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动画

2024-08-09

高职建筑动画(精选12篇)

高职建筑动画 篇1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 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比拟的, 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 又可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图示法

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课程时往往会感到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 难以掌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力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尽可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纲目清晰。图示法是指在教学中对某一章节或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将所学章节内容串连成一条线, 引导学生沿着图表所提供的线索, 学习内容前后呼应, 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杆件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一章时, 可采用图示法让学生参照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循序渐进。即首先分析外力, 并在此基础上用截面法研究杆件的内力;然后分析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杆件的线变形和线应变;最后通过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用荷载等。

二、导读法

导读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我们不仅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 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因为进入社会后再没有教师手把手地教, 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又迫使他们继续学习, 多数人会选择以自考的方式来获得高学历,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因此, 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导读法正是为培养这种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导读”中的“导”指教师的因势利导, 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 是启发、指导, 而不是注入、“填鸭”;“读”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 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在《建筑力学》导读内容的选择上, 应选择那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不理解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剪切与扭转”、“组合变形”、“影响线”等章节作为导读内容。导读的这种讲课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导, 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矢,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考虑到力学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每次导读后都需要教师对所“导”内容进行串讲和精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是导读的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导读水平的限制, 若内容过深则达不到教学要求。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通过学生做习题的方式, 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 教师设计练习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 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按时完成练习, 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智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成就感则是使学习继续下去的动力, 因此, 练习的内容应该由简到难, 联系题型应多样化, 方式应新颖。《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计算性较强的课程, 因此适当地练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受课堂时间和授课学时的限制, 练习法教学不宜过多、过长地使用, 最好每章或每两章讲完后, 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练习。

四、案例法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 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 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 如讲授压杆稳定时, 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 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 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 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强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 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 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

六、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 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 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一项典型的工作任务, 并在完成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教师则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咨询者。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 选好项目。

教师主导下的项目教学法, 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 提出任务, 并激发学生兴趣。目标的制订,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2. 分析项目。

分析项目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可视具体情况把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 “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 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 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而保障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 自主学习。

项目细化之后,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内容或查找相关课外资料, 确定解决“分任务”的方法。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4. 完成项目。

完成项目阶段可以是一个由完成“分任务”再到“总任务”的过程。由于此阶段是一个由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 学生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教师应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 解答学生的疑难。

5. 项目评价。

让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估, 然后互评, 最后教师评价。通过评估, 首先肯定学生的成绩, 然后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 多鼓励, 少批评。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体验着创新的艰辛和乐趣, 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充分发掘了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高职建筑动画 篇2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没有前导课程,也没有明确的后续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然而,恰恰是这种既无前导课程又无明确后续课程的课程却更能符合人才培养的“榕树理论”。“榕树理论”认为,榕树的地下根、地面根、地上根以及枝叶同时立体生长,最终造就了榕树的坚不可摧。人才培养的“榕树理论”就是让高职生在大一阶段扩展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增长专业知识,使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同步增长。建筑材料这门课恰恰符合了对基础知识要求不高而且本身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其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状态,并提高其专业能力,而且可以对大一开设其他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把这门课排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以此来减轻后面几个学期开设专业课时的排课压力。然而,第一个学期大量开设的课程都是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建筑材料这一门既非基础又非专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不自觉地就被其他课程同化了,老师讲课时都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也是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很多人直接无视它。在师资安排方面,由于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往往会安排新进的年轻教师或者授课经验较少的老师来上课,用这门比较“次要”的课来锻炼老师的教学经验。另外,从学生角度讲,刚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阶段,还不会去主动思考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上建筑材料这门课的课时数通常都比较少,很多学生也对这门“小课”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即先从整体上讲材料的基本性质,然后分别讲工程常用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有条件的院校会穿插一些实验的内容。但是,由于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课时数量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实验课时压缩了,基本上开设的都是砂浆、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结构材料性能的实验,并且由于师资力量较弱、实验条件不太完善,实验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只能达到熟悉操作方法的目的。

(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深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内容比较多,大致包括水泥实验、砂石料实验、混凝土实验、砂浆实验、烧结普通砖实验、钢筋性能实验、石油沥青实验等。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按照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提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做深入思考。例如,混凝土坍落度太大对浇筑的混凝土构件会有什么影响?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块强度却相差很大?为什么钢筋拉伸实验时达到强化阶段后应力曲线会下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基本上不会提出来,更不可能去主动思考和分析。而恰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却是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习惯的最佳途径,也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职生将来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课上只做实验而不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探索,其结果只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不但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能够直接用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例如,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可以用水泥凝结硬化过程的收缩性来解释,并可以通过加强养护和优化配合比等方法来解决。再如,某次地震中建筑物因为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损毁严重,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水泥受潮失效等,这些问题均可以从建筑材料这门课中找到答案。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能够联系工程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使学生无法把握学习目标,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实验教学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选派优秀的授课教师。学生都是怀着梦想却又懵懵懂懂来到大学,如果大一第一个学期的建筑材料课能够使学生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能够培养一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带来良好的影响。其次,要重视实验教学。因为高职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并且有部分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厌倦情绪,不喜欢纯粹的抽象理论的学习,而更喜欢动手操作方面的学习。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在大一第一个学期通过生动的实验教学重新唤起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自信,也必将激发这些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二)改变教学思路,讲解泛中求精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并且分散,实验内容也比较多,如果不分主次地把所有实验全部做完,不但时间不够,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情绪,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泛讲的基础上,选取几个重要的实验有计划地“精做精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兴趣,而把其他的实验要分析的内容作为疑问留给学生自己。例如,可以选取实际工程上用量最大的混凝土的性质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拌制不同标号和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让大家练习坍落度的测量。然后,将拌制的混凝土制作成标准立方体试块,分别放在不同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达到养护时间后拿出试块进行外观对比,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浇筑的试块以及不同养护条件的混凝土试块的外观有何不同,并且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坍落度太大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有很多空洞?为什么坍落度太小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不够光滑?为什么养护条件不好的试块表面会出现细小的裂纹?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和思考,学生会有很多的感悟。接下来,老师再带领大家将这些试块放在压力机上压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对过程进行录像并慢速回放,引导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什么有的试块抗压强度高而有的低?为什么有的试块破坏时会出现很多均匀裂缝而有的试块却会出现一条明显的大裂缝?等等。这么多的“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一个地被学生分析出来,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实际并重

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既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同时也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像公共基础课程那样只讲理论,也不能像专业课程教学那样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练习,而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当讲到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性质时,可以利用教室墙面上的裂缝进行现场分析,或者采用其他工程上的开裂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而导致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开裂情况。再如,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当讲到混凝土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时,可以专门制作几组试块放置于不同的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并在压力机上进行压力实验,对比其强度大小以及破坏特征,并引导学生对其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观察分析由于混凝土和易性不好而引起的浇筑质量缺陷,带领学生到钢筋加工厂学习钢筋的加工过程,直接体验钢筋的工程性质,带领学生到出现质量事故的建筑工地或正在拆除中的工地,让学生尝试分析结构破坏的形态和材料强度对破坏形式的影响,等等。总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现场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手段,重视分析能力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和其他专业课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培养目标既有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考核方法上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革。即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要进行考核。例如,可以利用假设场景让学生进行分析,或者利用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等,以此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扩充教学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永恒不变的话题,开展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同时可以给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素材。例如,高职院校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合作,不但可以弥补学校实验设备的不足,而且可以利用检测中心的项目为教学提供更多生动的案例。综上所述,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思路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但能够从大一就开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丽娜,傅睿.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

[2]任胜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与教材改革构想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9)

[3]陈伟,徐亦冬.建筑材料课程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5(3)

高职建筑动画 篇3

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众多设计课程中,建筑结构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具有基本的结构件逻辑与体系概念,增强建筑设计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设计。

一座建筑物能够得以实现,结构往往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专业需要同结构专业密切配合,建筑设计师往往需要具备相当深入全面的结构知识。所以,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

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

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

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

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3.观念取代概念的授课理念

在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中,概念推导、公式计算往往是课程的重点。从建筑设计师整个职业培养,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授课理念把建筑专业的结构教学视为土木专业结构教学的简化版,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在现实工作中二者的相互配合,协调创造。不管是从助理建筑师、主创建筑师、主任建筑师等不同的职业阶段,还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设计阶段,具有结构观念往往比了解结构概念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在职业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下,具有结构观念的建筑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的配合是实现优秀建筑设计作品的前提,所以在以建筑结构为代表的理论课程授课理念中,应该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设计观念。这样不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专业本身设计能力的调高,工作素养的锻炼也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艺术类型,建筑设计师工作是一项强调多专业配合的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建筑设计专业又具有时间短,重实际的特点。因此,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现实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对于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探讨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改革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它既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又在工程实际中有着独立的作用。因为是专业核心基础课, 教学内容就要受到专业课的影响和制约, 应该在保证“必须、够用”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并服从于专业技术教育要求。然而原有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迎合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作为专门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急需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达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 教学指导思想改革

建筑力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为学习建筑结构方面的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力学基础, 达到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和结构选型的能力。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具体教学中, 要加强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对刚刚进校的一年级的新生, 首先对其进行专业教育, 让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现状、所需掌握的知识作一个系统的介绍, 同时部分专业课教师再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一定的施工现场参观, 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让学生在这一系列安排中逐步树立起对本专业的兴趣, 应该说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后再利用课堂教学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方法、分析技能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再形成一种能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整体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脱离高中阶段养成的过分依赖师教授的学习方式, 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精选教学内容

现阶段, 我院学生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是“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 我们要精选建筑力学的教学内容。目前具有科学体系的高职教材尚未形成, 目前许多高职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一种浅化、精简和压缩, 从本学科的理论体系考虑较多, 对专业的要求、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有方向性、针对性地选择内容。精选内容不是简单地删减, 更不是浓缩教学内容, 而是需要从培养目标、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建筑力学教材内容应围绕以掌握概念为基础, 以强化应用为重点, 以计算分析为手段的中心内容展开。教学时, 应在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的基础上, 引入联系工程实际和有特色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 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和力学大作业,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围绕着教师自认为合理的模式转,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 在教学中要转变思想, 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为学生服务。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与学生建立情感和谐的关系, 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特别是对于力学课程的难点内容, 这种方法尤为重要。例如, 学生对于结构力学部分中“几何组成分析”这节内容比较难掌握, 教师就应在课堂上多花时间进行讲解, 学生似乎听懂但并不能很好地运用。通过多次反馈交流, 教师不断地根据反馈信息及时给予引导, 效果会比较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 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过去将例题讲得过细以及重理论讲解的思想, 使得学生无需“消化”就“吸收”, 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现在对于课程理论部分采取精讲, 相似例题仅讲解题思路, 同时在课堂上引人一些工程应用的具体实例和科学研究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力学模型等信息,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如座谈、讨论、课堂提问、学生上台讲解等, 并利用CAI、录相、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 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获取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其创新意识。

4 课程考核与考试的改革

传统的建筑力学课程考核与考试采用最原始的闭卷笔试, 在内容和形式上趋于定向化, 考察学生记忆的知识多, 体现不出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严重制约着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 因此, 必须对现行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和考试的命题加以全面改革。

首先, 在考核方式上, 实行学习阶段的全程性考核与督导, 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多阶段、多形式的考核与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 即过程控制考核法。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 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减少学习的功利性, 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 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还能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 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其次, 在考核方法上, 变过去单一的闭卷笔试为开卷笔试、大作业、课堂笔记、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 有利于识别学生的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 在考试内容上, 变再现书本知识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灵活性大, 知识面宽,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 例如, 给定受力结构, 让学生为各构件选取材料及截面形状和尺寸, 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考试使学生思维很活跃, 更易激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庆华.力学与工程应用[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118-134.[1]杜庆华.力学与工程应用[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118-134.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5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

多年的.大学扩招,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就业观念不新,就业渠道不畅,导致毕业生就业工作严峻.只有完善机制,强化内部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才能更新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使建筑类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

作 者:龙小平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刊 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年,卷(期):“”(23)分类号:G71关键词:就业状态 应对措施 毕业生就业

对高职建筑专业发展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 建筑 专业建设

一、什么是高职

所谓高职,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国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起了新的高职教育制度。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要求课程内容面向实际,分具体职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充分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这和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吻合的。

二、高职建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专业的方向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时注意分析、预测人才市场的走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出口畅,进口旺”。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结构及人才需求状况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1.建筑业各级技术工人不足,且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上较少,尤其是各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严重失调,与发达国家相比,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比例不足。受这个因素的制约,建筑企业纵使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也因没有操作能力高的工人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从业人员素质低

在我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之中,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大多数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参差不齐。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这些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将会给工程本身带来质量问题。

3.建筑行业人才需求数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建筑行业人员在各个招聘会上都比较抢手,在招聘数量上一直稳居前列。在加快小城镇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大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

三、如何办好高职建筑专业

(一) 专业定位要准确

“定位”就是指学生培养出来了干什么,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什么。只有准确的定位,我们才可以避免在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学环节的运作等方面出现问题,才能正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调查表明,建筑行业要求的核心能力有以下几点:

(1)了解工程材料及制品的技术性能并具有检验材料质量优劣的能力;

(2)具备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熟练运用制图软件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3)具有一般构件计算、设计和验算的能力;

(4)能操作一般测量仪器,具有施工测量的能力;

(5)具有计算简单建筑工程造价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

(6)具备建筑工程的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设置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投入力度,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认真分析了建筑业所要求的核心能力之后,就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建筑工程制图与CAD、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课程,强调学生理论知识以够用为主,并要求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同时加大在实践环节的资金和课时投入,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强化了理论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成败。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我们需要的不是本科院校的学术型专家,只有那些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才是我们需要的好老师。高职教育本身又是新兴事物,师资队伍的建设肯定跟不上专业需要的步伐。因此,在开设建筑专业之初,我院采取了“培训加引进”的人才机制:对原有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新型的施工工艺、技术;引进企业当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以此来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争取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企业来说,学校可以保证企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可以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承担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学校可以选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对于校方来说,可以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利用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与企业中人员的交流,准确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以便能准确迅速地转变教学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体系的设置等。我院的建筑类专业虽属于新开设专业,但在开设之初就很重视与周边企业的合作,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学生的校外实习工作基本在协作单位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资源,也为以后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积累了经验。

高职《三维动画》课程设计研究 篇7

高职教育中, 专业课程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 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及学生实训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匹配程度与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密切相关。《三维动画》课程结构设计由易到难、从简单的软件命令学习开始到复杂案例的模仿, 最后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经验创建三维动画作品。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行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使其掌握影视节目后期制作能力、动漫设计与制作能力、媒体资源开发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熟练操作多媒体相关软件进行图形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 多媒体交互开发及应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三维动画》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技能核心主干课程。

(一) 课程基础条件

《三维动画》课程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已经开设4年。教学软件使用方面, 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1990年发布, 迄今已有20多年, 界面优化, 功能强大, 深受CG行业欢迎。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与After Effect后期编辑软件二者相结合作为动画制作后期编辑工具, 其兼容性、扩展性相对较好, 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也是西南地区开设有动画、多媒体等相关专业学校的首选。课时方面, 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计划中职业技能课占总学时50%, 综合素质课占18%, 基本能力课占15%, 综合实践课占17%, 有充足的课时用于实施课程设计。实践条件方面, 学院已经建成音视频编辑实训室、多媒体制作中心、校园电视台、数字媒体演播室、动画工作室等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硬件资源。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为本文所研究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持。

(二) 课程实施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 学校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已初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并有专门的组织协调部门。教师每周有一天深入企业与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学习或者参加培训, 教师的技能素质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 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 全体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 取长补短, 在主体教学计划不变的情况下, 紧跟行业职业技能的发展, 微观调整职业技能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遵循高职教育课程开设的原则:理论够用, 重在实践, 通过实践论证理论。重点抓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缩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

二、课程设计

(一) 以岗位需求为基准, 确定课程内容

通过对成都市人才市场的调研, 并与企业深度交流, 初步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三维动画》面向的岗位定位于三维效果图设计与制作、游戏角色与场景、交互式漫游动画、影视动画制作四个主体模块。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教研室引进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讨论了多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经多方研讨, 课程模块的内容依据数字媒体行业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实际情况, 围绕具体工作组成课程内容, 强调职业技能训练, 分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基础建模64学时;第二阶段, 人物、场景建模72学时;第三阶段, 三维效果图设计与制作64学时;第四阶段, Virtools开发应用和交互式漫游动画54学时;第五阶段, 影视短片动画制作实训54学时;第六阶段, 顶岗实习阶段就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发布于学院资源平台, 与教师、专家共同探讨, 并远程辅修完三维动画综合实务课程48学时。每一个阶段都对应了相关的岗位需求, 每学习完一个模块后即可获得一项职业技能, 并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详细模块内容 (见表) 。

其中, 艺术修养与镜头语言、色彩与构成、动画基础等其他课程内容则作为基础知识课程另行开设。

(二) 评估学生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

1. 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成都几所高职院校,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得出一些结论:首先, 高职学生高考分数在200分左右, 对学习理论和逻辑性知识的自主性相对较弱。在课程设计上, 如果过多地开设理论内容的教学课时,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结, 以至于对学业失去信心, 从而影响整个大学生活。再则, 90后的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性格特点鲜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作为新生的社会力量, 对动画艺术创作有着敏锐的嗅觉, 并能积极接受新事物。

2. 学生心理分析

“有需求, 才会有动力”如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再好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也不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 更不能从学生学习的真正意图出发, 走进学生的心里, 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学生通过三年大学生活, 很想知道如何才能掌握知识技能, 学完《三维动画》课程以后能做什么, 及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能实际用到所学的职业技能。以往的教学目的在备课之前就已经写在教案上, 不管遇到什么层次、类型的学生, 或者学生已经具备哪些技能, 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因素, 都不曾考虑, 导致教学与实践出现“脱轨”现象。课程设计应该上升到学生想学什么, 我们教师就传授什么内容的层面上。

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本文所探讨的评估学生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课程设计从以下例子中加以说明。在前一阶段3ds max基本动画制作课程中, 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能制作普通几何体的关键帧动画、路径动画, 却不能熟练地制作角色动画。首先, 了解学习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对关键帧、路径动画的要点是否理解透彻;是否可以上升为个人经验;其次, 已经确定的问题与学生需求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再次, 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解决问题, 达到教学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最后, 了解学生学技能用于什么环境, 在毕业后实际应用环境中会利用什么样的技能达到哪些目的;从而衍生出Character Studio角色动画制作技术中基础的关键帧动画技术。

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 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 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立①。无论是理论基础教学过程, 还是综合实训中,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学习的是一种动画制作的方法, 不应该为了做动画而学习3ds max这款工具软件, 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软件是一种绘图工具和手段, 是表达动画创意的工具。

(三)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确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②。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用有效的教学指导思想, 解决教学中遇见问题的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分配的不同阶段, 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第一阶段基础建模和第二阶段人物、场景建模, 重点在于工具软件的功能学习和操作技能练习, 教学中遵循学习的三个阶段:自我认知阶段;新旧知识联系阶段;自动化理解知识并深化为个人经验。第二至三阶段均属于“综合实训+新知识”的学习模式。

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数字媒体教研室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 拟定三维动画教学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来开展, 对课余时间实施公司化的管理, 将以“行业为中心, 学生为主体”工作室制的学习方式和以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模式及实战项目引入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也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的距离。

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加工知识经验的过程。《三维动画》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艺术创作性, 它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协作学习、协作思维。任务驱动教学法参照企业岗位需求技能来培养学生能力, 组织教学过程, 从单一的案例传授到多方面的引导, 教学的环境不再是单一的教室, 可以转到校内外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单位,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对课余时间实施公司化的管理

一部分课程安排在机房进行, 而另一部分课程则安排在软件综合实训室、信息产业基地、数字媒体演播室、音视频编辑室和动画实训室的环境中进行。晚自习或者周末大多数时间, 学生分批统一着装, 都集中在这些环境中进行学习及完成实战项目。学院安排专门的实训教师进行指导, 并对学生进行考勤, 纳入学期考核中。对学生课余时间实施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丰富了大学生活,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 以“行业为中心, 学生为主体”工作室制的学习方式

我们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 行业所需要的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应该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 所以在教学中营造一个与公司团队相似的实践教学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工作室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组成团队, 成立工作室, 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以虚拟项目实践为依托, 在学习完阶段性知识点后, 实施项目综合实训教学, 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创意思维空间, 职业技能也能得到强化。

4. 以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模式

从模仿案例到创造个性, 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教师把实际项目引入实训课堂, 分发标书, 让学生成立工作室团队进行项目的运作, 招标, 竞标, 各环节一步不少, 真实的工作环境、极具挑战性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总结性评价方法让获胜的团队向公司推出自己的作品, 上传到学院的资源平台, 或通过校园电视台展示给更多的观众。

(四) 以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作为考核方法

学院实行“1+2N”人才培养模式, 即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获取多个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就业成功的砝码, 熟练地掌握动画制作职业技能, 取得相对的职业资格证书。《三维动画》课程可考取图形图像制作工程师、多媒体设计师、影视动画设计师、三维动画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

经教研室讨论分别以项目实践运作成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综合方面进行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评价。项目实践运作成功是指教师按照相应的模块拟定虚拟的实战项目, 学生以工作室团队的形式, 公正、公平地选出优胜者, 对优秀的、有市场价值的作品进行推广。平时成绩以教学进度为基准, 以课时为单位, 以教学目的达到为标准, 并实行百分制, 占期末成绩的60%。期末成绩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实行卷面考试, 实践部分发挥学生的创作灵感, 综合应用该学期80%以上知识点, 可选择教师所定的题目, 亦可自行创作作品。无论哪一种考核方式需根据课程模块特点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 才能彰显学生的优点, 激励他们积极努力地学习。

三、结语

《三维动画》是一门创意与实践结合的课程, 创意来源于对生活的发现, 重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辅助指导;实践性教学包括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知识的应用, 创造性地完成创意表达。工学结合, 将实战项目或者模拟项目交给学生, 让学生从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学会创新技能, 提高业务综合素质。四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三维动画的应用领域, 学生在校习得相关职业技能, 毕业后才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依托学院的远程教学资源平台, 毕业生将会是平台中的一线工作者, 与下一届在校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工作和学习经验,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顶岗实习平台的建设为师生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平台上实时的经验交流, 使得教师对实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方便控制, 从而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景虹.高职院校计算机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软件, 2012 (11) .

高职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园林专业主要培养职业型人才,绝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园林专业的理论研究,而是从事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

《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该课程着重在于“用”,首先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其次就是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对该专业的长期需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要求上,它侧重于学生对建筑基本知识的掌握,从而获取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美学等理论知识。具体要求是掌握一定的建筑知识,借助建筑这一造园因素,创作出更美的园林作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和《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再适用,在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高职《园林建筑设计》教学。

1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1)园林建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以及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准确而生动地传达给学生。2)园林建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不但要有新的思路,而且还要能将其生动的传授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园林建筑老师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仅要坚持加强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培训,而且还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走进课堂是教师,走进公司是园林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技术骨干人才。这样才能用丰富的知识来指导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编写或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补充资料

教材是教学之本,有高质量的教材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因此编写或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提高《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一套好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应符合几点要求:1)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园林专业,但不完全局限于该专业,因为学生毕业后首先用到该专业方面的知识,但也不可能完全局限于该专业。2)要符合专业课教学的教学规律,从“学”到“用”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内容应当是学生已熟悉的专业基础知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积累专业术语和设计的基本理论;第二阶段的内容以专业内容为主,涉及的知识面应扩大,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到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3)要有较多的工程项目实例,至少应该有包括理论性的、指导性的、应用性的或过程说明性的及相应的图纸。

除选一本好的教材之外,担任《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补充资料。因为无论选用或编写的教材是多么新的版本,从编写到出版都要经过一段时间,而如今园林专业又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它的发展瞬息万变,不断有新的设计思路出现,这就造成了教材有一定的时滞性。如果教师能够通过网络、杂志等相关资料广泛收集最新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这对他们将来从事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3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方法选取恰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选用哪种教学方式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和制订教学方法。

1)适时进行现场教学,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现场教学就是在一定的场所,结合现场的条件进行教学,《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根据学科的特点,要使学生掌握该课程,就必须带学生到现场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了新事物,寻找了创造能力的灵感,同时发现了新问题,激发寻求解决问题的热情。比如讲到园林建筑中建筑选址和布局时,首先向学生讲明选址和布局的要点,然后可将学生先带到市区各大公园进行参观,要求学生对现场的园林建筑的选址和布局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其设计要点,并绘制成图;还有在讲到单体建筑亭的构造设计时,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对着施工中的亭就其形式和构造给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直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理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既节省了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也比较生动、直观,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讲解园林建筑设计原理时,结合国内外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工程实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深刻理解。比如在讲解中国古典园林南北方的差异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就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看到南北方园林的风格,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丰富了学生设计的思路。

3)课程设计结合园林工程项目进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化职业技能很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作为初学者,入门的好途径就是对好设计的模仿,当然做到举一反三、不断创新是目的。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以精选各类典型工程实例,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建筑的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设计实训环节中,将学生带到园林工程施工现场让他们参与,在具体的动手操作过程当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如何按施工图定点放线,园路铺设的具体做法,场地平整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现场施工实践,使学生懂得如何把科学理论与具体施工技术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高职教育《园林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要紧扣“实用、适用、够用”原则,要因材施教,体现园林的针对性,突出建筑的实用性,使教与学紧密地统一,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想学的东西教给他们,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盛彬.《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2):181-182.

[2]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

[3]周初梅.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9

关键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引言

当前, 在诸多高职院校中,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与专业特色、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入学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欠佳;高职院校中的许多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教学观点落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且单调;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编排不科学、不合理, 适应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这些问题已经开始严重影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的顺利展开, 并对建筑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笔者认为, 传统的那种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建筑力学教学, 必须加快推进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并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引入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等多种方法策略推进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下面就此展开探讨, 以抛砖引玉。

二、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要素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 全国各地的高校在相继推进改革,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普遍存在大规模扩招, 毫无疑问这大大提高了高中的升学率, 但引来了另一个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普遍下降, 而这一问题在普通的高职院校体现得尤其突出, 这源于国民普遍重视重点高等院校、轻视普通高职院校的认知意识, 在这种社会主流意识的作用下, 优秀的学生都进入了名牌院校、重点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 而那些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行为习惯不好、自觉意识不强且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便进入高职院校。许多学生入校后不能及时反省自身问题, 没有信仰和追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2. 教师要素问题。

事物问题的形成和产生都不是单方面的,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存在问题。不少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教师始终抱着传统的较为陈旧的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老化, 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包括教育对象在内的各个教学要素都在发生变化, 始终以传统的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时期的学生, 始终采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不能很好地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不会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果, 教学要求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具体时代背景、脱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导致学生学习非常吃力, 听不懂、想不明白、理解不深入, 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3. 教材要素问题。

当前,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 建筑专业所使用的建筑力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传统的学科建设体系编写的, 普遍存在学科涉及的知识比较零散琐碎, 同时存在知识面涉及过于宽泛等问题, 这常常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无从下手, 找不到学习该学科的方法。教材过于重视内容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过于强调对学生解题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 不够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致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建筑力学是学纯理论性的知识, 实际指导作用不大, 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建筑力学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1. 以案例为引导, 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通过精选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分析、合作探究和集体交流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查找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压杆稳定的问题时, 安排学生课前了解某些建筑工地发生的事故,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 进而结合所学压杆失稳的知识, 有针对性地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 分析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工程实例中掌握力学知识点, 有力地提高学习热情。

2. 优化重组知识体系, 注重解决教学重点。

在改革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要对现有的教学状况进行“辩证的否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 优化、重组和开发教学实践活动。建筑力学的教材大致可以划分为静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三大模块, 静力学模块主要研究力的平衡, 分别研究合成与平衡两个大问题, 显然比较抽象和繁杂, 较难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 对此可以先从基础的力、力偶等基本概念入手, 继而讲解受力分析, 进而讨论一般力系及其简化、合成和平衡等, 这样重点清晰、难点突出, 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明确, 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将抽象内容形象直观地进行展现, 可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针对建筑力学知识点多、公式多、图形多、图表多的特点, 引入多媒体技术, 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 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和具体地获取有关知识, 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推进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选择, 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教学方法、措施等多方面整体思考, 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立华, 王有权.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 2012, (6) .

[2]马海建, 赵萍.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

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绘画教学思考 篇10

动画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动画创作过程中集中体现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按照高职高专类院校动画专业对动漫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传承传统绘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以笔者所在的安徽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 学生来源里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文科还有理科、有对口中专生源、还有自主招生上来的, 大部分选择了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 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导致造型能力、对理论的形象理解能力比较差。即使其中极小部分学生受过一些艺考前训练的, 造型基础也非常差。在课程体系及课程的学时安排上,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及各部分的设置、甚至在教材选用上基本是参考学习本科院校, 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要想在入学后一年的时间里, 让学生从较低的起点上对线条塑造能力、造型能力、动态把握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空间环境的理解、表现能力等达到目标要求, 必须针对动漫专业课程进行定位改革, 建立以培养专业课程需求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素描、色彩教学课程体系。

1 教学定位

素描、色彩教学是动画艺术的基础课程, 在专业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 扎实的素描基本功、色彩学习将为未来学生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精准的教学定位, 成为当前高职高专类动画专业教学改革所探索的关键。

1.1 全面锻炼手绘造型表现能力

动漫专业对于素描基础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即线条的塑造能力、人物、场景、道具、光线等造型能力、动态把握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空间环境的理解、表现能力。

动漫专业对于色彩基础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色彩认识能力、色彩心理把握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空间色彩环境的理解表现能力、创意色彩能力。

因此, 在素描、色彩课程教学中应该围绕这几个需求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安排, 并且逐步探讨建立适合高职高专类动漫专业需求的专业绘画课程体系。

1.2 培养设计创意能力

动漫专业绘画课程体系的教学平台上, 绝对不能忘记设计创意的培养。借用多元的视角提高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他们提供各种发展可能, 使学生从认识动漫的初始就能够打破思维固势, 发挥个人特点及自身优势。我院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职业大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证实了不给学生设定方向、进行创意素描、创意色彩训练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2.1 增加基础造型训练课时

在素描色彩教学的诸多问题中, 有些问题很快可以解决, 如材料工具的性能, 方法步骤、构图比例等, 经过老师的指导, 几次实践就可以了解。有些问题, 如观察方法的养成, 纯熟的线条、块面组织、丰富的色调变化、明确生动的造型等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技能训练过程, 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需要量的积累才能够获得质的变化。

动漫专业课程中对于线条有准、挺、匀、活的要求, 对色彩教学有培养色彩表现能力、空间环境的理解、应用色彩的综合能力等, 要满足这样的需求, 必然要求我们提高课时的比例, 增加基础造型训练的锻炼时间。因此, 要建立适应动漫专业需求的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我认为首先应当提高基础造型课程在总学时中的课时比例, 加大基础课程的训练力度。我认为动漫专业至少还需要增加一个阶段60学时的课程时间, 以便于更有效合理的的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外还要对学生布置每日适量的作业, 要求学生达到“拳不离口, 曲不离手”的状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成效显著。基础造型课程结束时,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观察比较、整体表现的方法步骤, 在技法上根据自己的特点、个人喜爱选择用线条、块面的多种方法, 在色彩学习中在抓住整体关系的前提下, 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色彩, 追求色彩的风格和表现, 对绘画造型的基本语言及一般规律基本掌握, 达到的培养要求。

2.2 项目教学, 精讲多练

采用“岗位任务驱动生产教学合一的项目导向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本着以专业需求为目标, 以创新精神为主线, 以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为本位, 同时根据能力目标, 以学生现状为基础这几个方面予以实施。面对学生学情, 淡化“艺术功底和技法”要求, 探索严谨有效, 生动有趣, 适合学生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用尽量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手段, 使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造型基础技能。

2.3 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

2.3.1 研究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效果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着“引”、“讲”、“练”、“赞”的教学思路。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前期在经过企业座谈、社会调研等大量工作后筛选获取针对性强的项目任务, 运用单元项目实训任务使学生大量参与练习, 并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边探索边思考, 提高学习主动性,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

例:附件一 (如表1) 。

学导式教学法:教学中, 推荐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思路, 讲解关于团队的意识。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率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由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 变成教师组织策划、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共同讲评, 这样教与学双方都处在一个互动的模式中, 将单纯的课堂讲课与图书馆、互联网、动漫市场、动漫游戏博览会、动漫游戏公司等有形的或虚拟的教学资源全部贯通结合起来, 把有限的课堂教学与大量的课外研习结合起来, 把课堂集体传授与课外一对一的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 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全过程, 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 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 个体和群体相结合, 变讲堂为学堂。

案例教学法:艺术活动是创造性活动, 通过教科书、参考书中大量的教学案例为课程提供充足的创作依据。

2.3.2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在过程中的有效监控。建立学生个人作品档案, 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造过程中的说明、自我反思 (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 、他人 (如教师、同学) 评价等, 持续保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激情。

2.3.3 改变单一教学场所

依据学院现有资源, 包括师资队伍、时间能力安排和教学设备, 尽可能挖掘开发可利用资源。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我们还经常开展校园实地写生、校外写生实践等活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4 提高学习效率

2.4.1 根据学生能力兴趣, 分层分方向教学

根据当前市场需要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结合我院的专业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 为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 对学生因材施教, 实施“分方向”培养模式。采用分层分方向培养, 根据社会经济、企业用人的需要,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把学生培养成专业适应面广、技能专的专门人才。本专业采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 分为“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两大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前期学业基础、个人兴趣, 实施分类培养模式, 做到以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 体现全新的办学理念,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4.2 优质资源共享

建立教学资源库网站以网站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 提供试题库以及电子课件, 并提供配套教材的教学录像, 方便学生学习。并提供在线答疑和信息反馈与交流, 为学生实时解决项目难题。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我们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建立起教学资源库网站,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功能, 使学生实时清晰地观看教学过程。提供师生的交互平台, 实现电子举手以及在线答疑,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此平台还可提供文件传输, 控制屏幕等, 可以实现共享资源, 以最大限度地分享学生的创意思维, 在学生独立训练的过程中, 实现无障碍沟通。满足课程的需求以及最大条件的接近我们的教学目标。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模式。通过下发项目任务书—学生创作设计—填写设计说明书—现场答辩—校园作品展示等有效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在班级中以学习小组形式, 进行基础训练、创意设计、写生课程等综合开发实训项目。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头脑风暴, 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创作的创意和思维能力以及快速表达的能力等。采用“岗位任务驱动生产教学合一的项目导向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执行完整的任务来锻炼综合职业能力, 改变教师本位观念,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项目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动漫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各任务的完成通过“案例展示、任务分析、知识讲解、操作示范、课堂模仿、课后实践、问题解析、归纳总结”等步骤进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鼓励学生大量读阅国内外优秀作品, 鼓励学生掌握更多动画制作的方法, 进而让学生掌握学习新技术的方法, 从而能够紧跟技术发展潮流。

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程的总成绩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总和,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0%, 课程考核成绩占40%。在学生平时成绩中, 由学习努力程度即学习态度和单元项目考核两部分组成。学习态度成绩从上课出勤率、课堂讨论表现、资料收集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定。单元项目考核成绩从指定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创新性、团队合作情况、信息收集能力、画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学生的项目单元完成并参考每阶段学生的作业自评与互评等情况进行评定。期末考核成绩以限时考试来评定, 以便考核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

4 结论

综上所述, 动漫专业的绘画教学应当对专业教学精准定位, 建立适应高职高专类动画专业需求的基础绘画教学体系, 增加课时时数, 规范教学内容, 以专业课程的需求展开教学改革, 建立以培养专业课程需求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课程体系。

绘画课程体系分为两大块—————动漫素描和动漫色彩。动漫素描可以设置为三大板块:板块1以线描、速写为主要内容, 锻炼线条造型能力;板块2以以线带面的表现方式, 结合速写练习, 强化对结构和动作的理解;板块3以转面素描和场景素描为主要内容。动漫色彩教学可已设置为四大板块:板块1为色彩构成基础知识;板块2为色彩塑造与创意色彩表现;板块3为色彩的归纳与提取;板块4为动画场景与角色的协调表现能力培养。

通过系统的教学, 以求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为后续专业课程课程奠定坚实的造型基础。

摘要: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的绘画教学宗旨是为影视动画服务。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本文从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谈起, 对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建议, 并进一步探讨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动画教学,教学改革,专业能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峰, 于朕.动漫素描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11.

[2]乐坚.动漫色彩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11.

[3]贾否, 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9.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职 建筑材料课程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静(1982- ),女,河北安国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材料;李燕燕(1980-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技术;张鹏(1982-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钢结构。(河北邢台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42-02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007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明确指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我院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的重点专业,现已进入全新的建设轨道。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地位十分重要,既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工程监理等课程的必备知识,也是培养综合实践职业技能的重要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我院的改革情况,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施工和管理人才,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是现场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试验员和材料员等。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是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为导向,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改革。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場的材料质量检测与试验员、材料员的岗位需求,将建筑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选用、保管和检测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施工现场主要建筑材料检测为主线,以主要建筑材料检测项目为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检测项目,开发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知识点和技能点。

深入施工现场,分析工作过程,以一个实际的建筑工程——我院综合楼为载体,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楼为一个典型的钢筋混凝土公共建筑,其中主要的建筑材料有:混凝土(其中包括水泥和砂石集料)、钢筋、砂浆、砌块、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针对该综合楼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建筑材料,以完成该工程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检测为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根据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出现的顺序,兼顾材料构成的前后顺序,构建八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景都是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建筑材料来设计的学习单元,同时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单元。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学习规律,在不同的学习情景中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情景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员、材料员和试验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的建筑材料质量标准,具备正确选用建筑材料的能力;能正确验收和保管材料,能编制常用材料的检测方案,能实际动手实施检测和填写检测报告,并能根据检测数据正确判断建筑材料的质量状况。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筑材料课程的每个学习情景,都按照完成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六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1.布置任务。由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来源于实际工程载体中的某个学习情景中的某一个具体工作内容,如综合楼施工现场混凝土施工需要进场一批水泥,检测并判断水泥的质量是否合格。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班8~10组,每组3~5人,每组作为一个知识技能团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分组并布置任务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初步分析。

2.资讯。在学校的建筑材料展示厅进行与课程相关建筑材料的现场参观,将实际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相关建筑材料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形象展示并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与完成该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了解相关行业试验规程、规范,进一步完善相关知识,从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3.计划。根据在资讯中所获取的信息,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各组检测计划。计划可以有多种,小组间可以相互比较、质疑、补充,最后进行修改,以期达到最优的工作实施计划。

4.决策。工作实施计划交教师审阅,教师对各组计划进行讲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修正意见,最后指导学生完善并最终确定完成任务的正确检测方案。

5.实施检测。根据制订的方案,自选材料和试验仪器设备,分组实施检测任务。具体包括:取样、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检测、记录试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填写检测报告并得出结论等。实施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分步骤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行为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认真敬业的职业道德。

6.评估。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自我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根据工作表现、发挥作用、协作精神等,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完成任务情况对学生进行考评。

三、编写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工具,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培养学生的媒介。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放在首位。教材分教师用工作页和学生用工作页两大部分,内容和顺序与所构建的八个学习情境相配套,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同时按照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布置任务、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来编写。

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基本不用的内容,使学生重点掌握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的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技术性能。例如,在“水泥”一章中,减少水泥生产、水化凝结硬化等内容,更着重于水泥的性能应用和检测;削减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黏土砖、沥青纸胎防水卷材等内容,同时增加在工程中推广使用的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交互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以实际建筑工程中出现的案例为载体,针对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该建筑材料的工程问题,引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某工程实际施工中,石灰砂浆粉刷过的墙壁出现了鼓包开裂现象,分析原因是由于过火石灰引起的,可以通过对石灰进行陈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引导式教学法,由于建筑材料在教材和教学中的叙述性很强,为了增加趣味性,应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掌握学习要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被动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例如,在石灰一章,可以用于谦的《石灰吟》巧妙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某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浇注两周后拆模,发现挡墙有多道贯穿型的纵向裂缝,对于这种质量问题进行引导,从所使用的水泥入手,发现熟料中C3A和C3S含量高,导致该水泥的水化热高。

贯彻“实境育人”的教学理念,课堂讲解与分组实践交叉进行,实现交互性教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讲讲练练,练练讲讲,边学边练,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练”来实践,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达到“教学练”的紧密结合。

2.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引入课堂,开发和利用具备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功能的课程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形象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教学达到简单明了、学生易懂的效果。同时,课程网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助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真正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五、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为明显的作用是检测學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反作用力。

把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改革以往单一理论考试的考核模式,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在教学全过程中,分别从学生的出勤情况、信息搜集情况、学生工作页完成情况、编制检测计划方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小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填写检测报告情况和理论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同时,建立考核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应该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教学改革方案,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等,争取使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与上述几方面息息相关,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因素,例如,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校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的保障等都会对改革有所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李文利.浅谈高职专业课程教学[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3).

[3]陈文新.职业教学课程文化建构[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高职高专动画教学之我见 篇12

一、高职高专动画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完全相同。虽在国内设有动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两百余所, 但大部分院校没有准确的教育定位、完善的教学条件及充足的师资力量, 其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要包括:

1. 课程设置:

在当今高职高专的基础理论教授中, 二三维电脑软件的学习似乎已成了主导, 但动画艺术与技巧并不仅仅体现在电脑软件的应用上, 这种教学课程设置恰恰忽略了动画基础手绘的重要性, 反映了对教学实践部分的轻视。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 大多数高职高专动画课程以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主, 授课内容远离动画产业实际, 违背动画的教学规律。同时, 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还存在实践课程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太少等问题。

2. 培养目标无针对性:

高职高专设置的动画专业名称多样, 包括动漫设计、数字艺术、动画艺术设计等, 虽名称不同, 但教学形式和内容却大同小异。翻阅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目标, 真可谓包罗万象, 包括网络动画公司、影视制作基地、杂志社、教学单位等。这种教育模式并无有针对性的目标, 为学生就业时与社会实践相接轨设置了障碍。

3. 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教学资源既包括教学硬件设施, 又包括由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组成的软件设施, 当今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切实团结起来, 共享教学资源。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都应该及时进行交流, 走出去, 引进来, 以此弥补自己在动画教学中的不足。

4. 培养模式需调整:

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没有做到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而只有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动画专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它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增加课堂中实践的比例, 把产业界的先进理念及硬件设施带入教学中, 实现“教中学”和“干中学”的有机结合。

二、发展高职高专动画教育的建议

动画专业有其自身特点, 上述中国高职高专动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已经引起部分学校的重视, 并且在现有水平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要想振兴中国动画产业,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动画人才, 必须加强高职高专动画教育各方面的建设。

1. 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国家对动画产业越来越关注, 创新型动画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顺应时代需要, 高职高专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努力与实践接轨, 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标, 把寻求发展和创新的可能性作为核心,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相关课程。只有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模式, 才能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型动画人才。

2. 完善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人才,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强、熟练进行动画制作的人才。所以, 要完善教学体系, 相关教师必须具有专门的教师资格证书。中国需要的动画人才很多, 都需要进行培养,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从塑造人物形象、编写故事情节到通过把人物和故事表现出来, 都要建立合理的动画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3.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与就业对应, 学校应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首先要进行创作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要进行专业技能和和行业规范的意识培养;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技能。另外, 立足就业, 培养有专业特色的动画人才, 是目标的重中之重。当前中国对动画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15万左右, 而我国动画专业人员仅1万左右。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应立足于校内, 整合学校的人才资源, 建设自己的人才库。目前, 高职高专动画专业教师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当前, 动画专业的师资主要由两类人组成。第一类是爱好画画的其他学科教师, 用“赶鸭子”的方法“走马上任”。此类教师没有动画专业的实践经验及系统的理论知识, 对动画专业的定位及人才的培养方向都是模糊的。第二类是聘用动画企业或公司的兼职人员, 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 但理论知识较缺乏。所以, 作为动画专业的基石, 一个好的教师队伍是为学生铺好艺术之路的关键所在。

5. 培养实践能力:

这些年, 动画专业在中国高速发展, 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 但是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少之甚少。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年龄小, 可塑性非常强, 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创作特长、性格特点进行教学。如创办兴趣小组, 建立工作室等。鼓励专业教师在立足教学的基础上, 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动画项目结合起来, 培养他们不断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动画产业之路前景一片光明, 高职高专学生是未来动画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在前进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问题, 必须加以重视及修正。从硬件设施、技术设备、人才师资等方面加以改进, 将各个院校组织起来, 交流经验, 共享资源。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不断改进, 中国动画产业一定会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健.高校动画艺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电影评介, 2007 (3) .

[2]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常规无损检测下一篇: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