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技术(精选12篇)
互联网络技术 篇1
21世纪是个网络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各大院校也在系统性的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网络人才。本文结合当前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的现状,重点探讨如何使用混合学习理论来提高《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育并提供优质的网络技术人才。
《网络互联技术》是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实践性强、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面向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课程,其主要研究对象是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等核心网络设备。网络核心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技术是网络专业学生和从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因此,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知识体系很好的贯彻到实践教学中去,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1《网络设备互联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学科的新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笔者结合我校学生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调整。对于践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新实践考核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并很好地实施到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体系。计算机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要学好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除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很好的掌握网络软硬件设备的组装、调试、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所有高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建立了若干个计算机实验机房,在程序设学生的学习需求,但高校中很少能建立专业的网络设备互联技术实验室,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难适应复杂的软硬件设备的教学全流程,不能够较好的完成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中网络搭建和运行的相关实验,达不到教学内容的需求。学生在毕业后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岗前培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网络设备互联技术》课程也往往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理论与实践较难以进行结合,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要在教材更新、实践教学改革、师资等方面进行相关的调整,解决好突出的矛盾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大《网络设备互联技术》的课程体系建设。
2《网络设备互联技术》课程建设
2.1 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总,要着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网络设备互联技术》课程的相关体系需要教师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很好的动手能力和项目解决能力,在网络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带领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近双师型的培养卓有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不断的充实和解决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内部挖潜,将相关教研室的教师组织起来,经常以项目为引导,不断加强学习和研讨,并和主要的网络设备企业充分开展合作,让教师取得NCNE、CCNP等认证资格证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另外,引进高技术人才,改善教师年龄结构和教学层次,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科研局面。
2.2 教材建设
本课程教材建设分两个方面:理论教材建设和实验教材建设。在理论教材中,尽量选用在高校中应用较为广泛,口碑较好的教材。在《网络设备互联技术》课程的实验教材中,可以参照NCNE、CCNA、CCNP等教材的精华部分,通过和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的结合,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调整,编成讲义,在实践项目的教学过程总通过教学和反馈情况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对实验教材不断地进行版本的微调和更新。
2.3 课程内容设置
学生在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取决于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理论课的内容中交换技术、路由技术、TCP/IP协议技术、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网络技术、访问控制列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知识点应该较好的贯彻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设计、安装、配置、维护和管理各种网络设备,进行大规模、跨地域复杂的网络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实践。
2.4 实践教学改革
1)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不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此时,需要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实验报告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的反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编写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验教材。计算机知识更新快,实践教学也应具有同步的内容和新的知识,因此,每次对实验内容作一次修订,都可以使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研究实验报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使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2)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依赖于创新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验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应该目的明确,内容简洁、操作简单。要把重点放在实验的关键点上,并留有很多问题,让学生做实验,然后在实验中解决问题。
3)改革课程实践考核方案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实践教学的好坏是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知识掌握和运用的重要形式,是检验综合能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网络互联技术实验中,应该对实验课的全流程进行量化和评估,将理论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良好的实践评估体系,充分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对网络互联技术实验的考试进行了改革,减少考核当中的主观因素,将考核结果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即通常的考试成绩和实验报告结果。前者占30%,后者占70%。通常的考核结果主要包括迟到早退率、实验完成程度、实验过程中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态度能力,操作规范化,按照评估体系的要求进行量化打分,分成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报告的内容,无论是操作标准,是否有实验接线图,是否有完整的实验分析,是否存在抄袭现象,是否按时交付实验报告等。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客观地反映教学和学习的情况,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验技能,并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实践教学改革,既让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而且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是一种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新技术。它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中最流行的技术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网络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5 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联
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应该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教学。后续课程可以在此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大项目和复杂项目的教学实践。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设置所有课程面向特定的就业群体,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零距离接触,对实验课的要求也比较多,而课程内容要跟上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
3 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与时俱进、与实践能力联系紧密的学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当前,企事业单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吸收新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及时反应到教学内容、教材的更新和教学手段中。在课堂授课的讲授中,将大的信息量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把知识点讲通,讲透,使理论教学的作用得到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能准确、科学地解释书本知识,而且要结合一些最新的信息和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互联网行业和网络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好处。在《网络设备互联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了良好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网络互联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实践证明,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对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该文从《网络设备互联技术》课程的现实条件、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设备互联,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新年.对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实验”课程建设的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7-59.
[2]杨玉梅.对《网络互联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彭祺,赵怀明,张丽玲.高职院校网络实训基地的改革与建设研究[J].科技广场,2009(12).
[4]龚涛,万钢.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5]周宓.专升本计算机专业《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
[6]秦秀花,石幸地.浅谈网络互联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8).
[7]李新宇.校园微博应用探析[J].科技信息,2011(32).
[8]杨倩晨.仿真模拟软件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Packet Tracer在《网络互联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为例[J].科技信息,2010(16).
[9]徐翔.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2).
[10]闫海英,高燕,王晓喃.案例教学法在网络互联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3(3).
[11]匡芳君.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科研,2008(12).
互联网络技术 篇2
要让计算机网络能够变得信息化,就要在计算机网络中安装一系列信息化的软件。以一家医院的信息化的网络建设为例,医院需要在计算机中安装以下的软件:告知系统软件。现代医院由医院中心控制系统、网络传输系统、显示系统构成。这三套系统的功能如下:医院中心控制系统负责医院的指挥调度功作、网络输传系统负责传输各类信息、显示系统将传输的信息用图形或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医院里出现了紧密事故,可用这套信息了解紧急事故发生的位置、原因及调度的方案。实时监控系统软件。这套软件能实时采集监控范围内的所有情况,然后将这些情况以音频、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应用网络传输系统传输给医院中心控制系统,医院中心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可通过音频、视频了解医院运营的现状。音视频会议软件。过去医院开会需相关的人员达到开会的地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视频软件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医护人员只要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开音视频会议。从医院的网络建设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人们按照信息化的需求安装软件,就能够让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化的功能,这是在网络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
二、网络数据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人们在网络建设中做好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以后,就可以用信息技术软件实现信息化的沟通。然而,人们在信息化的时候,不仅要沟通信息,还要存储、管理、共享信息,为此,人们需要让数据库也具有信息化的功能。依然以医院的信息化的网络建设为例,医院在运营的时候要输入地图、表格、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其它数据等,医院需以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进医院中心控制系统,由医院中心控制系统指挥数据库软件处理,然后医院中心控制系统需将处理的数据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传输出来,信息的输出端需接受信息报告、地图、统计数据、输入模型、其它数据模型等。由此可见,医院要以信息化的方式传输数据信息,就要安装一套信息化的数据信息处理软件,这套软件要据有数据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功能。在做好网络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之后,还需要做好数据信息化的工作,这种方式能使人们以网络信息化的方式处理数据信息。
三、网络通讯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浅析能源互联网技术形态与技术 篇3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概念;关键要素;技术
化石能源是现今人类生存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现如今,互联网急速发展,已渗透于各个行业,诸国均意识到用互联网推动工业技术发展亦是潮流之势。随着互联网理念的神话,能源和互联网的产物——能源互联网随之产生。
一、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能源互联网是以“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互联网”的模式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到利用,为之提供环保性、便利性以及安全性和可靠性。从总体上看,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网为基础,利用各种技术,将可再生能源网融合形成多元主体的能源共享网络。无论从哪种角度思考,电能在众多能源中的枢纽作用决定了电力在当前的能源体系中的核心位置。由于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广泛,能源互联网技术也被各个领域充分研究。
二、能源互联网技术形态
(一)能源互联网关键要素分析
1.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
智能电网承载的是一个由电源接入、输电,到变电,再到配电,最后到用电的一个转换过程。它是整个能源互联网体系中的转化枢纽,在过程中融合各种技术,实现电能的自动化与信息化。
能源互联网可谓是智能电网的深入发展,与智能电网相比较,能源互联网将其他能源系统与智能电力系统相结合,实现多能源的优化控制,改变了传统的“电力生产,电力消费”体系。能源互联网层次结构清晰,运用物理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业务层,轻松实现信息的额交流和共享,而将能源互联网应用到场景上,灵活的管理运作模式必将带来更多的商业形态。
2.信息网与能源互联网
信息网与能源互联网不可分割,二者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性能上都呈现一种互补的特性,并且前者还是后者实现管理的关键手段。它们的融合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在数字信息化时,信息服务于能源,提升了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与有效性;智能化时期,随着信息流与能源流逐渐结合,推进了能源技术的基础建设;信息物理融合时期,实现了信息通信与能源电力的一体化建设,推动了能源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样一来,信息互联网将计算机和终端通过交换机、服务器等相连,利用传输协议和数据库实现在网络系统中的自由共享,保证了信息的可靠传输。
但是,能源和信息的传输依然存在差异,信息互联网可以任意传输,而能源互联网必须实时对等传输,这也是能源和信息的基础区别。
(二)能源互联网技术特征
能源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优化利用可再生能源
能源互联网可将某些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一次性能源,转化成二次能源,通过采集和管理,实现能源共享。
2.灵活控制电力网络
通过电能的转变实现多兼容性的电能输出。
3.广泛应用与于储能设备
对蓄电、蓄水等储能设备监管,以平衡存储的响应速度,确保其动态流动。
4.智能化管控
能源互联网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系统性、广泛性以及互动性。从能源的采集到使用都将是一个智能化的过程,而机器学习、智能算法、数据分析将会成为这个过程的有力监管和技术支撑。
5.安全可靠
安全可靠是能源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保证了其安全性,低碳高效的转化模式才能得到利用,发挥其作用。
三、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
(一)新能源发电技术
新能源是指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和以小堆能源为主的部分新型能源。新能源发电均会运用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控制过程,实现能量的转换,最终将这些新型能源转化为电能。
(二)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
多端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海底电缆技术等都属于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是我国电能外送的重要手段,以此为基础,交直流混合的超级电网覆盖全国,解决了我国能源分布不均以及传送困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国供电的灵活性、互补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先进的信息技术
1.智能感知技术
智能感知技术主要指数据的感知、采集、传输到服务这一过程。智能感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感应获取能源信息网运行状态的数据以及用户侧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分析相关数据,为相关控制策略或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最终形成设备与数据的无缝接入。
2.云计算
云计算是以能源互联网为支持,随时随地进行高性能的计算。它能够便捷地获取相关资料源,省去了传统数据繁琐的获取过程。基于此模式,电商、网络运行商等能利用互联网的互通能力实现营销模式。加快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的概念阐述,以及能源互联网技术形态的要素和特征分析,得出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为基础,是互联网与电网以及信息网的有效结合,能够高效低碳地控制能量的转化,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适应多种新型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查亞兵,张涛,谭树人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认识与思考[J].国防科技,2012(5):1-6.
互联网络技术 篇4
一Web Service技术
Web Service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的模块化组件, 可以执行特定的任务, 遵守具体的技术规范, 这些规范使得Web Service能与其他兼容的组件进行互操作;它可以使用标准的互联网协议, 像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和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 将功能体现在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上。Web Service平台是一套标准和协议, 用于沟通不同平台、编程语言和组件模型中的不同类型系统, 实现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创建, 目前这些协议主要有:
1. XML和XSD
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是Web Service平台中表示数据的基本格式, 它易于建立和易于分析, 同时XML主要的优点在于它既与平台无关, 又与厂商无关。XML是由万维网协会 (W3C) 创建, W3C制定的XML SchemaXSD定义了一套标准的数据类型, 并给出了一种语言来扩展这套数据类型。Web Service平台是用XSD来作为数据类型系统的。当你用某种语言来构造一个Web Service时, 为了符合Web Service标准, 所有你使用的数据类型都必须被转换为XSD类型。
2. SOAP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SOAP, 它是用于交换XML编码信息的轻量级协议。主要包含三个方面:XML-envelope为描述信息内容和如何处理内容定义了框架, 将程序对象编码成为XML对象的规则, 执行远程过程调用 (RPC) 的约定。SOAP可以运行在任何其他传输协议上。
3. WSDL
Web Service描述语言, 用机器能阅读的方式, 提供了一个正式描述文档而基于XML的语言, 用于描述Web Service及其函数、参数和返回值;因为是基于XML的, 所以WSDL既是机器可阅读的, 又是人可阅读的。
此外, 使用.NET和Java两种技术都可以开发Web Service应用程序, 开发工具很多, 常用的有:微软的.NET、IBM的WebSphere、Borland的JBuilder。
二网络互联模型
云南电视台目前已经建成多个系统, 比如制作网、新闻制播网、播出系统、总编网等, 如何有效地将所有网络连接在一起, 实现全台网络的互联、互通, 将成为网络建设的重点。为实现广告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 与现有实现网络互联、互通, 云南电视台2010年开始新建广告网时, 就将广告网作为总编网和播出二级缓存系统的重要桥梁。
总编网是2008年由新奥特公司负责实施的, 主要功能就是实现节目编排、磁带管理、电视剧管理等功能, 其中作为与广告网互联最重要的就是节目单信息交换。节目单信息主要包括播出时间、播出频道ID、播出频道名称、节目表ID、发送时间、发送用户等表单信息, 同时还有单条节目信息、包括播出日期、时间、方式、节目源、节目ID、节目名称、播出方式、节目时长、节目类型等。
广告网由大洋公司实施, 主要是对广告单和素材进行管理。广告单从南洋广告系统取得, 通过FTP形式传到Web服务器, 由广告串编软件直接读取。广告素材可以是磁带上载也可以是视音频文件、然后通过三级审核、标识ID、发送到播出二级缓存。
播出二级缓存系统主要是为现有的播出服务系统做节目单准备、素材转码、技术审查等工作;同时还担负着接收总编网的节目单信息、广告网的广告单信息和广告素材信息;最重要的是将总编网的节目单与广告网中的广告单合成一个能在播出线上完整播出的节目单。
三网络间信息交换
总编网、广告网、播出二级缓存三个不同的网络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要进行交换, 所以在系统互联时只要考虑对方需要一些什么信息, 系统就提供什么信息。利用Web Service技术从数据库中提取其他网络需要的信息, 将这些信息进行封装, 形成一个XML文件, 送到目标网络指定的服务器上, 再由目标网络通过Web Service程序把XML文件解析, 把信息放到自己的数据库中。
总编网的Web Service程序将播出二级缓存系统需要的节目单信息提取出来, 封装成XML文件后传送到播出二级缓存系统的接口服务器上, 触发接口服务器上的Web Service程序, Web Service程序将XML文件解析后将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 完成后给总编网一个XML封闭的返回信息。其中总编网的XML文件的主要信息如下:
同样广告网也是利用Web Service将广告单信息或素材信息从数据库中提取, 封装成XML文件传送到播出二级缓存系统的接口服务器上, 解发接口服务器的Web Service程序解析XML文件, 提取其中的信息写入或更新数据库, 完成后给广告网一个XML封装的返回信息。
其中广告单的XML文件的主要信息如下:
其中素材的XML文件的主要信息如下:
四Web Service应用总结
1. 节约开发、联合调试的经费和时间
经多方调研, 并与终端用户进行反复的需求论证, 决定采用Web Service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换, 把广告网、二级缓存系统、总编网三个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方式、交换内容、交换地址等进行了约定, 信息用XML语言表示, 定义数据类型、描述信息等, 由云南台技术人员自主进行软件开发, 仅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广告网与播出二级缓存、总编网的接口开发、联调工作, 节约了大量的开发经费和时间。
2.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利用Web Service技术作为中间接口, 各个网络可以很快地完成XML文件的封装和解析, 不用直接暴露数据库信息, 系统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果发生XML解析不成功等问题, 检查时直接对封装的XML文件用第三方软件重新解析得到信息, 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一个环节发生错误。
3. 方便、有效地实现松散系统的整合
联网前的总编网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自运行系统, 完全能满足当时的总编室的需求;同时广告网也可以完整地完成广告和电视剧的上载、制作、审查、存储等功能;二级缓存系统主要服务于播出系统, 为播出系统提供素材和节目单;这些网络各自都能完成封闭环境下的功能, 但是利用Web Service技术就实现了这些松散系统的互联互通的整合。
4. 信息处理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全部都是利用XML作为标准, 每次数据交换都要进行数据的封装和解析, 所以网络之间信息交换的效率主要由服务器配置和XML文件的大小决定。由于云南电视台对于这三个网络之间的交换信息量不大, 时间要求不是很严格, 采用Web Service技术与XML语言标准就可以满足现在的需求了。
参考文献
[1]《XML原理及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袁俊等2004年
[2]《XML高级编程》机械工业出版社李喆等译2004年
[3]《XML手册》 (第四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张晓晖等2003年
网络互联实验报告 篇5
课程:网络互联技术 任课老师:程克非 学院:计算机
班级:0430801
学号:08490121 姓名:姚树秘
日期:2010年12月13日
实验1 路由器的启动及CLI的编辑命令
一、实验目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会计算机和路由器的连接、启动路由器、登录路由器、熟悉CLI的各种编辑命令和帮助命令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某公司刚采购了新的路由器,管理员要学习使用路由器。
三、实验步骤:
⑴ 连接好路由器电源,用反转线(rollover)、转换接头连接路由器的console口和计算机的串口。
⑵ 在Windows中启动超级终端通信程序,建立新的连接,选择路由器和计算机连接的串口,波特率为9600,其他的参数保持缺省。
⑶ 开启路由器的电源,观察路由器的启动过程,粗略估计路由器启动过程完成的时间。⑷ 等待路由器启动完成,进入setup配置模式,用【Ctrl+C】键中断setup配置模式 ⑸ 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的切换 ⑹ “?”的使用
⑺ 熟悉CLI下的各种编辑命令的使用。⑻ 改变历史命令缓冲区的大小
部分截图
实验2 子网规划与划分
一、实验目的:
掌握ip地址的分配和划分子网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规划子网
2.在局域网上划分子网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
局域网
四、实验步骤及部分截图
1、子网规划
2、在局域网上划分子网
实验3 路由器基本配置
一、实验目的: 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的基本功能、工作状态判断等基础知识; 2 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式; 3 熟练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的命令行配置。
二、实验内容:
1熟悉路由器/交换机各指示灯、功能按钮的含义; 用超级终端通过Console口完成路由器/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3 用Telnet方式修改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 4 用Web方式修改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 5 熟悉基本的路由器/交换机的命令行配置; 6 写出实验步骤中未列出的命令。
三、实验步骤与截图
1.不同用户之间的切换 2.给路由器配制ip地址 3.配置路由器主机名 4.配置路由器的密码 5.配置当天消息标题 6.路由器不执行DNS 解析 7.阻止控制台终止连接 8.阻止控制台信息插入命令
四、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对路由器的认识加深,对路由器的配置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路由的基本配置。
实验4 网络设备管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CDP协议的原理
2.掌握显示各种CDP信息的命令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查看CDP邻居信息,并以此为基础登陆到邻居设备上。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
路由器Cisco2611;工作站PC;控制台电缆。
DCES0/0:192.168.0.1/24RouterAEncapsulatonPPPS0/0:192.168.0.2/24EncapsulatonPPPRouterB
四、实验步骤:
1.按图连接两台路由器RouterA、RouterB。2.配置路由器基本参数。
3.配置路由器RouterA的串行接口Serial 0/0接口IP地址(192.168.0.1/24)、路由器RouterB的串行接口Serial 0/0接口IP地址(192.168.0.2/24)并同时激活接口。
4.配置路由器RouterA的串行接口Serial 0/0接口时钟频率为64000。5.使用Ping命令测试路由器RouterA和路由器RouterB之间的连通性。6.练习理论课中介绍的各种CDP命令。
7.练习理论课中介绍的管理Telnet会话的各种命令。
五、心得体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CDP协议的基本内容能够很好的使用一些命令显示CDP的信息。
实验5
IOS和密码恢复
一、实验目的:
在本实验我们将学会路由器的口令恢复和IOS的恢复
二、实验内容:
某公司无法和上任网络管理员取得联系获得路由器的密码,但现在要需更改路由器的配置;管理员在对路由器的IOS进行升级后发现新的IOS有问题,需恢复原来的IOS。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
路由器Cisco2611;工作站PC;控制台电缆。
四、实验步骤:
⑴ 关闭并重新开启路由器电源,等待路由器开始启动时按【Ctrl+Break】键中断正常的启动过程,进入到ROM状态。
⑵ 修改配置寄存器的值,并重新启动:
⑶ 等待路由器启动完毕并进入setup模式后,按【Ctrl+C】键退出setup模式,修改密码
⑷ 恢复寄存器值,保存配置并重启路由器
⑸ 准备好TFTP服务器,检查IOS文件c2600-i-mz.122-8.T1.bin是否已经在正确目录,并记下服务器的IP地址
⑹ 重启路由器,用【Ctrl+Break】中断启动过程,进入到Rom模式 ⑺ 设置环境变量 ⑻ 下载IOS,并重启
实验6 静态路由与缺省路由配置恢复
一、实验目的:
在本试验,我们将学习如何用静态路由和缺省路由两种方法配置路由器。
二、实验内容:
某公司在深圳、上海、北京各有一分公司,为了使得各分公司的网络能够通信,公司在三地分别购买了路由器,为R1、R2、R3,同时申请了DDN线路。现要用静态路由配置各路由器使得三地的网络能够通信
三、实验步骤及截图
⑴ R1路由器配置IP地址和IP路由 ⑵ R2路由器配置IP地址和IP路由
⑶ R3路由器配置IP地址和IP路由
⑷ 在R1、R2、R3路由器上检查接口、路由情况 ⑸ 在各路由器上用“ping”命令测试到各网络的连通性 ⑹ 在R1、R3上取消已配置的静态路由,R2保持不变 ⑺ 在R1、R3上配置缺省路由
⑻ 在各路由器上用“ping”命令测试到各网络的连通性
实验7 RIP协议及配置
一、实验目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会RIP的配置与调试。
二、实验内容:
192.168.1.0/24和172.16.1.0/24通过两条路径互连,我们要在各路由器上配置RIP,使得路由器自动建立路由表。
三.实验步骤及截图:
四、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试验,掌握了RIP路由的配置过程,能够自己完成RIP路由的配置和调试过程,对RIP有更多的认识。
实验8 EIGRP协议及配置
一、实验目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会EIGRP的配置与调试。
二、实验内容:
我们要在各路由器上配置EIGRP,为了充分利用线路要求使用负载均衡,注意各线路上的带宽。
三、实验步骤及截图
⑴ 在各路由器上进行各基本配置,如:路由器名称、接口的IP地址、时钟等。⑵ 在各路由器进行EIGRP的基本配置
⑶ 等待一段时间后,在各路由器上查看路由表,观察度量值等 ⑷ 测试连通性
⑸ 观察路由的动态过程:在路由器B上关闭s0/1接口,等待一段时间后,在各路由器上查看路由表;重新在路由器B上开启s0/1接口,等待一段时间后,在各路由器上查看路由表 ⑹ 负载均衡
四、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EIGRP路由的相关配置,掌握的EIGRP协议的内涵,能够对配置后的路由调试正确。实验9 单区域OSPF的配置与调试
一、实验目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会OSPF的配置与调试。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所用之图见图1,注意路由器A和路由器D、路由器D和路由器C是通过以太网接口连接的。
四、实验步骤:
(1)在各路由器上进行各基本配置,如:路由器名称、接口的IP地址、时钟等(2)在个路由器进行OSPF的基本配置
⑶ 等待一段时间后,在各路由器上查看路由表,观察度量值等 ⑷ 测试连通性
⑸ 观察路由的动态过程:在路由器D上关闭f0/1接口,等待一段时间后,在各路由器上查看路由表;重新在路由器D上开启f0/1接口,等待一段时间后,在各路由器上查看路由表
⑹ 在路由器A上配置 ⑺ 在路由器A、D上配置
五、心得体会:本实验让我学会了OSPF的配置和调试过程,能够独立完成本次实验内容。
实验10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与调试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将会学习PPP的两种验证方式:PAP和CHAP的配置。
二、实验内容:
某公司两地的Cisco路由器用DDN线路连接起来,为了安全,要在路由器配置PPP封装,并采用合适的验证,使得两地的网络能够安全通信
三、实验步骤及部分图
⑴ 按照图1进行组建网络,经检查硬件连接没有问题之后,各设备上电。
⑵ 按照拓扑结构的要求,给路由器各端口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时钟(DCE端),并且用“no shutdown”命令启动各端口,可以用“show interface”命令查看各端口的状态,保证端口正常工作
⑶ 设置主机A和主机B的 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完成之后,分别ping自己的网关,应该是通的。
⑷ 为保证整个网络畅通,分别在路由器R1和R2上配置rip路由协议:在R1和R2上查看路由表分别如下
⑸ R1路由器上禁止PC2所在网段访问
四、心得体会:
这次试验,我了解了PPP协议的内容,并且对于PPP的两种验证方式:PAP和CHAP的配置有初步的了解,通过今后的学习,我相信能够很好的掌握PPP协议。
实验11 PPP的验证配置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将会学习PPP的两种验证方式:PAP和CHAP的配置
二、实验内容:
某公司两地的Cisco路由器用DDN线路连接起来,为了安全,要在路由器配置PPP封装,并采用合适的验证,使得两地的网络能够安全通信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
路由器Cisco2611;工作站PC;控制台电缆。
四、实验步骤:
⑴ 在RouterA上配置PPP的验证方式为PAP,并且在RouterB上为RouterA建立用户、设置密码
⑵ 在RouterB上配置PPP的验证方式为PAP,并且在RouterA上为RouterB建立用户、设置密码
⑶ 在RouterA上测试连通性,ping 10.1.3.2;验证PAP的验证方式
⑷ 在RouterA上配置验证方式为CHAP,把为RouterB创建的用户名改为RB,密码改为 20 33333 ⑸ 在RouterB上配置验证方式为CHAP,把为RouterA创建的用户名改为RA,密码改为3 ⑹ 在RouterA上测试连通性,ping 10.1.3.2;验证PAP的验证方式3333
五、心得体会:
这次试验是接着上次实验的,也是关于PPP的了解,加深和巩固了对PPP的认识。
实验12 NAT的配置
一、实验目的: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在Cisco 2611XM路由器上配置NAT。首先,我们配置静态NAT转换,然后我们配置动态NAT,最后我们用NAT来配置TCP负载均衡。
二、实验内容:
某公司的网络由两台路由器RTA和RTC组成。路由器RTA是连接ISP的边界路由器,而ISP只分配了一个子网:192.168.1.32/27给该公司的网络。因为这个子网只允许有30台主机,所以该公司决定在它的网络内部运行NAT,以使公司内部的几百台主机共享这30个全局地址。除了配置NAT复用以外,该公司还让我们实施TCP负载均衡以使外部来的web请求被均衡在两台不同的内部web服务器上。公司内部的网络IP地址分配为10.0.0.0/8网段。
三、实验步骤:
⑴ 按照图1进行组建网络,经检查硬件连接没有问题之后,各设备上电。
⑵ 按照拓扑结构的要求,给路由器各端口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时钟(DCE端),并将各端口启动,还要配置主机A和主机B 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信息,上面的信息配好之后,用ping命令测试直接相连的设备之间是否能够通信。⑶ 分别在三台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
⑷ 配置路由器RTA作为一台NAT服务器,RTA将把该公司的内部地址(10.0.0.0/8)转换为ISP所分配的地址(192.168.1.32/27)⑸ 配置复用动态NAT ⑹ 我们最后的任务是设置NAT使用TCP负载均衡,因为该公司想让外部web用户以循环的方式被引向两个互为镜像的内部web服务器。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路由器RTA和RTC将担当这两台冗余的web服务器
四、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让我恶补一些NAT协议相关的内容,并且能够配置静态NAT转换,配置动态NAT,以及用NAT来配置TCP负载均衡等相关的任务。
实验13 交换机的了解与基本配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你将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⑴ 熟悉Cisco Catalyst 2950交换机的开机界面和硬、软件情况; ⑵ 对2950交换机进行基本的设置; ⑶ 了解2950交换机的端口及其编号。
二、实验内容:
通过Console口连接到交换机上,观察交换机的启动过程和缺省配置,了解交换机启动过程所提供的硬、软件信息。然后对交换机进行一些简单的基本配置。
三、实验步骤:
第1步:2950交换机的启动 ⑴ 2950交换机的启动 ⑵ 2950交换机的缺省配置 第2步:2950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⑴ 首先进行的配置是 enable 口令和主机名
⑵ 缺省配置下,所有接口处于可用状态,并且都属于VLAN1 ⑶ show version命令可以显示本交换机的硬件、软件、接口、部件号和序列号等信息,这些信息与开机启动时所显示的基本相同
⑷ show interface vlan1可以列出此接口的配置和统计信息 第3步:配置2950交换机的端口属性
⑴ 设置端口速率为100Mbit/s、全双工,端口描述为“to_pc” ⑵ show interface命令可以查看到配置的结果
四、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首先了解了9520交换机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功能,对9520交换机的物理及逻辑结构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用一些配置命令对该交换机进行一些基本配置和调试。
实验14 VLAN Trunking和VLAN配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你将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⑴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VALN的基本概念,掌握按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
⑵ 通过VLAN Trunking配置跨交换机的VLAN;
⑶ 配置VTP;
⑷ 查看上述配置项目的有关信息。
二、实验内容:
将交换机A的VTP配置成Server模式、交换机B为Client模式,两者同一VTP域名Test。在交换机A上配置VLAN。通过实验验证当在两者之间配置Trunk后,交换机B自动获得了与交换机A同样的VLAN配置
三、实验步骤及实验内容: 第1步:配置C2950A交换机的VTP和VLAN
⑴ 使用vlan database命令进入VLAN配置模式,在VLAN配置模式下,设置VTP的一系列属性,把C2950A交换机设置成VTP Server模式(缺省配置),VTP域名为Test ⑵ 定义V10、V20、V30和V40等4个VLAN ⑶ show vtp status命令显示VTP相关的配置和状态信息 ⑷ show vtp counters命令列出VTP的统计信息
⑸ 把端口分配给相应的VLAN,并将端口设置为静态VLAN访问模式 第2步:配置C2950B交换机的VTP
第3步:配置和监测两个交换机之间的VLAN Trunking
⑴ 将交换机A的24口配置成Trunk模式 ⑵ 将交换机B的24口也配置成Trunk模式
⑶ 用show interface fa0/24 switchport查看Fa0/24端口上的交换端口属性 第4步:查看C2950B交换机的VTP和VLAN信息
四、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我进一步掌握了VLAN的基本概念,对VLAN的认识加深了,掌握了按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VLAN配置,包括VTP的配置和调试,并通过命令显示上述配置信息。
实验15 STP的配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你将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⑴ 了解和掌握Etherchannel的配置;
⑵ 在Etherchannel上配置Trunk;
⑶ 查看上述配置项目的有关信息。
二、实验内容:
按照图1将两台交换机连接起来,用两条快速以太链路形成一条FastEtherChannel。
三、实验步骤:
第1步:手动配置EtherChannel ⑴ 创建EtherChannel ⑵ 将物理接口指定到通道中 ⑶ 在以太通道上启用Trunking ⑷ 监测EtherChannel的状态 第2步:自动配置EtherChannel ⑴ C2950A(config)#interface fa0/23 ⑵ C2950A(config-if)# interface fa0/24
⑶ 用show etherchannel 2 summary可以看到channel已存在,但显示接口和Port-channel都处于Down状态
⑷ 用show running-config显示发现接口23、24均处于关闭状态,用no shutdown命令将接口打开
第3步:取消EtherChannel
⑴ 分别将端口从EtherChannel中退出 ⑵ 直接取消EtherChannel
四、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我对STP协议有一定的认识,掌握Etherchannel的配置过程,能够 在Etherchannel上配置Trunk,在配置完成后,并用相关命令查看相关配置信息。
实验16 VLAN间的路由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你将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⑴VLAN间路由的配置;
⑵单臂路由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依照网络拓扑结构图连接好网络,并且能够使得不同的虚拟局域网之间能够通信。
三、实验步骤及实验内容:
1.利用路由器R1、R2模拟PC,关闭其路由功能;
2.将路由器R1的Fa0/0端口的ip设为:192.168.1.2/24,默认网关设为:192.168.1.1; 3.将路由器R2的Fa0/0端口的ip设为:192.168.0.2/24,默认网关设为:192.168.0.1; 4.将交换机SW1关闭路由功能,作为二层交换机使用,并划分VLAN14、VLAN15两个VLAN 5.将交换机SW1的Fa1/14端口加入到VLAN14中,将Fa1/15端口加入到VLAN15中; 6.在路由器R3的Fa0/0接口启用子接口Fa0/0.14(ip设为:192.168.0.1/24)、Fa0/0.15(ip设为:192.168.1.1/24)并封装相应的VLAN号 <1>交换机
i.划分VLAN ii.将端口加入到相应的VLAN iii.为Fa1/13端口配置干道 iv.关闭交换机的路由功能 <2>路由器R3的配置清单 i.开启路由器R3的路由功能
ii.启用子接口、封装VLAN并设置ip iii.配置Fa0/0端口并启动该端口
四、心得体会:
简述移动互联网技术 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
1.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一个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应用这种技术,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基础对移动互联网进行开发,本文主要简绍移动互联网技术。
2.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移动声音是相对于固定电话,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相对固定。虽然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基本判断其概念,即从网络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指宽带IP核心技术,开放基础电信网络可以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和其他服务从用户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互联网和使用互联网业务,移动终端可以在这里被认为是了解手机也可以被认为是上网本,PDA、数据卡的笔记本电脑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手机,包括,其中前者是移动互联网的狭隘理解,后者是一个广义的理解移动互联网。
3.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实现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技术支持。从网络的角度来看,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宽带移动技术支持,将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从终端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持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技术创新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一个重要的手段来增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粘度。此外,在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的过程中移动Web2.0技术,辅助技术移动服务实现,因为这两种技术是相对较新的,所以重点如下:
3.1 web2.0技术
WEb2.0的主流技术是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有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系是基于移动Web2.0技术。顾名思义,包括移动Web2.0技术建立基于Web2.0技术,移动Ajax技术:富Internet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移动Mashup技术聚合,移动部件技术支持桌面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促进用户参与定制WiKi技术。
3.2 移动业务辅助技术
为了支持新的业务和应用,移动互联网,移动无线网络面对稀缺的资源,无线环境的动态变化特点与技术应用,如手机视频压缩技术、移动定位和搜索技术。
4.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无线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支持,根据报道的不同,可分为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接入、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无线城域网(谁)访问和无线广域网(WWAN)访问。WPAN主要用于家庭网络等个人区域网络应用程序,基于IEEE802.15,称为接入网公里“额外的”。其中,蓝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WPAN技术,通信距离10米,带宽是3mbit/s;其他技术,如超宽带(UWB)技术集中在高速传输距离;和无线个域网技术是专门用于低在短距离数据传输。
无线局域网主要用于商务和休闲和企业校园网络环境,还是太慢标准,依据IEEE802.11标准的基础上,这是大家都知道的wi-fi网络,移动支持静态和庸俗。现年54岁的802.11g的覆盖率约100mbit/s的带宽。wi-fi技术成熟,目前正在快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场所,机场,酒店,学校,等等。
MID(移动互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首先是由英特尔提出的概念。作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间的新产品形式,移动互联网设备是针对消费者想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访问互联网。与笔记本电脑相比,它有一个4~6英寸大小,消费者可以把它放在你的口袋里的笔记本电脑,虽然很小,但最小尺寸是7英寸显然不能满足流动性需求,和今天的手机显示屏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小,不能提供最好的互联网体验:表现不佳,不兼容,不稳定的沟通等。
就在2008年北京举行的IDF上,英特尔将UMPC的概念进行了延展,将其扩展为UMPC/MID(移动互联网设备)两个分支。英特尔正构想着一个充满各种尖端设备的计算环境,包括UMPC,MID(移动互联网设备)。英特尔亚太区超移动部门总监黄承德表示,UMPC和MID的界定不在于硬件,规格和软件,而在于应用。他表示,UMPC强调的是全功能的小型随身计算机,面向移动商务人士;移动互联网设备针对的则是一般的消费者。
5.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了两个最大的业务之一,世界上最快的发展,最大的市场潜力,最有吸引力的前景。
他们的增长率预测意料之外。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超过1500000000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超过700000000。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数量超过360000000,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100000000。这段历史从未有过的现象反映出快速增长随着时间和技术的进步,流动性需求和信息的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访问互联网,获取信息,把事情做好。所以,移动和互联网现在看来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工作,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消息、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丰富多彩的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发展,终于迎来了新的高潮。
6.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6.1 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集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移动互联网业务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是一个显著特点,这不仅是传统电信运营商,但还包括许多参与者手机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的代表。为了抓住机遇参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控制的用户第一次接触点为主要竞争的重点和方向,并积极开展企业的转型,开发新的业务领域,未来市场占据有利地位。终端在许多情况下,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据美联社报道,领导者在芬兰诺基亚公司在8月29日,2007年推出了Ovi移动互联网服务,旨在全球手机用户数十亿为基础,扩大移动互联网市场。2007年11月,谷歌建立了一个开放手机联盟(开放手机联盟),促进其基于Linux的开源手机软件平台Android Windows mobile,直接挑战微软商业许可模式。美国苹果公司在2007年1月与iPod数字音乐下载市场成功,音乐手机iPhone发布正式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取得了惊人的销售
6.2 产业特点的开放与协作性
开放与合作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开的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开放的目标。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与传统的电信产业链相比呈现不断裂变和细化特征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完全的整个产业链的独立控制,为了赢得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时代,产业链的企业,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双赢,促进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一个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7.总结
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和成长的趋势却非常快,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对相关技术人员了解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戴静,万彭,周兰,王琳.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
[2]唐化军.手机设计业遇拐点止痛,分工细化催生职业设计[J].2006.
电视技术发展走入网络互联时代 篇7
流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遵循特定网络协议的新兴技术, 在近几年应用广泛, 适应了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及网络应用多媒体化的发展趋势。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多媒体文件得以在网络上传输, 从而使动态的音视频取代静态的文字、图片成为互联网的主流传播内容。
随着各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音视频媒体快速发展, 传统电视媒体在播出渠道上的垄断地位已逐渐消失。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视频内容的需求都有了多样化的获取方式, 音视频媒体的市场已逐渐被新媒体所瓜分。
1 传统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对比
电视因其在高质量业务的规模化传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及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之一。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以SuperHD和Ultra HD为代表的高清技术都在快速发展,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高清技术的普及阶段。推广高清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 从而拉大与网络音视频用户的感受差距。互联网传输需要较大的带宽才能保证高清视频的流畅、稳定, 且在屏幕的尺寸上很难达到观看高清节目的硬件需求。广播体系无论在传输还是特大屏幕上都有着巨大优势, 能更好地支持高清节目。因此, 图像质量是电视与互联网竞争的有力武器。但是, 随着人们观看节目的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提升, 传统电视的被动收看与单向传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互动与点播需求。由于单向化传输的限制, 传统电视广播难以实现观众个性化的需求与复杂的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正遭受挑战。互联网以其在个性化定制服务、消息发布的即时性以及用户交流互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更好地契合了现代人快速消费的需求。各种智能终端的发布及网络带宽的不断扩充, 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视频服务, 还能上传自己的视音频片段。互联网视频服务的大规模应用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但却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网络的带宽无法满足流畅播放视频的低延时、低抖动等要求时, 互联网视频的传输瓶颈——对网络带宽的巨大需求, 就会体现出来。此时用户不得不接受画面延时、马赛克, 静帧、抖动等不良体验。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1,2]的对比如表1所示。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电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局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数据表示[3], 截至2012年, 全国网民总数已经突破5亿, 该数据说明互联网已经具备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优势尤其体现在年轻人群中, 大量年轻用户表示更倾向于从互联网获得信息及视频资源。因此, 传统电视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如表2所示, 传统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收视方式、获取便携、内容数量和终端等几个方面。
传统电视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可避免, 无线网络普及、宽带提速及终端多样化三管齐下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势下, 广电机构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分析技术利弊、充分发挥内容优势, 充分汲取互联网的优势技术, 将宽带网络作为传统电视节目的有益补充, 打造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资源内容的新多媒体播控平台, 建立互动式新型广电系统, 从而在新媒体时代赢得发展机会。
2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成立与发展
古语有云:“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互联网给传统电视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 也为电视技术的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机遇。将广电、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交互式电视技术[4,5], 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广电机构应当充分吸纳互联网技术优势补充传统电视单向化、被动化的短板, 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内容, 将两者长处融为一体更好地服务观众。基于这种融合理念, 在国家大力推动三网融合的重大契机下, 网络电视[6,7]开始进入强势发展的阶段。
2009年12月28日, 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 正式开播, 标志着我国电视台在新媒体建设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江西广播电视台也在一直寻求自身的新媒体发展道路。今年,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www.jxntv.cn) 正式播出, 如图1所示。它是江西省网络电视播出机构, 同时还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终端的新形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广播电视台由江西广播电视台整合旗下16个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相关资源组建而成, 集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为一体, 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 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渠道、新载体, 对省内各重大事件和活动进行及时跟踪报道、宣传, 向观众传达国家方针政策, 引导社会舆论, 是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全国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之一。
网络电视台的实现方法灵活简便, 其主要目的是扩展电视节目的传输渠道, 是网络融合的初级阶段。用户收看网络电视台的节目实际上与通过传统电视收看并无差别, 其主要意义一方面是使得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终端收看节目, 而非以往只能在传统电视机前才能看到;另一方面收看时间不再受电视台播出时间的限制, 观众可以对以往播放过的电视节目进行回放, 实现时移性地观看, 从而实现了从传统的“看电视”到现在的“用电视”的第一步跨越。
3 网络电视台发展面临的瓶颈
网络电视台虽然从2009年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至今已有四年, 网络技术逐渐成熟,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但是网络电视台只是广播电视业务网络化融合的初级技术阶段, 大多数是采用将电视内容切片之后提供直播、点播等服务, 这种实现方式廉价快速。正因如此, 我国网络电视台目前面临着节目内容、运营模式等多方面的问题。
网络电视台内容及应用贫乏, 不具个性。网络电视虽然在网络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服务内容、应用以及方式大体相同, 均以视频点播的方式提供本台热门的音视频节目。内容结构单一, 真正属于网络电视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如何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成为了网络电视面临的关键问题。网络电视必须寻找自身特色, 并且在自身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 明确目标受众, 有的放矢地选择节目内容与形式, 坚持“分众传播”的经营理念。
网络电视台大多采用将电视内容直接上网, 这种实现方式简单快速, 但是相对比较初级。观众能够在网上看到电视节目, 解决了“看得见”电视的扩展渠道问题。然而观众的需求不仅仅是“看得见”, 而是要求“看得好、看得需要、看得及时”。这就需要网络电视台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超越传统电视节目的表现力和传播方式。因此, 如何打破网上节目照搬、粗糙、质量没有保证的印象, 引导观众使用广播与宽带混合电视的新业务模式, 创造出超越现有传统电视和视频网站的更好的观看方式成为网络电视台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瓶颈。
同时, 对于各个广播电视台来说,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成立与发展只是传统媒体向网络融合和拓展的尝试与过渡。在网络电视台运营的基础上, 广电机构仍然在寻求更加适合业务发展和观众需求的网络化途径及道路。
4 全媒体时代多屏化转变现状
为了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的功能和特点, 电视技术可以扩展接收终端的范围。在以往看来, 电视机是唯一的传统电视终端。但如今, 新媒体终端是具备多样化多模式化, 即可以是电视、计算机等固定接收的终端模式以及移动接收 (如手机、PDA) 等多种模式。江西广播电视台早在2005年就开始向多屏化转变, 以适应时代和技术发展的需求。
2005年1月, 江西电视台旗下的江西移动传媒正式投入运营。江西移动传媒是传统电视的拓展和延伸, 将家庭中的传统电视终端拓展到以户外楼宇大屏和移动车载终端为代表的新概念移动户外传媒, 被广泛誉为“第五媒体”。它通过运用DVB-T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 将电视节目进行数字编码、调制处理后, 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 及数字信号地面接收的方式, 使得电视节目能够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在市区范围内安放合适的发射点, 调整单频网的参数设置, 从而提高数字信号的覆盖范围。这种数字无线传播方式主要解决了模拟信号在发射时无法对噪声积累进行处理和多径干扰不足的缺点, 实现了同时支持移动和固定接收。用户可以在信号覆盖范围内, 通过安置在巴士、出租车、轨道、轮渡等交通工具中的移动电视信号接收终端, 流畅地观看清晰度媲美DVD的移动电视节目。凭借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最简单的内容获取渠道、最及时的信息传递手段, 江西移动传媒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和赞扬。发展到如今, 江西移动传媒已涵盖南昌市所有户外移动的媒体网络, 包括公交电视、机场巴士等移动户外媒体, 也拥有公务车、楼宇电视、超市卖场电视等高密度固定户外媒体。
2008年开始, 江西电视台向省内电视用户提供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服务。移动多媒体广播具有节目套数多、接收终端类型多、图像清晰流畅、画面质量高、经济实用等优点, 对无线电视覆盖技术以及用户接收渠道带来了全新变革。
虽然, 早在2009年之前江西广播电视台就已拥有移动传媒和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两种新媒体无线传播渠道, 并且将自身电视业务进行了车载电视屏、楼宇电视大屏、移动便携小屏的整合及拓展。伴随着技术的革新与网络的发展,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在今年正式开播。三种不同技术阶段性地推动和拓展, 真正实现了电视屏、电脑屏、户外媒体屏、手持小型终端屏的共同应用和有线、无线的全面覆盖。
依照常理, 目前实现的多屏合一是广播电视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产物。但美中不足的是江西移动传媒和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虽然实现了多屏化的拓展, 满足了观众不限地点的观看需求。但由于其是基于传统信道的媒体广播, 不具备IP网络的交互性和双向性, 因此面对观众自主性的收视和互动需求, 这两种新媒体广播方式都无法满足。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观众依旧会选择灵活性强的互联网。因此, 虽然广播电视机构目前正积极向新媒体路道转变, 实现多屏合一的全媒体跨越, 但是来自于互联网的竞争压力和威胁仍旧没有消除。在这种情况下, 寻找具有交互性的广电、宽带融合技术, 实现广电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型多屏化电视传输方式, 是目前实现转型的关键。
5 国外广播:宽带交互型电视技术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要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 必须以引导用户消费, 即从内容数量、形态以及获取方式上全面拓展视音频业务为目标。因此, 广电机构必须要研究如何将电视节目形态从无互动的单向化传输向双向互动式网络方面发展, 创造出新的电视节目形态。
Google TV近几年在国外受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和认可。其运营模式虽然满足了很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互动体验, 但对于广播电视台占领市场份额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因此, 广播电视机构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对现有传统电视节目形态进行改造。直到广电宽带混合型电视技术 (Hybrid Broadcast Broadband TV, Hbb TV) 的产生为数字电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广播宽带混合型电视 (Hbb TV) , 是一种在支持传统广播工作模式的同时, 又支持宽带技术工作模式的新型电视。它的出现解决了广播不能实时交互和宽带网络视频体验质量不佳的矛盾。Hbb TV不同于网络电视台, 并非采用将成品电视节目切片放到网络上供观众收看, 而是将宽带数据传输融入节目制作流程中, 利用互联网的双向性拓展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在通过广播播放节目的同时, 利用宽带通道传输大量的附加数据及点播功能, 实现广播与互联网的相互操作和点播。如图2所示, 其系统架构包含转播设备、广播电视制作系统、网络传输设备、电视接收设备等。
Hbb TV的节目制作由两个部分组成:传统的音视频节目制作和关联信息或伴随信息的制作。绝大部分附加数据和伴随信息通过宽带网络传递给用户, 少数情况下部分伴随信息通过DVB网络传输, 如图3所示。Hbb TV可以通过不同的访问方式来访问广电网和宽带互联网。整套系统通过将两个传输平台的节目和附加数据信息进行绑定, 为用户提供以电视节目为主体, 宽带附加数据信息为补充的新型一体化多媒体传输平台。
Hbb TV依赖现有成熟的电视技术, 同时发挥互联网交互性强的特点补充广电单向传输的不足, 向用户提供可互动的个性化、多用化、一体化的视音频信息服务。Hbb TV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和互动点播, 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因局限于单向网络导致的被动收看和缺乏互动, 同时还能为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目前, Hbb TV电视终端已经在许多国家发售, 欧洲部分电视台也开始了互动型节目的播出, 如法国France Television、德国ARD等。Hbb TV技术在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收视体验的同时, 也为广电机构创造新的广告和商业运营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Hbb TV技术体现了广播电视系统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的一种融合型发展方向。
6 网络互联时代下电视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趋势已经初现端倪, Hbb TV这种广播宽带混合型电视技术为电视行业在网络互联时代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目前, 互联网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令人惊叹。深究其发展快速的原因和根源, 是广大群众对互联网业务的个性化服务良好的体验感和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传播性。只有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传播模式, 建设满足用户自主性和互动性需求的新型广电内容分发平台, 才是网络互联时代电视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包俊, 范金慧, 孙鸣.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发展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7, 34 (7) :16.
[2]于海军.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应结合网络[EB/OL].[2013-07-02].http://www.admaimai.com/news/ad201203032-ad78143.html.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同互联渊络发醒状况统汁报告[EB/OL].[2013-07-02].http://wwwClllliCcnhesear chYogxz/tjbg/20120l/t20120116_23668ht ml.
[4]宋宜纯, 王振中.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 (上) [J].现代电视技术, 2012 (10) :60-63.
[5]宋宜纯, 王振中.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 (下) [J].现代电视技术, 2012 (11) :32-35.
[6]张智华, 解春.中国网络电视台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视, 2011 (7) :71-74.
互联网络技术 篇8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毕业后能直接上岗, 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探索的问题。网络互联技术课程中, 学生能否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否构建网络, 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2 现状及问题分析
⑴课堂教学内容若偏重抽象的网络互联理论知识, 而高职学生偏爱学习技能知识, 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 教师过多的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加强。
⑶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不强。教师不能很好的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学生很难将两者有效地连接起来。
⑷实践内容之间联系性差, 与岗位对接能力较差, 学生难以通过实验提升应用操作能力、解决岗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⑸考核方法单一, 一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得不了高分, 打消了学生学习相关技能的积极性。
3 教学内容整合
在网络互联技术的传统教学过程中, 一般是按照课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实施教学活动, 但是针对目前的教科书种类繁多, 每本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差别很大。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探究, 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网络互联基础、局域网间互联、交换网络组建、广域网接入四个学习情境, 在四个大情境的基础上又细化了十五个子任务,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完成任务的同时, 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4 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
通过对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及高职学生的认真分析与研究, 以实际工作岗位中所需完成的业务能力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四个教学情境、四个典型案例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能力的“四四三”教学模式, 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就能直接工作。
5 实践环节设计
实践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学习规律, 设计为六大环节:
⑴课堂实训: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网线制作、cisco模拟软件使用、CLI命令输入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⑵综合实训:在上机实训中, 每次安排一个完整的实训任务, 让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实现网络互通后, 再用实际设备连接配置网络, 实现规划网络的互联。
⑶开放实训室:开放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室,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练习,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和规划方案搭建、配置网络。
⑷校内课外实践:成立了由校内专业教师带领的网络工程工作室, 参加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如参与家属区网络工程项目、学院机房网络工程项目、办公室网络工程项目等。
⑸参加网络技能大赛:在学习期间, 积极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项网络技能大赛, 参加技能大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⑹采用远程实训室:设置了远程登录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登录, 完成相关实训项目。远程实训如学生亲临实训环境, 远程实训室不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而且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并能得到教师的指导。
6 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属于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 必须加强过程性考核和应用能力考核。将考核的重点放在评价学生的网络规划能力、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能力, 以及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作能力。采用职业能力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测评。
7 结论
通过对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对应的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 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的分析, 得出本门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案,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形成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 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网络互联技术课程, 掌握网络互联技能。
摘要:依据高职院校《网络互联技术》教学过程的现状, 分析职业院校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设计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通过有效教学方案的探究, 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互联,教学模式,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大庆, 吴强.网络互联及路由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陆魁军.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教程-基于华为路由器和交换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朱墨池.《网络互联技术》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J].读写算, 2012.
[4]林莉.高职《网络互联与实现》类课程教学方式探讨[J].创新教育, 2008.
互联网络技术 篇9
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电力等行业而言,应用系统的持续可用非常重要。按照我国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要求,重要行业信息系统都需具有场所级冗灾能力。即在生产中心信息建设的基础上,要建立灾备级的数据中心。如果生产中心发生电力中断、运营商主干线路故障、地震海啸等场所级灾难后,能快速启动灾备中心,以保证信息系统对外服务能快速恢复。
为了保证应用系统具有场所级容灾能力,往往需要采用跨数据中心的高可用性集群或虚拟机动态迁移等技术。这些技术大多都需要通过二层网络提供“心跳”,用以进行集群或虚拟机之间进程通信。这就需要在网络结构上,需要提供跨数据中心的二层网络。实现跨数据中心二层网络的常用方法有:交换机虚拟化技术、MPLS二层VPN技术、二层OVERLAY技术。以下将对上述几种技术进行介绍。
1 交换机虚拟化技术
所谓“交换机虚拟化”,就是通过互连线路将多台物理交换机虚拟成一台逻辑上的交换机使用。交换机虚拟化技术不但可以极大减少网络管理员运营维护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二层环路、增加上行带宽。比较常见的交换机虚拟化技术有H3C IRF技术和CISCO VSS技术。
H3C IRF意即“智能弹性架构”。它通过专用的堆叠线将多台交换机进行连接,形成一台“联合设备”。这台设备在网络结构上对外等同于一台设备,拥有一致的网络行为。用这种技术将处于不同数据中心汇聚交换机虚拟成一台设备后,处于不同数据中心接入交换机等同于连接在同一台汇聚交换机上,通过“汇聚交换机”进行VLAN扩展,进而实现异地二层互联。CiscoVSS是思科在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上开发的一种交换机虚拟化技术。与H3C IRF技术类似,由多台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组成的“单一交换机”对外拥有一致的网络行为,可以通过VLAN扩展实现异地二层互联。
2 MPLS 二层 VPN 技术
MPLS又叫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MPLS-VPN是MPLS与VPN的结合,是利用MPLS在公网上构建企业专网的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利用MPLS-VPN建立数据中心间的二层VPN,从而实现二层网络在不同数据中心间的扩展。MPLS网的数据中心互联方案有MPLSVLL和VPLS两种方式,分别用于实现数据中心的点到点二层互联和点到多点二层互联。
MPLS-VPN网络主要由CE、PE和P共3部分组成。CE是用户网络边缘路由器设备,与MPLS服务提供设备相连;PE是MPLS服务网边缘路由器设备,它与用户网CE设备相连,负责VPN业务接入,处理VPN路由,是VPN实现者。P设备不与CE设备直接相连,负责快速转发数据。在跨数据中心二层互联具体实现上,通常在各数据中心部署PE设备,用以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二层VPN隧道。各数据中心的汇聚交换机通过二层挂接到PE设备上,通过二层隧道实现接入层交换机跨数据中心的二层互联。
3 二层 OVERLAY 技术
Overlay技术,指的是一种网络架构上叠加的虚拟化技术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在对基础网络不进行大规模修改的条件下,实现应用在网络上的承载,并能与其他网络实现业务分离。二层OVERLAY技术实现数据中心二层互联的典型代表有CISCOOTV技术和H3C EVI技术。
OTV(overlay transport virualization),它是cisco在Nexus系列交换机和ASR1000系列路由器上开发的一种跨越三层网络实现二层连接的一种技术,它克服了传统数据中心二层互联技术的广播寻址和端口利用率低等问题,实现了异地数据中心之间的二层连接。在数据中心二层互联的具体实现上,通常在各数据中心部署OTV边缘设备。发往远程数据中心的二层以太帧,经OTV边缘设备封装在IP包中,并通过数据中心间的三层路由发送至远程数据中心的OTV边缘设备;远程数据中心的OTV边缘设备收到被封装的数据包后进行解封装,并通过内部二层网络转发至目的设备。
EVI(Ethernet Virtualization Interconnect),也就是以太网虚拟化互联,它是一种先进的“MAC in IP”技术,是一种基于IP核心网的二层VPN技术。利用EVI技术进行跨数据中心二层互联,无需改变站点内部和IP核心网络的路由和转发信息。在跨数据中心的二层互联具体实现上,需要在各数据中心部署EVI边缘设备。处于不同数据中心的EVI边缘设备之间建立EVI虚拟网络,提供各数据中心网络之间的二层互联。通过将EVI网络相互通告连接到边缘设备的所有设备的MAC地址,从而将各数据中心互联形成大的二层域。
4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探究 篇10
1.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基于特性, 互联网已经成功占领我国市场, 其发展规模可以说同电信网不分伯仲。但是, 由于网络的基本可信任性和基础安全性无法确保, 互联网用户不得不使用各种加密技术, 这样一来就会提高互联网的成本, 长此以往不仅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而且, 由于人们未能真正认识到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1.2电信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电信网的本质是商业网, 它在网络时代来临前有着明确的商业运作模式。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 电信网的运营模式受到了互联网免费业务的冲击, 单一的话音业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 互联网在视频、语音等方面的实时性也达不到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这就促使电信运营商不断完善电信网络技术。如今, 技术缺位是电信网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电信网不仅没有可支持自己商业模式的相关技术, 它也无法运用互联网技术来维护自身商业的运作规律。所以, 电信网络技术必须创新, 这关系着电信网是否可以继续坚持业务收费的运作模式以及借助技术确保业务收费的运作模式得以发展的问题。
2互联网技术和电信网技术差异
2.1终端侧的差异
互联网终端设备主要是个人电脑。电脑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等特征。电信网络终端设备主要包括移动和固定电话, 且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电话越发智能化和数字化, 能够使用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目前, 随着电脑的便携性提高, 人们越发倾向于电脑, 同时, 电信网络终端和互联网终端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融合趋势。
2.2网络侧的差异
互联网在发展初期就开始了全IP化, 并凭借扩大规模使其成为发展主流。而电信网技术是分三个阶段来发展的。第一阶段, 电信网络技术的核心是模拟通信技术;第二阶段的核心是TDM电路交换技术;第三阶段的核心是IP分组交换技术。电信网络技术发展到第三阶段后, 其核心网络都逐步实现了IP化, 从而使得电信网和互联网形成了同质化的局面。但互联网和电信网在技术上依旧存在明显差异:互联网的业务建立在用户自治和对等原则上, 而电信网业务在于业务控制, 因此只需确保网络侧有相应的业务接入能力。
2.3网络互通性的差异
互联网的标准比较统一, 其互通能力也比较好, 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而电信网络技术的互通能力要远弱于互联网, 这是因为电信网络的基础业务要依靠媒体、信令共同完成, 且随着编码技术的发展, 电信网因没有在建立初期设定统一信令控制和传输标准而形成了多个带独立性的场所。不同的电信网络必须通过网关才能互通互联, 进而影响了其长久发展。
2.4业务开发性的差异
互联网的业务层、网络层、接入层、传输层的独立性较高, 而且传输层可支持的业务面很广, 能够很好的发展新业务。同时, 互联网的协议系具有很高的开发性, 所以在构建商业模式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同互联网相比, 处于电路交换时代的电信网络技术的终端能力则相对较弱, 用户端对服务选择控制力及应用设备都有相应的限制。虽然电信网络采用IP承载后为开发业务而是用了SIP信令, 但与互联网的开发性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3互联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技术优化措施
现阶段, 电信网在业务方面同互联网一样, 已经基本实现全IP化, 充分体现出IP技术将会成为信息业务的主流。所以, 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承载网, 使得互联网和电信网相融合, 那么消费者将会享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过, 互联网和电信网在商业模式、业务开发性等方面还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优化措施。
3.1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
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可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 确保互联网通讯信息的安全性。为提高互联网的安全性可采用身份验证、密码等加密措施, 此外还可让手机同计算机密码相结合, 从而提高通讯设备的安全性。
第二, 完善信息查询方法。针对互联网信息安排的不合理性可采用物理排序方法使得浏览器的任务量得到均衡, 再者还可通过提高数据库查询功能来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
3.2深入发展互联网通信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能更好的拓宽其业务面还需不断深化其技术。对此, 运营商应大力发展网络电话技术, 努力实现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各个区域通话的低消费性。再者, 研究3G以上的移动通讯系统技术。3G系统具有传输量大、可网络连接的功能, 加之3G上网卡也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而被广泛运用, 所以该系统对互联网移动通信而言意义重大, 具有很大的投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郝小琪.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企业精确营销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2]付国旗, 张震强.电信网与互联网架构技术对比研究[J].数据通信, 2011.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迅速 篇11
一、域名统计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数为940329个。域名数排在前4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这4省的域名总数占全国域名总数的51.6%;华东地区的域名数占全国总量的43.46%,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的域名数总和占全国总量的88.62%。
二、网站统计
1.网站数量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站数为371600个。
网站WWW性质分布,其中COM和COM.CN比例最高。具体见(表1)。
2.网站地区分布
网站数排在前4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这4省的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58.2%;华东地区的网站数占全国总量的33.2%,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的网站数总和占全国总量的81.9%。
3.网站性质分类
各类网站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全国网站总数的78.83%,其次为商业网站,占8.70%,第三是个人网站,占4.77%。
企业网站的行业分布中,制造业比例最高,为58.8%;其次是邮电通信业,占8.38%;第三是公关、咨询、广告和市场研究等服务业,占6.58%;第四是零售批发贸易,占6.12%;第五是社会服务业,占5.84%。制造业中,电脑/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软件所占份额最高,占51.5%;其次是机械及工业制品,占12.3%;第三是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占9.1%。
4.网站服务内容
关于政府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政府网站提供“政府职能/业务介绍(90.3%)”、“政府新闻(85.9%)”,大多数的政府网站提供“办事指南/说明(68%)”、“通知/公告(67.9%)”、“便民生活/住行信息(56.4%)”、“企业/行业经济信息(53.6%)”。
本次调查对政府网站提供的交互性服务(包括简单的单向交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网站交互性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单项服务最高的网站比例也在30%以下。其中“投诉/举报/信访”、“表格下载”、“民意调查/意见征集”为政府网站提供最多的三项交互服务,对应的政府网站比例分别为:27.6%、20.1%和20.1%。
关于企业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业网站提供“企业介绍(98.3%)”和“产品/服务介绍(95.6%)”,超过半数的企业网站提供“企业动态(56.6%)”,接近半数的企业网站提供“在线招聘信息”,40%左右的企业网站提供“用户在线咨询/投诉(40.4%)”和“行业新闻(38.8%)”;而发生网上交易行为的网站比例很小,仅8.1%的企业网站发生“网上采购招标”行为,7.5%的企业网站发生B2C行为,7.3%的企业网站发生B2B行为。
关于商业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和在线数据库服务是所有商业网站中提供最多的服务,在所调查的所有商业网站中,有46.8%的网站提供新闻服务,有40.1%的网站提供在线数据库服务。第3-10的服务种类分别是网上社区、网上购物(B2C电子商务)、免费电子信箱、搜索引擎、收费电子信箱、免费主页空间、软件下载、收费主页空间。“其它服务”中比例最高的为除新闻外其它各种信息服务(如产品信息、商贸信息、科技信息、生活信息等),另外还有域名注册、技术咨询、网上短信、在线视听等服务。
5.网站信息更新
关于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情况,从所调查的几项信息来看,“办事进程状态”和“通知/公告”更新频率较高。88.4%的政府网站“办事进程状态”更新周期在每月以下(含每月),85.7%的政府网站“通知/公告”更新周期在每月以下(含每月)。而“政府职能/业务介绍”和“统计数据/资料”更新频率最慢。据统计,几乎所有政府网站的“政府职能/业务介绍”更新周期都在六个月及以上。85.8%的政府网站“统计数据/资料”更新周期在六个月及以上。
关于企业网站信息更新情况,除了“行业新闻”和“企业动态”以外,“企业介绍”、“产品/服务介绍”、“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和“在线招聘信息”更新频率都很低,其更新周期在一个月(含一个月)以下的企业网站分别占了1.7%、5.6%、0.1%和1.1%;“行业新闻”和“企业动态”更新频率较高,更新周期在一个月(含一个月)以下的企业网站分别占了51.2%和64.4%。
商业网站信息更新频率普遍高于政府网站和企业网站的信息更新频率。
6.网站的页面浏览量
关于平均每个网站的日浏览量(页面个数),调查结果显示,商业网站最高,为5805个;第二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3684个;第三为政府网站,2392个;第四为其它非盈利机构网站,1515个;第五为企业网站,1508个。关于全国总浏览量在不同类型网站中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的浏览量超过半数,占全面浏览量的62.87%;其次为商业网站,占全部浏览量的26.71%;第三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占全部浏览量的4.79%。
7.网站服务器拥有情况
关于拥有服务器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2)所示。
8.网站的链接情况
关于拥有不同站点链接数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3)所示。
9.网站员工数情况
关于拥有不同员工数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4)所示。
10.网站的成立时间
三、网页设计
四、在线数据库统计1.在线数据库数量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在线数据库的总量为82929个。
2.数据库按网站分布情况
在所有在线数据库中,企业网站拥有的数据库数量也最多,占全部数据库的61.08%;其次是商业网站拥有的数据库,占全部数据库的29.14%;第三是教育、科研机构网站拥有的数据库,占全部数据库的4.85%。
3.拥有数据库的网站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网站中拥有在线数据库的网站数为61429个,约占全部网站的16.53%。从各类网站情况来看,商业网站拥有数据库的网站比例最高,为40.5%;其次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比例为29.17%;第三为企业网站,比例为14.31%。
4.数据库按内容分类情况
从数据库按内容的分类情况来看,产品数据库的数量为最多,其占所有数据库的35.5%;其次是报刊新闻数据库,比例为12.80%;第三为科技信息数据库,比例为11.90%。
从数据库的记录数分布情况来看,产品数据库占有65.4%的记录;其次为企业名录数据库,记录数占15.6%;人物数据库和政策法规数据库记录占有比例均不足1%;金融股票数据库、报刊新闻数据库记录占有比例均不足3%。
5.数据库的内容更新情况
从数据库的更新看,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1%-5%的数据库比重最大,占38.1%;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5%-10%的数据库,占12.4%;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10%-20%的数据库,占18.3%;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20%以上的数据库,占12.7%;另有18.5%的数据库每周对记录的更新比例在1%以下。
6.数据库其它载体情况
在各类网站中,数据库拥有其它载体的比例以政府网站最高,为37.5%;其次是企业网站,比例为26.5%。具体如(表5)所示。
各类网站数据库具体载体形式如(表6)所示。
7.数据库的收费情况
从数据库的收费情况来看,收费数据库占所有数据库的12.3%。其中商业网站数据库中收费数据库所占比例最高,为32.4%;其次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的数据库,收费数据库的比例为22.3%;第三为其它非盈利机构网站的数据库,收费数据库的比例为18.9%。
8.数据库面向对象情况
从数据库的面向对象情况来看,面向个人的数据库比例最高,占71.7%;其次是面向商业机构的数据库,比例为64.1%;第三是面向政府部门的数据库,比例为48.9%;第四是面向科研学术机构的数据库,比例为37%;第五是面向图书馆的数据库,比例为18.5%。
结果分析
一、全国域名和网站数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网站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域名数的增长速度。
2002年较2001年域名数增长35.79%,绝对量增长24.7839万。2002年较2001年网站数增长55.97%,绝对量增长13.3351万。网站总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域名总量的增长速度。
二、各地区的域名和网站数存在较大差距,且较第一次调查结果东西部域名和网站数差距略有扩大。
从省市角度来看,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四省的域名和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51.6%和58.2%;从七大区角度来看,华东、华北、华南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88.62%和81.9%;从经济发展的东、中、西部的角度来看,东部的域名和网站数比例分别为67.24%和71.7%,西部的域名和网站数比例分别为8.17%和7.4%。
从两次调查东西部差距来看,本次调查东西部域名和网站数的百分比差额分别为59.07%和64.3%,而第一次调查相应差额为56.95%和57.08%,二者均有所扩大。
三、政府网站纵深发展,网站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服务内容也有所创新,同时也显示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服务水平急待提升。
与第一次调查相比较,政府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从2001年4月的1.4%增长到2002年12月的1.7%,绝对数量也从3359个增长到6148个,增长了83%。
从网站信息服务来看,仍然集中在常规信息发布上,半数以上的政府网站提供的主要信息仍然集中在政府职能介绍、政府新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办事指南、通知公告等方面。从交互性服务内容来看,服务水平虽然较第一次调查有所提高,但仍普遍较低。
政府网站数量的增长与各级政府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密切相关,这一数据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电子政务的飞速发展势头。
四、企业网站独占鳌头,数量上继续占据全国网站总数的绝大多数,同时服务内容逐渐注重时效性。
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77.8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占全国网站总数为78.83%。
信息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动态”、“行业新闻”比2001年增幅超过了50%,说明企业网站开始重视内容提供的时效性。交互性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增长最快的是“网上采购招标”,为2001年的5.79倍;其次是“在线招聘”,为2001年的5.75倍;增幅第三的是“用户在线咨询/投诉”,为2001年的3.48倍。
五、商业网站蒸蒸日上,热点服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网民娱乐和消费的主要场所。
从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新闻和在线数据库服务一直是所有商业网站中提供最多的服务,有46.8%的网站提供新闻服务,有40.1%的网站提供在线数据库服务。而且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提供这两种服务的网站比例均比2001年有所增长,在线数据库服务更是由18%增长到40.1%,增长了1.23倍。
从本次对主要服务的调查情况来看,有5项服务较第一次调查结果增幅超过了100%,分别是:在线聊天(增幅为173%)、收费电子信箱(增幅为160%)、免费主页空间(增幅为139%)、收费主页空间(增幅为129%)和在线数据库服务(增幅为123%)。除此之外,手机相关服务的突起,如短消息服务、手机铃声下载等,也成为本次调查的一个亮点。
六、网站规模差距悬殊,网站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说明网站数量本身并不能完全反映互联网络发展水平。
本次调查对网页数量最多的前100家大型网站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家大型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和网页总字节数与全国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和网页总字节数比例悬殊,约1/4000的网站占了约1/5的网页总数和网页总字节数。
100家大型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为0.0269%,而100家大型网站的网页总数占全国网页总数的19.86%,网页总字节数占全国网页总字节数的18.27%。100家大型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为31.2万个,而全国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为422.7个,前者是后者的738倍。
由此可见,我国网站的发展水平差距非常悬殊,也说明我国网站数量的增长迅速并不能直接说明我国互联网络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要全面考察我国互联网络发展水平,需重点考察网页发展情况和网站服务内容发展情况等。
七、在线数据库呈倍数增长,企业网站数据库发展最为迅速并已拥有半数以上数据库,企业信息化注重内容服务。
互联网络技术 篇12
1 当前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相关理论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提出, 对于该技术的研究也是逐步深入:在1991年, 该技术的概念第一次由哥伦比亚大学的John loanr Iidis等提出, 这一时期主要选取得是IP in IP隧道封包和虚拟移动子网的方法。在这一技术提出以后索尼公司以及IBM公司就推出了相关的产品和协议;在1994年, 移动网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又推出了新的协议, 也就是MIP;1996年针对这项技术又推出了IPv4主机移动的支持协议该协议是移动网络技术的汇总, 为移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03年, 推出了RFC3344协议, 该协议彻底取代了之前的RFC2002。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近几年对移动路由的研究逐渐增多, 并且建立了独立的研究部门, 将相关技术推广的实际应用过程之中。IETF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所, 设计出了相关的技术标准, 比如如何切换优化工作组和移动IPv6信令、网络规模移动工作组、IPv6移动工作组以及IPv4移动工作组。由于在未来移动网络发展过程中IPv6将取代传统的网络技术,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欠缺更为先进的理论和协议支撑
在传统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 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网络理论和协议, 所建立的网络拓扑结构也是相对固定的, 这些协议适应传统网络的发展。但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 移动网络的出现对互联网的理论和协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理论和协议就不能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理论基础, 使得移动网络发展受到限制。在移动网络发展过程中要遵循最长前缀匹配原则, 如果改变了网络运动主体的位置, 就会出现IP包的错误投递, 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网络传输中断。所以, 传统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移动网络的发展。
2.2 由于移动互联网络所具备的特点, 需要建立全新的理论和协议
移动网络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 无论在网络接入方式还是应用模式、拓扑结构等方面都和传统的网络技术存在较大差异。与固定网络技术相比, 这一技术存在拓扑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在应用过程中也不能承载过多无线链路。所以, 由于移动网络自身的问题, 迫切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路由协议, 不能将传统的理论单一的挪用, 需要结合移动网络技术的自身特点,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
2.3 建立移动互联网络协议和理论要建立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
IETF在IPv4基础上设计出了IP协议RFC3344, 这一协议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现有的IPv4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安全性不足、路有效率较低以及地址存在问题等等, 为了进一步适应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 提出了移动IPv6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应用了隧道技术和代理技术, 能够进一步解决终端运动问题,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整个移动网络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推广移动网络技术, 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动网络动态连接支持,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路由协议与网络理论的变革。
2.4 要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技术,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
在进行互联网技术设计时需要考虑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要对相关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坚实的技术支持;二是要解决广域无线网络的技术传输问题;三是以蓝牙为代表的无线局域网的建立。
3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建立完善的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
要想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路由协议首先要对互联网中的运动方式和主体构成进行深入研究, 合理分析其复杂性, 这样才能了解网络扩展的需求,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协议。另外要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路由协议计算方式和理论基础, 无论在有基础支撑的网络环境下还是无基础支持的网络环境下都要注意这一问题。
对网络运动主体动态的研究, 不仅包含主机, 还包括某个前缀限定子网络或由众多主机组成的集合, 前提是这些主体位置相对比较稳定。频繁高速变化的拓扑关系将对网络流量分布和路由策略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且还会出现服务器资源的大量损耗。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的复杂多变性也会对路由协议的处理能力提高更多的要求, 不仅要对子网意义上的动态拓扑路由进行管理, 还要对子网主机运动进行处理。因此, 为了实现路由协议的有效设计, 根据动态变化网络的特点, 对目前路由技术和协议中存在的不足展开归纳, 同时对运动模型进行分析, 在对运动主体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得到动态环境下路由协议和理论设计的要求。
3.2 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
要想进一步保障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就要在任何环境下重视网络主体的形成方式和运动特点, 建立于网络相适应的地址管理方式、运动模型、提高结构以及分配策略。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充分体现网络拓扑动态的复杂化和高速化, 使其能够与主体拓扑相适应。二是一定要充分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特点, 对网络动态变化的路由协议具有针对性的启发式。三是在拓扑描述方式上新的理论应对传统网络前缀有一定的兼容性。此外, 因为IPv6的地址资源非常丰富, 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结构性特点, 可以对互联网新协议版本下的管理理论和地址分配进行重点研究。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可以了解要想进一步促进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就要重视相关协议和理论的发展, 结合移动网络的发展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 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网络技术的要求, 推动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结合国内外互联网的实际状况探讨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希望能对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红波, 孙炜.移动互联技术下的内容生产与模式浅探[J].中国传媒科技, 2010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