目前专业的设计和绘图软件已经普遍应用于我国的钢结构行业, 然而校园里的学生接触不到这类软件, 一旦学生离校, 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适应, 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挑选当前国内最实用的最常用的钢结构设计软件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初步了解钢结构设计软件, 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3. 4 通过认识实习观摩校园及周边的建筑物

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 笔者特意增加了钢结构认识实习的教学环节, 能极大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通过观察学习, 可以将书本内容进行扩充, 带给学生最直观的认识。对于这部分的内容, 学生的热情很高, 效果极佳。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兼顾学生文化水平与理解程度, 在教学内容较难理解时, 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加大课堂讨论的分量, 让他们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让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尽量坐在教室前排, 以督促和关照他们更好地学习。将学生划分为小组, 以小组合作方式,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训练中, 关注学生的作业,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

4 结语

几年来, 在《钢结构》课程的教学探索中, 笔者秉承“够用为主, 注重实用”的原则, 为本校的教学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得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普通高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05, 17 (3) :223-256.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建筑;教学资源;教学观念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需要以较高素养的人才作为支撑。中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职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与应用不仅符合现代教学的先进理念,也将知识以图片、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展现,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来看,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也为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现状

1.教学资源不完善影响教学实用性的发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也被广泛地运用。而与之相对应,社会对建筑专业的职业教学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职建筑专业的课程教材一直未进行更新,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的建筑理念来指导新时期的建筑实践,学生很难对当代的建筑行业产生深刻客观的理解,也很难形成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架构。同时,由于建筑专业教学的特点之一便是实践性,需要有系统的实验操作进行辅助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反观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基本的实验设施及实训基地都很难得到满足,教学的实用性被大大削弱。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相对落后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为课堂核心的思想依然存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极为普遍。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多围绕建筑理论知识展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很难进行实践,交互式学习更无从体现。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同时,中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师一方面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但是,由于资质与薪酬水平相挂钩,很多建筑专业的教师都为了拿证而拿证,实践性知识、专业性技能较为欠缺,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教学

1.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能够将原本枯燥抽象的建筑理论知识具象化,在提升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提升学习效果。除此之外,以教师板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案例教学为补充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并适当地拓展一些必要的教学内容。

2.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首先,当前,很多建筑专业统编教材知识点都已过时,要培养新时期的建筑专业人才就需要对传统理论教学进行压缩,并选取符合社会需求的热点、重点建筑知识进行补充。中职学校间也应该进行资源共享,学生能够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资源,最终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鉴于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提升自己的技术操作水平,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最后,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站,分享优秀的多媒体建筑专业教学资料,让教师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3.加强学校、专业教师、建筑行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加强学校、专业教师与建筑行业之间的联系是新时期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高素质建筑人才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学校要对建筑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其能够切身感受到建筑行业的新发展,并将其融入建筑专业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建筑材料这一章节时,教师通过对建筑材料市场的实地考察,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为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资料。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注重人才的引入,聘请建筑行业中具有较强理论知识、较高操作水平的行业人才进行教学,在提升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的基础上,使建筑专业教学更具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建筑专业涉及多个学科,与多个领域联系紧密。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需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是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能发挥出良好的效用,理应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

参考文献:

赵崇晖.模拟教学法在中职学校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中职教学建筑专业 篇12

关键词:中职体育,建筑工民建专业,教学内容重组

新一轮的中职教学改革已经实施,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全民体育精神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 人们对职业健康的认识同时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门化重组, 通过打造中职体育健康课的专业性来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促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本文就以多年来所任教的建筑专业工民建班为例, 对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重组, 即如何与建筑工民建专业更好地结合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中职专门化体育教学内容重组的背景

1. 普高式的体育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中职教育的需求

中职体育教学内容是在普高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革的, 根据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 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普高体育教学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变化。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学生在校期间普高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 中职是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 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 又要完成各种专业必需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备技能的教学, 在一点就和普高体育教学有很大不同。另外, 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普高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基本都能升入高等院校就读, 而绝大多数的中职类学生通过三年的中职学校学习, 直接面对的是就业, 以后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机会基本结束。所以中职学校的办学性质、教学任务和毕业导向决定了中职体育教学必须不同于普高体育教学, 照搬普高体育教学模式是不合时宜的。

2. 中职学校的男女生比例不同

中职学校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 如本文中为例的建筑工民建专业班, 全班41人全为男生, 无一女生, 本人所执教的七个班级, 男女生比例均严重失调, 没有一个班级的男女生比例是大致平衡的, 而普高基本上男女生比例是基本平衡的。所以中职体育教学就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设定和男女生比例差异来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

3. 中职体育教学要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落后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特别是中职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一毕业就要走上工作岗位, 学校体育教学有可能是他们一生中经受的最后系统教育过程。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运动习惯的形成及运动思维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他们终身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中职体育教学是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到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上来, 培养出的学生要懂得如何去面对和适应社会, 从而与终身体育接轨, 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建筑工民建专业体育教学的特点

1. 建筑工民建专业班级的构成特点

建筑工民建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 文化基础不好, 学习较困难,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很多学生因为在初中时大多属于“差生”, 常被老师、同学看不起, 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心理, 人生态度比较消极, 又因为绝大多数是男生, 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 但同时天性调皮好动, 纪律上比较松懈, 因此, 建筑专业学生在教学管理上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 建筑工民建专业学生的专门体能需求特点

建筑专业的从业人员经常从事一些耗费体力的工作, 在工作时消耗体力较大, 能量和耗氧量也大大增加, 呼吸和循环功能加强。因此, 该类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加强上下肢力量和速度耐力素质, 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要始终保持体力充沛, 精神饱满, 情绪稳定, 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高度适应能力和抗疲劳能力。所以增强体育运动既能提高健康, 又有助于提高工作表现, 陶冶情操以及提高安全, 使得那些精力充沛、热情积极的人就有更多机会在工作上得以表现从而得到晋升

三、中职建筑工民建专业体育教学内容的重组

中职建筑工民建专业体育教学内容重组既要有效结合职业背景, 又要紧靠体育学科的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内容重组的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身体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双重提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学科理论与实践功底, 更需要掌握不同专业的岗位特点和职业定位。本人在设计工民建专业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其专业特点, 大胆转换学生的学习身份, 适当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 精心布置新颖的教学环境, 从学生所在专业角度拓展出相应的练习情境。

1. 建筑工民建专业体育教学内容重组的原则

(1) 适应性:针对专业特点将原教学大纲的内容做适当的删减, 增加适应工民建专业特点的练习内容。

(2) 职业性: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符合专业特点, 又能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3) 科学性: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的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4) 趣味性:结合建筑专业特点采取各种新颖的、能吸引学生的练习手段, 把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 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

2. 建筑工民建专业学生体育学科课堂活动内容纵向重组

体育教师为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工民建专业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纵向重组, 争取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并在教学模块、目标达成上突出专业特色。以下是两张重组前后的高一年级 (上) 体育课教学内容安排表, 在重组后的必修模块中就根据工民建专业特点重点加强了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方面的练习, 在选修模块中则通过增加球类练习课时来重点提高上下肢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 建筑专业学生体育学科课堂活动内容横向重组

在对身体有所要求的工作中, 如建筑行业, 工作越繁重, 职业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就越紧密。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的身体素质与能力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1) 力量素质:建筑行业大多都是铁、钢、砖块等比较重的材料, 对从业人员的力量素质有较高要求。 (2) 速度耐力素质:建筑产业速度就是效率, 这里的速度如建造房子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就要加快建造的速度, 体能上就需要较强的速度耐力素质。为了加强建筑专业学生的这些身体素质, 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横向重组, 以下就是这两种重点身体素质练习的横向重组表和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一:力量素质课的设计中结合一副100公斤杠铃从散件到完整的装配,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要求两位学生又快又好地共同配合组装一副100公斤的杠铃散件, 这样不但能达到体育教学中对力量素质练习的要求, 又能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学习的兴趣, 体现了建筑专业特点。

教学实例二:教师以在某建筑公司实习为情境创设, 给学生下达任务, 让他们以搬砖 (哑铃代替) 接力100米为内容, 分小组进行竞赛来练习速度耐力素质, 同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练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 要求学生在练习时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实践, 发挥想象力积极融入已学内容, 这样就对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中职建筑专业体育教学内容重组的实效

通过对中职体育教学与建筑专业结合的内容重组, 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建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积极、显著的变化。

经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体育健康课教学, 工民建专业学生将来走上岗位更容易适应所从事的工作环境, 学生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并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肯于吃苦、做人踏实、敢于创新、适应性强、更受用人单位的喜爱。

五、结论与建议

总之, 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中需要大胆地进行尝试、优化与选择, 进行有益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毕业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技能型人才, 其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他们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 中职体育教学必须走一条适合学生专业需要, 能为学生未来职业服务的路子, 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教学中既能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 又能对专业学习有所帮助。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开展体育教学, 使体育教学能融入专业中, 这是职业教育的需要, 也是职业学校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彤.浅谈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 53 (10) .

[2]唐朝辉.浅析学校体育锻炼与自信心的培养.中华现代教育, 2009-05 (4) .

上一篇:Poisson下一篇:内容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