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专业

2024-08-04

网络技术专业(精选12篇)

网络技术专业 篇1

目前, 石油钻井行业专业技术的进步、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 都有赖于专业技术人才技能的提升。成立专业技术协会, 有助于共享资源与信息, 实现自我培训、协同攻关、共同提高。

一、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必要性

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开展专业技术交流、研讨、培训、攻关和协作等, 充分发挥技术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实现经验复制和技术提升, 构建协作高效的专业化团队。

一是钻井施工现场远离驻地, 独立作战能力强, 各类人才的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技术创新仍然以自我摸索、自我学习为主。构建专业技术协会可以有目的、有方向的针对性培养和引导, 加速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步伐。

二是受钻井工作倒班制度制约, 不同班组同一专业和同一班组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 缺乏有效的交流载体和平台。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有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经验交流和技术水平提升。

三是专业技术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特点、工作环境上都不尽相同, 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考核, 评判标准难免笼统单一。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可以很好的体现个体差异, 避免考核结果偏差,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高级专家队伍在人才培养和经验传递方面作用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通过“导师带徒”充分调动师和徒的主动性, 使各专业骨干力量、后备力量人才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1]。

二、构建专业技术协会

专业技术协会是由钻井工程、泥浆工艺、固井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

1. 协会的人员构成

协会根据企业生产施工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划要求, 由各相应业务主管部门牵头, 将专业技术人员按专业分别吸纳到协会中, 并按照钻井工程、泥浆工艺、固井工程、地质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门类, 分别成立各自的专业技术协会。企业内部所有能够积极参加本协会开展各项活动的各专业技术人员, 经申请、登记和理事会批准, 均可成为专业技术协会会员[2]。

2. 协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之初, 应建立《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章程》, 规定协会会员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章程需对活动的组织形式、组织人员职责, 经费使用、会议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 各专业委员会及业务主管部门结合本专业特点, 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和细化人才考评量化标准[3]。

3. 协会工作的开展

协会利用企业办公系统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进行问题交流探讨, 总结施工中的经验、教训, 并以论文、信息等形式进行交流, 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和预防事故的目的;各专业根据需要, 针对技术方面的问题不定期进行活动, 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总结季度工作, 并将总结上报协会, 协会每年召开一到两次会议, 围绕全年工作, 提出问题、共同研讨。

4. 专业考评

专业技术协会组织考评, 专业相同, 标准统一, 可比性强, 考评结果更加公平、科学。专业技术协会负责对专业技术人才, 从业务技术角度, 对其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 并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年终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中提供专业组评价意见。

三、专业技术协会取得的成效

经过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实践, 凝聚了各专业的技术人员, 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 促进了专业技术的交流, 达到了培育人才的目的。

1. 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专业技术协会中, 定期组织的技术研讨会、事故案例分析会等, 在交流中实现了知识共享、经验复制, 提升了业务素质。协会内部倡导自由式研讨, 初步实现了职能归位全面推进、员工素质快速提升、生产效能稳步提高的预期效果。专业技术人员跨班组参与生产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 为生产施工提供了保障;建立了由专业技术协会负责课题研究, 个人分工负责共同完成的科研和创新模式, 加快了成果的产出速度和质量, 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保证了技术人员生产经验积累的连续性, 促进了技术人员的快速成长。

2. 引导了职业发展, 促进了专业成才

协会实施分类培养, 人才队伍分层配置、分层培养模式在专业技术协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专家队伍的顶端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交流、考核, 清楚地认识到所从事专业应该具备的素质、技能、成长模式和发展方向, 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专业技术协会掌握了适应本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进步的规律和特征, 集中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诉求, 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明确个人成长的道路, 拓宽职业发展道路[4]。

3. 构建了科学、公平、准确的专业评价机制

专业技术协会从业务技术角度, 对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专业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根据专业发展趋势, 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适时地组织本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专业成果发布会等, 从专业技术上提升和鞭策人才。专业考评, 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同行竞争交流, 使他们在比较中找准了自己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位置, 看到了业务上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取长补短, 公平竞争, 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悟专业、搞创新、重实绩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专业技术协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后备力量提供了平台, 有助于认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进一步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

摘要: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石油行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专业技术协会是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客观地分析了目前石油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存在的难题, 提出构建专业技术协会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技术协会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耘;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势人力资源[J];石油教育;2011年03期.

[2]程秀萍;浅谈科协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为[J];现代物业 (中旬刊) ;2012年09期.

[3]李军, 李新英;浅议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J];决策探索 (下半月) ;2009年02期.

[4]刘丽君;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03期.

网络技术专业 篇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在繁忙的公务中浏览这份材料。在此,请允许我向您推荐我的学生***。

***同学毕业于****学院网络技术专业。在三年的学习期间,系统学习了网络技术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了本专业的课本知识,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知识,他的成绩始终排在班级前几名。在校期间,他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慎重地向校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定时的向党汇报自己的思想情况。在党组织的温暖关怀和教育下,他认识到入党的重要性,也提高了思想觉悟。他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热爱班集体,有着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在大专三年里,他能严格的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未有过违纪现象。在班上作为劳动委对工作认真负责,能积极配合其它班委开展活动。他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个人兴趣的.同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又让他积极、热情、务实地投入到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假期中,他认真参加了社会实践,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尽管时间很短,但体会颇深,无论是在业务能力,还是社交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完成学业和实践活动过程中,他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他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多次参与社会捐赠和公益活动。

虽然他刚从学校毕业,工作经验有限。但是,在这次应征之前,我对他评估了一下,我觉得他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敬业精神,实践经历,我相信他适合从事网吧管理、组网、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相关工作。请您相信,给他一个发展的机会,他会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快速高效的工作效率回报贵单位。

最后,衷心祝愿贵单位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推荐人:***

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教师专业发展 篇3

一、以“新课改”为切入点,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2001年1月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颁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因此,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上述文件,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有关培训教材,要求教师制定个人继续教育的学习计划;并且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全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计划。如要求教师每月写自学笔记600字左右,每学期写教学反思4篇、教学论文1篇,互相观摩听课4次,教研活动4次等。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能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能用计算机制作简单课件,能用网络资源备课上课。学校在时间安排、学习场地、培训设备上给予教师支持。对教师学习、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教导处考核存档备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优化网络教学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近年来,我校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100多万元,建立校园信息网、宽带网、远程教育网三网合一的网络中心和教师电子备课中心,以及45个终端的双向可控教学系统,完善有150多个工作站的百兆主干校园网,建设多媒体计算机的网络教室。每个办公室都有教师专用电脑与校园网联通。我校购买了内存较大、传输较快的计算机,购买了远志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硬件版)一套,华夏图书管理系统、清华同方校园网软件一套,教学光盘一批,安装“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网,腾图教学资源库”卫星接收系统,逐年增添各学科教学光盘,不断增加电子图书内容,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关于教学资源库的配置,我校咨询了有关专家,他们认为我们学校不必搞小而全的资源库,应尽量下载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远程教育节目,自购一些不可或缺的教学软件,有条件也可以自制一些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软件。目前,我校计算机网络资源库有配套教学辅助软件库、课件素材库、教师自制课件库、教案库、学生作品库等200多G;另外有优秀课例主题网站、科研课题成果网站、学生电子图书馆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教师们经常登录、浏览、下载、应用“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中心”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实施新课程改革应当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我校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等新课改教师培训教材;并且鼓励教师上机、上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如多元智能理论等,从而深刻地理解、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

同时,我校充分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及校园网络,组织教师学习教学设计理论,观摩、评析网络优质课教学实例,了解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特征与基本教学对策等,学习全国优秀教师教学方法和技巧。我校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每天发送的远程教学资源,把下载的资源分类、整合、存储,做成主题网页形式,供教师学习、研讨和共享。鼓励教师运用网上资源学习,进行教学设计,自制有关课件等,提高教学水平。我校为教师们专业发展建立了电子文档,校领导浏览教师网址中的电子文档,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效地激发教师运用新理念、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四、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网络技术专业 篇4

我校是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 也是全国最早一批高职院校之一, 2001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经过专业教学团队的不断努力, 2010年成为校级重点专业, 2001年至2007年专业招生情况比较理想, 每年招生人数稳定上升, 这与当时参加高考的学生规模、专业需求热和部分高校的扩招政策有关。然而, 2008年却成为专业招生人数的拐点, 从2008年至今, 专业招生情况不太乐观, 招生人数逐渐减少,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出现了“假饱和”现象。

专业教学团队走访兄弟院校时发现,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部分兄弟院校还因此加大了对该专业的改革力度, 根据市场动态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例如有的学校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设置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方向。当然也有部分兄弟院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取消或停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这给曾经“火热一时”的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通过改革给传统专业注入活力, 同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临生源不足、发展遇到瓶颈的不利局面, 专业未来该如何发展?我想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 应该找市场、找企业要答案。因为只有掌握市场动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才能把握准专业发展的方向。然后通过改革给传统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1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电商专业群

我校位于湖北武汉, 地处中国光谷的核心地带、葛店经济开发区, 是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地之一, 区域内IT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多达数千家, 该区域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学校利用这种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电商专业群, 并于2014年成立电商学院, 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 以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2.2 计算机网络专业如何服务电商专业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何服务电商学院, 真正融入电子商务专业群, 这是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电子商务企业中有着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企业网络的规划与组建到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 再到网站的运行与维护, 以及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相关业务岗位, 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直接参与, 而且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未来一段时间,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将会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电子商务行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 也让我们找到了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学团队不得不在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激励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依托学校的区位优势, 尝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 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设置商务网站建设与运维方向。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群进行适度的融合, 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打造更多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3 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确定了专业改革的方向后, 必然要对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为此, 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人才需求调研工作, 通过走访企业、走进兄弟院校, 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 获得了大量有用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统计, 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 这些都是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依据, 并且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新技术的变化,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将成为常态, 至少保证每学年进行一次。

计算机网络技术 (商务网站建设与运维方向) 专业主要面向IT服务类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站建设与运维管理等业务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包括:IT服务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助理工程师、网络运维工程师、网站编辑员、网页设计师、PHP程序员、网站技术支持、网站前端工程师、PHP开发工程师、网站运维工程师等。

课程体系开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即由职业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态度共同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导向, 设计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教学团队对本专业毕业生在从事以上工作岗位时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解, 确定了三个典型的工作任务, 即网络组建、网站建设和网站运维等。

其中网络组建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支撑课程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服务器安装与配置、Linux操作系统、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综合项目实训、电子商务概论等。

网站建设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支撑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Script程序设计、PHP编程基础、数据库管理 (Mysql) 、基于PHP的Ajax技术、jQuery程序设计等。

网站运维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支撑课程包括:网站建设综合实训、CMS应用 (内容管理系统) 、商务网站运维与管理、HTML5移动Web开发等。

另外, 我们在走访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过程中, 大多数企业受访者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相当重要, 他们甚至将其摆在高于业务技能的重要位置, 即所谓“先学会做人, 再学会做事”。因此,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应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并将其作为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开设,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2个素质教育学分, 方能达到毕业标准。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专业教学团队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首先针对本专业学生今后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能力的层级性特点, 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等三个层面。基本能力是针对某一行业一线工作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专业能力是能覆盖相关职业岗位一线工作的代表性知识和能力;核心能力是针对某一职业特定岗位所必需的独特知识和能力。

根据对学生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 构建符合本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上逐步提升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 (商务网站建设与运维方向) 专业采用“四位一体、课证融合、分段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是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教育教学规律, 学生的角色由初学者到技术骨干或行内专家, 遵循一般的人才成长规律, 构建“课程实验、学做一体化综合项目实训、校外项目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种技能层次的实践平台;“课证融合”即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 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相关岗位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相融合, 达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真正接轨的目的, 有效缩短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 实现毕业生就业直通;“分段实习”即将实习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学年完成岗位认知实习, 第二学年完成岗位体验实习。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 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第三学年安排至少为期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

4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应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结合市场需求对传统专业进行必要改造, 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变化设置新的专业方向, 为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摘要:截止2014年, 全国高职院校接近1300所, 其中设置计算机网络专业高职院校也有几百所。然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在经历从“热”到“冷”的降温过程,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招生情况不太乐观, 招生规模不断下降。这是否意味着网络技术人才已经出现过度饱和,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 如何改革才能给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值得所有高职院校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出发, 结合本校特点, 谈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供兄弟院校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雷超阳, 刘军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

数控技术专业专业介绍 篇5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制造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熟练进行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生产第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观念,能够较好地胜任数控加工、电气(以数字控制为主)系统制作与调试的实际技术工作。专业主要课程:

《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机械制图+CAD》、《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床电气与数字控制》、《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和系统》、《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与故障诊断》、《CAD/CAM 应用》、《数控工艺》等。实训项目:钳工实训、车工实训、铣工实训及机加工实训、数控车实训、数控铣实训、加工中心实训、三维建模及自动编程实训等。

学生毕业时持有的证书:

毕业证、英语应用三级证、计算机一级证、Auto CAD绘图证书、PRO/E三维绘图证书、数控操作(车床、铣床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证书。就业去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6

【摘要】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和学生分析等为基础,确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情境、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核心要素,并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深度解读课标的开发背景、设计思路,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进而用好课标。

【关键词】中职课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94-03

【作者简介】1.李忠,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和无线传感器网络;2.李文刚,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信息物联网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突出对其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最前沿的技术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呈现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是规范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材编写、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制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依据。

一、课标设置背景及理念

为了适应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贯彻“围绕一个专业公共技术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建设格局,规划布局信息物联网系专业群与核心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信息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信息系专业设置现状和条件,开设了专业平台课程,如“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建设体现了整体优化、注重宏观、强调创新、加强基础的特点,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各项计算机通用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网络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媒体作品开发与应用、互联网商务与维护等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网络管理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管理命令、常用服务器的搭建知识,熟悉网络日常管理流程,能识别和规划网络地址,进行网络工程项目设计,熟悉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会搭建常用服务器,会架设网络防火墙,能分析网络常见故障并进行排除,会编写管理日志。根据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网络管理等信息技术行业的需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的网络管理员(高级)”。

课程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网络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具体表现在“对企业网络进行规划与实施”“组建企业网络”“用Web网站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小型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管理和维护企业网络,重点是配置网络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四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把技能教学作为重点,能够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把教改成果、科研成果或市场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并能够将技能知识传播,将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能够很好地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

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组建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同时体现以职业岗位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各项核心能力以及学生毕业后在该方向的直接就业能力,免除企业就业再培训的资源浪费。

二、课标设计思路

课标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学生分析等为基础,确定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形式、学习情境等评价要素,并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图1)。

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鼓励教师引入引导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先提出任务,再提示或介绍解决任务的方法,即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头提出任务,然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例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基本技能和知识点。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中职教学,对于“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这种教学模式更像是“量身定制”的。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可以使用带有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也可以使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可以给出实验要求,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来组织实施。

建议采用模拟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模拟环境可以方便、快捷地组织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模拟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际环境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网络产品,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交流能力。

(二)学习评价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采用多元价值取向。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评价时注重学习态度,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同时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态度20%、过程性考核50%、结果性考核30%,各项考核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网络技术专业 篇7

1 网络成为开展美育的“第四场所”

网络美育, 则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去培养人们的审美和创美的能力。人们在网络环境下也能怡悦性情、净化心灵、培养智慧。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普及, 网络也应该成为学校、家庭、社会3大美育场所的之外的“第4场所”, 成为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美育功能相比, 网络美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资源丰富、形式方便与快捷、受教者的充分自由等。

2 网络美育是大学生素质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1 网络美育理应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着力点

2013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 占青少年总体的71.8%。网络正从本质上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 现实生活中的伦理规范和审美准则在网络空间遭到挑战和质疑, 大学生网络活动价值取向的迷失和行为失范现象频频发生, 针对这些暂时性的审美失重和伦理盲点问题, 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审美教育即网络美育, 实现对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2.2 网络美育帮助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生存

大学生可以通过接触美且具有正能量的文化产品, 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审美能力, 通过个人审美理念自觉克服消极、低俗的负面因素, 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而网络美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 它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生成和崛起, 是对当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和延伸, 集社交、游戏、思想等美育功能于一体, 成为综合性的“大美育”, 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2.3 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及审美观

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美育, 可以通过审美观念的建立帮助其提高对网络内容的选择、判断和鉴赏能力, 有效地矫治青少年过分依赖声音图像信息, 深度阅读能力下降, 思维简单化、平面化问题以及网络成瘾问题;解决网络人际交往频繁导致的人际现实交流减少、情感淡化的问题;同时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伤害等。因此, 通过网络美育其实就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现实人格进行审美培育。

3职业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进行网络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3.1 网络美育是互联网时代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和路径。网络时代, 网络美育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学生, 因学习需要比其他专业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还要多, 因此对其进行网络美育教育不仅是完成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更是为其奠定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3.2 网络美育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美育发展的实质是要实现“国家意识”与“全民意识”的统一, 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不仅直接决定着其今后的生活方式、处事行为以及社会效果, 而且直接影响着一定范围内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和国家行为。互联网时代下, 高校开展网络美育教学, 进行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是提高人文和审美素养的现实需要

高校美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具备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和品位, 开阔视野, 丰富个人情趣, 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 这些审美素养体现的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素质。审美素养的提高和自由“心境”的养成, 是大学生发现、体验生活中点滴美好的保障, 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增加幸福生活指数的有效途径。网络飞速发展的现在, 高校必须依托互联网通过美育及网络美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 提高其人文和审美素养。

4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网络美育实施策略

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通过提高该专业群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解读、批判和应用能力, 增强其对复杂的网络信息进行辨别、批判和免疫的能力, 使该专业群大学生在具备网络操作基本技能的同时, 具有获取、识别、选择、辨析和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教育和引导他们理性地使用网络资源, 提高个人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大限度的增强网络对其成长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

4.1 依托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通过引导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竞赛、讲座报告、自主学习、辩论讨论、社团活动、网络杂志等具有美育功能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能自由、放松地投入, 主动的接受思想教育, 得到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综合素养提高。

4.2 通过规范网络行为实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首先网络内容美丑并在, 可以通过规范网络内容, 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 保障网络内容的审美化进而推进网络美育。同时通过规范网络使用行为, 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清楚在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站建设时就需要赋予形式美, 色彩搭配、内容结构与链接的创新性等来体现网络作品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3 网络美育与专业的网络素养形成“互补”

网络的自由性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创造、写作、发言的自我展示平台。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一件优秀作品的产生可以汇聚集体智慧结晶, 如一部小说可以由多人参与和续写, 赋予文学和艺术创造新的生命力, 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同时电子作品更可以通过公开自己的源代码, 由其他人参与加以改进和完善, 这种过程没有休止, 这种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超越是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由此, 网络美育与大学生网络素养可以形成互补, 相互促进, 相互学习的良性局面。

网络世界不仅应该成为大学生赏美、造美的平台, 更应该成为开展美育的课堂, 同时网络美育也必须成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 在未来, 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更加突出, 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也会更加凸显。如何具有前瞻性地为未来的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 如何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网络素养, 这些课题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帆.论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5) .

[2]李或宏, 罗匡.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

借网络技术平台促教师专业发展 篇8

学校的辉煌历史足以让吉信小学的全体师生引以为荣!然而今天, 由于地域的限制, 大山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前沿的信息、先进的理念不能及时往这里传递。闭门造车永远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非学历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让他们燃起了新的希望。网络学习不受地域、交通、经费、空间、时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专家的讲授, 不花多少钱就可以学习最系统、最前沿的教育理论, 不要四处寻求就可以解答心中的疑问及教育的难题。新颖、实际的培训方式深深触动了他们自我研修的欲望。他们紧抓机遇, 借此平台, 发愤学习, 发展自己。

1. 组建专门班子指导学习

2007年3月份, 学校成立了校级远程培训指导中心、远程培训领导小组、远程培训学科辅导小组、远程培训计算机业务辅导小组等专门机构。培训指导中心专设办公室, 除节假日外, 每天安排值班人员值班, 一是维持网络的畅通和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二是相机辅导有困难的学员。计算机辅导小组共有8名辅导员, 每名辅导员负责对口辅导6-7名学员。辅导的内容含计算机操作、业务学习、作业的作答和提交、期终考试的答卷操作等。通过这样的辅导, 即使电脑基础比较差的学员也能够正常上机学习。

2.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学校将周一、周三、周五的中午和晚上作为学员自主上网学习的时间, 将周二、周四的晚上安排为集中辅导的时间。让每个学员充分自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每周周二和周四的白天进行一次机房检修, 以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 定期组织教师交流

每周星期日晚上, 指导中心利用班级沙龙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 要求学员、辅导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验、学习感受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上, 有谈远程学习中思想观念更新和教学理念转变的;有谈远程学习对课堂教学帮助和影响的;也有谈对远训中心管理工作建议的。通过交流达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的目的。

4. 学用结合反思实践

学校以“自学——反思——实践”为基本模式, 将教学、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要求人人有学习笔记, 人人有反思, 人人有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心得体会。用以研兴培, 以培兴研的培训模式让学员学以致用, 改进教学, 提升能力和水平。结合远程培训, 学校组织教师广泛开展“专题讲座, 集体备课, 案例研讨, 教学诊断, 课堂观摩”等活动。用这样的方式促使学员去钻去学。随着学员的学习量不断加大, 学习效果日渐明显, 教研活动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活动效果也在不断凸显。2007年该校在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及州级课题"诗词进校园"的研究工作中,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中许多宝贵的理论信息, 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5. 过程管理与业务考核相结合

学校要求每一位学员期初有计划, 期末有总结。领导小组负责跟踪学员的学习进度和计划的完成情况。采用填写学习进度摸底表, 随机抽查学习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督查, 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量化评分, 量化得分作为学员的业务考核项目得分之一。同时, 对表现突出的学员和辅导员进行奖励。2008年年底, 他们根据学员的学时、作业完成情况和辅导教师的意见, 评出了10名学员为“非学历远程培训优秀学员”;评出了3名辅导员为“优秀辅导教师”。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 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以达保空间、保时间、保效果的培训目的。

截止到2008年10月, 该校学员基本上都能不定时地上网学习, 98%的学员完成了半期全部科目的学习时间, 大部分学员的学时记录在5000分钟以上, 部分学员在线时间超过10000分钟。学员百分之百完成并上传了作业, 从县指导中心辅导教师评语中得知该校学员上传的答案均为学员独立思考后完成的。而且学员的作业上传后还在消息栏或交流平台上主动发表感想, 与辅导教师交流,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上的师生互动。学校也因此被评为2008年度非学历远程培训县“先进单位”, 2008年度州“十佳教科室”。同时, 我校课题组的课题汇报课荣获了省二等奖, 教师多篇论文获得省、州级一等奖。

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与探讨 篇9

关键词:网页设计,课程,建设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需求及人才培养状况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信息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而产生了大量需要l T专业人员从事网站维护工程师、网络维护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架构工程师、系统架构工程师、网络开发运营工程师等工作岗位。到2020 年, 网络技术人员的数量将达到60 ~ 100 万人, 未来的网络行业将成为中国的 “金领行业”。总体来说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自本世纪起, 我国开始启动IT人才的全国培训工程, 以适应和满足各行各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总体来说有三个层次: 企业单位的岗前培训、社会培训机构的中短期培训和学校专业教育。这三类人才培养各有特色。企业培训具有较强的业务针对性, 培训后能很快进入岗位角色, 但是覆盖面较小,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承担培训的负担, 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成手。而社会培训由于其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内容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服务而很受企业和学员的欢迎。但是由于其规模比较小且费用相对较高, 通常也只能解决一部分人才供应问题。大量人才来源于学校的专业教育培养, 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 而数量庞大的基层网络技术人才则由以培养 “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

2 课程作用

课程的作用, 我们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实施中进行整体分析。

2. 1 学生职业能力分析与培养

通过系列实践专家研讨会和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与描述, 明确了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完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业课程开发。

( 1) 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以下职业岗位群: “网络工程与管理”岗位- 能承担计算机网络组建、计算机网络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工作的网络组建、系统集成、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网站建设与维护岗位能承担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建设等工作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开发与维护技术人员。为满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一定的基础知识; 具有完成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认, 明确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

( 2) 课程职业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来看, 可分为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 而综合能力是跨职业的人性能力。

根据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形成了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职业能力标准。

2.2专业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教学方法改革

主要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的重点是: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 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针对学生的特点,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改过去那种教师课堂 “满堂灌”, 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 尽量做到课堂的师生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便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 2) 教学计划改革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用上机时间, 对学生布置大型的网页设计作业, 实训周结束时, 对每个学生的网页逐一演示, 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根据作业撰写上机报告书。实践证明, 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幅提高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

在教学手段上,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所有教师上课都备有课件, 使课堂上的教学显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在利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加强实例教学, 例: 在课件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课件中增加实例图形, 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 特别是能做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的活学活用, 尽量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 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 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根据高职高专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方针, 合理整合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 全面引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案例教学法, 统一了教学大纲、实践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实验实训资料, 并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引入了基于技能考核的过程质量评价方法,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教学质量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3. 1 应用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范式

在国内, 首次将其他领域使用较多的逻辑框架法应用到课程开发中, 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相结合,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范式, 规范了课程建设过程, 保证了课程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3. 2 形成了过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经过教学实践, 我们探索出了 “过渡式、多资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保障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过渡式: 即采用由教师示范操作讲授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学习的 “过渡式”方法, 此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为学生更深入的掌握职业技能奠定基础。

多资源: 多种资源即 “多资源”,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保障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顺利实施。

3. 3 采用工作室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工作室模式作为该课程的有力配套改革措施。工作室采用学生自愿申请、学院和集团公司指导教师聘用的双向选择机制,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 利用课余时间, 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真实商业项目开发, 工作室运行机制完全按照真实公司 ( 企业) 的运行机制进行运作。

4 教学效果

4. 1 因材施教, 层次清晰。针对不同对象, 制订了明确的目标。

4. 2 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该课程既注重理论教学, 更注重

实践教学, 针对不同对象, 安排不同的实践环节, 使学习的知识能很快地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3 教学辅导环节多样。该课程建立了丰富的网络辅导资料库, 既有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 又有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和演示软件, 还有学生精品作业的展示, 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学生创新活动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4 课程目标明确, 分别按照不同专业将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描述十分清楚;

4. 5 学习内容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环节, 完整的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技能;

4. 6 课程配套立体化教学材料质量较高。

该课程已经过几轮教学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学生反映好。教师在网络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 课程定位准确, 与新建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配合。

参考文献

[1]王晓江.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

[2]王晓江.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

[3]疏靖.工程项目在高职综合实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浙江师范大学, 2007 (12) .

网络技术专业 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信息技术,整合

教育借助于信息技术得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及手段, 是促进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间的结合, 实现了课程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间的交叉与互融, 是有效促进教学优化的方式。本文旨在探究两者整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的作用。

有别于传统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体现了相对的独立性、交叉与继承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特点。简略而言, 将信息技术穿插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满足了培养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需求,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提高其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一,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作为创设教学环境的有利手段, 能激励学生情感及提高知识认知度。其二, 信息化技术作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辅助工具, 可将本专业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简单化, 有利于学生接受。由此可见,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课程实际整合中, 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能自主获取计算机信息, 便于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 因此, 两者的整合有利于优化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

一是教学理念的突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着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旨在传授理论知识,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难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今, 信息技术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将教学内容中的动静态图像、文字及声音通过创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疑, 利用生动化、形象化的声像结合文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行探讨问题。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使屏幕上的声像产生逼真效果, 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及充实地展现于学生眼前, 利于学生接受抽象的计算机理论。这不但降低了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 而且将技能讲解具体化、简单化及动态化, 易于学生真正掌握。

二是优化了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而成的教学系统, 为学生创设了个性自主学习的环境及互相协作、探究的环境,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教材内容。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中, 学生得以借助互联网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点, 便于为解决问题整理思路, 且互联网上的共享平台可将各位学生的解决方案统一呈现, 便于学生间互相学习及探讨, 是实现学生间、师生间互相交流无时间限制的有效手段。

三是创新了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可重构教学结构, 适当地将教室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与因特网、校园网结合于一体运用到教学环境中。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可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无地点、无时间限制的教学环境, 将准备好的教学课件、学习指导、模拟习题库及教材参考书等内容上传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教学便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从平台上获取课程相关内容, 且及时向教师反馈心中的疑惑点, 寻求帮助。

总之,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 便于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更加高效地解决疑惑: 优化了的教学手段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因其覆盖面广, 可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共享, 为学生获取公平教育及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 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内课堂教育, 可根据个人喜好及学习需求,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此外, 计算机具备的信息技术促使学校从根本上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教材与学生成一线的教学格局,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声像文字并茂的教材内容逐一呈现于学生的眼前, 让学生不再感觉书本中的知识枯燥无味, 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是计算机专业课程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 促使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 且合理运用新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进而有效地教学。它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技能, 又能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6) .

网络技术专业 篇11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89-01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成长起来的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当前,我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建设、网络应用与开发和网络管理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结合网络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内容以网络模型为主线,以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为重点,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不断进行改革,采用仿真技术构建虚拟网络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该专业内容多、范围广,从基本理论到网络设备应用,从路由器配置到网络协议,从网络编程到网络安全防范,若不深入研究教材,不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该专业大纲指出:通过本专业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网络应用与开发和网络管理的操作流程,了解常见网络攻击及处理办法。

根据对教学大纲的要求,本专业的主线,是指Internet的最基本的模型和工作原理。通过以任意网状结构连接的多个路由器进行通信,各路由器通过逐级转发IP 数据包实现在两个结点之间的数据通信,这就是Internet 的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可以为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层次结构、网络各层协议、网络互联等分散的知识点在主线上找到附着点,使学生能建立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构架。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授课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积累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尝试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及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增强了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不等于学生掌握了知识,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和启迪学生的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在讲授完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局域网之间的连接是否可以用交换机,两台主机之间的连接是否可以用路由器,以使学生充分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在网路连接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二)开展课堂讨论

因为网络技术专业的内容繁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单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很难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指导者,并不是绝对的权威,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提倡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计划地组织课堂讨论。针对网络各层的重点内容,可以布置典型的思考题和习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解答,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师生研讨可使学生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构建专业知识。案例教学把生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的过程中,可以穿插讲一下“熊猫烧香病毒”是如何蔓延,亚马逊公司为什么会发生“僵尸网络”事件。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了解网络安全的严峻性,从而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网络安全防范知识的积极性。

(四)进行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上课初期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作业,比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安全可靠的中小型企业网络,并写出方案,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到进一步的组网实施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

三、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网络专业教学,多媒体教学将各种网络设备的实物照片、大量的网络路由连接图带进课堂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各种网络结构留下深刻印象。但做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要使学生对网络有清晰的认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实验室和参观校园网络建设来达到目的。

(一)虚拟实验室

目前高校建设的网络实验室通常是以交换机和路由器设备为主的工程实验,主要以验证和设计为主,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网络底层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同时,网络实验室建设成本高,设备更新慢,无法满足实习需要。

在现有的机房内安装网络仿真软件NS(Network Simulator)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NS 是一个用于网络研究的离散实践仿真器,主要用于仿真各种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支持TCP 协议,包含各种单播和多播路由模型,可仿真的网络类型有广域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网络类型,可进行点到点传播路由、组播路由、网络动态路由、层次路由等模拟。

(二)参观校园网络

让学生参观校园网络建设是教学与实践的一个有机结合。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有校园网络,校园网络在建设前都有非常完善的方案,这就是一本“活”的教材,通过参观校园网络机房,学习校园网络建设方案,可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现阶段网络专业的学生已参与到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

网络技术专业 篇12

ABET目前主要在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科学4大学科领域开展专业认证。最高董事会下设工程认证委员会 (EAC) 、技术认证委员会 (TAC) 等四个委员会。从ABET对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不同的认证标准, 从中可以窥探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的差异, 利于厘清我们有关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混沌的困惑。

技术类专业譬如生物工程技术、空调技术、建筑技术、化学技术、电气技术、环境技术、工业技术等。

工程类专业譬如农业工程、建筑工程、民事工程、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等。

这些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都有各自的认证标准, 在此仅对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的通用认证标准进行分析, 而不对具体某个专业的认证标准作详述。

一、ABET对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的认证标准

ABET对工程教育类专业和技术教育类专业的认证都是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学生产出、持续改进、课程、教师、设施、学校支持等八个方面进行认证的。这些认证标准是普适性的, 即技术类所有的专业都要依据下面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类专业同样如此。下面将从这八个方面分别进行二者的比较。

1.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有关学生规定的认证标准 (见表1)

从以上两类专业认证中对学生的要求看, 二者大体近似, 但稍有不同的是, 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的学术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2.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有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证标准 (见表2)

从对二者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证标准看, 二者相差不大, 都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文件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有关学生产出的认证标准 (见表3)

从以上两类专业对有关学生产出的认证标准来看, 两类专业学生实施试验的目的是不同的, 技术类专业学生实验的目的是用于工艺过程的提高, 而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验的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另外, 虽然二者都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但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在多学科团队的合作能力, 可见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设计的学科面更为宽广。同时, 两类专业对学生产出的认证标准都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

4.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持续提高的认证标准

在专业持续提高的认证标准上, 两类专业完全相同:该专业必须常规性地运用恰当的, 文件化的步骤来评估、评价专业教育目标和学生产出是否达成, 并且该评价结果必须系统地被用作专业持续提高的输入因素。其他相关信息也可用以辅助专业持续提高。

由此可以, 对两类专业的认证, 不仅要看现有专业的情况, 同样也很重视利用信息来辅助专业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这就不会单纯地只注重发展结果, 不重视后续提高的方法和手段。

5.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相关课程的认证标准 (见表4)

ABET对两类专业的认证标准是对某些共性的课程, 比如数学、基础科学 (生物科学、化学、物理学等) 。

课程是不同专业区分的核心指标之一。我们通过ABET对工程类专业和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认证标准可以看出, 二者都对数学和基础科学 (生物学、化学、物理) 非常重视, 因为两类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利于后续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实际工作所需。但同时, 也能看出二者的不同之处:技术类专业主要针对与技术相关的数学和基础科学, 数学比如代数、三角学、积分和微分, 而工程类专业则主要针对与工程相关的数学和基础科学, 同时也强调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并且能在基础知识与工程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6.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教师的认证标准 (见表5)

ABET对两类专业的教师的认证标准大体类似, 首先是要能保证学生学习、辅导、服务等所需的数量, 只是对教师的个别资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譬如对工程类专业的要求是要具有工程工作的经历背景, 具备职业工程师证书等等。

7.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设备的认证标准

ABET对工程类专业与技术类专业的设备的认证标准是一样的, 即该专业必须配备充足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和设备, 以保证学生学习所需。与专业相关的现代工具和设备、计算机资源、实验室须方便使用、易用并及时更新, 而且学生在使用设备和实验室时应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图书馆服务、计算机和信息设备方面的硬件须充分满足学生和教师从事科研所需。

8. 学校支持

ABET对工程类专业与技术类专业的学校支持的认证标准是一样的, 即学校对该专业的支持须能保障其质量和连续性。学校提供的服务、财政支持和人员须能充分满足专业发展所需。该专业所能利用的资源足以充分吸引、挽留优秀教师的持续职业发展。该专业所能利用的资源足以充分获得、保持和运作与学生产出相关的硬件设备、设施。

二、ABET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国发展技术教育的启示

ABET对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进行区分认证, 原因很多, 当然, 首要的是认为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 同时, 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一样都很重要, 在美国教育界开展的也较为普遍, 需要设定技术教育认证的机构和标准体系。这些对于我国开展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1. 必须重视技术教育

笼统地讲, 培养技术师的教育是技术教育, 培养工程师的教育是工程教育。ABET下设四个认证委员会, 将工程教育认证与技术教育认证完全区分开, 说明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是可以明显区分的。但在我国, 工程教育甚器尘上, 社会舆论与教育发展政策都有足够重视。相比之下, 技术教育日渐衰微, 在职业教育之下渐有被取代之意。但实际上, 技术型人才在我国仍然十分匮乏,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任重道远。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 技术的发展已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并影响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根据结构增长理论的观点, 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对产业比例发生影响:其一是技术进步导致产品需求的变化, 进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其二是技术进步在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 还创造出全新的产品, 使经济中出现新的产业部门。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劳动力就业的转移, 而这种转移与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要求紧密相关。鉴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的发展, 技术型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将无可替代, 而培养作为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 必须得以有关方面的重视。

2. 有必要区别于职业教育、工程教育

鉴于ABET对于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迥异的情况, 以及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们认为有必要与职业教育、工程教育作明晰区分。

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技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属于认知领域, 是按知识理论的深浅确定人才层次;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归属于技能领域, 是依照动作技能的高低确定人才层次。至于技术型人才掌握理论技术, 属于认知领域, 不可能成为掌握动作技能人才的高层次。因而, 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培养完全不同人才类型的两类教育。

而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工程教育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 虽然二者培养的都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两类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关联, 工作范围亦有交叉, 尤在科技应用的高端, 二者常有趋同和融合倾向。但他们之间区分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知能结构上, 工程师需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 但最主要的是需具备专深的应用科学知识。而技术师则相对集中于技术领域的知识, 主体知识形态为技术知识, 侧重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 两者区别在于工程师主要负责产品的设计、规划和决策, 而技术师则主要把工程师的设想转变为物质形态的实际产品或服务。鉴于此, 而作为培养技术师的技术教育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也就有显著区别。

3. 加强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相当薄弱, 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起步。直到2006年3月, 教育部才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 先后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四个领域分别成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 并完成了8所学校的四类专业的认证试点。2007年, 教育部将试点认证范围扩大到电气类、计算机类和环境类等10个专业。

相比于ABET对于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的认证实践,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的广度、深度和水平都有较大差距。但从专业认证的广度而言, 业认证的数量少, 覆盖面窄。1998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有专业621种, 而2010年在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 列举了443种本科专业, 但是, 目前我国的专业认证试点仅仅10余种专业, 无法对全国各高校的专业发展提供监督和保障。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专业认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须从对高校教学水平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之外深入到专业认证。

参考文献

[1]严雪怡.为什么必须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 2009, (25) .

[2]朱永东.美国ABET工程教育专业质量认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2) .

上一篇:语音新世界下一篇:高职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