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焊接

2024-08-04

高职焊接(精选10篇)

高职焊接 篇1

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建设的构建是在对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整合,确定焊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根据焊接专业培养人才规格、知识结构及课程类别设计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焊接操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并且也逐渐进入到转型阶段。课程建设是高职发展转型、质量提升、内涵建构的关键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已经成为现代高职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焊接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通过对焊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岗位能力要求,进而确定焊接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1 企业调研确定岗位需求

我校焊接专业建设伊始,始终以服务铁岭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调研可以看到,铁岭地处辽北,现已成为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员。铁岭市充分利用沈阳经济区巨大的辐射、吸纳功能,在沿一零二国道两侧,规划建设“沈铁工业走廊”,构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相配套的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专用车、换热设备、起重机械、汽车零部件、有色金属、矿山配件、环保设备、橡塑制品、精密铸造、阀门等十大产业集群。从产业类型来看,多数产业与焊接专业密不可分。焊接专业主要面向产业以汽车、机械、环保设备,而随着未来的发展,对焊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会更大。

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专业面向岗位及工作任务。通过对铁岭地区焊接岗位的分析,发现岗位在不同类型和级别企业中设置不同,并且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为大型企业岗位分工较细,小企业分工过于综合,所以岗位设置以中型企业岗位为依据,焊接专业面向岗位如表1 :

通过对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培养具备焊接操作、焊接检验和简单焊接工艺编排能力,掌握焊接技术、设备选用、工艺编制及焊接检验等方面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初期能够胜任焊工、冷作工等岗位工作,之后可以从事焊接工艺员、焊接检验员、焊接施工员等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分析铁岭地区岗位群的需求及学生未来的发展确定焊接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是焊工、焊接施工员和焊接检验员。

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焊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工作任务分析是建立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每项任务进行分析,要求明确完成每项任务的技能点、知识点及素质要求。再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类形成职业行动领域,从而确定从事这些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即焊接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确定核心课程,在针对核心课程选择专业支撑课程。依据核心岗位核心能力,确定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焊接技能训练、焊接检验和焊接工艺的制定与评定。

围绕核心课程设置专业支撑课程。设置基础课程过程中,主要依据一定来自于核心课程,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切合,不应当以本科学科体系学习内容为出发点,而应以学生能够掌握核心岗位能力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学时下,完成所需学习的教学内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金属材料、机械制图、CAD和认知实习主要是为焊接实训做理论和实践支撑 ;熔焊基础和焊接结构生产为焊接检验提供理论支撑 ;金属材料焊接和焊接设备与方法主要围绕焊接工艺的制定与评定选择教学内容。

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是建立在专业能力学习领域基础上的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外延和拓展。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选修课程主要开设了电工电子基础、Solid work、现代工业安全、生产作业技术、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组成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

3 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变传统学科体系观念,以培养面向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体系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理论轻实践。作为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就在于培养不同的人才,面向不同的就业岗位,高职培养是以技能为主,所以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更注重实践,往往实践课程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相同甚至超过理论课课时。

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这就要求课程体系必须是开放的,面向市场的,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深入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设置课程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培养。

引入标准,实施双证教育。职业标准是行业的行为规范,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焊接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大多与焊接有关,而从焊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相关职业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时应将职业标准融入其中,而且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大纲结合,使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体现教育的职业性。实施双证教育,使学生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使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同时提升了就业的竞争力。

高职焊接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32-01

在我国的现代制造业当中,焊接技术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焊接是经济建设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焊接行业的进步,社会和企业对焊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焊接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高职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一、我国焊接人才的需求现状

依据我国产业的类别,焊接被应用在多个领域当中,如压力容器、锅炉、核电设施、管道、铁路、造船、发电设备、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水利设施、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及精密仪器,等等。在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当中,上述领域涉及面极为广泛,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依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高于2亿人,其中制造业登记注册的人数已经有3300万人。我国的钢产量在46894.36万吨,相关数据显示:全球钢铁产量中50%~60%利用焊接工艺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转变,如金属构架、航空航天、压力容器及桥梁,等等。可以推断,当前我国从事焊接行业的人员已经远远高于100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对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极大,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对焊接人才的需求也将逐年增加。

二、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我国焊接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焊接技术与素质,必须对焊接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加大投入,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

(1)组织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训或进修。[1]一般而言,组织骨干教师进修的具体途径有两个:①组织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一般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较好,但实践水平有待提高,因而可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焊接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进行有效的脱产进修,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②组织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高职院校可选择一些思维活跃、业务水平比较高的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学习,有效运用对口高校的资源,掌握先进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

(2)组织教师到有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定岗实践。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有效培养,并且强化“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应当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选择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单位开展顶岗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青年教师可以带着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去企业,向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咨询与讨论,然后把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技术再传授给高职生,达到教学和实践有机融合的最终目的。此外,教师还能在企业中宣传自身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对企业中的技术研发与生产进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3)在校内营造“双师”培养的机会。高职院校在不断扩展校外双师培养途径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对校内的双师培养工作掉以轻心,可自主开展培训活动,亦或通过校办工厂对教师进行有效培养。

2.优化教学方式。我国的高职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讲究方式方法,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高职焊接专业而言,要想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应当坚持“实用”、“实践”、“实际”的基本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高职院校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三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2]一般而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结合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选取适合的案例,利用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分析有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当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焊接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在高职焊接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结合专业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且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方能有效提升高职生的学习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且在互赢互利的前提条件下,构建大量的、相对稳定的、与专业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进行科学、有效地安排,将其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贡献。高职院校应当依据企业生产的具体状况,对焊接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安排进行科学调整,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可无条件或以优惠的方式,给学校提供实训的基本设施与材料,有效解决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缺少资金的问题;企业无条件地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与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同参与实践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的巨大压力;[3]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教育的关键作用,且已经将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当做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的一个关键性标志。企业与学校合作之后,高职生完成学业就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降低企业在人员培训上的开支,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另外,高职院校还能充分展示自身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和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接企业的一些任务,如在职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及技术服务,等等。

综上,焊接专业技术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该领域当中的操作技术。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教学方式,时刻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焊接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涛.浅谈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2]康建文.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究[J].成功(教育版),2013,(6).

[3]陈坚.浅谈技工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2010,(31).

高职焊接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探索 篇3

关键词:高职,焊接专业,拔尖人才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 及时地改进和创新。在高职教育中, 最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专门技术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重视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对于在生产一线的焊接职业技术人员来说, 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 应该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做出相应的改进, 从而让焊接拔尖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对接。

一、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改进方向

拔尖人才是社会上每个领域中, 各方面专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为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对于高职拔尖人才的培养, 可以从教学过程、方法、内容等方面出发, 同社会需求相适应, 这样才能让教学与社会接轨, 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创新。

(一) 拔尖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对于高职学校拔尖人才的培养, 首先, 要在进行社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之后, 科学制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这样才能够达到学生知识和专业基础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其次,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对拔尖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和潜力挖掘, 这样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新高度。拔尖人才培养的方法, 是高职教材的基本点, 应该综合当前有利因素, 改进不利因素, 才能够使拔尖人才更好地形成。

(二) 加强高职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和方法确定之后, 就该从具体的实践过程入手。首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优质的教师队伍, 对拔尖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过程的施展和教学任务的创新研究。其次, 应该改革理论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针对实际教学过程, 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再次, 在对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对拔尖人才的学习严格要求, 才能够促进拔尖人才成为企业真正的工程师。最后, 针对拔尖人才, 可以采用导师制科技创新活动, 这样才能够对专业学习给予突破性的进展。高职教学实践的分析和组织, 是高职拔尖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焊接专业拔尖人才培养

在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 首先从学生的相关情况出发, 结合各校的师资情况、课程开设等对焊接专业的拔尖人才进行培养,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基础专业知识构建, 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岗位中, 更好地做到应用和创新。对焊接专业人才的教学工作, 应该适应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 促进就业。

(一) 完善焊接专业拔尖人才选拔

焊接专业拔尖人才的选拔, 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 结合相关的综合素质, 如文化基础、逻辑分析、动手能力和对问题的实际处理能力上看, 这些综合评分较高的学生, 才更适合加入拔尖人才培养。这种分为拔尖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培养过程, 更能够根据学生的自我能力进行区分, 从而达到更好的焊接专业教学效果。

(二) 加强焊接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焊接专业的需求, 对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材料都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平台, 同时给予规划。对高职焊接拔尖人才, 应该针对岗位要求, 将这几块重点融入教学的课程平台中, 以实际授课为载体,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焊接知识层面, 对专业课程的知识要进行有序化的平台排列, 能够促进焊接拔尖人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掌握、运用能力。

(三) 采用多种焊接教学方式

在对焊接专业拔尖人才的教学中, 不应该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 而应该结合小组的相关实际情况, 促进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资料整理和收集的方法, 促进他们的自主思考和研究能力。让学生多研究焊接技术, 对其技术工艺和设备与材料都能够很好地熟悉, 结合多种教学形式,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焊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精准化。

(四) 对焊接专业学生, 采用导师制方式

对拔尖人才的潜能开发采取导师制方式, 可以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导师引导少数学生或者单个学生, 这样的形式, 更能够看出学生对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材料的知识掌握情况, 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发展特长, 补足缺点, 从而做到焊接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单一地从考试的成绩出发, 而是结合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 增减高职焊接专业学生课后拓展研究活动

不仅在课堂, 在课后也应该对高职焊接拔尖人才参加拓展活动给予鼓励。首先, 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焊接大赛创新实践活动, 各种竞赛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更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其次, 应该改革焊接实践评价方法, 这样不仅能够结合实际需要, 对学生的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材料这些专业知识给予更好的考核, 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相关情况的拓展有更好的了解。高职专业教育也是为了与岗位对接服务的。学校可以推行提前焊接工厂实习, 这样能从实际中找出不足, 让拔尖人才的培养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实际的改进和学习, 也能让学生对自身情况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张登宏.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 (11) :27.

高职焊接 篇4

【摘要】结合教学和焊接作业的特点,分析了高职焊接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风险,找出了隐患,分析了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焊接实训 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40-02

高职院校开设焊接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焊接应用技术型人才,操作实训是其主要课程。根据高职教学理实一体化特点,主要突出实践的原则,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实际操作的岗位,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要求,在学校期间应尽量模拟实际生产条件进行操作实训。所以,焊接实训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不少于总课时的50%。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在实训基地学习操作方法。

焊接属于特殊工种,安全要求较高,由于学生在实训初期不可能获取焊工操作证,但又不得不动手操作,学生的实践经验少,劳动保护意识薄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所以加强学生的焊接作业安全管理必须要引起学院及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事故风险

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分析,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有火灾、爆炸、触电、烧伤、烫伤、中暑、弧光灼伤和气体中毒等类型。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身因素

1.高职学生普遍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掌握较差,这就导致学生虽然能够很快熟悉操作方法,但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原理,不能举一反三,换个环境,学生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2.高职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惰性。部分学生在实践学习前,没有认真学习安全操作规程,不理解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的含义,忽视一些安全细节,使安全风险加大。如学生在打磨时,虽然知道戴平光眼镜保护眼睛,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习惯、不自觉,需要提醒。

3.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他人意识。虽然学习了安全操作规程,但当遇到突发情况时,仍然表现为慌乱,缺乏处置经验。例如,在学习气割时,很可能出现乙炔回火,造成爆破响声,本来乙炔瓶装有回火防止器,是可以防止回火爆炸的,但大部分学生被响声吓住,第一反应是丢掉割炬,火焰在未熄灭的情况下,可能会点燃衣物或设备,导致火灾或烧伤。

4.学生具有好奇心、好动、贪玩、自以为是的本性。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擅自接触及乱动不熟悉的设备;在实训室嬉戏等,这些行为都会留下安全隐患。假如上课期间两位同学在工位上打闹,就有可能将同学推倒在正在焊接的板件上,造成刺伤或烫伤。

(二)实训场所因素

高职实训基地相对于生产场所有自己的特点。实训基地主要安全隐患为火灾、气体泄漏、触电、中毒、烫伤、机械事故等。主要原因是设备、器械利用率较低,长久不用造成部位故障,例如线缆老化破损、气管老化漏气;实训场所排风扇损坏通风不良;消防设施设备失效及学生不会使用灭火机扑灭初期火灾;场地堆码混乱,安全通道不畅通;没有醒目的安全标识及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等,这些都可能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原因。

(三)实训教师因素

部分实训教师本身对焊接工艺不熟悉,对设备不熟悉,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对安全操作规程理解及讲解不全面,不仔细;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人数超过教师管理范围;教师管理不够严格等均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二、事故预防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开设焊接专业实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要点如下:

(一)开设焊接专业之前,应先组织专业人员针对本专业特点以及学校实训环境制定对应HSE保障体系和程序文件;制定焊接操作指导书;制定风险预控方案;重点控制易发生和危险性较大的安全风险,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或降低风险。

(二)实训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而且要保证课时量。培训内容为用电安全、消防安全、焊接设备操作规程、生产现场6S管理、实训纪律等内容,培训后应进行考试并留下培训记录,不及格者应进行补考,未经考试合格不得进入实训。

(三)安全防护意识仅从课本中获取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缺的是工作经验,所以指导教师应把自己工作经验讲给学生听,并可收集一些安全事故案例进行讲解,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四)实训条件应符合相关安全规定

1.焊接实训场地应符合消防要求、环保要求、劳动卫生要求。

2.手工电焊实训场地应有隔离墙,以免电弧光灼伤,同时应有排风装置。气焊气割场地的氧气瓶与乙炔气瓶应分开存放并相距不小于5米,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否则应采取隔离措施。

3.实训场所应张贴醒目的安全标志及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上(或旁边)应张贴使用说明。

4.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包括指挥人员及职责、响应程序、报警方式、逃离路线等,若发生事故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的撤离,抢救伤员及财产,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蔓延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应急预案制定后,应组织每一届学生进行一次现场安全演练。

(五)加强实训现场安全管理

1.实训场地应规范化管理,保持实训场所和设备干净、整洁、有序,焊接设备接地有效,定期清理焊机的灰尘,避免机壳带电。

2.实训设备应由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检查和教学前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若发现设备故障,学生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严禁擅自检修。

3.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实训室人员进出管理,杜绝与实训无关人员进入实训场地,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严禁在实训场地嬉戏打闹。

4.定期检查消防设施、设备,保证消防设施的有效性。

5.通风、排烟设施工作正常,并应随时检测粉尘浓度、颗粒度,并定期清理风机。

6.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面罩、风帽、防护眼镜、耳塞、口罩、焊接防护服、焊接专用手套、防护鞋必须齐全,在上课之前,指导教师应对防护品穿戴进行指导,并监督学生使用。

7.实训设备未经允许,严禁擅自使用。

(六)加强现场监控

1.指导教师要加强巡视,纠正违规行为,指出危害,引导学生在实训中养成良好习惯。

2.指导教师应讲解当日实训焊接方法的原理及设备、器具工作原理。并对设备、器具使用方法进行演示。每次上课前,指导教师要对本节实训课操作中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提出要求,强调禁忌,特别是细小不注意的地方,提醒学生留意。

3.严格执行学生在指导教师监护下的学习制度,实训前对学生精神状态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评价,若学生没有做好实训准备工作,应禁止学生操作。

4.指导教师应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不仅具备教师资格,还要具备焊接专业资格及经过安全培训学习,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和实践教学经验,能教、能做、敢管。

5.应配备充足的教师。教师的监控管理范围是有限的,若学生人数过多,既影响教学效果,又难以起到良好的监控及指导作用,建议每名教师带领学生人数不超过12人。

6.应建立教学安全责任制。教师是现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要对学生安全负责,要对设施、设备安全负责。若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7.实行学生安全值日制度。每个学习小组从学生中选出一名安全员,协助指导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实行值日轮换制度,这样既增加了管理人手,降低成本,又可对安全值日的学生进行管理能力的锻炼,提高安全意识及管理能力。

8.实训中若发现事故前兆,立即停止作业。夏天气温高,容易造成中暑,实训应避开高温时段并配备防暑药品,应随时观察学生身体状态,对体质差的学生应控制操作时间,防止中暑。

参考文献:

[1]孙登科,杨兵兵.焊接实训中学生安全教育刍议[J],湖南农机,2013,40(3),188-189.

高职焊接 篇5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工业的发展目标是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尤其是要在大力发展信息化、高新技术的前提下, 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育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焊接是目前制造业中广泛使用的一项材料加工技术, 根据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未来制造业对焊接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多。众所周知, 当前机械制造业的竞争是技术人才的竞争, 而培养高素质实践技术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职业类院校的肩上, 如何培养大批能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焊接专业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 诸多学校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高职焊接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中, 就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实施教学。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一般可以按照“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评估总结”这5个环节进行, 学生们用一个完整的方法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置的“工作项目”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同时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提出自己在完成任务中相对独立的工作意见和看法, 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教学评价。

为加强高职焊接专业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真正体现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目标, 在项目教学中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应充分了解课程授课目标、明确工作任务, 授课中应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同学们主动地参与进来, 并将参与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最后将各小组完成项目的成果进行检查与评价。在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选好项目教学载体, 项目教学载体既要符合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需求, 又要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同时要能使学生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更扎实的专业技巧、更熟练的专业技能, 职业素养也获得相应的提高,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高职焊接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载体的研究思路

(一) 关注企业主流产品, 了解实际工作情境

学校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毕业生、顶岗实习学生的就业情况, 关注当前企业焊接工作所用到的耗材、设备等主流产品, 发掘课程教学要素与工作岗位间有效的切入点。从职业岗位着手, 分析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进而总结形成符合焊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等。将上述内容与具体的工作项目、任务对接, 对典型的企业产品进行分析、设计、改造, 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岗位, 最终形成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创设“真实”的职业岗位教学环境。

(二) 引入行业标准,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熟练掌握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是高职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焊接专业来说, 为了寻求更好的技能培养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焊接专业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按照焊接行业的特点, 焊接作业岗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掌握基本焊接操作技能, 能够按照行业规范进行焊接作业操作;2.熟悉并掌握相关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 能够按照作业要求合理选择焊接材料, 并能按照维修手册的要求进行焊机的维护保养;3.掌握相关的质量检测理论知识, 能对焊接产品进行质量评定;4.了解焊接生产作业的流程, 能对焊接生产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5.能掌握基础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过年度安全培训考核。在项目教学流程中设计与实际工作产品相近的教学载体, 能充分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融于焊接实践操作中, 开拓学生的职业发展观、磨砺学生良好的从业心理素养, 有效缩短校内教学和就业岗位间的距离。

(三) 关注职业岗位认证, 将职业技能考证融入项目教学载体中

近年来, 企业发展国际化、规范化, 企业用人用工也逐渐规范, 这就意味着, 由行业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地位和认可程度越来越高, 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的准入证。因此, 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证模式引入课程项目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 也是符合行业和社会的主流发展的。例如, 在焊接检测课程教学中, 在现行的实训教学中引入焊接检测资格证书的考证理念, 在“产品”的设计中有目的地设计某些缺陷于工件中, 对工件进行编号标记。在课程实训环节考核中, 模拟实际检测证书考证的氛围, 对学生的真实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样既可从教学角度发现学生操作技能的薄弱点, 又能将社会化职业资格考证的过程、要求贯穿于实习训练的整个过程,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化考试的自信心。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融入课程项目教学载体中, 一方面使得原本单一、枯燥的实践任务变得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 也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应考的综合心理素质。

三、焊接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载体研究实例

项目化教学的载体一方面是来源于企业真实的产品或项目, 另一方面则是选择已完成或技术上已成熟的校企合作横向课题。通过了解企业产品或项目研究的一般流程, 改进或除去其中的某些环节, 再通过归纳、整合等方法提炼出适合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化改造一般流程。企业真实的产品或项目有利于建立学生与产品、教师与项目、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联系, 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焊接检测课程无损检测项目教学载体的研究为例, 产品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在校内课程教学中, 将企业产品进行再设计, 转换成项目课程教学载体, 可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中典型工作产品的特征, 熟悉常用的焊接方法、工艺、工作环境, 了解施焊方法、设备与焊接缺陷间的联系。在教学载体的设计中, 大型的实际产品是无法进入到课堂教学的, 应首先对实际产品进行筛选, 找寻能融合各类常见焊接方法、位置的典型构件, 再结合校内实训条件进行改进、再设计, 将其转换为项目课程教学中能应用的教学载体———“产品”。以无损检测为例, 其项目教学载体与实践任务如表1所示。

四、结语

笔者在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学生就业情况的前提下, 立足实际工作岗位, 对焊接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载体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载体的研究、设计、应用, 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教育理念充分融合于课程教学实践中,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在教学流程中积极引入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考证, 并以此为基础精心设计了项目操作流程, 增强了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 真正实现了课程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马天凤.焊接专业定位及特色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4) .

[2]刘鹏, 张元彬, 孙德明, 景财年, 罗辉.焊接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3 (3) .

[3]郝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8.

[4]张贵.浅谈“引产入校”与焊接专业的发展[J].论坛, 2013 (1) .

[5]祝常红, 彭坚, 李昌.以产品为教学载体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教学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 .

[6]黄燕, 雷鸣.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载体的设计[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

高职焊接 篇6

高职院校焊接专业起步较晚, 焊接方法作为焊接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的焊接方法能力, 而这正是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核心能力, 目前的焊接方法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学方法单一

焊接方法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目前在高职院校焊接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多数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 教学方法单一,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部分一般是教师先讲解示范, 然后再由学生练习。焊接的专业性比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对焊接专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一特点加以利用,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焊接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 教学内容同生产实际衔接不一致

教学内容同生产实际出现矛盾, 主要在于学校的教学计划不能跟上市场变化, 课时的安排上不够合理, 倾向于成本低的焊条电弧焊, 已广泛应用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安排较少;实验实训的部分设备过于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 目前学校操作车间的设备过于陈旧, 很多仍沿用多年前的老焊机, 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开展训练, 同时也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学过程中实用材料和特种焊接方法介绍太少。教学内容有限, 实用性材料的焊接方法不是很全面, 学校进行的实践操作中, 焊接的钢种也比较单一, 主要为低碳钢, 而像不锈钢、有色金属等的焊接很少。

(三) 教师实践水平不足

按照高职焊接的教学要求, 教师在授课时应多讲具体的工厂实际运用及工艺流程, 但多数教师毕业以后直接到学校任教, 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是实践经验不足, 因此在教学中理论内容过于深奥、抽象, 对于理论水平不高的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来讲很难接受, 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教师理论丰富, 实践水平不足的现状已经跟不上新时期焊接专业教学的需求。

(一) 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焊接专业能力培养

结合市场对焊接专业学生的要求, 以就业为指导, 全面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将原来的焊接方法与设备一门课程主要以焊条电弧焊为主, 变成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特种焊接技术四门课程, 学习各种材料的焊接方法并进行焊接技能实训, 前三门课程作为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 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二)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提高焊接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焊接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设计项目。同时充分发挥焊接实践教学基地的用途, 合理利用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 并使教学环境设计靠近生产现场,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这样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焊接教学中, 在实训课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分组教学法, 为拓展学生的能力, 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教学, 提高焊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 改善实训条件, 实现生产性实训

在现有条件下, 改善校内焊接实训基地的条件, 淘汰过于落后的设备, 增加先进的焊接设备,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 焊接专业近两年增加了松下多功能焊机, 焊接机器人等先进的焊接设备, 拓展了焊接方法的教学项目, 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 师资培养, 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高职焊接教师的实践经验培训, 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去企业进行锻炼, 为企业服务, 真正做到焊接理论与实践结合,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权威部门的教学改革研讨会, 学术会议, 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 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的优势。同时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师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 并辅导青年教师, 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借助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教师和学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焊接方法作为焊接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课程, 采用项目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等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每个环节都配有相应的实践教学, 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结合焊接方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 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焊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康建文.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构思及其实践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1) .

高职焊接 篇7

近年来,高职焊接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据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及我国焊接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在今后5~10年内焊接结构用钢比例将达到65%,焊接自动化率达到70%,汽车年产量将超过800~1000万辆,造船年吨位约达到1000万t以上[1],焊接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数倍以上,而且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也不断涌现,国外专家认为:“到2020年焊接仍将是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工艺。它是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并且是采用高科技连接材料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比焊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材料的连接,并对所焊的产品增加更大的附加值。”因此,为焊接专业人才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是,我国目前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通才教育政策,使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偏离实践越来越远,而技校教育过多注重实践操作,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对焊接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就为高职焊接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企业所需的焊接职业技术人才奇缺,大多数企业仍处于焊接人才的饥渴状态。另一方面国家培养的大量焊接专业高职生找不到工作或转行到其他专业。这不仅造成了高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高职教育焊接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的影响。

高职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其原因很复杂。有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究其深层次、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在于高职院校在确立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还差强人意。

因此,如何培养大批量的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新型高素质焊接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如何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适合高职焊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1 目前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1.1 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清

职业教育是以工业化为基础,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中心,以突出实践为方式,有别于我们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中心的常规的教育体系,其特色就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应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针对高职焊接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高的要求,学生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在焊接专业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时要找准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要具有针对性。而这正是我们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短板,使得其焊接专业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清,受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焊接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目标宽广,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焊接人才,使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脱节。

因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到相关岗位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弄清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到底需要焊接专业什么类型的人才;反复论证高职焊接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是哪些,这些岗位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高职高专的焊接人才的定位是什么等等,弄清这些内容以后,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就能够建立起科学的高职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

1.2 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建设滞后,实践性教学欠缺

社会对焊接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使得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而一些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不顾及开办焊接专业需要投入大、消耗高、专业性强等因素,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论证就盲目设置专业,由于焊接设备有限,焊接工位少,学生多,实训条件不具备,环境差,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师资水平有限,现有师资大多数从材料、热加工、机械加工或其他相关专业及企业工人调派,其中一些老师所学专业基本上和本专业相近,理论多而实践少,另一部分老师是通过自学或者其他的有关焊接专业的研讨会或培训来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从企业来的技术工人在实践中只会操作却不会讲解,其知识储备大多相对于焊接专业来说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

对于高职焊接专业的教材建设还不够完善,大部分沿用本科教材,适合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教材几乎很少。在课时设置上,理论课时占用学时多于实践课时,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有些将现有的材料和热处理专业及一些短期培训焊接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在实践环节中,实训设备数量少,学生人数多,实践操作课时得不到保障,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这些因素极大的制约了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毕业生缺乏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从而造成毕业生专业功底欠缺,表现在专业知识上不如本科生,实践操作能力上不如技校生,学生知识面窄,实践可操作性不强,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差,这极不符合企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由此使毕业生缺乏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从而造成毕业生专业功底欠缺,表现在专业知识上不如本科生,实践操作能力上不如技校生,学生知识面窄,实践可操作性不强,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差,这极不符合企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以上原因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的发展,如果不能扭转这种局面,寻求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找到一种适合高职焊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效、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造成高职院校对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丧失信心,从而失去专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建立焊接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高职院校每一个专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保证学生更好就业重要途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摸索出适合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不同于职业培训,而是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过程。体现培养什么样的实用型人才,是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思考的问题。焊接专业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我校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全面素质的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和专业技能的巩固提高,也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视野、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能胜任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设置专业就业岗位群

教育是为社会各行业服务的,特别是高职教育直接面向行业的第一线,更应体现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因此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应建立在对本行业广泛的人才需求的调查基础上,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才能了解专业人才本行业的岗位和能力素质要求。近四年来,本院组织专业教师在南方各三角洲地区近百家企业对焊接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就业岗位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表明:焊接专业人才在各大企业是一个庞大市场,专业人才奇缺,如造船业、汽车、桥梁工程等,目前以焊接加工操作为主,还有焊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焊接质量的检验与分析、现场生产管理与技术管理、焊接自动化操作等,特别是焊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人才短缺。根据这一目标,学院组织以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主体,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理论、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教学实践环节中,构成合理的教学、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并形成焊接基本专业操作训练、焊接专业技能强化实训、焊接专业顶岗实践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

2.3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和实践并重构建课程模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焊接专业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高职焊接专业特点,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必须讲授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过程中去,根据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的新特点,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按工作过程、按职业证书所要求的能力设必修课,按专业岗位群知识结构要求设置部分选修课。学生明确工作角色和定位,极大地提高了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

首先,按工作过程设课。焊接专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焊接操作技术、焊接工艺的制定、焊机的维护与维修和焊接质量的检测与评定等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次,按职业证书要求的能力设课。鉴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必须从职业证书角度为其度量和设置课程。学院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证书的获得,这正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学院规定本专业必须取得相应的中级焊工资格证书或特种作业操作证书,所以按此思路将课程设置为焊接基本操作实训→焊接技能提高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的层次,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又有利于学生考取职业证书。再次,按专业方向设置选修课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能够打破学科体系束缚,根据各个企业性质与管理机制的不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专业要求、尤其是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群设置选修课程。

在选修课上设置不同就业方向,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分别设置焊接加工操作、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焊接质量的检验与分析、焊接自动化操作四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为学生今后发展作好铺垫。

2.4 以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方法

近年来,通过课程组的研讨、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等方式,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地改进,由原来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扩展为现场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教学方法,应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性、实用性的实验实训。

2.5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途径和方法

2.5.1 实现实践教学程序上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即按照

焊接基础实践、焊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阶段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基础实践阶段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课、社会调查和认知实习等。通过基础实践,使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专业实践阶段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调研、第二课堂活动等。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社会实践阶段要求学生在校外结合专业参加实际生产、管理和经营,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使学生的综合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

2.5.2 在校内创设产学结合的环境

广泛开展生产、教研、科研活动,通过学院的研究机构、工业加工中心或校办工厂等,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焊接类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鉴定,又可模拟仿真加工过程;另外还可以启动对外的生产加工业务,如焊接自动化技术开发与服务、模具设计与制造、各种材料焊接加工和冶金机械设备研制等,这样既可以为学院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可以锻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3 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专业对口而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且要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使企业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锻炼,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优秀企业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把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标志。合作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免除先培训后上岗的麻烦,减轻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开销,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可发挥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主动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承担企业的技术服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通过合作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专业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我们要根据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企业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综合型、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高级焊接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菲森,文申柳,陈玲.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电焊机,2009,(3).

[2]楼世洲.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学林出版社.

[3]李建求.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4).

[4]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高职焊接 篇8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 以学院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为平台, 以船舶行业和湖北典型船舶企业为依托,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与培养与目标相适应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等典型船舶企业紧密合作, 根据大型船舶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船舶焊接工艺流程, 以典型船舶结构装焊、船舶典型接头焊接、焊接缺陷检测与控制等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 形成“项目导向、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为基础, 进一步引入顶岗实习, 形成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中, 以强化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质量意识为目的, 利用典型造船材料、船舶焊接结构为实训对象, 进行生产性实训, 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 同时强化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 增强学生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顶岗实习指导小组, 根据合作企业的工作需要, 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中, 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管理, 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生产过程, 接受企业兼职教师的直接指导, 在真实任务及真实环境中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 进一步增强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质量意识。通过改革, 保证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 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以上, 98%以上的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课程开发步骤

与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等典型船舶企业合作, 以“项目导向、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引导, 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重组, 构建基于船舶焊接工艺流程的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2. 船舶焊接工艺流程与船舶焊接职业岗位分析

在船舶焊接工艺流程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船舶焊接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见图2。

3. 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和职业能力要求, 以典型船舶结构装焊、船舶典型接头焊接、焊接缺陷检测与控制等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 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重组, 构建基于船舶焊接工艺流程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见图3。

三、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的建设

成立课程建设小组, 聘请船舶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与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等企业共同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共同开展项目课程教学。重点建设《焊接质量检验与返修》、《焊接冶金缺陷控制》、《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与实作》、《船舶结构焊接工艺编制》等4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其中1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 3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以此带动《焊接电工电子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课程建设, 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完成课程标准制订、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试卷库、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课程标准, 工学结合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由学校和船舶企业组织人员共同开发, 编写完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教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 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践以典型船舶焊接产品等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

购置手工电弧焊机、CO2焊机、埋弧自动焊机、TIG焊机、MIG/MAG焊机、等离子焊机、多媒体设备、教具挂图、实物样品等, 建成焊接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教室建成后, 主要为《焊接冶金缺陷控制》、《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与实作》、《船舶结构焊接工艺编制》等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服务。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将根据船舶焊接工作流程和内容, 以项目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在专业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五、师资队伍建设

以“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为原则, 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工程项目实践、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双师”素质;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加专业建设和教学, 优化“双师”队伍结构, 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能够把握船舶工业发展趋势和专业改革方向的素质精良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具体实施办法为:

1. 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现有教师中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 使专业带头人的职业教学能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在省内外高职焊接专业教育方面形成较强的影响力。聘请1名船舶焊接方面的专业带头人, 把握专业发展方向, 指导专业建设, 参与课程建设, 培养骨干教师。

2. 培养专业教学骨干

在现有教师中重点培养5名骨干教师。针对骨干教师自身特点, 进行个性化培养, 使之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发挥骨干作用。

3.“双师型”教师培养

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 使80%以上教师至少获得1种职业 (技术) 资格证书, “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具备指导生产性实训的能力。

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200名以上由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等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聘请其中8名作为兼职教师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 指导生产性实训, 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六、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

在现有焊接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 投入658万元, 用于扩建焊接技术实训室, 新建焊接检验实训室, 改建金相热处理实验室及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和机制、制度建设。按照“贴近实际、技术先进、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建设思路, 与船舶企业合作共建, 重点购置船舶企业广泛使用的焊接生产设备, 改扩建和新建3个专业实验实训室, 使之成为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焊接技术开发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利用典型造船材料、船舶焊接结构为实训对象, 进行生产性实训, 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 同时强化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 增强学生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 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以上, 其中焊接技术实训室达到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标准。以船舶行业为依托,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新增18个, 达到22个校外实训基地, 承担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

摘要:我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快培养大批技能型高素质船舶焊接技术专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文章结合学校办学实践, 探索了船舶焊接专业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以满足船舶工业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焊接 篇9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课程开发,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是基础性、关键性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热点更是难点,“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

关键词:校企行会;四方协同;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3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多年的发展是不断探索深化专业和教学改革的历程,其间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但职业教育课程有自己的内容、历史和特征,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要遵循中国的国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课程开发,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是基础性、关键性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模式有: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视野中的课程体系等。不管哪种课程体系,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热点、更是难点,同时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突破点。由于国情、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多方面与社会、企业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总还存在一些差距,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直接源头就在于切实搞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焊接技术是制造业的基础,是一种关键的材料连接技术,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焊接被视为制造业的命脉,而湖南省仅有不到1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在校学生约1000多人,每年毕业人数不足400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为积极推进学校、企业、行业、学会(简称“校企行会”)协同,创新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共育焊接人才,构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开发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高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焊专业办学实力较强且形成一定特色的院校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但尚没有一所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形成完整的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如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重点进行教改的课程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材料焊接》、《焊接结构生产》、《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检验技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重点进行教改的仅其中一门课程为《金属材料加工工艺》,课程教学分两个模块进行实施,即金属材料的选用与实施、材料成型及控制;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为《熔焊过程与缺欠控制》、《焊接方法与操作技术》、《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制定》、《典型焊接结构件的生产》等。

从调研分析结果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课改效果较好,以典型焊接产品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作为项目载体,从零件加工、部件加工、总成与安装生产三个阶段技术应用以及技能、工艺、检验和管理四类岗位的职业化要求出发,构建了以《焊接结构零件制造技术》、《焊接结构部件装配与焊接技术》、《焊接结构总成与安装技术》和《焊接自动化技术》四门课程为主干的“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但仍然没有构建完整的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还是缺乏对焊接新材料、焊接新工艺、焊接自动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人才培养质量跟不上企业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有焊接专业的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但没有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研究课程改革,没有探索如何发挥“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做法,在国内课程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高职教育和机械装备产业发展需要,以“校企行会”四方共同育焊接才人模式为目标,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定位、校企联动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案例加以推广。

“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湖南省不到十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已经陆续进入课程开发的教学改革,但存在学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匹配,学校开放办学运行机制不顺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仍跟不上企业产品升级的需要。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省内大型企业进行调研,请企业行家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课程重构作指导,确定焊接专业6门核心专业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但学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效果不明显。因此,搭建“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产学研平台,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 ,有利于深化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

“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共育焊接人才既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又能服务地方经济。“校企行会”四方联合共建产学研平台,可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校企行会” 四方协同创新共育焊接人才的焊接专业建设改革,高职院校既能利用企业优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能利用自身的智力、科技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和企业得到实惠以后反哺学校,使得高职院校完善造血功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符合现代高职教育新理念。现代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观点、教学论以及课程论等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协同理论认为在复杂动态多变的系统中,要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资源相互协调配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系统不断优化并充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构建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建“湖南焊接技术产学研中心”平台,以国际焊接人才标准为指导。校、企、行、会共研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企业典型岗位职业能力调研,通过对焊接自动化操作、质量检验、工艺编制、生产管理等四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机械典型焊接产品为载体建设核心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行“行动导向,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确定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杨洪,冉启阳.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0(4).

[2] 陈鸣,杜富荣,刘向阳.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高教探索,2003(1).

[3] 辜胜阻,洪群联.新型工业化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6(11).

[4] 王勇.大实践视域下高职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 汤朝霞.“行会协同指导,校企共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4(1).

高职焊接 篇10

关键词:高职,焊接技术自动化,一体化教学

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涵盖机械、电子、焊接自动化等工程为一体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焊接技术自动化的学生在机械工程中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熟练的掌握机械制图、力学、焊接技术、机械制造、微电子应用技术等工程专业的课程, 还学掌握PLC编程控制及其应用一些的课程, 需要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设计制造、焊接技术、使用、控制与维护机械设备的综合能力。因此, 在新形势下, 高职专业的学生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分析, 建立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一、培养焊接一体化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出一流的焊接技术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要有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 有效的保证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专业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是简单的专业学科队伍的叠加, 而是需要一个具有资深的、多元化的教师团体, 具有丰厚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专家型教师, 对焊接技术自动专业的课程要能够有统一的认识和理解, 既能够对理论课程进行教学, 也能够进行实践教学, 还要能够熟练的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能够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学习, 培养专业课程的学科带头人, 打造专业型的人才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还要为教师提供外出实践的机会, 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的机会,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实践与管理中, 帮助教师积累技术经验, 方便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 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并鼓励教师在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开发适应发展焊接自动化专业需要的专业教材

焊接技术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以焊接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气动助、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弧焊电源、焊接冶金及金属焊接性、机械维护等专业课程向融合在一起, 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需要结合焊接技术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实际需要, 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专业教材, 这就需要在专家的引领下, 了解原有课程的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 开发和编写具有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特色的新课程, 课程内容涵盖焊接技术自动化专业的所有内容, 重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 开发专业课程实训教材, 课程的重点突出,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能够有效的整合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专业的理论课程等, 要求做到阐述全面、深度合适、教材的内容层次分析, 能够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既要能够保证学生专业技能课的学习, 又要求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能力训练作为焊接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重点。设置合理的专业结构和课程安排, 能够将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加强焊接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焊接技术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实践实训比较强的专业, 只有加强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 采用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 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实施“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实训基地拥有完善的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焊接技术设备实训中心、焊接机器人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等与焊接技术相关的专业实训, 可进行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相关的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也有利于教师以项目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建设可编程控制综合科技教学实验室与电子模拟实验室、综合理念教学实验室, 便于学生能够进行自动化专业的实训与学习, 熟悉焊接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各种实践技能, 学生还可以进行各课程技能的独立研究, 突出对自己的专项技能进行训练, 也可以获得整合式教学和训练, 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 并通过重复的练习, 以及练习后的总结, 不断的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有利于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开发焊机技术自动化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新项目、新模块化教学

焊接技术自动化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 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能够独立的完成各种实训学习和实训设备的操作, 即完成机械切削加工各项目实训、焊接技术实训、焊接机器人的掌控能力、PLC设计与维护、机电一体产品装配, 维修服务项目等项目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能力, 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要求能够开发融合多元化科技与多层次整合的焊接技术自动化专业的实践课程, 综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

第一, 通过可编程控制综合科技实训室, 培养学生的可编程的技能, 实现对焊接自动化机械的加工与控制, 重点完成一些综合性强的小型教学项目, 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结构、编程语言、指令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模拟接近真实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技能与专业的知识。

第二, 采用渐进式及有系统的结构, 积极开展焊接实训实验和焊接机器人实训教学实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点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能力进行培养, 整合焊接技术自动专业领域的课程, 融合核心科技及周边科技开发, 并通过工程实例项目来进行培养, 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第三, 各种综合实训项目、工业项目分为多模块, 对学生进行专业拔高性的训练, 突出对学生的特征与技能进行培养, 以达到学生的知识增值的效果,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五、小结

社会不断发展前进, 焊接技术也会在新技术与新技能的出现下不断的发展, 焊接技术自动化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也要求教师在不断发展、动态变化的环境革新课程教学方式, 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才能够满足社会对焊接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葛晓忠, 曹建东.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J].机械职业教育, 2014 (5) .

上一篇:网络技术专业下一篇:当头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