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2024-06-06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精选12篇)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1

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 我国建筑业发展日趋国际化, 国内的大型建筑企业不断向国外拓展业务, 国外建筑公司也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从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调查的情况来看, 建筑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和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企业, 需要既熟悉国际工程业务、掌握建筑工程技术, 同时又精通英语的全方位人才。然而,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实施工学交替的办学特点, 英语课时被大量缩减, 公共英语课程逐渐被边缘化, 英语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冲击。面对这一矛盾, 如何深化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并且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良好对接, 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一、建筑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英语应用能力是指把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建筑工作中的能力。所谓学好英语, 总体要求学生做到对英语能听懂、能交流、能阅读、能写作、能翻译。审视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发现部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差, 听不懂, 张不开嘴, 以至不能与英语教师交流。更没有运用英语查阅资料的能力, 根本无法满足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培养和训练建筑类人才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懂专业并能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 以满足国际承包工程和建筑市场国际化的需要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首先要了解需求, 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类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保证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劳动力, 因此, 从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这三方面展开需求调查及分析。绝大多数的建筑企业认为阅读能力最重要, 并且建筑企业都认为高职院建筑类专业的英语课程要围绕该专业的目标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来开设, 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在英语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学生的英语技能尤其是听说技能得到提高的情况下, 他们对英语教学的满意度却很低。究其原因, 还是学不致用, 岗位针对性低, 涉及到实际工作的还要在工作中从头学起。高职建筑类专业在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而且起点差异很大, 这给高职ESP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也看到他们已意识到英语技能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根据职业需求需要强化的英语技能,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的英语基础之上, 通过教学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需求,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的职业针对性。通过以上分析, 明确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突出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有利于探索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

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

(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 实施分类分级教学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面向全国各个省市招生, 所以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就连同班的学生, 英语水平也不一样。这给教师授课出了难题, 教授的东西有点难度的话, 成绩差的学生完全听不懂;教授的太简单, 英语程度好的学生觉得什么都没学到。真是众口难调, 教学进度的快慢也很难把握。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应以职业趋向为主, 先分类后分级。即按照学生的专业和目标岗位群对英语技能的要求把学生分类, 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岗位应该是建筑企业施工一线的技术工人, 这类岗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听说技能要求较低, 但对国外施工工艺信息的检索和对英语材料的阅读翻译有较高要求, 类似的专业还有道路与桥梁建设等。这样就可以按照职业需求把这些专业的学生分成一类, 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英文信息检索和阅读翻译能力, 然后再按照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分级, 在基础较好的班级开设ESP教学, 这样就达到了“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的双重效果。

(二) 以职业为导向学用结合, 构建英语实用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职业导向性的实现, 教学内容是关键, 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的切入点。但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是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综合英语, 绝大多数英语教学内容侧重于文化、社交方面的题材, 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 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 词汇基本上是通用词, 很少涉及到专业词汇。建筑类英语教学也是如此, 没有从专业和目标岗位群的角度去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导向性和实用性。高职高专院校建筑专业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和学院实际, 精选出适合建筑行业的教学内容, 例如建筑施工、建筑装饰、建筑测量与预算等实用的知识点, 再根据目标岗位需求特征, 进行语言加工, 整合成具有行业特征的技能模块, 用作听说读写教学的素材。最好根据自己学院的特色和实际情况撰写适合学院的校本教材, 从而形成以“职业导向性技能培养”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相对普通本科生薄弱,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自律性相对较差。为了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建立在行业情境中进行英语教学, 这样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三)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世界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认为, 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体系, 学习语言决不是单纯模仿、记忆的过程, 而是创造性活用的过程。发现和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则主要指导学生发现, 并提供创造性活动情景和机会。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已经从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转换, 抛弃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所以普遍来说, 高职高专学生缺少的是学习外语所必需的语境, 学外语只能依靠老师课堂教学, 因此, 老师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否学好外语的关键。具体来说, 就是老师必须上好每一节课, 使学生每节课都能学到东西, 每节课都不虚度, 学有所获。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水平, 应该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手段, 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前提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英语的学时较少, 学生又缺少英语语境, 因此, 教师要“精讲”, 组织好学生演练所学的内容, 模拟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采用任务方式把一个语言场景设计成一个情景,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信函写作、项目洽谈、说明书翻译、工程索赔等任务。并把每个具体的情景完成情况做成案例, 合理评价, 分析原因, 教师对欠缺的地方提出意见及建议。通过成功与失败的鲜明对比, 达到职业导向性的教育目的。教师可通过短信、电子邮件、QQ等通讯方式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多媒体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以用人单位 (建筑企业) 与毕业生及在校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为依据, 科学和实用地确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及任务, 有针对性地探索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做到行之有效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达到提高建筑类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终极目标。总之, 提高建筑类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广大教师持之以恒地做很多工作, 需要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相互交流, 持续探索, 持续提高, 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EB/OL].中国外语网.2002-4

[3]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5]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2

1社会对建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建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是建筑大省,南通及其它苏中地区建筑业较发达,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在江苏建筑行业中,有700多万从业人员,但70-80%都是初、中级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建筑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已成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级人才尤为紧缺,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人才备受欢迎,并且这一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江苏省每年基建投入数百亿,所需要的各类建筑“蓝领”技能型人才至少达2万人以上。建筑业的发展优势,催生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需求,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职专业提供了契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也是高职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时间早,专业基础建设稳固,师资配置合理,专业现状良好。

2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施工员岗位,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得现场施工技术、能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检查验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

3.1制定“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我校修正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合作方式―――采取“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平台+模块”的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缺少大型施工工地、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安排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到施工项目扮演施工员、质检员或助理身份,教师也必须在工地现场参与管理,与项目经理配合指导现场教学,记入考勤;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有毕业证、施工员或质检员职业岗位证书。企业把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列入项目经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并规定所有接收学生实训的工地具有现场教室。学生经过校内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作,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施工工地上,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不但在教室、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地上课、训练,而且在工地上课,使做、学、教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派到工地的老师也参与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任务,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3.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建工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缺少施工现场施工经验,学院近年来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项目中参与项目管理,对获得注册建造师的教师给予奖励,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80%为双师型教师;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专门选派10名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5名能工巧匠或高级技师作为校内工种实训时的现场培训技师,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及抹灰工)。

3.3改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近五年学院新建建工专业校内实验室2个,改建3个校内实训室,已形成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及建筑测量、校内施工类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8个,其中由南京建工集团提供的不少于3万m2的工程项目,视每年的项目情形不断更新,学生直接参与建设工作,在真正的施工环境中培养学生施工的综合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校内建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区,满足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改善原有实验实训条件,使之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操作技能的需要,确保学生都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为社会提供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仿真走向真实,从校内实训室走向校外建设工地的方法。

3.4对课程体系重新整合

根据学院“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的.总要求,并考虑企业需求,以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是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两个方向。两个平台,一个是学院公共课平台,一个是系专业基础课平台。这两个课程平台中前者用于实现“厚基础”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后者用于保证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两个方向,一个是专业必修方向,用于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现,一个是专业选修方向,该方向设置多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扩展和提升空间。课程体系实施时,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把获得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证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积极合作,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3]。根据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多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增加证书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强化实训环节,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满足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了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完善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同时,5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编写1门校级精品教材。

3.5阶段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综合实训室进行,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相关项目初步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如砌筑、钢筋下料、架子工等;第二阶段是岗位技能训练,在真正的工地建造真正的建筑物,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学习、工作及生活均在工地,专业教师在工地上授课,使做、学、教合为一体,锻炼学生掌握施工技术的能力,如主体工程施工教学中施工项目的实施;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在第五学期的周六周日和第六学期,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全面强化掌握施工技术,锻炼其施工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给定,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训合格证书”。三个阶段的实训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编制的实习实训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

3.6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重点是:(1)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2)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考核办法;(3)毕业顶岗实习考核不合格者,推迟其毕业时间;(4)校系两级督导监督教学质量;(5)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情况、职称晋升、企业满意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跟踪。(6)麦克思报告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年学校都定期反馈麦克思报告对本校19个高职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调查并及时反馈到系、教研室,便于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办学成效。学生掌握各种岗位技能。同时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7社会服务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外有偿服务,与建筑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提供技术支持,扩大社会知名度,学院设有两个专门研究所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等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成果不断显现、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省级课题有6项通过鉴定验收。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近3届我校高职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形成报告;报告显示在全院19个高职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下列5个指标中均排前三位:薪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专业对口情况、对学院开设课程满意度。

4结语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构知识库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88-03

当前,各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同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背景决定了学院紧密联系着建筑类行业的第一线。海量的工程资料、最新的行业规范、有效的配比算法、丰富的施工心得等无法估量的资源源源不断产生,若不能有效地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时过境迁,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为应对以上情况,笔者结合学院自身状况,提出搭建一个机构知识库平台,进行数据的存储及利用的设想。

一、平台搭建的必要性

每年学院评上中、高级职称,申请学位进修的教师人数不断增加;获得的课题数量,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增多;申报的各类精品课程、教学软件、比赛获奖作品不断增多;产生了众多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科研成果、资料、图片等。除此之外,由于建筑类院校行业的特殊性,学院专业教师参与的项目或日常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图纸、使用和收集的相关文件规范等,都聚集了我院教职工智慧和辛劳的结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些资源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如果仅仅掌握在个人手上,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学院可以通过档案室每年定期收集建档的方式将这些资源存储起来,但是档案管理这种方式过于封闭,流通性不足,无法有效地广泛利用。如能建立一个学术平台,将这些学术资源进行统一加工、存储、建库、保存、检索和利用,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数字资源网,对内可提供学习借鉴,对外可进行学术宣传,实现资源共享。

按照传统方式,由于制度各方面的原因,学术成果只有在出版社出版后,作者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力才能被认可和传播。出于商业利润的驱使,学术成果要通过出版社出版或发表时,出版单位要求学者向其支付高额的出版费用,而广大读者需要收藏利用这些学者出版或发表的学术成果时,也需要向出版单位支付高额的使用费。另外,出版门槛高,所有这些原因都不利于个人科研、学术的发展。为此,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建设学院机构知识库,学院教职工可以实现学术成果的提交、交换和利用,其他学校、个人或组织可以在同一时间里获得这些学术成果。通过加大对本数据平台的宣传,在学院教职工智慧的结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利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院教职工在外的影响力和声望,从而增加学院的知名度。

因此,建设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构知识库平台,收集建筑类特色资源,并引导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把其科研资料与学术成果上传提交到该系统,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将促使我院学者更快速地融入国内学术交流环境中,从而使我院与国内学术界相融合,从而达到提高我院的学术声誉的目的,对学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构建特色的建筑类高职院校机构知识库平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机构知识库平台搭建的可行性

(一)DSpace为免费的开源软件,结构灵活,应用性广

学校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很容易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调整、扩充软件。软件公司定期对软件版本进行更新,不断增加和完善各个功能模块。软件支持各种主流操作系统和后台数据库,安装过程简单,网络上已经有成熟的流程,安装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其他软件均为免费软件,易于收集与安装。

(二)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及机构已成功搭建机构知识库平台,技术成熟,使用面广,软件平台均能长期正常稳定运行

如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内首批成功搭建机构知识库平台进行数据资源共享及收集,有着很多成熟的经验和规范。通过与此类院校经常进行交流、实地考察、访问学习,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可以在平台搭建的过程当中少走弯路。

(三)搭建机构知识库平台的各院校及机构拥有统一的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

在即时的交流过程当中,可增进各院校之间的联系,掌握同行最新的资讯,解答碰到的疑难问题,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定期组织年会,有利于机构知识库平台使用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四)由于高职院校采购数据平台的经费有限,建立在开源的DSpace上的机构知识库只需要学校以较低的软、硬件成本及具备一定相关知识的技术人员即可搭建

图书馆作为一个学校数字资源的发布中心之一,在各个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学院图书馆有成熟的软硬件条件及相关技术人员,因此将机构知识库平台搭建在学院图书馆服务器上。由于各系部之间学术科研都相互独立,彼此不了解对方研究的情况,难免会造成研究方向冲突。利用图书馆发布的统一学术平台,共同存储各系部的相关资料和学术成果,并且无障碍地提供浏览和检索,那么作为个人或系部之间都可借此彼此了解对方的研究情况,及时交流和沟通,必然能获得各个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另外也可借此了解和统计各部门的学术研究活动。

(五)资料收集方面学院各部门已有成熟的制度

如与人事处进行资料对接,人事部门制定了新进教职工应提交本人的毕业论文,在职教职工在进行学历及其他进修后应提交形成的论文或学习资料存档;与档案室进行资料对接,档案室每年定期收集学院的论文、著作、各类奖励等学术资料;与各系进行资料对接,各系专业教学团队定期收集建筑及相关行业中的最新规范和资讯等。机构知识库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只需要把这些已有资源进行分类、整合、筛选后即能发布使用。

三、机构知识库搭建的方案

(一)机构知识库基础平台的搭建

DSpace系统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MIT)与惠普实验室(HP)共同开发,于2002年11月根据BSD开放源代码许可协议发布的开放源代码数字机构存储系统。需要DSpace系统的教育或科研机构都可以从相关网站上免费获取并自由使用。在研究国内外机构仓储发展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开放获取、机构仓储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开源软件DSpace的主要功能,对系统的数据处理、用户与数字对象管理、浏览与检索、统计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重点研究DSpace的逻辑结构以及各层的功能,提出了构建机构仓储系统的几种途径,制定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构知识库平台应用实施的步骤。通过编码环境的设定,信息交换、Web界面和索引等中文支持问题的解决,文件格式和元数据的扩展,学术资源收集和发布工作流程的定制和管理,实现系统的基本功能。

平台搭建在图书馆专业服务器上,搭建基本步骤如下:

1.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 SERVER 2003,后台数据库使用最新版POSTGRESQL。

2.下载搭建机构知识库平台所需的软件,如jdk、ant、tomcat等,在DSpace软件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调试jdk,ant,tomcat等软件,保证软件安装后能够稳定运行。

3.确保后台数据库postgreSQL正在运行,同时运行postgreSQL的pgAdminIII进行详细设置。建立一个postgre用户连接到数据库。然后创建一个“login Role”(用户)“dspace”用于供dspace访问;创建一个UTF-8编码的数据库“dspace”供dspace所有,要求所建数据库dspace为UTF8编码格式,并对在系统安装目录下的dspace.cfg文件进行相应的配置及更新。

4.启动Tomcat服务,在学院网络中心进行地址映射,合理地分配空间和端口,避免与其他数据平台冲突,提供内网及外网访问地址;网站链接挂在学院主页中的图书馆二级链接中进行发布。

(二)资源获取和发布

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设计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的需求模型,包括现阶段系统对技术及流程的设计需求。构建基于DSpace的数据库平台的基本框架,对软硬件的需求,现有技术基础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数据库的体系架构,包括发布平台的基本框架,学术信息服务获取与发布方式等。

1.常规数据资源的获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信息资源的获取制度,通过多部门配合,充分收集各类数据资源,包括学院各类科研成果(含学术论文、教材、刊物等)、各种级别的毕业论文(含学士、硕士、博士论文)、学院各种精品课程资源、学院各种教学PPT及教学课件以及其他有价值的文档材料等。

在各部门收集常规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如有现成的数据管理系统,如人事处、档案室等,则可直接获取数据条目导入机构知识库平台中,其他数字资源则需要管理员分类后导入并建立条目。纸质材料通过扫描后形成数字资源分类导入系统。

2.特色数据资源的获取。建筑类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各专业学生的优秀作品及图纸,包括课程内的实践操作,如美术、计算机、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独立的实习环节,如城市建筑认识实习、美术实习、测量实习、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管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设计,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模型制作等,通过扫描纸质资料或直接获取电子数据资料分类后添加进数据平台中。

根据建筑类行业的特点,学院正在走“订单式”人才培养之路,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紧密地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各个校企合作单位的信息、需求、最新动态等,学院各专业的优秀学生名单、获奖作品信息、表彰信息、就业需求等信息,都可以制成数据条目收集到机构知识库平台中。由此可以预期,一方面是企业能更好地从学校选择毕业生,另一方面学生也能更好地选择企业,真正实现双赢。

3.资源的共享及发布形式。为保证数据资源能够更合理有效地进行共享使用,采用会员制登陆模式,用户访问机构知识库平台首先需要注册用户名,由管理员对注册用户进行审批。审批通过的用户可以正常访问及下载机构知识库平台中的数据资源,系统自动进行访问统计。用户从浏览数据到下载数据的过程相对复杂,但对于真正需要利用到数据的用户来说并不存在太大困难,严格的审核及下载机制保证了数据资源不会被恶意下载,保证机构知识库平台的稳定运行。

(三)平台的美化及系统测试

广泛征集需求,以更好地宣传学院形象为目的,制作符合学院特色形象的LOGO及相关的FLASH动画放在平台主页的结构当中,设计合理的框架结构及色调搭配。

机构知识库平台成功安装后,将各功能模块分别运行一遍,重点测试平台数据的导入与下载、检索与统计功能是否能正常运行。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的存储及读取测试,试验并发读取数在200用户以上,数据流量10兆以上,测试平台的稳定性。利用铁通、网通、电信主流网络测试机构知识库平台的外网访问地址,保证外网地址能够为主流网络服务商正常访问,为平台的稳定发布运行做准备。

四、面临的问题及不足

一是作为后台的开源软件DSpace为英文软件,软件中各模块的汉化工作均为国内相关使用软件的程序员自主开发后进行共享。软件的汉化引擎还不够完善,维护人员需进入源代码中手动汉化部分模块,机构知识库平台界面的全面汉化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二是为使机构知识库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针对学院的情况对系统各方面进行修改及配置,作为系统后台的DSpace软件要整合进学院及相关部门网站中,与其他功能模块一起使用需要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需要多部门共同进行需求分析,对不符合需求的功能进行修改或删除,造成软件的修改调试周期延长。

三是学院特色资源的收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收集完成后进行加工处理并发布使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学院内部可共享的资源很多,最大限度的收集整理直到利用,过程是复杂而艰巨的,需要多部门的协调。本人提出的设想为高职院校机构知识库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一个方向,机构知识库平台能成功搭建,为宣传学院形象,增进校内校外的交流,为学院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瑜,王李梅,李国俊. 基于DSpace的机构数字资源建设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2(4)

[2]赵迎光,曾苏,马建霞. 国内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建霞[J].情报杂志, 2011(1)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4

一、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概况和学生群体特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一直存在。因此,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对于能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 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学生的数量都有了很大规模的增加,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份文件, 旨在继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提高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 在国家适度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 建设领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建筑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2009年开始, 各城市的商业地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1年和2012年国家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工程是1700多万套, 建筑工程任务艰巨, 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类人才的稀缺, 建筑类高职教育在近几年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建筑专业也俨然成为了当前就业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

当前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群体年龄构成基本是90后, 据笔者调查, 该类院校的大学生具有同时代大学生的许多共同点:有活力有朝气, 处于叛逆躁动的青春期;思想活跃超前, 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强;多为独生子女且生活环境优越;信息时代使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但是他们又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鲜明特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一般、高考成绩不理想;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 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时更容易沉溺其中, 带来负面产物;周遭的环境相对缺乏积极向上的氛围, 同学的素质相对较差;家庭关系中或多或少有建筑类的工作者, 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和家庭的影响使他们自视清高, 认为自己即使学无所成也不难找到工作;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所采取的“2+1”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中相对不易控制和管理。这些特有的因素无形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使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承担了更复杂的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的光荣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地位和意义

普通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必修课, 是建筑类主干专业课程之外的独立学课程, 虽然并不是主干课程, 但却是不可或缺的课程, 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筑类行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输送技术和人格双重可靠的人才。同时, 高校又是思想文化交流最活跃、多元文化表现最集中的地方, 学生极易受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 加强建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当前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普遍意义, 但是当前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1、固定的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 绝大多数院校采取的都是固定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缺乏新意和活力, 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自思想政治教材, 形式是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称为填鸭式教育, 也就是“纯教学、非教育”。这种方式缺乏各类鲜活的活动, 无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没有形成教学互动, 从而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烦躁心理, 缺乏了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热爱, 也就更谈不上认真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素养了。

2、传统的老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几乎全部是科班出身, 由国家的教师培养体系打造, 多终身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队伍绝大多数都是由有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组成, 年轻教师的数量少之又少, 他们所接触和所关心的仅仅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而并不真正涉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成长, 与学生的思想存在一定的代沟。

3、“一刀切”的思想政治教材

“一刀切”意味着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材是统一的, 它的使用不分专业、不分地域、不分群体, 具有普遍适用性。现在的教材体系可以说是主干茁壮——仅有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教材, 但枝叶非常稀疏——缺乏针对建筑类高职高专生的特色思想政治教材, 这容易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性, 学生很难在上学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究竟需要哪些素养, 对社会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并未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4、尴尬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社会环境下, 学生所面临的压力骤然增多, 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健全的人格特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心理健康教育在绝大部分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只是一门选修课、考查课, 甚至在部分院校中根本没有设置。这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处境极其尴尬, 作用无从发挥, 而事实上,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较普通院校学生更需要接受的。

5、两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实习的教育模式

据调查, 我国建筑类高职高专类院校普遍采取的是“2+1”的教育模式——即两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实习, 这种模式导致学校在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无法正常系统地开展思政教育, 这也导致了学生的不易控制和管理;而实习单位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对其的思想素质往往没有较高的重视, 使得学生的思政教育出现了间断, 学生在没有切实搞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做一个各方面都合格的“建筑者”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的“撞”进了建筑行业中, 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年的思政教育的一个难点。

四、如何提高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出优秀的建筑类人才

1、国家和相关院校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类专业教育相结合给予高度重视

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 应当加大教研经费投入、给予政策支持、定期召开经验研讨交流会、借鉴国外建筑类院校的先进经验、促进两者结合的其他条件等等。大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类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课题研究, 认真分析两者结合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问题, 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对学生的群体和个体需求、思想活动影响因素变化、价值趋向多元化等方面的课题给予高度关注, 将研究尽快转化为成果, 丰富建筑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

2、打造多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专业拔尖、学生喜爱的思政教师队伍。2011年11月, 在第三届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书记院长论坛上, 连续三次获得“最受学生喜爱教师”称号的郑强教授发表感言说:一要有真才实学, 二要有爱生之心, 三要有沟通本领。在谈笑风生之间他还讲到一条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之道——即高职教育要追求特色, 不能趋同。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队伍应由思政专任教师、辅导员、建筑行业专家、学生社团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更多相关教师和人员组成, 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的思政教育, 培养合格的人才。

3、营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要建设包含课堂、公寓、网络、学生社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全方位思政阵地。丰富课堂互动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教学手段, 与时俱进;加强公寓文化阵地建设, 学生社团进公寓、心理咨询进公寓、辅导员工作进公寓、网络管理进公寓, 将公寓发展成为主课堂外的第二课堂;加强管理和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整合校园网络资源, 既能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 又可以发挥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积极发展和规范学生社团, 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发团体阵地, 积极倡导公益型社团, 建设职业道德培养等教育实践型社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缓调器作用, 使他们能够正视所面临的学习就业压力、感情问题, 懂得团结、友爱、互助、宽容、执着、自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逐步在学生的思想中烙下深刻的教育印记。

4、编写和使用具有建筑类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材

思想政治教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主要来源。我们需要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材体系向纵深发展,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建筑类高职专业的特殊性相联系, 找到两者的交集点, 由点及面, 将交集点不断地发散、拓延、扩大, 形成思想政治教材总体系下的建筑类高职专业思政教材体系, 使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 而是培养公民。现代公民素质包括:对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国家具有责任感, 对他人富有爱心,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遵守社会公共准则。我们要根据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 推进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那么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任务就是为事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建筑行业培养和输出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高专业素质的建设类人才。因此, 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高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势在必行。

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合格的建筑类人才是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在新时期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分析阐述了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的发展概况和学生群体特点, 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类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研究了该类院校思政教育的普遍现状, 就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并就如何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发表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5

江苏高职院校排名江苏高职高专院校江苏省高职院校排名-07-26 15:44江苏高职院校排名江苏高职高专院校江苏省高职院校排名

最分21,最低分72

河海第批,理,统,最分,最低分

江南第批,理,统,最分,最低分

江苏第批,理,统,最分,最低分7

南京信息程第批,理,统,最分29,最低分7

江苏高职院校排名江苏高职高专院校江苏省高职院校排名

南京农业第批,理,统,最分4,最低分7

药第批,理,统,最分,最低分7

南京师范第批,理,统,最分2,最低分72

扬州第批,理,统,最分99,最低分7

南京审计第批,理,统,最分,最低分7

浙江第批,理,统,最分7,最低分1

浙江理第批,理,统,最分,最低分7

计量,第批,理,统,最分,最低分71

安徽第批,理,统,最分42,最低分7

第批,理,统,最分7,最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制图  建筑CA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6-01

一、课程特点

(一)“建筑制图”的课程特点

“建筑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和基础性都特别强的课程,对于土木工程和建筑学等专业可谓万层高楼的基石。学不好这门课程,就不具备从事建筑行业的立足之本。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建筑制图”这门课程,打牢专业基础,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形成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识图和绘图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再经过实践的反复锤炼,才能在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完成符合要求的设计图,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筑CAD”的课程特点

与手工制图相比,CAD制图显然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克服手工制图速度慢、效率低、精度差的缺点。因此,“建筑CAD”这门课程应运而生。一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CAD软件进行制图;二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识图和绘图能力,使他们能契合建筑产业的实际需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建筑制图”与“建筑CAD”教學中存在的误区

(一)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生硬割裂开

首先,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将两门课程分开授课会占用大量课时,部分教师赶进度授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把两门课程生硬割裂开,既不利于专业之间的融合,更不利于充分利用两门课程各自具有的学科优势,严重降低教学效率。再次,许多高职院校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讲授“建筑CAD”。计算机专业教师没有建筑学术背景,严重缺乏空间思维能力,也不能将“建筑制图”的精髓融入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大批懂软件的建筑外行。

(二)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粗放地组合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借鉴普通高校的模式,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适当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操作的好处就是重视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两门课程的重叠部分,使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不足之处就是,当“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粗放地组合成“建筑制图与CAD”这门课程后,课程中每一章节都会涉及很多内容,并且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这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而由于这门课程大多被安排在第一学期,这对于专业基础几乎为零的高职学生而言,显然是提出了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要求。

三、组合教学的设计

(一)正确认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两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筑CAD”不能离开“建筑制图”这一根基,不能缺少“建筑”两字,一旦缺少,就会失去“建筑制图”的精髓。应该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即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将“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运用到计算机图形学中。

(二)从实践层面优化“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组合教学

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负责人,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厘清“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确定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而有的放矢,使两门课程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革新教学手段,不能一味地实施“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尤其在“建筑制图”基础上学习“建筑CAD”时,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安排任务,并遵循先手工制图、后CAD制图的顺序。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组合教学

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教学内容方面入手,并结合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革。在优化“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适当地采取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

四、高职“建筑CAD”和“建筑制图”教学结合改革思路

(一)强调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制图方法技巧的掌握、绘图质量的提高和制图技术能力的增强,都依赖于一定量的实际绘图练习,所以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在CAD建筑制图课程的学习中,应配以大量的实际制图练习,强化学生识图、读图和制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绘图技巧。在完成对CAD建筑制图课程的常规学习后,学校应开展工程建筑测绘实习。通过对所绘建筑工程样图的审查、纠正和完善,使学生对建筑制图的绘制技巧、识读方法和制图步骤形成系统的认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而全面的专业图识读和绘制体系。

(二)加强实物直观教学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必修专业课,CAD建筑制图课程对学生的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具体的实物模型,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校应尽最大努力安排学生去工程建筑现场见习或实习,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建筑施工图,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手工绘图教学

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迅猛发展,手工制图逐渐地被计算机制图所取代。但作为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和制图的关键环节,手工制图在建筑工程技术的交流、推广和创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示范的绘图必须参照这门课程的国家标准,认真识图、制图和审图,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和“国标”意识。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作为一种先进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毋庸置疑。首先,相比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制图的时间,使学生能了解到更多的制图技巧和绘图理论。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方便而高效地向学生展示二维图样和三维图样之间的联系和过渡,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识图、制图和审图的积极性。最后,制作优良的多媒体课件甚至可以还原整个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展示施工建造的流程,使工程建筑图样更富实践性和实用性。

结语

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优化高职院校“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组合教学,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课程改革,并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到一起,为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结合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205-206.

[2]刘艳军.建筑CAD与建筑制图融合教学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268+273.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7

为改善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可围绕构建现代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引领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建成一支“名师引领、‘双师’带动、专兼结合、国际视野、师德高尚”的, 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理论知识扎实、教学艺术精湛、专业技能熟练、实践经验丰富、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建设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按照适应性原则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结构适当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

2. 机制创新原则

制定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院校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管理制度, 形成人员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 实行全员聘任制度, 薪酬分配制度公平合理, 教师成长激励机制科学有效,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切实可行。

3. 重点培养原则

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 建立合理的建设与培养目标、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 尤其是“教学名师”的培养。

二、建设对策

1. 四支队伍建设

(1) 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通过在企业兼职、送国内知名高校培训、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学习等途径, 重点专业至少培养1名能洞悉专业和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全国知名的专业带头人。同时, 从行业企业聘请1名行业知名专家, 组成校企结合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共同引领和掌控专业发展。通过培养, 提高专业带头人资源整合和团队管理能力, 实现专业和团队可持续发展。

建立机制, 塑造环境。制订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 倡导“以学术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 赋予专业带头人充分的学术权力和一定的行政权力, 为专业发展和专业带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学术氛围, 鼓励开展学术交流, 资助学术活动,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分批次选送专业带头人到国外先进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培训。

构建专业平台, 包括实验室建设平台、研究信息交流的平台, 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平台。

建立良好机制, 使专业带头人的形成做到“能者上, 庸者让, 劣者汰”, 使专业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专业带头人队伍能真正承担起专业发展的重任。

科学评价, 正确引导。第一, 对其所领导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评价, 评价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选择研究领域的能力及水平、对科学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预见性。第二, 对其所领导的专业团队和创新团队的评价。评价专业带头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能力。第三, 专业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评价。第四, 评价专业带头人的社会资源获取能力。专业带头人可以通过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同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来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 为专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这也是专业带头人的责任和义务。

(2)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为重点, 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 着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同时, 以送培、主持或参与技术研发等途径, 提升其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制订骨干教师认定标准, 拟定培养目标, 把青年教师培养成复合型、学者型、创新型人才, 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多年的实践和锻炼, 使其转向成熟, 多层次、多形式地加速他们成长来适应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实现第二个角色的转换。

注意发挥中老年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积极作用, 确定培养目标为学术上有见解、教育教学上有个性、方法手段上有研究, 教科研上有成果。

实施教研带队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竞赛, 浓化教研氛围, 使青年教师把导师的经验、教育理论、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融为一体, 形成自己教学的个性。

实施科研带队计划。目的是强化现代化教育观念, 提高理论素养的学术水平。发展教学个性并逐步发展为教学特色。实施科研工作和科研队伍的要求, 开展课题研究、科技研究、著书立说活动, 使教学科研双丰收。

(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合作, 建设“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新机制,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青年教师培养、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聘请行业技术与管理专家参与专业课教学, 制定《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加强兼职教师管理, 确保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同时, 加强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论、方法论和师德师风培养。

资源共享。与企业合作, 联合建立“校企两栖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学校从“校企两栖型”兼职教师资源库中, 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 将兼职教师编入课程组,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 使兼职教师平等地参加学院教育教学的活动, 与专职教师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利益共赢。“两栖型”兼职教师在学校兼课, 主要承担学生实践技能课程,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学校兼课的“两栖型”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享受同样的课时费标准。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共同使用, 共同管理, 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校企两栖型”兼职教师队伍, 最终实现校企共赢。

(4) 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长期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的行家里手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 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聘请能工巧匠参与学生操作技能指导。

对实习指导教师明确工作内容 (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 、工作职责、组织领导、工作待遇。

提高认识,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他们不仅需要动口动手, 身体力行, 而且还要“画龙点睛”, 指导恰到好处。

加强培训, 提高指导教师技能。选派实践指导教师到企业学习一线生产知识, 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

对常规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教师在岗学习, 提出要求, 定期考核;对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反映新技术特点的实践教学,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专题培训。

2. 两大团队建设

(1) 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以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人员为核心, 由教学团队带头人、企业骨干、社会专家构成, 是一支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主体, 校企深度融合, 工学紧密结合, 专兼紧密结合, 基于专业的工学结合、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重组专业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专业知识互补, 师资来源于教学、科研、现场、教育研究等不同岗位, 以形成专业建设整体效能最大化。团队的每个成员准确定位、明确分工, 采用专业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负责制, 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课程体系, 开展教研教改, 提升教学能力。

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选拔、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使项目的实施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组织有保障、监控实时, 达到专业建设预期目标。

(2) 课程团队。以课程建设项目要求为依据, 合理组建课程团队。

采用课程建设项目负责制, 由课程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依据课程建设项目需求进行目标分解, 团队的每个成员依据自身能力, 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每个成员制定严格的培养目标与学习计划, 在团队内建成三个层次的梯队:既熟悉现场作业流程, 又具有先进课程建设理念的核心教师;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骨干教师;能进行课件制作、教材编写和教学案例开发等资源库开发的青年教师。

建立对课程团队成员的聘任与管理制度、对课程建设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制度、对课程团队成员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营造团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促使优秀团队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摘要: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为改善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本文就重抓专业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四支队伍建设, 重视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团队两大团队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建筑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艳红.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7) .

[2]陈绮.中德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8 (03) .

[3]刘东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7) .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职业体能,拓展

体育教育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改革的广泛开展,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者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 改变原有的课程内容, 增加与未来职业群紧密相连的体育项目和素质练习, 用以培养出具有强健的体魄、身心素质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

1.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以健康第一”为宗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 掌握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 了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 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在此基础上, 根据所学专业培养学生职业体育能力, 掌握职业体能的锻炼方法, 了解职业疾病种类及预防方法。拓展学生潜能,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增强自信,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把实用性体育课程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为培养全面的高技能型人才打好身体基础,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1.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现代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 体育教师在体育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方面和体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出现了差距, 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首先学校要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工作, 使教师在多种形式的培训中了解、掌握实用性体育知识, 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加强互联网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体育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职体育教师应培养和提高自身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具体专业岗位的技术特点,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特点, 选择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来定向培养学生身体素质, 使实用性体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1.3、修订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需要, 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来修订体育教学大纲, 大纲修订应以“健康第一”为要义, 以实用性体育教学为切入点, 增加岗位体能练习内容、拓展内容来提高学生岗位体能素质和拓展职业身心素质。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出体育教学与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的特点。根据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计划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发展学生的体育基本素质, 要求掌握1-2项运动基本技能和与之相应的身体素质, 了解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第二阶段以培养职业体能素质、职业身心素质为主,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不同的专业群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岗位体能素质训练内容, 提高学生的岗位体能素质, 了解岗位体能素质的锻炼方法;针对不同的专业群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拓展训练内容, 培养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

1.4、设置课程模式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模式以2+1为主, 根据学院的主体教学模式, 我们把体育教学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选项课教学模式, 这部分在第1、2学期执行。按照学生的性别、运动兴趣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 这部分的主要课程内容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普通身体素质的锻炼;第二部分是实用型体育课程内容, 采用轮训的模式, 这部分在第3学期执行。本部分我们按照相近专业进行实用性体育教学, 内容选择与岗位相关的职业特殊体能培训项目和拓展项目, 本部分学习要求学生重在体验, 掌握一定的职业体能训练方法, 了解相关的职业疾病的预防措施;体验拓展项目,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融入能力、领导力和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第三部分是体育选修课程, 这部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满足学生运动兴趣,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个人运动能力;第四部分是课外体育活动。围绕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将阳光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纳入到体育课程体系。加强运动队的训练, 以高水平的运动队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把体育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过程当中。

2、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规划, 以“健康第一”为宗旨, 依托专业开发实用性体育课程, 建立新的体育课程体系, 将体育教育与职业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把实用性体育课程融入到高职体育教育中, 让学生了解职业体能需求、拓展职业身心素质, 为学生“毕业即就业, 就业即上岗”做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支撑, 适应了现代社会对高职学生从业高技术、高素质的要求, 丰富了高职体育教育的作用, 实用性体育教育不仅是高职体育教育的补充, 还将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

参考文献

[1]翁慧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9.

[2]吴慧倩.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8.

谈高职院校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 篇9

《建筑抗震》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高职土建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总结, 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 缺乏实践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此课程枯燥、乏味, 因此有些学校的土建专业将《建筑抗震》课程删掉不讲。《建筑抗震》课程能够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在图纸和施工过程中,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结构抗震问题。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 我国把结构抗震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并于2010年12月出版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 因此《建筑抗震》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 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等规范, 特别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 融入到教学中, 将抗震措施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对《建筑抗震》课程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改革。

1 目标和内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土木基层岗位群, 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预算、质量控制、资料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该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 本课程改革的内涵应基于对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合作意识, 能够和伙伴顺利沟通的能力。课程目标是理解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掌握抗震的概念设计, 能够判断结构的不规则形状;运用各种验收规范检验不同结构体系下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合理, 并能够对震损结构的机理进行分析。

2 思路和方法

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力求在如何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上下功夫, 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学有所用,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1 教材应用

就教材而言, 目前有两种倾向:对知识体系过多的删减, 忽视了该课程的系统性;或者过度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教材偏难、偏深。由于该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还应具有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到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中相关知识提升的特点, 教材应围绕建筑工程技术所涉及的能力和技能, 对一些章节和知识给予删减, 对于某些章节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抗震构造要求给予补充, 切实做到少而精, 概念和原理融会贯通。课程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建立起有关抗震的基本知识后, 重点从全方位树立起“概念设计”理念, 突出对构造的理解和应用, 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施工、质检、监理或者相关的设计工作岗位中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和实践的再塑造。教师教学如同制作影视剧, 首先应有好的剧本, 还应有好的编导、导演和演员, 才能创造出一部好的作品。在课堂上, 教师是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艺术效果靠演员的表演, 而教学是靠教师本身体现出来的。

2.2.1 教学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自主性教学模式转变

这种模式转变的实质是以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 即职业能力的课程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 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课程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 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训车间完成, 通过自主性试验的参与, 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训车间, 学生必须亲手完成实训项目, 使学生将图纸、计算简图与实际联系到一起,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加密区的感性认识加深。在试件的制作中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概念, 加深了“混凝土框架结构”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整体性理解。因为整个实验过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并逐个付诸于实践中, 使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应用,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2.2 引用工程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为案例, 针对震损构件的破坏特点, 将框架的抗震措施、砌体结构的抗震措施综合运用到震损构件的破坏机理分析中, 将施工验收规范与实际的工程结合起来, 这样可使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再通过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通过总结、评价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某个问题的学习。

2.3 考核方法

考试也要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与课程的实施方法相辅相成, 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达到拓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其学习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2.3.1 课内外结合, 建立小课题,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在授课过程中开展创新活动, 对课程中某几个重要的知识能力点, 设立几个小课题, 让学生们撰写论文。通过让他们查资料, 深入实践, 促使学生该知识能力的提高, 强化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 避免以往仅仅通过一张试卷的考核来定能力的弊端。

2.3.2 开展课堂讨论, 给予总结评价

通过老师给的建筑及结构施工图, 综合运用抗震知识, 判断建筑平面及立面的不规则性、抗震等级、构造措施、地震时容易出现破坏的形式、施工的要点等等, 分组讨论并交流, 让学生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点评并给予正确的分析。

2.3.3 试卷考核

试卷考核主要在于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某些强制性规范条文以及构造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全面综合地考察、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程度, 从而更好地反馈和指导教学。

3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作为职业教育教师, 具有实践能力是成为高职学院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 因此学校应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培养教师的主要目标。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到工地参加实践, 并加强校企结合, 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体挂职顶岗, 不断的提高和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和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任务, 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分析了《建筑抗震》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内涵, 初步探讨了该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和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抗震,改革,规范

参考文献

[1]高亚华.对高职教学中理论知识“够用适度”的几点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2]王珂琦.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4) .

[3]于明飞.高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教与成教, 2006, 10.

[4]张倩, 熊二刚.《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理科研究, 2009.

[5]徐龙英.浅谈高职教学的创新教学[J].管理观察, 2009, 2.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10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现状

根据2012年的一份调查表中, 发现建筑类高职院校就业普遍比较对口, 就业率也普遍较高。但是2014年以来, 房地产行业受到很大的重创, 一直处于下行状况。并且,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本身就面临很多的问题。

第一, 高就业和高离职并存。虽然说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直都很高, 但是由于现在的毕业生可选择性太大。因此, 很多高职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很多的选择, 不稳定性很强, 导致很多学生就业后跳槽现象急剧增加。如此高的离职率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在来校招聘时会进行一定比例的缩招。因此, 较高的离职率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第二, 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有差别。虽然建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 大部分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 这导致他们对工作也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是建筑类专业, 现阶段还是比较热门的, 因此对于薪酬、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都有较高的要求。还没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们总是对未知充满各种幻想, 希望自己既能够获得满意的工作环境, 又能获得优渥的薪水。但是, 现实情况并不如他们所想那样, 很多公司虽然给了毕业生们优渥的薪水, 却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留住这些人才。因此, 在这些毕业生们发现他们的期望与实际待遇有差别之后, 他们便会选择离开。这也导致毕业生们毕业后经常跳槽的原因。

第三, 就业理念不合。现阶段而言, 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有门户之见。比如觉得国企比私企好, 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可以选择更加好的职业, 因此在挑工作时会导致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平时老师的就业指导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 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教学生进行工作的选择。而大多数老师的就业价值观念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 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 并在课堂上左右学生的选择。因此, 他们对学生的教导必然会出大的问题。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现状

(一) 就业指导建设投入资金不足

现阶段,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资金投入都不足, 对于资金的缺乏主要是因为高校本身对就业指导的不够关注。根据调查, 一般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资金投入仅为高校收取的学费的0.5%。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的投入有限, 而校外如政府也不会拨款给高校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 因此, 在这种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很多的高校就业指导质量低下, 很多该有的设备和实践并没有, 连学生的网上在线性格测试这样的最基本的就业调查都做不到, 更别提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等等。这也导致很多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根本就不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他们的眼里, 觉得校方都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他们就更加不必为学生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 就业指导师资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职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是本身的一些专业课老师或者是一些号称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学历、专业, 甚至经历几乎都不是关注的焦点, 有很多辅导员就可以充当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校方认为就业指导无非就是告诉学生现在的就业现状是怎样的, 他们需要怎样把自己装扮得更加专业。因此, 大部分就业指导老师做的工作就是搜集一些数据和案例, 最多再在网上寻找一些求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摩和学习, 以此来教学生们如何应对自己的第一份求职和工作。但是,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 大部分学生还未出社会, 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和职位, 这个时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在旁协助并且加以指点, 但是非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做不到这一点。没有走出校门没有走进社会的就业指导老师跟学生谈如何就业谈如何在社会上立脚是十分可笑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很不错, 他们经常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去学校做讲座, 让学生多听多思考。这很值得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借鉴。

(三) 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方法缺乏先进性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方法都缺乏先进性。他们使用的方法无非就是毕业动员大会, 请一些领导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鼓舞, 或者收集一些的企业的信息。对于学生本身的就业指导可谓是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 有一些学校设有就业指导课, 老师在上面讲案例, 学生在下面玩手机。表面上看, 是学生不在乎这个就业指导课, 事实上, 老师也没有尽到一个老师该有的义务和责任。首先, 课堂就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 并且努力调动课堂气氛,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课堂, 同时, 就业指导应当帮助了解目前就业的压力和情绪, 帮助同学们进行性格分析, 根据性格分析来建议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性格鲜明且独一无二的个体, 就业指导需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人存在, 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 卖出去就实现价值了。

三、改善建筑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议

(一)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的投入

从上文来看, 就业指导的建设投入非常之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不肯把钱投入到就业指导中来。因为资金的缺乏, 很多本来可以做的就业指导, 很多本来可以请来的就业指导老师都变成了泡影。因此, 笔者认为, 所有高职类院校需要转变观念, 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投入更多的关怀和爱。社会需要的是人才, 而不是只会干活的工具。因此, 只有加强资金的投入, 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硬件是软件设备才能跟上, 学生才能享受到更好地更全面地就业指导。这种重视的态度落实下去, 就业指导老师们才会变得更加敬业和负责。

(二) 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素质

如前文所说, 大部分高职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是本身的一些专业课老师或者是一些号称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学历, 专业, 甚至经历几乎都不是那么重要, 有很多辅导员就可以充当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校方认为就业指导无非就是告诉学生现在的就业现状是怎样的, 在求职的路上他们需要怎样把自己装扮得更加专业。而事实上, 学生需要得到更为专业的辅导, 不管是从心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从这一点来说, 相当下的就业指导老师大都不符合这个要求。就业指导老师, 从心理层面来讲, 明白学生心里在想什么,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 并且能够给出自己的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 就业指导老师应当告诉学生怎样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各方面去武装自己。所以, 提高就业老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三) 改进就业指导方法

现阶段,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方法都缺乏先进性。他们使用的方法无非就是毕业动员大会, 请一些领导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鼓舞。或者收集一些近些时段企业将要来校进行宣讲的信息。对于这种过时的就业指导方法, 学生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所有所谓就业动员不过就是校方一厢情愿中的表面工作而已, 并没有对学生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想要真正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就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学生需要的是沟通是开导甚至是心理辅导, 这些都需要校方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 学生还需要一些积极的正能量, 这些可以通过校外的企业家办讲座等获得。因此, 就业指导方法千千万,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摘要:根据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现状, 就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素质、改进就业指导方法等方面, 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对于建筑类高职院校改变就业指导方法, 激发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一批有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邓玉喜.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12 (6) .

[2]李照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6) .

[3]刘学军.高职院校新型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探索—以广西建筑类高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12) .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11

【摘 要】 文章指出了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力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兴趣,鼓励创新,合理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建筑力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一、学生学习现状

当今,随着单独招生人数的上升,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差,缺乏积极学习的愿望,对问题的钻研能力几乎为零,基础知识薄弱,但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愿意尝试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丝希望。

二、建筑力学的教学特点

建筑力学是高职工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需要用到数学和物理等基础课的内容,它又对后续的专业课如建筑工程结构、地基与基础和桥梁工程等课程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人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方面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另一方面学生有很多是文科生,这门课对他们而言,教学时比较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三、如何教好高职院校的建筑力学课程

针对以上谈到的学生学习情况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个比较实用的学习方法:

1.培养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从心里喜欢上它,克服畏难情绪,不要人与亦云;其次要相信自己能够学会,只有这样才能顺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根据学生喜欢创新的特点,每次讲解之前先引入一个实例,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讲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时,拿出一个物体(假定是一个刚体),让学生上来施加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点的力,看看最后对刚体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其实这就是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问题,学生通过现场模拟,对此知识点掌握的就比较牢固,另外也比较形象,学生兴趣会被激化。

2.分组讨论,辩证解决问题

老师讲几遍可能不如学生一遍,有些地方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更有说服力。如讲到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问题时,有三种强度计算问题,分三组从一个简单的杆件分析:

①已知外力P,面积A,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校核该杆件的强度。

②已知外力P,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在杆件安全的前提下设计最合理 的截面尺寸。

③已知面积A,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计算外力P的最大值。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P的最大值,这样可以反过来检验第一组的结果是否正确。

3.化繁为简,找到规律

杆件有四种基本变形,对第一种轴向拉压变形有详细讲解,让学生弄懂分析思路是按照外力→内力→应力→建立应力强度条件→进行强度计算。讲其他三种基本变形时就相对简单,按照相同的思路可以分析计算。组合变形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变形组而成的,只要基本变形的思路知道了,组合变形按照叠加原理可以分析清楚。列表分析如下:

4.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快速普及,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大纲要求,将理论内容加以总结,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并编制了大量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例题习题和动画,不仅适合教师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辅助工具。

四、小结

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和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会对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们有一定的帮助。

建筑力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懈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我愿意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努力,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丘锦福 .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J]. 引进与咨询, 2005( 5 ) :28-30

[2]马 玲 .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软件设计 [J]. 中国电化教育, 1996 ( 5 ) :17-18

[3] 高璞,周密 . 浅谈桥梁结构专业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改革 [J]. 高职高教研究, 2001 (12) .endprint

【摘 要】 文章指出了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力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兴趣,鼓励创新,合理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建筑力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一、学生学习现状

当今,随着单独招生人数的上升,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差,缺乏积极学习的愿望,对问题的钻研能力几乎为零,基础知识薄弱,但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愿意尝试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丝希望。

二、建筑力学的教学特点

建筑力学是高职工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需要用到数学和物理等基础课的内容,它又对后续的专业课如建筑工程结构、地基与基础和桥梁工程等课程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人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方面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另一方面学生有很多是文科生,这门课对他们而言,教学时比较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三、如何教好高职院校的建筑力学课程

针对以上谈到的学生学习情况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个比较实用的学习方法:

1.培养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从心里喜欢上它,克服畏难情绪,不要人与亦云;其次要相信自己能够学会,只有这样才能顺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根据学生喜欢创新的特点,每次讲解之前先引入一个实例,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讲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时,拿出一个物体(假定是一个刚体),让学生上来施加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点的力,看看最后对刚体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其实这就是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问题,学生通过现场模拟,对此知识点掌握的就比较牢固,另外也比较形象,学生兴趣会被激化。

2.分组讨论,辩证解决问题

老师讲几遍可能不如学生一遍,有些地方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更有说服力。如讲到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问题时,有三种强度计算问题,分三组从一个简单的杆件分析:

①已知外力P,面积A,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校核该杆件的强度。

②已知外力P,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在杆件安全的前提下设计最合理 的截面尺寸。

③已知面积A,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计算外力P的最大值。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P的最大值,这样可以反过来检验第一组的结果是否正确。

3.化繁为简,找到规律

杆件有四种基本变形,对第一种轴向拉压变形有详细讲解,让学生弄懂分析思路是按照外力→内力→应力→建立应力强度条件→进行强度计算。讲其他三种基本变形时就相对简单,按照相同的思路可以分析计算。组合变形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变形组而成的,只要基本变形的思路知道了,组合变形按照叠加原理可以分析清楚。列表分析如下:

4.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快速普及,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大纲要求,将理论内容加以总结,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并编制了大量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例题习题和动画,不仅适合教师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辅助工具。

四、小结

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和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会对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们有一定的帮助。

建筑力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懈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我愿意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努力,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丘锦福 .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J]. 引进与咨询, 2005( 5 ) :28-30

[2]马 玲 .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软件设计 [J]. 中国电化教育, 1996 ( 5 ) :17-18

[3] 高璞,周密 . 浅谈桥梁结构专业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改革 [J]. 高职高教研究, 2001 (12) .endprint

【摘 要】 文章指出了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力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兴趣,鼓励创新,合理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建筑力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一、学生学习现状

当今,随着单独招生人数的上升,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差,缺乏积极学习的愿望,对问题的钻研能力几乎为零,基础知识薄弱,但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愿意尝试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丝希望。

二、建筑力学的教学特点

建筑力学是高职工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需要用到数学和物理等基础课的内容,它又对后续的专业课如建筑工程结构、地基与基础和桥梁工程等课程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人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方面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另一方面学生有很多是文科生,这门课对他们而言,教学时比较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三、如何教好高职院校的建筑力学课程

针对以上谈到的学生学习情况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个比较实用的学习方法:

1.培养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从心里喜欢上它,克服畏难情绪,不要人与亦云;其次要相信自己能够学会,只有这样才能顺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根据学生喜欢创新的特点,每次讲解之前先引入一个实例,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讲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时,拿出一个物体(假定是一个刚体),让学生上来施加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点的力,看看最后对刚体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其实这就是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问题,学生通过现场模拟,对此知识点掌握的就比较牢固,另外也比较形象,学生兴趣会被激化。

2.分组讨论,辩证解决问题

老师讲几遍可能不如学生一遍,有些地方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更有说服力。如讲到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问题时,有三种强度计算问题,分三组从一个简单的杆件分析:

①已知外力P,面积A,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校核该杆件的强度。

②已知外力P,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在杆件安全的前提下设计最合理 的截面尺寸。

③已知面积A,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容许应力[σ],计算外力P的最大值。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P的最大值,这样可以反过来检验第一组的结果是否正确。

3.化繁为简,找到规律

杆件有四种基本变形,对第一种轴向拉压变形有详细讲解,让学生弄懂分析思路是按照外力→内力→应力→建立应力强度条件→进行强度计算。讲其他三种基本变形时就相对简单,按照相同的思路可以分析计算。组合变形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变形组而成的,只要基本变形的思路知道了,组合变形按照叠加原理可以分析清楚。列表分析如下:

4.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快速普及,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大纲要求,将理论内容加以总结,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并编制了大量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例题习题和动画,不仅适合教师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辅助工具。

四、小结

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和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会对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们有一定的帮助。

建筑力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懈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我愿意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努力,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丘锦福 .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J]. 引进与咨询, 2005( 5 ) :28-30

[2]马 玲 .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软件设计 [J]. 中国电化教育, 1996 ( 5 ) :17-18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篇12

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和继续发展,必须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更要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意识等基础伦理职业德育教育。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单一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已不能衡量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标准,而应该将学校、企业、社会三种途径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1职业道德行为培养的评价

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打破“旧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采取“新三中心”的教育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同时教师还要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评价。

2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的评价

目前,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其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出现在行为能力上,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是我们急于解决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上做了如下的改革:

(1)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 选取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培养高职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

(2)选用案例时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

(3)不管是课堂纪律还是实践活动的纪律都按照企业的纪律要求进行设计。

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仅靠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到职业道德训练的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才能得以实现、升华。

3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评价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职业生活中积累、培养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要更加关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而非结果。

(1)评价主体

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主体为多方评价主体,采用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同学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

(2)评价方法

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方法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即坚持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3)评价内容

职业道德的教育既是内化的过程,更是外化的过程。坚持理论认知与日常行为相结合、课内表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力求知行统一。

4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的评价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存在着知行分离的教育困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困境,就要不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切身感受企业生产经营中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了解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向企业延伸,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企业、了解企业、研究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治学态度及日常行为举止对高职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及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职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职业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受到社会和各个行业的重视,本文主要从职业道德行为培养的评价、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的评价、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评价、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的评价来阐述职业道德评价的途径。

上一篇:间接血凝试验下一篇:艺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