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别无线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的差异(精选5篇)
甄别无线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的差异 篇1
无线互联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呢?很多朋友都会把无线网络和无线互联网混淆,其实两者还是存在着区别的,那么具体是什么差异呢?本文就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无线互联网。
无线互联网是建立在无线网络基础上的互联网。
无线网络即是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提供的没有硬线路的网络。目前中国的无线网络包括:中国移动的GSM网络,中国联通的GSM网络和CDMA网络,中国电信的PHS网络,中国网通的PHS网络。
无线互联网是由移动无线网络组成,并实现网络的手机数据双向传输的网络。
这其中必须保证数据是双向的传输而不是单向的传输。否则就仅仅是一个单向的数据网络,在网络结构上是一个集线器式的网络。实际上手机的短信业务就是无线互联网的基本数据交换形式,同时符合双向数据传输。
目前出现的移动梦网和联通在线实际上是无线互联网的几个门户站点。还不足以支撑无线互联网的概念。
目前有些SP宣称自己为无线互联网,这是偷换概念的行为。实际上SP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数据交换,何来无线互联网一说呢?10月份几个互联网门户网站出来宣称成立无线互联网联盟,实际上是为了表态,说明自身要规范经营,以免被运营商断开接口,无法提供服务,无法收取信息费,
而根本不是为了推动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在这个方面,世人容易被现象所干扰而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概念的确认才能促进无线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明确了概念,弄清楚概念的几个要素可以有效的促进我们思考如何发展无线互联网,如何从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商机,占有一席之地。
无线互联网的基础
网络基础
无线互联网的网络基础在中国是全世界最好的,目前有中国移动GSM网络,中国联通GSM网络和CDMA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PHS网络。
网络已经覆盖全国,除了特别偏远的地区,基本上可以保证网络服务在中国全境都能实现。
目前中国移动在G网上开通的GPRS数据通信服务,带宽可以达到终端用户3k左右,可以保证中国移动WAP服务。
中国联通在CDMA网络中的数据通信服务更好一些,带宽可以达到终端用户32k。基本可以保证WAP服务。
PHS网络可以提供150k左右的数据带宽。到终端可以达到32k。
域名解析服务
目前移动运营商放号共3.3亿,基本是提供给用户一个8-11位的数字进行鉴别。
这些移动ip地址都没有对应的域名。中国信息产业网联合武汉成熙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来世界领先的第一套无线域名解析服务系统,可以提供无线域名解析服务。
甄别无线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的差异 篇2
一、网络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推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从微观上看, 企业组织的网络化使得企业本身的管理结构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在培训、制度、生产等方面, 改变了企业的实施途径, 改变了企业的风俗和习惯。就信息传播的方式来看, 企业以往都是靠着群众和媒体来进行口耳相传, 扩大自己的企业形象, 而互联网时代, 企业十分注重自己在网络上的口碑形象, 而企业会根据网络上的口碑评价来改变自己, 以适应更多的市场需求, 因而互联网可以说影响着企业的产品生产、发布、一线销售、顾客服务, 还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创新等。从宏观方面看, 网络使得企业的信息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原本企业和社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疏远, 没有直接性的关联, 但网络拉近了这一距离, 改变了生产和流通中的信息传递, 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广泛的信息来源来适时的改变自己的文化体系, 以适应社会需要。有研究人员总结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文化的领域调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企业组织的互联网化将传统的企业文化体系从内部发生变革, 逐渐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发展。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企业的写作、交流和技术套路和企业的形象塑造都是适合于网络化的, 而企业内部的品牌、企业思维和领导的管理能力也是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的, 综上所述, 网络环境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目前企业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二、无线互联网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无线互联网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无线互联网拓展了企业文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无线平台的构建有助于推动企业塑造内部和外部的良好形象、以及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无线互联网对企业文化的传播渠道、媒体传播渠道、产品传播渠道、人际传播渠道有着一定的拓展作用。无线互联网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如QQ、微信等向企业员工传递企业的内在文化, 而消费者也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来进一步的推广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 这样企业、社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被拉近了, 这样线上和线下沟通渠道就得到了拓宽, 而无线互联网本身也对企业产品、销售、服务产生影响, 而企业文化传播的渠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第二, 无线互联网使得企业文化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 覆盖面更广。无线互联网使得企业在获取信息方面更具效率, 传统的企业信息的传递需要经过复杂的企业层级, 而无线互联网的信息则优化了这一过程, 使得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信息传递转变为纵横交错的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的传递方式, 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 庞大的用户数量可以支持。而管理层和基层人员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 因而互联网提升了信息传递速率和扩大信息覆盖面使得企业文化传播更具时效性。
第三, 无线互联网对企业员工价值观起到引导作用。无线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表达环境, 所有人可以借助互联网交流感受, 而管理层则可以在内部建立一个公众平台, 例如我们常用的微信平台等, 通过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企业则可以借助平台引领员工价值观的发展, 可以有目的的对员工灌输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举办各种交流活动, 以此活跃气氛, 带动员工的文化生活。
第四, 互联网改变了企业利用资源的范围和方法, 网络使得现代企业利用资源的范围和方式得到拓展。无线互联网提供了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流渠道, 尤其是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这些使得企业外部的利益主体以及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建立联系, 进而产生多样化的文化交融。
三、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路径—以微信平台为例
微信在运营成本、宣传效果以及提升服务等方面所体现的优势, 对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3.1跨越媒体的整合策略
企业在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和企业形象塑造时, 应结合多种平台工具如微博、QQ、来往等平台进行多角度的策略宣传, 微信平台的优势在于用户数量, 而微博的优势在于效果的宣传, 结合微信、微博等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3.2对接线下的落地活动
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 应当使微信平台的线上宣传与线下的企业文化导入相对接。即在使用微信平台做好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品牌形象等方面的宣传推广时, 开展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以培训、教育、比赛、娱乐活动等形式使线上宣传落地。
3.3精准贴心的服务策略
要使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落到实处, 得到员工的认同, 还必须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例如,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 最常见的就是自动回复功能, 当客户关注时, 向客户发送欢迎词。首先, 把向客户表示感谢、关键词引导、官方网站链接嵌入、企业相关客服信息、品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组合成简练的欢迎词, 表达欢迎, 留下首次接触对企业品牌的良好第一印象。其次, 可以定期围绕品牌新闻、产品信息、行业热点、活动内容及常识小提示等内容给粉丝定期推送。让客户了解行业资讯的同时, 加强了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
四、结语
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文化探索与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以期为企业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建立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提供一定的实践和借鉴。
互联网时代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变数, 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不能脱离互联网的影响。根据数据资料表明, 截至到2014年末, 中国互联网报告中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了6.5亿, 互联网的资源、媒体、信息、数据等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已经成为企业员工获取知识、学习技能、传递信息和交流感受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正在逐步的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行为, 也影响社会意识、价值观导向、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 因此, 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企业文化有助于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源于动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企业文化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 究其根本, 企业文化是一种动态的精神, 反映企业的内在, 决定企业的成败, 而大数据时代来临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 必然推动企业的生存环境、市场竞争、信息传递、经营与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因此基于无线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将面临新的常态, 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文化探索与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以期为企业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建立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提供一定的实践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文化,互联网,平台,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晋炜.试析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04)
[2]魏晓迪, 曹三省.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个性化服务媒体[J].中国传媒科技.2014 (01)
移动电话的演化和移动无线互联网 篇3
1 固定电话网的演化从ISDN转向统一的IP网
20年前电话系统采用程控交换机实现数字化之后,就开始发展能够提供初步多媒体业务的N-ISDN。N-ISDN仍然采用程控交换机,利用两个话音通道128kbit/s提供话音、数据、视频综合业务。N-ISDN面世10多年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仅在欧洲有一定规模的应用,近年来用作因特网接入有一定发展。此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又得到发展。它采用ATM构成专门系统,提供真正的集话音、数据、视频于一体的综合业务。B-ISDN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顶峰,可以提供各种多媒体应用并且保证服务质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电信业的未来。国际电信联盟(ITU-T)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但是,B-ISDN长期以来停留在纸面上,实验网中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更没有得到商业上的成功。原因是这种面向连接、基于链路层连接的系统对不同网络的互通互连能力很差,满足不了三网融合的需求。
1994年因特网商业化获得巨大成功。互联网采用网际互联协议(IP)在网络层进行互联,解决了异质网络的互通互联问题,为三网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这种IP网能够将应用和基础设施分开。WWW的出现开辟了基于Web的新数据应用如电子商务等。随着高性能路由器和DWDM技术的发展、QOS相关问题的解决,宽带IP技术逐步成熟。从话音到视频,从传统数据业务到基于Web的新数据通信业务都可以在IP网上进行,出现了 Everything on IP的局面。宽带IP网取代B-ISDN网提供多媒体综合业务。ITU-T在1998年底进行战略调整将B-ISDN总体组SG-13组改为IP组。预测未来将发展统一的IP核心网提供综合业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和各种数据应用只是接入方法上不同。
IP电话(VoIP)并不仅仅是在IP网上提供传统电话业务,未来的IP电话将是传统电话智能网与互联网基于Web应用的结合。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接入在IP网上用软件交换机进行交换。传统电话的交换、传输将逐步地融入统一的IP核心网之中。
2 移动电话的发展演化 遵循同样的发展进程
移动电话从第1代的模拟式发展到第2代(2G)数字式以后,也开始了向多媒体综合业务演化的进程。发展第3代移动通信(3G)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同时扩展频率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扩大容量,以及提供全球漫游。与发展B-ISDN的过程类似,3G开始也是采用ATM交换机构成核心交换和传输网络(3GPP的R99版)。互联网的兴起和ITU-T从B-ISDN转向IP使得3G不能够再走B-ISDN的老路,3GPP 的R00和 3GPP2都转而采用IP核心网。
3G强调从2G的演化,先在2G已有的基础设施上向2.5G(GPRS等)过渡,再发展3G系统。3G的第1阶段提供一般的多媒体业务,采用ATM交换机,类似移动的B-ISDN概念,通过路由器可以接入因特网;第2阶段才过渡到全IP方案。目前3G系统的全IP方案距离移动无线互联网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保留2G移动电话较多的特征及自己专门的核心网,不能满足发展移动无线互联网实现统一IP核心网的战略要求。实际上,市场对移动无线数据通信的需求是移动无线互联网,移动电话的演化仍然在走ISDN的老路,以后虽然转向IP,仍旧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
3 目前3G系统存在的问题
市场对3G最需要的是什么?可以肯定不是简单的移动多媒体。用作3G宣传最多的是可视移动电话,它真的有大市场吗?多年来可视电话和手持电视一直未被市场接受成为消费热点!移动电话只“听”不“看”是它的一个优点,为通话者保留一定隐私又能够通信交流。多数用户对“看”的需求并不强烈,公共场合活动的用户以话音为主。3G的第1期以提供一般多媒体业务为主,未必能被市场接受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可靠的、合适速率的移动无线互联网接入。统一的IP核心网会为竞争的运营商带来竞争优势,而新的移动VoIP 会开创新的服务领域。
目前的3G全IP方案不能满足移动无线互联网接入的要求,它将会产生以下问题:
(1)导致基础设施的成本上升。 由于没有和IP基础设施及其成本曲线相结合,以及缺乏快速产生/推广创新服务的支持(快速到市场),将导致基础设施成本上升。
(2)标准问题将推迟移动无线互联网的采用。目前的3G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以适合各种接入技术。此外它与因特网和相关服务只有有限结合,这些都将造成延迟采用移动无线因特网。
(3) 目前建议的3G体系结构不能允许服务是全球“无缝”的,也不能提供足够丰富的服务来满足各种终端用户的需要。此外它也不能使运营商/服务商快速独立地产生/推广各种服务。
目前3G的发展并未能达到以往设想的目标,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各国争相发展自己的标准形成众多的空中接口标准,这将造成全球“无缝”连接和漫游的困难。照目前情况,3G已经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可能要留给4G解决。此外,一些国家拍卖3G频谱使用许可证,造成成本大幅度增加(平均每户数百美元),这也将影响3G的健康发展。
4 I Mode 成功的启示
日本NTT DoCoMo在1999年初推出I Mode业务大获成功,目前用户已经达到1 500万。相比之下,WAP的发展确实不近人意。对此现象,人们进行了众多的分析讨论。I Mode 可以开机后一直连接,不需要拨号,按用户使用量(字节)收费。而目前使用WAP的GSM 或CDMA系统都必须拨号上网,按时间收费,显然不如I Mode方便、便宜。在的语言方面,I Mode的cHTML也比WAP的WML要方便些。I Mode的速率并不高(9.6kbit/s),但是它使用方便。再加上DoCoMo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与各种ISP、ICP、ASP建立了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价值链。用户通过DoCoMo的无线门户可以得到2万个网站的服务。I Mode 的成功说明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可靠的、一直连通的移动无线互联网接入。电信运营商改变传统封闭的运营模式,建立开放平台形成价值链是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DoCoMo和AOL建立战略联盟使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业务结合起来获得更迅速的发展。最近DoKoMo参股AT&T,并且与AT&T Wireless结盟,在美国推出I Mode服务。
5 固定IP网向移动无线 IP网的演化
如上所述,由于传统移动电话运营商的局限性,目前的3G系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融合问题。要发展移动无线互联网还需要有另外一股推动力——互相竞争的固定IP网络运营商向移动无线IP网演化。这些基于IP网的运营商正在发展建设统一的IP核心网,它可以支持话音(基于SIP的VoIP,软件交换机)、数据和视频等综合业务。只需要发展建设移动无线接入网和解决移动IP的地址、选路、服务质量等问题就可以提供移动无线互联网业务。由于采用统一的IP核心网,其建设和运营成本将远低于目前的3G系统。竞争的出现将会加速向移动无线互联网演化的进程。新成立的移动无线互联网论坛(MWIF)正在推进3G与移动无线互联网的融合。一些设备制造商也在积极发展采用统一的IP核心网的系统。Gartner Group则提出了移动和固定互联网融合的新概念Supranet。Supranet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它可以连接E世界(各种家电和信息家电)和P世界(物理世界包括人、房子、车、纸张等)。
6 MWIF体系结构
为了发展移动无线互联网,促进与3G的融合,MWIF提出了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框架。 该结构将采用现有或演化的IETF协议用于扩展的无线服务和其他下一代固定、移动网络及媒体网关的互通。
(1) MWIF 体系结构将在以下方面扩展使用互联网技术:在接入网和核心网中使用IP(3层)传输和控制;采用因特网官方协议标准 (目前的RFC2600);影响增强的IETF协议以满足潜在的移动环境;采用IP实现端到端连接。
(2)MWIF体系结构至少具有以下能力和服务:鉴定、授权、财会、命名和目录服务、IP 移动性、网络管理、服务质量(基础设施中支持QOS)、安全性和会晤管理。
(3)该体系结构将功能分开:服务、控制和传输分开,这样可以为运营商(ISP等)提供独立升级分系统而对其它分系统影响很小,允许运营商(ISP等)建立多供应商系统。这种体系结构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同一或不同系统中可采用多种供应商产品。
(4)该体系具备开放的全部相关的3G界面。开放在3GPP2中的A & Abis界面,开放3GPP中的Iu & Iub界面。在RAN(无线接入网)中允许基于基站和节点B分别独立于基站控制器和无线网络控制器,能够即插即入部件,OAM&P的界面开放。在3GPP2和3GPP内推进现有的RAN的演化。合成的 MWIF体系结构将允许运营商在网络的最实际、有效部位放置码转换器。
(5)其核心网适用各种接入技术,包括无线接入技术 (UTRAN、IS-2000、无线局域网等) 和有线接入技术 (xDSL、有线电视电缆、数字广播等),允许核心网络设计水平化,使运营商在区域边界内和跨边界扩展其网络。第3层传输独立于其下各层的传输机制(L1和L2)。因此,运营商可以自由选择任意L1和L2传输技术的组合。
(6)该体系具全世界结盟性质:
消除地区/国家之间在关键界面上的差异,全IP核心网界面,推荐一个全球全IP网体系结构适应各种RAN 或其他接入技术。
全球接入服务:为了保证用户服务的大范围,通过公共漫游(不管接入类型)支持全球接入,包括鉴定、授权、移动性、命名和目录服务、安全性和收费。
全球可接入服务:支持开放API(如 Parlay, JAIN) 服务,使用用户服务轮廓的公共表示(即XML),利用服务经纪人跨过任何网络接入服务。
与2G 和非IP网络和服务互通。
(7)该体系具可扩展、分布式体系结构。MWIF 的分布式体系结构的目标是允许运营商拥有以下优势: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导致降低成本、创新的新业务和加速面市时间。但是也存在由于增加接口和单元数目导致调整干扰增加的风险。
(8)该体系能够在体系结构中适当的地方灵活地为各种服务申请QOS。QOS 有一组服务参数,它可以基于每次会晤分配给用户-将提供容量和能力按照QOS级来收费。平台、单元和系统(或分系统)的可靠性是由运营商、用户和调整(潜在的应用)的需要决定的,必须考虑这些变化和期望。
(9)该体系安全性采用互联网信赖(安全)模型。将根据应用采用多层次安全模型,支持鉴定、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复制性;支持加密,采用最合适的密级满足用户和第3方的需要,确保数据保护(接入权、隐私)。
(10)该体系的OAM&P(运行、行政、管理和供应)采用标准的、兼容的网络管理接口,在接入和核心网络都将提供这一功能,能使用工业标准协议如SNMP;具备灵活、可扩展的财会和计费,将提供多级、灵活计费;提供空中服务,将支持空中服务如终端码下载或空中供应(OTAP)。
(11)该体系有支持各种服务的能力,包括实时、非实时、多媒体业务;能够快速建立服务(从近实时到几周甚至几年);支持发展第3方服务,使得运营商和第3方能够按照用户专门需要来发展提供服务。新的业务/商业模型——服务商和网络供应商分开 ( dot.com 模式)。对于服务商和网络供应商可以有不同的收费方法(即计费服务和微支付);支持软件重复使用和再使用性:API和其他保证界面的最大使用率,重新安排网络功能块的能力以支持ASP的需要;用户客户化的服务,使得用户可以改变其服务行为提供既有动态(实时)又有静态(批)的服务;改变用户对于地区服务商的归属关系。虚拟网络运行商(VNO)、用户漫游,各种终端都可以,也即个人的移动性。
(12)该体系还支持调整的要求,支持不同地区、国家或本地的调整要求。例如合法的中断、号码的便携性(服务便携性)、恶意呼叫的跟踪、同一性的限制等。
MWIF的体系结构框架比较完满地解决了3G和移动无线互联网的融合问题。但是3G的标准是否能够按照这个方向修改发展还是个问题,也有可能会各走各的路,把问题留给4G去解决。
7 机会和对策
目前移动电话发展势头凶猛,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原有的和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都对3G报有很大的期望。因此目前3G的宣传与发展有很大的炒作成分,带有相当的盲目性。
3G发展中的弯路和方向的不确定性为中国实施迎头赶上战略、发展移动无线互联网提供了机会。首先,中国应该牢牢掌握住将移动无线通信和互联网相结合,发展成基于统一的IP 核心网的移动无线互联网的大方向,不要受国际上发展3G的道路曲折影响,直接发展移动无线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手机用户,语音是主要的人-机界面,话音电话仍然将是主要业务。应该重点发展移动无线IP电话(MWVoIP),发展与基于Web业务融合的IP电话新业务。在接入互联网方面,可以考虑并行发展语音浏览因特网,充分发挥语音界面适合于移动使用的特点。
(2)可靠、一直在线、适当速率的因特网接入是基本需求。移动无线互联网的接入终端设备是多种多样的,其应用对象不同,接入速率要求也不同。对于移动无线终端如笔记本和手持电脑可以采用现在3G空中接口标准,而手机是否需要如此高的传输速率是值得商榷的,目前还没有出现在手机小屏幕上,需要如此高速率的应用。而对于相对固定使用的移动无线终端,可以采用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和蓝牙(Bluetooth),乃至最近出现的超宽带无线电(Ultrawideband Radio)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接入速率。
(3)可以考虑重点发展两种移动无线终端:一种是手机型,普及应用,量大面广,是主流消费产品,主要功能是VoIP、话音浏览因特网,几万比特每秒速率的可靠因特网接入,可以在移动和高速移动下使用,成本低,容量大;另外一种是大屏幕终端,需要达到3G的接入速率甚至更高的接入速率(10Mbit/s以上)。这又可以分为两类:移动型和相对固定型。
(4)超宽带无线电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在相同频率上它不会对现有的无线电构成干扰。美国FCC批准不需要频率资源使用许可证,即可使用该设备。这对于频率资源短缺的今天尤其重要。它特别适合于相对固定的终端。
(5)采用统一的IP核心网,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网络互联是在网络层上用IP协议进行的。各种接入网的接入方法和速率可以不同,因此即使对于IP电话而言,移动无线接入网的空中接口标准也没有必要统一。中国可以放开发展自己的标准不必顾及与国际互联问题。
8 结束语
移动无线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将产生新的移动无线互联网,这为中国实施迎头赶上战略提供了历史机会。我们应该不只拘泥于IMT2000的3G演化道路,不妨另辟蹊径直接发展移动无线互联网。如果传统运营商这样做有困难,可以由新加入竞争的运营商在统一的IP核心网上,由固定互联网向移动无线互联网演化。□
(收稿日期:2001-07-24)
作者简介
甄别无线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的差异 篇4
1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一般而言,无线频率的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服务在免费区频阶段的无线通信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市场中, 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十分优秀的前景,不同种类、 功能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在各个行业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类型可总结为五个方面,分别有蓝牙技术、Wi Fi技术、Ir DA技术、Zig Bee技术以及UWB技术,其中后两部分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 是无线通信技术进一步拓展的产物。
1.1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实际上是一项无线数据信息方面的规范, 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作用于全球范围内,蓝牙技术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电缆,完成电子设备的短距离连接,无需使用任何辅助设备,并满足低成本、 小能耗要求。蓝牙技术采用世界通用的传输频段,并充分利用了快速跳频与快速扩频技术,实际的传输速率可得到1MB/s,可抵御多种电磁干扰。蓝牙技术的标准传输距离通常为10m,如果运用放大器,可将有效距离增加指100m左右,但蓝牙技术对应芯片的造价过高,且还存在实际传输范围较小,安全性不高等缺点,其推广与应用还需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1.2WiFi技术
Wi Fi技术的实质就是IEEE 802.11标准,该技术的最快传输速度能达到54MB/s,可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通信和测试要求。尽管Wi Fi技术的安全性较差,但其具有很大的覆盖范围,一般可保持在100m上下。Wi Fi技术对应的网络框架的结构非常简单,在系统的前端按照一定标准设置完相应的热点以后,只要电脑处在该区域以内,即可实现接受信号的目标,从而与因特网进行快速连接。但Wi Fi技术的标准及内容十分复杂,其中各类技术组成处在一定差异,而且相关的技术标准还没有形成,安全问题也是有待解决常见难题。
1.3IrDA技术
Ir DA技术是一项充分利用红外线技术的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中首个完成个人局域网的无线通信技术。如今, Ir DA技术的配套软件和硬件都已经十分成熟,在手机、固定电话的设备上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Ir DA技术在1m以内的数据传输速度可达到16MB/s,在运用4PPM调制机制的基础上,在容量较大的文件传输领域广受好评。此外, 由于红外线技术具有发射角度小等多条显著优势,所以该技术的安全性较高。在实际情况中Ir DA技术还能与工业领域的测控网络实现互联,为工业生产的动态监控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然而,Ir DA技术受传输距离的限制过于明显,灵活较低。
1.4ZigBee技术
Zig Bee技术具有构造简单、能耗较低等多方面优势, 该技术的覆盖范围十分灵活,可在10-75m之内灵活确定, 工作频段多样,数据的实时传输速度范围为20-250KB/ s。Zig Bee技术还具备数据的检查和甄别能力,由于使用了先进而繁琐的加密算法,所以安全性极高。另外该无线通信技术的协议较为简单,且网络容量巨大。由此可见, Zig Bee技术在短距离的无线通信中,存在很大的潜力,是构建高效能低消耗网络的关键手段。与上述三种技术相比, Zig Bee技术的优势非常显著,将在小流程数据传输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
1.5UWB技术
UWB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高速宽频通信技术,实际的数据传输速度能达到480MB,理论值为1GB。UWB技术工作在311~1016 GHz频域以内,有效的传输范围不超过10m,运用OFDM调制机制,基本摆脱了传统数据手法方式的束缚,完全舍弃了陈旧的载波调制机制,可在时域中进行各项操作。
2仪器通信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仪器通信技术在自动测试技术不断完善的影响下,也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同时,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仪器通信正致力于开发无线数据的传输模块,通过运用n RF905芯片逐步完成。这种芯片采用了十分特别的Shock Burst技术和GF-SK调制机制,缩小了集成电路的生产成本,实际的数据传输速度在50KB/s左右,正常条件下的待机损耗仅为2LA。此外,该芯片还具备载波检测输出和数据接收就绪等功能,可有效减少无线通信过程中不必要的碰撞,为节能设计工作提供切实的便利。n RF905芯片的工作频段也十分独特,主要为868 MHz ISM,完全切合国际标准,与上述的蓝牙技术、Ir DA技术相比,n RF905芯片具有显著的功耗、速度优势。从构成的角度讲,n RF905芯片的实质就是一种单芯片,但它集合了多种功能的高效电路,并配备10余种类型的外围元件,不仅如此,该芯片内部还存在支持直接串行数字要求的接口。比如,在芯片中嵌入功耗较低的某种仪器,在该芯片的控制作用下,可发送或接受对应数据,通过接口可与计算机完成通信。
模式控制,如果芯片中的MCU端口处在不同的工作状态时,可自动完成模式转换。SPI接口主要由四部分组成,n RF905芯片所包含的任意配置都需严格按照这些接口要求进行。在编程条件下,单片机会得到指令以后迅速与接口进行配合并形成工作参数。在数据的发射与接受条件下,单片机需在接口提供的平台上完成指定的发射和接受任务。另外,由于n RF905芯片具备载波检测等多项独特功能,所以在数据的发射和接收方面该芯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从理论的角度讲,无线数据的传输模块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发射和接收融为一体的模块,在传输速度较低的设备中可直接运用。试验表明,该模块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在传输速率为1912KB/s的环境中可以保持优秀的通信效果,平台地势中的通信有效距离可延伸至200m,房屋环境中的通信有效距离为30m。如果实际情况中对通信距离的要求过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时,可在该模块的天线侧实施二次设计。一般而言,传输速度会与误码率成正比关系,但在多次试验中得知,如果接口端的实际速率能与传输速率匹配,误码率将能达到最低水平。以该模块作为主体的系统,在数据采集模式上,不仅可以进行点对点xx,还能实现双向采集。在身份识别、安全防火、生物信号以及机器人研发等领域均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3总结
无线互联的三大趋势 篇5
当围绕运营商的增值业务产业链迅速消亡的时候,一个更加开放的无线互联产业链正在加速崛起,大量原来没有接触过增值业务市场的技术人员跳进来,伴随着风险投资的大量涌入,一时间,无线互联领域又出现了过热的征兆,市场机会还没有来,市场泡沫却先来了。就像在这一领域奋斗了多年的创业者陈曦在微博上告诫他准备投身无线互联的朋友时说的:“这个领域现在太火,火的都成火坑了。”
因此,充分了解产业的趋势和未来特征,不盲从、不冒进,对于无线互联从业者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是我们总结的影响未来无线互联产业格局的三大趋势:
一、iPhone和Android降低了应用的开发门槛,宣告了个人开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开发,核心问题是由于操作系统不统一带来的大量适配工作,而由于运营上开放的平台能力有限,技术开发相对简单。而iPhone的iOS操作系统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帮助开发者解决了适配问题,同时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开发环境,使个人开发者有了用武之地,就像我的同事、北京谷歌技术用户组(GTuG)的发起人之一葛寒涛说的:“无线互联开发的骑士时代到来了。”未来,个人开发者要想成功,就必须做到对用户需求更加了解、业务构思更加大胆创新、业务模式设计更加巧妙。“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二、围绕运营商的产业链逐步瓦解,新的开放的产业链正在形成。过去十年的无线互联产业,基本上等于以中国移动为核心、以移动梦网为代表的移动增值业务产业。
中国移动随着政府对增值业务产业出现的一些问题的零容忍,以及全牌照竞争带来的对话音用户的争夺,其不可避免地退回到了封闭的思路上。中国电信碍于CDMA-2000的制式限制,造成其发展用户必须先送手机,而增量用户的ARPU值很低,电信只能送低端手机。由于增值业务管理复杂度高,建立像梦网一样的增值业务管理体系无疑将暴露中国联通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
虽然三大运营商在增值业务管理上都难有作为,但无线互联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失去了运营商依靠的从业者必将相互支持,逐步摸索出没有运营商参与的无线互联之路。现阶段无线互联企业急需要解决的就是找到替代过去中移动业务费分成的新的业务模式,例如:新的收费途径和基于广告的业务模式等等。
三、WiFi手机逐渐普及,流量费迅速下降。10月将要上市的iPhone4,已经早早地失去了悬念,这一版的iPhone肯定将会带WiFi。iPhone4在国外销售火暴,而联通已经总结了iPhone 3G版销售时的经验,准备推出优惠的资费策略,因此iPhone4在中国也必然形成热销。与此同时,由于用户难以区分WiFi流量和无线宽带流量,运营商将难以维持无线宽带的高资费政策,将会大量推出包月的流量服务,使流量费大大降低。
对无线互联应用提供者来说,WiFi的普及意味着更加高速的下载通道和更低的资费,消耗流量较大的视频等应用得以开展。但由于WiFi难以全面覆盖。难以使用户随时享用大带宽,因此需要消耗大流量的无线互联应用必须做到预下载或在WiFi热点覆盖区域内下载。
【甄别无线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的差异】推荐阅读:
无线网络物联网08-21
无线和有线的融合10-12
传感器无线互联07-11
无线接入网互联网化09-06
财务造假的甄别与预防05-21
物联网与无线通信技术05-18
信息甄别论文12-18
信息甄别模型论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