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与网络技术论文

2024-07-26

互联与网络技术论文(共12篇)

互联与网络技术论文 篇1

1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1.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基于特性, 互联网已经成功占领我国市场, 其发展规模可以说同电信网不分伯仲。但是, 由于网络的基本可信任性和基础安全性无法确保, 互联网用户不得不使用各种加密技术, 这样一来就会提高互联网的成本, 长此以往不仅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而且, 由于人们未能真正认识到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1.2电信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电信网的本质是商业网, 它在网络时代来临前有着明确的商业运作模式。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 电信网的运营模式受到了互联网免费业务的冲击, 单一的话音业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 互联网在视频、语音等方面的实时性也达不到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这就促使电信运营商不断完善电信网络技术。如今, 技术缺位是电信网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电信网不仅没有可支持自己商业模式的相关技术, 它也无法运用互联网技术来维护自身商业的运作规律。所以, 电信网络技术必须创新, 这关系着电信网是否可以继续坚持业务收费的运作模式以及借助技术确保业务收费的运作模式得以发展的问题。

2互联网技术和电信网技术差异

2.1终端侧的差异

互联网终端设备主要是个人电脑。电脑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等特征。电信网络终端设备主要包括移动和固定电话, 且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电话越发智能化和数字化, 能够使用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目前, 随着电脑的便携性提高, 人们越发倾向于电脑, 同时, 电信网络终端和互联网终端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融合趋势。

2.2网络侧的差异

互联网在发展初期就开始了全IP化, 并凭借扩大规模使其成为发展主流。而电信网技术是分三个阶段来发展的。第一阶段, 电信网络技术的核心是模拟通信技术;第二阶段的核心是TDM电路交换技术;第三阶段的核心是IP分组交换技术。电信网络技术发展到第三阶段后, 其核心网络都逐步实现了IP化, 从而使得电信网和互联网形成了同质化的局面。但互联网和电信网在技术上依旧存在明显差异:互联网的业务建立在用户自治和对等原则上, 而电信网业务在于业务控制, 因此只需确保网络侧有相应的业务接入能力。

2.3网络互通性的差异

互联网的标准比较统一, 其互通能力也比较好, 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而电信网络技术的互通能力要远弱于互联网, 这是因为电信网络的基础业务要依靠媒体、信令共同完成, 且随着编码技术的发展, 电信网因没有在建立初期设定统一信令控制和传输标准而形成了多个带独立性的场所。不同的电信网络必须通过网关才能互通互联, 进而影响了其长久发展。

2.4业务开发性的差异

互联网的业务层、网络层、接入层、传输层的独立性较高, 而且传输层可支持的业务面很广, 能够很好的发展新业务。同时, 互联网的协议系具有很高的开发性, 所以在构建商业模式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同互联网相比, 处于电路交换时代的电信网络技术的终端能力则相对较弱, 用户端对服务选择控制力及应用设备都有相应的限制。虽然电信网络采用IP承载后为开发业务而是用了SIP信令, 但与互联网的开发性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3互联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技术优化措施

现阶段, 电信网在业务方面同互联网一样, 已经基本实现全IP化, 充分体现出IP技术将会成为信息业务的主流。所以, 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承载网, 使得互联网和电信网相融合, 那么消费者将会享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过, 互联网和电信网在商业模式、业务开发性等方面还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优化措施。

3.1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

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可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 确保互联网通讯信息的安全性。为提高互联网的安全性可采用身份验证、密码等加密措施, 此外还可让手机同计算机密码相结合, 从而提高通讯设备的安全性。

第二, 完善信息查询方法。针对互联网信息安排的不合理性可采用物理排序方法使得浏览器的任务量得到均衡, 再者还可通过提高数据库查询功能来优化互联网通信技术。

3.2深入发展互联网通信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能更好的拓宽其业务面还需不断深化其技术。对此, 运营商应大力发展网络电话技术, 努力实现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各个区域通话的低消费性。再者, 研究3G以上的移动通讯系统技术。3G系统具有传输量大、可网络连接的功能, 加之3G上网卡也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而被广泛运用, 所以该系统对互联网移动通信而言意义重大, 具有很大的投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郝小琪.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企业精确营销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2]付国旗, 张震强.电信网与互联网架构技术对比研究[J].数据通信, 2011.

[3]董力军.电信运营商要抓紧实现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J].IT时代周刊, 2013 (15) .

互联与网络技术论文 篇2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已经越来越大了,我们用它与朋友沟通交流,用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获取信息,我们上网购物等等。可是,我们对网络的了解却是非常少的。然而,通过学习《互联网技术及应用》这门课,我找到了答案。我不仅明白了什么是互联网,而且还掌握了一些互联网的使用技术,通过这门课我不仅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还学到了一些使用的技术。这将为我以后更高效的使用互联网带来很大的帮助。

某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也曾经写道:“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电子邮件对于电脑科学来说也许不是什么重要的进展,然而对于人们的交流来说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也是人类的巨大进步。第一章 “Internet概述”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互联网的知识。Internet发展简史、Internet提供的服务、工作原理、收发邮件、远程登录、FTP服务、网上交流等等。“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它协议基础之上的。

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它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这当然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互联网。这个定义至少向我们揭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地址”;最后,这些主机必须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在一起。

当然,目前互联网还没有定型,还一直在发展、变化。因此,任何对互联网的技术定义也只能是当下的、现时的。

那么互联网是这样定义的,那么它的用途究竟有哪些呢?

1、聊天包括语音、视频聊天。

2、可以收发电子邮件。等同于现实中的写信。

3、可以查各种各样的资料(电视预报、天气预报、各种物品的大致价格、各种文件范文内容,你及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还有卫生、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最新的新闻。

4、可以听歌。可以看电影,可以把自己的相片、影片传给你的朋友。

5、可以打游戏。

6、它是一个信息、交流、交易平台,为商家、企业家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无形的经济市场。、、、、、、学习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互联网的用途,从而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将手了一些实用的电脑技术知识,以便让我们通过电脑去很好的了解网络,利用网络。我们了解了几个强大的搜索引擎的利弊,比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平台是百度,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我们知道了阿里巴巴商业网站、淘宝购物网站,亿喜免费看电影网站等等。了解的同时,老师让我们亲身体验,到各大网站看看,有什么区别,注册、登录以及应用。此外我们还知道了一些比较好的电脑软件,了解他们的功能和用途,比如维护计算机安全的卡卡网上助手,他有利于IE的修复,安全防护,拦截广告等;比较好的下载软件:Flashget,迅雷;较好的压缩软件WinRAR;常用的杀毒软件KV3000,瑞星,Norton 等;网络编辑工具有:Frantpage,VBScript,Javacript。这些都是很实用的技术知识。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互联网安全的相关知识。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带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互联网的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

根据最新一份国内网络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目前98.9的个人电脑都被病毒侵害过,其中有95.6的用户是已经安装了杀毒软件还感染病毒或受以下三种安全的威胁。因此,安全业内权威人士最近指出,现在要想保证系统及上网安全,就必须对以下这三种威胁同时设防。第一是以传统宏病毒、蠕虫等为代表的入侵性病毒;第二是以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网络钓鱼软件、木马程序为代表的扩展类威胁;第三是以黑客为首的有目标的专门攻击或无目标的随意攻击为代表的网络侵害。因此,我们在使用网络时,要注意:

1、基本杀毒软件不可少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为电脑安装一套杀毒软件。只要是正规厂商的正版杀毒软件,任选一套即可。

2、安装抗病毒软件是关键

系统及网络安全关键是预防,抗病毒属于防病毒中预防、免疫方面的范畴;杀毒软件的抗病毒能力都很弱,其主要侧重于感染病毒后的处理及补救。在抗病毒软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终截者抗病毒软件,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电脑对病毒的抵抗力,抗击黑客入侵和流氓软件干扰。3.斩断Phishing鱼钩。

从国内前几年的情况看大多Phishing只是被用来骗取QQ密码与游戏点卡与装备,但今年国内的众多银行已经多次被Phishing过了。防范措施:可利用终截者抗病毒软件的密码锁功能,防范Phishing活动,锁住QQ密码、银行和游戏帐号等密码信息不被盗窃。

4.反间谍、广告软件、行为记录软件等流氓软件必杀

要防范反间谍、广告软件、行为记录软件的必需时常监察及清除电脑的流氓软,另外,终截者抗病毒软件的绿色IE功能可彻底免除受流氓软件的干扰,让您网上冲浪快速、安全。

5、斩断黑客的黑手绝不手软

黑客要入侵别人电脑都是通过扫描IP后,再进行端口及系统漏洞扫描,扫描到端口及系统漏洞后再进行入侵,因此我们要预防黑客的入侵除了及时给系统打补丁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隐藏电脑的IP,让黑客无法找到你的电脑。终截者抗病毒软件的安全隐身功能即可让你的系统在未及时安装补丁时避免遇受到蠕虫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有效防御零日(0day)攻击。

互联网技术与“阳光司法”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阳光司法;信息技术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un Justice

Hu Xiaolong1,2

(1.Shaanxi Province Judge&Marshal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Xi'an710054,China;2. National Judges College,Xi'an Judicial Police Branch,Xi'an710054,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In this pap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on how the Internet era,the contex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sun justice were discussed.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ransparent,open,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n of justice,and then from two angles of the trial webcast and network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and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Internet;Sun justice;IT means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曾这样说到:“完善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机制,进一步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加强民意沟通,做到透明公开、阳光司法。”

近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多次用到“阳光司法”一词来突出强调完善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阳光照耀下的司法将更加富有公信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是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是人民监督的重要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在平民社会中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力量。本文将针对当今网络时代的网络舆论和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庭审直播方式,及其对司法公正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司法公开是法院的天职

司法公开是宪法规定的原则,落实好这项原则是人民法院的天职。落实司法公开也是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刚性需求。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对于司法公正的认可度,法院内部与社会有时是很不对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司法公开的程度还不够,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司法活动了解不够,由于不了解就容易产生对法院的不理解、不相信、不支持。

全面推行司法公开,实际上也是对近年来法院工作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对司法的公正性有了更多的认同和支持,这样也更便于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二、庭审网络直播与“阳光司法”

(一)庭审直播是政府和公众的共同需求

法院庭审活动是以法官为中心,原、被告及其各自的律师、证人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审判业务的角度来讲,数字法庭是指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装备,通过扩展、延伸传统的审判法庭功能,适应新的庭审需求,达到强化庭审效果、提高庭审效率、促进审判工作的公正、公开的现代化审判场所。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集语音、数字、图像处理为一体,综合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真正多媒体系统。此项措施对于普及法制教育,增加人民知法、守法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直播庭审现场,将法院庭审现场展示给大众,从而满足与案件有利益关系人的知情权,有效促进审判程序的公开与公正,最大限度地接受民众的监督,真正的做到“阳光司法”。

(二)庭审直播技术上的可行性

现代视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图像压缩技术、流媒体传输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都已经十分成熟,足以满足庭审直播的实时视频使用需求。通过与ADSL、CDMA、WIFI等传输技术与网络视频服务器相结合,完成信息采集、传输、实时视频、管理和存储的全过程,通过个人电脑、移动(手机)等多种设备进行网上直播。也就是说,在技术上完全具备实现庭审直播的条件。

三、网络舆论监督与“阳光司法”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宪法确立的治国方略,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就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舆论逐渐增强了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力。

(一)网络舆论及其特点

中国目前拥有超过三亿的庞大的网民数量,使得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网络已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听取民声、汇聚民智、科学决策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则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件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一般来说,网络舆论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快捷性、直接性

民众通过网络上的BBS论坛、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可以立即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的甚至可以通过邮箱、在线聊天等方式直接与政府高官对话,这就使得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快速、直接。

2.多元性、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除了非常迅速外,往往具有突发性,国内外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舆论参与者本身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将一个普通的事件吵的沸沸扬扬。如国内的“躲猫猫”事件、新疆“7、5”打砸抢事件等等。

3.互动性、偏差性

在网络世界,由于舆论参与者本身的身份是虚拟的,缺少相关法律规则的制约和监督,所以一些网民常常利用网络空间恶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还有的甚至在言论中充斥着对国家机关职能部门的不满,这就使得网络舆情中容易出现一些低俗、灰色的言论。

(二)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舆论与司法的关系包含着现代社会中民主与法治关系的深层奥秘。舆论体现着民主的力量,而司法在法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司法公正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处理好舆论与司法、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

司法自有其逻辑,不应完全受制于民意。司法独立是司法工作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在所有的国家机关中,司法机关与民主之间的距离是最大的。一般大众有时并不直接接触当事人和证据,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往往凭借他人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具有单方性。每当这种这时候,激愤的情绪往往会淹没了理性的思考,道德的判断往往代替了法律的分析,惩罚的愿望往往压倒正当程序的要求。如周正龙案、“药家鑫”案等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均有对案情具有倾向性的引导和未审先断的评论,容易造成法官屈于舆论压力,影响司法应有的独立性。

当然,司法不受外界影响也并不意味司法机关可以不接受舆论监督。司法与民主之间适当的距离并不意味着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全然对立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舆论可以及时地揭露司法过程中的不公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司法领域的腐败形势与其他领域同样不容忽视,这决定了司法活动也同样需要接受舆论监督。在有些情形下,舆论还可以使司法者擺脱其他外部力量对司法活动的不法干预,最终实现司法公正。

(三)法院在网络舆论环境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司法公正与互联网的关系较为微妙,二者各自所体现出来的正义价值与言论自由价值原本互不冲突,但在具体案件的过程中,崇尚自治的司法与以强大民意为后盾的舆论监督之间的矛盾却不可回避。尽管网民中也有披露当事人隐私;对肇事者侮辱、谩骂的声音,但公众的意志在案件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也促进了司法高效、快捷的处理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各级法院及政法机关能够处理好网络环境中的因素与司法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真正的实现“阳关司法”,让司法照耀在阳光之下。

参考文献:

[1]李瑞富,李润海.法院信息化与法院发展[J].山东审判,2005,3

[2]刘建辉.刍议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设[J].电子商务,2006,10

[3]孙福辉.对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问题的几点思考[J].数码世界,2007,6

[4]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展望[J].中国信息界,2010,4

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 篇4

1 电信网与互联网存在的差异分析

1.1 网络侧的差异

电信网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模拟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电信网技术;第二阶段是以TDM电路交换为核心的数字电信网技术;第三阶段是以IP分组交换为核心的电信网技术。自第三阶段起, 电信网的核心网络逐渐实现IP化, 即由原理层面可视转变为实现电信网和互联网同质化的阶段。

和电信网技术相比, 互联网起始阶段即建立起全IP化基础, 通过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用户参与的增加, 互联网络IP化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当然, 电信网逐步的IP化, 绝不意味着电信网和互联网技术于核心传输层面可以实现完全兼容, 电信网和互联网技术仍存在较大差别, 这体现在:电信网更加追求对业务的控制, 在网络侧只要求能够保持一定业务接入能力即可;而互联网业务开展完全是基于对等原则和用户自治, 所以其业务的开展几乎完全是基于用户节点进行的。

1.2 终端侧的差异

电信网络终端设备主要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 已经历多年的发展和更新换代, 随着终端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手机得到普及, 电信网络终端功能更加强调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

当前, 互联网终端设备以个人电脑 (PC) 为主。由于PC功能十分强大, 且方便应用、易操作等优势明显。与移动通信终端相较, 互联网终端便携性成为追求的主流, 两者融合发展趋势也越发明显。

1.3 网络互通性的差异

和互联网相比较, 电信网络技术存在互联互通的问题。这是因为电信网络建设虽然不缺标准, 却没有业界普遍认同且广泛接受的信令控制和传输标准。电信网络由信令、媒体的组合来共同实现其基本电信业务, 随着电信网络及编解码技术的发展, 电信网却逐渐成为多种网络体制割据场所。而且, 不同体制的电信网络互联互通时, 需要采用网关。虽不能否认网关在电信网络中的积极作用, 但它却成为电信网络业务应用, 乃至飞速发展的瓶颈。当前, 电信网络协议标准很多, 且均存在规模不大的问题, 因此, 电信网络在互联互通和业务整合及应用等方面存在问题是必然的。互联网则在其创立之初便制定了相对统一的标准, 且得到了相关各层面广泛的支持, 所以具有较高的互通能力, 更易实现全球范围互联互通。

1.4 业务开放性的差异

互联网技术采用的协议体系为TCP/IP, 接入层、传输层、网络层和业务层均是相对独立的, 传输层面对业务支撑能力较高, 在很大程度上对新业务发展支持度较好;且协议体系开放性较强, 能更有力地支撑商业模式构建。

电信网技术在电路交换时代, 网络具备智能控制能力, 且能保持会话状态, 终端能力相对较弱, 用户端设备业务应用和对服务选择控制能力有限。这成为创建、推出新业务的天然障碍, 严重地影响到新业务的开展与应用。随着电信网络采用IP承载, 用SIP信令作控制信令后, 依托更具开放性的SIP协议, 其对开放性业务的支持能力增强了。即便如此, 电信网与互联网在开放性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2 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当前, 电信网上业务已呈全IP趋势, 所以电信网应是建立于IP技术基础之上的。冒然IP技术尚存一些问题, 但IP技术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应用, 使得信息业务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改变使用IP技术的主流方向。因此, 电信网与互联网应依托其均采用相同IP技术, 对承载网 (IP网) 要求差别不大的前提。构建一个可信任的、安全的承载网 (IP网) , 这样的网络更加可控, 管理和服务质量更有保障, 且具有大规模组网的能力。

虽然电信网和互联网业务网设计存在一些差别, 例如业务网商业模型不同等。互联网业务网以寄生网的形态存在, 寄生性业务网不能满足良性商业模型需求, 可能会危及产业链。而电信目前的业务网和承载网不相适应, 业务网开放度较低。电信网与互联网技术均存在一些问题, 两者宜取长补短, 使之相互融合, 这是大势所趋。

3 互联网通信技术优化措施探讨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热点业务,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应从互联网技术改进和发展着手予以优化。

3.1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改进措施。

一是优化信息查询方法。即针对目前互联网不合理的信息安排, 优化信息查询方法。首先, 应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物理排序, 均衡分布浏览器任务量。其次, 要对查询方法内部进行优化, 通过不断强大数据库查询功能, 保证数据库的性能。

二是维护互联网通讯信息安全。对于使用互联网通信的用户而言, 自身通讯信息安全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泄露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可通过密码设置、身份验证等环节加密处理信息, 以提高互联网通讯信息的安全;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密码与移动手机等设备相结合, 使通讯信息安全得到进一步保护。

3.2 推动互联网通信技术深入发展

互联网通讯技术作为新兴事物, 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互联网通信基础上不断优化性能、扩展业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大网络电话技术的投入。依托互联网通信技术, 用相对较低的价格实现不同区域的通话, 定会拥有巨大的潜能。二是开发3G以上移动通讯系统技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3G上网卡应用更加广泛, 3G系统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实现网络试试连接, 传输量也远超传统系统, 已逐步成为互联网移动通信必备设施, 互联网通信技术对此所作投资潜力巨大。

4 结语

互联网技术和电信网技术均得到迅猛发展, 虽然二者间还存在一定差异, 但融合已成主流趋势。

摘要:在分析当前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间差异的基础上, 探讨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电信网技术,差异融合

参考文献

[1]付国旗, 张震强.电信网与互联网架构技术对比研究[J].数据通信, 2011 (5) .

互联与网络技术论文 篇5

作者:何苗

城域传送网发展概述

随着城域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保证传统TDM业务传送的同时,如何高效地传输数据业务是城域传送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系统很好地解决了TDM业务和数据业务混合传输问题,在各运营商城域传送网建设中,已经大量采用了MSTP技术。

第一代MSTP设备解决了数据业务在MSTP中“传起来”的问题,通过将IP/ATM业务捆绑成Nx2M或直接映射进VC4,独占VC4通道,实现点对点透传。为了实现SDH/ATM/IP混合传输平台中三种业务的灵活带宽分配,第二代MSTP增强了原有SDH系统的交叉连接能力,提高了系统组网能力,支持了在TDM、IP和ATM之间的带宽灵活指配;实现了以太网的二层交换,支持以太网业务的带宽共享、业务汇聚及以太网共享环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端口和带宽的利用率。但第二代MSTP技术在以太环网的公平处理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针对城域传送网建设需求,根据城域传送网业务开展特点,UT斯达康公司采用创新的体系结构和先进的芯片技术,成功开发了基于SDH的第三代MSTP光传输产品NetRing,其涵盖了从STM-1、STM-4、STM-16到STM-64的所有产品。 NetRing在实现强大的多业务传输能力的同时,极大提高了设备集成度,具有很好的性能价格比,能为城域传送网建设的三个层面(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UT斯达康第三代MSTPNetRing系统通过MSTP平台中内置RPR的处理功能,实现了以太网带宽的统计复用、带宽公平分配,从而对数据业务具有更好的支持能力;采用GFP的封装格式大大提高了数据封装的效率,并可实现不同厂家间的数据业务互联;通过LCAS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带宽的动态分配,可以根据业务流量对所分配的虚容器带宽进行动态调整,而且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不会对数据传送性能造成影响;通过UT斯达康智能网络管理系统OMC-O实现TDM和数据业务的统一管理,很好实现了业务的端到端配置。相信该方案能有效地满足城域传输网各层面的业务需求,最大限度保证运营商在城域网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三代MSTP关键技术

第三代MSTP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采用标准的GFP(通用成帧协议)实现更高的封装效率,为各厂家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通过VC虚级联技术更加灵活地应用SDH通道容量;通过链路带宽调整机制(LCAS)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带宽的动态分配;通过RPR实现了对分组业务的更好的保护和应用;通过采用分布式总线,突破了传统背板带宽速率限制,实现了以太网业务的高速处理。

GFP封装技术

GFP是一种通用的适配机制,采用先进的数据信号适配和映射技术,将基于PDU(Protocoldataunit)的客户信号映射到SDH/OTN帧结构之中。

与其它的封装技术相比(如PPP/LAPS),GFP由于帧头长度固定,因此具有更高的封装效率;GFP采用HEC校验,因此具有更高的可靠性;GFP采用多物理端口复用到同一通道,因此减少了对带宽的需求,GFP支持点对点和环网结构,GFP是一种通用的适配机制,因此其是实现各厂商的MSTP设备线路互通的基本要求。

VC虚级联

第三代MSTP通过采用VC虚级联技术为城域传送网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通道容量组织方式,通过VC虚级联可大量节省传输带宽,从而更好地满足数据业务的传输。

链路带宽动态调整LCAS

为了满足最终用户对传输带宽的容量需求,在VC虚级联情况下提供无损伤的链路带宽容量调整机制,ITU-TG.7042定义了链路容量自动调整机制(LCAS),通过LCAS实现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动态调整虚容器容量,从而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弹性分组环RPR

基于二层交换的以太环网,可使各节点共享环路的带宽,提高了带宽利用率,但以太环网带宽分配的公平性和业务的QOS保证存在不足,通过引入RPR机制,可以实现以太网带宽的统计复用、公平的带宽分配和更加严格的CoS,对数据业务具有更好的支持能力,

以太网业务快速处理

前两代MSTP产品由于受到传统背板带宽速率限制,以太网板业务吞吐量一般为63×2M即155M,第三代MSTP产品突破了传统带宽速率限制。UT斯达康公司采用MESH总线实现了对以太业务高速处理,FE二层以太网单板吞吐量可达8FE即800M。

第三代MSTP互联互通关键技术

前两代MSTP产品采用了PPP/LAPS的封装技术,由于封装方式的不同和封装字节数的不同,很少能实现互联互通。第三代MSTP由于采用了通用成帧格式GFP,从而为设备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第三代MSTP产品加入了链路带宽调整机制LCAS,LCAS更多的是实现双向通信的控制信息的传送,如CTRL、MST和SEQ等,通过不同厂家之间对LCAS共同理解和配合,在GFP封装格式的基础上可实现LCAS的互联互通。在GFP封装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厂家之间的二层交换功能,可实现以太业务的二层交换和汇聚。

GFP互联互通

UT斯达康第三代MSTP产品NetRing系统严格遵照ITU-TG.7041GFP通用成帧格式封装定义,实现了VC-12/VC-3/VC-4所有虚容器的GFP封装,具有很好的互联互通性。系统可对FCS进行自动识别,可关闭或开启FCS,从而可根据其它厂家对FCS的支持情况进行调整,使NetRing系统具有更好的互联互通性。UT斯达康公司NetRing系统也是业界目前少数支持VC-12/VC-3/VC-4全部虚容器进行GFP封装的厂家。在VC-12层面,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华为、中兴、光桥、泰乐、东信和NEC等公司GFP的互联互通;在VC-3层面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华为、NEC等公司GFP的互联互通;在VC-4层面, 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华为、中兴、烽火、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和光桥等公司GFP的互联互通。

LCAS互联互通

第三代MSTP产品加入了链路带宽调整机制LCAS,LCAS更多的是实现双向通信的控制信息的传送,如CTRL、MST和SEQ等。

虚级联和LCAS功能都是通过同一个字节实现的。在VC-12中,LCAS是通过K4字节来实现的。K4是4帧的复帧结构,比特1用来传送VC-12承载的信号类型,比特2传送虚级联序号和LCAS控制信号。在VC-3/VC-4采用的是H4字节来实现的。

在各厂家LCAS互联互通时,CTRL和MST必须具有正确的状态。如在CTRL寄存器中,‘0000’表示fixed;‘0001’表示add;‘0010’表示normal;‘0011’表示eos;‘0101’表示idle;‘1111’表示dnu。在厂家增加或减少VC-12/VC-3/VC-4时,CTRL、MST等的状态基必须正确才能实现LCAS的互联互通。

UT斯达康公司NetRing系统也是业界目前唯一支持基于VC-12/VC-3/VC-4全部虚容器进行链路带宽调整的厂家。在VC-12层面,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华为、中兴、光桥、泰乐LCAS的互联互通;在VC-4层面,NetRing系统实现了和中兴、光桥、烽火的互联互通。

二层交换互联互通

二层交换的互联互通相对于LCAS功能的互联互通功能来说要简单一些,其互通本质上就是以太网二层交换机的互联互通。只要基于GFP的封装方式能实现互联互通,系统支持二层交换功能就可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UT斯达康第三代MSTPNetRing系统具有强大的二层交换功能,通过MESH总线突破了传统背板带宽速率限制。以太网业务单板吞吐量为8FE即800M。其二层交换功能和光桥公司进行了二层交换、多方向汇聚的互联互通。

网管系统的跨网络管理

跨网络的管理一直是网络管理中比较繁杂的问题,目前异厂家MSTP网络管理方案通常通过协议转换器将10/100M网管信息转换为E1,通过中心传输网络将网管信息传输到网管中心节点,然后用协议转换器将E1转换回10/100M以太网信息,最后将多路网管信息连接到HUB与网管系统相连,实现中心网管对远端设备的管理。UT斯达康公司针对网络现状,提供DCC数据通道穿通功能,通过利用D1~D12字节中空闲的D4~D12字节来传输NetRing系统的网管信息;NetRing产品可将UT网络的DCC信道通过设备内部转换功能,直接将网管信息导出到2Mb/s接口或VC-12时隙,经其它厂家网络提供的E1链路实现互通,从而使分散的网络实现统一的集中网管;NetRing产品也可通过利用空闲的以太网业务接口,利用以太网业务通道传送网管信息。

上述跨网络管理功能通过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烽火、泰乐公司的设备得到了验证。

随着城域多业务的发展,新一代MSTP的互联互通性已经备受关注,UT斯达康公司紧密跟踪城域网发展需求,针对城域传送网现状推出了适于网络互联互通的第三代MSTP系统NetRing。该系统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和优良的性价比,非常适合于城域传送网核心、汇聚和接入等各个层面的应用,最大限度保证运营商在城域网竞争中赢得主动。

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创新与应用 篇6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创新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F4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54-01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多元化负荷快速发展,电能替代大力推进,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能源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供应能力和供电质量提出刚性需求,随着新常态下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转移力度加大,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

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能源智能生产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以及多能源智能协同生产等技术。

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以及能源路由器、能源交换机等核心装备。

促进能源智能消费技术创新,重点研究智能用能终端、智能监测与调控等技术及核心装备。推动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手段创新,重点研究基于能源大数据的智慧能源精准需求管理技术、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慧能源监管技术。

加强能源互联网综合集成技术创新,重点研究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能源大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

二、储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发展方向:

1.储热/储冷。重点在太阳能光热的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2.物理储能。重点在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的物理储能应用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3.化学储能。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电网、电动汽车的化学储能应用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创新与应用:

1.储热/储冷技术。研究高温(指≥500°C)的储热技术,开发高热导、高热容的耐高温混凝土、陶瓷、熔盐、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方法;研究高温储热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及机械性能间关系,探究高温热循环动态条件下材料性能演变规律;开发储热(冷)装置的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大容量系统优化集成技术、基于储热(冷)的动态热管理技术。研究热化学储热等前瞻性储热技术,探索高储热密度、低成本、循环特性良好的新型材料配对机制;突破热化学储热装置循环特性、传热特性的强化技术;创新热化学储热系统的能量管理技术。

2.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突破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宽负荷压缩机和多级高负荷透平膨胀机、紧凑式蓄热(冷)换热器等核心部件的流动、结构与强度设计技术;研究这些核心部件的模块化制造技术、标准化与系列化技术。突破大规模先进恒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太阳能热源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利用 LNG 冷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新型系统的优化集成技术与动态能量管理技术;突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及其与电力系统的耦合控制技术;建设工程示范,研究示范系统调试与性能综合测试评价技术;研发储能系统产业化技术并推广应用。

3.飞轮储能技术。突破大型飞轮电机轴系、重型磁悬浮轴承、大容量微损耗运行控制器以及大功率高效电机制造技术;突破飞轮储能单机集成设计、阵列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飞轮单机总装、飞轮储能阵列安装调试技术;研究飞轮储能系统应用运行技术、检测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飞轮储能核心部件专用生产设备、总装设备、调试设备技术和批量生产技术。研究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在不同电力系统中的耦合规律、控制策略;探索飞轮储能在电能质量调控、独立能源系统调节以及新能源发电功率调控等领域中的经济应用模式;建设大型飞轮储能系统在新能源的应用示范。

4.高温超导储能技术。探索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的设计新型原理;研究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的功率调节系统 PCS 的设计、控制策略、调制及制造技术;研究高温超导储能低温高压绝缘结构、低温绝缘材料和制冷系统设计技术;研究高性能在线监控技术、实时快速测量和在线检测控制技术。布局基于超导磁和电化学及其它大规模物理储能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重点突破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技术及多时间尺度下的能量匹配技术。开发大型高温超导储能装置及挂网示范运行。

5.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开发新型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及超级电容器新体系。开展高性能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宏量制备,探索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作用关系;开发基于钠离子的新型超级电容器体系。研究高能量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正负电极制备工艺、正负极容量匹配技术;研究超级电容器模块化技术,突破大容量超级电容器串并联成组技术。突破大容量超级电容器应用于制动能量回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和电能质量改善等的设计与集成技术。

6.电池储能技术。突破高安全性、低成本、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技术,以及锂硫电池技术、低温化钠硫储能电池技术;研究储能电池的先进能量管理技术、电池封装技术、电池中稀有材料及非环保材料的替代技术。研究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储能技术,建设全钒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储能系统,完善电池储能系统动态监控技术。突破液态金属电池关键技术,开展液态金属电池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布局以钠离子电池、氟离子电池、氯离子电池、镁基电池等为代表的新概念电池技术,创新电池材料、突破电池集成与管理技术。

三、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强现代化工业节能技术创新,重点研究高效工业锅(窑)炉、新型节能电机、工业余能深度回收利用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工业系统节能等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

开展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以及高效智能家电、制冷、照明、办公终端用能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创新。

推动高效节能运输工具、制动能量回馈系统、船舶推进系统、数字化岸电系统,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运输系统等先进节能技术创新。

互联网与网络文化的传播 篇7

1 网络文化与网络社会的形成

网络文化展示了现代生活方式, 是当代文化形态的重要变现形式。雷蒙德·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中, 对文化的定义划分为三种, 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 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 最后是“社会的”定义, 根据第三种定义, “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 这种描述不仅表达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道义, 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从这样一种定义出发, 文化分析就是阐明一种特定生活方式或一种特定文化隐含和公开的意义和价值。”[2]由此可见, 我们研究网络文化时, 同样将网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探究以网民主体的消费者在使用和消费网络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当然, 相对于传统的媒介文化, 网络文化的“意义”更加多元化, 它不仅体现在媒介技术上的先进, 作为一种干预社会生活的媒介, 互联影响了了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并形成了网络社会的新概念。曼纽尔·卡斯特描述了网络社会的特征, 他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 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 网络建构了我们的新社会形态, 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中, 新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 我认为这个网络化逻辑会导致较高层级的社会决定作用甚至经由网络表现出来的的特殊社会利益: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 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 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 因此, 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 (The network society) , 其特征在于社会形态胜于社会行动的优越性[3]。

网络社会的崛起, 使民众的文化消费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一个新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在介入和影响民众生活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网络社会建构了一个新的世界, 正如马克?波斯特所描述的那样:只要与家用电脑连接, 人们就能亲身体验因特网某处的某个节点生成的声像“世界”, 正这一世界还会包括其他参与者, 正如人们今天在视像文本的公告牌上与他人交流一样。如果这些经历变成了家常便饭, 就好像如今的看电视一样, 那么现实肯定会变得多重化。……技术发展到今天, 已经对实在现实 (The Real) 进行摹仿、倍增、多重使用和改正[4]。[1]网络社会尽管还没有取代“电视社会”, 但却兼容了电视社会的大部分技术功能。对于网民而言, 网络社会更是一个“自由世界”, 个体的欲望可以更加容易得到满足, 相对于电视社会的大众传播, 网络社会的受众体现出明显的消费自主性。尼葛洛庞蒂预见性地指出:“在后信息时代中, 大众传播都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 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 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 人们普遍认为, 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 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 最后终于针对个人。”[4]不仅如此, 在网络社会, 信息传播与消费的超时空特征也非常明显。“数字化的生活将越来越不需要仰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限制甚至连传送“地点”都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5]

2 网络文化的传播

在网络社会, 信息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 因为网络服务商要对受众收取上网费用, 而且, 许多网络消费项目也需要付费才可以进入。对于网络消费的经济活动的研究, 主要是经济学尤其是网络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我们所研究的网络社会, 主要以网络消费的文化形态及其特征对对象。就消费的本质而言, 它具有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王宁认为, 从个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角度看, 消费是一种行为, 从交流主义和符号主义的角度看, 消费则是文化。……因为消费及其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6]西方学者也往往将消费放到人类文化的脉络中加以分析和研究, 显示消费 (consumption) 与文化 (culture) 是一组等量齐观、足以相提并论的事物。[7]进而言之, 在网络社会, 网络文化与网络消费相互包容、相互体现。

尽管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存在仅仅只有15年的历史, 但这15年恰恰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互联网文化乃是社会转型中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文化形态之一。尤其是在1998年之后, 随着新浪网等商业网站的建立, 中国互联网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网络新闻作为商业网站的主打内容, 在网络消费的地位日益突出。如新浪新闻的发展原则是“更快、更多、更精”, 对于刚刚开始利用互联网获得新闻的网民来说, 这种原则与他们的需求是相吻合的。新浪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上的反应速度, 也提高了它的地位。渐渐地, 有许多人养成了媒体阅读新浪新闻的习惯, 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更是如此。[8]之后, 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在网络新闻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 加上新华网、人民网以及地方政府网站等官方网站在新闻方面的权威性和背景解读, 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阅读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形态的媒介消费方式。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 登陆自己喜欢的门户网站阅读新闻已经成为日常消费习惯, 对于网络的偏爱使许多网民远离了电视,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 广播电视、报纸媒体也纷纷创办网站, 尤其是报纸的网络版已经成为纸质版实现品牌推广和服务增值的有效手段。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网民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网民的上网时间大大增加, 1997年11月, CNNIC的第一次统计报告表明, 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小时以内的占10.3%, 1—5小时以内占到43.3%, 5—10小时以内占26.3%, 10小时以上占21.1%。2009年6月, 平均每周上网6-7天的网民占比达39.5%。同时, 网民上网时间也明显延长, 人均周上网时间达到18小时。与此相对应的是, 网民网络消费的内容也发生重大变化,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 网民上网主要以获取信息为主。在1997年10月网络用户的调查中, 80.4%的用户希望在网上获得科技信息, 42%的用户希望在网上获取社会新闻, 真正的消费型用户占的比例很少。2009年6月的统计结果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网民在网络娱乐、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上使用比例较高, 除了论坛/BBS外, 这三类网络应用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均在50%以上。商务交易类使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中网络购物普及率为26%。由此可见, 通过15年的发展, 中国网络消费由以科技和社会新闻信息消费为主转向以娱乐、信息获取、交流和购物为主, 网络的技术性优势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 其消费性功能则不断放大, 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消费的最重要的媒介。

摘要:网络技术兼容了传统媒介技术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在介入和影响民众生活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网络消费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M]//奥立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08.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434.

[4]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53.

[5]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192, 194.

[6]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43.

[7]陈坤宏.消费文化理论[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13.

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篇8

1 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创新政策

国内外对于互联网系统的研究与创新做出了相关的讨论,总结了互联网技术中复杂的科学内容、动力学内容、提高系统完工效率和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鉴定方法,这些研究会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为研究互联网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互联网产业在创新中形成了新的系统理念,建立了新的系统模型与传统产业形成了区别,在互联网系统中,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的政策是对互联网创新的新动力,组织创新活动,创新成功进行扩散是整个互联网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行。

2 互联网研究创新的背景

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互联网产业越来越大已经广泛应用的各个领域中去,提高对社会的生产建设、推动社会的经济贸易、对科技的创新和文化发展的传播,使我国变成了信息社会。互联网对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会为了产业发展彰显活力,拉动经济力量。创新对互联网的推广会使新的产业不断的增加模式,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为支撑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做出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对互联网的创新研究是互联网产业最具特色的特征,认识能量化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利用产业的创新去推动互联网的产业创新,对推动社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2.1 互联网研究创新的现状

创建新的思想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从创新的思维想象中形成为国家系统创新的重要构架。制度设计石油国家系统进行设计完成的,国家的创新需要对全民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创新,向国家系统提出新的规章制度,对组织能力的模式进行创新,可以使国家开发技术方向变得更完善。由于创新系统不断的发展,现有大量学者将互联网创新技术应用到信息产业、汽车等产业中去,将产业进行特定的研究创新。对于汽车的研究学者认为汽车是以整体的生产为主,与研究结合再进行生产,推动产业发展在技术上进行互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网络。由于互联网的创新使产业不断发展,已有许多学者在对产业创新应用到产业集体中去,为产业集体创造新的系统。

2.2 互联网的创新系统

今年以来,互联网在社会上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对互联网与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互联网产业的研究可以制度互联网对整个国家经济有着真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拉动全民经济提升。互联网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互联网科在科技的创新中具有据特的特点,相关学者对互联网系统的构成与运行的模式进行了及时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仍属于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具体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为互联网创新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2.3 互联网创新研的复杂性系统

对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做了系统的定义,对互联网创新的只要构成因素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创新与构成因素的关系。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中针对复杂的理性的分析,根据结果勾勒出了产业创新的模型,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技术的关系。不管是自然科学、人类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这些复杂的问题起到着一定的关联作用,无论从传统方式还是通过实践都要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研究。复杂性问题是一个主要研究把复杂性问题变成一个整体问题然后进行分析。

3 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逻辑以博客为例

我国在有效的开展互联网技术创新使我国变成互联强国,互联网在产业界、学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博客技术在互联网创新中过程中参演着很多重要角色。经研究发现,博客反映了互联网用户的实际需求,在与社会关系的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会的发展中,博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1998年报导开始到现在,有许多大事件都在博客中提到,人们对博客的接受已达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结果,博客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技术的发展是技术在理念内容的展开,社会上一些外来因素会导致技术发展的效率与速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发展的动向。技术发展是通过实践和社会中经验而建造起来的,其整个过程经常被认为是参与者的与社会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利益冲突的过程中成为了关键。

4 博客在技术中的发展史

博客在互联技术研究创新中有大量的IT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的使用,而且大众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言论,他们通过收集大量的网站信息,挑选自己需、好的风格进行撰写出丰富多彩的博客内容,博客在信息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博客被人们认为最具影响的互联网技术,它的技术基本成熟,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托管服务,这使博客走向大众化,同时,博客在互联网技术中也变得更为精湛。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学者学科家、政治家军事家相继想入互联网这个大时代中去,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应用,不联网在不断的增值,对互联网技术来说,广大用户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价值的技术研究创新的设计,为互联网添加活力。

5 总结

互联网是一个可以拖动国家新发展的行业,它是一枚潜力股,互联网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属品”而且我们大家的实际要求[6]。互联技术的研究创新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使互联网创造出一个深受大家喜爱的产品,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苏惠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王婷.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3]罗文.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4]朱一和.互联网景点图片挖掘与现实增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5]滕顺祥.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与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互联与网络技术论文 篇9

1 语音拨号方案设计

本案例中Vo IP电话网由分布在各地的10个路由器组成, 大部分路由器都利用FXS模块连接了4到8部模拟电话 (与程控交换机互联的路由器不连接模拟电话, 仅配置了E1语音模块) 。程控交换机所在的语音网络使用5位号码方案, 分配给Vo IP电话网的局号为559xx。因此, 按照每台路由器占用第1位号码, 每部电话占用第2位, 即可达到充分利用号码资源、简化路由器设置的目的, 又为未来电话终端扩充预留了余地。

因Vo IP电话网内电话业务量较多, 进行方案设计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Vo IP电话网内部通话时直接拨两位号码即可;拨打程控交换网时通过拨0再拨五位号码实现外部通话;Vo IP电话网部分电话设置为热线电话, 即一方拿起话机, 设定的另一部电话即可振铃, 实现热线功能。

2 Vo IP电话网的构建

Vo IP电话网典型设备的语音硬件配置如下表所示:

拓扑示意图如下:

Vo IP电话网的调试工作非常简单, 设置各路由器相应的语音配置, 以及12与22之间的热线电话设置。

3 实现与程控交换网的双向语音通讯

通过2M数字电路 (利用运营商或者租用卫星链路) , 基于一号信令与程控交换机实现语音双向通讯。中国1号信令为随路信令, 为30/32时隙2048K局间中继传输方式, Timeslot 16被用来传递其话音通道的信令, 记发器信令为MFC (多频互控) , 线路信令a, b, c, d为xx11。

首先, 在ZJ2851上配置E1卡, 使之与PBX能够互相识别并通讯。配置顺序如下:

通过show controller和show voice port命令可以确认线路和端口均被正确配置无误。

其次, 在ZJ2851上继续配置有关命令。最后, 在BJ2851、ZS3825、JS3825上分别设置以下命令:

当程控交换机的操作管理员也相应设置完毕后, 就可以开始双向语音测试了。

4 总结

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研究 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安全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各种信息新技术层出不穷, 人们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还是在具体的工作中, 都对互联网的信息需求有了更加强烈的需求和依赖。与此同时, 各种无线通信终端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 使得人们可以十分方便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当前, 伴随着我们国家无线网络的相关科技水平快速地提升, 2G、3G等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的研发以及广泛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相关通信技术将迎来更加全面的发展。利用IP分组交换进行核心网的构建, 如当下非常流行的苹果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便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相关通信技术同网络信息相关技术进一步融合, 一定会成为信息技术、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以及无线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向。

1 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

移动互联网, 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 成为一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 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 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经济神话。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 截至2012年9月底, 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

1.1 Mashup技术

Mashup是Web2.0的一种应用快速构建技术。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中, 通信运营商普遍利用Mashup技术的应用, 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对象以及群体的特定开放数据和相应的网络能力, 进而能够全面实现不同区域的连通以及组合。运营商的商业伙伴能够通过Mashup技术与运营商进行相关资源的全面共享, 包括数据与网络信息等重要的数据资源的共享等。同时, 普通的业务用户以及移动终端的用户, 也可以利用Mashup技术, 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 对各项应用的选择进行自定义, 以便获得更好的服务。Mashup技术也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整合并进行信息资源传输的系统应用的开发模式, 移动互联网络通过Mashup技术的应用, 能够实现对具有单一主题的数据信息进行高度整合, 并能够保证其过程的高效优质, 进而实现对于各种情景应用需求的满足。这种网络架构模式相比于过去传统的C/S以及B/S等网络架构, 优势在于其过程主要由信息数据供应者、Mashup技术服务者和具体用户程序的连通进行功能的实现, 而在网络信息数据的整合与传输过程中, 其采用结构化和可以跨平台提供服务的Web协议, 这既可以大大简化Mashup与Web服务这两者间的具体流程与操作环节, 又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相应系统的运行成本, 并能够很好地提高运行中的沟通效率。

1.2 SaaS技术

SaaS指的是软件即服务技术, 其英文全称是Softwareas-a-service。简称为SaaS, 在世界范围内, 通常被叫做一种软件运营的特殊服务模式。SaaS技术主要是以运营商向终端业主以及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以及硬件运作的服务平台和基础互联网的设施, 同时还负责针对所有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在前期筹划、布置, 过程中的实施环节中的操作内容, 以及使用后的系统维护等具体服务事项。相应地, 终端业主、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就不需要再购买相应的网络硬件设施, 包括机房的筹建、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备都可省去, 而仅仅在互联网上实行相关操作来予以实现。对于SaaS技术, 终端用户更主要地是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 对各类应用软件所产生的相应费用进行支付, 再由SaaS运营商作为具体服务的提供者。

1.3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的英文全称是cloud computing, 其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增加、应用的使用以及交付模式, 涉及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提供动态的易扩展的, 并且是虚拟的资源。云计算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并行处理、网络分布式计算、计算机网格计算等多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互联网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能够使互联网用户在个人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相关配置较低并且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 依然能够实现一系列应用程序的处理与计算。互联网用户可以使用网络浏览器在互联网中向云端系统发出一系列指令, 也可以直接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 这一过程充分地利用了计算机云服务网络提供商拥有的硬件设备与相关资源配置。基于此技术的广泛应用, 移动网的用户, 则不需要另外再购买大型机房或者十分复杂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 而是变为向云端计算机提供商进行服务费用的支付, 这一过程不仅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中的各种硬件设备, 而且也确保了计算机信息在处理过程中进行活动的技术性与先进性, 进而保证信息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实时高效。

2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

2.1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体系

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在技术上主要是依靠过去传统移动互联技术并通过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来实现运行。在此过程中, 也造成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络在其安全性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变化性与复杂性。总体来说, 可以把其问题划分成无线网络通信设施以及其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业务应用的安全。无线互联网的通信设备以及无线终端的运行环境方面, 在系统运行环境中的空气温度、湿度以及防尘等问题, 需要符合国际上相关的安全标准。同时, 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与数据库信息系统等模块都需要拥有较强的针对网络攻击的防护性、病毒防护、入侵防护的能力;业务应用的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当建立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并以计算机网络为通信渠道实现服务的提供以及口令的下达与执行, 数据信息的传输时, 容易出现服务滥用、服务否认、非法授权使用等一系列安全的问题;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则主要分为信息本身和其包含的内容的安全性等问题。具体包括了网络信息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机密性以及信息的合法性, 而对于其自身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 当前可以使用报文的鉴别机制、数据传输的加密机制等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来实现安全性的保障。

2.2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机制

2.2.1 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方面

在使用无线互联网通信终端设备和相关系统等硬件设施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保证其物理特性的安全, 需要对系统的运行环境进行严格控制, 并能够尽量避免其在强磁场、高温高压以及有污染的物理环境中的运行;与此同时, 相关人员要加大系统的检修以及硬件的维护工作, 以此来保证移动互联网的硬件设施能够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具体的使用过程中, 可通过操作输入、关卡的认证等方式, 对各种信息资源以及业务的应用访问实现控制。如使用包括身份验证、口令认证、实体鉴别以及智能识别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在数据信息安全性方面, 主要是采用对系统访问的控制等方法来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其完整性与安全性。

2.2.2 移动互联网业务方面

针对移动互联网络的各种应用业务, 3GPP2与3GPP都实现了相应的特定安全机制与各种业务标准的全面建立。包括SaaS安全机制、定位安全机制、无线支付安全机制等内容, 在此过程中, 系统主要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以及所需的个性服务内容, 并结合以专业的通信技术与应用程序, 来确保信息安全的防护。此外,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安全方面, 还有不安全数据以及非法数据的安全过滤机制和各种广泛使用的安全标准等。

2.2.3 移动互联网络安全方面

现阶段在我国进行移动互联网的接入过程中, 基于过去传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还包括移动互联通信的2G、3G等, 都已经建立起来了一系列完整并专业的网络安全处理机制。同时, 针对其自身不同的特性, 更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安全服务的配套机制,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完善性。

2.3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对策

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思路是实施分层、分域的保障, 可以把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划分为四个层面:接入安全、终端安全、核心集成网络安全以及应用安全。

在承载网络安全方面, 主要措施一是根据网络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来合理划分安全域, 并实现浏览的隔离。二是部署网络设备把威胁尽量挡在网外。三是保证部署安全平台, 保障网络持续稳定的运行。在数据传输安全方面, 思路主要是利用VPDN、SSVPN的方式为客户构建安全网络, 实现内网的安全接入。

其一, 由于移动办公、移动电子商务对安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我们的思路是打造移动的PKI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采用专用的SJP对终端进行统一的管理, 提供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服务。我们还会在网络层部署安全防护系统, 把用户的流量牵引到安全防护系统上, 情况清洗后再把信息传输给用户, 拦截各种威胁。

其二, 对企业用户实施企业终端管理, 主要是通过集中的移动终端管理平台和OTA技术对终端实施远程管理, 包括采集信息、下载终端更新软件, 实现病毒库的更新和操作系统版本更新等等, 实施远程的故障诊断等功能。

其三, 个人和企业用户他们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过程中都会存在着不同的安全需求, 对于个人用户来讲, 需求主要体现在, 保障个人移动终端以及服务的安全性, 以及防垃圾信息、防骚扰等, 对企业用户就比较关注企业的移动信息化应用的安全性, 以及对外移动业务的安全保障等。我们可以从终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几方面提供服务, 在终端层方面, 对内可以提供统一安全管理服务, 对外可以与企业合作, 为企业外部用户提供安全管理服务。具体的业务形式可以体现为, 移动终端的集中管理服务, 可以提供移动的端到端VPN服务, 可以体现为移动的VPN接入服务, 在应用层方面, 提供通用的PKI基础设施。这些基础的技术成熟度我们也做了一些排列, 可以优先选取成熟度比较高的提供服务, 以保障用户的安全需求。

综上所述, 为了确保移动互联网络能够在新的情势下保持有效运行和安全使用, 我国应逐步建立专业、系统的网络安全体系, 并针对终端、网络以及应用业务等方面, 分别实施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安全机制, 以此来保证移动互联网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陈萍, 夏俊杰.移动互联网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J].电信网技术, 2010 (2) .

互联与网络技术论文 篇1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Android;JAVA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继“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提出,高职院校的信息发展也有过去的“数字校园”逐渐过渡到了“智慧校园”,一种崭新的校园管理模式应运而出,促进了教学、学习、生活和校园资源系统等各种校园因素有机整合,实现校园智能化管理、提供更简单、便携的个性服务。

在过去要想访问传统的信息系统,必须开启个人电脑连接网络或者到附近的网吧上网登录信息系统查询信息,也就是说必须拥有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才能够登录信息系统。而通常情况下,学生和老师随时随地打开电脑上网查询信息。在遇到紧急通知情况下,必须要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层层的方式通知当事人,这就摒弃了传统的信息系统容易造成信息延迟,信息落漏等功能性的弊端。

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智慧校园”除了拥有了传统的数字校园“信息共享”“高效率”“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特点,还拥有“个性服务”“智能化”“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以移动通信、物联网、4G手机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凭借各种应用服务系统充分对教学、科研、技能、生活和校园资源系统的整合利用,充分体现高效、互动、共享、节能的学习和生活校园环境。

2 主要技术(The main technology)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物联网技术、Android开发技术以及校园无线网络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学生和老师拥有了Android系统的智能终端,为“移动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2.1 智能手机

目前,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统称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志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高度融合。智能手机价格也从以前的高端到现在的平民化,功能也堪比电脑,人们以更简单、方便、以操作的方式上网、聊天、视频、购物等,手机彻底改变的人们生活方式,移动办公、移动视频等等应运而生,手机应用越来越大众化。

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查询竞赛、学术讲座、职业技能考试培训、兼职信息、课程表查询以及校园文体活动等;老师可以通过手机查询科研信息、课程表、手机办公等。总之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有一部手机万事无忧。

截至2014年12月底,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新增网民3117万人包括利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为4.2亿,占到总网民数的74.2%。据统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100%的学生通过手机这种便携式的设备上网,查询信息[1]。

2.2 Android开发技术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系统的开源操作系统,支持手机应用软件开发[2]。体系结构由内到外四层构成分别是:Linux Kernel(Linux内核层)、Library(函数库)和Android Runtime(Android运行时库)、Application Framework(应用软件架构)、Application(应用程序)。

2.3 SQLite轻型数据库

基于占用内存资源少的特点,SQLite目前被广泛应用到嵌入式产品开发中,在运行软件只需要几百千兆的内存,提高软件运行速度[3]。

3 移动智慧校园的体系结构(Mobile wisdom

campus architecture)

3.1 移动智慧校园总体结构

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Android智能终端连接校园服务器。智慧校园软件设计分服务器和客户端APP两部分,Web服务器端应用程序采用通过JAVA、Servlet技术,客户端APP采用Android和Java技术。移动智慧校园物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2 移动智慧校园应用(APP)业务体系结构

移动智慧校园应用业务系统在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名字,譬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名称为“掌上日职”。主要包括:无忧课程表、成绩查询、校园二手交易,校园电影院售票,掌上图书馆,校园美食、校园信息通,掌上办公系统,选课系统和实训管理系统等模块,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系统文档结构图如图3所示。

建立统一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智慧校园业务应用中的各个子系统建设时,首先做好数据的建设,例如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等。共享数据,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减少数据冗余,提高系统维护性是建立统一数据的最终目标。

4 部分功能模块代码介绍及主要界面(Part of the

function module code is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interface)

4.1 无忧课程表

通过无忧课程表,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意添加、修改自己的课程表,简单方便操作,其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4.2 成绩查询

在大多数院校已经开发了一系列信息系系统,譬如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发了教务管理系统。在智慧校园开发时直接利用就可,部分主要代码如下:

5 结论(Conclusion)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开发适用院校发展的移动办公平台,提高办学效率,方便教师、学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高效、简便、易操作等需求,丰富校园生活,提高校园建设高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岳国宾,王洁,张增艳.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智慧校园系统

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2(24):79-80.

[2] 宋以宁,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课堂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J].科技资讯,2014,12(34):2.

[3] 欧阳零.Android核心技术与实例讲解(第2版)[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崔为花(1979-),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软件开发,物

互联与网络技术论文 篇12

1“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 现代化技术在我国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像我们所熟悉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创新还只能在成为互联网发展新的趋势。而且“互联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各项与互联网相关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也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而在引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转变的过程中, 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 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创新动力。经过实践调查发现, “互联网+”网络技术已经在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惠普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创新、绿色生态、智能交通以及人工智能等等层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更重要的是, 这些行业也在“互联网+”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创新思想, 并以此为基础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使其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此外, 传统行业也在“互联网+”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提高了企业自身所制定的短期发展目标, 而且随着CPS (信息物理系统) 等新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 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坚强的后盾, 而这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动力。而这些都说明了, “互联网+”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平稳。

2“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用户规模、应用领域呈现全领域的扩展

随着各行各业对于“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逐步的向人机物互联与万物互通的时代迈进, 必然会使得用户规模不断的扩大, 而且随着各种终端设备数量的迅速增长, 也使得网络规模会无限制的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 对于网络运行的灵活性、控制以及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向各个传统行业的迅速扩张, 并与之深度的融合在一起, 在促进传统行业产业升级的同时, 也使得各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从而使得互联网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不断的扩大, 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其目的是也满足了不同应用所提出的需求。高度互联网化的经济社会造成了网络流量和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 首先, 必须具备高效的网络数据传输机制和数据采集、处理以及存储等;其次, 网络必须要提供更加灵活简便具备可视化功能的大数据分析与呈现技术,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数据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变。

2.2 互联网性能呈现几何倍数的扩展

越来越多的行业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 就医疗行业来说, 在进行患者映像传输的过程中, 对于网络宽带所产生的延迟以及可靠性的敏感度非常的高;就企业的流水线而言, 很多企业的现场环境都非常的了, 不但存在电磁干扰, 而且一般都是出于高温、高湿以及高腐蚀的环境下, 但是还必须要保证相关应用传输数据的可靠性, 如果是闭环控制的话, 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 所出现的传输延迟都低于传感器的采样时间的1.5倍。俄日了确保“互联网+”环境所需要的性能不受影响, 不但要积极的进行全新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必须要研究开发性能更高的网络协议或者传输机制, 才能使其满足用户对网络传输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2.3 互联网应用多元化、个性化与定制化发展迅猛

各行各业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不断融合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新型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及定制化的应用涌现出来。同时“互联网+”技术也突破了传统应用之前单一的粗粒度花划分模式, 而是像多力度、多维化和开源化方向发展, 最终实现了满足不同行业、单位以及个人的不同需求的目标。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 对于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也更加精确, 可以实时的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相关的应用, 这些特点对于促进应用像多样化、个性化以及定制化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3 结束语

现代化进程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速度不断的加快, 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但是也必须要进行一步明确“互联网+”网络技术发展的方向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 才能确保网络技术的长期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设计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代化科学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互联网+”正在逐步的成为时代发展的标志和必然趋势。于经济社会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是“互联网+”真实价值的体现, 而这也正在成为社会创新发展最主要的动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来临, 网络的主要功能已经不再集中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层面的应用, 而是开始辅助社会实体进行相关的管理。本文主要是就“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梁军学.未来互联网试验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4.

上一篇:打造人才下一篇:金融街国际化现状